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联合抽吸清扫术在鼻中隔手术中的应用

鼻内镜联合抽吸清扫术在鼻中隔手术中的应用

一、鼻内镜联合吸引剥离子在鼻中隔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金德燕[1](2021)在《结构异常中鼻甲的不同处理策略对不伴鼻息肉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疗效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FESS)时结构异常中鼻甲的不同处理策略对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RSsNP)患者鼻内镜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1.病例收集:选入本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诊断为CRSsNP伴中鼻甲结构异常患者行FESS治疗。入选本研究的患者临床表现均持续或间断超过3个月,符合2018年CRSsNP诊断标准,除前鼻镜、鼻内镜检查,还有鼻窦CT检查作为客观依据,均被诊断为CRSsNP伴中鼻甲结构异常,年龄范围:18-65岁,经过大于等于12周规范化保守治疗鼻塞、流脓涕等症状仍持续或间断存在,均为双侧病变。纳入的患者均知情并同意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1=52)和对照组(n2=51),其中观察组行中鼻甲成形术,对照组行中鼻甲部分切除术。2.治疗方案及方法:两组患者均经FESS治疗,对结构异常中鼻甲的处理:观察组行中鼻甲成形术即(1)泡性中鼻甲以鼻甲剪从中间剪开,用吸引剥离子使外侧黏膜与骨质分离,切除外侧骨质,贴合内侧骨质与外侧黏膜;(2)中鼻甲肥大,用镰状刀自中鼻甲前缘切开黏膜,鼻动力系统将中鼻甲外缘的水肿黏膜完全切除,为形成结构正常的中鼻甲去除骨质肥大部分,将其内侧长于骨质的黏膜向外上翻,与外侧形成的创面相连;(3)中鼻甲反向偏曲,行中鼻甲弯曲部位局部骨折,以恢复其正常解剖位置。对照组行中鼻甲部分切除术即以咬切钳切除中鼻甲垂直部,下边界与上颌窦口上缘平齐,前边界与筛泡平齐。为保证研究的可行性,手术均由同一位术者完成。3.疗效评价:通过比较术前、术后1年症状主观量表评分(VAS)、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2(SNOT-22)、鼻内镜检查Lund-Kennedy量表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比较两种不同手术方式对鼻内镜术后疗效的影响。4.数据处理:所有数据分析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其中计数资料比较应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中鼻甲解剖结构异常类型方面的一般情况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者手术前VAS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鼻窦CT、鼻内镜检查、SNOT-22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中鼻甲成形术组患者手术治疗后1年脓涕、鼻塞、全身不适、头面部疼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嗅觉改善不明显P=0.35;SNOT-22评分相比,术后明显低于术前,P<0.05。4.中鼻甲部分切除术组患者手术治疗后1年脓涕、鼻塞、全身不适、头面部疼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嗅觉改善不明显P=0.44;SNOT-22评分明显低于术前。5.两组病人术后1年VAS相比:脓涕、鼻塞、头面部疼痛,中鼻甲成形术组评分较部分切除术组明显低,P<0.05;嗅觉、全身不适无明显差异,P>0.05。6.两组病人术后1年Lund-Kenney、SNOT-22评分相比:中鼻甲成形术组明显低于中鼻甲部分切除术组,P<0.05,成形术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部分切除术组。7.两组病人术后1年并发症情况相比,成形术组并发症发生明显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复查1年,两组患者均无复发。结论:对有中鼻甲结构异常的CRSsNP患者行FESS手术同时行中鼻甲成形术,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疗效和满意度。

吴虓[2](2021)在《垂体腺瘤侵袭通道的解剖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垂体腺瘤伴海绵窦后三角区侵袭:解剖学研究目的:Knosp3A-4级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PA)在术前轴位MRI中,海绵窦(Cavernous sinus,CS)后方有时会表现为三角形样结构。由于位置较深且术中该区域常被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所遮挡,故成为最易发生肿瘤残留的部位。在本研究中,我们解剖了该区域及其周围神经血管结构,并分别从经鼻内镜和经颅显微镜两种视野下探索了CS后三角区的解剖边界。方法:共制备了8具成人头颅标本用于此研究。3具标本用于经颅显微外科解剖,5具标本用于内镜下经鼻入路解剖。结果:根据内镜经鼻和显微经颅解剖,该区域是一个四棱锥结构,其四个表面的边界和所涉及的重要神经血管结构如下:内侧表面:三角形边界由后岩床韧带、蝶岩韧带以及蝶岩韧带附着点和后床突的连线构成。外侧表面:由前岩床韧带和眼神经构成其中两条边,第三条边由前两者在动眼神经的入CS平面相连而成。滑车神经在这个三角形内紧贴CS外侧壁走行。上表面:这个三角类似于动眼神经三角的后半部分。底面:该三角由蝶岩韧带和眼神经,以及两者在CS内的连线构成,这个三角形相当于CS后方的外展神经所在平面。结论:熟悉CS后三角和周围重要的神经血管对全切侵袭CS的PA至关重要。因此术前我们应该特别注意轴位MRI中是否存在这种特殊的三角样征象。