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茄科蔬菜苗期病害的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蒋舒蕊,王怀正,李静,赵威,赵凯,朱海山[1](2021)在《云南野生茄科砧木资源农艺性状调查与4种土传病害抗病鉴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统计云南野生茄科砧木资源的农艺性状,筛选具有抗番茄青枯病、溃疡病、枯萎病和茄子黄萎病的材料,为茄科抗病优良砧木的收集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云南野生茄科砧木进行主要农艺性状及田间常见病虫害调查,筛选出优良砧木,并与对照(自交系番茄5号)进行番茄青枯病、溃疡病、枯萎病和茄子黄萎病的抗性鉴定比较,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及聚类热图对资源属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根据形态特性及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结果,可将材料归属为茄科的3个属,其中茄属材料17份,皆为直立型,主茎颜色主要为绿色,株高为82.42~292.29 cm,叶型均为长卵圆形,叶色为绿色和深绿色,花冠颜色以白色为主,果面皆有光泽,果色多数为橘红色,单果重在1.61~433.54 g;番茄属材料7份,生长习性以无限生长型为主,株型以半蔓性为主,叶片类型有普通叶型、复细叶型和薯叶型,叶片均为羽状复叶,花序类型为单式花序,花色皆为黄色,果实以中果型为主,果形有圆形、扁圆形和长圆形;辣椒属材料5份,株型有半直立型和直立型,主茎颜色绿色为主,叶形以长卵圆形为主,花冠颜色皆为白色,成熟果色红色,果面光滑有光泽,果顶形状以钝圆形为主。主成分分析得出前3个主成分能反映所测15项农艺性状的绝大部分信息,累积贡献率为82.758%。所有材料中7份抗病性、生长势、适应性均较好,且在相近苗期,砧木与接穗茎的粗度一致,茎叶无皮刺;5份具有优良的果实性状。7份优良材料中,对青枯病表现免疫的3份,高抗2份;对溃疡病免疫的2份,高抗资源3份;对枯萎病没有表现免疫和高抗的资源,抗病2份;对茄子黄萎病免疫的3份,高抗1份;S-11免疫青枯病、溃疡病和黄萎病3种病害。【结论】29份野生茄科资源属于3个属,其中7份砧木材料表现优良,2份(S-7和S-11)免疫青枯病和溃疡病,1份(S-11)免疫番茄青枯病、溃疡病和黄萎病,可为茄科蔬菜抗性基因的开发利用提供材料,且部分茄科砧木资源具有应用于生产的价值。
许萌杏[2](2020)在《番茄青枯病生防菌JX-1的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茄科雷尔氏菌引起的番茄青枯病是一种重要的土传病害,严重影响番茄种植区的产量和种植面积。目前市场上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没有高效的化学农药,而生物防治对环境影响小及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从广西不同地区采集不同农作物根围土样,分离得到一株防治番茄青枯病的生防菌,并对其防病机理进行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从广西不同地区采集的土壤样品中分离到2929株菌株。采用平板拮抗法进行筛选得到对茄科雷尔氏菌有拮抗活性的菌株146株,对菌株进行复筛得到7株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菌株。采用盆栽生测法从7株细菌中筛选得到对番茄青枯病防效较好的JX-1菌株。该菌株在使用浓度为1×108cfu/m L时,室内盆栽防治效果为80.89%,田间防效为55.03%。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16S r DNA和gyr B基因鉴定,将JX-1菌株鉴定为Burkholderia cepacia。另外,该菌抑菌谱较广,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如:苦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香蕉煤纹病菌(Deightoniella torulosa)、高粱茎点霉菌(Phoma sorghina)、瓜腐霉病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棉花立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姜白绢病菌(Sclerotium rolfsii)和柑橘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citri)具有拮抗效果,其抑菌直径分别为:6.57 mm、9.67 mm、7.00 mm、6.50 mm、7.93 mm、5.50 mm、11.50 mm;菌株JX-1对植物病原细菌如:番茄细菌性疹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和胡萝卜软腐病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m)则没有抑菌活性。(2)菌株JX-1可产生多种抑菌次生代谢产物如蛋白酶、嗜铁素,但不产氢氰酸。PCR检测发现,菌株JX-1含有硝吡咯菌素(Pyrrolnitrin)和藤黄绿脓菌素(Pyoluteorin)相关合成基因prn C和plt C基因,但没有2,4-二乙酰基间苯三酚(2,4-DAPG)相关合成基因。(3)通过构建菌株JX-1的随机突变体库,筛选得到2株显着影响菌株JX-1拮抗能力的突变体。其中突变体M645可提高对茄科雷尔氏菌的拮抗活性,抑菌圈直径为15.50 mm,大于野生型JX-1的13.17 mm;而突变体M1710则完全丧失对茄科雷尔氏菌的拮抗作用。对突变体的分析表明,突变体M645中Tn5破坏了gnt R基因,而突变体M1710中Tn5破坏了pks/nrps基因。室内盆栽试验表明,突变体M645菌株的防治效果显着大于野生型JX-1,而突变体M1710菌株的防治效果显着低于野生型JX-1。遗传学试验进一步表明,互补gnt R基因可以使突变体的拮抗效果恢复至野生型水平;而过表达gnt R基因后菌株JX-1完全丧失对青枯菌的拮抗效果。综上所述,JX-1菌株是一株对番茄青枯病菌具有较好抑菌活性,同时产生多种次生代谢产物和适用于防治番茄青枯病的生防菌。
王朵[3](2020)在《十字花科蔬菜丝核菌根腐病的病原生物学及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十字花科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消费和需求的主要蔬菜种类之一。由于其生长周期短,茬口密集、周年生产导致土壤连作障碍问题不断出现。近年来,丝核菌(Rhizoctonia spp.)引起的根腐病成为限制其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导致蔬菜产量降低,严重时可绝收。目前,国内尚未登记过防治十字花科蔬菜丝核菌根腐病的药剂,这就使得田间防治更为困难。本文综合了形态学鉴定、致病性测定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十字花科蔬菜丝核菌根腐病进行了病原生物学、病原菌的检测技术以及防治药剂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明确了我国部分地区十字花科蔬菜丝核菌包括4个融合群,且存在生物学特征差异。本研究在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甘肃、江苏、山西等16个省份31个地区的十字花科蔬菜主产区进行了病样调查和采集,共分离保存278株丝核菌,寄主主要有白菜、油菜、芥菜、萝卜和甘蓝等9种。经形态学鉴定、致病性测定和菌株DNA的ITS、TEF-1α序列分析,共鉴定出4个融合群,分别为AG-2-1、AG-1-IB、AG-4HGII和AG-A,其中AG-2-1的分离频率最高,占62%。2.建立了立枯丝核菌的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可同时检测AG-2-1、AG-1-IB和AG-4HGII这3个融合群。根据十字花科蔬菜立枯丝核菌3个主要融合群的TEF-1α和LSU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了特异性的引物和探针:Rhs2F/R/P、Rhs1BF/R/P和Rhs4GF/R/P,构建携带目标基因的重组标准质粒A、B和H,建立了多重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该体系灵敏度达到10-7ng/μL。人工接种白菜后第2 d,就能检测到病原菌;接种后第3 d,根部开始表现出症状,在第6d病原菌检测量最大;田间发病植株和根际土壤中均能检测到有荧光信号的病原菌。3.筛选出了丝核菌根腐病的高效防治药剂异菌脲和菌核净。室内生物活性测定表明14种供试药剂,对丝核菌菌丝生长能起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50%异菌脲WP和40%菌核净WP的抑制效果均较强,EC50分别为0.24μg/mL和5.61μg/mL;25%嘧菌酯SC对丝核菌的抑制效果最差,EC50为1532.81μg/mL。温室苗期药效结果显示,50%异菌脲WP和40%菌核净WP防效均较高,分别为93.10%和93.97%;30%恶霉灵AS防治效果最差,为27.59%。其它药剂都对白菜丝核菌根腐病起到了一定的防治效果。
