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淮阴地区4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治疗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夏娜[1](2013)在《福建省2007-2011年新生儿死亡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课题立足于福建省建成新生儿救护网络,分析近五年内新生儿死亡现状,进而分析影响新生儿死亡的原因,探讨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措施,达到降低新生儿死亡的政策合理化。研究方法应用文献分析、半结构式访谈、观察法收集监测数据,并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研究结果1.2009年全省的新生儿死亡率与2001年比较,下降了67.2%,年平均下降速率达到11.6%。2.死亡新生儿出生体重构成中,“3000-”组所占比例为32.8%;出生体重不足2500g的新生儿所占比重合计为65%。3.新生儿死亡出生日龄分组中,“<7天”所占比例最大达到75.7%。4.新生儿死亡出生地点在乡(街道)卫生院出生的比例由2008年的17.0%降低到2011年的8.0%,而在省(市)医院出生的比例则由2007年的19.7%增长到2011年的30.1%,但除2011年外,农村地区仍有近3%的死亡新生儿出生在家中或途中。5.新生儿前5位主要死亡原因分别是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其它先天异常、先天性心脏病以及肺炎。6.新生儿死亡地点以医院为主,各年来比例皆在80%左右。7.全省新生儿死前诊断级别构成中以县(区)医院所占比例最大,省(市)医院比例5年内增加了近9个百分点;而农村地区仍有2.1%的新生儿死前没有治疗。研究结论福建省新生儿死亡率自2000年起有明显下降,低于全国及东部水平;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以及出生窒息是我省新生儿的主要死因,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在内的先天异常在我省新生儿死因中的比例不断升高;同时城乡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新生儿医疗保健服务的提供和利用能力的不足、产儿科协作能力不高是我导致我省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焦文娟[2](2012)在《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手术前后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研究发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易发生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可导致患儿住院频率增多、手术预后不良、生长发育障碍、死亡率增加。只有了解先心病患儿手术前后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才能探讨有效的预防干预措施,从而改善患儿营养状况。但目前国内研究对患儿术前营养状况影响因素的探索不足,对术后营养状况则研究较少。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考虑到室间隔缺损为非紫绀型先心病中的代表病种,故有必要深入探讨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手术前后的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目的:调查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营养状况,并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描述性研究,便利选取北京市阜外医院室间隔缺损婴幼儿143名。在患儿手术前调查研究对象的月龄、身高和体重,应用Z评分法评价患儿营养不良发生情况,并且由患儿母亲填写一般资料调查表、术前治疗史调查表、先心病婴幼儿喂养困难情况调查表、3日饮食日记、先心病婴幼儿母亲喂养知识、态度和行为问卷。研究者通过查阅病历完成围手术期事件调查表。分别在患儿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调查患儿身高和体重,并使用先心病婴幼儿喂养困难调查表、3日饮食日记、先心病婴幼儿母亲喂养知识、态度和行为问卷调查术后营养状况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①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前的年龄别身高Z评分(HAZ)、年龄别体重Z评分(WAZ)、身高别体重Z评分(WHZ)分别为(-0.76±1.41)、(-1.52±1.52)和(-1.29±1.54);术后1个月的HAZ评分、WAZ评分和WHZ评分分别是(-0.43±1.34)、(-1.23±1.57)和(-1.25±1.61);术后3个月的HAZ评分、WAZ评分和WHZ评分分别是(-0.17±1.20)、(-0.29±1.39)和(-0.23±1.44);术后6个月的HAZ评分、WAZ评分和WHZ评分分别是(-0.23±1.06)、(0.24±1.30)和(0.45±1.41)。②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前营养不良率为50.3%,急性营养不良率为44.1%,慢性营养不良率为21%;术后1个月营养不良率为41.8%,急性营养不良率为38.1%,慢性营养不良率为11.2%;术后3个月营养不良率为19.4%,急性营养不良率为17.1%,慢性营养不良率为4.7%;术后6个月营养不良率为8.7%,急性营养不良率为6.3%,慢性营养不良率为4.0%。③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儿出生体重、患儿术前肺动脉压力水平、患儿能量摄入情况及患儿母亲是否通过网络图书获取营养知识是患儿术前营养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患儿月龄、患儿出生体重、患儿能量摄入情况及术前营养不良情况是患儿术后1个月营养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患儿出生体重、术前合并其它心脏畸形个数、患儿母亲喂养行为及术前营养不良情况是患儿术后3个月营养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术后喂养困难是患儿术后6个月营养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前营养不良发生率高,术前患儿营养状况较差。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患儿营养状况显着改善,至术后6个月基本恢复至正常。护理人员应了解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手术前后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术前有针对性地向高危患儿家属宣教科学喂养知识,以提高患儿术前营养状况;在术后采取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高危患儿家属提高患儿能量摄入、提高母亲的喂养能力,以帮助患儿更快恢复。
