一、阻塞性黄疸病人空腹血清总胆汁酸的检测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吴欣雨[1](2021)在《基于靶标代谢组学策略的雄黄诱导肝损伤小鼠胆汁酸类生物标志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雄黄(Realgar)含砷,是国务院在《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中特别规定的28种毒性中药之一。雄黄主要成分为二硫化二砷或四硫化四砷(As2S2或As4S4),还含有少量三氧化二砷(As2O3,i AsⅢ,即砒霜)。As2S2或As4S4在胃肠道中不易被吸收而直接从粪便中排出,而i AsⅢ易被胃肠道吸收,是雄黄的毒性成分。雄黄中的砷属于有毒类金属,且为世界公认的致癌物,砷的积累是雄黄产生毒副作用的主要原因。大量的雄黄或含雄黄制剂中毒事件都是由于过量、长期使用和加工不当而引起的。所以雄黄及其复方制剂应用的安全性问题一直饱受争议。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同时也最易受到药物毒性的损害。近年来,由中药引起的肝损伤的报道日益增多。有研究表明雄黄具有明显的肝毒性。寻找雄黄诱导肝损伤的生物标志物对早期采取有效措施预防雄黄诱导的肝损伤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代谢组技术是目前广泛用于生物标志物筛选的主要技术,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胆汁酸是胆汁的主要脂质成分,是一类胆烷酸的总称,能促进脂类的吸收与消化,并作为信号分子参与机体的多种代谢,其质与量的变化为肝脏疾病的诊断、鉴别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极具价值的信息,同时胆汁酸代谢网络的研究对药物性肝损伤机制的研究和肝保护的药物筛选、评价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UHPLC-MS/MS)法测定小鼠肝组织、血浆中14种胆汁酸的分析方法。应用靶标代谢组学策略研究暴露于0.15、0.45、1.35g/kg雄黄8周的小鼠肝组织和血浆中胆汁酸谱代谢特征的变化,阐明雄黄诱导肝损伤的胆汁酸生物标志物。研究方法:1.小鼠雄黄诱导肝损伤模型的建立:雄性昆明小鼠(kunming mice,KM小鼠)(体重20-30 g)36只,按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雄黄染毒组,每组9只。对照组灌胃给予0.5%羧甲基纤维素钠(carboxy methyl cellulose-Na,CMC-Na);低、中、高剂量雄黄组分别灌胃给予雄黄混悬液(0.5%CMC-Na为混悬介质)0.15 g/kg、0.45 g/kg、1.35 g/kg,连续灌胃8周后处死取肝脏和全血,制备血浆。2.砷含量的测定:取肝组织约50 mg或全血100μL,加入浓硝酸消化24 h,离心,上清液稀释加入抗坏血酸、硫脲还原后,采用原子荧光光度仪测定砷含量。3.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s,TBA)测定:取血浆或肝组织匀浆液100μL,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4.肝脏病理形态观察:苏木素-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法)。5.肝组织氧化损伤参数测定:取肝组织制备成10%的组织匀浆,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测定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过氧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水平。6.肝组织和血浆中14种胆汁酸分析方法的建立及方法验证:UHPLC-MS/MS法。7.肝组织中胆汁酸代谢相关基因的测定: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 PCR)检测胆汁酸代谢相关的基因(胆固醇7α-羟化酶(cholesterol 7α-hydroxylase,Cyp7a1)、胆汁酸盐输出泵(bile salt export pump,Bsep)、牛磺胆酸钠协同转运蛋白(sodium taurocholate cotransporting polypeptide,Ntc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2,Mrp2)、法尼醇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表达水平。8.生物信息学:肝组织和血浆中胆汁酸浓度数据采用Metabo Analyst平台进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观察各组分离情况。T检验(student’s t-test)用于组间差异分析。筛选同时满足投影值的可变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for the projection,VIP)>1且P<0.05的胆汁酸作为候选标志物。应用SPSS软件对各样本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评价胆汁酸生物标志物诊断雄黄所致肝损伤的准确率。9.统计分析:本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实验数据均以均数±标准误(mean±SEM)表示。使用未配对的t检验和方差分析检验用来比较雄黄低、中、高剂量染毒组与对照组的各胆汁酸表达水平。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对照组小鼠肝组织和全血中未检测到砷。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的肝砷和血砷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2.各组小鼠体重随饲养时间逐渐增加,肝脏脏器系数有下降的趋势。雄黄染毒组小鼠血浆中ALT活力呈上升的趋势,血浆中AST活力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血浆中TC、TBA浓度有上升的趋势。病理学研究结果显示雄黄暴露可引起小鼠肝组织形态学发生明显变化。3.与对照组相比,雄黄染毒组小鼠肝组织中MDA含量、SOD活力显着升高(P<0.05),GSH-Px活力显着降低(P<0.05)。4.建立了测定小鼠肝组织和血浆中14种胆汁酸的UHPLC-MS/MS分析方法,并用于对照组和雄黄染毒组小鼠肝组织和血浆中胆汁酸的测定。在小鼠肝组织中检测到了11种胆汁酸,在小鼠血浆中检测到12种胆汁酸。5.在小鼠血浆和肝组织中三类胆汁酸的百分比都是牛磺结合型胆汁酸>游离型>甘氨结合型。雄黄暴露后小鼠肝组织中游离胆汁酸占比出现增加的趋势,牛磺结合胆汁酸占比出现降低的趋势;与肝组织相反,雄黄暴露后小鼠血浆中牛磺结合胆汁酸占比出现升高的趋势,游离胆汁酸占比出现降低的趋势,甘氨结合型胆汁酸占比也出现降低的趋势。6.与对照组比较,雄黄染毒组小鼠血浆中游离型胆汁酸与甘氨结合型胆汁酸之间的比值、游离型胆汁酸与牛磺结合型胆汁酸之间的比值均升高;在肝组织中,游离型胆汁酸与牛磺结合型胆汁酸之间的比值降低,初级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的比值降低。8.与对照组比较,鹅去氧胆酸(chenodeoxycholic acid,CDCA)、猪去氧胆酸(hyodeoxycholic acid,HDCA)、牛磺鹅去氧胆酸(taurochenodeoxycholic acid,TCDCA)和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在雄黄染毒组小鼠肝组织中显着升高(P<0.05);甘氨脱氧胆酸(glycodeoxycholic acid,GDCA)在雄黄染毒组小鼠肝组织中显着降低(P<0.05)。脱氧胆酸(deoxycholic acid,DCA)、牛磺胆酸(taurocholic acid,TCA)、牛磺熊去氧胆酸(tauroursodeoxycholic acid,TUDCA)、TCDCA在高剂量雄黄染毒组小鼠血浆中显着升高(P<0.05)。雄黄暴露影响小鼠血浆和肝组织中胆汁酸之间的相关性,牛磺结合胆汁酸之间和游离胆汁酸之间相关性较好且呈正相关,甘氨结合型胆汁酸之间呈负相关。9.胆汁酸与氧化损伤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发现雄黄染毒小鼠血浆中TCDCA与SOD呈正相关,在肝组织中TCDCA与GSH-Px呈负相关。随着雄黄染毒剂量的增加,血浆中甘氨结合型胆汁酸与氧化损伤指标的相关性增强。10.采用PLS-DA对小鼠胆汁酸代谢谱进行模式分析,结果发现雄黄暴露组与对照组小鼠血浆胆汁酸代谢谱的分离比肝脏胆汁酸代谢谱的分离明显。采用OPLS-DA、VIP和P值进行生物标志物筛选,发现血浆中的TCA、TCDCA和肝组织中的HDCA、TCDCA可以作为雄黄诱导肝损伤的潜在生物标志物。11.ROC曲线结果表明,肝组织中HDCA、TCDCA的AUC<0.3。血浆中TCA、TCDCA的AUC<0.1。12.与对照组比较,雄黄暴露组小鼠肝组织中Cyp7a1、Fxr、Bsep和Mrp2 m RNA表达升高,Ntcp m RNA显着降低。结论:1.雄黄中砷可在小鼠肝组织蓄积导致小鼠肝组织形态学变化、肝功能异常、肝组织氧化损伤。2.雄黄可引起小鼠胆汁酸谱发生变化,造成胆汁酸代谢异常。3.TCDCA为雄黄诱导小鼠肝损伤的敏感胆汁酸标志物。
