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心种一棵爱情树(论文文献综述)
江金英[1](2020)在《消费者持续参与虚拟CSR共创的动机演变研究 ——基于“蚂蚁森林”的扎根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公众日益关注企业道德,导致企业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履行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的压力。传统的CSR被看作是企业主导的活动,而忽视消费者的价值创造。社交媒体的兴起使消费者主动参与CSR活动成为可能,CSR活动形式也由线下方式逐渐转向线上方式,吸引着公众共同参与企业发起的社会责任项目,这在学术上被称为“虚拟CSR共创”。到目前为止,部分企业通过虚拟CSR共创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培养一批忠实的消费者,但也有一部分企业的虚拟CSR共创快速消亡,其根本原因在于是否能够激发消费者持续参与动机,引发持续参与行为,实现长期的社会责任价值共创。基于此,本文以“虚拟CSR共创”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这一质性研究方式,探索研究消费者持续参与虚拟CSR共创过程中的动机演变情况。首先,对虚拟CSR共创、消费者持续参与CSR以及CSR价值共创动机的相关研究做了文献梳理,进一步明晰了需要研究的主题;其次,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指导下,以“蚂蚁森林”虚拟CSR共创项目为典型案例,通过深度访谈和文献分析的方式收集数据资料,并运用Nvivo11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三级编码和范畴提炼,并最终建构出消费者持续参与虚拟CSR共创的动机演变模型;最后,运用有机整合理论和基本心理需求理论对消费者持续参与虚拟CSR共创的动机演变进行深度的理论阐释。通过研究与分析,本文发现消费者参与虚拟CSR共创的动机不是静止不变的,而随着参与的持续发生了外在动机的不断内化:在初始参与阶段,消费者主要在工具性动机和报酬动机等外在调节的外在动机的驱动下加入项目并开始参与;在平台因素、社会氛围和群体参照等情境因素的影响下,消费者参与的外在动机发生了摄入调节,逐渐转变成以社会强化动机、社会联系动机、规避损失动机为主的逗留参与动机,使消费者愿意短暂停留在项目活动中;在更深入、更持久的参与中,消费者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促使他们产生情感契合、社会贡献动机、社区依恋等整合调节的外在动机;而且社会责任动机贯穿持续参与的始终,并不断增强。此外,这些动机是社会规范和个人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持续参与虚拟CSR共创的过程中,消费者自我决定和自我整合的程度不断提高,内在驱动力更强,促使其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维持参与,提升虚拟CSR共创的价值,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刘婷婷[2](2020)在《环保微公益项目的网络动员机制研究 ——以《蚂蚁森林》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关于选择低碳出行、绿色消费、垃圾分类等环保话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也逐渐增强,为动员更多的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中来,环保公益事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环保公益事业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因此环保微公益应运而生,为环保公益事业的发展带来新机遇。环保微公益项目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依托互联网平台做公益,而是它把更多的人力、技术、理念等资源整合,提供了人人可以参与环保公益事业的途径,传递着人人参与环保的理念。中国环保事业未来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高认知度、低践行度”的层面,要充分发挥网络动员的优势,营造公益文化的氛围,激发公众参与环保的责任意识,让环保不能停留在喊口号上面,要让公众参加环保实践成为生活常态。