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消费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力作——评《消费力经济学》(论文文献综述)
谭顺[1](2021)在《我国消费力不足的多维判断标准》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消费力不足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市场供给过剩,进而把消费力不足直接等同于购买力不足。显然这一判断标准低估了消费相对于生产的应有作用,也忽视了消费相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判断居民消费力不足的标准绝非单一因素,而是包括相对于生产供给的消费力不足、相对于需求导向的消费力不足、相对于系统结构的消费力不足、相对于人的发展的消费力不足等多维标准。依据多维判断标准,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力不足既存在由发展缺陷导致的绝对不足,也存在由发展不充分限制的潜在不足,甚至存在与发展目标差距较大的相对不足,由此全面系统揭示我国消费力发展的现实缺陷、理论潜能及未来图景,为当前消费力不足的科学治理指明方向、确定目标和途径。
张开,王声啸,郑泽华,姚志才,陈洋毅[2](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新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新成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做好我国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出现新变化,政治经济学理论界聚焦五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一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分配制度、市场体制三项制度并列,共同明确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二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三是,坚持和完善"新型举国体制",特别是着眼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疫情或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等方面;四是,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五是,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彭文杰[3](2021)在《“互联网+健身”消费理论与实证研究 ——以广州市居民为实证分析对象》文中研究指明
冉慧慧[4](2021)在《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中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永恒目标,是人类文明历史演进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党的十九大在新的历史方位和背景下科学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可见,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含满足人生理需要的物质生活,也包含满足人心理需要的精神生活,还包含满足人伦理需要的社会生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需要实现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形成供需有效衔接、良性互动的高水平动态平衡,构建新发展格局。近年来,新消费热点不断涌现,带动消费需求不断扩大,消费潜力持续释放,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已是大势所趋,不管是互联网的发展还是新发展理念的践行,都为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服务消费比重的上升和信息消费规模的扩大为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做了一定的贡献。本文以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为背景,首先在深入学习并借鉴马克思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和“两个一百年”目标与实现中国梦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马克思消费理论及其方法论意义、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和恩格尔定律来阐释消费结构与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关联性,然后在收集近年来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分析新时代我国消费结构变动的现状与发展趋向,最后得出健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具体路径:一是通过促进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同步增长的实现,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缩小收入差距促使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和重视文化教育以及发展劳务市场来提升市场消费能力。二是通过分析发展理念对消费结构变动的宏观经济效果和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消费结构变动的新途径来写新发展理念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融通。三是通过树立科学理性绿色消费观念和优化信息消费介质及软环境来使消费主体观念转变进而优化市场消费环境。四是通过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目标的高度统一性,大力推动精神文化消费水平质量的提高和以人为本全面推动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来激发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动力。五是通过健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保障体系,以消费需求为主线推进市场供给侧调整和提升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主干作用的措施来增强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孙威,王晓辉[5](2020)在《新时代我国体育消费力提升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体育消费力较弱,亟需通过研究提升体育消费力。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依据马克思消费力理论提出并解析了体育消费力的4要素及其现实情况:体育供给不到位导致消费品难以满足需求、居民收入不平衡限制消费者的支付能力、体育环境不规范阻滞良好消费氛围的形成、体育消费者不成熟拉低消费力的整体水平。体育消费力提升路径: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有效优化体育供给力,以拓宽人民增收渠道为手段动态平衡居民可支配收入,以完善市场化引导监督机制为动力合理规范体育社会环境,以强化消费者要素整合能力为抓手全面提升体育消费者成熟度。