陈今超[2](2020)在《基于miR-497/Bcl-2信号通路的水飞蓟宾对阻塞性黄疸小鼠肝损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重度阻塞性黄疸KM小鼠为实验研究模型,观察水飞蓟宾对阻塞性黄疸所致小鼠肝损伤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通过影响miR-497表达进而调控Bcl-2/Bax-Caspase-3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差异表达的相关作用机制。方法:30只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水飞蓟宾治疗组(SFJB)、假手术组(SO)3组,每组10只。M组及SFJB组采用本课题组一种新的胆总管悬挂法构建重度阻塞性黄疸肝损伤小鼠模型,SO组手术方式同M组,但不悬挂胆总管。术后48小时解除小鼠胆总管梗阻后,SFJB组予以水飞蓟宾200mg·kg-1·d-1进行灌胃,其余两组小鼠予以等容量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共7周。在最后一次药物干预后,当晚对各组小鼠进行禁食、禁饮处理,第二日上午予以戊巴比妥钠麻醉,以摘除眼球取血,测定各组小鼠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碱性磷酸酶(ALP)含量;取出完整肝脏,对肝组织标本进行包埋切片后行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对比各组小鼠肝脏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肝脏组织Bax、Bcl-2、Caspase-3的蛋白差异表达;ELISA测定肝组织中Bcl-2、Bax、Caspase-3蛋白表达量;qPCR检测肝组织中Bcl-2、Bax、Caspase-3 mRNA及miR-497的表达水平。结果:(1)一般情况:SO组小鼠一般情况正常;M组小鼠毛发出现挠痕,精神萎靡,活跃情况减弱,耳尖、尾巴及巩膜黄染,尿液呈黄色,大便颜色变浅;SFJB组情况较M组明显改善。(2)血清学:与SO组比较,M组血清中ALT、AST、TBIL、TBA及ALP含量升高(P<0.01),与M组比较,SFJB组各指标含量降低(P<0.01)。(3)HE染色:SO组肝细胞索及窦状隙围绕中央静脉排列整齐,窦状隙中存在少量红细胞及炎细胞;M组可见肝细胞点状坏死,大量核固缩细胞,肝细胞索结构紊乱,窦状隙中大量红细胞及炎性细胞;SFJB组肝细胞排列欠整齐,炎性细胞浸润减轻,未见坏死细胞。(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SFJB组、SO组小鼠肝组织Bax、caspase-3蛋白阳性表达面积低于M组(P<0.01),Bcl-2高于M组(P<0.01)。(5)ELISA检测结果:与M组比较,SO组、SFJB组Bcl-2蛋白含量升高(P<0.01),Bax、Caspase-3蛋白含量下降(P<0.01)(6)qPCR结果显示:与M组比较,SO组、SFJB组Bcl-2 mRNA表达升高(P<0.01),Bax、Caspase-3mRNA表达及miR-497含量下降(P<0.01)。结论:水飞蓟宾对阻塞性黄疸所致小鼠肝损伤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可明显减轻肝损伤程度。其抗损伤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miR-497调控Bcl-2/Bax-Caspase-3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差异表达有关。
刘元进[3](2019)在《大鼠梗阻性黄疸后不同时间行胆道引流对其肝脏功能及组织病理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与目的:梗阻性黄疸可导致肝脏以及全身各系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损伤肝脏功能,增加手术风险;胆道引流可以解除胆管的梗阻状态,恢复肝脏功能。但是胆道引流的效果在不同患者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差异,目前仍没有完善的解释。对梗阻性黄疸患者在手术前应用胆道引流进行术前减黄,曾经一度被肝胆外科界大力推崇,然而近年来有大量的临床研究对术前减黄提出了质疑,认为它并没有使患者从中获益。这其中又存在哪些影响因素,值得探讨。关于胆道梗阻后肝脏损伤的机制、生化指标和肝组织病理变化的规律,已经有大量的动物和临床实验做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但是关于胆道引流后的变化,详细的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建立大鼠梗阻性黄疸及胆道引流模型,观察其肝功能和组织病理的变化过程,探讨其在减黄前后的变化规律。本实验的研究结果有望进一步阐明梗阻性黄疸以及胆道引流后肝脏的病理生理变化,有望进一步探讨影响胆道引流效果以及引流后肝损伤恢复速度的因素,有望为指导术前减黄的临床应用提供一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55只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采用结扎胆总管并放置外引流管的方式建立胆道梗阻及引流模型。动物随机分为梗阻3天外引流组(A组)、梗阻7天外引流组(B组)、梗阻14天外引流组(C组)、梗阻21天外引流组(D组)、梗阻28天外引流组(E组)以及对照组。各组于开放引流前,以及引流后第3、7、14、21、28、35天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血清前白蛋白(PA)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探讨其肝功能变化规律。同时在不同时段采集肝脏组织标本,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随梗阻时间延长,大鼠TBIL、DBIL、ALT、ALP升高,PA降低,PT延长,表明肝功能损害逐渐加重;肝脏组织病理变化从散在变性、坏死到汇管区上皮细胞增生、肝小叶结构破坏渐进发展,并最终导致肝纤维化。开放引流后,肝功能指标与组织病理损伤逐渐恢复,但梗阻时间越长恢复越慢。梗阻时间短的组,其肝功能和组织形态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而梗阻时间长的组,其各项指标和病理损伤即使经过较长时间的引流也不能恢复正常。结论:胆道梗阻时间的长短是影响肝脏损伤程度以及梗阻解除后恢复速度的关键因素。在大鼠梗阻性黄疸后不同时间行胆道引流,其肝脏功能和组织病理的恢复速度有很大差异。梗阻时间达到一定程度后,即使解除梗阻,其肝脏损伤也可能难以逆转。本研究结果表明大鼠胆道梗阻2周以内胆道引流的效果较好,梗阻时间超过2周胆道引流的效果较差。
