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及主要对策

农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及主要对策

一、农科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其主要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智[1](2019)在《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志愿服务作为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志,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学生志愿服务逐步成为大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走进社会的切入点。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了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的重要性,要求志愿服务必须遵从规范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这为新时代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然而,在大学生志愿服务等公益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困境和问题,诸如,志愿服务的专业性有待加强、服务内容有待丰富、志愿服务的管理较为粗放、没有真正整合大学生志愿者资源、志愿活动流于形式、志愿者缺乏培训和管理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有序开展。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深刻领会和把握“新目标”、“新思想”和“新要求”,紧紧围绕新时代志愿服务建设,在志愿服务教育、责任担当层面探索新的路径和空间,从而进一步开创新的志愿服务模式,共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本文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为切入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研究的是绪论,涉及到对研究背景、意义、研究现状、思路进行研究,对本文的研究框架有个清晰的认识,第二部分是理论阐释部分,主要是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理论,分析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涵及特征,第三部分从以历程探索为基础,从起步、发展、成熟、深入四个层面分析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阶段,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主要脉络,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了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队伍人数越来越多、服务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志愿服务精神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第五部分主要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及问题,第六部分是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从五个方面论述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要路径,在分析的过程中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层面入手,挖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在潜力、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培养教育、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体系建设、丰富志愿服务形式,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有序推进,进而为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奠定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王国芳[2](2016)在《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的实践探索 ——以昆明五华区G和X幼儿园为例》文中提出本研究基于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以昆明市五华区G幼儿园和新建的沙朗乡X幼儿园为研究对象,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设计出五华区城乡幼儿园一体化行动研究的基本框架和实施方案,通过五华区教育主管部门对学前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布局,G幼儿园引领X幼儿园一体化发展的实践探索,分析城市幼儿园引领农村幼儿园的成效,找出存在的问题,从政府及管理方面、从农村教师和家长转变观念方面、从幼儿园的特色化发展、以及从教师专业化水平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旨在通过城市优质园对农村普惠园的引领活动的实践,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思路,可操作性以及方法,为城乡均衡发展提供相关的经验和范式,为丰富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以及教育公平的理论提供经验。本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的背景,主要从农村呼唤教育的公平,农村学前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提出了城乡教育一体化是促进农村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城市优质幼儿园引领农村普惠幼儿园的发展是实现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的有效途径。第二部分是五华区幼儿园城乡一体化行动研究的框架。从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概念阐释出发,重点论述了五华区构建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行动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三部分是推进五华区城乡幼儿园一体化发展的实践探索,从建立城乡联动幼儿园的管理机构、制度,形成城乡统筹的幼儿教师队伍,优化整合城乡资源开发特色园本课程,保教结合促进城乡幼儿健康成长,转变家长观念促进城乡幼儿园家园共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这几个方面,阐述和分析了实施的整体状况和具体做法。第四部分是对五华区城乡幼儿园一体化行动研究的总结与展望,包括行动研究所取得的成效、特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季俊杰,刘汉朝[3](2015)在《在校大学生创业的多元动机、行为特征及其管理策略——基于6所大学的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校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决定其创业行为,也影响学校的管理策略。对6所高校的调查表明,在校大学生创业受到7种动机的影响,其影响权重依次是:素质提升(21.25%)、融入创业文化(16.61%)、增加收入(14.21%)、发挥专业特长(14.00%)、资源利用(13.30%)、提高就业质量(13.21%)和消遣娱乐(7.41%)。藉此可以归纳出在校大学生创业的主次动机,构建多元创业动机模型;在校生的创业行为具有诸多不同于社会群体的特点,如非功利性、素质提升意识鲜明、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创业资源与业务渠道狭小,等等。藉此可以提出关于高校创业教育分类指导的建议。

