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分析

肿瘤患者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分析

一、肿瘤病人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付锦娴[1](2020)在《广州一医院感染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及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1月1日-2019年7月31日期间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耐药情况与临床特征等。方法以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为依据,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7月31日期间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各临床科室上报至医院感染监测系统的病原菌,最后纳入研究的共289株病原菌。本研究对入组病原菌的分布及分类特征、变迁及耐药情况做出描述性分析,并按病原菌类型,分为革兰阳性球菌组、革兰阴性杆菌组、真菌组,同时收集各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基础疾病史、有创操作史以及相关的检验结果等临床资料,比较三组间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结果显示,289株医院感染病原菌中74.05%为革兰阴性杆菌,16.96%为革兰阳性球菌,8.30%为真菌。革兰阳性球菌中,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s)占55.10%;革兰阴性杆菌中,MDROs占54.21%,二者无统计学差异(χ2=0.013,P>0.05)。占比最多的前六种病原菌分别为鲍曼不动杆菌95株(32.87%)、肺炎克雷伯杆菌40株(13.84%)、铜绿假单胞杆菌34株(11.76%)、大肠埃希菌18株(6.23%)、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11株(3.81%)、白假丝酵母菌10株(3.46%)。鲍曼不动杆菌与铜绿假单胞菌呈先增后降的趋势。肺炎克雷伯菌杆菌与MRSA则逐渐增多,肺炎克雷伯杆菌在2019年成为首位病原菌。大肠杆菌与白假丝酵母菌则一直保持相对平稳的趋势,近四年医院感染病原菌构成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来源最多的是下呼吸道分泌物,占48.79%,前三年呈增多趋势,其次是血液及尿液,分别占21.45%及14.19%,血液标本先减后增,尿液标本则无明显波动,近四年医院感染病原菌标本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U、神经外科、呼吸内科及血液内科是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的四大科室,分别占25.53%、22.49%、12.80%、9.34%。ICU连续四年检出鲍曼不动杆菌最多,肺炎克雷伯杆菌主要分布在新生儿科、ICU、神经外科,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布在神经外科和呼吸内科。药敏分析中,鲍曼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多粘菌素的耐药率最低,为2.27%,其对氨基糖苷类、青霉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呈现高耐药率;肺炎克雷伯杆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率为28.57%,替加环素为5.00%,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50.00%、52.50%。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耐药率较低,对多粘菌素耐药率为8.33%,对一二代及部分三代头孢耐药率达90.00%以上,部分三代头孢(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及四代的头孢吡肟耐药率在13.33%~30.30%之间。革兰阳性球菌组与革兰阴性杆菌组在肺部(28.89%vs 58.54%,P<0.001),皮肤、黏膜(15.56%vs 3.41%,P<0.05)构成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革兰阴性杆菌组与真菌组在肺部(28.89%vs 25.00%,P<0.05)、尿路(13.33%vs 62.50%,P<0.001)构成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革兰阳性球菌组与真菌组在尿路构成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8%vs 62.50%,P<0.001)。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真菌在性别分布、腰椎穿刺、气管切开、是否入住ICU上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革兰阴性杆菌也是我院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其中以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为主。(2)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尿液是主要的标本来源。ICU、神经外科、呼吸内科及血液内科成为我院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的主要科室。(3)多重耐药菌中,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4)革兰阴性杆菌更多发生于肺部感染中,革兰阳性球菌更多发生于皮肤/黏膜感染,真菌更多发生于尿路感染。

宫玉敏[2](2020)在《垂体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经济负担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调查垂体瘤手术病人的医院感染现状,探讨该人群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评估因医院感染所致的经济负担。为医务人员采取措施进行医院感染的防控提供参考,并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感染防控政策、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将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收治的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垂体瘤手术病人(共计565例)作为研究对象。自行设计《垂体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调查表》和《垂体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经济负担调查表》用于病人资料收集。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垂体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的现状、危险因素和导致的经济负担。研究采用 SPSS24.0(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s,version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1)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统计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中位数、率和构成比等;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2)经济负担评价:用倾向评分加权法计算医院感染导致的经济负担,不同部位医院感染产生的经济负担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将感染组和非感染组进行1:1匹配,再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垂体瘤手术病人565例,其中男性266例(47.08%),女性299 例(52.92%),平均年龄 50.17±12.57 岁。2.研究人群中共发生医院感染56例,感染62例次,医院感染率9.91%,医院感染例次率10.97%。感染部位:手术部位感染23例(构成比41.07%),肺部感染14例(构成比25.00%)、泌尿道感染5例(构成比8.93%)、上呼吸道感染9例(构成比16.07%)、多部位感染5例(构成比8.93%)。3.送检标本检出病原菌21株。革兰阳性菌共9株(占42.86%),革兰阴性菌]0株(占47.62%),真菌2株(占9.52%)。4.通过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垂体瘤手术病人的6个医院感染独立危险因素:脑脊液鼻漏、肿瘤直径、住院天数、抗生素使用时间、腰椎穿刺次数和术后第一日体温。5.医院感染病人的平均住院费用是61658.84元,非感染病人为40956.77元,医院感染直接经济负担为20702.07元,其中西药费负担最高(9087.43元);医院感染的间接经济负担为3024.30元;因医院感染延长住院天数7.5天。结论垂体瘤手术病人的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脑脊液鼻漏、肿瘤直径、住院天数、抗生素使用时间、腰椎穿刺次数和术后第一日体温是该人群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降低该人群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垂体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的经济负担较高,不同部位医院感染的经济负担有所差别。

赵迪[3](2020)在《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的严重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且病死率高,因此早期识别且合理使用抗生素十分重要,但其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随地域分布、时间迁移有明显的区别。本文收集西北妇女儿童医院5年中新生儿败血症的资料,总结其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这5年中西北妇女儿童医院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症的378例患儿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发病时间分为早发型及晚发型败血症,按照出生胎龄分为早产儿及足月儿败血症,分别统计并分析不同组别患儿的一般资料、围产期及住院诊疗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合并症、病原学分布、药敏学及预后。结果:1.新生儿败血症378例,临床诊断败血症64例、确诊(血培养阳性)败血症314例。EOS 132例(34.9%),LOS 246例(65.1%)。早产儿227例(60.1%),足月儿151例(39.9%)。EOS组胎龄≥37周、出生体重2500g-3999g比例比LOS组高,LOS组胎龄28周-36+6周、出生体重1000g-2499g患儿比例比EOS组高;早产儿组发病日龄比足月儿组晚、剖宫产比例比足月儿高,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EOS组羊水III度污染、新生儿窒息比例比LOS组高,LOS组发病前使用呼吸机及置管穿刺比例比EOS组高;早产儿组在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发病前使用呼吸机及置管穿刺比例比足月儿组高,足月儿组在羊水III度污染比例比早产儿组高,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EOS组中黄疸、呼吸困难比例较LOS组多,LOS组中发热、反应差、呼吸暂停、肤色苍灰、皮肤发花等比EOS组多;早产儿组中反应差、腹胀呕吐、呼吸暂停、肤色苍灰、皮肤发花等比足月儿组多,足月儿组中发热、黄疸比早产儿组多,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LOS组中WBC降低、PLT计数降低、CRP升高较EOS组多;早产儿组中WBC降低、PLT计数下降较足月儿组多,足月儿组中WBC增高较早产儿组多,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5.EOS组在感染性肺炎较LOS组多,早产儿组在细菌性脑膜炎、NEC较足月儿组多,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6.