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连接传输网络的层次模型及网络特征

无连接传输网络的层次模型及网络特征

一、无连接传送网的分层模型与网络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殷星[1](2021)在《基于PTN的网络优化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用户数量与日俱增,导致现如今分组传送网(PTN)面临发展瓶颈,一系列突出问题涌现出来,层层堆叠的解决方案已经加重了网络的复杂性。为了解决网络优化问题,本文首先引入软件定义网络的三层架构到PTN网络中,优化PTN网络架构复杂臃肿等问题,使得由原来分布式管控变成集中式管控。其次,基于这一创新架构,制定出PTN网络优化规则和策略。然后,针对控制器内的四大功能模块进行算法研究,包括拓扑发现算法、最优路径算法、流量预测算法和负载均衡算法。为提升控制器发现网络拓扑能力,在拓扑发现模块中设计出一种改进的拓扑发现算法来优化控制器发包数量,进而减少网络开销。针对逻辑同路由问题,构建出多约束最优路径的数学模型,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蚁群算法,来提升算法在网络中搜寻最优路径的效率和正确率。流量预测模块为了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一开始需要对流量数据进行预处理操作后再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聚类分析结果按照不同的类簇进行模型训练。负载均衡算法是依据流量预测的结果获知链路的负载状况,继而构建出迁移成本和均衡度这一多目标函数,利用多目标负载均衡算法,求出最优解作为负载均衡调度方案。最后,使用Mininet软件搭建出适合于PTN网络的实验拓扑,并对控制器内设计的算法进行实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改进的拓扑发现算法增强了网络拓扑发现能力;蚁群算法通过寻优规则改进显着提升了搜索效率和正确率;聚类算法分析后的预测模型精度满足要求且均在89%以上;多目标负载均衡算法降低了迁移成本并有效提高了网络整体负载均衡度。

蔡承德[2](2020)在《5G承载方案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物联网,VR,工业互联网等新型数据业务呈现出大规模增长的趋势。在这种趋势驱动下,运营商要求5G承载网具备大传输容量、超长传输距离、组网灵活高效、设备功耗低、建设成本低和智能管控等功能。5G承载网将向更快传输速度、均衡配置系统业务和支撑流量、合理分配系统资源、支持多种业务传输、转发功能与控制功能分离、网络设备具备可解耦、可重新组网的方向演化。为迎合网络演化趋势,满足网络功能需求,更迫切需要深入学习和研究5G承载网中的各项关键技术。本文基于多年承载网工作经验对5G承载网络的关键技术和承载方案进行分析,主要内容如下:(1)首先对5G承载网的组网架构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转发面架构、协同管控架构、高精度同步网三部分。随后对5G大容量承载网建设中面临的技术挑战和因此而带来的技术需求做了说明,并为此提出了几种关键技术,如网络切片技术、时针同步技术和网络SDN技术等;(2)基于建设成本分析,提出了前传部署模式;基于模型预测的前传的带宽需求,提出了前传技术方案并对方案实施可行性和建设成本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最具性价比的前传技术方案;基于单基站配置模型和传输网络架构模型预测的单基站承载带宽需求和中回传带宽需求,提出了中回传承载的技术方案。同时针对5G网络的切片技术提出了其承载技术方案;(3)基于组网设备选型和网络建设成本二维度,对5G承载网建设方案进行建模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三种适用于当前承载网的建设方案,同时对三种建设方案的业务适配层、分组转发层、TDM通道层、数据链路层和光波传送层的主要功能做了分析和比较,并对这三种方案的技术特点和网络架构做了说明,并在这几种承方案基础上结合电信某省电信网络现状编制了5G承载网络建设方案指引。(4)对5G承载网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下一步研究工作开展的方向。本文研究主要聚焦在5G网络承载侧,针对前传、中传和回传网络建设从技术的先进性、网络带宽需求、建设总成本、可操作性和网络的统一性等多维度进行了论证和研究。为运营商响应中央聚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搭建高效优质的5G传输网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沈辰[3](2019)在《面向5G网络传输目标架构和演进方向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5G网络的正式商用也离我们越来越近。5G新型业务特性的引入、无线接入网结构和核心网架构革新变化都将需要新的传输网络来提供支撑。此外5G的三大应用场景:增强移动带宽、高可靠低时延通信、大规模机器类通信,要求5G需要具备无处不在的覆盖、超高带宽、超低成本、超低功耗、超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移动性、超低时延、感知内容等特点。这些都对5G传输网络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传输网将面临不可避免的升级换代与转型。因此本文主要从中国移动的角度出发来研究面向5G传输网的目标架构及演进方向。本文首先探讨研究了 5G组网方案的选择方向。根据3GPP的R15版本,5G组网方式有NSA(Non-Standalone,非独立组网)和SA(Standalone,独立组网)两种方式。通过详细介绍各种组网方案以及对比分析其优缺点后,得出NSA中的Option3x方案可实现快速部署,初期投资成本压力较小,但不支持高可靠低时延通信、大规模机器类通信应用场景和网络切片功能。而SA组网采用Option2方案时,具有对现网改动小,网络建设将一步到位,避免了网络频繁升级的优点,因此对现网业务的影响较小,且支持5G全部的业务应用,从整体的投资成本来说更小。最终判断中国移动可能会根据部署的区域以及需要实现业务的要求而采用不同的5G组网方案。然后探讨分析了传输方案的选择。5G的城域传输网络分成了前传、中传和回传三部分,前传、中传、回传均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通过不同方案的对比分析,得出中国移动在前传方案将选择以光纤直驱方式为主,以简化的SPN设备承载方案为辅的策略;中传和回传将选择中国移动主推的SPN方案。最后研究了城域5G传输网演进方案的选择。当前5G传输网的演进方案基本上有利用现网、现网升级和新建平面三种方案。通过不同方案的优劣对比,可得出中国移动应该会选用在对现网业务影响较小,整体实现简单,对5G业务应用更好的新建一张传输平面的方案。

