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通高校女生篮球教学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梦雅[1](2021)在《商丘师范学院太极拳课程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在我国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公布的两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中显示,我国大学生肺活量水平、爆发力、耐力素质、力量耐力和速度水平等体质指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与学习各项运动技能的重要载体。太极拳是我国多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选修课程之一,对大学生身体机能和体质健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传统太极拳在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方面仍存在不足与缺陷。健康体适能是原有身体健康概念的一种延伸,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提高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效率并维持自身健康的基础。它可以更加全面地、准确地来评价身体的健康状况和提高与改善体质健康水平,对人体健康而言具有特别的意义。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商丘师范学院太极拳课程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作用,从而为健康体适能教学引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以及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提供一些理论参考与实践依据。方法:本研究以实验法与测量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从商丘师范学院选取(非体育专业)大一年级学生,实验组与对照组共计82人,其中男生38人,女生44人。对照组按照商丘师范学院传统太极拳教学内容进行,实验组按照本研究设计太极拳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内容进行干预。实验前后对两个班级在同一时间进行相关体质指标的测试(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男生)/一分钟仰卧起坐(女生)、1000米/800米)。运用统计软件spss.23.0对有效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更科学的验证太极拳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作用。结果:在经过13周教学实验后,1、实验组男生的50米跑、立定跳远以及引体向上三个指标成绩有显着提升(p<0.05),其中50米跑与引体向上指标存在非常显着性提高(p<0.01);而肺活量、坐位体前屈、1000米跑三个指标的成绩虽然有稍稍进步,但是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性提高(p>0.05)。2、实验组女生的50米跑、坐位体前屈以及一分钟仰卧起坐成绩有显着性提高(p<0.05),在肺活量、立定跳远与800米跑指标上不存在显着性的提高(p>0.05)。3、对照组女生肺活量与坐位体前屈的成绩有所提升,但不存在显着性提升(p>0.05);对照组男生的立定跳远和坐位体前屈成绩在13周后有所进步,但也不存在显着性的提高。4、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在太极拳期末考试成绩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与高校传统太极拳课程相比,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的太极拳课程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整体水平有明显的改善效果,主要对女大学生肌肉耐力、速度素质、身体柔韧性方面有显着的提高;男大学生主要是在速度素质、下肢力量以及肌肉耐力方面有显着性的提高;2、对照组学生在进行13周的传统太极拳课程教学后,女生的肺活量与身体柔韧性两个指标上有所改善与提高;男生主要在下肢力量与身体柔韧性方面的成绩要优于实验前;3、经过十三周的教学实验,无论是传统太极拳教学班级的学生,还是太极拳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班级的学生,都能够熟练掌握24式简化太极拳的技能,并且实验组学生在完成与通过太极拳课程学习与考试的同时,自身体质健康水平也得到了更加有效的提升与全面发展。
刘磊[2](2021)在《问题式导向(PBL)教学法在普通高校篮球普修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基础建设强国和教育强国是中华文化民族振兴的基础工程。必须以基础教育为重点,加快教育信息化,完成群众满意的文化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刻不容缓。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存在的问题,明确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基于我国体育教育现状和教育改革的实施,我国体育教学专家学者开展了大量新颖的教学策略科学研究,如PBL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动态个性化教学法、全程教学法等。根据知网和台体大图书馆阅读文章参考及查看体育教学策略,参考PBL教学篮球、羽毛球、舞龙舞狮、啦啦操等项目的方法。系统地组织总结了PBL教学策略的基本理论和体育教学策略,对普通篮球普修课程的科学研究进行了总结和探索。本文将PBL教学法运用到了济宁学院篮球普修课中,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和相关专家、教师的指导,确定研究具体内容:篮球基本技术(运球往返跑、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行进间投篮(三步上篮))、身体素质、解决分析问题能力、沟通合作能力。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将济宁学院2020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进行16周32学时的教学实验。根据普修课两个班学生的篮球基本技术和身体素质,确定其为同质水平,将两个班级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共80人,实验班有男生30人,女生10人。对照组男生29人,女生11人。运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针对教学实验后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一下几点结论:(1)经过16周的教学实验后,对实验组和教学组学生身体素质进行测试(p>0.05),两个组在身体素质上没有显着性差异,PBL教学法对身体素质是否有影响还有待探究。(2)经过16周的教学实验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综合能力(学习兴趣、分析、发现、解决问题能力、合作、沟通能力)进行了测试(p<0.05),说明两个组的综合能力存在显着性差异,且实验组的综合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PBL教学法相比常规教学法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3)经过16周的教学实验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篮球基本技术的测试(p<0.05),两个组的篮球基本技术(运球往返跑、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行进间上篮(三步上篮))具有显着性差异。并且实验组的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组,说明PBL教学法与常规教学法相比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篮球基本技术。
