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股市连续三年下跌

纽约股市连续三年下跌

一、纽约股市连跌三年(论文文献综述)

何香怡[1](2021)在《中国原油期货与人民币汇率的跳跃溢出效应 ——基于SVCJ模型的MCMC估计和分析》文中认为2018年3月26日,经过多年筹备,中国原油期货于上海国际能源交易所(INE)正式上市交易。中国发行的原油期货合约以人民币计价,其上市对我国原油市场乃至金融市场及国际能源市场来说都有着相当大的意义。本文通过Eraker et al.(2003)中的SCVJ(包含收益率跳跃和波动率跳跃的随机波动率)模型与MCMC(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模拟)估计方法,对以中国INE原油为主的三大原油期货和三种主要人民币汇率进行模型参数及隐变量的估计,再通过共同跳跃、跳跃强度和条件跳跃的计算实现对原油价格和汇率跳跃溢出效应的分析。同时使用通用的波动率模型GARCH族模型对原油序列和汇率序列进行了波动率溢出效应的测算。实证结果证明了原油和外汇两市场之间确实存在相互影响及风险传播的情况,发现原油期货与人民币汇率之间存在着波动率溢出及跳跃溢出效应,特别是外汇市场的跳跃更有可能波及中国原油期货市场。同时,相较WTI原油期货,中国INE原油期货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联系相对较弱,整体波动和跳跃溢出的程度不如前者强烈。另一方面,中国INE原油期货与人民币兑多个币种的汇率存在一定数量的共同跳跃,并通常与全球性公共经济政治事件的发生有关。此外,我们还发现了在市场上存在的非对称性,坏消息会更多地引发跳跃,负向的收益率跳跃会加剧价格的波动。本文填补了中国原油期货与外汇市场间溢出效应相关研究的空白,为刚发行3年余的INE原油期货提供了数量上的研究证据,以对市场上投资者及政策制定者起到一定的参考意义。未来,在脱离美元主导原油市场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导向下,INE原油依然任重而道远。

曾鹏鹏[2](2020)在《新兴市场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股市相依性研究 ——基于Vine Copula模型的分析》文中指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国际资本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在全球流动。股市作为一国经济的“晴雨表”,可以很好地反映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由于资本具有逐利性,国际资本通常会选择全球股票市场上的“价值洼地”进行投资,这很容易导致一国股票市场遭受资本快速流动所带来的风险冲击,甚至引发金融危机给整个经济系统造成严重危害。尤其是当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国家股市都逐步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这就使得金融风险尤其是极端金融风险很容易的通过股票市场这一重要渠道在各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本市场上传递。本文以证券投资组合理论、行为金融理论和金融危机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并运用Vine Copula模型来研究10个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和主要发达国家(地区)的股市相依性。研究时段为2005—2019年的股市日收益率数据,其中以次贷危机的爆发、沪港通开放和A股纳入MSCI指数作为重要的金融事件,将研究时段分为四个阶段。研究结果表明:就相依程度而言,新兴经济体同发达经济体股市近年来有提升趋势,但发达经济体内部股市相依程度要高于新兴经济体内部股市相依程度,且地理位置相近的股市有着更高的相依程度。而中国股市与境外股市相依程度的整体水平也有上升趋势,但国际化程度依然较低。就相依结构而言,中国股市主要依靠中国香港股市来实现风险的转移,且中国股市在全球股市相依结构中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全球股市相依结构中心市场有增多的趋势且呈现出明显的地理聚集特征;短期内全球股市尾部相依结构大部分呈现出非对称的双尾相关关系,而长期内全球股市尾部相依结构大部分呈现出对称的双尾相关关系。由此,中国应该加大对中国香港等地缘关系相近的股票市场的关注,防范股市外来风险。同时,中国应当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促进股市国际化,通过落实区域性经贸合作、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方式来促进股票市场健康发展。

刘文君[3](2020)在《个股流动性对个体投资者个股选择和投资收益的影响 ——基于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中国股市发展历程看,个体投资者在我国股市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随着个体投资者队伍的不断壮大及自身知识、素质等不断完善和提高,我国股市中个体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和投资收益日益成为研究的重要论题。而作为金融市场的另一个研究重点——流动性,它是证券市场良好运转的基石。流动性风险溢价理论表明股票的流动性水平与其未来预期收益率之间存在关联性,投资者可能会在当前倾向于购买具有较低流动性水平的股票以期获得更高的预期投资收益,但只有长期持股的投资者才会愿意购进流动性水平较低的股票(Amihud&Mendelson,1986)。个体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中进行投资时,非常关注最终所获得投资收益的高低,股票流动性能一定程度上影响股票的预期收益率,那么其能否影响个体投资者的个股选择,从而进一步影响个体投资者所能获得的超额无风险收益率呢?国内学者闫佳源(2015)通过对个体投资者的交易策略进行调查,发现我国多数个体投资者以短期投资为主,持股期限短,没有明确的投资规划,喜欢追捧高风险市盈率的股票,羊群效应明显[1]。因此,可以说我国个体投资者中的大多数人都属于“投机者”和短期操作者。那么,我国个体投资者是否会更青睐具有较高流动性水平的个股以满足“追涨杀跌”、“快买快卖”的交易需求;个股流动性水平的高低是否会影响其最终能获得的超额无风险收益率,目前国内外文献对此论题鲜有研究。因此,论文侧重引入个股流动性因素,研究其对我国个体投资者个股选择偏好和投资收益的影响。论文选择2007-201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其在流通股中占比最大,流通性较好,在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史中也具有代表性的地位))和在此期间对沪深A股上市公司股票进行交易的个体投资者账户数据(该数据从某证券交易所随机抽取形成)为研究样本,采用面板数据多元回归模型和Fama-French多因素模型,分别在全样本期间,牛、熊市期间研究个股流动性对个体投资者个股选择和投资收益的影响,以及个股流动性对不同资金规模的个体投资者个股选择和投资收益的影响。通过研究,论文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在2007-2012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个股流动性水平会显着地影响个体投资者的个股选择行为。论文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初步表明个股流动性是影响个体投资者个股选择的因素之一,但我国个体投资者的个股选择行为并不会对个股流动性造成影响。这一定程度上表明当前我国个体投资者由于持股分散,资金量不足等原因而难以对个股流动性造成实质性的影响。进一步,论文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发现:论文采用的非流动性指标ILLIQ与新股占比(Nratio)之间表现出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表明沪深A股的非流动性水平越高,我国个体投资者倾向于不购买该上市公司的股票。即个体投资者在选择购买新股时,更倾向于购买具有较高流动性水平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股票,这一定程度上说明目前我国大多数个体投资者不是长期投资者,价值投资意识较弱,投机性比较强,在股票市场中的显着表现就是“快买快卖”。对样本期间进行分期后发现:不管股市处于牛市行情或熊市行情,个股流动性水平均会显着地影响个体投资者个股选择,表现为具有较高流动性水平的个股更能吸引个体投资者购买。但牛市行情下的影响显着程度不如熊市行情,当股市处于熊市行情下,股票市场一片惨淡,股市处于极端低迷状态,个股流动性水平的高低极大地影响了个体投资者“快买快卖”的交易需求。而牛市行情下,股票市场一片繁荣,投资者情绪高涨,大部分股票均呈上涨趋势,市场中的个股均保持着较高的流动性,故与在牛市行情下个股流动性水平对个体投资个股选择的影响程度不如熊市显着。