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21例肺癌脑转移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于宾宾[1](2021)在《射波刀治疗肺癌脑转移瘤回顾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收集经射波刀治疗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肺癌脑转移瘤的基本情况、分析疾病特征、比较肿瘤标志物变化、研究近期疗效和预后情况的影响因素,为射波刀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7月-2018年12月某医院首次行射波刀治疗的185例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患者的基本情况、研究患者疾病特征、比较肿瘤标志物变化情况、分析近期疗效和预后情况及其影响因素。采用Epidata 3.1和SPSS24.0对临床资料进行录入、整理和分析。采用χ2检验分析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疾病特征和近期疗效;采用Friedman秩和检验分析肺癌脑转移瘤患者肿瘤标志物变化情况;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分析肺癌脑转移瘤患者预后情况。结果:1.肺癌脑转移瘤患者基本情况:185例肺癌脑转移瘤患者中男性135例,占73.0%;女性50例,占27.0%。年龄31-83岁,平均年龄61岁;其中<40岁患者7例,占3.8%;40-49岁患者16例,占8.6%;50-59岁患者56例,占30.3%;≥60岁患者106例,占57.3%。有明确KPS评分的肺癌脑转移瘤患者104例,其中KPS<80分的患者35例,占33.7%;KPS≥80分的患者69例,占66.3%。原发灶病理类型为腺癌的患者104例,占56.2%;非腺癌的患者49例,占26.5%;未知类型的患者32例,占17.3%。2.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疾病特征分析:原发灶进行治疗的患者中诊断肺癌的同期诊断脑转移瘤患者的比例为20.2%,原发灶未进行治疗的患者中诊断肺癌的同期诊断脑转移瘤患者的比例为87.3%,是否同期诊断脑转移与原发灶治疗情况有关系(χ2=79.431,P<0.001)。原发灶病理类型为腺癌的患者中发生颅外转移的比例为50.0%,原发灶病理类型为非腺癌的患者中发生颅外转移的比例为32.7%,原发灶病理类型与颅外转移有关系(χ2=4.059,P=0.044)。3.肺癌脑转移瘤患者肿瘤标志物: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经射波刀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CA724含量不完全相同(P=0.024),两两比较发现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CA724升高(P=0.008)。4.肺癌脑转移瘤患者近期疗效:92例患者有3个月随访资料,3个月局部控制率为76.1%,有效率为51.1%。61例患者有6个月随访资料,6个月局部控制率为57.4%,有效率为18.0%。患者的一般情况、病灶情况和治疗方案对3个月和6个月疗效均无影响(P>0.05)。5.肺癌脑转移瘤患者预后分析:肺癌脑转移瘤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23.2(19.0,27.4)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5.0(11.2,18.9)个月。1年生存率为56.3%,2年生存率为28.8%,3年生存率为19.0%。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高血压史、颅内转移灶数目和神经症状的肺癌脑转移瘤患者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不同高血压史和神经症状的肺癌脑转移瘤患者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高血压史的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死亡风险是无高血压史患者的1.804倍(P=0.024,HR=1.804)。有精神障碍的肺癌脑转移瘤患者死亡风险是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患者的3.267倍(P=0.002,HR=3.267)。结论:1.行射波刀治疗的肺癌脑转移瘤患者多为中老年人,以男性为主。2.肺癌脑转移瘤原发灶治疗可以降低同期脑转移发生率。3.肺腺癌脑转移瘤患者比非肺腺癌脑转移瘤患者容易发生颅外转移。4.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经射波刀治疗6个月CA724升高。5.高血压史和神经症状可能是肺癌脑转移瘤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连一新[2](2020)在《肺癌脑转移的治疗模式、预后及放疗副作用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 肺癌脑转移局部治疗模式的现状调查和预后分级评估模型的建立目的:了解肺癌脑转移患者局部治疗模式的现状,分析其与标准化治疗方案间存在的差异及原因;通过预后相关因素的分析,构建新的预后分级评估模型。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疗科收治的313例肺癌脑转移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分析5年间肺癌脑转移患者的局部治疗模式,比较不同年份、不同颅内病灶个数患者的局部治疗方案;随访患者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检验并进行单因素分析、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构建新的预后分级评估模型并进行效能评价。结果:(1)2014-2018年间,我院放疗科收治的肺癌脑转移患者进行颅脑放射治疗包括全脑放疗(WBRT)、WBRT+局部放疗、局部放疗的患者比例波动于56%-100%,但总体呈下降趋势,尤其是进行WBRT+局部放疗的患者比例下降明显;选择分子靶向治疗的患者比例呈上升趋势。(2)2014-2018年间,我院放疗科收治的肺癌脑转移不同颅内转移灶个数的患者在颅脑局部治疗方式的选择上存在显着差异(P=0.007)。颅内转移灶个数>3个的患者半数以上(51.2%)接受了 WBRT,颅内转移灶个数≤3个的患者约1/3(34.9%)接受了 WBRT、约1/3(31.8%)接受了 WBRT+局部放疗。(3)2014-2018年间,我院放疗科收治的肺癌脑转移颅内转移灶个数≤3个的患者进行颅脑放射治疗的比例波动于60%-100%,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选择WBRT的患者比例约为40%,呈轻度下降趋势;选择WBRT+局部放疗的患者比例下降趋势明显;选择局部放疗的患者比例最低但呈上升趋势。5年间选择分子靶向治疗和其他治疗方式的患者比例基本平稳。(4)2014-2018年间,我院收治的肺癌脑转移颅内转移灶个数>3个的患者进行颅脑放射治疗的比例波动于50%-100%,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选择WBRT的患者比例约为50%,呈轻度下降趋势;选择WBRT+局部放疗的患者比例下降趋势明显;选择局部放疗的患者比例5年间均为最低,不足5%。5年间选择分子靶向治疗的患者比例上升趋势明显。(5)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P=0.039)、年龄(P=0.002)、病理类型(P=0.005)、脑转移时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PS)(P<0.001)、出现脑转移时间(P=0.004)、颅脑放射治疗(P=0.007)以及分子靶向治疗获益(P<0.001)与肺癌脑转移患者的预后相关。(6)Cox多因素分析显示KPS、分子靶向治疗获益、出现脑转移时间以及颅脑放射治疗是肺癌脑转移的独立预后因素(均P<0.05)。(7)以KPS、分子靶向治疗获益、出现脑转移的时间、颅脑放射治疗4个因素建立的新的肺癌脑转移患者预后分级模型在3个月、6个月、12个月生存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皆大于递归分割分析分级(RPA)、预后评估分级系统(GPA)以及肺癌脑转移预后模型(Lung-molGPA)三种预后分级指数,敏感性和特异性也较好,且约登指数最高,提示新模型具有较高的真实性。结论:(1)2014-2018年期间,我院肺癌脑转移患者的颅脑局部治疗方案总体上基本遵从各种规范和指南推荐的标准治疗方案。(2)2014-2018年期间,我院肺癌脑转移进行颅脑放射治疗的患者比例逐步下降,进行分子靶向治疗的患者比例逐步上升。(3)2014-2018年期间,颅脑放射治疗尤其是WBRT仍然是我院肺癌脑转移患者局部治疗最主要的治疗方式。(4)肺癌患者发生脑转移时KPS评分、出现脑转移时间、颅脑放射治疗状况以及分子靶向治疗获益情况是肺癌脑转移患者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KPS评分≥70分、同时性脑转移、完成颅脑放射治疗、分子靶向治疗获益提示预后较好。(5)新预后分级模型适用于对肺癌脑转移患者的预后评估,且其效能可能优于RPA、GPA 以及 Lung-molGPA。第二部分 肺腺癌脑转移的预后因素分析目的:分析影响肺腺癌脑转移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疗科收治的231例肺腺癌脑转移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并随访患者生存情况。根据肺腺癌确诊与脑转移发现时的时间间隔,将患者分为同时性脑转移组(肺腺癌确诊同时发现存在脑转移)与异时性脑转移组(脑转移发现时间晚于肺腺癌确诊时间)。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生存率,采用Log-rank法检验并进行单因素分析,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探讨肺癌脑转移患者的预后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231例肺腺癌脑转移患者中,同时性脑转移患者106例(45.9%),异时性脑转移患者125例(54.1%)。(2)总体肺腺癌脑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0.0个月,脑转移确诊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62.7%、40.7%、14.0%。