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与乳腺癌的关系

肥胖与乳腺癌的关系

一、肥胖与乳癌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董照瀛[1](2021)在《首诊乳腺癌患者心血管特征分析及化疗前后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及目的:乳腺癌的发病率较高,且每年呈递增趋势,现已成为全世界女性的常见疾病。随着诊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乳癌患者的生存率得到了显着提高。研究发现,这类患者的心血管系统有很高的发病风险,此原因造成的死亡与肿瘤本身复发所导致的死亡率相当。同时乳癌和心血管疾病有许多共同危险因素。因此,乳腺癌患者的心血管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对于我国西南地区首确诊乳腺癌患者基线心血管情况的了解尚不全面。且使用化疗药物的乳腺癌患者更容易出现心血管问题,但目前关于化疗前后心血管健康的研究十分有限。本研究旨在:(1)对首诊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了解我院乳腺癌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存在情况及两者间可能的相关关系。(2)了解基于蒽环类药物的化疗方案对乳腺癌患者心血管健康及其危险因素的影响和对心电活动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20年1月期间,于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重庆市乳腺癌中心首次确诊乳腺癌患者60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以EC-T或TEC方案进行辅助化疗患者243人。数据收集包括:(1)乳癌患者基本特征:年龄、生活所在地(城市/农村),生育子女数,体质指数(BMI),是否绝经,既往病史等。(2)肿瘤学特征: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3)常规检查(首诊及末次化疗时):包括血压、血脂、血糖、肾功能等。(4)心脏专科资料(首诊及末次化疗时):包括静息心率、QT间期、QTc间期、PR间期、RV5+SV1、QRS波、QRS电轴等。应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发病风险预测模型评估乳癌患者发生ASCVD的风险。统计分析:二分类变量使用卡方检验或费希尔精确检验。在连续变量中:独立样本T检验应用于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U检验应用于非正态分布数据。使用上述方法分析绝经组与未绝经组乳腺癌患者及农村与城市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及基于蒽环类方案化疗的患者基线情况及化疗后血脂水平,动脉血压水平,空腹血糖水平,肾功能水平,ASCVD危险分层及心电图等变化情况。将P<0.05定义为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之后使用回归分析法(二元逻辑回归),寻找乳腺癌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ALNM)的独立影响因素及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心率增快的独立影响因素。P<0.1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第一部分:首次确诊的600例乳腺癌患者中,超重或肥胖患者248例(41.3%),高血压227例(37.8%),高脂血症116例(19.3%),2型糖尿病(T2DM)51例(8.5%),高尿酸血症68例(11.3%);按是否绝经进行分组分析,两组患者相比,绝经组患有高血压、超重/肥胖、T2DM的人数及患病率显着升高(P<0.05);按居住地进行分组分析,患者年龄及绝经人数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ASCVD危险评估分层显示:两组患者相比:低危(56.4%vs 90.8%,P<0.05)、中危(20.6%vs 0.3%,P<0.05)及高危人数占比(19.3%vs 6.6%,P<0.05)间有显着差异。居住地(OR=0.735;95%CI=0.516-1.046;P=0.087)、生育子女数(OR=1.250;95%CI=0.990-1.578;P=0.061)、Lp(a)≥500mg/L(OR=0.603;95%CI=0.342-1.063;P=0.080)可能是乳癌患者发生ALNM的独立影响因素。第二部分:首次确诊且规律接受EC-T/TEC化疗方案的243例乳腺癌患者中,超重或肥胖患者94例(47.0%),高血压61例(25.1%),T2DM7例(2.9%),高脂血症76例(31.3%),高尿酸血症6例(2.5%);按是否绝经进行分组分析,绝经组患者与未绝经组患者相比,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T2DM的患病率显着增高(P<0.05)。TEC化疗后较化疗前相比:高脂血症患病率明显增加(48.2%vs31.3%,P<0.05),血糖水平明显升高(5.54mmol/L vs 5.20 mmol/L,P<0.05),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明显增高(7.4%vs 2.5%,P<0.05),患者血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变化不明显,无统计学差异。静息心率明显加快(80.32 vs 76.20,P<0.05),QTc间期明显延长(427.00 vs 421.00,P<0.05);按绝经与否进行分组分析,无论绝经与否仍然显示相同变化趋势。ASCVD危险分层显示:化疗后低危人数占比下降(75.3%vs83.5%),中危(9.1%vs 5.8%)及高危(13.6%vs 8.6%)人数占比升高;按绝经与否进行分组分析,两组均显示:患者低危人数减少,中危和高危人数增多。化疗后心率增快的独立影响因素为:绝经后状态(OR=0.465,95%CI=0.272-0.794,P<0.05)。结论:1.首次确诊的绝经乳腺癌患者较未绝经乳腺癌患者具有更多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及更高的ASCVD风险。2.Lp(a)≥500 mg/L、居住地在农村、生育子女数多等可能是乳癌患者发生ALNM的独立影响因素。3.化疗后,两组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指标水平大多向致病方向变化。且化疗药物增加乳腺癌患者ASCVD患病风险,其中以中危人群增多为主。4.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化疗后更容易出现静息心率增快。5.建议加强多学科合作,在乳腺癌患者诊疗过程中进行动态的心血管健康评估及干预。