第二部分:垂体腺瘤伴海绵窦后三角区侵袭:手术入路和结果目的:内镜经鼻手术切除CS后三角区肿瘤根据ICA的位置分为ICA内侧入路和ICA外侧入路。在本研究中,我们提出了“两点一线”法即根据术前MRI轴位片预判内镜经鼻切除CS后三角区侵袭PA的手术入路,并探讨该方法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72例PA患者的病历和手术录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伴有CS后三角侵袭的病例,并分析其手术结果及“两点一线”手术入路预判法的准确性。结果:共35例患者伴有37侧CS后三角区侵袭。两点一线法预测手术入路的准确率为86.5%(32/37)。3例knosp 3A级的患者肿瘤均获全切。knosp4级患者中有20例(62.5%)实现了肿瘤全切除,9例(28.1%)实现次全切除,3例(9.4%)为部分切除。术前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无症状加重发生。术后并发症包括脑脊液漏2例(5.7%),脑膜炎1例(2.9%),永久性尿崩症2例(5.7%),短暂性颅神经麻痹3例(8.6%)。结论:PA伴有CS后三角侵袭是可以通过内镜经鼻手术全切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均较低。两点一线“法作为术前手术入路预判的方法,可有效预测CS后三角区侵袭PA的手术入路。第三部分:垂体腺瘤伴海绵窦后三角-动眼神经池侵袭:膜性解剖与临床应用目的:海绵窦后三角-动眼神经池延伸是最近提出的一种垂体大腺瘤通过动眼神经三角侵袭的模式,也是多分叶肿瘤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了解动眼神经池周围的膜性解剖对于全切这类PA至关重要。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塑化技术分析了动眼神经池周围的膜性解剖并讨论了其临床意义。方法:塑化切片使用了9具尸头标本,共18侧按组织块准备、脱水脱脂、真空负压浸渍、固化和切片的先后顺序实施。此外,还分析了本单位PA伴动眼神经池侵袭病例的手术结果。结果:动眼神经池的膜性结构共分两层,内层由后颅窝的蛛网膜层延伸而来,外层由CS顶壁的硬膜下陷而成,前方稍厚,后方较薄。两层膜性结构前方贴合较为紧密而后方更加疏松。从矢状位塑化切片来看,动眼神经前方的硬膜在CS顶壁处更紧贴神经突破口,而后方的硬膜与神经之间存在较大间隙。共26例PA伴动眼神经池延伸的患者纳入研究,22例实现了肿瘤全切除。术前共18例患者存在动眼神经麻痹相关症状,术后症状改善12例,维持不变6例。结论:肿瘤向动眼神经池侵袭更易从神经的后方进一步延伸。两层硬膜的厚度和动眼神经池的大小共同作用导致了这种特殊的侵袭模式。早期全切动眼神经池内肿瘤可有效改善动眼神经麻痹症状,防止肿瘤进一步延伸到脚间池。第四部分:垂体腺瘤伴斜坡侵袭:骨性解剖、侵袭通道和手术技术目的:众所周知,斜坡内富含松质骨并且能被PA侵犯,但这些松质骨通道所涉及的范围尚不清楚。此外,我们发现PA伴斜坡侵袭的同时,有时会伴有岩尖侵犯,因此猜测岩尖的肿瘤可能来源于斜坡的松质骨通道。本研究目的是通过探索与PA斜坡侵袭相关的骨性解剖来验证这一猜测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22具尸头进行斜坡和岩骨的解剖学研究,其中6具彩色灌注标本用于显微外科解剖,余16具尸头用于环氧树脂切片的塑化解剖研究。此外,我们还回顾了本中心侵袭斜坡PA的手术录像和结果。结果:舌下神经管和内听道由皮质骨围绕的骨管构成。斜坡内的松质骨通道从鞍底或蝶窦底壁开始向下延伸,绕过舌下神经管,最后到达枕髁和颈静脉孔内侧缘。有趣的是,我们还发现斜坡和岩尖的松质骨是通过岩斜裂沟通而至内听道内侧缘,之间并无皮质骨分隔。研究中松质骨通道的解剖结果与术中观察到侵犯斜坡PA的通道完全一致。在49例PA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中,44例(89.8%)实现了斜坡区肿瘤的完全切除,只有5例(10.2%)早期患者存在下斜坡的肿瘤残留。结论:PA侵犯岩尖是肿瘤沿斜坡松质骨通道越过岩斜裂而来。此外,PA沿斜坡下外侧侵袭还可越过舌下神经管到达枕髁和颈静脉孔内侧缘。这种斜坡侵袭模式的提出加深了我们对PA侵袭特点的理解。

王晓忱[3](2021)在《鼻中隔偏曲矫正联合双下鼻甲骨折外移手术前后鼻腔气流场数值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立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肥厚患者手术前后的数字化三维重建模型,针对该模型进行生物力学特征分析,客观量化手术前后鼻腔气体容积、气流速度、流量、压强、温度等数值的改变,分析研究鼻腔结构异常对鼻腔气流及颗粒弥散的影响;同时利用模拟手术方式对单纯行双下鼻甲骨折外移后的鼻腔进行有限元分析。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鼻腔结构与功能相关性及其评价,以此评价手术疗效。方法:随机选取7例于我院行鼻中隔偏曲联合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的成年患者,通过术前及术后3-6周患者CBCT(Cone beam CT,锥形束CT)影像学资料,利用MIMICS 20.0软件对手术前后鼻腔气道进行三维重建,并选取1例患者影像学数据模拟建立单纯行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后鼻腔气道模型,根据上述模型测量鼻腔气道总容积、总鼻道下部容积、中鼻道容积、嗅裂区容积及狭窄侧宽敞侧容积等模型数据;使用Geomagic Studio 12.0软件对上述模型进行光滑处理,利用A NSYS15.0软件对鼻腔气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并从中截取气流场内4个截面(鼻阈区,中鼻甲前端、偏曲处及后鼻孔),根据截面气流场数值变化进行数值分析,并计算鼻腔流量及鼻阻力,分析对比上述数据变化;模拟鼻腔吸入颗粒后,颗粒在鼻腔中的弥散及沉积状态,观察鼻中隔偏曲对颗粒沉积的影响;利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算,用Shapiro-Wilk检验数据的正态性,用Levene检验验证方差一致性。