个股流动性对个体投资者个股选择的影响在不同资金规模的个体投资者之间也表现出差异:个股流动性对小、中资金量个体投资者的个股选择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具有中等及以下资金规模的个体投资者更倾向购买具有较高流动性的A股上市公司股票;对大资金规模的个体投资者来说,个股流动性对其个股选择有正向影响,但结果并不显着。在替换个股流动性度量指标进行全样本稳健性检验后,论文实证结果仍表明具有较高流动性水平的个股更能吸引个体投资者进行投资。其次,论文通过分析发现:2007-2012年我国股票市场流动性与个体投资者所获总体收益的趋势基本一致。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时,我国股市整体的流动性水平下降到最低,股市陷入巨大的流动性危机,个体投资者在此期间也遭受了巨大损失。相关性检验的结果表明二者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一定程度上说明股票流动性与个体投资者的盈利性存在相关性。最后,在2007-201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个股流动性水平会显着影响我国个体投资者的投资收益论文发现个股的非流动性越低(即个股的流动性水平越高),个体投资者所能获得的超额无风险收益率越高。这意味着流动性水平较高的个股更能满足我国个体投资者快速买卖的操作需求。流动性水平越高的个股变现性越强,个体投资者承担的交易风险低,付出的交易成本低。在牛市和熊市期间,个股流动性与个体投资者投资收益均呈显着正相关。即不管股市处于哪种行情,具有较高流动性水平的个股会使得个体投资者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但个股的流动性水平对个体投资者投资收益的影响程度在牛、熊市行情下表现出差异,与牛市行情相比,熊市行情下个股流动性对个体投资者投资收益的影响会更大。进一步通过替换个股的流动性度量指标,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的结果表明,个股的流动性水平仍对个体投资者的投资收益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实证分析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稳健性。论文的研究是对现有相关领域研究文献的有益补充。依据流动性溢价理论,投资者应在当前选择流动性较低的股票以获取较高的预期收益,但论文的研究结论表明我国个体投资者更青睐于具有较高流动性水平的个股,并且这样的个股会让其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

王晗啸[4](2020)在《疫苗安全议题中媒介间显、隐性议程网络关系研究 ——基于第三层次议程设置理论》文中指出疫苗安全关系到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健康,疫苗事故的发生极易引发社会的群体性恐慌。恐慌的背后,除了暴露出政府疫苗安全监管本身的问题,社交平台上各类主体发布的信息,也加剧了相关事故的危机。危机所可能导致的疫苗接种率下滑,无论是对国内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开展还是整个疫苗行业的正常运营都会造成巨大影响。因而,比较各方主体有关疫苗安全议题信息发布的异同,分析相关信息对公众的传播效果显得尤为重要。议程设置理论作为媒介效果研究的经典理论,经过五十余年,已发展出了第三层次议程设置、媒介间议程设置等方向,研究方法日趋科学化与精细化。其中,第三层次议程设置有关媒介效果研究的深化——议程网络的显、隐性研究,被相关领域的学者定为议程设置研究的新方向,它从过往的有意识认知研究,开始向无意识认知研究进行探索与转变。本文在国内外有关议程设置理论与疫苗安全议题研究的基础之上,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技术,对显、隐性议程网络分析方法进行改进。以“山东疫苗案”与“长生生物疫苗事件”这两起近些年影响最大的疫苗安全事故为例,从显、隐性关系两个方面,对政务微博、官方媒体、商业媒体、意见领袖以及公众这几个微博社区的主要参与主体的议程网络展开分析,并对其他各主体与公众间的议程引导关系进行因果推断。结果显示,在议程框架与议程主题上,除了“科普辟谣”“因果背景”“对策建议”“新闻事实”以及“道德判断”这五个基本框架,还发现了与其他几起疫苗安全事件相关的主题,并将其独立命名为“关联事件”框架。同时,相关主体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是,围绕“科普辟谣”框架下相关信息的缺失;在显性议程网络方面,各主体均能将“问题疫苗的流向”置于网络的中心位置。相较于“山东疫苗案”,“长生生物疫苗事件”中政务微博和官方媒体等,在发布问题疫苗流向信息的基础之上,同时强调了接种问题疫苗后的续种补种措施,这是在疫苗安全事故信息发布上的一大进步。二者间的相关性,相较于“山东疫苗案”有了一个明显的上升,表明宣传部门对于媒体有关疫苗安全事故的报道,做出了更为严格的规范和要求;在隐性议程网络方面,所得结果与显性议程网络有较大区别:居于隐性议程网络中心的,多是一些带有情感表达以及涉事主体的词汇,说明对于这类词汇,尽管共现频次可能不高,但它们却具有较强的传递性,拥有较高的隐性语义强度。但是,官方话语与公众话语的情感特征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别:官方的话语情感属于聚集性的,强调总体形势的可控性,即除个别流入地之外的疫苗都是安全、可靠的。公众所诉诸的情感更具抗争性,认为事故背后更多体现的是疫苗监管漏洞等制度性问题;在议程引导关系上,政务微博所努力想与公众产生的“共情”,并没有能够有效传递给公众。而公众对其他主体存在反向议程设置,但这种反向议程设置的发生仅存在于部分与官方利益并不冲突的主题,回应的尺度和边界,依然由官方决定。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在理论上对显、隐性关系给出了明确的界定,从过往以要素间的共现距离为判断标准,到重新定义以“共现性”与“传递性”作为二者划分的依据,并在研究方法层面赋予了具体的测度方式。研究对象上将政务微博与意见领袖纳入到议程设置的研究范围,并将媒体细分为官方媒体与商业媒体。所得结论对于相关主体特别是政务微博与官方媒体的建议是,要明确信息供给与传播效果间的区别,信息策略的选择得当并不代表一定能够传递给公众,因而要重视和回应公众的议程。此外,还要警惕“关联事件”框架下的主题,以及避免过度“蹭热点”行为。相关结论也为议程设置领域的学者厘清第三层次议程设置理论下QAP相关性分析与格兰杰因果分析间的关系、格兰杰因果分析的单位选取等可能存在的疑惑,提供了参考。

张洁[5](2019)在《重大事件下我国上证A股市场的短期过度反应研究》文中指出股票指数作为描述股票市场整体表现的重要指标,它的收益率与波动率序列隐含着股票市场的各类信息。通常情况下,股票指数往往都是小幅度的平稳变动,但在重大事件影响下,资产价格发生跳跃性变化或剧烈波动,引发过度反应,加剧市场风险,这对投资者、风险管理部门及政府监管机构都是极为不利的。本文重点研究了重大事件发生后我国上证A股市场的短期过度反应。首先对国内外学者在过度反应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与梳理;其次,创新性地将滚动窗口下的变参数动态VaR模型作为确定重大事件日的方法,并进一步筛选与匹配出对应的重大事件,该方法是对原有方法的优化,有助于弥补固定阈值法与均值标准差法的缺陷;再次,使用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理论梳理过度反应现象产生的原因及路径;然后,采用事件研究法对我国上证A股市场的短期过度反应进行实证分析,为更全面地比较股市在不同重大事件类型下的短期过度反应差异,将整个重大事件样本根据事件的利好与利空、是否处于经济危机期间、是否实行涨跌停板制度、事件日的形成期与检验期是否出现其他重大事件等划分为若干子类;最后,使用三因素模型来验证风险因子的改变是否为引起市场短期过度反应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我国上证A股市场在重大事件影响下产生了短期过度反应,并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股市在不同重大事件类型下的短期过度反应特征略有不同,其中上证A股市场在重大利空事件、经济危机与非经济危机期间的事件、涨跌停板制度实行前后的事件、无重叠事件类型、反转事件类型等七种类型下产生了较明显的短期过度反应,通过构建反转策略组合均能够获得超过市场表现的超额收益率,表现优于买入并持有策略。相反,上证A股市场在重大利空事件与动量事件类型下未产生显着的过度反应,反转策略组合的收益率为正,但却没有明显优于市场表现。此外,三因素模型对股市的过度反应现象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但不是引起股市短期过度反应的主要原因。对三因素模型来说,规模因子的回归系数在全样本、重大利空事件、经济危机期间、反转事件类型等四种情形下均显着为正值,说明在这些情形下,小规模股票对重大事件更敏感,更容易发生过度反应;大多数事件类型下的账面市值比因子的回归系数显着为负值,说明低账面市值的股票比高账面市值比的股票更易产生过度反应。综上,我国上证A股市场的投资者存在非理性行为,在重大事件的影响下会发生短期过度反应,为行为金融学理论提供了新的实证证据,同时也有利于投资者根据过度反应特征改善交易体系,制定更合理的投资策略。