肖菊菲[4](2014)在《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结构老化问题研究 ——以湖南省涟源市DLS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要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建设一支数量相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乐于奉献并愿意扎根于农村的教师队伍是关键。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困难仍然较多,农村教师队伍结构的老化问题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本文以湖南省涟源市DLS镇为蓝本,较为详细的剖析了农村师资队伍结构老化的成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对策建议,文章分析了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结构老化的现状及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即由于教师身体素质欠佳、生活压力较大及教学任务繁重,而带来与学生关系疏远、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降低乃至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日渐拉大影响社会公平等不利后果。正是由于民办教师转正来的教师多、待遇低留不住年轻教师、乡镇空心化导致基础教育向城市转移的步伐加快等诸多原因,导致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结构老化之忧愈加凸现。只有综合施治,政府、社会、学校等共同发力,即建立教师考评机制、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政策倾斜的力度及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体系等,才有可能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结构老化的难题。

杨国庆,苏宏华,孔海龙[5](2014)在《高年级专业课的分类型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索——以农业昆虫应用性课程为例》文中认为通过分析目前农科高年级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五个方面矛盾,以农业昆虫应用性课程为例,依据高年级学生毕业去向选择下专业课学习的目的性,将学生划分为科研型、企业型和行政型三个主要类型,提出分类型研究性教学新模式和具体实施措施,评价了该模式的实施效果和有待商榷的问题,展望了该模式的应用推广前景。

秦俊武[6](2010)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反失业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基,和谐之源,关系广大群众的基本生活,关系经济的发展,关系社会的稳定,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西方国家把失业率和通胀率之和称为“痛苦指数”,用以表示一国居民因此而遭受苦难的程度。失业作为痛苦根源之一,高失业率会带来一系列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因而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是人口众多也带来了持续的劳动就业压力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经济整体下滑、出口萎缩、企业倒闭等更加剧了中国就业局势的恶化,失业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促进经济复苏、抑制失业已成为当前的社会焦点。2007年,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逐步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是此次金融危机的重灾区,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整体经济陷入衰退,失业率上升。但西方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完善且管理科学,并建有全面的就业服务体系和失业保障体系。在金融危机之后,面对经济停滞、失业增加的情况,西方国家的反失业政策基本上都是围绕经济复苏的“反危机”政策开展的,这些“反危机”政策对刺激经济复苏、促进就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中国亦有很大借鉴意义。完善反失业政策既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要求,又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中国的反失业政策构建既要立足于本国国情,以及时解决“危机时代”的失业问题,更要注重“后危机时代”反失业政策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反失业政策的构建要注重系统性、协调性、互补性、可持续性,尤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依照失业阶层特征构建多层次的反失业政策体系;充分肯定灵活就业的作用并促进灵活就业的发展;推动第三部门发展以促进失业群体再就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舒缓失业压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减轻失业冲击;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以提升就业能力。

高秦嫣[7](2010)在《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路径选择研究》文中指出高等农业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数量有限,但是在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中发挥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也起到了其他类型高校无法替代的作用。目前高等农业院校的发展明显已经落后于高等教育的平均发展水平,不论是学校基础建设、教学设备,还是生源和毕业生就业率,都是不如。这样的现状显然不符合我国仍然是农业大国这一基本国情。本文试图从分析福建省高等农业院校的发展历程着手,找到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的传统,为当下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办学者提供有益建议。依据福建省农业特点,发展适合福建省省情、民情、文化习俗等地方性特色的高等农业教育是种必然。查阅福建省统计年鉴,分析出福建省高等农业院校现状,分析出制约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下一部分通过因子分析确认高等农业教育办学影响因素的确认做准备。设置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找出影响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路径的主要因素。根据上述因素结合福建省正运行的高等农业院校办学机制,从中找出影响福建省高等农业院校办学的最主要的因素。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适合当前形势下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路径——更加灵活创新的新型发展路径。统筹一切有利因素发展高等农业教育事业,兼顾办学主体的利益和积极性。并比较分析当前的发展路径和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路径,找出了它们的共通处,不同点,以及各自优缺点。

