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反问句及其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郭静[1](2020)在《疑问句中语气副词“难道”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的研究对象“难道”是现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的语气副词,也是留学生在使用时容易产生偏误的语言点。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语料分析、调查研究的方法对语气副词“难道”的多个层面进行分析。最后针对留学生在习得过程中出现的偏误类型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全文共分为5个部分:第1章,绪论。主要交代了本文的选题缘由,语料来源,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等等,介绍了前贤们对语气副词“难道”不同方面的研究成果。第2章,首先从本体出发,主要对语气副词“难道”进行历时研究;其次围绕其语义、句法、语用三个层面进行比较分析。第3章,以语气副词“难道”为研究对象搜集不同的偏误类型并对其进行分析。然后根据这些偏误类型有针对地做调查问卷,并分析问卷中的偏误。最后,根据语料和调查问卷中的这几种偏误类型,找出偏误原因并分析。第4章,针对前文中出现的偏误类型及原因,本章从教材、学生、教师多个方面有针对性地为语气副词“难道”提供了一些对外教学策略。第5章,结语。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并说明了论文的不足之处。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留学生在学习语气副词“难道”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同的偏误。语义方面:在疑问句中,语气副词“难道”的揣测义用法用得少且容易出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句法方面:在疑问句中,语气副词“难道”在句中的位置比较灵活,与句末语气词的搭配情况也比较复杂,容易与其他词混淆;语用方面:疑问句中,“难道”的语体使用条件非常有限,并且增删“难道”也会导致疑问语气的改变。因此,本文根据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以及留学生在习得过程中发生的偏误情况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希望此举可以对留学生以及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魏巍[2](2020)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可表反诘或揣测语气的疑问副词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可表反诘或揣测语气的疑问副词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经常使用,且具有丰富的语用意义和价值。主要包括“难道”、“莫非(莫不是)”、“岂X”、“怎X”、“何X”等词语。其中“难道”、“莫非(莫不是)”、“岂X”是比较特殊的一类,它们有时在句中表示反诘语气,有时表示揣测语气,学生是否能够分辨、如何分辨、根据什么分辨是本文研究主要出发点。论文以初高中语文教材为基础,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在绪论部分,采用文献法,结合前贤的研究对反诘语气和揣测语气做出说明:语气是情态的语法表现,是表现言语主观性的语法和词汇形式。反诘语气和揣测语气都是表现说话人主观性的语法表现,反诘语气是无疑而问,揣测语气是存疑而问,除了这一语法层面的体现以外,这些疑问副词在不同语境中还体现出丰富的语用意义。第一章探究可表反诘或揣测语气的疑问副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这些词具有传疑或传信评价、肯定或否定评价功能以及改变疑问句性质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些功能发挥其在学生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和口语交际中的作用,体现其语用价值;第二章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对教材中的经常使用的可表反诘或揣测语气的疑问副词作梳理和运用分析,从语用的角度分析它们在语句中所体现的情感意义以及表达效果。相对来说,这些词语在反问句中可以增强反诘语气,进而突出说话人主观态度和情感表达,在句中具有强调作用,在揣测语气中,这一类疑问副词表达对句子命题不确定的态度,更加委婉的表达对某一事件的猜想或推测。此外,这些词语用在反问句中还有丰富的语用意义,教材中这一类词的分布不很集中。在小说、散文、戏剧等文体中使用的频率较多,其次是议论文和说明文,分析其原因,小说、散文等文体更需要丰富的情感体现,而这一类疑问副词便是情感体现的重要载体。第三章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可表反诘或揣测语气的疑问副词教学情况和学生掌握情况的调查,发现作为母语学习的中学生来说,可以依靠语感直接判断和辨别这些词语在句中表达何种语气,对可表反诘或揣测语气的疑问副词在句中所表示的语气有初步的辨别能力,但缺乏深入全面的认识;辨别或判断依据不够清晰等问题。第四章主要在第三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学改进策略:适当讲解相关的语法知识,注重有意识的引导;立足于教材,充分挖掘其语用价值;基于语境、培养语感的教学原则。预想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个方面设计教学。阅读教学以初中散文《白杨礼赞》和高中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设计教学案例;写作教学以高中选文为基础引导设计;口语交际以高中必修4的表达与交流中“确立自信学习辩驳”为素材设计教学,并以情境教学为基础,采用片段教学和言语分析以及对比分析的教学方法,对可表反诘或揣测语气的疑问副词在中学语文中的教学做进一步的尝试。