张锐[6](2019)在《世界经济2018年综合评点与2019年动态预测》文中研究指明虽然主要国家利率水平上升及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等各种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因素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正常前行脚步形成了不小的反掣与冲击,但过去一年世界经济依然交出了较为满意的成绩单。不过,美元的升值还是对新兴市场国家形成了不小的杀伤力,包括非美货币集体性塌陷、国际资本大规模逆向流动及少数国家爆发恶性通货膨胀,进而造成了世界经济新的不平衡。展望新的一年,世界经济依然将受到更多与更大风险因素的扰动,经济下行趋势愈来愈明朗,阻止经济减速与失速的脚步,各国之间必须加强政策协调与沟通,同时在平衡协商与对话中寻求不同经济体的利益最大公约数。

陈春雯[7](2018)在《基于大股东视角下中概股回归A股的运作与风险研究 ——以奇虎360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由于估值差异等原因,大量中概股选择进行私有化回归A股。然而2016年,国家证监会曾一度叫停中概股回国上市。2017年12月29日,奇虎360借壳A股上市公司江南嘉捷的方案在证监会过会,标志着中概股回归A股的“闸门”重新开启。这是有史以来规模体量最大的互联网中概股回归。随后,国家公开表示支持掌握核心技术的优质中概股回归,而2018年两会上李彦宏也公开表示百度随时准备回国上市。可以预见,未来,互联网中概股的回归将是大势所趋。而中概股的回归一般是由大股东发起并主导,同时享受中概股回归的巨额收益与承担中概股回归的巨大风险,因而大股东是中概股回归的最大利益相关者。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于中概股的研究集中于中概股回归动因、路径、绩效与风险,对于大股东在中概股回归中的运作与风险研究较少。本文的大股东是指奇信志成,投资方包括周鸿祎和36位财务投资者,它既是奇虎360私有化的买方团成员,也是回归A股的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本文基于大股东的视角,以中概股回归的运作和风险为研究方向,以奇虎360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深入研究大股东推动奇虎360回归的动因,分析大股东在奇虎360回归中的具体运作及其相应承担的风险,并对大股东应对风险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日后大股东运作中概股回归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林丁钦[8](2012)在《两岸MOU与ECFA签署启动大中华三地证券市场的整合趋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两岸三地近期发生的三件证券大事,触发了大中华证券市场一体化的趋势:(一)《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loser EconomicPartnership Arrangement;CEPA)的实施对香港与大陆证券市场的相互开放彼此对接有着重要的意义;(二)台湾与香港签订双边证券监理合作备忘录(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MOU)架构下附函(Side Letter),使得台湾与香港双边可申请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ETF)跨境上市,台湾人透过购买在香港挂牌的ETF即可间接参与大陆A股的获利机会;同样的大陆人也可透过购买在香港挂牌的ETF即可间接参与台湾股市的成长机会;而最重要的是(三)两岸证券监理合作备忘录MOU及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ECFA)签署生效,正式启动大陆与台湾证券市场新的合作机遇,亦同时触动两岸三地大中华证券市场的整合,迈向两岸三地大中华证券一体化的道路。CEPA促成大陆证券市场与香港证券市场的合作新机遇,台港证券MOU附函签署促进台湾与香港的证券市场新机会,而两岸证券MOU与ECFA签署启动大陆与台湾证券市场的合作新契机。有关两岸三地证券市场整合一体化的文献,过去皆局限在三地股价指数的关联性,探讨彼此之间是否有共同趋势或者波动溢出效应等表面的现象,无法实质深度探讨目前区域证券市场的整合紧密程度;本研究企图从启动两岸三地大中华证券市场整合的最重要因素--两岸证券市场整合状况,透过两岸证券整合综合指数(Strait Securites Integration Composite Index;SSIci)的模型建立,以衡量目前两岸证券整合紧密程度与方向。SSIci选定三个一级指标,即证券市场交流金额指标(Strait Securites Trading index;SSIti)、证券中介服务机构投资金额指标(Strait Securites Investment index;SSIii)与证券从业人员人数指标(StraitSecurites Employment index;SSIei)。在三个一级指标下,再细分十个二级指标;证券市场交流金额指标SSIti用来衡量两岸对彼此在证券交易市场交易金额及跨境发行市场的融资金额交流状况;证券中介服务机构投资金额指标SSIii用来衡量两岸在彼此证券中介机构相互投资交流状况以及证券从业人员人数指标SSIei作为衡量两岸证券从业人员在彼此证券市场交流人数状况。两岸证券市场整合综合指数实证分析结果:两岸MOU及ECFA的签署后,启动前所未有的两岸证券市场交易交流,使两岸证券市场交易金额指数SIIti达到最高点。主要原因是2010年由于大陆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s;QDII)基金投入1.6亿美元在台湾证券交易市场,大陆企业在台湾发行了4.2亿美元的台湾存托凭证(Taiwan Depositary Receipt;TDR);但另一方面,证券中介服务机构相互投资机构金额指标SSIii指数,却未能突破2007年的109点数,主要原因是两岸法规限制因素,依据现行大陆方面规定,设立大陆代表处的积极条件必须该证券机构连续获利3年,而台湾方面亦规定证券机构连续获利2年才可向台湾金管会提出申请,由于2008年出现世界性的金融风暴,大多数台资券商出现亏损,导致大多数台湾券商未能达标,导致2009年及2010年的SSIii指标呈现停滞状态;证券从业人员人数指标SSIei是唯一趋势明显上升的指标,除了2003年由于SARS的因素使指标数据往下修正,其余各年度皆成向上趋势,在2010年达到高点。总的来说,两岸证券整合综合指数SSIci在2002年以前第一阶段两岸证券整合酝酿期的综合指数为38.4,到2002—2009年第二阶段两岸证券整合成长期,指数在2007年到相对的高点59点,但在2008及2009年呈现下降,直到2010年两岸签署MOU及ECFA之后,综合指数上涨到历年来的100高点。两岸三地证券市场整合的意义在于经济发展要求两岸三地提供一体化的证券产品与服务。资本管制、市场准入及技术障碍是两岸三地证券整合的最主要的障碍,其限制了两岸三地资本的自由流动及跨境的投资融资的证券活动,尤其两岸尚未签署货币清算协议,缺乏运作的法律依据。两岸三地证券发行市场整合目标:上市公司相互挂牌共同融资平台、三地相互持股的统一证券交易平台、证券中介机构创新产品合作及彼此相互参股,以及大中华证券市场监管委员的建立。本研究提出两岸三地证券市场整合模式主要表现四方面:(一)在发行市场上:主板采三地跨境发行及二板场外交易三地合作。(二)交易市场短期目标采开放ETF相互挂牌方式让投资人间接投资对方股市,长期目标则开放台港个人投资者直接投资大陆股市的“大陆直通车”及大陆个人投资者直接投资台港股市的“台湾直通车”与“香港直通车”模式,而最终目标是使三地交易所相互持股成为统一交易平台。(三)台、港证券中介机构可采独资、业务合作及参股等三个模式进入大陆,其中以参股模式是最佳的模式,而中外资合资基金管理公司设立是台湾及香港证券公司最佳切入大陆市场的模式。(四)在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框架下建立大中华证券市场监管委员会;而大中华市场藉由两岸三地交易市场及发行市场的整合、透过机构合作及参股使得两岸三地证券中介机构的整合以及两岸三地监管协调使得两岸三地证券市场整合成为一个发行、交易、机构及管理一体化的大中华证券平台。

