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_X废气净化工艺的改进

NO_X废气净化工艺的改进

一、NO_X废气净化工艺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郝宇杭[1](2021)在《工业园区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大气污染全过程防控研究 ——以长寿经开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针对当前我国工业园对于污染排放的管控方式只注重末端治理技术的不足,以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进行大气污染物“源头减排-中间控制-末端治理”全过程防控技术的研究。通过调查摸清了长寿经开区整体的大气污染情况和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现状。调研了园区9家天然气精细化工企业,明晰了各个企业的生产情况、原辅料用量,梳理了天然气制甲醇、天然气制乙炔和天然气制氢氰酸等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典型生产工艺及污染物排放状况,作为后续行业大气污染物清单编制及大气污染全过程防控技术选择的研究依据。为客观评价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的大气污染防控水平,研究选取园区内天然气精细化工片区某典型企业,在其厂界上设置监测点位,针对VOCS、无机物、醛酮类、醇类、恶臭、颗粒物等污染物开展为期一周的手工采样工作,掌握行业大气污染现状水平和变化规律。掌握了VOCs、无机物、臭气浓度和颗粒物以及个别醛酮物质浓度较高的现状,为开展大气污染全过程防控技术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项目按照有、无组织的排放形式分类,首次编制经开区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大气特征污染物清单数据库。按照生产装置、储存系统、污水处理装置、其它设施四部分更精确地梳理出有、无组织排放污染物对应的排污节点。根据排放清单,摸清了行业年排放量最大的污染物有机组分为甲醇、非甲烷总烃、醋酸,无机组分为SO2、NOx。针对主要污染物VOCs和NOx,行业当前的污染控制仍以末端治理为主,源头和中间为全过程防控体系薄弱环节。为此按照“源头减排-中间控制-末端治理”的全过程防治思路,分析不同治理阶段主流技术,集成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全过程控制技术库。对理想状态下全过程技术实施后的预期减排效果进行了初步测算,采取全过程防控技术后VOCs最终预期减排效率为92.8%以上,预计减排376.02t;NOx最终预期减排效率可达94%,预计减排1179.65t。按照项目整体安排,本研究重点选取ZG公司开展典型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主要污染物VOCs的全过程污染控制技术示范。围绕天然气生产氢氰酸及其衍生物的工艺过程重点排放源,依据清单内容识别企业的各工艺环节具体排污节点和污染物排放特征,分析现有的污染治理问题,再参考集成的技术库构建了ZG企业的污染物全过程防控体系。最终测算ZG公司VOCs年排放量预计减少25.25t,降低了84.25%。

杨景瑞[2](2021)在《调节NOx氧化度协同化学吸收—生物还原法脱除烟气中NOx的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化石燃料占世界能源供应的绝大部分。在我国,近四分之三的能源需求来自煤炭资源。燃煤产生的烟气通常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NOx),NOx的过量排放会引起严重的大气污染现象,如光化学烟雾、酸雨和臭氧层破坏等,并且会严重威胁人类呼吸系统健康。因此,控制燃煤烟气中NOx的排放是减少空气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近年来,生物还原法因具有投资运行成本低和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在NOx处理领域备受关注,其核心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NOx还原为无毒无害的N2。然而,其工业应用受到两个关键问题的限制:厌氧条件难以实现且NO传质效率低。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本文提出了调节NOx氧化度协同化学吸收–生物还原法(CABR)脱除烟气中NOx的新思路。在优选好氧反硝化菌群的基础上建立CABR体系,考察了不同NOx氧化度、吸收剂种类及浓度等对CABR体系脱硝效率及产物的影响,确定最佳NOx氧化度及吸收体系。并研究最佳NOx氧化度条件下CABR体系的NOx去除特性:考察了不同操作条件对NOx去除性能的影响,明确CABR体系稳定运行的最优参数;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操作参数下生物滴滤塔内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进行分析;通过弄清NOx在气相、液相和生物相之间的存在形态,以及微生物的好氧反硝化路径,阐明CABR体系中NOx的去除机理。研究结果将为NOx治理提供一种环境友好的借鉴方法,也为实现该技术的工业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本研究从污水处理厂废水中富集筛选出具有高效好氧反硝化能力的混合菌群,将其命名为HN-04。分别以-–N和-–N为单一氮源研究其好氧反硝化特性,结果显示在培养24 h后-–N和-–N的降解效率基本都达到100%,最大去除速率分别为14.5 mg/L/h和9.33 mg/L/h。利用高通量技术分析了HN-04的微生物种群结构,发现除无法归类的菌属外,Pseudomonas和Azomonas菌属所占比例较高,分别达到了34.41%和8.06%,这两种菌属是好氧反硝化菌的常见类型。(2)在摇瓶实验中,通过单因素实验对菌群HN-04的反硝化性能进行优化,结果表明,HN-04的最佳脱氮条件为柠檬酸钠为碳源,C/N比为12,p H为7,温度为30℃。并且菌群HN-04具有耐受高浓度-–N的能力。在最佳脱氮条件下将混合菌群HN-04接种至生物滴滤塔内进行填料挂膜,挂膜成功之后通入模拟烟气,考察了不同NOx氧化度及吸收体系对系统脱硝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调节烟气中NOx氧化度为50%且选取0.02 mol/L的Na HCO3为吸收剂时系统的脱硝效率可保持高效稳定,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稳定运行的CABR系统。(3)在NOx氧化度为50%,吸收剂为0.02 mol/L NaHCO3条件下,考察了不同运行参数如温度、氧气浓度、NOx浓度、气体流量、SO2浓度、吸收液中-–N和-–N浓度、吸收液更换率、吸收液流量和更换的新鲜吸收液中添加的碳源量等对CABR系统去除NOx的影响。结果表明,CABR系统在50℃高温下能有效去除98%以上的NOx。当NOx浓度为500 ppm,在氧气浓度为0-10 vol%的范围内,系统的脱硝效率超过94%。入口NOx浓度升高至800 ppm时,系统对NOx的去除效率高于98%。进气流量高于1.5L/min时系统的脱硝效率显着降低。烟气中通入的SO2浓度高达800 ppm时,不会影响系统的脱硝效率。在吸收液中分别加入10-200 mg/L的-–N和-–N均不会对系统的脱硝效率和微生物的反硝化性能造成影响。每天更换50%的吸收液即可同时满足NOx高效去除和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电子供体数这两方面的需求。吸收液的流量在30-50 L/h的范围内,NOx的去除效率可保持在99%以上。每日更换的吸收液中添加的碳源量为3.0g/L时,既可保持气相和液相中高效的NOx去除,又不会造成液相中化学需氧量(COD)的积累。(4)高通量测序分析了不同运行参数下反应器内生物膜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与40℃摇瓶实验中相比,50℃条件下反应器内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显着增强,主要优势菌属包括Chelatococcus、Pannonibacter、Pseudomonas和Alishewanella。不同氧气浓度下,Proteobacteria是所有样本中的优势菌门,优势菌属为Chelatococcus。改变烟气中入口NOx浓度,反应器内微生物的优势菌门不变,依然是Proteobacteria,而优势菌属变为Pseudomonas。不同运行参数下优势菌种均为常见的好氧反硝化菌。(5)根据酶活性测试,中间产物N2O的产生量以及最终气相、液相和生物相中N元素的存在形态,分析了NOx在CABR系统内的转换路径。并且在系统稳定运行条件下,对24 h内CABR系统净化NOx过程中气相、液相和生物相中的氮素总量进行统计计算,发现进口NOx中约59%的氮通过微生物反硝化作用以N2的形式排出,37%的氮转换为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生物质氮,只有1.1%的氮积累在液相中。结果表明,CABR系统中NOx的去除过程主要取决于微生物的反硝化作用和同化作用。