王政[3](2020)在《河南大学篮球公共选项课运用PBL教学法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新课改进程的持续深入,国内高教改革正在努力寻找符合国家实情的发展方向。十八大给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并且强调要助推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体育教学专业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优秀体育教育人才的任务,学校应当侧重锻炼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的能力,以及发掘、研究与处理问题的能力,而非简单的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模式。PBL教学法在教学期间偏重于训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要学生自己去搜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寻找解决办法的期间加强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深化实践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人相处的能力。通过实验证明PBL教学法是一种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篮球以及其他体育项目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推广和使用价值。本文将PBL教学法运用到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教学当中,基于文献研究与有关专家的指导,明确此次探究的具体内容为:篮球基础、篮球技能(运球往返投篮、原地投篮、三角滑步)。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将河南大学2019级篮球选项课的学生做为实验对象、进行16周共32学时的实验研究,根据篮球选项班同学的篮球基本技术和身体素质的基本测试,确定无明显差别的两个班级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共50人。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其中对照班25人(男15人,女10人),实验班25(男生14人,女生11人),借助SPSS分析工作,针对实验数据展开综合性的探究,由此获得下面几点结论:(1)在历经为期16周的篮球教学实验以后,尽管两个班级的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均实现增强,但是两个班在身体素质上并未呈现出明显的差异,P>0.05。这是由于个人的身体素质增强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与影响,也许要经过长期教学或是更加全方位的身体素质教育,在短暂的16周内开展PBL教学实验,实则上难以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出现明显的差别。PBL教学法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同常规教学法相对比,并没有呈现出明显差别。(2)通过在篮球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法,对学生篮球基本动作技术、完整动作技术分别进行对比,实验班篮球动作技术都优于对照班,说明PBL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有良好的效果。(3)通过在篮球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法,对学生发现、研究以及化解问题的能力展开对比,两班差异具有显着性。可以说明PBL教学法对于提升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4)通过在篮球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法,对学生合作沟通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实验班与对照班具有明显的差异。这也意味着PBL教学法在强化学生协作交流能力、创造力以及学习兴趣等诸多方面起到非常好的成效。
李润[4](2020)在《“比赛教学法”在高校女生篮球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体育教学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养成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关键所在,篮球运动作为高校教学开展最广泛的运动项目之一,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但是在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技能掌握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以单一的技术传授和重复的练习,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在这样情况下,比赛教学法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本研究尝试在篮球教学中引进“比赛教学法”,目的探究比赛教学法对女生体育学习兴趣,身体素质,篮球技术水平的影响,以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大一篮球选修课的女生为实验对象,随机抽取两个班分别为实验班与对照班,各30人,进行12周的教学实验,实验组采用比赛教学法,对照组采用技能掌握式教学方法,在实验前后均对两组实验对象进行体育学习兴趣问卷调查,对身体素质和篮球技术水平进行测试,采用SPSS25.0进行数理统计,得出以下结果:1.在实验后,实验组体育学习兴趣指标中“体育学习积极态度,体育学习消极态度,自主学习能力”三个维度具有显着的差异(P<0.05),“体育关注与锻炼程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在实验后,实验组在身体素质指标中800米,立定跳远,10m*5折返跑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50米和坐位体前屈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50米,800米,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10m*5折返跑结果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3.在实验后,实验组在篮球技术一分钟投篮,一分钟三分线外三步上篮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一分钟投篮,一分钟三分线外上篮结果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比赛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篮球的学习与比赛中,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与热情,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容易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在体育关注与锻炼方面,比赛教学法未能提高女生对体育的关注度。2.比赛教学法相对传统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耐力素质,爆发力和下肢力量,对速度素质和柔韧性的作用不显着。3.实验后实验班学生在经过比赛教学法的教学后,运球与传球的综合技术的掌握比对照班效果好,比赛教学法可以提高女生班的篮球教学效果。