余沿福[9](2011)在《我国股市急跌现象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股市短期大跌(Crash)——急跌现象,即在宏观经济前景和公司盈利状况没有明显变差的情况下,股票指数在单个交易日内快速大幅下跌,是股指正常分布之外的异常值,例如,2007年2月27日、5月30日、2009年8月31日我国股市大幅下跌。国外股市大跌的相关文献主要研究的是在没有相应影响事件的前提下股市大幅下跌,可能会持续数个交易日,例如1987年全球性股灾。虽然对于股市大跌有了较多研究文献,但是,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中还是实践中,都没有给出客观的判断标准。本文把股市急跌界定为股市正常分布之外的异常值。选择我国股市1996-2010期间共15年的样本数据,借鉴Sornette判断股市大跌是异常值的思路,假设股票指数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分别计算上证综指、深证成指和深证综指单日收益率发生的概率。把各大指数至少需要15年以上才能出现一次的单日大幅下跌界定为股市急跌现象。根据这一标准,我国股市在1996-2010年期间共出现24次急跌。在根据Pagan、Sossounov (2003)的方法对我国股市进行牛市与熊市划分之后,发现24次急跌中有11次出现在牛市中,13次出现在熊市中,其中有5次出现在牛市、熊市互相转换即拐点所在月份。通过网络检索可知,我国股市15次急跌前后几天并没有发生对股市有重要负面影响的事件。另外9次急跌发生当天或者前后几天有对股市产生较大影响的事件发生,但这些事件本身对上市公司价值并没有重大影响,可能更多是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对股市急跌现象开展实证研究。包括股票指数、个股和投资者行为三方面的研究:一是通过事件研究法分别检验上证综合指数、深证成份指数和深圳综合指数在急跌之前、之后异常报酬率和异常成交量。二是建立实证模型,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急跌之前、急跌期间和急跌之后个股的成交量和涨跌幅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以上两方面的实证检验都是既利用全部样本数据,又利用区分牛市与熊市、有重要影响事件与无重要影响事件、以及分段的样本数据分别研究。三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考察投资者对于股市急跌现象及其原因的认识,并研究急跌期间及之前、之后投资者的行为特征。三个方面的实证研究,得到了较为丰富的实证研究成果,对投资者、以及监管者都有较为重要参考价值。同时,从其中一些重要实证结果和推论出发,可以发现能够对我国股市急跌现象给出合理解释的线索:第一,从股票指数来看,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在急跌之后会出现显着为正的累积异常报酬率,即在急跌之后股指会出现恢复性上涨(有重要影响事件的急跌除外)。说明急跌期间存在投资者非理性地抛售股票的情况,急跌只是短期现象,急跌之后恐慌散去,股价便有所恢复。第二,从个股表现来看,急跌期间,风险高的个股跌停较多,成交量较小,跌幅较大;急跌之前一段时期表现好的个股成交量较大,跌停较少,跌幅较小;机构投资者和“大户”个人投者持有比例高的个股成交量较小,跌幅较小。而在急跌之后,“散户”个人投资者持有比例高的股票反弹较快。说明急跌期间不同类型的投资者的行为存在差异,他们的决策行为不一致。第三,信息(或事件)对急跌前、后股指和个股表现都有重要影响。从股指来看,有重要影响事件的急跌之前成交量有所放大,临近急跌会出现负的累积异常报酬率;急跌之后成交量萎缩,且不会很快上涨;而无重要影响事件的急跌之前累积异常成交量相对较小,也没有显着为负的累积异常报酬率;急跌之后则会恢复性上涨。从个股来看,在有重要影响事件的急跌之后,风险高的个股涨幅较小,机构投资者和“大户”个人投资者持有比例高的个股涨幅较大;而在无重要影响事件的急跌之后,风险高的个股涨幅相对较大,“散户”个人投资者持有比例高的个股涨幅较大。以上结果说明我国股市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投资者掌握的信息量存在差异;信息对投资者决策行为有至关重要影响;掌握信息多少不同的各类投资者的决策行为不同,按不同的方式对股市均衡价格产生作用。第四,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多数投资者认为:股市急跌现象不同于股市正常波动;投资者群体性非理性行为是导致股市急跌的主要原因;当股市出现不明原因快速下跌时,掌握信息少的投资者会认为“消息灵通人士”获得了重大利空消息,对于这种并不一定真正存在的利空信息担忧是导致股市急跌的重要原因;政府政策也是导致股市急跌的原因之一通过对急跌期间及前后投资者行为调查得知:第五,急跌当天及之后较多投资者异常焦虑不安,并且较高比例的投资者在急跌日卖出股票,这也证明在急跌期间存在投资者恐慌性抛售股票的情况;第六,在股市急跌期间,存在明显的羊群行为,投资者“模仿传染羊群行为”和“信息流羊群行为”都十分明显;同时,在急跌期间投资者的“处置效应”更加突出,更高比例的投资者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对股市急跌有推波助澜的作用;“政策效应”也会对急跌会产生作用,但不是主要决定因素。综上所述,通过三方面的实证结果,可得到以下五个层次的结论:第一层次,我国股市存在信息不对称,不同类型投资者掌握的信息量存在差异;第二层次,信息(事件)对投资者决策行为至关重要;第三层次,掌握信息多少不同的各类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不同;第四层次,掌握信息较少投资者的群体性非理性决策行为是导致急跌的原因;第五层次,掌握信息较少的投资者的“模仿传染羊群行为”、“信息流羊群行为”是导致股市急跌的最主要原因,而“处置效应”、“政策效应”等其它群体性非理性行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即当股市出现不明原因快速下跌时,掌握信息较少的投资者认为掌握信息较多的投资者在获得了“重大利空信息”,从而跟风卖出股票,当股市进一步下跌到一定幅度时,股市急跌现象就发生了根据实证结果和结论,本文通过分析在信息不对称的假设下,掌握信息量不同的各类投资者的具有差异的需求函数、以及由此形成的市场均衡价格来对我国股市急跌现象做出理论解释(是讨论性质的,理论分析不是本文的重点)。在假设信息不对称存在的情况下,可根据掌握信息量的不同把股市投资者分为多个层次。Barlevy、Veronesi (2003)把投资者分为掌握信息的交易者、不掌握信息的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三类,通过探讨各类投资者的需求函数建立解释股市大跌的理论模型(简称B-V模型):不掌握信息交易者倾斜向上的需求曲线是该模型的关键,将导致股市均衡价格出现不连续变化(即B-V模型中定义的大跌,本文中界定的急跌也符合这一定义)。本文借用B-V模型来解释我国股市急跌现象。Barlevy、Veronesi证明了不掌握信息交易者倾斜向上的需求曲线存在的可能性,但没有说明如何得到这一需求曲线。本文对Shiller(1984、1989)建立的行为金融模型在多层次交易者和存在信息成本的假设下进行扩展,利用扩展的模型来讨论掌握信息较少投资者的需求,从而可得到局部倾斜向上的需求函数。通过对股市急跌的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可以看出:信息不对称是导致股市短期波动剧烈、急跌现象增多的罪魁祸首。越是不透明的市场,掌握信息较少的交易者就越多,股市短期波动就越剧烈,急跌现象也增多。因此,只有降低投资者获得信息的成本、增加股市透明度、严格控制内幕交易,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加市场有效性,才能维护股市健康稳定、减少急跌现象的发生。

胡心瀚[10](2011)在《Copula方法在投资组合以及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金融风险管理也开始面临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一方面,金融资产之间的相关性变得越来越复杂,传统的线性相关以及误差对称的模型已难以准确反映其风险的相关信息;另一方面,金融风险管理的范围已不仅仅是针对单个金融资产或者资产组合的收益风险,而是拓展到了包括不同市场、不同种类金融风险的综合管理。因此,在这种背景下需要一种新的相关性描述方法来应对日趋复杂的风险管理问题。Copula是一种估计随机变量之间相依关系的连接函数。与传统的相关性分析方法相比,Copula函数能更全面地度量变量之间复杂的相关结构。本文以基于Copula的模型为基础,将不同类型的Copula函数与各种金融风险管理热点问题灵活地结合起来,取得了许多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成果。在与现有相关性分析方法进行系统对比和归纳的基础上,作者总结了Copula函数做为一种新型相关性测度的优势,并据此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作者首先使用Copula-GARCH模型对一篮子货币的权重问题进行了研究。考虑到现有的篮子货币权重估计方法忽略了货币之间的关系,在实际运用时极易出现权重估计不显着、多重共线性严重等问题,作者基于Copula方法构建了风险最小化条件下的篮子货币权重计算模型。并依此来推测央行在汇率改革后实际实行的货币政策。为了提高模型拟合结果的精确性,文章还首次使用“部分极大似然估计”方法估计了Copula-GARCH模型的参数。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在美、日、欧、韩四国货币组成的篮子货币中美元的权重依然远大于其它货币,但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在逐渐增强,说明我国汇率改革已经显示出了一定成效。传统的市场风险分析模型主要是针对金融资产或投资组合的收益率波动性建模,来分析其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本文则从另一个角度出发,通过构建股票市场的连涨和连跌收益率相关性模型来研究股票上涨和下跌趋势之间的联系。