张东红[4](2019)在《运动对阻塞性黄疸小鼠肝脏糖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选取的实验对象为阻塞性黄疸模型小鼠,以中等强度的有氧训练为干预方式,探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小鼠阻塞性黄疸致肝损伤糖代谢的影响,并通过PI3K/AKT/FoxO1信号通路的变化来探讨阻塞性黄疸致肝损伤糖代谢的机制,和有氧运动的干预机制,为临床上治疗和康复阻塞性黄疸致肝损伤提供实验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选择24只昆明小鼠,随机把它们分成三组,对应的组别分别为:空白对照组(n=8),模型组(n=8),有氧运动组(n=8),每组8只,给予基础饲料和自由饮水,模型组和有氧运动组进行总胆管悬挂至腹壁48小时构建阻塞性黄疸小鼠的模型,48小时后有氧运动组剪断胆总管的固定线,在正常饲养7天后才进行无负重跑台训练。先进行适应性训练,适应之后采取中等强度无负重的跑台训练,跑台坡度的设置为0%,以10米每分钟的速度,训练六周,每天训练60分钟,每周日休息一天。6周后,在最后一次训练后小鼠取材的前一天晚上禁食,第二天进行麻醉,麻醉完全后开始取材,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和结构的病理改变用HE染色法;血液生化检测血糖,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以及谷丙转氨酶(ALT)的含量;用Elisa检测各组小鼠肝脏磷酸酰肌醇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叉头框蛋白1(FoxO1)、肝糖原、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糖原合成酶以及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的含量;RT-PCR技术检测肝组织中FoxO1、PEPCK、G6PasemRNA的表达。研究结果:1、血清学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TBIL、ALT、AST的含量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运动组TBIL、ALT、AST的含量显着下降(P<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糖水平显着性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运动组小鼠血糖水平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HE染色结果显示:空白组小鼠肝细胞索显现出以放射状的状态进行排列;模型组小鼠肝细胞显现出纤维化,而且纤维排列杂乱无章,间隔加宽,肝血窦有中性粒细胞的浸润等;运动组小鼠肝细胞纤维化有所改善,间隔变窄,肝小叶结构变化不大。3、Elisa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糖原的含量显着上升(P<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小鼠肝脏PEPCK、G6Pase的含量显着上升(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运动组G6Pase的含量显着性降低(P<0.05),PEPCK的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脏PI3K、AKT、FoxO1的含量显着性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运动组的PI3K、AKT、FoxO1的含量显着性上升(P<0.01)。4、Realtime-PCR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脏PEPCK、G6Pase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FoxO1mRNA表达量显着降低,且差异有极显着性(P<0.01);与模型组相比,运动组小鼠肝脏PEPCK、G6PasemRNA表达量非常显着性降低(P<0.01),FoxO1mRNA表达量非常显着性升高(P<0.01)。结论:(1)本研究所复制的阻塞性黄疸致肝损伤模型的建立是成功的,且有氧运动对阻塞性黄疸导致的肝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2)阻塞性黄疸致肝损伤小鼠在建模成功6周后,肝脏出现糖代谢紊乱,而有氧运动对阻塞性黄疸致肝损伤小鼠糖代谢紊乱有改善作用,其机制是有氧运动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FoxO1信号通路,改善肝脏糖代谢紊乱。
孟笑炎[5](2019)在《胆汁酸通过激活TRPV4通道蛋白介导阻塞性黄疸血管低反应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阻塞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OJ)是一种由于胆道、胰头病变,引起肝内或者肝外胆管发生阻塞,导致胆汁排出不畅、淤积反流所引发的一种临床症状。该患者通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血管功能损害,手术麻醉中通常表现为患者血压偏低以及对血管活性药物反应性减弱,称为阻塞性黄疸的血管低反应。对于血管反应性的研究已超过半个世纪,其中血管内皮细胞的活性及通透性改变的调节机制受到大量的研究关注。然而,胆汁淤积患者出现心血管反应性受损的病因机制仍然不确定。据报道,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V4(TRPV4)在心血管系统中,特别是在内皮细胞上广泛表达,并且其可以调节下游多种细胞因子释放与改变细胞对Ca2+离子的通透性,广泛参与到各种病理生理情况下心血管系统的调节。目前,尚无研究报道过阻塞性黄疸时,TRPV4通道蛋白在血管反应性的改变中是否发挥作用。本课题的目的是探索黄疸患者外周循环中增高的胆汁酸(Bile acids,BAs)通过调节大血管内皮细胞上的TRPV4通道蛋白表达,引起内皮细胞Ca2+离子内流、激活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 2,COX2)等改变,介导阻塞性黄疸的血管低反应性发生。研究方法1、通过大鼠胆管结扎术(bile duct ligation,BDL)创建阻塞性黄疸的实验动物模型。获取不同时间点的Sprague-Dawley(SD)模型大鼠胸主动脉段,并修剪至3-4毫米血管环,在血管张力仪下测得其血管张力与收缩力,对比分析。检测不同时间点胸主动脉血管中TRPV4蛋白及其mRNA表达情况。对张力仪下的血管使用TRPV4激动剂GSK1016790A,进一步分析、验证TRPV4筒灯蛋白表达与BDL时间、血管张力之间的相关性。2、检测BDL大鼠血清中胆汁主要成分胆汁酸、胆红素的水平。体外培养大鼠胸主动脉内皮细胞,分别向培养基中加入胆汁酸、胆红素,设置对照组加入等体积的培养基,共同培养细胞。通过测定不同因素刺激下内皮细胞内TRPV4蛋白、mRNA表达情况,以及观察TRPV4蛋白与内皮细胞质膜上的Dil蛋白免疫荧光共标情况,探究阻塞性黄疸时,影响TRPV4蛋白表达改变的主要原因,以及TRPV4蛋白的表达部位。3、在不同数量级的浓度梯度的血管活性药物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下,观察BDL大鼠胸主动脉血管环收缩、舒张状态,以及观察BDL模型动物同时给予TRPV4抑制剂HC-067047后血管收缩、舒张恢复情况,分析阻塞性黄疸血管活性药物低反应性的机制。进一步探索TRPV4蛋白激活后的下游机制,使用药物吲哚美辛、L-NAME和塞来昔布分别抑制非选择性环氧化酶(即COX)、一氧化氮合成酶(即NOS)和选择性环氧化酶COX2,观察大鼠胸主动脉环在不同浓度血管收缩药物作用下的收缩情况,并检测BDL、BDL同时给予HC-067047后下游COX蛋白、mRNA表达情况。结果1、通过观察判断模型创建成功,获取目标血管。在含有KCL(60mM)的收缩溶液中,大鼠胸主动脉环的收缩张力随着BDL时间呈递减趋势;胸主动脉环细胞中的TRPV4蛋白、mRNA表达呈时间依赖的递增趋势,均在第五天达到显着差异。使用TRPV4蛋白激动剂GSK1016790A,胸主动脉环的舒张程度呈药物浓度依赖性与模型创建时间依赖性的递增趋势。2、BDL模型大鼠血清中胆汁酸、胆红素水平在第三天后均明显增加并维持在较高水平。与对照组比较,胆汁酸培养基中的内皮细胞TRPV4蛋白与mRNA表达显着增加,而胆红素培养基中的内皮细胞TRPV4则无明显的改变。免疫荧光显示,TRPV4蛋白与内皮细胞质膜Dil蛋白完全共标。细胞内钙显示,胆汁酸培养基中的内皮细胞内钙离子集聚较为明显。3、大鼠胸主动脉环舒张程度随乙酰胆碱浓度增加呈明显递增趋势,使用HC-067047不能明显减低血管环扩张程度。血管环收缩程度亦随去甲肾上腺素的药物浓度呈递增趋势,使用HC-067047可以显着抑制剂血管收缩。针对TRPV4下游分子使用不同抑制剂,结果显示COX抑制剂对血管环收缩剂的血管收缩反应的逆转作用较为明显,NOS抑制剂L-NAME则不会对血管收缩产生影响。进一步实验发现,使用HC-067047可以显着降低COX2蛋白、mRNA的表达。结论本研究可得出如下结论:1、阻塞性黄疸TRPV4蛋白表达增高与血管反应性下降相关。BDL后大鼠血管环收缩张力下降;该下降程度与胸主动脉中的TRPV4蛋白升高趋势相符,提示二者可能存在相关性;药理学激活TRPV4蛋白后引起胸主动脉呈现药物浓度依赖性舒张反应,明确了TRPV4蛋白的过表达参与BDL大鼠胸主动脉收缩张力的调节。2、胆汁酸介导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TRPV4蛋白表达增高。阻塞性黄疸时,个体外周血中胆汁酸、胆红素水平明显增高。细胞培养时加入胆汁酸刺激可以引起TRPV4的过表达,且这种现象在胆红素培养时不明显,提示胆汁酸是胆汁淤积时引起血管张力改变的关键分子TRPV4蛋白表达增高的主要成分。细胞内钙成像结果佐证了这一结论,并验证了胆汁酸或是TRPV4通道蛋白引起的内皮细胞钙离子内流的存在。3、TRPV4蛋白通过COX途径参与黄疸血管低反应性。阻塞性黄疸血管低反应性表现为对血管收缩剂与血管舒张剂的反应能力下降。TRPV4蛋白参与调控了血管低反应性表现为对血管收缩剂不敏感。下游分子筛选时发现,TRPV4-COX2途径可能发挥主要作用。
