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型油井水泥降失水剂TD-80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卢甲晗,郭娟,梁海祥[1](2021)在《一种固井聚合物类降失水剂用交联剂的研制与应用》文中指出近年来,油井水泥聚合物降失水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该类产品表现出优良应用性能的同时,在高温下部分水解,造成水泥浆稠化时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延长的现象也显现出来。针对该问题,研制了一种聚合物用交联剂,能够解决聚合物降失水剂在水泥浆中聚合物水解产生的稠化时间倒挂的问题;同时,经过交联的聚合物降失水剂在流变、失水量和沉降稳定性方面也得到了改善,聚合物降失水剂用交联剂的加入不影响水泥浆强度的发展,有效解决了聚合物降失水剂存在的问题。
尹剑宇[2](2021)在《低失水低密度水泥浆体系的研究与性能评价》文中提出由于低密度水泥浆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现在越来越普遍的应用在低压、低渗透、易漏、长封固段等复杂油气层的固井施工中。然而,现有的低密度水泥浆体系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减轻材料和添加剂的性能仍有所不足,在许多工程中仍不能满足其应用。随着近年来对高分子材料的深入研究,性能各异的高分子材料层出不穷。质轻、硬度高、耐腐蚀、材料来源广的热固性树脂复合材料成为减轻材料的研究热点。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近些年纳米材料已经在固井方面进行广泛应用。为此,本论文采用双酚A型环氧树脂为基体,通过W/O/W双重乳液法制备环氧树脂空心微球,并用硅烷偶联剂连接纳米Si O2,制得环氧空心/纳米Si O2复合减轻材料。其具有良好的空心结构,粒径集中分布在14.8~40.7μm,热稳定性良好,破碎率低,抗剪切性能良好,以其作为减轻材料配置的水泥浆,浆体基本性能良好,失水量在50m L左右,抗压强度较高,可达10.5MPa。为进一步降低低密度水泥浆的失水量,并较大幅度地提高水泥石的抗压强度,本文以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改性的纳米Si O2、苯乙烯磺酸钠、N,N-二甲基-2-丙烯酰胺、衣康酸、十八烷基二甲基烯丙基氯化铵为主要原料,通过纳米Si O2表面改性接枝技术制备了聚合物/纳米Si O2降失水剂。对结构进行表征,合成的聚合物/纳米Si O2降失水剂为预期目标产物。聚合物/纳米Si O2降失水剂控滤失效果好,控制失水量在50m L以下,耐250℃高温,抗压强度提升至16.2MPa。聚合物/纳米Si O2降失水剂的作用机理主要通过堵塞、架桥、吸附等作用,填充水泥滤饼的孔隙,使得滤饼结构更为致密,从而降低水泥浆的失水量。含有的纳米Si O2有一定的火山灰效应,可堵塞水泥滤饼的孔隙,促进水泥水化,与CH发生二次反应,加速水泥石力学性能的发展。以环氧空心/纳米Si O2减轻材料和聚合物/纳米Si O2降失水剂制备的低密度水泥浆,通过与外加剂的配比微调,设计出了密度为1.30~1.50g/cm3的水泥浆体系。通过对水泥浆体系失水量、抗压强度、初终凝等性能的评价及水泥石的微观结构分析表明,所设计的低密度水泥浆配方浆体基本性能良好,失水量在50m L以下,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48h抗压强度为13.3~16.9MPa。
刘振兴[3](2020)在《新型耐温抗盐降失水剂的研制与性能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浅层油气资源的日益减少,勘探开发的重点逐渐转向深井和超深井。降失水剂作为三大油井水泥添加剂之一,其在有效控制水泥浆的滤失水量、保证施工安全和固井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使用较多的降失水剂产品是丙烯酰胺类的,这类降失水剂含有的酰胺基团在高温和强碱的环境下易发生水解和脱吸附,造成水泥浆滤失水量的不可控,进而导致降失水剂耐高温抗盐性差、适用范围较窄以及与其它的水泥添加剂配伍性差等问题。针对上述降失水剂存在的问题,在本课题组前期的工作基础上,对共聚物进行分子结构设计,选用含有特征官能团的化合物(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衣康酸和N,N-二甲基丙烯酰胺)为主要合成单体,引入新型长侧链含羟基化合物-烯丙氧基羟丙基磺酸钠,采用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制备得到降失水剂。通过对合成共聚物的各种反应条件的详细考察,优选出最佳实验方案,制备得到了抗高温耐盐降失水剂LX-1。对降失水剂LX-1进行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分析表征,结果表明四种单体都成功参加了聚合反应,所得产物为目标产物。通过凝胶渗透色谱分析降失水剂分子量大小和分子量分布范围,测试结果为:Mn=2.9×104,PDI=10.603,表明降失水剂LX-1有适中的分子量以及较宽的分子量分布。通过对降失水剂LX-1进行热重测试表征,对其热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降失水剂LX-1在286℃以前不会发生明显的降解,聚合物具有优良的耐温性。对降失水剂LX-1的水泥浆应用性能进行了评价,测试结果表明:90℃条件下,3%降失水剂LX-1含量的淡水水泥浆的静态API滤失水量为34mL;温度适用范围宽,在30~210℃温度范围内都具备良好的控制滤失水的能力;抗盐性能优良,在半饱和盐水和饱和盐水中的水泥浆中,加入适量的降失水剂LX-1能够有效控制体系的滤失水量;流变性能优良,降失水剂LX-1的加入可以较大幅度地增加水泥浆的流动度以及流动度保持性,有效改善水泥浆的流变性能;对水泥石前期的抗压强度略有影响,后期的抗压强度发展正常;稠化曲线平稳,没有出现“包芯”和“鼓包”的现象,体系稳定性高,应用前景良好。