刘慧[4](2020)在《减量化肥配施生物有机肥对茄科蔬菜生长、产量、品质及土壤性质的影响》文中指出近年来,化肥的过量施用一方面造成土壤微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另一方面也导致面源污染,最终导致农产品产量及品质的降低,而生物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在改善土壤性状和提高农产品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探究合理的替代比例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研究以番茄、茄子和辣椒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比例减量化肥配施生物有机肥对其生长状况、产量、品质和土壤性质的影响,以期为延安设施蔬菜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以‘图腾’番茄为材料,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肥(TK)、化肥减量10%(F1)、20%(F2)、30%(F3)并配施与所减等量的生物有机肥共5个施肥处理。结果表明,在番茄整个生长期间,各施肥处理均较不施肥(CK)处理使番茄土壤速效养分和番茄产量显着增加。常规施肥(TK)处理在生长期间对土壤酶活性无影响,在苗期显着提高番茄叶长、叶宽、株高、茎粗和SPAD值,果实可溶性糖含量提高2.14倍。较常规施肥(TK)处理,生物有机肥替代处理总体上提高了开花期土壤酶活性。就番茄生长、果实品质而言,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使成熟期茎粗和SPAD值显着增加4.70%19.40%和19.30%23.60%,果实可溶性蛋白显着增加71.00%213%,番茄红素显着增加80.20%88.70%。就产量而言,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中,F2和F3处理均无显着影响,而F1处理较TK处理显着降低产量3.28%。(2)以‘快圆茄’茄子为材料,设置不施肥(CK)、常规化肥增量50%(F1)、常规化肥(F2)、常规化肥减量50%(F3)、化肥减量10%(F4)、20%(F5)、30%(F6)并配施与所减等量的生物有机肥共7个施肥处理。结果表明,在茄子整个生长期间,各施肥处理较不施肥(CK)处理总体上使茄子土壤速效养分和产量显着提高。单施化肥处理总体上使各生长期脲酶、蔗糖酶活性显着提高,茎粗和株高显着提高,随生长期的延长,对叶宽和SPAD值、对果实维生素C、总酚、类黄酮和硝酸盐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较常规化肥(F2)处理,生物有机肥替代处理总体上使末期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着增加7.85%8.05%和1.80%4.72%;就茄子生长和品质而言,生物有机肥替代处理总体上使末期茎粗、叶宽和SPAD值显着增加,使可溶性蛋白显着提高81.90%123%,果实硝酸盐显着降低18.54%35.63%。就茄子产量而言,生物有机肥替代处理较常规化肥(F2)处理均无影响。(3)以‘隆椒二号’辣椒为材料,设置不施肥(CK)、常规化肥增量50%(F1)、常规化肥(F2)、常规化肥减量50%(F3)、化肥减量10%(F4)、20%(F5)、30%(F6)并配施与所减等量的生物有机肥共7个施肥处理。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较不施肥(CK)处理总体上使辣椒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显着提高。单施化肥处理在苗期使蔗糖酶活性显着提高13.33%46.67%,在开花期、成熟期和末期提高了辣椒叶长、叶宽、株高和SPAD值,果实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维生素C和硝酸盐含量显着提高。较常规化肥(F2)处理,生物有机肥替代处理总体上提高了开花期和末期土壤酶活性;对辣椒生长和品质而言,在成熟期和末期F4和F5处理显着提高辣椒叶宽、株高和SPAD值;F5和F6处理使果实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显着提高38.68%、24.84%和21.23%、57.33%。就辣椒产量而言,化肥减量20%(F5)和化肥减量30%(F6)处理较常规化肥(F2)处理均无显着影响,而化肥减量10%(F4)处理较常规化肥(F2)处理显着降低6.70%。以综合主成分分析得分为依据,综合考虑生物有机肥替代处理对番茄、茄子、辣椒生长和土壤性质的总体影响,化肥减量20%并配施所减等量的生物有机肥的总体效果最佳,可作为实际生产中的推荐施肥方案。
张倩[5](2020)在《间作对辣椒疫病防治及其生长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辣椒设施栽培,疫病的发生极为严重,使用药剂来进行防治不仅会造成辣椒品质下降等药害隐患问题,还会加大生产成本;因此开展以生态栽培为目标的防控疫病手段具有重要意义。间作是我国传统农业中一种重要的栽培措施,采用这种栽培措施可以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促进间作作物之间协调发展,从而改善生态环境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应用间作防治蔬菜病害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目前在辣椒与高秧大田作物间作防治疫病的研究较多,对于辣椒与高秧蔬菜之间进行间作后对辣椒疫病发生以及对辣椒生长影响方面的研究较少。为此,本试验采取3种不同科的高秧蔬菜作为与辣椒的间作蔬菜,研究这三种间作蔬菜间作后对辣椒生长与疫病发生的影响,拟筛选出与辣椒间作的合理蔬菜种类、合理的间作模式等,旨在为棚室辣椒生产提供参考。已通过试验得到以下结果:(1)筛选出对辣椒疫病防控效果较好的间作蔬菜为菜豆和黄瓜。菜豆或黄瓜与辣椒进行合理的间作,有效地降低了疫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防控效果分别在40.09%-58.22%、15.73%-42.25%。(2)菜豆或黄瓜与辣椒采取适宜的间作模式可以有效控制辣椒疫病的发生、提高综合产量、改善品质。在菜豆/辣椒菜间作系统中,采取菜豆与辣椒隔株间作模式优于隔垄间作模式,其中辣椒每隔3株在辣椒的株间种植1株菜豆的间作模式(CZ31)效果最好,春、秋茬种植时,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48.00%、47.65%,辣椒单株产量分别提高16.27%和25.35%,单位面积产量(辣椒与菜豆总产量)分别提高41.23%、59.31%;在黄瓜/辣椒菜间作系统中,采用黄瓜与辣椒隔垄比例为2:4的间作模式(H24)效果最好,春、秋茬种植时,对辣椒疫病防控效果分别达42.75%、40.34%,辣椒单株产量分别提高10.46%和15.47%,单位面积产量(辣椒与菜豆总产量)分别提高31.25%和47.08%。(3)黄瓜或菜豆与辣椒的间作时间对辣椒疫病发生及生长有所差异。黄瓜与辣椒同期定植或黄瓜比辣椒晚定植一周的处理,对疫病发生及辣椒生长影响不大;在辣椒定植同时采用菜豆直播方式优于菜豆育苗方式(即辣椒定植同时定植菜豆),其中辣椒隔3株在株间直播菜豆1株的间作模式(ZCZ31),春、秋茬疫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3.28%、63.54%,辣椒单株产量分别增加了18.60%、30.98%,单位面积产量(辣椒与菜豆总产量)提高分别提高42.06%和59.74%。(4)辣椒叶片POD、SOD和CAT酶活性的提高及光合作用的加强,可以缓解辣椒疫病对植株造成的危害。在黄瓜或菜豆与辣椒间作的体系中,除黄瓜、辣椒垄数比为2:2(H22)的间作模式外,其他间作模式,在遭受疫霉菌侵染后辣椒叶片的POD、SOD和CAT酶活性会显着升高,随着辣椒的生长,酶活性逐渐下降,光合作用增强,显着高于单作。(5)建立2套辣椒绿色抗病促生技术体系:辣椒定植同时采取辣椒与菜豆为3:1的隔株直播菜豆方式;或者辣椒定植同时定植黄瓜或晚1周定植黄瓜,且辣椒与黄瓜隔垄定植比例为4:2方式。均可以有效防治辣椒疫病、促进辣椒生长,使其综合产量及效益提高。
