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章 操作问题的解决方案

第 6 章 操作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第六章 操作题的解法(论文文献综述)

罗丹凤[1](2021)在《初中数学拓广探索类习题的使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习的重要工具。教材拓广探索类习题是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制的第三学段数学教科书习题的一部分内容,是经过教材编写人员不断的提升改编设计以及后期的严格把控与审核才形成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材,对教学具有非常高的指导意义。习题的配备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但是在教辅资料层出不穷的信息时代,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忽视教材中的习题,对教材习题不重视,因初中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少会有学生主动学习教材习题,导致教材习题价值难以体现。在现有对教材习题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通过对数学教材拓广探索类习题的文本分析,分析教材拓广探索类习题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再通过调查教材拓广探索类习题的使用情况,可以了解师生对拓广探索类习题的态度和使用情况,从而为更好地整合利用教材拓广探索类习题提供现实和理论指导。本研究使用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来对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拓广探索类习题的使用情况开展调查研究。首先对教材拓广探索类习题进行内容分析,了解教材习题数量和类型的具体情况;利用问卷法、访谈法来调查K市F中学师生对初中数学教材拓广探索类习题的认可程度及使用情况,共发放学生问卷700份,教师问卷15份。学生问卷回收679份,其中有效问卷为651份,有效回收率为93%。教师问卷回收了15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5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学生、教师问卷信度分别为0.742,0.771。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教材拓广探索类习题各章数量分布不均,类型题目不够广,拓广探索类习题难度没有很高,综合性不强,有些习题的可操作性不强。(2)教材拓广探索类习题使用程度不高。部分教师会直接使用,大部分学生也是独立完成,大多教师都是选择性的讲解这类习题,无法开发教材拓广探索类习题内部蕴含的价值。师生普遍认为教材拓广探索类习题的较为重要,但更倾向选择使用辅导资料中的习题及学案上的习题。学生大多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习题,主动性不够。针对研究结论提出相关建议,增加综合性习题,调整难度,提高可操作性;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开发利用拓广探索类习题;学生应多交流、反思总结,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由于研究时间及精力有限,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调查的样本容量较小、区域不广,使得调查结论代表性不够。这些问题,是将来继续开展研究的方向。

孙彦婷[2](2021)在《小学数学教科书例题适切性研究》文中提出数学教科书作为数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物化载体,长期对于数学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前者编写质量某种程度上能决定着后两者教与学的成效性。同时,教育部将于2021年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启动各科教科书的修订工作。基于此,小学阶段数学教科书的修订即将开启,例题作为小学数学教科书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必然也将面临重新修订这一历史时期新任务。实现例题功能最优化是高质量的小学数学教科书例题设计乃至设置的一项重要标准。在系统论的观点下,例题功能的实现必须要关注其与构成数学课程系统的其它因素间的关系,即例题是否适切于数学教科书知识内容、是否适切于课标、是否适切于学生的学习等。同时,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也明确在编写建议部分提出了“适切性”这一要求。为此,要对例题适切性的实然状态和应然状态进行研究,构建例题适切性实然状态通向应然状态的桥梁,为小学数学教科书例题以及小学数学教科书的重新修订助力。有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明晰何为“例题适切性”,以“例题适切性”作为研究框架对中国和新加坡共3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例题进行研究。基于此,本研究拟解决以下3个主要问题,依次为怎样判断小学数学教科书例题的适切性、中国和新加坡小学数学教科书例题适切性如何、满足适切性需要的小学数学教科书例题未来走向何方。首先,本研究以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作为研究起点,将“系统论”和“例题功能论”作为理论基础,从“小学数学教科书”系统内析取出“教科书知识内容”、“随堂练习”共2项例题内部适切性对象;从“小学数学课程系统内”析取出“课程标准”、“教师”、“学生”共3项例题外部适切性对象。以此,初步建立了小学数学教科书例题适切性分析框架。继而,从2020年9月——2021年1月本研究对分布于我国苏、浙、沪、皖、云、吉以及澳大利亚悉尼等地的26位小学数学例题专家、教研员以及小学数学教师展开了历时三轮的德尔菲专家咨询以优化初步建立的例题适切性分析框架。修正后的例题适切性分析框架分为“内部适切性”和“外部适切性”两个维度,其下共含有5项二级指标、10项三级指标、25项四级指标、22项五级指标。最后,本研究根据构建的例题适切性分析框架对人教版、苏教版和新加坡MC版三个版本小学数学教科书中例题进行了适切性文本编码分析。同时,通过设计中英文问卷对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以及新加坡的小学和教育机构中共150名教师和310名学生进行了调研,其中在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中均加入了对比例题组以直观比较不同例题适切性程度的差异。为了排除版本倾向性、语言等因素的影响,对选入教师问卷的7组对比例题组共21道例题,选入学生问卷的2组对比例题组共6道例题均进行了翻译、重新整合图片、情境本土化、去版本标识等的处理。以此分析了例题适切性框架中的后2项二级指标。研究主要结论如下:首先,人教版、苏教版、新加坡MC版三版教科书中的例题相比,新加坡MC版教科书中例题更为适切于“数学教科书系统内部”。新加坡版例题与“内部适切性”中指标的适切项超过与“外部适切性”中指标的适切项,即新加坡版例题与小学数学教科书系统内部的“知识内容”、“随堂练习”间具有更好的适切性。我国两版教科书中例题更为适切于“数学教科书系统外部”,在“内部适切性”和“外部适切性”两大维度中,其例题与后者间的适切程度高于与前者间的适切程度。总体上,新加坡版例题较为适切于“知识内容”,我国人教和苏教两版例题偏重于适切于“学生的学习”。具体比较我国两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例题,可以发现,人教版例题在“示范功能”上更具优势,苏教版例题偏重于“延伸育人功能”。其次,基于例题适切性理论依据和判断指标,提出要设计适切于知识内容的例题、设计适切于例题的“随堂练习”、设计适切于课程标准的例题、增设适切性的教师教学辅助资源、设计适切于学生学习的例题等五大例题未来适切性发展走向。最后,指明了例题未来适切性的发展需要研究者提升对数学例题适切性的关注度、例题编制者提升对数学例题与数学课程系统内各要素间相关性的审视、教师提升对例题编写意图和学生数学思维的理解。研究主要创新点如下:在研究视角上,本研究和以往例题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选择了从适切性的视角对中国和新加坡两国的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例题进行了比较分析,构建了例题适切性分析比较框架。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除了采用文本分析法进行静态的文本研究,还选用了调查法等动态研究法进行研究,同时对国外教育机构进行了调研。除此之外,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优化论证了例题适切性分析框架。在研究内容上,大多研究都是选择教科书的整体集中于初、高中学段进行比较,本研究单独对小学段的例题进行了比较研究且按知识主题归类选择例题而非直接按照年级比较其对应的例题。除此之外,在研究对象的版本上,尚未有研究同时比较人教版、苏教版和新加坡版三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例题。

