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联聚乙稀:塑造未来的理想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然[1](2020)在《半导电材料对交联聚乙烯空间电荷积聚特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交联聚乙烯(XLPE)绝缘电缆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中,随着电缆应用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架空线被电力电缆取代。因此,电缆是否能够安全运行是影响电力系统稳定与否的关键。研究发现,空间电荷的产生会使局部电场发生畸变,聚合物的分子结构在此情况下会被破坏,电树枝由此产生,最终导致绝缘击穿,是导致电缆故障的重要原因。在电缆附件中不同半导电屏蔽层对电荷的注入疏导能力也是不同的,这也是直接影响绝缘层内部电荷量积聚多少的重要原因。目前广泛应用于电缆本体和附件的半导电材料有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硅橡胶(SR)和三元乙丙橡胶(EPDM)几种。为了探究不同半导电材料对电荷注入和疏导能力的差异,反映不同半导电材料作为电缆附件时的电气和绝缘性能,在实验室中进行直流电场下,三种半导电材料对交联聚乙烯(XLPE)切片中积聚电荷特性影响的试验。并利用切片试验得出的结果进一步解释电缆附件应力锥处空间电荷积聚的原因。首先,从电缆生产厂家直接购置电缆制造所需的三种常见电缆外半导电屏蔽层材料,分别为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硅橡胶(SR)和三元乙丙橡胶(EPDM)。经过实验室的自行硫化压片,得到三种电阻率相同但基料不同的半导电材料试样。随后进行电阻率相同但基料不同的半导电材料试样对交联聚乙烯切片内部积聚电荷影响的实验。试验发现,相同电阻率的三种半导电材料中,硅橡胶(SR)作为上电极积聚电荷最多,三元乙丙橡胶(EPDM)与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较少。在本文的第二部分实验开始前,首先在实验室中自行硫化压片三种不同电阻率的硅橡胶(SR)半导电材料试样,之后进行电阻率不同但基料相同的硅橡胶(SR)半导电材料对交联聚乙烯切片内部电荷积聚影响试验,发现在不同电阻率的硅橡胶(SR)半导电作为上电极试验中,电阻率大的上电极材料会使交联聚乙烯(XLPE)切片中积聚电荷增多。本文的两部分实验将不同基料和不同电阻率两种变量细分开来,分别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研究发现,对于半导电材料来说,不同的半导电基料和不同的电阻率均会对电荷的注入,疏导,消散产生相应的影响。这些因素导致了在电力电缆实际运行中,不同部位的交联聚乙烯绝缘层中电荷积聚量的差异,此结论进一步验证了在电缆本体空间电荷积聚试验中,电缆附件应力锥处积聚电荷远远多于电缆其他部位的原因。
李新国[2](2017)在《聚乳酸基形状记忆复合材料制备及其性能表征》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信息、能源、材料已经成了衡量现代化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已经不能满足传统的材料,所以新型的形状记忆材料呼之欲出。通常提到形状记忆材料人们首先能想到的是形状记忆合金,比如铁锰合金,钛镍合金。但是实际上除了大家所熟知的形状记忆合金,高分子也是很好的形状记忆材料。与合金相比,形状记忆高分子有如下特点:(1)形状记忆效果明显,刺激温度低,容易加工成各种器件,成本还比较低廉;(2)具有多种刺激方式,除了传统的热源刺激,还可以制备出具有光、电、磁、pH、溶液刺激的记忆材料,并且这些刺激可以同时存在形成具有多种刺激方式的材料;(3)具有灵活的分子设计方式,可以根据不同的分子结构特点设计出不同记忆特点的材料;(4)相对于合金,高分子材料具有明显的质量轻的特点;(5)可控性强,可以通过复合不同的纳米材料或者控制合成的方法使材料具有多功能性;(6)许多高分子的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都比较好,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和前景。本论文主要以聚乳酸为基体,采用共混加工和热模压的方法制备出不同复合比例的共混复合材料。第二章中我们主要以聚乳酸(PLA)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差式扫描量热分析(DSC),动态力学性能分析(DMA),X射线衍射分析等,讨论了该体系在不同复合比例条件下的固定性和回复性,对比拉伸和弯曲情况下材料的回复能力,探究进行多次形状记忆过程后材料的稳定性,以及双重形状记忆效应和降解过程中的形状记忆效应。在第三章中,为了改变材料的刺激方式,我们引入了聚氨酯(TPU)和多壁碳纳米管来代替PMMA,通过两步共混法制备了 PLA/TPU/CNTs复合材料,该体系可以使得碳纳米管尽可能的分散在TPU中,增强了导电性能,节省了碳纳米管的使用量。通过DSC分析,流变学分析,体积电阻率测量等确定了材料的基本性能。最后通过热致和电致两种方式分别对材料的形状记忆性能做了测试。第四章中,我们继续沿用第三章的PLA/TPU体系制备磁致型形状记忆材料PLA/TPU/CNTs-Fe3O4。通常磁致型形状记忆材料由于暴露在空气中存在热损耗和热传递慢的原因,使得记忆效果不佳,为此我们进行了相关的改进。多壁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导热性,通过接枝马来酸酐MA和β-环糊精,接着通过共沉淀法吸附四氧化三铁,制备出了具有良好导热的磁性填料。最后通过共混、热压将具有磁性的CNTs-Fe3O4复合在聚合物中,形成了具有磁致效应的形状记忆材料。
李譞[3](2016)在《基于状态检测技术的高压电缆运维管理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电缆是当今可靠、稳定的一种输电介质,由上世纪60年代初期引入中国。发展到现在从油浸纸绝缘电缆占主导,逐渐演化为交联聚乙烯绝缘材质的电缆占位主要地位,主要体现在供电安全可靠、美化城市、安装方便、绝缘性强以及制造简单等。截止至2015年底,北京地区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电缆线路共计755路1897.216公里,并且以每年惊人的速度增加。电网中的新电缆公里数逐年增加。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电力使用的需求越来越大,高压电缆作为电力系统中主要支撑设备,它运行情况是否安全可靠越来越受到重视,其运行的安全可靠与否则是电网系统能否正常的投入使用的决定因素。一些长时间运行的老电缆的绝缘的老化情况究竟怎样,何时需要进行更换的问题亟待解决,而常规的预试方法无法进行这些问题的评价。本文通过学习、吸收国内外管理经验,改进传统运维管理的工作模式,利用多种电缆状态检测技术的方法,开展了电缆设备状态检测,包括电缆本体温度、负荷、接地电流、局部放电,以及电缆敷设环境的种种状态参数,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强大的运维管理体系,并对现有设备进行状态评估。运用运维管理体系可以及时发现运行中电缆故障隐患,减少意外停电事故的发生。利用状态检测或监测所得到的数据,电缆的运行状况进行综合评估,为资产管理提供决策参考。综合看来,这种应用可以推动计划检修向状态检修的转变,减少停电次数和停电带来的经济损失,提高电网的可靠性,尤其对高电压等级的主网主系统电缆而言,有利于整个系统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
