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湘军”冲击波

领悟“湘军”冲击波

一、领悟“湘军”冲击波(论文文献综述)

刘金聪[1](2020)在《基于机器视觉的激光智能除锈系统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激光技术不断蓬勃发展,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在桥梁养护方面,激光除锈技术正在逐步取代传统除锈工艺。但目前激光除锈设备均需人工现场操作,不仅效率不高,而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激光的高强度亮光会损伤工人视力、除锈产生的锈蚀颗粒会对工人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对激光智能除锈系统进行了研究,利用机器视觉检测识别工件表面的锈迹,使用激光除锈设备对识别出的锈迹进行定点清除,为未来智能化、无人化激光清洗行业打下基础。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激光除锈工艺参数库的研究。提出适用于激光除锈的生锈等级:浮锈、轻锈、中锈、重锈,并使用相应的激光参数去除各等级锈蚀。激光除锈需满足两点技术要求:1)激光除锈后工件表面上没有残留锈蚀,除锈质量满足Sa2.5等级要求;2)除锈后基体表面粗糙度值Rz在35μm~70 μm之间,以保证再次喷涂的附着力。在激光除锈中,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结合的方法,探究激光功率、频率、扫描次数、振镜扫描速度及离焦量等因素对基底表面Fe元素重量百分比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得到最佳工艺参数;(2)机器视觉识别锈迹的研究。机器视觉识别锈迹有三点技术要求:1)能够识别出工件表面的锈迹,并根据实际锈蚀等级在图像中进行对应的划分;2)各等级锈迹图像要尽可能多的连通,可将含有大量小孔洞的锈迹区域膨胀为一个大且完整的锈迹区域;3)锈迹图像要包含工件表面所有的锈蚀区域,漏检面积小于4%。利用Python语言及OpenCV开源计算机视觉库对生锈物体的表面图像进行处理,通过一系列图像处理算法,识别出生锈区域,得到生锈区域的位置信息、生锈等级、尺寸信息等;(3)激光智能除锈系统的集成与测试。将机器视觉集成在激光除锈设备上,提供工件表面的锈迹等级及轮廓信息,激光除锈设备将不同锈蚀等级的图像导入不同的图层,使用不同的参数,并确定除锈区域,规划除锈路径,实现定点除锈。除锈完成后,机器视觉作为检测工具再次识别工件表面的锈迹,确保除锈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机器视觉可以完整的识别出工件表面的锈迹区域,并将锈蚀区域的位置信息、生锈等级、尺寸信息等传输给激光清洗设备;激光除锈设备使用与锈蚀等级相对应的工艺参数,确定除锈区域,规划除锈路径,实现定点清除工件表面的锈蚀。激光智能除锈后基体表面质量约等于传统激光除锈,满足再次涂装的要求,并且效率远远超过传统激光除锈。

伍丹[2](2019)在《王跃文小说诗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王跃文小说是个丰富的文学存在。作为新时期中国文坛上具有重要地位和相当大影响力的湖南作家,王跃文凭借对现实人生的真切体验、对文学创作的深切感悟以及不懈的美学追求,通过长期的创作实践和持续的艺术反思,使自己的小说呈现出现独特的艺术魅力、广博的社会文化内涵、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文学的见识和观念,建立起了自己初具形态的小说诗学体系。论文试图从“小说诗学”的角度解读和审视王跃文小说。王跃文小说诗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建构在小说诗学的文化构成、小说诗学的审美原则、小说诗学的精神向度、小说诗学的叙事方式等四个具有逻辑关联的结构性元素上。论文的四章分别剖析了这四个结构性元素。王跃文小说创作面临的特定文化语境与精神空间是王跃文小说诗学生成的外部研究。第一章将分析王跃文小说诗学的文化构成,从文化语境的角度分析时代文化语境的濡染和湖湘文化的浸润对王跃文小说创作的影响。幼时的乡村生活经历和多年的官场生涯使王跃文收获了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创作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他独特的创作心理和写作方式。他在时代变革的律动中,一方面自觉地适应市场经济所形成的新文化语境,客观上满足了当前社会对文学创作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他受湖湘文化精神传统的影响,能超越消费文化的物质化制约,以对永恒人性的不懈追求,坚守文学的历史使命和精神担当,所以,他的小说既是“畅销书”也是“常销书”。第二章到第四章属于王跃文小说诗学本体论的范畴或内部研究的对象,也是文学本体的实际“存在方式”。论文将透过这些内容论述王跃文小说的文学理念和实践模式。其文类(小说)特征与诗学思想的应合,从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王跃文小说诗学形态的多面性和丰富性。第二章将探究王跃文小说诗学的审美原则。王跃文是鲁迅、托尔斯泰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者。他在怀疑与否定中揭开“病苦”,寻找“出路”,在揭露与批判中坚守信仰,呼喊良知。他的小说始终饱含着一种“温柔敦厚”的情感基质,彰显着强烈的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这种“温柔敦厚”正是“中和之美”的显现,具体到叙事策略,即平衡之道。王跃文小说回归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真实性,他追求事件的真实、情感的真实、表达的真实。在对现实的真切关怀中,王跃文始终具有一种清醒的理性和隐含的忧患意识。他既传承、光大了现实主义,又向现代主义开放,既有经典现实主义对现实清醒而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揭示了人在沉沦与身份危机下的焦虑和迷惘。这股始终弥散的苍凉让王跃文小说具有一种更深层次的悲剧性内涵。第三章是王跃文小说诗学的精神向度。对人性本质的关注既是王跃文小说始终暗藏的线索,也是王跃文对现实生活进行文化观照的深层诗性品格。或者说王跃文小说诗学的终极追求,即为精神迷失的当代中国人找寻回归之路。这是一个超越个人中心主义和社会功利主义的人性维度。具体来说,王跃文在其小说中展现了一种平民化的人情世态。他置身于权力场外,站在平民的立场实现了与官场的对话。他执着于洞察生命的本质,表达了对人的生命意义的价值关怀。他在政治和爱情中探索人的存在,在灵与肉的冲突中展示人生困顿。他揭露了绝对意志攀援中人性的沉沦以及庸众无声下个体的孤独。王跃文写尽了人生的无常,却依然心存理想。他希望通过良心建立道德自律,通过敬畏获得精神救赎,通过悲悯抵御生命的悲凉。他始终充满着希望,试图以道德唤醒人内心深处的善良和美好,重建凡俗的人性世界。第四章是王跃文小说诗学的叙事方式。王跃文用对世俗大众的生存关怀和世俗化官场生态的展示实现了返璞归真的日常化叙事。他自始至终都坚持故事讲述。以故事为中心的情节模式、以中心人物的官场境遇为主事的叙事结构、以闲笔从容书写的叙事节奏构成了王跃文小说淡定从容的故事化叙事方式。女性话语的缺席和女性身份的“他者”构成的隐在叙事话语对男权中心话语自觉的坚守,构成了王跃文小说男性化的叙事视角。在此基础上,王跃文小说的语言表现出从容自如的话语言说、避重就轻的叙说风格、注重反讽等特点。总之,本文意在超越以往王跃文小说的研究范式,从小说诗学的角度全方位解读、审视王跃文的小说,并通过探寻王跃文小说的文化地域特质和艺术审美风韵,进一步拓展当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研究的路径。如此,或许能获得新的学术空间和理论启示。