王红军[4](2018)在《基于OTN技术的企业网络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光传送网(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简称OTN)是以波分复用技术为基础、在光层组织网络的传送网,是下一代的骨干传送网。本文从建立完善油田主干网的目标出发,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国内外OTN发展现状,熟悉OTN关键技术,针对油田主干网现状及需求进行现场调研,发现油田主干网络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一是网络安全性低,缺乏按业务板块进行网络逻辑隔离和管理的手段;二是缺少基于业务应用的流量分析、带宽保障与管理手段;三是现有带宽难以满足关键业务需要。通过对油田网络的特点和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油田主干网传输网络、数通网络、网络监控与管理平台的设计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为:(1)采用OTN技术研究传输环网,按照“传输成环、数通成网、立体分层”的设计思路,实现大带宽、高可靠的高速传输层环网;(2)研究数通网络架构优化和网络安全隔离,实现数通层网状互联,采用网络虚拟化技术,实现生产单位与其他板块单位安全隔离;(3)提升网络监控和管理能力,强化网络安全管控能力,实现关键应用重点保障、流量调度自动化、网络流量可视化。本文研究成果为“数字油田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助力了油田企业高质量发展,切实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1)应用OTN技术解决了油田企业网络拥塞问题,实现网络性能提高,业务支撑能力有效提升。(2)开发了流量可视化平台,实现关键业务优先保障,提高了企业网络精细化管理水平。(3)建立了油田企业网络安全管理新体系,实现分版块网络隔离,网络安全防护能力进一步增强。

韩伟[5](2016)在《基于IP RAN技术的本地分组传送网规划设计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全业务综合承载是当今世界主流电信业务运营的重要发展方向,全业务综合承载能力是当下运营商在竞争中占领优势地位的重要手段。传送网作为运营商最重要的基础网络,其网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整个网络的性能,面向全业务综合承载的传送网络如何演进和建设是各大运营商研究的重点课题,传送网的规划和建设在整个运营商网络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随着LTE基站的部署和政企客户、公众宽带用户的迅猛增长,传统的传输接入网络已经无法适应IP化的综合业务承载需求,不能满足运营商全业务发展的需要。分组传送网具有更高的承载效率、支持点到多点间通信、更好的网络扩展性等优点,以及高质量的可靠性、时钟同步和便利的操作维护性,采用分组传送技术建设运营商综合业务承载网是必然趋势。本文从运营商角度对比分析了主流传送网技术的原理以及特点,包括SDH/MSTP、波分复用技术以及两种主流的分组传送技术PTN和IP RAN。并结合运营商业务承载的实际需求,提出建设分组传送网的必要性。本文根据运营商的网络现状以及全业务承载的需求,综合分析并总结了基于IPRAN的分组传送网规划设计思路和原则。详细讨论了基站业务和政企客户专线的接入方式和网络结构的搭建原则,同时对基站业务和政企专线业务在IP RAN网络中的业务承载方案、QoS部署和时钟同步方案进行了讨论,总结了基站业务的各种接入方式和业务承载方式,并对政企业务的七种接入场景进行了讨论。同时在也规划设计层面对光缆和机房配套等专业协同方面提出了要求,尝试提出优化了的在综合承载基站和政企业务方面的建设原则。本文结合了一个由本人作为主要设计负责人参与规划设计的运营商利用IP RAN综合承载基站和政企专线业务的实际案例,并据此积累了运营商利用IPRAN综合承载基站和政企专线等业务方面的网络建设经验。重点阐述了全业务运营的背景下,如何根据网络现状来制定本地区的传输网络规划,首先详细分析了运营商本地传送网现状、综合业务承载的需求。根据网络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结合IP RAN的特点和建设思路,针对该案例提出了 IP RAN组网结构方面的建设思路和原则,并按照原则提出IPRAN网络建设的建议。该案例首次在IPRAN网络中大规模承载政企专线业务,并成功实施,对IPRAN的全业务综合承载在全国的推广都有借鉴意义。

