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安全教育 提高职工安全生产技能(论文文献综述)
汪志萼[1](2020)在《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前和煤业安全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煤矿安全管理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与其他发达国家和行业相比,煤矿安全形势依旧很严峻。在科学技术达到一定水平,管理制度建设到一定程度时,进一步降低事故和死亡人数,则需要更大的努力。现代事故致因理论指出在安全系统“人、机、环”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为了提高人的安全素质,规范人的安全行为,固化人的安全价值观是在当前科技、设备和环境条件下有效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阐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安全观念,分析山西五大传统文化对企业安全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根据安全科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传统文化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作用。以山西前和煤业为例,通过查阅地方志、建矿历史资料和现场考察等,分析了地方传统文化对前和煤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影响和作用,并通过问卷调查评估了前和煤业安全文化建设实施现状,指出了其不足之处并从“人、机、环、管”四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研究得出在面临既要做到“零事故、零隐患、低风险”的高要求,又要提高产量效益的情况下,前和煤业以传统文化和企业安全文化为抓手和着力点,经过“两年文化提炼,三年硬件达标,五年形成特色”,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取得良好效果。前和煤业通过建设和实施植根于传统文化的现代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克服先天资源优势不足,实现十年未发生一起重伤以上安全事故,被评为国家级安全文化建设示范矿井、国家级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矿井。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前和煤业的安全文化理念(善、勤、信、学、爱、谦、和)是源自于山西的五大传统文化(农耕文化、德孝文化、关公文化、廉政文化和诚信文化),传统文化能有意或无意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传统文化使前和职工养成了善良、勤劳、诚信、互爱、谦虚和平和的心态,而这些心态又进而促进了前和煤业的文化建设。2)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发现,前和煤业安全文化建设各方面整体良好。但安全观念没有渗透全矿、安全制度执行力度需要加大、安全行为规范需要标准化和安全物态方面要及时升级技术设施和提高技术工人的培训质量。3)为了解决前和煤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从“人、机、环、管”四方面提出对策和措施。首先,在“人”的安全文化方面,要紧紧围绕职工安全素质的提高,大力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活动。在“机”的安全文化方面,一方面是引进新技术、新设备,从本质上提高设备的安全可靠性;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和管理的协调与控制功能。在“环”的安全文化方面,既要建设好“自然环境”也要建设好“作业环境”。最后,在“管”的安全文化方面,执行安全管理制度时,强化安全责任意识,建立明确每一个工作岗位的安全责任才能保证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传统文化在现代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其提供借鉴。图[16]表[13]参[85]
任立松[2](2020)在《秦皇岛港ZH港务公司安全管理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也对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尤其是“8.16”黎巴嫩贝鲁特港爆炸事故,给港口企业敲响了警钟。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运输港,保障企业安全平稳经营是秦皇岛港ZH港务公司当前的首要任务,因此如何对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改进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ZH公司为对象,通过吸取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与安全生产标准化各自的特点,利用先进的安全科技技术,设计一套符合ZH公司现实要求的安全管理方案。本文首先提出了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安全管理的理论进行了整理,介绍了研究的方法和内容,通过文献查阅法分析了国内外的发展和研究成果并进行了归纳,为后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利用调查法对ZH公司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和原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合PDCA理论和企业现状指出了融合安全管理标准化体系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建立新的安全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再次,以两大安全体系的二级要素分布为基础进行比较归纳,对ZH公司安全管理改进方案的目标、优化机制、管理要素、框架重组等方面进行了设计。对整合的方法和步骤进行了说明,为ZH公司改进方案的具体实施提供了便利。最后,作者从提高ZH公司领导重视程度、安全生产投入、安全宣传、安全新技术的应用和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化提出方案顺利实施的保障措施,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安全管理改进实用方案。