王秀丽[3](2019)在《陕南油纸伞历史文化与传统制作工艺复原研究》文中指出器物文化,既是物质文化,又是生活方式或传统精神的物化形态。器物不能只被简单地看成是一种物质,每件器物的身上都蕴藏着与之相连的当时的政治制度、科技水平、文化心理、审美趣味等诸多内涵。陕西南部地区传统油纸伞的历史和文化研究,对于梳理二十世纪二十至八十年代陕南手工业的发展起落、工匠群体的身份演化以及所属社会环境的历史变迁具有重要意义。陕南油纸伞传统制作材料和工艺的可视化复原,能够留存油纸伞传统制作工艺遗产,弥缝即将断裂的陕南地域文化记忆,重建历史、回忆与传承之间的联系,达成“传统”与“现代”的和解。整体来看,本研究以陕南传统油纸伞为研究本体,通过田野考察、档案追踪、伞匠访谈和工艺再造等多种研究路径,致力于三大层面,即理论层面、历史层面和工艺层面的探讨与分析。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理论层面的文化人类学、艺术社会学的理论指引;历史层面的陕南油纸伞的空间分布、匠人主体、行业组织、档案记忆、报纸记忆、商标记忆等纵向时间维度和横向地域维度的历史钩沉;工艺层面的材料再造、工艺复原、技术原理、工艺传承、文化记忆、工匠精神等形而下之“器”和形而上之“道”的复原与重建,旨在勾勒陕南地区传统油纸伞的生产和发展格局,复原并留存陕南油纸伞传统制作工艺,最终形成以“理论纲领”为导引,以“历史和社会”为基础,以“工艺复原”为核心,以“传承发展”为旨归的研究脉络。具体内容按章节分述如下:第一章即绪论。此部分在呈现陕南油纸伞濒临失传、无人抢救、研究缺位的基础上提出研究需要解决的三大难题:一是“史沉”,陕南油纸伞的发展历史碎片化,并趋于消亡化;二是“工陨”,陕南油纸伞的制作工匠陆续离世,文化记忆难以留存:三是“材逝技凋”,陕南油纸伞的制作材料与手作技艺失传,工艺复原困难重重。这三大难题同时也是本研究需要完成的核心任务。第二、第三和第四章是研究的主体,分别从陕南油纸伞的历史追踪、社会记忆和工艺复原三大部分展开论述。其中第二章在概述油纸伞历史流变和陕南油纸伞生产的空间分布的基础上,以有代表性的陕南地区安康市汉阴县油纸伞业为研究个案,重点从油纸伞在此地的源起、发展和雨伞社的兴衰历程展现特定历史条件下,以油纸伞为代表的陕南手工业匠人体系、行业组织等生产、传习方式变迁。第三章借助地方档案中油纸伞的生产、销售资料及其它历史文献,对其商贸景象进行区域对比,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手工业的盛衰升降与区域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水平休戚相关的结论,反映了手工业生产的不平衡和多元特性。第四章以第二章和第三章为研究背景,重点从实践层面进行陕南传统油纸伞制作材料和制作工艺的可视化复原。制伞材料因工艺生发环境的变迁和工匠的离世等诸多原因,在陕南地区已难以再觅,它地寻访、多点支撑成为解决困难的有效途径。在具体执行上,笔者跟随伞匠学习制作技术,以获得隐性经验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创作白描图稿,通过可视化展现和解析制作工序、原理,将既往不易于流传的隐性经验知识“显性化”,为陕南传统油纸伞的制作工艺留存示范性图像“秘籍”,以挽救这项濒临失传的手工制作技艺。第五章是研究的结论部分,主要讨论陕南油纸伞文化及工艺复原的当代价值。陕南油纸伞所属的地方手工业文化体系已经出现“失忆症”,导致文化链条断裂,使我们正在越来越快地跌入一个不可逆转地“死去了的过去”之中。记忆危机伴随而来的文化危机和历史危机正发生于陕南油纸伞这个个案之中,但时间和历史性的强流卷走的远不止陕南油纸伞这一例。历史见证者的经验记忆需要转化成流传后世的文化记忆。文化记忆的续存与传承不能仅停留在“记录”层面上,也不能仅站在时间的某一历史刻度上去讨论其曾经的存在状态。探索如何使其成为植根于当代社会生活的文化形态,才是真正的薪火相传。通过研究,笔者认为:(1)社会变迁的身影并非仅在“大处”体现,器物再小,同样能够见证社会跳动的脉搏并与其同步兴衰。陕南油纸伞的发展历史亦是一部社会的变迁史。油纸伞作为一个微观媒介,能够镜像出我国手工业生产和工匠文化的诸多历史风貌。(2)器物的存在自有其存在的空间“适宜性”。但当此“适宜的”空间不再,器物亦将被迫下线。陕南传统油纸伞的源起是历史上移民文化“在地化”的产物,其当下濒临失传的困境亦是由不断前进的时代引发的新一轮文化变迁浪潮所致。(3)工匠是使“器”成“器”的创造者和赋“器”生命的源头。随着老工匠的离世,陕南活生生的油纸伞记忆面临消失的危险,现在和过去的脱节也将最终导致记忆的危机和文化的断层,为失去历史声音的人“树碑立传”成为当务之急。(4)现代社会迫切需要“工匠精神”。从严格的制伞规范和质量标准中体现出的精益求精、以用为上、恪守规范的工匠精神在现代浮躁的、“娱乐至死”的社会世相下显得如此珍贵,值得现代人学习。(5)传统手工技艺的断流与现代转型之痛并非陕南油纸伞这一例。“滑铁卢”境遇下更应冷静思考传统手工技艺和我国文化遗产的现实出路。

刘霞云[4](2017)在《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的文化透视(1978-2013)》文中认为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文体为我们研究长篇小说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论文包含两方面的努力,一是从本体视角考察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发展演变的大致状貌,二是以存在的文体发展状貌为借镜,将其放置于多元的文化语境中以探究成因。基于此,论文以文化学为主导视角,采用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理论阐述与文本解读相结合的方法,侧重从文化思潮如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大众文化思潮等来探究其对作家文体选择的影响;从文化资源如地域文化、东方“合和”文化、古典文学传统等对作家的精神渗透来探究文体变异现象的生成;同时,还从作家的文化心理如政治文化心理、代际文化心理、女性文化心理等来分析文体与文化之间密切的互融互渗关系。论文根据本体视角下长篇小说文体发展所表征出的阶段性特征,采用线性论述方式,将新时期以来三十余年分成新时期初、80年代中后期、20世纪末、新世纪以来四个时间段,从结构样式、叙述方式、语言形态等文体要素出发,历时勾勒出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发展的大致脉络。在此基础上,再采用共时性论述方式,分别从文化思潮的冲击、文化资源的渗透以及文化心理的诉求等角度剖析文化因素对文体生成的影响。最后,结合文化视角下文体发展现状,对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发展的限度及可能性维度做出反思与考量。论文认为,当代长篇小说在时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创作主体和文类自身发展等多重因素的合力下,已跃居时代中心文类地位,这中心地位不仅体现在作品外在的如出版量、参与作家群体等可量化指标上,还体现在大家对长篇小说文体逐步增温的关注度上。细梳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发展的演变镜像,新时期初为缓慢的苏醒和尝试期,80年代中后期为积极的崛起期,20世纪末则进入狂热的实验期,新世纪之后则进入内敛、多元的圆熟探索期,这些足显文界对文体一路走高的关注度。虽然文体本身无高低优劣之分,但作为“有意味”的形式,文体向来注重与作品思想力的有机融合,以此观之,文坛上能做到如此有机融合的作品对应于浩瀚的长篇创作稍显单薄,且由于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一路走高的文体探索活动中还不乏涌现放逐小说意义,极致追求形式感的形式主义者,而政治文化心理的依附,又使部分作家放逐了小说的表达形式,存有故事本体论倾向。而大众文化对文体的消解、代际文化心理导致作家梯队构成的断代窘况,以及长篇写作大众化所带来的文类常识失范等现象,合在一起促成了文体探索的困境。面对如此限度,良性文学生态的营造、多重文化的汇通与融合等,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不同代际作家之间的良性互动,引导作家对小说文体常识的恪守与突破等,这些又为作家的文体探索提供了强劲的精神支持。从文类本体角度看,文体探索作为当代长篇小说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学现象,它的存在、发展及未来趋势烛照出长篇小说“艺术”地发展史;从创作主体角度看,文体探索的历程是一部中国作家精神心灵的成长史;从诸多影响成因看,文体探索过程又是一部中国文化因子的交织与语境的变迁史。一切文体现象都打上了时代文化的烙印。