陈烈[6](2015)在《天地一体化网络通用管理信息模型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人类进入了一个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网络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为人们的学习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特别在最近的十年,网络的快速发展使人类的社会产生了颠覆性的革命,这在人类史上也是没有过的。总之,网络会向着业务更加繁忙,速度更加快捷,通信更加安全,结构更加复杂,覆盖更加宽广,种类更加丰富的方向发展。同时,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需求,使各种不同设备和结构网络的融合成为综合性的网络也是一个大的趋势,其中天地一体化网络就是其中的代表。天地一体化网络无论是在军用还是民用领域,对一个国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所以本文就天地一体化网络为背景展开研究。同时对于一个像天地一体化网络这样的综合性网络来说,网络管理是一个其良好运行的关键性因素,所以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本文对网络管理系统中起着支撑作用的管理信息模型展开了细致而深入的研究,首先对现有的各种信息模型建模方法进行研究和比较。在引入传送网的概念后对天地一体化网络的功能模型进行研究,最后使用信息对象类抽象化定义了功能实体,及面向对象建模中的对象。最后使用UML类图的方式对适用于天地一体化网络的管理信息模型进行展示。

张剑[7](2013)在《MPLS-TP线性保护中的共享MESH保护倒换机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当今网络中IP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急需一种能够实现分组传送IP数据的传送网技术,并能够保证其传输的OAM、保护等性能要求。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分组传送网(PTN)这个概念,而目前最有发展前景的一种实现方案就是MPLS-TP,而其中的保护倒换机制是保证网络生存性的关键技术。本文就MPLS-TP的发展历史,首先介绍了PTN的提出和发展,包括其原理、体系结构和应用现状,并介绍了其两种实现方案PBB-TE和MPLS-TP/T-MPLS的演进过程。接着主要介绍了MPLS-TP技术,包括其技术特征、标准化进程、分层结构、业务适配技术、标签转发机制和信令机制。然后分析了MPLS-TP的生存性策略,包括其保护机制的需求、保护倒换触发机制和保护倒换原理,重点讨论了线性保护机制中的1:1保护和1+1保护,单环保护机制中的1:1保护和l+1保护,共享环保护机制中的Steering方式和Wrapping方式以及快速重路由机制中的Bypass方式和Detour方式。然后介绍了MPLS-TP保护机制的设计与实现,包括机制介绍、技术需求、实现场景、系统架构和系统实现等方面。接着提出了一种基于线性保护的共享MESH保护倒换机制,该机制通过对现网中常用的网状网拓扑进行研究,结合了现网中进行网络保护的需求,通过将网状网划分成为几个子网,分别在不同的子网中进行线性保护机制的部署,然后将网络中的一条LSP作为各条工作LSP的共同保护通道来应用,在网络发生故障时,可以迅速地将业务倒换到保护通道中。此机制还将保护通道的保护带宽设置到所有受保护工作LSP的带宽之和,能够在多条工作通道同时发生故障的时候,给予100%的业务保护,从而实现现网中的共享MESH保护倒换机制。最后提供了几种MPLS-TP的保护倒换机制的测试案例和结果,并提出了一种在现网中进行MPLS-TP保护倒换测试的拓扑。

孙颖[8](2013)在《PTN网络中的QoS机制和保护方式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通信网络业务容量的急剧增长,通信行业的发展迅猛,促进业务承载和传送技术的一次又一次革新。现有的SDH/MSTP平台的刚性管道已不能够满足高速率、大带宽的新型业务的传送需求,分组传送网PTN技术的使用为城域传送网注入了新的活力。基于分组交换内核的PTN技术具备强大的端到端的OAM能力、可靠的生存性能力、高精度的同步定时等高效的网络特性,能够很好地适应高带宽的传送承载需求,成为面向IP的多业务统一传送网络。本文对PTN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充分调研,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分组传送网中的QoS机制和环网保护方式。面对LTE承载方案中的高带宽、低时延的新需求,需要对现有的QoS机制在分组传送网中进行适当的优化来适应LTE新型网络。QoS技术中的一个关键指标是业务时延,基于业务类型的不同,需要在PTN网络的节点处使用QoS分组调度算法保障时延。通过对PTN中经典队列算法的研究比较,本文将主要研究基于优先级的分组调度算法。现有的基于优先级的队列调度算法具有不公平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给出了一种基于队列数据包平均统计时延的新型队列调度算法,该算法考虑到数据包包长不同导致的出队列时延不同,因此对各个队列的数据包进行动态调度,进而实现通信网络中时延敏感的业务的优化。基于分组交换内核的PTN技术将传统分组城域网打造成面向连接的端到端的运营级传送网络,其中PTN的QoS机制是持续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在详细阐述了城域传送网的业务模型和接入业务的QoS需求的基础上,基于各种业务类型对两种热点传送技术PTN和IP-RAN的QoS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对比,综合以上理论分析针对LTE大背景下的传送网应用模型提出了QoS机制的带宽规划和建议。PTN传送技术具备高效的保护倒换性能,是分组传送网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过对传统的保护方式的理论研究,本文选取了现网中实际应用的Wrapping保护方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为了解决Wrapping保护方式中标签管理机制的不足及配置和维护工作量巨大等问题,本文给出了一种新型环网保护方案,利用环网的特点,基于出口节点配置环工作通道和环保护通道,使得环通道数与环节点数呈线性关系,并在标签分配和管理、配置和维护工作量、组网变化处理机制等方面,对G.8132标准方案和新型环网保护方案进行研究和分析。该新型环网保护方案能够节约有限的标签资源,减少配置和维护工作量,提高了现网保护倒换效率。

