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窥镜鼻窦手术324例总结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田翠娟[1](2020)在《儿童腺样体肥大手术前后鼻及咽腔气流场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建立健康儿童与腺样体肥大患儿手术前后包括鼻及咽腔在内的上气道三维数值模型,对比分析三者的气流场特征变化,以此客观量化描述腺样体切除术后对儿童呼吸阻塞平面的改善情况及评估对并发鼻窦炎、分泌性中耳炎疾病愈后的影响。方法:通过应用CBCT对1例健康儿童与5例腺样体肥大伴慢性鼻窦炎、分泌性中耳炎患儿进行鼻及咽腔的连续性扫描,获得所需的影像学资料。在此基础上首先应用三维重建软件Mimics 20.0初步建立包含鼻及咽腔在内的上气道3D数值模型,其次应用Geomagic Studio 12.0软件对模型进行光滑、构造格栅、拟合曲面等处理,最后应用力学分析软件ANSYS 15.0对健康儿童及腺样体肥大患儿手术前后的鼻及咽腔气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1.CBCT扫描结果术前CBCT扫描结果:肥大的腺样体表现为软组织低密度影,堵塞鼻咽部及后鼻孔,鼻咽腔气道狭小,呈半月状或裂隙状改变,其A/N比率均大于0.7,均合并中耳乳突积液、鼻窦黏膜增厚或窦腔分泌物潴留,咽鼓管咽口及咽隐窝均显示不清。术后CBCT扫描结果:鼻咽部气道宽敞,已无肥大腺样体的低密度阴影,鼻窦黏膜已基本恢复正常,鼻窦腔及中耳腔未见分泌物,清晰可见咽鼓管咽口及咽隐窝。其扫描结果与健康儿童扫描结果大致相同。2.声导抗测听结果患儿术前声导抗测听结果均为双耳B型曲线,术后及健康儿童声导抗测听结果均为双耳A型曲线。3.数值模拟结果上气道三维模型的结构特征:腺样体切除术前患儿咽鼓管咽口堵塞、鼻腔及鼻咽部气道狭窄,术后咽鼓管咽口充分暴露、鼻腔及鼻咽部气道增宽。鼻腔容积(NV)测量结果:术前NV为6.66±1.64cm3,术后NV为8.84±1.72cm3,患儿术后NV较术前NV明显增大,经配对t检验,P=0.026<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压强场对比分析:术前患儿整体压强差大,术后压强差减小。鼻咽部腺样体肥大处相较于后鼻孔、口咽部来说负压值最大,即鼻咽部腺样体肥大处相较于周围组织总是处于一个相对负压状态,术后负压状态解除后压强分布与健康儿童相同。速度场对比分析:腺样体切除术前鼻腔气流流速无明显秩序,术后患儿气流流速恢复有序,由高到低依次为:鼻阈区、总鼻道、中鼻道、下鼻道。且患儿术前鼻咽部处于高流速区,而术后高流速区明显减小或消失,气流流速较慢,其气流速度分布与健康儿童相同。鼻咽部气流形态变化:腺样体切除术前鼻咽部气流形态相对紊乱,主要以湍流为主,术后形态相对规整,为层流状态,与健康儿童相同。结论:1.本实验通过建立健康儿童及腺样体肥大患儿手术前后鼻及咽腔上气道数值模型,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了鼻咽部为腺样体肥大患儿上气道的狭窄平面,气流场紊乱,腺样体切除术后,鼻腔及鼻咽部气道通畅,气流场恢复正常。2.从鼻及咽腔数值模型气流场特点分析得出除咽鼓管咽口机械性梗阻外,腺样体肥大患儿鼻咽部长期处于相对负压状态,也是导致中耳腔负压乃至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的重要因素。3.腺样体切除术后鼻腔及鼻咽部气道增宽、气流场得以改善,有利于鼻腔鼻窦的引流通畅,从而促进慢性鼻窦炎及分泌性中耳炎的恢复。
陈飚友[2](2019)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开放术治疗不同类型慢性泪囊炎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开放术中根据泪囊腔大小及病变情况,对泪囊腔进行分型,并观察不同类型慢性泪囊炎手术疗效。方法:对56例(60眼)慢性泪囊炎患者行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开放术,术中根据泪囊腔情况将其分为正常或大泪囊腔型慢性泪囊炎(A组)、小泪囊腔慢性泪囊炎(B组)和泪囊腔肉芽粘连型慢性泪囊炎(C组);术后予定期随访,观察比较三种类型慢性泪囊炎术后1个月、4个月手术疗效,并分析不同类型泪囊腔的形成原因。结果:共收集到56例(60眼),既往治疗史中泪道置管、泪囊鼻腔吻合术(包括传统外路和经鼻内镜入路)、激光泪道成形术、泪道高频电灼术、其他治疗各为20眼、6眼、4眼、6眼、29眼;三组病例既往史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B组和A、C组单独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但B、C组单独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注:不包括曾行泪囊鼻腔吻合术病例)。所有病例术后1个月总治愈率为93.3%、总有效率为98.3%,术后4个月总治愈率为81.7%、总有效率为90%。其中,A组39例39眼,术后1个月治愈率为97.4%、有效率为100%,术后4个月治愈率为94.9%,有效率为97.4%;B组11例14眼,术后1个月治愈率为92.9%、有效率为100%,术后4个月治愈率为64.3%、有效率为85.7%;C组7例7眼,术后1个月治愈率为71.4%、有效率为85.7%,术后4个月治愈率为42.9%、有效率为57.1%。三组患者术后1个月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个月三组间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C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B、C组和A、B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及各组病例术后1个月、4个月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开放术疗效满意;不同类型慢性泪囊炎术后疗效不一,在术中根据泪囊腔情况对其进行分型对判断术后疗效及指导后续治疗有较好的价值。