吕松涛[5](2020)在《新媒体应用于高校篮球选项课中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是信息时代,科技的高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引领了新的科技革命。诸如互联网电子教材、智能手机、数字电视等为典型代表的新兴媒体推陈出新。新媒体渗透到各行业各领域当中,我们已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其中新媒体在教育行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前我国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取得了很多成就,在传统教学理念基础上不断进行着新的发展尝试与改革。《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中指出“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课程教学与应用服务有机结合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和资源库,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深入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形成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网络化泛在学习新模式”[1]。篮球学科是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主干课程之一,在普通高等院校的选项课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部分传统教学有时不能满足现在课堂发展的需要。为提高课堂氛围、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本文试图在篮球教学实践中运用新媒体来验证其对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效果的影响。采用文献资料法、教学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湖南科技大学篮球选项课进行两轮实验研究,通过实验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传统教学与新媒体应用于高校篮球选项课中进行教学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教学效果具有一致性;新媒体应用在高校篮球选项课中进行教学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篮球基本技能水平,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发展。(2)新媒体应用于高校篮球选项课中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学生对篮球选项课堂中应用新媒体认同率较高。(3)身体素质、篮球基本技能水平与自信心两两显着正相关,篮球运动能够促进高校学生身心的共同发展。(4)新媒体应用于高校篮球选项课中拉近了师生距离、加强了生生交流,创建了浓厚的课上课下学习氛围。
贾永桥[6](2020)在《目标导向教学法在高校体育选项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以河南大学公共体育篮球课教学为例》文中认为自我国高校体育选项教学开展至今,已经有很长时间,但是仍未在高校全面推广,尤其是大专院校。目前我国高校一个学期仅有18个教学周,学生体育课一个学期仅有36个学时,除去学期中间的考核所占用的课时和由于天气等不可控因素而调整的课时,留给学生学习的实际课时并不多,这也是影响高校体育选项教学推广的因素之一。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采取正确的教学措施与方法至关重要。目标导向教学法是一种综合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的教学方法。它的指导理论为现代教育理论,将三维目标定为中心,采取反馈和调节的手段,结合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并达到提高全民素质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是全部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制约着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它可以在引导教师的教学同时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明确的指导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目标导向教学法进行深入探究,以高校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为媒介,通过确定目标导向法在高校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中应用的途径和方法并论证其应用的有效性,以探索出对推进高校体育选项教学改革有益的,可操作性更高、更易于推广的教学方法。运用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对比分析法,数理分析法,行动研究法对目标导向教学法在高校公体篮球课中应用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为今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经历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实验组成绩显着提高优于对照组,高校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采用目标导向教学法的教学结果明显优于采用常规教学法;2.采用常规教学法的对照组,学生实验前后身体素质成绩出现了不显着的退步;3.目标导向教学法应用于高校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教学效果优于常规教学法。建议:1.建议高校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采用目标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2.建议其他体育选项课教学采用目标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
谢杰[7](2020)在《普通高校足球选修课采用“合作教学法”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内普通高校校园足球得到大力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足球选修课在公共体育选修课的比重增加。但是现在大多数一线足球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单纯地注重知识的灌输,导致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致不高,本该体现团体合作的足球运动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参与足球活动的人数也并没有得到增涨。学生的身体运动能力同样让人堪忧,近年来新闻媒体报道过不少关于大学生运动后即出现身体不适,甚至丧生的新闻。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拟通过运用合作教学法在普通高校足球选修课进行授课,激发学生足球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小组内部的群体凝聚力、教授学生合作技巧,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和足球基本技术水平。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等研究方法,以普通高校足球选修课采用“合作教学法”的实验为研究对象。选取广东金融学院大学二年级的两个足球教学班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男生人数均为30人,女生均为6人,实验组采用合作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经过两个学期的教学实验,统计两组学生的足球基本技术、学习兴趣、群体凝聚力和身体素质的测试结果,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在足球基本技术教学中,虽然两组学生在脚背正面和大腿颠球、运球绕杆、脚内侧传球方面都进步明显,但是运用合作教学法的实验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采用传统教学法的对照组。(2)在足球学习兴趣调查中,实验组学生在注意力、探索意识、愉悦感和总体兴趣等几个方面与对照组学生相比有显着性差异,同时,实验后实验组学生的学习兴趣相较于实验前也有显着性差异,而对照组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前后无明显变化。(3)实验后实验组在群体任务吸引、群体社交吸引、群体任务一致性和群体社交一致性几个维度上与实验前相比有明显的提升。(4)在对合作教学法进行评价时,实验组的大部分学生在各个方面普肯定的态度,只有少数学生在某些方面持不赞成的态度。(5)经过两个学期的教学,两组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无显着性差异,但是实验组男生的下肢爆发力和速度素质与对照组男生相比,有显着的提高。
