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花注射液治疗稳定型心绞痛(论文文献综述)
尹聪,程静,孙辉,李娟[1](2021)在《中药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对患者血脂水平影响系统评价和网状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不同中药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对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VIP Data)、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有关中药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随机对照试验,所有研究员均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质量评价,对符合质量标准的研究采用OpenBUGS和Stata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69项研究,涉及22种干预措施,在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方面,舒血宁、丹红、血塞通、参芎葡萄糖、疏血通、银杏达莫、丹参酮ⅡA磺酸钠和灯盏花素联合常规西医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舒血宁联合常规西医优于复方丹参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在降低甘油三酯(TG)方面,舒血宁、丹参、红花黄色素、丹红、血塞通和疏血通联合常规西医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舒血宁、丹参、红花黄色素和丹红联合常规西医优于复方丹参或灯盏花素联合常规西医治疗,血塞通联合常规西医优于灯盏花素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方面,舒血宁、血塞通和丹红联合常规西医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舒血宁联合常规西医优于丹红、复方丹参、丹参川芎嗪、参芎葡萄糖、疏血通、银杏达莫、丹参、血必净、灯盏花素、瓜蒌皮、苦碟子和香丹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在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方面,舒血宁、丹参酮ⅡA磺酸钠、丹参、红花黄色素和丹红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舒血宁或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常规西医优于丹参川芎嗪或灯盏细辛联合常规西医治疗,舒血宁联合常规西医优于丹红、疏血通、血必净、复方丹参、银杏达莫、血塞通、葛根素、苦碟子和参芎葡萄糖联合常规西医。结论现有证据表明,根据SUCRA排序结果,舒血宁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在降脂方面成为最好的干预措施的可能性最大,推荐临床使用。受纳入研究质量的限制,所得结论仍待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证实。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2](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指出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人。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3](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指出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崔伊凡[4](2020)在《冠心宁注射液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指出选题依据:冠心宁注射液是丹参和川芎经加工制成的中药注射剂,具有活血化瘀、通脉养心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具有多年临床应用历史。冠心宁注射液属于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是山西省注射液的优势品种,在全国共有7个生产企业,山西省占到5个。此外,山西还有另外两种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即红花注射液和舒血宁注射液。三种注射液临床应用接近,但红花注射液和舒血宁注射液在临床使用量上明显多于冠心宁注射液。因此,本研究拟对冠心宁注射液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揭示冠心宁注射液的作用特点和扩大临床应用奠定基础。目的:本课题以冠心宁注射液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快速识别和鉴定,为其活性成分研究奠定基础;分析低温、冻融、高温和光照对冠心宁注射液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为明确冠心宁注射液在运输及仓储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奠定基础;对冠心宁注射液体外抗凝血、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并与红花注射液和舒血宁注射液进行比较;最后通过网络药理学揭示冠心宁注射液在抗血栓、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血方面的作用机制。方法:(1)联合采用UPLC-Q Orbitrap HRMS与1H-NMR技术对冠心宁注射液及其不同溶剂萃取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析;通过分析不同结构类型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结合构建的化合物分子网络进行结构鉴定。(2)明确冠心宁注射液在运输及仓储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研究低温、冻融、高温和光照对冠心宁注射液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以丹参素钠、原儿茶醛、阿魏酸、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的含量为定量指标,结合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相对含量比较,评价不同影响因素对冠心宁注射液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3)比较冠心宁注射液与另外两种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和舒血宁注射液)的体外抗凝血(APTT,PT,TT的测定)、抑制血小板聚集(抗PAF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抗氧化活性(DPPH、FRAP),并通过网络药理学揭示冠心宁注射液在抗血栓、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血方面的作用机制。