唐明华[5](2016)在《海耕(下)——一个农耕民族的沧浪之歌》文中研究说明第五章产业链成长的中国逻辑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的水产品总量已经跃居世界首位。然而,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海产品加工水平却明显滞后,原始、粗放的加工方式只能为市场提供附加值很低的初级产品。很显然,要想打破产业升级的瓶颈,必须沿着现代路标,向精、深加工的方向突围。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威海人以杜鹃啼血般的执着不懈探索,最终创造出值得骄傲的中国第一和世界之最。东方神油"鸿洋神"

张露[6](2015)在《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提取计量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词汇的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被视为教学的中心,动词、名词和形容词是词汇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三个部分。基于这种情况,本文以前人研究为基础,从基本动词、基本名词和基本形容词词表中按基本序的高低截取了单双音节动词、名词和形容词各前50个,对其搭配进行语料库的提取与分析。本文首先从《人民日报》、《读者》、《青年文摘》及《小说月报》等报纸和杂志2002至2011年语料建构成的超大规模真实文本中,使用Ant Conc软件进行搭配的机器提取。而后综合搭配词的频数、MI值和T值,并结合语言学知识,对提取结果进行人工的筛选,圈定作为研究对象的各基本动词、名词和形容词的常见搭配。接下来,我们根据常见搭配词出现在节点词左边与右边的频次,结合语义特征,参照原始语料,对提取结果进行分析,建立类联接,概括这些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的常规语法功能。最后,本文从搭配的角度对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时发生的偏误进行分析,将搭配上的偏误分为三类:语法搭配上的偏误、语义搭配上的偏误和语音搭配上的偏误,并以双音节动词“喜欢”的教学为例,将词语搭配提取计量研究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联系起来,真正将词语搭配的教学落到实处。本文在大数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观察这些最基本的单、双音节动词、名词、形容词的语法功能,克服了以往相关研究大多依靠个人语感或有限语料所带来的主观限制性强的弊端。客观、全面的实证研究不仅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教和学提供了本文所研究词项的搭配特征和语义特征,为学习者提供了直观、科学的语言搭配板块,还为词典的编纂、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中的词汇处理及例句选用等问题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路。

钟声[7](2014)在《新加坡华文报《新国民日报》研究:(1919-1928年)》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对新加坡华文报《新国民日报》(1919年-1928年)十年间的文本梳理,分析透视当时中国与南洋华社的互动及相互影响。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的多事之秋,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是中国并没有就此进入宪政,更没有进入和平、稳定与发展。袁世凯称帝失败,北洋军阀四分五裂,各大军阀拥兵自重,为了争夺最高权力,纷纷投靠帝国主义,中国大地军阀混战连年。以孙中山为中心的革命派也未曾停歇,在军阀斗争中,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不断努力。革命派与军阀、革命派内部、各大军阀之间的斗争此起彼伏。就实力而言,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军事上来说,最弱的都是孙派革命党人。为了壮大革命力量,孙中山再一次将目光放在了近代革命的传统后方——南洋。在南洋,革命党人首先做的是进行革命的宣传,《新国民日报》便是其在南洋进行革命宣传的机关喉舌。本文正是要通过这份华文报对当时中国与南洋之间的关系,相互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所以本文第一章对新加坡华文报的发展史进行了简单介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加坡华文报的兴起、发展及滥觞。新加坡华文报经历了宗教性报纸、政治性报纸、商业性报纸的转变。政治性报纸的创办,正是近代中国各派政治力量在南洋角逐的产物,它们淋漓尽致地呈现了中国近代此起彼伏的政治斗争。政治性报纸转为商业性报纸,是应时代所趋,既是中国国内政治发展的影响,也是新加坡华社社会变迁的反映。到了现代,华文报发展一度示弱(这也与中国国内政治经济发展有关),但是到了当代,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海外华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中国声音需要更多的平台传递,新加坡华文报进入大发展期。第二章对《新国民日报》从形式到内容进行了全面梳理和介绍。第一节介绍该报的前身后续。版面形式的介绍使我们对这份报纸有一个直观的感受,然后深入了解它的创办宗旨,发行范围、发行量及经营状况。第二节详细介绍了该报的同仁。一份报的思想通过该报的报人来体现、传递,所以要想了解一份报纸必须深刻了解活跃在它上面的报人。《新国民日报》的经理、主编、主要撰稿群体基本向我们传递了该报的思想倾向。第三节整体评价了该报的新闻与评论内容和特征,同时介绍了该报代表性的副刊《新国民杂志》及广告。第三章阐述《新国民日报》与南洋华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发展。中国民主革命思想早在19世纪末已经在南洋播种并生根发芽,进入20世纪20年代,中国国内的革命思潮不断发展演进,通过《新国民日报》我们可以看到这种革命思想在南洋华社的发展。第四章阐述《新国民日报》与南洋华社民族主义情绪的加强。首先介绍了南洋华侨民族主义的概况,对南洋华侨民族主义进行了界定,梳理了它的发展,探究了它的成因。然后总结归纳了该报对南洋华侨民族主义加强所作的工作与努力。最后阐述了在民族主义强化下,南洋华社对祖国的认同。第五章阐述《新国民日报》与南洋华社女性解放运动的勃兴。该报对中国及南洋女性问题极为关注,女性问题成为在该报上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问题。女性解放一直伴随中国的政治社会革命,南洋女性解放运动其实也是中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的一个反映与延伸。通过《新国民日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南洋华社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轨迹,女性解放运动的理论演进,实际行动与成效。通过对《新国民日报》内容形式上的梳理,我们对新加坡这份近代华文报能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第三、四、五章具体问题的详细阐述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中国与南洋华社之间的互动及相互影响。报纸是活的历史资料库,历史远去,但是我们通过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可以尽量客观的还原历史,藉以指导今天的社会发展。