黄威[6](2019)在《马克思的消费力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认为消费力是消费者在一定条件下为满足自身的物质文化需要而占有和享受消费对象的能力,它是消费的条件和首要手段,表征着消费者的个人能力,一定社会消费力水平的高低标志着该社会消费资料的发展程度。消费力与生产力辩证同一,它长期以隐匿的状态存在因而不为人们所重视。在生产力发展到特定阶段后,尤其是在“消费主导型”社会,消费力问题日益呈现而逐渐受到人们重视。当前,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增速适度放缓的新常态,发展消费力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之向往的客观要求。如何提高消费力?这既需要从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出发,更需要我们从马克思的原始文本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寻求理论指引。在批判不断扩大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与工人阶级有限的消费之矛盾时,马克思曾多次提出“消费力”、“消费能力”、“消费的能力”、“社会消费力”、“绝对的消费力”等概念,这说明马克思的思想宝库中蕴藏着丰富的消费力思想。马克思的消费力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蕴涵着浓郁的人本意蕴,对于生产力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正从“以生产为主导”向“以消费为主导”转型的当代中国来说,马克思的消费力思想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本文力图以马克思的经典着作为文本,深入挖掘马克思消费力思想的丰富内涵,结合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以期为解放和发展当代中国消费力寻求理论指导和实践方向。首先,本文说明研究论题的源起、介绍国内外关于消费力问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本课题将运用的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点。其次,本文一方面简要介绍什么是消费力,讨论消费力的构成要素以及消费力的基本分类,从而为论文的下一步提供基本框架。另一方面厘清马克思消费力思想的具体文本依据,从而为本论文的立论找到坚实的文本支撑。第三,在梳理出马克思消费力思想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本文集中讨论了马克思对绝对消费力和社会消费力的分类及其不同影响因素,进一步论证了消费力与生产力的辩证同一关系,最终从人的发展(个人和类人两个维度)角度,揭示了马克思的消费力思想所蕴含着的浓郁人本意蕴。第四,在对当代中国消费力发展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论文试图以马克思的消费力思想为指导,探寻出当代中国消费力的解放和发展路径。
游轶[7](2019)在《湖南省小城镇消费集聚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诸多因素中,消费的作用越来越不容忽视,因此对于消费的研究必不可少。近年来,湖南省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始终高于投资和出口贸易,小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指数呈稳步上升趋势。有学者认为消费集聚力或许能成为促进湖南省小城镇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一方面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村人口就近到小城镇生活和工作所产生的人口集聚将释放巨大消费潜力;另一方面以城乡融合、乡村振兴为发展背景逐步优化了小城镇消费结构,改善小城镇消费环境,促使小城镇消费资源集聚。因此探究湖南省小城镇消费集聚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通过理论梳理—实证检验—结论建议的基本逻辑对小城镇消费集聚力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结合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及小城镇发展理论、小城镇消费理论,界定小城镇、消费集聚和消费集聚力的相关概念及研究范畴。完善消费集聚力内涵,分析小城镇消费集聚力的发展契机、内生动力和作用机制,从湖南省消费经济发展历程和小城镇消费集聚的总体概况两个方面分析湖南省小城镇消费集聚现状,并依据消费需要理论中物质消费需要、精神消费需要、生态消费需要作为准则层及所属的15个指标近10年的数据,构建了以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为框架的小城镇消费集聚水平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做实证分析,得出准则层、指标层所占权重和近10年湖南省小城镇消费集聚水平综合得分情况,探究湖南省小城镇消费集聚与经济增长两者间的互动关系,构建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消费集聚对小城镇经济发展有着正向促进作用,即消费集聚力对经济发展能产生正向效用,其中消费集聚水平越高,则消费集聚力产生的效用就越大。因此,为提升小城镇消费集聚力对小城镇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应采取措施增强小城镇消费集聚水平,以产业升级为小城镇消费集聚力提质增效,科学规划小城镇建设布局,优化小城镇生态消费功能,以升级小城镇居民消费方式和改善消费环境增强小城镇的消费吸引力,释放小城镇消费市场集聚潜力,为小城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添动力。期许为加速实现湖南省新型城镇化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姜宝华[8](2018)在《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定地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转向消费,最终消费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提升。但是居民消费率却增长缓慢,尤其是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水平低,消费力不强,消费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影响到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还与当前全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违背。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本文对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展开专门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有:界定了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的概念,拓展了其内涵;从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两个方面对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比较,归纳它们的发展特征;对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消费力进行测算,定量化比较他们消费力的变化历程和区域差异,并比较城镇不同收入组的居民消费力值,度量了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的不足;基于西方主流消费理论,结合我国国情,从收入(收入水平、收入不确定性)的视角和支出(支出不确定性、消费习惯)的视角出发,在预防性储蓄模型和缓冲存货模型的框架基础上,构建扩展模型,考察这些因素对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的具体影响,据此分析他们消费力不足的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统计分析、实证检验、图表结合和对比分析等。通过这些方法力图回答三个问题:第一,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是怎样的?第二,如何界定消费力,如何定量化测算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消费力,从而定量计量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的不足?第三,各主要因素是如何影响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消费力,并导致他们消费力不足的?本文可能的创新有:(1)以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为对象的研究很少,对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的研究更少,尽管这一研究主题有很大难度,但本文仍然尝试着努力在这方面开展工作,试图对该领域的研究做出一点贡献。(2)与以往居民消费不足的研究多数是定性分析不同,本文拓展了居民消费力的内涵,构建了居民消费力的指标体系,找到熵值赋权法确立权重,对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消费力进行测算,对他们消费力不足的问题进行定量比较分析。(3)从收入和支出两个视角出发,借鉴主流消费理论中的函数模型进行扩展,构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消费模型,利用动态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主要因素对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的影响,从中寻找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不足的原因。