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和《桃花源记》看陶渊明前后期思想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罗叶平[1](2021)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陶渊明诗文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立[2](2021)在《统编本中学语文教材陶渊明作品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胡颖杰[3](2020)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陶渊明诗歌选编及教学研究》文中认为陶渊明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不朽的地位,他在诗歌艺术方面取得极高的成就,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陶渊明开拓了田园诗,丰富了诗歌题材,阔大了诗歌的审美视野,在他笔下的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有着新鲜的活力,同时他也开启了平淡朴素的诗歌风格。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作品,对陶渊明诗歌进行鉴赏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论文将从以下三章内容进行叙述:第一章是对陶渊明诗歌自魏晋以来的传播情况及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选编分析。论文以建国为时间界限,梳理1949年前和1949年后中学语文教材中陶渊明诗歌的选编情况,进而归纳出陶诗选编的内容特点为:令人向往的田园生活、酒中寄托的人生情怀;风格特点为:自然纯朴的清新简练、自由无束的冲淡平和。最后从课程改革的趋势、课程标准的变化以及陶渊明诗歌的广泛影响三方面,论述教材中陶渊明诗歌的选编依据。第二章对现代中学语文教材中陶渊明诗歌教学案例进行研究分析。论文作者在大量的一线教学实录和教学设计中选取《归园田居》(其一)和《饮酒》(其五)的优秀课堂实录以及教学设计,截取有代表性的片断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最后发现陶渊明诗歌教学的聚焦场域主要集中在陶诗简练自然的语言、率真平淡的风格及陶渊明本人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这三个方面。第三章通过对西方着名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发现,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以及美国课程专家泰勒的“泰勒原理”对陶渊明诗歌教学策略的形成与完善有较强的指导作用。论文结合以上三种教学理论和一线大量教学实录和教学设计,给出陶渊明诗歌的三个教学策略:专题拓展法、品味鉴赏法、诗文互补法。最后对这三种教学方法在实际课堂运用中的合理性及缺陷进行反思,希望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提供新思路。
韩亚男[4](2020)在《陶渊明诗文作品对外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陶渊明在中国诗学研究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开创的诗文领域为后人所称道。钟嵘评价陶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苏轼在《与苏辙书》中也高度赞誉陶渊明其诗质朴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陶渊明的诗文平淡自然,情蕴深厚,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倾倒了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他首创的田园诗简洁高妙,将自己的审美情趣融进平淡恬静的乡村田园生活,开创了一代诗风,他的咏怀诗寓意深沉,情旨高远,耐人寻味。他任真自得、耿介狷洁、平和实际的人格更是魏晋风度的杰出代表,备受世人的推崇。自唐宋以来,陶渊明的地位越来越高,影响极其深远。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不朽的意义。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当前多元文化共生存、互交流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正是中国软实力卓越提升的重要体现。