刘辉[3](2019)在《《成功之路》系列教材反问句编排研究》文中认为反问句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使用十分广泛,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反问句,学术界对反问句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反问句的表现形式和语用功能具有多样性,反问句主要是用疑问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义,对语用环境具有依赖性,留学生理解运用起来比较困难。本文以《成功之路》系列教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材中各类反问句的统计,考察教材中反问句在课文中的分布,在语法中的讲解,课后练习的题型和题量的编排情况,以及反问句在教材中的总体重现情况,分析教材编排是否是造成留学生习得反问句的难点之一。另外通过对使用该教材的留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以及对HKS语料库中留学生反问句习得情况进行考察,总结分析留学生习得反问句时产生偏误和教材反问句编排之间的关系,以期能给教材的编写提供些许参考,帮助留学生更好的掌握反问句。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学术界研究反问句的相关成果,和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统计分析《成功之路》系列教材中的反问句。分析了《成功之路》教材对《大纲》反问句语法项目的执行情况,并从反问句的数量、不同类型反问句的分布、语法讲解方式和内容、练习方式和难度,重现情况进行分析。第三章是通过问卷的形式对留学生习得教材中反问句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再结合HSK动态作文语料库进一步分析留学生反问句的习得情况,然后对留学生习得汉语反问句时出现的偏误进行了归类并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以及留学生反问句习得与教材编排之间的关系。第四章主要是对《成功之路》系列教材分析后的一些思考及教学建议。第五章主要是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并对本文的不足之处加以说明。
张玄[4](2019)在《来华留学生是非问反问句习得偏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构成汉语反问句的组成部分之一,是非问反问句不仅是我们在交际中经常会使用的表达方式,也是汉语中很有特点的一类疑问句式。由于反问句是运用肯定形式来表达否定意义,用否定形式来表达肯定意义,而且汉语疑问句的四种基本形式都可用于反问句,包括是非问反问句,这种形式和意义上的不对等更使得它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所在,也成为来华留学生习得汉语反问句的难点所在。第一章的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起和研究综述。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论述了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并针对文章的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做了简要说明,介绍了文章中会涉及到的相关概念。第二章根据邢福义先生的“小三角”理论,结合来华留学生在写作中使用到的是非问反问句情况,简要分析了汉语中是非问反问句的语表形式、语里意义和语用价值,为后文分析留学生的使用偏误建立一定的基础。第三章介绍了来华留学生是非问反问句的使用现状,并对出现的偏误进行整理分析。文章通过数据统计了来华留学生写作中关于这类反问句的使用频率和偏误频率,并将其分为误用、混用、错序、遗漏、书写偏误、赘余、滥用七类偏误类型,再依次进行描写分析。第四章根据来华留学生在写作中关于是非问反问句的使用和偏误情况,着重从教材和教学大纲两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结合习得规律和顺序,归纳出在对是非问反问句进行选取和排序上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五章则是站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从教材的编写和教师的教学两个方面,提出了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是非问反问句教学的原则和建议。根据这类反问句自身的特点和留学生的习得特点,秉持交际性、有序性的总原则,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也要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兼顾。