同时性脑转移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3.0个月,脑转移确诊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75.0%、50.0%、22.1%。异时性脑转移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7.5个月,脑转移确诊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52.4%、32.9%、8.5%。(3)总体肺腺癌脑转移患者,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0岁(P=0.012)、脑转移发生时KPS≥70分(P=0.001)、出现脑转移时间(P=0.009)、RPA(P<0.001)、GPA(P=0.014)以及治疗方式(P<0.001)与肺腺癌脑转移患者的预后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KPS、出现脑转移时间、颅脑放疗方式以及治疗方式是肺腺癌脑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4)同时性脑转移患者中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均显示神经系统临床症状、RPA以及治疗方式是肺腺癌同时性脑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5)异时性脑转移患者中单因素分析显示KPS(P<0.001)、EGFR敏感基因(P=0.039)、颅内转移灶个数(P=0.029)、神经系统临床症状(P=0.017)、RPA(P<0.001)、GPA(P=0.009)以及治疗方式(P<0.001)与肺腺癌异时性脑转移患者的预后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治疗方式、KPS以及颅内转移灶个数是肺腺癌异时性脑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1)脑转移时KPS、颅脑放疗方式、出现脑转移时间以及治疗方式是肺腺癌脑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同时性脑转移、KPS≥70分、分子靶向治疗联合颅脑放疗、WBRT+局部放疗的患者预后较好。(2)RPA、神经系统临床症状以及治疗方式是同时性肺腺癌脑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低RPA分级、存在神经系统症状、分子靶向治疗联合颅脑放疗的患者预后较好。(3)治疗方式、KPS以及颅内转移灶个数是异时性脑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分子靶向治疗联合颅脑放疗、KPS≥70分、颅内转移灶3个以下的患者预后较好。第三部分 全脑放疗对肺癌脑转移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WBRT对肺癌脑转移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以2014年1月-2016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疗科收治的102例肺癌脑转移(BM)组患者以及同期收治的41例肺癌无脑转移(NBM)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水平,阿尔茨海默病协作研究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CS-ADL)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利用CT和(或)MRI测定患者颅内病灶特征。通过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肺癌脑转移患者颅内病灶特征与认知功能水平的相关性,比较肺癌脑转移患者WBRT前后认知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情况。结果:(1)经MoCA评估:BM组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有93例(91.2%),其中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者(MCI)共70例(68.6%),痴呆者共23例(22.6%);NBM组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有31例(75.6%)。经MMSE评估:BM组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有48例(47.1%),其中MCI者21例(20.6%),痴呆者27例(26.5%),NBM组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有11例(26.8%)。经两种量表的评估,BM组存在认识功能障碍的患者比例均高于NBM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M组患者MoCA评分及MMSE评分均低于NMB组,差异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均 P<0.05)。(2)性别能够影响肺癌脑转移患者WBRT前的认知功能水平(MoCA及MMSE评分)(均P<0.05),年龄、诊断脑转移癌前化疗次数、原发肿瘤确诊到出现脑转移的时间间隔对肺癌脑转移患者WBRT前的认知功能水平(正常、MCI、痴呆)无影响(均P>0.05);肺癌病理分型对MoCA评估的患者认知功能水平有影响(P=0.010),但对MMSE评估的认知功能水平无影响(P=0.123)。(3)脑转移灶体积、总水肿带体积、累及脑叶个数与WBRT前肺癌脑转移患者总体认知功能水平无相关性(均P>0.05),但脑转移灶累及大脑半球范围及脑转移灶个数与WBRT前肺癌脑转移患者的认知功能水平分级(认知功能正常为1级、MCI为2级、痴呆为3级)呈正相关(均P<0.05),与MoCA、MMSE评分呈负相关(均P<0.05)(4)肺癌脑转移患者的认知功能水平(MoCA及MMSE评分)在脑转移灶累及不同大脑半球范围的组间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均P<0.05),其中转移灶累及双侧半球的患者发生痴呆的比例明显升高。(5)肺癌脑转移患者的认知功能水平(MoCA及MMSE评分)在脑转移灶累及不同脑叶数目的组间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均P<0.05)。(6)肺癌脑转移3个以上脑转移灶患者的认知功能水平较3个以下(MoCA及MMSE评分)的显着下降(均P<0.05)。(7)WBRT后肺癌脑转移患者经MoCA评估的认知功能水平较WBRT前改善(P=0.003);而经MMSE评估的认知功能水平在WBRT前后未见明显改变(P=0.370)。肺癌脑转移患者WBRT后3月、6月及以上,经MoCA量表评估的认知功能水平较前有所改善(均P<0.05);但经MMSE量表评估,虽然WBRT后3月、6月及以上发生痴呆的患者比率有所下降,但差异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均P>0.05)。(8)肺癌脑转移患者WBRT前组与WBRT后组的MoCA和MMSE的评分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MoCA:18.9±5.8 分 vs.21.4±7.8 分,P=0.028;MMSE:23.7±5.2 分vs.25.9±8.1分,P=0.040),但WBRT后3个月患者认知功能评分较WBRT前均无明显变化(MoCA:18.9±5.8 分 vs.20.2±5.6 分,P=0.263;MMSE:23.7±5.2 分 vs.23.8±5.2分,P=0.938),WBRT后6个月评分较WBRT前明显改善(MoCA:18.9±5.8分vs.22.3±9.3 分,P=0.010;MMSE:23.7±5.2 分 vs.27.6±9.7 分,P=0.003)。(9)WBRT 前、后两组 ADCS-ADL 得分分别为 55.4±17.4 分 vs.60.8±14.2 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结论:1.在WBRT前,大部分肺癌脑转移患者已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其中以MCI为主。2.肺癌脑转移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与性别、肺癌病理分型、颅内病灶累及大脑半球范围以及颅内病灶个数相关。3.肺癌脑转移患者总体认知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在WBRT后6个月及以上可以得到改善。4.MoCA对肺癌脑转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筛查较MMSE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肖尧[3](2020)在《肺癌脑转移证型与预后因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通过对肺癌脑转移患者病例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探讨肺癌脑转移患者的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肿瘤浸润深度,区域淋巴结,病理类型,脑转移数目、部位、最大直径、症状及时间,治疗方式,KPS评分,肺癌根治术,靶向治疗,原发病灶控制情况,多寡性转移等因素的内在相关性,应用中医辨证分型来预测肺癌脑转移的的预后,为肺癌脑转移的辨证论治提供客观依据,从而早期积极采用中医药提高肺癌脑转移患者的预后。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四川省中医院肿瘤科住院部的111例患者,设计观察表格,对所纳入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与预后因素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方法为卡方检验,某些样本量计数较小,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且证型间多重比较,依然以P<0.0为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肺癌脑转移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以痰瘀热结证占43.2%;其次是痰浊上壅证、肝肾阴虚证、肝风内动证、气血郁结证,分别占21.6%、14.4%、11.7%、9%。