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对电视媒体发展的影响

体育对电视媒体发展的影响

一、体育对电视媒体发展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严炤琪[1](2021)在《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电视足球解说员传播力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

高硕[2](2021)在《我国电视体育频道专题节目定位研究》文中指出体育频道专题节目是体育媒体人观点发声的阵地,通过“采写编评播”展现媒体职责使命,体育频道专题节目是体育原创作品与报道实力综合体现的载体。体育频道专题节目依托统一固定的播出风格,形成了独创一格的节目形态,符合创作具有时代特征、体育内涵、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产品的内核。就目前而言,体育频道专题节目定位存在不合理现象,在频道间表现为:专题节目时长缩短,播出时间不具稳定性,专题节目出现频道间摇摆,且依托政策地缘性和赛事版权等诸多元素,体育频道专题节目播出体量不足,地方体育频道专题节目发展不均衡,体育赛事的感召力无法全面体现。鉴于体育频道的整体发展以及我国体育文化传播需要专题节目深入的报道与播出工作,体育频道专题节目定位的合理性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根据符合体育专题节目定义的原则,选取国内外共22档体育频道专题节目。运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梳理我国体育频道专题节目发展历程并总结编排特征,分析影响定位的因素,横向以节目播出内容对比;纵向以不同时段的专题节目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我国体育频道专题节目在不同地区的体育频道中定位各不相同,各频道呈现动态编排的趋势;我国体育频道专题节目定位受思想内容定位、目标受众定位、节目时间编排定位、节目制作风格定位四种因素影响;通过创新扩散理论探究专题节目的传播路径:在创新方式上依托新媒体平台,在创新渠道上分切短视频播出;在传播时间上“S”型曲线缓慢,专题节目平稳发展;在传播环境上,体育频道专题节目呈现“定位不清-定位演绎-定位明晰-定位动摇-定位再探索”的五个阶段。研究过程中发现我国体育频道专题节目存在几点问题:我国体育频道专题节目内容编排元素被忽略;依托体育频道播出专题节目较为单一;体育频道专题节目粗放型观看成为常态,专题节目的播出时长与受众期待存在矛盾;频道间体育频道专题节目受其它类型节目挤压,忽略其他体育项目的制作;专题节目播放类型固定化等问题。针对我国体育频道专题节目存在的问题,研究建议:把握专题节目制作特征与基本元素;贯彻四全媒体传播矩阵与传播路径,单向传播转化为多向互动、同频共振,实现全员传播;关注传受主体与用户思维精准定位,形成经过周密的受众调查后,创作出符合受众偏好的专题节目;明确体育频道专题节目独立性编排地位,保证专题节目在频道间的播出体量;延伸体育频道专题节目在单项赛事的广度,均衡关注其它单项赛事;突破线性传播局限延伸产品化建构,加大制作精品节目投放各大移动播放平台。

魏兵[3](2021)在《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西方媒介理论的学术版图中,传播政治经济学是从社会宏观层面批判性地研究西方政治与经济权力控制媒体等问题的研究思路与路径方法。从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看,电视媒体不仅是一种大众传媒,而且是经济生产与文化生产的结合体。研究电视媒体需要关注电视的产业结构、生产关系、广播电视体制和全球传播秩序等社会性与机制性问题。所以,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力主采取社会整体的宏观视野,考察包括电视在内的大众传播媒介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功能。整体而言,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研究的相关概念、观点与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学术母体,着重研究电视等大众媒体的传播机制。作为一种学术研究路径,它尤其关注电视媒体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结构和市场运行过程。该研究主张,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逐利性,作为一种文化工业的电视媒体,不仅受到资本与政治等权力的制约,而且成为控制大众意识形态和实施国际文化霸权的工具,呈现出复杂而消极的文化生产局面。深入透彻地了解西方广播电视机制的理论成果,既可以掌握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分析模式,又能进一步认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广播电视体制机制的缺陷与问题,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制度性优势。本论文以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电视理论为研究对象,通过厘清其学术渊源、研究背景、主要学者、核心观点与理论,进而阐述并评析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电视媒体权力控制问题的电视理论研究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电视理论研究和电视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学术探讨和理论镜鉴的态度拓展我国电视理论研究的视角,为我国电视的管理实践、艺术创作、产业发展与对外传播汲取理论经验与发展启示。因此,本文围绕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的焦点问题,分七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概述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分别就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生成语境和学者群体等展开论述,以期描摹出该领域电视理论的整体特点。第一章为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的生成语境,重点探究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的思想渊源、学术借鉴和西方媒介的发展背景与机制等。第二章是对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领域主要学者的概说与评述,通过梳理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在北美与欧洲两大地区集中的核心学者,阐述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领域的学者集群、学术承继、重要电视理论与观点概况、主要着作和学术地位等,进而为探讨该领域电视理论研究的核心议题与理论价值做出相应的学理性准备。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内容,即以电视媒体的政治经济权力控制问题展开三个方面的思考与研究,即经济宰制观、意识形态操控观和国际文化霸权批判观。第三章主要探究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研究起点,即经济控制下电视媒体的商品属性。通过对受众商品论、文化生产的双重意义、电视内部的隐形审查机制和资本主义商业媒体的逐利性原则等观点与理论的探讨与研究,提炼该研究领域对资本控制大众媒体的批判性观点。