文章根据样本数据的特征,首次将Log-ACD模型和Archimedean Copula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拟合效果。在实证分析中,作者通过条件VaR分析了连涨和连跌收益率的条件风险,并据此构建了“涨跌风险对比图”来分析样本期股市上涨和下跌的趋势对比。通过对比股市指数走势图后发现模型得到的结果与实际情况是相吻合的。在对市场风险的研究中,本文还基于时变Copula方法提出了一种非线性时变的股票市场系统性风险度量方法。作者使用3种GARCH模型以及6种时变Copula模型分别拟合了4个行业和市场收益率的边缘分布以及联合分布。并从中选取了拟合效果最佳的模型计算了给定市场收益率条件下行业指数收益率的条件风险。最后通过构造ΔLCVaR和ΔUCVaR两个指标分别对市场处于不同态势下各个行业的下尾和上尾系统性风险进行了度量。实证研究显示该模型对条件风险的计算结果较为准确,并且能够很好地捕捉通过系统性风险的时变性。而且与传统的beta系数相比,非线性框架下的系统性风险度量方法不需要假定金融资产的正态性和对称性,能够较好地刻画行业和市场收益率之间的尾部非线性相关性,包含了较全面的风险信息。本章最后针对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识别以及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之间相关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针对信用风险影响因素集合高维度高相关性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非参数的变量选择算法。实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去除噪声变量以及线性相关的变量,从而为信用风险的因素识别以及信用分析模型的构建提供了依据。在第二部分中作者基于第一部分的变量选择算法,使用核密度估计和Copula模型研究了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和市值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使用大样本检验了结构化信用分析模型在中国市场的适用性。

二、纽约股市连跌三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纽约股市连跌三年(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原油期货与人民币汇率的跳跃溢出效应 ——基于SVCJ模型的MCMC估计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1.1 本文研究背景
        1.1.2 本文研究主题
    1.2 研究框架及方法
        1.2.1 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
        1.2.2 SVCJ模型的提出与应用
    1.3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1.3.1 本文研究创新点
        1.3.2 本文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2 文献综述
    2.1 原油期货市场及其他市场间溢出效应的研究进展
        2.1.1 市场间溢出效应的理论阐释
        2.1.2 原油期货市场与其他市场间溢出效应的研究进展
        2.1.3 市场间跳跃溢出效应的研究进展
    2.2 原油市场与汇率市场之间关系的理论概述
        2.2.1 原油价格对汇率可能的影响途径
        2.2.2 汇率对原油价格可能的影响途径
        2.2.3 影响原油和汇率的共同因素
    2.3 原油市场与汇率市场之间关系的研究综述
        2.3.1 研究原油和汇率之间关系的方法综述
        2.3.2 研究原油和汇率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综述
    2.4 关于中国INE原油期货的研究进展
3 理论模型与方法
    3.1 SVCJ模型与跳跃识别
    3.2 MCMC方法
        3.2.1 Gibbs采样算法
        3.2.2 Metropolis-Hastings算法
    3.3 MCMC模拟在SVCJ模型中的应用
    3.4 模型估计算法的R语言程序实现
4 数据与实证结果
    4.1 数据
    4.2 GARCH模型研究市场间波动率溢出
    4.3 SVCJ模型估计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2)新兴市场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股市相依性研究 ——基于Vine Copula模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新兴市场国家与发达国家股市相依特征研究
        1.3.2 中国与境外股市相依特征研究
        1.3.3 股市相依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1.3.4 股市相依性的研究方法综述
        1.3.5 文献评述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本文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2章 股市相依性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1 相依性概念的界定
    2.2 股市相依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证券投资组合理论
        2.2.2 行为金融理论
        2.2.3 金融危机理论
    2.3 股市相依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宏观经济因素
        2.3.2 股市的规模与开放程度
        2.3.3 重大历史事件
第3章 相依性的测度及理论模型
    3.1 相依性测度理论
        3.1.1 Kendall秩相关系数
        3.1.2 尾部相关系数
    3.2 边缘分布模型
    3.3 Vine Copula模型
        3.3.1 Copula函数理论
        3.3.2 Vine结构理论
        3.3.3 Vine Copula模型参数估计与稳健性检验
第4章 新兴市场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股市相依性实证分析
    4.1 数据选取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4.1.1 数据选取说明
        4.1.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实证分析
        4.2.1 边缘分布模型估计结果
        4.2.2 股市相依性分析
        4.2.3 稳健性检验
        4.2.4 尾部相依性分析
        4.2.5 对实证结果的解释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注重地理位置相近股市的风险防范
        5.2.2 完善股市对外开放机制
        5.2.3 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协议落实
        5.2.4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3)个股流动性对个体投资者个股选择和投资收益的影响 ——基于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重难点、创新和不足
        1.3.1 重难点
        1.3.2 创新之处
        1.3.3 不足
    1.4 结构安排和总体框架
        1.4.1 结构安排
        1.4.2 总体框架
2 文献回顾
    2.1 个体投资者投资行为及投资收益影响因素的文献
        2.1.1 关于个体投资者投资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
        2.1.2 关于个体投资者投资收益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
    2.2 股票流动性定义和度量方法的文献
        2.2.1 关于股票流动性定义的研究文献
        2.2.2 关于股票流动性度量方法的研究文献
    2.3 本章小结
3 个股流动性对个体投资者个股选择的影响
    3.1 数据来源及处理
    3.2 模型构建及变量选取
        3.2.1 模型构建
        3.2.2 变量选取
    3.3 数据检验与统计分析
        3.3.1 个股流动性与个体投资者个股选择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
