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网膜光阈值的变化

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网膜光阈值的变化

一、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视网膜光阈值改变(论文文献综述)

阿衣古丽·麦麦提[1](2021)在《OCT对早期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视盘形态学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借助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早期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Bruch膜开口最小边缘宽(BMO-MRW)等相关参数,对该病早期视盘损害的形态学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科2020年1月至2020年7月的初诊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患者31例(56眼)为观察组,31例(53眼)健康检查人员作为健康对照组,均用OCT技术准确测量视盘形态学相关参数,分析两组数据信息,并画出阳性指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特异度、灵敏度等。结果:基本信息:例如年龄,性别,最佳矫正视力和中位角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RNFL测试结果中,观察组中被检查人员的视盘全周平均值各象限均小于健康对照组。两组数据之间存在差异;BMO-MRW相关参数中,观察组受检人员视杯宽度、视杯深度均远远高于对照组,而鼻侧BMO-MRW远远低于对照组,在数据中具有一定的统计学差异。与健康对照组受试者相比,BMO和颞侧BMO-MRW统计学上的无显着差异。计算各指标ROC曲线下面积比较结果为:视盘全周围平均值>鼻下象限>颞下象限>鼻上象限>颞上象限>视杯深度>鼻象限>颞象限>鼻侧BMO-MRW>视杯宽度;结论:OCT以非接触式,可重复性好和成像速度快的优势,可以准确测量RNFL、BMO-MRW等视盘形态学指标,其变化可以将早期CPACG与正常人区分,OCT可以广泛运用于早期CPACG的临床诊断。而且上述相关参数中RNFL厚度比BMO-MRW等视盘相关参数更有参考价值。

张睿[2](2020)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诊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探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成像技术诊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8月期间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就诊的患者160人(160眼)。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严格挑选合适的入组患者,分为健康对照组(A组)以及早期、中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B组),各80人(80眼),两组患者按照年龄差异再分为A1组(20岁-39岁),A2组(60岁-79岁),B1组(20岁-39岁),B2组(60岁-79岁),各40人(40眼)。对4组患者利用SD-OCT进行视盘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黄斑区平均神经节细胞层联合内丛状层(GCL-IPL)厚度、黄斑区最薄神经节细胞层联合内丛状层(GCL-IPL)厚度以及黄斑区平均整体厚度(macular thickness average cube)进行测量。并记录所有入组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非接触眼压、中央角膜厚度(CCT)、自动静态视野、眼底照相,以及裂隙灯、电脑验光和房角镜等检查结果。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测量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 x±s 用表示。对pRNFL厚度的分析分为平均厚度、上方、鼻侧、下方以及颞侧厚度5个区域。各组黄斑区分析参数为黄斑区平均GCL-IPL厚度、黄斑区最薄GCL-IPL厚度以及黄斑区平均整体厚度,对4组患者上述参数对应区域进行比较。健康对照组和POAG组(4组)之间年龄、屈光度、CCT、BCVA以及上述测量参数之间的组间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各组间性别差异对比采用卡方检验,P<0.05被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视盘及黄斑区各参数的诊断效能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下面积(AUC)来计算得出。AUC值越接近于1代表诊断价值越高即诊断效能越高。结果健康对照组和早中期POAG组黄斑区平均GCL-IPL厚度及最薄GCL-IPL厚度均随年龄增长而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然而两组黄斑区平均整体厚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均无明显变化(P>0.05)。在健康对照组,年龄因素对pRNFL厚度影响不大,20岁~39岁者与60岁~79岁者,即随着年龄的增长pRNFL各个区域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早中期POAG组,20岁~39岁者和60岁~79岁者pRNFL平均厚度、上方厚度、下方厚度和颞侧厚度与健康对照组同年龄者相比均变薄,且60岁~79岁者上述pRNFL厚度与20岁~39岁者相比也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早中期POAG组鼻侧pRNFL厚度在20岁~39岁者与60岁~79岁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同年龄者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ROC曲线分析计算视盘及黄斑区域参数,其中AUC值最高为下方pRNFL厚度,AUC=0.943,其次为平均pRNFL厚度,AUC=0.902,排在第三位的是黄斑区最薄GCL-IPL 厚度,AUC=0.864。结论利用SD-OCT检查手段可以早期发现POAG,下方pRNFL及平均pRNFL诊断准确率高,影响因素少,可以作为早期诊断POAG的敏感检测指标。联合黄斑区最薄GCL-IPL厚度检测可进一步提高POAG的诊断效能。