本文一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是导论和文献综述;第二章是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第三章、第四章分析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发展的历史现状,并对消费力进行定量测算,对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不足的问题进行量化比较和判断;第五章、第六章是建立模型和实证分析部分,分别从收入和支出两个视角研究相关因素对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的具体作用,分析造成他们消费力不足的原因;第七章是全文总结和政策建议、研究展望。论文具体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标,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概述了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框架,以及创新和不足。文献综述发现,有关居民消费的研究很多,为本文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但是以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为研究对象的很少,相关研究基本上都是从不同收入层次的居民消费对比角度展开。第二章介绍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对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和拓展。居民消费力是指消费者有能力购买的商品与服务数量,本文将其内涵从原来仅仅关注消费支出水平,明确拓展到消费支出水平和消费支出结构两个层面。第三章详细分析了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了介绍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在消费支出方面的表现,本章从消费总水平、消费支出增长率、八项分类消费支出增长、三种分层消费支出变化等方面展开分析。研究发现,虽然我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自身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与其他收入组居民相比,消费水平低、增长缓慢、质量较差,没有完全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然后,为了分析消费结构方面的情况,本章从八项分类消费结构、三种分层消费结构两方面进行详细地比较分析,通过ELES模型对2015年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八项分类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需求收入弹性、自价格弹性等进行了建模和实证分析,用Eviews 8.0软件做了估计。结果表明:2000年以后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消费结构调整升级步伐放缓;他们的食品边际消费倾向最高,在食、行和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需求,而交通通信、文教娱乐支出对收入和价格的变动最敏感。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的历史和现状分析表明,他们的发展状况不乐观。第四章通过构建居民消费力指标体系,应用熵值赋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定量测算了各省(市、区)和全国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消费力值。根据本文对居民消费力内涵的界定,本章采取相应方法得到的居民消费力测算值,是分类消费按客观权重计算得到的加权消费支出水平的计算值,是涵括了消费支出结构信息的加权消费支出,比常用的居民消费支出统计数据能更好更真实地反映出城镇低收入居民对各类商品的消费支出和消费能力。本章还对参与测算的各省(市、区)进行排序,比较分析了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的区域差异,绘制了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变化曲线;并与城镇其他两个收入组进行比较,发现他们的消费力明显偏弱。综合来看,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既面临着消费力不足的困境,而且消费力不足的问题还有越来越严重的变化倾向。第五章从收入的视角分析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不足的原因。分析了他们的收入状况和他们面临的收入不确定性,社会转型、失业危险、收入差距和流动性约束,都给城镇低收入居民带来收入不确定性。借鉴Carroll的缓冲存货模型框架,本章构建了一个包含收入水平和收入不确定性的居民消费行为模型,并用各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和上一章计算出的消费力测算值,实证分析了它们对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收入水平是决定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的关键因素,收入不确定性对他们的消费力也有显着影响;收入增长能显着增强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消费力;收入不确定性会削弱他们的消费力。因为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收入水平低,面临的收入不确定性大,直接导致他们消费力不足。本章最后总结了他们消费力不足的收入原因在于:收入水平的支配效应和决定性影响,收入不确定的叠加效应和削弱作用。第六章从支出的视角分析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不足的原因。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居民原有福利保障快速消失,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开支日益增大,而且预期很不稳定,使城镇低收入居民面临很大的消费支出不确定性。受传统习俗和谨慎保守的消费心理影响,城镇低收入居民表现出明显的消费习惯。本章扩展了经典的Dynan预防性储蓄模型,构建起包括消费习惯、支出不确定性等因素在内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它们对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消费习惯和支出不确定性对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消费力都有显着影响;消费习惯阻碍了收入增长增强他们消费力的作用,支出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力有显着的负作用,综合起来,两者都削弱了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消费力。本章最后总结了他们消费力不足的支出原因在于:支出不确定的风险效应和损害效应,消费习惯的固化效应和阻碍效应。第七章是主要结论、政策建议和下一步研究展望。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是指他们能够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它的内涵必须体现在消费支出水平和消费支出结构两个方面。(2)对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发展状况的分析发现,我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支出发展很快,消费结构持续优化;但是发展速度相对滞后,绝对发展差距持续扩大。(3)对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消费力进行定量测算后发现,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不足,他们的消费力大致只有城镇中等收入居民的2/3到1/2、高收入居民的1/3到1/4。(4)从收入的视角看,收入水平和收入不确定性对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消费力都有显着影响。收入增长是增强他们消费力的决定性因素;收入不确定性会抑制他们的消费力。(5)从支出的视角看,支出不确定性和消费习惯对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消费力都有显着影响,两者都会削弱他们的消费力。(6)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居民可支配收入过低、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影响过大、消费习惯制约作用大等。基于这个结论,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大力提高城镇低收入居民收入水平;减少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收入不确定性;降低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支出不确定性;树立科学消费观,改变不良消费习惯,促进消费升级。