郭明顺[8](2008)在《农科类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时代背景,探讨农科类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课题,旨在回答两个问题:培养什么人才(培养目标问题),如何培养(培养对策问题)。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高等教育变革的背景下,对高等农业教育及农科类本科人才的社会需求进行分析,将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外、宏观与微观的研究相结合,提出高等农业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科学定位,以此发展定位为前提,针对不同类型高等农业院校的农科本科人才培养实践,确立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并初步提出多元化的农科类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对策,以期为高等农业院校农科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有一定实践价值的研究参考。本论文首先从历史回顾的视角,以我国百年来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为主要脉络,探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农业院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对策的变化,分析导致变化的依据和主客观因素。研究认为,农村经济和农业科技的发展是推动农科类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发生变革的直接因素,但国家的宏观教育政策对农科类本科人才培养起着核心导向的作用。农科类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从“培养农学家”到“培养普通劳动者”再到“培养高级农业科学技术人才”的演变过程显示,农科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对培养优秀农业科技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本论文对影响农科类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着重从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探讨高等农业教育的作用和农科类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从高等教育改革、国外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等角度探讨把握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研究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和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人文环境建设等总结提出农科类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认为在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的时代背景中,对农科类本科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农科类本科培养目标不应再定位于服务于传统农业的专门人才,培养的人才类型应更加多样化,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涵盖现代农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农科类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必须适应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需要,人才培养应以尊重和满足人的本质需要、促进人的长远发展为出发点,树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理念,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提升,拓宽知识基础,强化能力培养,满足人才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本论文在历史研究和背景分析的基础上,以对全国农业高等农业院校的调查数据为参考,提出新农村建设中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定位,为农科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确立整体方向,进而提出农科类本科人才的基本特征:以现代农业为背景的,适应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知识基础厚重、发展口径宽泛、具有一定实践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优良的农业科学技术人才。研究在确立农科类本科人才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提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基于高等院校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将国内开展农科类本科教育的院校分为四大类:研究型大学农科类本科教育、研究教学型大学农科类本科教育、教学研究型大学农科类本科教育、教学型大学农科类本科教育。基于教育对象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分为四大类:农业科学研究型人才、农业推广应用型人才、复合经营管理型人才、农业生产实践型人才。研究同时强调,大学可以有不同的定位和教育理念,高等院校不论如何分类,人才培养类型不论如何分类,都要坚持教育自身规律与社会关系的理性认识,维护高等教育本质和大学使命,时刻反思在办学中对教育本质的把握。始终不能放弃对人与社会本质需求的激发和追求,引导学生不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成为何种类型的人才,都能够推动和影响社会发展进步。多元化的农科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确立更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对策,本论文提出以复合型、开放式、多样化作为改革人才培养对策的基本原则,在培养对策研究中提出整合专业结构,针对不同类型农业院校确立不同的专业整合对策;提出优化课程体系,以普通教育层面课程、学科专业层面课程、个性教育层面课程、实践教育层面课程为主体构建课程体系:提出强化实践教学,建立“三层次、多形式”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和“一体化”、“二平台”的实践教学体系。

张小俊[9](2008)在《大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的原因及激励对策探讨》文中认为从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个人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的主要因素,有社会浮躁心理、大学生就业难、学生理想目标丧失、学校教育与管理不到位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激发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对策,其主要对策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做好职业规划、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等.参3.