王励韬[3](2020)在《视野前及早中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结构与功能改变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利用微视野计和OCT测量视野前青光眼和早中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黄斑区及视盘周围视网膜光敏感度、黄斑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厚度和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探究视野前及早中期青光眼结构与功能改变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正常人21例(40眼)、视野前青光眼患者29例(40眼)、早中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35例(40眼),应用微视野计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黄斑区和视盘周围视网膜光敏感度检测,应用OCT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黄斑区GCIPL厚度、视盘周围(RNFL)厚度检测,收集各组受检眼黄斑区上方、下方、鼻上方、鼻下方、颞上方、颞下方及平均视网膜光敏感度,视盘周围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及平均视网膜光敏感度,黄斑区上方、下方、鼻上方、鼻下方、颞上方、颞下方及平均GCIPL,视盘周围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及平均RNFL等参数,对各组测量所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视野前青光眼组中,黄斑区各区域视网膜光敏感度及平均视网膜光敏感度与GCIPL厚度呈正相关,视盘周围各象限视网膜光敏感度及平均视网膜光敏感度与RNFL厚度呈正相关,其中黄斑区颞上方相关性(r=0.831)最强。在青光眼组中,黄斑区各区域视网膜光敏感度及平均视网膜光敏感度与GCIPL厚度呈正相关,视盘周围各象限视网膜光敏感度及平均与RNFL厚度呈正相关,其中黄斑区颞下方相关性(r=0.829)最强。在视野前青光眼组中,除下方和鼻侧RNFL的AUC值为0.69、0.58外,余RNFL厚度及GCIPL厚度AUC值均>0.70;除鼻侧视盘周围视网膜光敏感度AUC值为0.67外,余象限视盘周围视网膜光敏感度和黄斑区各区域视网膜光敏感度AUC值均>0.70。在青光眼组中,黄斑区及视盘周围视网膜光敏感度、RNFL厚度、GCIPL厚度AUC值均>0.70,均具有一定的准确性。颞下黄斑区视网膜光敏感度AUC(0.90)值最大,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结论:1.在视野前青光眼及早中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黄斑区及视盘周围视网膜光敏感度与GCIPL厚度、RNFL厚度有相似的诊断意义,可为青光眼早期诊断及随访提供重要参考依据。2.在视野前青光眼及早中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黄斑和视盘周围视网膜结构和功能变化有良好的一致性。3.对于视野前青光眼,微视野检查可发现Humphrey视野计无法检测出的视网膜功能改变,为视野前青光眼诊断及随访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闫莉[4](2020)在《Ic-VEP联合黄斑区GCIPL检查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视神经病变,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视神经萎缩、视野缺损等,并且眼压升高时房角始终保持开放。与闭角型青光眼不同的是POAG的眼压虽然是主要的危险因素,但一些眼压正常伴有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的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和仅表现为眼压升高无视神经及视野损害的高眼压症者的眼压管理效果明显降低,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困难性也明显增加。大部分患者在POAG隐匿的病程中逐渐丧失视力,甚至仅存中心视力,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常规的诊断方式如标准自动视野计(standard automatic perimeter,SAP)可以检出青光眼性视野缺损,却不能敏感的发现发生在视野缺损前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的损伤,主观性也较强。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可以通过评估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等参数判断视神经的损伤,但POAG早期RGC损伤时RNFL还未出现明显的结构变化,因此该检查在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也比较有限。多种用于POAG早期诊断的检查方法在传统检查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出现并在实践中发展。大多数检查都基于POAG早期RGC的损伤,其中SD-OCT可以检测到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anglion cell complex,GCC)。Cirrus HD-OCT是SD-OCT的一种仪器,其节细胞分析模式可以准确测量RGC层加内丛状层(ganglion cell inner plexiform layer,GCIPL)厚度。另一种新型的检查方法分离格栅视觉诱发电位(isolated—check visual evoked potential,ic-VEP)可以针对性的检查RGC中的M细胞,以期早期发现青光眼的损伤。为了评价ic-VEP联合黄斑GCIPL检查在POAG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本研究收集了早期、中晚期POAG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的相关检查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资料与方法选择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64人64眼,根据HAP分级标准将POAG分为早期POAG组34人34眼和中晚期POAG组30人30眼;同时期于我院体检的年龄及性别匹配的正常者26人26眼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均行视力(包括矫正视力)、眼压、房角、角膜厚度、ic-VEP、视野、Cirrus HD-OCT扫描视盘及黄斑等检查。并记录ic-VEP检查参数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与黄斑区检查GCIPL相关参数,应用统计软件分析SNR和GCIPL相关参数对早期、中晚期POAG的独立和联合诊断效能。结果(1)早期POAG组、中晚期POAG组与对照组相比,早期与中晚期POAG组相比年龄、性别、屈光度、中央角膜厚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眼压、C/D及MD均有明显差异(P<0.01)。早期、中晚期POAG组的眼压、C/D均高于对照组,MD均低于对照组;早期POAG组与中晚期POAG组相比,中晚期POAG组的眼压、C/D均比早期组大,MD低于早期组。(2)早期、中晚期POAG组的SNR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显着(P<0.01),GCIPL所有象限厚度及平均厚度、最小厚度均薄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1)。(3)GCIPL各参数、SNR与MD呈正相关,且GCIPL各参数相关性更强;C/D与MD呈负相关。(4)诊断早期POAG时AUC值最高的是SNR与GCIPL联合指标(0.957),其次是SNR(0.904),部分GCIPL参数AUC也较高如颞上区(0.853)和最小值(0.853)、平均值(0.826);诊断中晚期POAG时AUC值最高的是GPICL鼻下区(0.929),其次是SNR(0.923),GCIPL的其他参数AUC值也较高如平均值(0.924)等均在0.9左右。诊断早期POAG时灵敏度最高的是SNR(94.44%),特异度最高是SNR与GCIPL联合指标(100.00%);诊断中晚期POAG时灵敏度最高的是SNR(96.87%),特异度最高的是GCIPL上方区、鼻上区、下方区及平均值(均100%)。诊断早期POAG时约登指数最大的是SNR与GCIPL最小值的联合指标(0.9167),其次是GCIPL最小值(0.7083)和SNR(0.6944);诊断中晚期POAG时约登指数最大的是GCIPL平均值(0.9063)且GCIPL所有参数的约登指数均大于SNR(0.764)。结论(1)ic-VEP对早期及中晚期POAG的诊断均有一定价值,GCIPL对中晚期POAG的诊断更有价值。(2)ic-VEP联合GCIPL对早期POAG的有较好的诊断能力,且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