公丕建[3](2021)在《基于NaClO2/电解NaCl盐水法的烟气脱硝性能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煤炭、燃料油、固体废物等的燃烧产生了大量的NOx有害气体,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面对日益严峻的减排形势和不断提高的NOx排放标准,人们提出了多种用于减少NOx排放的技术,如低氮燃烧技术、SCR、SNCR、湿法洗涤等。而寻求简单、经济、环境友好型脱硝技术一直是大气污染控制领域的研究重点。湿法氧化脱硝,由于具有复杂烟气条件适应性强,低温脱硝效率高等优点,被广泛的研究报道。本文采用NaClO2和有效氯(电解NaCl盐水制取)作为氧化剂,自行设计装置对模拟烟气中的氮氧化物进行脱除。主要内容如下:(1)在NaClO2体系下研究了 H+及其它因素(NaClO2浓度、反应温度和其它气体)对NO去除效率的影响。从能斯特方程、离子极化和二氧化氯的生成三个角度,研究了 H+促进NaClO2去除NO的机理。结果表明,NaClO2浓度对NO的去除有显着影响。溶液中NaClO2浓度的提高有利于NO的去除。当NaClO2浓度为0.014 mol/L时,NO去除率可达100%。NaClO2溶液去除NO的最佳温度为80℃。溶液pH在1.5-8.0范围内,随着pH的降低,NO去除率显着提高。酸性环境中由NaClO2分解生成的ClO2和H+的反极化作用是提高NO去除率的主要因素。另外,烟气中的O2和SO2有利于NO的去除。(2)提出以NaCl为催化剂的NaClO2高级氧化脱除NO方法。研究了NaAc对溶液pH的缓冲能力以及NaCl作为催化剂提高NaClO2去除NO的机理。结果表明,由于NOx的吸收会使气液界面溶液迅速酸化,造成洗涤后溶液的pH值出现明显下降。NaAc的加入能有效抑制pH值的快速下降,但也降低了 NO的去除效率。而引入NaCl对NaClO2去除NO有促进作用,当Cl-浓度从0 mol/L增加到0.5 mol/L时,NO的去除率提高了 32%。最后分析了 NaCl催化NaClO2生成ClO2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机理。(3)采用经典化学法测定鼓泡反应器传质性能参数。运用宏观反应动力学相关理论,计算了 NO氧化速率方程和动力学参数,建立了 NO吸收速率方程。动力学分析表明,NO吸收速率主要由气液界面面积、NO分压和气相转移系数决定。NO的氧化反应可以看作是一个快速拟0.2级反应,气液传质是NO脱除过程的速率控制步骤。气膜接触面积大的反应器更有利于强化NO的吸收。(4)分别设计并搭建有/无隔膜NaCl盐水电解装置,利用两种装置研究了盐水质量、电流大小、电极间距、Cl-浓度等因素对电解制备有效氯的影响,以及有效氯存储稳定性和电解机理。结果表明,盐水质量主要通过影响离子膜效率来影响有效氯的制备,对无隔膜电解过程影响较小;有效氯生成速率主要受电极附近Cl-扩散速率和电荷转移过程控制,一定范围内增加Cl-浓度和提高电流可以提高有效氯生成速率并降低能耗;电极间距主要通过改变槽电压来改变能耗,对电流效率影响较小;高温和酸性环境不利于有效氯的存储,稳定性实验验证了可将一级衰减模型作为有效氯衰减模型。(5)利用无隔膜电解NaCl盐水制备有效氯开展间歇式和在线连续烟气脱硝实验,该工艺可用于陆地工厂和海上轮船烟气脱硝。首先,采用间歇法,研究了有效氯浓度、pH、反应温度、初始NO浓度对NO和NOx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高浓度的有效氯有利于NOx的去除。NO去除率随着溶液pH的升高而降低。有效氯去除NO的最佳温度为40℃。当初始NO浓度增加时,NO的去除率升高,NOx的去除率下降;通过无隔膜电解在线连续脱硝实验,研究了电流大小、初始NO和SO2浓度对NO脱除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电流为0.25 A时,NO的出口浓度随着电解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并稳定在50 ppm。NO2的出口浓度在30分钟内逐渐增加到400 ppm。受限于溶液中有效氯浓度和碱度的增加,继续增加电流对NO、NO2和SO2的出口浓度没有明显的影响。NO和SO2初始浓度的增加有利于NO的脱除,但NO2去除率会降低。在连续去除过程中,酸性气体的吸收引起的溶液pH值降低对NO的去除效率有积极影响。(6)实验进一步通过有隔膜电解NaCl盐水在线连续双塔脱硝实验,研究了不同条件对NOx去除的影响。采用双喷淋塔串联装置脱除NOx。第一塔为喷淋氧化塔,主要利用阳极室内产生的有效氯氧化NO,第二塔利用阴极室内产生的碱液进一步吸收NOx。结果表明,烟气中较高的NO和SO2初始浓度有利于NO的去除。在酸性环境下,氧化塔内NO 比 SO2更容易被氧化脱除。经过氧化塔和吸收塔后,NOx可以完全去除。电流的增大有利于提高NO去除效率,当实际电流为0.22 A时,阳极电流利用效率最大,达到90.9%,继续增加电流会引起电解副反应的增加,导致实际的电流利用效率下降。通过计算,满足超低排放时的电解功率仅占燃煤锅炉额定功率的1.47%。有隔膜电解烟气净化装置可一体化脱除NOx和SO2,具有经济和应用优势,特别适合用于发电厂和风能、太阳能或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丰富地区工厂的烟气净化。

欧阳雨川[4](2020)在《高压静电—DBD联用技术脱除餐饮油烟的实验研究与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餐饮油烟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其严重影响大气环境与人体健康。除含油颗粒物之外,餐饮油烟中还含有浓度较高、种类复杂的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其不仅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且作为大气中细颗粒物(PM2.5)与O3的重要前体物质,对大气环境造成明显影响。因此,研究高效的油烟净化器对餐饮油烟的治理有着重要意义。本实验针对“板-板”式静电式油烟净化器及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s,DBD),在各设备运行参数下结合进入设备前后的油烟浓度、VOCs各组分浓度及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模拟,探究了其治理效率的影响因素。确定静电式油烟净化器综合最佳参数后与DBD装置联用,对VOCs浓度较高的烧烤油烟进行了实验治理,研究了两种设备联用对油烟和VOCs的治理效率。同时,本实验分析了烧烤油烟VOCs的产生特征,利用健康风险评估模型与最大增量反应活性系数法(Maximum Incremental Reactivity,MIR)计算了实验设备各采样点VOCs的致癌风险(Lifetime Cancer Risk,LCR)、非致癌风险(Hazard Index,HI)和O3生成潜势(Ozone Formation Potential,OFP)。实验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板-板”式静电油烟净化器的设备参数如:电压(10 kV-14 kV)、设备内烟气流速(1.3 m/s-2.0 m/s)、静电模块数(1-2组),对设备治理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实验探究,结果显示对于30 mg/m3左右的餐饮油烟,在设备参数:静电模块数2组、通过设备流速1.425 m/s、电压13 kV的条件下,“板-板”式静电式油烟净化器的最高治理效率可达98%,出口基准浓度<0.5 mg/m3,理想治理风量1475 m3/h。静电式油烟净化器的实际最大治理风量主要受设备内烟气流速分布均匀程度影响。(2)在综合考虑后,采用最佳参数即两组静电模块、电压为13 kV、设备中心断面流速1.9 m/s、通过风量900 m3/h左右时,实验中静电式油烟净化器对烧烤油烟VOCs平均治理效率可以达到41.5%;在同时段30 kV下DBD设备对VOCs的平均治理效率达到了76.6%,两种设备联用对VOCs理效率为86.3%,对油烟去除效率达到97.7%,其对VOCs单独组分治理效率可能与目标物化学键稳定性与化学反应活性有关。(3)检出的烧烤油烟VOCs共68种,总浓度为11402.06μg/m3,成分以烷烃、烯烃和芳香烃为主。致癌风险值(LCR)计算结果表明,油烟VOCs中正己烷、1,3-丁二烯和1,2-二氯乙烷LCR值位于1?10-6~1?10-4之间,具有潜在致癌风险;苯的LCR值大于1?10-4,具有高致癌风险;非致癌风险值(HI)值计算结果表明其中丙烯醛和苯HI值(596.6和5.4)均大于1,存在很强的非致癌风险。实验中烧烤油烟VOCs的OFP总值为50401.51μg/m3,主要OFP贡献物质有:丙烯(35.5%)、1-丁烯(14.8%)、丙烯醛(13%)。(4)对于致癌风险物质苯,在经过静电式油烟净化器处理后,苯的高致癌风险与非致癌风险仍存在;与DBD联用处理后,苯的高致癌风险降至潜在致癌风险,非致癌风险消除。正己烷、1,3-丁二烯和1,2-二氯乙烷仍具有潜在致癌风险。另外,丙烯醛的非致癌健康风险在经过静电式油烟净化器与DBD联用治理后仍然存在,但HI值降低了92.6%。静电式油烟净化器减少了51.4%的烧烤油烟VOCs的OFP贡献总值,与DBD联用后,对烧烤油烟VOCs的OFP贡献总值削减率达到了92.7%。

