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病历严重丢失到丢失率为“0”的转变(论文文献综述)
林景峰[1](2021)在《基于多种生理信息与症状体征的抑郁症中医人工智能辨证方案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和目的抑郁症(depression)又称为抑郁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持久、显着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常伴焦虑、躯体化症状、思维和认知功能减退等表现的一类心境障碍。中医学将抑郁症归属于“郁病/证”范畴,主要可分为肝气郁结、肝郁脾虚、肾虚肝郁、心脾两虚、气郁化火等证型。在抑郁症的中医辨证方面,目前中医抑郁症证候分型诊断方式主要有中医直接辨证和诊断量表分型。但目前抑郁症的证候分型方式离不开中医师的主观判断。为了从舌诊、脉诊、情绪识别、病历数据等多个层面客观化抑郁症患者信息,从而辅助对抑郁症患者进行抑郁症辨证,我们设计了此研究。本研究从舌诊、脉诊、情绪识别、病历数据四个层面对于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对数据利用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算法进行辨证识别。最后对四个层面的数据进行结合,尝试完成抑郁症患者的辨证识别。同时为其他疾病的人工智能中医辨证系统的建立与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1.抑郁症中医人工智能舌诊方案的建立与验证使用python网络爬虫技术对互联网上有关舌象、舌诊等内容进行爬取。选取其中包含完整舌象、且舌象清晰的图片。利用Yolo v3目标识别算法对所得到的舌象图片进行目标识别,并进行截取,得到舌象图数据库。利用颜色校正算法等对所得到的目标图像进行颜色校正。对得到的目标舌象图片数据集进行人工分类。由2名中医师将所得到的舌象图片分为淡红舌、淡白舌、红绛舌,白苔、黄苔,厚苔、薄苔。接下来利用基于Keras框架的深度学习算法,对所得到的数据集进行深度学习,并得到学习结果的准确率、召回率值。确认结果较好后,选取临床抑郁症患者的舌象,利用Keras深度学习模型进行舌质、舌苔的判断,并与人工判断结果比较,得到最终结果的准确率、召回率等。2.抑郁症中医人工智能脉诊方案的建立与验证利用光电脉搏波原理,对食指指尖脉搏波和桡动脉关脉部位的脉搏波进行收集。指尖脉搏波每次收集时间在20s-2min左右,桡动脉脉搏波每次收集时间在3min左右,得到较为稳定的脉搏波数据。由2名中医师对脉象进行识别。利用Keras深度学习算法对所得到的数据集进行深度学习,并得到学习结果的准确率、召回率值。确认其结果是否较好。若得到的结果较好,可进一步在抑郁症患者上进行验证。3.基于深度学习情绪识别算法的抑郁症中医体质和中医辨证方案的建立与验证选取并收集轻中度抑郁症患者和健康人群的心电波和脉搏波。对所选取的受试者进行中医症状和体征信息的采集与评分和中医辨证。继而予患者观看30分钟情绪激发视频,视频包括7段激发患者产生平静、快乐、悲伤、恐惧、愤怒、惊讶和厌恶7种情绪的视频片段。利用软件对情绪激发时得到的心电和脉搏波数据进行记录。尝试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患者情绪进行识别,利用深度识别算法分别识别出抑郁症患者和健康人群,建立患者情绪与中医辨证之间的关系,尝试利用情绪识别方式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和中医体质识别。4.依据病历系统患者症状的抑郁症患者中医辨证识别纳入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自2016年1月1日开始的抑郁障碍病例,及其就诊病历。对就诊病历进行信息提取,并对提取的信息进行相应证型的对应。建立Logistic回归抑郁症中医辨证预测模型,评估模型的优劣;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根据提取的病历信息(如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中医辨证。并计算其算法的准确率等。结果在人工智能舌诊识别方面,网络爬虫总共获得2515张相关舌象图片,经过筛选,共获得1427张存在目标区域的图片。利用YOLO v3进行目标识别,对266个标注结果进行学习。将266个标注结果按照1:1的比例分为训练集、验证集。经过两批73轮的训练,得到模型。模型的舌头目标识别准确率为96.10%,精确率为96.61%,召回率为98.85%。对目标识别结果进行舌色、苔的厚薄和苔色的深度学习识别,主要利用Keras深度学习模型结合K折交叉检验进行识别,对于舌色识别准确率在75%-82%左右,对于舌苔颜色识别的准确率在82%-95%左右,对于舌苔厚薄识别准确率在87%-92%左右。在人工智能脉象识别方面,我们以光电容积脉搏波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利用可穿戴式、手表式光电容积脉搏波设别对光电容积指尖脉搏波和光电容积桡动脉脉搏波进行收集,继而进行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分析。由于光电容积指尖脉搏波收集位置与桡动脉搏动位置较远,手表可穿戴式桡动脉脉搏波收集存在一定的位置偏倚、松紧度差异,导致学习结果欠佳。总共收集162名受试者的指尖脉搏波和43名受试者的桡动脉脉搏波。其中,收集桡动脉脉搏波时,我们可以见到数据存在位置偏倚、松紧度差异、数据溢出等异常情况,故提前终止数据收集。在指尖脉搏波的识别结果方面,机器学习算法的准确率在31%-40%之间,深度学习算法的准确率在44%左右。在桡动脉脉搏波方面,机器学习算法的最高准确率在64%左右,深度学习的准确率在22%左右。选取典型的脉搏波进行分析,机器学习算法的最高准确率在53%左右。在尝试基于深度学习情绪识别算法的抑郁症中医体质和中医辨证方案的建立与验证方面,我们首先利用既往两个数据集(Ascertain数据集和Dreamer数据集)进行基于心电波进行情绪识别算法的验证。对于Ascertain数据集,四分类情绪识别深度学习准确率为30%左右。对于Dreamer数据集,九分类情绪识别准确率在16%左右。在本团队收集的数据方面,共有75名受试者参与了情绪激发心电波与脉搏波的收集。其中36名试验组,39名对照组。在基线资料方面,男性36人,女性39人,平均年龄为44.08± 12.19岁。对照组与试验组的体质评分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试验组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气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特禀体质、气郁体质的得分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平和体质的得分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的抑郁症中医辨证评分中,肝郁脾虚最高,其次为心肝火旺、肝肾阴虚、痰浊内蕴等证型,气滞血瘀的得分最低。在抑郁、焦虑量表评分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HAMD总分和HAMD七项因子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试验组HAMA总分和HAMA两项因子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不同体质与不同情绪激发分数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基本在0.3以下。不同体质评分与情绪激发程度无绝对明显的相关性。抑郁症患者不同辨证分型与不同情绪激发分数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基本在0.3以下。抑郁症患者不同中医辨证与情绪激发程度无绝对明显的相关性。在机器学习方面,利用平静、愉悦、悲伤、恐惧、愤怒、惊奇、厌恶等情绪心电波区分试验组和对照组(抑郁症患者和正常受试者),其最高准确率分别是70%、72%、73%、77%、82%、69%、75%。对各种算法的平均准确率进行比较,高斯贝叶斯算法的平均准确率最高,达到73%。利用高斯贝叶斯算法进行整段心电波和受试者识别,其心电波段判定准确率均在70%左右,受试者组别的判定准确率为73.6%。利用七分法进行情绪识别,其不同算法情绪识别的准确率最高在30%。由于机器学习区分抑郁症患者的准确率、情绪识别的准确率、抑郁量表评分与体质和辨证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均不是非常高,我们认为原假设不成立。故未利用数据集进行中医抑郁症辨证和体质分型的识别。在基于病历系统患者症状特征选择的抑郁症患者中医辨证识别中,共纳入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自2016年1月1日开始的567例病例,及其1128次的就诊病历。其中,男性患者280人,女性患者287人。在所有抑郁患者群体中,心脾两虚所占比例最大(16.98%),其次为肾虚血瘀(9.57%)、肝郁脾虚(4.94%)等证型。症状方面,心情差、焦虑、乏力、入睡困难、多梦、头晕、腰酸、心烦、心悸等症状是就诊的抑郁患者的最核心症状。通过对症状的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能较好地对心脾两虚、肾虚血瘀、肝郁脾虚等不同证型进行良好区分。利用logistic回归建立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C指数)来评价预测模型的区分度。结果显示,心脾两虚证型的C指数为0.77,肾虚血瘀证型的C指数为0.89,肝郁脾虚证型的C指数为0.85。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根据症状预测中医证型,运用五分类机器学习算法预测中医证型,准确率达到了 72%。利用机器学习算法预测中医证素,运用二分类机器学习算法,肝郁证素准确率为86%,脾虚证素准确率为86%,血瘀证素准确率为78%,肾虚证素准确率为88%,气虚证素准确率为97%。结论1.抑郁症的舌诊和基于病历系统患者症状的中医辨证识别在我们的研究中实现较好,而抑郁症的脉诊和基于情绪识别的抑郁症辨证和中医体质分析在我们的研究中实现欠佳。从整体上看,抑郁症舌诊研究、基于病历系统患者症状的中医辨证识别对于舌诊照片、病历系统数据的要求不是很高,易于实现,有较好的深入研究与广泛推广意义。而抑郁症脉诊研究(特别是手表式可穿戴设备脉诊研究)、利用生理信号进行情绪识别并进行中医辨证和中医体质识别,对数据收集设备等的要求较高,结果亦欠佳,仍有一些问题尚待确认、改进、解决。2.利用目标识别舌诊图片、截取目标识别结果后进行深度识别,能较好的识别舌色、舌苔颜色、舌苔厚薄。对识别模型在抑郁症患者的舌象图片上进行运用,结果较好。该模型对于照片采集设别、拍照姿势等的要求不高,易于操作。3.利用机器学习算法,依据指尖脉搏波或桡动脉脉搏波识别脉象,结果欠佳。其原因可能与指尖脉搏波与脉象相关度不高、手表可穿戴式采集设备采集的桡动脉脉搏波存在数据易受采集位置影响、数据溢出等状况有关。抑郁症患者的人工智能脉诊识别与采集设备具有非常强的相关性,对采集设备等的要求较高。4.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和观看情绪激发视频时的脉搏波和心电波,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抑郁症患者和正常人群进行识别,亦可在一定程度上识别受试者的不同情绪。但从目前的设备条件看,本研究团队难以完成对抑郁症患者的中医辨证和中医体质识别。其识别结果也与数据采集结果、情绪激发与否、情绪激发程度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对数据采集设别、采集环境等有较高的要求。同时,本研究未能标出情绪激发的具体时间与心电、脉搏波片段,导致无法提取各种情绪激发时心电波、脉搏波的具体形态。如何捕捉到情绪激发时的精准心电、脉搏波片段,亦值得更深入的研究。5.在基于病历系统患者症状特征选择的抑郁症患者中医辨证识别中,利用logistic回归建立预测模型、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抑郁症患者中医证型与证素均能得到较好的结果。本研究选取的病历系统数据质量较为一般,符合真实世界中的一般情况。虽然如此,研究仍得到了较好的结果,我们认为其建立模型的方法具有较好的推广性,值得在更大样本量病例数据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验证。
