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瘫的诊断与保守治疗(附12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田桢[1](2018)在《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难治性消化道肿瘤术后胃瘫的单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本临床课题研究,验证温胃散寒、疏肝理气法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难治性消化道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为建立和优化简便易行、可推广的难治性消化道肿瘤术后胃瘫中医药治疗方案奠定基础,以期为难治性消化道肿瘤术后胃瘫患者寻找到更加安全有效且起效较快的中医综合外治治疗方案,使其具有操作规范性、可重复性、适宜推广性。[研究方法]本研究应用单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方法,在多次方案论证会后确定最终研究方案,完成患者招募准备工作,并通过本研究中心伦理审查,在试验开始前进行研究者培训,安排贴敷药物及针刺用具采购。根据入组标准招募患者,完成入组前筛查,包括立位腹平片、消化道造影、腹部CT、胃镜以及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等检查,入组前对患者进行胃瘫症状积分评分并对其进行中医辨证。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严格按照试验方案进行治疗,在西医常规治疗(营养支持、促胃动力药)的基础上应用温胃散寒、疏肝理气法针刺联合胃瘫外敷方穴位贴敷治疗,在治疗第1天、第4天、第7天、第14天记录胃动力恢复时间、胃瘫症状评分、胃引流量/呕吐量、恢复经口进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及不良反应。完成试验方案的患者进行出组检查,项目同入组前。本研究主要结局指标:临床有效率;次要结局指标:胃动力恢复时间、胃瘫症状评分、胃引流量/呕吐量、恢复经口进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及不良反应。本课题从前期准备、启动、实施过程各个环节上均在严格的质量控制下进行,符合课题预期质量控制标准。[研究结果]本课题按照要求共计纳入难治性消化道肿瘤术后胃瘫患者34例,其中1例患者因应用了试验方案不允许的其他治疗胃瘫的方法违背试验方案而退出临床研究,最终按照试验要求完成14天研究周期的患者有33例。(1)主要结局指标:本研究主要结局指标为临床有效率,依据设定标准,本组33例患者中,恢复胃动力者29例,总有效率87.88%,亚组分析显示,留置胃管的24例患者中,治疗后拔出胃管且开始经口进食者21例,有效率87.5%;未留置胃管的9例患者恢复至经口进食且停止使用肠外营养支持者8例,有效率88.89%,两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2)次要结局指标:①在14天观察期内,33例患者恢复胃动力者29例,中位恢复时间7.63天,在1周内恢复胃动力者占57.57%。亚组分析显示,留置胃管组和未留置胃管组胃动力恢复时间分别为7.5天和7.75天,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患者胃瘫总症状积分随治疗呈逐渐下降趋势,在治疗第4天开始就与治疗前呈现出显着差异(P<0.05)。单症状积分方面,恶心、干呕、呕吐、胃部胀满、不能正常量的进餐、餐后极度饱胀感、没有食欲、腹部胀大、胃或腹部明显增大9个症状积分中除干呕(P>0.05)外积分均显着下降(P<0.05)。对留置胃管者和未留置胃管者进行亚组比较显示,两组总症状积分在治疗前、治疗第1天、第4天、第7天、第14天均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总症状积分在治疗后均显着下降,留置胃管组与未留置胃管组相比较,这种显着差异出现得更早。③33例患者胃液引流量/呕吐量从治疗第4天开始显着下降(P<0.05),且随治疗时间延长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④33例患者恢复经口进食中位时间为5.88天,留置胃管组(6.33天)与未留置胃管组(3.83天)无统计学差异(P>0.05)。⑤本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为8.25天,留置胃管组(6.87天)与未留置胃管组(10.17天)无统计学差异(P>0.05)。(3)安全性评价:33例患者中出现Ⅰ度皮肤不良反应(红斑)者1例,其余患者均未见皮肤相关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等针刺相关不良反应。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在治疗前后存在显着差异,P<0.05;肝肾功能指标中,谷丙转氨酶、直接胆红素、尿素在治疗前后存在显着差异,P<0.05,但其均在正常范围之内,无临床意义。离子检验中钾离子、氯离子在治疗前后存在显着差异,P<0.05。钾离子治疗前后均在正常范围之内,无临床意义。而氯离子由低于正常值变为正常范围,临床改善。治疗前后尿常规、便常规、心电图均无显着差异(P>0.05)。[研究结论]以温胃散寒、疏肝理气法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难治性消化道肿瘤术后胃瘫,改变了传统口服给药的用药途径,内病外治,疗效好,起效快,大部分患者可在较短时间内恢复胃动力,恢复经口进食及肠鸣音,为肿瘤术后胃瘫患者接受进一步治疗争取了时间。经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患者胃瘫主要临床症状可在短期内显着缓解,并且可有效减少术后胃瘫患者胃液引流量/呕吐量,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疗法操作简单易行,无明显不良反应,避免了再次手术加重患者精神及经济负担,患者易于接受。因此,此法不失为治疗难治性消化道肿瘤术后胃瘫的一种优选方案,值得临床推广以及进一步开展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邵得志,冯志毅,张海生,王晓翠,富忱[2](2016)在《180例胃转流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术后并发症防治体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胃转流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术后并发症,探讨其防治方法。方法对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180例接受胃转流手术的2型糖尿病患者术后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术后近期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6.11%(29/180),其中术后胃瘫综合征发生率最高为7.78%(14/180);其次是术后胃出血2.78%(5/180);术后急性左心衰竭2.22%(4/180);术后全身瘙痒2.22%(4/180);术后烟雾病0.55%(1/180);术后切口液化0.55%(1/180)。结论术后胃瘫综合征是胃转流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次是术后胃出血,以上并发症如术前采取预防措施、术后采用积极治疗手段均可避免和治愈。
