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曙光在前

沧海桑田,曙光在前

一、国土沧桑 曙光在前(论文文献综述)

李玉祥[1](2019)在《让“五四精神”之花绽放在新时代答卷上》文中提出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最是无憾致青春,新时代青年应在新的历史起点和历史征程上继承、弘扬、践行"五四精神",来"致青春"。1919年的5月2日,中国热血青年作为一支新生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伟大的"五四"爱国主义运动,开始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运动,被称为"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不仅是一个历史事件,更是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

陈晶莹[2](2018)在《习近平关于文化强国建设战略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步入新时代,中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文化建设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但是相较于经济的飞跃式发展,文化的发展仍相对缓慢。从世界的文化格局来看,依然是西强我弱,文化霸权主义仍然存在。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围绕文化强国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形成了习近平关于文化强国建设战略思想。通过对习近平成长历程的回溯,可以发现喜爱读书的好习惯,浓厚的文化情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背景,让习近平具备了形成文化强国建设战略思想的扎实的理论功力。知青岁月的磨砺,让习近平对人民群众有了深切的了解,促就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理念。融入血脉的革命基因,让习近平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过程中极具改革与创新意识。习式家风的熏陶,是习近平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习近平关于文化强国建设战略思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探其渊薮,习近平关于文化强国建设战略思想有着极其丰富的理论资源。它深入汲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化建设思想的精髓,吸收、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革命文化中的红色基因以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文化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此外,在任总书记之前,习近平在福建和浙江的文化探索与实践,也为习近平关于文化强国建设战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材料。习近平关于文化强国建设战略思想从历史中凝聚而来,在新时代里开疆拓土。它的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本文在追本溯源的基础上,从战略原则、战略布局、战略举措三个方面建构了习近平关于文化强国建设战略思想的理论体系,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民为中心,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以创新为动力,以开放为取向,以人才为根本”是习近平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六大战略原则;“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构成了习近平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主要战略布局;“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着力培养担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是习近平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中坚定执行的重要战略举措。习近平关于文化强国建设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科学指南与行动纲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为世界文化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刘亮[3](2015)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探析》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梦”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新的执政理念。是新时期对中国社会共同理想所做出的形象表达,代表全体中国人民的愿望,为我们进一步奋斗提供了新的动力。在新的历史征程上,虽然今天已经拥有了前人所不具备的优势条件,但是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片坦途,各种未知的挑战和不利因素一定会不断出现,所以要未雨绸缪冷静应对。此论文的写作目的是通过对中国梦内涵和思想渊源以及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可能面临的机遇和困境进行分析,系统梳理出实现中国梦的路径。本文一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分别阐述了这三者的含义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基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指明了中国的发展方向,表达了人民的心声,还从三个角度对中国梦的时代价值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以历史主线追溯“中国梦”的思想渊源,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维新派知识分子以及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理想角度,分别论述了中国梦的思想渊源,讨论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几个历史阶段的奋斗过程,以及每个阶段对中国梦的积极影响。第三部分介绍现阶段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基本现状,阐述了实现中国梦的优势,认真分析了各种有利条件。国际形势总体上比较稳定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都是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优势条件。国内民主政治的发展为国家安定团结提供了基本保证,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功为国家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既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又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通过宣传教育和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提升了公民环保意识,使整个社会更加重视环境的变化。对实现中国梦可能遇到的挑战也做了阐述,国际局势的变化对中国的发展有直接影响,国内分裂势力对政治稳定造成巨大隐患,社会体制机制的改革速度不符合人民心里预期,社会矛盾有日益加深的趋势。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文化信仰缺失等状况带来很大的挑战。第四部分分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路径,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思考了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方面需要完成的工作。

郁葱[4](2015)在《沧海桑田,岁月永恒,诗歌永恒——2014年的中国诗歌》文中指出2014年岁末一个寂冷的午后,我伫立在办公室的窗前,窗外依旧是深厚的雾霾,做编辑30多年来,一直有一个习惯,每到岁末,总有那么一天,那一天必须是阳光明媚,或者是大雪纷飞,一个人静静地在办公室,望着窗外,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写,就这么成了习惯。那一天好像最乏味最没有意义,但这么多年,忙忙碌碌的一天又一天大都忘记了,唯独每年这一天的情境,还记得很清晰。今年的这一天,是很深的雾霾。也忽然记起来,中国诗歌年终述评,也已经写了整整十一年了。

叶文玲[5](2011)在《三生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忆(一)比情人更有缘第一眼我就看见了她。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我会在这儿——法国卢昂的这间酒店遇见她?!一看清是她,我顿时又体会到那种如电击一般的头晕目眩。我敢说,世界上的任何人,对,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只要一遇上她,就会觉得周围的一切立时黯然失色。