李晟堂[8](2020)在《异步教学法在高校篮球公共体育课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文中提出本文是以高校公共体育课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异步教学法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即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篮球基本技术、体育合作学习能力以及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为异步教学法在高校体育术科教学中的应用与推广提供参考。本研究以异步教学法在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为研究对象,以云南师范大学公共体育篮球课的两个班学生为实验对象,对照班34人、实验班38人。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经过一学期(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32学时的教学实验,对应用异步教学法的实验班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班的实验结果进行详细分析与讨论,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实验后实验班身体素质与对照班身体素质测试结果不具备显着性差异(p>0.05),即实验后实验班各项身体素质测试成绩与对照班各项身体素质之间没有明显区别。说明异步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模式对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中身体素质方面没有显着性差异。(2)实验后实验班篮球基本技术与对照班篮球基本技术测试结果相比为具备显着性差异(P<0.05),且在一分钟定位投篮方面差异性非常显着(P<0.01)。说明异步教学法对高校公共体育篮球基本技术的学习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3)实验后实验班体育学习兴趣与对照班体育学习兴趣测试结果为具备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在实验后实验班的体育学习兴趣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班。说明应用异步教学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4)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体育课满意度分析中,实验班学生在学习兴趣、增进同学友谊感情、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三方面有着明显的提升,即实验后实验班的学生在这三方面也明显优于实验后对照班;从自主学习和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方面来看,实验班学生在实验后也明显优于对照班的学生。在满意度分析中,异步教学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具有突出效果。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异步教学法的应用对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的学生身体素质有所提高但并不十分明显;(2)异步教学法对学生的篮球基本技术掌握具有显着性的提升且效果明显;(3)学生对异步教学法的满意度要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说明学生对应用异步教学法的篮球课更有学习兴趣;(4)异步教学法对学生的体育自主学习能力方面都产生有利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综合以上几方面异步教学法是可以应用在高校公共体育篮球课教学中的,甚至可以尝试其他项目的体育教学。然而,传统教学也具有其自身的优点,并不代表异步教学法可以取代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应在二者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陈相[9](2020)在《情境教学法在普通高校女生篮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在2002年颁布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了大学体育的基本目标,要求大学生不光要发展技能还要注重心理的发展,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但如今的高校体育课堂中大部分女大学生不能较好地实现目标,不符合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要求。篮球教学方法模式僵化,教学手段相对单一,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篮球的积极性,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逐渐对篮球运动丧失热情,影响篮球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女大学生进入了大学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形态和新陈代谢功能得到了改善,适应了外部环境的变化。由于女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更加不稳定和不成熟,她们的内在性、敏感性和自尊更高,她们在体育课上表现为情感内倾、懒动、对疲劳的耐受力差。情境教学是包将括言语、行动结合起来,将抽象语言的形态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视语言,具有直观、科学且趣味性的特点。情境教学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情境教学法的实施,改善大学女生篮球体育教学的效果。借助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对比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普通高校女生篮球课程引入情境教学法的相关问题进行考察。选取了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60名女生为调查实验对象,进行为期18周的实验研究,探索情境教学法在大学女生篮球课堂的应用效果与推广价值。通过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情境教学法在提升女大学生身体素质方面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并无明显的优势,提升效果相似,两组学生的身体素质除800m外均有所提升,但提升幅度较小。(2)情境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在对女大学生的篮球技能水平提升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帮助,相比于传统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对篮球技能的提升作用更为显着。(3)情境教学法相比与传统教学法更有利于女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增加和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4)情境教学法在女大学生篮球课程应用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女生对篮球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主动学习的意识滞后,是影响篮球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教师教学观念陈旧,灵活设计教学情境的意识及能力,是制约情境教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器材设施不足,对推行情境教学也产生较大的制约作用。