吴一帆,赵海鹏[4](2019)在《国内油田用AMPS聚合物研究进展》文中指出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有机单体,以其为原料与其他单体共聚合成的水溶性聚合物,用于油田化学品,具有优异的抗温性、抗盐性和水解稳定性,可广泛用作钻井液处理剂、油井水泥外加剂、酸化压裂添加剂、调剖堵水剂、驱油剂以及油田水处理剂等。近年来在AMPS聚合物研究方面又有了一些新进展,并逐步在油田作业中得到了应用,见到了明显效果。为便于了解AMPS聚合物的研究与应用情况,促进油田用AMPS聚合物的开发与推广应用,对近10年国内AMPS聚合物的研究及应用情况进行介绍,指出了今后油田用AMPS聚合物研究重点:扩大钻井液处理剂应用面;使油井水泥外加剂尽快在现场得到推广应用;在酸化压裂、调剖堵水和驱油剂等方面形成性能稳定的工业产品,针对不同需要的系列产品加快产品研发与转化速度;在油田水处理剂方面重点针对油田采出水和钻完井废水等处理的需要,发展高相对分子质量的阴离子和两性离子型聚合物絮凝剂;利用来源丰富、价格低廉的天然材料满足环保和降本的需要。
李雨威[5](2019)在《适合永页区块的固井液体系研究及现场应用》文中认为页岩气是优质、清洁、高效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之一,永页区块是我国重要的页岩气开发区域。为满足页岩气钻井及开发要求,该区块井身结构多为水平井,井身结构特殊,封固段长、水平段长,钻井中使用多套钻井液体系,给固井工程及固井工作液体系提出更高要求。本文针对永页区块的工程特点和要求,开展固井液体系研究。针对区块常用的复合金属离子聚合物钻井液体系和柴油基钻井液体系,研究出了适合该区块两种不同钻井液体系的冲洗液体系。对于复合金属离子聚合物钻井液体系的冲洗液配方为:水+8%HSCXJ-1+0.5%SXP-1;冲洗效率95%,其它指标达到要求。对于柴油基钻井液体系的冲洗液配方为:水+15%HSCXJ-1+2%特制纤维+0.5%SXP-1;冲洗效率93%,其它指标达到要求。针对永页区块地层压力系数高,研究出了适合永页区块固井的加重隔离液体系为:水+3%HSGLJ+0.5%SXP-1+X%TFJZJ;通过改变加重剂TFJZJ加量,隔离液密度可在1.30-1.80g/cm3调节,体系沉降稳定性好,密度差≤0.04g/cm3;失水量<3 0mL;流变性、抗温性优良;达到永页区块固井工程作业对加重隔离液性能要求。针对永页区块固井中使用的降失水剂性能不稳定等情况,从降失水剂所需要的官能团出发,研究了单体比例、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引发剂加量等条件对降失水剂性能的影响,合成出了分子结构合适的降失水剂(SZ)。SZ油井水泥降失水剂的最佳合成方案为:单体摩尔比为LY:AA:AM=45:20:35,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3小时,引发剂加量1.5%。红外光谱结构表征表明:单体进行了充分的共聚,达到设计合成要求。热重分析仪分析表明:SZ降失水剂理论抗温可达到260℃。性能研究表明:SZ降失水剂加量4-6%,在45℃-150℃范围内API失水量均能控制在50mL内。综上所述,SZ降失水剂具有较好的失水控制能力和抗温能力。针对该区块固井水泥石的胶结性和长期完整性要求,研究合成的降失水剂与常用水泥浆外加剂的配伍性,得到了适合永页区块二开固井的高胶结性膨胀水泥浆体系为:JHG+4.0%SZ+0.3%SXY-2+3.0%SEP-2+0.3%SXP-1+44%H20;密度 1.93g/cm3,48h 相对膨胀率1.5%,API失水量40mL,稠化时间可调,其它指标达到固井工程要求。以适合二开固井用的高胶结性膨胀水泥浆体系为基础,得到了适合永页区块三开固井的高弹(塑)性膨胀水泥浆体系为:JHG+4.0%SZ+0.3%SXY-2+3.0%SEP-2+2.0%WG+0.3%SXP-1+4.0%STX+44%H2O;体系弹性模量为 6.67GPa,API 失水量 38mL,密度 1.92g/cm3,稠化时间可调,其它指标达到固井工程要求。研究了冲洗液、隔离液、钻井液体系与水泥浆体系的相容性,研究结果表明:四种流体相容性良好,各种比例的工作液体系稠化时间之比>1.0,稠化曲线无鼓包、走平台等不良现象。所研究的固井入井工作液体系完全适合永页区块固井工程需要。将研究的冲洗液体系、隔离液体系、水泥浆体系组成的固井液体系在永页区块永页3井、永页6井进行了现场应用试验。针对二开地质条件和使用的复合金属离子聚合物钻井液体系,设计出了固井液体系:冲洗液+隔离液+膨胀水泥浆体系,采用双凝膨胀水泥浆体系,封固段3500m左右,两口井固井优质率分别为89.5%和91.5%。针对三开使用柴油基钻井液体系和页岩气开发需要多级压裂情况,设计出了三开固井的固井液体系为:冲洗冲刷液+隔离液+冲洗液+弹(塑)性水泥浆体系,采用双凝水泥浆方案,全井段封固,两口井固井优质率分别为94.8%和96.8%。论文所研究的固井液体系能较好满足永页区块页岩气固井的高胶结性、高弹(塑)性、抗温性等要求,在永页区块现场试验中取得优良效果,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应用价值。
陈頔[6](2019)在《共聚物类外加剂对水泥水化过程的调控及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共聚物类外加剂是一类重要的油井水泥外加剂,用于改善水泥浆的综合性能,以适应各种油气井的井下工况条件。本论文采用实验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对阴离子型降失水剂和水泥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化学机理展开研究。以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N,N-二甲基丙烯酰胺(NNDMA)、衣康酸(IA)为原料,采用自由基聚合方法制备了阴离子型降失水剂FLA。FLA水泥浆体系的水化动力学研究和XRD分析表明,FLA能够显着延长水泥水化的诱导期。在水泥与水的比例为1/10的条件下,研究了FLA在水泥颗粒表面的吸附动力学及等温吸附。使用Materials Studio模拟软件,建立FLA钠盐在不同Ca2+浓度下的全原子模型,进行分子动力学计算。阐明了FLA在水泥颗粒表面的吸附作用机制,即在溶液中与FLA结合的Na+与水泥表面上的Ca2+之间发生离子交换,FLA通过阴离子官能团和Ca2+的相互作用吸附在水泥颗粒表面。