第四章的主要内容围绕着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者就电视等大众媒体的思想控制议题提出的如“思想管理者”、“文化有限公司”、“媒体操控”、“宣传模型”等概念,或对电视文化商品公共属性的反思性观点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与论述,指出该研究领域着力批判西方电视媒体的思想控制机制的研究逻辑与理论特点。第五章将视点转向该领域的国际电视媒体传播研究,通过整合该领域对电视的国际传播议题等相关观点,分别就其提出的“媒体依附论”、“文化帝国主义”和国际传播单向流动等文化霸权观点与理论展开论述与探讨。第三部分是本文的总结性内容,即第六章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特点和第七章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对我国的启示。第六章旨在以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该领域的分析框架和批判焦点等研究价值,指出问题与偏颇。第七章以谨慎而镜鉴的态度,考量并发掘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电视研究对中国的电视理论建设和中国电视产业发展所具有的借鉴意义。本文将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和交叉研究法等阐述相关论点,厘清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核心学者、研究方法、理论特点和重要议题等,探讨其对我国电视研究与产业的理论价值。

李超[4](2021)在《我国电视体育解说演变及阶段特征研究(1978-2020)》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全社会对体育的关注度和参与热情越来越高。电视作为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对体育赛事的报道力度不断增强。体育赛事本身具有很高的竞技性和观赏性,收看体育比赛成为人们的一大消遣甚至是精神追求。体育解说在传播新闻事件的同时,也呈现出一种充满艺术化的表达。新媒体环境下体育解说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一代代体育解说员为我们留下了难忘的体育瞬间和时代记忆。本文以我国电视体育解说为研究对象,使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历史分析法和对比研究法,将电视体育解说在我国的演变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对演变阶段进行划分。同时梳理各阶段的历史背景、重大事件或活动,从解说内容、解说语言、解说风格和解说技巧四个层面对各阶段特征进行阐述,并以代表人物为例进行分析。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将我国电视体育解说的演变划分为三大时期:1978~1994年为我国电视体育解说的起步期,电视在这一时期广泛普及,我国体育解说随着传播媒介的变化实现了由广播解说到电视解说质的飞跃;1994~2008年为我国电视体育解说的发展期,电视体育解说员的队伍在这一时期得到扩充,逐渐实现了解说项目的分工与细化,解说技术和专业化水准大幅提高;2008~2020年为我国电视体育解说的成熟期,一大批新时代解说员在这一时期登上电视体育解说的舞台,多样化的解说风格和平台使我国电视体育解说迎来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同时,本文将我国电视体育解说在演变过程中的问题总结如下:1.解说员对叙述与评论的比例及展开评论的时机把握不到位,传达信息不够准确和深入,破坏了观众观看体育比赛时的注意力和专注度;2.解说员的语言表达能力欠佳,随意性太强,语言风格轻松有余而幽默不足,整体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不高,流于表面的解说无法很好地体现体育运动的魅力与内涵;3.解说员注重提升解说的专业化而忽略了解说是一门语言艺术,多数时候解说追求四平八稳,导致语势较平、节奏感不强,缺乏一定的激情,弱化了体育比赛的竞技性和观赏性。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解说员要了解更多的专业体育知识并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注重叙述、评论与电视画面的配合,找准评论的时机,准确地传达比赛现场发生的情况;2.解说员要加强解说语言分寸的把控,提高语言的文学性和艺术性,避免解说流于表面,形成受观众欢迎的语言风格并维系和发扬下去;3.解说员要注重吐字发音和用声表达的训练,学习播音主持的有关技巧,提高语言表达的流畅度,同时增强解说的对象感,使解说与电视画面相契合,提高体育比赛的竞技性和观赏性。

王晓妍[5](2020)在《新媒体时代体育真人秀评价模型的构建》文中提出体育真人秀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虽然不乏波折,但始终在危机中寻求突破,在改良中实现创新。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播渠道进一步丰富,为了能够满足受众日益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与新媒体时代的多元传播模式相适应,体育真人秀也不断推陈出新。节目评价素来以对经济效益的评估为主。新媒体环境下,以往的电视观众可以通过多屏的方式获取视听节目,并可利用新媒体传播特性随时随地发表对节目的态度和意见。这意味着,基于电视这一单一平台的、以收视率表现为主要依据的传统节目评价模式已落后于时代发展,亟待变革。本文旨在构建一套适用于新媒体时代的、对体育真人秀节目进行综合评估的节目评价模型,对于电视节目从业人员进行相关节目类型的研发具备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从而助力体育真人秀发展,推动体育真人秀模式改进、形式创新。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资料法对与研究相关的重点概念进行界定,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将体育真人秀的发展历程区分为萌芽、起步、发展、低潮、成熟等五个阶段,并依照节目的核心要素将体育真人秀划分为生存挑战类、竞技游戏类、素人选秀类、明星综艺类等四个类别。根据通过专家调查法所建立的新媒体时代体育真人秀节目评价模型可看出,相关领域专家认为在对一档体育真人秀进行综合评估的过程中,节目的质量还是首要考量要素。对于体育与真人秀相结合的细分节目,在进行质量评估时除确保节目具有一般真人秀的娱乐属性时还需兼顾体育的竞技属性。此外,反映节目经济价值的各项指标也被赋予了较高的权重,可见无论是电视时代还是新媒体时代,经济价值仍旧是衡量节目价值的重要标准。与现有的电视节目评价体系相比,本文所建立的评价模型将节目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节目质量同列入一级指标,反映了对节目人文属性和社会评价的关怀。在对市面上具有代表性的体育真人秀节目比照本文所建立的评价模型进行个案分析时发现,这几档节目在经济价值上均有不俗表现,受到资源及经费的制约,本文在对个案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并没有邀请专家对节目质量、社会效益等指标进行权威评价。在未来的研究中,如果能够请到业内专家作为评价主体对照本文所建立的评价模型对某一体育真人秀进行具体的评价,相信评价结果会更具科学性、客观性和实用性。

