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Delphi和Excel在钢纤维砼配合比设计试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董晨[1](2021)在《桥梁伸缩缝锚固区钢纤维砼配合比设计与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桥梁伸缩缝锚固区混凝土,由于经常受到车辆冲击及疲劳作用而成为易损部位,钢纤维的掺入能够显着提高其抗冲击及耐疲劳性能。本文研究依托于北京市市政四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委托的科技项目“高韧性混凝土在桥梁伸缩缝中的应用研究”,以不同目标对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优化并比较它们的抗冲击、耐疲劳性能差异。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及结论如下:(1)根据工程需求配制钢纤维混凝土,并对比普通混凝土,结果表明:钢纤维在混凝土拌合物中形成的“棚架”效应会导致其塌落度降低,扩展度增大。钢纤维使混凝土比例极限增大18.8%,延性系数提升8.4%,抗折强度增加18%,断裂能提高8.5倍,混凝土抗变形性能及弯曲韧性明显提高,但抗压强度无显着变化。(2)分析影响钢纤维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通过正交试验研究各因素的影响情况及其显着性水平,并建立回归方程,以两种不同目标进行优化,比较其性能差异,结果表明:钢纤维混凝土的性能随砂率、骨胶比及钢纤维掺量和长度的变化呈不同变化趋势,骨胶比及砂率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影响更显着,钢纤维参数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更显着。以功效系数法得到的钢纤维混凝土抗压强度、比例极限、延性系数、断裂能分别提高14.8%,13.3%,3.4%、30%,抗折强度亦略有提高,荷载峰值后的荷载下降速度有所减缓,混凝土塑性破坏特征进一步缓解,抗变形性能及弯曲韧性改善,而以抗压强度最大得到的钢纤维混凝土虽抗压强度、比例极限提高28%、33.4%,但其延性系数、抗折强度、断裂能分别下降5.2%、2.6%、41%,混凝土塑性破坏有所加剧,抗变形性能及弯曲韧性不足。(3)通过对钢纤维混凝土抗冲击性能的研究发现:钢纤维能避免混凝土在冲击荷载作用下发生一裂即坏现象,改善脆性破坏特征,冲击耗能提高2.4倍以上,以功效系数法得到的钢纤维混凝土冲击耗能、延性比及韧性系数分别提高6.7%,3.0%,7.7%,混凝土抗冲击性能改善,而以抗压强度最大得到的钢纤维混凝土的冲击耗能无显着变化,但冲击延性比、韧性系数下降了15.2%、3.9%,抗冲击性能差。(4)试验研究循环荷载作用下钢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退化情况,结果呈现出在该作用下,混凝土的峰值荷载变小,对应的应变增大。加载初期,混凝土性能无明显退化,随着荷载次数的增加,退化现象加剧,并在达到峰值后发生明显脆性破坏。钢纤维使混凝土的塑性应变平均增长率下降10.8%,残余应力增大,以功效系数法得到的钢纤维混凝土塑性应变及残余挠度增长减缓7.9%,1.6%,抗压及抗折曲线斜率下降减缓8%,8.6%,而以抗压强度最大得到的钢纤维混凝土虽塑性应变及残余挠度下降2.9%,4.8%,但其抗折曲线斜率下降加快了4.9%。(5)针对锚固区混凝土在服役早期就发生破坏,对混凝土在一定次数的不同应力水平疲劳荷载作用后其性能变化情况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在施加了一定次数的疲劳荷载后,混凝土试块表面未产生显着裂缝,随着应力水平的提高,荷载峰值减小,对应的应变增大,以功效系数法得到的钢纤维混凝土比例极限、挠度、抗折峰值荷载、断裂能平均变化幅度为-8%、20%、-7%、-8%,而以抗压强度最大得到的钢纤维混凝土的变化幅度为-22%、17%、-12%、-20%,各混凝土的延性系数亦无显着差异,但以功效系数法优化得到的钢纤维混凝土延性系数更高,其抗变形性能及弯曲韧性明显优于其他混凝土,具有更好的耐疲劳性能。
代腾飞[2](2021)在《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早期开裂控制及层间粘结性能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间脱粘和早期裂缝十分普遍,已影响到公路桥梁的正常使用。已有研究和实践主要将裂缝成因归结为干缩裂缝,对极早龄期的收缩裂缝及由此造成的层间脱粘重视不够。本文采用理论分析、试验研究以及实例应用等方法,研究了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早期开裂控制与层间粘结性能提升措施。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对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裂缝成因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极早龄期的收缩和层间脱粘是桥面铺装层开裂的主要成因。(2)研究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早期收缩的来源构成,提出基于孔隙水饱和度的塑性收缩裂缝控制方法、基于水化反应程度的混凝土收缩预测方法和混凝土桥面铺装层早期温度梯度确定方法。结合工程实例,对裂缝成因进行分析,供决策参考。(3)通过切槽方法控制结合界面粗糙度,采用沿结合面劈裂试验方法,研究不同切槽参数对层间粘结性能的影响,确认界面粗糙度是影响层间结合的主要因素,层间结合强度远低于完整混凝土的强度。建立主要切槽参数下粘结劈拉强度预测模型,供工程切槽处理效果评价参考。
孙健[3](2021)在《微钢丝钢纤维砼梯度复合材料梁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公路桥梁、土木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的深入发展和技术更新,对混凝土材料及其结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普通混凝土基体之中掺入钢纤维形成钢纤维混凝土能解决普通混凝土的脆断问题,是混凝土增强、增韧研究的重要方向。微钢丝钢纤维混凝土经济、高效的布置形式可以弥补钢筋混凝土梁易裂短板,为了量化高掺量微钢丝钢纤维对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抗裂性能的影响;形成基于裂纹主动控制的梯度复合材料梁设计方法。论文基于功能梯度理念,对矩形截面钢纤维混凝土梯度复合材料梁进行计算理论方法分析和试验探讨研究,能够为高体积率微钢丝钢纤维混凝土梯度复合梁的设计提供重要的基础理论依据。首先,结合微元法以及钢纤维混凝土、普通混凝土的本构模型函数,根据复合梁的力学结构特征,基于力平衡及力矩平衡条件推导得出钢筋钢纤维混凝土梯度复合梁的开裂荷载及极限荷载计算公式;并根据复合梁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的特点,得出顶部区域混凝土压碎破坏时以及钢筋拉断破坏时的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根据配筋设计概念得出了适筋梁的平衡配筋率计算方法。其次,从结构设计角度出发,基于有效惯性矩法和裂缝宽度计算理论,对钢筋和微钢丝钢纤维进行有效简化换算;分别计算了梁开裂前的全截面惯性矩和开裂后的截面惯性矩,并通过插值法推导出梁正常使用阶段的刚度计算模型。考虑微钢丝钢纤维对复合梁结构的贡献和对裂缝扩展的阻碍影响,引入微钢丝钢纤维裂缝宽度影响系数,推导得出复合梁平均裂缝间距、平均裂缝宽度、最大裂缝宽度计算方法。然后,对普通钢筋混凝土梁和钢纤维混凝土梯度复合梁分别进行三分点加载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分别对开裂荷载、极限受弯承载力、梁正常使用阶段的刚度及跨中挠度、平均裂缝间距、平均裂缝宽度以及最大裂缝宽度等计算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计算误差保持在6%以内;并结合试验结果对微钢丝钢纤维的裂缝宽度影响系数进行复核修正。最后,为弥补实际试验样本的不足,验证本文计算模型的一般适用性,结合有限元模拟增加了变量因素的讨论和分析。基于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对微钢丝钢纤维混凝土梯度复合梁进行了拓展模拟分析;模拟结果与计算模型的结果基本一致。计算模型与试验数据、有限元分析结果的对比验证说明了本文的计算模型是可行、精度较高且安全的。