刘倩影[5](2019)在《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指型反问句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反问句是的一种特殊的表达形式,其最大特点是"无疑而问",即用问句形式加强肯定或否定语气。特指型反问句是指带有特殊疑问词的反问句。特指型反问句实际上没有真正的疑问点,只是表达说话人一种强调的语气。本文从两大方面综述了特指型反问句的界定与描写:本体研究中的特指型反问句的界定和描写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特指型反问句研究综述,意在理清21世纪以前与以后的特指型反问句的界定、描写之不同,并为对外汉语中反问句的用法研究提供研究依据。
汪媛媛[6](2016)在《中高级阶段反问句转换为陈述句的教学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反问句由于复杂的句法结构和隐含的语用功能,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关于反问句的研究前人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以现行的17本对外汉语教材中出现的反问句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描写、分析、归纳等方法,从反问句的句法结构和语用功能出发,调查学生理解反问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析反问句由字面意义到隐含意义的推理过程,归纳出反问句转换为相应陈述句的方法,旨在为反问句教学提供些许参考资料。本文共有六个主要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思路框架和选用的语料来源。第一章,概述了与本文有关的研究成果,这包括汉语反问句的本体研究成果和反问句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成果。第二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了17本现行的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反问句,归纳出教材中出现的反问句的句法结构和语用功能,分析了反问句3大类10小类的句法结构,提出了反问句的核心功能和5种隐含功能。第三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了留学生识别和理解反问句的情况。总结出对反问句由字面含义到隐含意义的逻辑推理过程不清是影响学生理解反问句的主要问题。第四章,将反问句的10类句法结构和5种隐含功能结合在一起,分析反问句由字面意义到隐含意义的推理过程,归纳出了反问句转化为相应陈述句的方法。第五章,以“哪”、“怎么”类反问句为例,通过分析反问句转换为陈述句中隐含意义的推理过程的过程,将反问句转化为陈述句的方法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提出了教学建议。
刘芳[7](2016)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反问句及其教学》文中研究表明反问句是中国人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之一,是较有特点的一种假性疑问句。鉴于反问句的特殊性,语法界对其研究一向比较重视,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前贤们对反问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平面、反诘度、对外汉语教学等方面,学术性较强。本文在前贤们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学语文教材(人教版)为核心,主要研究教材中反问句出现的类型、反问句的修辞效果、反问句在不同文体中的表达效果、反问句的误用以及应对策略。首先:运用分析归纳法,分析并总结教材中出现的反问句类型,其中特指问型反问句数量最多,选择问型反问句数量最少。然后探讨各种类型的反问句在初、高中教材中的分布特点以及分布不均衡的原因。其次:分析反问句在不同文体中的表达效果。在此,主要分析了反问句在小说、戏剧、记叙文、写景散文、议论文中的表达效果。反问句在小说和记叙文中显露出来的语气较丰富,可表示说话人消极的情感态度,也可表示说话人积极的情感态度,在戏剧中显露出来的语气次之,在议论文中显露出来的语气最为单一。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在写景散文中反问句所带有的语气较和缓,在议论文中反问句所带有的语气较强硬。这跟文体特点是分不开的。议论文的文体本身结构严谨、说理性强,而散文则感情细腻、温和优美。再次:运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对反问句的认识、运用反问句时出现的误用情况以及误用原因。问卷调查分为普通班和实验班两种,因此在分析误用现象时,普通班误用与实验班误用也分开讨论,但不难发现二者在误用中有交叉的部分。教师和学生各有形成误用的原因,但主要责任在于教师。在此基础上我们针对教学方法、教材编写方面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讨论,并给予一线教师一些中肯的建议。