冯喆瑾[2](2021)在《中医体质与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2020年最新数据显示,乳腺癌已取代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我国新发病例数位列全球第四,如今乳腺癌已严重威胁到了女性健康。目前化疗仍为乳腺癌主要治疗方法,但乳腺癌常用的化疗药物易致骨髓抑制,严重时导致化疗剂量减量或中止,影响抗肿瘤治疗进程,最终肿瘤未能控制而出现病情进展,危及患者生命,因此,防治骨髓抑制是化疗成功的关键。研究目的:对乳腺癌术后拟行“AC”方案辅助化疗的患者进行中医体质问卷调查,判定其气质类型,收集首次化疗后出现骨髓抑制患者的血常规结果,研究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红细胞(RBC)的变化与中医体质分布的关系,分析中医体质与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本研究对2020年04月一2021年02月于江苏省中医院确诊乳腺癌并手术,且术后拟行“AC”方案辅助化疗的患者进行体质调查,判定其体质类型,收集首次化疗后出现骨髓抑制100例患者的基本情况:年龄,体质指数(BMI),乳腺癌预后相关因素(月经初潮年龄,绝经状态,生育状态,恶性肿瘤家族史,HER-2、ER、PR表达情况,Ki-67指数,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乳房肿块大小,术后病理TNM分期),以及血常规结果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计数,红细胞计数,均以化疗期间最高分级纳入统计分析,探讨中医体质与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出现骨髓抑制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在100例化疗后出现骨髓抑制的乳腺癌患者中:1.气虚质所占比例为32%,阳虚质所占比例为23%,气郁质所占比例为18%。2.小于42岁所占比例最低(15%),49岁以上占比最高(67%)。3.平和质、血瘀质患者年龄分布较平均;气虚质(68.75%)、气郁质(61.11%)、痰湿质(75%)、阳虚质(82.61%)及阴虚质(80%)患者多大于49岁;湿热质患者仅1人,小于35岁。4.平和质(100%)、气郁质(72.22%)、血瘀质(100%)、阴虚质(80%)患者的BMI多处于正常水平;气虚质患者BMI多正常(65.63%),其次超重(34.38%);痰湿质患者BMI多超重(75%);阳虚质患者BMI多超重(47.83%)或正常(39.13%);湿热质患者仅1人,BMI正常。5.月经初潮年龄≥14岁(66%),已绝经(61%),无恶性肿瘤家族史(86%),已生育(97%),HER-2 阴性(57%),ER(70%)、PR(71%)阳性,Ki-67>30%(61%),腋窝淋巴结阴性(62%),乳房肿块>2cm(65%),术后病理Ⅱ期(53%)患者占比最多。6.不同体质与各项乳腺癌预后影响因素比较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已绝经患者多为气虚、阳虚质;月经初潮年龄<14岁、有恶性肿瘤家族史、乳房肿块>2cm、Ki-67>30%、腋窝淋巴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均以气虚质最常见;HER-2、ER、PR表达阳性乳腺癌患者的体质也多为气虚质。7.(1)不同体质乳腺癌患者化疗后白细胞的下降程度有显着差异(P≤0.01),其中阳虚质(60.85%)患者下降最显着,其次为气虚质(53.09%),表明阳虚、气虚质乳腺癌患者化疗后白细胞下降较其他体质更明显;(2)不同体质乳腺癌患者化疗后红细胞的下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本研究表示,阴虚质患者红细胞下降程度(11.44%)最大,其次为血瘀质(11.27%),可以看出阴虚、血瘀质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可能更容易发生红细胞下降;(3)不同体质乳腺癌患者化疗后血红蛋白的下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本研究表示,阴虚质患者血红蛋白下降幅度(16.22%)最大,其次为阳虚质(11.08%),说明阴虚、阳虚质的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可能更容易发生贫血;(4)不同体质乳腺癌患者化疗后血小板的下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显示,阳虚质患者血小板下降(19.84%)最明显,表明阳虚质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发生血小板下降的风险更高;(5)不同体质乳腺癌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的下降程度有显着差异(P≤0.01),阳虚质患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下降(72.42%)最显着,其次为气虚质(66.06%),表明阳虚、气虚质乳腺癌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下降较其他体质明显。8.不同体质乳腺癌患者化疗后Ⅲ度以上骨髓抑制的发生率具有显着差异(P≤0.01),其中阳虚质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出现严重骨髓抑制的概率(65.21%)远高于其他体质类型,表明阳虚质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出现严重的骨髓抑制的风险最高。研究结论:1.本研究大于49岁的乳腺癌患者化疗后更容易发生骨髓抑制。2.本研究偏颇体质的乳腺癌患者多大于49岁。3.本研究气虚、阳虚、气郁质的乳腺癌患者化疗后更容易发生骨髓抑制。4.本研究乳腺癌患者BMI多属正常或超重。其中气虚质患者BMI多属正常或超重;痰湿、阳虚质患者多见超重或肥胖。5.本研究乳腺癌患者初潮年龄多大于14岁,多数有生育史,且目前已绝经,大多无恶性肿瘤家族史。其中HER-2表达阴,ER、PR阳性,Ki-67>30%,腋窝淋巴结阴性,乳房肿块>2cm的乳腺癌患者偏多,且术后病理TNM分期多数属于Ⅱ期。气虚质可能与HER-2、ER、PR表达阳性,乳房肿块>2cm,Ki-67>30%,腋窝淋巴结阳性等乳腺癌预后因素相关。6.阳虚、气虚质乳腺癌患者化疗后更容易出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阴虚质多见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下降;阳虚质可能与血小板下降有关。7.阳虚质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出现严重的骨髓抑制的风险最高。