沈洋[3](2016)在《“胃瘫外敷方”穴位贴敷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的临床试验》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gastroparesis Syndrome, PGS)指消化系统肿瘤手术后以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功能性疾病,也是一种胃动力缺乏性疾病。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胃瘫发病率国内报道为0.6%-7%,国外报道为5%-10%。消化系统肿瘤在中国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同时医学技术的进步也使得早期消化系统肿瘤患者手术后获得了较长的生存期,不适的症状和漫长的术后并发症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术后生活信心的恢复造成不良影响。现代医学治疗PGS的疗效有限。传统中医药治疗PGS的国内报道较多,不管采用中药内治法还是外治法,其治疗有效率普遍在80%以上,中医与西医治疗该病有效率差异明显。通过检索CNKI文献库与Pubmed文献库发现,尽管中药治疗PGS的中文报道较多,其缺点是诸多的研究结论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仅为病例回顾分析研究或简单的病例对照研究;而Pubmed上目前仍检索到外用中药治疗PGS的任何研究报道。因此,设计一个具有较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临床试验来证实中药治疗PGS的临床疗效,将有助于改善PGS的治疗现状,更好的发挥中医药的优势。课题组前期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患者的中医证型规律进行研究,局部辨证以“寒证”为主,以“温阳散寒、行气化瘀”为治法自拟“胃瘫外敷方”,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RCT临床课题设计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以期为中医中药治疗肿瘤术后PGS增加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继而使国内外更多的患者受益。[研究目的]1.探讨“胃瘫外敷方”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的临床疗效;2.评价“胃瘫外敷方”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安全性。[研究方法]本课题应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设计,并且整个研究过程接受课题管理部门北京市科委所安排的北京岐黄药品临床研究中心进行第三方实时监察。在多次方案论证会后确定最终研究方案,完成患者招募前的准备工作,同时通过四个研究中心的伦理审查,进行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培训四个分中心的研究者,统一安排药物购入,制剂室根据循证医学中心提前审定的盲底筹备制作药品(包括试验药和安慰剂药)。随后根据入组标准招募肿瘤术后PGS患者,完成入组前筛选,包括胃肠镜、消化道造影、胸腹部CT或腹部立位片、血常规、肝肾功能、尿常规、便常规+潜血检查、心电图等检查。根据患者入组次序分发每个中心已经完成设盲的药物,记录患者治疗第1、3、5、7、14天的胃动力恢复时间、胃瘫症状评分、胃引流及呕吐量,记录不良反应。患者治疗完成后进行出组检查(与入组时检查项目相同)后出组,同时按照患者愿望无偿领取2周的“胃瘫外敷方”真药继续治疗。所有病例数据录入后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锁定数据,在课题负责人和循证医学中心、第三方岐黄研究中心监察人员三方在场下揭盲,完成数据统计分析。最后明确“胃瘫外敷方”治疗肿瘤术后PGS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研究结果]1.课题从启动、实施、完成到最后揭盲,均在严格的质量控制下完成,符合课题预期的质量控制标准。整个课题所开展并全部完成的质控项目有:伦理申报、上会讨论及审批、循证医学中心根据盲法要求设盲、药物统一购买、全程质量控制、制剂室根据研究项目书编写药品制备流程、在国际网站上进行临床试验登记注册、对内四个中心所有研究者进行培训、对外多渠道进行患者招募、第三方监察单位进行每月质量监察并出具报告、病例数达标后进行循证医学数据管理、两次标准化揭盲。细致规范的质控过程保证了该课题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2.本课题按要求招募120例肿瘤术后PGS患者入组,历时24个月,其中2例因不良反应事件提前终止试验,1例违背试验方案退出试验,12例受试者自动退出,共计105例患者完成本次研究,疗程为14天。基线分析示试验药组和安慰剂组在患者年龄、药物过敏史、术后留置鼻胃管、中药治疗史、术后胃瘫分级、胃瘫症状分级、肿瘤类型、肿瘤转移部位、手术名称、手术切口类型方面,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在人口学特征方面具有可比性。入组检查包括两组病人在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肝功能、肾功能、离子水平和心电图等方面,疗效基线分析方面包括入组时是否留置鼻胃管与入组胃瘫症状评分,以上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因此,两组PGS患者在入组基线上具有可比性,符合随机设计。3.根据课题设定的临床有效标准,FAS集中60例试验组患者中41例为临床有效,有效率为68.33%;60例安慰剂组患者中25例临床有效,有效率为41.67%,FAS集中两组病人在有效率上有统计学差异,试验药组有效率高于安慰剂组(P=0.003)。PPS集为全部与试验方案相符、依从性好、试验期内未服禁止药、顺利完成研究方案规定的随访过程、同时完成CRF表规定填写内容的病例,试验药组为45例,安慰机组为43例,其中试验药组有效35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77.78%;安慰机组有效19例,无效24例,有效率为44.19%,PPS集中两组病人在有效率上有统计学差异,试验药组有效率高于安慰剂组(P=0.001)。扣除中心效应后分析发现“胃瘫外敷方”治疗PGS的临床疗效与安慰剂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2)。4.次要结局指标包括两组治疗有效时间、鼻胃管引流量变化、胃瘫主要症状前后变化程度、胃瘫症状评分变化,研究发现①治疗有效时间使用生存分析比较两组差异。FAS集(P=0.017)和PPS集(P=0.006)中两组病人在治疗有效所需时间上均有统计学差异,试验药组治疗有效所需时间小于安慰剂组。②鼻胃管引流量变化在治疗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第14天的组间差异,FAS集和PPS集中两组病人在胃管引流量上无统计学差异。③胃瘫主要症状前后变化程度方面,FAS集和PPS集中两组病人在胃瘫主要症状(不能正常量的进餐、餐后极度饱胀感)前后变化上有统计学差异,其余症状无统计学差异。④胃瘫症状评分变化方面,FAS集和PPS集中不同时间的胃瘫症状评分有统计学差异,两组病人在胃瘫症状评分上无统计学差异。5.试验药组发现3例不良反应患者,不良反应在53例试验药患者(不含脱落的7例)中发生率为5.66%;安慰剂组未发现不良反应中止治疗的患者。