综上所述,本文以中学语文教材为核心,围绕教材,研究反问句的类型、表达效果、误用及应对策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丁义文[8](2016)在《反问句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刍议》文中认为现代汉语反问句是用疑问的形式引起对方注意,传达说话者的“特殊”情绪或“独到”见解的句类,中国人在日常言语交际和文学创作中都会频繁地使用。然而对于留学生来说却很难驾驭,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常会出现各种偏误。就此而言,反问句教学仍是对外汉语教学当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难点和重点。本文参考了学界现有的反问句研究成果,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重新定义反问句,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共性研究和个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反问句的特点、语义理解和语用价值,考察了反问句在对外汉语教学大纲及教材中的呈现情况、留学生对反问句的理解和使用情况,找出问题所在,进而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实用方法,强调从语用层面进行反问句教学,重点分析反问句的语用条件、语用功能和语用禁忌,通过听、说、读、写全方位训练引导留学生恰当得体、地道灵活地运用反问句,期望能为后续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反问句教学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全文由6部分构成。绪论部分梳理了汉语反问句的现有研究成果,表明了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创新之处、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对反问句进行了系统的本体研究。探讨了反问句的定义、特点、类别、语义分析和语用价值;第二部分考察了反问句在对外汉语教学大纲、教材中的呈现情况及在教材中的具体分类和分布情况等;第三部分分析了留学生对反问句的理解及使用情况,探讨现有问题的原因所在:第四部分重点描述了反问句的教学策略及各种课型中的教学重点及具体教学方法。最后为结语部分。
刘倩影[9](2016)在《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指型反问句研究与教学设计》文中认为特指型反问句作为反问句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历来受到学界的关注,同时也是留学生学习的难点。其语用方面呈现出的辩驳、责怨、惊讶、建议等多种功能,造成了外国学生理解上的困难。本文在语料库分析的基础上,全面厘清五大类特指型反问句的语法特征、语义规律与常用的语用功能类型,并结合留学生对特指型反问句的运用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的设计和建议。以期丰富反问句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为教学服务。本研究共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通过对国家语委语料库的分析,筛选出使用频率最高的疑问词,进一步对语料人工干预后得到使用频率最高的五类特指型反问句。二、在语料量化统计的基础上,分别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进行描写,在描写的基础上,针对发现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三、调查留学生在真实的课堂学习和生活中对该语言点的掌握情况,进一步确定教学和学习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根据问卷结论补充学习内容和确定教学顺序。四、根据以上描写分析的结果,对教学设计的内容进行确定、分类分析、组织重排,并结合教学目标与对学习需要的分析,确定教学策略、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形成最终的教学设计。本文的创新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丰富了反问句的本体研究,通过分析发现特指型反问句有区别于其他疑问句的独特的、典型的语法特征或句式;其次是将特指反问句的语用功能进行排序;最后使用集合式、探究型学习方法的创新模式进行特指型反问句的教学设计,这类教学设计在此研究领域还比较鲜见。当然限于笔者的研究水平还存在许多不足,研究结论有待讨论,特别是教学的设计还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因此,其教学效果还有待验证。