男女比例为1.4:1。除了气血郁结型,其余各个证型之间均男性患者偏多,肝风内动证与气血郁结证有显着差异(P<0.05);2.肺癌脑转移最大直径1.5-3cm在频数上最多;痰瘀热结证、痰浊上壅证、肝风内动证均以以直径1.5-3cm多见;肝肾阴虚证在直径<1.5cm所占比率最高;肝风内动证、气血郁结以直径>3cm所占比率最高。肝肾阴虚证与肝风内动证有统计学意义(P<0.05);3.脑转移时间<6个月在频数中所占比例最高,占总数的57.7%;痰瘀热结证、痰浊上壅证好、肝肾阴虚证以<6个月多见;肝风内动以>12个月多见;气血郁结证以>12个月多见。痰浊上壅证与肝风内动证有统计学意义(P<0.05);4.脑转移幕上部位在频数及各亚型中均最高,占总数的55.0%;痰瘀热结证以幕上多见(额顶枕叶);痰浊上壅证以幕上或幕上及幕下多见且相同(额枕叶、小脑);肝肾阴虚证以幕上多见(额叶、顶叶);肝风内动证以幕上多见,其次是幕下及幕上额枕叶、小脑);气血郁结以幕上多见(小脑);痰浊上壅证与肝肾阴虚证有统计学意义(P<0.05);5.是否行肺癌根治术的中医证型分布中,痰浊上壅证与肝风内动证有统计学意义(P<0.05);6.有无临床症状的中医证型分布中,痰浊上壅证与肝肾阴虚证有统计学意义(P<0.05);7.肺癌脑转移数目与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P<0.05),其中痰瘀热结证与痰浊上壅证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浊上壅证与肝肾阴虚证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阴虚证与肝风内动证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肿瘤浸润深度、区域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治疗方式、原发病灶控制情况、靶向治疗、KPS评分、多寡转移与中医证型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111例肺癌脑转移患者中痰瘀热结证最多,为48例,占43.2%;其次是痰浊上壅证,为24例,占21.6%;肝肾阴虚证,为16例,占14.4%;肝风内动证,为13例,占11.7%;气血郁结证最少,为9例,占9%;痰瘀热结证与痰浊上壅证超过总病例数一半,表明肺癌脑转移发病的病理因素主要在于瘀血、痰浊;2.年龄、肿瘤浸润深度、区域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治疗方式、原发病灶控制情况、靶向治疗、KPS评分、多寡转移与中医证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并将性别、脑转移数目、脑转移时间、脑转移部位、脑转移最大直径、原发病灶根治术、有无临床症状作为客观指标纳入肺癌脑转移中医辨证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瘀热结证、痰浊上壅证预后相对较差,肝风内动证其次,气血郁结证、肝肾阴虚证预后相对良好。
任毕欣[4](2020)在《肺癌脑转移患者全脑放疗后生存情况及预后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估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肿瘤放射治疗科接受全脑放射治疗(WBRT)肺癌脑转移患者的生存时间以及预后危险因素,并确定这些危险因素是否可用来建立预测模型,以预测肺癌脑转移患者接受WBRT后的生存时间。方法:历史前瞻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肿瘤放射治疗科接受WBRT的肺癌脑转移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用最新版SPSS软件中Kaplan-Meier生存曲线来确定患者的生存曲线,使用ROC曲线判断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预测接受WBRT的肺癌脑转移患者生存预后的最佳截止值,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用于确定预测患者生存时间的潜在预后因素。结果:通过纳入与排除标准,收集了 179例患者的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出肺癌脑转移患者接受WBRT后的中位总生存期(OS)为9.9(95%置信区间[CI]:7.08-12.72)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组织学类型(P=0.000),脑转移病灶数目(P=0.009),脑转移病灶是否接受局部治疗(P=0.019),KPS评分(P=0.001),GPA评分(P=0.000),血红蛋白水平(P=0.002),淋巴细胞计数(P=0.006),白蛋白水平(P=0.001)和NLR(P=0.000)对OS有显着影响。在多变量分析中,非腺癌组织学类型(P=0.000)和高NLR值(P=0.006)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最佳NLR截止值为7.0。将组织学和NLR的每个危险因素积分1分,并根据患者的总得分将其分为3类。得分为0、1和2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9.6、8.5和2.2个月(P=0.001)。结论:非腺癌组织学类型和高NLR值是接受全脑放疗肺癌脑转移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包含组织学类型和NLR的预后模型可用于评估接受全脑放疗肺癌脑转移患者的生存率。
黄紫涵[5](2020)在《基于剂量学、影像特征和NLR研究脑转移瘤的预后》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脑转移瘤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肺癌转移风险最高,本研究分析容积旋转调强(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技术行全脑+病灶同步推量放疗肺癌脑转移瘤的剂量学优势。2.观察VMAT全脑+病灶同步推量治疗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近期疗效、远期生存率及预后影响因素。3.分析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在VMAT放疗前后的变化及预测和评估VMAT治疗脑转移瘤近期疗效中的价值。4.分析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在VMAT放疗前后的变化及预测和评估VMAT治疗脑转移瘤近期疗效中的价值。研究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4月30日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VMAT放疗的40例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2.随机选取10例患者,分别做IMRT9野同步推量放疗计划,并与已执行的VMAT放疗计划对比优劣性。全脑放疗(Whole brain radiation therapy,WBRT)剂量为30Gy,3Gy/次,病灶GTV同步推量至40Gy,4Gy/次,其中5例转移瘤为1~3个,5例转移瘤为4~7个。评价指标:PGTV和PTV适形指数(conform index,CI)和均匀指数(homogeneity index,HI)。3.从His系统调取40位患者放疗前后的影像学检查(CT,MRI),根据神经肿瘤临床疗效评价(response assessment in neuro-oncology,RANO)标准对患者的近期疗效进行评价。4.对40例肺癌脑转移患者进行随访,随访过程包括定期复查、电话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颅内无进展生存期(intracranial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I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并采用 Log-rank 检验行单因素分析和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5.40例脑转移患者中,于放疗前、放疗后1月均行MRI检查的患者共20例,共60个脑转移病灶,依据RANO标准评价放疗疗效,并将60个病灶分为放疗敏感组(CR+PR)共38个(63.3%)和不敏感组(SD+PD)共22个(36.7%),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法分析 ADC 值在预测和评价肺癌脑转移患者VMAT放疗疗效中的价值。6.记录入组患者入院时及放疗后血常规中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并计算出NLR,依据RANO标准评价放疗疗效,并将40例患者分为放疗敏感组(CR+PR)共19例(47.5%)和不敏感组(SD+PD)共21例(52.5%),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法分析NLR值在预测和评价肺癌脑转移患者VMAT放疗疗效中的价值。研究结果1.VMAT在脑转移瘤靶区的CI(P=0.002)、HI(P=0.040)及全脑靶区中CI(P=0.000)均优于IMRT(P<0.05),且随着脑转移瘤个数的增加,VMAT计划的优势更加明显。2.1年IPFS为52.3%,中位颅内无进展生存期28个月;1年和2年OS分别为56.8%和36.7%,中位生存时间15个月。3.单因素分析显示,靶向治疗(P=0.043)、KPS(P=0.0002)、RPA分级(P=0.006)与 IPFS 有关联;靶向治疗(P=0.039)、KPS(P=0.021)、RPA 分级(P=0.037)、GPA 评分(P=0.045)、NLR(P=0.043)、单次 PGTV 剂量(P=0.008)与OS有关联。4.多因素分析显示,靶向治疗(P=0.033)是IPFS的独立影响因素,KPS(P=0.046)和靶向治疗(P=0.014)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5.在20例患者的共60个病灶中有35个病灶(58.3%)的ADC值在VMAT放疗后较放疗前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敏感组ADC值放疗后高于放疗前(P=0.012),不敏感组放疗前后的ADC值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645);根据计算约登指数找出放疗前ADC值诊断阈值为0.878 ×10-3mm2/s,此时其评估病灶疗效敏感与否的灵敏度为71.05%,特异度为59.09%;放疗后ADC值诊断阈值为0.679 × 10-3mm2/s,灵敏度为28.95%,特异度为86.36%:ADC变化值诊断阈值为0.247× 10-3mm2/s,灵敏度为39.47%,特异度为 90.91%。6.40例患者总的NLR在放疗后较放疗前无明显差异(P=0.8),但是敏感组放疗后NLR高于放疗前(P=0.013),不敏感组放疗前后的NLR相比无明显差异(P=0.247);放疗前敏感组的NLR值低于不敏感组(P=0.027),VMAT放疗后敏感组NLR与不敏感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628);放疗前NLR诊断阈值为8.63,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40.91%;放疗后NLR值诊断阈值为2.66,灵敏度为81.58%,特异度为54.55%。结论脑转移数目越多VMAT技术剂量学优势越显着;KPS评分、靶向治疗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放疗前后的ADC值、NLR值对脑转移瘤的早期疗效评价均具有一定的诊断效能。