试验药组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安慰剂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244)。患者经过治疗后的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水平和心电图等检查出现异常值的发生率在两组中无明显差别(P>0.05)。[研究结论]1.在试验研究前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完成本次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课题设计严密、实施过程严谨,第三方监管严格,为循证医学提供高级别证据,结论真实可靠。2.主要结局指标分析发现,寒热理论指导下的中药外敷能够提高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患者的临床有效率,胃瘫外敷方与安慰剂治疗PGS的临床有效率有显着差别,胃瘫外敷方疗效确切。3.次要结局指标分析发现,胃瘫外敷方治疗有效所需时间小于安慰剂,且具有统计学差异;在治疗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第14天的鼻胃管引流量变化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在胃瘫主要症状(不能正常量的进餐、餐后极度饱胀感)改善方面有统计学差异,胃瘫外敷方优于安慰剂,而在“恶心、干呕、呕吐、胃部胀满、没有食欲、腹部胀大、胃或腹部明显增大”这7个症状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在不同时间的胃瘫症状评分有统计学差异,但两组病人在胃瘫症状评分上无统计学差异。因此,在治疗后的鼻胃管引流量变化方面、治疗后“恶心、干呕、呕吐、胃部胀满、没有食欲、腹部胀大、胃或腹部明显增大”7个症状控制方面以及治疗后的胃瘫症状评分改善方面,不能认为胃瘫外敷方优于安慰剂。4.中药外敷治疗方式可以引起皮肤的过敏反应,使用“胃瘫外敷方”治疗PGS患者时皮肤过敏反应(1例中度干性脱皮水疱瘙痒,1例轻度皮肤瘙痒)发生率为5.66%,与安慰剂组比较未发现显着性差异(P=0.244)。与安慰剂相比,未发现“胃瘫外敷方”治疗PGS患者时增加患者血常规、生化检查(肝功能、肾功能、离子)、尿常规、便常规+潜血、心电图、胃镜、肠镜、消化道造影、腹部立位片、CT检查等指标的恶化风险。5.本研究证实“胃瘫外敷方”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的临床有效率高于安慰剂,治疗有效所需时间小于安慰剂,“胃瘫外敷方”可以让消化系统肿瘤术后属“寒证”的PGS病人获益。
魏健体[4](2014)在《老年患者腹部非胃手术后胃瘫的诊治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对老年患者在行腹部非胃手术治疗之后出现胃瘫的诊治方法进行探讨与分析。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0月期间12例在行腹部非胃手术治疗后患有胃瘫综合征的老年患者的相关治疗资料进行探讨与分析。结果 PGS多于术后610 d进食流食或由流食改进半流食后发生,患者的上消化道医学影像、临床表现以及临床胃镜检查等资料是判断其是否患有胃瘫的主要依据。所有的病例均经营养支持、药物应用等综合保守治疗后痊愈,均未进行外科干预;恢复胃动力时间26周,平均3周左右。结论老年患者腹部非胃手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是多因素所致;诊断PGS的可靠方法是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非手术综合治疗胃瘫的临床效果较为满意,应尽量避免再次手术。
刘同友[5](2014)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瘫的临床分析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结合我院单中心大样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瘫患者的资料和参考国内外文献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瘫发生的危险因素,总结预防和治疗方法,为临床患者提供建议性预防方法和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580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各项术前(性别、年龄等)、术中(失血量、手术方式等)以及术后(并发症、空肠营养管放置、胃肠减压时间等)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并参考国内外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瘫相关文献。结果:58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中包括20例行门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切除重建的患者和5例联合其他脏器切除的患者,其中78例患者发生胃瘫,胃瘫发生率为13.4%。77例行保守治疗后治愈,1例经保守治疗178天无效后再次行手术治疗后治愈。胃瘫发生的时间为术后5-32天,中位时间为术后12天,平均11.1±4.7天。胃瘫组与非胃瘫组在年龄、手术方式、术前减黄治疗、术后胆瘘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性别、术中失血量、胃肠减压时间、病理类型和术后胰瘘、出血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胃瘫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长于非胃瘫组。无胃瘫患者死亡。结论:(1)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瘫属于功能性病变,能明显延长住院时间,胃瘫患者应尽量保守治疗,严格选择再次手术的指征和手术时机。(2)患者年龄、术后胆瘘是影响胃瘫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比传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胃瘫发生率高。(4)高胆红素血症可能与胃瘫的发生有关。(5)性别、术中失血量、胃管留置时间、胰瘘、术后出血、术后空肠营养和病理类型等与胃瘫发生无关。
陈涛,李奇为,王坚[6](2014)在《腹部非胃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诊治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腹部非胃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间诊治的8例腹部非胃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病人平均年龄为(69.9±11.2)岁,均为开腹手术。6例(75.0%)有腹部手术史,5例(62.5%)手术时间超过3 h。术前5例(62.5%)有低蛋白血症,4例(50.0%)有贫血。所有病人均表现为上腹饱胀伴呕吐,胃振水音明显,鼻胃管引流出胃液8001 500 mL/d。所有病人均经泛影葡胺胃造影确诊。均行保守治疗,7例(87.5%)保守治疗成功,其中5例(71.4%)于2周内治愈。结论:腹部非胃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是多病因疾病。多发生在胆道手术胆漏、复杂腹部手术、长期胃肠吻合输出襻梗阻解除后。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的重要手段。采取保守治疗多可治愈,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完善的术后处理有助于预防。