结果:(1)联合采用UPLC-QOrbitrap HRMS与1H-NMR技术,通过对冠心宁注射液以及不同溶剂萃取部位的分析,推测并初步鉴定194个化合物,包括糖类4个、氨基酸类11个、核苷酸类4个、有机酸类27个、二萜醌类43个、苯酞类42个、丹酚酸类26个、黄酮类1个、脂肪酸类2个、三萜类2个、甾体类1个、其他类31个。与直接分析注射液相比,通过对不同极性溶剂萃取部位的分析,可进一步推测并初步鉴定冠心宁注射液中45个化合物。构建了二萜醌类与苯酞类化合物的分子网络,利用其诊断离子和质谱裂解规律,进一步推测了6个苯酞类和13个二萜醌类化合物。此外,通过NMR技术鉴定了冠心宁注射液中16个初级代谢产物,其中有10个化合物仅在NMR分析中鉴定。(2)明确了冠心宁注射液在低温、冻融、高温、强光照射四个不同影响因素条件下主要成分含量的变化。丹参素钠在高温条件下含量升高,其他条件下相对稳定;阿魏酸、香草酸、绿原酸、咖啡酸在不同的影响因素条件下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在低温条件下含量升高,在冻融和高温条件下含量降低;迷迭香酸、丹酚酸B在高温、强光照射条件下含量降低,在低温条件下较为稳定。(3)在体外抗凝血作用方面,冠心宁注射液具有显着延长APTT、PT、TT的作用,冠心宁注射液与红花注射液的体外抗凝血作用能力相当,且明显强于舒血宁注射液;冠心宁注射液具有显着抑制PAF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冠心宁注射液与红花注射液能力相当且明显强于舒血宁注射液,冠心宁注射液对PAF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最强;在抗氧化活性方面,冠心宁注射液的活性强于红花注射液和舒血宁注射液。筛选出冠心宁注射液中24个化合物与抗凝血、抗血栓、抑制血小板聚集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有71个共有靶点,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冠心宁注射液抗凝血、抗血栓、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能与补体和凝血级联通路、Rap1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有关。结论:本文通过联合运用UPLC-QOrbitrap HRMS与1H-NMR分析技术,初步推测并鉴定到冠心宁注射液中194个化合物,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推测和鉴定146个化合物。其次,明确了冠心宁注射液在运输及仓储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发现高温与强光照射对冠心宁注射液中化学成分影响较大,冻融也会对部分成分产生影响,而低温条件对冠心宁注射液中化学成分影响较小,因此建议选择高于零度的低温环境保存;冠心宁注射液的体外抗凝血、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氧化作用均较强,通过网络药理学发现其主要从补体和凝血级联通路、Rap1信号通路等来发挥抗凝血、血栓、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揭示了冠心宁注射液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
郑亿梁[5](2019)在《枳实薤白桂枝汤合丹参饮治疗痰气瘀结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从临床出发,对枳实薤白桂枝汤合丹参饮治疗痰气瘀结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进行临床疗效研究,以期为中医传承做出微不足道的贡献,为患者解除病痛提供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方法:选取2016.9-2018.6在山东省中医院西院区急诊病房住院患有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辨证为痰气瘀结证,符合本实验纳入标准且不符合排除、剔除标准的患者。将60例病例随机分成:A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抗血小板与抗凝、稳定斑块、逆转心肌重构等)B实验组:常规西医治疗(抗血小板与抗凝、稳定斑块、逆转心肌重构等)加枳实薤白桂枝汤合丹参饮治疗。治疗周期为14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一般安全性指标,如血常规、肝功(ALT、AST)、肾功、尿常规、空腹血糖等,以及疗效性指标:(1)中医症状积分(2)心电图(3)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心肌酶,治疗前后各检查一次(4)GRACE评分。进行相应的结果分析,评价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单项症状积分都有所降低,二者存在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电图比较,存在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指标有所改善,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RP都有所降低,,二者存在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心肌酶指标都有所降低,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GRACE评分整体水平由高危降为中危,二者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过程中患者安全性指标较好,无明显不良反应,且无疾病突然恶化者。结论:1.枳实薤白桂枝汤合丹参饮配合常规西医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更有利于缓解痰气瘀结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表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缓解患者体内炎症反应,安全性较好;2.枳实薤白桂枝汤合丹参饮配合常规西医治疗与单纯西医治疗都可以改善痰气瘀结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指标以及心肌损伤指标,降低患者的GRACE评分危险分层,二者相比无明显差异。
李博[6](2017)在《红花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红花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滴丸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62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复方丹参滴丸及红花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hs-CRP水平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压积)变化情况。