陈丹[10](2020)在《在初中女生篮球教学中应用运动教育模式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促进教育改革是实现这一伟大理想的根本途径。篮球是一项对参与者综合素质有较高要求的运动项目,在初中阶段发展篮球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帮助学生培养终身健身的意识。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学校教育中的各学科都在尝试创新,试图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体育学科也不例外。本研究以运动教育模式在初中女生篮球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以对比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分别在初中女生篮球教学中的教学效果为研究目的,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北京市师达中学初一年级两个女生体育教学班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1周,每周两次课的教学实验,其中实验班38人,采用运动教育模式;对照班40人,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在实验之前充分地了解了运动教育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构建的理论体系,同时根据专家老师提出的建议,对实验内容、实验对象、实验的实施过程、教学评价以及测试指标等几方面进行设计并实验,最后根据实验得出的数据分析论证运动教育模式在初中女生篮球教学中的教学效果。实验研究结果如下:(1)两种体育教学模式对初中女生身体素质均无明显影响。表现在实验后两个班级800米成绩均有提升,但无显着差异(P>0.05),立定跳远成绩均有下降。(2)两种教学模式均能提升初中女生篮球技术,但在一定程度上,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运动教育模式对提高初中女生的篮球技术的效果更好。表现在实验班与对照班原地投篮与单排绕标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其中实验组学生篮球技术成绩进步幅度优于对照组。(3)运动教育模式使学生呈现出更积极的体育学习态度。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体育学习态度方面比对照班学生更有显着提高。(4)运动教育模式对增强学生的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有显着的效果,实验后实验班学生的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方面与对照班学生比较差异非常显着。(5)实验组学生在篮球教学上获得了丰富的运动体验,实验后实验组学生普遍反映,运动教育模式让人更加乐意参与体育活动并且更愿意在课堂上表现自己。(6)运动教育模式适合在中学体育课堂中推广运用。该体育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战术意识、决断能力,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比赛表现。
二、普通高校女生篮球教学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普通高校女生篮球教学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商丘师范学院太极拳课程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体适能相关概念 |
2.1.2 体质相关概念 |
2.1.3 太极拳相关概念 |
2.2 研究现状 |
2.2.1 太极拳的相关研究 |
2.2.2 体质健康的相关研究 |
2.2.3 健康体适能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测量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实验对象身体素质各项指标之间的同质性检测 |
4.1.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身高体重等基本信息同质性检测 |
4.1.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身体素质指标间同质性检测 |
4.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比较检验 |
4.2.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高体重组内与组间的比较检验 |
4.2.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身体素质指标的比较检验 |
4.3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指标的影响 |
4.3.1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肺活量测试指标的影响 |
4.3.2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速度素质测试指标的影响 |
4.3.3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下肢力量与爆发力的影响 |
4.3.4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柔韧素质的影响 |
4.3.5 融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的肌肉耐力指标的影响 |
4.3.6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有氧耐力测试指标的影响 |
4.3.7 实验组与对照组太极拳期末考试结果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2)问题式导向(PBL)教学法在普通高校篮球普修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PBL的相关概念界定及阐述 |
2.2 PBL的理论基础 |
2.2.1 相关理论 |
2.3 PBL的基本特征及实施原则 |
2.3.1 PBL基本特征 |
2.3.2 PBL的实施原则 |
2.3.3 PBL的运作模式 |
2.4 PBL国外研究现状 |
2.5 PBL国内研究现状 |
2.5.1 我国非体育学科领域中的教学研究 |
2.5.2 PBL在体育学科中的教学研究 |
2.6 已有研究的不足及本研究的创新点与思路 |
2.6.1 已有研究的不足 |
2.6.2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思路 |
2.7 PBL教学法与常规的篮球教学方法的对比分析 |
2.7.1 相同点 |
2.7.2 不相同点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教学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 |
4.1.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组基本情况分析 |
4.1.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形态情况分析 |
4.1.3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情况分析 |
4.1.4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篮球基本技术分析 |
4.1.5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综合能力分析 |
4.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 |
4.2.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情况分析 |
4.2.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习兴趣分析 |
4.2.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分析 |
4.2.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合作、沟通能力分析 |
4.2.5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篮球基本技术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3 测试指标 |
附录4 |
附录5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河南大学篮球公共选项课运用PBL教学法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及阐述 |
2.1.1 PBL教学法 |
2.1.2 PBL教学法的基本特征 |
2.2 PBL在多个学科教育领域中的研究现状 |
2.3 PBL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
2.4 PBL在篮球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
2.5 已有研究的不足及本研究的创新点与思路 |
2.5.1 已有研究的不足 |
2.5.2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思路 |
2.6 PBL教学法与常规的篮球教学方法的对比分析 |
2.6.1 相同点 |