优秀的文化如果只放在单一的文化领域传承发展,得到的仅仅是是一家之言,只有将其投诸于多元的文化环境,才能拨云见日,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因此,笔者将从文化对外传播的角度出发,在传播学研究的基础上对比研究我国三位翻译大家方重先生、汪榕培先生、许渊冲先生译注的《陶渊明集》,探寻三位翻译者的翻译理念,对比分析不同翻译者的翻译特色,以此来解析《陶渊明集》在外译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从“5W”传播理论上分析文化作品的对外传播,辨析利弊,为文学作品的传播寻求更好的发展方式,推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与进步。本文一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对龚斌先生的《陶渊明集校笺》的研究分析。分析陶渊明诗文作品在我国历史上所占地位,分析诗人作诗的思想感情以及语言表达的艺术特色,通过诗文作品来审视诗人。第二章以三位华语译作者的作品为分析对象,研究陶渊明诗文的对外翻译状况。详细分析方重先生、汪榕培先生和许渊冲先生所翻译的陶诗秉持的翻译理念以及表现出的翻译特色。第三章对陶渊明诗文作品的改进策略分析。以“5W”传播理论为基础,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接受者、传播效果五个角度分析陶渊明诗文作品的对外传播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第四章以《归园田居》其三为教学实例进行研究。以笔者任教的泰国学校为地点进行教学实践,根据教学状况分析学生对于诗词的接受程度,寻求更好的传播手段。最后为结语,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对陶渊明诗文作品的对外传播做出总结;通过教学实践分析最优的传播方式;通过传播策略的改进研究期冀对中国诗词的对外传播提供有利参考。
杨阳[5](2020)在《同课异构视角下的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课例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的古代诗歌渊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代诗歌教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据了解,如今的初中古代诗歌教学常常会偏向“背诵教学”,但是单纯靠死记硬背的古诗教学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学生会因为不理解诗歌而很快生疏和遗忘,因此导致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学习兴趣不高。研究全国一线语文教师的古代诗歌教学获奖课例,能够促进语文新手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初中语文古代诗歌的教学质量。选取全国一线语文教师的获奖课例《饮酒·其五》作为研究对象。课例主要是刊登在核心中文期刊上的获奖课例,共五个课例。在同课异构的视角下,从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两方面多维度比较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分析总结出当前教学课例中的可行之处:一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二是注重诗歌反复多样的朗读;三是教师诗歌素养高,教学基本功扎实。总结出当前教学课例中的不足之处:一是教师范读不到位;二是忽视课前预习指导;三是教学评价方式单一。通过对《饮酒·其五》教学课例的比较研究,针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师在古代诗歌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得出教学启示:一方面是关于初中古代诗歌教学实践方面的启示,即教学目标具体明确;创设情境,适当的课堂导入;运用丰富多样的诵读方式;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方面是关于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素养方面的启示,即努力提高语文教师古代诗歌教学素养;重视课堂教学语言,创设课堂和谐氛围;积极开展鉴赏活动以丰富诗歌评价方式。希望可以促进语文新手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初中语文古代诗歌的教学质量。