双子洋[4](2020)在《氯盐浸泡条件下钢纤维与金刚砂对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影响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再生混凝土作为一种经济、环保型材料解决了废弃混凝土的问题,带动了混凝土行业的绿色发展,再生混凝土由于再生骨料的加入导致混凝土各方面性能降低,而钢纤维、金刚砂的加入可以提升再生混凝土的强度,弥补再生骨料带来的一些不足;混凝土的耐久性也是工程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混凝土结构破坏的原因之一是氯盐侵蚀破坏,氯盐环境对于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也较为复杂。因此,对于氯盐浸泡条件下的钢纤维再生混凝土与金刚砂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研究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普通C30混凝土(C)为基础,再生粗骨料替换20%天然粗骨料制成再生混凝土(RC)。在再生混凝土的基础上,掺入体积率1.0%的钢纤维制成钢纤维再生混凝土(SFRC);金刚砂等质量替代10%细砂制成金刚砂再生混凝土(SiCRC)。本文选择研究在5%质量分数NaCl溶液浸泡条件下,0d、30d、60d以及90d的浸泡时间对钢纤维再生混凝土和金刚砂再生混凝土静态力学性能以及弯曲疲劳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完善了再生混凝土系列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基于以上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经过氯盐浸泡处理过的试件颜色加深,SFRC的表面出现锈蚀迹象,其他类型混凝土没有明显差异。随着氯盐浸泡时间的增加,SiCRC、RC和C的立方体抗压强度、立方体劈裂抗拉强度以及四点弯曲抗折强度有较小程度增加,SFRC则相反。当浸泡龄期达到90d时,SiCRC的立方体抗压强度、立方体劈裂抗拉强度以及四点弯曲抗折强度分别提高了21.0%、16.7%、4.2%,SFRC分别降低了12.5%、25%、16.3%。表明氯盐浸泡是对SiCRC、RC和C是有利的,对SFRC不利。(2)各类型混凝土的宏观表现大致相似,进行循环加载后,最终都断裂为两截。各组混凝土的疲劳寿命从宏观数值表现上来看,同等应力水平下,同浸泡龄期下,RC疲劳寿命明显低于C,而随浸泡龄期的增加,SiCRC、RC和C的疲劳寿命稳定增加,SFRC的疲劳寿命逐渐降低。各类型混凝土的疲劳寿命-应变曲线大致相同,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弹性阶段,应变随疲劳寿命快速增加,第二阶段,裂缝稳定发展,曲线发展相对缓慢平稳,第三阶段,裂缝随荷载次数增加迅速增长,疲劳寿命-应变曲线迅速上升,直至破坏。(3)通过对不同龄期氯盐浸泡条件下的C、RC、SFRC以及SiCRC的抗弯疲劳寿命采用威布尔分布理论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C、RC、SFRC、SiCRC都能较好的服从两参数的威布尔分布,线性拟合相关性较高,通过计算得到了不同配合比试样在不同应力水平、不同存活率条件下的疲劳寿命;根据不同浸泡龄期下C、RC、SFRC、SiCRC的疲劳寿命以及应力水平进行拟合,推导出了各配合比试样的双对数疲劳方程,且双对数疲劳方程的线性拟合相关系数较高;设N=2000000,计算出各配合比试样的疲劳强度,发现氯盐浸泡提升了C、RC以及SiCRC的疲劳强度,相较0d时,SiCRC在30d、60d、90d的疲劳强度分别提升了0.15%、0.30%、0.46%,而SFRC的疲劳强度随龄期增长而降低,分别降低了0.34%、0.74%、1.08%,氯盐浸泡对钢纤维再生混凝土的疲劳强度影响较为明显。
刘梦晓[5](2019)在《高强钢筋与钢纤维增强混凝土粘结性能试验研究》文中认为钢筋和混凝土构成了工程建筑物的骨架,粘结作用是协同工作的前提。掺入抗拉性能好的纤维材料可有效提升基体混凝土的抗拉能力。钢纤维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已经有较多研究成果,但对于高流态的高强高性能钢纤维增强混凝土与高强钢筋的研究还很缺乏。新材料改变了原有的粘结机制,影响因素复杂,需要通过大量试验进行系统分析。本文开展了高强钢筋与高流态SFRC粘结性能的研究,对设计理论研究及其工程应用给出建议。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通过对104块粘结试块的中心拉拔试验,展开分析强度等级C40和强度等级C50的SFRC与不同钢筋直径和强度等级钢筋之间的匹配关系。研究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纤维体积率、钢筋直径和钢筋等级等因素对粘结性能及自由端滑移量的影响,拟合出更加符合SFRC与高强钢筋的粘结滑移本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钢纤维的加入有利于粘结性能的提高。钢纤维掺量为0.8%和1.2%时,C50强度等级的混凝土与不同钢筋直径匹配时粘结滑移强度增幅在10%~20%之间,钢纤维掺量大于1.6%时,增幅在20%~30%;内劈裂强度增幅提高40%~60%。试验证明掺入钢纤维有利于增强化学胶结力。(2)钢筋与混凝土的相对接触面积是影响粘结强度的关键。当粘结区段相对锚固长度相同时,钢筋直径的变化对于粘结强度影响较小,大直径钢筋不利于提高粘结性能。钢筋自由端滑移量与直径成正比关系。随着直径的增大,粘结滑移曲线的下降段越平缓。(3)钢纤维掺量为1.6%~2.0%时粘结性能良好,钢筋强度等级和直径的影响很小。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与HRB500钢筋匹配时,极限粘结强度提高10%~30%,与HRB400钢筋匹配时提高15~40%。建议基体强度等级为C50,钢纤维掺量为1.6%~2.0%的SFRC与HRB400级钢筋匹配。使用HRB500级钢筋时建议将混凝土等级提高到C60,有利于材料性能优势的充分发挥。(4)混凝土强度等级由C40提高为C50时,直径14mm受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影响较大,极限粘结强度约提高30%,而直径20mm提高8%左右。小直径钢筋匹配强度等级较高的混凝土有利于粘结性能的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越大,残余粘结应力越大,曲线更加“饱满”。(5)引入钢纤维影响因子k,对公式中下降段进行修正,使SFRC与高强钢筋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符合实际情况。