杜坤伦[6](2020)在《“互联网+”时代体育传播转型路径研究 ——基于“体育+综艺”节目形态及特征》文中提出国务院《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针对体育强国建设目标,提出要推动运动项目文化建设、丰富体育文化产品,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促进体育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挖掘“三大球”项目文化,提高大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随着“互联网+”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加上体育+综艺的不断融合、节目的不断创新,在“互联网+”背景下,体育综艺节目的发展如火如荼,用户人群愈发热衷于受众参与体验和消费,因此,本文以体育综艺节目为对象,分析“互联网+”时代体育传播转型路径。本研究以“互联网+”与体育之间的发展关系为基础,从论文选题及研究对象为出发点,并对当下“互联网+”背景下当前传播的体育综艺的节目特征进行分析。通过梳理2018年最具代表性体育综艺节目后,发现互动与分众是目前“互联网+”背景下体育综艺的主要特征和传播趋势。借鉴相关理论经验,在节目形态分析法基础上探究体育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从而厘清电视人、技术元素和现场事件元素之间的关系,为互联网体育综艺节目的创新提供可参考依据。随着体育传播由电视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向“互联网+”互动传播格局的转变,“互联网+”体育综艺节目在节目特征及节目形态等均呈现新的发展特征。根据对研究内容的整理与分析,得出“互联网+”时代体育传播的转型路径为:(1)开发传播形式多样化。(2)加快媒介技术升级。此外,“互联网+”时代相比传统时代的体育传播,最明显的不同就在于传播内涵的改变以及传播渠道的更新。在当前环境下,体育传播的特征是以个人为基本单位传播能力的激活。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突出内容价值导向。(2)打造特色视频内容,增加受众粘性。(3)加强社交平台宣传力度,紧跟受众步伐。(4)培育作品原创性。

刘筱云[7](2020)在《媒介技术视野下电视新闻节目内容生产与融合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媒介技术的迭代升级,新生代媒体如自媒体、微信公众号、移动客户端等兼具社交功能的线上新闻媒体的勃发,传统媒体在不同层面的发展的受到冲击,传统电视媒体的受众呈现大批分流的态势。在技术不断迭代的智媒大发展时代,传统报业经历了深痛改革的2018年,传统广播电视在经历了收视率极度下滑、业绩低迷颓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电视新闻节目作为我国党的喉舌依旧是一种权威的信息发布渠道,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样态尤其需要重视。在经历了这一轮斗争之后,传统媒体痛定思痛,改革自身,决定与新媒体走融合发展的道路。在新技术的加持下,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等新技术迅猛的发展势头及良好积极的政策扶持下,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在策、采、分、发四个环节产生了很大的变革,用以适应以“技术交融”为助力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传统媒体转型,从报纸转为手机客户端、电视台的节目则转向互联网、手机移动平台发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以新媒介技术为载体的传统媒体逐渐走上新媒体平台,对传统媒体的单一化的传播方式进行了颠覆式的变革,收获了更广泛的受众及信息抵达率。在新媒介技术的刺激下,电视新闻节目要加快进行深度改革,树立“内容为王”的品牌效应,与新技术更好的融合促进,不断放大自身的舆论引导和专业集合的优势,争取在新发展新机遇中拔得头筹。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面临更多未知的挑战和机遇。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国内外学术研究文献当中关于媒介技术理论的研究现状、新媒介技术与电视生产相结合的应用实践、媒介融合相关理论的研究和梳理,对电视新闻节目、新闻生产、媒介融合等相关词条进行概念界定,对电视新闻节目的特性、形态的变迁进行系统性的梳理,结合电视新闻内容生产的旧生产模式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新闻制作时效性差、新闻采集荒漠化,分发体验单一、反馈机制缺失。深入剖析新媒介技术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变革:智能化新闻生产理念的重构、新闻采集空间的多维拓展、内容生产模式数据便捷化、分发与体验智能化。用案例分析法、内容分析法,选择我国新闻节目内容生产实践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对《中国舆论场》节目文本的解读,深度剖析大数据舆情分析技术应用、用户“两微一端”互动模式、多平台传播模式等方面,探讨节目形式优势和发展态势;在《2019年全国两会》融媒体矩阵报道案例中,对这种新型报道方式在媒介融合程度、传播态势、互动方式、传播理念等方面进行深入、科学的剖析。就新媒介技术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趋势,提出用新技术打造新闻传播力、以用户思维为核心、多主体格局构建等方面的融合传播策略,以期对未来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之路贡献一些思考和建议。

田宇[8](2020)在《媒介融合视域下电视产品的生产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传媒产业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无论是在媒介产品的内容策划、生产、传播环节上,还是在产品的生产理念、传播环境、经营模式和受众消费习惯上,都留下了互联网时代深刻地时代烙印。电视产业作为传媒产业中的一部分,在产品生产、传播方式、经营模式上具有自身独特的媒介属性。互联网技术改变了媒介产品的生存环节和生产技术,也改变了受众的生活习惯和消费理念,电视产品是技术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电视产品的生存与发展必然会受到巨大影响。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丰富了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降低了受众参与产品生产的技术门槛,在改变了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身份与地位的同时,也改变了受众的消费习惯和审美要求。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电视产品在传播渠道上具有的传播优势消失,原有的生产、传播、经营理念也与当今的传媒市场出现了巨大脱节,全民生产时代的到来,也使电视产品在生产规模上逐渐处于劣势地位。本文聚焦媒介融合视域下电视产品的生产策略研究,针对媒介融合对电视产品的生产理念、传播渠道、盈利方式等方面的诸多影响,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论,对电视机构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创新电视产品生产方式、探索新的盈利模式、提高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论文在第一章中对电视产品、电视产品生产、媒介融合、媒介融合视域下的电视产品生产等概念进行界定。明确了电视产品主要是电视机构生产的、以电视节目为主要形式、以电视平台为主要传播渠道的媒介产品,是电视机构最基本的经营产品,在电视产业结构中处于主要地位并起着支配作用。电视产品的主要形式包括电视综艺节目、电视晚会、电视艺术片和电视纪实节目。电视节目的生产制作是电视节目经营活动性的工作。从经营角度来看,电视节目在制作阶段,节目的经营主要表现在合理利用资源组织生产、协调各部门或各环节的关系以及进行成本控制等方面。电视产品生产的流程和生产所需要的技术,需在科学的管理模式下进行有效支配,确保生产周期和产品质量。电视产品具有社会性、意识形态性及商业性三重属性,因此在生产时需平衡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做到与时俱进的同时又不失主流媒体应有的使命与担当。媒介融合是互联网技术普及后的产物,媒介融合主要包括三个维度的融合,一是技术融合,二是内容融合,三是产业融合。