对手术前后鼻腔气道总容积、总鼻道下部容积、中鼻道容积、嗅裂区容积、狭窄侧宽敞侧容积、鼻腔流量、鼻阻力、平均相对压强等数据服从正态分布的进行配对t检验,对不服从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非参数秩和检验,P<0.05时差异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经Shapiro-Wilk检验,除鼻阻力、狭窄侧阻力、宽敞侧阻力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使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外,余各项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使用配对t检验。行鼻中隔偏曲联合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患者术前鼻腔气道总容积、总鼻道下部容积分别为(18.37±2.62)及(11.38±1.27)cm3,术后分别为(20.51±3.30)及(13.40±2.42)cm3,手术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前中鼻道容积、嗅裂区容积、狭窄侧容积、宽敞侧容积分别为(5.63±0.87)、(1.37±1.01)、(8.10±1.36)、(10.27±2.68)cm3,术后分别为(5.58±1.53)、(1.53±1.13)、(9.72±2.94)、(10.79±1.33)cm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手术前总鼻道体积流量、鼻阻力、狭窄侧阻力分别为(24.5±3.49)ml?s-1、(1.15±0.92)k Pa/L·S-1、(2.61±2.16)k Pa/L·S-1,术后分别为(27.35±4.40)ml?s-1、(0.67±0.49)k Pa/L·S-1、(1.58±1.47)k Pa/L·S-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总鼻阻力数值接近正常成人鼻阻力参考范围。鼻中隔偏曲联合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后鼻腔压力云图提示压力分布较前均匀,压强降高峰自术前的中鼻甲附近移至鼻阈区,术后相对总压强降降低至(16.96±8.19)P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速度云图提示各层面平均速度均有所下降;术后鼻腔温度场分布趋于均匀,未出现明显地降低。模拟单纯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后,总鼻道容积较前增大至18.81cm3,总鼻道下部容积增大至11.55cm3,总鼻腔流量增大至25.08ml?s-1,鼻阻力却增大至0.66 k Pa/L·S-1,狭窄侧阻力及宽敞侧阻力较前同样升高,鼻腔各层面平均相对压强、平均速度较前均有提升。从颗粒沉积实验看,由于偏曲侧气道狭窄,导致颗粒在其中的弥散较宽敞侧受限;颗粒于宽敞侧主要沉积于鼻道中上部及下鼻甲头端,而狭窄侧还在偏曲最狭窄处附近沉积。结论:1.鼻中隔偏曲合并下鼻甲肥大患者鼻腔气体容积降低,气流量减少,鼻阻力增大,使得患者自主感觉鼻塞;2.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联合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后,鼻腔气流量增加,鼻腔阻力减少,使得患者鼻塞症状得到改善;3.对鼻中隔偏曲合并下鼻甲肥大患者,单纯行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虽然可扩大鼻腔容积,但术后鼻阻力可能增大,且由于鼻腔解剖异常未彻底矫正,鼻塞易复发;4.鼻中隔偏曲可影响进入鼻腔的颗粒沉积分布及弥散方式,鼻中隔偏曲宽敞侧颗粒大部分沉积于鼻道中上部及下鼻甲头端,而狭窄侧颗粒还在偏曲狭窄处周围沉积;纠正鼻中隔偏曲及双下鼻甲肥大后两侧鼻腔颗粒沉积情况大致相同,均沉积于鼻道中上部及下鼻甲头端;5.数值模拟可对手术前后鼻腔流场进行分析,评估气流场特征的改变,评价手术疗效,其在研究鼻腔气流特征具有独特的优势。

吴陆敬,梁自轩,姜万富,何利兴,黄洁莲,卢华,王德雄,郑洁怡[4](2020)在《低温等离子射频选择性消融联合下鼻甲骨折外移治疗慢性鼻炎的临床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低温等离子射频选择性消融联合下鼻甲骨折外移治疗慢性鼻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80例慢性鼻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及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低温等离子射频选择性消融联合下鼻甲骨折外移术,对照组采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联合下鼻甲成形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6个月主观症状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前及术后6个月双侧下鼻甲与鼻中隔距离、并发症(空鼻综合征、鼻腔粘连)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后鼻塞、头昏或头痛、影响生活工作或学习VAS评分低于本组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鼻塞、头昏或头痛、影响生活工作或学习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前双侧下鼻甲与鼻中隔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的双侧下鼻甲与鼻中隔距离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的双侧下鼻甲与鼻中隔距离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空鼻综合征、鼻腔粘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低温等离子射频选择性消融联合下鼻甲骨折外移治疗慢性鼻炎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疗效肯定,并发症少,是表现为下鼻甲骨增生及下鼻甲黏膜肥厚的慢性鼻炎患者的较理想治疗方法。