陈志远[3](2018)在《鼻旁窦的临床应用解剖及其在鼻内窥镜下手术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尸头鼻旁窦主要解剖结构进行观察测量,对其结构及其毗邻关系进行分析总结,结合鼻窦炎患者的鼻旁窦的CT影像学特点,为临床经鼻内窥镜下手术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形态学资料,为临床鼻内窥镜下手术提供参考。方法: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选择30例成人干性颅骨、6例成人尸头标本(年龄在20-40岁)的鼻腔外侧壁及邻近鼻旁窦解剖结构进行观察测量。同时,对76例鼻腔正常者及224例鼻窦炎患者的鼻窦CT扫描图像进行总结分析,观察和记录鼻腔及相关结构的形态特点。在此基础上,对传统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手术进行改良。按先后顺序将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本科收治鼻内窥镜手术病人100人为治疗组,行改良的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逆向追踪选择2017年7月之前的经传统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病人100人为对照组,对比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1、标本资料结果通过对颅骨及尸头解剖研究发现,中鼻甲、钩突、上颌窦自然口与鼻囟门、筛顶和额隐窝以及筛蝶区域的毗邻关系相对恒定,主要结果如下几个方面:(1)中鼻甲可分为水平部和垂直部,其附着点较为广泛,位置较为恒定。钩突位于中道外侧壁的最前部,构成筛漏斗的内侧壁上部。中鼻甲和钩突的解剖位置相对恒定,可作为鼻内窥镜手术的解剖标志。(2)上颌窦骨性裂口由钩突和下鼻甲的筛突呈十字形的连接分隔成前上、前下、后上和后下四个象限,上颌窦口位于前上象限,其余三个象限由双侧黏膜和致密结缔组织的膜性结构封闭,即鼻囟门。上颌窦自然口呈膜性管状,直径和管长变异较大,其比例大小影响上颌窦的通畅度。自然口后方安全界限较前方范围大,与中鼻甲的距离更远更宽。更适合上颌窦开窗。(3)窦口鼻道复合体是以筛漏斗为中心及其邻近结构。此区域与前组鼻窦关系密切,轻微的病变,即可影响鼻窦的通气、引流。2、鼻旁窦CT影像学特点鼻窦炎患者常伴有鼻中隔偏曲、钩突变异、下鼻甲肥大、泡状中鼻甲、Haller气房、Onodi气房、鼻丘气房等解剖结构变异。窦口鼻道复合体通常在鼻镜检查及常规x线检查中难以辨别,但在冠状位CT片上显示较清晰。它的引流和通气障碍是发生各鼻窦(如前组鼻窦)慢性炎症的主要病因。矢状位测量数据更符合鼻内窥镜手术径路,是对尸头解剖的数据补充、完善。3、改良的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治疗效果改良的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在术中出血量、治愈率、上颌窦开窗口持续开放等方面都优于传统手术,提高了窦口开放率,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结论:1、鼻腔、鼻旁窦周围具有诸多结构,其位置关系相对稳定,并有主要血管神经相毗邻。通过尸体标本总结分析鼻腔各骨性结构及鼻旁窦的位置关系,对鼻腔鼻旁窦内窥镜手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鼻窦炎患者多具有鼻中隔偏曲、钩突变异、下鼻甲肥大、泡状中鼻甲等变异结构,对鼻窦炎的诊断预防及手术治疗具有积极临床价值。3、改良的内窥镜下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提高了窦口开放率,进一步减少了术后并发症。
李育玲[4](2016)在《基于品管圈的鼻内镜术后患者复诊依从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进一步规范鼻内镜术后患者复诊依从性的随访,正确评估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品管圈的理论与方法及实施健康教育后复诊依从性的应用效果。方法:本课题于2014年7月成立由13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护士按自愿原则组成品管圈小组—“至优圈”,以提高鼻内镜术后患者复诊依从性为活动主题,配合品管圈管理实施要求,收集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间在我院耳鼻喉科行鼻内镜手术且满足本项目实施入选与排除标准的140例鼻内镜手术患者,每组各70例,实施“品管圈”活动,规范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及品管手法。先对对照组鼻内镜术后患者进行常规复诊护理与管理,通过电话随访和问卷调查进行了对照组鼻内镜患者术后半年内的复诊依从性现况调查;由全体圈员运用头脑风暴法,围绕人、物、料、法、环五方面绘制鱼骨图,对鼻内镜术后患者复诊依从性低的原因进行分析;再用帕累氏曲线找出患者复诊依从性低的根本原因,提出创新有效的对策。