黄鹏[5](2019)在《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分析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黄斑区及视盘旁的微循环变化》文中认为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定性定量分析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黄斑区及视盘旁的微循环变化特点,探讨各期开角型青光眼患者黄斑区与视盘旁的微循环变化与视网膜结构损伤与视野损害的关系。方法选取观察对象为2018-04至2019-04就诊于深圳市爱尔眼科医院的已确诊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并且眼压控制稳定的患者41例(77眼),设为观察组,选择年龄、性别配对的正常人群23例(43眼),设为正常对照组,根据视野平均缺损(mean defect,MD)值将POAG患者分为早期青光眼组35眼、进展期青光眼组25眼与晚期青光眼组17眼;应用OCTA技术分别测量黄斑区各象限以及视盘旁(全周以及各象限)平均毛细血管密度,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其黄斑区及视盘旁微循环变化特点;同时也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分别测量黄斑区节细胞复合体(retinal ganglion cells,GCC)和视盘旁各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平均厚度进行比较,并对各参数与Humphrey-HFA3 24-II标准自动视野仪测量的MD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41例(77眼)青光眼患者里早期青光眼(35眼)平均眼压为14.37±2.88mm Hg;视盘旁平均RNFL厚度为82.97±9.21μm;黄斑区平均GCC厚度为78.69±10.16μm;视野平均缺损度为-3.07±1.57d B;视盘周围平均毛细血管密度46.75±3.63%、视盘上方毛细血管密度49.06±4.78%、视盘下方毛细血管密度48.07±5.99%、视盘鼻侧方毛细血管密度46.23±3.78%、视盘颞侧毛细血管密度52.77±7.44%、视盘盘内毛细血管密度50.21±6.36%;黄斑区平均毛细血管密度44.70±4.66%、黄斑区上方毛细血管密度45.11±4.47%、黄斑区下方毛细血管密度43.94±5.04%、黄斑区鼻侧方毛细血管密度49.25±5.04%、黄斑区颞侧毛细血管密度42.85±4.87%;进展期青光眼(25眼)患者平均眼压为14.00±2.33mm Hg;视盘旁平均RNFL厚度为67.76±11.14μm;黄斑区平均GCC厚度为68.04±10.57μm;视野平均缺损度为-8.83±1.79d B;视盘全周平均毛细血管密度40.37±5.97%、视盘上方毛细血管密度40.56±7.62%、视盘下方毛细血管密度38.55±7.07%、视盘鼻侧方毛细血管密度40.13±8.63%、视盘颞侧毛细血管密度41.87±11.50%、视盘盘内毛细血管密度49.80±8.63%;黄斑区平均毛细血管密度37.74±4.45%、黄斑区上方毛细血管密度38.78±4.58%、黄斑区下方毛细血管密度36.65±5.11%、黄斑区鼻侧方毛细血管密度41.92±6.91%、黄斑区颞侧毛细血管密度35.12±4.75%;晚期青光眼(17眼)患者平均眼压为14.89±2.87mm Hg;视盘旁平均RNFL厚度为60.12±16.38μm;黄斑区平均GCC厚度为55.82±12.50μm;视野平均缺损度为-19.71±5.05d B;视盘全周平均毛细血管密度33.01±4.92%、视盘上方毛细血管密度35.03±7.72%、视盘下方毛细血管密度33.14±5.98%、视盘鼻侧方毛细血管密度36.08±7.35%、视盘颞侧毛细血管密度43.75±8.80%、视盘盘内毛细血管密度41.12±7.89%;黄斑区平均毛细血管密度33.23±3.28%、黄斑区上方毛细血管密度33.69±3.31%、黄斑区下方毛细血管密度32.95±3.68%、黄斑区鼻侧方毛细血管密度40.96±7.92%、黄斑区颞侧毛细血管密度31.60±4.37%;正常人(43眼)平均眼压为15.90±2.96mm Hg;视盘全周平均毛细血管密度52.90±1.13%、视盘上方毛细血管密度51.25±2.97%、视盘下方毛细血管密度51.21±2.95%、视盘鼻侧方毛细血管密度47.32±3.15%、视盘颞侧毛细血管密度56.04±2.63%、视盘盘内毛细血管密度53.96±3.63%;黄斑区平均毛细血管密度48.55±1.34%、黄斑区上方毛细血管密度48.21±2.50%、黄斑区下方毛细血管密度47.37±2.32%、黄斑区鼻侧方毛细血管密度50.95±3.81%、黄斑区颞侧毛细血管密度47.36±3.37%。视盘旁毛细血管密度在各组受检眼中的比较见表2、表3及图8、图9,,正常对照组受试者视盘全周、上方、下方、鼻侧、颞侧的血管密度均高于各期青光眼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但正常对照组的视盘全周、上方、下方、颞侧、鼻侧的血管密度与早期青光眼组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与早期青光眼组视盘毛细血管密度(全周、上方、下方)比较,进展期和晚期青光眼组的视盘毛细血管密度各参数(全周、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早期青光眼组视盘内毛细血管密度与进展期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进展期视盘内毛细血管密度与正常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正常对照组受试者黄斑区(上方、下方、鼻侧、颞侧)毛细血管密度均高于各期青光眼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正常对照组黄斑区毛细血管密度与早期青光眼组对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正常对照组受试者黄斑全周、上方、下方、鼻侧、颞侧的血管密度均高于各期青光眼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正常对照组受试者黄斑区(上方、下方、鼻侧、颞侧)毛细血管密度均高于各期青光眼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各期青光眼组亚组间黄斑区(上方、下方)毛细血管密度之间对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但正常对照组的黄斑区(颞侧、鼻侧)的毛细血管密度与早期青光眼组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进展期青光眼组黄斑区(颞侧、鼻侧)的毛细血管密度与晚期青光眼组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患者的视盘周围的平均毛细血管密度与视盘的RNFL平均厚度和视野MD值呈正性关联(均为r>0.7,P<0.05);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黄斑区平均毛细血管密度与黄斑区GCC平均厚度、视野MD值呈正相关(均为r>0.7,P<0.05)。早期、进展期青光眼组视盘(全周、上方、下方)毛细血管密度与视盘(全周、上方、下方)RNFL厚度呈正相关(均为r>0.4,P<0.05),但与视野MD值相关性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青光眼组视盘全周平均毛细血管密度与视盘平均RNFL厚度呈正相关(r>0.5,P<0.05),视盘(全周、上方、下方)毛细血管平均密度与视野MD值呈正相关(均为r>0.5,P<0.05);各期青光眼组黄斑区毛细血管密度与黄斑区平均GCC厚度呈正相关(均为r>0.5,P<0.05);早期青光眼组毛细血管密度与视野MD值呈正相关(r>0.3,P<0.05);进展期和晚期青光眼组黄斑区毛细血管密度与视野MD值呈相关性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视盘毛细血管密度和黄斑区平均毛细血管密度对开角型青光眼诊断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值均大于0.7。