秦阿妮[2](2021)在《全子宫切除术中术后双足保暖对预防FGID及DVT的探讨》文中提出目的:1.探讨腹腔镜及开腹全子宫切除术中术后给予患者两种温度下双足保暖,通过记录患者年龄、BM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用温盐水(35℃)冲洗腹腔量、术日总液体量、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腹胀发生率、排便时间、术后第一天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术后第一天血钾、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并通过观察下肢症状、体征及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术中术后双足保暖是否有利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及预防下肢DVT;2.同时探讨术中术后两种温度下双足保暖的适宜温度,为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及预防下肢DVT提供一个临床参考指标及指导价值。方法:选取近1年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满足纳入标准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患者(134例)及行开腹全子宫切除患者(100例)。对照组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患者(60例)及对照组开腹全子宫切除患者(50例)给予常规手术保暖干预措施,包括手术室术前30分钟打开净化空调系统,确保手术过程中手术室维持在22℃~24℃的温度,湿度维持在40%~60%;在患者非手术皮肤区域盖上统一棉被,尽可能降低患者裸露区域;术后为患者全身加盖统一棉被送入病房。研究组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患者及开腹全子宫切除患者在上述常规保暖干预基础上,联合暖脚宝保温措施。腹腔镜低档组患者(34例)术中术后分别联合低档(30℃)30分钟;高档组患者(40例)术中术后分别联合高档(40℃)30分钟。开腹低档组患者(20例)术中术后分别联合低档(30℃)30分钟;高档组患者(30例)术中术后分别联合高档(40℃)30分钟。结果:1.对照组与研究组中的基本资料比较年龄、BMI;手术中的情况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用温盐水(35℃)冲洗腹腔量、术日总液体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腹腔镜对照组、低档组、高档组中肠鸣音恢复时间分别是(15.4±2.3,14.7±1.7,13.3±1.9)h,首次排气时间分别是(19.6±2.6,18.7±2.0,16.3±2.1)h,排便时间分别是(22.8±2.7,22.1±1.8,19.2±2.2)h,第一天白细胞计数分别是(8.65±3.04,8.02±2.15,6.85±1.6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分别是(74.79±10.71,74.25±9.39,69.47±9.33)%,第一天血钾分别是(3.58±0.33,3.59±0.30,3.81±0.46)mmol/L,D-二聚体(0.84±1.14,0.77±0.90,0.35±0.21)mg/L,纤维蛋白原含量分别是(3.59±1.06,3.98±1.72,3.09±0.6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002,25.209,29.960,6.319,3.726,5.018,3.918,5.452,均P<0.05)。组间两两比较,行LSD事后检验发现,高档组与对照组、低档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档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开腹对照组、低档组、高档组中肠鸣音恢复时间分别是(19.9±1.9,19.2±1.4,18.1±1.5)h,首次排气时间分别是(23.5±2.2,22.7±1.9,21.3±1.9)h,排便时间分别是(25.6±3.1,25.1±1.9,23.1±1.8)h,第一天白细胞计数分别是(10.99±3.15,10.23±2.67,8.39±1.7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分别是(82.32±5.90,82.25±5.83,75.10±7.76)%,第一天血钾分别是(3.69±0.42,3.69±0.50,4.11±0.45)mmol/L,D-二聚体分别是(0.60±0.48,0.52±0.68,0.19±0.15)mg/L,纤维蛋白原含量分别是(3.92±1.66,3.61±1.21,2.67±0.61)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382,10.710,9.122,6.150,10.041,9.287,5.129,5.655,均P<0.05)。组间两两比较,行LSD事后检验发现,高档组与对照组、低档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档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腹腔镜对照组60个中有20个发生腹胀,发生率为33.3%;17个合并DVT,发生率为28.3%。低档组34个中有10个发生腹胀,发生率29.4%;9个合并DVT,发生率26.5%。高档组40个中有2个发生腹胀,发生率5%;1个合并DVT,发生率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11.366,11.086,均P<0.05)。组间两两比较显示,高档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腹胀=11.228,P=0.001;c2DVT=10.851,P=0.001);高档组与低档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腹胀=8.061,P=0.005;DVT中Fisher精确检验的P=0.004);低档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5.开腹对照组50个中有23个发生腹胀,发生率46%,19个合并DVT,发生率38%。低档组20个中有9个发生腹胀,发生率45%;7个合并DVT,发生率35%。高档组30个中有2个发生腹胀,发生率6.7%;1个合并DVT,发生率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14.275,12.244,均P<0.05)。组间两两比较显示,高档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腹胀=13.502,P=0.000;c2DVT=12.018,P=0.001);高档组与低档组比较差有统计学意义(腹胀中Fisher精确检验的P=0.004;DVT中Fisher精确检验的P=0.005);低档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腹腔镜及开腹全子宫切除术中术后给予患者双足保暖可以缩短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可以减少第一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防止血钾降低,可以减少腹胀发生率及DVT发生率。2.腹腔镜及开腹全子宫切除术中术后给予患者双足保暖的适宜温度是高档保暖的温度40℃,低档保暖效果不显着。
阚红艳[3](2020)在《脑卒中患者不同阶段脱水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描述脑卒中患者的脱水状况以及在急性期和恢复期脱水的动态变化特点,探讨脑卒中患者不同阶段脱水状况的影响因素,明确脑卒中患者脱水的危险因素,旨在为临床工作中针对脑卒中患者脱水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改善患者的健康水平。方法本研究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纵向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并延续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共计86人,在患者急性期入院时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了解患者脱水发生状况,并追踪患者至恢复阶段再次入院行康复治疗,再次收集患者生化检验指标,了解患者发生脱水的动态变化。第二部分: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7月就诊的脑卒中急性期患者119人,脑卒中恢复期患者263人,采用一般资料问卷,ADL、NIHSS、GCS、洼田饮水试验、24小时液体摄入量记录法、m RS对脱水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脱水发生情况,对各变量作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P<0.05)的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脱水的影响因素。结果(1)纵向研究86例患者中,以血液渗透压>295mmol/L为脱水的临界值,急性期发生脱水57例,脱水发生率为66.28%,恢复期发生脱水49例,脱水发生率为56.98%。其中,21名(24.42%)患者急性期发生脱水,到恢复期好转;36名(41.86%)患者急性期发生脱水,至恢复期仍然存在脱水;13名(15.12%)患者急性未发生脱水,至恢复期出现脱水;16名(18.60%)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均未发生脱水。(2)横断面调查显示,119名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共有75人脱水,脱水的发生率为63%。单因素分析显示,比较脱水组与未发生脱水组卒中类型、卒中史、使用抗糖尿病药物、使用血脂调节药、以及患者每日的平均饮水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随着每日饮水量的减少,脱水发生率显着增加(P<0.05),应用抗糖尿病药物是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脱水发生的危险因素。(3)横断面调查显示,263名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共有144人发生脱水,脱水的发生率为54.75%。单因素分析,比较脱水组与未发生脱水组性别、失语、合并心脏病、使用β受体阻滞剂、使用抗糖尿病药物、使用血脂调节药、前白蛋白水平、以及患者每日的平均饮水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应用抗糖尿病药物是脑卒中患者恢复期脱水的危险因素。结论(1)我国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和恢复期脱水发生率均较高。(2)脑卒中患者的脱水状况在脑卒中病程的各阶段是动态变化的,需及时进行相关评估,及时发现脱水,及时给予防治措施。(3)女性患者在脑卒中恢复期更容易发生脱水,使用β受体阻断剂、抗糖尿病药物、血脂调节药物增加脱水发生的风险。(4)大多数脑卒中患者未能保持良好的饮水习惯,经口液体摄入量明显不足,增加脱水的风险,在临床工作中应重点关注患者日常饮水量,加强健康教育,为患者制定切实可行的饮水计划。
