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P骨干网实时性能管理研究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赵亮[1](2019)在《Y通信项目方案设计研究》文中指出2017年J集团招标建设Y通信项目,M公司作为其中一家供应商参与投标,本文对M公司的整个投标过程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主要是以Y项目方案设计为焦点的研究工作。Y通信项目是一个骨干广域网项目,本文针对Y项目的招标要求及对客户要求的了解,通过专家评价法在可选方案中选择了“最优”解决方案(IP+光)。并针对IP+光方案关键功能设计出子方案,涉及核心路由器和传送波分设备等;对客户关于安全性、可靠性、易运维、低时延等方面的要求进行了研究:针对安全性功能,围绕路由器信息安全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在转发引擎层面、转发面与控制面、应用层面及防御策略等方面设计了解决方案;针对可靠性功能,运用可靠性预计方法设计产品系统可靠性,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解决方案;针对运行维护功能,分解为业务管理、设备管理、融合管理三个设计部分,达到简易运维、提升网络运营效率的目的;针对低时延功能,进行保护倒换及其成本的综合设计比较,选取低延时设计方案;最后对整体方案进行造价预算,并确定了报价策略。论文对项目实施的时间进度计划与实施服务团队的沟通管理提出了可操作的方法。以本研究为基础的M公司的投标建议书中标。本文以项目投标的方案设计作为中心,本研究对该公司的投标阶段的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崔隽[2](2016)在《基于WLAN室内分布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的不断发展,无线数据业务量出现爆发式增长,移动运营商的2G/3G网络总体利用率逐步攀升,给蜂窝网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并且移动网络制式不断演进,智能手机高度普及以及基于无线通信的应用程序大量涌现,人们不仅对室外无线通信有较高的用户体验要求,而且对室内环境中的无线通信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实际工程中,覆盖楼宇的布线管道、设备布放场点等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投资成本,避免重复建设,所以使得室内分布系统合路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越发突出。解决建筑物的深度覆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设室内分布系统,论文从室内分布系统的技术介绍入手,分析了现阶段室内分布系统的需求,重点阐述了室内分布系统的概念,通过介绍室内分布系统的组成、分类、常用设备、信号源等内容详细分析了信号源的选取原则,室内分布系统信号分布的基本方法以及各分布方式的适用场景和主要优缺点。本文在探讨WLAN室内分布建设方案基本理论的同时,重点对WLAN室内分布合路系统的设计进行了说明,并以常州市体育馆会展中心为例,分析了 WLAN设计信号覆盖点的选择,并根据IEEE802.11系列WLAN的基本技术和接入用户的数量对会展中心的室内分布区域进行话务量分析及频率规划。基于室内分布的原则,根据现场勘测,分析并阐述了室内分布系统的设计要求、覆盖预测、边缘场强、重要区域的覆盖、信号源的选取以及有源设备的使用等,提出了以WLAN与GSM合路的方式进行室内分布系统设计方案,对系统进行了实际验证测试,论证了基于GSM与WLAN合路方式进行室内分布系统的可行性,为下一步全网推广以及进一步对多制式合路室内分布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张滨[3](2014)在《山东电信IP VPN网管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市场用户的逐渐成熟和稳定,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为用户提供经济合理的网络解决方案,以提高网络效率,网络运行数据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VPN技术构建企业网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并作为一个高效的技术平台的,IPMPLS骨干网实现IP VPN提供了一个灵活,可扩展的技术。MPLS技术,近年来已逐渐成熟,一方面,VPN服务可以节省用户的车道占用成本,轻松访问,维修方便;手MPLS技术提供了一个面向连接的IP在其网络上的技术,提供了多种服务适当的保护措施,因此MPLS VPN得到了广泛的客户认可,并成为运营商开展IP VPN服务的主要途径。在本文中,通过学习基本技术和MPLS VPN网络的应用程序的分析。总结自然网络的MPLS VPN安全机制,包括实现BGP路由地址隔离和检疫,隐藏的核心网络基础设施,并抵御攻击。根据总结的网络安全需求,成立了由当今现有的MPLS VPN网络的技术和经验,在实际配置,完善了一系列的MPLS VPN实现安全性,包括VRF路由控制,邻居认证,网络访问列表中使用等等。并在此设计的基础上,完成MPLS VPN网络安全和应用程序特定的设计。一方面,可有助于MPLSVPN网络安全的进一步加强,使得MPLS VPN具有与ATM或Frame Relay的VPN同等或更好的安全保障;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弥补人们对MPLS VPN安全性认识的不足,并为MPLS VPN网络实施人员实现网络安全提供有效的指导。