李元丰[6](2019)在《废弃轮毂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汽车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废弃轮胎越来越多,由此引发的资源和环境等问题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混凝土的造价居高不下,采用新产钢纤维增强效果虽好,但是其成本偏高。因此,能将废弃汽车轮胎加以加工制成废弃轮毂纤维代替钢纤维在混凝土中发挥增强增韧的作用,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依据现有的钢纤维混凝土相关规范中对钢纤维混凝土试验变量选择的规定,本文以废弃轮毂纤维体积率(0、0.5%、1.0%、1.5%、2.0%)、长径比(40、60、80、100)为变量,对拌合物的和易性和混凝土的强度展开研究。又通过轴压试验和小梁弯曲试验,研究废弃轮毂纤维混凝土的本构关系和弯曲特性。最后运用ABAQUS CAE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原材料进行基本物理性质试验,得出废弃轮毂纤维的长度、直径、密度和极限抗拉强度,细集料和粗骨料的含泥量、压碎值等指标;2)通过对17组不同配合比拌合物的坍落度进行试验研究,探讨了废弃轮毂纤维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随纤维体积率、纤维长径比的变化规律;3)对标准养护28d后的17组立方体试件(150mm×150mm×150mm)、17组圆柱体试件(Φ150mm×300mm)和17组棱柱体试件(550mm×150mm×150mm)分别进行抗压、劈裂和抗折强度试验。通过试验结果和试验破坏形态,研究废弃轮毂纤维混凝土的抗压、抗拉和抗折强度随纤维体积率、纤维长径比的变化规律,并对废弃轮毂纤维在混凝土中的作用机理展开分析;4)采用WWS-1000B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材料试验机进行圆柱体试件单轴压缩试验,分析不同纤维体积率下废弃轮毂纤维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对纤维体积率1.0%、长径比80(注:此为前文试验结论得出的最佳纤维体积率和长径比)的试件的应力应变散点图进行拟合修正,推导了废弃轮毂纤维混凝土的本构方程;根据应力应变图计算各体积率下的混凝土弹性模量,并分析纤维体积率对混凝土弹性模量的影响;5)按最佳纤维体积率和最佳纤维长径比,制备废弃轮毂纤维混凝土小梁,进行弯曲试验,分析其弯曲过程中荷载(力)和挠度(位移)的变化规律,取素混凝土作对比。在试验基础上,利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废弃轮毂纤维混凝土小梁受弯性能进行非线性分析,将数值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研究了废弃轮毂纤维混凝土受弯过程中,其应力的分布状态。
彭奥[7](2019)在《复合式、层布式钢纤维高强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复合式钢纤维混凝土和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在提升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弯拉强度、弯曲韧性的同时,还提升了钢纤维材料的利用率。在实际工程应用时经济效益更好,因此有助于钢纤维混凝土的推广。本文主要对复合式钢纤维高强混凝土与层布式钢纤维高强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本文对两种形式的钢纤维混凝土进行深入研究。选取基体混凝土强度,钢纤维体积率,钢纤维混凝土层布高度以及纤维混杂情况来探究两种不同结构形式钢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通过测试不同组别试块的抗压强度、弯拉强度、劈拉强度,对测试结果进行处理分析,得出对复合式钢纤维混凝土及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的主要因素。(2)通过复合式钢纤维混凝土、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整体式钢纤维混凝土及素混凝土的对比,研究与分析各钢纤维混凝土结构形式的优劣,评价各种钢纤维混凝土结构形式的经济性及材料利用率。(3)对钢纤维混凝土层高度为2cm、3cm、4cm,钢纤维体积率0.5%、1%、1.5%、2%以及基体混凝土强度C60、C70、C80的复合式钢纤维混凝土试块进行力学性能试验,分析复合式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因素与破坏机理。(4)对钢纤维层布高度为2cm,3cm,钢纤维体积率0.5%、1%、1.5%,以及基体混凝土强度为C60的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试块进行力学性能试验,分析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影响因素与破坏机理,并对比复合式钢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评价两种结构形式的钢纤维混凝土的优劣。(5)选取钢纤维与聚丙烯纤维进行混杂,配制复合式混杂纤维混凝土,探究纤维的“混杂效应”对混凝土抗弯性能以及弯曲韧性的影响。(6)通过复合材料力学计算方法建立LSFRC、CSFRC拉应力计算公式。对复合式钢纤维混凝土的界限厚度进行计算,并针对具体试验组别的成本造价进行复合式钢纤维混凝土与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的经济性分析。(7)建立复合式钢纤维混凝土的受弯模型,并通过有限元软件对复合式钢纤维混凝土受弯破坏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了其在受弯拉状态下,材料内部的应力分布与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挠度变化。
仵卫伟[8](2019)在《聚合物钢纤维混凝土钢桥面铺装材料耐久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钢箱梁桥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大范围推广应用,其钢桥面铺装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技术难题之一。目前该桥型主流的铺装材料以沥青类为主,但是沥青类铺装材料在耐久性、稳定性等方面仍存在很大的问题。本文基于课题组近些年来对聚合物钢纤维混凝土(Steel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Concrete,文中简称SFRPC)材料力学性能及其在钢桥面铺装中的工程应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并结合数值模拟的方式从SFRPC的耐久性能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1、基于耐久性对聚合物钢纤维混凝土进行了数值分析,通过对比有无钢纤维加入的情况下,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值、应力集中极值和位移极值大小变化来说明钢纤维的阻裂效益;研究发现:在围线积分模型中钢纤维的掺入使得裂纹处最大位移量减少了26.01%,最大应力减少了60.42%,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减少了49.34%。2、对于环境耐久性方面的研究,主要进行了改变养护方式和加入特殊环境因素来模拟实际工程中的不同环境场景:高低温循环、高低温水浴及硫酸盐侵蚀影响。结果发现:SFRPC在不同温度梯度下,温度从低温-15℃到高温60℃时,其强度逐渐降低,范围为21.66MPa17.65MPa,通过与普通混凝土在30℃和60℃时抗折强度对比得知:SFRPC的强度分别是普通混凝土的2.13倍和2.85倍;SFRPC在不同温度水浴下,温度从低温-15℃到高温60℃时,其强度逐渐降低,范围为20.36MPa15.68MPa,对比无水高低温循环环境发现SFRPC的抗折强度值在水浴条件下削减度最高为11.69%,最低6.01%;SFRPC在抗硫酸盐侵蚀试验中研究发现:同等条件下,SFRPC耐腐蚀度为81.31%而普通混凝土的耐腐蚀度为69.33%。3、对SFRPC材料进行承载耐久性疲劳试验研究,利用Weibull两参数和三参数分布函数得到了SFRPC的疲劳方程:Weibull两参数P-S-N疲劳寿命方程:S-lgN:S=A-0.10005lgN、lgS-lgN:lgS=lga-0.06974lgN;Weibull三参数P-S-N疲劳寿命方程:S-lgN:S=A-0.10063lgN、lgS-lgN:lgS=lga-0.07012lgN。根据分析疲劳试验下试件的疲劳应力-应变曲线变化规律得出:随着荷载循环进行试件内部损伤逐渐叠加,疲劳应变越来越大直到破坏,破坏前最大应变数值在1300με1500με之间,残余疲劳应变数值在500με1200με之间;根据分析试件弹性模量随循环次数增加的变化规律得出: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材料弹性模量逐渐降低直至试件破坏,破坏时弹性模量均值为初始模量的58.56%,并得到SFRPC试件内部损伤演化方程。