丁思远[3](2020)在《唐山开滦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实现安全生产是企业的永恒主题,创新和改进安全管理方法途径是保证安全生产的有效措施,因此建立起适合企业发展实际、运转顺畅高效的安全管理体系是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课题。“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是全社会的期盼,更是煤炭行业的目标,煤矿生产必须以保证员工安全为基本前提,这已成为煤矿安全管理的共识。对于煤矿而言,建立和完善以风险管理为重点、过程管控为核心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可以有效规避和化解安全生产隐患,提高安全管理成效,保障企业安全生产。但是,受各种因素制约国内部分煤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仍不健全,运行效果不佳,因此,对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优化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唐山开滦赵各庄矿现行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完善组织领导、加强技术管理、理顺管理流程、完善保证体系等方面,提出了问题解决方案,优化了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首先,根据赵各庄矿作为煤炭企业安全生产需要和公司实际,阐明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介绍了国内外安全风险管理研究发展现状、相关理论,奠定了优化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其次,依据赵各庄矿有关部门相关管理数据和调查研究结果,对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运转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总结,系统剖析了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为优化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提供了现实基础。再次,从公司安全生产现实需要出发,在确定优化原则的基础上,重新对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关键要素进行了优化分析,从组织领导、技术指导、专业化辨识流程管理、评估方法等方面重新进行了优化,理顺了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的实施路径,明确了管理权限和责任分工,实现了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在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上的全过程管控。最后,为保证优化效果,从组织建设、教育培训、技术服务和考核激励等四个方面给出了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优化的保障措施,为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顺畅运转提供了制度体系支撑。
赵学锋[4](2020)在《河北省钢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铁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工业部门,是发展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的物质基础。近年来,钢铁行业事故发生频繁,得不到有效控制,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还降低了企业的生产力,使得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观得不到有效体现,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随着对安全理论研究的深入和认识实践的提高以及行为安全“2-4”模型的提出,发现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根源原因则是安全文化的不足。因此,进行安全文化建设是预防事故最根本、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策略,同时也是降低事故发生率、提高生产率,有效解决安全管理问题的切入点。本文以河北省钢铁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其安全文化建设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对安全文化相关内容进行概述,了解安全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机理。其次,在统计河北省钢铁企业事故数据(包括事故数量、类型、伤亡人数以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的基础上,结合机械伤害类事故利用行为安全“2-4”模型,探究事故发生的原因,并构建钢铁企业机械伤害事故行为原因分析模型。再次,本文从安全理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物态文化四个角度进行河北省钢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以达到降低钢铁企业的事故损失、提高企业安全绩效、为企业稳定发展创造有利环境的目的;从视觉形式、听觉形式和安全活动三方面展示安全文化内容,激发企业员工参与安全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最后,介绍安全文化评价的必要性和正多边形评价法,为企业了解自身安全文化等级和安全文化建设不足指明方向。
蒋雪[5](2020)在《A炼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分析与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石油炼制产品,而石化产品在给人类社会带来便捷的同时,其生产过程却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风险。由于其易燃易爆的特性以及生产过程中不确定因素较多等原因,石油炼化行业历来属高危行业,安全生产事故事件时有发生。随着国家对安全生产工作越来越重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成为防止安全生产事故事件发生的重要手段,同时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也是增加企业效益的重要方法。因此,提高石油炼化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减少安全生产事故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国内外安全生产管理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相关理论内容进行了阐述,并以A炼化企业为研究对象,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对A炼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分析发现:A炼化企业近年来生产波动、设备泄漏等生产安全事件频发,同时还存在安全隐患问题重复出现以及岗位员工综合安全素质不能满足安全生产需要等问题。而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管理层安全监管不到位,安全生产管理未建立闭环管理机制以及安全培训体系不完善等。针对A炼化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问题,本文以PDCA循环闭环管理为理论基础,从安全生产管理的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和改进阶段等4个阶段分别从建立PDCA闭环管理机制、建立培训需求矩阵机制、建立双重预防机制等几方面提出了A炼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提升策略。最后,基于PDCA闭环管理机制的建立、培训需求矩阵机制的建立,以及A炼化企业双重预防安全管控平台的建设及应用,阐述了A炼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升策略的保障措施与实施效果。