孟溦蕾[9](2018)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任务。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特定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显着的新进展和新成就。但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日益突出,这就使得通过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而从整体上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综合素质成为当下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深入发展阶段追求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成为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的宏观背景下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任务。而上述矛盾和问题产生的根本症结就在于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所固有的弊端和缺陷仍在持续发挥影响和效力所导致。因此,实现对上述矛盾和问题的有效克服和有力消解,其根本途径就在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实转变。本文主要研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关系。五位一体生产方式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社会哲学表述,其内在地包含经济生产方式﹙简称为经济方式﹚、政治生产方式﹙简称为政治方式﹚、文化生产方式﹙简称为文化方式﹚、社会生产方式﹙简称为社会方式﹚和生态生产方式﹙简称为生态方式﹚五个方面的内容。从社会哲学角度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关系展开研究,从理论层面来讲,旨在从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角度科学把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本身所具有的内在本质,深刻挖掘基于五位一体生产方式总体性视域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所体现的客观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系统架构以五位一体生产方式为既有逻辑前提和内在展开线索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应具有的整体性逻辑体系,从而为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切实有效转变提供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新基点。从实践层面来讲,目的在于对科学揭示和准确反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任务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定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所具有的战略性地位和重大意义、所包含的核心内容和科学内涵、所呈现的新的特点、要求和趋势、所蕴涵的系统全面性深刻变革本质作出新的尝试和努力,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切实有效转变以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发展方式作出贡献和力量。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重新解读了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有关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理论作出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旨在提供本课题的理论研究背景并据此确定由理论推演到实践探索的具体现实路径。第二部分主要是从社会哲学角度出发,以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进行的理论探索和具体实践进程为基点,分别对作为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组成内容的经济方式之经济力与经济关系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治方式之政治力与政治关系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文化方式之文化力与文化关系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社会方式之社会力与社会关系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生态方式之生态力与生态关系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辩证关系和相互作用展开研究和探讨,旨在对呈现在五位一体生产方式总体性视域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作用机理和具体作用路径作出系统性架构。第三部分主要是从总体性角度对五位一体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简要概述和总结。旨在以本文第二部分的具体展开论述为基础,对五位一体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进行总体性概括和说明的基础上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时培花[10](2018)在《基于马克思消费力理论的我国居民消费力培育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重要时期,消费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前我国治理消费不足的主要对策是扩大需求、刺激消费,但并未收到预期成效,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探求马克思消费力理论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寻求治理我国消费不足的新的思路和办法。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关于马克思消费力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马克思消费力理论作为指导与分析依据,提出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力存在的重要问题,分析当前制约我国居民消费力提升的主要原因,最后对我国居民消费力培育研究提出对策建议。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关于消费力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消费力的内涵及分类等进行了理论阐释。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消费力理论的解读及其启示,阐述马克思消费力理论的基本内容和逻辑层次,揭示马克思消费力理论的当代价值,克服了以西方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作为指导治理我国消费不足面临的理论困境。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提出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居民消费力结构过于单一,过度偏重购买力以及忽视发展性消费力,缺乏消费满足能力的意识,以及消费力的代际转移问题等,分析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力存在的三个悖论:文化教育素质与消费力的悖论、收入与消费力的悖论以及潜在消费力与现实消费力之间的悖论。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当前制约我国居民消费力提高的主要原因,集中在生产力与消费力脱节,传统消费习惯难以改变,科学消费观尚未确立,以及市场发育不完善四个方面的原因。其中最根本的症结是生产力与消费力之间的脱节,只有以满足消费为根本目的的生产才是真正有效的生产,才能发挥消费力对生产力的引导作用。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是提出我国居民消费力培育的对策建议,主要是健全居民的消费力结构,重构居民消费力培育体系,分别针对居民消费需要能力、居民消费选择能力、居民消费支付能力、居民消费满足能力四种能力的培育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本文提出消费力是一个体系,并将消费力分解为四种能力,即消费需要能力、消费选择能力、消费支付能力及消费满足能力,从完善结构的角度提升消费力,注重消费力的整体提升,有助于纠正人们将消费力等同于购买力的错误观念;第二,与之前大多数文献仅仅从供求关系方面研究不同,本文将消费力培育与人的发展相结合,从人的发展的角度研究居民消费力培育,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现实消费不足问题,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发展。