        3.3.2 统计分析
    3.4 实证结果分析
        3.4.1 全样本实证结果分析
        3.4.2 熊市和牛市的实证结果分析
        3.4.3 不同资金规模个体投资者的实证结果分析
    3.5 全样本稳健性检验
4 个股流动性对个体投资者投资收益的影响
    4.1 股市整体流动性与个体投资者总体收益的关系
        4.1.1 股市流动性与个体投资者总体收益情况
        4.1.2 股市流动性与个体投资者总体收益的相关性检验
    4.2 模型构建及变量选取
        4.2.1 模型构建
        4.2.2 变量选取
    4.3 统计分析
        4.3.1 描述性统计
        4.3.2 相关性分析与VIF多重共线性检验
    4.4 实证结果分析
        4.4.1 全样本实证结果分析
        4.4.2 熊市和牛市的实证结果分析
        4.4.3 不同资金规模个体投资者的实证结果分析
    4.5 全样本稳健性检验
5 研究结论、总结与研究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总结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4)疫苗安全议题中媒介间显、隐性议程网络关系研究 ——基于第三层次议程设置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及思路
    六、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议程设置发展及其在中国语境下的检验
    第一节 议程设置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第三层次议程设置——网络议程设置
        一、研究假设及方法
        二、研究进展
        三、显、隐性议程网络关系
    第三节 媒介间议程设置
    第四节 议程框架与议程主题
    第五节 议程设置在中国语境下的检验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疫苗安全议题与议程设置
    第一节 中西方疫苗安全议题研究差异
        一、西方:疫苗安全风险认知研究
        二、中国:疫苗安全事故舆论引导研究
    第二节 多元主体及其疫苗安全议程
        一、多元主体分类与疫苗安全议题框架
        二、政务微博及其疫苗安全议程
        三、官方媒体与商业媒体的关系及其疫苗安全议程
        四、意见领袖及其疫苗安全议程
        五、公众及其疫苗安全议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显、隐性议程网络关系研究方法改进
    第一节 计算机辅助的文本分析与议程设置研究
    第二节 显性议程网络关系
        一、主题模型LDA
        二、基于LDA-U的显性议程网络测度
    第三节 隐性议程网络关系
        一、从单面关系到双重关系
        二、词向量模型word2vec
        三、基于word2vec的隐性议程网络测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案例选取
    第二节 数据搜集与预处理
    第三节 基于显性议程网络的媒介间议程关系及其影响
        一、议程框架与议程主题
        二、显性议程网络
        三、格兰杰因果分析
    第四节 基于隐性议程网络的媒介间议程关系及其影响
        一、隐性议程网络
        二、议程网络相似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果讨论
    第一节 议程框架与议程主题
        一、关联事件框架的发现
        二、科普辟谣框架的缺失
    第二节 显性议程网络:疫苗流向为主
    第三节 隐性议程网络:情绪传递居多
    第四节 媒介间议程设置:公众存在反向议程设置
    第五节 显、隐性议程网络分析方法比较
    本章小结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5)重大事件下我国上证A股市场的短期过度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过度反应理论研究
        二、过度反应实证研究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构安排
    第四节 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重大事件的筛选
    第一节 重大事件的定义与分类
        一、重大事件的定义
        二、重大事件的分类
    第二节 重大事件的筛选方法
        一、常见的筛选方法
        二、筛选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第三节 动态VaR模型挑选重大事件
        一、动态VaR模型的构建
        二、动态VaR模型的计算步骤
        三、重大事件的确定
        四、动态VaR模型的可行性检验
第三章 过度反应表现及理论解释
    第一节 过度反应的定义及表现
        一、过度反应的定义
        二、过度反应的表现
    第二节 过度反应的理论解释
        一、传统金融学理论
        二、行为金融学理论
第四章 重大事件下市场短期过度反应的实证模型构建
    第一节 过度反应现象的实证模型选择
    第二节 过度反应模型的构建
        一、模型的实证说明
        二、过度反应现象的检验依据
        三、模型的设计与构建
第五章 重大事件下市场短期过度反应的实证检验
    第一节 数据来源及统计分析
        一、数据来源
        二、收益率序列的统计分析
    第二节 事件日与检验区间划分
        一、动态VaR值的计算
        二、事件日的确定
        三、形成期与检验期的划分
    第三节 构建赢者组合与输者组合
        一、赢者组合与输者组合的构建说明
        二、赢者组合与输者组合的分组情况
    第四节 重大事件下市场短期过度反应现象的实证结果
        一、整个重大事件样本下的过度反应研究
        二、重大利好与利空事件的过度反应研究
        三、经济危机与非经济危机期间的过度反应研究
        四、涨跌停板制度实施前后的过度反应研究
        五、不同重叠事件类型下的过度反应研究
        六、实证总结
    第五节 过度反应现象是否由风险因子引起
        一、平稳性检验
        二、模型检验与选择
        三、回归结果与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投资与政策建议
        一、投资建议
        二、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世界经济2018年综合评点与2019年动态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一、经济增长的亮点与暗点
二、货币政策的鼓点与节点
三、财政政策的热点与沸点
四、通货膨胀的支点与焦点
五、汇率生态的光点与斑点
六、股市的乐点与泪点
七、债市运行的要点与特点
八、大宗商品的清点与盘点
九、金融治理的雨点与落点
十、国际贸易的痛点与奇点
十一、资本并购的景点与看点
十二、2019年的世界经济:观点与视点

(7)基于大股东视角下中概股回归A股的运作与风险研究 ——以奇虎360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案例介绍
    1.1 引言
    1.2 中概股回归的背景分析
    1.3 奇虎360公司介绍
        1.3.1 公司情况
        1.3.2 经营情况
        1.3.3 财务状况
    1.4 奇虎360创始人
    1.5 奇虎360回归历程
        1.5.1 私有化退市
        1.5.2 拆除VIE结构
        1.5.3 分拆公司业务
        1.5.4 借壳江南嘉捷
第二部分 案例分析
    2.1 研究目的、意义与思路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意义
        2.1.3 研究思路
    2.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2.1 理论基础
        2.2.2 文献综述
    2.3 大股东主导回归的动因分析
        2.3.1 利用估值跨市场套利
        2.3.2 获取长期资本增值
    2.4 回归过程中大股东的运作分析
        2.4.1 构建私有化平台
        2.4.2 私有化要约收购
        2.4.3 质押股权获取贷款
        2.4.4 内保外贷资金出境
        2.4.5 高额业绩承诺
    2.5 大股东的运作风险
        2.5.1 资本退出困难
        2.5.2 法律诉讼纠纷