凌玲[6](2020)在《Streptomyces sp.NEAU-HV9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效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番茄青枯病是由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土传性植物病害,该细菌侵染的寄主范围异常广泛,包括450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共计450余种,对许多宿主是毁灭性的,被列为世界上第二大最具破坏性的细菌致病菌。番茄作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每年因青枯病的发生导致产量严重下降,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迫在眉睫。目前,化学防治为主要的防治手段,但是化学防治会导致抗药性病原体的出现,并且会直接造成环境污染。生物防治因其高效、无污染、无公害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拮抗微生物及其次级代谢产物随之成为关注的焦点。本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长寿村内河边的土壤为分离源进行放线菌分离纯化,采用体外筛选技术,以青枯病菌为指示性菌株筛选有抗菌活性的菌株,最终获得一株具有较强抗菌活性菌株NEAU-HV9,并对其活性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番茄苗期抗病试验、离体试验、盆栽试验研究了该菌株及其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此外,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试验,并对其全基因组进行了分析、基因功能注释以及次级代谢产物预测,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选用五种分离培养基(CPA、DPA、SSA、HV、GS)对土壤中放线菌进行分离,经过形态观察和分子水平分析后合并,共筛选得到101株放线菌。共包括Streptomyces、Nocardia、Kitasatosporia、Micromonospora、Microbacterium和Tsukamurella,其中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为优势菌属,占79.4%。(2)对101株放线菌进行抗青枯病菌活性检测。共有11株菌孢子浸提液的抑菌直径大于10 mm,其中菌株NEAU-HV9和NEAU-HV72的抑菌直径大于25 mm,菌株NEAU-HV9的抑菌直径最大,为27.74 mm。将菌株NEAU-HV9发酵,其发酵液上清的抑菌直径为32.8 mm,发酵液沉淀的抑菌活性为30.5 mm。(3)将菌株NEAU-HV9发酵,采用活性追踪的方法分离活性代谢产物。经过质谱、核磁共振谱和红外光谱分析,初步确定该化合物为放线菌素D(actinomycin D),并通过与商品化actinomycin D的抑菌活性和液相保留时间比较,最终确定为actinomycin D,对青枯病菌最小抑菌浓度为0.6 mg/L。(4)番茄苗期抗病试验表明,菌株NEAU-HV9孢子悬液(109cfu/m L)与actinomycin D对番茄青枯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接近100%。在离体试验中,当孢子浓度为109cfu/m L时,能有效防治青枯病。盆栽试验表明,菌株NEAU-HV9的孢子悬液和actinomycin D都可以有效的防治番茄青枯病,防治效果分别为82%和100%。(5)将菌株NEAU-HV9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该菌株基因组大小为10,797,268 bp,DNA G+C含量为70.6 mol%,共含有9727个编码基因。采用GO、KEGG和COG功能数据库对菌株NEAU-HV9进行基因功能注释,结果表明菌株NEAU-HV9的功能蛋白主要参与生物学过程、新陈代谢过程。将菌株NEAU-HV9的基因组序列提交至anti SMASH程序进行次级代谢产物基因簇分析,该菌株基因组共有23个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编码NRPS基因簇数量最多,其中与actinomycin D合成基因簇的相似度为86%。(6)对菌株NEAU-HV9进行多相分类学鉴定。通过16S r RNA基因序列比对,生理生化特征、不同培养基的培养特征、微观形态特征以及细胞化学成分分析,确定该菌株为链霉菌属内一株潜在新种。
于梦竹[7](2020)在《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病虫害调查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产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种植面积约1.8万公顷。伴随着设施蔬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种植时间的延长,设施蔬菜生产区各种病虫害发生越来越严重,目前化学药剂防治是主要的防治手段,加之种植户缺乏科学用药的相关知识,导致盲目用药现象普遍发生,不仅严重影响设施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同时造成蔬菜和土壤农药残留超标,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为了促进瓦房店市设施蔬菜健康有序的发展,科学指导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生产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计划,提高防控效果,作者通过走访调研、查阅资料和田间试验,对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蔬菜品种结构和病虫害发生种类和规律进行了研究,同时在示范区进行示范,总结了实用的绿色防控技术,提出了适用于瓦房店市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以茄科、葫芦科、十字花科和豆科为主,茄科作物主要有番茄、辣椒、茄子,葫芦科有黄瓜、葫芦瓜,十字花科有油菜、白菜,豆科的四季豆、豇豆、芸豆等。通过20172019年对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的调查,共调查鉴定了77种病虫害,其中番茄28种、茄子10种、辣椒12种、菜豆8种、黄瓜19种,同时明确了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并且对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在蔬菜病害方面,番茄灰霉病、番茄叶霉病、番茄根结线虫病、辣椒病毒病和黄瓜霜霉病等发生最为普遍,危害最为严重,应作为重点防控的病害;在蔬菜虫害方面,斑潜蝇、温室白粉虱、蓟马和蚜虫是瓦房店市设施蔬菜虫害防控的重点。2.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明确了105亿cfu/g多粘·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黄瓜白粉病、黄瓜灰霉病和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最高分别可达80.48%,91.59%和88.71%,对作物安全无药害;0.5%香菇多糖水剂18.75g/hm2和26.25g/hm2对番茄病毒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3.22%和76.27%;0.5%香菇多糖水剂有效成分用量26.25g/hm2对辣椒病毒病的防治效果为78.90%,可作为生产无公害番茄和辣椒防治病毒病的首选药剂。在温室内施用复合微生物酵素,对防治辣椒根腐病具有明显效果,在苗期至初花期防效达82.92%,在辣椒定殖时采用100倍药液灌根的方法进行施药,药液用量350 m L/株。丽蚜小蜂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效果明显差异,在温室白粉虱始发期放蜂,最佳放蜂数量为225000和300000头/hm2,连续放蜂4次。试验表明在害虫盛发期前使用色板防治温室害虫效果显着,黄板可有效减少白粉虱、斑潜蝇和蚜虫的种群数量,蓝板可有效减少蓟马的种群数量。3.优化集成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与科学使用化学药剂有机结合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在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绿色防控示范区推广应用,提高了设施蔬菜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提升了蔬菜质量,同时减少蔬菜和土壤农药残留,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示范区的集成效益。