姜国钧[6](2004)在《教育盛衰论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周期研究》文中指出本文运用长时段理论、“真了解”之法和统计例证法研究了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周期。 教育发展周期是指教育作为一个总体由衰而盛又由盛而衰所经历的时间。教育结构是指一个教育发展周期内起支撑和维持作用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及其存在形态。教育结构坍塌是指教育结构失去支撑作用和支配地位,以致教育结果远离教育目标。教育结构重建是指已有的教育思想在批判和反思的过程中被积极扬弃,教育思想全面创新,被人们广泛接受;通过制度创新,新的教育思想取得支配地位,成为稳定的支撑物。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8世纪末的中国教育分为三个发展周期。第一个周期从春秋末年至东汉末年。第二个周期从魏晋至五代。第三个周期从北宋至18世纪末。 第一个周期从反思西周“礼教”开始。教育思想经春秋末年至汉初的争鸣和融合最终统一于儒家,并在汉武一朝制度化。经西汉末年的短暂波动,至东汉永平年间达到高潮。之后逐渐衰落,至汉末跌入低谷。第二个周期从批判和反思两汉“名教”开始。多元融合的教育思想的制度化始于南北朝,完成于唐初。贞观、开元年间,这一周期的教育达到高潮。安史之乱后走向衰落,至五代而极衰。第三个周期教育结构的重建是在人心浮薄、国势衰微的深刻危机中进行的,思想论争不断,制度改革艰难。这一周期始终未能建立起像前两个周期那样的起稳定支撑作用的教育结构。 前后两个周期之间是批判与继承的关系,但总是矫枉过正,文质相胜。汉儒视情为恶,更多地继承了荀学,使得“名教”成了“礼教”的同义语,礼教之弊再一次表现出来。文胜于质。玄学家彰显人的情感和个性,审美教育的地位凸显出来。武则天之后,科举独重诗赋,教育向诗情的陶冶偏转,五经被束之高阁。质胜于文。宋儒否定文学艺术教育,否定情感,高扬理性精神。文胜于质。 王朝的衰落带来教育发展的小幅波动,新王朝创立之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修复原有的教育结构。而当教育结构自身开始坍塌的时候,王朝的衰落则明显加快这一坍塌的过程。教育结构重建期,王朝频繁更替,教育与王朝政治处于两衰的恶性循环中。经济和人口的波动更多地影响到教育规模,而不至于严重破坏教育结构。教育结构坍塌总是发生在经济繁荣的大王朝后期。王朝政治、小农经济与教育的相互依存关系形成于春秋战国,巩固于西汉。早熟的农业文明中产生的早熟的大易哲学是中国古代教育绵延不绝的深层文化原因。教育结构坍塌还有其自身的原因。其一为教育结构的僵硬性与人的创造力所构成的持续冲突;其二为教育结构自身所存在的缺陷。 比较中西教育发展曲线不难看出:一、中国古代教育高潮迭起,绵延不绝;西方国家的教育经过古希腊罗马的兴盛之后,在中世纪出现断裂,到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才开始缓慢攀升。二、西方教育的近代化有一个长达约4个世纪、分为两步的准备阶段;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没有这样一个准备阶段。三、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是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急匆匆进行的,是在深刻的民族危机中对西方教育的奋力追赶。、,rJ甲尸

方克定[7](2000)在《国土沧桑 曙光在前》文中指出

二、国土沧桑 曙光在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土沧桑 曙光在前(论文提纲范文)

(1)让“五四精神”之花绽放在新时代答卷上(论文提纲范文)