陈一收[8](2012)在《中国共产党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舆论引导提高到执政能力建设的突出位置进行战略性部署,明确要求广大领导干部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对舆论引导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提高舆论引导的公信力、感染力和吸引力。长期以来,党的舆论引导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为人民解放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撑,形成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和优良作风,积累的宝贵经验和丰富的理论积淀具有长远指导意义。但随着时代场景的切换和历史条件的变迁,当前,中国的政治情势、经济形势、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发生巨大变化,促使整个舆论生态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国的舆论引导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剧烈的挑战,传统的舆论引导方式呈现出一些与国内外形势发展不符合、与党提升执政能力的要求不适应的地方,存在着亟待克服的弊端。实践上的挑战亟需理论提供科学指导和指引,彰显深化理论研究、提升理论研究前瞻性和创新性的重要性。论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立场和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现实需要出发,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脉络和理论逻辑,以寻求党开展舆论引导工作的理论支撑和理论渊源为起点,研究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党在理论层面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舆论引导的思想理论观点的“运用性创造”成果,总结回顾党在实践层面“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舆论引导实践的成效与经验教训,在观照和镜鉴国外在舆论管理方面成败得失的基础上,针对新形势下党的舆论引导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困境,以宏观上的原则、目标、理念与微观上的举措、方法相结合为追求,从党的执政理念等价值理性层面探讨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策略性路径,从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工具理性层面提出技术性对策。

张德军[9](2012)在《中国新时期小说中的民俗记忆》文中提出近三十年来,中国学界对中国新时期小说研究的方法多样,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如何在研究方法上再突破,的确是困扰学界多年的问题。基于这一点,本文从民俗学的维度来审视中国新时期小说,通过对这一时期的小说文本的细读来发现与探究中国新时期小说中所聚集的民俗记忆与民俗现象,通过整理与挖掘这一时期小说中的民俗,刷新对中国新时期小说原有的认识。本文从信仰、巫傩、鬼神、婚丧嫁娶、宗族、禁忌、图腾等民俗内容切入中国新时期小说文本,以期引起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一时期小说文本中的民俗,运用民俗学理论对中国新时期小说文本展开多方面论述,揭示为人所忽视的文学景观和审美视界,也期望自己的研究能够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尽一点绵薄之力,当然最大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在拔除民俗劣根、倡导生态人生、推动民俗的良性发展进程中做出应有的贡献。本文尝试采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对活跃在中国新时期小说文本中的民俗进行分类并选取中国新时期小说作家中极具代表性也是颇有研究价值的多位作家的作品文本作为研究对象。本文主体部分由四章组成。第一章首先解决民俗这一概念的当代界定,提出中国新时期小说作家己成为民俗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文学与民俗学实际上构成了一种双向互动和交流的关系,并有了一定的理论支撑。第二章通过对扎西达娃、韩少功、余华、苏童、王朔等作家作品的解读,提出信仰与行为习俗在这些小说文本中的沉淀,对宗教、信仰、鬼神等观念在当下社会的存在形式与尴尬处境做出了闸释。第三章从社会民俗角度切入陈忠实、贾平凹、阎连科等作家的小说文本,分析这些作品中所聚集的宗族、乡土、罪感文化等,并首次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对贾平凹的作品给予解读,凸显民间社会民俗形式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第四章从消费习俗、制度与交易习俗、生态习俗等组成的经济民俗的角度对中国新时期小说中的民俗文化进行挖掘,强调民俗的展示己内化为小说情节、内化为人的感情,也内化为人物的思维方式,提出从生态学的角度建构小说描写的诗学深度。论文结语是对本文开展这项研究的意义的简明陈述。本篇论文的创新之处:一是将民俗学与文学人类学原理运用到文学研究中,二是探索当代文学批评范式的转换,提出对文学研究疆域的扩展,特别需将新型文学题材的文本纳入到研究中,对不断出现的新型民俗现象要不断发现与阐释,对人们早己熟知的文本以新的研究范式重新予以挖掘与刷新,从而在批评实践中确立民俗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地位。

涂昊[10](2009)在《论新时期湖南小说的边缘性特征》文中研究指明只有了解地域文化才可能对地域文学有比较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对新时期湖南小说而言,我们容易发现它承传着湘楚文化血液里的浪漫风韵,"经世致用"学风哺育下的广阔的政治视野。其实,湘楚文化长期作为一种边缘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对新时期湖南小说产生了或隐或显的非常深刻的影响,它主要表现为一种更加自由与奔放的浪漫主义,一种恋乡怀旧的执拗情结,一股浓厚的"抱团"意识等特征,并由此也影响了新时期湖南小说在多元文化生存空间的生存原则及其走向。

二、领悟“湘军”冲击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领悟“湘军”冲击波(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机器视觉的激光智能除锈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激光清洗的特点和分类
        1.2.1 激光清洗的特点
        1.2.2 激光清洗的分类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激光清洗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机器视觉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本课题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激光清洗的理论研究
    2.1 基体表面附着力
    2.2 激光清洗系统的工作原理
        2.2.1 激光清洗的原理
        2.2.2 干式激光清洗