李丽[4](2020)在《调节肠道菌群对蛋白结合型毒素硫酸吲哚酚和对甲酚硫酸盐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蛋白结合型毒素是一类分子量小于500Da,但因与血浆蛋白高结合而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s,CKD)患者体内严重蓄积的物质。硫酸吲哚酚(Indoxyl sulfate,IS)和对甲酚硫酸盐(p-cresyl sulfate,p CS)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两种重要蛋白结合型毒素,分别是膳食摄入的色氨酸和苯丙氨酸在肠道细菌分解下产生吲哚和对甲酚,经肠道吸收后在肝脏中氧化和磺化形成。IS和p CS均具有很强的蛋白结合力,其结合率均达90%以上,正常情况下主要通过肾小管分泌至尿液排出体外。CKD患者由于肠道菌群失调,肠道产生IS和p CS前体物质吲哚和对甲酚增加,而肾功能下降,肾小管分泌排泄受阻,且透析清除效率较低,导致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体内IS和p CS严重蓄积。本研究基于已建立的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队列,围绕PD患者体内IS和p CS时间变化趋势,PD患者肠道菌群谱以及肠道IS和p CS产生菌谱,调节肠道菌群对体内IS和p CS水平的影响三个层面探寻减少ESRD患者体内IS和p CS的有效治疗方法。第一部分腹膜透析患者血清IS和p CS的时间变化趋势及其与心血管疾病相关代谢参数的关联研究目的:研究血清IS和p CS浓度以及其通过残肾和透析清除的时间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探讨血清IS和p CS与心血管疾病相关代谢参数的关联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纳入116例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患者,每隔3个月追踪随访其病情进展情况,同时采集患者的空腹静脉血、24小时尿液和透析废液等标本,通过电子病历采集患者医疗信息。采用UPLC-MS/MS检测血清、尿液和透析液中总IS和p CS浓度。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并曲线拟合血清IS和p CS浓度及其每日经尿液和透析液排出量的时间变化趋势。采用横断面设计研究患者最近一次随访的血清IS和p CS浓度与其心血管疾病相关代谢参数血磷、K+、Ca2+、Na+、血压、血脂、血糖等的关联关系。结果:1.血清IS浓度(趋势性检验P(27)0.001)及每日经透析液排出量(P=0.001)随ESRD病程延长而升高,而每日经尿排出量(P=0.003)随病程延长而逐渐下降。血清IS浓度及每日经尿和经透析液排出量的时间变化趋势均受患者诊断为ESRD的年龄、24小时尿量和残肾GFR影响。2.血清p CS浓度随ESRD病程延长而呈逐渐下降趋势,但并未达到检验水准(P=0.089),而每日经尿和透析液排出量保持相对稳定。3.校正年龄、性别、BMI、ESRD时长、PD时长以及残肾GFR后,血清IS浓度与血清Ca2+(P=0.002)和每日净超滤量(P=0.046)呈正相关,而与血清HDL-C(P=0.004)呈负相关。4.血清p CS浓度与血清K+(P=0.038)、血清磷(P=0.014)以及血清HDL-C(P=0.023)浓度呈负相关,而与HBA1C(P=0.025)呈正相关。结论:本研究发现,血清IS浓度及其每日经透析液排出量随病程延长而升高,而每日经尿排出量逐渐下降。血清p CS浓度及每日经尿和透析液排出量保持相对稳定。血清IS浓度和p CS浓度均与HDL-C呈负相关。第二部分腹膜透析患者与健康人群体内IS及p CS代谢过程的比较研究目的:探讨PD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血清IS和p CS浓度及其肠道产生菌相对丰度的差异,研究肠道菌群紊乱是否为透析患者体内IS和p CS蓄积的重要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在已建立的PD患者队列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15例患者,并在某高校招募15例健康志愿者,同期采集研究对象的空腹静脉血、24小时粪便和尿液。采用3天饮食记录法调查患者和健康志愿者每天的膳食营养摄入。采用16S r RNA检测粪便肠道菌群,采用HPLC-荧光法检测粪便吲哚和对甲酚浓度,采用UPLC-MS/MS检测血清和尿液总IS和p CS浓度,通过检索数据库pubmed中发表的相关文献确定人体肠道吲哚产生菌和对甲酚产生菌。采用协方差分析检验PD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在肠道菌群结构、肠道吲哚产生菌和对甲酚产生菌、粪便吲哚和对甲酚浓度、以及血清IS和p CS浓度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结果:1.PD患者肠道菌群分类操作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水平的物种丰富度(Chao index)比健康对照组低(P=0.024)。2.在门水平上,PD患者的Firmicutes(P=0.010)、Proteobacteria(P=0.001)、Actinobacteria(P=0.037)和Fusobacteria(P=0.008)相对丰度均较健康对照组高,而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较健康对照组低(P(27)0.001)。3.PD患者的属水平Blautia(P(27)0.001)、Escherichia-Shigella(P(27)0.001)、Ruminococcus gnavus group(P(27)0.001)、Lachnoclostridium(P(27)0.001)、Anaerostipes(P=0.001)、norank Lachnospiraceae(P=0.005)和Tyzzerella_4(P(27)0.001)等相对丰度均较健康对照组高,而Prevotella_9(P=0.004)和Megamonas(P=0.001)等较健康对照组低。4.PD患者肠道吲哚产生菌Escherichia coli(P<0.001)、Bacteroides fragilis(P<0.001)、Klebsiella pneumoniae(P=0.001)、Enterococcus faecalis(P=0.001)和Pseudomonas protegens(P<0.001)相对丰度较健康对照组高。5.PD患者肠道对甲酚产生菌unclassified Ruminococcus gnavus(P<0.001)、Bacteroides fragilis(P<0.001)、Clostridium symbiosum(P=0.002)、Clostridium scindens(P=0.002)、Clostridium innocuum(P<0.001)和Anaerostipes caccae(P=0.006)相对丰度较健康对照组高。6.PD患者的粪便吲哚浓度和对甲酚浓度与健康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但健康对照组每日摄入的蛋白质(P(27)0.001)、色氨酸(P=0.026)、苯丙氨酸(P=0.002)以及酪氨酸(P=0.003)显着高于PD患者。7.PD患者的血清总IS浓度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27)0.001),是健康对照组的47倍。8.血清总p CS浓度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27)0.001),是健康对照组的18倍。9.PD患者每日经尿和透析液排出的总IS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8),约为健康对照组的50%。10.PD患者每日经尿和透析液清除的总p CS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7),约为健康对照组的21%。结论:本研究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ESRD患者肠道吲哚产生菌和对甲酚产生菌相对丰度、血清IS和p CS水平显着升高,而每日经尿和透析液排出的IS和p CS显着降低。第三部分肠道菌群调节对腹膜透析患者体内IS和p CS影响的干预研究目的:探讨菊粉型果聚糖能否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降低肠道吲哚产生菌和对甲酚产生菌丰度而减少体内IS和p CS蓄积。方法:采取随机交叉对照干预试验,基于已建立的腹膜透析患者队列,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15例患者,按照计算机提前产生的随机数据将患者随机分配到两个干预顺序组。分配到第一个干预顺序组的患者先接受12周的菊粉型果聚糖干预(长链菊粉:短链果聚糖=1:1),然后接受12周的洗脱,最后接受12周的安慰剂干预(麦芽糊精)。分配到第二个干预顺序组的患者则接受相反的干预顺序。干预期间采用3天饮食记录法调查患者在菊粉型果聚糖干预期、洗脱期以及安慰剂干预期的膳食营养状况。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研究对象在菊粉型果聚糖干预期、洗脱期以及安慰剂干预期的膳食营养差异。采用双向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混合线性模型分析菊粉型果聚糖干预对PD患者肠道菌群结构、肠道吲哚和对甲酚水平、血清IS和p CS浓度及其肠道产生菌的影响。结果:1.患者在菊粉型果聚糖干预、清洗以及安慰剂干预阶段每日摄入的营养素,包括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色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等均无统计学差异。2.菊粉型果聚糖干预对门水平的肠道菌群和属水平总物种丰度前40的肠道细菌均无干预效应、时间效应以及干预-时间交互效应。3.菊粉型果聚糖干预对吲哚产生菌B.thetaiotaomicron有显着的干预-时间交互效应(P=0.047),对其他相对丰度≥1(?)10-5的吲哚产生菌和对甲酚产生菌均无干预效应、时间效应以及干预-时间交互效应。4.菊粉型果聚糖干预期间粪便吲哚浓度呈下降趋势(P=0.052),而对照处理呈上升趋势。两组变化值具有统计学差异(-10.07(?)7.48vs.+13.35(?)7.66,P=0.040)μg/g。5.菊粉型果聚糖干预显着降低肠道p H(P=0.010),肠道p H与粪便吲哚浓度(rrm=0.51(95%CI:0.25,0.71),P=0.0003)和对甲酚浓度(rrm=0.35(95%CI:0.06,0.59),P=0.018)呈正相关。6.菊粉型果聚糖干预对血清IS和p CS浓度及其每日通过尿液和透析液的排出量无干预效应、时间效应以及干预-时间交互效应。结论:菊粉型果聚糖干预抑制PD患者肠道吲哚增加,降低肠道p H,同时对吲哚产生菌B.thetaiotaomicron有抑制趋势。
杨玉营[5](2020)在《重组发展下医院病案管理的改进与优化 ——基于二级医院评审与三级医院筹建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国家在医疗卫生方面获得了卓越的发展及进步,以及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的提升,对病案的需求逐渐的提高,不论是从病历归档的时效性,还是病案的质量,又或者是病案的复印、借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医院重组的过程中发现被重组院区与现有院区在病案管理上存在的差别,汇集两个院区的力量互相学习不断的提升,创建更优化的病案管理方式,为三级医院的筹建工作打下结实的基础。病案主要是用来记录患者的病史、患病时间、治疗情况及医嘱等详细医疗资料,病案的品质是体现医院单位科研技术、医疗水平、教学质量及管理工作的关键性依据,病历回收管理作为病案管理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其最基础的环节管理,其工作情况的好坏,对报表的失效、精准度和可靠性有着直接的影响。高质量的病案才能提炼出有价值的数据,供领导者参考和利用。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对2017年7月-2019年6月两年期间病历回收时效性以及病历回收质量进行对比分析,以《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年版)》实施细则及指标为基础,以《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实施细则及指标为要求,通过调查分析影响病历回收率以及病历回收质量的因素,以寻求有效的提高病历回收率和病历回收的质量的方法,后续将不断推广到病案管理的方方面面,以提升病案管理质量,为更好的快速的适应新院区的要求。方法:利用HIS系统中的病案管理系统,对南京市某二级医院从2018年7月到2019年6月一年时间里出院病人的病历回收时间进行了统计分析,对这一年时间里出院病人的病历按照《江苏省病历书写规范》以及《住院病历评分表》进行逐一审查,对各种指标进行分析,采用PDCA循环法、问卷调查法以及专家访谈法,对比分析采取PDCA循环前一年2017年7月-2018年6月的病历回收率及回收质量情况,通过SPSS20.0验证PDCA循环法可以有效的提升病历回收率及病历回收的质量。研究的具体方法包括:(1)对病案管理的回收和病案管理质量采用了PDCA循环的方法,逐渐提升病历回收率及病历回收质量。(2)文献复习法:在国内各大知名的搜索网站及文献数据库中,查阅、搜索国内外与病案品质管理及审核方法、成果有关的文献。(3)问卷调查法:对全院的住院医师、科室质控医师以及科室护士长和办公室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下发130份问卷,回收123份有效问卷,住院医师49份,质控医师24份;护士长20份,办公护士30份。