邓纪飞[9](2019)在《钢纤维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及在地铁盾构管片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钢筋混凝土管片作为盾构法施工的主要装配构件和永久衬砌,其质量直接关系到隧道的整体质量和安全,影响隧道的防水性能及耐久性能。但是在生产和施工过程中预制钢筋混凝土管片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管片裂纹、缺棱、少角、钢筋外漏等质量缺陷,不仅给地铁施工过程带来困难,同时对地铁的使用寿命也带来一定的影响。鉴于钢筋混凝土管片存在上述缺陷,本研究依托武汉地铁8号线、11号线的地铁盾构施工工程,开展钢纤维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旨在提高混凝土的抗压、抗拉和抗折强度,并与地铁管片进行结合,通过MIDAS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模拟,探究钢纤维混凝土管片在地铁盾构隧道应用的可行性,其完成的主要工作及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采用二次合成法、等体积替代粗骨料法、组成掺入法等三种方法对钢纤维混凝土进行配合比设计,并进行混凝土试件抗压强度与劈裂抗拉强度的试验研究,得出,在选用合理的钢纤维品种和体积掺量的前提下,采用等体积替代粗骨料法和二次合成法两种设计方法配制的钢纤维混凝土,混凝土试件抗压强度在基体混凝土C50基础上提升了一个强度等级,达到CF60的强度指标;在同一配合比情况下,对原材料用量进行比对,等体积替代粗骨料法比二次合成法可节约胶凝材料21%。对于管片生产企业来讲,等体积替代粗骨料法更适合用来进行钢纤维混凝土生产配合比的设计计算。(2)混凝土掺入不同形状钢纤维后与基体混凝土相比较,端钩形钢纤维对抗压和抗拉强度提升更为明显,但端钩形钢纤维彼此之间摩擦力较大,容易缠绕,不利于试块的成型制作;而波浪形和哑铃形钢纤维表面是通过采用压痕处理来增加与混凝土的粘结,对试块成型影响较小,更适宜用于管片的生产。(3)在钢纤维混凝土抗压、劈裂抗拉、抗折强度等均满足CF60的强度指标情况下,将管片厚度由350 mm减薄到300 mm,采用MIDAS有限元软件对钢纤维混凝土管片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取其最大内力组合对钢纤维混凝土管片进行配筋设计。通过计算钢纤维混凝土管片主筋选用12Ф18+12Ф20,在同一压力荷载下,钢纤维混凝土管片抗变形能力比钢筋混凝土管片提高75%,抗裂能力提高74%,同时每环节约钢筋10.4%,节约混凝土12.8%。
王维[10](2018)在《溧阳抽水蓄能电站不良地质条件大断面尾水隧洞施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溧阳抽水蓄能电站尾水主洞具有埋深大,断面大和相对独特的地质条件等特点,由于受工程地质及自然条件限制,工程建设技术难度极大。两条尾水主洞为整个电站地质条件最为复杂的部位,Ⅳ、Ⅴ类围岩占整个尾水隧洞围岩类别的95%以上,Ⅲ类围岩极少,主要地质问题为断层、岩脉、丰富地下水等,尤其在断层及岩脉中富含地下水是突出的不良地质条件组合,其中两条主洞分别穿越由F136、F137断层及6#蚀变岩脉组成的软弱破碎带,长度约为93m及199m。这一大型断层带的地质特点,不但具有构造发育,岩石严重破碎、风化、溶蚀、结构松软,含有地下水,极易发生坍塌现象,工程施工期间围岩稳定问题突出,直接关系工程安全、投资和进度。为了尾水主洞能够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安全快速施工,本文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不良地质条件下大断面尾水隧洞施工经验和技术。针对尾水主洞特殊地质条件,应用先进的地质超前预报技术确定了未开挖围岩地质情况,为具体施工提供了可靠的参考。在常规支护方法“新奥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预留核心土”的方法确保了洞室初期支护安全。使用纳米钢纤维、纳米仿钢纤维喷砼技术确保了断层破碎带、富水带等不良地质段围岩稳定,在塌方洞段可快速封闭围岩,有效控制了洞室塌方的蔓延。为适应尾水主洞复杂地质条件和开挖支护施工方法总结出了洞室分层衬砌技术保证了洞室整体结构稳定及工期的如期完成。在各施工技术中还提出了过程中应注意和解决的问题,对类似工程施工起到了一定参考作用。
二、Delphi和Excel在钢纤维砼配合比设计试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elphi和Excel在钢纤维砼配合比设计试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桥梁伸缩缝锚固区钢纤维砼配合比设计与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钢纤维混凝土的配合比研究 |
1.2.2 钢纤维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研究 |
1.2.3 钢纤维混凝土抗冲击及抗疲劳性能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伸缩缝锚固区钢纤维混凝土基础配合比设计及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钢纤维混凝土原材料及其制备 |
2.2.1 原材料 |
2.2.2 配合比设计 |
2.2.3 钢纤维混凝土制备工艺及养护方法 |
2.3 钢纤维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研究 |
2.3.1 工作性能研究 |
2.3.2 力学性能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目标下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优化 |
3.1 引言 |
3.2 钢纤维混凝土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3.2.1 钢纤维混凝土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确定 |
3.2.2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 |
3.2.3 正交设计试验方案 |
3.3 正交试验下钢纤维混凝土影响因素分析及优化 |
3.3.1 极差分析 |
3.3.2 方差分析 |
3.3.3 回归分析 |
3.3.4 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优化建议 |