王传邈[6](2020)在《基于普适安全的黄岗铁矿安全培训体系构建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产能需求的加大,我国铁矿业的技术和装备正处于不断更新的阶段,对应的工作标准和操作方法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新技术和新装备对铁矿行业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和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因此,研究和建立科学、有效、可持续性的铁矿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对全面提高铁矿业人员素质,确保铁矿生产安全,打造绿色矿山和数字化矿山,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将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本研究结合大连交通大学与内蒙古黄岗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的课题“铁矿业安全理论与实践研究-以黄岗铁矿为例”实际,围绕基于普适安全的铁矿业员工安全教育培训的主线,对铁矿业普适安全理论体系模型的建立,以及基于该理论模型的铁矿业员工安全教育培训体系构建进行系统研究;并将建立的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应用于黄岗铁矿,最终建立远程教育培训平台。论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1)从普适安全理念、主动安全意识和安全链条三个角度分析,构建了铁矿业普适安全理论体系及模型。并结合课题要求,基于铁矿普适安全理论的指导,扩展构建了以矿山管理服务系统为指导的铁矿业岗位安全链条模型,以企业安全目标和战略计划为出发点的铁矿业安全管理模型,以安全理念、安全知识、安全技能为核心的铁矿业安全教育培训模型,以及具有普遍适用性、可操作性的铁矿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模型。(2)构建了包含制度保障等六大方面17个子模块的铁矿业普适安全培训体系,并对其中包含的安全教育培训组织结构、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制定体系和安全教育培训效果评估与反馈体系进行了具体阐述。同时,结合内蒙古黄岗矿业有限公司实际,构建了包含11门课程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课程对铁矿业员工安全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制定了结业标准,并抽样分析该教育培训体系的培训效果。(3)根据已构建的铁矿业员工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基于.NET Framework的Web开发系统,构建了黄岗铁矿远程安全教育培训平台,实现普适教育。经过黄岗矿业有限公司的实践应用表明,本文基于普适安全理论所建立的模型、教育培训体系以及远程教育培训平台满足铁矿业实际需求,能够有效提高从业人员及管理者综合素质,为铁矿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有效保障。
李冯双[7](2020)在《安全文化视角下的煤矿安全事故预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各省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山西省的文化历史氛围十分厚重,浓厚的文化氛围曾经为山西经济政治的发展到崛起再到繁荣,在这过程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对于煤矿企业这种以煤炭为主业的能源企业来说,安全是生产之根、发展之本,安全的建设更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多因素的、系统的工程。山西省高平市前和煤业,这是一个有着年产百万吨历史记录高产矿井之一,它经历了从建设、发展、再经历低谷时期、再发展这一重要阶段的平稳过渡和发展,正是由于其能牢牢抓住安全文化的这个根本。如何有效的控制风险、治理隐患,确保不发生伤亡事故,找出在其中存在的影响因素是关键点,本文通过阅读文献,对我国国内及国外煤矿的过去以及现在的安全文化建设和发展进行研究对比,将双方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同时着重对前和煤矿的安全文化建设的模式以及发展历程进行研究,通过对前和煤矿的管理者和矿工发放问卷的形式,收集统计数据然后结合对中外的安全文化建设模式进行对比进行分析研究。此次对前和煤矿问卷共发放350份,回收327份,有效问卷276份,后通过sas软件利用其统计分析的功能对矿山职工安全文化建设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性和相关性分析。最后结合该企业的安全文化影响因素在,包括精神方面的安全文化建设,还有制度方面的安全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方面的安全文化建设,和物质方面的安全文化建设,还有其他等五个方面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根据该企业实际情况概括的十九个三级因素,综合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分析,得出对前和煤矿的目前的安全文化建设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结合AHP法和层次模糊分析法,通过对每层指标权重进行计算,进而计算出前和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现状。用数据更直观的表达出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最后结合数据分析结果,综合深入地对前和煤矿的安全文化建设进行整体评价。经过分析得到整体的矿山企业职工安全文化水平等级为良好,部分安全文化建设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最后文章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提高职工安全文化的措施,为前和煤矿在安全文化建设方面提出思考和建议,为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提出建议。该论文有图33幅,表27个,参考文献62篇。
