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乡土文化的个性体现——上海万科城市花园黑三鱼庄的设计构想(论文文献综述)
王艺璇[1](2019)在《当代中国优秀青年建筑师设计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青年建筑师已经逐渐成长为我国建筑设计界的主要力量,无论对建筑单体进行的设计探索,还是在中国建筑界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群体建筑创新,都对中国的建筑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为我国建筑创作群体的成长指引了方向。同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一样,建筑的设计实践总是先于建筑思想理论的出现。青年建筑师是中国建筑未来的希望,系统研究和总结青年建筑师设计实践,总结在建筑设计中所蕴含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将对我国建筑设计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对中国建筑的正确走向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文章首先对青年建筑师的社会和教育背景及群体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三个界定标准选取了二十位中国优秀青年建筑师:建筑师年龄上限在45岁左右;须获得国内外知名的建筑奖项;在近二十年内有优秀的设计作品、设计思想活跃且有较大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分析的手段,对他们的执业状况、身份特征以及创作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梳理了当代优秀青年建筑师的个性特征和创作背景。其次,分别对青年建筑师的设计思想及设计实践进行分析:(一)对于青年建筑师的建筑设计思想,从思想发展历程、特征及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认为他们共同具有了四个基本特征,并以此构成推动我国建筑创新风格的基质;(二)对于建筑师的设计实践结合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了建筑的地域性的多维表达、建筑本体性的积极创新、都市语境下的合理介入以及数字化技术的尝试等构成了青年建筑师建筑设计的四个主要设计类型。在结论与展望部分,对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了总结,整体概括了我国青年建筑师的设计实践与建筑思想,对如何构建良好设计环境提出了建议,展望了我国建筑未来的发展趋势,希望本论文对今后我国建筑设计的发展和青年建筑师的职业能力提高有持续性推进。
曹洋[2](2016)在《基于建筑伦理的中国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设计是建筑行业活动的核心环节,围绕其构建的制度体系是行业运转秩序的基础。建筑设计及其实现不仅是建筑设计从业者的主体工作,更是建筑工程各个利益相关方博弈的重要平台。当前,我国的建筑设计协作机制尚不完善,各利益主体的价值立场冲突严重,致使本应投入于工程的社会资源蒸发于行业内耗之中。因此,有必要客观审视建筑行业现行制度环境的问题,并对其改进方式提出建议,进而构建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行业新秩序。西方的经验证明,建筑师的职业天性决定了其作为建设项目的核心角色最有利于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然而,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和现实环境的制约,中国建筑师的业务水平尚无法支撑其新的角色定位,普遍存在的激愤情绪也使其对其他利益主体的价值诉求存在偏见。中国建筑师必须拓展视野并提升自己,才能与新的制度环境相匹配。本文在客观还原中国建筑行业生态的基础上,探讨了行业新秩序的可能性及其概貌,以期增进建筑师对其他利益主体的理解,并正视自身的不足,进而在制度调整和自我提升的双重作用下,形成建筑行业基于伦理的价值共识和善意的协作氛围。全文分四部分。首先,文章从秩序的概念出发,重新勾勒了作为本文理论支撑的建筑伦理学的学术框架,简要介绍了其中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学术成果和理论工具,借此帮助读者建立起观察建筑行业现象的伦理视角。其次,基于大量的访谈调研,文章对建筑活动各相关群体(行政管理方、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使用方)的建筑伦理观和职业困境进行了较详尽的阐述,由此呈现出建筑行业生态的现实场景。在第三部分,文章就行业内的一些焦点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对各方真实态度的分析,揭示出建筑活动伦理判断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并由此引发对问题背后制度根源的思考。在结论部分,文章以西方建筑师负责制为蓝本,结合中国现实提出了以建筑师为核心的行业新秩序的构想,讨论了其制度支撑,并从伦理学角度进行了合理性证明。最后,文章还对新机制环境下建筑师的自我调整提出了建议。