赵豫陇[6](2020)在《两晋寒士文学研究》文中提出两晋文学是中古文学史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广大寒士的参与,促使两晋文学在内容上有所创新,在风格上有新建树。在门阀社会中,寒士们处于政治经济的边缘,难以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多以文扬名。随着世族势力的变化,庶族寒门初露头角,寒士群体以其生机活力艰难曲折地崛起。寒士在追求个人理想的同时,积极建言献策,留下大量政治类文章,从中可以发现寒士对九品中正制既有批判,亦有利用,是寒士直接参与政治的真实反映。寒士的内心始终是矛盾的,在出仕和归隐之间反复徘徊,这种现象在寒士中普遍存在。所以在寒士的咏史诗中可以察觉寒士的社会理想,在隐逸诗文中可以发现寒士的隐逸情趣。本文将以寒士的心态变化为线索,展开对两晋寒士身份的认定,并且对寒士的政论文加以研究,展现寒士的政治理想。在寒士群体参与政治的同时,因为政治环境的风云变化,导致寒士们普遍产生隐逸的情思,这是矛盾的心态,也是寒士文学独有的特色。通过对寒士们在不同境遇中的表现加以分析,探寻两晋寒士文学化发展的轨迹。本论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简要叙述两晋的社会环境,定义寒士的标准范围。对两晋重要的寒士作家简要梳理。第二部分:集中对寒士诗文的内容加以分析研究,以政论文、隐逸诗文、咏史诗、咏物诗文为顺序,揭示寒士的政治理想、矛盾心态、社会理想与历史沉思、生活情趣等方面的特色。第三部分:总结寒士文学的成就与突破,寒士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产生了细腻敏感的心灵观照,表现为以闲情为主题的文学创作,寒士的闲情思想的表现是新的文学创见,表现出鲜明的理想化的诗文创作。另外,在寒士与贵族的互动中,寒士亦表现出强烈的宗族意识,以宗族诗文、诫子诗文为代表,反映出寒士不甘于受制于人,希望宗族强大的理想,在情感上相较贵族更加热烈真挚。
蒙金含[7](2018)在《疾病视域下的陶渊明文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陶渊明是一位特殊而伟大的诗人,他在历史上有着多重身份——胸怀理想的士人、固穷守节的隐者、琴书自娱的诗人;在生活中他是儿子,是丈夫,是父亲,他承载着家庭复兴的希望;穷困潦倒时受到妻子埋怨,面对孩子又深感愧疚自责。后人把陶渊明看成一位鄙弃功名、恬淡自然的高士,却往往忽视了他在生活中的凡人角色和真实处境,甚至屏蔽了他的另一个重要身份——身心交瘁的病人。陶渊明自幼体弱多病,成年后又患脚疾、店疾,这些身体疾患严重影响他正常的生活节奏,他甚至一度因病“不复为文”。晋宋易代之际本身就是一个疯狂、血腥、病态的时代,陶渊明在这样的时代里,忧惧时局,嗟叹贫穷,忍受孤独,悲悼亲情,从现代心身医学的角度看,这些消极情绪本身就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虽然贴有多重身份标签,但陶渊明的本质是怀才不遇的“士”,这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得非常清楚。在心理学的层面上看,政治上充满挫败感的陶渊明对个人的价值目标进行了转移,从复兴家业、兼济天下转向固穷守节,躬身田园,“逃禄归耕”就是这种价值转移的实现路径。在这一点上,陶渊明似乎做得很成功,他当时就成了着名的隐士,心理上也获得了一定的满足和补偿;死后又成了伟大的诗人,获得了至高无上的身后之名。但是,隐居只是陶渊明理想破灭的权宜之举,田园是其身心无处安放时的无奈归属。隐士或诗人的光环并不能掩盖他在现实中贫病交加的艰难处境;他也从未忘记自己作为一位士人的“猛志”,面对晋宋之际的政治风云,他更是无法做到内心波澜不惊!陶渊明的一生对现实充满了幽怨,但鱼骇鸟惊的政治环境让他不敢怨天尤人,哪怕是一声清脆的呐喊!重压之下他只能发出“人生实难”的无声叹息!这种幽怨而压抑的负面生存体验,是陶渊明致死的痼疾。陶渊明的伟大之处在于,作为一位身心俱痛的病人,他在阅读和创作中寄托情感,缓释痛苦、愉悦身心,心理得到平衡,人格保持稳定,从而实现了从疾病到健康的自我超越。他的自疗实践不但完美契合文学治病的艺术原理,也给后人留下了如何调适身心的健康遗产。