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是媒介融合的根本原因。内容融合是媒介融合的表现形式,产业融合是媒介融合的必然结果。技术融合打通了各传播媒介之间的物理壁垒,使得媒介融合成为可能。技术融合之后,内容产品在各种媒介之间的传播变得更加顺畅,致使受众对内容产品的审美要求脱离了传播渠道的限制,对内容产品的需求标准走向统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的电视观众由受众向传媒用户转变,传统的内容观赏变成了产品消费,用户用各种方式参与到内容产品的消费中去,自下而上推动媒介产业的融合发展。第二章从电视产品生产技术、电视产品生产理念、电视产品市场环境三个方面集中阐述了媒介融合对电视产品生产的影响。第三章从受众对电视产品的审美需求的转变及电视产品的盈利模式两个方面,集中讨论了电视产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诸多限制于不足之处。在第四章中,针对电视产品在互联网时代受到的影响与不足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思路。笔者认为,媒介融合的理念应深入到电视产品生产技术、理念、市场环境、经营模式的方方面面,促使电视产品真正的从技术、内容及产业三方面走向融合,才是未来电视产品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能够继续扞卫主流传播地位的关键所在。论文的最后,对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进一步强调媒介融合思维对电视产品生产的重要意义,以期能够引起电视产品生产者重视,为其以后的产品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丘凌[9](2019)在《电视综艺节目传播体育文化的路径研究》文中认为在体育的娱乐基因以及体育的媒体化生存要求下,电视综艺节目与体育结合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本文以电视综艺节目的体育文化传播路径为研究对象,以《来吧冠军》、《奔跑吧兄弟》、《冰雪奇缘》为案例,运用文献资料法及案例分析法,分析了我国电视综艺节目、体育电视综艺节目、电视综艺节目传播体育文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从内容构建、符号构建、消费体验三个层面提出电视综艺节目传播体育文化的路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电视综艺节目中体育类电视综艺及真人秀节目成为体育文化传播的主要节目类型。在电视综艺节目的体育文化传播中存在对体育文化传播认识不足、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中面临的自身障碍和文化碰撞、专业人才匮乏以及创新不足等问题。2.依据传播学理论,电视综艺节目可以通过内容打造、符号构建、体验设计三条路径来实现体育文化的传播。3.体育文化由精神层、行为层和物质层构成,具体表现为运动项目、体育赛事、体育人物、体育场馆、运动器材装备、承载某项体育历史事件的城市等。电视综艺节目传播体育文化应该结合体育文化内涵,按照角色预设、节目规则、叙事结构和时空关系四个要素进行内容设计。4.体育文化传播的符号物源有体育运动开展所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体育场馆设施、运动装备等人工制造的器物以及体育文化制造符号。可以按照符号文本、符号载体、媒介、渠道、媒体、体裁六个方面开展电视综艺节目体育文化传播的符号构建路径。5.体育文化传播存在审美表演、社会表演、大众表演、仪式表演和游戏表演。电视综艺节目可以从语言交流、身体展示、大众互动三个方面开展体育文化传播的消费体验设计。

李昕益[10](2019)在《电视素人真人秀节目叙事模式创新研究 ——以央视《欢乐中国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限真令”的出台促使着我国真人秀节目创作的大幅度调整,以普通人为参与对象的电视素人真人秀节目方兴未艾,逐渐成为中国电视市场发展新潮流。为响应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控,中央电视台分别推出了两季《欢乐中国人》素人真人秀节目,该节目在叙事模式上有一定的创新,以真实的中国故事叙事、丰富的话语表达、鲜活的主流价值呈现等获得了观众的称颂,其创新的融媒体叙事传播渠道更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认可,可以说是国内素人真人秀中的佼佼者。创新是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该节目秉持着原创类节目的核心发展要义,将创新运用于节目叙事模式要素中,为电视素人真人秀创新发展提供了实践性的路径。本文采用个案分析、文本分析等方法,试图运用电视叙事学相关理论对两季共21期《欢乐中国人》节目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首先,本文在对电视叙事学、叙事模式、电视素人真人秀节目等相关概念的阐释与界定基础上,梳理了《欢乐中国人》节目的内容、定位以及叙事模式特点,重点在于对该节目叙事模式的具体要素进行详尽地分析;其次,从节目的叙事者选取、叙事视角转化、叙事符号功能、叙事内容等四个方面,论述该节目的叙事模式创新与运用,研究发现:真实鲜活的中国故事是讲“好故事”的源头之一,叙事中叙事者的“对话”方式能够使“好故事”接近受众心理,形成传受共鸣;各种符号的创新运用对叙事意义的凸显和对故事内涵的传播具有促进作用;多元叙事视角的相互融合、交叉运用可以使故事叙事达到最佳效果等。本文最后对电视素人真人秀节目的叙事困境进行探讨,并从《欢乐中国人》创新叙事模式中提炼出适合当下素人真人秀的创新发展启示,对今后同类型的节目创作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另外,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以“讲好中国故事”为主旨的电视素人真人秀为研究视角,重点探究《欢乐中国人》节目叙事模式的创新与运用,在当前社会背景和传播环境中,对该领域的关注和研究具有价值;以个案研究法与文本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该节目做一个较为清晰、全面的文本分析。希望通过对个体的透视以寻求素人真人秀节目的叙事模式创新要义,从而为我国素人真人秀节目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创新思路。

二、体育对电视媒体发展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育对电视媒体发展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电视体育频道专题节目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电视体育频道专题节目研究现状
        1.2.2 关于国外电视体育频道专题节目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1.3.4 研究思路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样本介绍
        2.1.2 相关概念界定
        2.1.3 研究理论的使用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案例分析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问卷调查法
        2.2.5 扎根理论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我国电视体育频道专题节目定位发展背景沿革
        3.1.1 初创阶段:节目定位类型化(1980-1994 年)
        3.1.2 拓展阶段:节目定位动态化(1995 年-2007 年)
        3.1.3 强化重组阶段:节目定位概念化(2008 年-2015 年)
        3.1.4 品牌发展阶段:节目定位产品化(2016 年-至今)