孙莉[3](2014)在《城市农业用地清查与规划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没有持久的农业,就不可能有稳定的社会秩序。当前世界各国的发展应避免以牺牲农业、粮食、生态为代价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特别是对我国而言,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城市快速扩张所引发的食物、能源、环境等危机更为严重。近年来在国外兴起的城市农业策略正是应对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概括了食物生产地与消费地之间位置关系的历史演变规律,详细介绍了18世纪以来城市农业的发展情况。指出当代城市农业复苏的动力机制在于修复生态、社会及个人代谢裂痕,总结了城市农业的复合功能。分析当代城市农业与乡村农业的区别与联系,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农业的特征进行比较。总结城市农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指出城市农业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上述工作为我们了解、认可、采纳该策略提供了参考。提出应将城市农业纳入规划体系,并以农业系统乃至食物系统的视角重新组织城市空间。简要概括了国外将城市农业纳入规划体系的经验。介绍了国外基于GIS的城市土地清查工作,这是既有城市为了认识自身农业发展潜力、启动城市农业系统规划必须首先开展的工作,并针对我国开展同类工作提出了建议。详细介绍了连贯式生产性城市景观、农业城市主义、食物城市主义及食物敏感型规划与城市设计等4个城市农业的创新规划设计理论,分析经典案例,据此,对规划工作的内容予以总结,归纳城市农业的空间要素,提出社区农业中心这一新的多功能建筑类型,给出农作物种植品种的配置建议,介绍了种植技术、资源能源循环技术等技术手段,总结出实现城市农业多功能发展的规划设计策略列表。上述工作将使城市农业的规划、设计与实施更为综合和高效。最后,对我国开展城市农业规划编制与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机遇与阻碍进行分析,对我国未来开展该项工作应注重的关键点进行初步探索,为日后工作的启动做了一定的铺垫。所提出的措施有助于提高城市农业的支持度和参与度,增强城市农业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保护公共利益,实现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曹磊[4](2010)在《当代中日建筑设计创作理念与方法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自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在建筑功能、建筑技术、设计理念、创作方法等诸多方面对建筑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与我们一衣带水的东方邻邦日本,不仅经济与科技发达,其现代建筑的成就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产生了一大批世界级的建筑大师,而且创造出了为数众多的建筑精品,尤其是日本现代建筑中对于尊重自然、对传统文化、精神的成功创造性的表现更是得到世界公认。因此,对于日本建筑作品的设计理念以及设计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中国现代建筑的创作无疑具有宝贵的借鉴作用。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的梳理,并以中日当代优秀建筑案例和中日建筑师访谈摘录的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为主要研究方法,重点研究中日建筑在实际建筑设计案例中所体现出的各自的建筑价值观、建筑设计观,分析设计者在设计创作理念与方法、过程、结果上的差异,并从地理环境、文化背景、教育背景等方面探寻其差异的内在根源。通过研究发现:中日建筑设计创作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关键部分,如核心设计目标和设计切入点等存在着明显差异:(1)视觉象征(形式)及文化表征的设计目标与最终完成结果的巨大反差;(2)对于建筑与环境关系理解和重视程度的差异。相比日本,中国建筑师对于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方面缺乏应有的关注和重视;(3)对以人为本,人文关怀性的理解与重视程度的差异。日本建筑设计中体现了更多的对于细节的关注与人文关怀;(4)在设计创作生成方式中存在着差异。在设计过程中,日本建筑设计作品体现出客观逻辑性的自然生成的倾向,而中国作品中则反映出设计创作中具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倾向。日本建筑设计作品体现出的理念方法在我们今后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很强的可借鉴性。
张华[5](2000)在《乡土文化的个性体现——上海万科城市花园黑三鱼庄的设计构想》文中提出
二、乡土文化的个性体现——上海万科城市花园黑三鱼庄的设计构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乡土文化的个性体现——上海万科城市花园黑三鱼庄的设计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中国优秀青年建筑师设计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2 当代中国青年建筑师背景及社会特征 |
2.1 当代中国青年建筑师界定 |
2.2 当代中国青年建筑师的社会背景 |
2.2.1 良好的时代发展 |
2.2.2 残酷的现实挑战 |