曾子芸[7](2014)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论文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上篇为文献综述、中篇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下篇为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上篇主要是通过探讨中医下法的理论形成依据、张仲景对下法的运用、下法的禁忌、后世医家对三承气汤的运用与发展、笔者对三承气汤之见,在探讨中医八法中的“下法”。中篇是经由全面检索、收集、阅读、统计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个人经验)文献,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下篇则是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在具有相同研究内容及目的基础进行分类,依据文献资料共分为11组。在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最后,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研究对象1发表于1949-2014年之间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以及以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的期刊文献。2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期刊文献。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于CNKI、VIP、CBM等三大数据库中,分别设定检索词为:大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加减;小承气汤、复方小承气汤、小承气汤加减;调胃承气汤、复方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加减;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2文献整理:基于本论文研究内容,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文献整理方法与步骤如下:2.1全面阅读整理所有检索获得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再分别归纳分类出三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文献。2.2全面阅读整理出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针灸疗法用于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3文献录入: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依照疾病系统的分类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将符合每篇文献按Cochrane文献质量评价系统中7项检测逐一做记录后,删除偏倚风险过高文献,最终获得较高质量的文献资料。最后,将分类好的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研究,分别在Review Manager Meta-analysis中设定研究题目及录入建档。4数据处理: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运用EXCEL表格及基本统计学方法处理相关数据;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包含OR、RR、RD、SMD等四方面。研究内容1将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期刊文献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从中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2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下列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中的疗效对比:2.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2.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2.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2.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2.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2.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2.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2.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2.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研究结果1由统计结果发现,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两方大量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无论是在临床经验或个人经验记载,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分别均以运用于治疗肠梗阻比例最高。2遵循循证医学及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其疗效: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由以上11组统计研究结果来看,中医学加上西医学治疗肠梗阻的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学的个种治疗方案。研究成果与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结论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笔者与导师陈明教授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方案如下:1中药处方: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2主要加减配伍:桃仁、炒莱菔子、赤芍;3兼证3.1兼瘀血重者加:桃仁、赤芍、丹参,以活血化瘀;3.2兼食积重者加:炒莱菔子、陈皮,以和胃消积;3.3兼腹胀痛重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3.4兼气血虚重者加:黄芪、党参、当归,以益气补血;3.5兼湿热重者加:黄芩、金银花,以清热燥湿解毒。4针灸取穴:足三里、天枢、上巨墟、中脘、关元、下巨墟;5西医基础疗法: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抗感染,其他治疗。