    3.2 我国电视体育频道专题节目定位的五大环境
        3.2.1 社会赛事环境
        3.2.2 制度政策环境
        3.2.3 文化播出环境
        3.2.4 市场竞争环境
        3.2.5 媒介技术环境
    3.3 我国电视体育频道专题节目定位发展现状
        3.3.1 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多元叙事,动态编排
        3.3.2 地方电视台体育频道:整合赛事,滚动播出
    3.4 我国电视体育频道专题节目定位编码分析
        3.4.1 思想内容定位对体育频道专题节目的影响
        3.4.2 目标受众定位对专题节目的影响
        3.4.3 节目时间编排定位对专题节目的影响
        3.4.4 节目制作风格定位对专题节目的影响
4 我国电视体育频道专题节目创新扩散下面临的差异与挑战
    4.1 我国电视体育频道专题节目创新扩散面临的差异
        4.1.1 创新方式:入驻社交媒体,开启分流的思想内容定位
        4.1.2 创新渠道:分切视频传播,联动多屏的目标受众定位
        4.1.3 传播时间:播出数量递增,曲线缓慢的时间编排定位
        4.1.4 传播环境:媒介环境变化,定位再探的节目风格定位
    4.2 我国体育频道专题节目定位面临的挑战
        4.2.1 内容编排元素被忽略
        4.2.2 单一传播渠道难支撑
        4.2.3 受众粗放观看成常态
        4.2.4 频道间专题节目缩短
        4.2.5 节目播出类型固定化
        4.2.6 节目制作呈供需错配
5 我国电视体育频道专题节目定位发展策略
    5.1 把握节目的制作特征与编排元素
    5.2 拓展全媒体播出矩阵与传播路径
    5.3 实现传受主体与用户思维精准定位
    5.4 明确体育频道专题节目独立性编排地位
    5.5 突破线性传播局限延伸专题节目产品化
    5.6 调整体育频道专题节目在频道内的配置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1 专家访谈
附录2 问卷调查
附录3 扎根理论编码过程

(3)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生成语境
    第一节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学术母体: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一)劳动价值论:劳动决定商品价值
        (二)社会结构观:有机整体的社会观念
        二、理论来源:对资本主义媒介生产机制的批判意识
        (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理论
        (二)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
    第二节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学术借鉴
        一、加拿大多伦多学派的媒介技术批判观
        (一)传播偏向:媒介技术决定政权形式
        (二)知识垄断:特权阶层掌控文化权力
        二、英国威斯敏斯特学派的媒介产业权力观
    第三节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媒介环境
        一、政治经济变革下的媒介反思
        二、西方电视发展的机制与模式
        (一)北美电视市场的商业竞争机制
        (二)欧洲电视产业的多元市场格局
第二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研究的学者集群
    第一节 批判资本主义电视权力机制的北美学者
        一、达拉斯·斯麦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研究的开创者
        二、赫伯特·席勒:经济权力关系控制电视文化的批判者
        三、诺姆·乔姆斯基:美国主流媒体操纵意识形态的揭露者
        四、罗伯特·麦克切斯尼:美国电视权力集中的批评者与建言人
        五、文森特·莫斯可: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分析模式的归纳者
    第二节 透视电视生产商业逻辑奥秘的欧洲学者
        一、格雷厄姆·默多克:电视经济活动与文化生产的分析者
        二、尼古拉斯·加汉姆:电视媒体文化生产系统的反思者
        三、皮埃尔·布尔迪厄:电视内部审查机制的解魅者
        四、阿曼德·马特拉:全球电视传播霸权的披露者
        五、卡尔莱·诺登斯顿:国际电视单向流动的论证者
第三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经济宰制观
    第一节 对电视受众商品属性的探索
        一、受众商品论:商业电视隐秘的生产逻辑
        (一)受众商品:观众是电视生产的商品形式
        (二)“免费午餐”:吸引观众注意力的电视节目
        (三)收视率商品:控制论意义的电视信息商品
        二、受众商品论的理论意义与学术影响
        (一)开创政治经济学受众研究路径
        (二)激发后续理论探索与多元思辨
    第二节 对电视双重生产机制的分析
        一、整合集中:电视产业的结构性特征
        (一)电视产业化的结构集中方式
        (二)电视市场化的商业发展要素
        二、意义生产:电视系统的文化价值
        (一)作为公共文化商品的电视
        (二)作为共享礼物的当代电视
    第三节 对电视内部隐性审查机制的揭示
        一、电视的符号暴力维护象征秩序
        二、商业逻辑介越电视的文化生产
    第四节 对电视逐利性原则的政治批判
        一、“富媒体、穷民主”:垄断媒体的唯利是图与政治疏离
        (一)联合媒体的反民主性
        (二)联合媒体的聚集模式
        二、“传播革命”:针对美国媒体发展危机的改革策略构想
        (一)“紧要关头”:美国媒体的转型关键
        (二)回归公共:媒体改革的理想召唤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意识形态操控观
    第一节 对私有媒体控制大众思想生产的批判
        一、“思想管理者”:商业电视操控公众思想的工具本质
        (一)大众媒体管理思想制造的迷思
        (二)电视媒体操控意识形态的力量
        (三)媒体管理者的策略化信息传播
        (四)电视媒体制造的信息中立假象
        二、“文化有限公司”:私有媒体掌握文化生产的垄断力
        (一)私有电视:文化工业的生产主体
        (二)“信息圈地”:私有媒体侵占公共空间
    第二节 对美国主流媒体思想控制机制的揭露
        一、“媒体操控”:伪民主政治的宣传工具
        (一)伪民主政治的媒体附庸
        (二)美国媒体控制大众心智
        二、“宣传模型”:媒体制造共识的话语策略
        (一)“新闻过滤器”:媒体控制信息的层层伪装
        (二)“必要的幻象”:媒体有意策划的虚假现实
    第三节 对电视文化商品公共性的反思
        一、电视商品的意识形态属性
        二、文化公共领域的电视商品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国际文化霸权观
    第一节 对国际间媒体依附关系成因的深掘
        一、依附理论:揭示国际文化霸权的政治经济机制
        二、媒体依附:经济权力驱动国际间的文化控制
        (一)垄断资本主义:国际间媒体依附的深层原因
        (二)“意识形态工业”:被控制的国家大文化产业
    第二节 对全球电视传播失衡秩序的批判
        一、世界体系理论:审视全球传播霸权结构的理论基础
        二、文化帝国主义:剖析美国主导的跨国电视传播霸权
