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重庆农业气候生产力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重庆农业气候生产力的影响

一、气候变化对重庆市农业气候生产力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雅琦[1](2021)在《近20年张家口市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主要作物产量的影响》文中认为

庞艳梅,陈超,郭晓艺,徐富贤[2](2021)在《1961—2015年西南区域单季稻生长季气候年型及其生产潜力分析》文中提出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作物气候年型以及不同气候年型下作物的生产潜力,对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61—2015年西南区域单季稻种植区316个气象台站的逐日气象资料和单季稻生产资料,利用异常度概念分析了单季稻生长季的10种气候年型,解析了不同气候年型下单季稻的气候生产潜力,并分析气候变化对单季稻生长季气候年型及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55年来西南区域单季稻生长季正常年型发生频次最高,平均21.5次,其次是少雨年型和多雨年型。从空间分布来看,正常年型多出现在云南南部和西北部、四川攀西和四川盆地南部的部分地区,少雨和多雨年型多出现在四川盆地大部和其他省市的部分地区,高温年型多出现在四川攀西地区、云南和贵州的个别地区,低温和寡照年型的空间差异不明显。(2)1961—2015年,西南区域单季稻气候生产潜力平均为7065.6 kg/hm2。与正常年相比,多雨年型气候生产潜力偏高超过10%,少雨年型偏低超过14%,降水是影响单季稻气候生产潜力的最主要因子。(3)气候变暖对西南区域单季稻生长季气候年型变化的影响最为显着。与1961—1990年相比,1991—2015年暖年增加,冷年减少。近55年来西南各省市单季稻气候生产潜力均呈下降趋势,1990年代以来暖年的增加有利于气候生产潜力的提高,而少雨和寡照年的增加是气候生产潜力总体下降的主要原因。

蒲罗曼[3](2020)在《气候与耕地变化背景下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储备资源,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种因素均可以影响粮食产量,而气候和耕地资源是决定区域粮食产量的两个基本条件。耕地变化是通过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发生改变来影响粮食产量,而气候变化改变了粮食作物生长发育中光、温、水条件,进而对粮食产量造成影响。东北地区幅员辽阔,耕地分布集中连片,气候资源丰富,粮食生产潜力巨大,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在国家粮食安全中承担重要的任务。因此,本研究以中国东北地区为研究区,通过输入气候、土壤、地形和耕地数据,利用GAEZ模型模拟了东北地区1990-2015年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大豆和水稻)的生产潜力,并与作物实际产量对比得到产量差距。接下来,采用“控制变量法”进一步单独且深入研究了1990-2015年气候和耕地变化对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最后,通过模拟东北地区2050年气候和耕地情景,实现对东北地区未来粮食生产潜力的模拟。研究结果可为相关的农业规划管理部门的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对保障未来粮食作物的增产增收和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利用GAEZ模型对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潜力进行模拟,得到东北地区三种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潜力的变化特征。1990-2015年,近一半耕地内的玉米和大豆生产潜力均有所提升,其中大部分耕地的玉米生产潜力提升1500kg/ha以上,大豆生产潜力提升500-1500kg/ha。水稻生产潜力在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提升1500kg/ha,而在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东四盟大部分地区有所下降。通过比较三种粮食作物的实际单产与潜在单产,可知东北地区40个市中,玉米实际与潜在产量的比例大于80%的市有22个,大豆为19个,水稻高达30个,说明东北地区大部分市的旱地和水田的利用率较高,且具有较高的人为投入与先进的管理措施。但仍有个别市的粮食产量差距较大。(2)通过将GAEZ模型估算的粮食生产潜力与农业遥感技术方法估算而来的作物产量进行相关性和空间差异性分析,计算得到玉米、大豆和水稻的两种产量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66、0.64与0.72,两种产量结果之间的线性相关性较强。通过空间差异性分析发现,由于2015年东北地区旱地中精确的作物种植布局是未知的,通过将2015年东北地区旱地中的NPP全部转化为玉米产量,则大部分地区YGAEZ高于YNPP;而将2015年东北地区旱地中的NPP全部转化为大豆产量,则大部分地区YGAEZ比YNPP低,尤其在三江平原区部分地区、松嫩平原区与辽河平原区,YGAEZ比YNPP低2000-4000kg/ha。将水田中的NPP转化为水稻产量后,大部分地区的YGAEZ比YNPP低2000kg/ha以内。(3)在研究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时发现,玉米和大豆生产潜力的变化与太阳辐射量、相对湿度、雨天频率和降雨量的变化呈现较为明显的正相关性,但与风速、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的变化的相关系数约-0.30,呈现较为明显的负相关。水稻生产潜力的变化在前一时段也与太阳辐射量、相对湿度、雨天频率和降雨量的变化呈较为明显的正相关,但后一时段与平均最高气温和太阳辐射的变化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和雨天频率呈负相关。(4)本研究分析了1990-2015年东北地区旱地和水田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特征。1990-2000年,大规模的毁林毁草开垦的现象较为严重,水田和旱地的相互转化也较为剧烈。旱地面积净增加293.51万公顷,总增加431.28万公顷,其中林地与草地转化为旱地的面积占全部旱地总增加面积的77.05%。水田的面积净增加67.89万公顷,总增加138.77万公顷,主要由旱地、未利用地和草地转化而来。2000-2015年,退耕还林还草现象明显,但水田和旱地转化仍十分剧烈。旱地的面积净减少148.78万公顷。旱地总流失741.62万公顷,转化为林地、水田和草地的面积占据所有旱地流失面积的74.10%。水田的面积净增加104.38万公顷,总增加262.19万公顷,大部分水田仍由旱地转化而来。在研究耕地变化对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潜力的影响时,发现前10年东北地区玉米和大豆潜在总产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开垦大量天然林地与草地资源,以及水田的转化导致的旱地面积的大量增加。后15年玉米和大豆潜在总产量仍有所增加的主要原因为水田、林地和草地转化成优质旱地。1990-2015年两个时段东北地区水稻潜在总产量的增加均主要归因于旱地和未利用地向水田的转化导致水田面积大量增加。(5)本研究将CMIP5中的12种大气环流模型的未来气候模拟数据利用多模式集合方法进行简单平均,得到东北地区2050年生长季内六种气候变量的模拟结果。然后,利用CA-Markov模型预测了2050年东北地区土地利用情景。最后,利用GAEZ模型模拟了东北地区2050年气候和耕地条件下三种粮食作物的生产潜力。研究发现,东北地区三种粮食作物的潜在单产和潜在总产量均有所提升,且RCP4.5情景比RCP6.0情景的气候条件更有利于粮食作物生长。因此,未来需要尽量将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在RCP4.5情景范围内,同时注重提升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这样才能在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础之上,保证东北地区的粮食安全。

