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礼经典范:中国古代礼乐制度(二)(论文文献综述)
马子月[1](2021)在《先秦两汉琴瑟的礼乐功能与文学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先秦时期礼乐文化与器乐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器乐是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且二者的演变发展与当时的政治背景及社会思想紧密相关,并影响着早期的文学形态。各类论着虽然对先秦礼乐文化以及考古乐器的发现做了大量的考证与研究,但对于琴瑟二器及其所涉礼乐与文学的具体情况仍处于较为模糊的阶段,缺乏专门的整理研究。基于上述情况,本文将琴瑟的讨论限定在先秦两汉时代,主要解决下述几个问题:第一,琴瑟源流考辨。琴瑟在字形、形制与文献记载中均有很多相似之处,或为同源,但“瑟”应早于“琴”。尽管关于琴瑟的传说有一定的材料基础,但材料的来源与记载都存在很大的模糊性,因此很难得出可信度较高的结论。此外,由于琴瑟乐器的材质为丝木,极不易保存,也加剧了对其起源研究的困难。尽管文献中有琴瑟混用现象,但据出土文物可知,东周时琴瑟已然为不同二器,往前追溯至西周,琴瑟已经相互区别亦不难佐证,故在文献和考古中都可以推测出琴瑟并非同物。第二,先秦重要文献中的琴瑟。以《仪礼》《诗经》《论语》《礼记》《左传》为代表,琴瑟在不同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存在差异,大致以琴或瑟是否独奏可以将上述文献分为两类。这可能与流传地域有关,如楚国出土文物以“瑟”为主;但也可能与文献的时代早晚有关,如战国晚期以后“琴”成为弦乐的主体。在先秦文献之中,对瑟的记载主要留存于《仪礼》《诗经》《论语》中,这三种文献中凡提及琴瑟二器,均是以瑟为主,瑟既可以独奏,又可以与琴合奏,但却没有琴独奏之记载。而以琴为主的文献,则主要是《礼记》《左传》,这两种文献中均以琴为主,琴既可以独奏亦可与瑟合奏,但却没有瑟独奏之记载。其他先秦史料中既有琴瑟并称之文,亦有单独称瑟或单独称琴之例,或条目较为零散,或于琴、瑟之称尚有含混之处,或有传抄缮改之嫌,故仅做简要说明。第三,琴瑟的礼乐功能。琴瑟作为礼乐社会的主要功能乐器,既发挥着礼乐场合表演的作用,也承载着“乐教”的文化意义。这种“乐教”囊括了非常广的文化范围,不仅仅体现在器乐与《诗经》的学习中,在仪容、养性、政治等各个层面都有着十分明显的教化作用,而儒家对礼乐的继承和发扬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琴瑟的文化地位。对于文人士族而言,不仅听琴瑟之音要有所思,甚至需要常御琴瑟以比德。第四,琴瑟的文学意义。琴瑟的创制与神农、伏羲、舜等圣人传说关联度较高,尽管记载较为模糊,但后世却不断对其进行引用与阐释,这些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文学典故。而《诗经》中琴瑟意象逐渐发展,在后代文学中常常被称引化用。因此本章即以《诗经》为线索,兼论《楚辞》《礼记》《琴操》等古籍中琴瑟的具体文学意涵。第五,琴瑟地位的演变。汉代以降,琴逐渐成为雅乐的代表,一度跃升至“乐之统”的地位,直接影响了后代琴学与文学的发展,甚至乐官中亦出现了琴待诏之职位。然而,瑟却在历史中逐渐消失没落,这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而雅乐、俗乐的分流与筝、箜篌等其他弦乐器的崛起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瑟的乐器地位。本文从先秦整体的时代背景切入,将琴瑟两种乐器置入大历史语境中,涉及音乐、文化与文学各个层面。因此,对先秦两汉时期的琴瑟进行研究,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当时的礼乐环境,而且对更好地认知先秦两汉时期的音乐、文化、文学等也有助益。
汤勤福[2](2021)在《先秦礼制的分期问题》文中研究表明礼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人际交往的规范与准则。礼制则是由权力机构颁布的各种交往的有关规范与准则。中华传统礼制发展有自己独特规律,它与王朝兴衰有一定联系,但不存在必然的关联。按照中国古代史的断代史方式来对中华传统礼制进行分期,不符合中华传统礼制的发展规律。中华传统礼制变迁受到经济发展、疆域盈缩、民族关系等客观因素的重要影响,最为关键的因素仍是政治因素,即统治集团主观意愿——尽管它受到客观因素制约——决定着礼制是否需要变革,当然礼学理论也对礼制变迁有着相当的影响。中华传统礼制在先秦时期可分为三个时期:海岱龙山、红山、良渚诸种文化类型之前为前礼制时期;海岱龙山、红山、良渚诸种文化类型为代表的王国礼制时期;夏王朝到秦统一之前则属于王权礼制时期;各时期又有若干个发展阶段。