梁晓慧[8](2018)在《高中语文整合阅读教学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高中阶段是学生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对受教育者有着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的影响。“学会学习”核心素养理念下对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充分体现了对受教育者学习能力的重视。然而,当下的高中语文阅读课变得钝化,急需教育者转变教育理念,调整教学思路,展开适合学生学习的新的阅读模式。在此背景下,笔者拟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对高中语文整合阅读教学给予探究。在整合阅读教学中,离不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育热情,尤其是教师的整合理念;整合阅读教案的设计和实施与教师密切相关,教师需要围绕学生的兴趣和学情合理安排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只有学生与教师的协作互助,才能促进整合教学的有效开展及整合目标的实现。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高中语文整合阅读教学,具体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高中语文整合阅读教学的现状把脉,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当下高中语文整合阅读情况进行摸底,并结合对两名教师的访谈,分析语文阅读课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二部分阐明了整合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意义。同时,对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提出了整合阅读实践要求,并在阅读教学的进度、文本讲解的次序以及整合阅读和单篇阅读的关系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具体要求,对学生则就课前的预习、课上的听讲和课后的反思三方面提出要求。第三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即高中语文整合阅读教学的策略探究,具体从四个方面论述:一是高中语文整合阅读的原则,涵盖整合标准、整合难度和整合重点,并结合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详细说明;二是探讨高中语文整合阅读教学的基本环节,涉及到教师对文本的梳理、设计和实施三大环节;三是构想出适合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的整合类型,分别为同一主题、同一作者和同一体裁,每一种类型举例详细阐释,四是整合阅读教学路径,具体包括备课要求和课堂操作两部分,并附案例补充说明。
贺伟[9](2017)在《元前陶集考论》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世纪以来,陶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先后涌现一大批学术精品。但我们也应当看到,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陶渊明的研究呈现出较大的不平衡性。大致来说,关于陶渊明及其诗文的研究成果丰富,而关于陶集版本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就笔者目力所见,较为系统地考论陶集版本源流者,除了郭绍虞、桥川时雄外,寥寥无几。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本文选取元前陶集版本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绪论部分,对学术界关于陶集版本的研究现状作了总结,对元前陶集的版本情况作了简单扼要的描述,顺带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同时还对论文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作了提要式的概括,以便读者对本文有初步的了解。论文主体部分,是对各种陶集版本及其流传状况的勾勒。宋代之前,流传的陶集版本主要有四种,分别是六卷并序目本、八卷无序本、萧统本、阳休之本,它们均属抄本陶集系统,且都没有保存下来。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六卷并序目本有可能为陶渊明生前命人整理的文集,萧统编八卷本陶集即以此本为底本。八卷无序本包含有《五孝传》、《集圣贤群辅录》两种作品,萧统编陶集时虽曾寓目,但由于它们不符合当时人的"文集"观念,所以没有收录。阳休之在萧统本的基础上,补入《五孝传》一卷、《集圣贤群辅录》一卷,编成了十卷本陶集,宋代诸多的十卷本陶集,大都从阳休之本而来。六卷并序目本、八卷无序本在隋初尚有流传,但至迟在北宋时,似乎已经亡佚了。萧统本、阳休之本在宋时依然流传,但卷数、编次出现了很多的混乱,不复原来面貌。到了宋代,由于印刷术的普及,陶集的流传呈现出手抄与刊刻、抄本与刻本并行的局面。