金垚,熊士斌,刘琰琰,张玉芳,上官昌贵[4](2019)在《基于GIS的旺苍县红心猕猴桃生态适宜性区划》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利用旺苍县及其周边24个站点1971-2017年气候资料,以及旺苍地区土壤资料、地形资料,根据红心猕猴桃生长发育对气候、土壤、地形等环境因子要求,建立区划指标体系,旨在填补当地研究空白,为旺苍红心猕猴桃产业发展布局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250000DEM数据,利用GIS技术,建立小网格推算模型,对红心猕猴桃各区划指标进行网格推算及空间分析,按照不适宜、次适宜、适宜3个等级,对旺苍县红心猕猴桃种植适宜性进行区划。[结果]红心猕猴桃种植最适宜区域面积为208.53 km2,主要分布在旺苍县东北部檬子乡、英萃镇、正源乡斜线上,东西向槽谷地区的东侧,以及南部农建乡、化龙乡等地区;红心猕猴桃种植次适宜区域面积为597.15 km2,主要集中在旺苍县南部,适宜区周围。[结论]本文综合考虑了气候、土壤、地形3种生态因素,充分结合旺苍县本地实际,采用指标分级法,得出了详细、直观的结果,能够为当地政府、决策部门和企业规划管理红心猕猴桃产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俞书傲[5](2019)在《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 ——以浙江为例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以气温升高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着区,1951~2017年我国升温率达到了每10年0.24℃,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我国是人多地少的人口大国,保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的稳定增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尤其口粮安全,一直是我国农业政策的核心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农业的区域格局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经济最发达的沿海省份之一,浙江已从过去的粮食主产区转变为主销区,如何实现浙江等主销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稳定增长,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浙江省委省政府于2016年提出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的不利影响,增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高省内农业生产稳定性。因此,在此背景下,研究气候变化对浙江农业的影响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全面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基于1987~2016年气候数据,首先采用气候倾向率和Mann-Kendell气候突变检验等气候统计学方法,刻画了过去30年浙江气温、降水量和日照等三大气候要素的变化特征;然后运用H-P滤波分析技术,对浙江水稻(早稻和中晚稻)、小麦、玉米、大麦、大豆、薯类和油菜等8种主要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分解为趋势单产和气候单产,并根据相对气候产量、平均减产率和减产变异系数等指标来分析气候变化对浙江主要农作物生产波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基于1996~2015年全省73个县(区、市)的农业投入产出数据和17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气候数据,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构建了包含气候要素、社会经济要素和生产投入要素的空间误差面板模型,实证分析气温、降水和日照等气候因素变化以及极端高温(低温)和极端降水等极端气候事件对浙江8种主要农作物生产的边际影响。进一步地,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理论,运用DEA-Malmquist方法,实证估计了考虑气候要素变化情况下的浙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技术进步指数、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并与不考虑气候要素变化情况下的浙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对比分析,以反映气候变化对浙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上述实证研究结果,本文进一步提出浙江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1)气温升高已经成为浙江最近30年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增温速率达到了 0.42℃/10a,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降水量和日照均值未出现明显变化,但存在一定的年际波动及地区和季节差异。(2)近30年气候变化对浙江不同农作物单产波动的影响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水稻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小,气候歉年和灾年次数最少;而玉米、小麦、大麦和油菜等旱田作物的气候灾年数量较多,气候平均减产率较高,减产变异系数也高于其他作物,受气候变化冲击影响较大。(3)不同气候要素变化对不同农作物单产的边际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生长期有效积温变化对早稻、中晚稻、小麦和油菜单产的影响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态势,气温每升高1℃对这4种作物将分别增产3.61%~4.42%、2.95%~3.64%、3.12%~3.63%和 1.14%~2.18%。有效积温对玉米和大豆单产的影响显着为负,但气温每升高1℃可使玉米和大豆减产不大。生长期降水量对小麦、大麦、薯类和大豆单产的影响也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态势,其中降水量增加对薯类单产的边际增产效应最明显。生长期降水量对早稻、中晚稻和玉米单产的影响显着为负。生长期日照时长对所有农作物单产的影响并不明显。(4)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作物单产的负面影响非常明显,其中极端高温天数每增加]天,可使早稻和中晚稻分别减产3.9%~5.1%和2.3%~2.8%,极端低温天数每增加1天,油菜将减产0.5%~0.8%;中晚稻平均每年因生长期内极端降水减产的幅度也达到了 14.1-17.7公斤/亩。(5)农作物生产中的自然适应和人为适应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增产或减产影响,提高农作物单产稳定性;化肥、机械和灌溉等生产要素投入与温度和降水变化之间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而与日照的关系并不明显。