王子婷[3](2020)在《高校翻转课堂中协作学习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时代下网络通信、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事业的推进和变革创造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近年来,国务院及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文件中,提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而翻转课堂作为信息化教育变革下产生的新兴教学形式,从基础教育领域到高等教育领域都有应用和研究,也验证了其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性。协作学习一直以来是推崇的教学策略之一,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有积极作用,高校翻转课堂也为协作学习提供了更多机会,协作学习成为课堂学习和课前自学的有力衔接。但传统的面对面协作学习过程中会存在交流不深入、学习效率不高等问题,所以,有必要了解在翻转课堂教学形式下,大学生课堂协作学习开展的程序以及效果如何?翻转课堂中存在哪些因素影响协作学习活动?相关因素对协作学习绩效的哪些方面产生影响作用?尤其关注翻转课堂这种特定的教学模式下,区别于传统教学的差异因素,可能对学生的协作学习绩效产生的影响作用,这些正是本文的研究关键问题。以高校翻转课堂中的协作学习活动为关注点,掌握翻转课堂的具体教学程序,以及大学生在翻转课堂中的协作学习状况。并提出翻转课堂环境下影响大学生课堂协作学习绩效的相关因素,对影响因素和协作学习绩效的作用关系予以证实,从而为课堂协作学习绩效提升策略的形成提供依据。本研究首先对协作学习和学习绩效的国内外文献梳理,并结合Kirkpatrick绩效评估模型和黄荣怀对协作学习要素的界定,确定了本研究的协作学习绩效评测指标。再由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回溯,确定本研究从主体因素和非主体因素两个层面划分影响因素。对南京邮电大学《网络技术与应用》翻转课堂进行一学期的跟组观察,在翻转课程结束前一周进行学生访谈,综合课堂观察数据和访谈调查数据,确定了影响协作学习绩效的12个关键因素。其中,主体因素包含竞争意识、翻转意愿、情绪状态、领导角色、知识遗忘和线上学习投入,非主体因素包含课程难易程度、师生互动、协作活动设计、教师激励、评价机制和课堂辅助技术。其次,针对主体因素和非主体因素与协作学习绩效的关系逐条提出假设,并构建理论模型,展开实证研究,运用量化研究方法,探究影响因素和协作学习绩效的作用关系。通过调查问卷的试测修改、正式发放、信效度检验、描述性统计分析、主效应检验及调节效应检验等方法验证研究假设,完善理论模型。得到研究结论具体如下:(1)主体因素中,翻转意愿、情绪状态、领导角色及线上学习投入对协作学习绩效有显着正向影响,竞争意识对协作学习绩效有部分负向影响作用,其中正向影响个体知识掌握(PK),负向影响小组会话质量(GC),知识遗忘在协作学习活动设计的调节作用下负向影响个体表达能力(PE)。(2)非主体因素中,课程难易程度、师生互动、教师激励及评价机制对协作学习绩效有显着正向影响,课堂辅助技术对协作学习绩效有部分负向影响,其中负向影响小组协作学习氛围(GCA)。(3)从小组绩效来看,协作学习绩效中小组会话质量、小组知识共享程度等小组层面绩效的考量更多受到非主体因素的影响。(4)协作学习活动设计显着调节知识遗忘、翻转意愿和线上学习投入与协作学习绩效之间的关系。虽然协作学习活动设计未对协作学习绩效产生直接影响作用,但可以改变其他因素对协作学习绩效的作用效果。根据具体的研究结论,基于理论支撑、课堂观察数据、访谈调查数据,从学生主体因素层面和非主体因素层面,提出有助于提升翻转课堂教学形式下大学生课堂协作学习绩效的针对性策略。

魏旭梦[4](2020)在《管式分离器-仰角式脱水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油田发展不断进入中后期,加之大部分油田采用水驱方式采油,导致油井采出液中含水率超高。高含水率的采出液一方面会导致高投资,低效益;另一方面含水率过高会导致设备的腐蚀,结垢等多种问题,并对未来清理维修都造成了相应的负担。本文管式分离器是将卧式分离器与立式分离器相结合并采用仰角设计加大油水分离界面,利用重力分离的原理结合油滴分离运动,对井口采出液进行初分离。本文使用计算流体力学,基于Fluent软件对管式分离进行模拟计算,以油水分离效率、油出口含水率以及水出口含油率作为衡量标准。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管式分离器的仰角进行分析,在角度上选取从大到小的原则,以30o、10o、2o为单位精度划分0o到60o,总共划分为7个角度进行模拟。选取每一个分离效率高的范围,对比所有角度分离效率,总结得出在12o时分离效率最高为79.27%,相较与卧式分离器分离效率上提升约15%。(2)在管式分离器原有结构尺寸上仰角为12o时,对分离器的油水出口直径、分液孔直径以及进液口直径进行改变。对这三个因素根据控制变量法,共进行75组试验模拟,对所有试验依据分离效率大小进行排序,再结合油出口含水率和水出口含油率选择出三个分离效率较好的管式分离器结构,分离效率分别是以下3组结构:A:87.022%、B:86.665%和C:88.182%。(3)分别对以上选取的3组结构,选取5组不同油水比与5组不同流量下,按照控制变量法进行75组试验模拟不同结构下所对应的最佳油水比与流量。综合考虑可以得出结构A中进口流量为200m3/d,油水比在2:8时,油水分离效率最优,油水分离效率在91.72%;管式分离器B中进口流量为油水比在2:8,进口流量为250m3/d,油水分离效率在93.256%;管式分离器C工况为油水比在3:7时,进口流量为200m3/d,油水分离效率在93.88%。(4)将优化后的结构在现场进行了分离时间和分离角度试验,从现场数据的试验值发现与模拟值的规律大致相同,管式分离器分离仰角在12o时分离效率最佳,分离时间在7min时分离可达到最好状态。说明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可以说明管式分离器分离效率的可行性。

张小吉[5](2020)在《高中数学必修教材“不等式”内容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中,数学课程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不等式作为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其课程内容和教材呈现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深入研究这些变化有助于更好地实施高中数学课程,对促进教材编写和课程改革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把握我国高中数学必修教材中不等式内容,本研究选取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大纲版、旧课标版和新课标版三个版本教材,以及新课标指导下编写出版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湖南教育出版社两个版本教材,对不等式内容展开纵向和横向比较研究,研究结论如下:从纵向比较的角度看,人教社在不同时期的三个版本教材中不等式内容的编写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课程理念.在课程目标上,大纲版教材较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旧课标版和新课标版教材在注重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同时,强调学生个性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发展.在教材结构上,大纲版教材的结构较繁杂,新课标版教材的结构更科学合理.在编写体例上,新旧教材的整体设计较为一致,旧教材的版面设计较单调,新课标版教材的版面设计较美观.在课程难度上,课程时间的减少使新课标版教材的课程难度略有提升.