吉日木巴图[6](2019)在《残黄片制备工艺优化与退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残黄片是由黄连、青黛、白矾、郁金4味药组成的中药复方制剂,是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用于治疗慢性肝炎伴随的黄疸持久不退——残留黄疸的临床专用药,拥有四十余年的应用历史,退黄作用确切。目前,对该方退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且方中青黛和白矾比重悬殊,在制备过程中对药粉的均匀性和成型片剂的质量尚有影响。本研究以解决该品存在的制剂问题和探索其退黄作用机制为目的,为保障该品质量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1)残黄片制备工艺的优化:筛选方中单药的最佳超微粉碎工艺,依据结果结合中药复合粒子制备方法设计3种残黄片超微粉碎工艺并根据粉碎时间和粒径分布关系进行优化筛选,确定3种工艺的最佳制备条件。进而考察3个粉碎工艺制备的药粉粒径分布、比表面积、松密度、振密度和休止角,并进行电镜扫描形态分析和差示量热法考察粉体热稳定性,综合对比3种工艺药粉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制备不同粉碎工艺残黄片和原粉碎工艺残黄片各3个批次,考察不同工艺下的残黄片成型中间体的得率,并对成品进行高温、高湿和强光影响因素试验,考察片剂的外观、片重差、崩解时限、脆碎度和小檗碱含量,评价不同粉碎工艺对残黄片质量稳定性的提升贡献,筛选出残黄片最佳粉碎工艺。(2)基于分子对接技术的残黄片退黄作用机制研究:首先从TCMSP数据库(http://ibts.hkbu.edu.hk/LSP/tcmsp.php)中搜集方中黄连、青黛、郁金的成分,设定口服吸收利用度≥30%、相对分子质量≤500、氢键供体数目≤5、氢键受体数目≤10、脂水分配系数不大于5为条件筛选类药成分,Discovery Studio 2016(DS 2016)软件对每个类药成分进行加氢,赋予CHARMm力场,定义为分子对接配体。黄疸治疗相关靶点从CTD数据库(http://ctdbase.org/)以“jaundice”、“cholestatic liver disease”为关键词获取黄疸相关基因,并输入到Drug-Bank数据库(https://www.drugbank.ca/)中查询已上市药物的作用靶点及其PDB ID,再从PDB数据库(http://www.rcsb.org/pdb/home/home.do)中以ID下载治疗黄疸相关靶蛋白,DS 2016软件删去原配体以及水分子,去多构象,补充氨基酸残基,加氢,定义为分子对接受体。运用DS 2016软件LibDock模块设定对接参数,max hits to save为200、max number of hits为1000、minimum LibDock score为105、conformation method为FAST,将定义的配体成分与受体一一对接评价,结果以LibDock score打分函数给出。对LibDock score大于105的成分-靶点名称进行规范化,将成分-靶点数据对导入Gephi 0.9.2软件,Fruchterman-Reingold布局,刻画成分-靶点作用网络,经其数据统计模块分析网络的密度、介数和平均路径,评价其稳定性,明确对网络稳定性有重要贡献的残黄片成分和靶点,并以靶点功能分类阐述残黄片退黄作用机制。(3)残黄片对ANIT诱导黄疸模型大鼠的退黄作用机制研究:正常组以10 mL·kg-1·d-1灌胃生理盐水连续7天,大豆油10 mL·kg-1灌胃模拟造模。模型组以10 mL·kg-1·d-1灌胃生理盐水连续7天,α-萘异硫氰酸酯(ANIT)75 mg·kg-1的大豆油溶液灌胃造模。残黄片(CHP)组以0.315 g·kg-1·d-1剂量灌胃工艺优化残黄片连续7天,ANIT以75 mg·kg-1的大豆油溶液灌胃造模。残黄片高剂量(CHP高)组以0.710 g·kg-1·d-1剂量灌胃工艺优化残黄片连续7天,ANIT以75 mg·kg-1的大豆油溶液灌胃造模。原残黄片(原CHP)组以0.315 g·kg-1·d-1剂量灌胃原工艺残黄片连续7天,ANIT以75 mg·kg-1的大豆油溶液灌胃造模。熊去氧胆酸(UDCA)组以0.135 g·kg-1·d-1剂量灌胃熊去氧胆酸片连续7天,ANIT以75 mg·kg-1的大豆油溶液灌胃造模。各组大鼠于第5 d给药2 h后,模型组、CHP组、UDCA组灌胃ANIT复制黄疸模型,正常组灌胃等体积大豆油模拟造模,于第7 d给药2 h后腹腔注射20%乌来糖(20 mL·kg-1)溶液麻醉,腹主动脉采血,采集肝和回肠组织。工艺优化前后残黄片退黄保肝作用的比较:通过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水平,比较工艺优化残黄片和原粉碎工艺残黄片的退黄保肝作用,确定机制研究组别。并进行HE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病变情况。胆汁肝肠循环角度开展退黄机制研究:RT-PCR检测肝组织法尼醇X受体(FXR)、孕烷X受体(PXR)、组成性雄烷受体(CAR)、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胆汁酸盐外排蛋白(BSEP)、多耐药相关蛋白2(MRP2)、Na+-牛磺胆酸共转运体(NTCP)、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1A1(OATP1A1)和回肠组织FXR、顶端Na+-胆汁酸协同转运体(ASBT)、回肠胆汁酸结合蛋白(IBABP)、MRP2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FXR、CYP7A1、UGT1A1、BSEP、MRP2、NTCP、OATP1A1和回肠组织FXR、IBABP、MRP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筛选确定了残黄片组方单药的最佳超微粉碎时间:黄连25 min、青黛10 min、白矾5 min、郁金25 min。工艺1最佳粉碎条件为4味药按比例混合后超微粉碎20 min。黄连郁金粉碎复合最佳时间为25 min,青黛白矾粉碎复合最佳时间为10 min,即工艺2最佳粉碎条件为黄连郁金粉碎复合25 min,青黛白矾粉碎复合10 min,再将二者混匀。工艺3粉碎条件为黄连郁金粉碎复合25min,加入青黛粉碎复合10 min,最后加入白矾粉碎复合5 min。3种粉碎工艺制备的粉体特性各有差异,粉体电镜扫描形态分析上工艺1粉体未见复合粒子结构,分散不均匀,粉体颗粒的大小差异较大。工艺2粉体偶见复合粒子结构,但分散不均匀,局部有分层。工艺3粉体全视野可见结构规整的蜂窝状复合粒子结构,粉体分散均匀。粉体热稳定性方面工艺1比热容为262.1 J·g-1,工艺2比热容为242.7 J·g-1,工艺3比热容为295.9 J·g-1,热稳定性工艺3最佳。3种超微粉碎工艺对成型中间体的得率均有提升,高温、高湿、强光影响因素下工艺2和工艺3片各项检测合格,提升了残黄片质量稳定性。(2)通过残黄片成分的类药性筛选共得到了174个成分,其中黄连25个,成分类型主要有异喹啉类生物碱、有机酸和木脂素类;青黛14个,主要为吲哚类生物碱;郁金135个,主要由倍半萜类和二苯基庚烃(姜黄素)类成分组成。搜集得到治疗黄疸相关靶点共32个,分子对接筛选出作用靶点14个,潜在活性成分共37个。成分-靶点作用网络分析得出穆坪马兜铃酰胺、corchoroside A、槲皮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小檗浸碱、桤木酮、黄柏酮、氢化小檗碱、姜黄素、柚皮素共10个成分与单胺氧化酶A、前列腺素合酶2、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细胞色素P450 2E1、GTP环化水解酶1、法尼醇X受体等7个以上靶点作用,对成分-靶点网络稳定性具有重要贡献,可能通过调节胆红素代谢、调控胆汁酸合成转运、抑制免疫与炎症反应、影响肝脏胶原形成等途径发挥退黄作用。(3)退黄保肝作用比较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血清TBIL、TBA、ALT、AST、ALP含量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表明黄疸模型复制成功。