王浩[10](2008)在《浅谈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文中提出近几年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本文通过分析农科类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客观和主观原因,结合农业院校自身的特点,提出了解决农科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二、农科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其主要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科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其主要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基础和研究现状
        (一)研究基础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概述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涵
        (一)志愿者
        (二)大学生志愿者
        (三)志愿精神
        (四)志愿服务
        (五)大学生志愿服务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基本特征
        (一)自愿性
        (二)公益性
        (三)组织性
        (四)互动性
        (五)教育性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志愿服务的理论
        (二)中国共产党的志愿服务理论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志愿服务思想
        (四)实践育人志愿教育理论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
        (一)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二)为社会提供了全新的社会动员方式
        (三)优化了当今社会发展的精神品质
第二章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
    一、起步阶段
        (一)青年垦荒运动
        (二)学习雷锋运动
    二、发展阶段
        (一)青年文明工程
        (二)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
    三、成熟阶段
        (一)志愿服务多样化
        (二)志愿服务机制优化
    四、深入阶段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二)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
        (三)“邻里守望”志愿服务全国推广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的基本情况及主要成就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机制
        (一)制度体系
        (二)机构设置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要内容与形式
        (一)扶贫济困型
        (二)社区服务型
        (三)生态环保型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五)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过程中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全方位展开
        (二)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问题的调查
        (一)调查问卷设计
        (二)调查问卷结果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志愿参与度有待于提升
        (二)志愿服务的创新形式及程度不够
        (三)志愿服务需进一步稳扎稳打
        (四)志愿服务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不足的原因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支持力度不足
        (二)学校组织和引导机制不完善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热情度不高
        (四)特殊家庭结构下志愿服务推动力不强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培育路径
    一、激发大学生志愿服务形成的内在动力
        (一)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
        (二)引导大学生的志愿精神认同
        (三)强化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四)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实现
    二、做好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培养
        (一)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的自我认知教育
        (二)重视家庭教育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潜移默化作用
        (三)充分发挥高校德育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主导作用
    三、开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为引领的志愿服务新思路
        (一)壮大志愿服务事业
        (二)实现志愿服务发展的法治化
        (三)强化党员在志愿服务工作中的示范与引领
    四、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体系建设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激励机制建设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组织机制建设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长效工作机制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保障机制建设
    五、丰富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育的形式
        (一)营造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环境
        (二)改善校园志愿精神培育的人文环境
        (三)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志愿者家庭环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2)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的实践探索 ——以昆明五华区G和X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一、农村呼唤教育的公平
        二、农村学前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三、城乡教育一体化是促进农村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
        四、城市优质幼儿园引领农村普惠园发展是实现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的有效途径
        五、个人的研究兴趣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关于学前教育公平的研究
        二、关于农村学前教育的研究
        三、关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研究
        四、对已有研究的综合评价
    第三节 研究的设计与思路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三、研究的思路
第二章 五华区幼儿园城乡一体行动研究的框架
    第一节 理论依据
        一、教育公平的理论
        二、城乡教育一体化理论
        三、行动研究的相关理论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学前教育
        二、城乡教育一体化
        三、优质幼儿园
        四、普惠性幼儿园
    第三节 行动研究的基本框架
        一、五华区教育主管部门的设想
        二、参与行动研究的G与X幼儿园基本情况
        三、确定行动研究的基本框架
第三章 五华区推进城乡幼儿园一体化发展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建立城乡联动幼儿园的管理机构和制度
        一、城乡幼儿园组织机构的设置和管理
        二、规章制度的设立保证了幼儿园正常运作
    第二节 形成城乡统筹的幼儿教师队伍
        一、城乡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组成
        二、重视学习培训,加强师德建设
        三、进行师徒结对,开展送教下乡
        四、开展园本教研,加强教育示范
        五、借助“国培”“省培”,开展对口帮扶
        六、借助专家引领,促进城乡幼教均衡发展
    第三节 优化整合城乡资源开发特色化课程
        一、创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
        二、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教学和户外活动
        三、整体设计,综合实施开展白族文化教育
    第四节 加强保教结合促进城乡幼儿健康成长
        一、把安全工作放首位
        二、加强常规卫生消毒的督导检查
        三、保障幼儿平衡膳食
        四、提高保育员的业务能力
        五、做好保健和体检工作
    第五节 转变家长观念促进城乡幼儿园家园共育
        一、创新家园联系方式
        二、做好家长培训工作
        三、召开家长会和家长开放日
        四、家长进课堂
    第六节 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一、参加了多种形式的社区活动
        二、开展了“献爱心活动”
        三、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庆“六一”活动
        四、组织大班幼儿参观小学活动
        五、参加了城乡幼儿园艺术节大型活动
第四章 五华区城乡幼儿园一体化行动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行动研究所取得的成效
        一、形成城乡幼儿园一体化发展的思路
        二、促进了城乡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带来了农村幼儿的全面发展
        四、转变了农村家长幼儿教育的观念和行为
        五、实现了城乡幼儿园的共赢与多赢
    第二节 城乡幼儿园一体化行动研究的特色
        一、以顶层设计为关键确保城乡幼儿园系统、全面、协调一体化发展
        二、以合作、行动、分享为路径推动城乡幼儿园一体化深入开展
        三、以发挥主体精神为核心促进城乡幼儿园一体化可持续发展
        四、以构建教育生态为目的营造适合城乡幼儿教育一体化的良好氛围
    第三节 城乡幼儿园一体化行动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城乡幼儿园一体化行动中存在的问题
        二、城乡幼儿园一体化深入开展的对策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X幼儿园家长满意度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在校大学生创业的多元动机、行为特征及其管理策略——基于6所大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调查背景与方案
三、在校大学生的多元创业动机
四、在校大学生创业的多元动机权重与行为特征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4)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结构老化问题研究 ——以湖南省涟源市DLS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已有的相关研究
        1.2.1 农村师资队伍的相关研究
        1.2.2 农村师资队伍结构老化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主要概念界定
        2.1.1 农村教师
        2.1.2 农村教师队伍结构老化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2.2.2 激励理论
第三章 DLS镇师资队伍结构老化的情况及其负面影响
    3.1 涟源市DLS镇师资队伍结构老化现状调查
        3.1.1 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
        3.1.2 教师的现状
    3.2 师资队伍结构老化的负面影响
第四章 农村师资队伍结构老化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的历史原因
    4.2 城乡差别大的现实原因
    4.3 政策向城市倾斜的管理原因
    4.4 大学生“扎根”城市的就业价值取向的原因
第五章 解决农村师资队伍结构老化问题的对策建议
    5.1 建立教师考评机制,激励在职教师
    5.2 缩小城乡差距并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5.3 加大各项政策向农村地区倾斜的力度
    5.4 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5)高年级专业课的分类型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索——以农业昆虫应用性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科高年级专业课教学中的困境
二、分类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
    ( 一) 注重师生沟通,激发学习兴趣
    ( 二) 更新教学内容,同步教学内涵
    ( 三) 强化实践教学,推进学生主体
    ( 四) 优化考核体系,多元评价交织
三、效果分析与展望