本文选取“蚂蚁森林”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因为“蚂蚁森林”作为环保微公益项目在网络动员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网络动员效果显着、公众参与度较高、影响力较大等因素。主要研究了五个方面:第一,本文梳理了环保微公益项目网络动员的基础以及网络动员方式的优势。在互联网环境下,环保微公益的网络动员离不开政策的支持、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公民意识的增强,这些基础力量的不断发展为环保行动的网络动员提供可能性。基于互联网时代下,环保微公益动员方式与效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依托网络社会中资源、信息的流通与传播,生态环保观念在宣传与实践中更加流畅。第二,环保微公益网络动员的特点,以“蚂蚁森林”的网络动员的杠杆作用,线上与线下高度配合,高效动员,让环保事业得到持久性的发展,维护公众参与环保公益事业的热情与积极性。第三基于“蚂蚁森林”中的具体环保活动为案例,分析“蚂蚁森林”网络动员机制,从动员主体、动员客体,动员策略、动员环境、动员目标五个方面进行分析。第四,分析“蚂蚁森林”的社会成果;第五部分,分析“蚂蚁森林”的社会成果对于网络动员机制的影响。
王梦[3](2018)在《关于《像树一样活着》的朝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次翻译的作品原文为韩国作家禹宗永的《像树一样活着》。作家禹宗永是一位树木医生,从事此职业已经有近三十年,他是一位对树木怀有强烈的爱心的人士。为了呼吁人们关爱身边的树木同时向他人传达他在树木身上领悟和学到的难能可贵的精神,因此作者创作了这本作品。译者在通读了这部作品后,被树木身上的精神深深触动,这部作品分别从35种树木来赞扬每种树木身上具备的精神,例如有竹子顽强的生命力,连理枝求同存异的智慧,栗树的舍鱼而取熊掌的价值观,杜松在自身生存困难的情况下还帮助其他植物的奉献精神等等,这些好多都是人类明白却做不到的,而树木却做到了,翻译这部作品有利于人们更加了解树木和学习树木的精神。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发的忙碌,争分夺秒的工作和学习,很少有精力和时间去留意身边的风景。并且随着土地的升值,原本是生长树木的地方也都被开发,尤其在城市中,土地寸土寸金,原来生长树木的地方也都被一片片的高楼大厦所代替,不经意间,人们才发现身边的那抹绿色已经难寻踪迹。愿有兴趣的读者在阅读了这部作品后能够给予树木一些关心和爱护。并且希望树木身上的优秀品质也能够给读者带来鼓励。这本作品共有朝文16万余字,共三个大章节,分为38篇文章。译者截取了其中前一二章和第三章的前三篇,原文近十万字,中文译本字数为五万余字。本翻译报告对翻译的过程、结果和问题进行了逐步介绍。报告开篇首先介绍了作者、作品、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作品特征。其后,该报告重点分析了在翻译这部作品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举例子分别说明了在翻译过程中使用的翻译方法,分析了在词汇,句子方面的特殊例子。最后,在报告结论部分总结了此次翻译实践使我学到的经验,并使我认识到的自身的不足之处。
王目犁[4](2018)在《网络公益的可见性生产 ——以蚂蚁森林和2017年腾讯“99公益日”为例》文中指出2017年,腾讯公益“小朋友画廊”引发朋友圈刷屏,蚂蚁森林的“种树”比拼热度不减,截至2017年底,逾1300万颗树苗从虚拟到现实落地生根……近年我国的网络公益蓬勃发展,各种新样态层出不穷,人们通过指尖点击和分享,就能成为公益的传播者,通过运动、阅读、低碳消费等日常生活行为就能成为公益的践行者。身体、行为、美德等等都经由视觉生产变得“可见”,公益跨越了地域,建构着我们的认知和经验。而网络公益如火如荼的发展,根植于媒介化社会、视觉时代的语境之中,和网络社会的脱域化转型密不可分,视觉化生产让我们得以进行新型的公益捐赠。网络公益生产了哪些“可见”,是如何生产的,可见性生产有着怎样的机制和策略,观看者、观看对象、观看行为是怎样的,这些都是笔者在本文中所剖析的问题。本文的研究方法是个案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选取蚂蚁森林和2017年腾讯公益“99公益日”两个典型个案,进行文本分析,并结合可见性、视觉文化等跨学科理论深入阐释,由此归纳和剖析网络公益的可见性生产机制,并进行批判思考。