找出影响病历回收时效和病历质量的原因。(4)专家访谈法:对全院24个科室主任和大诊疗组的组长进行面对面的访谈,找出影响科室及时送交病历和病历质量的因素,以及需要科室主任及诊疗组组长及时沟通和解决的问题。结果:对比实施PDCA循环法前后病案回收率。结果发现,实施PDCA循环法前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平均病历3天回收率为41.18%,5天病历回收率为66.52%,7天病历回收率为78.20%,超7天的病历回收归档率为21.80%。实施后即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平均3天回收率为70.32%,5天病历回收率为88.87%,7天病历回收率为97.68%,仅有2.32%的病历超过7天回收。这实现了7天回收率达90%的目标,这为实现3个工作日归档率90%打下切实可行的基础。将实行PDCA循环法前与其之后的病历品质转变进行相应的比较,由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期间平均甲级病案率为76.50%到实施后一年平均甲级病案率为90.20%,乙级病案率由23.13%缩减为9.78%,丙级病案更为大大减少,由实施前的0.37%(77本)丙级病历减少为实施后0.02%(全年共5本)丙级病历。病历质量得到了较明显的提高。按照《住院病历评分表》进行评分,将病历主要含有首页、住院及出院记录、病程、检查、医嘱单和同意书几块,经过评分分析发现,病历的问题主要存在于病历首页、病程记录以及辅助检查和医嘱单三方面,这三方面占所有问题的80.42%。其中病历首页占37.02%,病程记录10.51%,医嘱及影响报告32.89%,其他问题只占所有问题的19.58%。结论:通过对比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期间与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期间病历的回收录以及病历回收的质量,发现PDCA循环法有利于提高病历回收录和病历质量。但距三级医院评审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建议:进一步加强院内及院外的培训,不断提升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尤其是思想认识,对病历重要性的认可;对工作方式进行革新,组建不断优化的质量管理班子,增强管理工作人员的热情及责任感;对工作所依据的机制进行相应的完善、确定相应的程序规范,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奖罚分明,加大监管力度;外部信息设备的支持,根据各科室的要求不断的更新信息系统及硬件设备。
贾峥[6](2020)在《面向诊断决策支持的患者相似性计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医生做出诊断决策的思维方法之一是类比推理。类比诊断法是指医生将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资料等综合在一起,与疾病理论模型或者疾病经验模型进行对照,经过比较、鉴别、推理,从而得出疾病诊断结果。面向诊断决策支持的类比推理的核心挑战之一是精准地定量评估患者间的相似性。当前的研究方法一般是利用检查检验数据使用传统的距离度量方法计算患者相似度。其局限性在于未能充分的利用各种类型的临床数据,未能考虑在不同场景下患者相似度是随观测视角变化的,未能考虑计算过程是否符合医生的思维逻辑。如何综合利用多种类型的临床概念针对不同的场景设计符合医学类比推理思维的数学模型来计算患者相似度,目前仍是挑战。本文综合利用多种类型的临床数据,针对面向诊断决策支持的患者相似度计算方法开展了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一套面向患者相似性计算的多种语义空间中临床数据的规范化处理方法蕴含医学知识的临床数据不能直接应用于患者相似性计算,首先应做规范化处理。本论文分析了病历文本、检查检验、疾病诊断、药物四类临床数据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规范化处理方案。对于病历本文,本论文提出一套表示病历文本语义内容的医学术语关键词向量的构建方法,包括症状术语识别和阴阳性检测等;对于检查检验概念,采用引入正常参考范围的z值法和独热编码法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对于疾病诊断概念,提出了一套自动分配具有层次结构的分类型ICD编码的方法;对于药物概念,提出了一套基于药物与疾病的相关性的编码分配方法。-(2)提出了一套基于层次结构的语义空间计算临床概念和概念集相似性的方法临床中存在大量具有层次结构的临床概念,其中疾病诊断是最重要的临床概念之一,也是患者相似性的重要评估指标。利用疾病诊断概念的具有层次结构、蕴含医学知识的ICD编码,本论文提出了一套基于ICD编码信息量的疾病诊断概念间相似度和概念集合间相似度的计算方法,系统评估了各步骤多种实现方式,并讨论了各方法组合的适用场景、效率效果。该方法普遍适用于在具有层次结构的语义空间中计算临床概念间和概念集间的相似性。(3)提出了一套面向诊断决策支持的患者相似度计算方法预测疾病诊断集是多标签分类问题,常规方法是将该问题转化为多个独立的二分类问题,忽略了疾病间的相关性。受心理学结构映射理论启发,本论文设计了一套基于患者相似组的疾病诊断预测模型,将多标签分类问题转化为单值回归问题。为满足结构一致性约束,模型的输入是患者对的属性相似性,即将症状等医学术语关键词、检查检验、入院疾病诊断三类属性对齐后逐一比较得到的特征向量,模型的输出是基于ICD编码的患者对的出院疾病诊断集的相似性,通过大数据训练得到患者对关系相似性的预测模型。最后基于正类比生成诊断假说,基于负类比排除诊断假说,得到最终的疾病诊断集预测结果。该模型保留了疾病间的相关性,在真实案例实验中预测表现优于基线方法。患者相似性可用于构建患者相似网络,本论文探索了如何利用多内容(content-rich)的患者相似网络开展诊断决策支持。患者相似网络是根据入院疾病诊断集间的相似度构建的,网络结点的内容是病历文本。满足结构一致性约束的病历文本处理方法忽略了除医学术语关键词之外的文本内容。受心理学约束满足理论启发,采用基于词嵌入的方法构建病历文本的内容嵌入,能够更充分的表示语义内容,满足语义相似性约束。基于图卷积神经网络的方法通过学习病人结点的表示向量来预测病人的分类标签,能够得到针对该分类任务的病人表示和病人相似度,满足语用中心性约束。该方法适用于其它基于患者相似网络的多类别分类问题,在真实案例实验中预测表现优于基线方法。
徐娜[7](2020)在《血清脂蛋白(a)与冠心病患者冠脉严重程度及远期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 脂蛋白(a)与冠心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的冠脉严重程度相关SS评分的独立预测因子(OR:1.004,95%CI:1.001-1.006,P值=0.009)。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显示Lp(a)可以预测中重度冠状动脉病变发生(曲线下面积为0.597,95%CI 0.514-0.559,P 值=0.001),此时 Lp(a)的最佳界值为 16.24mg/dL(敏感度为 0.597,特异度为0.470)。亚组分析显示血Lp(a)与年龄和性别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即在年龄≥55岁和女性亚组中Lp(a)与SS评分的关联强度更大。研究背景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是一种遗传性低密度脂蛋白,在血浆中稳定存在,能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和血栓形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重要的血运重建方法,SYNTAX评分(SYNTAX score,SS)是依据冠状动脉解剖结构及病变程度形成的评分系统,是评估PCI患者冠状动脉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既往研究表明Lp(a)水平升高是多种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临床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然而,很少有研究探讨Lp(a)水平与冠心病行PCI术患者冠状动脉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是探究血清Lp(a)水平对SS评分系统评估的冠心病PCI术患者冠状动脉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大型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的二次分析,该队列研究连续入选2013年1月至12月在阜外医院行PCI治疗的10724例冠心病患者。本次分析只纳入基线Lp(a)数据完整且排除了既往有心肌梗死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患者入院时血清Lp(a)水平,根据Lp(a)三分位将入组受试者分为高、中、低三组。根据SS评分系统评估每例患者的冠状动脉严重程度,将SS ≥23定义为中重度冠状动脉病变。比较不同Lp(a)水平组SS评分高低及中重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比例的组间差异。采用pe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Lp(a)水平与冠状动脉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sitc回归分析Lp(a)在预测中重度冠状动脉病变中的价值,并进行亚组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评估Lp(a)预测中重度冠脉病变的能力。研究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6714例患者。按照Lp(a)三分位法将入组受试者分为三组,分别为低组:Lp(a)≤ 10.59 mg/dL(2238 例),中组:10.59 mg/dL<Lp(a)<30.55mg/d(2238例),高组:Lp(a)≥ 30.55mg/dL(2238例)。基线资料比较显示,随着Lp(a)水平升高,女性占比、合并多支血管疾病、右冠脉病变比例更高,年龄更大,血脂异常更明显,而合并糖尿病及吸烟占比却逐渐降低。随着Lp(a)水平升高,SS评分及中重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比例均明显升高。pe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Lp(a)水平与SS评分具有显着相关性(r=0.062,P值<0.001)。在单因素Logsitc分析中,Lp(a)与中到高SS评分有很强的相关性(P值=0.002)。多因素Logsitc回归分析,Lp(a)是中高研究结论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血清Lp(a)水平与冠状动脉严重程度显着相关;Lp(a)在预测中重度冠脉病变中具有潜在价值。第二部分 脂蛋白(a)在冠心病三支病变患者中的预测价值研究背景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是一种由基因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既往研究表明血清Lp(a)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预后密切相关。然而,血清Lp(a)在严重冠心病三支病变(three-vessel disease,TVD)患者中的预测价值尚未完全阐明。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是探究血清Lp(a)水平与TVD患者远期预后的关系,以评估Lp(a)在严重冠心病人群中的预测价值。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大型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的二次分析。连续纳入自2004年4月至2011年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住院的8943例冠心病TVD患者。主要研究终点是全因死亡,次要研究终点包括心原性死亡,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包括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和非计划血运重建)以及该复合终点中的单个终点。