    2.3 激光清洗的锈蚀分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机器视觉检测系统
    3.1 硬件选型
    3.2 相机标定
        3.2.1 坐标系转换原理
        3.2.2 图片矫正
        3.2.3 使用OpenCV实现单目标定
    3.3 图像处理
        3.3.1 图像滤波
        3.3.2 图像分割
        3.3.3 图像膨胀与腐蚀
        3.3.4 轮廓绘制
    3.4 算法稳定性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激光除锈的试验研究
    4.1 试验基础
        4.1.1 试验设备
        4.1.2 试验材料和观测设备
        4.1.3 试验方案
    4.2 激光去除Q345合金钢表面锈层的试验分析
        4.2.1 单因素实验设计
        4.2.2 不同工艺参数对激光除锈质量的影响
        4.2.3 正交试验优化
        4.2.4 优化参数除锈效果分析
        4.2.5 工艺参数库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激光除锈控制系统集成技术研究
    5.1 传统激光除锈技术
    5.2 激光智能除锈控制系统
        5.2.1 实验装置
        5.2.2 图像中锈蚀等级的判定
        5.2.3 除锈区域的路径规划
        5.2.4 工艺参数变换
    5.3 激光除锈测试
    5.4 除锈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2)王跃文小说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路径
    四、研究价值
第一章 王跃文小说诗学的文化构成
    第一节 时代文化语境的濡染
        一、消费文化下文学的边缘化
        二、消费文化下人文价值的淡化
    第二节 湖湘文化语境的浸润
        一、经世致用与实用主义
        二、忧患意识与家国情怀
第二章 王跃文小说诗学的审美原则
    第一节 对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
        一、现实主义的历史嬗变与当下意义
        二、在怀疑中揭开病苦、寻找出路
        三、在揭露中坚守信念、呼唤良知
    第二节 对现实主义美学的创化
        一、中和之美
        二、回归“真实”
        三、理性忧思
    第三节 对现代主义意识的尝试
        一、焦虑与沉沦
        二、苍凉与迷惘
第三章 王跃文小说诗学的精神向度
    第一节 平民化的人情世态
        一、平民立场的权力批判
        二、直击痛感的生命之悟
    第二节 情与性的伦理困境
        一、政治与爱情的纠缠
        二、爱情与情爱的冲突
    第三节 权力话语对人性的抑制
        一、常人生存下的绝对意志
        二、权势攀援中的人性沉沦
        三、庸众无声下的个体孤独
    第四节 理想化的道德追求
        一、敬畏之心与精神救赎
        二、温情悲悯与人性关怀
        三、精神国度与凡俗世界
第四章 王跃文小说诗学的叙事方式
    第一节 返璞归真的日常化叙事
        一、世俗大众的生存关怀
        二、政治生态的日常展现
    第二节 淡定从容的故事化叙事
        一、以故事为中心的情节模式
        二、以中心人物官场境遇为主事的叙事结构
        三、以闲笔自在书写的叙事节奏
    第三节 欲潜实显的男性化叙事
        一、权力话语中的男权叙事
        二、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叙事
    第四节 张弛有度的叙事语言
        一、从容自如的话语言说
        二、避重就轻的叙说风格
        三、注重反讽的修辞策略
余论(兼结语)创作的“智慧”和批判的有限
    一、喻世劝讽与终极价值
    二、文人情怀与官员身份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3)陕南油纸伞历史文化与传统制作工艺复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三、研究现状与趋势
    四、基本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体系
    五、研究思路、方法与三大难题
    六、研究的理论视角与创新之处
第1章 陕南油纸伞的历史空间分布、匠人主体与行业组织
    1.1 陕南油纸伞的历史空间分布
        1.1.1 伞的历史流变
        1.1.2 油纸伞在陕南的历史空间分布
    1.2 汉阴油纸伞的历史源起与匠人主体
        1.2.1 源起于技艺移民
        1.2.2 生发受自然条件护佑
        1.2.3 孙氏伞匠家族记忆再现汉阴油纸伞历史
        1.2.4 民国档案中的油纸伞匠铺历史残片
    1.3 汉阴雨伞社的行业组织
        1.3.1 印章更迭见证汉阴雨伞社组织变迁
        1.3.2 汉阴雨伞社组织成员考略
        1.3.3 汉阴雨伞社砍竹运输路线暗合古商道
        1.3.4 伞社皮纸供应的地方性发展与退化
    1.4 小结:传统手工业生产与传习方式变迁
第2章 基于文献的陕南油纸伞社会记忆
    2.1 档案文献中的油纸伞记录
        2.1.1 陕南地方档案: 油纸伞的生产规范与质量评定标准
        2.1.2 陕南地方档案: 油纸伞的产销记录
    2.2 民国广告文献中的伞业贸易及手工业变迁
        2.2.1 民国报纸广告作为镜像媒介
        2.2.2 民国报纸上的油纸伞广告样本分析
        2.2.3 油纸伞广告镜像民国商贸盛况
        2.2.4 油纸伞广告镜像民国商业设计
        2.2.5 油纸伞商贸盛景中的手工业社会变迁
    2.3 近代油纸伞商标图像文献中的社会记忆
        2.3.1 油纸伞商标图像文献
        2.3.2 近代油纸伞商标及其竞争记忆
        2.3.3 油纸伞商标的图像语义与社会记忆
    2.4 小结: 手工业生产的不平衡与多元特性
第3章 陕南油纸伞传统制作工艺复原
    3.1 传统制伞材料再造
        3.1.1 柿子油
        3.1.2 桐油
        3.1.3 头发绳
    3.2 传统制伞工艺复原
        3.2.1 备料
        3.2.2 伞骨
        3.2.3 伞键
        3.2.4 伞托
        3.2.5 组装
        3.2.6 网伞
        3.2.7 糊伞
        3.2.8 晾伞
        3.2.9 扣扎
        3.2.10 伞杆
        3.2.11 上油
        3.2.12 渡伞,成器
    3.3 传统制伞工艺原理分析
        3.3.1 自然的立场: 油纸伞中的竹骨担当
        3.3.2 科学的立场: 油纸伞结构设计
        3.3.3 地域的立场: 油纸伞制作工艺差异
    3.4 小结: 陕南油纸伞传统制作工艺复原的技术路径
第4章 陕南油纸伞文化及工艺复原的当代价值
    4.1 文化符号: 器物的逝去与再生
    4.2 记忆留存: 历史记忆的危机与转化
    4.3 实验作品: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油纸伞记忆存储的媒介
    4.4 工匠精神: “传统”与“现代”的和解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陕南油纸伞工匠及家庭谱系调研表
附录二: 陕南油纸伞工匠照片
附录三: 2016-2018年田野调查进程