从横向比较的角度看,新课标三个版本教材中不等式内容的编制各有特点,体现了教材的多样性.在结构设计上,北师版教材和湘教版教材的结构划分较细致,人教版教材的结构划分较粗略.在栏目设计上,尽管三个版本教材的栏目风格各异,但都遵循学科逻辑关系,符合中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和规律.在呈现方式上,三个版本教材都比较注重与现实生活情境相联系,遵循了基本的课程理念.在例习题综合难度上,三个版本教材在五个难度因素指标上都较接近,在数学认知和运算方面的指标相对较高,在背景和知识综合方面的指标较低.通过对不同版本高中数学教材中不等式内容的比较,对教材编写和课程实施给出以下几点建议.对不同版本教材的总编写建议:增加例习题背景的多样性;有机融合数学文化;加强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人教版教材可以适当增加不等式的课时,及时更新素材;北师版教材应注意详略要得当,多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湘教版教材可以增设教材栏目.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重视知识产生过程,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强调知识间的联系,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合理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数学问题;发挥特色栏目作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加强信息技术运用,有机融合数学文化.

冯童童[6](2020)在《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数与代数”例题研究》文中提出教材是课程的载体,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例题作为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领悟数学思想方法都起着重要作用。教育界对人教版和北师大版等主流教材研究较多,对具有地方性特色的青岛版教材关注较少。本文选择了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数与代数”的219道例题进行研究。对例题的研究主要分成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文献梳理,通读教材,本文将例题的分析维度聚焦在数量、题型、开放性程度、难度、解答过程、插图、提示语、小资料和加油站9个维度。第二部分:根据例题文本分析框架,对例题进行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得出例题在各维度下的特点。第三部分:对使用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的部分一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并整理、分析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得出教师对例题的认可程度、使用情况及编写意见等相关结论。第四部分:综合量化统计结果和质性分析的结论,结合教师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得到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数与代数”例题在例题分析框架下的特征,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和研究建议。研究结论是:例题的题型较为单一,教师对题型的认可度一般,教师普遍认为题型还需进一步的丰富;在219道例题中,开放性例题只有17道,教师对例题的开放性程度认可度最低;不含背景水平的例题占总例题的75%,教师对例题的背景水平认可度一般等。研究建议是:1、紧密联系上位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2、题型多样化、典型化,同时增加一些创新性题型。3、增加开放性例题的比重,不仅要重视开放性例题的数量,还要考虑开放性例题的种类。4、增加例题与生活情境和其他学科的联系。5、增加对问题分析的比重。

任利平[7](2020)在《六年级学生几何推理能力发展的现状调查》文中认为数学是思维训练的学科,推理呈现思维的过程,推理能力作为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成分,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几何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强调形式演绎的推理,是训练学生推理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容载体。几何推理是基于几何内容展开的推理,贯穿于几何学习的全部过程。本研究关注“几何推理”主要是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出以及小学几何教学改革的现状。“几何推理”作为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成分一直以来受到较多的关注。在课程改革中,强调重视学生多种类型推理能力的发展,“课标”指出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凸显合情推理的作用,改变传统的过分重视演绎推理的几何教学。但在小学几何教学实践中却存在削弱演绎推理、过分重视合情推理的倾向,这同样是有失偏颇的。同时,课改强调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教会学生思考,这种发展主要体现在推理能力层次水平上。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过于关注学生对图形的直观感知,而忽略对图形关系的抽象把握。本研究基于这一问题背景,确定研究论题为“六年级学生几何推理能力发展的现状调查”,主要基于几何内容对六年级学生在几何推理类型和水平上的能力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选择的调查对象是六年级学生,主要考虑由这一样本群体能够代表经历小学阶段几何学习的学生在几何推理能力发展上所能达到的程度,而非仅仅关注某一年级的学生几何推理能力发展。通过阅读几何推理相关文献,发现已有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继续研究:一是几何推理的理论认识有待丰富;二是几何推理能力调查的应用理论研究有待深入;三是几何推理能力测试工具的可靠性有待商榷;四是几何推理能力培养建议的指导性和适用性有待提高。针对以上问题,研究基于文献和文本的系统分析、将几何推理理论认识与几何具体内容密切联系起来,进而展开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首先,基于已有文献综述,研究通过进一步阅读着述类文献,对几何推理从内涵、分类、过程、内容评估、水平等方面进行概述,为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几何推理的理论认识借鉴数学、逻辑学的相关知识,基于几何内容展开理解,能够兼顾理论的深度认识和具体运用,对后续文本分析和测试问卷的编制具有指导意义。其次,借助于对几何推理内涵的理解,主要从几何推理类型和水平两个方面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几何内容进行文本分析。“课标”分析主要描述几何推理能力发展的目标要求,教材分析描述苏教版教材几何推理内容呈现现状。文本分析的目的是为测试问卷的编制提供具体内容依据,并且便于教师基于几何内容深化对几何推理的认识。再次,基于文献分析和文本分析,确定从几何推理的内容、类型、水平三个维度编制测试问卷,通过对测试问卷的量化分析来了解学生几何推理能力发展的整体状况和在三个维度上的具体发展现状。再通过质性分析描述学生能力发展在不同维度上存在的问题,同时分析学生推理中思维逻辑上的问题,以确保问题分析的深入。最后,对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这是提出教学建议的依据,原因分析和教学建议都从教学的三要素(教师、学生、内容)展开。其中,原因分析包含教材编写、几何教学、学生自身三个方面;教学建议包含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实施三个方面,以便提高建议对一线教师的指导性。最终,形成几何推理概述的理论认识、几何推理能力发展的课标分析、苏教版“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几何推理内容分析、苏教版“图形与几何”领域的范希尔思维水平内容相关描述、六年级学生几何推理能力发展的测试问卷等研究成果。通过以上研究,在理论意义上丰富对几何推理的认识;在实践意义上编制可供借鉴的几何推理能力的测试与评价工具、提供有一定启发意义的几何推理教学建议。但本研究的最大不足在于缺乏实践经验,教材内容的系统梳理有待进一步完善、教学建议的提出有待实践的检验。研究者将在日后长期的教学生涯中,持续地进行相关研究,努力提高自身学科素养。