刘芮池[8](2019)在《重要蔬菜土传病原菌分子检测技术的建立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传病害是侵染蔬菜的一类重要病害,常常造成蔬菜品质下降甚至绝产。本论文针对土传病原菌在土壤中传播的特点,建立普通PCR和多重PCR检测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够在发病初期明确病原菌种类,还可以在生产前确定病原菌的存在,降低发病几率。具体结果如下:(1)建立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茄病镰孢菌(Fusarium solani)、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7种主要土传病原真菌和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solanacearum)、密执安棒形杆菌密执安亚种(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michiganensis)2种土传病原细菌的PCR检测体系,灵敏度在10-1 ng·μL-1到10-3ng·μL-1之间。对采集的135份土壤和83份蔬菜病组织进行PCR特异性检测,病菌检出率为86.70%,检测结果与微生物分离培养结果一致,可用于田间病株和土壤病原菌的检测。(2)建立了瓜果腐霉菌(P.aphanidermatum)、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和大丽轮枝菌(V.dahliae)三重PCR检测体系,并应用于田间采集病害组织的检测。筛选出特异性引物As APH2B/As Py F、FOF1/FOR和VAct F/VAct R,分别扩增出163、328和530 bp的特异性目的片段。对多重PCR体系优化后三种引物的终浓度分别为0.12μmol·L-1,0.16μmol·L-1,0.24μmol·L-1。本研究建立的三重PCR检测体系对病原菌纯培养物和土壤中病原菌的检测灵敏度分别为10-1 ng·μL-1和106个孢子·g-1土壤。本研究针对7种土传病原真菌和2种土传病原细菌建立普通PCR和多重PCR检测体系,利用建立的体系可对田间病害样本和土壤样本进行土传病原菌检测,为田间病害的诊断、病害预警和轮作模式的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李潇[9](2019)在《番茄镰孢菌根腐类病害病原和种抗性鉴定及其药剂筛选》文中研究说明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是茄科番茄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南美洲,我国南北方广泛栽培。随着栽培年限的延长,病害的发生逐年加重,尤其是根腐病类病害已成为阻碍番茄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西北地区番茄根腐类病害病原为研究材料,通过致病性分析、抗病种质资源筛选、室内药剂筛选等几个方面的试验对番茄根腐类病害进行研究。旨在为抗病品种选育的开展及合理防治等方面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2016年对西北地区的番茄苗期和成株期的根腐类病害进行了调查,发现番茄根腐类病害发生普遍,平均发病率在5%-20%之间。应用多点采样法采得番茄根腐类病害样品共106份。2.根据所分离到的病原及发生症状,结合番茄病害研究概况,将番茄根腐类病害确定为番茄颈腐根腐病和番茄镰孢菌根腐病。其中番茄颈腐根腐病主要表现为茎基部以及根部变褐,皮层干燥出现褪绿病斑,老叶变黄脱落,在近地面部分,可见褐色腐烂,病斑常常包围茎干一圈,部分植株可见白色霉层,苗期茎基部缢缩,纵切面可见维管束以及韧皮部变褐坏死,严重时植株枯萎;番茄镰孢菌根腐病主要危害植株根,在直根或大的次生根上有红棕色病斑,根部病变处皮质变色。地面症状包括叶脉间的黄褐斑和叶片的变白,发生严重时,地上部枯黄,根茎腐烂,植株枯萎死亡。3.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真菌分离、单孢分离法进行纯化、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番茄颈腐根腐病优势病原菌为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番茄镰孢菌根腐病优势病原菌为茄病镰孢菌(Fusarium solani)。4.对番茄根腐类病害病原的致病性研究发现,同种不同菌株之间的致病性差异较大,烧杯水琼脂法所测定的菌株的致病性高于盆栽法所测定的各菌株的致病性,且差异显着。但经过相关性分析表明,两种方法所测定的致病性极显着相关,说明两种方法所测定的发病率及致病性的结果是一致的。5.采用盆栽法对全国大面积种植的33个国内外番茄品种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在筛选的33个番茄品种中,未检测到对两种病害免疫的品种,大部分品种表现为感病品种或中感。共筛选得到台湾粉玉女、精品红美女、花绣球和元明粉玉女4个抗病品种。6.通过平皿菌丝抑制法在室内对7种化学杀菌剂进行筛选和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7种化学药剂均对番茄颈腐根腐病和镰孢菌根腐病病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大,抑菌率也随之加强,药剂浓度和抑菌率呈正相关。筛选出三唑酮对两种病原菌有较好的防效。
赵艳娟[10](2019)在《枯草芽孢杆菌GY1对4种枯萎病菌的拮抗效果研究》文中认为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Fuasurium ocxysporum)引起的土传维管束病害,危害禾本科、葫芦科、茄科、豆科等100多种植物,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我国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枯萎病造成的蔬菜减产和品质降低情况逐年严重,制约着我国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目前的化学防治和农业防治措施对枯萎病达不到理想的田间防效。利用生防细菌进行枯萎病的生物防治将为该病的绿色防控提供新途径。本研究在课题组前期对香蕉枯萎病生防细菌的研究基础上,利用枯草芽孢杆菌GY1对2种瓜类枯萎病菌和2种茄科枯萎病菌进行菌丝抑制率,菌体抑制率和孢子萌发抑制率测定,明确GY1菌株对4种枯萎病菌的拮抗作用;通过温室防效测定,明确GY1菌株对4种枯萎病的防治效果。本研究将为枯草芽孢杆菌GY1菌株对瓜类和茄科枯萎病的拮抗分子机制和生防药剂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结果如下:(1)枯草芽孢杆菌GY1菌株能够显着抑制4种枯萎病菌的的侵染结构形成,其对黄瓜、苦瓜、番茄和茄子枯萎病菌的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为96.04%、83.13%、91.27%和78.80%。(2)枯草芽孢杆菌GY1能够形成抑菌物质抑制4种枯萎病菌的菌丝生长,其对黄瓜、苦瓜、番茄和茄子枯萎病菌的菌丝抑制率分别为59.01%、60.12%、54.57%和59.01%。(3)枯草芽孢杆菌GY1菌株造成4种枯萎病菌的菌丝膨大和畸形,并且对黄瓜、苦瓜、番茄和茄子枯萎病菌的菌体抑制率分别为86.07%、76.91%、88.40%和83.64%。(4)枯草芽孢杆菌GY1菌株4种枯萎病菌的治疗作用均比预防作用高。其对黄瓜、苦瓜、番茄和茄子枯萎病菌的温室防效的治疗作用分别为60.80%、62.68%、55.92%和58.86%;对黄瓜、苦瓜、番茄和茄子枯萎病菌的预防作用分别为49.49%、44.59%、41.93%和46.59%。以上结果说明,枯草芽孢杆菌GY1对4种枯萎病菌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并且具有良好温室防效,尤其是治疗性作用显着高于预防性作用。
二、茄科蔬菜苗期病害的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茄科蔬菜苗期病害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野生茄科砧木资源农艺性状调查与4种土传病害抗病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田间农艺性状调查及数据采集 |
1.3.1 农艺性状调查统计参考标准 |
1.3.2 抗病虫害统计与鉴定 |
1.4 人工苗期接种试验 |
1.4.1 接种菌液制备 |
1.4.2 人工接种病原菌 |
1.4.3 发病率、死亡率及抗病等级划分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云南野生茄科茄属砧木资源性状调查分析 |
2.2 云南野生茄科番茄属砧木资源性状调查分析 |
2.3 云南野生茄科辣椒属砧木资源性状调查分析 |
2.4 云南野生茄科砧木资源的农艺性状主成分分析 |
2.5 29种云南野生茄科砧木资源聚类分析 |
2.6 茄科资源病虫害发生情况 |
2.7 7份优良茄科砧木资源对番茄青枯病和溃疡病的抗性 |
2.8 7份优良茄科砧木资源对番茄枯萎病和茄子黄萎病的抗性 |
3 讨论 |
4 结论 |
(2)番茄青枯病生防菌JX-1的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前言 |
1.1 番茄青枯病的研究进展 |
1.1.1 茄科雷尔氏菌的分类 |
1.1.2 茄科雷尔氏菌的致病机理 |
1.1.3 番茄青枯病的防治 |
1.2 伯克氏菌研究现状 |
1.3 GntR家族转录因子的相关研究 |
1.4 pks/nrps的相关研究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主要试验试剂 |
2.1.3 培养基 |
2.1.4 主要试验仪器 |
2.2 方法 |
2.2.1 菌株的筛选 |
2.2.2 生防细菌的生理生化鉴定 |
2.2.3 细菌16S rDNA的克隆与分析 |
2.2.4 菌株JX-1 安全性及致病性测定 |
2.2.5 菌株JX-1 抑菌谱测定 |
2.2.6 菌株JX-1 对番茄青枯病的大田防治效果 |
2.2.7 菌株JX-1 基因组测序及其注释 |
2.2.8 菌株JX-1 生防相关性状的检测 |
2.2.9 影响菌株JX-1 生防功能突变体的筛选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生防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