2.6.2 不同点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教学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方法 |
4 PBL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的实验设计与操作 |
4.1 实验前测试方案 |
4.2 实验假设 |
4.3 实验对象的选取以及分组 |
4.4 实验时间及地点 |
4.5 教学实验的控制 |
4.6 实验教学内容的安排 |
4.7 常规教学法和PBL教学法的教学流程图 |
4.7.1 教师提前收集资料,进行备课 |
4.7.2 创设学习情景 |
4.7.3 教师提出问题 |
4.7.4 解决、分析问题 |
4.7.5 成果展示 |
4.7.6 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 |
4.7.7 对照班的教学过程 |
5 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前对照班和实验班比较 |
5.1.1 实验前对照班和实验班基本情况的比较分析 |
5.1.2 实验前对照班和实验班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5.1.3 实验前对照班和实验班篮球基本技术对比分析 |
5.1.4 实验前对照班和实验班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
5.1.5 实验前对照班和实验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对比分析 |
5.1.6 实验前对照班和实验班合作沟通意识与创新能力对比分析 |
5.2 课堂负荷检测结果分析 |
5.2.1 课堂密度监测结果分析 |
5.2.2 课堂强度监测结果分析 |
5.3 实验后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对比分析 |
5.3.1 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5.3.2 实验后对照班和实验班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
5.3.3 实验后对照班和实验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对比分析 |
5.3.4 实验后对照班和实验班合作沟通意识与创新能力对比分析 |
5.4 实验后对照班和实验班篮球基本技术对比分析 |
5.4.1 运球往返测试 |
5.4.2 原地投篮测试 |
5.4.3 三角滑步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问卷调查 |
附录 B 河南大学2019级篮球公共选项课教案(对照班) |
附录 C 河南大学2019级篮球公共选项课教案(实验班)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比赛教学法”在高校女生篮球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目的和选题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国外的相关研究 |
2.1.1 关于体育教学方法的相关研究 |
2.1.2 关于“比赛教学法”的相关研究 |
2.2 国内的相关研究 |
2.2.1 关于体育教学方法的相关研究 |
2.2.2 关于“比赛教学法”的相关研究 |
2.2.3 关于现阶段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方法的相关研究 |
2.3 文献评述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调研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3.2.6 实验法 |
4 实验结果 |
4.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各项指标分析 |
4.1.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习兴趣水平结果对照分析 |
4.1.2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水平结果对照分析 |
4.1.3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篮球技术水平结果对照分析 |
4.2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各项指标分析 |
4.2.1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习兴趣水平结果对照分析 |
4.2.2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水平结果对照分析 |
4.2.3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篮球技术水平结果对照分析 |
4.3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各项指标对比分析 |
4.3.1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后学习兴趣各项指标纵向对比分析 |
4.3.2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后身体素质各项指标纵向对比分析 |
4.3.3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后篮球基本技术水平纵向对比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新媒体应用于高校篮球选项课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创新点 |
1.4 文献综述 |
1.4.1 概念释义 |
1.4.2 新媒体应用在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
1.4.3 高校篮球选项课的研究现状 |
1.4.4 自信心的研究现状 |
1.4.5 综述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教学实验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第3章 实验设计与流程 |
3.1 实验对象分组 |
3.2 实验周期 |
3.3 实验教学内容设计 |
3.4 实验测量仪器与方法 |
3.4.1 学生身体素质指标测量仪器与方法 |
3.4.2 学生篮球基本技能指标测量仪器与方法 |
3.4.3 学生自信心和课堂情况 |
3.5 实验流程 |
3.5.1 研究中无关变量的控制 |
3.5.2 准备阶段 |
3.5.3 实施阶段 |
3.5.4 资料处理阶段 |
第4章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4.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身体素质、篮球基本技能和自信心的对比分析 |
4.1.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身体素质的对比分析 |
4.1.2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篮球基本技能的对比分析 |
4.1.3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自信心的对比分析 |
4.2 实验后学生身体素质、篮球基本技能和自信心的对比分析 |
4.2.1 实验后学生身体素质的对比分析 |
4.2.2 实验后学生篮球基本技能的对比分析 |
4.2.3 实验后学生自信心的对比分析 |
4.3 实验后篮球选项课程教学评价对比分析 |
4.4 讨论 |
4.4.1 对照组 |
4.4.2 实验组 |
4.4.3 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湖南科技大学体育》(篮球选项)课程考试大纲 |
附录 B 《自信心量表》 |
附录 C 篮球选项课程教学情况调查表 |
附录 D 问卷内容效度专家调查表 |
附录 E 授课进度计划表 |
附录 F 湖南科技大学篮球选项课程测试项目登记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6)目标导向教学法在高校体育选项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以河南大学公共体育篮球课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高校选项教学开展背景 |
1.1.2 目标导向教学法的来源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关于高校体育选项教学开展的相关研究 |
1.4.2 关于高校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开展的相关研究 |