二、提高消费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力作——评《消费力经济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消费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力作——评《消费力经济学》(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消费力不足的多维判断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对于生产供给的消费力不足 |
二、相对于需求导向的消费力不足 |
第一,确保人的消费理性。 |
第二,确保社会消费略高于社会生产。 |
第三,社会生产接受社会消费的激励与约束。 |
第四,社会生产充分满足人的消费需要。 |
三、相对于系统结构的消费力不足 |
四、相对于人的发展的消费力不足 |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
(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统一性 |
(二)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三)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
(一)新发展阶段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
(二)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
(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三、坚持和完善新型举国体制 |
(一)新型举国体制的理论基础 |
(二)加快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
(三)重大疫情防控下的新型举国体制 |
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
(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内在逻辑 |
(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现路径 |
五、构建生态文明体系 |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生态文明体系 |
(二)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六、结语 |
(4)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中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
第一章 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的历史与现实逻辑 |
一、“美好生活需要”提出的时代背景 |
(一)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成就 |
(二)新的历史方位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
二、“美好生活需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
(一)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 |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 |
(三)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理论 |
(四)“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 |
三、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内涵 |
(一)人的生理需要的满足:更丰裕的物质生活 |
(二)人的心理需要的满足:更充实的精神生活 |
(三)人的伦理需要的满足:更和谐的社会生活 |
四、新时代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遵循 |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有机统一 |
(二)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贯彻新发展理念相结合 |
(三)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 |
(四)以民生建设为重点和建设美丽中国相结合 |
第二章 消费结构与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关联性 |
一、消费结构及相关概念界定 |
(一)消费结构 |
(二)消费倾向 |
(三)消费函数 |
(四)消费曲线 |
二、消费结构变动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消费理论及其方法论意义 |
(二)亚伯拉罕·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
(三)恩斯特·恩格尔:恩格尔定律 |
三、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与“美好生活需要”的正相关分析 |
(一)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历史拐点是精神文化消费的提升 |
(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是增进社会成员幸福感的现实基础 |
(三)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 |
(四)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拉动社会供给并反哺美好生活需要 |
第三章 近年来我国消费结构变动的现状与发展趋向 |
一、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基本状况 |
(一)居民消费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
(二)居民消费水平增长速度高于居民收入的增长 |
(三)消费水平不平衡 |
(四)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显着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缓慢 |
(五)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逐渐降低 |
二、当前我国消费结构变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
(一)收入差距和预期的不确定性限制居民消费水平 |
(二)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能力不足阻碍消费结构升级 |
(三)消费环境欠佳影响消费行为 |
三、近年来我国消费结构变动的总体趋向 |
(一)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 |
(二)绿色消费趋势明显 |
(三)住行消费主导消费市场 |
(四)服务消费比重趋于上升 |
(五)信息消费规模继续扩大 |
第四章 实现“美好生活需要”进程中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路径 |
一、拓宽居民增收渠道,提升市场消费能力 |
(一)实现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同步增长 |
(二)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 |
(三)缩小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
(四)重视文化教育,助推消费能力提升 |
(五)发展劳务市场,提高消费质量 |
二、以新发展理念融通消费结构转型升级 |
(一)发展理念对消费结构变动的宏观经济效果 |