结果:经过治疗,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90.32%)高于对照组(6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降低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压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各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红花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良好,可有效降低血浆黏度及血清hs-CRP水平,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丹,马延,吴嘉瑞,张冰[7](2017)在《基于Meta分析的红花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红花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系统检索Embase、Pub Med、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 Med)、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16年6月1日,全面搜集红花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资料并通过Rev 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累计876例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红花注射液可提高心绞痛疗效(RR=1.31,95%CI:1.221.40,P<0.000 01)和心电图疗效(RR=1.40,95%CI:1.241.59,P<0.000 01);但红花注射液不能明显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浆黏度。仅4篇文献记录了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红花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有较好的疗效,但其安全性仍需进一步探讨。
邬树岐[8](2016)在《红花注射液治疗心绞痛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并分析采用红花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效果。方法将我院自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48例患有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是采用常规方案进行治疗的常规组;另外一组是采用的是在基础治疗之上配合红花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治疗方案的治疗组。两组患者均进行2周的用药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分析。结果采用红花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的治疗组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率明显好于基础治疗的常规组,并且患者的胸痛、胸闷等症状均得到明显的缓解与改善,同时心电图的数据有所好转,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红花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滴丸在临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明显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鹿暖[9](2016)在《稳定型心绞痛循证病机—证治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系统评价方法,构建稳定型心绞痛循证病机-证治体系,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检索CBM、CNKI、VIP、Wanfang data各国内中文数据库中中医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筛选合格研究,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进行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2)以有效、安全及统计结果稳定为标准,筛选中医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优势治法、方药。结果:共检索到相关临床对照试验研究28704篇,最终纳入合格研究402篇。Jadad评分,60项研究得分≥3分,其余研究得分均<3分。涉及汤剂、丸剂、散剂、注射剂等方药155种,体现出益气养阴、活血祛瘀、益气活血祛瘀等12种治法及其相应治则的临床指导作用。结论:(1)虚性病机—证治体系为气虚-气虚证-补气法-黄芪注射液;气阴两虚-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法-参麦注射液。(2)实性病机—证治体系为心血瘀阻-心血瘀阻证-活血祛瘀法-葛根素注射液、银丹心脑通胶囊、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血府逐瘀汤、杏丁注射液、心可舒片、疏血通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复方丹参滴丸、血塞通胶囊。(3)虚实夹杂病机—证治体系为气阴两虚,瘀血阻滞-气阴两虚,瘀血阻滞证-益气养阴,活血祛瘀法-稳心颗粒;气虚痰瘀阻络-气虚痰瘀阻络证-芳香开窍,益气活血祛瘀法-麝香保心丸;气虚血瘀-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祛瘀法-补阳还五汤、通心络胶囊。
金建峰,方贤土[10](2016)在《红花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红花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方法:将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3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红花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流变学各项指标、心功能指标、心绞痛积分变化,并统计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安全性。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hs-CRP水平、心绞痛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hs-CRP水平及心绞痛积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s-CRP水平及心绞痛积分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显着(P<0.05)。治疗前,2组各项血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项血流变学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显着(P<0.05)。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94.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1%(χ2=17.96,P<0.05)。结论:红花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滴丸辅助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着且安全。