杨一[3](2020)在《中学古诗文中的礼仪文化及其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学语文课堂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礼仪文化的有效途经,开展专题性的礼仪文化教育尤为必要,充分发挥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中学语文教材是礼仪文化传承的载体,尤其是其中所选的古诗文更是蕴含着丰富的礼仪文化内容,所以说礼仪文化传承与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密切相关,在礼仪文化教学中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开发古诗文中所蕴含的礼仪文化资源。随着近些年中高考对古诗文及其蕴含的礼仪文化内容的考查力度不断加大,古诗文礼仪文化教学应更加注重对相关礼仪文化知识的深度发掘。无论是立德树人,还是应试必考点,中学古诗文中的礼仪文化都应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中学教材所选古诗文蕴含的礼仪文化内容较多,大体可分为吉、凶、军、嘉、宾、其他礼仪六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人的文化修养和言行举止两个方面,呈现出体系化和系统化的特征。本文归纳整理“部编版”高中必修(上册)及“人教版”初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古诗文蕴含的礼仪文化并对其系统分析,综合运用调查问卷等科学统计分析的方法,发现古诗文礼仪文化教学在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接受、教材的注释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合理科学的礼仪文化教学改进策略的思考。本论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由选题缘起及意义、研究现状分析和方法三部分构成。第二部分中学古诗文中的礼仪文化考查及分析主要对“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所选古诗文蕴含礼仪文化和近年来全国中高考语文试卷中涉及的礼仪文化进行归类整理,经过统计分析说明中学古诗文礼仪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三部分主要指出当前中学古诗文礼仪文化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成因。通过对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部分师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当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古诗文礼仪文化所存在的问题。此外,还对古诗文中关于礼仪文化知识的注释做了系统考察,发现注释存在当注未注、注而不清、注释简略等问题,第四部分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语文核心素养、系统论、奥苏贝尔“先行组织者策略”、文本结构分析理论作为理论依据,从以语文核心素养作为教学指导原则、注重初高中礼仪文化教学衔接、发挥古诗文助读系统的辅助作用、教学案例分析四个方面提出科学合理的中学古诗文礼仪文化教学策略。
付玉立[4](2015)在《元代礼乐制度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最初由搜集、整理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为切入点,逐步延伸至梳理元代前期各朝礼乐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最终结合时代特征展开对元代礼乐制度的进一步探究。蒙古族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着悠久灿烂的民族历史文化,元代则是其历史文化的大发展时期。受生活习俗与社会文化的影响,早期蒙古族的音乐草原民族色彩浓重,到了元代蒙古族统治中原汉地时期,为顺应时代发展积极学习先进汉文化,广泛搜罗亡朝儒臣、礼册、乐器、乐工等等,集众家之所长,并结合自身的民族特点,制定元代礼乐制度。探究总结出元代礼乐制度的形成受到民族文化背景及时代社会大背景的制约与影响,造就了元代礼乐制度的独特性。礼乐制度于西周时期形成并得到广泛应用,其既可以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又能够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象征,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乐是专享于统治阶级的产物,实为统治者实现政治统治的一种策略,到了元代礼乐制度的实质功能性依然不变。据笔者目前掌握的文献资料分析,诸多前辈学者大多着眼于探究元代的音乐文化,如:民歌、元曲、乐器等,但就元代礼乐制度方面的专题研究甚少,能够从历史角度出发与政治结合来研究元代礼乐制度的文章少之又少,所以笔者试图以此为突破口对元代礼乐制度这一课题进行进一步探究。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绪论,内容包括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研究现状及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期望几个部分;第二章主要讲述了传统礼乐的定义及其与政治的关系,得出“礼乐与政通”的结论,同时对元代礼乐形成的时代背景与文化特征进行的简单概述,包括早期蒙古族的起源、生存环境、饮食、习俗等方面,同时简述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初至忽必烈统一中原期间蒙古政权的更替等内容;第三章对元代礼乐制度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包括“蒙元礼乐文化的承启关系”、“元代礼乐制度的构成”、“元代对西夏、金、宋礼乐的吸纳”、“元代礼乐机构及其职能”、“元代仪式用乐”、“元代礼乐的特点”、“元代的礼乐基地”等内容,是全文的重点章节,讲述从蒙古部落时期的传统民族歌舞到元代礼乐制度的最终确立,是以中原礼乐为依托,“取其精华,兴元之礼乐”,肯定了元代礼乐制度在传承与发展中国礼乐文化史上的积极意义;第四章是全文的最后一章,论述了元代政治制度影响下礼乐的发展状况,包括“重用儒士,以汉制汉”、“礼乐之衰”、“民间俗乐的蓬勃发展”三部分内容,这章对整篇文章起到了升华的作用。