再以2015年5月至2015年7月住院患者为干预组,实施规范化健康宣教,优化人性化复诊流程,建立及时、高效、对等及个性化医患信息交流沟通机制,各项确定的对策,依次系统、全面实施。采用单因素、双因素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了组间资料的分析比较,以评价干预对策的有效性。结果:1、基于品管圈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可有效解决鼻内镜患者术后复诊依从性的根本原因分析,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品管圈活动可以优化复诊流程,促使有针对性健康教育能落到实处,能加强更具人性化的患方与医护方交流,使患者信息传递更加及时、顺畅、均等,可推广应用于其它适宜疾患的复诊依从性研究。2、本次鼻内镜术后患者复诊依从性品管圈活动,不仅可有效提高鼻内镜术后患者复诊意识,而且可以提高出院患者复诊的依从性。本项目鼻内镜术后患者复诊率由活动前对照组37.14%,活动后提高到干预组的84.28%,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同时,通过活动也大大增强了医护的团队凝聚力,提升了圈员们的沟通协调及解决问题能力,强化了医护责任心与工作热情,提升了其自身专业价值的认同感,取得了患者与医护共赢的效果3、品管圈活动中,实施健康教育干预后,不仅可提高患者术后复诊的依从性,且也可提高鼻内镜术后患者健康教育的知晓度。活动前对照组鼻内镜术后患者遵医嘱复诊例数为26例,活动后干预组鼻内镜术后患者遵医嘱复诊例数为59例;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教育知晓率由原来的59.65分提高到89.25分,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出院患者对复诊工作的满意度由原来的90.54%提高到93.44%。进而表明运用品管圈方法管理是有针对性地解决复诊依从性差的有效策略。4、品管圈活动对鼻内镜术后患者减少疾病的复发具有积极的作用。患者术前分析可见,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与慢性鼻-鼻窦炎不伴鼻息肉以及单纯鼻息肉患者多项临床症状评分均明显较对照组重,但基于品管圈活动管理后的干预组,无论哪类诊断型患者,在术后48小时内,随手术后时间延长,手术期的头疼、口咽干燥、眼睛溢泪和睡眠障碍等情况均较快呈现出逐渐减轻趋势。慢性鼻-鼻窦炎不伴鼻息肉和单纯鼻息肉患者在缓解睡眠障碍方面效果尤佳。总之,基于品管圈方法进行术后患者依从性管理,可应用推广到更多的适宜疾患复诊依从性研究。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可提高医护人员服务质量意识,也可提高鼻内镜术后患者的复诊依从性。品管圈健康教育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健康防护知识,提高患者对疾患诊断、治疗与康复的正确认识,为降低疾病的复发率和再住院率提供了有效的护理工作策略。
施思斯,张超,于青青,虞幼军[5](2011)在《孤立性蝶窦病变的诊治体会》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提高对孤立性蝶窦病变的诊断率和治疗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5例孤立性蝶窦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鼻内镜检特点以及鼻内镜手术治疗效果。结果蝶窦病变最主要的临床症状为头痛,鼻部症状并不典型。经影像学及鼻内镜检可确诊为孤立性蝶窦病变。经鼻内镜手术并随访6个月至3年,15例患者中1例复发,其余获治愈,治愈率达93.3%。复发患者经再次手术后获治愈。结论孤立性蝶窦病变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表现,临床医师对该病认识不足是导致误诊的主要原因。CT、MRI和鼻内窥镜检查提高了对个孤立性蝶窦病变的诊断水平,经鼻内镜蝶窦手术治疗孤立性蝶窦病变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陈爽,黄正强,黄岳,李燕玲[6](2008)在《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126例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认为
姝姝[7](2008)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附50例报告)》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的手术方式;方法:总结电视监视器下鼻内镜下采用楔形切除、划痕术和偏曲软骨或骨组织局部切除方法,矫正鼻中隔偏曲50例;结果:40例完全治愈,有效10例,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内窥镜下鼻中隔成形术术野清晰,直视下矫正或局部切除偏曲中隔,创伤小,有效地矫正鼻中隔偏曲,特别适合于高位和后方偏曲。