(6)气候变化阻碍了浙江农业生产前沿面的提升,对浙江农业TFP产生负面影响,并在省内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平原地区农业TFP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程度大于沿海地和山地丘陵地区,这意味着忽略气候变化因素可能会高估浙江农业TFP。随时间推移,气候变化对浙江农业TFP的负面影响呈现出覆盖面扩大、程度增强的趋势,这意味着未来气候变化对浙江农业TFP的不利影响可能会进一步加深。(7)为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的不利影响,本文提出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促进农业稳产增产,改进田间管理技术、缓解极端天气影响,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户适应能力和完善气候预警机制、做好事前事先应对等四方面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贡献是:(1)在研究内容上,本文以8种农作物为研究对象,揭示了气候变化对不同农作物生产的影响差异;同时本文以浙江为例研究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问题,拓展了现有相关研究,研究结果更具现实针对性。(2)在研究视角上,本文从单产波动性、单产边际影响和农业TFP等3个方面来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问题,拓展了现有研究主要从单产边际影响视角来研究的局限性。(3)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一方面引入农学和气候学领域中的概念与方法分析气候变化条件下农作物单产波动性,另一方面构建了包含标准化空间权重矩阵的空间误差面板模型来实证估计气候变化对农作物单产的边际影响,同时还将气候变化因素引入了农业TFP的研究,考察了气候变化对农业TFP的影响问题,这在现有研究中尚不多见。

聂选华[6](2019)在《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研究》文中提出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在不同时空范围内呈现出普遍性、连续性、积累性和重叠交错的分布特征,灾害的持续性和衍生性造成饥荒蔓延。面对严重的灾荒,清朝政府和云贵地方当局以国家完备的荒政制度为蓝本,积极开展灾荒赈济工作。荒政作为清代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国家府库银钱和粮食等救灾物资的调拨,灾荒赈济举措的协调推行,以及云贵地区毗邻省区之间赈灾物资的应急补给,较大程度上拓展了云贵地区被灾民众的生存空间。清代国家荒政的制度化和灾荒赈济实践路径的系统化,为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和灾后重建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朝统治者高度重视对云贵地区灾荒期间的社会治理和经营,清朝中央政权在云贵地区的设治经营及自上而下的“国家化”进程,为云贵地方的灾荒治理提供了制度支撑。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不同程度地加剧了云贵两省自然灾害暴发的频次,并对清政府加强西南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的进程造成影响。荒政制度作为清代国家治理西南边疆的重要路径,为清朝中央政权巩固和经营西南边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代云贵地区与周边乃至中原地区的灾赈资源整合与融通,加强了清政府在西南边疆灾荒治理期间的协调联动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并从根本上加快了清代国家“一体多元”的发展进程。边疆治理是当前学界研究的理论与现实热点议题之一。本文以清代云贵地区作为研究的特定时段和区域,以清代国家灾荒赈济的社会治理及其效应为研究对象,对西南边疆地区灾荒期间社会治理的国家应急响应能力进行分析,以多角度地认识清代云贵地区灾荒赈济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各个面向。同时,基于清代云贵地区灾荒赈济的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深入分析清代国家的西南边疆治理能力和基本谱系,对清代国家的西南边疆治理体系以及云贵地区的底层认同和国家认同进行探讨,藉此系统阐释清代灾荒赈济在西南边疆地区社会治理过程中得到深入施行的深层机理和积极效应。

詹鑫[7](2018)在《中国北方地区马铃薯气候适宜性及气候变化对其产量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气候变暖已对世界农业生产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世界主要粮食作物和重要经济作物之一的马铃薯,气候因素也是制约其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从把握区域气候资源、保护北方地区马铃薯产业及实现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初衷出发,在充分考虑作物与气象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卡尔曼滤波法改进气象产量分离的统计学方法。通过对北方地区气候资源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并结合马铃薯生长的气候适宜性模型和气象产量的分离方法,探讨北方地区气候变化与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之间的关系,分析北方地区马铃薯生长的气候适宜性并找出该地区气候变化对马铃薯生长和产量形成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北方地区与马铃薯产量相关性突出(显着的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的主要气候要素为:气温、降水、光照时数,其次为潜在蒸散量、太阳辐射等。(2)北方地区五十年内平均气温显着上升,光照时数和太阳辐射量下降趋势显着,年降水量和潜在蒸散量变化幅度小。具体而言,年平均气温从1965年17.52℃上升到2014年18.51℃,增温时期主要集中在20世纪70和90年代,温度变化不稳定且变化幅度大;年降水量在时间上总体呈现小幅度下降的趋势,年际间波动变化大,空间分布上高降水量区域范围在缩小,但总体年降水量在增多;从光照条件看,光照时数一直处于显着的波动下降趋势,平均光照时数从1965年8.67小时下降到2014年7.33小时,并在20世纪60-70年代下降幅度最为明显;潜在蒸散量变化不大,而太阳辐射量则一直处于下降趋势。(3)研究区气候适宜度总体在波动中小幅上升,上升了0.01。表明气候变化对于马铃薯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起到有利的作用。北方地区马铃薯生长的气候适宜度从时间上看,温度、降水适宜度都在下降,分别从0.876下降到0.870、从0.461下降到0.443,降水仍是研究区马铃薯生长的主要气候制约因素。光照适宜度从0.732上升到了0.767,综合适宜度从0.704上升到了0.708;就空间分布而言,温度、降水、光照和综合的适宜种植区均有向西、向南扩展的趋势,这将为广大地区的马铃薯种植和生产提供良好气候环境;就生育期而言,播种-出苗期在温度、光照和综合适宜度方面均表现出上升趋势,出苗-开花期除光照适宜度和综合适宜度外均表现出下降趋势,开花-成熟期除光照适宜度和综合适宜度外均表现为下降趋势。(4)北方地区气候变化引起马铃薯生育期缩短。表现在马铃薯播种期提前,开花期和成熟期延迟。