血培养阳性共314例,共培养出菌株314株。其中G-菌164株(52.3%),G+菌126株(40.1%),真菌24株(7.6%)。在所有的病原菌中,最常见的主要病原体为肺炎克雷伯菌67株(21.4%)、CONS 65株(20.7%)、大肠埃希菌49株(15.6%)、产单核李斯特菌17株(5.4%)、无乳链球菌15株(4.8%)及嗜麦芽寡养单胞菌15株(4.8%)。产单核李斯特菌、大肠埃希菌呈现增高的趋势,无乳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真菌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他主要病原菌随年份改变检出趋势变化不明显。EOS组中G+菌比例比LOS组高,LOS组G-菌、真菌比例高;早产儿组中G-菌、真菌比例比足月儿组多,足月儿组中G+菌比例高,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7.主要G+菌中的CONS对青霉素、红霉素耐药率极高,普遍为80%以上,对苯唑西林耐药率较高达70%以上,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在40%左右,对头孢西丁尚敏感,耐药率15%左右,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利奈唑胺100%敏感。产单核李斯特菌对青霉素、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未发现耐药菌,其他未行药敏试验验。GBS对红霉素耐药率高达70%左右,对青霉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无耐药株,余未行药敏试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100%耐药,对红霉素耐药率高约75%,对苯唑西林耐药率约40%,对头孢西丁耐药率较低,约7%,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完全敏感。G-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有极高的耐药率,达85%左右。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性高,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性最高。肺炎克雷伯杆菌对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极高度耐药,对第四代头孢菌素耐药率高约60%,对第三代头孢耐药率约40%。大肠埃希菌对第一、二代头孢耐药率约50%,对第三、四代头孢耐药率约20%左右。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美罗培南及左氧氟沙星高度敏感,余未行药敏试验检查。粘质沙雷菌及产酸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耐药,对其他抗生素均敏感。真菌中光滑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率40%,对其他抗真菌药均100%敏感。光滑假丝酵母菌和白色念珠菌均无耐药。8.LOS组住院时间比EOS组长;早产儿组中住院时间比足月儿组长、死亡率比例高,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本院近5年来败血症病死率为9.8%。结论:1.EOS和LOS、早产儿败血症和足月儿败血症在围产期住院诊疗、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合并症、病原学分布之间存在差异。2.EOS多有呼吸困难、黄疸表现,早产儿败血症及LOS易出现反应差、呼吸暂停、肤色发花,足月儿败血症以发热、黄疸多见。3.早产儿败血症及LOS以WBC下降、PLT计数降低多见,足月儿发生败血症时以WBC增高多见。4.本院病原菌以G-菌为主,EOS及足月儿败血症以G+菌多见,LOS及早产儿败血症以G-菌、真菌多见。5.本院葡萄球菌感染时首选万古霉素、利奈唑胺。产单核李斯特菌感染首选青霉素和氨苄西林。GBS感染可选择青霉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治疗。G-菌感染时不选氨苄西林治疗,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首选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可选择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头孢哌酮舒巴坦。

王玉[4](2020)在《2268例住院患者血流感染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住院患者血流感染的病原菌构成、分布及耐药特征,指导临床医师规范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方法:收集中国科学技术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住院的细菌性血流感染患者致病菌菌株及药敏试验结果,对致病菌的构成情况及常见抗菌药物的药敏情况进行统计,同时对发生血流感染患者的科室分布,并对各个科室致病菌分布及耐药情况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年期间共分离出引起血流感染的致病菌株2268例,其中革兰阴性菌1197例,占52.78%,位于前四位的革兰阴性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506例(22.31%)、肺炎克雷伯菌263例(11.60%)、铜绿假单胞菌107例(4.72%)和鲍曼不动杆菌80例(3.53%)。分离到革兰阳性菌1071例(47.22%)。其中排名前三位的革兰阳性菌分别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718例(31.66%)、屎肠球菌129例(5.69%)、金黄色葡萄球菌108例(4.76%)。血流感染发生率排名前6位的科室依次为血液内科(442例,占19.49%)、重症医学科(409例,占18.03%)、普外科(271例,占11.95%)、小儿内科(180例,占7.93%)、老年科(115例,占5.07%)、急诊科(97例,占4.28%),其他科室共754例,占33.25%。对分离到的细菌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阳性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64.23%和31.94%。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均保持较高敏感性。两类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略有差异,分别为3.6%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耐药、30.0%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耐药率均低于20%,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21.5%。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耐药率均在70%以上,对亚胺培南耐药率高达76.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76.7%,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占41.7%,所有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均表现敏感。屎肠球菌中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4.7%,屎肠球菌对高浓度庆大霉素、高浓度链霉素的敏感率为100%。未分离出对利奈唑胺、替加环素耐药的肠球菌。结论:我院血流感染患者血培养分离的病原菌中检出革兰阴性菌略多于革兰阳性菌中,其中分离的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而分离的革兰阳性菌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最为常见。由于我院血流感染患者所在科室分布广泛,但不同科室血流感染分离的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性不同。全院耐药情况分析显示我院细菌对常见抗菌药物耐药率与全国耐药监测网报道的平均水平高低还是相当。但耐碳青霉烯的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及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离率较高,需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张燕,李从荣[5](2017)在《200例败血症病原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究我院200例败血症患者病原菌的种类及构成比,并通过耐药性分析探究主要菌种的耐药率,为败血症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7年2月于武汉大学人民治疗的200例败血症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血液标本采集,通过BD9120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细菌分离培养,观察病原菌种类及构成比等分布特征。采用美国BD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进行耐药性分析,分别检测革兰阳性菌以及革兰阴性菌主要菌种对一般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 200例败血症患者的血液标本中总检出病原菌22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所占比例最大,共143株(占65.00%);其中排名前4位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阴沟杆菌,所占比例分别为18.18%(40/220)、17.27%(38/220)、6.36%(14/220)、5.45%(12/220)。革兰阳性菌65株(29.55%);其中排名前3位分别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肠球菌属,所占比例分别为17.73%(39/220)、5.45%(12/220)、4.55%(10/220)。真菌12株(占5.45%)。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出率为68.42%(26/38)、肺炎克雷伯菌为22.50%(9/40),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耐药株比例为25.00%(3/1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82.05%(32/39);败血症患者血液内革兰阴性菌、革兰阴性菌主要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分别对亚胺培南、万古霉素敏感性最高。结论感染败血症患者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次为革兰阳性菌,真菌感染所占比例极小,耐药性分析分析情况不容乐观,对常用抗菌药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临床上需要根据病原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结果使用合理的抗生素治疗,同时要避免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