范钧[9](2012)在《PTN在常熟电信接入层网络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在电信业务IP化趋势、移动固定融合以及三网融合趋势的推动下,传送网承载的业务从以TDM为主向以IP为主转变,未来满足多重播放业务需要,在核心层面上,OTN/DWDM已获得大规模应用,但在接入层还需要一种能够有效传递分组业务,并提供电信级P&OAM和安全保护的接入分组传送技术。论文简要介绍了目前光传输网和IP承载网的现状,三网融合对分组化传输的需求以及PTN原理、架构、关键协议等情况。论文主要分析了常熟电信接入层网络业务承载情况,通过对现有SDHMSTP网络在小型局站、3G基站、企事业单位等业务接入时存在问题的分析汇总,规划、设计引入PTN技术,为小型局站、3G基站、企事业单位等业务网络接入建设一个高速、安全的分组接入网络。因在规划设计时就考虑后期业务扩容、带宽扩充的可能性,该PTN接入网络完全能够做到简单快捷的端口扩容和带宽扩容,不中断其他运行业务,实现平滑扩充。通过对建成PTN接入网络进行综合分析,表明PTN接入网满足高带宽、高可靠性、可管理、保证QoS的多业务分组承载网络的要求,可满足小型局站、3G基站、企事业单位等多种业务接入的需求。

郭丽华[10](2012)在《PTN技术研究及其在3G传送网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在电信业务IP化趋势的推动下,电信网络正处于发展转型时期,传送网承载的业务正在从以TDM为主向以IP为主转变,最具代表性的就是3G业务。传统SDH/MSTP网络已不能满足数据业务的发展需求,业界提出了分组传送网(PTN,Packet Transport Network)技术。论文首先系统全面的介绍了PTN技术的原理、体系结构等内容,对PTN的关键技术、技术特点、实现协议、应用定位等各方面进行了重点分析阐述。其次,对3G传输需求进行分析,对比了现有的SDH/MSTP、IP/MPLS、PTN三种传送平台对3G业务的传送性能,指出3G传送网引入PTN技术的必然性。并从秦皇岛移动本地传送网现状以及PTN网络建设的现实需求出发,给出了秦皇岛3G城域光传送网的建设方案和网络设计。理论上从光衰减损耗和色散角度分析了所建系统的可行性。最后,对新建PTN网络的多业务QoS优先级转发性能,保护倒换时间和保护倒换后多业务承载性能,多业务的长期性能,2M/FE时延、抖动、丢包率,性能和网络稳定性等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所建系统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对语音和数据业务支持良好。

二、无连接传送网的分层模型与网络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连接传送网的分层模型与网络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TN的网络优化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PTN原理及关键技术
    2.1 PTN原理
        2.1.1 PTN产生的背景
        2.1.2 PTN基本概念及特点
        2.1.3 PTN分层结构及功能平面
    2.2 关键技术
        2.2.1 MPLS-TP技术
        2.2.2 端到端伪线仿真PWE3
        2.2.3 服务质量QoS
        2.2.4 操作维护管理OAM
        2.2.5 保护技术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SDN架构的PTN网络优化策略
    3.1 SDN三层架构的引入
    3.2 PTN网络优化策略
        3.2.1 PTN网络优化的原则
        3.2.2 LSP逻辑同路由的优化机制
    3.3 本章小结
4 PTN网络优化算法研究与设计
    4.1 基于改进的LLDP拓扑发现算法
        4.1.1 拓扑发现机制
        4.1.2 LLDP改进的方法及算法设计
    4.2 多约束条件的最优路径算法
        4.2.1 最优路径算法研究
        4.2.2 数学模型构建
        4.2.3 最优路径算法设计
    4.3 基于流量预测的负载均衡算法
        4.3.1 流量预测及负载均衡相关研究
        4.3.2 流量预测模型构建
        4.3.3 负载均衡多目标模型及算法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仿真平台搭建与功能模块测试
    5.1 仿真平台搭建
    5.2 功能模块测试
        5.2.1 拓扑发现模块
        5.2.2 路由决策模块
        5.2.3 流量预测模块
        5.2.4 负载均衡模块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附录2 主要英文缩写语对照表

(2)5G承载方案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5G承载网
    2.1 5G承载网组网架构
        2.1.1 5G承载网转发平面
        2.1.2 5G承载网络管控架构
        2.1.3 5G同步网组网架构
    2.2 5G承载网挑战和需求
        2.2.1 5G承载网面临的挑战
        2.2.2 5G承载网功能需求
    2.3 5G承载网关键技术
        2.3.1 5G承载网大带宽
        2.3.2 超低时延技术
        2.3.3 5G网络切片技术
        2.3.4 5G网络时针同步技术
        2.3.5 5G承载网SDN架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5G承载网技术方案
    3.1 5G前传技术方案
        3.1.1 5G前传部署模式
        3.1.2 TCO成本分析
        3.1.3 部署模式方案
        3.1.4 5G前传网带宽预测模型
        3.1.5 5G前传承载技术方案
    3.2 5G中回传技术方案
        3.2.1 5G中回传带宽需求预测
        3.2.2 5G中回传承载方案