(6)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反失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西方主要失业治理理论综述
        1.2.2 国内学者对反失业政策的研究
    1.3 概念的界定
        1.3.1 失业
        1.3.2 失业的统计
        1.3.3 反失业政策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框架
        1.4.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2 本文的思路框架
    1.5 本文的创新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5.1 研究创新
        1.5.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本论文的理论基石
    2.1 社会分层理论
    2.2 人力资本理论
    2.3 发展经济学中的灵活就业理论
        2.3.1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
        2.3.2 非正式经济理论
        2.3.3 制度边缘理论
第三章 金融危机、经济增长与就业
    3.1 关于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
    3.2 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和就业带来的影响
        3.2.1 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冲击
        3.2.2 金融危机给中国就业带来的挑战
第四章 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外反失业政策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反失业政策介绍
        4.1.1 美国
        4.1.2 德国
        4.1.3 英国
    4.2 国外反失业政策的简要评价
    4.3 国外反失业政策对我国失业治理的借鉴意义
        4.3.1 扩大政府财政支出,拉动经济发展
        4.3.2 优化就业资金使用,加强就业服务
        4.3.3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增加就业吸纳能力
        4.3.4 完善失业保障制度,构筑反失业"安全网"
第五章 中国反失业政策的构建
    5.1 当前中国反失业政策评述
        5.1.1 中国反失业政策的演变
        5.1.2 当前反失业政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2 完善反失业政策的必要性
        5.2.1 完善反失业政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5.2.2 完善反失业政策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
        5.2.3 完善反失业政策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要求
    5.3 完善中国反失业政策的路径选择
        5.3.1 依据失业阶层特征,建立多层次反失业政策体系
        5.3.2 肯定灵活就业作用,促进灵活就业发展
        5.3.3 推动第三部门发展,促进失业群体再就业
        5.3.4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舒缓失业压力
        5.3.5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失业冲击
        5.3.6 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就业能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目的
    1.2 选题的意义
        1.2.1 契合国家发展高等农业教育的需要
        1.2.2 契合福建省发展高等农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1.2.3 契合高等农业教育的特殊性
    1.3 基本概念的界定
        1.3.1 高等教育、农业教育、高等农业教育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以及路线图
2 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现状分析
    2.1 福建高等农业教育溯源
        2.1.1 福建高等农业教育院校简介
    2.2 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院校简介
        2.2.1 福建农林大学简介
        2.2.2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和生物工程学院
        2.2.3 武夷学院茶与生物系
        2.2.4 龙岩学院的生命科学学院
        2.2.5 福建省的高职高专农业教育学院
        2.2.6 民办高职农业教育
    2.3 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现状分析
    2.4 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现状小结
3 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办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3.1 因子分析介绍
    3.2 设立指标体系
    3.3 问卷调查表
    3.4 因子分析
    3.5 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路径选择影响因素
4 构建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路径意义
    4.1 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路径的必然选择
    4.2 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路径的注意事项
5 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路径的构建
    5.1 国外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经验借鉴
        5.1.1 法国高等农业教育
        5.1.2 美国高等农业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5.1.3 日本的高等农业教育
        5.1.4 国外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经验
    5.2 适合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路径
    5.3 现行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路径与福建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路径的共同点
    5.4 现行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路径与福建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路径的不同点
    5.5 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两种发展路径的优缺点
        5.5.1 大众化
        5.5.2 多样化
        5.5.3 国际化
6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1.1 福建省高等农业院校的现状
        6.1.2 福建省高等农业院校的办学影响因素
        6.1.3 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路径的比较分析
        6.1.4 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路径选择
    6.2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8)农科类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概念界定
2 我国农科类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演变
    2.1 建国前高等农业教育发展与农科本科人才培养(1898-1949)
    2.2 新中国建立十七年间高等农业教育发展与农科本科人才培养(1949-1966)
    2.3 文革十年对高等农业教育及农科本科人才培养的影响(1966-1976)
    2.4 改革开放后高等农业教育及农科本科人才培养的调整改革发展(1977-1998)
    2.5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高等农业教育及农科本科人才培养的变化(1999-)
3 农科类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变革的背景
    3.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3.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对高等农业教育的影响
    3.3 高等教育环境对高等农业教育发展及农科类本科人才培养的影响
    3.4 国外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借鉴
4 农科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4.1 新农村建设中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定位
    4.2 新农村建设中农科类本科人才的基本特征
    4.3 确立农科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
    4.4 农科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分类确立
5 农科类本科人才培养对策分析
    5.1 确立农科类本科人才培养对策的基本原则
    5.2 整合调整专业结构
    5.3 优化课程内容体系
    5.4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6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科研项目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获奖情况
附录4 课题调查问卷