李莹[4](2015)在《pH诱导的改性纳米纤维素/聚氨酯共聚物形状记忆复合材料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制备出一种具有pH诱导形状记忆性能的纳米复合材料,它是由聚乙二醇-聚己内酯为软段的聚氨酯材料与pH敏感改性纳米纤维素复合得到。其中pH敏感的改性纳米纤维素逾渗网络作为形状记忆聚合物的可逆开关,其与聚合物基底材料有很强的氢键相互作用,这种氢键相互作用会随着外界pH值改变而发生变化。复合材料的形状记忆性能仅仅受环境pH诱导,这种新颖的pH诱导形状记忆纳米复合材料在未来智能材料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研究价值。首先,我们通过硫酸催化水解微晶纤维素的方法制备纤维素纳米晶体(CNCs),同时对CNCs进行了尺寸、结构、形貌等分析,结果表明成功制备出直径为5-20nm,长度在200-300nnm具有较大长径比的CNCs。然后通过异烟酰氯取代纳米纤维素表面的羟基得到表面带有毗啶基团的改性纤维素纳米晶体(CNCs-C6H4NO2),同时对CNCs-C6H4NO2进行了尺寸、结构、形貌、pH敏感性等分析,结果表明成功通过表面化学改性的方法,使CNCs表面带有吡啶基团。在pH值较大时,CNCs-C6H4NO2由于表面带有吡啶基团和羟基基团,产生氢键相互作用;在pH值较小时,由于吡啶属于路易斯碱,发生质子化后会破坏CNCs-C6H4NO2之间氢键相互作用。改性纳米纤维素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可以随着pH值的改变而改变,赋予改性纳米纤维素pH敏感性。然后,我们采用TEMPO、溴化钠(NaBr)、次氯酸钠(NaOCl)氧化体系氧化纤维素纳米晶体(CNCs)表面的羟基,制备出表面为羧基的纤维素纳米晶体(CNCs-C02H)。同时对CNCs-CO2H进行了尺寸、结构、形貌、pH敏感性等分析,结果表明这种纳米晶体由于表面的羧基在碱中发生电离,静电排斥破坏原本纳米晶体表面羧基与羟基的氢键作用;而在酸中才会重新形成氢键相互作用力,所以得到pH敏感效果与CNCs-C6H4NO2相反的另外一种pH敏感的纤维素纳米晶体。最后,我们采用聚乙二醇(PEG)开环己内酯(ε:-CL)的方法得到聚己内酯(PCL-PEG-PCL),然后与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4,4-Diphenylmethane diisocyanate, MDI)和扩链剂2,2-二羟甲基丙酸(2,2-Bis(hydroxymethyl) propionic acid, DMPA)近一步反应制备出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和一定亲水性的聚氨酯((PCL-PEG-PCL)70%-MDI-DMPA)材料。然后与已制备的两种pH敏感的纤维素纳米晶体复合。同时对这种纳米复合材料进行了结构分析、水接触角检测、溶胀性能检测、热性能分析、静态力学性能分析、流变分析等,并考察了这种纳米复合材料的pH诱导形状记忆性能。结果表明当把这种改性纳米纤维素与聚氨酯材料复合时,通过流变学测试证明其在基底材料中是以网络结构存在。不仅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有很大的提高,而且pH敏感改性纳米纤维素把这种pH敏感性转到复合材料中。改性纳米纤维素晶体组成的逾渗网络成功作为形状记忆聚合物材料的转换开关,通过改性纤维素纳米晶体与基底材料间氢键相互作用随着pH值改变而发生形成与解离,成功制备出具有新颖pH诱导形状记忆性能的纳米复合材料。
董晔良[5](2014)在《江苏DW新材料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新材料行业作为一种高新技术行业,是国家重点鼓励和支持的行业。DW新材料公司的绝缘材料行业是国家大力扶植的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建设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国内外对绝缘材料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该企业的成本较高,资金投入相对不足,但是该企业也着占据区域优势和产品质量优势,其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与空间。在对国内外的发展形势及竞争对手的分析过后,本文对该行业的现今发展情况进行了总结概括,强调了该行业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并对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而后,本文讲述了市场营销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且依据STP理论和SWOT理论对DW新材料公司所面对的市场进行了划分和选择,并对企业的优势劣势进行了宏观的总结,对企业所面对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分析了企业当下所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在对该公司的发展历史,企业人员组织结构,产品研发状况,产品品类及层次定位,市场销售的方式渠道以及对于分销商经销商的制度管理和企业销售团队建设进行分析过后,指出了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存在的不足和市场营销多个方面的漏洞,针对企业生产运营中的不完善提出了改善的策略和方法,为企业今后的市场营销策制订了方案,旨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得企业通过采取适时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在维系已有的客户和关系营销网络基础上,拓展新的市场,赢得更多的客户,获得更多的利益和更长远的发展。
廖玮[6](2014)在《无人值守变电站设计有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伴随江西电网不断发展,变电站的地位也随之显得尤为重要,南昌供电公司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大力发展电网建设,全面推进了无人值班变电站集中管理模式,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打造了新一代智能的变电运行体系。其中电网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其直接决定了智能变电站的建设水准和技术水平。会展110kV变电站是南昌市供电公司建设的无人值班智能变电站其中的一所,具有典型性。本文主要通过对电网现状、电力系统一次及二次系统、变电站站址选择、变电站工程建设方案、线路路径选择以及投资估算、监控中心网络互联、无人值班集中监控等管理模式的改革等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全面剖析最新型智能化的无人值班变电站。