王倩,闫冬,李成龙[4](2014)在《有线电视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为了保障广电IP数据综合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针对IP数据综合网络系统的实际网络应用需求及管理需求,设计与实现了一种集资源管理、拓扑展示、性能管理、故障管理、安全管理等功能于一身的IP数据网络综合性网管平台。
吴小帆[5](2014)在《基于CIN-SCF中间件的短信中心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从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在英国沃达丰的GSM网络上发送成功到现在,短消息服务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交流方式。而作为提供短消息服务的核心网元设备短信中心,其建设方式也随着电信技术的发展也在发生着变化。电信新业务的不断提出,对快速开发业务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电信中间件更多地被引入到电信系统的开发部署中;3GPP R5版本的提出,加快了信令网向全IP化承载转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支持IP化信令接入的基于CIN-SCF中间件的短信中心。本文详细阐述了基于CIN-SCF中间件的短信中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案,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基于电信中间件设计并实现,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可移植性;提供了IP化的信令接入能力;实现了MAP短信和SMPP短信的互通。本论文介绍了短信中心、Sigtran协议栈以及CIN-SCF中间件的相关技术,并对短信中心系统的功能需求和其它需求进行了详细分析。本论文的核心部分是短信中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总体设计部分,在短信中心系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描述了系统的静态结构设计,对系统的各个模块进行了功能划分;进一步提出了系统动态结构设计,分析各个模块怎样通过消息交互实现需求分析中的各个功能;同时对短信中心系统的相关数据结构进行了分析,给出了短信中心系统的配置文件设计和数据库设计。在详细设计部分,分别对系统各模块内部的详细设计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各个模块的详细实现。系统测试部分,根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案,搭建了测试环境,依据软件测试方法,分别对系统进行了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验证系统是否实现了需求分析中的功能和设计指标。在实际应用部分,选取一个应用案例简单介绍了短信中心系统的部署结构,并对系统的运营情况作了简要介绍。最后,对作者研究生期间的学习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短信中心系统的发展作了展望。
王臻[6](2013)在《陕西电信IP综合网络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陕西电信各项业务的发展,网络和应用系统的规模日趋扩大,网络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现。传统的面向设备或单一业务的管理模式将难以管理现代IP网络[1],为了提高客户业务质量,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本文实现了适应新技术、多业务、跨专业完善的IP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本文通过IP综合网络管理系统的建设,和集团公司统一建设的骨干网管系统共同构建中国电信IP网络的两层管理架构,实现端到端的网络管理。建设IP综合网管系统,逐步集中管理IP骨干网、城域网、宽带接入网、软交换承载网、C网承载网、DCN网的各种设备,实现省级NOC对网络的集中监控、集中操作;同时结合业务需求,逐步提高网络管理系统的综合服务开通能力、网络保障能力和面向客户、面向产品的服务支撑能力,并逐步增强对业务流量的特征分析和控制能力,促进相关支撑系统的互联,有效支撑业务的开展。