3.4 不同优化目标下钢纤维混凝土的性能比较 |
3.4.1 工作性能比较 |
3.4.2 力学性能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纤维混凝土在桥梁伸缩缝锚固区应用的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钢纤维混凝土抗冲击性能比较 |
4.3 钢纤维混凝土耐疲劳性能比较 |
4.3.1 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性能变化 |
4.3.2 疲劳荷载作用后的性能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早期开裂控制及层间粘结性能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桥面铺装层相关设计理论研究现状 |
1.2.2 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早期开裂控制研究现状 |
1.2.3 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层间粘结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损伤调查及病害分析 |
2.1 主要桥面铺装形式 |
2.2 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病害调查 |
2.2.1 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典型病害 |
2.2.2 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病害及使用寿命统计 |
2.3 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病害成因分析 |
2.3.1 桥梁结构形式 |
2.3.2 铺装层结构设计 |
2.3.3 铺装层早期裂缝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早期开裂控制措施研究 |
3.1 塑性收缩变形及开裂控制 |
3.1.1 塑性收缩变形预估 |
3.1.2 塑性收缩开裂评价 |
3.2 温度收缩变形及开裂控制 |
3.3 干缩和化学减缩变形及开裂控制 |
3.4 桥面铺装层早期开裂控制措施 |
3.4.1 防止塑性收缩开裂措施 |
3.4.2 防止温度收缩变形开裂措施 |
3.4.3 防止化学减缩变形开裂技术措施 |
3.5 桥面铺装层裂缝实例分析 |
3.5.1 工程概况 |
3.5.2 裂缝调查与检测 |
3.5.3 裂缝的类型 |
3.5.4 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与判断 |
3.5.5 裂缝的影响程度 |
3.5.6 裂缝处理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桥面铺装混凝土层间粘结性能提升措施研究 |
4.1 粘结性能提升措施分析 |
4.2 试验设计 |
4.2.1 试验思路 |
4.2.2 试验原材料 |
4.2.3 试件制作 |
4.2.4 试验方法 |
4.3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4.3.1 后浇混凝土强度影响 |
4.3.2 切槽法构造粗糙度对粘结强度的影响 |
4.3.3 切槽法构造粗糙度效果评价 |
4.3.4 主要切槽参数对粘结劈拉强度影响的显着性分析 |
4.4 主要切槽参数下劈拉性能数值模拟 |
4.4.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4.4.2 材料参数与本构关系 |
4.4.3 粘结面界面处理 |
4.4.4 边界约束条件建立与网格划分 |
4.4.5 模拟结果分析与讨论 |
4.5 切槽参数对粘结面劈拉强度影响预测模型 |
4.5.1 粘结劈拉强度神经网络模型 |
4.5.2 粘结劈拉强度多项式拟合模型 |
4.5.3 两种预测模型预测效果比较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微钢丝钢纤维砼梯度复合材料梁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钢纤维混凝土研究现状 |
1.2.2 钢纤维混凝土梯度复合梁研究现状 |
1.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微钢丝钢纤维砼梯度复合梁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
2.1 复合梁裂纹控制分析 |
2.2 受弯承载力计算假定 |
2.3 复合梁材料本构模型 |
2.3.1 钢筋本构模型 |
2.3.2 混凝土本构模型 |
2.3.3 钢纤维混凝土本构模型 |
2.4 复合梁受弯过程应力应变分析 |
2.4.1 弹性阶段 |
2.4.2 带裂缝工作阶段 |
2.4.3 截面破坏阶段 |
2.5 复合梁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
2.5.1 开裂弯矩计算方法 |
2.5.2 混凝土压碎破坏时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
2.5.3 钢筋拉断破坏时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
2.5.4 适筋梁极限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微钢丝钢纤维砼梯度复合梁刚度及裂缝计算方法 |
3.1 抗弯刚度计算理论 |
3.1.1 抗弯刚度计算基础方法 |
3.1.2 国内外规范抗弯刚度计算方法 |
3.2 钢纤维砼梯度复合梁刚度计算方法 |
3.2.1 开裂前抗弯刚度 |
3.2.2 开裂后抗弯刚度 |
3.2.3 正常使用阶段抗弯刚度 |
3.3 裂缝宽度计算理论 |
3.3.1 粘结—滑移理论 |
3.3.2 无滑移理论 |
3.3.3 综合分析理论 |
3.4 钢纤维砼梯度复合梁裂缝宽度计算方法 |
3.4.1 平均裂缝间距 |
3.4.2 平均裂缝宽度 |
3.4.3 最大裂缝宽度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微钢丝钢纤维砼梯度复合梁受弯试验 |
4.1 试验梁设计参数 |
4.1.1 试验梁材料 |
4.1.2 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 |
4.2 试验方案 |
4.2.1 梁受弯试验加载制度 |
4.2.2 梁受弯试验量测内容及测点布置 |
4.2.3 开裂荷载实测值确定 |
4.2.4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判断 |
4.3 试验结果分析 |
4.3.1 加载过程及裂缝分析 |
4.3.2 平截面假定验证 |
4.3.3 钢筋应变分析 |
4.4 复合梁受弯计算方法验证 |
4.4.1 开裂弯矩 |
4.4.2 极限受弯承载力 |
4.4.3 正常使用阶段跨中挠度 |
4.4.4 裂缝宽度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微钢丝钢纤维砼梯度复合梁数值模拟分析 |
5.1 数值模拟理论 |
5.1.1 扩展有限元法 |
5.1.2 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 |
5.2 钢纤维砼梯度复合梁数值模拟参数设计 |
5.2.1 混凝土损伤因子计算 |
5.2.2 混凝土相关参数选取 |
5.2.3 钢纤维混凝土塑性本构计算 |
5.3 数值模拟过程 |
5.3.1 模型建立 |
5.3.2 单元类型选取 |
5.3.3 约束、加载方式及边界条件 |
5.4 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5.4.1 混凝土损伤因子分析 |
5.4.2 荷载—跨中位移曲线分析 |