尹强[6](2020)在《靶向治疗对射波刀治疗驱动基因阳性肺癌脑转移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脑转移是成人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且预后不佳。基于大量临床研究,目前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日益成为脑转移的主要治疗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而对于驱动基因如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或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kinase gene,ALK)融合基因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靶向治疗日益成为晚期、术后或复发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的治疗手段,明显提高了病人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而且对于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患者,靶向治疗也是病人预后较好的独立预测因素以及患者放疗治疗效果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但靶向治疗对于放射外科治疗效果的影响还有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而且放射外科与靶向治疗最佳的组合方式如病人应先接受放射外科治疗还是先接受靶向治疗仍不清楚,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射波刀和靶向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数据,探讨靶向治疗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射波刀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2006年8月至2019年5月,共441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了射波刀治疗。本研究的入组标准为:组织病理或细胞病理证实的肺腺癌或肺鳞癌;脑转移接受了射波刀治疗;基因监测证实的EGFR突变或ALK基因重排;MRI证实的1到3个可测量的脑转移病灶。为避免潜在的混淆因素,我们排除了接受了脑转移灶外科切除或全脑放疗的病人。最终包含了123例EGFR靶向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病人和34例ALK靶向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病人。计算了病人的总生存时间和颅内无进展生存时间,并分组统计了病人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对于EGFR靶向治疗组,整体、EGFR突变组和EGFR野生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7个月(21.3到32.7个月)、31个月(15.9到46.1个月)和19个月(13.8到24.2个月),先接受射波刀治疗后接受靶向治疗的病人生存时间要长于先接受靶向治疗后接受射波刀治疗的病人(风险比2.32(1.1.6-5.78),P=0.03)。在多因素预后分析中,EGFR突变状态和颅外病变控制情况与预后独立相关。对于ALK靶向治疗组,阿来替尼治疗ALK基因融合重排肺癌脑转移瘤,颅内中位PFS为24.5个月。药物不良反应较轻,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好。结论:本研究表明对于接受射波刀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病人,同时接受靶向治疗的病人预后较好。而且先接受放射外科治疗后接受靶向治疗病人的预后要好于先接受靶向治疗的病人。但驱动基因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病人的最佳治疗策略仍需个体化、多学科联合的治疗策略。进一步的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有助于解决目前仍存在的关键问题。
余杰[7](2020)在《全脑+同期局部推量调强放疗同步联合替莫唑胺化疗治疗肺癌脑转移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全脑+同期局部推量调强放疗(simultaneous integrated boost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SIB-IMRT)同步联合替莫唑胺化疗治疗肺癌脑转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病例选择:收集承德市中心医院放化疗中心于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肺癌脑转移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病理学、影像学检查(B超、CT平扫或增强CT)确诊为肺癌,且有颅脑增强MR或者增强CT诊断为脑转移癌,治疗前后均有影像学指标(增强CT)测量脑转移病灶大小。2分组:观察组:选取30例全脑+同期局部推量调强放疗同步联合替莫唑胺化疗治疗的肺癌脑转移病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57.23±10.39岁,KPS评分77.67±4.30分;腺癌18例,鳞癌7例,小细胞癌5例;脑转移灶长径总和>3cm 23例,≤3cm 7例;脑转移灶个数≤3个6例,>3个24例;合并恶性胸水9例;后续化疗30例:GP(吉西他滨+顺铂)方案6例、TP(紫杉醇+顺铂)方案16例、EP(依托泊苷+顺铂)方案5例,未化疗或因耐受问题化疗不足4周期的病例3例。对照组:选取30例全脑+同期局部推量调强放疗治疗的肺癌脑转移病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57.40±9.66岁;KPS评分78.00±4.07分;腺癌17例,鳞癌7例,小细胞癌6例;脑转移灶长径总和>3cm 24例,≤3cm 6例;脑转移灶个数≤3个8例,>3个22例;合并恶性胸水8例;后续化疗30例:GP(吉西他滨+顺铂)方案6例、TP(紫杉醇+顺铂)方案15例、EP(依托泊苷+顺铂)方案6例,未化疗或因耐受问题化疗不足4周期的病例3例。3观察指标:(1)脑转移灶方面:以客观缓解率(ORR)作为近期疗效评价指标,以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生存时间(OS)作为生存观察指标。ORR定义为肿瘤病灶缩小达到一定量并且保持一定时间的患者的比例。根据RECIST1.1版的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完全缓解(CR):所有靶病灶全部消失,并可维持4周;部分缓解(PR):靶病灶长径总和缩小≥30%,并可维持4周,ORR为完全缓解病例数及部分缓解病例数之和与总病例数之比的百分数。PFS定义为肿瘤疾病患者从开始接受治疗至观察到肿瘤疾病进展或者发生因为任何原因所致的死亡之间的这段时间;OS定义为患者自接受治疗开始到因为任何原因所致的死亡或最后一次随访的时间间隔。(2)不良事件方面:血液系统不良事件包括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计数的治疗过程中的变化,消化系统不良事件包括恶心、呕吐,中枢神经系统不良事件包括头痛、认知功能障碍情况。4统计学方法:所有统计分析由SPSS21.0统计软件完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Kaplan-Meier描述生存过程及绘制生存曲线。统计学检验水准为α=0.05,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客观缓解率(ORR):观察组为90.00%,对照组为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颅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观察组为11.0个月,对照组为7.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中位总生存期(OS):观察组为13.8个月,对照组为11.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两组患者发生的不良事件主要表现在血液系统、消化系统上,其中观察组:中性粒细胞数绝对值下降的比例为60.00%,主要是Ⅰ度和Ⅱ度,程度较轻,无需升白细胞治疗,发生血小板下降的比例是23.33%,主要是Ⅰ度,无需升血小板治疗,发生Ⅰ度贫血的比例为33.33%;发生Ⅰ度和Ⅱ度恶心、呕吐的比例分别为76.67%、23.33%,发生Ⅰ度和Ⅱ度头痛的比例为63.33%,发生Ⅰ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比例为6.67%。对照组:中性粒细胞数绝对值下降的比例为56.67%,主要是Ⅰ度,程度较轻,无需升白细胞治疗,发生血小板下降的比例是20.00%,主要是Ⅰ度,无需升血小板治疗,发生Ⅰ度贫血的比例为30.00%;发生Ⅰ度和Ⅱ度恶心、呕吐的比例为73.33%、20.00%,发生Ⅰ度和Ⅱ度头痛的比例为60.00%,发生Ⅰ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比例为10.00%。两组均未出现Ⅲ度和Ⅳ度不良事件,经脱水降颅压治疗,恶心、呕吐和头痛均能改善。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全脑+同期局部推量调强放疗同步联合替莫唑胺化疗治疗肺癌脑转移可延长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不良事件可耐受。