王梓仪[8](2019)在《中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教学中数学应用策略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教育信息化行动的展开,基础教育领域大力开展和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其中影响较大的是青少年信息技术奥林匹克竞赛,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参加竞赛。信息学竞赛涉及多领域的学科,其中和数学学科联系最为密切,竞赛试题中包含很多数学领域的试题,也包含很多应用数学思想和方法于计算机知识的试题。对于信息学竞赛辅导的教师来说,信息技术的教学是熟悉的,但是对于数学的教学却是陌生的,因此本文对如何结合数学的方法和思想进行信息学竞赛的教学进行了探索。本文首先对2013-2018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初复赛的试题进行了内容维度、认知维度和应用维度的分析。通过内容维度的分析,确定竞赛涉及的数学学科知识的教学内容。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为基础从认知维度分析学生应具备的数学知识类型和认知水平。从应用维度分析数学的方法和思想是如何应用于计算机知识的。三个维度的分析结果为教师提供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过程的依据,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建构主义理论、迁移理论和有效教学理论的相关思想,探索了结合数学方法的信息学奥赛辅导的教学策略。最后,结合教学策略设计了结合数学方法的信息学奥赛辅导的教学案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结合数学方法进行教学是有效的。

胡瑭[9](2019)在《中美小学数学教材数与运算内容的比较研究 ——以中国“人教版”和美国California Mathematics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数学教材是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随着数学课程改革深入推进,有关数学教材的国际比较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小学数学教育具有基础的重要性,而数与运算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内容,本研究选取中美小学数学教材的数与运算内容,通过定量刻画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教材比较的总体框架,对教材的文本进行对比分析,通过两国小学数学教材数与运算内容的比较研究发现:通过两国小学数学教材数与运算内容的比较发现,在数与运算内容方面,人教版教材的内容分布比重和内容广度都比加州版教材要低,但是内容深度要比加州版教材要高。在数与运算习题方面,人教版教材习题类别上要少于加州版教材。人教版教材的习题以解答题为主,而加州版教材的习题以计算题为主。习题开放性方面,人教版教材要低于加州版教材。人教版教材数与运算习题的要求水平侧重于运用,加州版教材则侧重计算。人教版教材和加州版教材含1个、2个知识点的习题较多,无背景和个人生活背景的习题也都是较多的,但是人教版教材不含科学背景的习题,且人教版教材数与运算习题的难度值要高于加州版教材的。在代数思想方面,人教版教材早期对代数思想的渗透少于加州版教材,人教版代数思想的渗透大多是与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和正反比例相联系,而加州版教材还与模式,表达式、有序对等内容相联系。在教材的编写中,建议优化知识的呈现方式和习题的分层设计,使之能贴近学生实际;适当拓展知识点,丰富知识点的背景材料,注重习题的背景多样化;加强知识点与其他内容、其他学科的联系;优化习题的结构,丰富习题的类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郑柏[10](2019)在《排爆机器人操作臂和末端执行器设计与作业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在国际环境日益复杂,反恐情势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暴恐活动频繁出现于车站、酒店等人口密集区域。鉴于爆炸物袭击形式多样,排爆人员工作难度大且极具危险性,排爆机器人应运而生。因其优良性能以及大幅减小排爆人员伤亡的能力,排爆机器人已经成为机器人领域重要研究对象,并引起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重视。本文根据小型排爆机器人操作臂的设计要求,结合典型排爆作业对手臂的位姿要求,提出了一种5自由度全转动关节操作臂的结构方案,完成了操作臂的机械结构设计,并实现了操作臂驱动与控制线缆的完全内置。为适应排爆作业需快速更换末端执行器的要求,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实现操作臂与末端执行器之间快速拆卸与连接的接头以及配套的多款末端执行器。基于D-H坐标变换,建立了操作臂的位姿正解方程和逆解算法。为指导排爆作业轨迹规划中路径点的选取,建立了基于数值法的操作臂位置空间计算模型,并借助MATLAB绘制出典型工作面的截面图形;采用矢量微分法获得了操作臂的雅克比矩阵,并分析求得操作臂的两种奇异位形。针对包含有破障、搬运以及更换末端执行器的典型排爆作业任务,对履带式移动平台加操作臂的排爆机器人进行了运动过程规划。首先在基础坐标系中通过对作业任务的分解获取操作臂的路径点序列,然后基于逆解计算变换为关节角度序列,最后采用五次多项式函数插补得出5个关节的运动规律。为提高操作臂的工作效率,对关节速度进行了优化。采用拉格朗日法对操作臂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结合操作臂惯性参数和排爆作业的规划轨迹,构建了操作臂关节力矩方程,并借助MATLAB计算出关节力矩曲线。结合电机性能参数,验证了力矩曲线和运动轨迹的合理性。通过ADAMS动力学仿真计算,进一步验证了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二、第六章 操作题的解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六章 操作题的解法(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数学拓广探索类习题的使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3.1 现实意义
        1.3.2 理论意义
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文献综述
        2.2.1 数学教材内容及使用相关研究
        2.2.2 数学教材习题使用相关研究
        2.2.3 数学拓广探索类习题使用相关研究
        2.2.4 研究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与路线
        3.1.1 研究方法
        3.1.2 研究路线
    3.2 研究工具的设计及实施
        3.2.1 文本分析法研究设计与实施
        3.2.2 问卷法研究设计与实施
        3.2.3 访谈法研究设计与实施
4 拓广探索类习题的文本分析
    4.1 拓广探索类习题数量分析
        4.1.1 数量统计情况
        4.1.2 对章节习题数量的分析
    4.2 拓广探索类习题的类型分析
        4.2.1 类型统计情况
        4.2.2 对章节习题类型的分析
5 拓广探索类习题的使用现状调查分析
    5.1 拓广探索类习题的使用现状问卷调查分析
        5.1.1 问卷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5.1.2 师生对拓广探索类习题的认可度
        5.1.3 师生具体使用情况分析
        5.1.4 辅导资料对拓广探索类习题使用的影响
        5.1.5 师生眼中的拓广探索类习题
    5.2 拓广探索类习题的使用访谈结果分析