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论文的研究缘起、意义和创新点。第二部分进行研究综述,梳理学界对于网络公益、可见性及视觉文化的研究,为本研究搭建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陈述研究方法,介绍两个个案的情况,以及样本采集的方法和路径;第四部分进行文本分析,分析和归纳个案中的视觉内容特征,网络公益对捐助物和捐助对象的呈现结合了抽象和纪实的表现手法,采取不同的策略呈现原本的困境和公益的意义,创新媒介形态调用观者的多个感官,该部分也阐述了主要的可见性生产主体,包括企业、明星、个人、政府和公益组织,指出个体在被彰显和赋予自主性的同时也被动地卷入了视觉操作;第五部分提出研究发现,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论述可见性生产的机制,即对对个体行为和情感的量化、对超高可辨识度的生产、从平面到空间打通虚实;第六部分反思可见性生产背后的问题和隐忧,指出可见性生产暗含着对身体的规训,对美德评价体系的改写以及漠视现实美德的可能,对不可见的遮蔽和社会问题的搁置。
刘慎,王良瑞,孔祥萌[5](2017)在《帕米尔的红柳最有情》文中指出在祖国西陲边关,常年不化的皑皑积雪在帕米尔山腰上与纯净的蓝天映衬出一片冷冷的色调。起伏的山峦间,干旱贫瘠的土地、风化吹落的碎石和偶有的一簇骆驼刺,交织成一块荒凉的地毯在哨所脚下铺展开来。
张者[6](2015)在《桃夭》文中研究指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国风·周南》1这一天,师弟离婚了。师弟邓冰闹离婚已经很久了,如今终于成功,不容易。师弟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不开心也不张扬,离婚这种事本属隐私,他居然有勇气公布于众了。师弟通过微信同学圈,向同学们高调宣布,内容如下:"本人邓冰与张媛媛同学已正式离婚,从即日起,本人和张媛媛之间只存在同学关系,没有了夫妻情分,在联系我们时应区别对待。离婚后,大学城的别墅归张媛媛所有,市区的三居室归本人所有,家
张伟[7](2014)在《《一棵开花的树》教学设计》文中指出本文对《一棵开花的树》做了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同时形成自己的审美观。
王蕾[8](2014)在《采用诗意画面,营造童话世界——谈尹锡瑚的经典韩剧《蓝色生死恋》《冬季恋歌》和《红豆女之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蓝色生死恋》《冬季恋歌》《红豆女之恋》三部电视剧是韩国唯美派导演尹锡瑚的代表作。作品几乎浓缩了韩剧的所有精华,可称为"经典韩剧"。从文艺理论和电视美学角度研究、分析这三部韩剧中唯美画面与视觉元素的完美运用,从中发现其普遍意义的创作规律,对于促进国产电视剧创作的完善大有裨益。
黎静[9](2014)在《一堂心理活动课激荡出的疑问》文中研究说明【情境回放】一堂关于"早恋"的心理活动课上,我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看待中学生早恋,学生的观点主要有三种:赞同、不赞同、无所谓。我见招拆招,一步步将学生们的思维引向课堂预设的教学目标。然而,这时一位学生发言:"老师,他们的观点我都不同意,我认为中学生的所谓早恋根本就不是爱情,当然他们也超越了友情,他们之间是一种大于友情而小于爱情的感情,他们的这种感情处于友情与爱情之间的一个‘异度空间’,既然不是爱情,也就无所谓恋,所以说中学生中根本就不存在早恋……"我思索着如何应对时,心理咨询
王新同[10](2013)在《李红艳:借张艺谋一棵山楂树发羊财》文中认为一部电影《山楂树之恋》,让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分乡镇大山深处的一棵山楂树出了名。这棵山楂树旁边一座养殖场的主人李红艳借山楂树之名,让她养的羊也出了名,并且发了羊财。辞职进大山养羊李红艳是位农村女孩,她的家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分乡镇。18岁时,她到宜昌市一家知名酒店当服务员,后升任前厅主管。她和丈夫田贞勤在这家酒店相识、相恋。结婚后,他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2007年,当地
二、用心种一棵爱情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心种一棵爱情树(论文提纲范文)