王攀[7](2013)在《IP网络业务识别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IP网络业务识别是网络管理、安全监测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随着越来越多的业务网络承载在IP网络上,对于业务的精细化识别和分析越来越成为研究重点。传统的互联网业务、IPTV/三网融合、TD/LTE均通过IP作为承载网络,但上面所承载的业务却纷繁复杂,多种多样,如何实现“业务可识别、网络可管理、行为可追溯”,成为网络运营商乃至国家、政府对于网络进行监控的重点。然而,随着业务和应用的快速出现,IP网络的业务识别成为了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从早期的端口识别方法发展至今,越来越多的应用和业务采用动态可变端口、端口伪装以及合法端口封装的方式来躲避监管;而进一步产生的DPI深度包检测虽然可以解决部分端口识别法所无法识别的业务,比如可变端口或伪装等,但仍然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业务特征更新、加密业务等场景,造成业务识别问题仍然举步维艰,因此进一步出现了以机器学习、智能计算等模糊型方法为主的业务识别算法,但仍然无法很好的解决IP网络业务识别的问题,因此如何建立一套精确、智能、实时的IP网络业务识别机制,已成为一个具有高度挑战性的问题,并成为互联网流量测量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针对IP网络业务识别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困难,深入研究现有技术和方法,提出一套快速、准确、智能的业务识别方法。论文针对DPI深度包检测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基于DPI和SAT(会话关联技术)的综合业务识别方法,用于识别诸如QQ这类复杂业务。同时,针对DPI技术特征维护繁琐、无法适应新业务的问题,提出采用机器学习的方法来进一步改进业务识别算法,并进一步提出采用决策树模型方法来识别业务,并对算法、性能、准确性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描述。针对研究目标,论文主要的贡献和创新如下:(1)建立了基于多识别引擎的综合业务识别框架。通过构建多识别引擎解决通过单一识别方法无法识别复杂业务的问题,并从数据采集、协议分析、业务识别、应用展现四个层面梳理了业务识别的应用场景,该模型框架可以广泛应用于所有的业务识别应用中。(2)基于多识别引擎框架,提出基于DPI和SAT会话关联技术的业务识别方法,并以QQ这种复杂业务作为案例,进行识别,并在主动拨测和被动采集两种方式下对识别算法的准确性进行评估。(3)针对传统业务识别方法无法很好适应新业务以及特征维护更新繁琐等问题,论文主要研究了基于机器学习的识别方法。其中对各种算法进行比较,由大量实验分析得出影响网络流量分类性能的主要因素:样本集大小、特征选择、机器学习算法和应用类型数。大的标签样本集和少量的应用类型数使得网络流量分类更为精确,决策树算法REPTree和C4.5兼具高精度和低开销的优良性能。(4)提出采用C4.5决策树算法进行业务识别的方法。基于C4.5决策树模型进行业务识别可以根据流量的属性统计特性将网络业务分类。这种识别方法比较关注网络流量的通用特性,且不需要解析应用层协议,具备了较好的扩展性。C4.5算法是目前已知的比较适用于业务识别的机器学习分类方法之一,其分类准确率较高,可达到约95%,且预测处理时间较短,可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网络流量。
吴永栋[8](2012)在《广电双向HFC与IP电话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IP电话及三网融合发展为契机,介绍基于广电双向HFC平台的IP语音电话实现前景,通过对广电语音平台的技术组建及模型分析,简述其实现方式。
何家伟[9](2011)在《江苏联通IP网网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本文作者在仔细研究SNMP和MPLS VPN原理以及SYSLOG的基础上,根据江苏联通IP城域网的的网络架构和运行维护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原有江苏网通IP网管系统和原江苏联通IP综合网管系统进行改造建设,为实现统一门户、统一报表、统一日志管理和时钟同步管理;优化完善拓扑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等基础网管功能模块;新增与华为、贝尔、中兴、烽火、北电(ATM)、朗讯(ATM)等设备网管厂家的接口功能,开展了江苏联通IP网网管系统的设计及实现工作。针对如何有效地管理和维护现有电信网络,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及网络资源的利用率,保证网络的可靠运行和信息安全等问题,本文作者根据江苏联通IP城域网的运行维护现状,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确定了网络系统功能及网络架构,最终确定了网管方案的选定。在就江苏联通IP网的现状及运行维护中所发现的问题并与相关厂家讨论后,本文确立了IP网网管系统的主体架构、相关主要功能、硬件架设、网管通道,研讨分析了对IP网网管系统功能架构中的数据采集及数据传递通等问题,制定出江苏联通IP网网管相关功能。在本文的最后,作者详细介绍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已发现和已解决问题,同时详细介绍了解决方案。作者实现了公网和接入网的互通,同时对网络进行MPLS/VPN部署,通过对IP网网管数据采集VPN中RD和RT的规划和实施,利用VPN中RT的VPN导通策略实现江苏联通省市各节点的设备相互通讯。在数据采集通道VPN建立好以后后,根据SNMP和SYSLOG的原理对IP网网管的告警类型、告警级别、资源类型、资源类别、资源名称等条件配置告警监控方案实现分权分域。江苏联通IP网综合网管已稳定运行超过2年,作者所设计和实施的IP网网管对江苏联通IP网日常维护方面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在保障江苏来联通IP网稳定运行起到很大的支撑作用,同时对江苏联通IP网业务快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王玮[10](2011)在《基于SNMP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网络管理系统(NMS)是一个以管理网络为目的,以软件为主的软硬件结合的网络应用系统,保证网络安全、正常地运行。