二、红花注射液治疗稳定型心绞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花注射液治疗稳定型心绞痛(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对患者血脂水平影响系统评价和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纳入标准 |
1.2.1 研究类型 |
1.2.2 研究对象 |
1.2.3 干预措施 |
1.2.4 结局指标 |
1.3 排除标准 |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1.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1.6 数据综合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3 收敛性评估 |
2.4 网状meta分析 |
2.4.1 TC |
2.4.2 TG |
2.4.3 HDL-C |
2.4.4 LDL-C |
2.5 排序概率 |
2.6 异质性和不一致性评价 |
3 讨论 |
(2)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
2 指南制定方法 |
2.1 临床问题构建 |
2.2 中成药遴选 |
2.3 检索策略 |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
2.4.1 纳入标准 |
2.4.2 排除标准 |
2.4.3 资料提取 |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6 证据综合分析 |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 |
2.8 推荐意见形成 |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
3.1 稳定性心绞痛 |
3.1.1 临床问题 |
3.1.2 推荐意见 |
3.1.3 证据描述 |
3.1.3.1 通心络胶囊(1C) |
3.1.3.2 脑心通胶囊(1C) |
3.1.3.3 丹蒌片(2B) |
3.1.3.4 麝香保心丸(1B) |
3.1.3.5 复方丹参滴丸(1B) |
3.1.3.6 丹红注射液(2D) |
3.1.3.7 红花注射液(2C) |
3.1.3.8 芪参益气滴丸(1C) |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
3.2.1 临床问题 |
3.2.2 推荐意见 |
3.2.3 证据描述 |
3.2.3.1 通心络胶囊(1C) |
3.2.3.2 脑心通胶囊(2D) |
3.2.3.3 丹蒌片(2C) |
3.2.3.4 麝香保心丸(1B) |
3.2.3.5 复方丹参滴丸(1C) |
3.2.3.6 血府逐瘀胶囊(2D) |
3.2.3.7 丹红注射液(1C) |
3.2.3.8 红花注射液(2D) |
3.2.3.9 参麦注射液(2C) |
3.3 急性心肌梗死 |
3.3.1 临床问题 |
3.3.2 推荐意见 |
3.3.3 证据描述 |
3.3.3.1 麝香保心丸(1B) |
3.3.3.2 参麦注射液(2C) |
3.4 围介入手术期 |
3.4.1 临床问题 |
3.4.2 推荐意见 |
3.4.3 证据描述 |
3.4.3.1 通心络胶囊(1C) |
3.4.3.2 脑心通胶囊(2D) |
3.4.3.3 丹蒌片(2B) |
3.4.3.4 麝香保心丸(1C) |
3.4.3.5 复方丹参滴丸(1C) |
3.4.3.6 丹红注射液(2C) |
3.4.3.7 参麦注射液(2C) |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期前收缩 |
3.5.1.1 临床问题 |
3.5.1.2 推荐意见 |
3.5.1.3 证据描述 |
3.5.1.3.1 稳心颗粒(1B) |
3.5.1.3.2 参松养心胶囊(1C) |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
3.5.2.1 临床问题 |
3.5.2.2 推荐意见 |
3.5.2.3 证据描述 |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 |
3.5.3.1 临床问题 |
3.5.3.2 推荐意见 |
3.5.3.3 证据描述 |
3.5.3.3.1 参松养心胶囊(1C) |
3.5.3.3.2 稳心颗粒(1C) |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
3.6.1 临床问题 |
3.6.2 推荐意见 |
3.6.3 证据描述 |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
3.7.1 临床问题 |
3.7.2 推荐意见 |
3.7.3 证据描述 |
3.7.3.1 速效救心丸(1C) |
3.7.3.2 复方丹参滴丸(1C) |
3.7.3.3 麝香保心丸(1C) |
3.7.3.4 宽胸气雾剂(1C) |
4 中成药治疗冠心病药物推荐及证候分型判断流程(见图1、图2) |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
5.1 药物的遴选 |
5.2 干预措施 |
5.3 结局指标 |
5.4 证据的筛选 |
5.5 诊断标准 |
5.6 辨证分型 |
5.7 共识结果 |
6 更新计划 |
6.1 更新时间 |
6.2 更新方法 |
(3)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
2 指南制定方法 |
2.1 临床问题构建 |
2.2 中成药遴选 |
2.3 检索策略 |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
2.4.1 纳入标准 |
2.4.2 排除标准 |
2.4.3 资料提取 |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6 证据综合分析 |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表1~3) |
2.8 推荐意见形成 |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
3.1 稳定性心绞痛 |
3.1.1 临床问题 |
3.1.2 推荐意见 |
3.1.3 证据描述 |
3.1.3. 1 通心络胶囊(1C) |
3.1.3. 2 脑心通胶囊(1C) |
3.1.3. 3 丹蒌片(2B) |
3.1.3. 4 麝香保心丸(1B) |
3.1.3. 5 复方丹参滴丸(1B) |
3.1.3. 6 丹红注射液(2D) |
3.1.3. 7 红花注射液(2C) |
3.1.3. 8 芪参益气滴丸(1C) |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
3.2.1 临床问题 |
3.2.2 推荐意见 |
3.2.3 证据描述 |
3.2.3. 1 通心络胶囊(1C) |
3.2.3. 2 脑心通胶囊(2D) |
3.2.3. 3 丹蒌片(2C) |
3.2.3. 4 麝香保心丸(1B) |
3.2.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
3.2.3. 6 血府逐瘀胶囊(2D) |
3.2.3. 7 丹红注射液(1C) |
3.2.3. 8 红花注射液(2D) |
3.2.3. 9 参麦注射液(2C) |
3.3 急性心肌梗死 |
3.3.1 临床问题 |
3.3.2 推荐意见 |
3.3.3 证据描述 |
3.3.3. 1 麝香保心丸(1B) |
3.3.3. 2 参麦注射液(2C) |
3.4 围介入手术期 |
3.4.1 临床问题 |
3.4.2 推荐意见 |
3.4.3 证据描述 |
3.4.3. 1 通心络胶囊(1C) |
3.4.3. 2 脑心通胶囊(2D) |
3.4.3. 3 丹蒌片(2B) |