张超[5](2020)在《内镜垂体瘤切除术中不同类型脑脊液漏修补方法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经鼻内镜垂体瘤切除术中不同类型脑脊液漏的修补方法及手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8-2019年行内镜垂体瘤切除术中出现脑脊液漏的63例患者。记录他们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病理分型、修补方法及术后有无脑脊液鼻漏等数据。分析脑脊液漏口的大小及位置、修补方法、修补材料、修补结果。对于手术中明确发现的脑脊液漏,根据漏口的位置及大小,选择合适的修补方法;修补材料包括:医用明胶海绵、可吸收止血纱布、自体脂肪、筋膜、肌肉,带蒂鼻中隔粘膜瓣,医用生物胶等。修补方法:1级(小流量)脑脊液漏,漏口位于鞍膈折返处者,采用明胶海绵压迫(挤压法);漏口位于鞍膈下降处者,选择鞍膈硬膜电凝(电灼法);2级(中流量)脑脊液漏,在挤压法的基础上,将人工硬膜贴附后给予生物胶喷涂鞍底;3级(大流量)脑脊液漏,修补方法为先将自体脂肪置于漏口硬膜下,然后将自体筋膜平铺于颅底硬膜外侧,鼻腔粘膜瓣覆盖于筋膜外层,后将自体肌肉支撑在粘膜瓣外,碘仿纱条支撑,术后2-4周拔除(常规鞍底重建)。1、2级脑脊液漏修补术后鼻中隔粘膜瓣复位,3级脑脊液漏者鼻中隔粘膜瓣作为修补材料。在垂体微腺瘤患者,暴露蝶窦前壁时选择单纯鼻中隔粘膜切开法。观察患者术后是否有脑脊液鼻漏,评估修补手术效果。结果:63例患者术中肿瘤切除后出现脑脊液漏,均顺利找到漏口。其中1级脑脊液漏者25例,漏口位于鞍膈折返处者12例,鞍膈下降处者13例;2级脑脊液漏者21例;3级脑脊液漏者17例。经过严格分级分类修补,术后共有4例患者出现短暂的小流量脑脊液鼻漏。其中1级脑脊液漏者术后有1例(4.0%)出现脑脊液鼻漏;2级脑脊液漏者术后有1例(4.7%)出现脑脊液鼻漏;3级脑脊液漏者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者2例(11.7%)。4例术后脑脊液鼻漏患者经严格卧床休息后脑脊液鼻漏消失,未给予腰穿治疗。6例出现术后感染,包括颅脑及肺部感染,给予抗生素及腰大池置管引流治疗后治愈。余患者均未出现脑脊液鼻漏,无严重嗅觉减退、鼻腔出血及鼻腔干燥等并发症出现。结论:内镜垂体瘤术中脑脊液漏,应分级分类给予不同的修补方法,既保证修补效果,减小手术创伤,也可缩短手术时间。垂体瘤术中行脑脊液漏修补的患者,术后发生的小流量脑脊液鼻漏,严格卧床休息保守治疗后多可自愈,无需行腰大池引流术。修补材料选择、修补技巧等为手术的关键点,正确选择有助于提高脑脊液漏修补成功率。

黄叶平[6](2020)在《CT泪道造影引导下精准内、外路泪囊鼻腔吻合手术疗效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CT泪道造影引导下精准内、外路泪囊鼻腔吻合术(DCR)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9月期间收治的60例(60眼)慢性泪囊炎患者临床相关资料,严格按纳入标准将慢性泪囊炎患者纳入研究,按不同手术方式,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30眼),试验组行精准经鼻内镜泪囊鼻腔吻合术(内路DCR),对照组行外路泪囊鼻腔吻合术(外路DCR)。两组患者入院后,完善各项术前常规检查、泪道冲洗及CT泪道造影+三维重建,术中应用吸收性明胶海绵填塞吻合口,止血、支撑泪囊,术后应用曲安奈德鼻喷雾剂喷鼻3月。收集手术及住院时间,观察两组术后1周出血情况、术后1周及术后3月的疼痛评分,术后1月、3月、6月随诊观察两组患者溢泪症状、泪道冲洗、吻合口愈合及主要并发症情况。对所得数据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定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术后1月总有效率:试验组96.7%,对照组100%,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总有效率:试验组96.7%,对照组8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总有效率:试验组93.3%,对照组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术后1周及术后3月疼痛评分,试验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内对比,术后3月疼痛评分均低于术后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术后1周出血发生率,6个月内吻合口肉芽、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两种治疗方法均有较高的疗效。2、CT泪道造影引导下精准内路DCR手术无皮肤切口,术中更直观,更微创,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术后病人疼痛感更轻而更具有优势。

韩玉洁[7](2020)在《生肌通窍散对抑制鼻内镜术后黏膜瘢痕形成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研究目的本研究对生肌通窍散用于慢性鼻-鼻窦炎鼻内镜术后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并在术中和术后钳取部分术腔黏膜进行实验室指标检测以及病理观察。探索生肌通窍散用于慢性鼻窦炎术后抑制术腔瘢痕粘连的作用机制。为生机通窍散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2研究方法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确诊为CRS并符合本次研究病例选择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60例患者采用同样的术前处理方案,两组患者均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进行鼻窦开放,对照组予以膨胀海绵填塞术腔,观察组以生肌通窍散喷涂术腔。