网络管理系统启用时,即对网络运行进行实时监测,发现并清除网络故障,还可通过网络管理,对网络设备进行检测、分析与控制,预防故障发生,确保网络系统各种业务的正常运行。业界在长期的网络运行和管理实践中已形成了一整套的满足上述要求的网络管理工业标准,SNMP (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作为一种网络管理协议,是被广泛接受并投入使用的工业标准。SNMP是TCP/IP协议簇中的一个应用层协议,基于UDP传输,采用了管理站(Manager)/代理(Agent)模型,网络管理通过管理站和代理完成的。本文在研究和总结了SNMP协议和网络管理相关内容的基础上采用Client/Server结构实现了一个网络管理系统。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通过分析网络管理系统的组成和体系结构,总结出网管系统的基本原理,得出设计原则以及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目标,并提出了总体架构。2.对网络管理系统的五个功能模块:网元管理、业务管理、集中策略管理、性能管理、告警管理进行了详细设计,给出这五个模块前后台处理流程以及模块相互间交互点。其中网元管理是NMS的基本功能,通过SNMP协议添加各种网络设备到网管中进行集中管理;业务管理和集中策略管理通过SNMP及telnet协议对网元上的特性配置进行下发和收集,可以尽量避免用户到设备上进行繁琐的命令行操作;性能管理和告警管理则是通过网管对网元性能和故障信息进行前台显示并分析对应数据,方便用户及时了解网元运行状态并对其进行控制。3.根据五个功能模块的设计原则及实现技术,在基于IMAP平台上进一步实现了整个网管系统,并对其在实际企业使用环境中进行了测试。4.本文设计的网管系统通过SNMP管理网元,同时也提供命令行进行网元配置管理的方式。作为EMS (Element Management System)系统,NMS为上层网管提供相应接口,以实现系统间功能对接和扩展。本文设计实现的NMS可以使用户更快捷地监控、预测和检测网络故障,提高网络运营的服务质量,提高网络运行的可靠性;分析业务瓶颈,合理规划和调用网络资源;通过集中管理分布广泛的网络节点来降低运营成本。
二、IP骨干网实时性能管理研究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P骨干网实时性能管理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Y通信项目方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项目管理概述 |
2.2 投标阶段的流程简介 |
2.2.1 投标流程 |
2.2.2 方案设计的流程 |
2.3 可靠性分析的基本方法 |
2.4 相关通信技术简介 |
2.4.1 传送层及相关通信功能 |
2.4.2 路由器及相关通信功能 |
第三章 Y通信项目的方案评价与选择 |
3.1 Y通信项目概况 |
3.2 可用方案的类型及特点 |
3.2.1 全“IP”方案(ALL IP)及特点分析 |
3.2.2 全“光”方案(ALL Optical)及特点分析 |
3.2.3 IP+光方案及特点分析 |
3.3 Y项目方案的评价体系 |
3.4 Y项目方案评价结果及方案选定 |
第四章 Y项目IP+光方案详细设计及报价策略 |
4.1 Y项目安全性功能设计 |
4.1.1 安全环节的识别 |
4.1.2 安全性设计原则 |
4.1.3 安全性设计方案 |
4.2 Y项目可靠性功能设计 |
4.2.1 可靠性环节识别 |
4.2.2 基于成本的Y项目可靠性设计方案 |
4.2.2.1 可靠性预计的使用方法 |
4.2.2.2 可靠性计算及结果验证 |
4.3 Y项目运行维护功能设计 |
4.3.1 运行维护环节识别 |
4.3.2 运行维护设计方案 |
4.3.2.1 业务管理:宽带网络解决方案 |
4.3.2.2 设备管理:骨干网络解决方案 |
4.3.2.3 设备管理:接入网络解决方案 |
4.3.2.4 融合管理:网络统一管理平台 |
4.3.2.5 运行维护竞争分析及结果预测 |
4.4 Y项目低时延功能设计 |
4.4.1 网络时延环节识别 |
4.4.2 基于成本的低时延倒换方案设计 |
4.5 Y项目方案的竞争性分析 |
4.5.1 Y项目方案综合描述 |
4.5.2 竞争对手分析与评价 |
4.5.3 项目组对方案的确认 |
4.6 Y项目造价预算和报价策略 |
4.6.1 造价预算 |
4.6.2 报价策略 |
第五章 项目实施的管理策略 |
5.1 项目实施的进度计划 |
5.2 进度控制 |
5.3 实施团队的协调与沟通策略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WLAN室内分布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2 室内分布系统技术介绍 |
2.1 室内分布系统的概念 |
2.1.1 室内分布系统的定义 |
2.1.2 室内分布系统的组成 |
2.1.3 室内分布系统的分类 |
2.2 室内分布系统常用设备介绍 |
2.3 室内分布系统的信号源 |
2.3.1 常用的信号源介绍 |
2.3.2 信号源的选取原则 |
2.4 室内分布系统信号分布的基本方法 |
2.5 室内分布系统的规划流程 |
2.6 本章小结 |
3 WLAN室内分布系统技术介绍 |
3.1 WLAN系统概述 |
3.1.1 WLAN网络的技术标准 |