马梦蝶[5](2020)在《微纳米气泡间接催化氧化柴油车尾气中多种污染物的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对重型柴油车尾气污染问题越来越关注,出台的标准也越来越严格,2019年7月,我国《重型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对HC、NOX、PM的要求大幅提高。最常见的柴油车尾气脱除设备有选择性催化还原转换器(SCR)、氧化催化转化器(DOC)、颗粒捕集器(DPF)的组合,此技术的缺点主要是使用贵金属作为催化剂,成本高且容易中毒,导致在实际运行中,尾气中污染物的脱除效率很难达到即将实施的新标准。本文根据微纳米气泡直接脱除柴油车尾气实验中污染物脱除效率高、处理尾气量小的实验结果,结合柴油尾气气量大、污染物浓度低的特点,改进微纳米气泡尾气脱除装置,即在吸收塔下部增设分布板,将尾气直接通入吸收塔,使用微气泡间接催化氧化,重点考察研究各种因素对空气/臭氧微纳米气泡间接催化氧化脱除柴油车中多污染物,获得最佳脱除条件,探索脱除反应机理,为一体化脱除柴油车尾气中污染物研究打基础,结论如下:(1)微纳米气泡直接脱除柴油车尾气实验结果表明,将实际柴油车尾气直接通入微纳米气泡仪中,吸收液为蒸馏水,SO2脱除效率始终为100%,在NO浓度为2000ppm时,NO脱除效率为99.6%,微纳米气泡直接脱除实际柴油车尾气的质量优于国六标准排放。(2)空气/臭氧微纳米气泡间接脱除柴油车尾气的多污染物结果表明,吸收液pH和盐度、表面活性剂、催化剂和尿素等因素对尾气污染物的脱除影响最明显。空气微纳米气泡间接脱除柴油车尾气系统中所达到最佳NO的脱除效率为83.20%,SO2的脱除效率为87.81%,CO的脱除效率为31.37%。臭氧微纳米气泡间接脱除柴油车尾气体系统中所达到最佳的NO的脱除效率为86.34%,SO2的脱除效率为92.05%,CO的脱除效率为65.37%。(3)经过微纳米气泡脱除柴油车尾气系统,颗粒物浓度大幅度减少,原因在于在该系统中细颗粒物在微纳米气泡表面团聚,有利于微纳米气泡间接脱除。如果采用颗粒捕集器(DPF)与臭氧微纳米气泡脱除柴油车尾气系统联合使用,在最佳条件下,柴油车尾气中NO浓度为700ppm、SO2浓度为600ppm、CO浓度为500ppm时,NO的脱除效率为78.67%、SO2的脱除效率为92.87%,CO的脱除效率为36.96%,PM的脱除效率为92.13%。(4)微纳米气泡间接脱除柴油车尾气系统的机理研究表明,微纳米气泡在爆裂的瞬间产生高活性自由基是氧化SO2、NO和CO的主因。普通曝气中溶解氧(DO)浓度远低于微纳米气泡体系;添加叔丁醇进行自由基淬灭实验证明微纳米气泡气液体系中含有大浓度的羟基自由基可以氧化各类还原性污染物,使其易溶于水,脱除效率增大。空气微纳米气泡添加尿素相较于普通曝气添加尿素,污染物的脱除效率提高,原因在于空气微纳米气泡可以先将SO2、NO氧化成更易吸收的SO3、NO2,利于脱除,同时它们与尿素反应,分别生成硫酸氨和氮气,促进它们的脱除;而臭氧微纳米气泡中添加尿素实验中,臭氧因氧化尿素发生相互消耗,不利于污染物的脱除。

高强[6](2020)在《硝酸法生产氧化铁红颜料反应失控预防和NOx废气治理工艺优化》文中研究表明硝酸法生产氧化铁颜料工艺过程涉及硝酸亚铁制备、氧化铁晶种合成和硝酸亚铁二步氧化等反应过程。这三步反应均会产生含氮氧化物(NOx)废气。而且,硝酸亚铁二步氧化过程中的硝酸亚铁分解反应还存在反应失控风险,一旦发生反应失控,短时间内将从反应器内释放出大量高浓度的NOx废气。废气处理单元的净化能力通常根据正常工况下的废气流量和浓度进行设计,对于反应失控工况下废气中的NOx不能完全净化,进而导致排气筒冒黄烟和排放不达标。这不仅导致局部大气污染,还可能遭到企业周边社区和居民的投诉,甚至造成舆情恐慌,引发群体性事件。本文以浙江某氧化铁颜料生产企业工艺过程为例,基于该企业生产运行三年多以来数次发生的硝酸亚铁分解反应失控事件,对反应失控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究。硝酸亚铁溶液在反应器内pH值低于2.0且没有氧气存在的条件下,几分钟内即发生自催化分解,导致反应失控发生。此时,通过向反应器内紧急加注氢氧化钠溶液并混合均匀,使得反应器内的pH值在3分钟内从2.0提升至2.3,有效抑制了硝酸亚铁的自催化作用,避免了反应失控现象的发生。此外,结合不同生产工况对NOx废气源强和废气处理设施净化能力进行分析,发现原有废气处理设施净化能力不能确保新排放标准下的稳定达标排放。因此,对现有废气处理工艺进行优化,将废气洗涤塔吸收液由纯水更换为10%的尿素溶液,其处理效率提升了 10%;同时,在SCR反应器内新增一层催化剂,SCR的处理效率升高了 3.5%左右。优化后的废气处理工艺能够有效避免排气筒冒黄烟现象,并确保废气稳定达标排放。最后,对优化改造后的工艺进行长期运行观察。根据实际运行效果显示,硝酸亚铁分解反应失控被成功遏制,后续无反应失控事件发生。而且,在线监测和多次现场监测数据表明,工艺优化后的尾气处理设施对NOx去除效率高达98%,其中N2O去除效率不低于97%,排放稳定达标。本论文研究结果有效预防了硝酸法生产氧化铁红颜料过程中反应失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降低了 NOx污染,提供了技术支撑依据并具有较好的工业实际应用价值。

李春丽[7](2020)在《生物喷淋塔对烟气中SO2/NOx/CO2的净化效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成为了我国高度重视的环境问题。烟道尾气中的SO2、NOX、CO2会引发雾霾、酸雨、温室效应等一系列的空气问题,因此开发更加经济有效的烟气净化技术迫在眉睫。化学吸收-生物还原法由于具备经济性高、净化效果好且二次污染少等优点被广泛关注。本课题自主设计了实验室用生物喷淋塔,烟气通过与生物液膜接触会从气相中转移到液相中,经过生物膜的酶促反应转化成无害的物质如N2、S0。在试验第一部分考察了空塔气速、喷淋液p H、回流比、液体喷淋密度对烟气净化效能的影响并确定最佳工艺运行参数。在强化CO2、NO的净化效能时,研究了烟气回流的可行性、SO2/S2-对NO的影响以及络合剂Fe(Ⅱ)EDTA的浓度对两者的促进作用,在实验中监测了液相离子的种类和浓度。对各阶段污泥样品进行高通量测序来考察微生物菌群结构组成及其演替规律。研究结果如下:在条件优化实验中,空塔气速越高,CO2、NO的净化效率以及溶液中的SO42-、S2-、NO2-的转化率越差,在试验范围内对SO2和NO2的净化效率没有影响。喷淋液p H优化试验中设置p H为9时烟气净化及离子转化的效率最佳。吸收液的回流比越高液相中的离子转化效能越高,而CO2、NO的净化效能越差,综合来看选择1:4回流比较为合适。液体喷淋密度越高烟气净化效能越好、离子转化效率越高,但对生物膜的冲击也越大,选择液体喷淋密度为0.88 m3/(m2·h)时既能获得高的净化效率又不会出现生物膜脱落。在针对NO强化的研究中得出,烟气回流可以有效提升NO和CO2的净化效能达20%以上。SO2、S2-的存在都会对NO的净化产生消极影响。当在喷淋液中添加了Fe(Ⅱ)EDTA后显着提高了烟气负荷和处理效能。加入最高5 mmol/L Fe(Ⅱ)EDTA后最高处理负荷达到3.8 L/min,净化效率最高可达到95%以上。Fe(Ⅱ)EDTA在反应过程中逐渐流失,Fe2+的浓度先升高后降低,说明存在Fe3+的还原作用。对不同阶段生物膜样品进行了Illumina高通量测序,样品分别为原始污泥N0、驯化后样品S0、条件优化后样品S1、加入Fe(Ⅱ)EDTA反应结束后喷淋塔上层样品S2、下层样品S3。结果表明以是否加入Fe(Ⅱ)EDTA为分界点,N0、S0、S1的丰富度和多样性要优于S2和S3,喷淋塔上层的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优于下层。五个样品中优势门类都是变形菌门和绿弯菌门。对属的组成进行分析后发现主要功能菌属是脱硫菌:Desulfobulbus、Desulfococcus,脱氮菌:Sulfurovum、Thauera,降解COD菌:Anaerovorax、Longilinea、Cloacibacillus,以及铁还原菌:Thermovirga、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在加入Fe(Ⅱ)EDTA以后,反硝化脱硫菌Sulfurovum、酸杆菌Acidaminobacter、具备铁还原功能的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具有抗有毒有害物质如抗生素、染料、重金属等功能的Thermovirga菌属丰度有显着的增加。长绳菌属Longilinea能够降解复杂的有机物,但在加入Fe(Ⅱ)EDTA后出现了丰度下降的现象。总体来看加入络合剂后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有所下降,但优势物种的丰度多数都有所上升,说明铁离子在体系中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促进了相关功能菌的生长、淘汰了适应能力弱的微生物。利用微生物以及相应的喷淋塔强化手段确实可以对烟道尾气进行有效净化,且净化效率较高。该方法改进了传统物理化学方法成本高、易二次污染的缺陷,提供了微生物净化烟气的代谢途径解析,突出了优势微生物的作用,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为未来工业应用提供实践基础。

朱玲慧[8](2020)在《微纳米气泡喷淋与低温等离子联合处理涂装模拟废气》文中认为涂装废气作为挥发性有机气体(VOCs)排放重点源,具有风量大、浓度低、组分复杂等特点,这类废气的未达标排放严重危害大气环境及人体健康,因此涂装废气的治理成为当前研究热点。本文针对涂装废气中典型的有毒有害废气苯、甲苯和二甲苯进行模拟去除实验。根据某建筑行业的涂装废气成分及特征浓度,模拟气体中苯、甲苯和二甲苯浓度比控制为1:2:3,采用微纳米气泡喷淋和低温等离子联合运行方式处理“三苯”废气。通过改变单个装置的运行参数,探究最佳运行工况及污染物去除效果;将两个装置串联运行,确定适用的污染物浓度范围。主要结论如下:(1)当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在运行过程中伴随着微纳米气泡空化反应产生瞬时高温及释放器将动能转化为热能,水温逐渐升高,溶解氧浓度逐渐降低。当微纳米气泡发生器运行时间在10 min时,装置运行稳定,溶解氧含量最高为15.3 mg/L,平均澄清时间196 s。有效气液混合比基本维持在1.2~1.5%。(2)以水及微纳米气泡分别作喷淋液考察VOCs的去除率可知,对污染物分子去除起主要作用的是气泡溃灭时的空化反应。微纳米气泡喷淋过程中当苯、甲苯和二甲苯浓度分别为140 mg/m3、280 mg/m3、420 mg/m3左右,进气风量471 m3/h(即停留时间18s),喷淋液气比为4 L/m3,废气处理效果最好,苯、甲苯和二甲苯去除率分别达到41.95%、49.63%、54.63%。根据循环水质检测值显示,COD的浓度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而增大。(3)低温等离子采用针筒式电极的直流电晕放电形式。当苯、甲苯和二甲苯的浓度分别为 100 mg/m3,200 mg/m3,300 mg/m3时,调控电压 30 kV、电流 250 mA、停留时间2.4 s、相对湿度30%时,苯、甲苯和二甲苯的去除率分别高达73.21%、84.22%、85.9%,其能量利用效率分别为 4.25 g/kWh、9.76 g/kWh、15.14 g/kWh。根据 COx、NOx、O3浓度变化分析,功率越大,气体彻底降解能力及装置电离能力越强。(4)微纳米气泡喷淋与低温等离子串联运行时,“三苯”组合气体的去除率随着浓度升高而降低。当设置气体流量500 m3/h(即喷淋塔停留时间17 s,低温等离子停留时间2.4 s),喷淋液气比4 L/m3,电压30 kV,电流250 mA,相对湿度37%时,串联装置能处理的“三苯”组合浓度需低于苯101.21 mg/m3、甲苯202.5 mg/m3、二甲苯293.2 mg/m3。