6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初中数学教材中拓广探索类习题的使用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2 初中数学教材中拓广探索类习题的使用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3 教师访谈大纲
致谢

(2)小学数学教科书例题适切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1节 研究缘起
        1 数学例题适切性研究的现实诉求
        2 新加坡数学教科书例题的可比性
    第2节 研究意义
        1 丰富小学数学教科书例题比较研究的理论框架
        2 为小学数学教科书实践提供参照
    第3节 相关概念界定
        1 小学数学教科书
        2 例题
        3 适切性
        4 例题适切性
第2章 文献研究现状及其趋势
    第1节 数学教科书例题的研究现状
        1 数学教科书例题的本质研究
        2 数学教科书例题的比较研究
        3 课程、教科书适切性研究现状
    第2节 样例、工作实例的研究现状
    第3节 文献研究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第1节 研究目的
        1 厘清小学数学教科书例题适切性的概念和相关因素
        2 构建小学数学教科书例题适切性分析框架
        3 剖析中新两国小学数学教科书例题适切性的异同
    第2节 研究问题
        1 怎样判断小学数学教科书例题的适切性
        2 中国和新加坡小学数学教科书例题适切性如何
        3 满足适切性需要的小学数学教科书例题未来走向何方
    第3节 研究思路
        1 小学数学教科书例题适切性分析框架的构建
        2 中国和新加坡小学数学教科书例题适切性分知识单元文本比较
        3 师生视域下例题适切性的比较
        4 小学数学教科书例题的优化策略
    第4节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具体的研究方法
        3 研究工具
        4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4章 数学教科书例题适切性的理论分析与框架初建
    第1节 例题“适切性”的理论分析
        1 例题“适切性”的理论基础
        2 例题“适切性”的分析对象
    第2节 数学教科书内部例题适切性分析框架的初建
        1 例题与知识内容适切性分析框架的初建
        2 例题与随堂练习适切性分析框架的初建
    第3节 数学教科书外部例题适切性分析框架的初建
        1 例题与课程标准适切性分析框架的初建
        2 例题与教师教学适切性分析框架的初建
        3 例题与学生学习适切性分析框架的初建
第5章 数学教科书例题适切性分析框架的优化
    第1节 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分析
        1 专家选取、回馈积极系数和权威性
        2 第一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的结果
        3 第二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的结果
        4 第三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的结果
    第2节 数学教科书例题适切性分析框架的修正
        1 数学教科书内部例题适切性分析框架的修正
        2 数学教科书外部例题适切性分析框架的修正
        3 修正后的数学教科书例题适切性分析框架的整体呈现
第6章 例题内部适切性分析
    第1节 例题内部适切性编码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1 三版例题与“知识内容”适切性的比较
        2 三版“随堂练习”与例题适切性的比较
    第2节 例题内部适切性案例分析
第7章 例题外部适切性分析
    第1节 例题外部适切性编码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1 三版例题与“课程标准”适切性的量化比较
        2 三版例题与“课程标准”适切性的案例分析
    第2节 例题外部适切性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1 三版例题与“教师认识”适切性的调查研究
        2 三版例题与“学生学习”适切性的调查研究
第8章 适切性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科书例题设计走向
    第1节 例题适切性比较结论
        1 适切于“数学教科书系统内部”的新加坡版例题
        2 适切于“数学教科书系统外部”的人教、苏教两版例题
    第2节 例题适切性优化建议
        1 设计适切于知识内容的例题
        2 设置适切于例题的“随堂练习”
        3 设计适切于课程标准的例题
        4 增加适切的教师教学辅助资源
        5 设计适切于学生学习的例题
    第3节 提升例题适切性发展之方向
        1 研究者提升对数学例题适切性的关注度
        2 编制者提升对数学例题与数学课程系统内各要素间相关性的审视
        3 教师提升对例题编写意图和学生数学思维的理解
附录
    附录 A 德尔菲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A.1 第一轮德尔菲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A.2 第二轮德尔菲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A.3 第三轮德尔菲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 B 教师调研问卷中英文版
        附录B.1 关于小学数学教科书例题适切性的教师中文调查问卷
        附录B.2 Teacher Questionnaire on the Relevance of the Worked Examples i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xtbook
    附录 C 学生调研问卷中英文版
        附录C.1 关于小学数学教科书例题适切性的学生中文调查问卷
        附录C.2 Student Questionnaire on the Relevance of the Worked Examples i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xtbook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3)高校翻转课堂中协作学习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2.1 翻转课堂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翻转课堂理论研究
        2.1.2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2.1.3 翻转课堂技术支持研究
        2.1.4 翻转课堂应用效果研究
    2.2 协作学习绩效国内外研究现状
    2.3 研究现状小结
    2.4 理论基础及启示
        2.4.1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2.4.2 群体动力理论
第三章 高校翻转课堂中协作学习绩效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与假设
    3.1 反应变量的确定
    3.2 影响因素各变量的确定
        3.2.1 相关影响因素的文献回顾
        3.2.2 课堂观察调查研究
        3.2.3 访谈调查研究
    3.3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3.3.1 主体因素相关假设
        3.3.2 非主体因素相关假设
        3.3.3 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
第四章 高校翻转课堂中协作学习绩效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4.1 调查问卷设计及试测
    4.2 正式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