实战演练

(2)习近平关于文化强国建设战略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的缘起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要述评
    1.3 研究方法
        1.3.1 概念分析法
        1.3.2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1.3.3 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统一的方法
        1.3.4 学科交叉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1.4.1 具体思路概述
        1.4.2 具体思路图示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1.5.1 研究的重点及难点
        1.5.2 研究的创新点
2 何谓文化及文化何以强国
    2.1 文化的内涵指向
        2.1.1 中国语境中的文化意涵
        2.1.2 西方语境中的文化内涵
    2.2 文化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2.2.1 文化与文明的概念辨析
        2.2.2 文化与意识形态的概念辨析
    2.3 文化何以强国
        2.3.1 为个人和民族提供精神滋养
        2.3.2 启迪治国理政的智慧
        2.3.3 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的渗透交融
        2.3.4 缓和国际关系的“润滑剂”
3 习近平关于文化强国建设战略的重要思想资源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化建设思想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思想
        3.1.2 列宁的文化建设思想
    3.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
        3.2.1 民本思想
        3.2.2 尚贤思想
        3.2.3 非攻思想
    3.3 革命文化中的红色基因
        3.3.1 爱国主义
        3.3.2 忠诚为民
        3.3.3 艰苦奋斗
        3.3.4 敢闯新路
        3.3.5 信念坚定
        3.3.6 甘于奉献
    3.4 十八大之前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文化建设思想
        3.4.1 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
        3.4.2 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
        3.4.3 江泽民文化建设思想
        3.4.4 胡锦涛文化建设思想
4 习近平关于文化强国建设战略思想形成的重要因素
    4.1 主体条件
        4.1.1 知识积淀
        4.1.2 文化情怀
        4.1.3 专业背景
        4.1.4 知青岁月
    4.2 家庭因素
        4.2.1 革命的基因
        4.2.2 优良的家风
    4.3 环境因素
        4.3.1 时代环境
        4.3.2 媒介环境
        4.3.3 国际环境
        4.3.4 国内环境
5 习近平关于文化强国建设战略思想的发展脉络
    5.1 习近平在福建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5.1.1 闽东文化建设
        5.1.2 福州文化建设
    5.2 习近平在浙江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理论思考
        5.2.1 在浙江文化建设的实践
        5.2.2 在浙江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
6 习近平关于文化强国建设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6.1 战略原则
        6.1.1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6.1.2 以人民为中心
        6.1.3 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
        6.1.4 以创新为动力
        6.1.5 以开放为取向
        6.1.6 以人才为根本
    6.2 战略布局
        6.2.1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文化强国之基
        6.2.2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就文化强国之魂
        6.2.3 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掌好文化强国之舵
        6.2.4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筑牢文化强国之柱
        6.2.5 坚持文化自信,彰显文化强国之态
        6.2.6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文化强国之音
    6.3 战略举措
        6.3.1 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统领文化强国建设
        6.3.2 着力培养时代新人,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注入新时代的充沛活力
        6.3.3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凝聚新时代的精神力量
        6.3.4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6.3.5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切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7 习近平关于文化强国建设战略思想的指导意义
    7.1 政策导向和战略高度协奏共鸣的文化建设新地位
        7.1.1 制度护航文化强国建设
        7.1.2 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建设文化强国
    7.2 不忘本来与开辟未来比肩而立的文化建设新理念
        7.2.1 不忘本来传承民族的文化命脉
        7.2.2 开辟未来在创新中激发活力
    7.3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比翼齐飞的文化建设新维度
        7.3.1 以文化自觉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逻辑起点
        7.3.2 以文化自信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逻辑动力
    7.4 立足中国和放眼世界交流互鉴的文化建设新视角
        7.4.1 立足中国扞卫文化的民族性
        7.4.2 放眼世界实现文化的双向开放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研究背景
        2.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一、中国梦的内涵及时代价值
    (一)中国梦的基本内涵
        1.国家富强
        2.民族振兴
        3.人民幸福
    (二)中国梦的时代价值
        1.提升了中国的世界影响力
        2.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3.中国梦是个人梦的重要依托
二、中国梦的思想渊源
    (一)中国梦的历史演变
        1.“大同世界”思想
        2.“自强求富”思想
        3.“三民主义”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梦的认识过程
        1.“四化强国”思想
        2.“共同富裕”思想
        3.“和谐社会”思想
三、实现中国梦的机遇与挑战
    (一)实现中国梦面临的历史机遇
        1.发展拥有良好的政治环境
        2.全球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取得进步
        4.社会建设具备良好基础
        5.领导集体奋发有为
    (二)实现中国梦面临的挑战
        1.国家安全的挑战
        2.经济发展的挑战
        3.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
        4.社会公平问题带来的挑战
        5.生态困境的挑战
四、应对实现中国梦的挑战的对策思考
    (一)基于国际层面的对策思考
        1.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友好交往
        2.更加注重安全领域的建设
    (二)基于国内层面的对策思考
        1.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2.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3.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文化制度
        4.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5.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教育盛衰论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周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绪论:问题与方法
    第一节 盛衰之谜
    第二节 理论工具与工具理论
    第三节 教育发展周期及其划分的依据
第二章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周期划分
    第一节 教育名人统计及分析
    第二节 结构性因素统计及分析
    第三节 教育规模描述及分析
    第四节 教育发展周期与教育史分期
第三章 教育结构坍塌与重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从反思西周礼教到确立两汉名教
    第三节 从反思两汉名教到确立多元融合的唐代教育
    第四节 从反思唐代教育到确立理学教育
    第五节 乱世思想创新的艰难与隐忧
    第六节 教育结构坍塌的内在原因
第四章 影响教育发展周期的外部因素
    第一节 王朝盛衰与教育盛衰
    第二节 经济发展与教育盛衰
    第三节 大易哲学与教育之绵延
第五章 中西教育发展周期比较
    第一节 中西教育发展周期的统计现象
    第二节 断裂与绵延:中西教育发展的重大差异
    第三节 陡坡现象:中西教育近代化是如何起步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国土沧桑 曙光在前(论文参考文献)

  • [1]让“五四精神”之花绽放在新时代答卷上[J]. 李玉祥. 广东教育(高中版), 2019(06)
  • [2]习近平关于文化强国建设战略思想研究[D]. 陈晶莹. 浙江大学, 2018(04)
  •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探析[D]. 刘亮. 辽宁师范大学, 2015(07)
  • [4]沧海桑田,岁月永恒,诗歌永恒——2014年的中国诗歌[J]. 郁葱. 诗选刊, 2015(02)
  • [5]三生爱[J]. 叶文玲. 长篇小说选刊, 2011(01)
  • [6]教育盛衰论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周期研究[D]. 姜国钧. 华东师范大学, 2004(04)
  • [7]国土沧桑 曙光在前[J]. 方克定. 资源·产业, 2000(12)

标签:;  ;  ;  ;  ;  

沧海桑田,曙光在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