2.3 当代中国青年建筑师的教育背景 |
2.3.1 本土教育 |
2.3.2 海归教育 |
2.3.3 两类教育下的融合发展 |
2.4 当代中国青年建筑师的执业状况 |
2.4.1 设计院型 |
2.4.2 联合型 |
2.4.3 个人型 |
2.4.4 个体户型 |
2.5 当代中国青年建筑师的跨界尝试 |
2.5.1 身份跨界 |
2.5.2 设计跨界 |
2.6 本章小结 |
3 当代中国青年建筑师设计思想特征 |
3.1 青年建筑师设计思想发展历程 |
3.1.1 萌芽时期 |
3.1.2 摸索时期 |
3.1.3 发展时期 |
3.1.4 高度活跃时期 |
3.2 青年建筑师设计思想基本特征 |
3.2.1 批判地域主义的延续 |
3.2.2 建筑本体性的关注 |
3.2.3 都市语境下建筑的考虑 |
3.2.4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
3.3 当代中国青年建筑师思想意义 |
3.3.1 推动我国建筑理论发展 |
3.3.2 形成多元的建筑实践创作 |
3.4 本章小结 |
4 当代中国青年建筑师设计实践类型 |
4.1 地域性的多维表达 |
4.1.1 空间的延续 |
4.1.2 地域建造的继承 |
4.1.3 建筑材料的运用 |
4.2 建筑本体性的积极创新 |
4.2.1 空间的本体呈现 |
4.2.2 结构的创新应用 |
4.2.3 材料的多样表现 |
4.3 都市语境下的合理化介入 |
4.3.1 场所化 |
4.3.2 混合化 |
4.3.3 前瞻性研究 |
4.4 数字化技术的尝试 |
4.4.1 数字化技术的未来表达 |
4.4.2 数字化技术的多重考虑 |
4.4.3 数字化技术引领的材料革新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及未来展望 |
5.1 总结 |
5.2 对我国建筑未来发展的展望 |
5.3 构建良好的设计环境 |
结论 |
图片来源 |
参考文献 |
附录 所选取主要建筑师代表作品一览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基于建筑伦理的中国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缘起:从几个案例说起 |
2 问题的提出:建筑设计协作进程如何从多方博弈走向共享共赢 |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4 论文框架 |
5 论文创新点 |
第一章 建筑伦理视角的建立 |
1.1 建筑伦理既有研究概述 |
1.1.1 何为建筑伦理 |
1.1.2 建筑伦理学的发展概况 |
(1)西方建筑伦理学发展概况 |
(2)中国建筑伦理学发展概况 |
1.2 建筑伦理的秩序解读 |
1.2.1 中国传统文化对伦理概念的解读 |
1.2.2 建筑伦理的本质内涵:关于秩序的建筑学说 |
1.3 建筑伦理视角对建筑设计机制优化研究的现实意义 |
1.3.1 作为一门道德哲学的现实意义 |
(1)西方规范伦理学对建筑设计机制优化研究的启示 |
(2)中国传统伦理观对市场活动的影响 |
1.3.2 作为一种秩序学说的现实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建筑设计协作利益相关方的建筑伦理观 |
2.1 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建筑伦理观 |
2.1.1 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内涵 |
2.1.2 建筑行政管理方职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
(1)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市场角色 |
(2)经济视角下建筑行政管理方的职业行为逻辑 |
2.1.3 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建筑伦理观 |
(1)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建筑价值观 |
(2)建筑行政管理方的职业立场 |
2.1.4 建筑行政管理方的难处 |
2.2 建筑建设方的建筑伦理观 |
2.2.1 建筑建设方的内涵 |
2.2.2 建筑建设方职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
(1)不同类型建设方职业行为逻辑的共性 |
(2)不同类型建设方职业行为逻辑的差异 |
2.2.3 建筑建设方的建筑伦理观 |
(1)建筑建设方的建筑价值观 |
(2)建筑建设方的职业立场 |
2.2.4 建筑建设方的难处 |
2.3 建筑设计方的建筑伦理观 |
2.3.1 建筑设计方的内涵 |
2.3.2 建筑设计方职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
2.3.3 建筑设计方的建筑伦理观 |
(1)建筑设计方的建筑价值观 |
(2)建筑设计方的职业立场 |
2.3.4 建筑设计方的难处 |
2.3.5 小结:在市场规则与专业理想间徘徊的建筑设计方 |
2.4 建筑施工方的建筑伦理观 |
2.4.1 建筑施工方的内涵 |
2.4.2 建筑施工方职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
2.4.3 建筑施工方的建筑伦理观 |
(1)建筑施工方的建筑价值观 |
(2)建筑施工方的职业立场 |
2.4.4 建筑施工方的难处 |
2.5 建筑使用方的建筑伦理观 |
2.5.1 建筑使用方的内涵 |
2.5.2 建筑使用方的建筑伦理观 |
(1)业主的建筑伦理观 |
(2)客户的建筑伦理观 |
(3)一般使用者的建筑伦理观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筑设计协作进程中典型矛盾的伦理解读 |