郝迎太[7](2013)在《QDZG公司塑料管道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石油产品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之中。石油提炼的副产品--塑料的发展和应用速度亦随之加快,塑料管道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给排水、燃气输送、地热供暖和电线光缆护套等各个方面。塑料管道具有优异的性能,在我国的建筑工程及城乡基础建设中的应用量呈现出连年攀升势头。中国塑料管道行业发展迅猛,市场规模不断加大,又极大促进了产业的技术进步,新产品、新工艺层出不穷。由于塑料管道的性能特点优势明显,将在其应用的各个领域迎来更大发展。本文主要采取了实地调查法,综合运用4Cs和新4Cs理论探讨了塑料管道企业的战略特色和其对应的市场环境。根据塑料管道的不同特点,针对各类人群寻求制定营销战略,挖掘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引入行业领先的销售理念。文中以QDZG公司为例,介绍了QDZG公司的现状、市场环境及营销存在的问题,如公司组织结构不完善、产品结构不合理、加工设备与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且总体水平较低、产品质量存在不稳定性、行业约束力不够、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分析了QDZG公司的营销环境与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据QDZG公司的实际营销情况,提出了促销、联结、沟通、合作的营销策略建议;为公司如何能够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走行之有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提出了研究建议,如提供优质塑料管道、努力研发新型产品、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规范薪酬激励措施、更好的与客户沟通等;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探寻有效的着力点,推进绿色节能环保塑料管道的市场拓展。
罗俏彬[8](2013)在《沃尔核材股份有限公司辐射交联线缆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沃尔核材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作为辐射化工行业的领头者,多年来生产辐射交联线缆等辐射化工产品。近年来,随着各国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环保电线电缆的研发和大规模采用已成为国际趋势。无卤高性能的环保线缆——辐射交联线缆的需求已不断扩大,国内的市场竞争也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如何开拓新的思路,调整辐射交联线缆市场的营销策略,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沃尔核材公司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对沃尔核材公司辐射交联线缆市场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竞争环境进行分析,发现公司所面临的机会,找出公司潜在的威胁。并对公司的内部环境进行分析,挖掘公司的优势和劣势,运用SWOT分析方法确定公司现阶段营销策略。通过对辐射交联线缆市场电力行业、建筑行业、家电电子行业、新能源行业与汽车行业最终用户的对比分析,结合公司的优劣势,采用多变量细分方法选择适宜的目标市场,并采取填补定位策略进行市场定位。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一系列的营销策略组合并结合营销策略保障措施来帮助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通过对沃尔核材公司辐射交联线缆市场的研究,发现当前形势下,沃尔核材公司在辐射交联线缆市场上宜选择增长型战略。本文根据沃尔核材公司的发展目标与能力重新选择目标市场和定位,并结合建筑行业中重视质量的大客户这一目标市场的特点制定了相关的4PS营销策略组合。其中,重点是实施新产品开发策略与加强渠道建设和产品促销。期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以沃尔核材公司为主的企业发展起到参考作用。
郭永强[9](2013)在《哈尔滨哈西新区中压配电网改造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哈尔滨提出“北越、南拓、中兴、强县”城市发展战略要求,哈西新区作为哈尔滨市的新开发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城市是电力系统的主要负荷中心,城市电网运作是否良好取决于城市电网的规划与建设是否科学,是否经济合理,本文通过对哈西新区区域概况和现状电网的分析,确定了高中压电网规划建设目标和技术原则,利用相关对软件工具对两种电压等级配置待选方案进行了高中压网络规划。依据规划结果,对两种电压配置方案进行了技术、经济指标的评价,从技术优势、可行性的定性分析及电网线损率、电压偏差、供电可靠率、短路电流水平、“N-1”安全性校验等指标的定量对比分析,利用最小年费用法进行定量经济评价对比分析,通过综合评价结果,提出哈西新区采用500/220/20kV电压等级改造规划研究方案。
任飞[10](2005)在《南极地区建筑设计生态策略研究 ——中国南极中山科考站改扩建规划设计实践》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南极科考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作为科考研究后勤保障基地的科考站建设,也成为我国极地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南极科考站的生态化建设与其规模、功能的迅速发展相比严重滞后,不仅制约着我国科考站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也限制了科考事业的进一步拓展。本论文在南极实地调研、相关理论研究和具体设计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着重研究和解决我国南极地区建筑活动的生态化需求与现有生态建筑理论和技术之间的应用问题。论文首先分析了南极地区环境与科考站建筑的现状,指出南极地区建筑活动必须进行有效和全面的生态化。背景及理论准备部分经过深入的理论分析,阐述了目前生态建筑理论不能在南极地区简单套用的观点;并结合南极的实地情况,尝试建立南极地区适宜的生态建筑理论体系。策略部分以前文建立的南极地区建筑适宜生态理论为指导,从建筑设计层面和建筑技术应用方面全面系统地进行了分析研究和比较,并建立起完整、适用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南极地区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它不仅是指导南极地区科考站建筑生态设计方法,而且从理论高度对该地区建筑发展的未来进行了尝试性讨论。实践与评价影响分析部分结合我国南极中山科考站改扩建工程设计实例,进行了南极地区建筑生态设计的实践,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对论文构建的策略进行使用与示范,进一步阐释和检验论文成果。最后,论文借助相关生态建筑评价方法,对中山站改扩建工程生态设计实践进行定性评价分析,对前文提出的南极地区建筑生态设计策略做出信息反馈和修正。本论文研究成果对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筑活动的实践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同时也试图对生态建筑理论向更深、更广的领域迈进做出积极的探索。
二、交联聚乙稀:塑造未来的理想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交联聚乙稀:塑造未来的理想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1)半导电材料对交联聚乙烯空间电荷积聚特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交联聚乙烯(XLPE)电缆附件发展中的问题 |
1.2.2 电缆附件中空间电荷分布特性研究现状 |
1.2.3 半导电材料对绝缘材料中空间电荷积聚的影响研究 |