杨朝晖[3](2020)在《加味六君子汤联合EC方案治疗乳腺癌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根据《肿瘤中医诊疗指南》及导师临床经验,通过开展前瞻性临床研究,观察加味六君子汤对乳腺癌术后脾胃虚弱证患者EC方案化疗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其治疗效果,探讨加味六君子汤联合化疗在乳腺癌脾胃虚弱证中的作用,评价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求为临床治疗乳腺癌提供部分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江苏省中医院肿瘤内科、乳腺外科及江苏省肿瘤医院就诊的符合条件的乳腺癌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有30例患者,对照组有30例患者。对照组为单纯EC化疗,治疗组为EC联合加味六君子汤,共研究2个化疗周期,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化疗疗效、中医证候疗效、体力状况、生活质量及化疗后的不良反应,并使用SPSS 19软件对数据统计处理分析。结果:1.近期疗效:治疗组及对照组客观有效率分别为20%、16.67%,疾病控制率为93.33%、83.33%,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479>0.05)。2.中医证候:两组脾胃虚弱证积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01),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显着(PP=-0.015<0.05);中医证候改善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0%、40%,治疗组在脾胃虚弱证候改善上优于对照组(P=0.036<0.05)。具体症状上,治疗组食少纳呆、大便溏薄、体倦乏力、神疲懒言、腹痛绵绵、恶心呕吐症状治疗后有所改善(P<0.05);对照组食少纳呆、大便塘薄、体倦乏力、神疲懒言、恶心呕吐症状治疗后有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食少纳呆、大便溏薄、腹痛绵绵、脘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均无差异。3.KPS评分:治疗组治疗后KPS评分明显升高(P=0.031<0.05),对照组治疗后KPS评分下降,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在治疗后KPS总分(P=0.003<0.05)及治疗后KPS改善情况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07<0.05)。4.QLQ-C30评分表:治疗组治疗前后在躯体功能、疲倦、恶心与呕吐、食欲减退、腹泻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在躯体功能、恶心与呕吐方面,差异显着(P=0<0.05);两组治疗后在躯体功能、疲倦、食欲减退、腹泻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05)。5.FACT-B评分表:治疗组治疗前后在生理状况(P=O)、功能状况(P=0.003)及总分(P=0)方面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治疗前后在生理状况(P=0.041)、总分(P=0.035)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后在生理状况(P=0.024)、功能状况(P=0)及总分(P=0.033)方面有统计学差异。6.毒副反应:两组治疗后在血红蛋白、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小板、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氮及肌酐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在血红蛋白、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谷草转氨酶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在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谷草转氨酶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在升高血红蛋白、防止化疗后血小板下降、谷丙转氨酶升高方面具有优势,在针对化疗后白细胞及中细粒细胞绝对值下降及谷草转氨酶、尿素氮、肌酐升高方面不具有优势。结论:加味六君子汤联合EC方案化疗对乳腺癌术后脾胃虚弱证患者的近期疗效不具有优势,但在改善脾胃虚弱症状、提高体力状况及生活质量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并可部分缓解化疗中的骨髓抑制及肝肾毒性,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