引论:忧郁的职业性 |
3.1 认知层面的建筑伦理摩擦 |
3.1.1 技术价值层面的建筑价值观摩擦:以“功能”为例 |
(1)建筑相关群体对建筑功能的不同理解 |
(2)与功能相关的建筑伦理摩擦 |
3.1.2 社会文化价值层面的建筑价值观摩擦:以“文化态度”为例 |
(1)投资与建筑文化价值观摩擦 |
(2)纯利率与建筑文化价值观摩擦 |
3.1.3 感性认知价值层面的建筑价值观摩擦:以“创新”为例 |
(1)建筑师:创新的维度 |
(2)工程师:创新的标准 |
(3)施工方:创新的成本 |
(4)行政管理方:创新的价值 |
(5)开发商:创新的风险 |
3.2 职业活动层面的建筑伦理摩擦 |
3.2.1 策划与设计阶段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
(1)关于“任务书” |
(2)关于“调研” |
(3)关于“专项设计前置” |
3.2.2 施工阶段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
(1)关于“施工招投标” |
(2)关于“变更” |
(3)关于“监理” |
(4)关于“完成度” |
3.2.3 使用阶段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
(1)关于“非法改造” |
(2)关于“使用” |
3.2.4 与“推进速度”相关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
3.2.5 与“职业道德”相关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
(1)行政干预是“合理的犯规”吗? |
(2)开发商的社会责任 |
(3)公众能否为城市建设负责?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秩序重构:基于建筑伦理的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建议 |
引论:市场经济环境下制度、契约与道德的统一 |
4.1 中外建筑师职业权责的比较 |
4.1.1 中外建筑师在建筑生产活动中职业权责的比较 |
(1)中国建筑师执业制度的现状及其历史成因 |
(2)西方建筑师的执业制度概貌 |
(3)中国现行工程管理制度的问题 |
4.1.2 中外建筑师在城市建设决策中职业权责的比较 |
4.2 以建筑师为核心的行业秩序重建 |
4.2.1 建筑行业新秩序概貌 |
(1)参照系:西方建筑师与建设工程其他利益主体的关系 |
(2)符合中国国情的中间路线 |
4.2.2 建筑行业新秩序的伦理学支撑 |
(1)道义论路径的辩护 |
(2)目的论路径的辩护 |
(3)契约论路径的辩护 |
4.2.3 建筑行业新秩序的制度支撑 |
(1)建筑师对建设工程的全程业务 |
(2)支持咨询服务业的发展 |
(3)建筑师的职业风险控制 |
(4)城市建设决策中专业话语权的提升 |
(5)建筑行业协会管理与监督职能的强化 |
4.3 新的设计协作机制环境下建筑师的自我调整 |
4.3.1 价值认知层面的调整:设计价值观的伦理回归 |
(1)当代中国建筑创作价值观的迷失 |
(2)建筑创作是否需要价值标准 |
(3)基于建筑伦理的建筑创作价值观初探 |
4.3.2 职业活动层面的调整:建筑师职业伦理准则的制定 |
(1)自省:建筑师的社会责任 |
(2)自治:建筑师职业伦理准则探索 |
4.3.3 业务水平层面的调整:建筑师业务水平的提升 |
(1)市场意识的提升 |
(2)沟通能力的提升 |
(3)图纸质量的提升 |
(4)施工知识的补足 |
(5)后期服务意识的加强 |
本章小结 |
结语:制度与善意 |
参考文献 |
图片来源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采访记录 |
建筑行政管理方采访 |
建筑建设方采访 |
建筑设计方采访 |
建筑施工方采访 |
附录三 美国建筑师学会(AIA)伦理与职业行为准则 |
附录四 西方建筑学固有的伦理维度 |
附录五 规范伦理学主要分支概述 |
附录六 中国传统伦理观的基本内容及特征 |
致谢 |
(3)城市农业用地清查与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契机 |
1.1.2 挑战 |
1.1.3 我国推行城市农业的可行性 |
1.2 主要概念解析 |
1.2.1 城市农业 |
1.2.2 食物系统 |
1.2.3 食物里程 |
1.2.4 粮食安全 |
1.2.5 用地清查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的主要研究 |
1.3.2 国内的主要研究 |
1.3.3 对研究现状的分析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的目的 |
1.4.2 研究的意义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城市农业的概述与分析 |
2.1 食物生产地与消费地之间位置关系的历史演变规律 |
2.1.1 原始的融合 |
2.1.2 分离 |
2.1.3 区域化与全球化 |
2.1.4 更高层次的融合 |
2.2 18世纪以来城市农业的发展回顾 |
2.2.1 萌芽期:18世纪初~19世纪中 |
2.2.2 推进期:19世纪中~20世纪初 |
2.2.3 鼎盛与衰落期:20世纪初~20世纪中后期 |
2.2.4 复苏期:20世纪中后期~21世纪初 |
2.2.5 当代城市农业与近现代城市农业发展状况的不同 |
2.3 当代城市农业的综合解析 |
2.3.1 城市农业复苏的深层动力机制 |
2.3.2 城市农业的复合功能 |
2.3.3 城市农业与乡村农业的区别与联系 |
2.3.4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农业特征的不同 |