本次分析只纳入了基线数据Lp(a)完整的患者,并根据Lp(a)中位数值将分析人群分为低Lp(a)组和高Lp(a)组两组。采用KM曲线比较两组患者远期MACE及心肌梗死事件累积发生率,采用多因素Cox 比例风险模型计算风险比(hazard ratio,HR)和 95%CI 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并进行亚组分析。研究结果该研究队列最后共纳入6175例TVD患者。根据Lp(a)中位数值分为两组,低Lp(a)组:Lp(a)≤13.76 mg/dl(3088 例),高 Lp(a)组:Lp(a)>13.76 mg/dl(3087 例)。基线资料比较,高Lp(a)组合并血脂异常、临床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比例更高。整个随访期间(中位随访时间为6.2年),1433例患者发生MACE,其中有804例患者死亡。与低Lp(a)组相比,高Lp(a)组MACE和MI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值<0.05)。两组在全因死亡和非计划性血运重建发生率上无显着差异。多因素分析发现,调整混杂因素后,高 Lp(a)值与 MACE(HR:1.167,95%CI:1.044-1.305,P 值=0.007)和 MI(HR:1.472,95%CI:1.148-1.887,P 值=0.002)的发生显着相关。亚组分析发现,Lp(a)与性别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交互P值=0.002),即在女性患者人群中,与低Lp(a)组相比,高Lp(a)组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低Lp(a)组(校正后HR:1.666,95%CI:1.290-2.1 53,校正后P值<0.001)。而在男性患者中,Lp(a)与MACE的发生趋于相关(校正后HR:1.070,95%CI:0.944-1.212,校正后P值=0.233)。在其他各个亚组中,Lp(a)水平与MACE的相关性基本一致,未发现显着的交互作用(交互作用P值均>0.05)。研究结论(1)在严重冠心病三支病变患者中,通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模型校正混杂因素后发现,基线高Lp(a)水平与长期MACE和心肌梗死发生显着相关,是MACE和心肌梗死的独立预测因子;(2)高Lp(a)水平与MACE的关系受性别的影响,即在女性患者中这种相关性更为显着;而在其他各个亚组中,Lp(a)水平与MACE的相关性基本一致。第三部分 脂蛋白(a)在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中的预测价值研究背景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是一种由基因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而慢性肾脏疾病也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既往研究表明Lp(a)与冠心病患者临床预后密切相关。然而,Lp(a)对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预后价值尚未完全阐明。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是探究Lp(a)水平与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行PCI治疗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以评估Lp(a)在CKD这一特殊人群中的预测价值。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大型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的二次分析。该队列研究连续入选2013年1月至12月在阜外医院行PCI治疗的10724例冠心病患者。主要研究终点是全因死亡,次要研究终点包括心原性死亡,出血,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包括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非致命性卒中和非计划血运重建)以及该复合终点中的单个终点。本次分析只纳入确诊为CKD,且基线脂蛋白(a)数据完整的患者,根据Lp(a)中位数值可将分析人群分为低Lp(a)组和高Lp(a)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要及次要终点随访后的差异。采用KM曲线比较两组MACE及其他临床事件差异,分析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风险比(hazard ratio,HR)和95%CI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研究结果排除了血清脂蛋白(a)指标缺失的患者后,本研究共纳入427例接受PCI治疗的CKD患者。根据分析人群Lp(a)中位数水平(中位数=217.8 mg/L),将患者分为两组:高Lp(a)组(214例)和低Lp(a)组(213例)。基线时,高Lp(a)组合并血脂异常更多。随访时间为2年,高Lp(a)组的MACCE、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出血发生率均高于低Lp(a)组(P值均<0.05)。两组间非计划性血运重建和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散点图相关性分析显示,入院Lp(a)水平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呈显着正相关(r2=0.03,P值<0.001)。生存分析显示高Lp(a)组MACCE发生率显着高于低Lp(a)组(23.0%比15.4%,P值=0.047)。同时,根据BARC定义的出血,生存分析显示高Lp(a)组出血发生率显着高于低Lp(a)(a)组(8.9%比4.2%,P值=0.049)。多因素分析发现 Lp(a)是 MACCE(HR:1.64,95%CI:1.04-2.58,P 值=0.032)和出血(HR:2.29,95%CI:1.01-5.15,P 值=0.046)的重要独立预测因子。研究结论(1)高Lp(a)与心原性死亡、MACCE、心肌梗死、血运重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风险的增加有关;(2)通过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校正混杂因素后,高Lp(a)是2年MACCE和出血的独立预测因子;(3)Lp(a)与hsCRP水平呈显着正相关。
曾咏[8](2019)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自膨胀式瓣膜的CT形态特点与血流动力学、预后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及目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是替代外科换瓣手术(Surgical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SAVR)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有效方式,且现适应证已从高危扩展至中危甚至低危患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在评估支架位置、支架的膨胀及形变程度具有一定优势,而既往研究提示瓣膜术后的瓣膜的不完全膨胀和不对称性与术后瓣周反流有关。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估自膨式瓣膜术后CT的形态特点,以及瓣膜形态对血流动流学、瓣周反流和预后的影响。研究方法:连续性纳入自2013年3月1日至2018年2月28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脏中心患者接受TAVR手术的患者,排除标准为:(1)使用CoreValve和Venus A以外的瓣膜;(2)术中行瓣中瓣治疗;(3)3缺少出院前或术后1年CT图像。术后CT图像重建后进行4个平面的测量,并根据支架参数计算各平面的膨胀率和偏心率。测量平面为:(1)平面A,支架底端;(2)平面B,人工瓣叶连接处(1.5个菱形格高度);(3)平面C,支架缩窄部(3个菱形格高度);(4)平面D,人工瓣叶顶点(4个菱形格高度)。患者的基线、术前CT测量、术中操作数据、术后随访心超、术后30天并发症(死亡、卒中、致命性出血、急性肾损伤、外周血管并发症、左束支传导阻滞和永久起搏器植入)与1年临床结局(死亡、卒中、致命性出血)的资料均被收集。结果:研究共纳入1 04名患者,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6岁,男性占60.6%,STS 评分为 5.5(3.8-9.3)%。有 48名患者(46.2%)使用 CoreValve,56 名(53.8%)使用Venus A瓣膜。自膨式瓣膜术后平面膨胀率特点为平面A≈平面B<平面C≈平面D,而偏心率则为平面A≈平面B>平面C>平面D。VenusA瓣膜平面B、C 的面积膨胀率均高于 CoreValve(89.1(80.2-96.8)%vs 78.4(71.0-85.7)%,P<0.001;105.6(94.0-112.1)%vs 95.6(87.0-99.6)%,P<0.001),两者其他平面的形态无差异。自膨式瓣膜平面A膨胀的保护性因素为植入深度LCC(OR=1.372),平面B膨胀的危险性因素为窦管交界处最小径(OR=0.667);平面C膨胀的危险性因素为植入深度LCC(OR=0.863),平面D膨胀的保护性因素为升主最宽处面积(OR=1.002)、危险因素为植入深度NCC(OR=0.862)。平面C不完全膨胀(<100%)的患者术后1年合并轻中度瓣周反流(Paravalvularregurgitation,PVR)的比例高于完全膨胀(≥100%)组(63.5%vs 40.6%,P=0.046),而两组术后1年的平均跨瓣压差、最大跨瓣流速、瓣口面积与临床结局均无差异。平面C的面积膨胀率是术后1年合并轻中度PVR的保护性因素(OR==0.961)。二叶式主动脉瓣(Bicuspid aortic valve,BAV)患者术后支架平面C的面积膨胀率高于三叶式主动脉瓣(Tricuspid aortic valve,TAV)的患者(101.2(94.9-110.8)%vs 96.2(88.4-105.3)%,P=0.03)。Type 0型二叶瓣患者平面C、平面D的面积膨胀率均高于三叶瓣患者(103.5(97.5-110.9)%vs 96.1(88.2-105.0)%,P=0.02;99.2(96.3-103.8)%vs 93.2(85.6-102.6)%,P=0.02),而Type 1型二叶瓣与三叶瓣患者术后支架形态没有差异。结论:本研究发现TAVR术后自膨式瓣膜不同平面的形态存在显着差异,各平面的膨胀率表现为平面A≈平面B<平面C≈平面D,而偏心率为平面A≈平面B>平面C>平面D的特点。VenusA瓣膜的平面B、平面C膨胀优于CoreValve,BAV患者平面C的膨胀优于TAV。TAVR术后影响自膨式瓣膜平面A膨胀的保护性因素为植入深度LCC,平面B膨胀的危险性因素为窦管交界处最小径;平面C膨胀的危险性因素为植入深度LCC,而平面D膨胀的保护性因素为升主最宽处面积、危险因素为植入深度NCC。另外,平面C的膨胀率是术后1年发生合并轻中度PVR的保护性因素,但并不影响患者术后的血流动力学。这些结果为术后瓣膜形态与瓣膜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提供了依据。