韦硕[9](2020)在《Cu-Fe-Ce复合金属氧化物同时脱除H2S、PH3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硫化氢(H2S)和磷化氢(PH3)广泛存在于化学工业废气和原料气中,特别是在还原性工业窑炉的废气中。还原性工业炉窑尾气中高含量的一氧化碳(CO)是一碳化工行业的重要原材料。但是,PH3和H2S不仅会降低CO的纯度,导致CO的提纯难度增高,还会腐蚀设备并导致催化剂中毒,去除PH3和H2S是实现CO资源化利用的关键一步,所以利用还原性工业窑炉尾气中的微量氧气在低温微氧条件下用干法同时去除H2S和PH3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选用复合金属氧化物来同时脱除H2S和PH3,主要包含三个研究方面:Cu-Fe-Ce复合金属氧化物的制备及活性评价;Cu-Fe-Ce复合金属氧化物的反应条件考察;Cu-Fe-Ce复合金属氧化物的表征分析和反应机理分析。在这项研究中所用的Cu-Fe-Ce复合金属氧化物吸附剂通过化学沉淀法合成,通过活性评价考察了金属比例、p H、水热陈化温度、焙烧温度等合成条件对同时脱除H2S和PH3的影响;考察了反应过程中的温度、氧含量、进口气体浓度、空速等条件对同时脱除H2S和PH3的影响。同时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反应机理通过BET、H2-TPR、FTIR、XRD、TG/DTA、XPS、in suit FTIR等表征技术进行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吸附剂的最佳制备条件为:(Cu2+)/n(Fe3++Ce3+)=2,n(Ce3+)/n(Fe3+)=1/8,p H=9,水热陈化温度为70℃,焙烧温度为300℃。同时用最佳合成条件的样品CMO-ROT1/8-p H9-AT70-CT300(COM代表复合金属氧化物;p H代表沉淀p H;AT代表陈化温度;CT代表焙烧温度)对反应条件进行了考察,实验结果表明在70℃,氧含量1%,进口气体浓度为H2S(200ppm)和PH3(400ppm),空速为20000h-1的条件下吸附剂对H2S和PH3的脱除效率最高。在该反应条件下同时脱除H2S和PH3的效率达到90%时,对应的穿透时间分别为1110mins,和1230mins,相应的硫容和磷容分别能达到96.3mg S g-1和185.74mg P g-1。吸附剂表征结果表明较强氧化性、较小的晶粒尺寸、丰富的羟基位点以及较大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有利于H2S和PH3的脱除。原位红外(in situ FT-IR)结果表明与PH3相比,H2S优先与O2结合发生氧化反应,因此适量的氧气有利于同时氧化和去除H2S和PH3;而过高的反应温度和氧含量会导致过量的H2S氧化为S,并进一步氧化为SO2和SO3,这一过程会消耗大量的O2,从而发生与PH3的氧化竞争,导致PH3的转换效率降低。反应机理及产物分析结果表明H2S和PH3最终转化为硫酸盐和磷酸盐,随着反应组分的消耗和硫酸盐磷酸盐的积累,催化剂在1230mins最终失活。

郭大江[10](2020)在《基于低温等离子体的汽车尾气净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汽车需求量的快速增加,导致汽车尾气污染问题愈加严重。其中,汽车尾气中NOx的排放是环境污染问题的关键。因此,科学高效的降低汽车尾气中NOx等有害污染气体的排放是目前研究工作的重点。而传统的机内净化和机外净化技术,均会给汽车的动力性和经济性带来弊端。目前,低温等离子体技术与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技术在汽车尾气和其他燃烧烟气排放中NOx的净化处理上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低温等离子技术可以活化反应气体成分,在常温条件下能促进化学反应的进行;而低温等离子体与催化剂结合后又可发挥催化反应高选择性的优势以及等离子体在常温下活化反应分子的特性,对NOx的净化具有有效的促进作用。本文根据低温等离子体的基本理论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实验研究方法,研制了该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搭建了实验系统平台,采用介质阻挡放低温等离子体和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技术完成了模拟汽车尾气中NO净化的基础实验研究与部分反应机理分析。具体实验内容与结论如下:第一,根据介质阻挡放电产生低温等离子体的基本理论,分析了介质阻挡放电净化NOx的物理化学反应过程,确定了实验研究方法。自制了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和搭建了实验系统平台,明确了实验操作流程与步骤。第二,利用自制的反应器,采用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法净化模拟汽车尾气中的NO。实验分析了在模拟气体NO+N2中反应器结构参数、放电参数、气体参数和温度参数对NO净化效率的影响。实验发现:NO净化效率随放电间隙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最佳放电间隙为2mm;随放电外电极长度的增长而增大;输入电压的升高有利于NO的净化;输入电压为140V时存在最佳净化效率的频率为10kHz,且对NO净化效率为75.6%;气体浓度和流量的增大均不利于NO的净化;O2和CO2的存在也均抑制了NO的净化;温度的升高有利于产生介质阻挡放电现象和促进NO的净化,且200℃时为实验最佳温度。第三,选购并制备了5%CuO/γ-Al2O3催化剂,利用自制的反应器,采用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剂净化模拟汽车尾气中的NO。实验分析了在模拟气体NO+N2中低温等离子体与催化剂不同协同方式、催化剂不同负载量、催化剂不同粒径、NO浓度、气体流量以及气体温度对NO净化效率的影响。实验发现: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法中一段式协同、催化剂满负载、催化剂粒径3mm均更有利于NO的净化。相较于介质阻挡放电法,在NO不同输入浓度下NO的净化效率整体提升了12.7%60%;在气体不同输入流量下NO的净化效率整体提升了8%58.1%;在不同输入气体温度下NO净化效率整体提升了7.4%59.6%,且200℃时为最佳净化效率的温度。最后,本文对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法和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技术净化汽车尾气中的NO的实验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二、NO_X废气净化工艺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O_X废气净化工艺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工业园区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大气污染全过程防控研究 ——以长寿经开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天然气化工行业发展综述
        1.2.2 末端治理与全过程防控技术发展
    1.3 研究来源、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来源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
    2.1 长寿经开区总体概况
        2.1.1 长寿经开区简介
        2.1.2 长寿经开区行业概况
    2.2 园区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概况
        2.2.1 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总体概况
        2.2.2 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企业生产信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大气环境现状及防控水平
    3.1 园区天然气化工企业实地监测
        3.1.1 污染源厂界监测
        3.1.2 监测方法
        3.1.3 监测结果
    3.2 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3.2.1 VOCs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3.2.2 醛酮监测结果分析