降失水剂中羧基(-COOH)的含量会影响水泥浆的降滤失性能和水泥石的强度发展。以丙烯酸(AA)和IA为功能单体,分别与AMPS、NNDMA反应,合成了两种含有不同羧基数量的降失水剂FLA-I和FLA-II。对两种降失水剂的降滤失性能进行测试,对滤饼和滤液进行表征,分析滤饼中的矿物成分和孔隙结构,以及滤液中的有机物和离子含量。借助对全原子模型的动力学模拟,阐明了控制水泥浆失水量的关键因素是降失水剂、水泥颗粒与水三者之间的螯合、氢键及静电相互作用的协同。通过水泥水化动力学测试、水泥石矿物成分和结构的表征,结果显示FLA-II因为双羧基结构而具有强缓凝作用,造成了低温下水泥石早期强度偏低,加入FLA-I的水泥石高温强度偏低是由于该降失水剂影响了水泥水化产物结构。针对水泥浆的异常胶凝现象,通过对胶凝和非胶凝部分水泥浆的成分进行表征,分析了聚羧酸外加剂引起该现象的原因,即羧基与Ca2+的强螯合作用引起了聚合物和水泥矿物之间发生交联、缠结,造成了水泥浆的不均匀凝结。在阴离子型降失水剂FLA1中引入阳离子单体或长侧链基团,得到FLA2和FLA3。对三种降失水剂的应用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具有长侧链结构的FLA3可以改善水泥浆的异常胶凝现象。模型中分子构象变化及水泥孔隙溶液性质分析表明,长侧链的空间位阻效应能够削弱羧基对Ca2+的螯合,改善水泥浆的稳定性。
李均星[7](2019)在《高温聚羧酸类缓凝剂的合成及异常胶凝现象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内能源的日益减少,油气开发向深井、超深井等方向发展,复杂的地质条件和高温高压环境,给固井工程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水泥浆在高温高压下,容易快速稠化,严重缩短了泵送时间,威胁着固井安全。为了满足固井的要求,需要在水泥浆中添加不同种类的外加剂。目前国内使用的缓凝剂存在着耐高温性差、耐盐性差、包心等问题,严重危害着固井安全。本文对型号分别为GWH-1、HX-400、DRH-200L的三种缓凝剂从稠化性能、耐盐性、抗压强度、配伍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三种缓凝剂在稠化性能、耐盐性、早期抗压强度发展以及配伍性等方面差异性比较大,但在高温情况下,缓凝剂掺量较少时都存在着鼓包、包心等异常胶凝现象。针对水泥浆异常胶凝现象,本文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测试方法,从微观角度对水泥浆在120℃,聚羧酸添加剂掺量较少的时候发生异常胶凝现象进行了理论研究,发现水泥浆异常胶凝的原因是由于高温下,聚羧酸添加剂络合作用和吸附作用减弱,不能阻碍水化过程,在剪切速率的作用下,缠绕在浆轴上,宏观表现为水泥浆异常胶凝。本文针对耐温性差、耐盐性差、鼓包、包心等问题,根据分子结构设计了一种五元聚合物,该聚合物以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苯乙烯磺酸钠(SSS)、衣康酸(IA)、丙烯酸(AA)为单体。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仪对聚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评价,分析表明所有单体都参加了反应,利用热失重分析仪和液相凝胶渗透色谱仪对聚合物进行了耐热和分子量测试,结果表明聚合物耐温性能达到350℃,分子量为50000。本文对掺有PAINAS的水泥浆进行了稠化性能评价,结果发现该缓凝剂使用温度可达160℃,在130-160℃范围内,对于温度和加量都不敏感;通过耐盐性能和稳定性能评价,发现该缓凝剂可耐15%的盐水,良好的沉降稳定性,上下密度差仅为0.02g·cm-3;水泥浆的失水量与强度评价表明该缓凝剂与降失水剂配伍性能较好,加入缓凝剂PAINAS的水泥石早期抗压强度发展良好,且不发生异常胶凝现象,并且在现场应用的水泥浆体系中,综合性能优良。
王泽辉[8](2019)在《不同结构的功能单体对油井水泥胶乳性能与作用机理的影响》文中认为由于现代社会科技的进步,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了增加石油的产量,需对更加复杂地质环境下的油层进行开采。但是,这些地下环境的复杂情况使得油井水泥的性能无法满足固井的需要,因此,需要使用添加各种外加剂来提高油井水泥的各项性能,以满足固井的要求,保证石油开采的顺利进行。丁苯胶乳是目前一种常用的油井水泥外加剂,它能够改善水泥石的力学性能,提高水泥石的韧性,防止其出现开裂破碎等现象。但丁苯胶乳耐温抗盐性差,难以应用于高温高盐的井下环境中;且丁苯胶乳在水泥浆中分散性差,不利于其在水泥中发挥作用,因此需对其进行改性以弥补其缺陷。本文选用两种不同结构的磺酸基的功能单体对苯乙烯磺酸钠(SSS)和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与苯乙烯(St)和液体聚丁二烯(LPB)进行共聚,制得两种胶乳(SSS胶乳和AMPS胶乳),并对两种胶乳性能进行优化。对两种胶乳进行了红外光谱、热失重、粒径、抗盐性、透射电镜等测试,结果表明,产物为目标结构,粒径分布均匀,具有核壳结构,且具有良好的耐温抗盐性能,其中SSS胶乳的耐温性能优于AMPS胶乳,分解温度比AMPS胶乳高约30℃。对两种胶乳改性的水泥进行了游离液含量、沉降稳定性、流动度、流变性能、抗折强度、抗压强度、三轴力学强度等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加入SSS胶乳后,水泥浆游离液含量从0.541%降至0.153%,沉降稳定性提高66%,水泥浆的流动度从190 mm提升至最高280 mm,且流变性能良好,水泥石的抗折强度从4.63MPa提高至6.28 MPa,并弥补胶乳使水泥力学性能下降的缺陷,将强度损失控制在10%内。两种胶乳的性能相比,SSS胶乳的流动度比AMPS胶乳高约50~80mm,抗压强度的损失比AMPS胶乳小5%左右。使用水泥水化放热速率、Zeta电位、扫描电镜、BET等测试对两种胶乳与水泥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胶乳通过吸附作用延缓水泥石水化并起到分散作用,并且胶乳的加入填充了水泥石中的孔隙结构,从而提高了水泥石的力学性能。由于SSS胶乳的吸附量比AMPS胶乳高约30%,SSS胶乳的吸附性能强于AMPS胶乳,含SSS胶乳的水泥具有更好的流动性能与力学性能。