蒋雪超[8](2019)在《射波刀治疗脑转移瘤预后因素评估及肺癌脑转移生存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脑转移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转移方式和死亡原因,最常见的原发疾病是肺癌,约10%至30%的肺癌患者会发生脑转移。患者发生脑转移后往往预后很差。但是近年来随着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全身治疗方式的进步,肺癌的生存得到改善,患者发生脑转移的机会因此增加,这一趋势以及核磁共振成像的广泛应用,导致肺癌脑转移患者的数量增加。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被广泛用于脑转移瘤的治疗,部分脑转移瘤患者能够获得较长的生存时间。为了预测脑转移患者的生存,基于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织(Radia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RTOG)进行的三项临床试验中的1200名患者的数据用于建立了递归分区分析(Recursive Partitioning Analysis,RPA),包括四个预测指标:患者年龄、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原发病灶是否控制及有无颅外转移。根据评分将患者分成预后不同的三组,中位生存时间2.3-7.1个月。另外一个基于五个RTOG临床试验(RTOG7916,8528,8905,9104,and 9508)1960例患者的资料开发应用的评分系统是分级预后评估(Graded Prognostic Assessment,GPA),也包括了四个预测指标:年龄,KPS,颅内肿瘤数量及有无颅外转移,将患者分为预后不同的四组,中位生存时间为2.6-11个月。两个评分系统已在临床研究和实践中广泛使用。然而,这两个评分系统对于脑转移患者射波刀治疗后具体生存概率的预测价值有待进一步确定。因此,本研究首先评估了RPA和GPA对于接受射波刀治疗的脑转移患者早期死亡(≤3月)和长期生存(≥12月)概率的预测价值。同时,本研究建立并验证了两个列线图模型,用于预测肺癌脑转移患者射波刀治疗后短期(≤6月)与长期(≥12月)生存,并与预后评分系统进行比较,为预测肺癌脑转移患者射波刀治疗后个体化生存概率提供依据。为了全面评价射波刀治疗脑转移患者生存预后相关因素,本研究对于首次治疗后发生颅内复发与转移的脑转移瘤患者接受再程射波刀挽救治疗后的预后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分析颅内进展后的生存影响因素,指导进展后的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射波刀治疗的脑转移瘤患者,研究纳入标准为:年龄≥18岁,死亡日期明确的恶性肿瘤脑转移患者,或自射波刀治疗结束后随访时间至少1年。共有492例患者符合入组标准并纳入本研究。评价预后评分系统RPA、GPA预测患者早期死亡(≤3个月)和长期生存(≥12个月)概率的能力。利用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与总生存时间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一个新的多因素预测模型,并与两个评分系统进行比较。用于评价模型预测能力的指标包括总体评价、区分度、符合度和临床获益。第二部分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2016年7月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射波刀治疗脑转移病灶的肺癌患者。入组病人为首次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或首次治疗失败后行射波刀挽救治疗。研究入组标准:1.年龄≥18岁;2.死亡日期明确,或自射波刀治疗结束后随访时间至少1年。所有入组病例随机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在建模组应用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分别建立预测短期(≤6个月)和长期(≥12月)生存的两个列线图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获得两个列线图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与预后评分系统RPA、GPA、BSBM、GGS以及Rades进行比较。应用Hosmer-Lemeshow检验判断列线图模型的拟合优度,应用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价列线图预测模型的临床获益。第三部分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再程射波刀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共有63名患者符合入组标准并纳入研究。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总生存时间和颅内无进展生存时间,并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生存的相关预后因素。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第四部分回顾性分析在2006年9月至2015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射波刀治疗后发生颅内复发与转移的患者临床资料。对影响颅内进展后生存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使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时间并进行单因素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比较。随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组间治疗方式的差异比较分类变量应用卡方检验。结果第一部分:492例验证人群的生存结果显示,11.4%的脑转移患者接受射波刀治疗后在3个月内死亡,40.4%的患者生存时间超过了12个月。在预测早期死亡概率方面,评分系统RPA和GPA的区分度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AUC分别为0.638和0.580(P>0.05)。新的多因素模型区分度显示,AUC高于RPA和GPA(P<0.01)。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新模型比GPA和RPA有更好的临床获益。在预测长期生存概率方面,评分系统GPA比RPA表现出更优的区分度,两者AUC分别为0.638和0.580(P<0.01)。与RPA比较,DCA显示GPA和新的多因素模型有更多的临床获益。第二部分结果显示:403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4个月。原发肺肿瘤组织病理学类型不是影响生存的相关因素。将KPS、有无颅外转移、肺内原发肿瘤状态(稳定或进展)、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状态、总的计划靶区体积(total plan target volume,total PTV)以及肺内原发肿瘤是否切除作为预测指标建立两个列线图模型:射波刀治疗肺癌脑转移短期(≤6月)和长期(≥12月)生存预测列线图,并进行内部和外部验证。预测短期生存(≤6月)列线图的ROC曲线显示,AUC为0.69,显着优于预后评分系统RPA、GPA、GGS及Rades(AUC 0.52-0.61),P<0.05。只有BSBM评分系统与列线图模型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28)。但是BSBM的AUC值为0.66,低于列线图AUC值。预测长期生存(≥12月)的列线图ROC曲线显示,AUC为0.67,显着优于预后评分系统RPA、GPA、GGS、BSBM及Rades(AUC0.54-0.61),P<0.05。列线图模型在外部验证组中观察到更加显着的结果:预测短期生存(≤6月)列线图的AUC为0.75,显着优于预后评分系统RPA、GPA、GGS、BSBM及Rades(AUC 0.56-0.62),P<0.05;预测长期生存(≥12月)列线图的AUC为0.73,同样显着优于预后评分系统RPA、GPA、GGS、BSBM及Rades(AUC 0.57-0.66),P<0.05。符合度检测显示两个列线图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有良好的吻合度。并且在大多数的风险阈值范围内,短期和长期生存的列线图净获益均明显好于预后评分系统。第三部分结果:再程射波刀治疗后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8个月。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为:(1)首次和再程射波刀治疗计划靶区总体积之和(t PTV);(2)最小剂量。第四部分结果:射波刀治疗开始到发生颅内进展的时间间隔、进展后治疗方式以及颅外器官/区域转移部位的数量是颅内进展后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RTOG预后评分系统RPA和GPA对射波刀治疗脑转移患者的早期死亡预测价值相似,而GPA预测长期生存概率优于RPA。进一步探索包括各种临床和治疗指标在内的多因素模型可进一步提高对立体定向放疗脑转移患者生存的预测效力,对治疗决策有更优的指导作用;两个列线图模型为接受射波刀治疗的肺癌脑转移患者提供了个体化生存概率预测依据,而不再是仅仅基于以往常用的评分系统的分组预后评估。同时,列线图在常规临床实践中更容易使用。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纳入肿瘤总的PTV和EGFR状态这两个新的预测因素,对于选择预期能够长期生存的肺癌脑转移患者进行包括射波刀在内的立体定向放疗具有一定价值。将来的研究应通过增加更多预测因素包括原发肿瘤或转移瘤的放射组学分析、肿瘤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标志物等,以进一步提高列线图预测的准确性;脑转移瘤的再程射波刀治疗可作为首次治疗后颅内进展患者的安全、有效的挽救治疗方案。首次和再程PTV总和是影响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这一结果有助于选择潜在的可能有生存获益的患者人群接受再程射波刀治疗。前瞻性研究中应当进一步探讨包括总体积等多种因素对再程射波刀治疗的影响。射波刀治疗开始到颅内进展的时间间隔较长、进展后积极的局部治疗方式及颅外器官/区域转移部位数量较少与较高的进展后生存率显着相关。