梁承志[8](2008)在《“培土生金”法在慢性鼻窦炎(Ⅱ型)功能性鼻内镜术后围手术期的应用及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培土生金”法在慢性鼻窦炎(Ⅱ型)功能性鼻内镜术后围手术期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以及对鼻腔、鼻窦粘膜创伤的愈合时间的影响,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初步分析其作用机理,从而了解中医药在本病围手术期治疗方面是否具有相应优势,为本领域的研究积累一定的素材。方法:本临床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制定研究方案阶段,根据近年来临床研究文献制定的权威标准制定诊断标准、观察指标、积分标准、疗效评定标准等;根据现行统计学标准确定研究病例数。第二阶段为临床研究阶段,将所收集临床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并进行治疗,两组同时予以围手术期常规抗生素、雷诺考特喷剂喷鼻及定时鼻腔清理,治疗组术后加服参苓白术散,每日一剂,分三次服,连服一月。治疗过程中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及不良反应。第三阶段将收集资料进行整理与统计学处理及结果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总体疗效经统计学处理,P<0.05,提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术后第七日、第十四日、第三十日两组患者病情估计得分结果分析表明:两组患者短期病情恢复情况相近,但就长期病情恢复情况而言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术后术腔清洁症状的改善多与术腔得到物理性清洗有关,而与是否加用中药内服无相关性;在促进术腔上皮化过程中,“培土生金法”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用药时间较长。结论:“培土生金”法治疗虚证鼻渊能在较短时间内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减轻鼻内窥镜术后鼻腔反应,显示了“培土生金”法在本病的治疗方面具有明确的疗效,值得临床重视及进一步研究。
刘刚,颜家渝[9](2006)在《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69例报告》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实施鼻中隔矫正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鼻内窥镜进行69例鼻中隔矫正术的回顾性分析。结果:69例病人,鼻中隔偏曲均得到矫正,效果良好,无1例鼻中隔穿孔。结论:鼻内窥镜应用于鼻中隔矫正术具有安全、有效等优点,是替代传统手术方式的有效方法。
叶舒,殷海,黄贤[10](2005)在《鼻内镜手术115例总结》文中研究说明我科自1999-2004年已进行了115例鼻内镜 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现对鼻窦内窥镜手术进行 初步评价和总结。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15例患者中,男72例,女43 例,年龄13-75岁。单纯鼻窦炎38例,合并鼻 息肉77例。术前鼻塞者82例,占71.2%,脓涕 多者97例,占84.3%;合并过敏性鼻炎者93例, 占85.2%。术前全部患者行鼻窦冠状位或轴位 CT片证实。
二、内窥镜鼻窦手术324例总结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窥镜鼻窦手术324例总结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腺样体肥大手术前后鼻及咽腔气流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腺样体肥大的诊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2)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开放术治疗不同类型慢性泪囊炎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疗效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鼻旁窦的临床应用解剖及其在鼻内窥镜下手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鼻旁窦及其相关结构的解剖学及影像学研究 |
引言 |
1.1 资料与方法 |
1.1.1 资料选择 |
1.1.2 解剖器材及相关设备 |
1.1.3 研究方法及观察指标 |
1.1.4 数据处理 |
1.2 结果 |
1.2.1 干性颅骨相关测量结果 |
1.2.2 湿性尸头相关数据 |
1.2.3 矢状位影像扫描相关数据 |
1.2.4 鼻腔鼻窦影像学解剖结构变异 |
1.3 讨论 |
1.3.1 中鼻甲和钩突的形态 |
1.3.2 上颌窦自然开口和鼻囟门的形成 |
1.3.3 筛顶与筛板的连接关系 |
1.3.4 额隐窝的界限 |
1.3.5 最后筛房、蝶窦与视神经管 |
1.3.6 蝶窦与颈内动脉 |
1.3.7 鼻中隔与下鼻甲 |
第二章 经鼻内窥镜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的临床应用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研究资料 |
2.1.2 手术方法 |
2.1.3 出血量的计算 |
2.1.4 临床分型分期及手术疗效评估标准 |