曾淑娟[6](2016)在《新生儿败血症临床分析及无乳链球菌基因分型研究》文中指出第一章中国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文献分析目的:虽然围生期保健水平不断提高,但感染仍是新生儿致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新生儿免疫防御功能水平低,留置胃管、气管插管、吸痰等侵人性操作以及广谱抗生素的应用等,使新生儿病房成为医院感染的高发区。研究新生儿病房包括重症监护(NICU)感染流行菌株及其耐药性对于指导新生儿临床医师正确使用抗生素、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既往研究认为,随着抗生素使用的改变,病原菌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并且存在地区间差异,故我们有必要对我国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进行研究。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收录的“核心期刊”中1990年至2013年12月发表的文献,及检索PubMed(1990年至2013年12月)中的文献;选择报告了我国新生儿血流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无对照观察性研究,摘录有关信息。文献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应来自中国大陆的医院环境;(2)研究内容应报告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及耐药情况;(3)研究类型应为无对照的观察性研究,以尽量减少原始研究的病例入选标准的影响;(4)血培养阳性例数大于等于50。排除不符合上述标准的文献,以及(1)重复发表的文献,或该文献为某研究的阶段性报告,而另有其他文献已经报告该研究的完整结果;(2)实验室基础研究;(3)文中提到了血流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情况,但实际上是研究其它疾病的文献;(4)只研究某种特定病原菌的文献;(5)综述、评论或讲座。文献中摘录内容包括:题目、发表年份、研究类型(回顾性/前瞻性)、收集病例的时间、收集病例的医院及其所在省(市)、作者所在科室、血流感染病原菌具体分布及重要病原菌的耐药情况。使用SPSS13.0进行Z检验及Excel2010表格中的公式及图表对数据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最终71篇文献符合要求,共含30346菌株,其中阳性菌23118株,阴性菌6955株,真菌273株。菌株主要来自于北京,浙江,上海,湖北,广东,湖南,云南。中国新生儿监护室血流感染1983-2004年病原菌阳性菌前3位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51.33±0.33)%、金黄色葡萄球菌(13.01±0.22)%、肠球菌(4.58±0.14)%;阴性菌前3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7.67±0.18)%、克雷伯菌(3.33±0.12)%、其它肠杆菌(2.67±0.11)%;2005-2012年病菌菌阳性菌前3位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61.35±0.57)%、金黄色葡萄球菌(9.69±0.35)%、肠球菌(5.19±0.26)%;阴性菌前3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6.33±0.28)%、克雷伯菌(5.53±0.27)%、不动杆菌(1.50±0.14)%;两阶段细菌构成比进行Z-检验,所有P>0.05,两阶段细菌构成比比较无显着差异,故考虑从整体而言,我国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上无明显变化。病菌耐药性逐年升高,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青霉素及氨苄西林率由上世纪80年代50%增加至目前的90%以上,对四环素、红霉素耐药率年代变化不大前者今耐药达50%左右,后者则达80%,耐苯唑西林率由10%增加至65%左右,对头孢唑啉、头孢呋辛耐药率为30%左右,对庆大霉素耐药由50%下降至30%左右而后又上升至60%,环丙沙星耐药一直较低,目前仅30%,万古霉素大都敏感,基本不耐药;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耐药率由60%升至80%;对头孢唑啉、头孢呋辛耐药率由不足50%升至80%以上;对头孢唑肟、头孢曲松耐药率一直无明显变化,但也处于50%-60%之间;对头孢哌酮、头孢他定耐药率由30%升至接近50%;头孢吡肟耐药也达45%;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耐药处于40%左右,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耐药率低,基本不耐药。另外,文献中包含有少量耐万古霉素及亚胺培南的细菌,其中,耐万古霉素的细菌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72%,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8%;耐亚胺培南阴性菌中假单胞菌占35%,其次为大肠埃希菌占17%。结论:从我国新生儿室血流感染病原菌特点及耐药性分析中可知,我国细菌耐药严重,需加强细菌监测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耐药菌的产生。第二章 中国可疑血流感染新生儿行血培养阳性率的meta分析目的:败血症是指由于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造成的全身性感染,是新生儿期的危重病症以及造成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病率约占活产婴儿的0.1%-1.0%,占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的16.4%,长期住院者发病率可高达30.0%,病死率为10%-50%,存活者可留有后遗症,应引起高度重视。目前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金标准仍然是血培养。但是,目前我国可疑败血症的新生儿行血培养检查的阳性率情况,缺乏系统的、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及相关分析。基于此,我们对我国目前已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一次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了解我国可疑血流感染新生儿行血培养阳性率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收录的“核心期刊”中1990年至2014年3月发表的文献,及检索PubMed(1990年至2014年3月)中的文献;文献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应来自中国大陆的医院环境;(2)研究内容应报告了血培养阳性率,或可用文中报告的数据计算其阳性率;(3)研究类型应为无对照的观察性研究,以尽量减少原始研究的病例入选标准的影响;(4)血培养阳性例数大于等于50。排除不符合上述标准的文献,以及(1)重复发表的文献,或该文献为某研究的阶段性报告,而另有其他文献已经报告该研究的完整结果;(2)实验室基础研究;(3)文中提到了血培养阳性率,但实际上是研究其它疾病的文献;(4)只研究某种特定病原菌进行血培养的阳性率文献;(5)综述、评论或讲座。从文献中摘录以下内容:题目、发表年份、研究类型(回顾性/前瞻性)、收集病例的时间、收集病例的医院及其所在省(市)、作者所在科室、血培养送检标本例数、培养阳性标本数、培养阳性率、血培养采集时采血量、培养瓶种类、标本送检时间、血培养仪器设备型号。运用R3.2.2软件中Meta程序包进行率的Meta分析,采用logit法对率进行转换,转换后进行meta分析,先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若为P<0.05,说明纳入文献间是有异质性,进行敏感性检验,剔除异质性文献后再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进行异质性及敏感性检验后剩余7篇文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最后得中国新生儿可疑血流感染行血培养阳性率为12%(95%CI:11.2%-12.2%)。结论:我国可疑血流感染行血培养阳性率不高,需进一步规范血培养标本采集、送检等流程。第三章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分析目的:根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恰当的抗生素是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理想方法,但细菌培养不能即刻得到结果,临床上凭经验选用抗生素难免针对性不强,容易造成细菌耐药。国内有研究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药的文献发现除青霉素、喹诺酮类和万古霉素外,多种抗生素耐药率在不同医院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建立本单位感染性疾病的细菌谱及药敏谱,对指导临床用药,延缓细菌耐药有重要作用。故本研究对本院新生儿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性进行探讨,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于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106例确诊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和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进行分析。首先分析6年总体细菌分布情况;并对不同胎龄新生儿败血症进行对比分析,不同发病时间(按早发或晚发败血症分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及病原体分布特点进行分析;最后将近6年新生儿败血症每3年分组,对比两组患儿病原菌特点及耐药变迁情况;结果:1、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新生儿科共收治新生儿14281例次,共诊断新生儿脓毒血症及新生儿败血症共207例次,血培养阳性可确诊新生儿败血症患儿106例,培养阳性率为51.2%;确诊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占住院病人百分比为0.74%;其中男57例,女49例;出生体重(3025/900-4600)g,均值(2995±596)g;胎龄(39/27.14-42.14)w,均值(38.5±2.57)w;早产(<37w)22例,占20.75%,足月(≥37w)86例,占79.25%;剖宫产26例,占24.5%,顺产80例,占75.5%;其中本院出生58例,占54.7%,外院出生38例,占35.8%,家中出生10例,占9.4%;母亲年龄(28/19-42)岁,均值(28.08±5.03)岁;母亲有≥1个高危因素中:有早产迹象占28例,占26.4%,产前发热17例占16%,胎膜早破17例,占16%;经治疗后治愈59例,占55.7%,好转39例,占36.8%,死亡8例,占7.5%。早发组出生体重与晚发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452,P=0.215),早发组胎龄与晚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t=3.941,P=0.015)。早发组与晚发组出生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5,P=0.944);母亲怀孕年龄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t=0.351,P=0.782)。2、6年来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阳性菌,占83.9%,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5.7%,其余葡萄球菌归属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合计占57.5%,粪肠球菌占3.8%,单核增生李斯特菌占0.9%,无乳链球菌占16%;革兰阴性菌占16.1%,其中大肠埃希菌占14.2%,肺炎克雷伯菌占1.9%。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前3位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57.5%,无乳链球菌16%,大肠埃希菌14.2%。3、按胎龄分,<37w主要致病菌前3位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1%(含表皮葡萄球菌13.7%,溶血葡萄球菌18.2%,人葡萄球菌人亚种9.1%),大肠埃希菌22.7%,粪肠球菌13.7%;≥37w主要致病菌前3位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61.9%(含表皮葡萄球菌25%,溶血葡萄球菌26.2%,人葡萄球菌人亚种7.1%,腐生葡萄球菌1.2%,沃氏葡萄球菌1.2%,产色葡萄球菌1.2%),无乳链球菌17.8%,大肠埃希菌12%;不同胎龄致病菌均以凝固酶阴性球菌及大肠埃希菌菌为主,早产儿粪肠球菌占13.7%,较足月儿1.2%增多,另外,足月儿新生儿败血症中无乳链球菌占17.8%较早产儿9.1%稍多。