1.2.4 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试验材料制备与试验平台介绍 |
2.1 试验原料及实验设备介绍 |
2.2 高压直流电缆交联聚乙烯切片材料制作 |
2.3 三种不同半导电材料压片制作 |
2.4 不同电阻率的硅橡胶半导电材料制作 |
2.5 试验平台介绍 |
2.5.1 电声脉冲法测量空间电荷的基本原理 |
2.5.2 电声脉冲法测量空间电荷试验平台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不同半导电材料对交联聚乙烯内部电荷积聚影响试验 |
3.1 试验前期准备 |
3.2 直流电场下不同半导电材料对交联聚乙烯内部电荷积聚影响试验 |
3.3 不同半导电材料对交联聚乙烯积聚电荷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同电阻率半导电材料对交联聚乙烯内部电荷积聚影响试验 |
4.1 材料制备 |
4.2 半导电电阻率对电荷积聚的影响 |
4.3 硅橡胶半导电电阻率的影响机理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缆附件应力锥处电荷积聚机理汇总 |
5.1 电缆附件应力锥处电荷积聚初步机理 |
5.2 不同半导电材料对电缆附件应力锥处电荷积聚机理 |
5.3 不同电阻率半导电材料对电缆附件应力锥处电荷积聚机理 |
5.4 电缆附件应力锥处电荷积聚机理汇总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聚乳酸基形状记忆复合材料制备及其性能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形状记忆高分材料简介 |
1.2 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的分类 |
1.2.1 热致型形状记忆高分子 |
1.2.2 电、磁致型形状记忆高分子 |
1.2.3 光致型形状记忆高分子 |
1.2.4 溶剂型形状记忆高分子 |
1.3 形状记忆高分子的分子机理 |
1.4 形状记忆高分子在医学中的应用 |
1.4.1 形状记忆高分子在医疗器械中的应用 |
1.4.2 形状记忆高分子在骨折固定中的应用 |
1.4.3 形状记忆高分子在手术缝合中的应用 |
1.4.4 形状记忆高分子在药物控释中的应用 |
1.4.5 形状记忆材料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
1.5 聚乳酸基形状记忆材料的研究现状 |
1.5.1 聚乳酸单组份 |
1.5.2 聚乳酸共聚物 |
1.5.3 聚乳酸复合材料 |
1.5.4 聚乳酸基共混材料 |
1.6 碳纳米管及四氧化三铁简介 |
1.6.1 碳纳米管的结构 |
1.6.2 碳纳米管的制备 |
1.6.3 碳纳米管的纯化 |
1.6.4 碳纳米管的功能化和溶剂化 |
1.6.5 四氧化三铁简介 |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
1.7.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
1.7.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PLA/PMMA形状记忆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原料及仪器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过程 |
2.3.1 PLA的纯化 |
2.3.2 样品的干燥 |
2.3.3 熔融共混制备复合材料 |
2.3.4 热模压制备片材 |
2.4 实验表征方法 |
2.4.1 差式扫描量热分析(DSC) |
2.4.2 X射线衍射表征(XRD) |
2.4.3 动态力学性能测定(DMA) |
2.4.4 形状记忆性能的考察 |
2.4.5 拉伸条件下的形状记忆性能考察 |
2.4.6 双重形状记忆性能考察 |
2.4.7 降解时形状记忆性能的考察 |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5.1 材料的热性能分析 |
2.5.2 动态力学性能的分析 |
2.5.3 不同比例PLA/PMMA的结晶性 |
2.5.4 形状记忆性能的分析 |
2.5.5 不同拉伸长度的记忆效果 |
2.5.6 多次形状记忆过程的稳定性 |
2.5.7 双重形状记忆效应的分析 |
2.5.8 酸碱降解后材料的形状记忆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PLA/TPU/CNTs形状记忆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
3.1 引言 |
3.2 实验原料及仪器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 |
3.3 材料的制备 |
3.4 材料的表征 |
3.4.1 差式扫描量热分析仪(DSC) |
3.4.2 流变性表征 |
3.4.3 扫描电镜(SEM) |
3.4.4 导电性能的测试 |
3.4.5 形状记忆效应的测试 |
3.5 结果讨论 |
3.5.1 材料的热性能分析 |
3.5.2 CNTs在TPU中的选择性分布 |
3.5.3 材料流变性的分析 |
3.5.4 材料体积电阻率的分析 |
3.5.5 材料电致形状记忆效应的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PLA/TPU/CNTs-Fe_3O_4形状记忆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
4.1 前言 |
4.2 实验原料及仪器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仪器 |
4.3 材料制备 |
4.3.1 CNTs接枝马来酸酐 |
4.3.2 β-CD修饰接枝MA的碳纳米管 |
4.3.3 Fe_3O_4修饰的碳纳米管 |
4.3.4 Fe_3O_4修饰的碳纳米管制备复合材料 |
4.4 材料的表征分析 |
4.4.1 差式扫描量热分析(DSC) |
4.4.2 红外分析 |
4.4.3 紫外分析 |
4.4.4 电位分析 |
4.4.5 X射线衍射表征(XRD) |
4.4.6 磁性的检测 |
4.4.7 形状记忆性能分析 |
4.5 结果分析 |
4.5.1 改性碳纳米管结构的分析 |
4.5.2 紫外对碳纳米管接枝MA的结构分析 |
4.5.3 改性碳纳米管的分散性分析 |
4.5.4 不同改性的碳纳米管电位分析 |
4.5.5 CNTs吸附Fe_3O_4的结构分析 |
4.5.6 磁性复合材料的热性能分析 |
4.5.7 改性碳纳米管的磁性能分析 |
4.5.8 复合材料的磁致形状记忆性能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基于状态检测技术的高压电缆运维管理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内电缆状态检测技术现状 |
1.2.2 国外电缆状态检测技术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本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高压电缆状态检测技术 |
2.1 状态检测技术概述 |
2.2 状态检测技术分析 |
2.2.1 电缆本体状态检测 |
2.2.2 局部放电状态检测 |
2.2.3 接地系统状态检测 |
2.2.4 隧道空间环境检测 |
2.2.5 隧道结构状态检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压电缆状态评估体系 |
3.1 高压电缆状态评估概述 |
3.2 高压电缆状态评估流程 |
3.2.1 状态评估术语 |
3.2.2 状态量的选择 |
3.2.3 状态量的扣分规则 |
3.2.4 部件的状态评估 |
3.2.5 设备状态评估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压电缆运维管理体系 |