    3.3 5G网络切片承载技术方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5G传输承载网建设方案
    4.1 建设方案的分析
        4.1.1 设备选型分析
        4.1.2 建设成本分析
    4.2 建设方案的选择
        4.2.1 SPN建设方案
        4.2.2 OTN(M-OTN)建设方案
        4.2.3 STN(新型IPRAN)&光层建设方案
    4.3 中国电信5G承载网部署方案实例
        4.3.1 业务需求分析
        4.3.2 IPRAN网络现状
        4.3.3 5G承载网发展目标
        4.3.4 5G承载网发展思路
        4.3.5 5G承载网建设方案指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面向5G网络传输目标架构和演进方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5G发展现状
        1.2.1 各国政府及组织
        1.2.2 5G标准组织
        1.2.3 设备厂商
    1.3 5G初期应用场景及需求
    1.4 论文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2章 5G网络架构介绍
    2.1 LTE网络架构
        2.1.1 LTE无线接入网架构
        2.1.2 LTE核心网架构
    2.2 5G网络架构
        2.2.1 5G无线接入总体构架
        2.2.2 5G NSA组网方式
        2.2.3 5G核心网架构
    2.3 LTE和5G网络架构主要差异分析
        2.3.1 LTE网络架构特点
        2.3.2 5G网络架构特点
        2.3.3 差异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5G传送网演进的影响因素和挑战
    3.1 四大跨专业的不确定影响因素
        3.1.1 CU/DU分离部署的不确定性
        3.1.2 4G与5G双连接的影响
        3.1.3 5G核心网下移的影响
        3.1.4 5G独立与非独立组网方式的影响
    3.2 5G传输网的总体需求及挑战
    3.3 可能引入的六大技术挑战
        3.3.1 大带宽挑战
        3.3.2 灵活连接挑战
        3.3.3 网络分片挑战
        3.3.4 低时延挑战
        3.3.5 时间同步挑战
        3.3.6 管控运维挑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5G网络传输方案及关键技术
    4.1 前传技术方案
    4.2 中传&回传融合组网技术方案
        4.2.1 SPN方案
        4.2.2 具有L3功能的OTN方案
        4.2.3 端到端路由器方案
        4.2.4 三种传输方案的比较分析
    4.3 SPN新传输平面技术构想
    4.4 六大关键新技术
        4.4.1 FLEXE及物理层交叉技术
        4.4.2 PAM4调制光模块及DWDM
        4.4.3 L3下沉及源地址路由
        4.4.4 TSN及低时延转发
        4.4.5 超高精度时间同步
        4.4.6 SDN技术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传输目标架构及演进路线
    5.1 城域5G传输网三种演进方案
        5.1.1 直接利用现网
        5.1.2 现网升级
        5.1.3 新建平面
        5.1.4 三种演进方案的比较
    5.2 演进策略及演进步骤
        5.2.1 现网升级方案的演进步骤
        5.2.2 新建平面的演进步骤
    5.3 产业链发展趋势分析
    5.4 SPN传输网总体目标
    5.5 杭州5G网络建设进展
    5.6 本章总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4)基于OTN技术的企业网络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主干网定义
        2.1.1 主干网的含义
        2.1.2 主干网的特点
    2.2 关键技术概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某油田企业主干网现状及需求分析
    3.1 企业概况
    3.2 油田主干网现状
        3.2.1 发展演进概述
        3.2.2 基本架构概述
        3.2.3 网络覆盖范围
        3.2.4 业务板块互联情况
        3.2.5 业务应用承载
    3.3 油田网络管理需求分析
    3.4 关键业务承载需求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传输网络设计
    4.1 总体架构设计
        4.1.1 设计原则
        4.1.2 设计目标
        4.1.3 架构设计
    4.2 传输网络架构设计
    4.3 业务路径设计
    4.4 业务电路设计
    4.5 光波道设计
    4.6 光、电层配置设计
        4.6.1 光层配置
        4.6.2 电层配置
    4.7 保护方案设计
        4.7.1 环路保护
        4.7.2 光层保护
        4.7.3 设备冗余保护
    4.8 业务扩容设计
        4.8.1 波道扩容
        4.8.2 单波容量升级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通网络实现
    5.1 数通网络架构实现
    5.2 路由规划
        5.2.1 IGP协议规划
        5.2.2 BGP协议规划
        5.2.3 PE与CE间路由协议规划