5.4.3 承载力分析 |
5.4.4 随机钢纤维模型分析 |
5.5 拓展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5.5.1 拓展不同钢纤维混凝土层厚度 |
5.5.2 拓展不同强度混凝土 |
5.6 计算理论模型适用性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论文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4)氯盐浸泡条件下钢纤维与金刚砂对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影响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
1.2.1 再生混凝土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
1.2.2 钢纤维再生混凝土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
1.2.3 金刚砂再生混凝土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
1.2.4 氯盐环境下混凝土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2章 试验原材料与试验设计 |
2.1 试验原材料 |
2.2 试件配合比及分组设计 |
2.2.1 试件配合比设计 |
2.2.2 试件分组设计 |
2.3 各类型混凝土的制作、养护及氯盐处理 |
第3章 不同浸泡龄期下各类型混凝土的静态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3.1 抗压性能研究 |
3.1.1 试验方法 |
3.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 劈裂抗拉性能研究 |
3.2.1 试验方法 |
3.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 四点弯曲试验 |
3.3.1 四点弯曲试验方法 |
3.3.2 四点弯曲试验结果及分析 |
3.4 不同龄期氯盐浸泡对各类型再生混凝土的影响机理分析 |
第4章 疲劳试验 |
4.1 疲劳试验概况 |
4.1.1 试样概况 |
4.1.2 试验设备 |
4.1.3 试验参数确定 |
4.1.4 试验操作步骤 |
4.2 疲劳试验结果分析 |
4.2.1 试验现象分析 |
4.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2.3 疲劳寿命应变曲线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疲劳寿命分析 |
5.1 威布尔分布理论 |
5.2 疲劳寿命威布尔分布数据分析 |
5.3 考虑存活率的疲劳寿命方程 |
5.4 各类型再生混凝土的疲劳强度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高强钢筋与钢纤维增强混凝土粘结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性能研究概况 |
1.2.1 粘结力的产生 |
1.2.2 粘结锚固作用组成 |
1.2.3 粘结锚固作用影响因素 |
1.2.4 粘结锚固性能研究现状 |
1.3 粘结性能试验方法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材料基本参数与试验设计 |
2.1 试验材料及基本物理力学性能 |
2.1.1 胶凝材料 |
2.1.2 骨料 |
2.1.3 钢纤维 |
2.1.4 钢筋 |
2.1.5 外加剂 |
2.1.6 试验用水 |
2.2 试验配合比设计 |
2.3 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试验 |
2.4 试验参数设计 |
2.5 试件设计 |
2.5.1 试件尺寸设计 |
2.5.2 钢筋加工 |
2.5.3 模板设计 |
2.5.4 加载装置设计 |
2.6 试件制作 |
2.7 试件加载 |
2.7.1 测试方案 |
2.7.2 加载要求 |
2.8 粘结强度计算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粘结试件破坏形态及过程 |
3.2 C40强度等级时SFRC与高强钢筋的粘结滑移关系 |
3.2.1 钢筋直径14mm时钢筋强度和钢纤维掺量的影响 |
3.2.2 钢筋直径20mm时钢筋强度和钢纤维掺量的影响 |
3.2.3 小结 |
3.3 C50强度等级时SFRC与高强钢筋的粘结滑移关系 |
3.3.1 钢筋直径14mm时钢筋强度和钢纤维掺量的影响 |
3.3.2 钢筋直径16mm时钢筋强度和钢纤维掺量的影响 |
3.3.3 钢筋直径20mm时钢筋强度和钢纤维掺量的影响 |
3.3.4 小结 |
3.4 混凝土抗压强度等级不同时各个因素对粘结强度的影响 |
3.4.1 混凝土强度等级对粘结强度的影响 |
3.4.2 钢纤维体积率对粘结强度的影响 |
3.4.3 钢筋直径对粘结强度的影响 |
3.4.4 钢筋强度等级对粘结强度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粘结滑移本构关系 |
4.1 粘结滑移本构模型参数 |
4.2 粘结应力滑移本构关系表达式 |
4.3 粘结应力滑移理论曲线与试验成果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废弃轮毂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
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 |
1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
2 试验材料及配合比设计 |
2.1 试验材料的性质 |
2.2 配合比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3 废弃轮毂纤维混凝土强度试验研究 |
3.1 废弃轮毂纤维混凝土试件的制作及养护 |
3.2 废弃轮毂纤维对混凝土和易性的影响 |
3.3 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
3.4 圆柱体劈裂强度试验研究 |
3.5 棱柱体抗折强度试验研究 |
3.6 废弃轮毂纤维混凝土强度计算式拟合 |
3.7 本章小结 |
4 废弃轮毂纤维混凝土单轴受压下应力-应变关系研究 |
4.1 圆柱体轴心抗压试验 |
4.2 应力-应变关系 |
4.3 弹性模量 |
4.4 本章小结 |
5 废弃轮毂纤维混凝土小梁弯曲试验研究 |
5.1 试验概况 |
5.2 荷载-挠度曲线 |
5.3 弯曲韧性评价 |
5.4 ABAQUS有限元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
致谢 |
(7)复合式、层布式钢纤维高强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文符号一览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复合式钢纤维混凝土与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的概念 |
1.2.1 复合式钢纤维混凝土(CSFRC)的概念 |
1.2.2 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LSFRC)的概念 |
1.3 几种纤维混凝土的研究进展 |
1.3.1 钢纤维混凝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2 混杂纤维混凝土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3 层布式纤维混凝土的研究进展 |
1.3.4 复合式纤维混凝土的研究进展 |