对比模型组,CHP组、原CHP组和UDCA组血清TBIL、TBA、ALT、AST、ALP水平均有显着降低(P<0.01或P<0.05),表明残黄片中剂量(0.315 g·kg-1·d-1)的退黄作用明显。而CHP高剂量组TBIL、TBA水平高于模型组,有加重黄疸的风险。工艺优化残黄片以0.315 g·kg-1·d-1的剂量干预对降低血清TBIL、TBA、ALT、AST、ALP水平的作用优于UDCA(P<0.01)和原CHP,提示残黄片工艺优化后促进了退黄保肝作用,且中剂量作用优于高剂量。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组大鼠肝组织以小叶间静脉为中心,规整排列,肝细胞间紧密连接,细胞结构清晰完整,细胞核大而圆,未见坏死或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大鼠肝组织病变明显,肝细胞排列疏松紊乱,多数肝细胞核萎缩且有空泡产生,细胞间紧密连接被破坏。CHP组肝脏病变不明显,肝细胞排列规整,紧密连接破坏较小,多数细胞核大而圆,少见空泡样变性。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CHP能激活大鼠肝组织FXR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升高,显着降低胆汁酸合成限速酶CYP7A1的mRNA转录和翻译(P<0.01),抑制胆汁酸合成;促进PXR和UGT1A1的mRNA表达,显着提高胆红素代谢酶UGT1A1的表达(P<0.01),促进肝内胆红素的亲水解毒和易于转运出肝脏。残黄片对肝内胆汁成分的外排蛋白BSEP、MRP2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有显着提高作用(P<0.01),促进胆汁酸和胆红素排出肝脏,缓解肝内胆汁淤积;并能明显抑制胆汁肝脏摄取相关OATP1A1的表达(P<0.01),减轻肝内胆汁淤积情况。与模型组比较CHP能提升肝脏NTCP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在回肠,与模型组比较CHP和UDCA均能显着提高FXR的mRNA转录和蛋白的表达(P<0.01),明显抑制ASBT mRNA的转录,并显着提高MRP2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1),抑制胆汁酸的肠吸收并促进胆红素等的肠道排出。与模型组比较CHP还能促进IBABP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使其趋于正常水平。结论:(1)采用复合粒子制备方法优化残黄片粉碎工艺,使其粉体形成结构规整、分散均匀、热稳定性好的复合粒子,解决了青黛白矾混合不均匀和裂片、碎片的问题,并提高了制剂中间体得率,提升了残黄片质量稳定性。(2)通过分子对接筛选出残黄片退黄潜在活性成分37个,作用靶点14个,分析得出其退黄机制可能与调节胆红素代谢、调控胆汁酸合成转运、抑制免疫与炎症反应、影响肝脏胶原形成等作用有关。(3)残黄片对胆汁的肝肠循环有调节作用,工艺优化残黄片以0.315 g·kg-1·d-1的中剂量干预黄疸模型大鼠,退黄保肝作用优于其高剂量干预和原粉碎工艺残黄片的治疗作用,表明残黄片制备工艺的优化提升了其退黄保肝作用,且提示高剂量给药有加重黄疸的风险。该品能提高黄疸模型大鼠肝脏FXR的表达,显着抑制CYP7A1的mRNA转录和翻译,减少胆汁酸的合成,缓解胆汁淤积。残黄片还能明显抑制OATP1A1的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减少胆红素和部分胆汁酸的肝脏摄取,缓解肝内胆汁淤积。同时,残黄片还提高了肝脏BSEP和MRP2的表达,促进了肝内胆汁酸、胆红素的排出,降低了淤积的胆汁成分对肝细胞和胆管细胞的损伤。残黄片通过激活肝脏FXR、PXR的基因转录和提高FXR的表达,显着提升了UGT1A1和MRP2的表达,促进了未结合胆红素亲水解毒和排出肝脏。在回肠残黄片提高了FXR和MRP2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促进胆汁成分的肠分泌排出。本研究解决了现有工艺中存在的青黛白矾混合不均匀和成品质量不稳定的问题,提升了残黄片质量稳定性,预测了其潜在活性成分和退黄作用靶点,比较了工艺优化前后残黄片退黄保肝作用,并从调节胆汁肝肠循环角度验证了分子对接预测的退黄作用靶点和机制。
何航道[7](2018)在《多学科融合背景下的生物化学教学实践研究 ——以文山卫生学校护理专业为例》文中指出目前,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课程由于自身特点、师生因素等,教学状况不容乐观。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中,以生物化学知识为基础,通过融合十一门专业课程相关知识点,有效地构架生物化学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同时,让生物化学知识变得更易于理解,提升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使学生重视生物化学,进而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笔者通过调查法分析了当前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状况、教师教学状况,并通过文献法学习了学科融合教学的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梳理生物化学课程与十一门专业课程有联系的知识点,将这些知识点体现在新的生物化学教学设计中,并对文山卫生学校两个实验班学生进行多学科融合背景下的生物化学教学实践。通过行动研究法和实验法,对教学设计进行总结、反思、改进,最后通过调查研究法分析实践结果。实践证明,在生物化学教学中融合十一门专业课程相关内容,有助于引导学生搭建学科间知识的联系、建立知识的整体观,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该研究还使生物化学能更好的为专业课程服务,对提高生物化学知识在学生入职后的使用度,最终改变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现状有重要意义。
安然[8](2017)在《阻塞性黄疸肝损伤及慢性肝病患者血清肝活素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探究肝活素(HPS)在阻塞性黄疸所致肝损伤的诊断以及慢性肝病肝功能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60例阻塞性黄疸患者、68例慢性肝病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ELISA法测定其血清HPS水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血浆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由我院检验科检测。根据得出的TBIL、ALB、PT综合有无肝性脑病和腹水对慢性肝病患者中无肝衰竭患者进行Child-Pugh分级(CPC),发生肝衰竭的患者则根据衰竭类型分组。68例慢性肝病患者,非肝衰竭者Child A级13例、Child B级21例、Child C级10例,肝衰竭者中CLF者13例,ACLF者11例。分析两种肝损伤患者与正常人血清HPS水平有无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通过观察AUC大小判断HPS对阻塞性黄疸所致肝损伤的诊断价值;对阻塞性黄疸患者血清HPS和ALT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慢性肝病患者HPS与CPC以及肝衰竭之间的关系。结果:1.阻塞性黄疸和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PS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均P<0.01)。2.HPS在阻塞性黄疸肝损伤诊断中的曲线下面积达到0.938,最佳节点是141.87ng/ml。3.阻塞性黄疸患者血清中HPS与ALT呈正相关,rs=0.914(P<0.01)。4.慢性肝病中非衰竭者Child A、Child B、Child C与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慢性肝衰竭(CLF)5组之间两两比较,非肝衰竭组中,随着CPC升高,HPS水平也逐渐升高(均P<0.05),两组肝衰竭血清HPS水平均高于非衰竭各组(均P<0.05),两组肝衰竭之间HP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结论:1.