结论本研究提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患眼存在眼底微循环异常,黄斑区及视盘旁毛细血管密度低于正常眼,而且随着病情进展黄斑区(全周、上方、下方)及视盘(全周、上方、下方)毛细血管密度明显减少,且与患眼RNFL和视野的损害有较好的相关性。随着青光眼的进展,视盘及黄斑区的上方与下方微血管微循环最容易出现异常而表现相应微血管密度降低,在早期青光眼患者中,黄斑区毛细血管密度变化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胡佩[6](2019)在《明目逍遥颗粒对青光眼视神经保护的临床规范化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科学地评价明目逍遥颗粒保护青光眼患者视神经的有效性,为新药开发奠定基础。确立适用于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的规范化临床试验方案。挖掘和整理中医药治疗青光眼、视神经保护的新理念,丰富中医药治疗眼病理论。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青光眼在治疗前后视野损伤计分的变化,青光眼不同分期在治疗前后视野损伤计分的变化。研究背景:明目逍遥颗粒剂是广安门医院眼科韦玉英教授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的治疗视神经病变的中药制剂。本品处方由柴胡、茯苓、白术、当归、白芍、甘草、菊花、枸杞子、丹皮、栀子、薄荷、石菖蒲组成,具有疏肝养血、升阳通窍的功能,韦玉英教授用于治疗小儿视神经萎缩及外伤性视神经萎缩等眼病。近30年来,随着疾病谱的变化,我科应用具有疏肝养血、升阳通窍作用的明目逍遥颗粒治疗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肝郁血虚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初步统计其有效率达80%-90%。研究方法:参考GCP要求设计和规范临床试验方案,本研究为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受试例数为66例。疗程设定为服药6个月,本研究66例病例将全部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完成。按方案纳入、排除和剔除,最终纳入青光眼患者,并把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以及试验组,并随机分层。试验组控制眼压治疗+服用明目逍遥颗粒剂,每日2次,每次2袋;对照组控制眼压治疗+服用安慰剂,每日2次,每次2袋,疗程6个月,明目逍遥颗粒及其安慰剂颗粒,均由广安门医院药剂科制剂室提供,每包9克。观察指标:1.背景资料观察:(1)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2)一般临床资料:家族史、病史、病程、治疗史、合并疾病及用药等。2.安全性指标:(1)生命体征:如体温、血压、呼吸、心率等;(2)不良事件(随时详细记录)。3.诊断性指标:视力(国际标准视力表)、眼压(非接触眼压计)、房角(裂隙灯)、眼底检查(直接检眼镜)。以上指标,于用药前、用药后每隔1月及试验结束时各检测1次,共7次。4.疗效性指标(1)主要疗效指标:视野检测。采用OCTOPUS视野计G2程序,于用药前、用药3月后、试验结束时各检测1次,共3次。①视野损伤计分②全视野敏感度平均缺失:参照视野报告中的MD值。(2)次要疗效指标①视神经纤维层断层扫描仪(HRT-Ⅱ)检测:于用药前、用药3月后、试验结束时各检测1次,共3次。A.视神经纤维厚度(Mean RNFL Thickness)。B.视神经形态学指标—杯盘比值(Cup/Disk Ratio)。5.中医证候评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疗效标准》制定(1994年)。研究结果:本研究纳入病例66人,其中明目逍遥颗粒组27人,46眼,男性15眼,女性31眼,安慰剂组27人,46眼,男性21眼,女性25眼。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视野损伤范围、局部视野敏感度缺失、视力、眼压、MD值、MS值、LV值,进行统计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野损伤计分变化情况,治疗组视野损伤计分治疗前后均值差为1.04,P=0.005<0.05,说明结果显着,可以认为治疗组视野损伤计分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且治疗前显着高于治疗后;对照组视野损伤计分治疗前后均值差为-0.18,P=0.559>0.05,说明结果不显着,可以认为对照组视野损伤计分治疗前后无显着差异。2.不同类型的青光眼在治疗前后视野损伤计分的变化中,在治疗组中,闭角型青光眼视野损伤评分治疗前后的均值差为1.48,P=0.019<0.05,说明结果显着,可以认为闭角型青光眼视野损伤评分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且治疗前显着大于治疗后。而开角型青光眼视野损伤评分治疗前后的均值差为0.61,P=0.139>0.05,说明开角型青光眼视野损伤评分治疗前后无显着差异。对照组中,开角型青光眼视野损伤评分治疗前后的均值差为-0.27,P=0.599>0.05,开角型青光眼视野损伤评分治疗前后无显着差异,闭角型青光眼视野损伤评分治疗前后的均值差为-0.08,P=0.802>0.05,闭角型青光眼视野损伤评分治疗前后无显着差异。3.青光眼不同分期在治疗前后视野损伤计分的变化中,在治疗组中,早期青光眼均差值为1.33,P=0.003<0.05,说明早期青光眼视野损伤计分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且治疗前显着大于治疗后;而中期青光眼均差值为0.50,P=0.459>0.05,说明中期青光眼视野损伤计分治疗前后无显着差异。在对照组中,早期青光眼均差值为0.28,P=0.459>0.05,说明早期青光眼视野损伤计分治疗前后无显着差异,而中期青光眼均差值为-0.94,P=0.053>0.05,说明中期青光眼视野损伤计分治疗前后无显着差异。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D值、C/D、RNFL变化情况,治疗前后所有比较P值均大于0.05,可以认为治疗组和对照组MD值、C/D、RNFL治疗前后无显着差异。说明MD值、C/D、RNFL是长期各种作用下形成的,在病情趋向于稳定期,其变化不大。且治疗时间偏短无法体现明目逍遥颗粒的治疗作用。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变化情况,在对照组中,视力治疗前后比较的P值小于0.05,说明结果显着,可以认为在对照组中,视力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治疗前显着低于治疗后;治疗组视力治疗前后无显着差异。6.眼压值治疗前后所有比较P值均大于0.05,可以认为治疗组眼压值治疗前后无显着差异,对照组眼压值治疗前后也无显着差异。7.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变化情况,在治疗组和对照组中,中医症状评分治疗前后比较的P值小于0.05,说明结果显着,可以认为在治疗组和对照组中,中医症状评分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据均值差可知,治疗前显着大于治疗后。结论:1.明目逍遥颗粒能够改善青光眼患者的视野损伤情况。2.明目逍遥颗粒能够降低青光眼患者的视野损伤计分,改善患者的中医症候。3.舒肝养血、升阳通窍中药对青光眼视神经保护有较好的效果。