曹潇潇[10](2016)在《对外国学生汉语教学中的反问句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汉语书面语和口语中,反问句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它具有灵活复杂的表现形式和丰富多样的语用功能,是极具特色的汉语功能句之一。因其用疑问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义,且其表达的意义由于副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能愿动词、语气词等的限定在肯定与否定之间转换,外国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因此,汉语反问句成为了汉语学习者的学习难点。目前,汉语反问句本体研究成果丰硕,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反问句研究较为匮乏。本文归纳总结前人对汉语反问句本体的研究、对汉语反问句应用的研究及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反问句研究;并通过调查分析不同国别、不同学习水平以及不同学习地方的汉语学习者的汉语反问句习得情况;找出汉语学习者在习得汉语反问句中的问题;最后分析各种对外汉语教材中汉语反问句的编排,从而提出对外汉语反问句教学建议。
二、谈反问句及其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反问句及其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疑问句中语气副词“难道”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综述 |
1.2.1 “难道”的句法研究 |
1.2.2 “难道”的语义语用研究 |
1.2.3 “难道”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意义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意义 |
1.4 语料来源 |
第2章 语气副词“难道”的多角度分析 |
2.1 “难道”一词的历时演变分析 |
2.1.1 “难”字的语法化过程 |
2.1.2 “难道”一词的语法化过程 |
2.2 疑问句中语气副词“难道”的语义分析 |
2.2.1 “难道”的两种语义分析 |
2.2.2 “难道”两种语义的语用规律 |
2.2.3 “难道”作为揣测义的语境分析 |
2.3 疑问句中语气副词“难道”的句法分析 |
2.3.1 句中位置分布 |
2.3.2 与句末语气词搭配使用情况 |
2.4 疑问句中语气副词“难道”的语用分析 |
2.4.1 改变疑问语气 |
2.4.2 语体使用情况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留学生习得“难道”的偏误分析 |
3.1 留学生习得“难道”一词的偏误分析 |
3.2 留学生习得“难道”的问卷调查及分析 |
3.3 偏误原因分析 |
3.3.1 “难道”的复杂性 |
3.3.2 教师角度 |
3.3.3 学生自身的因素 |
3.3.4 教材的不严谨 |
第4章 针对留学生习得“难道”偏误的教学建议 |
4.1 完善教材的严谨性 |
4.2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
4.3 教师加强自身建设 |
第5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疑问句中语气副词“难道”的习得情况调查问卷 |
(2)中学语文教材中可表反诘或揣测语气的疑问副词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研究现状分析 |
研究方法和内容 |
语料来源及使用 |
第一章 可表反诘或揣测语气的疑问副词与中学语文教学 |
第一节 可表反诘或揣测语气的疑问副词的功能 |
一、语用功能 |
二、语篇功能 |
第二节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疑问副词” |
一、可表反诘或揣测语气的疑问副词与阅读 |
二、可表反诘或揣测语气的疑问副词与中学写作 |
三、可表反诘或揣测语气的疑问副词与口语交际 |
小结 |
第二章 语文教材中可表反诘或揣测语气的疑问副词运用与分布 |
第一节 可表反诘或揣测语气的疑问副词在教材中的运用 |
一、表反诘语气的疑问副词 |
二、可表反诘或揣测语气的疑问副词 |
第二节 中学教材中可表反诘或揣测语气的疑问副词分布 |
一、可表反诘或揣测语气的疑问副词分布 |
二、原因分析 |
第三节 可表反诘或揣测语气的疑问副词的辨别 |
一、反诘、揣测语气与教学 |
二、辨别参考依据 |
小结 |
第三章 关于“疑问副词”教学情况的调查 |
第一节 教师问卷统计分析 |
一、教学情况 |
二、教学特点与不足 |
三、原因分析 |
第二节 学生问卷统计分析 |
一、学生习得情况 |
二、习得情况特点与不足 |
三、原因分析 |
小结 |
第四章 可表反诘或揣测语气的疑问副词教学策略 |
第一节 教学改进策略 |
一、适当讲解相关的语法知识,注重有意识的引导 |
二、立足于教材,充分挖掘其语用价值 |
三、基于语境、培养语感的教学原则 |
第二节 教学方法及案例 |
一、情境教学+对比分析法 |
二、片段教学+言语分析法 |
三、情境教学+言语分析法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教师问卷 |
学生问卷 |
知识测试 |
致谢 |
(3)《成功之路》系列教材反问句编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对象和内容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反问句的本体研究现状 |
1.3.2 对外汉语反问句研究现状 |
1.3.3 关于《成功之路》教材的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2 《成功之路》系列教材中的反问句编排分析 |
2.1 《成功之路》中反问句对《大纲》的执行情况分析 |
2.2 《成功之路》系列教材课文中反问句考察 |
2.3 《成功之路》教材反问句语法讲解 |