阻塞性黄疸肝损伤和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PS水平升高。2.血清HPS水平测定能够用于阻塞性黄疸肝损伤的诊断,且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特异性。3.阻塞性黄疸患者血清中HPS与ALT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综合HPS本身增殖因子的特性,认为其能够更好地反映肝损伤严重程度。4.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PS水平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加重而升高,作为一种高特异性血清标记物配合CPC有可能对慢性肝病患者肝功能做出更为精确的评估,了解有无恶化趋势,预知肝衰竭的发生;同时配合肝衰竭诊断标准,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降低肝衰竭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龙跃[9](2015)在《一氧化氮介导阻塞性黄疸alpha肾上腺素能血管低反应性的机制及代谢组学研究》文中认为阻塞性黄(?)血管低反应性是其并发症发生和死亡率增高的一个主要机制。临床对血管活性药物治疗的反应减弱或不反应,也与血管低反应性有关,且严重影响着治疗效果。其产生原因可部分解释为血清前列腺素产生增加、牛胆酸钠水平增加、内毒素血症、NO过量产生、内源性阿片肽水平增加。阻塞性黄疸血管肾上腺素能低反应性的发生可能与血管α1-肾上腺素能受体活性缺失有关,α2-肾上腺素能受体的脱敏作用也可能在胆汁淤积时发生。目前尚没有检索到国内外有关阻塞性黄疸α-肾上腺素受体血管低反应性发生机制的临床研究报道。近年来,许多研究证实,阻塞性黄疸可导致体内NO合成增多,有证据表明NO在胆汁淤积引发的血管低反应性中起作用。本研究首先选取了胆道和胰头部肿瘤引起的胆汁淤积性黄疸患者,ASAI-Ⅱ级,另外,选取ASAI-Ⅱ级,年龄、性别、体重等一般情况相似的非黄疸患者(原发性肝癌或肝血管瘤等)作为对照组。在手术开始前,利用Swan-ganz导管等测定基线MAP、HR、CI、SVR和SVRI后,持续输注递增浓度的去甲肾上腺素5min(30、60ng.kg-1 min-1,PE、Dex方法类似,PE浓度为160、320ng.kg-1min-1, Dex浓度为0.5、1、2ug kg-1h-1),并重复测量血流动力学数据。在入室后评估血管反应性之前收集静脉血样本。其次在Sprague Dawley雄性大鼠采用离体血管功能实验探讨了一氧化氮对血管低反应性发生机制的影响。首先探讨了内皮、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AME对血管收缩反应的影响,然后根据结果利用硝普钠作为一氧化氮供体探讨了一氧化氮引起阻塞性黄疸血管舒张的机制。首先分别用选择性鸟苷酸环化酶抑制剂ODQ、非选择性K+通道阻断剂四乙铵TEA(非选择性IKca通道阻断剂),BKCa的特异性阻断剂iberiotoxin及卡律蝎毒素charybdotoxin,和格列本脲(KATP通道阻断剂),4-氨基毗啶4-AP(电压门控K+通道阻断剂)和氯化钡(Kir通道阻断剂)培育30min,然后加入PE达到最大收缩幅度。随后得到SNP(10-9至10-6mol/L)的累积浓度-反应曲线。为探讨血清中与血管低反应性有关的代谢物,SD雄性大鼠16只,随机分为胆总管结扎组(n=8)和假手术对照组(n=8)。手术后3天收集血清使用反相色谱与亲水色谱(HILIC)联合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Q-TOF MS)的方法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并依据代谢组学所提示结果检测血清中丙二醛(MDA)、总抗氧化力(T-AOC).谷胱甘肽(GSH)、氧化谷胱甘肽(GSSG)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来评估氧化应激状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临床研究:(1)在NA60ng.kg "’min-1持续泵注5min后,黄疸患者MAP增加值显着低于非黄疸患者(14.77±6.37mmHg VS 18.12±7.35mmHg, p<0.05),黄疸组和非黄疸组SVR, SVRI均显着增加,但其增加值两组间均没有统计学差异(SVR 205.23±102.65 dyn.s.cm-5m2 VS 281.47±182.58 dyn.s.cm-5m2, p>0.05; SVRI为326.14±165.99 dyn.s.cm-5m2 VS 434.00±300.23 dyn.s.cm-5m2,p>0.05).两组患者给予两种不同剂量的NA时CI值均没有显着的改变。(2)在去氧肾上腺素320ng.kg-1min-1持续泵注5min后阻塞性黄疸患者MAP?SVR、SVRI增加值显着低于非黄疸组患者(10.11±7.10mmHg VS 16.78±5.71mmHg,p<0.05; SVR 123.67±99.18 dyn.s.cm-5m2 VS 211.83±91.98 dyn.s.cm-5m2, p<0.05; SVRI 206.50±159.67 dyn.s.cm-5m2 VS 369.83±168.92dyn.s.cm-5m2, p<0.05)。两组患者给予两种不同剂量的PE时CI值均没有显着的改变。(3)7例非黄疸组患者在Dex 0.5ug.kg-1h-1持续泵注5min后,平均动脉压(MAP)升高(p<0.05)心指数(CI)显着增加(p<0.01),外周血管阻力(SVR)、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显着下降(p<0.05)。在Dex2μg.kg-1h-1持续泵注5min后阻塞性黄疸患者MAP、SVR, SVRI增加值均显着低于非黄疸组患者(MAP8.13±5.80mmHg VS 11.83±4.44mmHg, p<0.05;SVR 115.94±132.19 dyn.s.cm-5m2 VS 244.70±171.58 dyn.s.cm-5m2, p<0.05; SVRI 192.53±206.94 dyn.s.cm-5m2 VS 413.00±287.96dyn.s.cm-5m2, p<0.01)。两组患者CI值仅在非黄疸患者给予Dex2μg.kg-1h-1持续泵注5min与基线值相比显着降低,从3.32±0.53L/min.m2降至3.15±0.61 L/min.m2(p<0.01)。2.离体实验:(1)SD大鼠胆道结扎3天后对去甲肾上腺素的血管收缩反应明显减弱,去除内皮或使用L-NAME孵育后血管反应性明显恢复。(2)胆道结扎7天与假手术7天组大鼠胸主动脉对SNP的舒张反应没有明显差异(p>0.05),使用ODQ孵育后两组舒张反应基本消失(p<0.001);TEA、iberiotoxin及charybdotoxin孵育后BDL、sham组舒张反应均有所减弱,TEA、charybdotoxin孵育后sham7天组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环对累积浓度的SNP的舒张反应明显减弱(p<0.05);4-AP、Bacl2孵育后舒张反应无明显变化;Gly孵育后舒张反应均有所增强,其中假手术组有显着差异(p<0.05)。3.代谢组学:胆道结扎3天后主要改变包括L-苯丙氨酸,L-谷氨酸,L-酪氨酸,犬尿氨酸,L-乳酸,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Cc(14:0)),甘氨酸和琥珀酸水平升高,L-缬氨酸,磷脂酰胆碱pCb(19:0/0:0),牛磺酸,棕榈酸,L-异亮氨酸和柠檬酸代谢产物降低。胆道结扎后GSH,T-AOC降低,SOD,GSH-Px活性下降,MDA水平上升。结论1.阻塞性黄疸患者alpha-1、alpha-2B肾上腺素受体敏感性明显减弱,可能部分归因于阻力血管反应性降低。alpha-2A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可能对血压影响小,心功能增强,外周血管阻力下降。2内皮相关的NO在阻塞性黄疸血管低反应性中起主要作用,NO主要通过非KCa通道引起BDL大鼠胸主动脉舒张。3.阻塞性黄疸大鼠存在广泛的氧化应激,犬尿氨酸水平升高。
尹凯歌,冯志杰[10](2012)在《胆汁酸的代谢、生理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认为胆汁酸通过肠肝循环代谢,具有促进脂类消化吸收、防止胆道结石生成、增加胆汁分泌、排泄等多种生物学作用.血清胆汁酸测定可反映急性肝炎慢性化、慢性肝炎炎症和纤维化程度、肝硬化门脉高压以及重症肝炎的病情演变,是梗阻性黄疸患者梗阻解除的早期敏感指标.另外,血清胆汁酸测定对炎症性肠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先天性胆道疾病、肝移植等疾病的诊断也有一定价值.