研究发现随着年平均气温的升高,播种期逐渐提前,但出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则出现推迟的现象。伴随年降水量的增加播种期呈现推迟的趋势,而其他生育期却提前了。具体而言,降水量对马铃薯生育期的影响比温度的影响更大。平均气温每升高1℃播种期提前0.51天,开花期推迟0.15天,出苗期推迟0.38天,成熟期推迟0.25天。年平均降水量每增加1mm,播种期推迟0.15天,出苗期提前0.23天,开花期提前1.01天,而成熟期提前0.40天。(5)区域气候变化对马铃薯产量影响比较显着,1985-2014气候丰产年远多于气候减产年,气候变化主要起到正面的影响。气候变化的影响呈现出时间上和地域上的差异性:30年来甘肃省气候影响因子波动在-0.20-0.20之间,内蒙古自治区气候影响因子波动在-0.30-0.80之间。表明内蒙古马铃薯产量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比甘肃省更为明显,波动幅度也更为剧烈。而后期两省气候影响因子和气象产量逐年趋近于0,气候条件对两省马铃薯产量的控制力在下降,但其控制力对内蒙古下降的幅度较对甘肃的更小。(6)运用卡尔曼滤波法分离气象产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适用性。在对比5a滑动平均法基础上,两种方法均通过了显着性检验;卡尔曼滤波法分离的气象产量与各个主要气候要素之间均呈现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328、0.302、-0.522,相邻城市气象产量变化也呈现相关关系;对比模拟的气候丰产、减产年情况也与历史气象数据、马铃薯生长需求相吻合。表明卡尔曼滤波法模拟的气象产量与实际情况具有一致性,能够更好的模拟气象产量。

韩芳玉[8](2018)在《气候变化对中国水稻生产力的影响研究:时序演进、空间异质与对策建议》文中认为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全球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给人类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产生了灾难性影响,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农业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最为敏感和脆弱的领域。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农业的光照、温度、降水等自然条件,增加了粮食生产的不稳定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保障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是关乎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水稻作为我国三大主粮之一,近年来呈现极不稳定的生产态势。1997-2004年我国稻谷产量连续7年下滑,由20073.48万吨下降到17908.76万吨,降幅达12%;2004-2015年尽管水稻总体产量实现了“十二连增”,但是增产幅度却存在不同程度的递减。我国政府历来重视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提高,“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在谈乡村振兴问题时也指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此背景下,探究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调整农业发展战略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许多学者从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角度展开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学界普遍达成的共识是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究竟是正是负?”“是否存在非线性影响?”“不同品种的粮食作物影响程度有何不同?”“是否存在区域差异?”等一系列问题由于研究学科和研究对象的不同,学界对此尚存争议。基于以上背景和问题,本研究以气候变化对中国水稻生产力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确定本文的研究内容;接着对国内外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和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最后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和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实证部分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按时序演进和空间差异两个维度对1978-2015年的降水量、日照时长及气温等气象数据和稻谷、早稻、中稻和一季晚稻及双季晚稻等投入产出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阐明其变化特征及发展趋势;第二,以C-D模型为基础,将气候变量引入模型,构建“经济-气候”新模型,就气候变化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最后,根据定性定量分析的结果,从“适应”和“减缓”两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孙爽[9](2018)在《中国不同区域冬小麦产量潜力及资源利用效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人口和粮食刚性需求增加、作物产量提升缓慢甚至发生停滞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升粮食产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既是关系到粮食安全的国家重大需求,也是科学研究中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小麦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如此严峻的形势下,解析我国不同冬麦区内冬小麦产量的限制因子及其限制程度,明确各区域小麦资源利用效率,对提升小麦产量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以我国冬小麦主产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农业气象观测站数据对农业生产系统模拟模型APSIM进行参数调整和验证,利用调参验证后的APSIM模型,考虑了不同区域间的品种更替特征,模拟分析了 1981-2015年研究区域内光温、光温水、光温水土肥潜在产量以及实际产量的高产稳产性及适宜性分布特征,定量了水分、土壤和氮肥、农户管理水平及农业技术等因素对实际产量高产性和稳产性的影响程度,并进一步评价了各冬麦区不同层次产量条件下冬小麦的资源利用效率。主要结论如下:(1)APSIM-Wheat模型对光能利用效率RUE(Radiation use efficiency)比较敏感。依据前人研究方法对各冬麦区典型站点RUE进行校验,RUE校验后模型模拟的光温潜在产量提升显着,其中冬小麦生长季内平均散射辐射比例较大的武汉(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郑州(黄淮冬麦区)产量分别提升20.1%和14.9%,散射辐射比例较小的昆明(西南冬麦区)和北京(北部冬麦区)分别提升7.9%和7.6%。