        2.5.3 质押股权被转让
        2.5.4 无力偿还私有化贷款
        2.5.5 执行业绩补偿
    2.6 应对风险的建议
        2.6.1 大力促进公司发展
        2.6.2 完善回归的信息披露
        2.6.3 合理设计资本结构
        2.6.4 谨慎预计自身还款能力
        2.6.5 准确评估公司绩效水平
    2.7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两岸MOU与ECFA签署启动大中华三地证券市场的整合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动机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与研究目的
        一、 选题的意义
        二、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创新与限制
        一、 研究创新
        二、 研究限制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架构
        一、 研究方法
        二、 分析架构
    第五节 章节架构
第二章 两岸三地证券一体化文献综述
    第一节 有关经济一体化文献探讨
        一、 四种衡量经济一体化整合的模式比较
        二、 证券一体化文献述要
    第二节 两岸三地证券市场一体化文献探讨
        一、 两岸三地证券市场一体化方法探讨
        二、 两岸三地证券市场一体化实证文献探讨
第三章 两岸三地证券发展与现况
    第一节 大陆证券市场发展与现况
        一、 大陆证券交易市场
        二、 大陆证券发行市场
        三、 大陆证券市场逐渐开放政策
        四、 大陆证券市场隐藏的重大弊端
        五、 大陆证券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
    第二节 台湾证券市场发展与现况
        一、 台湾证券交易市场
        二、 台湾证券发行市场
        三、 台湾证券市场问题与优势竞争
    第三节 香港证券市场发展与现况
        一、 香港证券交易市场
        二、 香港证券发行市场
        三、 香港证券市场的优势与未来的机遇
    第四节 两岸三地证券市场之比较
        一、 两岸三地证券交易市场比较
        二、 两岸三地证券发行市场比较
第四章 两岸三地证券市场合作方向
    第一节 CEPA 促成大陆证券市场与香港证券市场的新机会
        一、 内地与香港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二、 大陆对于香港证券业的四项优惠措施
        三、 香港与大陆证券市场整合的主要障碍
        四、 香港与大陆证券市场整合的主要机会
    第二节 台港 MOU 附函签署促进台湾与香港的证券市场新机遇
        一、 台湾公司在港上市是大中华地区的集资平台新角色
        二、 台港证券指数基金的互挂及港股发行台湾 TDR 筹资风潮
    第三节 MOU 与 ECFA 签署启动两岸证券市场合作新契机
        一、 两岸证券差异分析
        二、 两岸证券市场准入法规分析
        三、 台湾与大陆证券市场整合的主要障碍
        四、 台湾与大陆证券市场整合的主要机会
    第四节 两岸证券整合综合指数模型建立
        一、 指标体系的建构说明
        二、 两岸证券整合紧密指数 SSIci 的编制
        三、 指标基期及两岸整合阶段时期
        四、 结论
第五章 两岸三地证券市场整合的模式探讨
    第一节 两岸三地证券市场整合的意义及障碍
        一、 两岸三地证券市场整合的意义
        二、 两岸三地证券市场整合的主要障碍
        三、 两岸三地证券市场整合时可能发生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证券发行市场整合:上市公司相互挂牌共同融资平台
        一、 两岸三地主板证券发行市场整合模式:跨境发行的一体化
        二、 二板证券发行市场整合模式:三地分工合作
        三、 证券发行市场制度整合模式:挂牌的制度及一体化蓝图
        四、 证券发行市场整合模式比较
    第三节 证券交易市场形成:三地相互持股的统一交易平台
        一、 证券交易市场整合理论基础
        二、 证券交易市场整合模式
        三、 证券交易市场整合模式比较
    第四节 证券中介机构:创新产品合作及彼此相互参股
        一、 经典外资证券中介机构模式参考
        二、 证券中介机构整合模式
        三、 证券中介机构整合模式比较
    第五节 建立大中华证券市场监管委员会
        一、 证券监管整合方向
        二、 证券监管整合基础及原则
        三、 两岸三地证券监管单位整合的模式
        四、 证券监管单位整合模式比较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一、 发行一体化:两岸三地投资人一致的证券产品与服务
        二、 交易一体化:统一交易平台及证券交易
        三、 机构一体化:证券中介服务机构自由从事两岸业务
        四、 管理一体化:监管机构共同监控证券市场
    第二节 推进一体化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我国股市急跌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导言
    0.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0.2 研究方法、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0.2.1 研究方法
        0.2.2 论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0.3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 文献综述
    1.1 大跌的原因研究
        1.1.1 现值模型
        1.1.2 投资者心理与行为
        1.1.3 信息发现与传递
        1.1.4 投资组合策略
        1.1.5 交易机制的影响
        1.1.6 实体经济因素
        1.1.7 股指期货
        1.1.8 其它
    1.2 大跌期间股市表现研究
        1.2.1 大跌期间国际股市联动与比较
        1.2.2 大跌期间成交量、波动、收益特征
        1.2.3 急跌期间投资者行为
    1.3 大跌后股市走势与大跌影响研究
        1.3.1 大跌之后股市走势
        1.3.2 大跌对投资者心理影响
        1.3.3 大跌对国际股市联动的影响
        1.3.4 大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1.4 投资者"非理性"交易行为研究综述
        1.4.1 影响投资行为的心理因素
        1.4.2 过度交易
        1.4.3 投资分散化不足
        1.4.4 学习与行为偏差
        1.4.5 处置效应
        1.4.6 "羊群行为"
        1.4.6.1 羊群行为理论研究概述
        1.4.6.2 羊群行为实证研究简述
        1.4.7 政策效应
2 股市急跌现象定义、判断与特征
    2.1 股市泡沫和大跌
    2.2 我国股市急跌判断标准
    2.3 我国股市急跌现象
    2.4 我国股市急跌的游程分析
    2.5 急跌与影响事件
    2.6 急跌与牛熊市
        2.6.1 牛市与熊市划分方法
        2.6.2 我国股市牛市与熊市周期
        2.6.3 我国股市急跌所处的牛、熊市阶段
3 急跌前后收益率与成交量变化检验
    3.1 研究设计
    3.2 牛市、熊市各阶段平均收益率
    3.3 急跌之前、之后异常报酬率和异常成交量
        3.3.1 累积异常报酬率
        3.3.2 累积异常成交量
    3.4 牛市、熊市、拐点与急跌
        3.4.1 牛市中急跌之前、之后CAR与CAV
        3.4.2 熊市中急跌之前、之后CAR与CAV
        3.4.3 拐点所在月中急跌前、后CAR与CAV
        3.4.4 牛市、熊市、拐点与非拐点急跌比较
    3.5 影响事件与股市急跌
        3.5.1 有重要影响事件急跌前、后CAR与CAV
        3.5.2 无重要影响事件急跌前、后CAR与CAV
        3.5.3 有重要影响事件与无重要影响事件急跌比较
    3.6 结论
4 急跌期间、急跌前后个股涨跌幅、成交量影响因素检验
    4.1 模型与数据
        4.1.1 模型分析和假设
        4.1.2 实证模型
    4.2 影响因素初步分析与统计