李杨[8](2020)在《H公司安全生产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文中认为冶金制造工业属于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在新时期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性地位。钢铁行业作为我国冶金工业的重要支柱,是国内经济起步较早、发展迅速的行业。由于在钢铁制造过程中,生产工艺产业链长,连续性强,工艺设备复杂繁多,作业环境具有温度高、势能高、压力大、有害气体多的特点,有着很多不确定的风险,属于事故频发的企业。钢铁制造企业每年都会发生了多起重大安全事故,这些重大安全事故不仅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甚至会导致企业的生产关停。可见,虽然近年来我国的安全基础管理和安全生产形势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与本质安全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加强对冶金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研究,对于促进我国钢铁企业的长远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H钢铁公司为研究对象,以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在对H公司生产状况和生产工艺的分析基础上,梳理了其每个工艺流程生产过程中存在95项主要危险源,结合对H公司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调查问卷,识别出H公司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存在的安全绩效考核力度不严、安全教育培训针对性差等风险。其次,在对H公司风险识别基础上,本着科学性、全面性的原则建立了H公司安全生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分别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了相关指标的权重、进行安全生产风险评价和分级。最后,结合风险识别和评价结果,一方面,对H公司的风险极高的生产工艺和易发事故从完善应急救援体系、缴纳商业保险、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等先进信息化技术等方面提出了风险应对的改进对策。另一方面,H公司应当从安全文化保障、人力资源保障、绩效考核等方面为H公司风险控制提供有力的保障。
邱铁鑫[9](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徐杰胜[10](2019)在《体验式煤矿安全培训项目开发及应用研究 ——以CL煤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煤矿安全培训一直以来都是按照安全检查及煤炭管理机构的要求,使用固定的教材内容,采取一成不变的教室内授课,课程结束考试结业的模式。没有从学员自身对安全培训的需求,以及煤矿企业对安全培训的需求等角度,来细分学员培训内容和模式。目前安全培训课程的时间设置较短,培训效果不能持久,即使安全培训过程中学员认真学习,课程安排合理,培训正常进行,考核结果合格,也只能说明学员在安全培训过程中圆满完成了安全培训的全部课程,能否把培训所学内容和状态带回工作岗位,如何把所学知识、技能及强调的安全意识等在工作岗位上长期持续下去,都是煤矿生产企业关心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安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经过充分学习和调研,结合煤矿企业及职工对安全教育培训的实际需求,立足于特殊工种资格培训和企业文化培训,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安全心理学理论,突出“技能、意识、体验”,坚持结果导向、分类施策,打造以结果为导向的立体式、复合型、体验式煤矿安全培训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安全培训教育体系。本安全培训项目结合CL煤矿安全生产的实际,从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实际情况出发,使用九型人格等心理学手段区分学员的不同情况,对培训学员进行测试并分类,然后针对不同情况,对于有问题的学员按照具体情况实施“一人一策”的方法,分别以心理辅导和疏导、情景体验室、游戏体验室、传统文化熏陶及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生产现场和事故现场等手段,对学员进行区别培训。另外,还运用“移动e课堂”手机APP每日一练、心理问卷调查然后分类指导、事故现场再现、工伤结果模拟等多手段并用,手机APP作为培训期间及培训之后长期使用来提升安全培训效果的工具,起到了长期有效的作用。经过一年来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从“三违”总人次、严重“三违”人次、典型一般“三违”人次及一般“三违”人次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另外,典型违章发生率、管理人员违章发生率、班组“三违”超标率、重复违章人数也都不同程度的明显降低。该安全培训项目的实施和效果检验,尤其是其中理论和实践方法的推广应用对煤矿安全培训效果的提升,对减少人为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减少人为违章的发生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该论文有图16幅,表10个,参考文献50篇。
二、强化安全教育 提高职工安全生产技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化安全教育 提高职工安全生产技能(论文提纲范文)
(1)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前和煤业安全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安全的内涵与发展 |
1.1.2 文化的内涵与形成机理 |
1.2 研究现状 |
1.2.1 我国安全文化建设现状 |
1.2.2 国外安全文化建设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选题意义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传统文化和现代安全文化的发展 |
2.1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安全观 |
2.1.1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
2.1.2 山西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 |
2.2 现代安全文化作用分析 |
2.2.1 对员工教育培训的影响 |