(2)我国冬小麦光温潜在产量的最适宜区主要分布于黄淮冬麦区的山东、河北东南部、河南西北部,以及西南冬麦区的云南北部和四川南部地区;雨养/灌溉潜在产量的最适宜区主要分布于北部冬麦区的辽宁南部,以及黄淮冬麦区的山东、河北东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河南北部、山西南部和陕西中部地区;气候土壤氮肥潜在产量的最适宜区主要分布于北部冬麦区的辽宁南部,黄淮冬麦区的山东南部、河南大部分地区和陕西东南部;实际产量的最适宜区主要分布于北部冬麦区东部,黄淮冬麦区东部的山东省西部、河南省北部和江苏省北部,西南冬麦区内四川省中部及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省中部。(3)水分、土壤和氮肥以及农户管理水平及农业技术对研究区域内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程度分别占冬小麦光温潜在产量的19.8%、11.1%和30.9%;土壤和氮肥以及农户管理水平及农业技术使冬小麦产量的变异系数增加了 5.2%和0.7%,水分使冬小麦产量的变异系数降低了 1.5%。就整个研究区域以及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而言,农户管理水平及农业技术是影响冬小麦产量高产稳产性的主要因素;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水分是影响冬小麦产量高产性的主要因素,农户管理水平及农业技术是影响产量稳产性的主要因素;在西南冬麦区,农户管理水平及农业技术是影响冬小麦产量高产性的主要因素,水分是影响冬小麦产量稳产性的主要因素。(4)研究区域内不同冬麦区之间冬小麦生长季内的光能利用效率和热量利用效率为北方高于南方。水分利用效率仅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表现为在光温水土肥生产水平下最大,说明该区域高产高效水肥管理技术提高了冬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而其他冬麦区不同生产水平下的水分利用效率无一致性规律;水分利用效率在不同冬麦区之间表现为北部冬麦区最小,西南冬麦区最大。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效率均表现为光温水土肥生产水平下最高;不同冬麦区之间表现为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高于西南冬麦区。

陈建美,刘飞,刘晓冉,张琦,刘思梦[10](2018)在《重庆市铜梁区农业气候资源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利用1987—2017年铜梁区逐日平均气温、降水量等气象资料,统计铜梁区农业气候生产潜力,分析铜梁区光能、热能、水资源以及气象灾害情况。结果表明,近31年铜梁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无霜期长,区域性气候有所差异,便于发展立体农业。区境内海拔低于400 m的地区可适宜发展一些对光温条件要求较低的热带作物、果品、林木等,其余地区可发展喜温作物。

二、气候变化对重庆市农业气候生产力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气候变化对重庆市农业气候生产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1961—2015年西南区域单季稻生长季气候年型及其生产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数据来源
    1.2 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异常度及等级划分
    1.3 降水异常度及等级划分
    1.4 农作物气候年型的划分
    1.5 气候生产潜力
2 结果分析
    2.1 西南区域单季稻生长季的气候年型
    2.2 西南区域单季稻生长季不同气候年型下的气候生产潜力
    2.3 气候变化背景下西南区域单季稻生长季气候年型及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特征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3)气候与耕地变化背景下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粮食生产潜力估算研究进展
        1.2.2 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2.3 未来气候与土地利用分布情景模拟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准备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环境
        2.1.2 人文环境
    2.2 数据收集与处理
        2.2.1 气候数据
        2.2.2 地形数据
        2.2.3 土壤数据
        2.2.4 土地利用数据
        2.2.5 社会经济数据
        2.2.6 自然-人文数据库集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全球农业生态区划模型
    3.1 GAEZ模型简介
    3.2 GAEZ模型的计算过程
        3.2.1 农业-气候数据分析
        3.2.2 生物量和产量计算
        3.2.3 农业-气候限制
        3.2.4 农业-土壤地形适宜性
        3.2.5 农业-气候与土壤评估集成
        3.2.6 作物潜在生产力
    3.3 GAEZ模型的输入与输出
        3.3.1 GAEZ模型的输入
        3.3.2 GAEZ模型的输出
    3.4 GAEZ模型估算结果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粮食生产潜力变化及与实际产量的差距分析
    4.1 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
    4.2 近25 年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潜力变化
        4.2.1 近25 年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潜力时间变化特征
        4.2.2 近25 年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潜力空间变化特征
    4.3 粮食生产潜力与实际产量的差距分析
        4.3.1 粮食实际产量与生产潜力的差距
        4.3.2 粮食实际产量与生产潜力的差距分析的局限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GAEZ模型与农业遥感估算作物产量的对比
    5.1 农业遥感估算作物产量的原理
    5.2 VPM模型介绍
    5.3 耕地NPP及作物产量估算
    5.4 GAEZ模型与农业遥感估算的作物产量结果对比
        5.4.1 GAEZ模型与农业遥感估算的作物产量相关性分析
        5.4.2 GAEZ模型与农业遥感估算的作物产量空间差异性分析
        5.4.3 两种作物产量估算方法对比研究的局限性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气候与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
    6.1 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
        6.1.1 1990-2015年东北地区气候变化
        6.1.2 1990-2015年气候变化条件下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潜力变化
        6.1.3 1990-2015年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
    6.2 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