3.1.1 生防细菌的分离 |
3.1.2 候选生防细菌的室内生测 |
3.1.3 菌株JX-1 的鉴定 |
3.2 菌株JX-1 安全性测定 |
3.3 菌株JX-1 抑菌谱测定 |
3.4 菌株JX-1 田间应用效果测定 |
3.5 菌株JX-1 基因组特征及次生代谢产物预测分析 |
3.5.1 菌株JX-1 基因组特征 |
3.5.2 菌株JX-1 次生代谢物分析 |
3.6 菌株JX-1 拮抗特性检测 |
3.6.1 代谢分泌物及生物性能 |
3.6.2 抗生素相关基因检测 |
3.7 影响菌株JX-1 拮抗作用相关突变体的筛选 |
3.7.1 突变体筛选结果 |
3.7.2 野生型菌株JX-1 和突变体的生长曲线 |
3.7.3 野生型菌株JX-1 及突变体的室内防效 |
3.7.4 Tn5 侧翼序列的获得 |
3.7.5 Tn5 侧翼序列测序结果与分析 |
3.7.6 PCR扩增gnt R目的片段 |
3.7.7 互补载体构建 |
3.7.8 互补菌株的获得 |
3.7.9 互补菌株生物活性测定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生防细菌的分离、筛选 |
4.1.2 生防菌株JX-1 的鉴定 |
4.1.3 菌株JX-1 的田间应用效果 |
4.1.4 生防菌株JX-1 的抑菌机制 |
4.2 结论 |
4.3 创新点 |
4.4 后续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十字花科蔬菜丝核菌根腐病的病原生物学及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十字花科蔬菜生产现状 |
1.2 丝核菌的研究进展 |
1.2.1 形态学特征 |
1.2.2 菌丝融合群的划分 |
1.2.3 丝核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1.2.4 寄主致病性研究 |
1.3 丝核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1.3.1 普通PCR |
1.3.2 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 |
1.3.3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 |
1.4 丝核菌根腐病的防治研究进展 |
1.4.1 农业防治 |
1.4.2 生物防治 |
1.4.3 化学防治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十字花科蔬菜丝核菌根腐病的病原生物学研究 |
2.1 试验材料 |
2.1.1 病害标本的采集 |
2.1.2 主要仪器 |
2.1.3 主要试剂 |
2.1.4 培养基制备 |
2.1.5 所用引物 |
2.2 试验方法 |
2.2.1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及保存 |
2.2.2 病原菌形态学鉴定 |
2.2.3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
2.2.4 菌丝细胞核数目观察 |
2.2.5 菌丝融合现象研究 |
2.2.6 分子生物学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病原菌形态学特征 |
2.3.2 细胞核数目测定和菌丝融合现象 |
2.3.3 菌株融合群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2.3.4 致病性测定 |
2.4 小结 |
2.5 讨论 |
第三章 立枯丝核菌融合群检测体系的建立和应用 |
3.1 试验材料 |
3.1.1 供试菌株 |
3.1.2 供检测土样和植株样品 |
3.1.3 试剂 |
3.1.4 引物及探针 |
3.2 试验方法 |
3.2.1 引物设计及优化 |
3.2.2 病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3.2.3 引物特异性检测 |
3.2.4 质粒标准品的制备 |
3.2.5 多重荧光定量PCR特异性检测 |
3.2.6 多重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及条件优化 |
3.2.7 灵敏度检测和标准曲线的构建 |
3.2.8 人工模拟发病植株接种及检测 |
3.2.9 发病植株和土壤的检测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引物和探针设计及特异性检测 |
3.3.2 质粒标准品的构建 |
3.3.3 引物灵敏度检测和标准曲线的建立 |
3.3.4 多重荧光定量PCR在检测发病植株和根际土壤上的应用 |
3.4 小结 |
3.5 讨论 |
第四章 十字花科蔬菜丝核菌根腐病防治药剂筛选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2.1 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
4.2.2 温室苗期药效试验 |
4.2.3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室内生物活性测定效果 |
4.3.2 温室苗期药效评价 |
4.4 小结 |
4.5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减量化肥配施生物有机肥对茄科蔬菜生长、产量、品质及土壤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
1.2 化肥施用现状 |
1.3 有机肥施用现状 |
1.3.1 有机肥施用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
1.3.2 有机肥施用对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 |
1.3.3 有机肥施用存在的问题 |
1.4 生物有机肥研究进展 |
1.4.1 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1.4.2 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1.4.3 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可行性分析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1.6.1 减量化肥配施生物有机肥对番茄生长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
1.6.2 减量化肥配施生物有机肥对茄子生长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
1.6.3 减量化肥配施生物有机肥对辣椒生长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减量化肥配施生物有机肥对番茄生长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时间?地点 |
2.1.2 供试材料 |
2.1.3 试验设计 |
2.1.4 指标测定 |
2.1.5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施肥处理对番茄农艺性状的影响 |
2.2.1.1 不同施肥处理对茎粗的影响 |
2.2.1.2 不同施肥处理对株高的影响 |
2.2.1.3 不同施肥处理对叶长和叶宽的影响 |
2.2.1.4 不同施肥处理对SPAD值的影响 |
2.2.2 不同施肥处理对番茄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
2.2.2.1 不同施肥处理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
2.2.2.2 不同施肥处理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
2.2.3 不同施肥处理对番茄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2.2.3.1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
2.2.3.2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碱解氮的影响 |
2.2.3.3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
2.2.3.4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
2.2.4 不同施肥处理对番茄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2.2.4.1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
2.2.4.2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
2.2.4.3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2.2.5 番茄农艺性状?品质和产量的综合评价 |
2.3 讨论 |
2.3.1 不同施肥处理对番茄农艺性状的影响 |
2.3.2 不同施肥处理对番茄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