附录四: 工匠访谈手稿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的文化透视(1978-201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题的缘起
    二、研究现状及可开拓空间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一章 本体视角下长篇小说文体的发展与演变
    第一节 新时期初:落寞的整齐划一
    第二节 80年代中后期:暗涌的异质新构
    第三节 20世纪末:高蹈的实验狂欢
    第四节 新世纪以来:圆熟的多维探索
第二章 文化思潮的冲击与长篇小说的文体革命
    第一节 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与文体的西化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与文体的反叛
    第三节 大众文化思潮与文体的消解
第三章 文化资源的渗透与长篇小说的文体变异
    第一节 立足于地域文化的文体表达
    第二节 东方“合和”文化与文类互融
    第三节 古典文学传统与文体“返祖”
第四章 文化心理的诉求与长篇小说的文体自觉
    第一节 政治文化心理与文体的规约
    第二节 代际文化心理与文体的差异
    第三节 女性文化心理与文体的张力
第五章 限度与维度的长篇小说文体发展考量
    第一节 极致的文化拥趸与文体的局限
    第二节 文学生态的营造与文体的突围
    第三节 文化的汇融与文体发展的可能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6)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提取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关于词语搭配的研究
        1.2.2 动/名/形容词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对象
第2章 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搭配提取与计量分析
    2.1 基本动词的选取与跨距的确定
    2.2 基本动词的显着搭配词的选取
    2.3 基本单音节动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2.4 基本双音节动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第3章 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名词搭配提取与计量分析
    3.1 基本名词的选取与跨距的确定
    3.2 基本名词的显着搭配词的选取
    3.3 基本单音节名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3.4 基本双音节名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第4章 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形容词的搭配提取与计量分析
    4.1 基本形容词的选取与跨距的确定
    4.2 基本形容词的显着搭配词的选取
    4.3 基本单音节形容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4.4 基本双音节形容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第5章 基本动/名/形容词搭配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5.1 搭配偏误分析
    5.2 搭配研究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读研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7)新加坡华文报《新国民日报》研究:(1919-1928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设想的提出
    二、学术史回顾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加坡华文报概况
    第一节 新加坡华文报业的兴起
        一、传教士创办的华文刊物
        二、早期华人创办的华文报
    第二节 新加坡华文报业的发展
        一、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时期
        二、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中期日本投降前的商业化时期
        三、二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
    第三节 新加坡华文报的滥觞
        一、华侨办报到华人办报的转型期
        二、新的大发展期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国民日报》概况
    第一节《新国民日报》的创办
        一、《新国民日报》的前身后续
        二、《新国民日报》的宗旨及版面形式
        三、新国民日报》的发行范围和发行量
    第二节《新国民日报》的同仁
        一、《新国民日报》经理
        二、《新国民日报》主笔张叔耐
        三、《新国民日报》主要撰稿群体
    第三节《新国民日报》概貌
        一、新闻与评论内容
        二、新闻与评论风格特征
        三、《新国民杂志》
        四、广告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国民日报》与南洋华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新国民日报》与南洋社会反专制思想
        一、揭露北洋政府的腐败内政
        二、鞭挞北洋政府的无能外交
        三、《新国民日报》视角下的中国学界
    第二节 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一、鼓吹资产阶级革命
        二、维护民主共和——与《叻报》的论战
        三、提倡社会革命
    第三节 对共产主义思潮态度的演变
        一、初期的碰撞
        二、接纳中的合作
        三、合作中的容忍、背叛与清洗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国民日报》与南洋华侨民族主义情绪的加强
    第一节 南洋华侨民族主义概况
        一、南洋华侨民族主义的界定
        二、南洋华侨民族主义的发展
        三、南洋华侨民族主义的成因
    第二节《新国民日报》对于南洋华侨民族主义情绪的促进
        一、关注华侨经济利益
        二、批判殖民地政府对南洋华侨的不公
        三、辛亥纪念与南洋华侨民族主义情绪的加强
    第三节 南洋华侨社会对祖国的认同
        一、华侨对祖国革命的支持
        二、华侨对国内灾难的赈济
        三、华侨对祖国的文化认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国民日报》与南洋华社女性解放运动的勃兴
    第一节 南洋华侨女性问题的概况
        一、女性出洋
        二、娼妓问题
        三、普通女性的生存状态
        四、沉舟侧畔的新式女性
    第二节 南洋华侨女性解放运动及其发展
        一、南洋华侨女性解放运动的狂飙突进
        二、女性解放运动下南洋华侨婚恋观的嬗变
    第三节 新加坡华侨女子教育
        一、新加坡女子教育体系
        二、新加坡华侨女子教育的发展
        三、女子的新监狱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中国共产党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Contents