(1)消费者持续参与虚拟CSR共创的动机演变研究 ——基于“蚂蚁森林”的扎根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提出 |
2 文献综述 |
2.1 虚拟CSR共创 |
2.1.1 虚拟CSR共创概念发展历程 |
2.1.2 虚拟CSR共创的特征 |
2.1.3 虚拟CSR共创的相关研究综述 |
2.2 消费者持续参与CSR相关研究 |
2.2.1 消费者参与概念及维度 |
2.2.2 消费者参与CSR相关理论基础 |
2.2.3 消费者持续参与CSR的相关研究 |
2.3 CSR价值共创动机的相关研究 |
2.3.1 动机的研究进展 |
2.3.2 CSR价值共创的动机 |
2.3.3 虚拟CSR共创中的价值创造动机 |
3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3.1 研究方法的确定 |
3.2 研究样本的选择 |
3.2.1 虚拟CSR共创项目选择 |
3.2.2 消费者样本选择 |
3.3 资料收集与整理 |
4 范畴提炼与模型建构 |
4.1 范畴提炼 |
4.1.1 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 |
4.1.2 二级编码——关联式登录 |
4.1.3 三级编码——选择式登录 |
4.2 理论模型建构与检验 |
4.2.1 理论模型建构 |
4.2.2 理论饱和度检验 |
5 模型阐释与研究发现 |
5.1 消费者持续参与虚拟CSR共创的动机演变过程 |
5.1.1 消费者初始参与虚拟CSR共创的动机 |
5.1.2 消费者逗留参与虚拟CSR共创的动机 |
5.1.3 消费者持续参与虚拟CSR共创的动机 |
5.1.4 消费者持续参与虚拟CSR共创动机的演变 |
5.2 消费者持续参与虚拟CSR共创的动机演变理论分析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启示 |
6.3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2)环保微公益项目的网络动员机制研究 ——以《蚂蚁森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0.1.1 研究背景 |
0.1.2 选题意义 |
0.2 文献综述 |
0.3 研究方法 |
0.4 学术创新与难点 |
0.4.1 学术创新 |
0.4.2 学术难点 |
1 环保微公益项目网络动员的基础与方式 |
1.1 环保微公益概念的界定 |
1.2 环保微公益项目网络动员的基础 |
1.2.1 公民环保意识的觉醒 |
1.2.2 网络应用与普及 |
1.2.3 政策的支持 |
1.3 在互联网背景下环保微公益活动的动员方式 |
1.3.1 网络媒介动员 |
1.3.2 网络社群动员 |
1.3.3 网络舆论动员 |
1.3.4 网络意见领袖动员 |
2 环保微公益项目网络动员的特征 |
2.1 动员主体多元化 |
2.1.1 网络公益组织 |
2.1.2 互联网企业 |
2.1.3 社会精英 |
2.2 动员客体参与成本低,网络工具使用熟练 |
2.3 “少数人的大努力”推动“多数人的小努力” |
2.4 线上线下联结打造公益活动的持久影响力 |
3 “蚂蚁森林”网络动员机制 |
3.1 “蚂蚁森林”的发展现状 |
3.2 统筹全局的动员主体 |
3.2.1 马云作为“运动创业家”的动员主体 |
3.2.2 承担社会责任的互联网企业 |
3.3 动员客体之间的高度配合 |
3.3.1 提供绿色低碳场景的商家 |
3.3.2 “蚂蚁森林”的用户是主要的参与者 |
3.3.3 公益组织:资金的支持 |
3.4 动员策略系统成熟 |
3.4.1 游戏模式动员增强用户体验 |
3.4.2 社交粘性:弱关系到强关系的拓展 |
3.4.3 奖励式动员刺激用户的参与欲望 |
3.4.4 仪式性动员使个人价值得到实现 |
3.4.5 资源动员更加高效 |
3.5 动员环境的支撑 |
3.5.1 中国植树文化的催生 |
3.5.2 阿里巴巴企业良好的公益形象 |
3.5.3 “互联网+公益”模式的实践 |
3.6 动员目标分析 |
4 “蚂蚁森林”的社会成果 |
4.1 激发了公众的环保意识 |
4.2 让环保成为生活常态 |
4.3 扩大不同群体参与环保微公益活动 |
4.4 带动生态环保脱贫 |
5 “蚂蚁森林”的社会成果对网络动员机制产生的影响 |
5.1 增强了动员客体参与互联网公益活动的网络信任 |
5.1.1 对于社交网络的“人际信任” |
5.1.2 对于“网络技术安全的信任” |
5.1.3 对于互联网企业的“商业信誉” |
5.2 网络信息资源增益社会行动力 |
5.2.1 以人际关系网络为核心的传播路径 |
5.2.2 利用网络新媒体符号互动助推信息传播 |