李雨威,黄志宇[9](2018)在《抗高温油井水泥降失水剂SZ1-1的研制与应用》文中认为以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酸(AA)为共聚单体,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通过自由基聚合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三元共聚物油井水泥降失水剂(SZ1-1)。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对聚合物结构和抗温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降失水剂具有良好的失水控制能力和抗温性,在120℃以下,SZ1-1加量为4. 0%时失水可控制在50 m L以内;在180℃时,SZ1-1加量为6. 0%时失水可控制在50 m L以内;降失水剂与常用的减阻剂、缓凝剂、膨胀剂、早强增塑剂有良好的配伍性,水泥浆体系抗压强度大于14 MPa,稠化时间可调,综合性能优良。成功将该降失水剂用于川东北某井的高温固井作业中,综合性能满足工程要求,固井质量良好。
刘建,肖京男,王其春,曾敏,刘伟[10](2018)在《新型油井水泥消泡剂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油井水泥浆,特别是胶乳水泥浆体系,在配水时和混配时产生大量的气泡,且气泡难以消除导致水泥浆密度降低、下灰和泵送困难的现状。研制出一种新型油井水泥消泡剂,该消泡剂可抑制配浆水泡沫和消除油井水泥混配时的泡沫,针对胶乳水泥浆体系有很好的消泡和抑泡作用。在4 000 r/min的搅拌下,配浆水和油井水泥浆体系的消泡时间小于10 s,发泡高度小于10 mm;而且对其流变、强度及稠化实验没有负面影响。合成工艺简单,开展了吨级中试,中试产品已经用于现场的固井技术服务,具有推广应用前景。
二、新型油井水泥降失水剂TD-80的研制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油井水泥降失水剂TD-80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固井聚合物类降失水剂用交联剂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仪器 |
1.3 聚合物降失水剂用交联剂基础配方的组成 |
1.4 聚合物降失水剂用交联剂的制备方法 |
2 性能评价 |
2.1 聚合物降失水剂水泥浆性能测试 |
2.2 聚合物降失水剂用交联剂水泥浆稠化性能和失水量的测试 |
2.3 聚合物降失水剂用交联剂水泥浆的流变性能测试 |
2.4 聚合物降失水剂用交联剂抗压强度性能测试 |
2.5 聚合物降失水剂用交联剂沉降稳定性能测试 |
3 现场应用 |
4 结论 |
(2)低失水低密度水泥浆体系的研究与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低密度水泥浆研究概况 |
1.2.1 减轻材料研究现状 |
1.2.2 降失水剂研究现状 |
1.3 技术路线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环氧空心/纳米SiO_2复合减轻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
2.1 活性减轻材料的设计思路 |
2.2 减轻材料的制备 |
2.2.1 实验药品、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减轻材料的制备 |
2.3 减轻材料的制备工艺优化 |
2.3.1 内水相含量的影响 |
2.3.2 预聚时间的影响 |
2.3.3 外水相温度的影响 |
2.3.4 改性纳米SiO_2的影响 |
2.4 减轻材料的性能评价 |
2.4.1 红外光谱分析 |
2.4.2 热重分析 |
2.4.3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2.4.4 粒径分析 |
2.4.5 破碎率 |
2.5 减轻材料在低密度水泥浆体系中的性能评价 |
2.5.1 水泥浆的基本性能评价 |
2.5.2 水泥浆的沉降稳定性评价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聚合物/纳米SiO_2降失水剂的制备与表征 |
3.1 聚合物/纳米SiO_2降失水剂分子结构设计 |
3.2 聚合物/纳米SiO_2降失水剂的制备 |
3.2.1 实验药品、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聚合物/纳米SiO_2降失水剂的制备 |
3.3 聚合物/纳米SiO_2降失水剂的表征 |
3.3.1 红外光谱分析 |
3.3.2 热重分析 |
3.3.3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3.4 聚合物/纳米SiO_2降失水剂体系水泥浆性能 |
3.4.1 水泥浆控滤失性能的测试 |
3.4.2 水泥石抗压强度的测试 |
3.4.3 降失水剂作用机理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低密度水泥浆体系研究 |
4.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4.1.1 实验药品、材料 |
4.1.2 实验仪器 |
4.2 低密度水泥浆配方设计 |
4.3 低密度水泥浆性能评价 |
4.3.1 低密度水泥浆基本性能评价 |
4.3.2 低密度水泥浆抗压强度评价 |
4.3.3 低密度水泥浆沉降稳定性评价 |
4.3.4 稠化性能评价 |
4.4 低密度水泥浆体系微观结构分析 |
4.4.1 水泥石孔隙结构表征 |
4.4.2 水泥石SEM表征 |
4.4.3 水泥石XRD表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3)新型耐温抗盐降失水剂的研制与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固井及油井水泥概述 |
1.1.1 固井 |