4、早发组易感因素主要为呼吸道感染48%,早产40%,胎膜早破28%,羊水污染20%,出生窒息8%,皮肤粘膜感染共8%;晚发组易感因素主要为呼吸道感染67.9%,皮肤感染37.1%(含皮肤脓疱疮17.3%,脐炎19.8%),羊水污染23.5%,早产14.8%,胎膜早破12.3%,出生窒息1.2%;两组易感因素中,早产因素在早发组中的比例显着高于晚发组,两者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χ2=7.367,P=0.007),皮肤粘膜感染晚发组37.1%高于早发组8%,两者比较其P值接近0.05。早发组临床表现有气促(40%)、黄疸(24%)、发热(20%)、心率快(20%),反应差(12%),拒奶(8%);晚发组临床主要体征有发热(54.3%),心率快(46.9%),气促(45.7%),黄疸(35.8%),抽搐(11.1%),拒奶9.9%;两组临床表现基本一致,但晚发组发热较早发组多(χ2=9.053,P=0.003),心率增快也较早发组显着(χ2=5.739,P=0.01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早发组致病.菌分布依次为无乳链球菌4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6%(含表皮葡萄球菌8%,溶血葡萄球菌8%),大肠埃希菌12%,金黄色葡萄球菌12%,粪肠球菌8%,肺炎克雷伯菌8%;晚发组致病菌分布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70.3%(含表皮葡萄球菌27.2%,溶血葡萄球菌29.6%,人葡萄球菌人亚种9.9%,腐生葡萄球菌、沃氏葡萄球菌、产色葡萄球菌各占1.2%),大肠埃希菌14.8%,无乳链球菌8.6%,金黄色葡萄球菌3.7%;即早发败血症致病菌前3位依次为为无乳链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晚发败血症致病菌前3位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6、两阶段血培养共培养出208株菌,2009年至2011年共培养出103株细菌,菌株分布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78.6%(含表皮葡萄球菌38.8%,溶血葡萄球菌35%,腐生葡萄球菌、产色葡萄球菌各1.9%,克氏葡萄球菌1%),大肠埃希菌8.7%,金黄色葡萄球菌5.8%,无乳链球菌3.9%,粪肠球菌1%,屎肠球菌1%,肺炎克雷伯菌1%;2012年至2014年血培养共培养出105株细菌,菌株分布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1%(含表皮葡萄球菌14.3%,溶血葡萄球菌8.6%,人葡萄球菌人亚种16.2%,沃氏葡萄球菌1.9%),无乳链球菌28.6%,大肠埃希菌19%,粪肠球菌5.7%,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单核增生李斯特菌各1.9%;2009年至2011年血培养菌株前3位依次为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2012年至2014年血培养前3位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大肠埃希菌。提示近6年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较前减少,无乳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较前明显增加。7、大肠埃希菌产ESBL菌占30%左右,近3年对氨苄西林耐药增高达60%,对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20%,对头孢类耐药30%左右,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无耐药。环丙沙星耐药性第2阶段较第1阶段显着下降,两阶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复方新诺明第2阶段耐药性较第1阶段显着升高,两阶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第1阶段产ESBL菌3/9(33.3%),第2阶段产ESBL菌6/20(30%),两阶段基本相同。金黄色葡萄球菌中MRSA占50%,近3年对青霉素耐药达10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占86.4%,对青霉素耐药达90%以上,近3年对克林霉素、环丙沙星、红霉素、复方新诺明耐药依次为44.2%、23.2%、62.8%、34.9%;对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耐药依次为11.6%、2.3%、2.3%,对替加环素无耐药,发现有1株耐万古霉素菌株。两阶段MRCNS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7,P=0.460);两阶段产两阶段产p内酰胺酶菌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04,P=0.168);两阶段比较耐药率无显着变化,仅环丙沙星第2阶段耐药率较第1阶段显着下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55,P=0.001)。无乳链球菌近3年对克林霉素耐药明显达86.7%,对青霉素、氨苄西林、万古霉素无耐药。结论:我院近年来新生儿败血症感染病原菌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及大肠埃希菌;其中无乳链球菌及大肠埃希菌败血症近年有明显增多趋势;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耐药达60%,宜选用含酶抗生素或亚胺培南等治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MRCNS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中MRSA比例高,对青霉素耐药严重,达90%左右,考虑此类细菌感染不宜选用青霉素,宜选用含酶制剂或感染严重直接选用万古霉素治疗;无乳链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无耐药现象,对克林霉素耐药明显,感染时可选用青霉素或氨苄西林治疗,不宜选用克林霉素。第四章新生儿无乳链球菌感染临床分析及基因分型研究目的:此前对我院新生儿血流感染临床研究发现,近年来我院新生儿无乳链球菌感染明显增加,且高于国内相关文献报导水平,故有必要探讨我院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性,以指导临床治疗。目前国内尚无关于人感染无乳链球菌细菌分型的报导,故进行无乳链球菌基因分型方法及分型的研究。方法:对于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新生儿科住院的15例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和细菌耐药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院内梅尼埃细菌鉴定卡GP卡中保存的26株菌进行培养,纯化,提取细菌基因组DNA,使用PCR扩增及基因测序的方法对菌株进行基因分型检测。结果:2012-2014年共诊断新生儿败血症53例,无乳链球菌感染15例,占28.3%;主要集中在2012年,当年确诊新生儿败血症为25例,无乳链球菌感染11例,占44%;15例感染中早发败血症9例占60%,晚发败血症6例,占40%;临床表现发热6例,黄疸5例,肺炎4例(早发感染占3例,占75%),颅内感染5例(晚发感染占4例,占80%);所有血培养对青霉素、氨苄西林、替加环素和万古霉素、利萘唑胺敏感性100%,莫西沙星88.9%,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86.7%,克林霉素13.3%,四环素6.7%。新生儿无乳链球菌感染基因分型Ⅰa 2例(14.3%),Ⅰb 4例(28.6%)Ⅲ8例(57.1%)。泌尿外科尿道感染无乳链球菌基因分型Ⅰa3例(30%),Ⅰb 3例(30%),Ⅲ4例(40%)。结论:我院无乳链球菌败血症近年有增多趋势,2012年尤其明显,早发感染临床表现以呼吸道表现为主,晚发感染常合并颅内感染,需注意完善脑脊液检查。细菌分型以Ⅰ a,Ⅰ b及Ⅲ型为主,治疗上首选青霉素、氨苄西林;克林霉素、四环素耐药性高,不宜临床选用。目前国内新生儿无乳链球菌感染有增多趋势,各级医院新生儿科医生临床工作中可使用梅里埃细菌鉴定卡确诊的无乳链球菌菌株进行无乳链球菌的基因分型检测,检测时注意使用富营养的培养液如脑心浸液培养液等进行细菌培养,使用37℃摇床过夜后处于对数生长期的菌液进行细菌基因组DNA提取,使用本研究所用引物进行PCR及测序分型,可满足几乎全部无乳链球菌的分型,仅极少数不能分型者,可增加基于16S rRNA基因的另一引物对DSF2-DSR1以确诊菌株。

阿努克(Anukk.Shrestha)[7](2013)在《567例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合理选择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本院收治的567例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症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病原菌培养结果及药敏试验进行回顾性分析。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结果判断均严格遵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2005、2011版的标准执行。结果:567例中男388例、女179例,男女比例为2.17:1。早产儿242例、足月产儿325例。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占39.1%、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占60.9%。十年的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为5.1%、早产儿中发病率为11.9%、足月儿中发病率为3.6%。567例新生儿败血症中病原菌单种感染和多重感染分别为10.3%、42.5%。多重感染者的平均住院天数(30.2±22.8天)明显高于单种感染者(17.7±15.9天、P<0.05)。305例培养阳性病例中共检出395株病原菌,其中G+菌占47.3%、G-占47.8%、真菌占4.8%,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第一位(34.4%),占第二到第七位的分别是克雷伯菌(16.5%)、大肠埃希氏菌(7.9%)、肠杆菌(5.1%)、金黄色葡萄球菌(4.6%)、念珠菌、不动杆菌(4.3%)。早发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中培养出的菌株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51、P=-0.336)。G+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及替考拉丁敏感率高而对克林霉素、青霉素类的耐药率较高。G-菌中,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敏感率高。特治星、舒普深、氧氟沙星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良好的敏感率。头孢噻肟的耐药出现增加的趋势。结论:(1)近10年间,我院新生儿败血症主要的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其次为克雷伯菌、大肠埃希氏菌,病原菌出现从G-菌为主逐渐迁移为G+菌为主的现象。(2)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具多重耐药性,以往常用的抗生素耐药性呈上升趋势。(3)G+菌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最敏感,G-菌对亚胺培南、舒普深、特治星的敏感度较高。