宋润[7](2019)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及视野变化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发作眼和对侧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及视野变化特征。方法收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单次急性发作患者27例,在急性期内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双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平均及上、下、鼻、颜侧的厚度,将发作眼与对侧眼的数据进行比较,以及眼压控制后1、2、3、6、12月后发作眼RNFL厚度的变化。用Octopus视野计测量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发作期及6个月、12个月的视野变化。研究中涉及的相关数据均使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以百分数(%)和均数标准差(χ±s)形式表示,比较结果分别使用T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P<0.05作为统计学意义评价标准。结果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cute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ACG)急性期病人发作眼较对侧眼的RNFL厚度增加,且发作眼上方、下方、鼻侧和颞侧各个象限的RNFL较对侧眼均增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发作眼眼压控制后1月、2月、3月,两组间RNFL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压控制后6、12月,发作眼组的RNFL较对侧眼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方和下方变薄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ACG急性期及眼压控制后6个月、12个月发作眼组的平均光敏感度(Mean sensitivity,MS)低于对侧眼,而平均缺损(Mean dafect,MD)高于对侧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AACG急性期发作眼时RNFL厚度与眼轴,视力与RNFL厚度无明显相关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05),RNFL厚度与发作时间有相关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PAACG急性期发作眼RNFL厚度的平均值及上、下、鼻、颞各象限厚度均高于对侧眼组,且RNFL增厚程度与眼压增高时间呈正相关。2.PAACG手术治疗后6个月,12个月急性期发作眼RNFL厚度的平均值及上、下象限厚度均低于对侧眼组。3.PAACG急性期以及手术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发作眼视野MS值低于对侧眼组。