术后两组均采用相同的处理方案和术腔换药方式,观察组在术后换药后术腔喷涂生肌通窍散,并嘱患者24小时内暂停鼻腔冲洗。(1)Lund-Kennedy内镜评分:采用Lund-Kennedy内镜评分表在鼻内镜下对术前鼻黏膜息肉、水肿、鼻漏进行评估,并对术后3周、术后6周、术后9周术腔新生息肉、水肿、鼻漏、结痂以及瘢痕粘连等情况进行量化评估。(2)ELISA检测IL-6、IL-10、Ⅰ型胶原蛋白和Ⅲ型胶原蛋白表达:钳取患者上颌窦黏膜,并且检测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3周、术后9周术腔黏膜中IL-6、IL-10、Ⅰ型胶原蛋白和Ⅲ型胶原蛋白表达水平。(3)运用r3.6.2软件对Lund-Kennedy评分和ELISA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和IL-6、IL-10、Ⅰ型胶原蛋白和Ⅲ型胶原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以及Ⅰ、Ⅲ型胶原蛋白比值(Ⅰ/Ⅲ)。(4)比较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的上颌窦再生黏膜组织形态特征。3研究结果(1)对照组与观察组术后3、6、9周息肉、水肿、鼻漏以及三项总分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说明FESS手术效果显着。术后9周观察组息肉、水肿、鼻漏三项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9周观察组结痂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6、9周观察组瘢痕粘连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术后3周、9周观察组患者黏膜中IL-6、Ⅰ、Ⅲ型胶原表达量以及Ⅰ/Ⅲ均低于对照组,IL-10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3)IL-6表达量与Ⅰ、Ⅲ型胶原表达量以及Ⅰ、Ⅲ型胶原之比(Ⅰ/Ⅲ),IL-10表达量与Ⅰ、Ⅲ型胶原表达量以及Ⅰ、Ⅲ型胶原之比(Ⅰ/Ⅲ)经过pearson分析发现绝对值均>0.6,具有相关性。建立回归模型发现IL-6的表达量与Ⅰ、Ⅲ型胶原的表达量以及Ⅰ、Ⅲ型胶原之比(Ⅰ/Ⅲ)呈正相关;IL-10表达量与Ⅰ、Ⅲ型胶原表达量以及Ⅰ、Ⅲ型胶原之比(Ⅰ/Ⅲ)呈负相关。(4)对照组患者的再生上颌窦黏膜和观察组患者的再生上颌窦黏膜组织形态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再生上颌窦黏膜的组织学表现,HE染色上皮层较为完整,可见纤毛细胞恢复良好,炎症反应轻。Masson三染色见再生黏膜中胶原沉积(蓝色)较少,结构纤细。对照组的患者再生上颌窦黏膜HE染色,上皮层纤毛分化程度低,炎症反应较重。Masson三染色见再生的上颌窦黏膜中胶原沉积(蓝色)较多,胶原结构粗大,排列不规则。4研究结论(1)FESS手术疗效确切。本次研究表明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术后Lund-Kennedy黏膜形态评分均低于术前,临床疗效显着。(2)生肌通窍散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次研究结果表明,FESS术后以生肌通窍散的使用代替术腔填塞并于术后换药时加用生肌通窍散,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膨胀海绵填塞,在减少术后术腔新生息肉,减轻黏膜水肿、鼻漏、结痂以及瘢痕粘连方面效果明显。(3)生肌通窍散抑制瘢痕形成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减少胶原合成以及调节胶原比例有关。研究发现观察组促炎因子IL-6的释放、Ⅰ、Ⅲ型胶原的合成以及Ⅰ、Ⅲ型胶原比例均低于对照组,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则高于对照组。并且IL-6与Ⅰ、Ⅲ型胶原以及Ⅰ、Ⅲ型胶原之比呈明显正相关。IL-10与Ⅰ、Ⅲ型胶原以及Ⅰ、Ⅲ型胶原之比呈明显负相关。观察组患者术后9周再生上颌窦黏膜组织学表现中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和胶原沉积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王勇,王巧能,李政彦[8](2019)在《鼻内镜联合吸引剥离子对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通气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采用鼻内镜联合吸引剥离子治疗鼻中隔偏曲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012年3月-2018年3月收治鼻中隔偏曲患者50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隔矫正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鼻内镜联合吸引剥离子治疗。比较两组鼻腔通气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周及1个月通气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联合吸引剥离子可有效缓解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临床症状,患者通气功能好,并发症少。

沈伟林,洪燕丽,许振跃,方铭达,游秀华[9](2019)在《精准外科理念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的应用体会》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精准外科理念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手术围手术期的应用意义及疗效观察。方法方便选取121例鼻中隔偏曲患者(2015年1月—2017年2月间),术前精准评估鼻中隔偏曲形态、位置、程度,手术采用鼻内镜下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鼻中隔棘突切除等精准矫正方式,术后鼻内镜下鼻腔换药处理。结果手术结束后对患者跟随访问,随访时间为3~12个月,所有随访患者中,治愈115例,好转6例。无鼻中隔穿孔、塌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围手术期主动引进精准外科理念,可以极大提高手术精准度,疗效满意,减少并发症,有效提高手术安全性。并且有利于耳鼻喉科医师的规范化培训。