        (一)美国跨国公司构成国际传播权力主体
        (二)电视成为现代世界体系中的文化商品
        (三)美国迪士尼公司文化霸权的商业策略
    第三节 电视全球传播的霸权表现与单向趋势
        一、影像国际市场:政治经济的不平等格局
        (一)“地球城”:电子社会的依赖性国际传播
        (二)“传播的全球化”:资本推动的全球电视市场
        (三)“生命之火”:文化殖民意味的迪士尼产品
        二、对国际电视传播单向流动趋势的调研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研究特质
    第一节 分析模式:西方媒体的政治经济维度批评
        一、电视研究的商品视角
        二、电视研究的产业剖析
        (一)传媒产业的横向集中
        (二)传媒产业的纵向整合
        (三)跨国经营与灵活合作
        三、电视研究的权力批评
    第二节 批判焦点:电视文化生产的权力钳制
        一、聚焦政治经济控制的关键要素
        二、警示权力集中的媒体垄断格局
    第三节 理论局限:夸大媒体作用的强效果传播观
        一、注重批判电视的工具性,相对忽视内容的文化蕴含
        二、注重揭示电视的商品性,相对忽视受众的能动作用
        三、注重分析传播的单向性,相对忽视民族文化自主性
第七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节 对中国电视理论研究的路径启发
        一、拓宽理论视野:拓宽中国电视传播理论研究的学术路径
        二、充实方法体系:提供中国电视文化产业研究的多元视角
        三、切准问题之脉:探索中国电视文化发展研究的中心议题
    第二节 对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的镜鉴意义
        一、强化电视的公益职能:以社会效益为取向,而非一味逐利
        二、提升电视文化竞争力:以优质内容为核心,而非商业逻辑
        三、增强国际文化传播力:以文化自信为底色,而非拿来主义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我国电视体育解说演变及阶段特征研究(1978-20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电视体育解说主体的研究
        1.4.2 关于电视体育解说受众的研究
        1.4.3 关于电视体育解说形式和内容的研究
        1.4.4 关于电视体育解说特点和创新的研究
        1.4.5 关于电视体育解说演变的研究
        1.4.6 小结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历史分析法
        2.2.4 对比研究法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1978年前我国电视体育解说的蛰伏期
        3.1.1 1936~1948年我国体育解说的尝试
        3.1.2 1948~1958年我国体育解说的起步
        3.1.3 1958~1978年我国电视体育解说的萌芽
    3.2 我国电视体育解说演变阶段的划分
        3.2.1 划分依据
        3.2.2 演变阶段
    3.3 1978~1994 年我国电视体育解说的起步期
        3.3.1 历史背景
        3.3.2 重大事件或活动
        3.3.3 解说特征:描述场景型解说
        3.3.4 代表人物:“时代记忆”——宋世雄
    3.4 1994~2008 年我国电视体育解说的发展期
        3.4.1 历史背景
        3.4.2 重大事件或活动
        3.4.3 阶段特征:专业技术型解说
        3.4.4 代表人物:“娱乐解说”——韩乔生
    3.5 2008~2020 年我国电视体育解说的成熟期
        3.5.1 历史背景
        3.5.2 重大事件或活动
        3.5.3 阶段特征:多元型解说
        3.5.4 代表人物:“解说诗人”——陈滢
    3.6 我国电视体育解说阶段特征演变分析
        3.6.1 时代发展改变电视体育解说定位
        3.6.2 技术支持保障电视体育解说创新
        3.6.3 受众需求刺激电视体育解说进步
        3.6.4 体制改革丰富电视体育解说风格
        3.6.5 国力提升增强电视体育解说自信
    3.7 对我国电视体育解说发展的思考与展望
        3.7.1 传播主体——解说员和嘉宾
        3.7.2 传播受众——电视和视频观众
        3.7.3 传播渠道——电视直播和转播
        3.7.4 传播内容——体育比赛和活动
        3.7.5 传播效果——宏观和微观效果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新媒体时代体育真人秀评价模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乘奥运东风,体育真人秀急速发展
        1.1.2 传统电视节目评价体系无法适应新媒体时代综合评估的需要
        1.1.3 体育真人秀节目特性呼唤更具针对性的评价系统
    1.2 理论意义
    1.3 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新媒体
        2.1.2 体育真人秀
        2.1.3 节目评价
    2.2 体育真人秀研究综述
        2.2.1 国内体育真人秀研究现状
        2.2.2 国外体育真人秀研究现状
        2.2.3 对当前研究的评析
    2.3 电视节目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2.3.1 国外电视节目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2.3.2 国内电视节目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个案分析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4.1 研究内容
    4.2 创新点
5 研究结果
    5.1 体育真人秀的发展及分类
        5.1.1 体育真人秀的发展
        5.1.2 体育真人秀的分类
        5.1.3 小结
    5.2 模型的构建
        5.2.1 构建的原则
        5.2.2 构建的步骤和过程
        5.2.3 小结
    5.3 个案分析
        5.3.1 个案分析一:《来吧冠军》
        5.3.2 个案分析二:《奔跑吧兄弟》
        5.3.3 个案分析三:《这就是灌篮》
        5.3.4 个案分析四:《非凡搭档》
        5.3.5 小结
6 结论与未来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6)“互联网+”时代体育传播转型路径研究 ——基于“体育+综艺”节目形态及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案例分析法
        2.2.3 SWOT分析法
        2.2.4 节目形态分析法
3 文献综述
    3.1 基于传播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3.1.1 媒介系统依赖理论
        3.1.2 体验式传播理论
    3.2 相关概念界定及分类
        3.2.1 “互联网+”概念
        3.2.2 体育传播的概念
        3.2.3 路径与转型的概念
        3.2.4 体育综艺节目的概念及形态辨析
    3.3 体育传播路径研究综述
    3.4 体育传播的特征及发展趋向相关综述
    3.5 电视节目形态的相关研究
    3.6 体育综艺节目研究述评
    3.7 小结