李景柔,梁少珍,崔其亮,冯志明[3](2002)在《极低出生体重儿71例死亡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 (VLBWI)死亡相关因素 ,提高其存活率。方法 :收集 71例早产极低体重儿的临床资料 ,按孕周 32周、体重 1 2 5kg分组 ,对某些疾病的发生率、病死率进行比较 ;按死亡及治愈分组 ,比较病因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以出生 4h内血气分析pH值 7 2为界分为两组 ,比较肺出血、颅内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与早产极低体重儿死亡相关较大的因素有孕周、出生时体重、肺透明膜病 (RDS)、肺出血、颅内出血、重度酸血症、混合性酸中毒、休克 ,而出生时窒息、单纯性代谢性酸中毒、单纯性呼吸性酸中毒、呼吸暂停、硬肿症、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感染性肺炎与死亡相关性较小。RDS、肺出血的发生与孕周有关 ,而与体重无关。肺出血的发生与pH <7 2相关。结论 :要提高VLBWI的生存率 ,关键在于防治肺出血、肺透明膜病、颅内出血、严重酸中毒等并发症
施培秀[4](2000)在《淮阴地区4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治疗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是指出生体重≤1500g,胎龄<33周的新生儿。其病死率高,已引起新生儿界广泛注意。本院新生儿科自1987年至1998年共收治极低出生体重儿103例,占新生儿住院总数的2.9%,占早产儿住院人数的11.2%。由于其病死率高,我们自1993年起,改进了治疗方法,采取“三维持、过七关”的措施,使病死率大幅度下降。将1993年以后改进治疗方法后的48例VLBWI作为
苏秀珍[5](1997)在《淮阴地区极低体重儿103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本地区103例极低体重儿临床资料表明,极低体重儿是新生儿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死亡率为31.5%。本级103例极低体重儿绝大部分为早产儿,其孕龄越低死亡率越高。为了提高极低体重儿的存活率和成活的质量,必须加强高危产妇围产期的保健,降低早产率。同时,极低体重儿出生后,必须进行合理保暖和营养,细心护理,及时治疗。由于极低体重儿、早产儿中枢神经发育不成熟,从资料统计来看,极低体重儿智残率高。因此,对于极低体重儿的行为神经必须早期干预。
二、淮阴地区4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治疗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淮阴地区4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福建省2007-2011年新生儿死亡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研究背景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3.研究目的与意义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分析 |
1.2.2 半结构式访谈 |
1.2.3 观察法 |
1.3 资料处理 |
1.4 有关定义 |
2 结果 |
2.1 2000-2012 年全省新生儿死亡率变化趋势 |
2.2 2007-2011 年新生儿死亡情况分析 |
2.2.1 新生儿死亡性别分布 |
2.2.2 新生儿死亡母孕周分布 |
2.2.3 新生儿死亡出生体重分布 |
2.2.4 新生儿死亡出生日龄分布 |
2.2.5 新生儿死亡出生地点分布 |
2.2.6 新生儿死亡死因别构成 |
2.3 新生儿死亡前获取医疗保健服务情况 |
2.3.1 新生儿死亡前治疗情况分布 |
2.3.2 新生儿死亡地点分布 |
2.3.3 新生儿死亡死前诊断级别分布 |
2.4 定性访谈结果 |
2.4.1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重要前提 |
2.4.2 各级新生儿救护网络存在一定问题和缺陷 |
2.4.3 乡镇卫生院的分娩水平有待提高 |
2.4.4 突发传染病的流行与爆发对新生儿死亡有影响 |
2.4.5 孕母因素对新生儿死亡的影响 |
3 讨论与建议 |
3.1 新生儿死亡原因分析 |
3.1.1 新生儿死亡率城乡差距较明显 |
3.1.2 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及出生窒息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
3.1.3 出生缺陷问题日益突出 |
3.1.4 新生儿医疗保健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
3.1.5 产儿科协作能力有待提高,院内转诊不通畅 |
3.1.6 孕期保健及分娩知识的宣传不到位 |
3.1.7 对新生儿死亡的信息收集不全面 |
3.2 对策与建议 |
3.2.1 完善妇幼卫生事业相关制度 |
3.2.2 建立合理化的妇幼卫生经费投入机制 |
3.2.3 加大对重视农村地区新生儿健康状况的重视 |
3.2.4 加大出生缺陷防治措施的干预力度 |
3.2.5 加强新生儿医师培训,提高新生儿保健服务能力 |
3.2.6 提高产科质量,确保新生儿安全出生 |
3.2.7 完善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的救护手段和方法,提高早产儿存活质量 |
3.2.8 建立孕产妇学校,消除因孕母心理及知识的限制带来的新生儿死亡 |
3.2.9 强化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建立新生儿窒息的全程管理 |
3.2.10 加强产、儿科的协作配合,提高高危新生儿转诊效率 |
3.2.11 加强新生儿医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流,提高我省新生儿科技术水平 |
3.2.12 建立一套完善的干预效果评价系统,以促进干预手段的改进 |
4 结论 |
4.1 2007-2011 年福建省新生儿死亡率不断降低 |
4.2 福建省新生儿死亡的影响因素 |
4.3 福建省新生儿死亡的干预对策 |
本课题的特色和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调查表 1:新生儿救护网络中心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