张卫星[8](2014)在《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原因及诊治》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发生的原因,并探讨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09年11月至2011年11月焦煤集团中央医院收治的98例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原因,探讨相关诊治过程。结果 98例患者中术后并发胃瘫综合征6例,发病率为6.1%。临床分析得出,引起胃瘫综合征的主要原因是患者抑郁、焦虑,或术前存在胃流出梗阻。结论胃癌根治术后易引起胃瘫综合征,临床应采用胃镜检查、X线消化道造影以及其他药物等治疗胃瘫综合征,避免再次手术。
范浩,吴波,刘磊,王昇,高平[9](2014)在《消化道肿瘤32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治》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消化道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收集32例消化道肿瘤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的资料,其中15例患者确诊后给予禁饮食、营养支持治疗作为对照组,17例患者确诊后给予禁饮食、营养支持、促胃肠动力药、抑酸药、乳糖酸红霉素粉针剂治疗作为观察组,对比分析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32例中15例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17例行胃镜检查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观察组正常饮食恢复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瘫综合征一旦确诊,保守治疗可痊愈,积极的药物治疗可加快患者恢复时间。
于丽丽,黄涛,赵磊[10](2014)在《腹部手术后胃瘫的诊断和治疗(附26例报告)》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病率、发生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大兴区人民医院普外一科2008年1月—2013年8月1 046例腹部手术中26例发生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中,术前长期流出道梗阻、恶性肿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及术后低蛋白血症、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发病率较高。胃镜、上消化道造影是诊断本病有价值的方法。经保守治疗后胃肠动力一般可在术后5周内恢复正常。结论采用心理指导、营养支持、促动力药物及中医针灸在内的保守支持治疗是治疗腹部手术后胃瘫的有效手段,应避免再手术。
二、胃瘫的诊断与保守治疗(附12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瘫的诊断与保守治疗(附1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难治性消化道肿瘤术后胃瘫的单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消化道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3. 辅助检查及诊断 |
4. 严重程度分级 |
5.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6. 难治性胃瘫现代医学治疗概况 |
7. 小结 |
综述二 消化道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中医学研究进展 |
1. 中医病因病机 |
2. 中医治疗进展 |
3. 难治性胃瘫中医学治疗概况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3.研究结果 |
4.小结 |
5.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患者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宄成果 |
个人简介 |
(2)180例胃转流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术后并发症防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3)“胃瘫外敷方”穴位贴敷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的临床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 |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3. 检查与诊断 |
4. 治疗 |
5. 文献阅读体会 |
(二)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传统医学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概况 |
3. 文献阅读体会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临床试验 |
(一) 前言 |
(二)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 试验药物的制备 |
3. 研究方法 |
4. 结局指标 |
5. 研究程序 |
6. 统计分析 |
7. 研究的伦理问题 |
8. 研究路线图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一) 课题实施的质量控制 |
1. 课题启动阶段 |
2. 课题实施阶段 |
(二) 入组病人基线分析 |
1. 病例入组及揭盲情况 |
2. 入组病人的中西医诊断、分级及治疗史(FAS集) |
3. 疗效指标基线分析 |
4. 脱落患者入组情况描述 |
5. 小结 |
(三) 主要结局指标分析(临床有效率) |
1. 临床有效率总体分析 |
2. 中心效应评价分析 |
3. 符合方案数据分析集分析 |
(四) 次要结局指标分析 |
1. 治疗有效时间 |
2. 鼻胃管引流量变化 |
3. 胃瘫主要症状前后变化程度 |
4. 胃瘫症状评分变化 |
(五) 安全性评价 |
1. 因不良反应患者情况分析 |
2. 检查结果分析 |
3 安全性评价小结 |
讨论 |
(一) 科学假说的提出 |
1. 现代医学治疗PGS疗效有限 |
2. 中医治疗PGS的国内报道疗效显着 |
3. 循证医学时代,期待高质量的RCT研究推广中医药 |
(二) 为什么使用“胃瘫外敷方”穴位贴敷治疗PGS? |
1. 中医对术后胃瘫的认识 |
2. 精准辨证施治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 |
3. 为什么选用“穴位贴敷”的中医外治法 |
4. 为什么选用“温阳散寒、行气化瘀”为本病的治法 |
5. “胃瘫外敷方”的选方用药依据 |
(三) 本研究的结果分析 |
1. 主要结局指标分析 |
2. 次要结局指标分析 |
3. “胃瘫外敷方”安全性评价分析 |