(二)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消费结构变动的新途径 |
三、转变消费主体观念,优化市场消费环境 |
(一)树立科学理性绿色消费观念 |
(二)优化信息消费介质及软环境 |
四、激发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动力 |
(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目标的高度统一性 |
(二)大力推动精神文化消费水平质量的提高 |
(三)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推动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 |
五、完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
(一)健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保障体系 |
(二)以消费需求为中心推进市场供给侧调整 |
(三)提升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主干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新时代我国体育消费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体育消费力理论来源:马克思消费力理论 |
1.1 消费力的内涵 |
1.2 消费力的影响因素 |
1.2.1 消费力受生产力的影响 |
1.2.2 消费力受社会分配的影响 |
1.2.3 消费力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 |
2 体育消费力的要素组成与解析 |
2.1 体育消费力的要素组成 |
2.2 体育消费力的要素解析 |
2.2.1 体育供给力 |
2.2.2 居民可支配收入 |
2.2.3 体育社会环境 |
2.2.4 体育消费者 |
3 当前我国体育消费力现实呈现 |
3.1 体育供给力:体育供给不到位导致消费品难以满足需求 |
3.2 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收入不平衡限制消费者的支付能力 |
3.3 体育社会环境:体育环境不规范阻滞良好消费氛围的形成 |
3.3.1 实物型、参与型和观赏型体育消费 |
3.3.2 体育环境治理 |
3.4 体育消费者:体育消费者不成熟拉低消费力的整体水平 |
3.4.1 消费观念和意识比较陈旧 |
3.4.2 体育消费子能力发展仍然不足 |
4 新时代我国体育消费力提升路径 |
4.1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有效优化体育供给力 |
4.2 以拓宽增收渠道为手段,动态平衡居民可支配收入 |
4.2.1 从绝对量和相对量方面提高居民的收入 |
4.2.2 合理缩小不同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
4.3 以完善市场化引导监督机制为动力,合理规范体育社会环境 |
4.3.1 建立行业标准体系、消费信用体系和消费评价体系三大体系 |
4.3.2 持续强化体育相关支持政策的执行力度 |
4.3.3 要加大依法治体的力度 |
4.4 以强化消费者要素整合能力为抓手,全面提升体育消费者成熟度 |
4.4.1 提高体育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意识 |
4.4.2 要提高体育消费者消费力的4个子能力 |
5 结语 |
(6)马克思的消费力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问题的源起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探索研究阶段 |
二、系统研究阶段 |
三、应用研究阶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文章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消费力概述和马克思消费力思想的文本依据 |
第一节 消费力概述 |
一、什么是消费力 |
二、消费力的构成要素 |
三、消费力的分类 |
第二节 马克思消费力思想的文本依据 |
一、《1857-58 年经济学手稿》中对消费力的相关论述 |
二、《资本论》中对消费力的相关论述 |
三、《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对消费力的相关论述 |
第三章 马克思消费力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马克思语境中消费力的具体内涵 |
一、消费力是消费的条件和首要手段 |
二、消费力表征着消费者的个人能力 |
三、消费力水平的高低标志着消费资料的发展程度 |
四、消费力与生产力辩证同一 |
第二节 双重属性的消费力:绝对消费力和社会消费力 |
一、自然属性的消费力——绝对消费力 |
二、社会属性的消费力——社会消费力 |
第三节 消费力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 |
一、生产力决定消费力 |
二、消费力反作用于生产力 |
三、消费力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与辩证统一 |
第四节 消费力与人的发展 |
一、人:消费力的主体和首要构成要素 |
二、消费力与个人才能的发展 |
三、消费力与人的全面发展 |
第四章 马克思消费力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一节 当代中国消费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对消费力的认识不足 |
二、消费对象发展不均衡 |
三、消费者自身有些问题亟待解决 |
第二节 解放和发展当代中国消费力 |
一、以马克思消费力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消费力的当代价值 |
二、转变消费观念,引领人们科学消费 |
三、推动供给侧改革,保障消费供给 |
四、完善分配和保障制度,激发消费力提档升级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一、个人简历 |
二、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7)湖南省小城镇消费集聚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的崛起 |
1.1.2 消费时代背景下小城镇的发展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创新 |
2 基本概念和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小城镇 |
2.1.2 消费集聚 |
2.1.3 消费集聚力 |
2.2 相关理论 |
2.2.1 小城镇发展相关理论 |
2.2.2 消费相关理论 |
3 小城镇消费集聚力的运行机理分析 |
3.1 发展契机 |
3.2 内生动力 |
3.3 作用机制 |
4 湖南省小城镇消费集聚的现状分析 |
4.1 湖南省消费经济发展历程 |
4.2 小城镇消费集聚的总体概况 |
5 湖南省小城镇消费集聚力的实证分析 |
5.1 消费集聚水平评价 |
5.1.1 评价的基本原则 |
5.1.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5.1.3 评价方法:熵值法 |
5.1.4 数据来源及处理 |
5.1.5 评价结果 |
5.2 湖南省小城镇消费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5.2.1 模型建立及数据来源 |
5.2.2 实证检验及结果 |
6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3.1 研究不足 |
6.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研究背景、意义和目标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1.3 研究目标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消费力概念研究 |
1.2.2 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发展的状况研究 |
1.2.3 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
1.2.4 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不足的原因研究 |
1.2.5 简短评述 |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主要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存在的不足 |
2.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 |
2.1 居民消费理论 |
2.1.1 确定性条件下的消费理论 |
2.1.2 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消费理论 |
2.2 城镇低收入居民的划分 |
2.3 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的概念 |