        3.2.3 醇类、无机物及臭气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3.2.4 PM_(2.5)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3.3 经开区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大气污染防控水平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4.1 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有组织废气排放清单编制
        4.1.1 企业废气有组织排放清单
        4.1.2 企业有组织排污节点
    4.2 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无组织废气排放清单编制
        4.2.1 企业废气无组织排放清单
        4.2.2 企业无组织排污节点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全过程大气污染防控技术集成
    5.1 当前行业主要污染物的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评估
        5.1.1 园区天然气精细化工企业当前VOCs治理技术评估
        5.1.2 园区天然气精细化工企业当前NO_x治理技术评估
    5.2 VOCs全过程防控技术集成
        5.2.1 VOCs全过程控制技术-源头减排
        5.2.2 VOCs全过程控制技术-中间控制
        5.2.3 VOCs全过程控制技术-末端治理
    5.3 NO_x全过程控制技术研究
        5.3.1 NO_x全过程控制技术-源头减排
        5.3.2 NO_x全过程控制技术-中间控制
        5.3.3 NO_x全过程控制技术-末端治理
    5.4 污染物减排潜力预测
        5.4.1 VOCs全过程控制技术预期减排潜力
        5.4.2 NO_x全过程控制技术预期减排潜力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天然气精细化工企业VOCs全过程防控减排示范
    6.1 ZG公司简介
        6.1.1 企业厂区布置
        6.1.2 企业生产信息
    6.2 ZG公司VOCs污染分析
        6.2.1 ZG公司VOCs排放来源
        6.2.2 ZG公司VOCs现有治理问题
    6.3 ZG公司VOCs污染物全过程防控研究
        6.3.1 源头减排
        6.3.2 过程控制
        6.3.3 末端治理
        6.3.4 VOCs减排测算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1)论文发表情况
    (2)科研参与情况

(2)调节NOx氧化度协同化学吸收—生物还原法脱除烟气中NOx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氮氧化物的来源及危害
        1.1.1 氮氧化物的来源及现状
        1.1.2 氮氧化物的危害
    1.2 传统烟气脱硝方法的研究现状
        1.2.1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
        1.2.2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
        1.2.3 吸收法
        1.2.4 吸附法
        1.2.5 等离子体法
    1.3 生物法用于烟气脱硝的研究现状
        1.3.1 生物法净化烟气中NO_x的原理
        1.3.2 生物法净化烟气中NO_x的研究进展
    1.4 与生物法相联合的烟气脱硝技术研究现状
    1.5 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选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好氧反硝化菌群的富集筛选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仪器设备与试剂
        2.2.2 好氧反硝化菌群的富集筛选与保藏
        2.2.3 菌群HN-04 好氧反硝化能力测试
        2.2.4 测定方法与计算
        2.2.5 好氧反硝化微生物群落HN-04 的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菌群富集筛选结果
        2.3.2 菌群HN-04 的好氧反硝化性能
        2.3.3 好氧反硝化微生物群落HN-04 的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混合菌群HN-04 的好氧反硝化影响因素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菌株
        3.2.2 实验培养基
        3.2.3 单因素影响实验研究
        3.2.4 各指标分析测定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碳源的影响
        3.3.2 C/N比的影响
        3.3.3 p H的影响
        3.3.4 温度的影响
        3.3.5 初始硝酸盐氮浓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化学吸收–生物还原(CABR)集成系统的建立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化学试剂
        4.2.2 微生物和培养基
        4.2.3 CABR系统配置与操作
        4.2.4 CABR集成系统的建立
        4.2.5 分析与检测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生物滴滤塔挂膜启动
        4.3.2 不同NO_x氧化度对CABR系统去除NO_x的影响
        4.3.3 吸收剂种类及浓度对CABR系统去除NO_x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CABR系统脱除NO_x的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化学试剂及其制备
        5.2.2 反应装置及流程
        5.2.3 不同运行参数对CABR系统去除NO_x的影响研究
        5.2.4 分析与检测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温度对NO_x去除效率的影响
        5.3.2 氧气浓度对NO_x去除效率的影响
        5.3.3 入口NO_x浓度对NO_x去除效率的影响
        5.3.4 进气流量对NO_x去除效率的影响
        5.3.5 SO_2浓度对NO_x去除效率的影响
        5.3.6 吸收液中NO_3~-和NO_2~-浓度对NO_x去除效率的影响
        5.3.7 吸收液更换率对NO_x去除效率的影响
        5.3.8 吸收液流量对NO_x去除效率的影响
        5.3.9 更换新鲜吸收液中添加的碳源量对NO_x去除效率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CABR系统内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多样性分析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6.2.1 高通量测序菌样
        6.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6.2.3 DNA的提取
        6.2.4 PCR扩增16S rRNA基因
        6.2.5 16S基因文库的构建、定量和测序
    6.3 结果与讨论
        6.3.1 40 ℃摇瓶环境与50 ℃生物滴滤塔内微生物群落分析
        6.3.2 不同氧气浓度下微生物群落分析
        6.3.3 不同入口NO_x浓度下微生物群落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CABR系统去除NO_x的路径与机理分析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与方法
        7.2.1 实验仪器设备与试剂
        7.2.2 酶活性测试实验
        7.2.3 气体检测和氮平衡分析
        7.2.4 分析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CABR系统中NO_x转换路径的研究
        7.3.2 CABR系统内氮平衡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本文创新点
    8.3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NaClO2/电解NaCl盐水法的烟气脱硝性能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符号清单
1 引言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脱硝技术概述
        1.2.1 炉内脱硝技术
        1.2.2 烟气脱硝技术
    1.3 NaClO_2、NaClO及电解NaCl盐水(氯氧化剂)湿法脱硝研究现状及进展