        6.2.1 1990-2015年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及分布变化特征
        6.2.2 1990-2015年耕地变化条件下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潜力变化
        6.2.3 1990-2015年耕地变化对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未来气候与耕地情景下粮食生产潜力模拟
    7.1 未来气候情景模拟
        7.1.1 未来气候模型模拟结果
        7.1.2 东北地区未来气候变化模拟
    7.2 未来耕地情景模拟
        7.2.1 CA-Markov模型
        7.2.2 基于CA-Markov模型的 2050年东北地区土地利用现状模拟.
    7.3 未来气候及耕地情景下粮食生产潜力模拟
        7.3.1 2050年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潜力模拟
        7.3.2 2015- 2050年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潜力变化模拟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8.2.1 研究不足
        8.2.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 ——以浙江为例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数据来源
    1.4 论文框架结构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极端天气与气候变化
        2.1.2 趋势产量与气候产量
        2.1.3 有效积温与活跃积温
    2.2 理论基础
        2.2.1 气候统计学理论
        2.2.2 农业生产经济学理论
        2.2.3 气候变化经济学理论
        2.2.4 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
        2.2.5 全要素生产率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气候变化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影响
        2.3.2 气候变化对农业种植制度的影响
        2.3.3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2.3.4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2.3.5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主要研究方法
        2.3.6 总结性述评
3 浙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3.1 浙江地理与气候概况
    3.2 分析方法与数据来源
        3.2.1 气候倾向率
        3.2.2 Mann-Kendall气候突变检验
        3.2.3 数据来源
    3.3 气温变化特征
        3.3.1 年际变化
        3.3.2 季节变化
    3.4 降水变化特征
        3.4.1 年际变化
        3.4.2 季节变化
    3.5 日照变化特征
        3.5.1 年际变化
        3.5.2 季节变化
    3.6 本章小结
4 浙江农作物生产波动性研究:基于气候单产视角
    4.1 农作物生产现状
        4.1.1 种植面积和产量变化
        4.1.2 单产变化
    4.2 分析思路与方法
        4.2.1 分析思路
        4.2.2 单产分解
        4.2.3 气候减产分析
    4.3 研究结果
        4.3.1 趋势单产
        4.3.2 气候单产
        4.3.3 气候减产
    4.4 本章小结
5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研究:基于边际影响视角
    5.1 实证策略
        5.1.1 空间相关性检验
        5.1.2 空间误差面板模型
        5.1.3 考虑适应性的模型
    5.2 变量与数据
        5.2.1 变量设置
        5.2.2 数据来源
        5.2.3 描述性统计
    5.3 结果及讨论
        5.3.1 空间相关性:Moran's Ⅰ指数
        5.3.2 空间误差面板回归结果
        5.3.3 适应性回归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气候变化对浙江农作物生产的影响研究:基于农业TFP视角
    6.1 影响机制
    6.2 研究方法
        6.2.1 DEA-Malmquist指数法
        6.2.2 考虑气候因素的改进
    6.3 变量与数据
        6.3.1 变量设置
        6.3.2 数据来源
        6.3.3 描述性统计
    6.4 结果及讨论
        6.4.1 全省农业TFP分解及其变化趋势
        6.4.2 分地区农业TFP分解及其变化趋势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启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政策启示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6)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灾荒史研究的问题导向及既有研究成果
    三、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五、创新与写作基本思路
第一章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发生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发生的自然因素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
        二、气候变迁的驱动
        三、生态环境变迁的负面效应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发生的社会因素
        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化
        二、云贵地区民族起义的扰动
        三、西方近代化势力的入侵
第二章 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差异
        一、气象灾害
        二、地震灾害
        三、地质灾害
        四、疫疾灾害
        五、农作物病虫害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产生的后果及影响
        一、灾害对云贵地区农业生产的冲击
        二、灾害对云贵地区财政经济的损耗
        三、灾害对云贵地区民众生活的扰动
        四、灾荒对云贵地区社会文化的影响
第三章 清代云贵地区荒政制度的施行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荒政的基本程序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报灾
        二、清代云贵地区的勘灾
        三、清代云贵地区的审户
        四、清代云贵地区的发赈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救灾的基本措施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蠲免