2.3.3 不同施肥处理对番茄土壤养分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减量化肥配施生物有机肥对茄子生长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研究区概况 |
3.1.2 供试材料 |
3.1.3 施肥试验 |
3.1.4 指标测定 |
3.1.5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施肥处理对茄子农艺性状的影响 |
3.2.1.1 不同施肥处理对茄子茎粗的影响 |
3.2.1.2 不同施肥处理对茄子叶长和叶宽的影响 |
3.2.1.3 不同施肥处理对茄子株高的影响 |
3.2.1.4 不同施肥处理对茄子SPAD值的影响 |
3.2.2 不同施肥处理对茄子品质和产量影响 |
3.2.2.1 不同施肥处理对茄子品质的影响 |
3.2.2.2 不同施肥处理对茄子产量的影响 |
3.2.3 不同施肥处理对茄子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3.2.3.1 不同施肥处理对茄子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3.2.3.2 不同施肥处理对茄子土壤碱解氮的影响 |
3.2.3.3 不同施肥处理对茄子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
3.2.3.4 不同施肥处理对茄子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
3.2.4 不同施肥处理对茄子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3.2.4.1 不同施肥处理对茄子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
3.2.4.2 不同施肥处理对茄子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
3.2.4.3 不同施肥处理对茄子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3.2.5 茄子农艺性状?品质和产量的综合评价 |
3.3 讨论 |
3.3.1 不同施肥处理对茄子农艺性状的影响 |
3.3.2 不同施肥处理对茄子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
3.3.3 不同施肥处理对茄子土壤养分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减量化肥配施生物有机肥对辣椒生长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研究区概况 |
4.1.2 供试材料 |
4.1.3 施肥试验 |
4.1.4 指标测定 |
4.1.5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施肥处理对辣椒农艺性状的影响 |
4.2.1.1 不同施肥处理对辣椒茎粗的影响 |
4.2.1.2 不同施肥处理对辣椒叶长和叶宽的影响 |
4.2.1.3 不同施肥处理对辣椒株高的影响 |
4.2.1.4 不同施肥处理对辣椒SPAD值的影响 |
4.2.2 不同施肥处理对辣椒品质和产量影响 |
4.2.2.1 不同施肥处理对辣椒品质的影响 |
4.2.2.2 不同施肥处理对辣椒产量的影响 |
4.2.3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4.2.3.1 不同施肥处理对辣椒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4.2.3.2 不同施肥处理对辣椒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
4.2.3.3 不同施肥处理对辣椒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
4.2.3.4 不同施肥处理对辣椒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
4.2.4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4.2.4.1 不同施肥处理对辣椒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
4.2.4.2 不同施肥处理对辣椒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
4.2.4.3 不同施肥处理对辣椒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4.2.5 辣椒农艺性状?品质和产量的综合评价 |
4.3 讨论 |
4.3.1 不同施肥处理对辣椒农艺性状的影响 |
4.3.2 不同施肥处理对辣椒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
4.3.3 不同施肥处理对辣椒土壤养分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5)间作对辣椒疫病防治及其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间作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进展 |
1.2.2 辣椒疫病危害与防治研究进展 |
1.2.3 间作对植物病害发生的影响研究进展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不同蔬菜间作对辣椒疫病防治的初步筛选 |
2.2.2 不同间作模式对辣椒疫病及其生长的影响 |
2.2.3 不同间作时期对辣椒疫病及其生长的影响 |
2.2.4 相关指标的测定方法 |
2.3 数据处理方法 |
2.4 技术路线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蔬菜间作对辣椒疫病防治的初步筛选 |
3.1.1 不同蔬菜间作对辣椒疫病发病率的影响 |
3.1.2 间作不同种类蔬菜对辣椒疫病病情指数的影响 |
3.1.3 间作不同种类蔬菜对辣椒疫病防治效果的影响 |
3.1.4 间作不同种类蔬菜对产量的影响 |
3.2 不同间作模式对辣椒疫病及其生长的影响 |
3.2.1 不同间作模式对辣椒疫病发生的影响 |
3.2.2 不同间作模式对辣椒叶片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
3.2.3 不同间作模式对辣椒植株长势的影响 |
3.2.4 不同间作模式对辣椒叶片光和参数的影响 |
3.2.5 不同间作模式对辣椒冠层环境的影响 |
3.2.6 不同间作模式对辣椒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 |
3.2.7 不同间作模式对辣椒品质的影响 |
3.2.8 不同间作模式对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
3.3 不同间作时期对辣椒疫病及生长的影响 |
3.3.1 不同间作时期对辣椒疫病发生的影响 |
3.3.2 不同间作时期对辣椒植株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
3.3.3 不同间作时期对植株长势的影响 |
3.3.4 不同间作时期对辣椒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
3.3.5 不同间作时期对辣椒冠层环境的影响 |
3.3.6 不同间作时期对辣椒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 |
3.3.7 不同间作时期对辣椒果实品质的影响 |
3.3.8 不同间作时期对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关于不同间作种类对辣椒疫病防控效果的讨论 |
4.2 关于不同间作模式对环境因素影响的讨论 |
4.3 关于辣椒侵染疫霉菌后植株防御系统启动的讨论 |
4.4 关于间作对辣椒产量及效益影响的讨论 |
4.5 关于间作对辣椒品质影响的讨论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Streptomyces sp.NEAU-HV9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效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番茄青枯病研究进展 |
1.1.1 青枯病菌介绍 |
1.1.2 番茄青枯病概述 |
1.2 青枯病的防治措施 |
1.2.1 抗病品种 |
1.2.2 农业防治 |
1.2.3 化学防治 |
1.2.4 生物防治 |
1.3 土壤微生物研究现状 |
1.3.1 土壤微生物研究概述 |
1.3.2 土壤放线菌研究概述 |
1.4 链霉菌属的研究进展 |
1.4.1 链霉菌属简介 |
1.4.2 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
1.4.3 链霉菌基因组研究 |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6 技术路线图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样品采集 |
2.1.2 供试种子 |
2.1.3 供试菌株 |
2.2 试剂与仪器 |