齐越涛[8](2021)在《大理地区312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大理地区312例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EOS)和晚发型败血症(LOS)的临床特点,尽早识别新生儿败血症(NOS),降低新生儿患病率和病死率,指导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且被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分析,根据发病日龄可分为早发和晚发两组。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不符合正态分布数据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范围[M(P25,P75)]。统计学数据用百分比(%),组间差异采用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发病情况及一般资料比较近8年来,我院NOS的发生率稍高于国内平均水平,且由于我院所处地理位置特殊性,近年NOS发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312名NOS患儿中,男性173名,女性139名,男性比例高于女性。EOS组103名男性患儿(男女比例约为1.2:1),LOS组70名男性患儿(男女比例约为1.5:1),EOS组与LOS组在性别、分娩方式、TORCH感染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比较两组患儿出生胎龄和体重发现,EOS组和LOS组在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性别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EOS组男婴与女婴之比约为1.2:1,LOS组男婴与女婴之比约为1.5:1。LOS组低出生体重儿的比例高于EOS组。两组在早产、低出生体重、羊水粪便污染、深静脉置管、产妇绒毛膜炎、胎膜早破>18小时、产妇B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排除绒毛膜炎的产妇产前发热等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窒息、产妇高血压、产妇高血糖、胎盘早破、胎盘前置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EOS组的平均出生体重为3.29±0.57Kg,LOS组的平均出生体重为3.10±0.97Kg。EOS组的平均胎龄为37.5±1.87w,LOS组的平均胎龄为37.1±2.10w。分析发现,EOS组和LOS组在出生体重和胎龄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临床表现及局部感染比较对312例NOS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体温异常和反应差是NOS较常见的临床表现,EOS组和LOS组在体温异常、反应差、病理性黄疸、呼吸暂停、呼吸不规则、机械通气等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S组在呼吸道感染、脐部感染占比79.5%和29.1%,相比较EOS组56.4%和9.2%明显升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EOS组和LOS组在皮肤硬肿、食欲差、肝脾肿大、皮肤粘膜瘀点瘀斑、青紫、呼吸窘迫的占比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EOS组各系统局部感染情况为:呼吸道感染110例(56.4%),新生儿脐炎18例(9.2%),泌尿系感染17例(8.7%),皮肤粘膜感染(臀部感染、脓疱疮等)19例(9.7%),新生儿结膜炎8例(4.1%)。LOS各系统局部感染情况为:呼吸道感染93例(79.5%),新生儿脐炎34例(29.1%),泌尿系感染16例(13.7%),皮肤粘膜感染(臀部感染、脓疱疮等)16例(13.7%),新生儿结膜炎8例(6.8%),两组在局部感染中主要指呼吸道感染及脐炎,发生率高,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非特异性实验性指标比较对312例败血症患儿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统计,白细胞异常、C反应蛋白是NOS较常见的临床表现,两组之间在WBC异常、CRP异常、PCT异常、白介素异常占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LOS组WBC异常、CRP异常、PCT异常占比分别为29.9%、25.6%、59.8%,而EOS组在WBC异常、CRP异常、PCT异常占比分别是16.4%、12.8%、47.2%,比较发现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发现EOS组和LOS组在PLT计数下降、I/T比值异常和FIB值异常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并发症及死亡情况比较统计了312名败血症患儿的并发症及死亡情况结果,其中并发症包括:肺炎、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死亡。肺炎、细菌性脑膜炎、感染性休克和DIC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并发症。EOS组消化道出血和颅内出血的比例高于LOS组,LOS组细菌性脑膜炎和感染性休克的比例高于EOS组,EOS组消化道出血和颅内出血的比例分别为7.7%和8.7%,明显高于LOS组的1.7%和2.6%。LOS组细菌性脑膜炎和感染性休克的比例分别为13.7%和8.5%,而EOS组细菌性脑膜炎和感染性休克的比例为6.2%和2.6%,分析发现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组肺炎发生比例为87.7%高于晚发组肺炎发生比例67.5%,两组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DIC和死亡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临床转归情况比较195名EOS患儿中,160名(82.1%)好转,23名(11.8%)好转后继续治疗,死亡8名(4.1%),117名LOS患儿中,79名(67.5%)好转,32例(27.4%)好转继续治疗,死亡6名(5.1%)。EOS组和LOS组在临床转归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3.647,P=0.986,P>0.05)。6.两组血培养结果及药敏情况分析1.在312名被诊断为败血症的儿童中,共有51个血培养物呈阳性。经统计分析,这51例菌株包括36例(11.5%)革兰氏阳性(G+)、14例(4.7%)革兰氏阴性(G-)和1例(0.3%)真菌。最常见的病原体为表皮葡萄球菌(5.1%)(16/312),其次为大肠杆菌3.5%(11/312)、人葡萄球菌3.5%(11/312)、溶血性葡萄球菌1.6%(5/312),藤黄微球菌0.3%(1/312),屎肠球菌0.3%(1/312),阴沟肠杆菌0.3%(1/312),肺炎克雷伯菌0.3%(1/312)。无乳链球菌0.3%(1/312),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0.3%(1/312),小芽孢杆菌0.3%(1/312),白色念珠菌0.3%(1/312)。2.对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为主的G+菌进行耐药性分析:对青霉素G的耐药性均为100%,对β-内酰胺类、头孢类及大环内酯类的耐药性非常高,均超过80%。多重耐药菌检出1例,为耐甲氧西林的表皮葡萄球菌(MRSE),对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抗生素耐药性均在较低水平,但由于新生儿特殊性及药物严重的副作用,上述药物在儿科属于慎用,甚至禁用。对肽类和恶唑啉酮类等耐药性均为0%。3.对14例主要G-菌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G-对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有较高的耐药性,近年来随着三代头孢菌素的广泛应用,G-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性明显升高。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碳青霉烯类等敏感性较好,其中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四环素耐药性多达90%以上,对头孢呋辛、头孢西丁耐药性在70%以上,未发现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喹诺酮类等耐药情况;而肺炎克雷伯杆菌不仅对头孢唑林第一代头孢、第二代头孢、而且对头孢曲松等第三代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极高,多数90%以上耐药,敏感性较差,未发现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碳青霉烯类等耐药的菌株,敏感性较好;而对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分析表明,对哌拉西林、四环素、头孢菌素第一、二、三代等完全耐药(100%),未发现对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等第四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性,未发现对青霉烯类和喹诺酮类等抗生素耐药的菌株。4.检出白色念珠菌1例,对其进行药敏分析示: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氟康唑、5-氟胞嘧啶、伊曲康唑均敏感,耐药性为0%。结论:1.NOS在男婴发病人数明显高于女婴。母体胎膜早破>18小时、羊水粪便污染、母体绒毛膜炎、B组链球菌感染等是EOS的高危因素;而低出生体重儿、长期置管操作、皮肤黏膜感染等是LOS的高危因素。2.G+菌(主要是CoNS)是我院NOS的主要病因,EOS中以G-菌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较为常见,而LOS中以葡萄球菌及机会致病菌为主。3.EOS致病菌感染主要通过母体阴道菌群上移和胎盘垂直传播感染,而LOS致病菌感染主要通过社区获得性感染及院内感染,定期检测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和药敏情况,对减少本地区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率及改善预后有一定参考意义。

杨子龙[9](2019)在《影响冀南地区肉鸡健雏率的细菌性因素分析》文中提出鸡在胚胎期和刚出壳时期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导致胚胎发病或死亡,孵化率下降,影响健雏率,使弱雏鸡增多,对孵化场或养殖场经济效益造成损失。因此,对出壳雏鸡主要病原菌种类进行调查和分析,筛选有效治疗药物,对健雏率的提高和雏鸡胚胎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为调查病、弱肉雏鸡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种类,采集118只刚出壳病、弱父母代肉雏鸡,进行大体和显微病理观察,从肝脏中分离细菌,观察菌落菌体形态,提取菌株DNA,进行16S rDNA基因扩增并进行序列测定,通过结果序列比对结合菌落菌体形态对分离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病、弱肉雏鸡腹围较大,卵黄吸收不良,肝脏土黄色;显微镜下肝脏组织充满空泡,窦状隙充满红细胞。共分离菌株58株,11种菌,分离率为49.15%(58/118)。其中,大肠杆菌分离率为19.49%(23/118),粪肠球菌分离率为16.10%(19/118),志贺氏菌为2.54%(3/118),阴沟肠杆菌为2.54%(3/118),肺炎克雷伯菌为2.54%(3/118),奇异变形杆菌为1.69%(2/118),假单胞菌属为0.85%(1/118),不动杆菌属为0.85%(1/118),库克氏菌为0.85%(1/118),肠道沙门氏菌为0.85%(1/118),纳西杆菌为0.85%(1/118)。这些提示刚出壳病、弱肉雏鸡感染细菌种类较多,优势菌为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对19株分离粪肠球菌进行耐药性分析。K-B纸片法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林可霉素(LIN)、氨苄西林(AM)、头孢噻肟(CTX)、多粘菌素(CL)耐药率为100%,对链霉素(S)、四环素(TE)耐药率为94.74%,对强力霉素(DO)耐药率为84.21%,对大观霉素(SPT)、阿奇霉素(AZM)耐药率为73.68%,对庆大霉素(CN)、新霉素(N)、红霉素(E)耐药率为68.42%,对卡那霉素(K)耐药率为63.16%,对氧氟沙星(OFX)耐药率为52.63%,对恩诺沙星(ENR)耐药率为47.37%,对左氧氟沙星(LEV)耐药率为42.11%,对青霉素(P)耐药率为36.84%,对万古霉素(VA)耐药率为5.26%。进一步对分离株进行最小抑制浓度(MIC)的测定,结果显示四环素MIC50大于256μg/mL,MIC90大于256μg/mL,耐药率为94.74%;链霉素MIC50大于2048μg/mL,MIC90大于2048μg/mL,耐药率为84.21%;红霉素MIC50大于256μg/mL,MIC90大于256μg/mL,耐药率为84.21%;氧氟沙星MIC50为64μg/mL,MIC90大于128μg/mL,耐药率为52.36%;万古霉素MIC50为2μg/mL,MIC90为4μg/mL,耐药率为0%。结果说明分离的粪肠球菌对多种药物耐药性和多重耐药性,提示在治疗粪肠球菌感染时,应选择敏感药物。对19株粪肠球菌进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基因AAC(6ˊ)-APH(2")检出11株,检出率为57.89%,与耐药表型相符率为84.62%。基因APH(3ˊ)-Ⅲ检出11株,检出率为57.89%,与耐药表型相符率为91.67%。基因ANT(6ˊ)-Ⅰ检出10株,检出率为52.63%,与耐药表型相符率为55.56%。基因ermB检出13株,检出率为68.42%,与耐药表型相符率为100%。基因tetM检出18株,检出率为94.74%,与耐药表型相符率为100%。基因TEM、mefA、vanA、vanB未检出。可以看出粪肠球菌耐药基因与其耐药性基本一致,耐药性与携带耐药基因有关。