胡钟尹[8](2019)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野损害模式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的视野损害模式,并对比POAG和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APACG)视野损害模式的差异。[方法]第一部分研究选择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172名POAG患者(220只眼),使用Humphrey视野计阈值检测程序24-2程序和SITA-fast统计分析策略进行视野检查,去除不可靠的视野,根据平均缺损(mean defect,MD)把视野分为:早期:MD>-10dB;中期:-20dB≤MD<-10dB;晚期:MD<-20dB,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视野分析:1、分别计算早中晚视野损害的形态各占的比例;2、根据青光眼半视野检测(glaucoma hemifield test,GHT)把视野的总体偏差数值图和模式偏差概率图划分为对应的5个分区:中央区、旁中央区、鼻侧区、弓形1区和弓形2区,简称为C区、P区、N区、A1区和A2区,分别计算早中晚期这5个区域每个区域出现视野损害的比例;3、分别计算上下5个分区的平均缺损值(mean defect,MD),比较青光眼上半侧5个区域和下半侧对应的5个区域的MD值的差异,根据多中心青光眼初始治疗研究(Collaborative Initial Glaucoma Treatment Study,CIGTS)的计算模式偏差值(Pattern Deviation,PD),比较青光眼上半侧5个区域和下半侧对应的5个区域的PD的差异;第二部分将上述172名POAG(220只眼)和2017年青光眼多中心研究六个地区收集的106名APACG(106只眼)进行对比研究,所有患者进行Humphrey24-2程序和SITA-fast策略的视野检查,按照第一部分的分期原则将两组视野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根据青光眼分级系统(glaucoma staging system2,GSS2)可将视野损害分为弥漫性缺损、混合性缺损和局限性缺损,分别计算POAG组和APACG组早中晚期各视野损害形式所占的比例,再根据青光眼半视野检测把视野的总体偏差数值图和模式偏差概率图分区,分别计算POAG组和APACG组视野上下5个分区的MD值和PD值,比较两组青光眼各对应区的MD值和PD值。[结果]1、POAG早期的视野损害形态主要表现为旁中心暗点和鼻侧阶梯,旁中心占74.42%,鼻侧阶梯占60.46%,中期主要以弓形缺损为主,占78.94%,也可见其他类型视野损害形态,晚期主要表现为管状视野和颞侧视岛,分别占60.83%,35%。2、POAG早期视野损害以早期视野损害区域以A1区和N区明显分别占67.44%和72.1%,中期视野损害中期A1、N、P区受损均明显,晚期各区域缺损均较重,但是早中晚期均以中央C区缺损最轻。3、POAG早期上半侧5个区域和下半侧5个对应的5个区域的MD值和PD值对比无差异,中期除N区外,其他4个区域(A1、A2、P和C区)上半侧的MD值均比对应的下半方区域大,中期上半侧5个区域的PD值均大于对应的下方区域。晚期上下半侧5个区域MD值和PD值经过比较,除N区域上下半侧的MD值和PD值比较无差异外,其他四个区域A1、A2、P和C区上半侧的MD值和PD值均大于对应的下方区域。4、POAG与APACG的视野损害形式存在差异,早期POAG组以局限性缺损为主36.4%,中期以混合缺损为主71.9%,晚期以混合型缺损为主占68.2%,APACG视野损害以弥漫缺损为主64.3%;中期以混合型缺损为主60.9%;晚期以弥漫性缺损为主56.1%。5、早期POAG组和APACG组分区域比较中APACG组在上下A2、上下P、上下C这6个区域中的MD值均大于POAG组,在PD值比较中POAG的下N区视野损害大于APACG,其余区域两组视野损害无差异。中期上半侧视野损害两组无差异,APACG组下半侧5个区域的PD和MD均大于POAG的下半侧。晚期由于晚期视野损害均较重,因此总体偏差概率图和模式偏差概率图均严重受损而比较无差异。[结论]1、POAG早期视野损害形态以旁中心暗点和鼻侧阶梯为主,中期以弓形缺损为主,晚期以管状视野和颞侧视岛为主;2、POAG早期鼻侧N区和A1区损害为主,中期以弓形A1区和N区、P区损害为主,晚期各区域缺损均较重,但是早中晚期均以中央C区缺损最轻。3、POAG早期上下方视野损害无差异,中期上半侧的视野损害比下半侧重,晚期除了N区外,其他四个区域上方视野损害比下方重。4、早期POAG视野损害以局限性缺损为主,中期和晚期以混合缺损为主,APACG早期以弥漫性缺损为主,中期以混合型缺损为主,晚期以弥漫性缺损为主。5、POAG和APACG早期的视野损害无显着差异,中期APACG组下半侧5个区域的视野损害大于POAG的下半侧,晚期两组视野损害无差异。