    5.3 业务隔离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网络监控与管理
    6.1 流量可视化管理
    6.2 流量工程业务实现
    6.3 网络安全管理
    6.4 网络管理与监控
    6.5 网络监控与管理功能的实现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基于IP RAN技术的本地分组传送网规划设计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探讨的背景
        1.1.1 市场需求推动了技术的发展
        1.1.2 国家信息化建设是传送网发展的推动力
    1.2 课题探讨的目的
    1.3 论文的内容安排
第2章 传送网介绍
    2.1 传送网的概念
    2.2 同步数字体系
    2.3 波分复用技术
    2.4 分组传送技术
        2.4.3 PTN
        2.4.4 IP RAN
        2.4.5 IP RAN与PTN的区别
第3章 本地分组传送网的规划设计思路
    3.1 业务承载方式
        3.1.1 IP RAN承载基站设计原则
        3.1.2 IP RAN承载政企专线设计原则
    3.2 QoS部署
    3.3 时钟同步方案
    3.4 光缆网协同组网
    3.5 机房配套
第4章 本地分组传送网工程设计案例
    4.1 工程概述
    4.2 网络现状
        4.2.1 本地网波分现状
        4.2.2 MSTP网络现状
        4.2.3 本地网光缆现状
    4.3 需求分析
        4.3.1 基站业务
        4.3.2 政企专线业务
        4.3.3 IP城域网电路
    4.4 IP RAN网络架构和建设思路
        4.4.1 核心层
        4.4.2 汇聚层
        4.4.3 接入层
    4.5 建设方案
        4.5.1 骨干汇聚层建设方案
        4.5.2 政企专线建设方案
        4.5.3 本地网波分建设方案
        4.5.4 MSTP退网方案
        4.5.5 主要设备选型
    4.6 建设效果分析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天地一体化网络通用管理信息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天地一体化网络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外天地一体化网络的发展现状
        1.2.2 天地一体化网络国内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2章 网络管理信息模型概论
    2.1 引言
    2.2 网络管理系统及管理信息模型
    2.3 管理信息模型的研究现状
        2.3.1 常用信息模型建模方法
        2.3.2 网络管理信息模型建模研究现状
        2.3.3 管理信息模型的分类
        2.3.4 几种建模思路的比较和分析
    2.4 统一建模语言UML简介
        2.4.1 UML中的事物
        2.4.2 UML中的关系
        2.4.3 UML中的图
    2.5 小结
第3章 天地一体化网络功能模型研究
    3.1 引言
    3.2 传送网络通用管理信息模型建模流程
    3.3 传送网络的功能实体
        3.3.1 传送网络的功能实体
        3.3.2 统一传送网络的功能实体
    3.4 传送网络功能实体之间的关系
        3.4.1 层网络内功能实体的关系
        3.4.2 层网络之间的关系
        3.4.3 统一传送网的功能模型
    3.5 天地一体化网络的功能模型
        3.5.1 天地一体化网络的结构
        3.5.2 天地一体化网络的功能实体
        3.5.3 天地一体化网络的功能模型图
    3.6 小结
第4章 天地一体化网络管理信息模型建模
    4.1 引言
    4.2 定义信息对象类
        4.2.1 定义功能实体的信息对象类
        4.2.2 定义信息对象类的属性和操作
    4.3 信息对象类之间相互关系
        4.3.1 功能实体视角下的关系
        4.3.2 继承、包含与关联关系
    4.4 信息模型到编程语言的映射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MPLS-TP线性保护中的共享MESH保护倒换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分组传送网与MPLS-TP技术
    2.1 分组传送网原理与应用
    2.2 MPLS-TP技术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第三章 MPLS-TP的生存性
    3.1 MPLS-TP生存性需求
    3.2 MPLS-TP保护倒换触发机制
    3.3 MPLS-TP保护倒换机制
第四章 MPLS-TP保护机制的设计与实现
    4.1 机制介绍
    4.2 系统描述
        4.2.1 技术需求
        4.2.2 实现场景
    4.3 系统架构
    4.4 系统实现
        4.4.1 内部数据定义
        4.4.2 创建MPLS通道保护
        4.4.3 删除MPLS通道保护
        4.4.4 资源分配
        4.4.5 保护倒换
第五章 一种基于线性保护的共享MESH保护倒换机制
    5.1 MESH网络的保护问题
    5.2 一种基于线性保护的共享MESH保护倒换机制
        5.2.1 网络拓扑
        5.2.2 保护倒换机制
    5.3 MPLS-TP保护倒换的测试
        5.3.1 MPL-TP的测试拓扑
        5.3.2 1:1双向线性保护
        5.3.3 1+1单向线性保护
        5.3.4 端到端LSP的线性保护