2.2.2 对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影响 |
2.2.3 对企业安全管理的影响 |
2.3 现代安全基本原理 |
2.3.1 现代安全哲学原理 |
2.3.2 现代事故致因理论 |
2.3.3 现代安全心理与生理 |
2.3.4 现代安全经济学原理 |
2.4 传统文化影响现代企业安全文化机制 |
2.5 本章小结 |
3 现代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的特征分析 |
3.1 现代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内涵 |
3.2 煤矿企业建设安全文化必要性分析 |
3.2.1 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 |
3.2.2 实现零伤亡的迫切性 |
3.3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流程分析 |
3.3.1 建立组织机构,规划环境阵地 |
3.3.2 提炼安全理念,创新安全教育 |
3.3.3 地面井下同步,动静结合同步 |
3.3.4 健全安全制度,实现行为养成 |
3.3.5 突出先锋作用,打造文化特色 |
3.4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载体和建设方法 |
3.4.1 视听觉载体方面 |
3.4.2 安全文化活动方面 |
3.4.3 企业安全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
3.5 本章小结 |
4 前和煤业安全文化建设实践分析 |
4.1 前和煤业简介 |
4.2 前和煤业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
4.2.1 企业安全文化内涵 |
4.2.2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流程 |
4.3 前和煤业企业安全文化现状调查 |
4.3.1 问卷设计目的 |
4.3.2 样本基本特征分析和信效度检验 |
4.3.3 安全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
4.3.4 安全文化建设的特征分析 |
4.4 安全文化建设持续优化研究 |
4.4.1 人员 |
4.4.2 设备 |
4.4.3 环境 |
4.4.4 管理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附录A 前和煤业安全文化现状调查问卷 |
(2)秦皇岛港ZH港务公司安全管理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基本理论及管理体系 |
2.1 安全管理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1 本质安全的定义 |
2.1.2 事故隐患的定义 |
2.1.3 因果连锁理论 |
2.1.4 PDCA循环理论 |
2.2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
2.2.1 职安体系标准 |
2.2.2 职安体系的特点 |
2.3 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 |
2.3.1 安标化规范 |
2.3.2 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特点 |
2.4 安标化体系与职安体系的比较 |
2.4.1 两体系的相同点 |
2.4.2 两体系的不同点 |
2.4.3 体系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ZH公司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
3.1 ZH公司简介 |
3.1.1 ZH公司基本情况 |
3.1.2 ZH公司码头泊位及生产能力情况 |
3.1.3 ZH公司工作制度及作业人员组成 |
3.2 ZH公司历年事故分析 |
3.2.1 事故情况统计分析 |
3.2.2 事故趋势分析 |
3.3 ZH公司安全管理框架分析 |
3.3.1 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分析 |
3.3.2 安全管理资质情况分析 |
3.4 安全基础管理分析 |
3.4.1 安全目标分析 |
3.4.2 安全绩效考核效果分析 |
3.4.3 安全管理人员组成结构分析 |
3.4.4 安全培训教育效果分析 |
3.5 现场安全管理分析 |
3.5.1 现场安全检查模式 |
3.5.2 现场安全检查效果分析 |
3.6 事故应急管理 |
3.6.1 事故应急管理分析 |
3.6.2 应急器材及应急救援队伍分析 |
3.7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分析 |
3.7.1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介绍 |
3.7.2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试运行模式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ZH公司安全管理改进方案设计 |
4.1 安全管理改进方案设计原则 |
4.1.1 动态管理原则 |
4.1.2 分层管理原则 |
4.1.3 合法原则 |
4.2 安全管理改进目标 |
4.2.1 目标的设置 |
4.2.2 实现目标过程的管理 |
4.3 基于安标化与职安体系的安全管理机制改进设计 |
4.3.1 确定安全管理改进方案 |
4.3.2 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改进 |
4.3.3 安全制度体系改进 |
4.3.4 安全管理责任体系改进 |
4.3.5 安全绩效考核改进 |
4.3.6 优化安管人员配备 |
4.3.7 教育、培训模式改进 |
4.3.8 安全文化建设改进 |
4.3.9 应急体系改进 |
4.4 安全管理改进方案整合 |
4.4.1 改进方案整合基础 |
4.4.2 改进方案整合架构 |
4.4.3 改进方案整合基本方法 |
4.4.4 改进方案的要素分布 |
4.4.5 改进方案整合的具体步骤 |
4.4.6 改进方案实施流程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ZH公司安全管理改进方案实施保障措施 |
5.1 核心保障措施 |
5.1.1 提高领导重视程度 |
5.1.2 全员参与 |
5.2 加大安全生产投入保障 |
5.2.1 加大安全生产资金投入 |
5.2.2 保障安全生产资金投入落到实处 |
5.3 深化安全宣传与职工安全认识 |
5.3.1 稳步推行“典型”宣传 |
5.3.2 充分利用新媒介渠道强化安全宣传 |
5.4 重视安全新技术的应用 |
5.4.1 本质安全化方向发展 |
5.4.2 建立典型隐患数据库 |
5.4.3 利用BIM技术改进现场安全管控 |
5.5 加强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
5.5.1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设计 |
5.5.2 建立安全数据集成信息库 |
5.5.3 信息系统优化安全管理流程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唐山开滦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 |
2.1 安全管理 |
2.1.1 安全管理定义 |