绪论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 相关概念界定
    四、 研究方法
    五、 论文的主要特色和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舆论引导思想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革命舆论工作的理论观点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舆论本质做出历史唯物主义分析
        二、 马克思恩格斯对引导革命舆论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论述
        三、 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剖析革命舆论引导的价值追求和实践取向
    第二节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舆论工作观点
        一、 列宁确立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舆论引导的党性原则
        二、 列宁根据俄国革命实践创造性地发展灌输论
        三、 列宁注重用“榜样的力量”开展舆论引导
        四、 列宁围绕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明确舆论引导的相关策略
    第三节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重民主义的舆论引导观点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舆论引导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
    第一节 舆论动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关于党的舆论工作的思想观点
        一、 重视舆论先导作用,把舆论工作作为理论武装群众的重要手段
        二、 坚持党性原则,将政策和策略视为舆论动员的生命
        三、 要求党的舆论动员工作贯彻群众路线,体现群众观点
        四、 强调舆论动员要提倡马克思主义的文风,反对党八股
        五、 辩证阐述“舆论一律又不一律”的内在逻辑关系
        六、 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的着名论断
        七、 提倡正面典型引领与反面材料警示相结合的方法
        八、 坚持根据事实来阐发道理、启发觉悟
    第二节 舆论宣传: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关于党的舆论工作的思想观点
        一、 舆论宣传要成为国家安定团结的思想中心
        二、 舆论宣传要把提高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作为基本任务
        三、 舆论宣传要靠事实说话,用道理服众
        四、 舆论宣传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原则
        五、 舆论监督要有利于舆论引导活动的开展
    第三节 舆论导向: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关于党的舆论工作的思想观点
        一、 阐明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性,提出“五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二、 明确提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重大命题和着名论断
        三、 把握舆论导向的核心是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四、 把握舆论导向的关键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抓好队伍建设
        五、 系统地论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方针、方式和方法
    第四节 舆论引导: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领导集体关于党的舆论工作的思想观点
        一、 将舆论引导提升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新高度予以论述
        二、 在舆论引导中创造性地贯彻科学发展观
        三、 尊重舆论宣传规律,体现对舆论引导工作的科学态度
        四、 重视网络媒体建设,提出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的新命题
        五、 要求切实抓好队伍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舆论引导的实践借鉴与经验总结
    第一节 苏联剧变中舆论失控的实践警示
        一、 苏联新闻体制及其特点
        二、 戈尔巴乔夫推动的新闻改革导致舆论失控
    第二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舆论引导能力建设的批判性借鉴——以美国为例
        一、 设立官方舆论宣传机构制造新闻、统一宣传口径
        二、 构建庞大公关网络操纵媒体、操控舆论
        三、 以民意测验为幌子拉拢人心、塑造舆论
        四、 政府首脑以先入为主的意见框架裹挟舆论
        五、 通过人为制造媒体事件来转移或聚焦社会舆论关注点
        六、 抢夺国际社会话语权,对他国实施舆论同化和舆论干涉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舆论引导的历史考察与实践审视
        一、 民主革命时期的舆论动员
        二、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前夕的舆论动员
        三、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舆论操控
        四、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舆论宣传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舆论引导的历史经验总结与实践启迪
        一、 必须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增强舆论引导的党性
        二、 必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以正面为主的方针
        三、 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牢牢地占领舆论阵地
        四、 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政治境遇和舆论生态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政治境遇
        一、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课题
        二、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践诉求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舆论生态
        一、 新时期我国舆论环境发生历史性变化