2.4 《成功之路》系列教材反问句练习分析 |
2.5 《成功之路》系列教材反问句的重现 |
3 留学生反问句的学习情况调查分析 |
3.1 留学生反问句习得偏误分析 |
3.2 问卷调查 |
3.2.1 调查问卷的设置 |
3.2.2 调查结果分析 |
3.3 留学生反问句习得情况与教材编排 |
4 对《成功之路》中反问句编排的思考和建议 |
4.1 增强对反问句的讲解,合理安排语法项目 |
4.2 加强反问句重现 |
4.3 增加反问句的练习 |
4.4 重视对比辨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来华留学生是非问反问句习得偏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提出 |
1.1.1 选题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方法 |
1.2 对有关概念的说明 |
1.3 语料说明 |
1.4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1.4.1 本体研究 |
1.4.2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
第二章 现代汉语的是非问反问句 |
2.1 是非问反问句的语表形式 |
2.1.1 有标记的是非问反问句 |
2.1.2 无标记的是非问反问句 |
2.2 是非问反问句的语义分析 |
2.3 是非问反问句的交际价值 |
第三章 留学生是非问反问句偏误的类型 |
3.1 留学生关于是非问反问句的使用情况 |
3.1.1 中介语是非问反问句的调查 |
3.2 留学生使用是非问反问句的偏误情况 |
3.2.1 各类型是非问反问句的偏误频率 |
3.2.2 是非问反问句常见偏误类型 |
第四章 留学生是非问反问句偏误的原因 |
4.1 语内干扰与语际干扰 |
4.2 教学大纲与教材 |
第五章 是非问反问句教学原则及建议 |
5.1 关于教材的建议 |
5.2 关于教学的建议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指型反问句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本体研究中的特指型反问句的界定和描写研究 |
(一) 特指型反问句的界定 |
(二) 特指型反问句的描写研究 |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特指型反问句研究综述 |
(6)中高级阶段反问句转换为陈述句的教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理论基础 |
第四节 主要研究方法 |
第五节 写作思路和框架 |
第六节 语料来源 |
第一章 与本论文有关的研究综述 |
第一节 汉语反问句的本体研究 |
一、反问句的句法结构 |
二、反问句的语义因素 |
三、反问句的语用功能 |
第二节 反问句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二章 反问句的句法结构和语用功能 |
第一节 反问句的句法结构 |
一、是非问形式的反问句 |
二、特指问形式的反问句 |
三、正反形式的反问句 |
第二节 反问句的语用功能 |
一、反问句的核心功能 |
二、反问句的隐含功能 |
第三节 小结 |
第三章 中高级留学生理解反问句的情况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设计说明 |
一、问卷设计依据 |
二、问卷设计说明 |
第二节 问卷调查分析 |
一、问卷调查情况 |
二、问卷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小结 |
第四章 反问句转换为陈述句的教学方法 |
第一节 是非问形式的反问句转换为陈述句的教学方法 |
一、“一般是非问”类 |
二、“不是……吗”类 |
三、“没……吗”类 |
四、“难道”类 |
五、“还”类 |
第二节 特指问形式的反问句转换为陈述句的教学方法 |
一、“一般特指问”类 |
二、“哪、怎么”类 |
三、“什么”类 |
四、“谁说”类 |
五、“何、岂”类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五章 反问句转换为陈述句的教学实例 |
第一节“哪”类反问句转换为陈述句的教学实例 |
第二节“怎么”类反问句转换为陈述句的教学实例 |
第三节 小结 |
结语 |
第一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节 本文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A:调查问卷一 |
附录B:调查问卷二 |
后记 |
(7)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反问句及其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0.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0.2.1 研究现状 |
0.2.1.1 反问句的性质特点 |
0.2.1.2 反问句在三个平面中的研究成果 |
0.2.2 存在的问题 |
0.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0.3.1 研究内容 |
0.3.2 研究方法 |
0.4 语料来源及使用 |
第一章:反问句概说 |
1.1 反问句的定义与性质 |
1.1.1 定义 |
1.1.2 性质 |
1.2 形式结构类型 |
1.2.1 选择型反问句 |
1.2.1.1 全否定形式 |
1.2.1.2 全肯定形式 |
1.2.1.3 半否半肯形式 |
1.2.2 正反型反问句 |