张学玲[4](2019)在《乳腺癌患者鸢尾素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血清及组织中鸢尾素(Irisin)的变化及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初步探讨乳腺癌患者中Irisin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乳腺诊疗中心46例乳腺浸润性癌病人、30例乳腺纤维腺瘤病人及12例同期在本院接受体检健康者血液标本,采用ELISA方法检测3组空腹血清中Irisin的表达水平;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乳腺诊疗中心外科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纤维腺瘤组织20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20例,并选取对应的癌旁组织(至少距离癌组织边缘5cm)。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3组组织中Irisin前体FNDC5的表达水平。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体重指数(BMI)乳腺癌患者中Irisin的表达水平,并分析血清及组织中Irisin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乳腺浸润性癌组、乳腺纤维腺瘤组、健康人组的血清Irisin表达水平分别为(2.15±0.53)、(3.08±0.44)、(3.26±0.34),乳癌病人血清Irisin水平显着低于乳腺纤维腺瘤组和健康人组(t=8.03、6.93,P<0.01);乳腺纤维腺瘤组的血清Irisin水平与健康人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淋巴结转移乳癌病人血清Irisin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t=2.38,P<0.05);Ki67>20%的乳癌病人血清Irisin表达水平明显低于Ki67≤20%者(t=2.89,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乳腺癌组、乳腺癌旁组、乳腺良性组中的Irisin蛋白相对表达量为分别为(0.906±0.556)、(1.166±0.649)、(1.548±0.624),癌组织中Irisin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癌旁组和良性组(t=-3.045、7.68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癌旁组和良性组比较(t=4.24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乳腺癌患者血清中Irisin水平与体重指数(BMI)的相关性结果显示Irisin与BMI之间正相关,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Irisin表达水平与乳癌增殖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Irisin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具有一定相关性。检测Irisin可能为了解乳癌的发生发展机制、判断预后提供参考。