康梦鸳[9](2019)在《肺癌脑转移瘤手术治疗疗效评估及预后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手术治疗在肺癌脑转移瘤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地位,但其适应证、手术方式、适应人群仍有争议,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肺癌脑转移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效果并对预后因素进行分析,以便为手术治疗肺癌脑转移提供依据。方法:统计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7月30日,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行手术治疗的肺癌脑转移患者的病例资料,将符合要求且资料完整的病例纳入分析。通过SPSS 22.0软件对每组患者生存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应用K-M法绘制各组的生存曲线,同时对可能影响生存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行log-rank显着性检验,并使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多因素分析影响生存预后的独立因素。对预后相关因素如行为状态(kPS评分)、RPA分级、年龄、脑转移灶数目、性别,吸烟与否,NSCLC组织亚型(病理分型),脑转移灶大小、部位等进行预后分析,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共搜集到肺癌脑转移瘤术后患者243例,其中符合入组条件者80例,术后症状和体征消失46例,缓解30例,无明显缓解4例,其中1例于术后15天死于吸入性肺炎。临床缓解率94%。2、本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为0.5-10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3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53.1%、23.6%、6.7%。有1例患者生存期已超过10年。3、预后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行为状态(kPS 评分,P<0.001)、RPA 分级(p<0.001)、年龄(p=0.009)、脑转移灶数目(p<0.001)、有无颅外转移(p=0.021)、术后治疗方式(p<0.001)、N分期(p<0.001)对生存期有影响(P<0.05),而性别,吸烟与否,NSCLC组织亚型(病理分型),脑转移灶大小、部位对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无影响。Log-Rank检验分析结果示:术后治疗方式(无治疗、放疗或化疗、放疗十化疗/靶向治疗)对患者预后有影响,中位生存期为6VS 13 VS 24个月;单发与多发脑转移瘤的中位生存期为19个月VS 12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02)、N分期(P=0.026)、RPA分级(P=0.000)、术后治疗方式(P<0.05)等对患者术后生存有显着影响,为其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对于肺癌脑转移患者来说,手术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手术切除可以快速缓解颅内占位效应,减小肿瘤负荷,为后续治疗创造机会。KPS评分>70,RPA分级1级、N分期较早、年龄<60岁、单发脑转移、无颅外转移是良好的预后因素,术后给予放化疗等综合治疗的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尤其是术后行放化疗或靶向联合治疗的患者获益更明显。
刘美蓉[10](2019)在《肺腺癌伴脑转移患者的临床分析与基因检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主要总结肺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文的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首诊有脑转移及首诊无脑转移患者的临床数据,旨在探讨不同时间阶段肺腺癌合并脑转移患者的生存情况、治疗效果及预后相关因素。本文的第二部分回顾性分析EGFR/ALK/ROS1驱动基因阳性、EGFR/ALK野生型和未检测基因患者的基因检测现状、治疗及预后情况,以探讨基因检测及靶向治疗在改善肺腺癌脑转移患者预后中的重要作用。最后两篇个案用于探讨肺腺癌脑转移患者在临床具体治疗中如何取得最佳疗效,及基因检测分子靶向治疗对于该类患者的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第一部分收集了2012年1月至2018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肿瘤科收治的92例肺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脑转移不同时间阶段,分为首诊有脑转组和首诊无脑转移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每组中再根据有无颅内症状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融合基因组和无基因突变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生存数据包括年龄、性别、吸烟指数、体质状态Karnofsky评分(卡氏评分,KPS)首诊时是否有转移、肺部肿瘤确诊时间、发生脑转移时间、各项基因检测结果、有无症状证实转移、转移部位、转移情况、治疗方案、放疗情况、一线治疗效果、总生存期(OS)、颅内无进展生存期(IPFS)、无进展生存期(PFS)。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定量指标服从正态分布用平均值±标准偏差(Mean±SD)描述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算P值,不服从正态分布用中值Median(Range)来描述,用非参数检验计算P值。分类指标使用频数(百分比)来描述,两组独立样本比较使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若有超过20%的单元格的期望频数小于5)。以OS,PFS,IPFS为结局,患者根据首诊有无脑转移分组,绘制Kaplan-Meier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生存曲线是否差异显着。以OS,PFS,IPFS为结局进行cox回归,单因素结果显着(P<0.0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所有的统计检验都采用双侧检验,P值小于0.05被认为其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应用SPSS 20.0软件包(美国IBM公司)统计软件处理。本研究第二部分收集了2006年8月至2018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肿瘤科收治的122例肺腺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EGFR/ALK/ROS1驱动基因阳性、EGFR/ALK野生型及未检测基因组进行分组,分别回顾性分析各组患者临床基本情况、基因检测情况、基因突变类型、一线治疗情况、治疗与预后分析等。对各组的生存指标进行对照分析。数据统计方法同第一部分。结果:第一部分共92例患者入组,首诊无脑转移组(肺癌确诊时未发现脑转移)49例,首诊有脑转移组(肺癌确诊同时经过影像学客观检查发现脑转移)43例;首诊脑转移组吸烟指数明显较高(P=0.071);卡氏评分KPS(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标准),首诊有脑转移组体质评分明显比无脑转移组差;全组肿瘤原发部位以右肺为多;大部分肺腺癌脑转移患者接受了基因检测,基因突变患者中EGFR突变者31人(33.7%);一线治疗,两组比较首诊无脑转移组手术患者(17人,34.7%)多于首诊有转移组(5人,11.6%,P=0.019);一线治疗疗效,有效率统计,首诊无脑转移组明显优于首诊有脑转移组,前者ORR51.0%,DCR95.9%,后者ORR25.6%,DCR79.1%;生存评价,首诊有脑转移组中位OS为279天(9.2个月),首诊无脑转移组中位OS为617天(20.3个月),首诊有脑转移组中位PFS为161天(5.4个月),首诊无脑转移组中位PFS为259天(8.6个月),OS和PFS的数据首诊无脑转移组显着高于首诊有脑转移组;生存分析,Kaplan-Meier曲线显示,首诊无脑转移组OS、IPFS、PFS均较首诊有转移组时间长(P均<0.001);OS、PFS和IPFS的Cox回归分析:OS相关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KPS、肿瘤大小、一线治疗的最佳疗效、一线治疗是否涉及手术、一线治疗是否涉及放疗、初诊时脑转移均对OS有显着意义,通过多变量分析,性别、KPS、一线治疗的最佳疗效、一线治疗是否涉及放疗、初访时脑转移等仍是与OS相关的重要因素;PFS相关的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KPS、一线治疗的最佳疗效、一线治疗是否涉及手术、初诊时脑转移均对PFS有显着影响,通过多变量分析,一线治疗的最佳疗效(但不包括CR vs.PD)和首次就诊时的脑转移仍然是与PFS相关的重要因素;IPFS有关的因素的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控烟年限、KPS、一线治疗的最佳疗效、一线治疗是否涉及手术、初诊时脑转移均对IPFS有显着影响,多变量分析显示一线治疗的最佳疗效,且首次就诊时脑转移仍是与IPFS相关的重要因素。第二部分共122例肺腺癌脑转移入组,(1)EGFR/ALK/ROS1驱动基因阳性组患者45人,EGFR/ALK野生型组患者40人,未做基因检测组患者37人,三组年龄、性别、转移情况相似。