1.2.3 是非问型反问句 |
1.2.3.1“难道类”反问句 |
1.2.3.2“岂”类反问句 |
1.2.3.3“不是..·吗?”类反问句 |
1.2.3.4 无标记 |
1.2.4 特指型反问句 |
1.2.4.1“哪”类反问句 |
1.2.4.2“谁”类反问 |
1.2.4.3“怎么”类反问句 |
1.3 反问句与一般疑问句 |
1.3.1 特指型与是非型句式间的变换关系 |
1.3.2 一般疑问句与反问句中数量词的使用不同 |
1.4 反问句与否定句以及双重否定句 |
1.4.1 含有否定词反问句与否定句 |
1.4.2 反问句与双重否定句 |
1.5 语义类型 |
1.5.1 指向行为 |
1.5.2 指向言论 |
1.6 话语功能类型 |
1.7 小结 |
第二章: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反问句 |
2.1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反问句类型 |
2.1.1 特指问型反问句 |
2.1.1.1“怎么”类 |
2.1.1.2“什么”类 |
2.1.1.3“形容词+什么”表示否定 |
2.1.1.4“哪里”类 |
2.1.2 是非问型反问句 |
2.1.2.1“难道”类和“岂”类 |
2.1.3 正反问型反问句 |
2.1.4 选择问型反问句 |
2.1.4.1 整个选择问型反问句全表否定 |
2.1.4.2 整个选择问型反问句全表肯定 |
2.1.4.3 选择问型反问句为前否后肯形式 |
2.2 反问句在教材中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
2.2.1 初中、高中教材中反问句分布特点 |
2.2.2 原因 |
2.2.2.1 文体特点 |
2.2.2.2 语体色彩 |
2.3 小结 |
第三章:中学语文教材反问句表达效果 |
3.1 反问句在小说中的表达效果 |
3.1.1 以不满为核心的情绪 |
3.1.2 劝解安慰 |
3.1.3 悲伤感叹 |
3.1.4 提醒强调 |
3.1.5 商量乞求 |
3.2 反问句在戏剧中的表达效果 |
3.2.1 不满 |
3.2.2 7 种情绪小类 |
3.3 反问句在记叙文中的表达效果 |
3.4 反问句在写景散文中的表达效果 |
3.5 反问句在议论文中的表达效果 |
3.6 小结 |
第四章:反问句误用现象 |
4.1 反问句误用现象 |
4.1.1 普通班级反问句误用 |
4.1.1.1 标志词误用 |
4.1.1.2 反问句属于疑问句 |
4.1.1.3 反问句与陈述句不可互换 |
4.1.1.4 反问不是一种修辞 |
4.1.2 实验班反问句误用 |
4.1.2.1 句尾末号误用 |
4.1.2.2 反问句误用小类 |
4.2 反问句误用的原因 |
4.3 小结 |
第五章 反问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
5.1 反问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5.1.1 教师不具有规划性、统一性 |
5.1.2 教师对反问句讲解不系统 |
5.1.3 教师本身对反问句的边缘化,学生不重视 |
5.1.4 教材编排的不合理 |
5.2 反问句与一般疑问句的区别 |
5.2.1 从标志词角度区分反问句与一般疑问句 |
5.2.1.1“岂”类 |
5.2.1.2“何”类 |
5.2.1.3“焉”“奚”文言词类 |
5.2.2 从标志性结构角度区分反问句与一般疑问句 |
5.2.2.1“不是..·吗(么、嘛)”类 |
5.2.2.2“能不..·?”类 |
5.2.3 从问答角度区分反问句与一般疑问句 |
5.2.4 从语境角度区分反问句与一般疑问句 |
5.3 反问句与揣测问句的区别 |
5.3.1 从标志词角度区分反问句与揣测问句 |
5.3.2 从语境角度区分反问句与揣测问句 |
5.4 从教学角度的应对策略 |
5.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反问句相关问题的调查问卷 1 |
附录二:反问句相关问题的调查问卷 2 |
致谢词 |
(8)反问句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汉语反问句研究综述 |
0.1.1 关于反问句的本体研究 |
0.1.2 反问句的教学研究 |
0.2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创新之处 |
0.3 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
1 关于反问句 |
1.1 反问句的定义及特点 |
1.1.1 反问句的定义 |
1.1.2 反问句的特点 |
1.2 反问句的分类方法 |
1.3 反问句的语义分析及语用价值 |
1.3.1 现代汉语反问句的语义分析 |
1.3.2 现代汉语反问句的语用价值 |
2 反问句在对外汉语教学大纲及教材中的呈现情况 |
2.1 反问句在对外汉语教学大纲中的体现 |
2.2 对外汉语教材中涉及的反问句分类 |
2.2.1 是非问形式的反问句 |
2.2.2 特指问形式的反问句 |
2.2.3 选择问形式的反问句 |
2.2.4 反问形式的反问句 |
2.3 各类反问句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分布 |
3 留学生反问句习得情况的调查和研究 |
3.1 调查开展情况说明 |
3.2 留学生反问句习得情况分析 |
3.2.1 解及运用情况的总体分析 |
3.2.2 反问句运用的具体偏误分析 |
3.3 造成留学生反问句使用偏误的原因 |
4 关于反问句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
4.1 辨识反问句 |
4.2 理解反问句 |
4.3 掌握句法结构 |