4.1 传统运维管理体系的弊端及局限性 |
4.2 提升传统运维管理体系的效率和对策 |
4.2.1 提升效率 |
4.2.2 提升对策 |
4.3 基于状态检测技术的电缆运维管理 |
4.3.1 运维管理体系基础 |
4.3.2 隧道环境运维管理 |
4.3.3 隧道出入运维管理 |
4.3.4 视频监控运维管理 |
4.3.5 智能巡检运维管理 |
4.3.6 在线检测运维管理 |
4.3.7 隧道结构运维管理 |
4.4 高压电缆状态检测实际应用 |
4.4.1 隧道环境 |
4.4.2 隧道出入 |
4.4.3 视频监控 |
4.4.4 智能巡检 |
4.4.5 在线检测 |
4.4.6 隧道结构 |
4.4.7 仿真展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pH诱导的改性纳米纤维素/聚氨酯共聚物形状记忆复合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形状记忆聚合物概述 |
1.1.1 形状记忆聚合物机理与结构 |
1.1.2 形状记忆聚合物的分类 |
1.1.3 SMPs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
1.2 pH敏感聚合物简介 |
1.2.1 pH敏感聚合物机理与分类 |
1.2.2 氢键相互作用 |
1.3 改性纳米纤维素概述 |
1.3.1 改性纳米纤维素方法 |
1.3.2 改性纳米纤维素应用 |
1.4 纤维素复合材料简介 |
1.4.1 纤维素纳米晶体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
1.4.2 形状记忆纤维素复合材料 |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内容及创新 |
1.5.1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本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带有吡啶基团的pH敏感改性纳米纤维素的制备以及表征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 |
2.2 带有吡啶基团的pH敏感改性纳米纤维素的制备 |
2.2.1 硫酸催化水解制备纤维素纳米晶体 |
2.2.2 纳米纤维素DMF溶液的制备 |
2.2.3 带有吡啶基团的改性纳米纤维素的制备 |
2.3 材料的表征 |
2.3.1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表征 |
2.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 |
2.3.3 元素分析表征 |
2.3.4 X射线衍射(XRD)表征 |
2.3.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 |
2.3.6 粒径以及Zeta电位表征 |
2.4 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
2.4.1 红外光谱分析 |
2.4.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2.4.3 元素分析 |
2.4.4 X射线衍射分析 |
2.4.5 透射电镜分析 |
2.4.6 粒径分析 |
2.4.7 pH敏感性能分析 |
2.4.8 Zeta电位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带有羧基基团的pH敏感改性纳米纤维素的制备以及表征 |
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仪器 |
3.2 带有羧基基团的pH敏感改性纳米纤维素的制备 |
3.3 材料的表征 |
3.3.1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表征 |
3.3.2 电导率表征 |
3.3.3 X射线衍射(XRD)表征 |
3.3.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 |
3.3.5 粒径以及Zeta电位表征 |
3.4 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
3.4.1 红外光谱分析 |
3.4.2 电导率分析 |
3.4.3 X射线衍射分析 |
3.4.4 透射电镜分析 |
3.4.5 粒径分析 |
3.4.6 pH敏感性能分析 |
3.4.7 Zeta电位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pH诱导的形状记忆聚合物/改性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的制备以及表征 |
4.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仪器 |
4.2 pH诱导的形状记忆聚合物/改性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的制备 |
4.2.1 pH诱导形状记忆复合材料的聚合物基底材料的制备 |
4.2.2 pH诱导形状记忆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4.3 材料的表征 |
4.3.1 核磁共振氢谱(~1H-NMR)表征 |
4.3.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表征 |
4.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 |
4.3.4 接触角表征 |
4.3.5 膨胀性能表征 |
4.3.6 热性能表征 |
4.3.7 静态力学拉伸表征 |
4.3.8 流变学性能表征 |
4.3.9 pH诱导形状记忆性能表征 |
4.4 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
4.4.1 ~1H-NMR分析 |
4.4.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4.4.3 力学性能和热性能分析 |
4.4.4 pH敏感性能分析 |
4.4.5 pH诱导形状记忆性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5)江苏DW新材料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内容 |
第2章 营销策略研究相关理论 |
2.1 市场营销策略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市场营销概念界定 |
2.1.2 市场营销策略概念界定 |
2.2 营销策略相关理论 |
2.2.1 关系营销与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
2.2.2 STP理论 |
2.2.3 4PS营销策略理论 |
2.3 新材料行业背景及现状分析 |
第3章 江苏DW新材料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3.1 江苏DW新材料公司营销面临的外部环境分析 |
3.1.1 政策环境分析 |
3.1.2 行业环境分析 |
3.1.3 竞争对手分析 |
3.2 江苏DW新材料公司营销面临的内部环境分析 |
3.2.1 经营状况和财务情况分析 |
3.2.2 产品品类和定位分析 |
3.2.3 渠道开拓情况分析 |
3.2.4 经销商销售政策分析 |
3.2.5 销售管理和佣金政策分析 |
3.3 江苏DW新材料公司营销策略建设的SWOT分析 |
3.3.1 优势分析 |
3.3.2 劣势分析 |
3.3.3 机会分析 |
3.3.4 威胁分析 |
3.3.5 SWOT综合矩阵分析表 |
第4章 江苏DW新材料公司营销策略现状分析 |