1.4 本文的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试验原材料及制备工艺设计 |
2.1 试验原材料 |
2.2 试验仪器和设备 |
2.3 试件配合比设计 |
2.3.1 设计原则 |
2.3.2 设计方法 |
2.3.3 试件制作方法 |
2.4 试件分组及说明 |
第三章 复合式钢纤维混凝土与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
3.1 层布式钢纤维高强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 |
3.1.1 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
3.1.2 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试验 |
3.1.3 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弯拉强度试验 |
3.2 复合式钢纤维高强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 |
3.2.1 复合式钢纤维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 |
3.2.2 复合式钢纤维混凝土劈拉强度试验 |
3.2.3 复合式钢纤维混凝土弯拉强度试验 |
3.3 复合式钢纤维混凝土与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对比 |
3.3.1 复合式钢纤维混凝土与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抗压强度对比 |
3.3.2 复合式钢纤维混凝土与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劈拉强度对比 |
3.3.3 复合式钢纤维混凝土与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弯拉强度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复合、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的增强机理与经济性分析 |
4.1 复合、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的破坏特征 |
4.1.1 复合、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抗压破坏特征分析 |
4.1.2 复合、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劈裂抗拉破坏特征分析 |
4.1.3 复合、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弯拉破坏特征分析 |
4.2 增强增韧机理分析 |
4.2.1 复合、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受弯增强机理 |
4.2.2 纤维阻裂原理 |
4.2.3 钢纤维的增强机理 |
4.3 复合式钢纤维混凝土受弯界限层厚计算 |
4.4 复合式钢纤维混凝土的经济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复合式钢纤维混凝土抗弯拉破坏数值仿真 |
5.1 数值仿真的主要内容 |
5.2 钢纤维混凝土的有限元模型分析理论 |
5.2.1 复合式钢纤维混凝土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理论 |
5.2.2 本构关系的确定 |
5.2.3 单元介绍与网格划分 |
5.3 应力与挠度计算对比 |
5.4 变形性能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8)聚合物钢纤维混凝土钢桥面铺装材料耐久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纤维混凝土钢桥面铺装材料发展史 |
1.2.1 纤维混凝土的提出 |
1.2.2 纤维混凝土增强、阻裂机理研究 |
1.3 聚合物钢纤维混凝土研究现状 |
1.3.1 聚合物钢纤维混凝土钢桥面铺装材料研究 |
1.3.2 聚合物钢纤维混凝土增强、阻裂机理研究 |
1.3.3 工程应用实例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耐久性的SFRPC抗裂性能增强机理分析 |
2.1 纤维抵抗裂纹扩展理论研究 |
2.1.1 裂纹扩展与材料耐久性分析 |
2.1.2 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K和裂纹扩展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
2.1.3 钢纤维阻裂机理的研究与发展 |
2.2 围线积分法与扩展有限元XFEM法理论研究 |
2.2.1 围线积分法求解应力强度因子的基本理论 |
2.2.2 扩展有限元XFEM法的理论研究与发展 |
2.3 围线积分法求解应力强度因子在Abaqus中应用 |
2.3.1 模型中的基本参数与网格奇异单元划分 |
2.3.2 围线积分求解K值结果 |
2.4 扩展有限元XFEM法求解应力强度因子在Abaqus中应用 |
2.4.1 模型中的基本参数及裂纹区域网格细化 |
2.4.2 XFEM扩展有限元法求解K值结果 |
2.4.3 围线积分、XFEM、边界配置三种方法的K值结果对比与分析 |
2.5 模型中纤维的有效分布系数及与混凝土间的粘结滑移理论 |
2.5.1 钢纤维的有效分布系数 |
2.5.2 钢纤维与混凝土基体之间的粘结滑移本构关系 |
2.5.3 模拟粘结滑移关系的粘结单元介绍 |
2.6 探究在围线积分法模型中加入钢纤维对K值的影响 |
2.6.1 模型中的基本参数以及前处理过程 |
2.6.2 模型的后处理结果对比与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FRPC制备及环境耐久性试验 |
3.1 SFRPC 试验概括 |
3.2 SFRPC的工作性 |
3.2.1 塌落度试验过程 |
3.2.2 塌落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 SFRPC的弹性模量获取试验 |
3.3.1 试验设计 |
3.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 微观电镜下SFRPC的结构特征 |
3.4.1 微观电镜试验的准备与实施过程 |
3.4.2 试验现象及分析 |
3.5 抗压试验 |
3.5.1 试验设计 |
3.5.2 试验结果 |
3.5.3 试验结果分析 |
3.6 抗折试验 |
3.6.1 试验设计 |
3.6.2 试验结果 |
3.6.3 试验结果分析 |
3.7 抗硫酸盐侵蚀试验 |
3.7.1 抗硫酸盐侵蚀试验破坏机理 |
3.7.2 试验设计 |
3.7.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8 不同温度梯度试验 |
3.8.1 试验设计 |
3.8.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9 不同温度梯度+水试验 |
3.9.1 试验设计 |
3.9.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聚合物钢纤维混凝土疲劳试验 |
4.1 SFRPC疲劳试验研究 |
4.2 SFRPC疲劳试验方法 |
4.2.1 试验准备及试验仪器介绍 |
4.2.2 疲劳试验参数 |
4.3 SFRPC疲劳试验结果 |
4.3.1 静荷载试验结果 |
4.3.2 疲劳试验结果 |
4.4 SFRPC疲劳寿命统计分析理论 |
4.4.1 疲劳寿命两参数Weibull分布理论 |
4.4.2 疲劳寿命三参数Weibull分布理论 |
4.5 SFRPC疲劳寿命的Weibull分布检验 |
4.5.1 两参数Weibull分布检验 |
4.5.2 三参数Weibull分布检验 |