4 “互联网+”给体育传播转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4.1 电视等传统媒体用户增长乏力
    4.2 “互联网+”提供体育传播转型契机
    4.3 自媒体对体育传播路径带来的冲击
5 体育传播转型路径案例分析:以《这就是灌篮》为例
    5.1 《这就是灌篮》节目概述
    5.2 节目特征的转型实践分析
        5.2.1 由单向传播到互动传播
        5.2.2 由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
        5.2.3 互动和分众是体育传播转型路径多元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5.3 节目形态的转型实践—节目形态分析法
        5.3.1 节目形态由单一变多样
        5.3.2 节目的组织力量由个人到集体
        5.3.3 现场元素的深度由浅入深
        5.3.4 媒介技术升级是体育传播转型路径的重要保障
6 “体育+综艺”节目传播的SWOT分析
    6.1 “体育+综艺”节目传播的优势
    6.2 “体育+综艺”节目传播的劣势
    6.3 “体育+综艺”节目传播的机遇
    6.4 “体育+综艺”节目传播的挑战
    6.5 基于SWOT分析结果对体育传播创新转型的思考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互联网+”时代下体育传播的建议
        7.2.1 突出内容价值导向
        7.2.2 打造特色视频内容,增加受众粘性
        7.2.3 加强社交平台宣传力度,紧跟受众步伐
        7.2.4 培育作品原创性
8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媒介技术视野下电视新闻节目内容生产与融合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案例研究法
        3.内容分析法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电视节目
        二、电视新闻节目
        三、媒介融合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媒介融合理论及相关实践
        二、沉浸理论及相关实践
        三、其他相关理论实践
第二章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变迁与生产模式的演变
    第一节 新技术对电视新闻的特性的影响
        一、电视新闻的生产特性
        二、电视新闻的社会价值特性
        三、电视新闻的传播特性
    第二节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变迁
        一、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演进
        二、新媒介技术引发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变革
    第三节 传统媒体新闻生产模式沿革与发展
        一、传统新闻节目生产模式
        二、新闻节目生产模式的发展与创新
第三章 运用新媒介技术驱动电视新闻生产多方位变革
    第一节 重构智能化新闻生产理念
        一、新闻主体多元化转变
        二、新闻生产流程的精简化
    第二节 新技术开拓新闻采集多维度空间
        一、传感器采集抵达新闻前线
        二、智能数据手采集未来新闻
    第三节 新闻内容生产模式多样化
        一、多拟态智能化新闻生产
        二、临场化新闻内容颠覆式变革
        三、5G+新技术的新闻生产场域
    第四节 新闻分发与体验智能化
        一、精准实现用户个性化推送
        二、感官与认知重塑的新闻体验
        三、分众化传播重构认知体验
第四章 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案例分析
    第一节 融媒体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国舆论场》
        一、电视与“两微”互重的播报模式
        二、直播和线上用户多屏联动模式
        三、大数据分析舆情议程设置模式
    第二节 融媒体新闻报道《2019全国两会报道专题》
        一、全媒体全平台积极响应,打造新媒介生态域
        二、新技术助力新闻生产力,强力推进传播态势
        三、打造高科技年轻态产品,提升新闻高关注度
        四、加强融媒体矩阵报道力,追求全面互动格局
第五章 新媒介技术支持下电视新闻节目的融合传播策略
    第一节 新技术优化电视新闻报道,拓展新闻传播力
        一、云端优化生产流程,打造强势传播力
        二、大小屏协同赋能,电视新闻用户回流
        三、主流切分短资讯,跨媒介即时传播
        四、PUGC深化升级报道力,助力新闻影响力提升
    第二节 拓殖以用户集群为核心的电视新闻生态范式
        一、重视用户的内容运营,打造“众包”新闻模式
        二、精研用户个性化需求,提升新闻精准抵达率
        三、新技术产品深度匹配,实现用户需求最大化
    第三节 技术革命浪潮中的多元化新闻主体格局重构
        一、区分新闻生产主体,重塑新闻媒体角色
        二、把握舆论使命担当,培育高素养的新闻人
        三、“技术狂热”冷处理,重构新闻专业主义
    第四节 智媒时代电视新闻节目应坚守的理念和范式
        一、算法决策呈“透明化”,打造新闻信任标签
        二、新闻与技术协同发展,赋予技术人文情怀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三、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8)媒介融合视域下电视产品的生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目的、内容、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媒介融合
        二、电视产品
        三、电视产品生产
        四、媒介融合视域下的电视产品生产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长尾理论
        二、使用与满足理论
第二章 媒介融合对电视产品生产的影响
    第一节 电视产品生产技术的转变
        一、融媒时代的技术发展现状
        二、视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三、大数据应用
    第二节 电视产品生产理念的转变
        一、电视产品由内容创作变为产品生产
        二、传播特征由“重”转“轻”
    第三节 电视产品市场环境的转变
        一、电视媒体传播垄断地位消失
        二、电视受众由观众变为媒介用户
第三章 媒介融合视域下电视产品生产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电视产品内容不能满足受众的消费需求
        一、电视产品不能满足受众日益碎片化的消费需求
        二、电视产品不能满足受众对内容时效性的更高需求
        三、电视产品不能满足受众日益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第二节 电视产品经营模式单一
        一、盈利模式单一
        二、经营产品单一
第四章 媒介融合视域下电视产品的生产策略创新
    第一节 强化内容为王,实现电视产品生产多维创新
        一、内容为王,强化电视产品内容优势
        二、借鉴互联网产品生产经验,使电视产品更具网感
        三、丰富电视产品种类,满足受众个性需求
    第二节 利用先进技术,提升电视产品生产效能
        一、洞悉各媒介传播特性,利用媒体矩阵实现一次生产多次分发
        二、用户数据信息化,提升电视产品生产精准性