        二、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
        三、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借贷
        四、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抚恤
第四章 清代云贵地区的备荒仓储制度建设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常平仓建设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常平仓设置
        二、云贵地区常平仓的功能
        三、云贵地区常平仓的管理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社仓建设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社仓设置
        二、清代云贵地区社仓的功能
        三、云贵地区社仓的管理
    第三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义仓建设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义仓建设
        二、清代云贵地区义仓的功能
        三、清代云贵地区义仓的管理
    第四节 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建设
        一、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推行的原因
        二、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的建设
        三、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的实践成效
第五章 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赈实践路径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官方救灾实践路径
        一、减免额赋以纾民困
        二、平粜米谷以平市价
        三、赈给银米以裕口食
        四、鼓励垦殖以补种杂粮
        五、捐给养廉银两以资赈济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民间救灾实践路径
        一、地方官宦倾力捐输
        二、民间绅商慷慨捐赀助赈
        三、民众祭拜神灵以禳弥消灾
    第三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灾后恢复重建实践
        一、修缮城墙以资扞卫
        二、疏挖河道以广“东作”
        三、修复桥梁设施以利行旅
        四、修复盐井以利税课征收
第六章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赈济案例探讨
    第一节 危机与应对:清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害救济
        一、清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情
        二、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害赈济
        三、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后重建
    第二节 清光绪朝云南昭通以工代赈的实践路径及成效研究
        一、清朝“以工代赈”在西南边疆实施的原因
        二、光绪十八年昭通府“以工代赈”实践的主导措施
        三、光绪十八年昭通府“以工代赈”实践的辅助举措
        四、光绪十八年昭通府“以工代赈”实践的社会成效
    第三节 清代贵州“新疆”地区自然灾害应急响应
        一、清代贵州“新疆”的开辟
        二、清代贵州“新疆”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的背景
        三、清代贵州“新疆”地区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四、清代贵州“新疆”地区的自然灾害应急响应
第七章 清代云贵地区灾赈实践的区域联动效应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灾赈实践的区域协调联动
        一、云贵地区灾赈物资的应急调运和供给
        二、云贵地区灾荒赈济的“国家干预”
        三、云贵地区灾赈期间的乡村秩序维系
    第二节 清光宣时期云南灾赈近代化转型的联动效应
        一、清光宣时期云南灾赈近代化转型的困境
        二、清光宣时期云南的灾赈近代化转型路径
        三、清光宣时期云南灾赈近代化转型的社会效应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及荣获奖励情况
致谢

(7)中国北方地区马铃薯气候适宜性及气候变化对其产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气候变化研究
        1.2.2 气候—作物相关关系研究
        1.2.3 马铃薯气候特性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1.2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2.2 数据的来源和预处理
        2.2.1 数据来源
        2.2.2 数据预处理
        2.2.3 研究站点的选取
    2.3 研究方法
        2.3.1 潜在蒸散量模型
        2.3.2 克里金插值法
        2.3.3 太阳辐射量的计算
        2.3.4 马铃薯气候适宜性评价模型
        2.3.5 气象产量分离模式
        2.3.6 卡尔曼滤波法
        2.3.7 突变检测方法
        2.3.8 双变量相关分析
3 北方马铃薯生育期内主要气候资源及变化
    3.1 影响北方地区马铃薯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气候要素
    3.2 马铃薯生育期内平均气温的时空变化
        3.2.1 马铃薯生育期内平均气温的时间变化
        3.2.2 马铃薯生育期内平均气温的空间变化
    3.3 马铃薯生育期内降水量的时空变化
        3.3.1 马铃薯生育期内降水量的时间变化
        3.3.2 马铃薯生育期内降水量的空间变化
    3.4 马铃薯生育期内光照时数的时空变化
        3.4.1 马铃薯生育期内光照时数的时间变化
        3.4.2 马铃薯生育期内光照时数的空间变化
    3.5 马铃薯生育期内其他气候要素
        3.5.1 马铃薯生育期内潜在蒸散量
        3.5.2 马铃薯生育期内太阳辐射量
    3.6 小结
4 北方地区马铃薯气候适宜性及其时空变化
    4.1 温度适宜度及其变化
    4.2 降水适宜度及其变化
    4.3 光照适宜度及其变化
    4.4 综合气候适宜度及其变化与适宜性区划
    4.5 小结
5 气候要素对马铃薯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
    5.1 气候要素对马铃薯生育期的影响
        5.1.1 平均气温对马铃薯生育期的影响
        5.1.2 年降水量对马铃薯生育期的影响
    5.2 气候要素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5.2.1 气候条件下北方地区马铃薯产量变化
        5.2.2 北方马铃薯优势产区气象产量的分离