    4.3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4.4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4.5 数据的主效应检验
    4.6 数据的调节效应检验
    4.7 协作学习绩效的影响因素模型检验
第五章 高校翻转课堂中协作学习绩效的提升策略
    5.1 基于主体因素层面
        5.1.1 小组领导角色自选,但教师要明确其职责
        5.1.2 二次推送每周知识要点及学习任务,弱化学生知识遗忘
        5.1.3 鼓励小组成员线上相互答疑,改善线上自学效果
        5.1.4 教师明确组内成员互评标准,促进协作背景下的良性竞争
    5.2 基于非主体因素层面
        5.2.1 控制课堂终端设备使用时间,提升学生课堂体验
        5.2.2 结合课程难度和学生反馈意见,教师调整教学活动
        5.2.3 评价对象兼及个体和小组,侧重评价成员的合作技能
        5.2.4 教师分析协作学习关键程序,促进学习者知识共享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4)管式分离器-仰角式脱水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油水分离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路线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油品液滴运动状态分析
    2.1 管式分离器原理
        2.1.1 油水分离原理
        2.1.2 浅池原理
    2.2 液滴在分离器中的运动
        2.2.1 绕流阻力的计算
        2.2.2 运动分析
    2.3 油水分离效率衡量标准
        2.3.1 管式分离器结构组成
        2.3.2 油水分离效率衡量标准
        2.3.3 影响分离效率的因素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管式分离器数值模拟基础
    3.1 管式分离器数值模拟设置
        3.1.1 CFD简述
        3.1.2 本文假设
        3.1.3 求解器的选择
        3.1.4 控制方程
        3.1.5 湍流模型
        3.1.6 混合物模型
        3.1.7 离散格式
        3.1.8 压力与速度耦合
    3.2 管式分离器几何模型的建立
        3.2.1 管式分离器结构尺寸
        3.2.2 网格划分计算
        3.2.3 计算结果收敛性
        3.2.4 物性参数与边界条件
    3.3 管式分离器仰角数值模拟分析
        3.3.1 分离效率数据分析
        3.3.2 管式分离器流场分析
    3.4 结论
第四章 结构参数对管式分离器的影响
    4.1 引言
    4.2 边界条件设置
    4.3 进口直径与油水出口直径对分离效率的影响分析
        4.3.1 分离效率数据分析
        4.3.2 管式分离器流场分析
    4.4 油水出口直径与分液孔直径变化对分离效率的影响分析
        4.4.1 分离效率数据分析
        4.4.2 管式分离器流场分析
    4.5 分液孔直径变化对管式分离器分离效率的影响
        4.5.1 分离效率数据分析
        4.5.2 管式分离器流场分析
    4.6 总结
第五章 操作参数对管式分离器油水分离效率的影响
    5.1 引言
    5.2 边界条件设置
    5.3 管式分离器操作参数变化数值模拟
    5.4 操作参数变化对管式分离器A分离效率的影响分析
    5.5 操作参数变化对管式分离器B分离效率的影响分析
    5.6 操作参数变化对管式分离器C分离效率的影响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管式分离器的现场应用
    6.1 试验设备及工艺流程
        6.1.1 试验设备
        6.1.2 运行环境
        6.1.3 工艺流程
    6.2 管式分离器仰角试验及结果分析
        6.2.1 试验设计
        6.2.2 试验结果分析
    6.3 总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结构参数对分离效率的影响
    附件2 操作参数对分离效率的影响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5)高中数学必修教材“不等式”内容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工具
        1.5.1 数学课程综合难度模型
        1.5.2 数学题综合难度多因素模型
    1.6 研究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数学教材比较研究综述
        2.1.1 国内与国外数学教材的比较研究
        2.1.2 国内数学教材的比较研究
    2.2 不等式内容比较研究综述
3 人教版新、旧教材不等式内容的比较研究
    3.1 课程目标的比较
    3.2 教材结构的比较
    3.3 编写体例的比较
        3.3.1 教材的版面设计
        3.3.2 教材的体例设计
    3.4 课程难度的比较
        3.4.1 课程时间
        3.4.2 课程广度
        3.4.3 课程深度
        3.4.4 课程难度
4 不同版本新教材不等式内容的比较研究
    4.1 结构设计的比较
    4.2 栏目设计的比较
        4.2.1 人教版教材的栏目设计
        4.2.2 北师版教材的栏目设计
        4.2.3 湘教版教材的栏目设计
    4.3 呈现方式的比较
        4.3.1 不等式性质的呈现方式
        4.3.2 基本不等式的呈现方式
        4.3.3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呈现方式
    4.4 例习题综合比较
        4.4.1 背景上的差异
        4.4.2 认知上的差异
        4.4.3 运算上的差异
        4.4.4 推理上的差异
        4.4.5 知识综合上的差异
        4.4.6 综合难度的差异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1.1 人教版新、旧教材不等式内容比较研究的结论
        5.1.2 不同版本新教材不等式内容比较研究的结论
    5.2 思考与建议
        5.2.1 编写建议
        5.2.2 教学建议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数与代数”例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教材的概念界定
        二、例题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文献综述
        三、文献综述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维度
    第三节 研究框架
    第四节 研究问题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四章 例题文本分析
    第一节 例题数量的分析
    第二节 例题题型的分析
    第三节 例题开放性程度的分析
    第四节 例题难度的分析
        一、例题背景水平的分析
        二、例题认知水平的分析
        三、例题运算水平的分析
        四、例题推理水平的分析
        五、例题知识含量水平的分析
        六、例题综合难度的分析
    第五节 例题解答的分析
    第六节 例题插图的分析
    第七节 例题提示语的分析
    第八节 例题小资料和加油站的分析
第五章 教师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
    第一节 问卷法研究的设计与过程
        一、问卷法的调查对象和调查目的
        二、问卷的设计标准及维度
        三、问卷的具体信息
        四、问卷的信度
        五、问卷的效度
        六、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第二节 问卷法研究的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教师对教材例题的认可程度