2.1.2 安全管理对象 |
2.1.3 安全管理方法 |
2.2 安全管理基础理论 |
2.2.1 杜邦安全管理理论 |
2.2.2 本质安全理论 |
2.2.3 系统安全理论 |
2.2.4 安全风险管理理论 |
2.3 安全风险管理 |
2.3.1 风险管理与安全风险管理 |
2.3.2 安全风险管理内涵 |
2.3.3 安全风险管理方法 |
2.4 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
2.4.1 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指导思想 |
2.4.2 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特征 |
2.4.3 安全风险管理体系运转流程 |
2.4.4 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推进组成要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赵各庄矿概况 |
3.1.1 赵各庄矿基本情况简述 |
3.1.2 赵各庄矿组织机构设置 |
3.1.3 赵各庄矿员工基本状况 |
3.2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
3.2.1 赵各庄矿现有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
3.2.2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运转情况调查分析 |
3.3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
3.3.1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
3.3.2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问题成因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优化设计 |
4.1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优化原则 |
4.1.1 层级化管理原则 |
4.1.2 专业化技术指导原则 |
4.1.3 分类化辨识原则 |
4.1.4 周期性评估原则 |
4.2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分析优化 |
4.2.1 员工行为安全风险分析 |
4.2.2 采掘作业安全风险分析 |
4.2.3 通防作业安全风险分析 |
4.2.4 机电作业安全风险分析 |
4.2.5 地面作业安全风险分析 |
4.3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流程优化 |
4.3.1 组织管理系统优化 |
4.3.2 技术指导系统优化 |
4.3.3 模块式管理流程 |
4.4 安全风险管理评估优化 |
4.4.1 安全风险因素评估范围 |
4.4.2 安全风险评估基本流程 |
4.4.3 安全风险管理评估优化实施 |
4.4.4 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及应用优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优化实施保障 |
5.1 组织领导保障 |
5.1.1 组建专门领导机构 |
5.1.2 完善层级管理职能 |
5.1.3 细化专业职责分工 |
5.2 教育培训保障机制 |
5.2.1 细化员工教育培训制度 |
5.2.2 健全班长履职管理制度 |
5.2.3 强化专项引导促进制度 |
5.2.4 丰富辨识技能提升制度 |
5.3 技术服务保障 |
5.3.1 实施重大危险源专项监管 |
5.3.2 实施较大风险源规范管理 |
5.4 考核激励保障 |
5.4.1 改进安全风险考核兑现机制 |
5.4.2 完善班组安全风险激励机制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员工调查问卷 |
附录2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员工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4)河北省钢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
1.2.1 国外研究概述 |
1.2.2 国内研究概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
1.4.1 论文创新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安全文化理论基础 |
2.1 安全文化基本概述 |
2.1.1 安全文化的定义 |
2.1.2 安全文化的功能 |
2.2 安全文化的作用机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河北省钢铁企业安全生产状况与事故原因分析 |
3.1 河北省钢铁工业发展现状 |
3.1.1 河北省钢铁工业经济现状 |
3.1.2 河北省钢铁产量现状 |
3.1.3 河北省钢铁企业现状 |
3.2 河北省钢铁企业生产事故状况 |
3.2.1 河北省钢铁企业生产事故总体状况 |
3.2.2 河北省钢铁企业生产事故特征 |
3.3 河北省钢铁企业生产事故原因分析 |
3.3.1 个人层面事故行为原因分析 |
3.3.2 组织层面事故行为原因分析 |
3.3.3 案例分析 |
3.3.4 事故行为原因分析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河北省钢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方案设计 |
4.1 河北省钢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思路 |
4.2 河北省钢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目标及原则 |
4.2.1 河北省钢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目标 |
4.2.2 河北省钢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原则 |
4.3 河北省钢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内容 |
4.3.1 安全观念文化 |
4.3.2 安全制度文化 |
4.3.3 安全行为文化 |
4.3.4 安全物态文化 |
4.4 河北省钢铁企业安全文化展现方法 |
4.4.1 听觉形式 |
4.4.2 视觉形式 |
4.4.3 安全活动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河北省钢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 |
5.1 河北省钢铁企业安全文化评价的必要性 |
5.2 河北省钢铁企业安全文化评价体系构建 |
5.2.1 几何正多边形评价法 |
5.2.2 河北省钢铁企业安全文化评价指标确定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习情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附录 |