5.2.3 充分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 |
5.3 凝聚广泛的社会组织力量参与合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关于《像树一样活着》的朝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韩语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翻译项目简介 |
2.1 作者简介 |
2.2 作品简介 |
2.3 翻译的目的及意义 |
第三章 译前分析和准备 |
3.1 译前分析 |
3.2 译前准备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4.1 词汇处理 |
4.1.1 动词的处理 |
4.1.2 名词的处理 |
4.2 句子的处理 |
4.2.1 意译方法的使用 |
4.2.2 增减译方法 |
4.2.3 语序的变动 |
第五章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原文 |
附录B: 译文 |
(4)网络公益的可见性生产 ——以蚂蚁森林和2017年腾讯“99公益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创新点 |
2 研究综述 |
2.1 关于网络公益的研究 |
2.2 关于可见性的研究 |
2.3 研究问题 |
3 研究方法 |
3.1 个案的选取 |
3.2 样本采集的方法和路径 |
4 网络公益平台的视觉内容与生产主体 |
4.1 网络公益平台的视觉内容 |
4.2 网络公益平台的可见性生产主体 |
4.3 本章小结 |
5 网络公益的可见性生产机制 |
5.1 量化 |
5.2 对超高可辨识度的生产 |
5.3 虚实打通:从平面到空间 |
5.4 本章小结——研究结论 |
6 对网络公益可见性的反思 |
6.1 对身体的规训 |
6.2 漠视现实美德的隐忧 |
6.3 “可见”对“不可见”的遮蔽 |
7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一棵开花的树》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学目标 |
二、教学重难点 |
三、教学内容 |
四、教学过程 |
五、教学设计特色 |
(8)采用诗意画面,营造童话世界——谈尹锡瑚的经典韩剧《蓝色生死恋》《冬季恋歌》和《红豆女之恋》(论文提纲范文)
1 采用诗意的画面 |
2 独具匠心的景境 |
3 这三部韩剧对于色彩的巧妙运用和强调, 体现了三大美学特点 |
4 用独特意象增添浪漫童话色彩 |
(9)一堂心理活动课激荡出的疑问(论文提纲范文)
【情境回放】 |
【情境分析】 |
【教学设计】 |
第一章栀子花开:淡淡的青春, 纯纯的爱 |
一、早恋的“自白” |
二、欣赏歌曲《栀子花开》 |
第二章江城子:不思量, 自难忘 |
第三章爱情树:我的生命是一棵树, |
一、活动:我的爱情许愿树 |
二、结束活动:爱的仪式 |
【教学反思】 |
四、用心种一棵爱情树(论文参考文献)
- [1]消费者持续参与虚拟CSR共创的动机演变研究 ——基于“蚂蚁森林”的扎根理论研究[D]. 江金英. 西南大学, 2020(01)
- [2]环保微公益项目的网络动员机制研究 ——以《蚂蚁森林》为例[D]. 刘婷婷. 辽宁大学, 2020(01)
- [3]关于《像树一样活着》的朝汉翻译实践报告[D]. 王梦. 延边大学, 2018(12)
- [4]网络公益的可见性生产 ——以蚂蚁森林和2017年腾讯“99公益日”为例[D]. 王目犁.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6)
- [5]帕米尔的红柳最有情[J]. 刘慎,王良瑞,孔祥萌. 解放军生活, 2017(05)
- [6]桃夭[J]. 张者.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5(06)
- [7]《一棵开花的树》教学设计[J]. 张伟. 课外语文, 2014(22)
- [8]采用诗意画面,营造童话世界——谈尹锡瑚的经典韩剧《蓝色生死恋》《冬季恋歌》和《红豆女之恋》[J]. 王蕾.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08)
- [9]一堂心理活动课激荡出的疑问[J]. 黎静.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03)
- [10]李红艳:借张艺谋一棵山楂树发羊财[J]. 王新同.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