余苑[9](2019)在《中国2015年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特征、诊疗和结局现状的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 我国正面临心血管疾病患病率的快速增长,心力衰竭(心衰)是我国因心血管病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我国尚未开展过具有全国代表性的研究,对心衰患者特征、诊疗模式及结局进行分析。目的 本研究旨在(1)描述当前中国因心衰住院患者的特征;(2)评价因心衰住院患者的诊疗质量,分析影响诊疗质量的因素,以及评价诊疗质量在医院之间的差异;(3)描述因心衰住院患者的院内结局及医院之间结局的差异。方法 China PEACE回顾性心衰研究分两阶段随机抽取了我国2015年因心衰住院的代表性病例样本。第一阶段,按经济地理区域分层进行简单随机抽样以获得代表性医院样本;第二阶段,在抽中的每家医院中,检索2015年全部因心衰住院的患者,按照预先设定的比例,进行系统抽样获得代表性心衰病例。按照统一标准,集中对住院病历信息进行提取,获得患者特征、诊疗情况及院内结局;同时,对每家医院的特征进行问卷调查。本研究评价两大类指标:1.诊疗指标,包括四项心衰住院诊疗质量评价指标(院内左室射血分数(LVEF)测量、按指南Ⅰ类推荐应长期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CEI/ARB)的患者出院时处方此类药物、按指南Ⅰ类推荐人群应长期使用指南推荐的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出院时处方此类药物、出院时预约随访);禁忌证人群中院内用药;常用的诊断性检查的应用;本研究特别关注了中成药使用情况,采用分层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中成药使用的因素,并探索了中成药对院内结局的影响。2.结局指标,包括院内死亡率和住院时长。对这两类指标,都分别从患者水平和医院水平描述。为综合评价医院对诊疗指标的依从性,我们分别计算了每家医院的医疗质量综合评分(范围从0到100%),即各医院所有入选患者的诊疗质量综合评分(单个患者实际实现的指标与按指南推荐需要实现的指标之比)的均值。为了分析医院特征与诊疗质量综合评分之间的关联,我们采用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便于医院间结局指标的比较,我们对院内死亡率和住院时长进行了风险标化。结果 本研究抽取了来自189家医院的10004例因心衰住院病例,中位年龄73岁(IQR,65-80),女性占48.9%。NYHA Ⅲ/Ⅳ级患者占71%。只有0.2%的患者在入院时被诊断心源性休克。心衰患者合并其他疾病的患病率很高。住院期间接受心脏超声检查的患者(n=6258,63.6%)中,LVEF≥50%、40-50%和<40%的分别占60.3%、17.7%和22.0%。按指南Ⅰ类推荐出院处方ACEI/ARB、处方指南推荐的β受体阻滞剂、出院时记录了预约随访的比例分别为 51.2%(648/1266),19.7%(262/1327),和 24.1%(2325/9662)。住院期间,醛固酮受体阻滞剂在19.9%的禁忌证患者中应用。仅75.2%的患者接受了胸部影像学检查,56.4%检测了生物标志物。医院LVEF测量、按指南Ⅰ类推荐出院处方ACEI/ARB、处方指南推荐的β受体阻滞剂、出院时记录了预约随访的中位数分别为66.7%(范围0-100%,IQR,45.5%-80.7%),57.1%(范围 0-100%,IQR,36.4%-75.0%),14.8%(范围 0-81.8%,IQR,0-37.5%),和11.5%(范围0-96.7%,IQR,3.3%-32.8%)。医院医疗质量综合评分的中位数为40.0%(IQR,26.9%-51.9%),范围为2.2%至85.4%。相同患者在一家医院接受LVEF测量、按指南Ⅰ类推荐出院处方ACEI/ARB、处方指南推荐的β受体阻滞剂、记录了预约出院后随访的可能性分别是其他任意一家医院的2.2(95%CI,1.8-2.4),2.1(95%CI,1.8-2.4),2.4(95%CI,2.0-2.9)和 4.8(95%CI,3.9-5.8)倍。有独立的心血管科室的医院,平均诊疗质量综合评分比没有独立的心血管科室的医院高16.3%(CI 9.7%-22.8%;p<0.001)。中成药的使用率为74.8%(其中83.8%静脉使用)。最常用的中成药是丹参(51.2%)。并存冠心病(OR:1.7;95%CI:1.5-2.0)或卒中(OR:1.3;95%CI:1.2-1.5)的心衰患者住院期间接受中成药治疗的可能性更大。中成药的使用与指南推荐的药物治疗之间没有相关性。几乎所有的医院(99.4%)都使用中成药,但相同的患者在一家医院接受中成药治疗的可能性是其他任意一家医院的3.3倍(95%CI:2.8-3.8)。使用丹参的患者院内出血(OR:1.4,95%CI:1.03-1.9)和死亡(OR:1.4,95%CI:1.04-1.8)的发生率高于未使用丹参的患者。本研究中,心衰患者院内死亡率和病危放弃治疗率的总和为3.5%。风险标化的院内死亡率中位数为3.3%(IQR,3.0%-3.9%,范围2.5%-6.9%)。相同的患者在一家医院住院死亡或放弃治疗的可能性是其他任意一家医院的1.7倍(95%CI:1.4-2.0)。中位住院时长为9天(IQR,7-13天),所有医院平均风险标准化的平均住院时长为10.3天(SD,2.0),不同医院风险标准化的平均住院时长的变化很大,从6.7到22.4天不等。结论 我国心衰住院患者高龄,病情可能相对较轻,提示可能存在不必要的住院。诊疗存在明显改善空间,主要诊疗措施使用率亟待提高,不规范用药令人担忧。鉴于中成药在因心衰住院中应用广泛,且可能与出血或死亡风险增加相关,因此迫切需要完善循证医学证据。我国心衰患者院内死亡率较低,但住院时间较长,提示可能延长了住院时长。心衰的诊疗和结局在医院之间存在显着差异。本研究为在全国范围内采取措施,提高诊疗质量,缩小医院间差距,合理地利用医疗资源,提供了客观依据。
何小菁[10](2018)在《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演进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病历档案是医务人员临床思维和经历智慧的结晶。病历档案管理发展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已经具有较长的历史,我国现代病历档案管理历经近百年历史。归纳此近百年病历档案管理的发展历史,总结病历档案管理发展规律,对于掌握病历档案管理发展历史脉络,把握病历档案管理发展趋势,同时对于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病历档案管理法律法规,医疗机构管理者和病历档案管理部门制定病历档案管理规定,医务人员重视病历产生与运行过程,以及具体到每个病历档案管理员开展病历档案工作、科学管理病历档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病历档案管理是医疗机构管理的组成部分。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建立我国现代病历档案管理史上的第一家病案室,开启我国集中统一管理病历档案的新篇章。依据档案管理理论,将病历档案管理划分为实体管理与信息管理两个主要部分。病历档案管理的演进与发展一直是围绕着病历档案实体管理与信息管理开展相关工作。作者将病历档案管理的主要内容与病历档案管理相关的特定事件相结合,首次将1921年至今的近百年病历档案管理历史划分为四个主要的阶段。历经百年的病历档案管理历史中,不变的是病历档案管理的客体,相对变化的病历档案管理的流程、内容和任务。管好病历档案、写好病历档案、建好病历档案和用好病历档案具有各自明确的病历档案管理内容,分别对应不同的管理阶段与管理模式。作者以病历档案管理内容的演进与发展为主线,结合信息管理发展阶段理论、档案管理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全程管理理论、数据管理理论和档案模式管理理论,结合信息技术在病历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实际运用情况,归纳出四个阶段对应的四类病历档案管理模式。论文主要对国内外病历档案管理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论证研究的必要性,以及阐述涉及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意义等。作者在厘定病历档案、病历档案管理和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概念的基础之上,明确病历档案管理模式定义,分析四个病历档案管理阶段的内容与病历档案管理模式之间的关系,以及阐述信息管理发展阶段理论、档案管理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全程管理理论、数据管理理论和档案模式管理理论等理论在各个章节中的具体应用。作者将1921年至1981年期间的病历档案管理历史时期确定为病历档案实体管理阶段,此阶段通过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和供应等环节实现管好病历档案。建立病案室,医院实现对病历档案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为医院的医务人员可以提供病历档案实体。此阶段,病历档案管理的所有业务流程都是在病案室内进行。这一阶段病历档案管理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病历档案实体进行科学管理,实现管好病历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和供应前后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实现管好病历档案的实体管理模式,主要是为医疗机构内部医疗业务、科学研究等提供实体利用服务,体现为病历档案的备查、备考和凭证作用。病历档案实体管理无法对病历档案的形成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导致病历归档之后,发现病历档案内涵质量不高或存在缺陷时无法弥补。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强劲发展,医疗业务增长提速,病历档案数量快速增加,利用病历档案的频率与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1982年卫生部从国家层面第一次颁布《全国医院工作条例》和《全国省地市综合性医院病案管理工作基本要求》分别从医院管理和病历档案管理两个层次对病历档案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全国省地市综合性医院病案管理工作基本要求》,将全程管理的理念运用于病历档案管理。这便要求病历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在原有病历档案实体管理的基础之上,要走出病案室与临床业务部门进行交流、沟通,规划、指导、监督和协助医务人员写好病历。病历档案管理部门将病历档案管理职能前移到诊断治疗、检验检查和护理服务等病历运行阶段。病历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范围不再局限在病案室,工作流程需要在原有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和供应的基础之上,超前到临床业务阶段,通过规划、指导、监督和协助等管理内容,控制病历的产生与运行,实现写好病历档案。写好病历档案纳入病历档案管理范畴,标志着病案档案管理正式进入全程管理模式阶段,规划、指导、监督和协助等成为病历档案管理不可或缺的内容。病历档案管理模式下,病历档案的利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医院之外的利用开始呈现上升趋势。2002年全国卫生信息化工作会议通过《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同年卫生部印发《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病历档案管理进入信息管理时代。病历档案信息管理借助于电子病历系统,成为深化卫生改革、卫生事业发展,以及病历档案管理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不仅病历档案数量增长加快,而且医疗、教学、科研和社会利用等都对病历档案信息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病历档案全程管理模式关注病历档案内涵为主的管理内容,但是仅关注全程管理病历档案已经不能适应新阶段的快速、及时响应病历档案信息需求;另外由于缺乏系统规划,以前所建的病历档案与医院信息系统之间,病历档案信息无法实时共享,形成了病历档案信息孤岛。病历档案管理的窘境,客观上需要病历档案管理部门寻求新的管理方法和信息技术改善病历档案信息孤岛现象。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建好病历档案,便成为病历档案管理工作的新任务。病历档案管理需要在原有模式基础上,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利用电子病历系统建好病历档案,可以为临床医疗服务、医院管理和社会各界快速、及时提供病历档案信息服务。同时,借助电子病历系统,采集、组织、存储、传递和利用病历档案信息,实现建好病历档案的病历档案信息管理模式,可以提高运行病历内涵质量,提高归档病历档案的管理效率,既可以满足病历档案实体管理要求又可以实现病历档案全程管理需求。随着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以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颁布,如何“用好病历档案”便成为病历档案管理部门需要解答的新问题。