调查表 2:新生儿救护网络行政负责人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2)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手术前后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操作性定义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一、文献回顾 |
(一) 先天性心脏病概述 |
(二)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前的营养现状 |
(三)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前营养现状的影响因素 |
(四)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矫治术后营养状况 |
(五)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矫治术后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 |
(六) 室间隔缺损的研究意义及疾病简单回顾 |
(七) 测量及研究工具的回顾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一、研究设计类型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指标和工具 |
四、资料收集 |
五、质量控制 |
六、资料分析 |
七、伦理问题 |
第四章 结果 |
一、一般资料 |
二、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手术前后营养状况的调查结果 |
(一)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各时点营养状况现状 |
(二)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营养状况X评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三)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营养状况Z评分各时点均数自身对照两两比较 |
(四)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营养状况Z评分的变化趋势 |
(五)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各型营养不良发生率的不同时点卡方检验 |
(六)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各型营养不良发生率各时点两两比较 |
(七)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各型营养不良发生率的变化趋势 |
三、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手术前后营养状况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 |
(一)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前营养状况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 |
(二)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后营养状况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 |
四、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手术前后营养状况影响因素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
(一)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前营养不良发生情况的影响因素 |
(二)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后1个月营养不良发生情况的影响因素 |
(三)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后3个月营养不良发生情况的影响因素 |
(四)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后6个月营养不良发生情况的影响因素 |
第五章 讨论 |
一、一般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分析 |
二、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手术前后营养状况分析 |
(一)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前营养状况现状分析 |
(二)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后营养状况现状分析 |
(三) 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手术前后营养状况变化趋势分析 |
三、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前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的分析 |
四、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术后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研究的局限性 |
四、对今后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四、淮阴地区4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治疗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省2007-2011年新生儿死亡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研究[D]. 夏娜. 福建医科大学, 2013(01)
- [2]室间隔缺损婴幼儿手术前后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焦文娟.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2(01)
- [3]极低出生体重儿71例死亡相关因素分析[J]. 李景柔,梁少珍,崔其亮,冯志明. 实用医学杂志, 2002(01)
- [4]淮阴地区4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治疗分析[J]. 施培秀.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0(S1)
- [5]淮阴地区极低体重儿103例临床分析[J]. 苏秀珍.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199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