3.1.2 WLAN系统的基本组成 |
3.1.3 WLAN网络的工作频率划分 |
3.1.4 WLAN网络的信号干扰分析 |
3.1.5 WLAN网络分布系统的技术指标 |
3.2 WLAN室内分布系统的原理 |
3.2.1 WLAN分布系统的组成 |
3.2.2 WLAN的信源AP介绍 |
3.3 WLAN室内分布系统的链路预算 |
3.4 WLAN室内分布系统的频率、容量规划 |
3.5 本章小结 |
4 WLAN室内分布系统的建设方案 |
4.1 WLAN网络热点介绍 |
4.1.1 WLAN网络热点分类 |
4.1.2 WLAN网络热点的特点分析 |
4.2 WLAN室内分布系统的主要建设方式 |
4.2.1 室内单独建设方式 |
4.2.2 共用室内分布系统建设方式 |
4.2.3 室外型AP覆盖方式 |
4.2.4 Mesh型网络覆盖方式 |
4.2.5 WLAN室内分布覆盖区域划分 |
4.3 WLAN室内分布合路系统的设计 |
4.3.1 WLAN合路组网原理和结构 |
4.3.2 多系统合路覆盖现状分析 |
4.3.3 WLAN综合分布系统建设的主要因素 |
4.3.4 WLAN合路分布系统建设原则 |
4.3.5 GSM、TD-SCDMA和WLAN系统合路方案 |
4.4 本章小结 |
5 典型场景WLAN室内分布系统建设工程 |
5.1 设计方案概述 |
5.1.1 工程背景 |
5.1.2 建筑物及WLAN设计信号覆盖情况勘测分析 |
5.2 设计依据和设计指标 |
5.2.1 设计依据 |
5.2.2 设计技术指标 |
5.3 WLAN室内覆盖建网方案 |
5.3.1 WLAN室内覆盖建网模式 |
5.3.2 整体方案设计思路 |
5.3.3 AP的选取思路 |
5.3.4 天线的选取思路 |
5.3.5 边缘场强确定 |
5.3.6 覆盖预测 |
5.3.7 频率及信道规划 |
5.4 安装设备材料的选取依据 |
5.4.1 设备选取方案 |
5.4.2 主要设备性能指标 |
5.4.3 AP管理软件介绍 |
5.5 系统测试数据分析及结论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论文主要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和发表论文情况 |
(3)山东电信IP VPN网管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VPN具备的特点 |
1.3 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 |
1.3.1 发展现状 |
1.3.2 前景展望 |
1.4 系统建设的内容和目标 |
1.4.1 建设内容 |
1.4.2 建设目标 |
1.5 论文各部分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技术介绍 |
2.1 VPN概念介绍 |
2.1.1 VPN组网方式 |
2.2 BGP协议介绍 |
2.3 MPLS技术介绍 |
2.4 MPLS VPN介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可行性分析 |
3.1.1 现状分析 |
3.1.2 技术分析 |
3.1.3 安全分析 |
3.1.4 效益分析 |
3.2 业务需求分析 |
3.2.1 网络拓扑需求 |
3.2.2 网络管理需求 |
3.2.3 业务网络需求 |
3.2.4 路由部署需求 |
3.3 重点解决的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总体设计 |
4.1 系统总体建设内容 |
4.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4.3 MPLS VPN方案设计 |
4.3.1 MPLS VPN技术原理 |
4.3.2 MPLS VPN整体设计 |
4.3.3 IP路由协议选择 |
4.3.4 MPLS骨干网络设计 |
4.3.5 MPLS VPN接入设计 |
4.3.6 MP-BGP路由设计 |
4.3.7 PE-CE路由设计 |
4.4 网络安全策略规划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功能实现 |
5.1 整体网络结构 |
5.1.1 省级骨干网 |
5.1.2 地市级城域网 |
5.1.3 省骨干网和国家骨干网互联 |
5.2 网络结构配置实现 |
5.2.1 MPLS VPN的配置实现 |
5.2.2 MPLS BGP的配置实现 |
5.2.3 QoS的配置实现 |
5.3 网管功能介绍 |
5.4 网管系统部署方案 |
5.4.1 接入层网管的选择 |
5.4.2 骨干层网管的选择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目标 |
6.2 系统测试工具 |
6.3 系统测试方法 |
6.4 系统测试用例 |
6.5 本章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有线电视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系统结构设计 |
1.1 系统总体体系架构 |
(1) 集团中心网管系统的主要职能 |
(2) 地市/县级网管系统的主要职能 |
1.2 系统拓扑结构设计 |
2 系统模块 |
2.1 资源管理模块 |
(1) 设备层资源 |
(2) 业务层资源 |
(3) 其他资源 |
2.2 拓扑管理模块 |
2.3 性能管理模块 |
2.4 故障管理模块 |
2.5 安全管理模块 |
(1) 多级管理域 |
(2) 统一管理用户资料 |
(3) 基于角色的管理 |
(4) 统一认证和并发认证 |
(5) 具有高安全性和良好的兼容性 |
3 系统运行情况 |
4 结束语 |