        二、教师对教材例题的使用程度
        三、教师对教材例题的编写意见
    第三节 教师访谈分析
        一、访谈对象
        二、访谈提纲
        三、访谈结果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一、紧密联系上位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二、题型多样化、典型化,同时增加一些创新性题型
        三、增加升放性例题的比重
        四、增加例题与生活情景和其他学科的联系
        五、增加对问题分析的比重
    第三节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六年级学生几何推理能力发展的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由、意义与目的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目的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几何推理
        二、几何推理能力
        三、几何推理能力的测试与培养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几何推理研究概述
        二、几何推理能力的研究理论
        三、几何推理能力的现状研究
        四、学生几何推理能力发展的培养研究
        五、启发与借鉴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几何推理概述
    第一节 几何推理的内涵与分类
        一、几何推理的内涵
        二、几何推理的分类
    第二节 几何推理的过程
        一、观察、操作、测量→归纳→猜想→演绎
        二、观察、操作、测量→联想→类比→演绎
    第三节 几何推理内容有效性的评估准则
    第四节 几何推理能力发展的水平划分
第二章 几何推理能力发展的课标要求
    第一节 几何推理能力培养的价值定位
        一、几何推理能力培养的学科意义
        二、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同等重要
    第二节 几何推理能力发展的目标要求
        一、几何推理能力发展的学段目标
        二、几何推理能力发展的领域目标
    第三节 几何推理能力发展的实施建议
        一、几何推理能力发展的教学建议
        二、几何推理能力发展的教材编写建议
第三章 教材几何推理内容呈现的综合分析
    第一节 “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内容分布
        一、例习题数量分布统计分析
        二、知识点分布统计分析
    第二节 “图形与几何”领域中不同推理类型的内容分布
        一、“图形的认识”中几何推理类型内容渗透
        二、“图形的测量”中几何推理类型内容渗透
        三、“图形的运动”中几何推理类型内容渗透
        四、“图形与位置”中几何推理类型内容渗透
    第三节 “图形与几何”领域不同推理水平的内容分布
        一、“图形的认识”中几何推理水平内容渗透
        二、“图形的测量”中几何推理水平内容渗透
        三、“图形的运动”中几何推理水平内容渗透
        四、“图形与位置”中几何推理水平内容渗透
第四章 六年级学生几何推理能力的调查与结果分析
    第一节 测试问卷的编制
        一、测试问卷的方向设计
        (一)测试目的
        (二)测试对象
        二、测试问卷的内容设计
        (一)测试框架构建
        (二)测试考察内容范围
        三、测试问卷的编制
        (一)测试题题型分布与评分
        (二)不同维度测试题数量分布
        四、测试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一)信度分析
        (二)效度分析
    第二节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一、学生几何推理能力整体水平情况
        (一)几何推理能力测试结果的描述统计
        (二)几何推理能力测试成绩分布
        二、学生几何推理水平上的推理能力表现
        三、学生几何推理类型上的推理能力表现
        四、学生几何学习内容上的推理能力表现
        五、小结
第五章 学生几何推理能力发展中的问题与原因
    第一节 学生几何推理能力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几何推理测试维度上的问题
        (一)水平维度上的问题
        (二)类型维度上的问题
        (三)内容维度上的问题
        二、几何推理思维逻辑上的问题
    第二节 对学生几何推理能力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材编写方面
        二、教师几何教学方面
        三、学生自身方面
第六章 学生几何推理能力发展的教学建议
    第一节 几何推理教学的教材分析相关建议
        一、树立多元整合教学观念,深度分析教材内容
        二、整体把握教材内容结构,注重知识间的逻辑关联
        三、关注教材内容中呈现的推理过程、类型及水平
    第二节 几何推理教学的学情分析相关建议
        一、了解学生几何思维发展特点和水平
        二、了解学生几何推理能力整体发展情况
        三、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几何经验
    第三节 几何推理教学的具体实施相关建议
        一、合理设计几何问题,体现教学过程的层次性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几何推理思考的能力
        三、创设学生充分的话语表达的教学空间
结语
附录 A 苏教版“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几何推理内容分析
附录 B 苏教版“图形与几何”领域的范希尔思维水平内容相关描述
附录 C 苏教版“图形与几何”领域的范希尔思维水平内容相关描述
参考文献
    一、着述
    二、期刊论文
    三、学位论文
    四、会议论文
后记

(8)中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教学中数学应用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缘由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关于信息学奥赛中解题方法方面的研究
        二、关于数学内容研究的综述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二、迁移理论
        三、建构主义理论
        四、有效教学理论
第三章 2013-2018年NOIP竞赛中数学相关试题内容维度分析
    第一节 题型分值分布情况
    第二节 试题比重变化的分析
        一、题型变化的分析
        二、内容维度分析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2013-2018年NOIP竞赛中数学相关试题认知维度分析
    第一节 认知维度的分类
        一、知识类型
        二、认知过程
    第二节 认知维度分析表的确立
        一、知识类型分析表
        二、认知过程分析表
    第三节 认知维度的分类举例
        一、知识类型的分类举例
        二、认知过程的分类举例
    第四节 认知维度的分类统计结果分析
        一、知识类型的分类统计结果分析
        二、认知过程的分类统计结果分析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2013-2018年NOIP竞赛中数学相关试题应用维度分析
    第一节 数论在竞赛中的应用
        一、同余的概念在竞赛中的应用
        二、同余方程在竞赛中的应用
        三、完全剩余系在竞赛中的应用
        四、最大公约数在竞赛中的应用
    第二节 组合数学在初赛的应用
        一、排列与组合在竞赛中的应用
        二、递推关系在竞赛中的应用
        三、斐波那契数列在竞赛中的应用
        四、容斥原理在竞赛中的应用
        五、组合数学在程序设计中的应用