2.3.5 城市农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
2.3.6 城市农业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市农业可用地的清查方法研究 |
3.1 国外以发展城市农业为目的的城市土地清查工作 |
3.1.1 地方政府的清查实践 |
3.1.2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重点清查对象的选择 |
3.2 经典案例:波特兰市的Diggable City项目 |
3.2.1 第1阶段:给城市农业以规划上的优先权 |
3.2.2 第2阶段:城市农业土地清查工作的发现及建议 |
3.2.3 第3阶段:实施策略和建议 |
3.3 对清查工作的总结与分析 |
3.3.1 清查的流程与方法 |
3.3.2 清查方法的优势与不足之处 |
3.4 对我国开展城市农业可用场地清查工作的建议 |
3.4.1 确定清查对象 |
3.4.2 确定场地的分类 |
3.4.3 确定场地的复选标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农业规划及其要点解析 |
4.1 国外将城市农业纳入城市规划体系的情况 |
4.2 国外的城市农业规划理论 |
4.2.1 连贯式生产性城市景观理论 |
4.2.2 农业城市主义 |
4.2.3 食物城市主义 |
4.2.4 食物敏感型规划与城市设计理论 |
4.2.5 小结 |
4.3 经典案例示意 |
4.3.1 经典案例 1:宋庄艺术与现代农业城总体规划设计 |
4.3.2 经典案例 2:鹿特丹的城市农业空间研究 |
4.4 城市农业规划的要点解析 |
4.4.1 城市农业规划的内容 |
4.4.2 城市农业的空间要素 |
4.4.3 城市农业的农作物种植品种配置 |
4.4.4 城市农业的主要技术手段 |
4.4.5 实现城市农业多功能发展的规划策略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对我国开展城市农业规划编制与管理工作的分析与建议 |
5.1 我国开展城市农业规划编制与管理工作面临的机遇与阻碍 |
5.1.1 机遇 |
5.1.2 阻碍 |
5.2 对我国开展城市农业规划编制与管理工作的建议 |
5.2.1 主体工作 |
5.2.2 配套工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内容总结 |
6.2 研究的创新点 |
6.3 未来研究展望 |
附录A |
附录B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当代中日建筑设计创作理念与方法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当代中国建筑设计创作的现状 |
1.1.2 当代中国建筑设计创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反思 |
1.1.3 选择当代日本建筑作为比较研究的理由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既往研究与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4.1 案例调查与研究数理统计 |
1.4.2 建筑师访谈分析 |
1.4.3 理论基础研究 |
1.4.4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中日两国建筑文化的历史沿革和当代发展状况 |
2.1 中日建筑文化发展历史简述 |
2.1.1 中国建筑文化发展史简述 |
2.1.2 日本建筑文化发展史简述 |
2.1.3 渊源与差异 |
2.2 中日建筑当代的发展简述 |
2.2.1 当代中国的建筑创作简述 |
2.2.2 当代日本的建筑创作简述 |
2.3 思考 |
第三章 当代中日建筑设计创作理念与方法的比较分析 |
3.1 中日建筑设计案例调查 |
3.1.1 案例选取依据与理由 |
3.1.2 案例分析 |
3.1.3 案例归纳统计 |
3.1.4 案例分析小结 |
3.2 中日建筑师访谈摘录与分析 |
3.2.1 建筑师观点摘录列表 |
3.2.2 设计观分析 |
第四章 中日建筑设计理念与方法差异的影响因素 |
4.1 环境行为学和比较文化论的理论概述 |
4.1.1 环境行为学 |
4.1.2 比较文化论 |
4.2 文化差异 |
4.2.1 风土信仰差异 |
4.2.2 文化价值观差异 |
4.3 环境差异 |
4.3.1 日本 |
4.3.2 中国 |
4.4 中日建筑教育背景差异浅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各章概要 |
5.2 研究结果综述 |
5.3 向日本学习?——对我国建筑设计创作发展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公开发表的论文 |
附录二: 研究生期间创作实践 |
四、乡土文化的个性体现——上海万科城市花园黑三鱼庄的设计构想(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中国优秀青年建筑师设计实践研究[D]. 王艺璇.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2]基于建筑伦理的中国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研究[D]. 曹洋. 天津大学, 2016(12)
- [3]城市农业用地清查与规划方法研究[D]. 孙莉. 天津大学, 2014(08)
- [4]当代中日建筑设计创作理念与方法的比较研究[D]. 曹磊. 合肥工业大学, 2010(04)
- [5]乡土文化的个性体现——上海万科城市花园黑三鱼庄的设计构想[J]. 张华. 室内设计与装修,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