(四) 对本研究的思考 |
1. “胃瘫外敷方安慰剂”改善胃瘫症状的“安慰剂效应”分析 |
2. 本研究采用中医循证医学研究方法有什么启示? |
3. 中医药治疗术后并发症可以成为未来快速康复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
4. 中药外敷的机理阐释 |
(五) 小结 |
1. 创新点 |
2. 存在问题与不足 |
(六) 本课题未来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各分中心研究合同(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为例) |
附件2. 研究中心伦理批文(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为例) |
附件3. 本研究的国际注册信息(来自ISRCTN官方网站) |
附件4. 研究者工作手册 |
附件5: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患者指导于册 |
附件6. 患者知情同意书 |
附件7. 药品编盲操作程序及编盲记录 |
附件8. 药物外敷操作规范培训视频 |
附件9. 病例报告表(CRF) |
附件10. 岐黄监察课题进展报告(第17次)(本研究为课题3-1)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4)老年患者腹部非胃手术后胃瘫的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相关临床症状 |
1.3 诊断依据 |
1.4 治疗方法 |
1.5 缓解、恢复标准 |
1.6 统计学方法 |
1.7 结果 |
2 讨论 |
2.1 导致胃瘫的因素 |
2.2 胃瘫的治疗 |
(5)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瘫的临床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腹部非胃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临床资料 |
二、诊断标准及临床表现 |
三、治疗方法 |
结果 |
讨论 |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
二、诊断 |
三、治疗 |
四、预防 |
(7)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上篇 三承气汤理论研究 |
第一章 中医学下法的形成与发展 |
1 下法理论形成依据 |
2 探讨张仲景对下法的应用 |
2.1 《伤寒论》中的下法 |
2.1.1 攻逐瘀血法 |
2.1.1.1 桃核承气汤证 |
2.1.1.2 抵当汤证 |
2.1.1.3 抵当丸证 |
2.1.2 泻热逐水法 |
2.1.2.1 大陷胸丸证 |
2.1.2.2 大陷胸汤证 |
2.1.3 三物白散证 |
2.1.4 十枣汤证 |
2.1.5 苦寒泻下法 |
2.1.5.1 调胃承气汤证 |
2.1.5.2 小承气汤证 |
2.1.5.3 大承气汤证 |
2.1.6 麻子仁丸证 |
2.1.7 蜜煎导证 |
2.1.8 变治法 |
2.1.8.1 大柴胡汤证 |
2.1.8.2 柴胡加芒硝汤证 |
2.1.8.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
2.1.8.4 桂枝加大黄汤证 |
2.1.9 急下存阴法 |
2.1.9.1 阳明三急下证 |
2.1.9.2 少阴三急下证 |
2.2 《金匮要略》中的下法 |
2.2.1 攻下泻热法 |
2.2.1.1 阳明实热痉病证治 |
2.2.1.2 实积下利证治 |
2.2.1.3 支饮证面热证证治 |
2.2.1.4 谷疸证证治 |
2.2.1.5 酒疸证证治 |
2.2.1.6 热盛里实黄疸证证治 |
2.2.1.7 热盛吐衄证证治 |
2.2.2 攻下行气法 |
2.2.2.1 表寒里实腹满证证治 |
2.2.2.2 里实胀重证证治 |
2.2.2.3 里实少阳心下满痛证证治 |
2.2.2.4 里实积胀俱重证证治 |
2.2.2.5 支饮腹满证证治 |
2.2.3 峻下去积法 |
2.2.4 攻下逐饮法 |
2.2.4.1 留饮欲去证证治 |
2.2.4.2 悬饮证证治 |
2.2.4.3 肠间饮聚成实证证治 |
2.2.4.4 水血并结血室证证治 |
2.2.5 攻下逐瘀法 |
2.2.5.1 虚劳干血证证治 |
2.2.5.2 急性肠痈未成脓证证治 |
2.2.5.3 瘀血内结证证治 |
2.2.5.4 瘀结成实证证治 |
2.2.6 泻热通便止呕法 |
2.2.7 缓下润燥法 |
2.2.8 温里攻下法 |
第二章 三承气汤论述 |
1 调胃承气汤论述 |
1.1 原文 |
1.2 主证 |
1.3 药物组成 |
1.4 煎服法 |
1.5 调胃承气汤证之见 |
1.5.1 不大便,心烦,躁动不安 |
1.5.2 蒸蒸发热 |
1.5.3 吐下腹胀满不痛 |
1.5.4 脉调和或阴脉微 |
1.6 调胃承气汤方之见 |
2 小承气汤论述 |
2.1 条文 |
2.2 主证 |
2.3 药物组成 |
2.4 煎服法 |
2.5 小承气汤证之见 |
2.5.1 脉滑而疾 |
2.5.2 腹大满不通 |
2.5.3 大便燥结、小便频数 |
2.6 小承气汤方之见 |
3 大承气汤论述 |
3.1 原文 |
3.2 主证 |
3.3 药物组成 |
3.4 煎服法 |
3.5 大承气汤证之见 |
3.5.1 当下而尚未攻下之大承气汤证 |
3.5.1.1 局部证候特点 |
3.5.1.1.1 腹胀满、大便不通、绕脐痛 |
3.5.1.1.2 热结旁流兼喘证 |
3.5.1.1.3 不能食 |
3.5.1.2 全身证候特点: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
3.5.1.3 神志证候特点:心烦、心中懊憹、谵语 |
3.5.1.4 脉迟而实有力 |
3.5.2 急下存阴的阳明大承气汤证 |
3.5.2.1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
3.5.2.2 发热汗多 |
3.5.2.3 腹胀满疼痛、减不足言 |
3.6 大承气汤方之见 |
4 三承气汤总结 |
4.1 配伍为主治证候疗效的关键 |
4.2 煎服法为处方理法方药的特点 |
第三章 阳明病下法禁忌 |
1 阳明腑证未实不可下 |
2 阳明表未解不可下 |
3 阳明病兼少阳证不可下 |
4 阳明病兼太阳少阳证不可下 |
5 阳明经证不可下 |
6 阳明虚寒证不可下 |
7 阳明热在上不可下 |
第四章 承气类方的形成与发展 |
1 新加黄龙汤证 |
2 宣白承气汤证 |
3 导赤承气汤证 |
4 牛黄承气汤证 |
5 增液承气汤证 |
6 护胃承气汤证 |
7 承气合小陷胸汤证 |
8 桃仁承气汤证 |
中篇 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 |
前言 |
1 大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1.1 大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
1.2 大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1.3 大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2 小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2.1 小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
2.2 小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2.3 小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3 调胃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3.1 调胃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表 |