        5.3.5 PSC控制报文传输和接收
        5.3.6 PSC控制报文格式
        5.3.7 非返回模式
        5.3.8 返回模式
        5.3.9 MPLS-TP over Ethernet线性保护性能
        5.3.10 MPLS-TP over Ethernet over GFP/SDH线性保护性能
    5.4 一种现网中MPLS-TP保护倒换测试的拓扑
第六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PTN网络中的QoS机制和保护方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作者主要的研究工作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分组传送网
    2.1 城域传送网的发展现状
    2.2 分组传送网的标准演进
    2.3 分组传送网的原理结构
        2.3.1 分组传送网的分层体系
        2.3.2 分组传送网的功能平面
    2.4 分组传送网的关键技术
    2.5 分组传送网的设备形态
    2.6 分组传送网的IP化传送应用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组传送网的QoS保障技术研究
    3.1 分组传送网的QoS关键技术介绍
    3.2 分组传送网的经典队列调度算法研究
    3.3 基于队列数据包平均统计时延的队列调度机制和实现
        3.3.1 改进调度算法的运行机制
        3.3.2 改进调度算法的具体实现
        3.3.3 改进调度算法的应用分析
    3.4 队列调度算法的仿真实现和研究分析
        3.4.1 调度算法的仿真系统模型
        3.4.2 调度算法的仿真结果和研究分析
    3.5 基于平均统计时延和区分服务的队列调度机制和实现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TN与IP-RAN技术中QoS机制的应用研究
    4.1 城域传送网的业务模型分析和QoS需求
        4.1.1 城域传送网的业务模型分析
        4.1.2 城域传送网的接入业务QoS需求
    4.2 PTN与IP-RAN的QoS机制对比研究
    4.3 基于应用模型的带宽规划建议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组传送网的生存性技术
    5.1 分组传送网的保护技术
    5.2 PTN保护技术现状
    5.3 环网保护方式介绍
        5.3.1 Wrapping保护方式和Steering保护方式
        5.3.2 原标准G.8132中有关Wrapping标签分配方式及实现机制
    5.4 Wrapping保护方式的改进研究
        5.4.1 原G.8132标准中标签管理机制的研究分析
        5.4.2 基于Wrapping的环网保护新方案
        5.4.3 G.8132标准方案和环网保护新方案的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课题总结和展望
    6.1 课题总结
    6.2 未来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1 缩略词
附录2 队列调度算法的仿真代码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PTN在常熟电信接入层网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意义与主要工作
    1.3 论文的内容安排
第二章 光传输网和 IP 承载网的现状和需求
    2.1 传输网的 IP 化
        2.1.1 三网融合对分组化传输的需求
        2.1.2 业务 IP 化应用宽带化
        2.1.3 IP 化发展推动统一的 IP 传送网
    2.2 光传输网和 IP 承载网的现状
        2.2.1 光传输网和 IP 承载网现状
        2.2.2 城域 IP 网现状
        2.2.3 城域传输网现状
    2.3 全 IP 业务的传输需求
        2.3.1 传输功能定位
        2.3.2 传输性能定位和网络融合需求
第三章 PTN 原理及优势
    3.1 PTN 原理和网络建设部署
        3.1.1 PTN 原理和定义
        3.1.2 PTN 的分层结构和功能平面
        3.1.3 PTN 网络的组织方式
        3.1.4 PTN 网络的建设模型
    3.2 PTN 的技术特点、关键协议和应用定位
        3.2.1 PTN 的关键技术
        3.2.2 PTN 的技术特点
        3.2.3 PTN 的实现协议
        3.2.4 PTN 的应用定位
    3.3 时钟同步 IEEE1588v2 技术
    3.4 PTN 在接入层网络中的应用优势
        3.4.1 接入层网络的概念
        3.4.2 常见的接入方式
        3.4.3 PTN 和 SDH/MSTP 的比较
        3.4.4 PTN 和 IP/MPLS 的比较
第四章 常熟电信接入层网络现状及需求分析
    4.1 常熟电信接入层网络现状及发展趋势
        4.1.1 常熟电信接入层网络现状
        4.1.2 接入网发展趋势
    4.2 常熟电信现有接入层网络存在的问题
        4.2.1 对高带宽高安全性业务的响应方面
        4.2.2 光缆资源方面
        4.2.3 设备资源方面
    4.3 常熟电信接入网需求分析
        4.3.1 用户业务接入方面
        4.3.2 3G 基站接入方面
        4.3.3 重要小型局站接入方面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常熟电信 PTN 组网方案及应用
    5.1 工程建设背景及概况
        5.1.1 工程建设背景
        5.1.2 工程概况