谢倩[9](2019)在《近视患者黄斑区结构与功能改变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眼底镜下黄斑区无明显异常的近视人群进行MAIA微视野计及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HD-OCT检测,分析近视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光敏感度(Macular Sensitivity,MS)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和内丛状层(ganglion cell and inner plexiform layer,GCLIP)结构的改变规律,探讨不同眼轴长度的近视患者黄斑区功能与结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我院的1830岁不同近视程度的患者,收集眼底镜下黄斑区无明显病变者,并根据眼轴长度分为A组(≥22mm,<24 mm)、B组(≥24mm,<26 mm)、C组(≥26 mm)。分别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对受试者进行眼科检查包括眼压(Tn)、等效球镜度数(SE)、眼轴长度(AL)、眼前节、视野、眼底等相关检查。利用蔡司HD-OCT测量视网膜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层和内丛状层(ganglion cell and inner plexiform layer,GCLIP)厚度:包括整体平均、上方平均、下方平均3个厚度相关参数。测量黄斑视网膜的光敏感度:通过意大利MAIA微视野计(CenterVue,Padova,Italy)检查黄斑区10°范围视网膜的平均光敏感度(Macular sensitivity,平均MS)、上方平均MS及下方平均MS,3个光敏感度相关数据。入选患者眼部存在屈光不正以外其他指标均符合正常水平,健康状态良好,并未对检查项目有所抵触,接受度较高,在获得本人的许可后正式开展实验。本研究遵循赫尔辛基宣言,经过沈阳何氏眼科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所有参数的组间比较。实验者的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存在差异,针对存在差异的实验组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由Pearson双变量相关分析眼轴与GCIPL厚度的相关性,AL与MS的相关性,GCIPL厚度与MS之间相关性。对GCIPL上方与下方、MS上方与下方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不同眼轴组的性别、年龄、性别及眼压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不同眼轴组上方GCIPL平均厚度、下方平均GCIPL厚度、平均GCIPL厚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657.054,P=0.00、t=13.712,P=0.000、t=10.630,P=0.00)。MS上方、MS下方及MS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眼轴长度与GCIPL上方、下方、平均厚度值成负相关性(r=-0.263,p=0.000、r=-0.373,P=000、r=-0.325,P=000);眼轴长度与MS上方、下方、平均值无相关(r=-0.122,p=0.086、r=-0.128,P=0.071、r=-0.133,P=0.062)。4.GCIPL下方与MS下方值呈正相关,相关性为(r=0.149,P=0.036);其余位置均无相关性。同时GCIPL上方与下方厚度存在差异,上方GCIPL更厚(P<0.001),MS上方与MS下方敏感度存在差异,且上方MS更大(P<0.03)。结论:1.黄斑区无明显病变的青年近视人群GCIPL随眼轴增长变薄,MS无明显变化,结构改变可能先于功能改变。2.青年近视人群视网膜GCIPL厚度及MS上下方存在明显差异,且下方GCIPL与MS改变存在相关性。