1.1.2 油井水泥及其水化过程 |
1.2 油井水泥外加剂 |
1.3 油井水泥降失水剂 |
1.3.1 油井水泥降失水剂的作用 |
1.3.2 油井水泥降失水剂控制失水量的作用机理 |
1.4 油井水泥降失水剂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
1.4.1 油井水泥降失水剂的研究进展 |
1.4.2 油井水泥降失水剂的发展趋势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1.5.1 本文的研究目的 |
1.5.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仪器 |
2.2 降失水剂LX-1的表征 |
2.2.1 降失水剂LX-1的纯化 |
2.2.2 降失水剂LX-1的红外光谱分析 |
2.2.3 降失水剂LX-1的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
2.2.4 降失水剂LX-1的耐热性能表征 |
2.2.5 降失水剂LX-1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测定 |
2.3 降失水剂LX-1的应用性能测试 |
2.3.1 水泥浆的制备 |
2.3.2 水泥浆的失水测试 |
2.3.3 水泥浆的流变性能测试 |
2.3.4 水泥浆的流动度测试 |
2.3.5 水泥浆的稠化性能测试 |
2.3.6 水泥石的抗压强度测试 |
2.3.7 水泥浆水化热测试 |
2.3.8 水泥颗粒表面ZETA电位测试 |
2.3.9 水泥滤饼对降失水剂LX-1的吸附量测试 |
2.3.10 水泥滤饼微观形貌的观测 |
第3章 降失水剂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
3.1 降失水剂的制备 |
3.1.1 降失水剂合成单体的选择 |
3.1.2 降失水剂聚合方法确定 |
3.1.3 降失水剂的合成 |
3.2 降失水剂的合成条件的优化 |
3.2.1 单体配比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3.2.2 溶液pH值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3.2.3 引发剂的含量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3.2.4 反应时间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3.2.5 体系的固含量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3.3 降失水剂LX-1结构表征 |
3.3.1 降失水剂LX-1红外光谱分析 |
3.3.2 降失水剂LX-1核磁共振分析 |
3.3.3 降失水剂LX-1热失重分析 |
3.3.4 降失水剂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降失水剂LX-1应用性能评价及其作用机理探究 |
4.1 降失水剂LX-1应用性能评价 |
4.1.1 降失水剂LX-1对水泥浆滤失水量的影响 |
4.1.2 降失水剂LX-1抗高温性能分析 |
4.1.3 降失水剂LX-1耐盐性能分析 |
4.1.4 降失水剂LX-1对水泥浆流变性能的影响 |
4.1.5 降失水剂LX-1对水泥浆流动度的影响 |
4.1.6 降失水剂LX-1对水泥石抗压强度的影响 |
4.1.7 降失水剂LX-1对水泥水化的影响 |
4.1.8 降失水剂LX-1对水泥浆稠化性能的影响 |
4.2 降失水剂LX-1的作用机理探究 |
4.2.1 水泥滤饼的总有机碳吸附量测试 |
4.2.2 水泥颗粒的Zeta电位测试 |
4.2.3 水泥滤饼的扫描电镜测试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5.1 全文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国内油田用AMPS聚合物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钻井液处理剂 |
3 油井水泥外加剂 |
4 调剖堵水剂 |
5 压裂酸化添加剂 |
6 驱油剂 |
7 油田水处理剂 |
8 结语 |
(5)适合永页区块的固井液体系研究及现场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前置液体系研究概况 |
1.2.2 抗高温降失水剂研究概况 |
1.2.3 页岩气井固井水泥浆体系研究概况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 |
第2章 实验材料仪器及方法 |
2.1 主要实验材料 |
2.2 主要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降失水剂合成方法 |
2.3.2 降失水剂红外光谱分析方法 |
2.3.3 降失水剂热重分析方法 |
2.3.4 油井水泥外加剂及外加剂体系评价方法 |
2.3.5 冲洗剂评价方法 |
2.3.6 隔离液效果评价 |
2.3.7 水泥石三轴实验测试方法 |
第3章 前置液体系研究 |
3.1 冲洗液体系性能研究 |
3.1.1 冲洗液组成研究 |
3.1.2 冲洗液性能研究 |
3.1.3 冲洗液综合性能 |
3.2 隔离液体系性能研究 |
3.2.1 隔离液组成研究 |
3.2.2 隔离液体系性能研究 |
3.3 小结 |
第4章 抗高温油井水泥降失水剂研究 |
4.1 降失水剂的合成研究 |
4.1.1 降失水剂分子结构设计 |
4.1.2 降失水剂合成条件研究 |
4.1.3 降失水剂的结构表征 |
4.2 降失水剂的性能评价 |
4.2.1 降失水剂加量对水泥浆体系性能的影响研究 |
4.2.2 温度对降失水剂性能影响研究 |
4.3 降失水剂作用机理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适合永页区块固井的水泥浆体系研究 |
5.1 二开固井用膨胀水泥浆体系研究 |
5.1.1 膨胀水泥浆体系组成研究 |
5.1.2 膨胀水泥浆体系性能评价 |
5.2 三开固井用弹(塑)性膨胀水泥浆体系研究 |
5.3 固井液体系流体相容性研究 |