2.2.1 试剂与药品 |
2.2.2 主要仪器 |
2.3 培养基及配制方法 |
2.4 土壤放线菌的分离纯化 |
2.4.1 样品的采集及预处理 |
2.4.2 放线菌的分离纯化 |
2.4.3 菌种的保藏 |
2.5 放线菌抑菌活性检测 |
2.5.1 抑制青枯病菌活性 |
2.5.2 抑制真菌活性 |
2.6 菌株NEAU-HV9 活性代谢产物的分离与鉴定 |
2.6.1 发酵条件优化 |
2.6.2 菌株NEAU-HV9 发酵方法 |
2.6.3 活性化合物分离提取过程 |
2.6.4 活性化合物结构鉴定 |
2.6.5 活性化合物最小抑菌浓度值测定(MIC) |
2.7 菌株NEAU-HV9和actinomycin D的抗病能力评估 |
2.7.1 菌株NEAU-HV9 孢子计数 |
2.7.2 菌株NEAU-HV9 孢子悬液及青枯病菌菌悬液制备 |
2.7.3 种子表面消毒 |
2.7.4 菌株NEAU-HV9 孢子悬液在番茄苗期的防效检测 |
2.7.5 Actinomycin D在番茄苗期的防效检测 |
2.8 菌株NEAU-HV9和actinomycin D的盆栽试验 |
2.8.1 番茄育苗管理 |
2.8.2 番茄离体叶片防效 |
2.8.3 菌株NEAU-HV9 孢子盆栽试验防效检测 |
2.8.4 Actinomycin D盆栽试验防效检测 |
2.9 菌株NEAU-HV9 的全基因组分析 |
2.10 菌株NEAU-HV9 的鉴定 |
2.10.1 分子水平鉴定 |
2.10.2 形态和培养特征鉴定 |
2.10.3 生理生化特征鉴定 |
2.10.4 化学分类学鉴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放线菌的分离 |
3.2 抑菌活性的检测 |
3.2.1 放线菌孢子浸提液对青枯病菌的抑菌活性 |
3.2.2 菌株NEAU-HV9 发酵液对青枯病菌的抑制活性 |
3.3 菌株NEAU-HV9 活性化合物的分离鉴定 |
3.3.1 Actinomycin D的含量测定 |
3.3.2 不同发酵条件对活性化合物产量的影响 |
3.3.3 菌株NEAU-HV9 活性化合物的分离与鉴定结果 |
3.3.4 化合物最低抑菌浓度值测定结果 |
3.4 菌株NEAU-HV9和actinomycin D的抗病能力评估结果 |
3.4.1 菌株NEAU-HV9 孢子悬液在番茄苗期的防效结果 |
3.4.2 Actinomycin D在番茄苗期的防效结果 |
3.4.3 番茄离体叶片防效结果 |
3.4.4 菌株NEAU-HV9 孢子盆栽试验防效结果 |
3.4.5 Actinomycin D盆栽试验防效结果 |
3.5 菌株NEAU-HV9 全基因组分析 |
3.5.1 菌株NEAU-HV9 的基因组测序结果 |
3.5.2 菌株NEAU-HV9 的次级代谢产物基因簇分析 |
3.6 放线菌 NEAU-HV9 的多相分类研究 |
3.6.1 16SrRNA基因序列及系统发育分析 |
3.6.2 形态和培养特征鉴定结果 |
3.6.3 生理生化特征鉴定结果 |
3.6.4 化学分类鉴定结果 |
4 讨论 |
4.1 土壤放线菌的分离及抑菌活性研究 |
4.2 菌株NEAU-HV9 化合物研究现状 |
4.3 菌株NEAU-HV9 的生防效果的分析 |
4.4 菌株NEAU-HV9 的基因组分析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病虫害调查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情况及病虫害防治现状 |
1.1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概况 |
1.1.1 瓦房店市农业用地情况 |
1.1.2 瓦房店市自然条件概况 |
1.1.3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生产概况 |
1.1.4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前景 |
1.2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病虫害研究现状 |
1.2.1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 |
1.2.2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发生规律 |
1.3 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
1.3.1 绿色防控体系关键技术 |
1.3.2 绿色防控体系的示范应用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瓦房店市主要设施蔬菜病虫害种类及发生规律调查 |
2.1 研究方法 |
2.1.1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情况 |
2.1.2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害种类调查 |
2.1.3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虫害种类调查 |
2.1.4 危害程度统计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类及种植情况 |
2.2.2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害种类及危害程度 |
2.2.3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虫害种类及危害程度 |
2.2.4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病害发生规律 |
2.2.5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虫害发生规律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瓦房店市主要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地点 |
3.1.3 试验方法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多粘·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
3.2.2 多粘·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
3.2.3 多粘·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 |
3.2.4 香菇多糖水剂对番茄病毒病的防治效果 |
3.2.5 香菇多糖水剂对辣椒病毒病的防治效果 |
3.2.6 复合微生物酵素对辣椒根腐病的防治效果 |
3.2.7 丽蚜小蜂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效果 |
3.2.8 黄板对温室害虫的防治效果 |
3.2.9 蓝板对蓟马的防治效果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的建立 |
4.1 研究方法 |
4.1.1 防控靶标 |
4.1.2 防控目标 |
4.1.3 防治原则 |
4.1.4 试验地点 |
4.1.5 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的建立 |
4.2.2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的示范效益 |
4.2.3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的示范效益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种植情况 |
5.2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发生情况 |
5.3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
5.4 瓦房店市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建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重要蔬菜土传病原菌分子检测技术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蔬菜土传病原菌及危害情况 |
1.2 蔬菜土传病原菌检测技术研究概况 |
1.2.1 传统蔬菜土传病原菌检测技术 |
1.2.2 免疫学检测技术 |
1.2.3 普通PCR技术 |
1.2.4 荧光定量PCR技术 |
1.2.5 多重PCR检测技术 |
1.2.6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
1.3 研究目的、意义 |
第二章 蔬菜土传病原菌普通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菌株 |
2.1.2 供试试剂及培养基 |
2.1.3 主要试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DNA的提取 |
2.2.2 引物筛选 |
2.2.3 引物特异性检测 |
2.2.4 引物灵敏性检测 |