2.3.1 居民消费力的概念 |
2.3.2 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内涵的拓展 |
2.4 本章小结 |
3.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的历史和现状分析 |
3.1 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水平分析 |
3.1.1 数据来源和处理说明 |
3.1.2 消费总支出水平 |
3.1.3 分类消费支出水平 |
3.2 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结构的初步分析 |
3.2.1 分类消费支出结构 |
3.2.2 分层消费支出结构 |
3.3 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结构的进一步分析:基于ELES模型 |
3.3.1 ELES模型的理论 |
3.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3.3.3 模型估计与调整 |
3.3.4 模型的计算及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的测算 |
4.1 居民消费力指标体系 |
4.2 居民消费力的测算方法 |
4.2.1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4.2.2 熵值赋权法的原理 |
4.3 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的测算 |
4.4 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不足的测算 |
4.5 本章小结 |
5.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不足的原因分析:收入的视角 |
5.1 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收入状况 |
5.1.1 收入水平状况 |
5.1.2 收入差距状况 |
5.2 城镇低收入居民面临的收入不确定性 |
5.2.1 社会转型 |
5.2.2 失业风险 |
5.2.3 收入差距 |
5.2.4 流动性约束 |
5.3 收入水平和收入不确定性影响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的实证分析 |
5.3.1 基础模型——Carroll的缓冲存货模型 |
5.3.2 基础模型的转换 |
5.3.3 数据来源和处理说明 |
5.3.4 变量含义和计量方法 |
5.3.5 实证结果和结论分析 |
5.4 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不足的收入原因 |
5.4.1 收入水平的支配效应和决定性影响 |
5.4.2 收入不确定的叠加效应和削弱作用 |
5.5 本章小结 |
6.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不足的原因分析:支出的视角 |
6.1 城镇低收入居民面临的支出不确定性 |
6.1.1 住房支出 |
6.1.2 教育支出 |
6.1.3 医疗费用 |
6.1.4 养老保险 |
6.2 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消费习惯 |
6.2.1 消费习惯的类型 |
6.2.2 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习惯的表现 |
6.3 支出不确定性和消费习惯影响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的实证分析 |
6.3.1 基础模型——Dynan的预防性储蓄模型 |
6.3.2 基础模型的扩展 |
6.3.3 变量含义和计量方法 |
6.3.4 实证结果和结论分析 |
6.4 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不足的支出原因 |
6.4.1 支出不确定的风险效应和损害效应 |
6.4.2 消费习惯的固化效应和阻碍效应 |
6.5 本章小结 |
7.主要结论、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提高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 |
7.2.2 减少城镇低收入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 |
7.2.3 降低城镇低收入居民支出的不确定性 |
7.2.4 树立科学消费观,改变不良消费习惯,推动消费升级 |
7.3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9)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摘要 绪论 |
(一)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 |
1.选题的理论依据 |
2.选题的实践依据 |
3.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2.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3.研究现状述评 |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 |
1.论文的研究方法 |
2.论文的创新之处 |
(四)论文的重点难点问题 |
(五)论文的基本思路 第一章 五位一体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概述 |
第一节 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 |
1.马克思关于全面生产理论和人类四生活论断 |
2.马克思关于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观点 |
第二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背景和概念内涵 |
2.马克思主义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相关理论 第二章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方式 |
第一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力 |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科技创新 |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 |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城乡一体化发展 |
第二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关系 |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生产机制创新 |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分配制度完善 |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现代市场体系培育 |
4.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消费政策调整 第三章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政治方式 |
第一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政治力 |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坚持党的领导 |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政府职能转变 |
第二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政治关系 |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四章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文化方式 |
第一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文化力 |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文化产业发展 |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文化创新建设 |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道德素质提升 |
第二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文化关系 |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生态文化发展 |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和谐文化构建 第五章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方式 |