王贱琴[5](2014)在《唐代典礼赋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唐代典礼赋为研究对象,从历史角度对典礼赋寻根溯源并探讨其兴盛于唐代的原因。从共时角度阐释各类典礼赋及其思想内涵。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追溯典礼赋的源头。先秦时期屈原的《九歌》与荀子的《礼》赋为典礼赋之滥觞,此时典礼赋题材主要描绘以自然神为对象的祭祀活动。汉典礼赋则将写作集中到时下盛行的帝王游猎,以大赋的形式高唱赞歌,颂扬汉帝国的大一统,典礼只是其歌功颂德的点缀。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进入了自觉时代,典礼赋的创作也摆脱了配角地位跃居主角。唐典礼赋在此基础上达到鼎峰,创作数量以及创作题材都远远超过此前。第二部分:论述唐典礼赋兴盛的原因。唐统治者极其重视礼乐的教化作用,积极组织各项典礼活动来促进典礼赋的发展。此外,唐科举考试的命题多出自《礼记》《周礼》《仪礼》等典礼之书,直接推动典礼赋的繁荣。强大的经济也为各种典礼的举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浩大的典礼仪式为赋家创作带来了灵感。第三部分:按对象的不同将典礼赋分为九类。即祀天地赋、宗庙赋、明堂赋、藉田赋、朝会赋、农事祭祀赋、释奠赋、祭用赋、乡饮赋。阐释相关的典礼并以具有代表性的赋作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挖掘唐典礼赋的思想文化内涵。首先,颂扬帝国的声威与国家的大一统。其次,凸显儒家礼乐文化的精神。最后,显现了道家的无为思想。
许结[6](2002)在《礼经典范:中国古代礼乐制度(二)》文中提出 杜佑《通典·礼一》论曰:"夫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大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令,其居人曰义。孔子曰:‘夫礼,先王以
二、礼经典范:中国古代礼乐制度(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礼经典范:中国古代礼乐制度(二)(论文提纲范文)
(1)先秦两汉琴瑟的礼乐功能与文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源起 |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
一、音乐史研究专着 |
二、琴瑟研究专着 |
三、琴瑟研究论文 |
第三节 选题意义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琴瑟源流考辨 |
第一节 琴瑟释义 |
第二节 瑟早于琴 |
一、琴瑟起源传说与出土情况梳理 |
二、琴瑟在文献中比重不同 |
第三节 琴瑟不分 |
第二章 先秦重要文献中的琴瑟 |
第一节 以瑟为主的先秦文献 |
一、《仪礼》 |
二、《诗经》 |
三、《论语》 |
第二节 以琴为主的先秦文献 |
一、《礼记》 |
二、《左传》 |
第三节 其他先秦文献 |
第三章 琴瑟的礼乐功能 |
第一节 琴瑟的演奏场合 |
第二节 琴瑟演奏篇目及其用意 |
第三节 礼乐社会中琴瑟与理想人格的生成 |
第四章 琴瑟的文学意义 |
第一节 琴瑟的神话意味 |
第二节 琴瑟的情思寄寓 |
第三节 琴瑟与文人志趣 |
第五章 琴瑟地位的演变 |
第一节 琴地位的上升与琴学体系的构建 |
第二节 汉代琴待诏考辨 |
一、《雅琴》三氏之辨析 |
二、琴待诏之产生条件 |
第三节 瑟的隐退与筝的崛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先秦礼制的分期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礼、礼仪、礼俗与礼制 |
前礼制时期与王国礼制 |
王权礼制的诞生与成熟 |
王权礼制的衰变与转型 |
(3)中学古诗文中的礼仪文化及其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学古诗文中的礼仪文化及其考查分析 |
第一节 中学语文教材古诗文涉及的礼仪文化统计和分析 |
一、吉礼 |
二、凶礼 |
三、宾礼 |
四、嘉礼 |
(一)冠礼 |
(二)婚嫁礼 |
(三)饮宴礼 |
(四)座次礼 |
(五)尊老、养老礼 |
五、军礼 |
六、其他礼仪 |
(一)称谓 |
(二)拜谒 |
(三)行为规范 |
第二节 近年来中高考语文试卷涉及的礼仪文化 |
一、2014年—2019年全国部分省市中考语文试卷统计分析 |
二、2015年—2019年全国部分地区高考语文试卷统计分析 |
第二章 当前中学古诗文礼仪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一节 教材注释中的问题 |
一、当注未注 |
二、注而不清 |
三、注释过简 |
第二节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结果 |
(一)教师问卷 |
(二)学生问卷 |
三、问卷调查反映的问题 |
(一)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 |