3.4.3. 4 麝香保心丸(1C) |
3.4.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
3.4.3. 6 丹红注射液(2C) |
3.4.3. 7 参麦注射液(2C) |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 |
3.5.1. 1 临床问题 |
3.5.1. 2 推荐意见 |
3.5.1. 3 证据描述 |
3.5.1. 3. 1 稳心颗粒(1B) |
3.5.1. 3. 2 参松养心胶囊(1C) |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
3.5.2. 1 临床问题 |
3.5.2. 2 推荐意见 |
3.5.2. 3 证据描述 |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房颤 |
3.5.3. 1 临床问题 |
3.5.3. 2 推荐意见 |
3.5.3. 3 证据描述 |
3.5.3. 3. 1 参松养心胶囊(1C) |
3.5.3. 3. 2 稳心颗粒(1C) |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
3.6.1 临床问题 |
3.6.2 推荐意见 |
3.6.3 证据描述 |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
3.7.1 临床问题 |
3.7.2 推荐意见 |
3.7.3 证据描述 |
3.7.3. 1 速效救心丸(1C) |
3.7.3. 2 复方丹参滴丸(1C) |
3.7.3. 3 麝香保心丸(1C) |
3.7.3. 4 宽胸气雾剂(1C) |
4 |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
5.1 药物的遴选 |
5.2 干预措施 |
5.3 结局指标 |
5.4 证据的筛选 |
5.5 诊断标准 |
5.6 辨证分型 |
5.7 共识结果 |
6 更新计划 |
6.1 更新时间 |
6.2 更新方法 |
(4)冠心宁注射液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立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技术流程图及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冠心宁注射液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2.1.1 丹酚酸类 |
2.1.2 咖啡酰奎尼酸类 |
2.1.3 苯酞类 |
2.1.4 有机酸类 |
2.1.5 氨基酸类 |
2.1.6 糖类 |
2.1.7 其他类 |
2.2 冠心宁注射液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
2.2.1 含量测定 |
2.2.2 指纹图谱 |
2.2.3 生物活性评价 |
2.2.4 安全性评价 |
2.3 冠心宁注射液药理和毒理作用研究进展 |
2.3.1 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 |
2.3.2 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保护作用 |
2.3.3 毒理学评价 |
2.4 冠心宁注射液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2.4.1 心血管疾病 |
2.4.2 脑血管疾病 |
2.4.3 呼吸系统疾病 |
2.4.4 肾疾病 |
2.4.5 糖尿病相关疾病 |
第三章 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核磁共振技术快速识别和鉴定冠心宁注射液的化学成分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样品溶液的制备 |
3.3.2 UPLC-QOrbitrap HRMS分析 |
3.3.3 核磁共振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丹参和川芎化学成分数据库的建立 |
3.4.2 冠心宁注射液UPLC-QOrbitrap HRMS分析 |
3.4.3 冠心宁注射液不同萃取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
3.4.4 冠心宁注射液中苯酞类和二萜醌类化合物的分子网络与特征离子 |
3.4.5 冠心宁注射液NMR分析 |
3.5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冠心宁注射液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影响因素试验 |
4.3.2 HPLC含量测定 |
4.3.3 指纹图谱 |
4.3.4 数据分析 |
4.4 实验结果 |
4.4.1 含量测定指标的变化 |
4.4.2 HPLC指纹图谱分析 |
4.5 讨论与小结 |
第五章 冠心宁注射液的体外生物活性和网络药理学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2.1 实验血浆 |
5.2.2 实验试剂 |
5.2.3 实验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测定 |
5.3.2 凝血酶原时间(PT)的测定 |
5.3.3 凝血酶时间(TT)的测定 |
5.3.4 抑制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活性测定 |
5.3.5 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活性测定 |
5.3.6 DPPH自由基(DPPH·)清除活性测定 |
5.3.7 FRAP铁离子还原活性测定 |
5.3.8 网络药理学活性成分的筛选 |
5.3.9 靶点的预测 |
5.3.10 靶点通路注释分析 |
5.3.11 数据处理 |
5.4 实验结果 |
5.4.1 冠心宁注射液对APTT的影响 |
5.4.2 冠心宁注射液对PT的影响 |
5.4.3 冠心宁注射液对TT的影响 |
5.4.4 冠心宁注射液对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影响 |
5.4.5 冠心宁注射液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影响 |
5.4.6 冠心宁注射液对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的影响 |
5.4.7 冠心宁注射液对FRAP铁离子还原活性的影响 |
5.4.8 冠心宁注射液活性成分的初步筛选 |
5.4.9 冠心宁注射液活性成分的靶点预测 |
5.4.10 靶点通路注释分析 |
5.5 讨论与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1.1 冠心宁注射液中化学成分的综合表征 |
6.1.2 冠心宁注射液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
6.1.3 冠心宁注射液体外生物活性与网络药理学研究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5)枳实薤白桂枝汤合丹参饮治疗痰气瘀结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一) 西医诊断标准 |
(二) 中医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剔除标准 |
五、研究方法 |
六、观察指标 |
七、疗效判定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002 |
八、统计分析 |
(一) 一般情况 |
(二) 临床研究资料统计 |
(三)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监测 |