张玮[10](2018)在《频域OCT检测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盘参数与视野缺损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频域OCT检测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盘参数与视野缺损的相关性,探究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应用频域OCT检测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7月-2018年1月接收的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48例(48眼)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接收的健康者45例(45眼)作为对照组,所有人员的视盘形态应用频域OCT检测,视野检测应用BIO-1000进行自动视野计检测,采取的模式为Optic disc cube200×200模式,对研究对象的视盘面积、盘沿面积、垂直杯盘、平均杯盘比及视杯容积等指标进行分析,探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盘参数与视野缺损的相关性。结果: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盘沿面积与视野缺损具有高度相关关系(P<0.05)。视杯容积、平均杯盘比、垂直杯盘比等视参数高于对照组,盘沿面积低于对照组,视野缺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视盘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盘沿面积与视野缺损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且频域OCT检测用于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断中,诊断价值高,值得推广。

二、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视网膜光阈值改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视网膜光阈值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1)OCT对早期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视盘形态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青光眼视野缺损程度分类标准
    2.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检测方法
    3.质量控制
    4 统计分析方法
    5.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光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术中眼底参数对青光眼的诊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2)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诊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资料
    二、检查设备
    三、测量方法
    四、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各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统计分析结果
    二、SD-OCT测量黄斑区参数结果
    三、SD-OCT测量视盘区参数结果
    四、黄斑及视盘区各参数ROC曲线结果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在青光眼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3)视野前及早中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结构与功能改变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组纳入标准
        1.1.1 早中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青光眼组)纳入标准
        1.1.2 视野前青光眼组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正常对照组入选标准
    2. 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各组间黄斑区视网膜光敏感度的比较
    2. 各组间视盘周围视网膜光敏感度的比较
    3. 视野前青光眼组黄斑区和视盘周围视网膜光敏感与GCIPL厚度、RNFL厚度的相关性
    4. 青光眼组黄斑区和视盘周围视网膜光敏感与GCIPL厚度、RNFL厚度的相关性
    5 黄斑区及视盘周围视网膜光敏感度、GCIPL厚度、RNFL厚度的诊断效能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微视野在眼底疾病和青光眼中的临床应用
    1. 视网膜光敏感度评估
    2. 固视功能检查
    3. 微视野计在眼底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3.1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3.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
        3.3 黄斑裂孔
        3.4 视网膜前膜
    4. 青光眼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一、 一般情况
    二、 个人经历
    三、 获奖情况
    四、 承担或主研课题情况

(4)Ic-VEP联合黄斑区GCIPL检查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的早期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视功能检査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5)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分析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黄斑区及视盘旁的微循环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1 资料
2 方法
3 结果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明目逍遥颗粒对青光眼视神经保护的临床规范化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青光眼视神经保护的西医研究进展
        1 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的机制
        2 青光眼视神经保护的治疗
        3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青光眼视神经保护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1 青盲的历史沿革
        2 青盲的病因病机
        3 青盲的辨证论治
        4 青盲的针灸论治
        5 青盲的其他疗法
        6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病例标准
        4 治疗方法
        5 疗效指标及测定方法
        6 安全性评价标准
        7 揭盲
        8 统计方法
        9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病历资料
        2 疗效指标
        3 不良事件和安全性
    讨论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简历

(7)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及视野变化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野损害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野损害模式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视野损害模式的对比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近视患者黄斑区结构与功能改变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频域OCT检测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盘参数与视野缺损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视野缺损及视参数对比
    2.2 频域OCT检测视盘参数与视野缺损相关关系
3 讨论

四、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视网膜光阈值改变(论文参考文献)

  • [1]OCT对早期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视盘形态学特征研究[D]. 阿衣古丽·麦麦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2]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诊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影响因素分析[D]. 张睿.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3]视野前及早中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结构与功能改变的关系[D]. 王励韬.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4]Ic-VEP联合黄斑区GCIPL检查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的早期诊断价值[D]. 闫莉. 郑州大学, 2020(02)
  • [5]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分析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黄斑区及视盘旁的微循环变化[D]. 黄鹏. 深圳大学, 2019(10)
  • [6]明目逍遥颗粒对青光眼视神经保护的临床规范化评价[D]. 胡佩.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7]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及视野变化特征分析[D]. 宋润. 苏州大学, 2019(04)
  • [8]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野损害模式的研究[D]. 胡钟尹.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9]近视患者黄斑区结构与功能改变的相关性分析[D]. 谢倩.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10]频域OCT检测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盘参数与视野缺损的相关性分析[J]. 张玮. 中外医学研究, 2018(35)

标签:;  ;  ;  ;  ;  

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网膜光阈值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