(二)学生忽视及基础知识薄弱 |
(三)初高中礼仪教学存在断层 |
第三节 原因分析 |
一、教学方法单一 |
二、“唯考试论”教学现象突出 |
三、知识拓展深度不够 |
四、教师礼仪文化知识储备不足 |
第三章 中学古诗文礼仪文化教学改进策略的思考 |
第一节 在核心素养指导下进行礼仪文化教学 |
一、基于核心素养下古诗文礼仪文化教学的可行性 |
二、核心素养指导下礼仪文化教学措施 |
(一)深度发掘古诗文词汇中的礼仪文化内涵 |
(二)多维度解读文本制定教学目标 |
(三)在评价中提升文化鉴赏能力 |
(四)注重礼仪文化知识的拓展与积累 |
第二节 注重初高中礼仪文化教学衔接 |
一、初高中古诗文礼仪文化教学衔接的必要性 |
二、初高中古诗文礼仪文化教学有效衔接的方法 |
(一)注重初高中教学的整体性 |
(二)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
第三节 充分发挥教材助读系统进行礼仪教学 |
一、助读系统的作用 |
(一)为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提供帮助 |
(二)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
二、助读系统的使用方法 |
(一)明确教学重难点 |
(二)辅助理解文本 |
(三)拓展知识 |
第四节 教学案例分析 |
一、称谓礼仪教学 |
二、行为举止礼仪教学 |
三、课本内容与实践相结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中学古诗文教材涉及的礼仪文化知识统计表 |
附录二:2014年——2019年全国部分省市中考卷礼仪文化知识考查统计表 |
附录三:2015年——2019年全国部分高考卷涉及礼仪文化知识统计表 |
附录四:中学古诗文中的礼仪文化教学情况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五:中学古诗文中的礼仪文化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
致谢 |
(4)元代礼乐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已有成果综述 |
1.3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期望 |
第2章 元代礼乐制度形成的时代背景与文化特征 |
2.1 礼乐制度的形成及其社会功能 |
2.1.1 关于“礼” |
2.1.2 关于“乐” |
2.1.3 礼乐与政通 |
2.2 时代背景与文化特征 |
第3章 元代礼乐制度体系 |
3.1 蒙元音乐的承启关系 |
3.1.1 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 |
3.1.2 元代礼乐制度的构成 |
3.2 元代对西夏、金、宋礼乐的吸纳 |
3.2.1 元代对西夏礼乐的吸纳 |
3.2.2 元代对金礼乐的吸纳 |
3.2.3 元代对宋礼乐的吸纳 |
3.3 元代的礼乐机构及其职能 |
3.3.1 太常寺 |
3.3.2 仪凤司 |
3.3.3 教坊司 |
3.4 元代仪式用乐 |
3.4.1 祭祀之礼稍稽诸古 |
3.4.2 元代乐舞 |
3.5 元代礼乐的特点 |
3.6 元代的礼乐基地 |
第4章 元代政治制度影响下礼乐的发展 |
4.1 重用儒士,以汉治汉 |
4.1.1 耶律楚材 |
4.1.2 许衡 |
4.2 礼乐之衰 |
4.3 民间俗乐蓬勃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5)唐代典礼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一 典礼赋的界定 |
二 典礼赋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
(一) 典礼赋研究现状综述 |
(二)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一章 典礼赋溯源 |
第一节 先秦时期:典礼赋之滥觞 |
第二节 汉魏六朝时期:典礼赋之发展 |
第二章 唐代典礼赋兴盛的原因 |
第一节 统治者力倡礼乐 |
第二节 繁荣经济的支撑 |
第三节 科举制度的推动 |
第三章 唐代典礼赋的分类 |
第一节 天地 |
第二节 宗庙 |
第三节 明堂 |
第四节 藉田 |
第五节 朝会 |
第六节 农事 |
第七节 释奠 |
第八节 祭用 |
第九节 乡饮 |
第四章 唐代典礼赋的思想文化内涵 |
第一节 颂扬帝国的声威与国家的大一统 |
第二节 儒家礼乐文化的凸显 |
第三节 道家无为思想的显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着作类 |
期刊论文类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四、礼经典范:中国古代礼乐制度(二)(论文参考文献)
- [1]先秦两汉琴瑟的礼乐功能与文学意义[D]. 马子月. 山东大学, 2021
- [2]先秦礼制的分期问题[J]. 汤勤福. 江海学刊, 2021(03)
- [3]中学古诗文中的礼仪文化及其教学研究[D]. 杨一.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4]元代礼乐制度研究[D]. 付玉立. 陕西师范大学, 2015(02)
- [5]唐代典礼赋研究[D]. 王贱琴. 江西师范大学, 2014(03)
- [6]礼经典范:中国古代礼乐制度(二)[J]. 许结. 古典文学知识,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