4.1 江苏DW新材料公司发展情况 |
4.2 江苏DW新材料公司营销现状分析 |
4.2.1 组织架构及管理 |
4.2.2 公司主要产品和定价 |
4.2.3 产品销售与营销模式 |
4.2.4 产品研究与开发情况 |
4.2.5 销售政策和管理分析 |
4.2.6 销售团队建设进和激励考核情况 |
4.3 江苏DW新材料公司营销存在的问题分析 |
4.3.1 产品没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并且同质化现象严重 |
4.3.2 价格优势不明显并且价格制定高于一般同类产品 |
4.3.3 产品宣传和推广手段单一并且局限于口碑宣传和关系营销 |
4.3.4 代销商准入标准较低并且代销商奖励政策激励作用不明显 |
4.3.5 对代销和经销商终端管理不健全并且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 |
第5章 江苏DW新材料公司营销策略改进对策 |
5.1 江苏DW新材料公司营销STP分析 |
5.1.1 江苏DW新材料公司市场细分分析 |
5.1.2 江苏DW新材料公司目标市场分析 |
5.1.3 江苏DW新材料公司市场定位分析 |
5.2 江苏DW新材料公司营销策略研究 |
5.2.1 延伸产品价值链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
5.2.2 强化营销过程控制与成本控制并且突出价格优势 |
5.2.3 建立多元化经销商营销网络并且完善经销商考核机制 |
5.2.4 增加开拓市场资金投入并且加强宣传和推广力度 |
5.2.5 代销商奖励政策并且强化佣金政策的激励作用 |
5.2.6 加强对经销代销的监督和管理 |
5.3 江苏DW新材料公司营销策略改进的保障措施 |
5.3.1 树立以客户为核心的营销理念 |
5.3.2 建立完善的营销组织机构和市场营销信息中心 |
5.3.3 构建专业化营销团队并且调整营销队伍激励机制 |
5.3.4 完善代理商和经销商组建和激励机制 |
5.3.5 严把产品质量关并且加强企业员工的考核与培训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无人值守变电站设计有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电力一次系统 |
2.1 电力一次系统概况 |
2.1.1 南昌电网现状 |
2.1.2 红谷滩区电网现状 |
2.2 建设必要性分析 |
2.2.1 负荷预测 |
2.2.2 110kV 变电容量平衡分析 |
2.2.3 会展变电站建设的必要性 |
2.3 接入系统方案 |
2.3.1 会展变周边电网概况 |
2.3.2 变电站系统接入方案 |
2.4 短路电流计算 |
2.5 系统对有关电气参数的要求 |
2.6 电力系统一次部分结论与建议 |
第3章 电力二次系统 |
3.1 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
3.1.1 现状和概述 |
3.1.2 系统继电保护配置方案 |
3.2 系统调度自动化 |
3.3 系统通信 |
3.4 元件保护及自动装置 |
3.4.1 保护配置 |
3.4.2 自动装置 |
3.5 其他二次系统 |
3.5.1 站用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 |
3.5.2 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二次参数选择 |
3.5.3 智能辅助系统 |
3.6 二次设备组屏及布置原则 |
第4章 变电站工程建设方案 |
4.1 变电站站区概况 |
4.2 电网概况 |
4.2.1 电气主接线及主要电气设备选择 |
4.2.2 电气布置 |
4.2.3 站区总体规划和总布置 |
4.2.4 建筑规模及结构设想 |
4.2.5 供排水系统 |
4.2.6 采暖、通风及空气调节系统 |
4.2.7 火灾探测报警与消防系统 |
4.2.8 主要施工方案 |
4.2.9 “两型一化”及四新应用情况 |
4.3 线路路径选择及工程建设方案 |
4.3.1 线路工程概况 |
4.3.2 路径选择 |
4.3.3 电力电缆及其附件的选型 |
4.3.4 过电压保护、接地及分段 |
4.3.5 土建部分 |
4.3.6 电缆通道附属设施设计 |
4.3.7 电缆在线监测 |
4.4 配套 110kV 间隔扩建工程 |
4.5 10kV 配套工程 |
4.6 投资估算 |
第5章 节能环保措施分析 |
5.1 系统节能分析 |
5.2 变电节能分析 |
5.3 线路节能措施 |
5.4 环保措施 |
第6章 通过变电站集中监控管理 |
6.1 变电站集中监控许可管理 |
6.2 移交方案 |
6.3 验收依据、内容 |
第7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QDZG公司塑料管道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四、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一、营销的基本概念 |
二、4Ps理论 |
三、4Cs理论与新4Cs理论 |
四、三种营销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
五、三种营销理论在管道营销中应用前景 |
第三章 QDZG公司营销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
一、QDZG公司的基本情况 |
二、QDZG公司营销现状 |
三、公司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四章 QDZG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一、宏观环境分析 |
二、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三、塑料管道营销的优势与问题分析 |
四、顾客需求分析 |
第五章 QDZG公司营销策略建议 |
一、促销策略 |
二、联结策略 |
三、合作策略 |
四、沟通策略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沃尔核材股份有限公司辐射交联线缆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沃尔核材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2.1 沃尔核材公司概况 |
2.2 沃尔核材公司辐射交联线缆市场宏观环境分析 |
2.2.1 政治及法律环境分析 |
2.2.2 经济环境分析 |
2.2.3 社会环境分析 |
2.2.4 技术环境分析 |
2.3 沃尔核材公司辐射交联线缆行业竞争分析 |
2.3.1 辐射交联线缆行业国外发展状况 |
2.3.2 辐射交联线缆行业国内发展状况 |
2.3.3 我国辐射交联线缆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
2.3.4 辐射交联线缆行业国内外竞争差距及存在问题 |
2.4 沃尔核材公司内部能力分析 |
2.4.1 沃尔核材公司组织结构 |
2.4.2 沃尔核材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
2.4.3 沃尔核材公司技术资源分析 |
2.4.4 沃尔核材公司营销资源分析 |
2.5 沃尔核材公司辐射交联线缆市场SWOT分析 |
2.5.1 沃尔核材公司竞争优势分析 |
2.5.2 沃尔核材公司竞争劣势分析 |
2.5.3 沃尔核材公司竞争机会分析 |
2.5.4 沃尔核材公司竞争威胁分析 |
2.5.5 沃尔核材公司SWOT分析 |
第3章 沃尔核材公司辐射交联线缆市场细分与定位 |
3.1 沃尔核材公司辐射交联线缆市场细分 |
3.1.1 根据最终用户细分市场 |
3.1.2 根据客户规模细分市场 |
3.1.3 根据客户购买标准细分市场 |
3.2 沃尔核材公司辐射交联线缆市场目标市场选择 |