吸烟指数,EGFR/ALK/ROS1驱动基因阳性组吸烟指数明显低于EGFR/ALK野生型组(P<0.05)。卡氏评分KPS(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标准),三组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考虑基因突变情况与症状无相关性。(2)驱动基因阳性亚组分析,EGFR/ALK/ROS1驱动基因阳性组中女性24人,不吸烟者21人,占驱动基因阳性组46.67%;男性21人,不吸烟者6人,占驱动基因阳性组13.33%,肺腺癌EGFR/ALK/ROS1驱动基因阳性多见于女性不吸烟者,而男性驱动基因突变与吸烟无明显相关性。基因突变以EGFR突变为主,人数37人(82.2%)。(3)驱动基因阳性组,一线治疗方案有靶向治疗患者35人(77.8%),其中18人单药小分子靶向治疗。驱动基因阴性组一线治疗方案以化疗为主92.5%。化疗方案以培美曲塞+铂类(顺铂、卡铂或奈达铂)居多59.5%。未测驱动基因组37人,一线治疗方案仍以化疗为主;(4)一线治疗疗效评价,驱动基因阳性组ORR 51.1%,DCR 93.3%;驱动基因阴性组ORR 32.5%,DCR 87.5%。驱动基因阳性组客观缓解率优于驱动基因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预后相关指标:驱动基因阳性组mP FS 9.3个月,驱动基因阴性组mP FS 7.7个月,P=0.908;驱动基因阳性组miPFS 10.1个月,驱动基因阴性组miPFS 8.2个月,P=0.730;驱动基因阳性组mO S 13.3个月,驱动基因阴性组mO S 12.6个月,P=0.325。两组比较驱动基因阳性组比驱动基因阴性组略有生存获益,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驱动基因阳性组患者,靶向组一线mP FS 12个月,非靶向组一线mP FS 8.3个月;靶向组miPFS 12个月,非靶向组miPFS 8.3个月,P=0.042;靶向组mO S 13个月,非靶向组mO S 14.2个月,P=0.653;驱动基因阳性患者一线靶向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PFS及i PFS,而对OS无明显改善。驱动基因阴性组患者,手术组一线mP FS 8.6个月,非手术组一线mP FS 6.5个月,P=0.034,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组miPFS8.6个月,非手术组mi PFS 7.8个月,P=0.366;手术组mO S 14.1个月,非手术组mO S 12个月,P=0.479,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线手术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一线PFS,但对i PFS及OS无明显改善。在确诊脑转移时存在颅内转移症状者(颅内高压、局灶性症状和体征、精神症状、脑膜刺激征、癫痫等)46人,采用WBRT/SMART颅脑放疗患者21人,一线mP FS 9.1个月,一线miPFS 12个月,mO S 13.2个月;未接受颅脑放疗患者25人,一线mP FS 8.2个月,一线miPFS 7.8个月,mO S 14.4个月,两组比较发现脑转移并存在颅内症状时采用WBRT/SMART颅脑放疗,可有效提高颅内无进展生存期,但对患者PFS及OS没有明显改善。结论:第一部分:吸烟指数越高脑转移发生越早;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晚发脑转移组明显优于早发脑转移组;早发脑转移功能状态较晚发脑转移差,手术治疗患者少,患者的OS和PFS较晚发生脑转移的患者短;此外一线治疗效果与OS相关,女性、KPS评分高为保护性因素。第二部分:肺腺癌脑转移吸烟指数越低基因检测突变率越高;肺腺癌EGFR/ALK/ROS1驱动基因阳性多见于女性不吸烟者,而男性驱动基因突变与吸烟无明显相关性;不排除原发于右肺的腺癌患者较左肺更易出现脑转移;肺腺癌脑转移基因突变以EGFR突变为主;驱动基因阳性患者一线以靶向治疗为主,驱动基因阴性患者一线治疗以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化疗为主;驱动基因阳性组一线治疗客观缓解率优于驱动基因阴性组;驱动基因阳性患者一线靶向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PFS及i PFS;驱动基因阴性患者一线手术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一线PFS。在患者出现有症状脑转移后采用WBRT/SMART颅脑放疗有助于提高颅内无进展生存期。EGFR驱动基因阳性肺腺癌伴脑转移患者个案分析:EGFR-TKI治疗及其基础上的综合治疗可以使患者获益,但EGFR-TKI治疗后耐药不可避免,耐药后复查病理基因检测等可辅助判断耐药原因,指导治疗;T790M突变患者更换三代TKI治疗结果是较为肯定的,但颅内转移灶不一定发生同步耐药,放弃一代EGFR-TKI治疗时机应谨慎。免疫治疗在EGFR突变NSCLC脑转移患者的疗效还有待确定。
二、121例肺癌脑转移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21例肺癌脑转移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射波刀治疗肺癌脑转移瘤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脑转移瘤 |
1.1.1 脑转移瘤概述 |
1.1.2 脑转移瘤流行病学特征 |
1.1.3 脑转移瘤诊断 |
1.1.4 脑转移瘤临床治疗 |
1.2 肺癌脑转移瘤 |
1.2.1 肺癌脑转移瘤概述 |
1.2.2 肺癌脑转移瘤诊断 |
1.2.3 肺癌脑转移瘤临床治疗 |
1.3 射波刀放射治疗 |
1.3.1 射波刀放射治疗概述 |
1.3.2 射波刀治疗肺癌脑转移瘤 |
1.4 立题依据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资料来源 |
2.1.2 纳入排除标准 |
2.1.3 肺癌脑转移瘤诊断标准 |
2.2 研究内容 |
2.2.1 基本情况 |
2.2.2 疾病特征 |
2.2.3 肿瘤标志物 |
2.2.4 近期疗效 |
2.2.5 预后情况 |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4 质量控制 |
第3章 结果 |
3.1 肺癌脑转移瘤患者基本情况 |
3.1.1 一般情况 |
3.1.2 病灶情况 |
3.1.3 治疗方案 |
3.2 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疾病特征 |
3.2.1 原发灶治疗情况与转移灶的关系 |
3.2.2 原发灶病理类型与转移灶关系 |
3.3 肺癌脑转移瘤患者肿瘤标志物 |
3.3.1 肿瘤标志物变化情况 |
3.3.2 基本情况与6个月后CA724变化情况的关系 |
3.4 肺癌脑转移瘤患者近期疗效 |
3.4.1 肺癌脑转移瘤患者3个月疗效 |
3.4.2 肺癌脑转移瘤患者6个月疗效 |
3.5 肺癌脑转移瘤患者预后情况 |
3.5.1 肺癌脑转移瘤患者远期随访 |
3.5.2 肺癌脑转移瘤预后情况单因素分析 |
3.5.3 肺癌脑转移瘤患者预后情况多因素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基本情况 |
4.2 疾病特征 |
4.3 肿瘤标志物 |
4.4 近期疗效 |
4.5 预后情况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肺癌脑转移的治疗模式、预后及放疗副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肺癌脑转移局部治疗模式的现状调查和预后分级评估模型的建立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肺腺癌脑转移的预后因素分析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全脑放疗对肺癌脑转移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探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不足与展望 |
综述 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公开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
致谢 |
(3)肺癌脑转移证型与预后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
1.肺癌脑转移的中医证型认识 |
2.肺癌脑转移预后因素的研究 |
3.肺癌的中医证型与相关因素的研究 |
3.1 肺癌的中医证型与免疫的关系 |
3.2 肺癌的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的关系 |
3.3 肺癌的中医证型与肿瘤标志物的关系 |
3.4 肺癌的中医证型与TNM分期的关系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病例选择 |
1.诊断标准 |
2.肺癌临床分期 |
3.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三)病例选择标准 |
1.纳入标准 |
2.排除标准 |
(四)统计方法 |
(五)统计结果 |
(六)结果分析 |
1.各型与患者一般资料因素分析 |
2.各型与肺癌T、N分期因素分析 |
3.各型与脑转移瘤最大直径因素分析 |
4.各型与原发肿瘤病理类型因素分析 |
5.各型与脑转移时间、数目、部位因素分析 |
6.各型与治疗方式、原发灶根治术、控制情况、靶向治疗的因素分析 |
7.各型与KPS评分、脑转移临床症状的因素分析 |
8.各型与多寡转移的因素分析 |
二.讨论 |
1.“痰瘀”病理因素在肺癌脑转移预后的再认识 |
2.肺癌脑转移中医辨证的客观指标探讨 |
3.肺癌脑转移预后的证型认识 |
4.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三.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相关因素与肺癌脑转移证型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附1 临床信息采集表 |
附2 KPS功能评分表 |
(4)肺癌脑转移患者全脑放疗后生存情况及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患者特征 |
3.2、NLR最佳截止值 |
3.3、生存情况及危险因素 |