    5.4 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讨论
        6.1.1 卡尔曼滤波法气象产量分离适用性分析
        6.1.2 主要气候要素及变化
        6.1.3 马铃薯气候适宜性
        6.1.4 马铃薯生育期与气象产量
    6.2 主要结论
    6.3 不足之处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8)气候变化对中国水稻生产力的影响研究:时序演进、空间异质与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概念界定与指标选取
        1.2.1 气候变化
        1.2.2 粮食生产力
    1.3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1.3.1 研究对象
        1.3.2 数据来源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6.1 可能的创新点
        1.6.2 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2.1.2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2.1.3 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评估方法
        2.1.4 文献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生产函数理论
        2.2.2 生产要素理论
        2.2.3 公共产品和外部性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中国气候变化和水稻生产力的时空演进特征分析
    3.1 1978-2015年中国气候变化特征
        3.1.1 降水量变化特征
        3.1.2 日照时长变化特征
        3.1.3 气温变化特征
    3.2 1978-2015年中国水稻总产量变化特征
        3.2.1 稻谷产量变化特征
        3.2.2 早稻产量变化特征
        3.2.3 中稻和一季晚稻产量变化特征
        3.2.4 双季晚稻产量变化特征
    3.3 1978-2015年中国水稻单产和播种面积变化特征
        3.3.1 水稻单产变化特征
        3.3.2 水稻播种面积变化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气候变化对中国水稻单产的影响分析
    4.1 模型构建
        4.1.1 理论模型设定
        4.1.2 实证模型构建
        4.1.3 变量处理与描述
    4.2 实证模型结果分析
        4.2.1 气候变化对水稻单产的影响
        4.2.2 气候变化对水稻单产影响的区域异质性
    4.3 本章小结
5 基本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基本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适应气候变化”维度
        5.2.2 “减少碳排放”维度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国不同区域冬小麦产量潜力及资源利用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
    2.2 数据来源
    2.3 研究方法
    2.4 数据计算与结果表达
第3章 农业生产系统模型(APSIM)有效性验证
    3.1 APSIM模型简介
    3.2 农业生产系统模型(APSIM)初始化
    3.3 APSIM模型的参数调试和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冬小麦不同生产水平下潜在产量高产稳产性及适宜性分析
    4.1 冬小麦光温潜在产量高产稳产性及适宜性分析
    4.2 冬小麦雨养/灌溉潜在产量高产稳产性及适宜性分析
    4.3 冬小麦气候土壤氮肥潜在产量高产稳产性及适宜性分析
    4.4 冬小麦不同生产水平下潜在产量适宜区变化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冬小麦实际生产水平下产量高产稳产性及适宜性分析
    5.1 冬小麦主产区实际生产条件特征
    5.2 冬小麦实际产量时空分布特征
    5.3 冬小麦实际产量高产稳产性空间分布特征
    5.4 各因素对冬小麦实际产量高产稳产性的影响程度解析
    5.5 实际产量的适宜区分布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冬小麦不同生产水平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6.1 光能利用效率
    6.2 热量资源利用效率
    6.3 水分利用效率
    6.4 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效率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讨论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重庆市铜梁区农业气候资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气候概况
2 农业气候资源评价
    2.1 光能资源
    2.2 热量资源
    2.3 水资源
3 主要气象灾害分析
    3.1 干旱
        3.1.1 春旱。
        3.1.2 夏旱。
        3.1.3 伏旱。
    3.2 洪涝
    3.3 低温阴雨
        3.3.1 春季的低温阴雨。
        3.3.2 初夏的低温阴雨。
        3.3.3 秋季的低温阴雨。
    3.4 寒潮
    3.5 冰雹
4 结论

四、气候变化对重庆市农业气候生产力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近20年张家口市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主要作物产量的影响[D]. 李雅琦. 宁夏大学, 2021
  • [2]1961—2015年西南区域单季稻生长季气候年型及其生产潜力分析[J]. 庞艳梅,陈超,郭晓艺,徐富贤. 自然资源学报, 2021(02)
  • [3]气候与耕地变化背景下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潜力研究[D]. 蒲罗曼. 吉林大学, 2020(08)
  • [4]基于GIS的旺苍县红心猕猴桃生态适宜性区划[J]. 金垚,熊士斌,刘琰琰,张玉芳,上官昌贵. 西南农业学报, 2019(09)
  • [5]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 ——以浙江为例的实证研究[D]. 俞书傲. 浙江大学, 2019(02)
  • [6]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研究[D]. 聂选华. 云南大学, 2019(09)
  • [7]中国北方地区马铃薯气候适宜性及气候变化对其产量影响的研究[D]. 詹鑫.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8]气候变化对中国水稻生产力的影响研究:时序演进、空间异质与对策建议[D]. 韩芳玉. 华中农业大学, 2018(01)
  • [9]中国不同区域冬小麦产量潜力及资源利用效率研究[D]. 孙爽. 中国农业大学, 2018(01)
  • [10]重庆市铜梁区农业气候资源分析[J]. 陈建美,刘飞,刘晓冉,张琦,刘思梦. 安徽农业科学, 2018(10)

标签:;  ;  ;  ;  

气候变化对重庆农业气候生产力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