5.3.1 前置液对钻井液性能的影响研究 |
5.3.2 前置液对水泥浆性能的影响研究 |
5.3.3 前置液钻井液对水泥浆性能的影响研究 |
5.4 小结 |
第6章 固井液体系设计及现场应用 |
6.1 固井液体系在二开井段固井中应用研究 |
6.1.1 体系在永页3井二开井段固井中应用 |
6.1.2 体系在永页6井二开固井中应用 |
6.2 三开油层套管应用研究 |
6.2.1 永页3井三开固井应用研究 |
6.2.2 永页6井三开固井应用研究 |
6.3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共聚物类外加剂对水泥水化过程的调控及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固井水泥浆体系 |
1.2.1 油井水泥及其水化历程 |
1.2.2 油井水泥外加剂 |
1.3 油井水泥降失水剂的研究进展 |
1.3.1 降失水剂在固井水泥浆体系中的应用 |
1.3.2 降失水剂的应用进展与研究现状 |
1.3.3 聚合物降失水剂的作用机理 |
1.3.4 降失水剂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
1.4 计算化学在水泥基复合材料领域的应用 |
1.4.1 计算化学 |
1.4.2 计算方法及常用软件 |
1.4.3 分子动力学模拟在硅酸盐水泥中的应用 |
1.4.4 分子动力学在聚合物外加剂领域的应用 |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5.1 本论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5.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3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阴离子型降失水剂在水泥表面的吸附行为及机理分析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2.2.2 阴离子型降失水剂的合成 |
2.2.3 阴离子型降失水剂的结构表征 |
2.2.4 水泥浆的制备及静态失水试验 |
2.2.5 水泥水化反应的测试与表征 |
2.2.6 吸附性能测试 |
2.2.7 分子动力学模拟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阴离子型降失水剂的分子结构 |
2.3.2 水泥浆的滤失性能 |
2.3.3 阴离子型降失水剂对水泥水化过程的影响 |
2.3.4 阴离子型降失水剂在水泥颗粒表面的吸附过程 |
2.3.5 阴离子型降失水剂与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相邻”羧基结构提高降失水剂降滤失性能的机理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3.2.2 两种降失水剂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3.2.3 水泥浆的制备及静态失水试验 |
3.2.4 水泥滤饼的结构表征 |
3.2.5 水泥滤液的成分及性能测试 |
3.2.6 分子动力学模拟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两种降失水剂的分子结构 |
3.3.2 水泥浆的滤失性能 |
3.3.3 降失水剂中羧酸含量对水泥滤饼结构的影响 |
3.3.4 降失水剂中羧基含量对水泥滤液中离子浓度的影响 |
3.3.5 降失水剂中羧基含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3.3.6 降失水剂与水泥孔隙溶液之间的相互作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同羧基含量的降失水剂对水泥石强度发展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4.2.2 水泥浆的制备及水泥石抗压强度测试 |
4.2.3 水泥浆的水化动力学表征 |
4.2.4 水泥浆孔隙溶液的表征 |
4.2.5 水泥石矿物成分与结构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降失水剂对水泥石抗压强度的影响 |
4.3.2 低温下FLA-II/OWC早期强度偏低的化学机理 |
4.3.3 高温下FLA-I/OWC抗压强度偏低的化学机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降失水剂中功能基团对水泥浆异常胶凝现象的改善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5.2.2 降失水剂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
5.2.3 水泥浆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
5.2.4 异常胶凝水泥样品的表征 |
5.2.5 分子动力学模拟 |
5.2.6 降失水剂在水泥表面的吸附性能表征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降失水剂的分子结构 |
5.3.2 水泥浆性能测试 |
5.3.3 水泥浆异常胶凝现象的吸附-交联机理 |
5.3.4 不同功能基团对降失水剂构象的影响 |
5.3.5 降失水剂在水泥颗粒表面的吸附作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阴离子型降失水剂在固井工程中的应用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6.2.2 水泥浆配方设计及性能评价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固井技术难点分析及解决方案 |
6.3.2 低密度水泥浆性能评价结果分析 |
6.3.3 常规密度水泥浆性能评价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文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发表论文 |