        二、 新时期社会舆论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三、 新时期舆论引导对象发生深刻性变化
        四、 新时期舆论传播方式发生关键性变化
第五章 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实践成效与存在问题
    第一节 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加强舆论引导的实践创新及成效
        一、 优化党务信息新闻发布手段,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
        二、 创新舆论引导方式方法,提升舆论引导艺术
        三、 重视运用新媒体,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
        四、 强化新闻评论力度,正确把握舆论导向
        五、 加强新闻战线教育和管理,净化行业风气和媒体环境
    第二节 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舆论引导的思想观念存在偏差
        二、 舆论引导的相关制度与机制不健全
        三、 舆论引导对新闻传播规律遵循不够
        四、 有些部门及领导干部不善于面对和运用媒体
第六章 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宏观思考
    第一节 基本前提: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增强民意吸纳能力
        一、 畅通利益诉求表达,发挥舆论缓释功能
        二、 贯彻群众路线,善于倾听百姓心声
    第二节 现实基点:树立公共关系理念,提升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一、 公共关系在发挥媒体作用、提升舆论引导能力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 善字当头待媒体,在新型公共关系中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第三节 实践走向:调谐社会心态,促进舆论理性表达
        一、 正确认识社会心态失衡的思想根源
        二、 以正确的价值导向校正社会心态,促进社会舆论理性表达
第七章 遵循舆论宣传客观规律提升舆论引导的科学化水平
    第一节 树立受众意识,提高舆论引导的感染力
        一、 公开事件真相,及时传播信息
        二、 改变言语方式,推动话语转型
    第二节 正确对待舆论监督,提升舆论引导公信力
        一、 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辩证统一于党的舆论工作
        二、 站稳群众立场,在加强舆论监督中提升舆论引导公信力
    第三节 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提升舆论引导影响力
        一、 主流媒体要深度融合网络舆论场
        二、 推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议程互动,产生舆论共鸣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中国新时期小说中的民俗记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民俗学视域下的中国新时期小说
    一、民俗的当代界定
    二、民俗学与中国新时期小说的结缘与互动
    三、文学民俗学研究的理论架构
第二章 信仰与行为习俗在新时期小说中的展现
    第一节 扎西达娃小说中的宗教信念
        一、神格与自由:扎西达娃的民俗审美观
        二、扎西达娃小说的宗教信念与寻根心态
    第二节 韩少功小说中的民俗构成
        一、楚文化与民俗信奉
        二、韩少功小说中的楚文化书写
    第三节 苏童小说中的巫傩观念
        一、巫的民间惯性
        二、哭与生:苏童小说怪异民俗背后的乡土性审视
    第四节 余华小说中的隐形世界
        一、鬼:中国新时期小说的冥界投射
        二、余华小说中的鬼异乡间
    第五节 信仰缺失下的新时期小说
        一、信仰缺失与被误读的青春
        二、超人神灵与信仰尴尬
第三章 社会民俗与新时期小说的结缘
    第一节 陈忠实小说的民俗学意识
        一、血缘:宗法制度下奇异的婚姻习俗与性观念
        二、乡土性:陈忠实小说复杂的民俗观念
    第二节、新时期小说中的女性观念与婚姻习俗
        一、点灯:宗法制度下奇异的得宠习俗
        二、贾平凹小说中的婚姻形式与性文化
        三、赎罪:阎连科小说中的女性观念
    第三节 社会民俗的区域地理性
        一、乡村社会民俗
        二、都市社会民俗:王安忆小说的城市意象
第四章 经济民俗与新时期小说的互动
    第一节 消费生活习俗与莫言小说
        一、狂欢文化与莫言小说
        二、另一种表述:酒与匪的现代意义
    第二节 制度与交易习俗
        一、公务员:官场小说的民间特性
        二、阿来小说中的藏族土司制度
        三、乡村政治:李洱、杨少衡小说的民间反讽
        四、晋商:成一小说的民俗叙事成分
    第三节 生态民俗的多维呈现、
        一、失范的理性与张承志小说民俗观的终极探寻
        二、生态学引发的小说民俗文化的反思
        1 生态的丧葬习俗:姜戎《狼图腾》与马原《冈底斯的诱惑》
        2 心态与生态:杨志军《藏獒》中的人性温暖
        三、生态文明时代的小说民俗的价值观重构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10)论新时期湖南小说的边缘性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四、领悟“湘军”冲击波(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机器视觉的激光智能除锈系统研究[D]. 刘金聪. 苏州大学, 2020(02)
  • [2]王跃文小说诗学研究[D]. 伍丹.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3]陕南油纸伞历史文化与传统制作工艺复原研究[D]. 王秀丽.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4]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的文化透视(1978-2013)[D]. 刘霞云.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 [5]海耕(下)——一个农耕民族的沧浪之歌[J]. 唐明华. 时代文学, 2016(07)
  • [6]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提取计量研究[D]. 张露. 湖南大学, 2015(03)
  • [7]新加坡华文报《新国民日报》研究:(1919-1928年)[D]. 钟声. 东北师范大学, 2014(06)
  • [8]中国共产党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研究[D]. 陈一收.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1)
  • [9]中国新时期小说中的民俗记忆[D]. 张德军. 兰州大学, 2012(09)
  • [10]论新时期湖南小说的边缘性特征[J]. 涂昊.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标签:;  ;  ;  ;  ;  

领悟“湘军”冲击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