2.2.5 普通PCR检测田间样本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尖孢镰孢菌普通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
2.3.2 茄病镰孢菌普通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
2.3.3 瓜果腐霉菌普通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
2.3.4 辣椒疫霉菌普通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
2.3.5 大丽轮枝菌菌普通 PCR 检测体系的建立 |
2.3.6 立枯丝核菌普通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
2.3.7 核盘菌菌普通 PCR 检测体系的建立 |
2.3.8 密执安棍状杆菌密执安亚种普通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
2.3.9 茄科雷尔氏菌普通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
2.3.10 普通PCR检测田间样本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蔬菜土传病原菌三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3.1 试验材料 |
3.1.1 供试菌株 |
3.1.2 仪器、试剂 |
3.2 试验方法 |
3.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3.2.2 多重PCR引物组合 |
3.2.3 多重PCR体系的建立 |
3.2.4 阳性样品扩增产物的测序及分析 |
3.2.5 三重PCR反应特异性检测 |
3.2.6 三重PCR反应灵敏度检测 |
3.2.7 三重PCR检测体系的稳定性 |
3.2.8 人工模拟接种基质中病原菌的灵敏度检测 |
3.2.9 三重PCR体系的应用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三重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
3.3.2 阳性样品扩增产物的测序及分析 |
3.3.3 三重PCR反应特异性检测 |
3.3.4 三重PCR检测体系的灵敏度 |
3.3.5 三重PCR检测体系的稳定性 |
3.3.6 人工模拟接种基质中病原菌的灵敏度检测 |
3.3.7 三重PCR体系的应用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番茄镰孢菌根腐类病害病原和种抗性鉴定及其药剂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资助 |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番茄生产现状 |
1.1.1 番茄产量 |
1.1.2 番茄育种 |
1.1.3 番茄功效及番茄生产面临的问题 |
1.2 番茄土传病害的研究概况 |
1.2.1 番茄青枯病为害症状、分布以及防治 |
1.2.2 番茄枯萎病为害症状、分布以及防治 |
1.2.3 番茄根结线虫病为害症状、分布以及防治 |
1.3 番茄根腐类病害的研究 |
1.3.1 番茄颈腐根腐病 |
1.3.2 番茄镰孢菌根腐病 |
1.4 番茄土传病害病原致病性研究方法 |
1.5 番茄抗病品种研究现状 |
1.6 根腐病病原菌药剂筛选研究进展 |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番茄镰孢菌根腐类病害调查与采样、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1.3 菌株再分离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病原菌分离与纯化 |
2.2.2 番茄颈腐根腐病 |
2.2.3 番茄镰孢菌根腐病 |
2.3 小结 |
2.4 讨论 |
第三章 番茄根腐类病害种质资源抗病筛选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1.3 抗性分级标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接种尖孢镰孢菌抗性品种筛选 |
3.2.2 接种茄病镰孢菌抗性品种筛选 |
3.3 小结 |
3.4 讨论 |
第四章 番茄根腐类病害药剂筛选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供试材料 |
4.1.2 药剂筛选 |
4.1.3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7种药剂对尖孢镰孢菌和茄病镰孢菌的抑制效果 |
4.2.2 毒力测定 |
4.3 小结 |
4.4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下步工作计划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10)枯草芽孢杆菌GY1对4种枯萎病菌的拮抗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前言 |
1.1 枯萎病的研究概况 |
1.1.1 黄瓜枯萎病 |
1.1.2 苦瓜枯萎病 |
1.1.3 番茄枯萎病 |
1.1.4 茄子枯萎病 |
1.2 枯萎病的防治 |
1.2.1 选育抗病性品种 |
1.2.2 农业防治 |
1.2.3 化学药剂防治 |
1.2.4 生物防治 |
1.3 枯草芽孢杆菌 |
1.3.1 枯草芽孢杆菌研究进展 |
1.3.2 枯草芽孢杆菌防治枯萎病的作用机制 |
1.4 研究目的与实践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供试枯萎病菌 |
2.1.2 供试拮抗菌菌株 |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1.4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菌株的活化培养 |
2.2.2 枯草芽孢杆菌GY1对4种枯萎病的菌丝抑制率测定 |
2.2.3 枯草芽孢杆菌GY1对枯萎病菌菌体抑制率测定 |
2.2.4 枯草芽孢杆菌GY1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
2.2.5 枯草芽孢杆菌GY1对植物活体防效试验 |
2.3 数据分析 |
3 结果分析 |
3.1 枯草芽孢杆菌GY1对4种枯萎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
3.2 枯草芽孢杆菌GY1对4种枯萎病菌的菌丝抑制效果 |
3.3 枯草芽孢杆菌GY1对4种枯萎病菌的菌体抑制效果 |
3.4 枯草芽孢杆菌GY1对4种枯萎病菌的温室防效 |
3.4.1 2种茄科枯萎病的温室防效 |
3.4.2 2种瓜类作物枯萎病的温室防效 |
4 讨论 |
4.1 枯草芽孢杆菌GY1对4种枯萎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
4.2 枯草芽孢杆菌GY1对4种枯萎病菌的菌丝抑制效果 |
4.3 枯草芽孢杆菌GY1对4种枯萎病菌的菌体抑制效果 |
4.4 枯草芽孢杆菌GY1对4种枯萎病菌的温室防效 |
4.5 拮抗菌代谢产物的开发利用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取得的荣誉和科研成果 |
四、茄科蔬菜苗期病害的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野生茄科砧木资源农艺性状调查与4种土传病害抗病鉴定[J]. 蒋舒蕊,王怀正,李静,赵威,赵凯,朱海山. 南方农业学报, 2021
- [2]番茄青枯病生防菌JX-1的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D]. 许萌杏. 广西大学, 2020(07)
- [3]十字花科蔬菜丝核菌根腐病的病原生物学及检测技术研究[D]. 王朵.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4]减量化肥配施生物有机肥对茄科蔬菜生长、产量、品质及土壤性质的影响[D]. 刘慧. 延安大学, 2020(12)
- [5]间作对辣椒疫病防治及其生长的影响[D]. 张倩.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6]Streptomyces sp.NEAU-HV9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效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研究[D]. 凌玲.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7]瓦房店市设施蔬菜主要病虫害调查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D]. 于梦竹. 沈阳农业大学, 2020(10)
- [8]重要蔬菜土传病原菌分子检测技术的建立及应用[D]. 刘芮池. 天津农学院, 2019(09)
- [9]番茄镰孢菌根腐类病害病原和种抗性鉴定及其药剂筛选[D]. 李潇. 甘肃农业大学, 2019
- [10]枯草芽孢杆菌GY1对4种枯萎病菌的拮抗效果研究[D]. 赵艳娟. 云南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