专利 |
会议论文 |
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7)高温聚羧酸类缓凝剂的合成及异常胶凝现象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固井工程 |
1.2 油井水泥 |
1.2.1 油井水泥及其成分 |
1.2.2 油井水泥的水化 |
1.3 油井水泥缓凝剂 |
1.3.1 缓凝剂的作用机理 |
1.3.2 油井水泥缓凝剂的研究现状 |
1.3.3 缓凝剂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仪器 |
2.1.3 主要试剂的物理化学性质 |
2.2 AMPS/IA/AA/NVP/SSS五元聚合物的合成 |
2.2.1 五元聚合物聚合方法的选择 |
2.2.2 聚合体系引发剂的选择 |
2.2.3 五元聚合物的合成 |
2.3 五元聚合物的表征 |
2.3.1 聚合物的纯化 |
2.3.2 聚合物的红外光谱测定 |
2.3.3 聚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测定 |
2.3.4 聚合物的耐热性能表征 |
2.3.5 聚合物的分子量表征 |
2.4 水泥浆性能测试 |
2.4.1 水泥浆的制备 |
2.4.2 水泥浆的流动度测试 |
2.4.3 水泥浆的密度测定 |
2.4.4 水泥浆的游离液测定 |
2.4.5 水泥浆的稠化性能测定 |
2.4.6 水泥浆的失水测试 |
2.4.7 水泥浆稳定性能测试 |
2.4.8 水泥浆的抗压强度测试 |
2.5 水泥浆异常胶凝机理测试 |
2.5.1 水泥浆异常胶凝样品XPS测试 |
2.5.2 水泥浆异常胶凝样品XRD测试 |
2.5.3 水泥浆异常胶凝样品XRF测试 |
2.5.4 水泥浆异常胶凝样品SEM和EDS测试 |
2.5.5 水泥浆中聚合物吸附性能测试 |
第3章 三种耐高温缓凝剂的性能测试 |
3.1 三种耐高温缓凝剂的选择 |
3.2 GWH-1性能的评价 |
3.2.1 GWH-1的稠化性能评价 |
3.2.2 GWH-1的抗盐性能评价 |
3.2.3 GWH-1的高温稳定性能评价 |
3.2.4 GWH-1的配伍性能评价 |
3.2.5 掺入GWH-1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评价 |
3.2.6 GWH-1对水泥浆综合性能的影响 |
3.3 HX-400的性能评价 |
3.3.1 HX-400稠化性能的评价 |
3.3.2 HX-400的抗盐性能评价 |
3.3.3 HX-400的高温稳定性能评价 |
3.3.4 HX-400的配伍性能评价 |
3.3.5 掺入HX-400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评价 |
3.3.6 HX-400对水泥浆综合性能的影响 |
3.4 DRH-200L的性能评价 |
3.4.1 DRH-200L稠化性能测试 |
3.4.2 DRH-200L的抗盐性能评价 |
3.4.3 DRH-200L的高温稳定性能评价 |
3.4.4 DRH-200L的配伍性能评价 |
3.4.5 掺入DRH-200L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 |
3.4.6 DRH-200L对水泥浆综合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泥浆异常胶凝现象机理探究 |
4.1 异常胶凝现象 |
4.2 异常胶凝机理的三种假设 |
4.2.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4.2.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4.2.3 X射线荧光光谱(XRF)分析 |
4.2.4 SEM形貌表征和EDS元素分析 |
4.2.5 聚合物的吸附性能(TOC)分析 |
4.2.6 温度对异常胶凝水泥浆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耐高温缓凝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5.1 缓凝剂的结构设计 |
5.2 缓凝剂PAINAS的合成 |
5.2.1 耐高温缓凝剂配方及工艺优化 |
5.3 耐高温缓凝剂的表征结果及分析 |
5.3.1 耐高温缓凝剂的红外光谱分析 |
5.3.2 耐高温缓凝剂核磁共振分析 |
5.3.3 耐高温缓凝剂的分子量表征 |
5.3.4 耐高温缓凝剂的耐温性能 |
5.4 耐高温缓凝剂的水泥浆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
5.4.1 耐高温缓凝剂的稠化性能 |
5.4.2 耐高温缓凝剂的抗盐性 |
5.4.3 耐高温缓凝剂的稳定性 |
5.4.4 耐高温缓凝剂的配伍性 |
5.4.5 掺入耐高温缓凝剂的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 |
5.4.6 掺入耐高温缓凝剂的水泥基复合材料的静胶凝强度 |
5.4.7 耐高温缓凝剂对水泥浆综合性能的影响 |
5.4.8 耐高温缓凝剂异常胶凝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不同结构的功能单体对油井水泥胶乳性能与作用机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固井工程 |
1.3 油井水泥 |
1.3.1 油井水泥的组成与特点 |
1.3.2 水泥水化过程 |
1.3.3 油井水泥外加剂 |
1.4 油田固井用胶乳的研究进展 |
1.4.1 丁苯胶乳的研究进展 |
1.4.2 苯丙胶乳的研究进展 |
1.4.3 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胶乳的研究进展 |
1.4.4 其他固井用胶乳的研究进展 |
1.4.5 油田固井用胶乳的发展前景 |