董良博[5](2019)在《共发性甲状腺癌及乳腺癌患者临床病例特点回顾分析及共同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甲状腺癌和乳腺癌均为我国女性高发的恶性肿瘤,且都具有显着的性别差异。本研究旨在寻找两种疾病发病因素的相关性,为进一步研究具体发病机制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2.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甲状腺癌和乳腺癌时常同时或先后发生在同一个患者身上,对共发性甲状腺癌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的归纳研究有助于我们寻找两种恶性肿瘤的共同发病机制,有助于早期识别多发性原发恶性肿瘤患者并探索新的治疗策略及药物靶点。方法1.我们检索了2011年4月至2018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病人中行甲状腺癌或乳腺癌手术的患者。总共检索出153例患者同时或相继患有甲状腺癌或乳腺癌,其中48例患者甲状腺癌及乳腺的手术均在我院完成。系统收集该48例患者资料,同时同法收集了 50例随机抽取的我院收治的仅患乳腺癌的患者,并收集相关资料。2.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甲状腺癌及乳腺癌均在我院行手术治疗。2)临床及病理资料齐全。3)性别为女性。排除标准:1)年龄>75岁或小于14岁,2)甲状腺或乳腺转移癌患者。3.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记数资料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我们通过SEER数据库检索了 1976-2016年该数据库收录的美国共发性甲状腺癌乳腺癌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病例特点,并进行相应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KEGG数据库寻找两种恶性肿瘤之间相同的信号通路。结果2011年4月至2018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甲状腺癌共16973例,乳腺癌共10886例,同时患有乳腺癌和甲状腺癌患者共153例。选取的48例共发性甲状腺癌乳腺癌患者中,均为女性,首诊平均年龄51.56±9.057岁,最大者71岁,最小者30岁。34例患者为有乳腺癌病史后再患甲状腺癌,占总数70.83%,平均发病间隔32.5个月,最长发病间隔为182个月,最短为2个月;9例患者为有甲状腺癌病史后再患乳腺癌,占总数18.75%,平均发病间隔2466个月,最长为65个月,最短为2个月。余4例患者为同时发现甲状腺癌及乳腺癌的患者,占总数8.33%。这48例患者中8例(16.6%)的患者病理及甲状腺功能检查显示有甲状腺炎。病理特点方面,在共发性癌患者中,所有甲状腺癌48例(100%)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乳腺癌方面,41例(85.41%)为浸润性癌,7例(14.58%)为原位癌。4例(8.33%)患者甲状腺癌表现出多灶性,5例(10.41%)患者乳腺癌则呈现多灶性特点。淋巴结方面,35例(72.91%)甲状腺癌未发生淋巴结,10例(20.83%)和3例(6.25%)分别发生中央组淋巴结转移和侧方淋巴结转移,分别有1例、4例和2例乳腺癌发生第一站、第二站和第三站淋巴结转移,共占总数14.58%。将该48例患者与随机抽取的50例乳腺癌单癌患者对比,结果示两组患者中淋巴结转移情况具有显着性差异。病理特点方面,ER、PR及Her-2表达情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与近年来我国一般人群的乳腺癌临床病理资料相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点中,ER、PR表达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情况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后我们对SEER数据库中的共发性甲乳癌患者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检索KEGG数据库亦发现两种恶性肿瘤之间存在共同的信号通路。结论1.甲状腺癌及乳腺癌患者共发甲乳癌中另一种恶性肿瘤的风险增加,在乳腺癌患者再患的其他恶性肿瘤中,甲状腺癌与乳腺癌发病相关性最强。2.ER阳性、PR阳性及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更易再患甲状腺癌,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不易再患甲状腺癌。3.乳腺癌肿瘤大小>2cm为再患甲状腺癌的保护因素,而病理表现为原位癌是乳腺癌患者再患甲状腺癌的易患因素。4.合并甲状腺癌的乳腺癌患者生存时间优于仅患乳腺癌患者,但差于仅患甲状腺癌患者。5.合并乳腺癌的甲状腺癌患者多表现为单发,且肿瘤大小多<1cm。