(5)基于CIN-SCF中间件的短信中心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前言 |
1.1 论文背景 |
1.2 论文内容 |
第二章 背景知识介绍 |
2.1 短信流程介绍 |
2.1.1 移动终端主呼短消息过程 |
2.1.2 移动终端接收短消息过程 |
2.1.3 提醒消息传递过程 |
2.2 Sigtran协议栈介绍 |
2.2.1 信令传输层 |
2.2.2 信令传输适配层 |
2.2.3 应用层 |
2.3 CIN-SCF中间件介绍 |
2.3.1 CIN-SCF系统环境 |
2.3.2 业务逻辑程序开发 |
第三章 短信中心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 短信中心功能概述 |
3.1.1 总体概述 |
3.1.2 短信中心系统角色分析 |
3.2 核心功能需求 |
3.2.1 基本短信功能 |
3.2.2 辅助功能 |
3.3 网管和操作维护要求 |
3.3.1 性能管理 |
3.3.2 故障管理 |
3.3.3 配置管理 |
3.3.4 安全管理 |
3.4 设备容量及性能要求 |
3.4.1 容量要求 |
3.4.2 性能要求 |
3.4.3 可靠性 |
第四章 短信中心系统的总体设计 |
4.1 系统环境 |
4.2 系统静态结构 |
4.3 系统动态结构 |
4.3.1 本地短信 |
4.3.2 漫游短信 |
4.3.3 短信群发 |
4.3.4 超长短信 |
4.3.5 国际短信 |
4.3.6 短信重发 |
4.3.7 短信计费 |
4.3.8 系统管理 |
4.4 数据结构设计 |
4.4.1 系统配置设计 |
4.4.2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
第五章 短信中心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业务模块 |
5.1.1 SMC模块 |
5.1.2 SMS-GMSC模块 |
5.1.3 SMS-IWMSC模块 |
5.2 计费模块 |
5.2.1 计费模块处理流程 |
5.2.2 计费模块与计费中心接口设计 |
第六章 短信中心系统的测试 |
6.1 测试环境 |
6.2 测试方法与测试结果 |
6.2.1 单元测试 |
6.2.2 集成测试 |
6.2.3 系统测试 |
第七章 短信中心系统的应用部署 |
7.1 系统部署说明 |
7.2 系统运营情况 |
第八章 结束语 |
8.1 工作总结 |
8.2 系统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陕西电信IP综合网络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 |
2.1 系统建设目标 |
2.1.1 近期目标 |
2.1.2 远期目标 |
2.2 系统建设原则 |
2.2.1 开放性 |
2.2.2 安全性 |
2.2.3 可靠性 |
2.2.4 扩展性 |
2.3 系统功能需求 |
2.3.1 资源管理 |
2.3.2 故障管理 |
2.3.3 性能管理 |
2.3.4 拓扑管理 |
2.3.5 报表管理 |
2.3.6 配置管理 |
2.3.7 VPN 管理 |
2.3.8 系统管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1 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
3.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3.3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3.4 系统安全性设计 |
3.4.1 网络安全性 |
3.4.2 主机系统安全 |
3.4.3 应用系统安全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资源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
4.1.1 资源管理范围 |
4.1.2 资源管理功能 |
4.1.3 IP 地址管理功能 |
4.1.4 资源报表统计 |
4.2 故障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
4.2.1 告警采集 |
4.2.2 告警分析处理 |
4.2.3 告警呈现 |
4.2.4 告警通知 |
4.2.5 告警同步 |
4.2.6 用户故障定位 |
4.2.7 告警查询统计 |
4.2.8 故障单管理 |
4.2.9 告警数据的存储、备份与删除 |
4.3 性能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
4.3.1 性能参数配置 |
4.3.2 性能数据采集 |
4.3.3 性能数据处理 |
4.3.4 性能数据分析 |
4.3.5 性能监控 |
4.3.6 性能查询 |
4.4 拓扑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
4.4.1 网络拓扑发现和编辑 |
4.4.2 视图及管理 |
4.4.3 拓扑图的层次及视图 |
4.4.4 网络拓扑的呈现 |
4.4.5 拓扑图网络监视 |
4.5 报表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
4.5.1 报表模板 |
4.5.2 报表自动生成 |
4.5.3 已生成报表管理 |
4.6 配置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
4.6.1 配置数据的采集 |
4.6.2 配置查询 |
4.6.3 配置备份 |
4.6.4 配置比较 |
4.6.5 配置数据的同步和刷新 |
4.6.6 配置分析 |