李连友[10](2019)在《分析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对老年慢性鼻窦炎治疗有效性、安全性》文中指出目的:鼻窦炎分为急性鼻窦炎和慢性鼻窦炎,慢性较多见。同时累及多个鼻窦。在治疗方面我们可以采用药物的治疗方法,以及通过手术将病灶清除,达到治疗的目的。通过系统治疗的多数患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患者如有过敏体质,支气管哮喘,对阿司匹林耐受不良,此病治疗效果较差。鼻息肉(nasal polyp)是位于鼻腔鼻窦黏膜异常增生在粘膜表面形成荔枝样新生物,质地柔软。常有鼻塞,分泌物增多等临床表现,面部肿胀,嗅觉减退也是常见的症状。对于老年群体,主要是因为老年人的免疫功能一般较差,且80%以上的慢性鼻窦炎的老年患者会同时有鼻部解剖异常情况,导致鼻内的分泌物无法流出致使鼻腔被鼻内分泌物积蓄阻塞进而出现鼻息肉,大大降低了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手术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常用的方法。随着鼻科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功能性鼻内镜手术随之出现,鼻内镜治疗鼻窦的手术有功能性和根治性两种,它们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本次研究的方向,我们通过临床实践,观察患者手术后的恢复情况,使用鼻内镜治疗,对于老年患者对比更为适用,手术后恢复良好,具有明显优势,风险更低。方法:我们选取86名慢性上颌窦炎、息肉患者,均为老年人。病例来自天津医科大学一中心临床医学院,时间为2016年6月到2018年8月。将他们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此分法为随机数字法。给予对照组传统的鼻外径入路手术,将鼻窦内病灶,粘膜增厚部分切除干净,尽最大可能保留鼻窦内粘膜组织。上颌窦各窦壁均较厚,与下鼻道临近的内侧壁骨壁较薄,在此处做一适当的对孔作为长期引流之用,手术后上颌窦腔骨依然存在粘膜的炎症病变有的患者窦腔引流较好,鼻窦粘膜逐渐恢复,生理功能也逐渐向正常方向转变,个别病例甚至可以达到正常水平。但有相当多的病例脓性分泌物再次积聚,较初发更重。被瘢痕组织缩小的上颌窦腔在引流不畅的情况下更有可能再被感染。对观察组使用鼻内镜进行功能性手术治疗,术中清除病灶,改善窦口引流,鼻窦粘膜,中鼻甲尽量保留维持鼻窦的正常生理功能,让鼻窦"自愈"。对比两组患者哪一组更为有效,治疗效果更佳。结果:实验数据统计分析,患者采用鼻内镜治疗的有效程度,和采用根治性手术的效果明显高出,效果显着,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对比(P<0.05),差异明显,在统计学方面具有现实意义。根据对比统计结果得出,总有效率在两组手术对比,采用鼻内镜治疗的患者为95.35%明显高于采用根治性手术治疗患者81.40%,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对比(P<0.05),差异明显,在统计学方面具有现实意义。结论:功能性手术临床效果好,鼻内镜鼻窦手术在老年患者人群中应加强开展。鼻腔鼻窦粘膜具有分泌功能,纤毛具有摆动功能,如果我们采用传统的根治术,破坏粘膜,更利于息肉的复发,临床效果反而更差。在这方面我们通过实践取得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并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理论。因此在老年慢性鼻炎鼻窦炎的治疗中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二、鼻内镜联合吸引剥离子在鼻中隔手术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鼻内镜联合吸引剥离子在鼻中隔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结构异常中鼻甲的不同处理策略对不伴鼻息肉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疗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鼻中隔及鼻甲的不同处理策略对慢性鼻窦炎术后疗效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垂体腺瘤侵袭通道的解剖学研究和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垂体腺瘤海绵窦后三角区侵袭的解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解剖仪器
        1.3 显微外科解剖方法
        1.4 内镜下解剖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垂体腺瘤伴海绵窦后三角区侵袭:手术入路和结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人的一般资料
        1.2 影像检查
        1.3 手术器械
        1.4 手术入路
        1.5 手术技术
        1.6 颅底重建
        1.7 术后管理
    2 结果
        2.1 手术结果
        2.2 并发症
    3 讨论
    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垂体腺瘤伴海绵窦后三角-动眼神经池侵袭的膜性解剖与临床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塑化解剖
        1.2 病人的一般资料
        1.3 影像检查
        1.4 颅底重建