王帅斌[6](2019)在《不同诊断时间间隔的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患者诊断间隔时间与诊断年龄、肿物直径、淋巴结情况、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状态等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通过住院病历采集2008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中心诊断BPBC患者的信息。两侧乳腺癌诊断间隔小于6个月的患者为双侧同时性乳腺癌(synchronous bilateral breast cancer,SBBC),大于6个月的为双侧异时性乳腺癌(metachronous bilateral breast cancer,MBBC)。结果:本研究患者总数为248人,其中SBBC患者共110人(44.4%),MBBC患者共138人(55.6%),MBBC患者逐年增加(P<0.05)。在MBBC患者中,诊断间隔小于60个月的患者70人(51%),大于60个月患者68人(49%)。在以发病间隔≤6个月、6-60个月和>60个月的分组中,首发侧激素受体(Hormone Receptor,HR)阳性的患者对侧出现HR阳性乳腺癌的比例在6-60个月组低于另外两组,而HR阴性患者对侧出现HR阴性乳腺癌的患者随间隔时间延长比例逐渐增加(P<0.05)。在同样分组下,将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肿物直径、淋巴结情况分别与HR情况、HER2情况进行多因素广义逻辑回归分析,在6-60个月组对比≤6个月组中诊断年龄(>50 vs.≤40)在各多因素分组中均与发生BPBC的时间间隔相关(P<0.05),且首发侧PR(阳性vs.阴性,OR=0.602,95%CI=0.285-1.270,P=0.02)和首发侧HER2(阳性vs.阴性,OR=0.449,95%CI=0.196-1.274,P=0.02)与发生BPBC的时间间隔相关。在>60个月对比≤6个月组中首发侧HER2(阳性vs.阴性,OR=0.479,95%CI=0.146-1.577,P=0.04)与发生BPBC的时间间隔相关。而两侧乳腺癌HR一致情况在各分组中均未发现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显示,一侧乳腺癌术后即使满5年,亦应定期随访,以便及时发现第二原发癌。BPBC患者两侧HR一致性在各时间段无明显差异,以HR的一致性来区分SBBC与MBBC似乎并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首发侧乳腺癌的诊断年龄、HR、HER2情况对BPBC的发病间隔存在明显的影响。

魏晓玲,洪英极,王林硕,林东峰,林昆[7](2018)在《潮汕地区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癌灶间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异时性与同时性双侧乳腺癌的首侧癌灶发病风险特征的异同,为对侧肿瘤的"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77例双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以6个月为界分析同时性双侧乳腺癌和异时性双侧乳腺癌。结果:双侧乳腺癌的发生率占同期乳腺癌的2.92%,其中异时性双侧乳腺癌的发生率是同时性的1.64倍。异时性双侧乳腺癌首发癌发病年龄比同时性小3岁,在低龄组(<40岁)的比重比同时性双乳癌大。异时性双侧乳腺癌在肥胖组(体质指数>28.0 kg/m2)的比重比同时性大。同时性双侧乳腺癌首侧癌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阳性率较高,异时性双乳癌首侧癌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 3+阳性率较高。结论:单侧乳腺癌女性具备年龄较轻(<40岁),体质指数>28.0 kg/m2,肿瘤免疫组化ER、PR阴性,HER2 3+的高危因素时,应警惕对侧异时性乳腺癌的发生,单侧乳腺癌女性具备肿瘤免疫组化ER、PR阳性的高危因素时,应警惕同时性乳腺癌的发生。乳腺癌患病后应重视体重的控制,定期体检,随访时间应为10年,才能早期发现甚至降低致癌因素。

孙宁宁,明洁,丁燕美,梁惠[8](2017)在《三阴性乳癌病人血清矿物质及脂质水平的检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三阴性乳癌(TNBC)病人体内矿物质及各类脂质含量的特点。方法检测并比较153例TNBC病人、152例Luminal A型乳癌病人及150例健康查体者体质量指数(BMI)以及血清钙(Ca)、磷(P)、镁(M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指标等含量。结果 TNBC病人BMI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TNBC病人血清Ca、P、Mg、TG、LDL-C水平显着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48.47,P<0.05);TNBC和Luminal A型乳癌病人HDL-C水平显着低于健康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465,P<0.05)。结论 TNBC病人的矿物质及TG水平显着高于Luminal A型乳癌病人及健康者,HDL-C水平显着低于健康者。