1.4.3 关于目标导向教学法的相关研究 |
1.4.4 目标导向教学法在球类运动项目教学中应用的相关研究 |
1.4.5 现有文献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5.1 体育选项教学 |
1.5.2 目标导向教学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法 |
2.2.2 调查法 |
2.2.3 实验法 |
2.2.4 对比分析法 |
2.2.5 数理分析法 |
2.2.6 行动研究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目标导向教学法的教学流程创设 |
3.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差异显着性分析 |
3.2.1 实验组与对照组克托莱指数差异显着性分析 |
3.2.2 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前测成绩差异显着性对比分析 |
3.2.3 实验组与对照组篮球技术前测成绩差异显着性对比分析 |
3.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成绩差异显着性对比分析 |
3.3.1 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后测成绩差异显着性对比分析 |
3.3.2 实验组与对照组篮球技术后测成绩差异显着性对比分析 |
3.4 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后测成绩差异显着性分析与对比 |
3.4.1 实验组前测后测成绩差异显着性分析 |
3.4.2 实验组前测后测成绩变化分析 |
3.4.3 对照组前测后测成绩差异显着性分析 |
3.4.4 对照组前测后测成绩变化分析 |
3.4.5 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后测成绩差异显着性及变化对比 |
3.5 教学实验的讨论 |
3.5.1 目标导向教学法应用于高校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教学的优点 |
3.5.2 目标导向教学法应用于高校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教学的缺点 |
3.5.3 目标导向教学法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访谈提纲 |
附录B 评分标准 |
附录C 知情同意书 |
附录D 教案 |
附录E 教学进度与教学计划 |
附录F 克托莱指数基本情况描述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普通高校足球选修课采用“合作教学法”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合作的基本含义 |
2.1.2 合作教学法的基本含义 |
2.1.3 选修课的基本含义 |
2.2 合作教学法的基本要素 |
2.3 合作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2.3.1 合作教学的行为主义观 |
2.3.2 合作教学的人本主义观 |
2.3.3 合作教学的社会心理观 |
2.3.4 精细加工理论 |
2.4 合作教学法的基本策略 |
2.5 合作教学法的相关研究现状 |
2.5.1 合作教学法在体育领域的研究现状 |
2.5.2 合作教学法在足球教学的研究现状 |
2.6 传统教学法与合作教学法的关系分析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教学实验法 |
4 教学实验设计与实施 |
4.1 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的类型选择 |
4.2 教学实验的设计 |
4.2.1 教学实验设计原则 |
4.2.2 教学目标的设计 |
4.2.3 教学内容的设计 |
4.2.4 教学计划的设计 |
4.2.5 教案编写 |
4.2.6 实验环境设计 |
4.2.7 实验测试指标的设计 |
4.2.8 教学程序设计 |
4.3 教学实验的实施 |
4.3.1 教学实验前的准备 |
4.3.2 实验前测试 |
4.3.3 教学活动的实施 |
4.3.4 实验后测试 |
4.4 实验控制 |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足球基本技术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5.1.1 实验后足球基本技术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5.1.2 实验前后足球基本技术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5.1.3 足球基本技术测试结果变化原因分析 |
5.2 足球学习兴趣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
5.2.1 实验后足球学习兴趣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
5.2.2 实验前后足球学习兴趣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
5.2.3 足球学习兴趣调查结果变化原因分析 |
5.3 实验组群体凝聚力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
5.4 实验组学生对合作教学法的评价分析 |
5.5 实验后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7 致谢 |
8 参考文献 |
9 附录 |
附录A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B 身体素质和足球基本技术指标选取问卷 |
附录C 足球学习兴趣调查问卷 |
附录D 群体凝聚力调查问卷 |
附录E 合作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调查表(后测) |
附录F 问卷效度评价表 |
附录G 2017级(7.8节)足球选修课教案(实验组) |
附录H 2017级(3.4节)足球选修课教案(对照组) |
10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异步教学法在高校篮球公共体育课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以国家相关政策为依据 |
1.1.2 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需要 |
1.1.3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
1.1.4 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
1.3.1 研究的重点 |
1.3.2 研究的难点 |
1.3.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异步教学法的概念 |
2.2 异步教学法在体育领域以外的研究 |
2.3 国内有关异步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研究 |
2.4 国外有关异步教学法的研究 |
2.5 高校公共体育篮球选修课国内外研究现状 |
2.5.1 大学体育公共选修课的概念 |
2.5.2 高校篮球公选课研究现状 |
第3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测试统计结果分析 |
4.1.1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4.1.2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基本技术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4.1.3 异步教学法训练对学生篮球技术的研究分析 |
4.2 实验前后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
4.2.1 应用异步教学法对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的研究分析 |
4.3 实验后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体育课满意度分析 |
4.3.1 异步教学法对学生体育课满意程度的研究分析 |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
5.1 结论 |
5.1.1 异步教学法对学生身体素质的的提高不明显 |
5.1.2 异步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篮球基本技能 |
5.1.3 异步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兴趣 |
5.2 建议 |
5.2.1 将异步教学法在高校公共体育篮球课教学中进行推广 |
5.2.2 加大篮球教学过程中学生身体素质的练习负荷 |