        1.5 术后管理
        1.6 术后影像学评价
    2 结果
        2.1 膜性解剖
        2.2 手术要点
        2.3 手术结果
        2.4 并发症
    3 讨论
    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垂体腺瘤伴斜坡侵袭:骨性解剖、侵袭通道和手术技术
    1 方法
        1.1 显微外科解剖
        1.2 环氧树脂塑化解剖
        1.3 病例资料
        1.4 术前评估
        1.5 术前准备
        1.6 术后影像学评价
    2 结果
        2.1 PA侵袭斜坡的松质骨通道
        2.2 岩尖通道
        2.3 蝶窦气化对斜坡通道的影响
        2.4 手术技术
        2.5 手术结果
    3 讨论
        3.1 侵及斜坡的PA的特点
        3.2 斜坡-岩尖侵袭通道
        3.3 斜坡侵袭与蝶窦气化的关系
        3.4 手术入路的选择
        3.5 鉴别诊断
        3.6 不足之处
    4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海绵窦侵袭垂体腺瘤的解剖和治疗
    参考文献

(3)鼻中隔偏曲矫正联合双下鼻甲骨折外移手术前后鼻腔气流场数值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2.实验方法
        2.1 术前准备
        2.2 手术方法
        2.3 鼻腔三维气道重建
        2.4 三维模型图像处理
        2.5 ANSYS数值模拟
        2.6 设定边界条件
        2.7 场的剖分分析
        2.8 颗粒沉积模型
        2.9 统计计算
结果
    1.手术前后鼻腔气体容积比较
    2.手术前后鼻腔各部分体积流量及鼻阻力变化
    3.手术前后鼻腔气流相对压强变化
    4.手术前后鼻腔气流速度及速度矢量变化
    5.手术前后鼻腔气流温度变化
    6.模拟单纯行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手术前后变化
    7.手术前后吸气相鼻腔颗粒沉积变化
讨论
    1.通过CBCT影像学资料建立三维重建模型的优势
    2.鼻中隔偏曲合并双下鼻甲肥大患者鼻腔气流场特点
    3.数值模拟评价鼻中隔偏曲合并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
    4.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对鼻腔气流场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鼻腔结构异常性疾病手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低温等离子射频选择性消融联合下鼻甲骨折外移治疗慢性鼻炎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手术时间
        1.3.2 术中出血量
        1.3.3 主观症状
        1.3.4 下鼻甲与鼻中隔的距离
        1.3.5 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主观症状VAS评分的比较
    2.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鼻内镜下下鼻甲与鼻中隔距离的比较
    2.4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3 讨论

(5)内镜垂体瘤切除术中不同类型脑脊液漏修补方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第2章 临床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2. 治疗方法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附图及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CT泪道造影引导下精准内、外路泪囊鼻腔吻合手术疗效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研究对象的确立
        2.1.2 入选标准
        2.1.3 病例排除标准
        2.1.4 临床病例分组
    2.2 手术设备、材料及手术方法
        2.2.1 手术设备、材料
        2.2.2 术前准备
        2.2.3 麻醉与手术步骤
    2.3 记录及整理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相关数据
    2.4 术后处理,记录及整理术后随访相关数据
    2.5 评定标准
        2.5.1 临床效果评价标准
        2.5.2 疼痛评估
    2.6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临床病例研究资料中一般情况的比较
    3.2 两组患者CT泪道造影泪囊大小的比较
    3.3 两组患者术后效果有效率的比较
    3.4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估的比较
    3.5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的比较
    3.6 临床病例研究资料中两组患者并发症的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慢性泪囊炎发病机制及原因
    4.2 慢性泪囊炎的治疗
    4.3 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4.4 术后并发症处理及分析
    4.5 如何提高手术成功及临床疗效有效率