罗晓琼[10](2019)在《中医培土生金法在耐药菌肺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探索研究》文中指出肺炎是临床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治疗以抗感染为主,然而,抗生素耐药已经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全球现象。中医药在诸多疾病的治疗中体现了简、便、廉、效的优势和特色,培土生金法是中医肺脾同治的常用治疗原则。本研究首先通过Meta分析来探讨培土生金法在临床治疗肺炎患者的运用情况;其次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来探索培土生金法指导下的中药辅助治疗耐药菌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最后通过观察性研究来分析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情况。通过以上研究,旨在为耐药菌肺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同时为临床医生制定和优化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主要内容摘要如下:(一)中医培土生金法治疗肺炎的Meta分析目的:运用循证医学中的Meta分析研究方法,系统评价培土生金法在肺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培土生金法运用于耐药菌肺炎奠定基础。方法:1.制定文献的检索词、检索策略、文献的纳排标准。2.在国内外生物医学类数据库中,全面搜索培土生金法治疗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试验组加用体现中医培土生金法的中药治疗。检索数据库包括: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万方、维普、CBM等。3.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和数据提取。4.应用Rev Man 5.3软件,对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脱机时间等结局指标进行数据合并分析。5.计数资料用风险比(RR)来分析,连续变量资料用标准均数差(SMD)来分析,两者均以95%CI表示。结果:1.有效率:共23篇研究文献对有效率进行了报道,总病例数2142例,试验组1086例,对照组1056例,结果显示中医培土生金法结合西医常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积分:5篇文献进行了中医证候积分分析,总例数404例,试验组203例,对照组201例。结果显示中医培土生金法中药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3.PCT:6篇文献对PCT进行了观察,总例数554例,试验组278例,对照组276例。数据合并结果显示,试验组在降低PCT指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4.CRP:4篇文献对CRP进行了分析,总例数350例,试验组175例,对照组175例。结果显示试验组在降低患者CRP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5.CPIS评分:2篇文献进行了分析,总病例数142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是71例。合并数据结果显示试验组在降低CPIS评分方面具有优势。6.脱机时间:2篇文献分析了脱机时间,总病例数182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91例。结果显示试验组在缩短脱机时间方面也具有优势。7.安全性:6篇文献报道了不良反应,试验组77例次,对照组130例次。结果显示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为主,试验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低于对照组,说明加用中药在改善常规治疗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方面可能具有优势。结论:中医培土生金法在肺炎肺脾气虚证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在提高有效率,降低中医证候积分、PCT、CRP、CPIS评分,缩短脱机时间等方面都具有优势,且可能减少西医抗感染治疗的消化道不良反应。(二)中医培土生金法辅助治疗耐药菌肺炎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目的:观察培土生金法中药辅助治疗耐药菌肺炎的临床疗效,为耐药菌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耐药菌肺炎患者64例,按照完全随机的方法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综合治疗,试验组加用培土生金法中药参苓白术散加味,100ml tid po,疗程14天。观察各组的中医症状评分、CPIS评分、血常规、CRP、PCT、免疫指标、血气分析等指标变化情况,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两组患者的基线指标和疗效性指标的差异。结果:1.基线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生命体征、证候积分、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具有可比性。2.疗效比较:(1)中医证候疗效:两组分级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愈显率和总有效率方面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积分:两组均明显降低,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在改善咳嗽、咯痰、食少纳呆、体倦乏力、胃脘胀满、腹胀、少气懒言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发热、气短、自汗等方面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3)CPIS积分治疗后两组均有所降低,试验组未显示出明显优势。(4)炎性指标:WBC、N、CRP、PCT等炎性指标治疗后两组均有所改善,但组间比较未显示出明显差异。(5)免疫指标:试验组在改善CD4+、Ig M方面优于对照组,其他免疫指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6)血气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 O2均明显改善,治疗7天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治疗14天,两组无明显差异。3.安全性比较: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在呼吸、血压和肝肾功等方面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培土生金法中药参苓白术散加味能改善耐药菌肺炎患者的咳嗽、咯痰、食少纳呆、体倦乏力、腹胀、少气懒言等临床症状,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三)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学及其耐药性的观察性研究目的:观察和分析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菌的分布和构成比情况,以及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情况。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的方法,纳入符合肺炎诊断并进行了痰培养和常规药敏试验的患者,搜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合并疾病)、实验室检查结果、痰培养结果以及抗生素治疗方案等数据,并录入Epidata软件进行管理,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比较。结果:1.一般资料:共纳入148例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年龄以中老年为主,平均年龄(59.8±16.5岁)。2.合并疾病:合并其他疾病者占84.5%,合并两种及以上疾病者超过50%,以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合并疾病为主。3.炎性指标:WBC异常的比例仅34.46%,异常率从低到高依次为:WBC<N<PCT<N%<CRP,CRP异常的比例最高(62.84%)。4.血气分析:结果表明以氧分压降低为主。5.病原菌分布:结果显示病原菌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以G-菌为主,最常见的几种病原菌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25.3%)、肺炎克雷伯菌(15.4%)、鲍曼不动杆菌(14.8%)、流感嗜血菌(7.4%)、大肠埃希菌(5.6%)。6.耐药性:(1)在头孢类抗生素中,几种主要病原菌对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菌均较高,其中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唑林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均达到88.9%,对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的耐药性相对较低。(2)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也较高,主要以大肠埃希菌(77.8%)和鲍曼不动杆菌(58.3%)为主。(3)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中,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高,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58.3%和36%,对厄他培南暂未发现耐药菌株。(4)几种病原菌对哌拉西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性相对较低。(5)对替加环素的敏感性也较好。7.住院时间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年龄和是否使用侵入性操作对住院时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年龄≥60岁的患者发生住院天数>10天的风险是年龄<60岁患者的3.116倍,有侵入性操作的患者是没有侵入性操作的9.553倍。血红蛋白和白蛋白与住院时间也存在相关性,呈负相关。结论:肺炎患者不一定有血象升高,各炎性指标中,CRP异常率最高,可见其敏感性较高。导致肺炎的病原菌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以G-菌为主,最常见的病原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流感嗜血菌、大肠埃希菌。药敏结果提示头孢他啶、哌拉西林/酶抑制剂、厄他培南、替加环素等的耐药率相对较低,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时可根据患者病情优先选用以上抗生素。住院时间与患者的年龄、是否有侵入性操作、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具有相关性。