刘林[9](2016)在《肥胖与青年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肥胖对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生存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1月到2013年6月收治的经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的乳腺癌病人,共有年龄≤40岁青年乳腺癌399例均有完整随访资料,回顾性分析相关临床病理资料。依据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值分为正常组(BMI<24 kg/m2)、超重组(24 kg/m2≤BMI<28 kg/m2)、肥胖组(BMI≥28 kg/m2)。对比不同BMI组之间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生存预后情况。结果本次纳入分析的患者共399例。青年乳腺癌不同BMI组别在PR表达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而在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数量、ER表达、分子分型、肿瘤复发率、5年总生存率(OS)及无瘤生存率(DFS)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肥胖的患者5年OS率和DFS率有更低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肥胖对PR表达有影响,与青年乳腺癌的生存预后无关。

喀迪尔江·吾布喀斯木[10](2011)在《高血压患者使用钙拮抗剂与乳腺癌危险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高血压药中钙拮抗是否是患乳腺癌危险性增高。方法:收集2006年2010年469例因乳头溢液症状入院患者,均为女性,469例患者均在我院行手术治疗,其中97例患者为导管内恶性肿瘤,372导管内良性病变,469例患者中56例病人为高血压病人,其中25例为恶性肿瘤,31例为导管内良性病变。收集469例患者血清测定雌二醇及泌乳素水平值,并收集56例高血压患者的用药史,药物分类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统计学分析得出无高血压病变组与合并高血压病变组之间雌二醇水平及泌乳素水平有差异性。合并高血压组的的雌二醇水平及泌乳素水平较高。在使用抗高血压药物中使用钙拮抗剂的患者较明显。结论:长期使用钙拮抗剂可以使女性雌二醇及泌乳素水平提高,可导致乳腺导管内病变,致患乳腺癌的危险性增高。

二、肥胖与乳癌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肥胖与乳癌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首诊乳腺癌患者心血管特征分析及化疗前后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首诊乳腺癌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情况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4 讨论
第二部分 首诊乳腺癌患者应用蒽环类化疗方案前后心血管特征对比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4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乳腺癌患者心血管风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2)中医体质与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体质的认识
        1.1 体质的基本概念
        1.2 体质学说的形成发展
        1.3 体质与疾病的关系
    2. 中医对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相关研究
        2.1 中医对乳腺癌的认识
        2.2 中医对骨髓抑制的认识
    3. 西医对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相关研究
        3.1 西医对乳腺癌的认识
        3.2 西医对骨髓抑制的认识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内容与方法
        2.2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患者体质分布情况
        3.2 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3.3 不同体质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
        3.4 患者BMI分布情况
        3.5 不同体质患者BMI的分布情况
        3.6 患者乳腺癌预后影响因素分布情况
        3.7 不同体质患者乳腺癌预后因素分布情况
        3.8 不同体质患者化疗前后白细胞的变化
        3.9 不同体质患者红细胞化疗前后的变化
        3.10 不同体质患者血红蛋白化疗前后的变化
        3.11 不同体质患者血小板化疗前后的变化
        3.12 不同体质患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化疗前后的变化
        3.13 不同体质化疗后骨髓抑制程度分级情况
第三章 讨论
    1. 本次研究的立题依据
    2. 本次研究的结果与意义
        2.1 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
        2.2 不同体质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
        2.3 不同体质患者的BMI分布情况
        2.4 中医体质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
        2.5 中医体质与骨髓抑制的关系
        2.6 中医体质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下降的关系
        2.7 中医体质与红细胞、血红蛋白下降的关系
        2.8 中医体质与血小板下降的关系
        2.9 中医体质与骨髓抑制严重程度的关系
    3. 与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相关的偏颇体质的调治
        3.1 阳虚质调治
        3.2 气虚质调治
        3.3 气郁质调治
        3.4 阴虚质调治
    4. 结论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加味六君子汤联合EC方案治疗乳腺癌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西医学对乳腺癌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1 乳腺癌的流行病学
        1.2 乳腺癌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乳腺癌的西医治疗
    2 中医学对乳腺癌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2.1 古代文献溯源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论治
        2.4 中医药对乳腺癌化疗的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病例选择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3 治疗方法
        3.1 对照组(单纯基础治疗)
        3.2 治疗组(加味六君子汤联合基础治疗组)
        3.3 注意事项
    4 观察项目
        4.1 一般资料
        4.2 乳腺癌化疗疗效评定标准
        4.3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4.4 体力状况评定(KPS评分)
        4.5 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测量量表(QLQ-C30)
        4.6 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量表(FACT-B)
        4.7 安全性评价
    5 统计分析
    6 研究结果
        6.1 入组情况
        6.2 一般资料分析
        6.3 临床疗效比较
        6.4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与体会
    1 疗效分析
        1.1 肿瘤客观疗效比较分析
        1.2 中医证候比较分析
        1.3 KPS评分比较
        1.4 生活质量比较
    2 安全性评价
    3 加味六君子汤
        3.1 立方依据
        3.2 方药释义
        3.3 现代药理学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医证候观察表
    附录2 卡式评分表
    附录3 EORTC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
    附录4 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量表(FACT-B)
    附录5 NCI常见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附录6 英文缩略词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乳腺癌患者鸢尾素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实验材料
    1 研究对象
    2 主要试剂
    3 主要仪器
实验方法
    1 标本采集
    2 ELISA检测血清Irisin的表达
    3 Western blot检测FNDC5 蛋白表达
    4 统计学分析
实验结果
    1 血清中Irisin的表达
    2 组织中FNDC5 蛋白的表达
    3 Irisin表达水平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4 Irisin在不同BMI乳腺癌患者中的表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5)共发性甲状腺癌及乳腺癌患者临床病例特点回顾分析及共同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撰写论文
致谢