    1.4 研究意义及内容
2 实验试剂及方法
    2.1 药品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数据检测及处理
    2.4 表征方法
        2.4.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4.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4.3 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IR)
        2.4.4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分析(UV-VIS)
    2.5 实验装置及方法
        2.5.1 NaClO_2溶液脱除NO研究实验装置及方法
        2.5.2 NaCl作催化剂对NaClO_2溶液脱除NO研究实验装置及方法
        2.5.3 电解工业NaCl盐水制备有效氯实验装置及方法
        2.5.4 无隔膜电解脱硝实验装置及方法
        2.5.5 在线连续式有隔膜电解脱硝实验装置及方法
3 NaClO_2溶液脱除NO研究
    3.1 单独NaClO_2溶液脱除NO研究
        3.1.1 初始NaClO_2溶液浓度对NO脱除的影响
        3.1.2 NaClO_2溶液初始pH值对NO脱除的影响
        3.1.3 NaClO_2溶液温度对NO脱除的影响
        3.1.4 NO浓度对溶液NaClO_2脱除NO的影响
        3.1.5 SO_2和O_2对NaClO_2溶液脱除NO的影响
        3.1.6 NaClO_2溶液脱除NO产物表征及机理
    3.2 NaCl作为添加剂对NaClO_2脱除NO研究
        3.2.1 缓冲试剂对脱除NO过程中溶液pH值变化的影响
        3.2.2 初始NaClO_2溶液浓度对NO脱除的影响
        3.2.3 NaCl对pH缓冲后NaClO_2溶液脱除NO的促进作用
        3.2.4 NaClO_2/Cl-湿法脱硝表征及机理
    3.3 NaClO_2湿法脱硝传质-反应动力学研究
        3.3.1 气液传质—反应动力学理论
        3.3.2 物理传质参数的测量与估算
    3.4 本章小结
4 有/无隔膜电解法电解NaCl盐水烟气脱硝研究
    4.1 电解工业NaCl盐水制备有效氯实验
        4.1.1 盐水纯度对电解的影响
        4.1.2 电流的影响
        4.1.3 电极间距的影响
        4.1.4 Cl~-浓度的影响
        4.1.5 储存稳定性
        4.1.6 有效氯制备机理分析
    4.2 间歇式无隔膜电解工业NaCl盐水法烟气脱硝研究
        4.2.1 有效氯浓度对NO和NO_x去除的影响
        4.2.2 初始pH值对NO和NO_x去除的影响
        4.2.3 温度对NO和NO_x去除的影响
        4.2.4 NO初始浓度对NO和NO_x去除的影响
    4.3 在线连续式无隔膜电解工业NaCl盐水法脱硝实验
        4.3.1 电流对NO、NO_2和SO_2去除的影响
        4.3.2 NO初始浓度对NO去除的影响
        4.3.3 SO_2初始浓度对NO和NO_2去除的影响
    4.4 在线连续式有隔膜电解工业NaCl盐水法脱硝实验
        4.4.1 电流对NO脱除的影响
        4.4.2 NO初始浓度对NO去除的影响
        4.4.3 SO_2初始浓度对脱除NO的影响
        4.4.4 电流与电流利用效率的关系
        4.4.5 有隔膜电解工业NaCl盐水法去除机理
    4.5 电解工业盐水脱硝经济性分析及应用前景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物理参数的测定和传质系数的计算
附录B 有效氯浓度测量
附录C 离子膜工作原理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高压静电—DBD联用技术脱除餐饮油烟的实验研究与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餐饮油烟概述
        1.1.1 餐饮油烟的定义
        1.1.2 餐饮油烟污染现状
        1.1.3 餐饮油烟污染的成因及危害
        1.1.4 相关控制标准
    1.2 国内外餐饮油烟的治理技术
        1.2.1 国内治理技术
        1.2.2 国外治理技术
    1.3 静电式油烟净化器
    1.4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技术
        1.4.1 等离子体概念
        1.4.2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技术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设备的设计与安装
        2.1.1 油烟发生装置
        2.1.2 油烟净化装置
        2.1.3 烟道与采样点位
        2.1.4 风机
    2.2 实验工况的测定与方法
        2.2.1 烟温和湿度的测定
        2.2.2 烟气流速的测定
        2.2.3 烟气流量与标况流量的测定
    2.3 静电式油烟净化器烟道内的CFD模拟
        2.3.1 计算流体力学(CFD)简介
        2.3.2 ANSYS Fluent简介
        2.3.3 3D模型的建立与网格的划分
        2.3.4 相关参数与边界条件
    2.4 餐饮油烟浓度检测的材料与方法
        2.4.1 方法依据
        2.4.2 仪器与设备
        2.4.3 采样方法
        2.4.4 分析方法
    2.5 餐饮油烟中VOCs的检测仪器与方法
        2.5.1 方法依据
        2.5.2 仪器与设备
        2.5.3 采样方法
        2.5.4 分析方法
        2.5.5 油烟发生浓度的控制方法
    2.6 健康风险评估方法
    2.7 臭氧生成潜势评估方法
    2.8 实验流程
        2.8.1 静电式油烟净化器测试阶段
        2.8.2 静电式油烟净化器与DBD联用测试阶段
第三章 高压静电处理油烟的影响因素与效果
    3.1 工况条件测定结果
        3.1.1 等速追踪采样法的跟踪率
        3.1.2 各监测点位风速随风机频率的变化
        3.1.3 进出口风量随风机频率变化
    3.2 各参数下设备出口油烟浓度达标情况
    3.3 进口油烟浓度与治理效率关系
    3.4 流速对净化器治理效率的影响探究
    3.5 电压对净化器治理效率的影响探究
    3.6 静电模块数量与净化器治理效率的关系探究
    3.7 Fluent模拟结果
    3.8 设备最佳参数的选择及设备的改进
        3.8.1 实验设备最佳参数选择
        3.8.2 设备的改进与提升
    3.9 高压静电沉降油烟的机理探讨
        3.9.1 宏观机理
        3.9.2 微观机理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压静电与DBD联用对烧烤油烟净化效果评价
    4.1 静电式油烟净化器对VOCs的净化能力
        4.1.1 选用的静电式油烟净化器参数
        4.1.2 静电式油烟净化器对各种类VOCs的净化能力
    4.2 DBD对油烟中VOCs的去除效率
    4.3 静电式油烟净化器与DBD联用效果分析
        4.3.1 两种设备联用对烧烤油烟颗粒的去除能力
        4.3.2 两种设备联用对烧烤油烟中VOCs的净化能力
        4.3.3 对高压静电及介质阻挡放电降解VOCs机理的推断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处理前后油烟中VOCs的健康风险评估与臭氧生成潜势
    5.1 烧烤油烟中VOCs的成分分析
    5.2 烧烤油烟VOCs的致癌与非致癌风险评估
    5.3 烧烤油烟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微纳米气泡间接催化氧化柴油车尾气中多种污染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气体及仪器
    2.2 实验装置、过程及计算
第三章 空气微纳米气泡间接催化氧化脱除柴油车尾气中NO、SO_2研究
    3.1 引言
    3.2 微纳米气泡直接脱除柴油车尾气实验
    3.3 不同因素对空气微气泡间接脱除柴油车尾气系统的影响
    3.4 最佳条件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臭氧微纳米气泡间接催化氧化脱除柴油车尾气中多污染物研究
    4.1 引言
    4.2 不同因素对臭氧微纳米气泡间接脱除柴油车尾气系统的影响
    4.3 不同微纳米气液泡间接脱除柴油车尾气体系比较
    4.4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4.5 DPF耦合臭氧微纳米气泡间接脱除柴油车尾气体系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纳米气泡间接脱除柴油车尾气体系的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普通曝气与微纳米气泡间接脱除比较