    4.6 笔者手术体会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7)生肌通窍散对抑制鼻内镜术后黏膜瘢痕形成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慢性鼻-鼻窦炎鼻内镜术后术腔黏膜修复
    2 慢性鼻-鼻窦炎鼻内镜术后治疗的研究概况
        2.1 术后全身用药
        2.2 术腔局部用药
        2.3 鼻腔冲洗
        2.4 术腔清理
    3 祖国医学对功能性鼻内镜术后的辨证分型
    4 鼻内镜术后中医药治疗
        4.1 中药内治法
        4.2 中医外治法
    5 FESS术后鼻腔出现瘢痕粘连的原因及分子生物因素研究
        5.1 FESS术后鼻腔出现瘢痕粘连的原因
        5.2 导致瘢痕粘连的细胞分子生物因素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病例选择标准
        1.1 西医诊断标准
        1.2 CRS的临床分型、分期
        1.3 慢性鼻-鼻窦炎手术指征
        1.4 中医诊断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剔除标准
        1.8 退出标准
    2 临床资料
        2.1 研究病例来源及分组
        2.2 实验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3 临床研究器械与材料
        3.1 手术、换药设备及器械
        3.2 实验主要器材
        3.3 实验主要试剂
        3.4 实验药物
    4 研究方法
        4.1 术前准备
        4.2 手术方式
        4.3 术后处理
        4.4 观察指标
    5 统计方法
    6 研究结果
        6.1 Lund-Kennedy评分比较
        6.2 IL-6、IL-10、Ⅰ、Ⅲ型胶原以及Ⅰ和Ⅲ型胶原之比(Ⅰ/Ⅲ)比较
        6.3 IL-6、IL-10 与Ⅰ型和Ⅲ型胶原的相关性分析
        6.4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9周黏膜组织形态比较
    7 讨论
        7.1 研究结果分析
        7.2 生肌通窍散组方分析
        7.3 生肌通窍散与术后黏膜无瘢痕修复的相关性
第三章 结论
第四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病理性瘢痕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防治概况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8)鼻内镜联合吸引剥离子对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通气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9)精准外科理念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的应用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精准评估
    1.3 方法
    1.4 疗效评价
2 结果
3 讨论

(10)分析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对老年慢性鼻窦炎治疗有效性、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1 对象和方法
    1.1.1 一般资料
    1.1.2 研究方法
    1.1.3 观察指标
    1.1.4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鼻内镜联合吸引剥离子在鼻中隔手术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结构异常中鼻甲的不同处理策略对不伴鼻息肉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疗效的影响[D]. 金德燕.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2]垂体腺瘤侵袭通道的解剖学研究和临床应用[D]. 吴虓. 南昌大学, 2021(01)
  • [3]鼻中隔偏曲矫正联合双下鼻甲骨折外移手术前后鼻腔气流场数值模型研究[D]. 王晓忱.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4]低温等离子射频选择性消融联合下鼻甲骨折外移治疗慢性鼻炎的临床效果[J]. 吴陆敬,梁自轩,姜万富,何利兴,黄洁莲,卢华,王德雄,郑洁怡. 中国当代医药, 2020(26)
  • [5]内镜垂体瘤切除术中不同类型脑脊液漏修补方法的临床研究[D]. 张超. 山东大学, 2020(11)
  • [6]CT泪道造影引导下精准内、外路泪囊鼻腔吻合手术疗效的对比研究[D]. 黄叶平. 南昌大学, 2020(08)
  • [7]生肌通窍散对抑制鼻内镜术后黏膜瘢痕形成的作用机制研究[D]. 韩玉洁.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鼻内镜联合吸引剥离子对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通气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J]. 王勇,王巧能,李政彦. 中国社区医师, 2019(35)
  • [9]精准外科理念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的应用体会[J]. 沈伟林,洪燕丽,许振跃,方铭达,游秀华. 中外医疗, 2019(27)
  • [10]分析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对老年慢性鼻窦炎治疗有效性、安全性[D]. 李连友.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鼻内镜联合抽吸清扫术在鼻中隔手术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