3.2.1 评价细分市场 |
3.2.2 多层次变量选择目标市场 |
3.3 沃尔核材公司辐射交联线缆市场定位 |
3.3.1 沃尔核材公司市场定位图分析 |
3.3.2 沃尔核材公司定位选择 |
第4章 沃尔核材公司辐射交联线缆市场营销策略制定 |
4.1 产品策略 |
4.1.1 新产品开发策略 |
4.1.2 产品差异化策略 |
4.1.3 品牌策略 |
4.2 价格策略 |
4.2.1 新产品的定价策略 |
4.2.2 现有产品的价格修订策略 |
4.3 渠道策略 |
4.3.1 直销策略 |
4.3.2 代理代销策略 |
4.3.3 网络销售策略 |
4.4 促销策略 |
4.4.1 广告策略 |
4.4.2 销售促进策略 |
4.4.3 公共关系策略 |
第5章 沃尔核材公司市场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
5.1 培育积极的企业文化 |
5.2 打造优秀的营销团队 |
5.3 完善营销业务流程 |
5.4 规避营销财务风险 |
5.5 加强营销过程控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哈尔滨哈西新区中压配电网改造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 |
第2章 区域概况和电网建设现状分析 |
2.1 区域概况 |
2.1.1 区域地理情况 |
2.1.2 区域发展规划 |
2.1.3 区域用地规划 |
2.2 区域电网现状分析 |
2.2.1 高压电网现状分析 |
2.2.2 中压电网现状分析 |
2.2.3 现状电网中存在的问题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区域发展负荷预测 |
3.1 负荷预测方法及思路 |
3.1.1 预测方法 |
3.1.2 预测思路 |
3.2 负荷预测 |
3.2.1 负荷分类 |
3.2.2 负荷预测区域划分 |
3.2.3 负荷指标的选取 |
3.2.4 负荷预测结果 |
3.2.5 结果校核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区域高中压电网规划方案 |
4.1 电网发展目标 |
4.1.1 总体目标 |
4.1.2 具体目标 |
4.2 电压等级 |
4.3 变电容载比 |
4.4 高压网络 |
4.4.1 变电站 |
4.4.2 高压线路 |
4.4.3 网络接线 |
4.5 中压网络 |
4.5.1 总则 |
4.5.2 配电设备及设施 |
4.5.3 网络接线 |
4.6 区域供电分析 |
4.6.1 供电可靠性 |
4.6.2 中性点接地方式 |
4.6.3 无功补偿和电压调整 |
4.7 规划思路及要求 |
4.7.1 规划思路 |
4.7.2 规划要求 |
4.8 远景高压电网规划 |
4.8.1 规划方案 |
4.8.2 电气分析 |
4.9 远景中压配电网规划 |
4.9.1 规划方案 |
4.9.2 电气分析 |
4.10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网方案综合评价 |
5.1 技术性评价 |
5.1.1 技术优势和可行性分析 |
5.1.2 技术指标评价 |
5.2 经济性评价 |
5.2.1 投资估算 |
5.2.2 经济指标评价 |
5.3 研究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南极地区建筑设计生态策略研究 ——中国南极中山科考站改扩建规划设计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0.1 研究概况 |
0.2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
0.3 研究范围 |
0.4 论文内容和框架 |
0.5 研究的预定目标及创新点 |
第1章 南极与南极地区建筑 |
1.1 南极地区概况 |
1.1.1 南极地区的地理、气候状况 |
1.1.2 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 |
1.2 南极地区人类的建筑活动 |
1.2.1 早期南极探险活动 |
1.2.2 南极科学考察和科考建筑 |
1.3 南极地区的特殊条件对建筑活动的影响因素 |
1.3.1 自然环境因素对南极地区建筑的影响 |
1.3.2 其它因素对南极地区建筑的影响 |
1.4 南极地区建筑活动的生态化必要而且紧迫 |
1.4.1 人类开发南极活动的未来 |
1.4.2 南极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矛盾 |
1.4.3 南极地区科学考察站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
1.4.4 南极地区科考站建筑必须生态化 |
1.4.5 南极地区科考站建筑的生态化必须尽快实现 |
第2章 南极地区建筑的生态设计理论 |
2.1 生态建筑相关理论的缘起与发展 |
2.1.1 生态建筑的概念、来源和背景 |
2.1.2 生态建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演变 |
2.2 南极地区建筑生态设计的理论需求 |
2.2.1 南极地区生态环境的特点 |
2.2.2 南极地区生态建筑理论的取向 |
2.2.3 小结 |
2.3 建立适用于南极地区建筑的生态理论框架 |
2.3.1 作为中介环节的南极地区建筑系统 |
2.3.2 体现南极地区生态环境系统承载力极端有限特性的生态建筑观 |
2.3.3 体现时间影响因素的南极地区生态建筑观 |
2.3.4 体现空间影响因素的南极地区生态建筑观 |
2.3.5 体现南极地区建筑系统自身价值的实现 |
2.4 南极地区建筑的生态理论对其它地区建筑活动的参考意义 |
第3章 国外南极科考站建筑生态设计实践状况分析 |
3.1 国外南极科考站建筑生态研究和实践概况 |
3.1.1 各南极条约协商国制定的南极环境保护法规 |
3.1.2 研究实践概况 |
3.2 国外南极科考站建筑生态实践分析 |
3.2.1 澳大利亚南极科考站建筑的生态研究和实践分析 |
3.2.2 韩国南极科考站建筑的生态研究和实践分析 |
3.2.3 美国南极科考站建筑的生态研究和实践分析 |
3.2.4 其它几个国家南极科考站建筑的生态研究和实践分析 |
3.3 国外南极科考站建筑生态实践小结 |
第4章 南极地区建筑生态设计策略框架的建构 |
4.1 南极地区建筑的生态设计策略生成 |
4.1.1 南极地区建筑的生态观是南极地区建筑生态设计策略的理论基础 |
4.1.2 体现生态承载力极端有限的南极地区建筑生态设计策略 |
4.1.3 体现时间因素影响的南极地区建筑设计生态策略 |
4.1.4 体现空间因素影响的南极地区建筑设计生态策略 |
4.1.5 体现南极地区建筑系统自身价值的建筑设计生态策略 |
4.2 南极地区建筑的生态设计策略框架建立 |
4.2.1 南极地区建筑生态设计策略框架的意义 |
4.2.2 南极地区建筑生态设计策略框架的内容 |
第5章 南极地区建筑用地资源的保护策略 |
5.1 控制建筑系统影响的空间范围 |
5.1.1 选址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
5.1.2 合理设计建筑基础,减小对用地的影响 |
5.2 有效地利用土地 |
5.2.1 减小建筑占地,高效利用土地 |
5.2.2 重复利用土地 |
第6章 南极地区建筑设计的节能策略 |
6.1 重视整体的建筑节能策略 |
6.2 节约能源的建筑材料 |
6.2.1 南极地区建筑材料应用现状 |
6.2.2 综合分析 |
6.2.3 建筑材料的节能策略小结 |
6.3 能源的高效利用与回收 |
6.3.1 能源合理、高效利用 |
6.3.2 能源的回收利用 |
6.4 建筑的节能设计 |
6.4.1 建筑方案层面的节能设计 |
6.4.2 建筑构造层面的节能设计 |
6.5 建立日常运行中的节能观 |
6.5.1 建立完善适用节能管理和节能规则 |
6.5.2 完善的建筑监测系统 |
6.5.3 建立节能意识 |
6.6 小结 |
第7章 新能源在南极地区建筑中的应用 |
7.1 南极地区建筑的能源应用现状 |