        5.1.3 业务需求分析
    5.2 PTN 组网方案
        5.2.1 组网原则
        5.2.2 建设方案
        5.2.3 电路组织
    5.3 局站通信系统及辅助系统
        5.3.1 时钟同步系统
        5.3.2 网络管理系统
    5.4 保护策略
    5.5 设备选型和配置
        5.5.1 PTN 设备选型
        5.5.2 设备配置原则
        5.5.3 主要设备配置
    5.6 设备主要特点
        5.6.1 接口类型
        5.6.2 交叉容量
        5.6.3 单板类型
        5.6.4 保护机制
    5.7 设备布置、安装及电源准备
        5.7.1 设备平面布置
        5.7.2 设备安装工艺
        5.7.3 电源类型及负荷
        5.7.4 直流供电系统
    5.8 布线电缆的选用
        5.8.1 电源电缆
        5.8.2 信号电缆
    5.9 MSAP 上联 PTN 试点方案及测试结果
        5.9.1 MSAP 网络现状
        5.9.2 PTN+MSAP 混合组网方案
        5.9.3 PTN+MSAP 混合组网的优势
        5.9.4 测试情况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PTN技术研究及其在3G传送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PTN 技术研究
    2.1 PTN 原理与体系结构
        2.1.1 PTN 原理与定义
        2.1.2 PTN 的分层结构
        2.1.3 PTN 的功能平面
    2.2 PTN 的关键技术和技术特点
        2.2.1 PTN 的关键技术
        2.2.2 PTN 的技术特点
    2.3 PTN 实现协议及标准化情况
        2.3.1 PBT
        2.3.2 T-MPLS/MPLS-TP
        2.3.3 T-MPLS 与 PBT 比较
    2.4 PTN 的应用定位
        2.4.1 PTN 的网络定位
        2.4.2 PTN 的业务定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3G PTN 传送网的建设
    3.1 3G 传输需求分析
    3.2 3G 传送网引入 PTN 技术的必然性
        3.2.1 技术分析
        3.2.2 PTN 对 3G 传送网的适应性
    3.3 3G PTN 网络组网方式
    3.4 3G PTN 网络部署策略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PTN 在秦皇岛 3G 传送网中的应用
    4.1 秦皇岛传送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1 秦皇岛传送网现状
        4.1.2 现网承载 3G 业务所存在的问题
    4.2 PTN 网络建设和配置原则
        4.2.1 建设原则
        4.2.2 配置原则
    4.3 设备选型
    4.4 秦皇岛 3G PTN 传送网建设总体方案
        4.4.1 核心层设计
        4.4.2 汇聚层设计
        4.4.3 接入层设计
        4.4.4 PTN 网络的可靠性设计
        4.4.5 同步系统设计
        4.4.6 网管系统设计
        4.4.7 网络的 QoS 设计
    4.5 中继段光功率计算
        4.5.1 中继段光功率计算方法
        4.5.2 汇聚层光功率计算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
    5.1 PTN 网络的性能指标评价体系
        5.1.1 数据业务的性能评价指标
        5.1.2 PTN 网络的性能评价指标
    5.2 系统测试配置
    5.3 主要测试项和测试结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无连接传送网的分层模型与网络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TN的网络优化算法研究[D]. 殷星.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021(01)
  • [2]5G承载方案及关键技术研究[D]. 蔡承德.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3]面向5G网络传输目标架构和演进方向的研究[D]. 沈辰.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4]基于OTN技术的企业网络设计与实现[D]. 王红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9)
  • [5]基于IP RAN技术的本地分组传送网规划设计探讨[D]. 韩伟.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6(01)
  • [6]天地一体化网络通用管理信息模型研究[D]. 陈烈.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02)
  • [7]MPLS-TP线性保护中的共享MESH保护倒换机制[D]. 张剑. 北京邮电大学, 2013(01)
  • [8]PTN网络中的QoS机制和保护方式的研究[D]. 孙颖. 北京邮电大学, 2013(11)
  • [9]PTN在常熟电信接入层网络中的应用[D]. 范钧. 南京邮电大学, 2012(06)
  • [10]PTN技术研究及其在3G传送网中的应用[D]. 郭丽华. 燕山大学, 2012(08)

标签:;  ;  ;  ;  ;  

无连接传输网络的层次模型及网络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