        三、重视用户体验,利用互联网增强用户粘性
    第三节 创新生产理念,提升电视产品变现能力
        一、利用电视产品品牌影响力实施品牌战略
        二、利用电视IP产品实施产业整合策略
        三、利用互联网实施“互联网+广电”的互联网生产策略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电视综艺节目传播体育文化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有关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的文献综述
        2.有关体育文化传播的文献综述
        3.有关电视综艺节目体育文化传播的文献综述
    (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研究技术路线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研究技术路线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电视综艺节目
        2.体育综艺节目
        3.体育文化
        4.体育文化传播
    (二)理论基础
        1.大众传播学
        2.体验式传播理论
三、我国综艺节目体育文化传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综艺节目的发展
        1.我国综艺节目的发展历史
        2.我国综艺节目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二)我国体育类综艺节目的发展
        1.我国体育类综艺节目的嬗变综述
        2 体育综艺节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综艺节目传播体育文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电视综艺节目体育文化传播现状
        2.电视综艺节目传播体育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四、电视综艺节目传播体育文化的路径建构
    (一)电视综艺节目传播体育文化的内容打造路径
        1.综艺节目传播体育文化的传播内容
        2.综艺节目传播体育文化内容打造案例—以《来吧,冠军》为例
    (二)电视综艺节目传播体育文化的符号构建路径
        1.体育文化传播中的符号构建
        2.综艺节目传播体育文化中的符号构建
        3.综艺节目传播体育文化符号构建的案例——以《冰雪奇迹》为例
    (三)电视综艺节目传播体育文化的消费体验路径
        1.体育文化传播中的消费体验设计
        2.综艺节目传播体育文化中的消费体验设计
        3.综艺节目传播体育文化消费体验设计案例——以《奔跑吧》为例
五、结论
    (一)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二)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电视素人真人秀节目叙事模式创新研究 ——以央视《欢乐中国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1.研究意义
        2.研究目的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电视叙事理论相关研究综述
        2.叙事模式相关研究综述
        3.电视素人真人秀节目研究综述
        4.《欢乐中国人》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样本
        1.研究方法
        2.研究样本
    (五)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1.研究思路
        2.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二、电视叙事学理论及相关概念概述
    (一)电视叙事学理论相关概述
    (二)叙事模式概念归纳
    (三)电视素人真人秀节目概念解析
    本章小结
三、《欢乐中国人》叙事模式
    (一)《欢乐中国人》节目概况
        1.节目概述
        2.节目定位
        3.节目叙事模式特点
    (二)《欢乐中国人》叙事模式要素分析
        1.叙事者
        2.叙事内容
        3.叙事视角
        4.叙事时间
    本章小结
四、《欢乐中国人》叙事模式的创新运用
    (一)叙事者选取:真实故事的演绎
        1.多元化的叙事者身份
        2.真实鲜活的中国人的故事
        3.开放互动的对话语境
    (二)叙事视角转化:细节“解读”的技巧提炼
        1.“讲述人+故事秀+简采访”的多元叙事视角
        2.叙事视角的细节处“解读”
    (三)叙事符号功能:节目叙事符号系统的引用
        1.语言符号的构成及应用
        2.非语言符号的构成及应用
    (四)叙事内容:中国故事的价值呈现与文化传承
        1.话语表达呈现鲜活的主流价值
        2.叙事技巧传承中国故事传统文化
    本章小结
五、电视素人真人秀节目的叙事困境及《欢乐中国人》的创新启示
    (一)当下电视素人真人秀节目的叙事困境
        1.目标受众面较小,叙事受述者范围窄小
        2.节目模式固化,叙事内容传播效用甚微
        3.叙事方式同质化,原创性发展受阻
    (二)《欢乐中国人》叙事模式的创新启示
        1.主流价值的叙事表达应满足大众的接受心理与审美需求
        2.节目叙事技巧强调对节目“真实”内涵的再理解
        3.叙事方式的原创性,促进电视素人真人秀节目创新升级
        4.融媒体的有效利用,丰富叙事创新传播渠道
    本章小结
六、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体育对电视媒体发展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电视足球解说员传播力的影响因素研究[D]. 严炤琪.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2]我国电视体育频道专题节目定位研究[D]. 高硕. 沈阳体育学院, 2021(02)
  • [3]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D]. 魏兵.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4]我国电视体育解说演变及阶段特征研究(1978-2020)[D]. 李超. 首都体育学院, 2021
  • [5]新媒体时代体育真人秀评价模型的构建[D]. 王晓妍.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6]“互联网+”时代体育传播转型路径研究 ——基于“体育+综艺”节目形态及特征[D]. 杜坤伦.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媒介技术视野下电视新闻节目内容生产与融合传播研究[D]. 刘筱云.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媒介融合视域下电视产品的生产策略研究[D]. 田宇. 山东师范大学, 2020(10)
  • [9]电视综艺节目传播体育文化的路径研究[D]. 丘凌.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10]电视素人真人秀节目叙事模式创新研究 ——以央视《欢乐中国人》为例[D]. 李昕益.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标签:;  ;  ;  ;  ;  

体育对电视媒体发展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