宋代诸多的抄本陶集,由于为私人所有,没有公开流通,所以基本上亡佚了。宋庠本与思悦本是已知最早的两种刻本陶集,但同样没有保存下来,值得注意的是,思悦本收录诗文一百三十一篇,这与现存的宋代十卷本陶集收录的诗文数目一致,应当不是偶然。在现存的几种宋本陶集中,宋刻递修本、曾集本、汤汉注本、残宋本为同一陶集系统,此种陶集系统在宋、元之际颇为流行,苏轼和陶所用的陶集底本亦与之接近。苏写本陶集并非以苏轼手书上板,它在陶集异文的选择上,多有与宋刻递修本陶集系统截然相反的情况。焦竑本陶集虽为八卷,但收录有《五孝传》,并非萧统八卷本的原貌,它在校勘上多从宋庠本,在宋、元之际流传不太广泛,宋代众多的和陶诗都与之有较大差异。宋代还有大量的刻本陶集也已经亡佚了,其中《五柳先生诗编年》大本,是已知最早的陶诗注释本,也是最早的编年体陶集。从整体上看,宋人对陶集以校订为主,但也开始注释工作,陶集注释着重强调陶渊明身上不事二姓的忠贞品格,打上了时代社会的烙印。最后,我们对宋本陶集中一些疑非陶渊明所作的篇目进行了考论。我们认为,《四时》、《问来使》两诗基本可以确定不是陶渊明的作品。《四时》诗很可能为陶渊明摘录顾恺之《神情诗》中的某些语句,重新加以组织编排后的面貌,《问来使》一诗当是唐人刻意模仿陶诗用语(意象)所作的拟作,其谋篇布局受到王维、李白甚至白居易的影响。
逯钦立[10](2016)在《评陶渊明——《陶渊明集》校注代前言》文中研究指明陶渊明是没落的门阀世族出身的地主文人,他的世袭阶级地位决定了他有浓重的门阀观念和忠于一朝一姓的封建主义思想,也决定了他的思想信仰—青年时期信仰经学,壮年以后信仰玄学。陶渊明所坚持的玄学家的自然观,其本身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兼备的矛盾性。陶渊明的"民主个人主义"思想表现在坚持门阀观念并维护家族地位而不与刘裕新政权合作,同时又逃避现实,过着隐士生活。陶渊明不单单是"浑身静穆",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陶渊明的饮酒诗反映了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没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桃花源记》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是陶渊明诗文中的特殊成就,但《桃花源记》的"无政府主义"思想也反映了作者的落后世界观。
二、从《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和《桃花源记》看陶渊明前后期思想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和《桃花源记》看陶渊明前后期思想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3)中学语文教材中陶渊明诗歌选编及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意义与价值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陶渊明诗歌的传播与中学语文教材选编情况分析 |
第一节 陶渊明诗歌的传播与中学语文教材选编情况 |
一、陶渊明诗歌在魏晋后的传播情况 |
二、1949年以前中学语文教材中陶渊明诗歌选编情况 |
三、1949年至今中学语文教材中陶渊明诗歌选编情况 |
第二节 中学语文教材中陶渊明诗歌选编特色 |
一、内容特点 |
二、风格特点 |
第三节 中学语文教材中陶渊明诗歌选编依据 |
一、课程改革的导向 |
二、课程标准的制约 |
三、陶渊明诗歌的广泛影响 |
第二章 中学语文教材中陶渊明诗歌教学案例研究 |
第一节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案例分析 |
一、通过解析题眼,层层深入文本 |
二、比较不同风格,发现陶诗独特 |
第二节 《饮酒》(其五)教学案例分析 |
一、在朗读中品诗韵 |
二、在炼字中鉴诗情 |
第三节 陶渊明诗歌教学的聚焦场域 |
一、简练自然的语言 |
二、率真平淡的风格 |
三、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 |
第三章 陶渊明诗歌教学策略及反思 |
第一节 陶渊明诗歌教学策略的理论依据 |
一、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
二、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三、泰勒的“目标模式”教学原理 |
第一节 陶渊明诗歌教学策略 |
一、专题拓展法 |
二、品味鉴赏法 |
三、诗文互补法 |
第三节 陶渊明诗歌教学策略的反思 |
一、专题拓展教学策略的反思 |
二、品味鉴赏教学策略的反思 |