    第三节 其他常用数学原理在竞赛中的应用
        一、逻辑推理在竞赛中的应用
        二、概率在竞赛中的应用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结合数学方法的信息学奥赛的教学探索
    第一节 结合数学方法的信息学奥赛的教学辅导策略
        一、明确教学范围,进行模块化教学
        二、在学科知识教学中培养学生迁移应用数学方法
        三、设置数学专项训练,集中讲授
        四、在习题课中渗透数学思想,鼓励学生一题多解
        五、在教学中渗透竞赛中的数学知识作为实操实例
        六、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节 结合数学方法的信息学奥赛的教学辅导案例
        一、学科知识教学中渗透──“同余原理与快速幂”教学案例
        二、在习题中渗透──“容斥定理”教学案例
    第三节 教学效果分析
        一、测试成绩
        二、访谈分析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第一节 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中美小学数学教材数与运算内容的比较研究 ——以中国“人教版”和美国California Mathematics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1.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2.1.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2.2 相关概念界定
3 中美小学数学教材数与运算内容的比较研究
    3.1 两国小学数学教材数与运算内容设置比较研究
    3.2 两国小学数学教材数与运算内容分布比较研究
    3.3 两国小学数学教材数与运算内容体例栏目比较研究
    3.4 两国小学数学教材数与运算内容广度比较研究
    3.5 两国小学数学教材数与运算内容深度比较研究
    3.6 两国小学数学教材数与运算内容比较研究结论及启示
4 两国小学数学教材数与运算习题比较研究
    4.1 两国小学数学教材数与运算习题设置比较研究
    4.2 两国小学数学教材数与运算习题类型比较研究
    4.3 两国小学数学教材数与运算习题开放性比较研究
    4.4 两国小学数学教材数与运算习题难度比较研究
    4.5 两国小学数学教材数与运算习题比较研究的结论及启示
5 中美两国小学数学教材代数思想比较研究
    5.1 两国小学数学教材方程思想比较研究
    5.2 两国小学数学教材函数思想比较研究
    5.3 两国小学数学教材代数思想比较研究的启示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排爆机器人操作臂和末端执行器设计与作业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排爆机器人的发展现状
    1.3 排爆机器人作业任务
        1.3.1 爆炸物排查
        1.3.2 爆炸物转移
        1.3.3 爆炸物的拆除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排爆操作臂及末端执行器机械系统设计
    2.1 基于排爆作业要求的操作臂构型讨论
        2.1.1 搬运作业对手臂构型的要求
        2.1.2 探测作业对手臂的构型要求
        2.1.3 破障操作对手臂的构型要求
    2.2 操作臂参数设计
        2.2.1 操作臂关节扭矩计算
        2.2.2 操作臂电机及减速器的选型
        2.2.2.1 关节2 电机及减速器选型计算示例
        2.2.2.2 操作臂各关节电机及减速机选型汇总
    2.3 操作臂结构设计
        2.3.1 设计要求
        2.3.2 操作臂关节结构设计
        2.3.2.1 关节1 结构设计
        2.3.2.2 关节2 结构设计
        2.3.2.3 关节3 结构设计
        2.3.2.4 关节4 结构设计
        2.3.2.5 关节5 结构设计
        2.3.3 一种快换接头设计
        2.3.4 配套末端执行器的设计
    2.4 操作臂整体结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排爆操作臂运动学分析
    3.1 运动学正解
        3.1.1 D-H坐标变换矩阵
        3.1.2 建立操作臂的正解变换矩阵
    3.2 运动学逆解
        3.2.1 逆运动学封闭解推导
        3.2.2 逆解算例验证
    3.3 操作臂的工作空间
    3.4 雅克比矩阵的求解
        3.4.1 矢量-微分法求解雅克比矩阵
        3.4.2 操作臂的奇异位形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操作臂的运动规划
    4.1 运动规划方法
        4.1.1 关节空间规划
        4.1.2 笛卡尔空间规划
        4.1.3 规划方法选择
    4.2 运动轨迹函数的选择
    4.3 排爆任务模拟与轨迹仿真
        4.3.1 排爆任务设定
        4.3.2 路径点的设定
        4.3.2.1 破障过程路径点设定
        4.3.2.2 搬运过程路径点制定
        4.3.3 关节轨迹计算与仿真
    4.4 轨迹时间优化
    4.5 轨迹路径点样机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排爆操作臂的动力学分析
    5.1 操作臂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5.1.1 拉格朗日动力学方程
        5.1.2 操作臂拉格朗日方程构造
        5.1.3 操作臂各关节动力学方程
    5.2 操作臂动力学理论分析
        5.2.1 动力学分析的参数确定
        5.2.2 操作臂各关节力矩曲线
        5.2.3 理论计算结果分析
    5.3 基于ADAMS的操作臂动力学仿真
        5.3.1 基于ADAMS的动力学模型建立
        5.3.2 基于ADAMS的动力学分析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第六章 操作题的解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数学拓广探索类习题的使用研究[D]. 罗丹凤.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2]小学数学教科书例题适切性研究[D]. 孙彦婷.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高校翻转课堂中协作学习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D]. 王子婷.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4]管式分离器-仰角式脱水技术研究[D]. 魏旭梦.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5]高中数学必修教材“不等式”内容的比较研究[D]. 张小吉.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6]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数与代数”例题研究[D]. 冯童童.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7]六年级学生几何推理能力发展的现状调查[D]. 任利平.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8]中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教学中数学应用策略的研究[D]. 王梓仪. 青岛大学, 2019(02)
  • [9]中美小学数学教材数与运算内容的比较研究 ——以中国“人教版”和美国California Mathematics为例[D]. 胡瑭.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10]排爆机器人操作臂和末端执行器设计与作业性能研究[D]. 郑柏. 东南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第 6 章 操作问题的解决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