健康管理要求病历档案跨医疗机构共享,为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利用病历档案的主体将不再局限于一个医疗机构、一个病人,而是需要将病历档案信息纳入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与公共卫生机构协同共建共享病历档案,产生的病历档案信息服务于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病历档案的形式也不断拓展,由文本向图形、影像、音频、视频、多媒体、传感信号,从单系统数据向大数据转换,并且出现从一个医疗机构向多个医疗机构转换,从医疗机构向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协同转换;病历档案数据为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自主健康管理一体化的健康管理提供信息服务。通过病历档案数据生产和挖掘,服务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给病历档案管理带来了新的内容。病历档案数据不断丰富,病历档案管理精细至数据层面,病历档案数据管理的结果将会不断提升病历档案的知识价值。病历档案数据管理一方面会将管理的对象向组成病历档案信息的数据转移;另一方面会提升病历档案管理结果的价值,通过病历档案知识生产,充分挖掘病历档案的价值。作者对近百年的病历档案管理历史进行系统梳理,明确提出,可以依据典型事件划分病历档案管理阶段,且各个阶段对应不同的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每个病历档案管理发展阶段具有明确的管理内容。基于病历档案管理二元性特点,在理出管好、写好、建好、用好这一发展主线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病历档案管理的空间范围逐渐扩大、作用越来越大,流程更加复杂,由实体管理不断向信息管理演进与发展的规律。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演进与发展的内在发展动力是不断满足病历档案信息需求。作者关于病历档案管理演进与发展研究的成果,对于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院管理者、医务人员和病历档案管理员掌握病历档案发展规律具有指导意义。
二、从病历严重丢失到丢失率为“0”的转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病历严重丢失到丢失率为“0”的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种生理信息与症状体征的抑郁症中医人工智能辨证方案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人工智能舌诊、脉诊方法和应用结果及其与抑郁症关系的文献综述 |
1. 人工智能舌诊方案的研究现状 |
2. 人工智能脉诊方案的研究现状 |
3. 既往脉象模型及其波形所代表的意义 |
4. 抑郁症患者的人工智能舌诊、脉诊或相关中医四诊的研究 |
5. 小结 |
综述二 人工智能情绪识别及情绪与抑郁症关系的文献综述 |
1. 情绪识别人工智能算法的研究背景 |
2. 基于心电和脉搏波变化的机器学习算法判断情绪 |
3. 抑郁症与人工智能情绪识别 |
4. 小结 |
综述三 基于患者病历系统中症状等因素的诊断模型与抑郁症关系的文献综述 |
1. 基于患者病历系统建立诊断预测模型的研究背景 |
2. 抑郁症患者的诊断预测模型 |
3. 小结 |
前言 |
第二章: 中医人工智能舌诊方案建立与验证 |
深度学习算法背景与算法选择 |
网络爬虫算法 |
Yolo v3深度学习目标识别算法 |
Tensorflow与Keras深度学习框架 |
1. 研究方法 |
1.1 深度学习算法舌诊方案的建立 |
1.1.1 网络爬虫获取相应数据 |
1.1.2 Yolo v3进行目标识别 |
1.1.3 颜色校正 |
1.1.4 基于Tensorflow的Keras学习框架进行深度学习 |
1.2 舌诊的方案的验证 |
2. 研究结果 |
2.1 爬虫数据结果 |
2.2 目标识别结果 |
2.3 颜色校正结果 |
2.4 深度学习识别算法实现与优化 |
2.5 方案的验证结果 |
3. 讨论与结论 |
3.1 结果讨论 |
3.2 结论 |
第三章: 中医人工智能脉诊方案建立与验证 |
光电容积脉搏波信号的原理 |
光电容积脉搏波的相关研究 |
1. 研究方法 |
1.1 试验一:以光电容积指尖脉搏波为基础的中医脉象识别研究 |
1.2 试验二:以光电容积桡动脉脉搏波为基础的中医脉象识别研究 |
2. 试验一 研究结果 |
2.1 基线数据结果 |
2.2 指尖脉搏波深度学习结果 |
3. 试验一 结果讨论 |
4. 试验二 研究结果 |
4.1 基线数据结果 |
4.2 深度学习算法结果 |
4.3 选取典型脉搏波的分析结果 |
5. 试验二 结果讨论 |
第四章: 基于深度学习情绪识别算法的抑郁症中医体质和中医辨证方案的建立与验证 |
心电、脉搏波变化与情绪识别的联系具备生理基础 |
抑郁症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诊断量表、体质分类量表的选择及情绪种类的选择 |
情绪种类选择 |
假说的提出 |
1. 研究方法 |
1.1 既往研究资料再分析 |
1.2 Ascertain数据集的再挖掘分析 |
1.3 Dreamer数据集的再挖掘分析 |
1.4 基于人工智能情绪识别的抑郁症中医辨证与中医体质研究 |
2. 研究结果 |
2.1 基本信息与基线资料 |
2.2 中医体质与抑郁症中医证型分布分析 |
2.3 HAMD量表在对照组与试验组的评分与因子分析 |
2.4 HAMA量表在对照组与试验组的评分与因子分析 |
2.5 情绪测试激发结果在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对比分析 |
2.6 情绪激发与证型、体质、量表评分的相关关系和线性回归分析 |
2.7 抑郁症组与对照组情绪测试不耐受情况统计 |
2.8 情绪识别的研究 |
2.9 利用心电信号区分对照组和试验组 |
2.10 利用脉搏波信号区分对照组和试验组 |
2.11 受试者的情绪识别 |
3. 讨论与结论 |
第五章: 基于病历系统患者症状特征的抑郁症患者中医辨证识别 |
1. 研究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统计学及大数据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患者基本信息 |
2.2 中医证型证素分类 |
2.3 证型证素分布与患者基本信息的危险因素分析 |
2.4 患者症状体征分布统计 |
2.5 患者症状、体征、证型证素的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 |
2.6 症状体征与不同中医证型、证素的PCA分析 |
2.7 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与机器学习算法及其结果 |
2.8 机器模型预测中医证型 |
3. 讨论与结论 |
整体讨论与总结 |
参考文献 |
创新点分析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全子宫切除术中术后双足保暖对预防FGID及DVT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对照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来源、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2.1.1 研究对象来源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术前检查 |
2.2.2 术前谈话 |
2.2.3 术前准备 |
2.2.4 麻醉前准备 |
2.2.5 暖脚宝的使用 |
2.2.6 观察指标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全子宫切除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
3.2 腹腔镜组、开腹组患者手术中情况的比较 |
3.3 腹腔镜组、开腹组患者手术后临床指标比较 |
3.4 腹腔镜组、开腹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全子宫切除术后发生FGID的原因 |
4.2 全子宫切除术后实施保暖措施对胃肠功能恢复的必要性 |
4.3 全子宫切除术后DVT形成的原因 |
4.4 全子宫切除术后实施保暖措施对DVT预防的必要性 |
4.5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第5章 结论 |
附录A 全子宫切除术使用改良暖脚宝的知情同意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B 综述 低体温对全子宫切除患者影响与处理研究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3)脑卒中患者不同阶段脱水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脑卒中患者脱水状况的纵向观察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设计 |
1.2 研究对象 |
1.3 测量指标与工具 |
1.4 资料收集 |
1.5 统计分析 |
1.6 伦理 |
1.7 质量控制 |
1.8 技术路线 |
2 结果 |
2.1 脑卒中患者一般资料 |
2.2 脑卒中患者脱水的纵向变化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脑卒中患者不同阶段脱水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设计 |
1.2 研究对象 |
1.3 样本量计算 |
1.4 测量指标与工具 |
1.5 资料收集 |
1.6 统计分析 |
1.7 伦理 |
1.8 质量控制 |
1.9 技术路线 |
2 结果 |
2.1 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脱水的影响因素 |
2.2 脑卒中患者恢复期脱水的影响因素 |
2.3 脑卒中患者脱水状况与自理能力的关系 |
2.4 脑卒中患者脱水状况与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 |
3 讨论 |
结论 |
创新之处 |
局限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脑卒中患者脱水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调节肠道菌群对蛋白结合型毒素硫酸吲哚酚和对甲酚硫酸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腹膜透析患者血清IS和pCS的时间变化趋势及其与心血管疾病相关代谢参数的关联研究 |
前言 |
1.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二部分 腹膜透析患者与健康人群体内IS和pCS代谢过程的比较研究 |
前言 |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部分 肠道菌群调节对腹膜透析患者体内IS和pCS影响的干预研究 |
3.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总结 |
创新点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膳食营养与尿毒症毒素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重组发展下医院病案管理的改进与优化 ——基于二级医院评审与三级医院筹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本研究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二章 资料来源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研究方法 |
2.3 技术路线图 |
2.4 PDCA循环具体实施步骤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病历回收归档情况 |
3.2 病案回收质量 |
3.3 病案管理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
3.4 工作优化改进与发展展望 |
第四章 讨论与建议 |
4.1 病历回收改进措施 |
4.2 病案回收质量改进措施 |
4.3 病案管理持续改进的建议 |
第五章 创新与不足 |
5.1 创新 |