1.4.6 胶乳与水泥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 |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1.5.1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5.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两种不同功能单体胶乳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药品及仪器设备 |
2.2.1 实验药品 |
2.2.2 实验仪器 |
2.3 聚合物分子结构设计 |
2.3.1 聚合物单体的选择 |
2.3.2 分子结构设计 |
2.3.3 引发剂的选择 |
2.3.4 乳化剂的选择 |
2.3.5 聚合工艺的选择 |
2.4 胶乳的合成 |
2.5 胶乳的表征 |
2.5.1 胶乳的红外光谱表征 |
2.5.2 胶乳的粒径及分布表征 |
2.5.3 胶乳的耐热性能测试 |
2.5.4 胶乳的抗盐性能测试 |
2.5.5 胶乳粒子的微观形貌观察 |
2.6 胶乳的性能及分析表征 |
2.6.1 基本物理性能 |
2.6.2 胶乳的红外光谱分析 |
2.6.3 胶乳的粒径及粒径分布 |
2.6.4 胶乳的耐热性能 |
2.6.5 胶乳的抗盐性能 |
2.6.6 胶乳粒子的微观形貌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胶乳改性水泥的性能表征 |
3.1 引言 |
3.2 实验原料与仪器设备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设备 |
3.3 两种胶乳改性水泥的性能表征测试 |
3.3.1 水泥浆的配制 |
3.3.2 水泥浆游离液测试 |
3.3.3 水泥浆沉降稳定性测试 |
3.3.4 水泥浆流动度测试 |
3.3.5 水泥浆流变性能测试 |
3.3.6 水泥石抗折性能测试 |
3.3.7 水泥石抗压性能测试 |
3.3.8 水泥石三轴力学强度测试 |
3.4 两种胶乳改性水泥测试结果及分析 |
3.4.1 胶乳对水泥浆游离液含量的影响 |
3.4.2 胶乳对水泥浆沉降稳定性的影响 |
3.4.3 胶乳对水泥浆流动度的影响 |
3.4.4 胶乳对水泥浆流变性能的影响 |
3.4.5 胶乳对水泥石抗折强度的影响 |
3.4.6 胶乳对水泥石抗压强度的影响 |
3.4.7 胶乳对水泥石三轴力学强度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胶乳与水泥之间的作用机理探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原料与仪器设备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仪器设备 |
4.3 胶乳与水泥作用机理的表征测试 |
4.3.1 胶乳水泥水化动力学表征 |
4.3.2 胶乳在水泥浆中的吸附量测定 |
4.3.3 胶乳水泥浆Zeta电位的测定 |
4.3.4 胶乳水泥石X射线衍射(XRD)分析 |
4.3.5 胶乳水泥石微观形貌的观察 |
4.3.6 胶乳水泥石介孔孔径分布表征 |
4.4 胶乳与水泥相互作用的测试表征结果及分析 |
4.4.1 胶乳对水泥水化速率的影响 |
4.4.2 胶乳在水泥浆中吸附量的结果分析 |
4.4.3 胶乳水泥浆Zeta电位的结果分析 |
4.4.4 胶乳水泥石XRD结果分析 |
4.4.5 胶乳对水泥石微观形貌的影响 |
4.4.6 胶乳对水泥石孔径分布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全文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抗高温油井水泥降失水剂SZ1-1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实验材料及仪器 |
1. 实验材料 |
2. 主要实验仪器 |
二、实验方法 |
1. 降失水剂的合成 |
2. 降失水剂结构的红外光谱表征 |
3. 降失水剂的热重分析 |
4. 降失水剂性能评价方法 |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 |
1. 降失水剂SZ1-1的结构分析 |
2. 降失水剂SZ1-1的热重分析 |
3. 降失水剂SZ1-1基本性能评价 |
4. 降失水剂SZ1-1与常用外加剂配伍性的研究 |
四、降失水机理分析 |
五、降失水剂在川东北某井油层套管的应用 |
六、结论 |
(10)新型油井水泥消泡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方法和过程 |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1 消泡单体优选及评价方法 |
2.2 消泡剂研制 |
2.3 消泡剂合成 |
2.4 油井水泥消泡实验 |
3 结论 |
四、新型油井水泥降失水剂TD-80的研制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固井聚合物类降失水剂用交联剂的研制与应用[J]. 卢甲晗,郭娟,梁海祥. 河南化工, 2021(08)
- [2]低失水低密度水泥浆体系的研究与性能评价[D]. 尹剑宇.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3]新型耐温抗盐降失水剂的研制与性能评价[D]. 刘振兴. 天津大学, 2020(02)
- [4]国内油田用AMPS聚合物研究进展[J]. 吴一帆,赵海鹏. 中外能源, 2019(06)
- [5]适合永页区块的固井液体系研究及现场应用[D]. 李雨威.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6]共聚物类外加剂对水泥水化过程的调控及作用机理研究[D]. 陈頔. 天津大学, 2019(06)
- [7]高温聚羧酸类缓凝剂的合成及异常胶凝现象机理研究[D]. 李均星. 天津大学, 2019(06)
- [8]不同结构的功能单体对油井水泥胶乳性能与作用机理的影响[D]. 王泽辉. 天津大学, 2019(06)
- [9]抗高温油井水泥降失水剂SZ1-1的研制与应用[J]. 李雨威,黄志宇. 钻采工艺, 2018(06)
- [10]新型油井水泥消泡剂的研制[J]. 刘建,肖京男,王其春,曾敏,刘伟. 钻井液与完井液,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