7.1.1 南极科考站建筑常规能源的应用 |
7.1.2 南极地区新能源利用现状 |
7.1.3 小结 |
7.2 风能发电技术在南极科考站的应用 |
7.2.1 风能发电技术的现状和前景 |
7.2.2 风能发电在南极地区建筑中的应用 |
7.3 太阳能技术在南极科考站的应用 |
7.3.1 自然光照明技术在南极地区建筑中的应用 |
7.3.2 被动式太阳能采暖技术在南极地区建筑中的应用 |
7.3.3 主动式太阳能采暖技术在南极地区建筑中的应用 |
7.3.4 太阳能发电技术在南极地区建筑中的应用 |
7.4 其它清洁能源在南极科考站的应用 |
7.4.1 核能发电的利用 |
7.4.2 氢燃料的应用 |
7.4.3 新型替代能源利用的尝试 |
第8章 南极地区建筑设计的节水策略 |
8.1 南极地区的水资源使用现状 |
8.1.1 南极地区水资源现状 |
8.1.2 南极地区建筑水资源消耗 |
8.2 保护水资源的南极地区建筑设计 |
8.3 用水设备的节水技术 |
8.3.1 对现有卫生洁具的改进 |
8.3.2 新型卫生设施 |
8.4 中水回用技术 |
8.4.1 废水收集 |
8.4.2 中水处理和回用 |
8.5 水资源管理 |
8.5.1 监控用水量和制定节水目标 |
8.5.2 发现和避免漏水 |
8.5.3 提高节水意识 |
第9章 南极地区建筑设计与废物处理 |
9.1 整体地控制废物产生和建设处理系统 |
9.2 生活固体垃圾的分类和管理 |
9.2.1 控制和减少垃圾来源 |
9.2.2 垃圾分类处理 |
9.2.3 固体垃圾弃置管理 |
9.3 废水处理与回用 |
9.3.1 废水处理和排放的标准 |
9.3.2 废水处理流程对建筑的要求 |
9.4 噪声的控制和处理 |
9.4.1 南极地区建筑生态设计的声环境及其标准 |
9.4.2 南极地区建筑设计中的声环境保障技术 |
9.4.3 南极地区建筑设备设计中的声环境保障技术 |
9.4.4 南极地区建筑声环境中的有源控制技术 |
9.5 其它废物的防范与处理 |
9.5.1 废气排放的防范与处理 |
9.5.2 电磁干扰的防范措施 |
第10章 南极地区建筑使用安全与生态环境 |
10.1 南极地区建筑消防安全与环境保护 |
10.1.1 南极地区建筑消防安全的重要意义 |
10.1.2 南极地区建筑消防安全设计 |
10.2 南极地区科考站危险品存放安全与环境保护 |
10.2.1 危险品存放 |
10.2.2 燃料油存放 |
10.3 南极地区科考站污水排放系统运行安全与环境保护 |
10.3.1 污水排放系统运行安全对环境的影响 |
10.3.2 污水排放系统运行安全设计 |
10.4 南极地区科考站安全备用系统设计 |
10.4.1 安全备用系统的重要意义 |
10.4.2 安全备用系统的设计 |
第11章 设计南极地区建筑健康的室内环境 |
11.1 建筑室内环境对使用者健康的影响 |
11.1.1 维持使用者生理健康的建筑室内环境 |
11.1.2 维持使用者心理健康的建筑室内环境 |
11.2 南极地区环境对人的生理影响与建筑室内环境设计 |
11.2.1 南极地区特殊环境对人的生理影响 |
11.2.2 建筑室内环境设计满足生理健康需求的设计策略 |
11.3 南极地区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与建筑室内环境设计 |
11.3.1 南极地区特殊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 |
11.3.2 建筑室内环境设计满足心理健康需求的设计策略 |
11.4 小结 |
第12章 南极地区废旧建筑的回收和利用 |
12.1 南极地区旧建筑的拆除 |
12.1.1 南极地区废旧建筑拆除移出的重要性 |
12.1.2 南极地区旧建筑拆除的困难现状与环境影响 |
12.1.3 便于拆除的南极科考站建筑设计 |
12.2 南极地区建筑废旧材料的再利用 |
12.2.1 废旧建筑材料利用的意义与实例分析 |
12.2.2 南极地区建筑旧材料的再利用价值 |
12.2.3 南极地区建筑废旧材料利用的方法与可能 |
12.3 南极科考站旧建筑的回收利用 |
12.3.1 旧建筑回收利用的意义 |
12.3.2 旧建筑回收利用在南极地区的现状与问题 |
12.3.3 有利于旧建筑更新利用的设计方法 |
第13章 南极地区建筑生态设计策略实践——中国南极中山科考站改扩建工程的概念性方案设计 |
13.1 中山站改扩建工程项目概况 |
13.1.1 项目背景 |
13.1.2 项目拟建地点 |
13.1.3 项目拟建规模 |
13.1.4 项目建设的人工条件 |
13.1.5 项目建设的自然环境条件 |
13.2 中山站现状建筑生态设计状况分析 |
13.2.1 中山站现状建筑在生态设计方面存在的不足 |
13.2.2 制约中山站建筑生态设计的因素 |
13.3 中山站改扩建工程建筑生态设计 |
13.3.1 科考站规划中的生态设计 |
13.3.2 中山站新能源利用的建设 |
13.3.3 中山站单体建筑的生态设计——以综合活动中心设计为例 |
13.3.4 中山站废物处理改造建设 |
13.3.5 中山站废水处理改造建设 |
13.3.6 中山站防止溢油装置的建设 |
13.4 小结 |
第14章 中山科考站建筑生态设计评价及影响分析 |
14.1 南极地区建筑生态设计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
14.1.1 评价内容 |
14.1.2 评价方式 |
14.2 南极地区建筑生态评价依据和评价项目 |
14.3 南极地区建筑生态设计评价影响分析 |
14.3.1 中山站改扩建工程规划阶段 |
14.3.2 中山站改扩建工程设计阶段 |
1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全文) |
附录 B 南极条约协商国南极法律法规摘要选编 |
B1 美国1978 年南极保护法(部分摘要) |
B2 澳大利亚1980 年南极条约(环境保护)法(部分摘要) |
B3 新西兰1994 年南极(环境保护)法(部分摘要) |
B4 日本关于南极环境保护的法律(部分摘要) |
附录 C 部分南极科考站分布情况 |
附录 D 中国南极中山站改、扩建工程相关图纸和图片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交联聚乙稀:塑造未来的理想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 [1]半导电材料对交联聚乙烯空间电荷积聚特性的影响研究[D]. 王晓然. 山东大学, 2020(10)
- [2]聚乳酸基形状记忆复合材料制备及其性能表征[D]. 李新国.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7)
- [3]基于状态检测技术的高压电缆运维管理应用研究[D]. 李譞.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02)
- [4]pH诱导的改性纳米纤维素/聚氨酯共聚物形状记忆复合材料的研究[D]. 李莹.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1)
- [5]江苏DW新材料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董晔良.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6)
- [6]无人值守变电站设计有关问题研究[D]. 廖玮. 南昌大学, 2014(02)
- [7]QDZG公司塑料管道营销策略研究[D]. 郝迎太. 安徽大学, 2013(05)
- [8]沃尔核材股份有限公司辐射交联线缆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罗俏彬. 湖南大学, 2013(05)
- [9]哈尔滨哈西新区中压配电网改造规划研究[D]. 郭永强. 华北电力大学, 2013(S2)
- [10]南极地区建筑设计生态策略研究 ——中国南极中山科考站改扩建规划设计实践[D]. 任飞. 清华大学, 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