2.1.5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出血量比较 |
2.2.2 临床分型分期与疗效 |
2.2.3 上颌窦开窗口开放率 |
2.2.4 两组患者鼻内镜检查Lund-Kennedy评分情况(6 个月) |
2.2.5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Lund-Kennedy评分情况(6 个月) |
2.3 讨论 |
2.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4)基于品管圈的鼻内镜术后患者复诊依从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鼻内镜手术 |
1.4 复诊依从性的概念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研究问卷设计 |
1.3 品管圈实施方法 |
1.4 数据库设计与资料分析 |
1.5 质量控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对照组患者复诊依从性原因是干预方案设计与制定的基础 |
2.2 两组鼻内镜手术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
2.3 干预组患者复诊依从性分析 |
3 讨论 |
3.1 品管圈活动可以有效提高鼻内镜术后患者复诊依从性 |
3.2 品管圈活动可以提高鼻内镜术后患者对健康教育的知晓度 |
3.4 品管圈活动可以减少鼻内镜术后患者疾病的复发 |
3.5 品管圈活动可以提高鼻内镜术后患者对复诊工作的整体满意度 |
3.6 品管圈活动的无形成果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5)孤立性蝶窦病变的诊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临床症状 |
1.3 鼻内镜及影像学检查 |
1.4 治疗方法 |
2 结果 |
(6)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126例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术后处理与随访 |
2 结 果 |
3 讨 论 |
(8)“培土生金”法在慢性鼻窦炎(Ⅱ型)功能性鼻内镜术后围手术期的应用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 资料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及分型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2.3 中医证候分型标准 |
1.3 纳入病例标准 |
1.4 排除病例标准 |
1.5 剔除病例标准 |
1.6 病例脱落标准 |
1.7 治疗方法 |
1.8 症状评分标准 |
1.9 疗效判定标准 |
1.9.1 西医疗效判断标准 |
1.9.2 中医疗效判断标准 |
1.10 不良事件观察 |
1.11 统计学处理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试验结果 |
2.3 不良事件分析 |
2.4 复发情况 |
3. 讨论 |
3.1 “培土生金法”的现代研究 |
3.2 参苓白术散的组成、方解及现代研究 |
3.3 机理分析 |
3.3.1 中医机理分析 |
3.3.2 西医机理分析 |
4. 问题与展望 |
附1:致谢 |
附2:综述 |
附3: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三: 图片 |
四、内窥镜鼻窦手术324例总结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腺样体肥大手术前后鼻及咽腔气流场分析[D]. 田翠娟. 大连医科大学, 2020
- [2]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开放术治疗不同类型慢性泪囊炎临床疗效分析[D]. 陈飚友.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1)
- [3]鼻旁窦的临床应用解剖及其在鼻内窥镜下手术的应用[D]. 陈志远. 青岛大学, 2018(03)
- [4]基于品管圈的鼻内镜术后患者复诊依从性研究[D]. 李育玲. 山西医科大学, 2016(08)
- [5]孤立性蝶窦病变的诊治体会[J]. 施思斯,张超,于青青,虞幼军. 当代医学, 2011(19)
- [6]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126例的临床疗效分析[J]. 陈爽,黄正强,黄岳,李燕玲. 广西医学, 2008(10)
- [7]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附50例报告)[J]. 姝姝. 华西医学, 2008(03)
- [8]“培土生金”法在慢性鼻窦炎(Ⅱ型)功能性鼻内镜术后围手术期的应用及相关性研究[D]. 梁承志.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8(07)
- [9]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69例报告[J]. 刘刚,颜家渝. 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01)
- [10]鼻内镜手术115例总结[J]. 叶舒,殷海,黄贤. 蛇志,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