(6)不同诊断时间间隔的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潮汕地区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癌灶间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发生率
    2.2 发病间隔
    2.3 发病年龄
    2.4 体质指数BMI
    2.5 病理类型
    2.6 绝经状态
    2.7 肿瘤家族史
    2.8 受体免疫组化阳性表达
3 讨论

(8)三阴性乳癌病人血清矿物质及脂质水平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验指标及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各组BMI比较
    2.2 各组血清脂类物质水平比较
    2.3 各组血清矿物质含量比较
3 讨论
    3.1 BMI与乳癌的关系
    3.2 脂类物质代谢对女性乳房健康的指导意义
    3.3 矿物质与乳房健康的关系

(9)肥胖与青年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图
文献综述 青年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0)高血压患者使用钙拮抗剂与乳腺癌危险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像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四、肥胖与乳癌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首诊乳腺癌患者心血管特征分析及化疗前后的对比研究[D]. 董照瀛.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中医体质与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相关性的临床研究[D]. 冯喆瑾.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加味六君子汤联合EC方案治疗乳腺癌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研究[D]. 杨朝晖.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乳腺癌患者鸢尾素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的初步研究[D]. 张学玲. 青岛大学, 2019(02)
  • [5]共发性甲状腺癌及乳腺癌患者临床病例特点回顾分析及共同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研究[D]. 董良博.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6]不同诊断时间间隔的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探讨[D]. 王帅斌.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7]潮汕地区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癌灶间相关性分析[J]. 魏晓玲,洪英极,王林硕,林东峰,林昆.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8(04)
  • [8]三阴性乳癌病人血清矿物质及脂质水平的检测[J]. 孙宁宁,明洁,丁燕美,梁惠. 齐鲁医学杂志, 2017(04)
  • [9]肥胖与青年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关系[D]. 刘林. 重庆医科大学, 2016(02)
  • [10]高血压患者使用钙拮抗剂与乳腺癌危险因素的研究[D]. 喀迪尔江·吾布喀斯木. 新疆医科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肥胖与乳腺癌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