二、肿瘤病人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肿瘤病人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广州一医院感染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及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资料收集
1.4 实验室检测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病原菌检出情况
    2.1.1 医院感染病原菌构成分析
    2.1.2 医院感染病原菌标本来源
    2.1.3 医院感染病原菌科室分布
2.2 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2.2.1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分析
    2.2.2 肺炎克雷伯杆菌耐药性分析
    2.2.3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
2.3 医院感染病原菌临床特征的比较
    2.3.1 感染原发灶比较
    2.3.2 自身因素的比较
    2.3.3 医源性因素的比较
    2.3.4 基线水平的比较 3 讨论
3.1 医院感染病原菌流行病学分析
3.2 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3.3 不同类型病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 4 创新性与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词表索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2)垂体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经济负担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医院感染
        2.1.1 医院感染现状
        2.1.2 神经外科的医院感染现状
    2.2 垂体瘤手术病人医院感现状
        2.2.1 垂体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发生率
        2.2.2 垂体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病原菌
        2.2.3 垂体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2.3 疾病经济负担
        2.3.1 医院感染的经济负担
        2.3.2 经济负担的分析方法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3.1.2 医学伦理学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工具
        3.2.2 调查方法
        3.2.3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3.3 质量控制
        3.3.1 调查表设计
        3.3.2 感染病例诊断及专家质控
        3.3.3 数据收集、整理
    3.4 研究内容
        3.4.1 垂体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现状
        3.4.2 垂体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3.4.3 垂体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经济负担
    3.5 统计分析
    3.6 计算公式
    3.7 技术路线图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基本资料
        4.1.1 病区分布
        4.1.2 性别构成
        4.1.3 年龄构成
        4.1.4 婚姻状态
        4.1.5 入院途径
        4.1.6 付费方式
        4.1.7 入院主诉
        4.1.8 是否为复发垂体瘤
        4.1.9 疾病转归
        4.1.10 既往史
        4.1.11 颅神经功能
        4.1.12 肿瘤大小
        4.1.13 病理诊断
        4.1.14 病理免疫组化
        4.1.15 术前及术后住院日
    4.2 手术相关情况
        4.2.1 手术方式
        4.2.2 手术入路
        4.2.3 手术时长
        4.2.4 麻醉时长
    4.3 垂体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情况
        4.3.1 医院感染发生率和例次发生率
        4.3.2 医院感染发生部位
        4.3.3 不同季度医院感染发生情况
        4.3.4 病原菌检出情况
    4.4 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4.4.1 宿主相关因素
        4.4.2 疾病相关因素
        4.4.3 手术相关因素
        4.4.4 用药相关因素
        4.4.5 术后并发症因素
        4.4.6 护理相关因素
        4.4.7 侵入性操作相关因素
        4.4.8 手术医生相关因素
    4.5 医院感染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4.6 医院感染经济负担
        4.6.1 医院感染直接经济负担
        4.6.2 医院感染延长住院天数
        4.6.3 医院感染间接经济负担
        4.6.4 医院感染总经济负担
    4.7 手术部位感染经济负担
        4.7.1 手术部位感染病人的匹配情况
        4.7.2 手术部位感染直接经济负担
        4.7.3 手术部位感染延长住院天数
        4.7.4 手术部位感染间接经济负担
        4.7.5 手术部位感染总经济负担
    4.8 肺部感染经济负担
        4.8.1 肺部感染病人的匹配情况
        4.8.2 肺部感染直接经济负担
        4.8.3 肺部感染延长住院天数
        4.8.4 肺部感染间接经济负担
        4.8.5 肺部感染总经济负担
    4.9 多部位感染经济负担
        4.9.1 多部位感染病人的匹配情况
        4.9.2 多部位感染直接经济负担
        4.9.3 多部位感染延长住院天数
        4.9.4 多部位感染间接经济负担
        4.9.5 多部位感染总经济负担
第五章 讨论
    5.1 垂体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现状
        5.1.1 垂体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发生率
        5.1.2 垂体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部位
        5.1.3 垂体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病原菌
    5.2 垂体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5.2.1 脑脊液鼻漏
        5.2.2 肿瘤直径
        5.2.3 住院天数
        5.2.4 抗生素使用时间
        5.2.5 腰椎穿刺次数
        5.2.6 术后第一日体温
    5.3 垂体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经济负担
        5.3.1 直接经济负担分析
        5.3.2 延长住院天数和间接经济负担分析
        5.3.3 总体经济负担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创新性与局限性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1.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排除标准
2.方法
    2.1 临床资料搜集
    2.2 统计分组
    2.3 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
    2.4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围产期及住院诊疗情况
    3.3 临床表现比较
    3.4 实验室检查比较
    3.5 合并症比较
    3.6 病原菌
    3.7 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3.8 转归
4.讨论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围产期资料及住院诊疗
    4.3 临床表现
    4.4 实验室检查
    4.5 合并症
    4.6 病原菌
    4.7 耐药性
    4.8 转归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2268例住院患者血流感染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仪器设备与试剂
    2.3 方法
    2.4 药敏试验判读标准
    2.5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病原菌分布特征
    3.2 肠杆菌科细菌药敏分析
    3.3 非发酵菌药敏分析
    3.4 革兰阳性菌药敏分析
4.讨论
    4.1 大肠埃希菌
    4.2 肺炎克雷伯菌
    4.3 铜绿假单胞菌
    4.4 鲍曼不动杆菌
    4.5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4.6 屎肠球菌
    4.7 金黄色葡萄球菌
5.结论
6.不足
7.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200例败血症病原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00例败血症病原菌分布特征
    2.2 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2.3 革兰阳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3 讨论

(6)新生儿败血症临床分析及无乳链球菌基因分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中国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特点及耐药性文献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中国可疑血流感染新生儿行血培养阳性率的meta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分析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临床分析及基因分型研究
第一节 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15例临床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人无乳链球菌基因组DNA提取及基因分型方法的研究
    1 前言
    2 实验过程及材料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写对照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7)567例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大理地区312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缩略词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患病情况及一般资料比较
    2.2 临床表现及局部感染
    2.3 两组非特异性实验性指标比较
    2.4 两组并发症及死亡情况比较
    2.5 两组临床转归情况比较