三、诗文互补教学策略的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陶渊明诗文作品对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关于《陶渊明集校笺》的研究分析 |
1.1 陶渊明诗文作品的地位研究 |
1.2 陶渊明诗文作品的思想研究 |
1.3 陶渊明诗文作品的艺术特色研究 |
第二章 对于翻译陶渊明诗文作品的华语译作者译作研究 |
2.1 方重译陶研究 |
2.1.1 方重的翻译理念研究 |
2.1.2 方重的翻译特色研究 |
2.2 汪榕培译陶研究 |
2.2.1 汪榕培的翻译思想研究 |
2.2.2 汪榕培的翻译特色研究 |
2.3 许渊冲译陶研究 |
2.3.1 许渊冲译陶思想研究 |
2.3.2 许渊冲译陶艺术特色研究 |
第三章 对于陶渊明诗文作品对外传播策略的改进研究 |
3.1 “传播学”理论概述 |
3.2 从“5W”模式改进陶渊明诗文对外传播 |
3.2.1 传播者 |
3.2.2 传播内容 |
3.2.3 传播媒介 |
3.2.4 接受者 |
3.2.5 传播效果 |
3.3 陶渊明诗文作品对外传播的意义研究 |
3.3.1 文学价值 |
3.3.2 实践价值 |
第四章 陶渊明诗文在泰国教学教案设计(以《归园田居》其三)为例 |
4.1 中泰文化交流介绍 |
4.2 拉查布里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实例 |
4.2.1 拉查布里职业技术学院课程介绍 |
4.2.2 拉查布里职业技术学院《归园田居》其三课程设计 |
4.2.3 《归园田居》其三课程教学反思 |
4.2.4 教学实践研究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5)同课异构视角下的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课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源于语文课堂古代诗歌的教学现状 |
(二)源于中考试卷对古诗文考查的重视 |
(三)源于语文新手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
(四)源于新课标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强调 |
二、研究意义 |
(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
(二)提高新手教师的专业发展 |
三、研究现状 |
(一)关于语文课例的研究现状 |
(二)关于古代诗歌教学的研究现状 |
(三)关于同课异构的研究现状 |
四、概念界定 |
(一)课例研究 |
(二)同课异构 |
五、研究对象及课例来源 |
六、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课例分析法 |
(三)比较分析法 |
第一章 同课异构视角下的《饮酒·其五》课例研究介绍 |
一、同课异构概念及研究意义 |
(一)同课异构概念 |
(二)同课异构研究意义 |
二、《饮酒·其五》介绍 |
(一)文本介绍 |
(二)《饮酒·其五》在两版教材中的编排情况 |
三、五位教师教学课例介绍 |
(一)课例介绍 |
(二)课例研究价值 |
第二章 《饮酒·其五》课例多维度比较与分析 |
一、五位教师“教什么” |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
二、五位教师“怎么教” |
(一)新课导入的方式 |
(二)主问题的设计 |
(三)教学方法的使用 |
(四)课堂评价语的运用 |
三、当前教学课例中的可行之处 |
(一)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 |
(二)注重诗歌反复多样的朗读 |
(三)教师诗歌素养高,教学基本功扎实 |
四、当前教学课例中的不足之处 |
(一)教师范读不到位 |
(二)忽视课前预习指导 |
(三)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
第三章 课例研究对初中古代诗歌教学的启示 |
一、初中古代诗歌教学实践方面的启示 |
(一)教学目标具体明确 |
(二)创设情境,适当的课堂导入 |
(三)运用丰富多样的诵读方式 |
(四)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二、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素养方面的启示 |
(一)努力提升教师自身的古代诗歌教学素养 |
(二)重视课堂教学语言,创设课堂和谐氛围 |
(三)积极开展鉴赏活动以丰富诗歌评价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两晋寒士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两晋寒士概述 |
第一节 寒士的定义与研究范围 |
第二节 寒士的分类 |
小结 |