3.4、危险因素评分与预后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肺癌脑转移的管理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5)基于剂量学、影像特征和NLR研究脑转移瘤的预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1 VMAT治疗脑转移瘤的剂量学优势及生存分析 |
2 VMAT治疗脑转移瘤的ADC值变化与疗效分析 |
3 脑转移瘤治疗前、后NLR值与疗效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转移瘤的综合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靶向治疗对射波刀治疗驱动基因阳性肺癌脑转移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EGFR突变对射波刀治疗肺癌脑转移的影响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设计 |
1.1.2 射波刀治疗 |
1.1.3 结局及随访 |
1.1.4 疗效及毒副反应评价 |
1.1.5 观察指标 |
1.1.6 分组 |
1.1.7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患者一般资料 |
1.2.2 疗效评价 |
1.2.3 预后分析 |
1.2.4 EGFR野生型与EGFR突变型预后对比 |
1.2.5 EGFR靶向治疗亚组分析 |
1.2.6 不良反应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阿来替尼治疗ALK基因融合重排NCSLC脑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一般资料 |
2.1.2 治疗方法 |
2.1.3 疗效评价及不良反应评估 |
2.1.4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随访情况 |
2.2.2 治疗情况 |
2.2.3 生存情况 |
2.2.4 不良反应 |
2.2.5 脑转移进展后的治疗 |
2.3 讨论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综述 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脑膜转移的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全脑+同期局部推量调强放疗同步联合替莫唑胺化疗治疗肺癌脑转移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肺癌脑转移的治疗方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射波刀治疗脑转移瘤预后因素评估及肺癌脑转移生存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外部验证射波刀治疗脑转移瘤生存预测模型 |
研究背景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验证人群 |
1.1.2 治疗流程 |
1.1.3 预后评分系统 |
1.1.4 统计分析 |
1.2 结果 |
1.2.1 临床基线特征 |
1.2.2 生存相关预后因素 |
1.2.3 预后评分系统的外部验证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射波刀治疗肺癌脑转移短期和长期生存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研究背景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临床基线特征 |
2.1.2 定位方法和流程 |
2.1.3 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临床基线特征 |
2.2.2 建模组生存预后因素分析 |
2.2.3 建立预测射波刀治疗肺癌脑转移短期和长期生存列线图 |
2.2.4 列线图预测效力评价及外部验证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脑转移瘤再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预后因素分析 |
研究背景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患者选择 |
3.1.2 放疗方法及流程 |
3.1.3 随访 |
3.1.4 统计分析 |
3.2 结果 |
3.2.1 临床基线特征 |
3.2.2 生存时间 |
3.2.3 颅内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 |
3.2.4 放射性脑坏死 |
3.2.5 挽救治疗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四、射波刀治疗脑转移瘤复发和转移后不同挽救治疗方式对进展后生存的影响 |
研究背景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病人选择 |
4.1.2 治疗方法 |
4.1.3 统计学方法 |
4.2 结果 |
4.2.1 影响进展后生存的预后因素 |
4.2.2 不同颅内进展间隔时间与治疗方式对进展后生存的影响 |
4.2.3 不同颅外转移部位数量与治疗方式对进展后生存的影响 |
4.3 讨论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脑转移放射治疗预后评估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肺癌脑转移瘤手术治疗疗效评估及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和现状 |
1.2 研究目的 |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治疗方法 |
2.3 研究方法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患者的一般情况 |
3.2 患者术后生存情况及预后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10)肺腺癌伴脑转移患者的临床分析与基因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晚期肺腺癌患者并发脑转移后的生存分析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病例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1.1.2 研究对象和分组 |
1.1.3 治疗方法 |
1.1.4 数据收集 |
1.1.5 疗效评价 |
1.1.6 生存评价 |
1.1.7 统计学分析方法 |
1.2 结果 |
1.2.1 全组患者基线特征 |
1.2.2 脑转移的结果 |
1.2.3 生存分析 |
1.2.4 OS、PFS和IPFS的Cox回归分析 |
1.3 讨论 |
1.3.1 肺腺癌早发与晚发脑转移与临床基本特征的关系 |
1.3.2 肺腺癌早发与晚发脑转移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
1.3.3 肺腺癌早发与晚发脑转移与基因检测结果的关系 |
1.4 小结 |
二、肺腺癌脑转移患者基因检测现状及治疗预后分析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病例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2.1.2 研究对象和分组 |
2.1.3 基因检测机器设备 |
2.1.4 基因检测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
2.1.5 基因检测主要实验流程 |
2.1.6 基因质控标准 |
2.1.7 398panel基因测序 |
2.1.8 治疗方法 |
2.1.9 数据收集 |
2.1.10 疗效评价 |
2.1.11 生存评价 |
2.1.12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2 结果 |
2.2.1 患者基本临床特征 |
2.2.2 基因检测情况分析 |
2.2.3 患者基因突变分析 |
2.2.4 患者一线抗肿瘤治疗情况 |
2.2.5 驱动基因阳性组与驱动基因阴性组预后比较 |
2.2.6 驱动基因阳性组靶向治疗与有靶向治疗的联合治疗预后比较 |
2.2.7 驱动基因阳性患者靶向治疗和非靶向治疗预后比较 |
2.2.8 驱动基因阴性患者一线手术治疗对预后的影响 |
2.2.9 颅脑放疗时机对预后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来自该研究的驱动基因阳性个案分享 |
3.1 病例一 |
3.2 病例二 |
3.3 讨论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肺癌脑转移分子机制及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121例肺癌脑转移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射波刀治疗肺癌脑转移瘤回顾性研究[D]. 于宾宾. 吉林大学, 2021(01)
- [2]肺癌脑转移的治疗模式、预后及放疗副作用的临床研究[D]. 连一新. 苏州大学, 2020(06)
- [3]肺癌脑转移证型与预后因素的相关性研究[D]. 肖尧.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肺癌脑转移患者全脑放疗后生存情况及预后因素分析[D]. 任毕欣. 苏州大学, 2020(02)
- [5]基于剂量学、影像特征和NLR研究脑转移瘤的预后[D]. 黄紫涵. 郑州大学, 2020(02)
- [6]靶向治疗对射波刀治疗驱动基因阳性肺癌脑转移影响的研究[D]. 尹强.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全脑+同期局部推量调强放疗同步联合替莫唑胺化疗治疗肺癌脑转移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D]. 余杰. 承德医学院, 2020(02)
- [8]射波刀治疗脑转移瘤预后因素评估及肺癌脑转移生存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D]. 蒋雪超.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9]肺癌脑转移瘤手术治疗疗效评估及预后因素分析[D]. 康梦鸳. 南昌大学, 2019(03)
- [10]肺腺癌伴脑转移患者的临床分析与基因检测研究[D]. 刘美蓉.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