4.6.7 基于模板的配置功能 |
4.6.8 配置下发 |
4.7 VPN 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
4.7.1 VPN 拓扑 |
4.7.2 VPN 告警 |
4.7.3 VPN 性能 |
4.7.4 查询和统计 |
4.8 系统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
4.8.1 用户管理 |
4.8.2 用户组管理 |
4.8.3 用户组权限分配 |
4.8.4 系统日志管理 |
4.8.5 数据安全 |
4.8.6 网管系统自身管理 |
4.9 系统实施 |
4.10 系统效益 |
4.11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测试方案与方法 |
5.2 联调测试 |
5.2.1 概述 |
5.2.2 测试接口说明 |
5.2.3 联调环境及人员配置 |
5.2.4 联调用例 |
5.2.5 联调测试结果 |
5.3 集成测试 |
5.3.1 概述 |
5.3.2 测试环境 |
5.3.3 联调用例 |
5.3.4 测试结果 |
5.4 系统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IP网络业务识别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IP网络业务识别方法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
2.1 IP网络流量特点 |
2.1.1 传统IP网络业务 |
2.1.2 网络新业务 |
2.1.3 宽带网络运营现状 |
2.1.4 宽带运营面临的主要问题 |
2.2 IP网络业务识别方法的研究现状 |
2.2.1 端口分析法 |
2.2.2 DPI流识别方法 |
2.2.3 深度流检测(DFI)方法 |
2.2.4 基于机器学习的流量统计特性方法 |
2.2.5 其他识别方法 |
2.3 IP网络业务识别方法的对比 |
2.3.1 DPI和DFI对比 |
2.3.2 其他流量识别方法比较 |
第三章 基于多识别引擎的IP网络业务识别模型 |
3.1 识别模型 |
3.2 模型应用-基于DPI和SAT技术的QQ语音业务识别方法 |
3.2.1 腾讯业务的通信机制研究 |
3.2.2 基于DPI和ISA智能会话关联技术的腾讯语音业务识别算法 |
第四章 基于决策树模型的业务识别方法研究 |
4.1 数据挖掘技术在业务识别中的应用 |
4.2 机器学习算法概述 |
4.2.1 基于机器学习的IP网络业务识别方法 |
4.2.2 机器学习-分类分析方法 |
4.2.3 机器学习-聚类分析方法 |
4.3 分类分析方法 |
4.3.1 决策树模型 |
4.3.2 朴素贝叶斯算法 |
4.3.3 贝叶斯网络 |
4.3.4 随机森林 |
4.3.5 K-最近邻 |
4.3.6 SVM支持向量机 |
4.4 基于决策树模型的业务识别方法 |
4.4.1 决策树模型详述 |
4.4.2 决策树基本思想 |
4.4.3 决策树处理分类问题过程 |
4.4.4 C4.5 算法的分类模型 |
4.4.5 决策树属性选择策略 |
4.4.6 决策树的构建 |
4.4.7 决策树的修剪 |
4.4.8 决策树的模型评估方法 |
4.4.9 实验验证 |
第五章 业务识别方法在IP骨干网中的应用 |
5.1 带宽管理和流量控制 |
5.1.1 串联流量控制 |
5.1.2 并联流量控制 |
5.2 流量和用户行为分析 |
5.2.1 总体概述 |
5.2.2 典型部署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
致谢 |
(8)广电双向HFC与IP电话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广电双向H FC网络将成为IP电话发展的新生力量 |
2 基于双向H FC的IP电话系统简介 |
(1) 多媒体终端适配器 (MTA) |
(2) 电缆调制解调器 (Cable Modem) |
(3) 双向HFC接入网 |
(4) Cable Modem头端系统 (CMTS) |
(5) 宽带电话网关相关组件 |
(6) 功能服务器组 |
3 基于双向H FC的宽带电话接入模型 |
4 结束语 |
(9)江苏联通IP网网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项目背景 |
1.2 个人工作成果 |
1.3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1.5 国际主流网管系统介绍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基础 |
2.1 城域网接入技术发展 |
2.1.1 MSTP 介绍 |
2.1.2 OTN 介绍 |
2.1.3 EPON 介绍 |
2.2 城域网网管技术 |
2.3 城域网网管功能模块介绍 |
2.3.1 故障管理 |
2.3.2 流量管理 |
2.3.3 性能管理 |
2.3.4 资源管理 |
2.4 MPLS VPN 技术 |
2.5 VLAN 技术 |
2.6 QinQ 技术 |
2.7 SNMP |
2.8 Syslog Protocol 简介 |
2.8.1 Syslog 的发送和接收 |
2.8.2 配置实例 |
2.8.3 UNIX 服务器 |
第三章 网管系统需求分析和难点剖析 |
3.1 江苏联通IP 网结构 |
3.2 江苏城域网络组织现状 |
3.3 设备配置现状 |
3.4 江苏IP 城域网维护现状和网管需求分析 |
3.4.1 数据采集网管通道的设计原则 |
3.4.2 网管软件可针对骨干层和接入层设备分别布署 |
3.4.3. 接入层设备的网管软件应遵循的原则 |
3.4.4. 骨干层和业务接入控制层设备的网管软件应遵循的原则 |