4.4 了解反问句的语用条件和功能 |
4.4.1 反问句的语用条件 |
4.4.2 反问句的语用功能 |
4.4.3 反问句的语用禁忌 |
4.5 各类课型的具体教学策略及方法 |
4.5.1 精读课 |
4.5.2 口语课 |
4.5.3 听力课 |
4.5.4 写作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9)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指型反问句研究与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本体研究中的特指型反问句的界定和描写研究 |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特指型反问句研究综述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二章 基于语料库的特指型反问句研究 |
第一节 语料库说明 |
一、语料库的选择 |
二、语料筛选的原则 |
第二节 特指型反问句的使用频率统计 |
第三节 特指型反问句的语法特征和语义、语用功能分析 |
一、“怎么”类特指型反问句 |
二、“哪”类特指型反问句 |
三、“什么”类特指型反问句 |
四、“谁”类特指型反问句 |
五、“为什么”类特指型反问句 |
第四节 各类特指型反问句的语法特征与功能小结 |
第三章 留学生特指型反问用法习得情况调查分析 |
第一节 调查方式与实施 |
一、调查方式 |
二、问卷实施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
一、总体情况分析 |
二、影响特指型反问句理解的原因 |
第三节 研究结论 |
第四章 特指型反问句的教学设计 |
第一节 特指型反问句教学设计前期分析 |
一、基于课程大纲的教学目标分析 |
二、教学对象的分析 |
三、特指型反问句教学内容的分析 |
四、教学策略、方法及媒体的选定 |
第二节 特指型反问句教学的总体设计 |
第三节 特指型反问句教学设计方案的形成 |
一、特指型反问句教学设计案例 |
二、评价量表的设计 |
第四节 特指型反问句教学设计的不足 |
第五章 结语 |
附录、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对外国学生汉语教学中的反问句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言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语言学本体关于反问句的研究 |
1.2.2 汉语反问句本体的研究 |
1.2.3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反问句研究 |
1.2.4 小结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章 外国学生汉语反问句习得情况调查 |
2.1 调查方法与实施 |
2.2 调查结果分析 |
2.2.1 不同水平外国学生汉语反问句习得情况 |
2.2.2 不同国籍外国学生汉语反问句习得情况 |
2.2.3 不同学习地点外国学生汉语反问句习得情况 |
2.2.4 小结 |
第3章 外国学生汉语反问句习得偏误分析 |
3.1 外国学生习得汉语反问句偏误类型 |
3.2 外国学生习得汉语反问句偏误原因 |
3.2.1 汉语反问句特点 |
3.2.2 外国学生习得汉语反问句场所 |
3.2.3 外国学生汉语反问句使用语境 |
第4章 汉语反问句教学建议 |
4.1 教材编写建议 |
4.2 课堂教学建议 |
第5章 结语 |
5.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汉语反问句习得情况调查(学生) |
附录二 对外汉语反问句习得情况调查(教师) |
四、谈反问句及其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疑问句中语气副词“难道”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 郭静. 南昌大学, 2020(01)
- [2]中学语文教材中可表反诘或揣测语气的疑问副词教学研究[D]. 魏巍.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3]《成功之路》系列教材反问句编排研究[D]. 刘辉.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4]来华留学生是非问反问句习得偏误研究[D]. 张玄.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
- [5]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指型反问句研究综述[J]. 刘倩影. 智库时代, 2019(07)
- [6]中高级阶段反问句转换为陈述句的教学方法研究[D]. 汪媛媛. 辽宁师范大学, 2016(06)
- [7]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反问句及其教学[D]. 刘芳. 贵州师范大学, 2016(12)
- [8]反问句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刍议[D]. 丁义文. 辽宁大学, 2016(02)
- [9]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指型反问句研究与教学设计[D]. 刘倩影. 山东大学, 2016(02)
- [10]对外国学生汉语教学中的反问句教学研究[D]. 曹潇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