5.2 不足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病案管理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附件 |
附件1:医院病案管理的改进与优化问卷调查问卷 |
附件2:住院病历质量评分表 |
附件3:病历回收归档制度 |
(6)面向诊断决策支持的患者相似性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
1.3.1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3.2 论文创新点 |
1.3.3 论文组织结构 |
2 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
2.1 临床思维与逻辑学视域下的类比推理 |
2.1.1 临床思维与疾病诊断思维 |
2.1.2 类比推理的定义 |
2.1.3 类比推理的作用 |
2.1.4 类比推理的分类 |
2.1.5 类比推理的计算模型 |
2.2 面向临床决策支持的患者相似度计算方法 |
2.2.1 数据预处理 |
2.2.2 数据降维 |
2.2.3 相似性度量 |
2.2.4 基于患者相似度的临床决策支持 |
2.3 本章小结 |
3 面向患者相似性计算的临床数据规范化方法 |
3.1 医学术语关键词的识别与处理 |
3.1.1 构建医学术语集 |
3.1.2 医学术语阴阳性检测 |
3.1.3 检测同义术语 |
3.2 检查检验的处理方法 |
3.2.1 数值型数据的处理方法 |
3.2.2 分类型数据的处理方法 |
3.3 疾病诊断概念的自动编码方法 |
3.3.1 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 |
3.3.2 疾病诊断的自动编码 |
3.4 药物和处方概念的自动编码方法 |
3.5 示例 |
3.6 本章小结 |
4 疾病诊断概念的相似度计算方法 |
4.1 疾病诊断概念间距离的量化计算 |
4.1.1 信息量计算方法 |
4.1.2 编码级相似度计算方法 |
4.1.3 集合级相似度计算方法 |
4.1.4 算法组合 |
4.1.5 评估与结果 |
4.2 讨论 |
4.2.1 平衡效率与效果 |
4.2.2 集合规模与应用场景 |
4.2.3 层级分类型临床概念的相似度计算方法 |
4.3 本章小结 |
5 面向诊断决策支持的患者相似度计算方法 |
5.1 面向疾病诊断预测的患者相似度计算方法 |
5.1.1 类比推理的约束条件 |
5.1.2 计算方法框架 |
5.1.3 面向疾病诊断决策支持的患者相似度预测方法 |
5.1.4 基于类比推理的综合疾病诊断预测 |
5.1.5 评估与结果 |
5.1.6 讨论 |
5.2 基于患者相似网络的诊断决策支持方法研究 |
5.2.1 多内容的患者相似网络 |
5.2.2 类比推理的约束条件 |
5.2.3 计算方法的基本过程 |
5.2.4 满足语义相似性约束的内容嵌入 |
5.2.5 满足语用中心性约束的表示学习 |
5.2.6 最优化算法 |
5.2.7 评估与结果 |
5.2.8 讨论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6.2.1 检索大规模数据集 |
6.2.2 多层患者相似网络 |
6.2.3 患者相似组的可视化 |
6.2.4 扩展数据集 |
6.3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获奖情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7)血清脂蛋白(a)与冠心病患者冠脉严重程度及远期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脂蛋白(a)与冠心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的冠脉严重程度相关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脂蛋白(a)在冠心病三支病变患者中的预测价值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脂蛋白(a)在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中的预测价值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脂蛋白(a)在冠心病危险分层及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自膨胀式瓣膜的CT形态特点与血流动力学、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绪论 |
1.1 主动脉瓣狭窄 |
1.2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
1.3 经导管人工瓣膜 |
1.4 经导管瓣膜的膨胀与影响因素 |
1.5 研究目的 |
第二部分 TAVR术后自膨胀式瓣膜的CT形态特点分析 |
2.1 研究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临床资料收集 |
2.1.3 TAVR术中相关数据 |
2.1.4 TAVR术后CT测量 |
2.1.5 出院后随访 |
2.1.6 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研究局限性 |
2.5 小结 |
第三部分 TAVR术后支架形态的影响因素与血流动力学、预后的关系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研究局限性 |
3.6 小结 |
第四部分 TAVR术后二叶式与三叶式主动脉瓣患者的支架形态比较 |
4.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4.2 研究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研究局限性 |
4.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中国2015年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特征、诊疗和结局现状的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注释 |
论文综述 |
综述引言 |
第一部分 中国心衰的流行病学特点 |
第二部分 中国心衰的诊疗质量现状 |
第三部分 指导心衰诊疗的证据 |
第四部分 改善中国心衰医疗质量的建议与展望 |
正文前言 |
研究设计与实施 |
结果与讨论 |
第一部分 中国心衰住院患者人口学和临床特征调查 |
第二部分 中国心衰患者住院诊疗情况评价 |
第三部分 中国心衰住院患者结局调查 |
研究局限性 |
总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演进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病历档案 |
2.1.2 病历档案管理 |
2.1.3 病历档案管理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档案管理理论 |
2.2.2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
2.2.3 全程管理理论 |
2.2.4 数据管理理论 |
2.2.5 信息管理发展阶段理论 |
2.2.6 档案管理模式理论 |
第三章 病历档案实体管理模式(1921-1981) |
3.1 建立病案室标志进入病历档案实体管理阶段 |
3.2 病历档案实体管理阶段的主要内容 |
3.2.1 收集 |
3.2.2 整理 |
3.2.3 鉴定 |
3.2.4 保管 |
3.2.5 供应 |
3.3 病历档案实体管理模式的分析 |
3.3.1 病历档案实体管理模式的定义 |
3.3.2 病历档案实体管理模式的特点 |
3.3.3 病历档案实体管理模式的不足 |
3.4 本章结语 |
第四章 病历档案全程管理模式(1982-2001) |
4.1 两个文件标志进入病历档案全程管理阶段 |
4.2 病历档案全程管理阶段的主要内容 |
4.2.1 规划 |
4.2.2 指导 |
4.2.3 监督 |
4.2.4 协助 |
4.3 病历档案全程管理模式的分析 |
4.3.1 病历档案全程管理模式的定义 |
4.3.2 病历档案全程管理模式的特点 |
4.3.3 病历档案全程管理模式的不足 |
4.4 本章结语 |
第五章 病历档案信息管理模式(2002-2015) |
5.1 一个纲要标志进入病历档案信息管理阶段 |
5.1.1 《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要求建好电子病历系统 |
5.1.2 电子病历系统的四个发展阶段 |
5.1.3 电子病历系统数据库的类型 |
5.1.4 建设电子病历系统的目标与任务 |
5.1.5 电子病历系统的三类功能 |
5.1.6 电子病历系统应具备的条件 |
5.1.7 病历档案信息化管理带来的变革 |
5.2 病历档案信息管理阶段的主要内容 |
5.2.1 采集 |
5.2.2 组织 |
5.2.3 存储 |
5.2.4 传递 |
5.2.5 利用 |
5.3 病历档案信息管理模式的分析 |
5.3.1 病历档案信息管理模式的定义 |
5.3.2 病历档案信息管理模式的特点 |
5.3.3 病历档案信息管理模式的不足 |
5.4 本章结语 |
第六章 病历档案数据管理模式(2016—) |
6.1 进入病历档案数据管理阶段的两个标志性事件 |
6.2 病历档案数据管理阶段的主要内容 |
6.2.1 数据生产 |
6.2.2 数据挖掘 |
6.3 病历档案数据管理模式的分析 |
6.3.1 病历档案数据管理模式的定义 |
6.3.2 病历档案数据管理模式的特点 |
6.4 本章结语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病历档案信息需求与信息技术驱动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演进与发展 |
7.1.2 随着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演进与发展,病历档案管理内容不断丰富 |
7.1.3 随着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演进与发展,病历档案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
7.2 研究贡献 |
7.3 研究展望 |
7.3.1 研究不足 |
7.3.2 研究展望 |
附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四、从病历严重丢失到丢失率为“0”的转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种生理信息与症状体征的抑郁症中医人工智能辨证方案建立[D]. 林景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全子宫切除术中术后双足保暖对预防FGID及DVT的探讨[D]. 秦阿妮. 青海大学, 2021(02)
- [3]脑卒中患者不同阶段脱水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阚红艳.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4]调节肠道菌群对蛋白结合型毒素硫酸吲哚酚和对甲酚硫酸盐的影响[D]. 李丽. 华中科技大学, 2020
- [5]重组发展下医院病案管理的改进与优化 ——基于二级医院评审与三级医院筹建的研究[D]. 杨玉营. 东南大学, 2020(01)
- [6]面向诊断决策支持的患者相似性计算方法研究[D]. 贾峥. 浙江大学, 2020(01)
- [7]血清脂蛋白(a)与冠心病患者冠脉严重程度及远期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徐娜.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8]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自膨胀式瓣膜的CT形态特点与血流动力学、预后的关系[D]. 曾咏. 浙江大学, 2019(03)
- [9]中国2015年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特征、诊疗和结局现状的评价研究[D]. 余苑.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10]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演进与发展研究[D]. 何小菁. 南京大学, 2018(04)
标签:档案管理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