3.2 调胃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3.3 调胃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4 结论 |
下篇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
第一章 医学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1 系统评价概述 |
1.1 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
1.2 Cochrane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
1.3 Meta分析 |
1.4 文献综述 |
2 系统评价的方法与步骤概述 |
2.1 系统评价方法 |
2.2 系统评价步骤简易流程图 |
2.2.1 系统评价程序流程图 |
2.2.2 检索与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流程图 |
2.2.3 纳入文献资料可能的偏倚风险来源简易图 |
2.2.4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规则 |
3 Meta分析概述 |
3.1 Meta分析基本概念 |
3.2 Meta分析的目的 |
3.2.1 增加统计学检验效能 |
3.2.2 定量估计研究效应 |
3.2.3 发现既往研究缺乏之处 |
4 Meta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
4.1 确立研究课题 |
4.2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检索 |
4.2.1 文献检索方法 |
4.2.1.1 检索词 |
4.2.1.2 文献检索方法 |
4.2.1.3 检索范围 |
4.2.2 文献检索步骤 |
4.3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资料的纳入与排除 |
4.3.1 课题研究设计的类型 |
4.3.2 文献发表年限、所使用语言 |
4.3.3 样本量和随访期限 |
4.3.4 结果测量指标 |
4.3.5 重复发表文献 |
4.3.6 信息完整性 |
4.4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
4.4.1 随机对照研究 |
4.4.1.1 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 |
4.4.1.2 CONSORT扩展版(ectensions of the CONSORT statment) |
4.4.1.3 STARD(Standards for the Reporting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 |
4.4.2 观察性研究 |
4.4.2.1 STROBE(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Epidemiology) |
4.4.2.2 TREND(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Evaluations with NonrandomizedDesigns) |
4.4.3 系统评价(Meta分析) |
4.4.3.1 QUOROM(Quality of Reporting of Meta-analysis) |
4.4.3.2 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Meta-analysis) |
4.4.3.3 MOOSE(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Epidemiology) |
4.5 数据及相关信息提取 |
第二章 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1 前言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确立题目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3.2.1 检索词 |
3.2.2 检索数据库 |
3.2.3 手工检索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3.3.1 排除标准 |
3.3.2 纳入标准 |
3.3.2.1 随机分组 |
3.3.2.2 隐蔽分组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3.3.2.7 其他偏倚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3.4.2.1 二分类变量 |
3.4.2.2 连续性变量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3.4.3.3 统计学意义 |
3.4.4 统计分析 |
研究一 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
5.1 肛门排气时间标准均数差SMD |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3 腹胀腹痛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4 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6 典型医案 |
研究二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生长抑素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三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二联法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
5.1 肛门排气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3 腹胀缓解/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4 肠鸣音恢复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5 恶心、呕吐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6 治疗/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研究四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三联法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五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盐水灌肠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六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肥皂水灌肠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七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石蜡油灌胃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八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阿托品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第三章 小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1 前言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确立题目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3.2.1 检索词 |