5.2.3 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情境教学法在普通高校女生篮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政策背景 |
1.1.2 传统篮球教学模式存在一定局限性 |
1.1.3 女大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缺乏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2.相关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梳理与界定 |
2.1.1 情境概念 |
2.1.2 情境教学的含义 |
2.1.3 体育情境教学的含义 |
2.1.4 相关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
2.2 情境教学国内外相关研究 |
2.2.1 国外有关情境教学研究现状 |
2.2.2 国内其他学科有关情境教学研究 |
2.2.3 国内体育学科有关情境教学研究 |
2.2.4 国内篮球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的现状 |
2.2.5 研究评述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4.1.1 实验班实验前后身体素质变化分析 |
4.1.2 对照班身体素质实验前后变化分析 |
4.1.3 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4.2 实验班及对照班篮球技能的对比分析 |
4.2.1 实验班实验前后篮球技能的变化分析 |
4.2.2 对照班实验前后篮球技能的变化分析 |
4.2.3 实验班与对照班篮球技能对比分析 |
4.3 实验班与对照班体育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
4.3.1 实验班实验前后体育学习兴趣的变化分析 |
4.3.2 对照班实验前后体育学习兴趣的变化分析 |
4.3.3 实验班与对照班体育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
4.4 实验班与对照班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对比分析 |
4.4.1 实验班实验前后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变化分析 |
4.4.2 对照班实验前后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变化分析 |
4.4.3 实验班与对照班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对比分析 |
4.5 大学女生篮球课程应用情境教学法的影响因素 |
4.5.1 学生层面的影响 |
4.5.2 教师层面的影响 |
4.5.3 教学硬件设施的影响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参考文献 |
附录A 教案设计 |
附录B 体育自主学习量表 |
附录C 体育学习兴趣量表 |
(10)在初中女生篮球教学中应用运动教育模式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研究的相关概念 |
一、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 |
二、体育教学模式的分类 |
三、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概念 |
四、运动教育模式的概念界定 |
五、运动教育模式的特点 |
六、身体素质的相关解释 |
七、体育学习态度的概念 |
第二节 运动教育模式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运动教育模式在国内的发展概况 |
一、关于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 |
二、关于运动教育模式的实证研究 |
三、运动教育模式在篮球教学中的现状研究 |
四、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专家咨询法与访谈法 |
三、实验法 |
四、数理统计法 |
第四章 实验设计与实施 |
第一节 实验设计 |
一、实验假设 |
二、实验对象 |
三、实验内容 |
四、实验时间 |
五、实验测试指标 |
六、实验控制 |
七、实验的变量 |
第二节 对照班与实验班教学内容对比 |
第三节 实验班教学方案的设计 |
一、实验班教学目标 |
二、实验班教学实施过程 |
三、实验班教学方法 |
四、实验班教学设计 |
第五章 研究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一节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各项指标测试的同质性分析 |
一、实验前,两组学生篮球基本技术的统计与分析 |
二、实验前,两组学生身体素质统计与分析 |
三、实验前,两组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各维度统计与分析 |
四、实验前,两组学生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统计与分析 |
第二节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各项指标测试分析比较 |
一、实验后,两组学生篮球基本技术统计与分析 |
二、实验后,两组学生身体素质统计与分析 |
三、实验后,两组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各维度统计与分析 |
四、实验后,两组学生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统计与分析 |
第三节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各项指标测试分析比较 |
一、实验前后,两组学生篮球基本技术统计与分析 |
二、实验前后,两组学生身体素质统计与分析 |
三、实验前后,两组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各维度统计分析 |
四、实验前后,两组学生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统计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第三节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身体素质的测试指标筛选表 |
附录Ⅱ: 运动教育模式篮球单元计划 |
附录Ⅲ: 初中生体育学习态度自评量表 |
附录Ⅳ: 初中生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自评量表 |
致谢 |
四、普通高校女生篮球教学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商丘师范学院太极拳课程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D]. 王梦雅.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2)
- [2]问题式导向(PBL)教学法在普通高校篮球普修课中的应用研究[D]. 刘磊. 吉林体育学院, 2021(02)
- [3]河南大学篮球公共选项课运用PBL教学法的实验研究[D]. 王政. 河南大学, 2020(02)
- [4]“比赛教学法”在高校女生篮球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李润. 苏州大学, 2020(03)
- [5]新媒体应用于高校篮球选项课中的实验研究[D]. 吕松涛.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6]目标导向教学法在高校体育选项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以河南大学公共体育篮球课教学为例[D]. 贾永桥. 河南大学, 2020(02)
- [7]普通高校足球选修课采用“合作教学法”的实验研究[D]. 谢杰.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8]异步教学法在高校篮球公共体育课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D]. 李晟堂.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情境教学法在普通高校女生篮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陈相.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10]在初中女生篮球教学中应用运动教育模式的实验研究[D]. 陈丹.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