4.6 SFRPC的弯曲疲劳强度研究 |
4.6.1 混凝土疲劳方程形式 |
4.6.2 SFRPC的平均S-N曲线 |
4.6.3 两参数Weibull分布的疲劳方程及P-S-N曲线 |
4.6.4 三参数Weibull分布的疲劳方程及P-S-N曲线 |
4.7 SFRPC弯曲疲劳变形 |
4.7.1 SFRPC弯曲疲劳变形研究意义 |
4.7.2 静载应变 |
4.7.3 循环疲劳应变 |
4.7.4 最大疲劳应变和残余疲劳应变 |
4.8 疲劳弹性模量变化规律 |
4.8.1 弹性模量随循环次数的衰减规律 |
4.8.2 SFRPC疲劳变形模量的损伤演化方程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参与项目 |
附录B 提取Abaqus模型中重叠单元的脚本命令 |
(9)钢纤维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及在地铁盾构管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钢纤维混凝土的发展及应用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钢纤维混凝土试验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
2.1 试验原材料 |
2.1.1 水泥 |
2.1.2 矿物掺合料 |
2.1.3 骨料 |
2.1.4 减水剂 |
2.1.5 钢纤维 |
2.1.6 水 |
2.2 试验用主要仪器简介 |
2.3 试验方案与试验方法 |
2.3.1 试验方案 |
2.3.2 试验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3.1 基体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3.1.1 配合比设计指标 |
3.1.2 基体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3.1.3 确定粉煤灰最佳掺量 |
3.2 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3.2.1 采用二次合成法进行配合比设计 |
3.2.2 采用等体积替代粗骨料法进行配合比设计 |
3.2.3 采用组成掺入法进行配合比设计 |
3.2.4 钢纤维混凝土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5 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优选 |
3.3 钢纤维类型对混凝土性能影响试验研究 |
3.3.1 不同类型钢纤维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3.3.2 不同类型钢纤维混凝土试件的抗压强度 |
3.3.3 不同类型钢纤维混凝土试件的劈裂抗拉强度 |
3.3.4 不同类型钢纤维混凝土试件的抗折强度 |
3.4 本章小结 |
4 钢纤维混凝土在地铁盾构管片中的应用 |
4.1 工程概况及衬砌管片介绍 |
4.1.1 项目工程概况 |
4.1.2 衬砌管片介绍 |
4.2 管片计算模型介绍及参数设置 |
4.2.1 管片计算模型介绍 |
4.2.2 管片计算参数设置 |
4.3 管片内力模拟结果分析及配筋设计 |
4.3.1 内力模拟结果分析 |
4.3.2 按最大负弯矩进行配筋计算 |
4.3.3 按最大正弯矩进行配筋计算 |
4.4 钢纤维混凝土管片抗弯性能数值模拟分析 |
4.4.1 裂缝模型介绍 |
4.4.2 混凝土本构关系 |
4.4.3 钢纤维混凝土管片模型及参数设置 |
4.4.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5 钢纤维混凝土管片经济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溧阳抽水蓄能电站不良地质条件大断面尾水隧洞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项目工程简介 |
2.1 工程概况 |
2.2 工程地质条件 |
2.3 水文气象条件 |
第三章 尾水隧洞开挖与支护设计 |
3.1 设计说明 |
3.1.1 设计依据 |
3.1.2 主要材料 |
3.1.3 承载能力极限程度计算 |
3.1.4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
3.2 设计参数 |
3.2.1 支护设计 |
3.2.2 结构设计 |
第四章 尾水隧洞施工技术研究 |
4.1 富水不良地质隧洞超前地质勘探与应用 |
4.1.1 超前地质勘探预报的实施 |
4.1.2 超前地质预报的成果 |
4.1.3 超前地质勘探成果质量保证措施 |
4.2 不良地质条件下大断面尾水隧洞开挖与初期支护方法的研究 |
4.2.1 设计参数 |
4.2.2 开挖与支护方案选择 |
4.2.3 施工方案实施 |
4.3 不良地质隧洞纳米钢纤维、纳米仿钢纤维喷砼技术研究 |
4.3.1 喷纳米混凝土的必要性 |
4.3.2 纳米混凝土具体配合比 |
4.3.3 喷射混凝土施工 |
4.3.4 纳米仿钢纤维混凝土经济分析 |
4.4 圆形隧洞先边顶拱、后底拱衬砌技术研究 |
4.4.1 混凝土衬砌方案的确定 |
4.4.2 先边顶拱、后底拱方法的具体特点 |
4.4.3 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
第五章 安全监测成果分析 |
5.1 监测系统布置 |
5.2 监测成果分析 |
5.2.1 1#尾水主洞监测成果分析 |
5.2.2 2#尾水主洞监测成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Delphi和Excel在钢纤维砼配合比设计试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桥梁伸缩缝锚固区钢纤维砼配合比设计与性能试验研究[D]. 董晨.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2]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早期开裂控制及层间粘结性能提升研究[D]. 代腾飞. 广西大学, 2021(12)
- [3]微钢丝钢纤维砼梯度复合材料梁设计方法研究[D]. 孙健.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4]氯盐浸泡条件下钢纤维与金刚砂对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影响试验研究[D]. 双子洋.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0)
- [5]高强钢筋与钢纤维增强混凝土粘结性能试验研究[D]. 刘梦晓.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9(01)
- [6]废弃轮毂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D]. 李元丰. 三峡大学, 2019(06)
- [7]复合式、层布式钢纤维高强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D]. 彭奥. 广州大学, 2019(01)
- [8]聚合物钢纤维混凝土钢桥面铺装材料耐久性能研究[D]. 仵卫伟.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9]钢纤维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及在地铁盾构管片中的应用[D]. 邓纪飞.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10]溧阳抽水蓄能电站不良地质条件大断面尾水隧洞施工技术研究[D]. 王维.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