3.2.2 检索数据库 |
3.2.3 手工检索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3.3.1 排除标准 |
3.3.2 纳入标准 |
3.3.2.1 随机分组 |
3.3.2.2 隐蔽分组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3.3.2.7 其他偏倚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3.4.2.1 二分类变量 |
3.4.2.2 连续性变量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3.4.3.3 统计学意义 |
3.4.4 统计分析 |
研究 小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第四章 针灸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1 前言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确立题目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3.2.1 检索词 |
3.2.2 检索数据库 |
3.2.3 手工检索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3.3.1 排除标准 |
3.3.2 纳入标准 |
3.3.2.1 随机分组 |
3.3.2.2 隐蔽分组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3.3.2.7 其他偏倚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3.4.2.1 二分类变量 |
3.4.2.2 连续性变量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3.4.3.3 统计学意义 |
3.4.4 统计分析 |
研究一 针灸治疗与西医临床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5 典型医案 |
研究二 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第五章 肠梗阻疗法研究成果与建议治疗方案 |
1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 s中的方药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
2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s下针刺治疗肠梗阻取穴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
3 研究总结-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参考书目 |
附篇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原因及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9)消化道肿瘤32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治疗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10)腹部手术后胃瘫的诊断和治疗(附26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诊断标准 |
1.2 一般资料 |
1.3 治疗方法 |
1.4 缓解标准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病因与机制 |
3.1.1 手术方式及手术创伤 |
3.1.2 术前长期流出道梗阻 |
3.1.3 麻醉因素 |
3.1.4 精神因素 |
3.1.5 其他合并症或基础病 |
3.1.6 药物 |
3.2 诊断与治疗 |
3.2.1 胃镜、上消化道造影 |
3.2.2 一般治疗 |
3.2.3 心理干预 |
3.2.4 营养支持 |
3.2.5运用促胃动力药物 |
3.2.6 中医针灸治疗 |
3.2.7 术中预防性胃造瘘 |
3.2.8 术中预防性空肠造瘘 |
四、胃瘫的诊断与保守治疗(附12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难治性消化道肿瘤术后胃瘫的单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D]. 田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2)
- [2]180例胃转流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术后并发症防治体会[J]. 邵得志,冯志毅,张海生,王晓翠,富忱.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16(03)
- [3]“胃瘫外敷方”穴位贴敷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的临床试验[D]. 沈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4]老年患者腹部非胃手术后胃瘫的诊治分析[J]. 魏健体. 中国卫生产业, 2014(26)
- [5]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瘫的临床分析研究[D]. 刘同友.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4(03)
- [6]腹部非胃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诊治分析[J]. 陈涛,李奇为,王坚.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4(03)
- [7]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D]. 曾子芸.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8]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原因及诊治[J]. 张卫星. 临床医学, 2014(03)
- [9]消化道肿瘤32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治[J]. 范浩,吴波,刘磊,王昇,高平. 宁夏医学杂志, 2014(01)
- [10]腹部手术后胃瘫的诊断和治疗(附26例报告)[J]. 于丽丽,黄涛,赵磊.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