    5.3 添加尿素对微纳米气泡间接脱除柴油尾气体系的机理探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展望及建议
    6.1 结论
    6.2 展望及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6)硝酸法生产氧化铁红颜料反应失控预防和NOx废气治理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氧化铁颜料
        1.1.1 氧化铁颜料分类
        1.1.2 氧化铁红颜料生产工艺
    1.2 氮氧化物
        1.2.1 氮氧化物的来源
        1.2.2 氮氧化物的危害
        1.2.3 氮氧化物的治理
        1.2.4 硝酸工业氮氧化物治理
    1.3 立题依据
        1.3.1 研究背景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项目概况、工艺流程和关键反应工序分析
    2.1 项目简介
        2.1.1 工艺流程
        2.1.2 反应车间概况
        2.1.3 反应原理
    2.2 关键反应工序分析
        2.2.1 硝酸亚铁制备过程分析
        2.2.2 氧化铁红晶种制备过程分析
        2.2.3 二步氧化反应过程分析(彭尼曼反应)
    2.3 反应失控情景
第三章 硝酸亚铁分解反应失控预防机制
    3.1 硝酸亚铁分解反应原理
    3.2 硝酸亚铁分解反应动力学测试
        3.2.1 测试仪器与方法
        3.2.2 不同温度和不同pH值下的ARC测试
        3.2.3 硝酸亚铁起始分解时间与pH值和温度的关系
        3.2.4 新鲜铁皮存在情况下的Fe(NO_3)_2分解测试
    3.3 FE(NO_3)_2分解反应失控预防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O_x废气治理工艺优化
    4.1 优化设计依据
    4.2 排放标准
    4.3 尾气治理工艺设计基础
    4.4 湿式吸收过程
    4.5 选择性催化还原过程
    4.6 处理工艺优化措施
        4.6.1 湿式吸收塔添加尿素
        4.6.2 SCR反应器增加一层催化剂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7)生物喷淋塔对烟气中SO2/NOx/CO2的净化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3 传统烟气净化技术及研究进展
        1.3.1 CO_2捕获工艺
        1.3.2 SO_2净化工艺
        1.3.3 NO_x净化工艺
        1.3.4 烟气同步脱硫脱硝技术
    1.4 生物法净化烟气的技术及研究进展
        1.4.1 生物法烟气脱硫(Bio-FGD)
        1.4.2 生物法烟气脱硝
        1.4.3 络合吸收-生物还原法(Bio De NO_x)
        1.4.4 生物法净化废气常用反应器介绍
    1.5 课题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课题研究内容
        1.5.2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培养基配方
        2.1.2 实验药品
        2.1.3 实验仪器
    2.2 测试指标及分析方法
        2.2.1 测试指标
        2.2.2 分析计算方法
    2.3 实验方法
        2.3.1 生物喷淋塔设计与搭建
        2.3.2 生物喷淋塔启动
        2.3.3 生物喷淋塔净化烟气最佳运行参数的研究
        2.3.4 强化CO_2、NO吸收效能的研究
        2.3.5 高通量测序研究方法
第三章 生物喷淋塔净化烟气最佳运行参数的研究
    3.1 引言
    3.2 反应器的启动
        3.2.1 丙酸盐转化效能
        3.2.2 硫酸盐及硫化物转化效能
    3.3 生物喷淋净化烟气最佳运行参数的研究
        3.3.1 空塔气速的影响
        3.3.2 喷淋液pH的影响
        3.3.3 吸收液回流比的影响
        3.3.4 液体喷淋密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强化CO_2/NO吸收效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烟气回流对CO_2/NO净化效能的强化作用
        4.2.1 CO_2净化效能的强化作用
        4.2.2 NO净化效能的强化作用
    4.3 SO_2、S~(2-)的存在对NO、CO_2 净化效能的影响
        4.3.1 CO_2净化效能变化
        4.3.2 NO净化效能变化
    4.4 FE(Ⅱ)EDTA对 NO/CO_2 净化效能的强化作用
        4.4.1 Fe(Ⅱ)EDTA强化NO/CO_2 净化效能研究
        4.4.2 Fe(Ⅱ)EDTA对离子转化的影响
        4.4.3 铁离子的平衡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和功能解析
    5.1 引言
    5.2 微生物群落结构丰富度及多样性差异性分析
        5.2.1 微生物群落的Alpha多样性分析
        5.2.2 OTU聚类分析及稀释曲线
        5.2.3 微生物群落的Beta差异性分析
    5.3 微生物群落组成及演替规律分析
        5.3.1 微生物群落在门水平的结构
        5.3.2 微生物群落在科水平的结构
        5.3.3 微生物群落在属水平的结构
    5.4 功能基因预测及反应体系代谢机理解析
        5.4.1 功能基因热图分析
        5.4.2 生物喷淋塔代谢路径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8)微纳米气泡喷淋与低温等离子联合处理涂装模拟废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涂装废气来源及危害
        1.1.2 国内外相关标准
    1.2 国内外VOCs处理技术
        1.2.1 燃烧技术
        1.2.2 膜分离技术
        1.2.3 生物降解技术
        1.2.4 光催化氧化技术
        1.2.5 其他工艺组合运用
    1.3 微纳米气泡技术研究进展
        1.3.1 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
        1.3.2 微纳米气泡技术在废气处理方面研究进展
    1.4 低温等离子技术研究进展
        1.4.1 低温等离子放电形式
        1.4.2 低温等离子处理废气研究进展
    1.5 微纳米气泡喷淋-低温等离子联合处理工艺的提出
    1.6 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微纳米气泡在水中基本特性的研究
    2.1 实验器材及装置
        2.1.1 实验仪器
        2.1.2 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规格
    2.2 实验方法
        2.2.1 溶解氧浓度
        2.2.2 微纳米气泡悬浮时间
        2.2.3 有效气液混合比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微纳米气泡溶解氧变化
        2.3.2 微纳米气泡悬浮时间
        2.3.3 有效气液混合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纳米气泡喷淋装置处理涂装模拟气体
    3.1 实验仪器及材料
        3.1.1 实验仪器设备
        3.1.2 实验试剂
        3.1.3 喷淋塔规格
    3.2 实验流程
    3.3 分析方法与评价指标
        3.3.1 分析方法
        3.3.2 评价指标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不同喷淋液对模拟气体去除率的影响
        3.4.2 进气浓度对模拟气体去除率的影响
        3.4.3 停留时间对模拟气体去除率的影响
        3.4.4 喷淋液气比对模拟气体去除率的影响
        3.4.5 循环水质变化
    3.5 微纳米气泡处理模拟废气反应机理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温等离子技术处理涂装模拟气体
    4.1 实验仪器及材料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系统
    4.2 实验流程
    4.3 检测分析系统
        4.3.1 测定和分析方法
        4.3.2 降解率及放电性能指标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进气浓度对模拟气体去除率的影响
        4.4.2 电压对模拟气体去除率的影响
        4.4.3 电流对模拟气体去除率的影响
        4.4.4 停留时间对模拟气体去除率的影响
        4.4.5 湿度对模拟气体去除率的影响
    4.5 降解彻底性及电离强度分析
        4.5.1 CO_x产生量
        4.5.2 NO_x产生量