第一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力 |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民生建设 |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
第二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关系 |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公正建设 |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稳定创设 第六章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生态方式 |
第一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生态力 |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生态产业发展 |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生态文明建设 |
第二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生态关系 |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生态消费转型 |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循环经济机制完善 |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环境保护制度调整 |
4.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资源节约政策进步 第七章 五位一体生产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互作用 |
第一节 五位一体生产方式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作用 |
1.经济方式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性作用 |
2.政治方式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保证性作用 |
3.文化方式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导引性作用 |
4.社会方式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保障性作用 |
5.生态方式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性作用 |
第二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促进作用 |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经济方式的创新性作用 |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政治方式的变革性作用 |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文化方式的推动性作用 |
4.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社会方式的牵引性作用 |
5.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生态方式的促进性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
(10)基于马克思消费力理论的我国居民消费力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概念界说 |
(一)消费力的内涵 |
(二)消费力的分类 |
(三)消费力的结构 |
第一章 马克思消费力理论的解读及启示 |
一、马克思消费力理论的基本内容 |
(一)消费力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 |
(二)消费力取决于人的需要的丰富性 |
(三)消费力受制于社会分配 |
(四)消费力确证及实现人的本质 |
二、马克思消费力理论的逻辑层次 |
(一)消费力与消费 |
(二)消费力与生产力 |
(三)消费力与人的发展 |
三、马克思消费力理论的当代启示 |
(一)生产力要为消费力发展服务 |
(二)完善居民的消费力结构 |
(三)居民消费力均衡发展 |
(四)培育与释放消费力并重 |
第二章 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消费力结构过于单一 |
(一)过度偏重购买力 |
(二)发展性消费力比重低 |
(三)忽视消费满足能力 |
二、消费力的代际转移 |
(一)居民消费力代际转移现状 |
(二)消费力代际转移制约居民消费力提高 |
(三)消费力代际转移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
三、我国居民消费力存在的三个悖论 |
(一)文化教育素质与消费力的悖论 |
(二)收入与消费力的悖论 |
(三)潜在消费力与现实消费力的悖论 |
第三章 制约我国居民消费力提高的主要原因 |
一、生产力与消费力脱节 |
(一)生产不以满足消费为根本目的 |
(二)消费无法发挥对生产的引导作用 |
(三)忽视生产与消费的结构平衡 |
二、传统消费习惯难以改变 |
(一)崇尚节俭,忽视消费 |
(二)重视生产,轻视生活 |
(三)重生存,轻发展 |
(四)重家庭,轻个人 |
三、科学消费观尚未确立 |
(一)奢侈性消费 |
(二)迷信消费 |
(三)过度消费 |
(四)不文明消费 |
四、市场发育不完善 |
(一)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 |
(二)信息筛选成本过高 |
(三)购买及销售渠道混乱 |
(四)居民消费维权困难 |
第四章 我国居民消费力培育的对策建议 |
一、居民消费需要能力的培育 |
(一)提高居民文化教育水平 |
(二)加强典型示范带动效应 |
(三)降低消费力的代际转移 |
(四)丰富居民消费需要结构 |
二、居民消费选择能力的培育 |
(一)培养居民认知技能 |
(二)创设权威信息平台 |
(三)完善消费市场体系 |
(四)规范消费市场环境 |
三、居民消费支付能力的培育 |
(一)增加居民劳动性收入 |
(二)保持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 |
(三)丰富居民收入结构 |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四、居民消费满足能力的培育 |
(一)培育科学消费观念 |
(二)纠正错误消费行为 |
(三)增加居民休闲消费 |
(四)提高居民消费质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提高消费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力作——评《消费力经济学》(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消费力不足的多维判断标准[J]. 谭顺.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5)
-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新进展[J]. 张开,王声啸,郑泽华,姚志才,陈洋毅.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1(04)
- [3]“互联网+健身”消费理论与实证研究 ——以广州市居民为实证分析对象[D]. 彭文杰.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4]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中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研究[D]. 冉慧慧.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5]新时代我国体育消费力提升研究[J]. 孙威,王晓辉.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0(03)
- [6]马克思的消费力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黄威. 华侨大学, 2019(01)
- [7]湖南省小城镇消费集聚力研究[D]. 游轶.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8]中国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力研究[D]. 姜宝华. 江西财经大学, 2018(04)
- [9]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关系研究[D]. 孟溦蕾.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10]基于马克思消费力理论的我国居民消费力培育研究[D]. 时培花. 山东理工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