二、阻塞性黄疸病人空腹血清总胆汁酸的检测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阻塞性黄疸病人空腹血清总胆汁酸的检测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靶标代谢组学策略的雄黄诱导肝损伤小鼠胆汁酸类生物标志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1.3 实验条件的无毒化处理 |
2.2 实验动物 |
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3.1 肝组织和全血中砷含量的测定 |
2.3.2 血浆ALT,AST,TC和 TBA的测定 |
2.3.3 肝组织病理形态观察 |
2.3.4 肝组织MDA、GSH-Px、SOD和 CAT水平的测定 |
2.3.5 肝组织和血浆中14 种胆汁酸UHPLC-MS/MS分析方法的建立及方法验证 |
2.3.6 雄黄诱导肝损伤模型中肝组织和血浆胆汁酸生物标志物的筛选 |
2.3.7 雄黄诱导肝损伤模型中肝组织中与胆汁酸代谢相关基因的测定 |
2.3.8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雄黄暴露对小鼠全血和肝组织中的砷含量的影响 |
3.2 雄黄暴露对小鼠体重、脏器系数、血浆ALT、AST活力、TBA、TC和肝脏病理形态的影响 |
3.3 雄黄暴露对小鼠肝组织中MDA和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
3.4 雄黄暴露对小鼠肝组织和血浆胆汁酸谱的影响 |
3.4.1 方法学考察结果 |
3.4.2 雄黄暴露对小鼠血浆和肝组织中总胆汁酸、游离胆汁酸和结合胆汁酸水平的影响 |
3.4.3 雄黄暴露对小鼠肝组织和血浆中总胆汁酸、游离胆汁酸和结合胆汁酸百分比的影响 |
3.4.4 雄黄暴露对初级/次级胆汁酸和游离/结合型胆汁酸比值的影响 |
3.4.5 雄黄暴露对小鼠肝组织和血浆中各胆汁酸的影响 |
3.5 雄黄对小鼠肝组织和血浆中胆汁酸之间的相关性的影响 |
3.6 雄黄暴露对小鼠肝组织和血浆中胆汁酸与氧化损伤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7 雄黄暴露小鼠肝组织和血浆胆汁酸谱的代谢组学分析 |
3.7.1 雄黄对小鼠肝组织和血浆胆汁酸代谢谱的多元分析 |
3.7.2 雄黄诱导肝损伤小鼠肝组织和血浆的胆汁酸生物标志物的筛选 |
3.7.3 雄黄诱导肝损伤小鼠肝组织和血浆胆汁酸生物标志物的评价 |
3.8 雄黄暴露对小鼠肝组织中胆汁酸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胆汁酸代谢与肝脏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社会实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基于miR-497/Bcl-2信号通路的水飞蓟宾对阻塞性黄疸小鼠肝损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对象 |
2.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2.2.1 主要试剂 |
2.2.2 主要仪器 |
2.3 研究方法 |
2.3.1 实验分组 |
2.3.2 动物模型的构建 |
2.3.3 给药方案 |
2.3.4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3.5 血清学指标检测 |
2.3.6 病理学观察 |
2.3.6.1 组织包埋切片 |
2.3.6.2 苏木精-伊红(HE)染色 |
2.3.7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2.3.8 ELISA检测肝组织Bcl-2、Bax、Caspase-3 蛋白 |
2.3.9 qPCR技术检测肝组织Bcl-2、Bax、Caspase-3 mRNA及miRNA-497表达 |
2.3.9.1 Trizol法提取肝组织mRNA |
2.3.9.2 qPCR检测肝组织Bcl-2、Bax、Caspase-3mRNA表达 |
2.3.9.3 qPCR检测肝组织中miR-497 表达 |
2.3.10 qPCR数据统计 |
2.4 质量控制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实验结果 |
3.1 模型的构建及一般情况 |
3.2 血清指标检测 |
3.3 肝脏HE染色形态学观察 |
3.4 肝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
3.5 肝组织Bcl-2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含量 |
3.6 肝组织Bcl-2 信号通路相关因子m RNA表达水平 |
3.7 miR-497表达水平 |
第4章 讨论 |
4.1 阻塞性黄疸小鼠模型构建 |
4.2 血清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
4.3 肝组织HE染色结果分析 |
4.4 阻塞性黄疸小鼠Bcl-2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分析 |
4.5 miR-497 的调控作用分析 |
4.6 水飞蓟宾对阻塞性黄疸小鼠miR-497/Bcl-2 信号通路的干预作用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大鼠梗阻性黄疸后不同时间行胆道引流对其肝脏功能及组织病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4)运动对阻塞性黄疸小鼠肝脏糖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主要试剂 |
2.3 主要仪器 |
2.4 实验方法 |
2.4.1 实验对象分组及模型的构建 |
2.4.2 实验技术路线图 |
2.4.3 实验取材及处理 |
2.4.4 运动方案 |
2.5 指标的测定 |
2.5.1 测定血清的指标 |
2.5.2 肝脏组织学观察 |
2.5.3 测定肝组织蛋白含量 |
2.5.4 肝脏PI3K、AKT、FoxO1、PEPCK、G6Pase的测定 |
2.5.5 肝脏肝糖原、糖原合成酶的测定 |
2.5.6 Real time-PCR技术检测PI3K、AKT、FoxO1、PEPCK、G6Pase |
的m RNA的表达 |
2.6 质量控制 |
2.7 数据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阻塞性黄疸模型小鼠的一般情况 |
3.2 各组小鼠肝脏HE染色光镜观察 |
3.3 各组小鼠血清TBIL、ALT、和AST的含量变化 |
3.4 各组小鼠空腹血糖和肝糖原的含量 |
3.5 各组小鼠肝脏糖原合成酶、PEPCK、G6Pase的含量的变化 |
3.6 各组小鼠肝脏PI3K、AKT、FoxO1 的蛋白含量变化 |
3.7 各组小鼠FoxO1、PEPCK、G6Pase的 m RNA的测定结果 |
4 分析与讨论 |
4.1 阻塞性黄疸致肝损伤模型的建立及有氧运动的干预作用 |
4.2 阻塞性黄疸肝脏糖代谢的变化及有氧运动的干预作用 |
4.3 PI3K/AKT/FoxO1 在运动干预阻塞性黄疸肝脏糖代谢的作用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胆汁酸通过激活TRPV4通道蛋白介导阻塞性黄疸血管低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阻塞性黄疸动脉TRPV4 蛋白表达增高与血管反应性下降 |
一、实验仪器与实验试剂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部分 胆汁酸介导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增高TRPV4 蛋白表达 |
一、实验仪器与实验试剂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部分 TRPV4 蛋白通过COX途径参与阻塞性黄疸血管低反应性 |
一、实验仪器与实验试剂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6)残黄片制备工艺优化与退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注释表 |
前言 |
第一章 残黄片制备工艺优化 |
1 引言 |
2 材料 |
2.1 药材与试剂 |
2.2 仪器 |
3 方法 |
3.1 单药的超微粉碎工艺考察 |
3.2 残黄片超微粉碎工艺的筛选 |
3.3 粉体特性的考察 |
3.4 残黄片制备 |
3.5 残黄片质量稳定性考察 |
4 结果 |
4.1 单药超微粉碎工艺 |
4.2 残黄片超微粉碎工艺的筛选结果 |
4.3 粉体特性的考察 |
4.4 残黄片制备结果 |
4.5 残黄片质量稳定性考察结果 |
5 讨论 |
5.1 粉碎时间与粒径的关系 |
5.2 粉体混合均匀性的提高 |
5.3 粉体热稳定性的提升及DSC的应用 |
5.4 残黄片最佳粉碎工艺 |
6 小结 |
第二章 基于分子对接技术的残黄片退黄作用机制研究 |
1 引言 |
2 资料和方法 |
2.1 数据库 |
2.2 软件 |
2.3 黄疸治疗靶点的搜集 |
2.4 残黄片类药成分的筛选 |
2.5 分子对接 |
2.6 靶点和成分名称规范化 |
2.7 分子对接结果分析 |
2.8 构建成分-靶点作用网络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靶点搜集结果 |
3.2 类药成分筛选结果 |
3.3 分子对接结果 |