        4.2.1 变量显着性水平初步分析
        4.2.2 影响因素与个股跌停统计
        4.2.3 变量相关性分析
    4.3 成交量与涨跌幅影响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4.3.1 所有样本数据回归结果
        4.3.2 牛市中的急跌与熊市中的急跌
        4.3.3 有重要影响事件与无重要影响事件的急跌
        4.3.4 分段样本数据回归结果
    4.4 结论
5 我国股市急跌期间投资者行为研究
    5.1 投资者交易行为偏差
    5.2 问卷调查设计
        5.2.1 国外关于股市大跌的问卷调查
        5.2.2 "羊群效应"对急跌的影响
        5.2.3 "处置效应"对急跌的影响
        5.2.4 "政策效应"对急跌的影响
        5.2.5 调查问卷问题设计
    5.3 问卷调查实施
    5.4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5.4.1 对股市急跌现象及其原因的认识
        5.4.2 急跌期间投资者行为
    5.5 投资者行为总结与我国股市急跌原因分析
6 我国股市急跌现象的理论解释
    6.1 通过实证研究结果分析我国股市急跌原因
    6.2 用B-V模型解释我国股市急跌现象
        6.2.1 B-V模型建立
        6.2.2 投资者需求安排
        6.2.3 市场出清价格
        6.2.4 股市急跌
    6.3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资产定价
        6.3.1 有效市场资产定价"异常现象"
        6.3.2 行为金融资产定价
        6.3.3 SHILLER模型
        6.3.4 D-S-S-W模型
    6.4 多层次投资者资产定价模型
        6.4.1 模型假设
        6.4.2 简化的现值模型
        6.4.3 模型讨论
    6.5 股票价格短期波动探讨
        6.5.1 股票基本面信息变动促使股价短期波动
        6.5.2 无股票基本面信息变动时的股价短期波动
    6.6 不掌握信息交易者的需求
        6.6.1 中间层次交易者股票定价变化探讨
        6.6.2 市场冲击与中间层次交易者恐慌
    6.7 结论与讨论
7 全文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股市急跌——信息不对称下的中低层次交易者恐慌
        7.1.1 对股市急跌的判断
        7.1.2 我国股市急跌的实证研究结果
        7.1.3 我国股市急跌现象的理论解释
    7.2 理想的证券市场与我国的现实
        7.2.1 理想:好的制度、透明的信息、成熟的投资者
        7.2.2 现实:我国股市的发展与差距
        7.2.2.1 我国证券市场的改革与进步
        7.2.2.2 我国证券市场的差距
    7.3 政策建议:借鉴成熟股市制度,减少我国股市急跌现象
附表: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10)Copula方法在投资组合以及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
        1.1.2 Copula 方法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需要进一步深入
        1.1.3 Copula 方法中的模型选择和参数估计问题
        1.1.4 金融风险识别和度量方法有待提高
        1.1.5 本文研究的重点
    1.2 论文结构
    1.3 本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研究方法及文献综述
    2.1 Copula 方法概述
        2.1.1 Copula 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1.2 Copula 函数的分类
        2.1.3 Copula 方法度量相关性的优势
        2.1.4 Copula 方法的应用文献综述
    2.2 金融风险的识别及度量
        2.2.1 市场风险的识别和度量
        2.2.2 信用风险的识别和度量
        2.2.3 金融风险相关性研究方法
第3章 基于 Copula 的一篮子货币投资组合风险分析
    3.1 一篮子货币简介及问题的提出
    3.2 Copula-GARCH 模型简介
    3.3 基于部分极大似然方法的模型参数估计
    3.4 实证结果及分析
        3.4.1 样本统计性质检验
        3.4.2 模型拟合结果
        3.4.3 结果分析
    3.5 小节
第4章 基于 Copula 的股票连涨和连跌收益率风险分析
    4.1 股票市场连涨和连跌收益率的定义及问题的提出
    4.2 Copula-ACD 模型设定
        4.2.1 Log-ACD 模型设定
        4.2.2 Archimedean Copula 模型设定
    4.3 实证分析结果
        4.3.1 样本统计性质检验
        4.3.2 模型拟合结果
        4.3.3 结果分析
    4.4 小节
第5章 基于 Copula 的股市系统性风险度量研究
    5.1 问题的提出
    5.2 股票市场系统性风险度量模型
        5.2.1 时变beta 模型
        5.2.2 非线性系统性风险度量模型
    5.3 实证分析
        5.3.1 样本选择及相关检验
        5.3.2 基于时变Copula-GARCH 的样本边缘分布和联合分布拟合
        5.3.3 条件VaR 的计算以及非线性框架下系统性风险度量
        5.3.4 模型准确性检验
    5.4 小节
第6章 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识别及与公司市值相关性分析
    6.1 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的非参数变量选择方法
        6.1.1 问题的提出
        6.1.2 变量选择方法设计
        6.1.3 实证结果
    6.2 基于Copula 的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和市值变化相关性分析
        6.2.1 问题的提出
        6.2.2 基于Copula 的相关性模型设计
        6.2.3 实证结果
    6.3 小节
第7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7.1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四、纽约股市连跌三年(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原油期货与人民币汇率的跳跃溢出效应 ——基于SVCJ模型的MCMC估计和分析[D]. 何香怡. 浙江大学, 2021(09)
  • [2]新兴市场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股市相依性研究 ——基于Vine Copula模型的分析[D]. 曾鹏鹏.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3]个股流动性对个体投资者个股选择和投资收益的影响 ——基于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D]. 刘文君. 西华大学, 2020(01)
  • [4]疫苗安全议题中媒介间显、隐性议程网络关系研究 ——基于第三层次议程设置理论[D]. 王晗啸.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2)
  • [5]重大事件下我国上证A股市场的短期过度反应研究[D]. 张洁. 深圳大学, 2019(10)
  • [6]世界经济2018年综合评点与2019年动态预测[J]. 张锐.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9(01)
  • [7]基于大股东视角下中概股回归A股的运作与风险研究 ——以奇虎360为例[D]. 陈春雯. 暨南大学, 2018(12)
  • [8]两岸MOU与ECFA签署启动大中华三地证券市场的整合趋势研究[D]. 林丁钦. 南开大学, 2012(07)
  • [9]我国股市急跌现象研究[D]. 余沿福. 复旦大学, 2011(12)
  • [10]Copula方法在投资组合以及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中的应用[D]. 胡心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纽约股市连续三年下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