        4.5.3 O_3产生量
    4.6 低温等离子处理模拟喷涂废气的机理推测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纳米气泡喷淋和低温等离子联合处理涂装模拟废气
    5.1 微纳米气泡喷淋和低温等离子串联运行
    5.2 微纳米气泡和低温等离子串联装置实验结果
        5.2.1 串联装置下不同浓度下变化趋势曲线
        5.2.2 处理浓度范围限定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Cu-Fe-Ce复合金属氧化物同时脱除H2S、PH3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硫化氢和磷化氢的性质、来源和危害
        2.1.1 硫化氢和磷化氢的来源和危害
        2.1.2 硫化氢和磷化氢的性质
    2.2 湿法工艺脱除硫化氢和磷化氢研究现状
        2.2.1 次氯酸钠法
        2.2.2 氯水法
        2.2.3 浓硫酸法
        2.2.4 液相催化氧化法
        2.2.5 湿式催化氧化法
    2.3 干法工艺脱除硫化氢和磷化氢研究现状
        2.3.1 燃烧法
        2.3.2 催化分解法
        2.3.3 吸附催化氧化法
    2.4 吸附剂及其改性方法
        2.4.1 活性炭
        2.4.2 介孔氧化硅
        2.4.3 介孔氧化铝
        2.4.4 复合金属氧化物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系统和实验方法
    3.1 实验系统
        3.1.1 实验技术路线
        3.1.2 实验活性测试系统
        3.1.3 实验材料及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吸附剂制备方法
        3.2.2 吸附剂性能评价方法
        3.2.3 吸附剂表征方法
第四章 Cu-Fe-Ce复合金属氧化物的制备和活性评价
    4.1 不同金属比例[n(Ce~(3+)) /n(Fe~(3+))]对同时脱除H_2S和 PH_3的影响
    4.2 不同沉淀p H对同时脱除H_2S和 PH_3的影响
    4.3 不同水热陈化温度对同时脱除H_2S和PH_3的影响
    4.4 不同焙烧温度对同时脱除H_2S和PH_3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u-Fe-Ce复合金属氧化物同时脱除PH_3和H_2S反应条件的考察及机理分析
    5.1 Cu-Fe-Ce复合金属氧化物同时脱除PH_3和H_2S反应条件的考察
        5.1.1 不同反应温度对同时脱除H_2S和PH_3的影响
        5.1.2 不同氧含量对同时脱除H_2S和PH_3的影响
        5.1.3 不同进口气体浓度对同时脱除H_2S和PH_3的影响
        5.1.4 不同反应空速对同时脱除H_2S和PH_3的影响
        5.1.5 结果与讨论
    5.2 Cu-Fe-Ce复合金属氧化物同时脱除PH_3和H_2S的反应机理分析
        5.2.1 BET测试
        5.2.2 XPS测试
        5.2.3 In suit FTIR测试
        5.2.4 机理推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B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荣誉和奖励
附录 C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项目

(10)基于低温等离子体的汽车尾气净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汽车尾气排放污染现状及危害
        1.2.1 汽车尾气排放污染的现状
        1.2.2 汽车尾气排放污染物的危害
    1.3 汽车尾气排放控制技术
        1.3.1 机内净化技术
        1.3.2 机外净化技术
    1.4 低温等离子体净化汽车尾气的研究现状
    1.5 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净化汽车尾气的研究现状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等离子体净化汽车尾气的基本原理
    2.1 等离子体的理论基础
        2.1.1 等离子体分类
        2.1.2 低温等离子体的放电形式
    2.2 介质阻挡放电的基本原理
        2.2.1 介质阻挡放电基本概念
        2.2.2 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结构
        2.2.3 介质层与内电极材料的选择
    2.3 介质阻挡放电物理与化学反应过程
        2.3.1 介质阻挡放电的物理反应过程
        2.3.2 介质阻挡放电的化学反应过程
    2.4 介质阻挡放电净化NOx反应过程的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实验研究方法与实验系统装置
    3.1 实验研究方法
        3.1.1 介质阻挡放电功率测量方法
        3.1.2 介质阻挡放电电压电流测量方法
        3.1.3 介质阻挡放电放电气隙电场强度计算方法
        3.1.4 实验气体净化效率计算方法
    3.2 实验系统及装置
        3.2.1 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结构设计
        3.2.2 实验系统平台搭建
        3.2.3 实验流程与步骤
    3.3 本章小结
4 介质阻挡放电净化模拟汽车尾气中NO的实验研究
    4.1 反应器结构参数对NO净化效率影响的实验分析
        4.1.1 放电间隙对NO净化效率的影响
        4.1.2 放电外电极长度对NO净化效率的影响
    4.2 放电参数对NO净化效率影响的实验分析
        4.2.1 电压对NO净化效率的影响
        4.2.2 频率对NO净化效率的影响
    4.3 气体参数对NO净化效率影响的实验分析
        4.3.1 NO初始浓度对NO净化效率的影响
        4.3.2 输入气体流量对NO净化效率的影响
        4.3.3 O_2 含量对NO净化效率的影响
        4.3.4 CO_2和O_2的加入对NO净化效率的影响
    4.4 环境温度参数对NO净化效率影响的实验分析
        4.4.1 反应器温度对放电电压的影响
        4.4.2 气体温度对NO净化效率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净化模拟汽车尾气中NO的实验研究
    5.1 低温等离子体与催化剂协同的工艺路线
    5.2 催化剂的选择与制备
    5.3 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剂对NO净化效率影响的实验分析
        5.3.1 不同协同方式对NO净化效率的影响
        5.3.2 催化剂负载量对NO净化效率的影响
        5.3.3 催化剂粒径对NO净化效率的影响
        5.3.4 协同作用下NO初始浓度对NO净化效率的影响
        5.3.5 协同作用下输入气体流量对NO净化效率的影响
        5.3.6 协同作用下输入气体温度对NO净化效率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NO_X废气净化工艺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工业园区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大气污染全过程防控研究 ——以长寿经开区为例[D]. 郝宇杭.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8)
  • [2]调节NOx氧化度协同化学吸收—生物还原法脱除烟气中NOx的性能研究[D]. 杨景瑞.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NaClO2/电解NaCl盐水法的烟气脱硝性能及机理研究[D]. 公丕建.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4]高压静电—DBD联用技术脱除餐饮油烟的实验研究与效果评价[D]. 欧阳雨川. 贵州大学, 2020(01)
  • [5]微纳米气泡间接催化氧化柴油车尾气中多种污染物的研究[D]. 马梦蝶. 东华大学, 2020
  • [6]硝酸法生产氧化铁红颜料反应失控预防和NOx废气治理工艺优化[D]. 高强. 浙江大学, 2020(03)
  • [7]生物喷淋塔对烟气中SO2/NOx/CO2的净化效能研究[D]. 李春丽.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8]微纳米气泡喷淋与低温等离子联合处理涂装模拟废气[D]. 朱玲慧. 扬州大学, 2020(04)
  • [9]Cu-Fe-Ce复合金属氧化物同时脱除H2S、PH3及机理研究[D]. 韦硕. 昆明理工大学, 2020
  • [10]基于低温等离子体的汽车尾气净化技术研究[D]. 郭大江.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NO_X废气净化工艺的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