第二章 两晋寒士与政治 |
第一节 从政论文看寒士的政治理想 |
第二节 寒士对九品中正制的态度 |
第三节 同声相应——寒士间的人才举荐 |
小结 |
第三章 仕与隐的抉择——寒士的矛盾心态 |
第一节 两晋寒士隐逸的社会环境与原因 |
第二节 仕与隐——寒士曲折的心路历程 |
第三节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 |
小结 |
第四章 咏史诗——寒士的历史沉思与儒家精神 |
第一节 寒士咏史诗的沿革与创新 |
第二节 寒士咏史诗的儒家精神与悲情特征 |
小结 |
第五章 咏物诗文——寒士的审美观照 |
第一节 寒士对时空的描绘 |
第二节 寒士对动植物的歌咏 |
第三节 寒士对日用品与生活的记叙 |
小结 |
第六章 两晋寒士文学的创新与成就 |
第一节 寒士闲情思想与诗文的理想化倾向 |
第二节 宗族诫子诗——寒士的宗族意识 |
小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疾病视域下的陶渊明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一、陶渊明的魅力 |
二、陶渊明的魔力 |
三、偶然与必然 |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 |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 |
二、选题的现实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一、疾病的多维解读 |
二、疾病的文化治疗 |
三、疾病的文学治疗 |
四、疾病视域中的陶渊明个案研究 |
五、陶渊明研究的开放视野 |
六、陶渊明诗文的文本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 、传记研究法 |
二、社会历史研究法 |
三、精神分析研究法 |
四、接受美学研究法 |
第一章 疾病和文学 |
第一节 疾病的文化诠释 |
一、个体疾病的文化诠释 |
二、疾病的政治隐喻 |
三、疾外之疾:士人称疾的历史考察 |
第二节 魏晋的社会病 |
一、政治病 |
二、文化病 |
三、自然疾疫 |
第三节 疾病作家与文学治疗 |
一、病蚌产珠:不容忽视的文学现象 |
二、文学治疗的艺术原理 |
三、文学治疗的对象和模式 |
第二章 被忽视的病人:陶渊明的历史形象 |
第一节 陶渊明文学自塑的心理动机 |
一、自述血统的心理诉求 |
二、陶诗的双重自我与身心境况 |
三、酷贫寒士:陶渊明苦痛的根源 |
第二节 消失的病人:陶渊明的偶像生成 |
一、偶像的基础:从隐士到诗人的自我设计 |
二、隐逸偶像的生成 |
三、文学偶像的确立 |
第三节 丹渥与枯槁:陶渊明的两种历史肖像 |
一、颜如丹渥:绘画中的陶渊明 |
二、枯槁憔悴:被忽视的病人陶渊明 |
第三章 陶渊明文学中的身心疾病 |
第一节 忧惧时局 |
一、魏晋士人的忧惧 |
二、鱼骇鸟惊:陶渊明的政治处境 |
三、达人善觉,逃禄归耕 |
第二节 嗟叹贫穷 |
一、贫士的处境和心态 |
二、因贫入仕的陶渊明 |
三、陶渊明诗文的贫困主题 |
第三节 诉说病痛 |
一、陶渊明疾病的历史记录 |
二、陶渊明的多重病痛 |
三、幽怨—陶渊明致死的痼疾 |
第四节 忍受孤独 |
一、孤独:焦虑时代的病症 |
二、陶渊明孤独的文学书写 |
三、陶渊明孤独的成因 |
第五节 悲悼亲情 |
一、无怙无恃,孤弱穷民 |
二、室无莱妇,十愿十悲 |
三、屡失手足,痛入心扉 |
第四章 陶渊明“文学自疗”的多维解读 |
第一节 境由心造:陶渊明的哲学解困 |
一、儒:陶渊明的精神食粮 |
二、道:陶渊明的心灵药方 |
三、佛:陶渊明的人境灵光 |
第二节 复返自然:陶渊明的生态疗救 |
一、陶渊明的自然之思 |
二、躬耕田园:陶渊明的自然实践 |
三、桃源幻境:陶渊明的精神生态 |
第三节 酒中深味:陶渊明的人生思考 |
一、饮酒:闲愁的化解 |
二、止酒:身心的矛盾 |
三、述酒:美酒叙事与政治隐喻 |
第四节 琴书消忧:陶渊明的精神寄托 |
一、无弦之痛:陶渊明抚琴的奥秘 |
二、欣然忘食:陶渊明的阅读治疗 |
第五章 疾病与健康:陶渊明的生命透视 |
第一节 陶渊明的自我超越 |
第二节 两个王国的风景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8)高中语文整合阅读教学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研究缘起 |
研究意义 |
研究现状 |
研究思路 |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高中语文整合阅读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调查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
第二节 高中语文整合阅读教学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