(5)A炼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分析与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安全生产管理研究现状 |
1.2.2 PDCA应用研究现状 |
1.2.3 HSE管理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及框架 |
1.3.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二章 安全生产管理相关理论 |
2.1 HSE管理体系 |
2.2 PDCA循环理论 |
2.3 海因里希法则 |
2.4 双重预防机制 |
第三章 A炼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现状 |
3.1 A炼化企业基本情况 |
3.1.1 企业概况 |
3.1.2 安全生产投入情况 |
3.2 安全生产影响因素分析 |
3.2.1 人因安全风险因素 |
3.2.2 设备安全风险因素 |
3.2.3 安全管理风险因素 |
3.3 A炼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1 安全生产事件多发及其原因分析 |
3.3.2 安全隐患反复出现及其原因分析 |
3.3.3 员工安全素质不能满足企业安全生产需要及其原因分析 |
第四章 A炼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提升策略 |
4.1 完善安全生产管理计划阶段(P)的机制建立 |
4.1.1 完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制度 |
4.1.2 建立PDCA闭环管理机制 |
4.1.3 建立培训需求矩阵机制 |
4.1.4 建立双重预防机制 |
4.2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实施阶段(D)的执行 |
4.2.1 编制培训需求矩阵 |
4.2.2 实施双重预防机制 |
4.3 巩固安全生产管理检查阶段(C)的闭环管理 |
4.3.1 形成安全审核过程闭环管理 |
4.3.2 持续应用安全审核过程闭环管理 |
4.4 持续安全生产管理改进阶段(A)的优化改进 |
4.4.1 改进安全审核闭环管理 |
4.4.2 改进培训需求矩阵 |
4.4.3 优化双重预防风险管控平台 |
第五章 提升策略保障措施与实施效果 |
5.1 PDCA闭环管理实施保障措施 |
5.1.1 建立安全隐患分级分类整改机制 |
5.1.2 推进考核约束机制建设 |
5.1.3 落实责任人及整改期限 |
5.2 培训需求矩阵实施保障措施 |
5.2.1 强化企业员工培训 |
5.2.2 完善培训考评机制 |
5.2.3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
5.3 双重预防安全管控平台实施效果 |
5.3.1 双重预防安全管控平台的实施效果评价 |
5.3.2 双重预防安全管控平台优缺点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基于普适安全的黄岗铁矿安全培训体系构建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铁矿业普适安全理论体系研究 |
2.1 铁矿业普适安全理念 |
2.1.1 普适安全理论 |
2.1.2 铁矿业普适安全的内涵 |
2.1.3 铁矿业安全生产和管理培训常用模型 |
2.2 铁矿业普适安全理论体系模型 |
2.2.1 普适安全理念 |
2.2.2 主动安全意识 |
2.2.3 安全链条实践 |
2.3 铁矿业普适安全理论体系模型的扩展 |
2.3.1 铁矿业从业人员岗位安全链条模型 |
2.3.2 基于普适安全理论的铁矿业安全管理模型 |
2.3.3 铁矿业从业人员普适安全教育培训模型 |
2.3.4 矿井突发事故应急处置体系模型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铁矿业普适安全教育培训体系构建 |
3.1 铁矿业安全教育培训体系设计 |
3.1.1 铁矿业安全教育机制建设 |
3.1.2 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流程 |
3.1.3 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的关键 |
3.1.4 安全教育培训方式 |
3.2 铁矿业员工安全教育培训体系构建 |
3.2.1 铁矿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的组织架构 |
3.2.2 铁矿业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制定体系 |
3.2.3 安全教育培训效果评估体系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黄岗铁矿普适安全教育培训实例分析 |
4.1 黄岗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简介 |
4.2 从业人员现状分析 |
4.2.1 从业人员数量及占比 |
4.2.2 从业人员专业技能 |
4.2.3 职工队伍规模和知识水平分析 |
4.3 培训需求分析 |
4.3.1 常用的培训需求分析方法 |
4.3.2 黄岗铁矿安全管理培训需求 |
4.3.3 黄岗铁矿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培训需求 |
4.3.4 黄岗铁矿主动安全意识培训需求 |
4.3.5 黄岗铁矿安全教育培训内容及培训形式 |
4.4 课程体系 |
4.5 课程重要性分析 |
4.6 普适安全教育培训结业标准的制定 |
4.7 培训效果评估 |
4.8 培训效果分析和总结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黄岗矿业远程安全教育培训平台 |
5.1 平台建立的作用 |
5.2 功能设计 |
5.2.1 管理员功能设计与实现 |
5.2.2 学员功能设计与实现 |
5.3 平台功能 |
5.3.1 用户注册及系统登录 |
5.3.2 管理员部分 |
5.4 学员功能 |
5.4.1 学员学习 |
5.4.2 学员考试 |
5.5 远程教育培训系统特色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安全文化视角下的煤矿安全事故预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 技术路线 |
2 安全文化研究概述 |
2.1 安全文化概述 |
2.2 国内外安全文化建设 |
3 安全文化建设在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中的作用和意义 |
3.1 煤矿安全文化 |
3.2 煤矿安全文化的作用机制分析 |
3.3 事故预防的安全文化策略 |
3.4 本章小结 |
4 前和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研究 |
4.1 前和煤矿基本情况 |
4.2 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
4.3 安全精神文化建设 |
4.4 安全制度文化建设 |
4.5 安全物质文化建设 |
4.6 安全行为文化建设 |
4.7 其他因素 |
4.8 本章小结 |
5 前和煤矿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5.1 问卷调查数据 |
5.2 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 |