    2.6 病原菌血培养结果及药敏情况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发病情况分析
    3.2 临床表现、局部感染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3.3 临床转归分析
    3.4 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第四章: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新生儿败血症各种炎症标志物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致谢

(9)影响冀南地区肉鸡健雏率的细菌性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影响雏鸡质量的因素
        1.1.1 种蛋的品质
        1.1.1.1 种禽质量
        1.1.1.2 种蛋的保存
        1.1.1.3 蛋重和蛋形指数
        1.1.1.4 蛋壳颜色和厚度
        1.1.2 孵化条件
        1.1.2.1 温度
        1.1.2.2 相对湿度
        1.1.2.3 通风换气
        1.1.2.4 翻蛋与凉蛋
        1.1.3 营养性因素
        1.1.3.1 维生素缺乏造成的影响
        1.1.3.2 微量元素缺乏造成的影响
        1.1.3.3 氨基酸缺乏造成的影响
        1.1.4 生物性因素
        1.1.4.1 细菌性传染病
        1.1.4.2 病毒性传染病
        1.1.4.3 真菌性传染病
    1.2 粪肠球菌耐药性分析
        1.2.1 氨基糖苷类
        1.2.2 大环内酯类
        1.2.3 四环素类
        1.2.4 氟喹诺酮类
        1.2.5 β-内酰胺类
        1.2.6 糖肽类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肉雏鸡病原菌分离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仪器设备
        2.1.2 试剂和耗材
        2.1.3 病、弱肉雏鸡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2.1.3.1 样品采集
        2.1.3.2 病理学观察
        2.1.3.3 培养基的制备
        2.1.3.4 菌株的培养及纯化
        2.1.3.5 菌株形态学鉴定
        2.1.3.6 菌株DNA的提取
        2.1.3.7 通用引物的合成
        2.1.3.8 菌株的PCR扩增
        2.1.3.9 菌株的序列测定及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病、弱肉雏鸡的病理组织学观察
        2.2.2 分离菌株的PCR扩增
        2.2.3 分离菌株的鉴定
        2.2.3.1 疑似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2.2.3.2 疑似粪肠球菌的分离鉴定
        2.2.3.3 疑似志贺氏菌的分离鉴定
        2.2.3.4 疑似阴沟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2.2.3.5 疑似肺炎克雷伯菌的分离鉴定
        2.2.3.6 疑似奇异变形杆菌的分离鉴定
        2.2.3.7 疑似假单孢菌属的分离鉴定
        2.2.3.8 疑似不动杆菌属的分离鉴定
        2.2.3.9 疑似库克氏菌的分离鉴定
        2.2.3.10 疑似肠道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
        2.2.3.11 疑似纳西杆菌的分离鉴定
        2.2.4 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粪肠球菌耐药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仪器设备
        3.1.2 试剂和耗材
        3.1.3 菌株来源
        3.1.4 粪肠球菌生长曲线测定
        3.1.5 粪肠球菌标准曲线测定
        3.1.6 K-B纸片法药敏试验
        3.1.7 最小抑制浓度(MIC)测定
        3.1.7.1 抗菌药液的制备
        3.1.7.2 菌液的制备
        3.1.7.3 肉汤微量稀释法操作步骤
        3.1.8 粪肠球菌耐药基因检测
        3.1.8.1 耐药基因引物设计
        3.1.8.2 DNA模板的制备
        3.1.8.3 基因的PCR扩增及凝胶电泳检测
        3.1.8.4 扩增产物序列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生长曲线
        3.2.2 标准曲线
        3.2.3 K-B纸片法药敏试验结果
        3.2.4 MIC结果
        3.2.5 耐药基因检测
    3.3 讨论
        3.3.1 对氨基糖苷类耐药作用
        3.3.2 对四环素类耐药作用
        3.3.3 对大环内酯类耐药作用
        3.3.4 对β-内酰胺类耐药作用
        3.3.5 对氟喹诺酮类耐药作用
        3.3.6 对林可胺类耐药作用
        3.3.7 对糖肽类耐药作用
    3.4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加科研情况

(10)中医培土生金法在耐药菌肺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章 中医培土生金法治疗肺炎的Meta分析
    1.1 目的
    1.2 技术路线图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文献检索的范围及策略
        1.5.1 检索数据库
        1.5.2 检索词
        1.5.3 检索时间及检索策略
    1.6 数据收集与分析
    1.7 结果
        1.7.1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
        1.7.2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1.7.3 Meta分析结果
    1.8 讨论
        1.8.1 Meta分析的意义与价值
        1.8.2 本部分研究的选题思路
        1.8.3 Meta分析结果的讨论
    1.9 小结
第二章 中医培土生金法辅助治疗耐药菌肺炎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2.1 课题来源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方案
        2.3.1 技术路线图
        2.3.2 研究设计
        2.3.3 研究对象
        2.3.4 治疗方案
        2.3.5 观察指标及观察时点
        2.3.6 疗效判定
        2.3.7 不良反应的观察
        2.3.8 质量控制
        2.3.9 统计分析
        2.3.10 伦理学原则
    2.4 研究结果
        2.4.1 研究完成情况
        2.4.2 基线统计结果
        2.4.3 疗效评价
        2.4.4 安全性评价
    2.5 讨论
        2.5.1 培土生金法的历史渊源
        2.5.2 培土生金法运用于耐药菌肺炎的理论依据
        2.5.3 研究药物组方分析
        2.5.4 现代药理研究
        2.5.5 研究结果分析
        2.5.6 导师治疗耐药菌肺炎的经验概要
    2.6 小结
第三章 肺炎患者临床特征、病原学及其耐药性的观察性研究
    3.1 课题来源
    3.2 研究目的
    3.3 技术路线图
    3.4 研究对象与方法
        3.4.1 纳入标准
        3.4.2 排除标准
        3.4.3 研究方法
        3.4.4 观察指标
        3.4.5 统计方法
    3.5 研究结果
        3.5.1 一般资料
        3.5.2 患者吸烟情况
        3.5.3 合并疾病情况
        3.5.4 炎性指标分析
        3.5.5 血气分析情况
        3.5.6 病原菌分布情况
        3.5.7 病原菌药敏结果
        3.5.8 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
        3.5.9 住院时间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3.6 讨论
        3.6.1 一般情况和合并疾病分析
        3.6.2 实验室指标分析
        3.6.3 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3.6.4 住院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3.7 小结
结论
创新性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正文部分)
综述 肺炎患者细菌耐药概况及中医培土生金法研究进展
    4.1 肺炎患者细菌耐药性概况
        4.1.1 肺炎的流行病学现状
        4.1.2 病原学研究现状
        4.1.3 治疗进展
    4.2 中医培土生金法研究进展
        4.2.1 中医对肺炎的认识
        4.2.2 中医病因病机
        4.2.3 中医对肺炎的治疗情况
        4.2.4 培土生金法的理论基础
        4.2.5 培土生金法的临床运用
        4.2.6 参苓白术散的研究进展
        4.2.7 参苓白术散的药理学研究现状
        4.2.8 中医药在细菌耐药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综述部分)
附件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肿瘤病人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一医院感染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及临床特征分析[D]. 付锦娴. 暨南大学, 2020(03)
  • [2]垂体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经济负担评价研究[D]. 宫玉敏. 山东大学, 2020(11)
  • [3]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D]. 赵迪.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4]2268例住院患者血流感染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D]. 王玉.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5]200例败血症病原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J]. 张燕,李从荣. 中国全科医学, 2017(S1)
  • [6]新生儿败血症临床分析及无乳链球菌基因分型研究[D]. 曾淑娟.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2)
  • [7]567例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D]. 阿努克(Anukk.Shrestha). 广西医科大学, 2013(S1)
  • [8]大理地区312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分析[D]. 齐越涛. 大理大学, 2021(09)
  • [9]影响冀南地区肉鸡健雏率的细菌性因素分析[D]. 杨子龙.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2)
  • [10]中医培土生金法在耐药菌肺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探索研究[D]. 罗晓琼.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肿瘤患者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