第二章 整合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意义与要求 |
第一节 高中语文实施整合阅读教学的意义 |
第二节 高中语文整合阅读实践要求 |
第三章 高中语文整合阅读教学的策略 |
第一节 整合原则 |
第二节 整合环节 |
第三节 整合类型 |
第四节 整合阅读教学路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元前陶集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现状 |
二、元前陶集版本概述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四、论文章节内容提要 |
第一章 宋前陶集 |
第一节 萧统本陶集 |
第二节 阳休之本陶集 |
第三节 两《唐志》着录的五卷本陶集 |
第二章 宋前陶集流传考论 |
第一节 宋前典籍所引陶诗与宋本陶集诗题基本相合者 |
第二节 宋前典籍所引陶诗与宋本陶集诗题相异者 |
第三节 宋前典籍所引陶文考辨 |
第四节 宋前陶集流传推论 |
第三章 宋庠本、思悦本陶集 |
第一节 宋庠本陶集 |
第二节 思悦本陶集 |
第三节 宋庠本陶集佚文辑考 |
第四章 《中华再造善本》所收四种宋本陶集 |
第一节 曾集本陶集 |
第二节 宋刻递修本陶集 |
第三节 汤汉本陶集 |
第四节 残宋本陶集 |
第五节 曾集本、宋刻递修本、汤汉本、残宋本为同一陶集系统 |
第五章 苏写本陶集与苏轼《和陶诗》 |
第一节 苏写本陶集 |
第二节 苏轼《和陶诗》所用陶集底本蠡测 |
第三节 韩国高丽大学藏《精刊补注东坡和陶诗话》 |
第六章 焦竑本陶集与宋代其它陶集 |
第一节 焦竑本陶集 |
第二节 宋代其它陶集 |
第七章 宋代陶集余论 |
第一节 宋代和陶诗与现存宋本陶集之关系 |
第二节 《文选补遗》所录陶渊明诗文考论 |
第三节 《事文类聚》所引陶渊明诗文与现存宋本陶集之关系 |
第八章 宋本陶集中若干陶诗篇目考论 |
第一节 《四时》 |
第二节 《蜡日》 |
第三节 《杂诗》其十二"袅袅松标崖" |
第四节 《问来使》 |
第五节 《联句》 |
第六节 《桃花源诗》 |
结语宋代陶集整理、校订、注释、流传略论 |
附录 元前陶集版本图貌 |
附录 读《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札记 |
一、汉诗卷 |
二、魏诗卷 |
三、晋诗卷 |
四、宋诗卷 |
五、齐诗卷 |
六、梁诗卷 |
七、北魏诗卷 |
八、北齐诗卷 |
九、北周诗卷 |
十、陈诗卷 |
十一、隋诗卷 |
十二、余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评陶渊明——《陶渊明集》校注代前言(论文提纲范文)
一、陶渊明的封建门阀世族家庭和文化教养 |
二、陶渊明的浓厚的门阀观念 |
三、陶渊明当隐士的社会根源和阶级实质 |
四、陶渊明的“民主个人主义” |
五、陶渊明的《形影神》诗和他的玄学宇宙观 |
六、陶渊明的嗜酒和守穷 |
七、陶渊明的“躬耕自资”和他的《桃花源记》 |
四、从《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和《桃花源记》看陶渊明前后期思想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语文教材中陶渊明诗文教学研究[D]. 罗叶平.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统编本中学语文教材陶渊明作品教学研究[D]. 张立.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中学语文教材中陶渊明诗歌选编及教学研究[D]. 胡颖杰. 河南大学, 2020(02)
- [4]陶渊明诗文作品对外传播研究[D]. 韩亚男. 山西大学, 2020(01)
- [5]同课异构视角下的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课例研究[D]. 杨阳.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 2020(07)
- [6]两晋寒士文学研究[D]. 赵豫陇.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7]疾病视域下的陶渊明文学研究[D]. 蒙金含. 厦门大学, 2018(12)
- [8]高中语文整合阅读教学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D]. 梁晓慧. 河南大学, 2018(01)
- [9]元前陶集考论[D]. 贺伟. 山东大学, 2017(01)
- [10]评陶渊明——《陶渊明集》校注代前言[J]. 逯钦立.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