3.4.5 网络安全策略的规划和部署 |
3.4.6 宽带接入网业务测试管理 |
3.4.7 网管建设项目实施应快捷经济 |
3.5 IP 网网管系统平台设计难点讨论及分析 |
3.5.1 带内网管及其设置 |
3.5.2 城域网骨干网和接入网设备的管理IP 地址规划 |
3.5.3 保障网络层的通达方案 |
3.5.4 VLAN 资源规划 |
第四章 基于MPLS VPN 的数据采集网管通道方案设计与实施 |
4.1 相关路由协议设计 |
4.1.1 现有网络环境下的实际操作方案 |
4.1.2 城域网BGP 路由设计 |
4.1.3 MP-BGP 路由设计 |
4.1.4 城域网内PE-CE 路由设计 |
4.2 三层MPLS VPN 规划 |
4.2.1 江苏联通VPN 命名规则 |
4.2.2 江苏联通 RD 和 RT 规划 |
4.3 城域网互联接口地址和城域网内IP 地址规划 |
4.4 VLAN 规划 |
4.5 城域网MPLS VPN 设备配置范例 |
4.6 硬件设备的扩容改造计划 |
4.7 网管通道方案的建设和实施 |
4.8 IP 网网管软件部署方案 |
4.9 骨干层网管的选择 |
4.10 网管实施 |
4.10.1 网络设备数据配置 |
4.11 江苏联通IP 网网管实施流程图 |
4.12 江苏联通IP 网网管测试过程 |
4.13 江苏联通IP 网网管上线前后相关数据对比 |
4.14 江苏联通IP 网网管实施最终结果 |
第五章 总结 |
5.1 研究工作与结论 |
5.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SNMP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1 网络管理系统概述 |
1.1.2 网络管理国内外研究发展概况 |
1.2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SNMP网络管理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
2.1 SNMP网管体系结构 |
2.1.1 一般网管系统架构 |
2.1.2 管理信息库MIB |
2.1.3 简单网络协议SNMP |
2.2 SNMP协议通信 |
2.2.1 SNMP协议的引入方案 |
2.2.2 SNMP消息的发送和接收 |
2.2.3 SNMP变量绑定 |
2.3 Telnet协议通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网管系统的设计 |
3.1 网管系统需求分析 |
3.2 网管系统应用场景 |
3.2.1 网络产品融合共管 |
3.2.2 带宽承载网络 |
3.2.3 IP骨干网 |
3.3 网管系统概要设计及模块划分 |
3.3.1 网元管理 |
3.3.2 VPN业务管理 |
3.3.3 安全策略集中配置 |
3.3.4 性能管理 |
3.3.5 告警管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网管系统的实现 |
4.1 网元管理 |
4.1.1 网元框架前台 |
4.1.2 网元框架后台 |
4.1.3 网元模块实现 |
4.2 VPN业务管理 |
4.2.1 功能需求 |
4.2.2 业务管理模块与其他模块的关系 |
4.2.3 业务后台系统结构 |
4.2.4 业务流程说明 |
4.2.5 设计约束 |
4.2.6 VPN业务管理组件视图 |
4.3 策略集中配置管理 |
4.3.1 功能需求 |
4.3.2 子系统上下文视图 |
4.3.3 策略子系统的总体架构 |
4.3.4 策略集中配置流程说明 |
4.4 性能管理 |
4.4.1 性能任务的建立过程 |
4.4.2 性能任务的启动过程 |
4.4.3 性能模块实现 |
4.5 故障管理 |
4.6 网管系统组网方式 |
4.6.1 带内组网 |
4.6.2 带外组网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IP骨干网实时性能管理研究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Y通信项目方案设计研究[D]. 赵亮. 东南大学, 2019(06)
- [2]基于WLAN室内分布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崔隽. 南京理工大学, 2016(06)
- [3]山东电信IP VPN网管系统设计与实现[D]. 张滨.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4]有线电视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王倩,闫冬,李成龙. 中国有线电视, 2014(S1)
- [5]基于CIN-SCF中间件的短信中心的设计与实现[D]. 吴小帆. 北京邮电大学, 2014(04)
- [6]陕西电信IP综合网络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王臻.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02)
- [7]IP网络业务识别关键技术研究[D]. 王攀. 南京邮电大学, 2013(06)
- [8]广电双向HFC与IP电话技术[J]. 吴永栋. 有线电视技术, 2012(08)
- [9]江苏联通IP网网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何家伟. 电子科技大学, 2011(12)
- [10]基于SNMP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玮.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