3.4 靶点和成分名称规范化 |
3.5 分子对接结果分析 |
3.6 成分-靶点作用网络分析 |
4 讨论 |
4.1 残黄片调节胆红素代谢 |
4.2 残黄片调节胆汁酸合成转运 |
4.3 残黄片调控免疫炎症反应 |
4.4 残黄片影响胶原形成 |
4.5 残黄片退黄主要成分 |
4.6 残黄片中白矾的作用 |
5 小结 |
第三章 残黄片对ANIT诱导黄疸模型大鼠的退黄作用机制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 |
2.1 药品与试剂 |
2.2 仪器 |
2.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4 动物 |
3 方法 |
3.1 模型制备及给药 |
3.2 血清和肝肠组织的采集 |
3.3 退黄保肝作用的比较 |
3.4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 |
3.5 RT-PCR法检测肝肠组织胆汁生成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 |
3.6 Western blot检测肝肠组织胆汁生成转运相关蛋白的表达 |
3.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 结果 |
4.1 退黄保肝作用比较结果 |
4.2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 |
4.3 RT-PCR检测结果 |
4.4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
5 讨论 |
5.1 残黄片调节胆汁酸生成和胆红素的代谢 |
5.2 残黄片调控肝内胆汁成分的转运 |
5.3 残黄片调节回肠胆汁成分的转运 |
5.4 残黄片调节肝脏对胆汁成分的摄取 |
6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基于胆汁淤积的核受体调控胆汁形成和转运的机制 |
1 肝内胆汁淤积发病机制 |
1.1 胆汁的形成与转运 |
1.2 胆汁淤积的发生机制 |
2 核受体对胆汁形成与转运的调节 |
2.1 法尼醇X受体 |
2.2 孕烷X受体和组成性雄烷受体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残黄片退黄作用的研究进展 |
1 残黄片退黄作用的药效学研究 |
1.1 利胆退黄作用 |
1.2 保肝降酶作用 |
1.3 免疫调节作用 |
2 残黄片组方单药的退黄作用及机制 |
2.1 黄连的退黄作用及机制 |
2.2 青黛与白矾的退黄作用及机制 |
2.3 郁金的退黄作用及机制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 |
(7)多学科融合背景下的生物化学教学实践研究 ——以文山卫生学校护理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学生生物化学学习现状分析 |
二、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现状及研究进展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二章 理论研究 |
第一节 学科融合的概念界定 |
第二节 学科融合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教育心理学基础 |
二、建构主义心理学基础 |
三、知识观理论基础 |
第三节 学科融合的实施模式 |
第四节 学科融合教学的优点 |
第三章 多学科融合背景下的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分析 |
第一节 融合知识点梳理 |
一、生物化学与护理学基础的融合知识点梳理 |
二、生物化学与急救护理技术的融合知识点梳理 |
三、生物化学与中医护理的融合知识点梳理 |
四、生物化学与健康评估的融合知识点梳理 |
五、生物化学与内科护理学的融合知识点梳理 |
六、生物化学与外科护理学的融合知识点梳理 |
七、生物化学与妇产科护理学的融合知识点梳理 |
八、生物化学与儿科护理学的融合知识点梳理 |
九、生物化学与社区护理的融合知识点梳理 |
十、生物化学与五官科护理学的融合知识点梳理 |
十一、生物化学与传染科护理学的融合知识点梳理 |
第二节 生物化学教学的定位 |
第三节 专业素养培养方面的共同目标 |
第四章 多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研究 |
第一节 多学科融合背景下的生物化学教学的课例研究 |
一、“蛋白质的分子组成、结构功能、理化性质”课例研究 |
二、“酶和维生素”课例研究 |
三、“糖代谢”课例研究 |
四、“脂类代谢”课例研究 |
五、“氨基酸的分解代谢”课例研究 |
六、“物质代谢调节”课例研究 |
七、“核苷酸代谢”课例研究 |
八、“细胞增殖、分化与凋亡的分子基础”课例研究 |
九、“水、无机盐代谢与酸碱平衡”课例研究 |
十、“肝胆生物化学”课例研究 |
第二节 调查研究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方法 |
三、实验班前测和后测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四、实验班后测和对照班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五、问卷调查研究总结 |
第三节 实验研究 |
一、实验对象 |
二、实验过程 |
三、实验班和对照班学期末成绩比较分析 |
第五章 研究反思和建议 |
第一节 多学科融合背景下的生物化学课堂教学反馈 |
第二节 反思与建议 |
一、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
二、建立跨学科教研组,实施跨学科听课制度 |
三、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
四、围绕教学目标,有效开展多学科融合教学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前测调查表 |
附录 B 后测调查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阻塞性黄疸肝损伤及慢性肝病患者血清肝活素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9)一氧化氮介导阻塞性黄疸alpha肾上腺素能血管低反应性的机制及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一、阻塞性黄疸血流动力学危害及其研究进展 |
二、阻塞性黄疸血管低反应性前期研究及研究意义 |
三、阻塞性黄疸血管低反应性肾上腺素能相关机制 |
四、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阻塞性黄疸患者对Alpha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的反应性受损:Alpha-AR亚型及NO的作用 |
一、对象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一氧化氮通过非KCa途径引起阻塞性黄疸大鼠离体胸主动脉舒张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阻塞性黄疸大鼠模型代谢组学揭示氧化应激和犬尿氨酸可能参与了血管低反应性的发生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和参与的工作 |
致谢 |
四、阻塞性黄疸病人空腹血清总胆汁酸的检测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靶标代谢组学策略的雄黄诱导肝损伤小鼠胆汁酸类生物标志物研究[D]. 吴欣雨. 中国医科大学, 2021
- [2]基于miR-497/Bcl-2信号通路的水飞蓟宾对阻塞性黄疸小鼠肝损伤研究[D]. 陈今超. 南华大学, 2020(01)
- [3]大鼠梗阻性黄疸后不同时间行胆道引流对其肝脏功能及组织病理的影响[D]. 刘元进.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04)
- [4]运动对阻塞性黄疸小鼠肝脏糖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张东红.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5]胆汁酸通过激活TRPV4通道蛋白介导阻塞性黄疸血管低反应的研究[D]. 孟笑炎.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11)
- [6]残黄片制备工艺优化与退黄作用机制研究[D]. 吉日木巴图.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7]多学科融合背景下的生物化学教学实践研究 ——以文山卫生学校护理专业为例[D]. 何航道.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2)
- [8]阻塞性黄疸肝损伤及慢性肝病患者血清肝活素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D]. 安然. 安徽医科大学, 2017(01)
- [9]一氧化氮介导阻塞性黄疸alpha肾上腺素能血管低反应性的机制及代谢组学研究[D]. 龙跃. 第二军医大学, 2015(06)
- [10]胆汁酸的代谢、生理作用及其临床意义[J]. 尹凯歌,冯志杰.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