6.1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十一大指标体系 |
6.2 构造各层次判断矩阵 |
6.3 评价指标体系的实际应用 |
6.4 评价结果分析与建议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H公司安全生产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风险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
2.1 风险和风险管理 |
2.2 风险管理的过程 |
2.2.1 目标设定 |
2.2.2 风险识别 |
2.2.3 风险评价 |
2.2.4 风险控制 |
2.3 安全生产风险评价方法 |
2.3.1 层次分析法 |
2.3.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H公司安全生产风险识别 |
3.1 H公司概况 |
3.1.1 H公司简介 |
3.1.2 组织结构 |
3.1.3 H公司生产情况 |
3.1.4 安全管理制度 |
3.2 H公司安全生产的风险识别 |
3.2.1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危险源类型 |
3.2.2 H公司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 |
3.3 H公司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调查 |
3.3.1 问卷调查的设计 |
3.3.2 问卷调查的对象和调查过程 |
3.3.3 问卷调查的分析 |
3.4 H公司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3.4.1 人力资源方面 |
3.4.2 安全考核机制方面 |
3.4.3 教育培训方面 |
3.4.4 安全文化建设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H公司安全生产风险评价 |
4.1 H公司安全生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4.1.1 安全生产风险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1.2 H公司安全生产风险指标的提取 |
4.2 H公司安全生产的风险评价 |
4.2.1 建立评价因素集 |
4.2.2 建立评语集合 |
4.2.3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4.2.4 建立评价矩阵 |
4.2.5 模糊评判项目表和评判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H公司安全生产风险控制 |
5.1 针对风险较高指标的风险控制措施 |
5.1.1 开展全方面风险辨识 |
5.1.2 完善应急救援体系 |
5.1.3 加强人员安全教育 |
5.1.4 优化班组安全管理 |
5.1.5 运用信息化技术助力风险管理 |
5.1.6 缴纳商业保险 |
5.2 H公司安全生产风险保障措施 |
5.2.1 加强安全生产企业文化建设 |
5.2.2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
5.2.3 加大资源投入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9)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
3.1 基本概念界定 |
3.1.1 文化 |
3.1.2 铁路文化 |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
3.1.4 文化自信 |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10)体验式煤矿安全培训项目开发及应用研究 ——以CL煤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项目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理论依据 |
2.1 煤矿安全心理学 |
2.2 矿工心理因素 |
2.3 九型人格 |
2.4 矿工安全认知 |
2.5 OBE基本概念及其在安全培训中的应用 |
2.6 本章小结 |
3 煤矿安全培训项目需求分析 |
3.1 我国煤矿安全培训在历史和现阶段产生的问题分析 |
3.2 影响煤矿安全培训效果的因素分析 |
3.3 当前煤矿企业对安全培训的需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煤矿安全培训项目内容 |
4.1 九型人格心理定位 |
4.2 心理辅导及心理疏导 |
4.3 情景体验(情景体验室、游戏体验室) |
4.4 虚拟现实技术(VR)模拟事故现场 |
4.5 传统文化熏陶 |
4.6 CL煤矿“移动e课堂”手机APP应用 |
4.7 本章小结 |
5 煤矿安全培训项目管理方案及实施效果 |
5.1 项目进度分析 |
5.2 项目成本分析 |
5.3 项目人员保障 |
5.4 煤矿安全培训项目成果 |
5.5 煤矿安全培训项目效果考核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强化安全教育 提高职工安全生产技能(论文参考文献)
- [1]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前和煤业安全文化建设研究[D]. 汪志萼.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2]秦皇岛港ZH港务公司安全管理改进研究[D]. 任立松. 燕山大学, 2020(06)
- [3]唐山开滦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优化研究[D]. 丁思远. 燕山大学, 2020(06)
- [4]河北省钢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研究[D]. 赵学锋.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4)
- [5]A炼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分析与提升策略研究[D]. 蒋雪.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6]基于普适安全的黄岗铁矿安全培训体系构建与实现[D]. 王传邈.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7]安全文化视角下的煤矿安全事故预防研究[D]. 李冯双. 华北科技学院, 2020
- [8]H公司安全生产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D]. 李杨.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8)
- [9]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10]体验式煤矿安全培训项目开发及应用研究 ——以CL煤矿为例[D]. 徐杰胜.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标签:企业安全文化论文; 安全风险管理论文; 安全生产标准化论文; 铁路事故论文; 安全生产标准体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