(9)大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的原因及激励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原因分析
    1.1 社会浮躁心理的影响
    1.2 大学生就业难客观现实的影响
    1.3 现行招生制度和学生转专业制度的影响
    1.4 师德滑坡和教风不正的影响
    1.5 经济、心理和学习困难的影响
    1.6 理想目标的丧失导致部分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1.7 学校的教育与管理工作不到位的影响
2 激发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对策思考
    2.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做好职业规划, 激发大学生的成材需要
    2.2 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增强教育教学的艺术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需要
    2.3 切实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
    2.4 健全激励机制, 激发大学生的成就需要
    2.5 丰富第二课堂活动, 加强社会实践, 拓宽知识面, 激发大学生的发展需要

(10)浅谈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农科大学生就业现状
二、解决农业类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建议和途径
    (一) 加快人事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二) 加速教学改革, 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 不断提高和完善学生的素质和竞争能力。
    (三) 加强就业指导, 建立和完善专业化、系统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四) 大学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四、农科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其主要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问题研究[D]. 张文智.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2]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的实践探索 ——以昆明五华区G和X幼儿园为例[D]. 王国芳.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2)
  • [3]在校大学生创业的多元动机、行为特征及其管理策略——基于6所大学的调查[J]. 季俊杰,刘汉朝. 教育与经济, 2015(05)
  • [4]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结构老化问题研究 ——以湖南省涟源市DLS镇为例[D]. 肖菊菲. 中南大学, 2014(02)
  • [5]高年级专业课的分类型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索——以农业昆虫应用性课程为例[J]. 杨国庆,苏宏华,孔海龙. 高等农业教育, 2014(01)
  • [6]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反失业政策研究[D]. 秦俊武. 武汉科技大学, 2010(05)
  • [7]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路径选择研究[D]. 高秦嫣. 福建农林大学, 2010(04)
  • [8]农科类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研究[D]. 郭明顺.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
  • [9]大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的原因及激励对策探讨[J]. 张小俊.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2)
  • [10]浅谈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J]. 王浩. 现代企业教育, 2008(10)

标签:;  ;  ;  ;  

农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及主要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