九、研究结论 |
讨论 |
一、中医学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 |
(一) 中医学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病名的认识 |
(二) 中医学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探讨 |
(三)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痰气瘀结证型的源流 |
(四) 中医学对痰气瘀结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疗思路 |
(五) 枳实薤白桂枝汤合丹参饮的组方规律及相关药理研究 |
二、西医学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 |
(一)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 |
(二)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相关评估指标 |
三、枳实薤白桂枝汤合丹参饮治疗痰气瘀结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分析 |
(一)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单项症状积分分析 |
(二)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表现情况分析 |
(三)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情况分析 |
(四)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指标分析 |
(五)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肌酶指标分析 |
(六) 两组患者GRACE评分比较 |
(七) 安全性分析 |
四、中医药治疗前景及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6)红花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方法 |
1.4.1 对照组 |
1.4.2 研究组 |
1.5 观察指标 |
1.6 疗效评价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s-CRP水平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
3 讨论 |
(7)基于Meta分析的红花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策略 |
1.2 纳入标准 |
1.2.1 研究类型 |
1.2.2 研究对象 |
1.2.3 干预措施 |
1.2.4 结局指标 |
1.3 排除标准 |
1.4 数据提取与质量评价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评价的研究质量 |
2.4 Meta分析结果 |
2.4.1 心绞痛疗效 |
2.4.2 心电图疗效 |
2.4.3 血浆黏度 |
2.5 敏感性分析 |
2.6 文献发表偏倚评价 |
2.7 安全性 |
3 讨论 |
(9)稳定型心绞痛循证病机—证治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系统评价 |
一、资料与方法 |
(一)文献纳入标准 |
(二)文献排除标准 |
(三)文献检索 |
(四)文献筛选 |
(五)资料提取 |
(六)方法学质量评价 |
(七)统计分析 |
二、结果 |
(一)文献检索结果 |
(二)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三)纳入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
(四)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结果 |
讨论 |
一、基于临床疗效构建病机-证治理论体系的必要性 |
二、病机-证治理论体系构建模式与方法 |
三、中医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分析 |
(一)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二)中医药有效性分析 |
(三)中医药安全性分析 |
(四)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
(五)漏斗图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10)红花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一般资料 |
2 治疗方法 |
2.1 对照组 |
2.2治疗组 |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
3.1 观察指标 |
3.2 统计学方法 |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
4.1 疗效标准 |
4.2 2组治疗前、后hs-C R P水平及心绞痛积分变化情况比较 |
4.3 2组治疗前、后各项血流变学指标变化 |
4.4 2组临床疗效比较 |
4.5 不良反应 |
5 讨论 |
四、红花注射液治疗稳定型心绞痛(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对患者血脂水平影响系统评价和网状Meta分析[J]. 尹聪,程静,孙辉,李娟.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8)
- [2]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09)
- [3]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4)
- [4]冠心宁注射液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D]. 崔伊凡. 山西大学, 2020(01)
- [5]枳实薤白桂枝汤合丹参饮治疗痰气瘀结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D]. 郑亿梁.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6]红花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研究[J]. 李博. 亚太传统医药, 2017(21)
- [7]基于Meta分析的红花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评价研究[J]. 张丹,马延,吴嘉瑞,张冰.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17(04)
- [8]红花注射液治疗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 邬树岐. 中国医药指南, 2016(26)
- [9]稳定型心绞痛循证病机—证治体系构建研究[D]. 鹿暖.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03)
- [10]红花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J]. 金建峰,方贤土. 新中医, 2016(05)
标签:红花注射液论文; 心绞痛论文; 丹参滴丸的作用与功效论文; 不稳定型心绞痛论文; 丹参滴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