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变频调速技术在立窑系统节能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赵一凡[1](2021)在《某煤矸石2×300MW电厂一次风控制系统改造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火电厂锅炉一次风机所配备的高压电机目前大多采用工频运行液耦调节的运行模式,这种运行模式会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所以减少生产用电比率,减少生产污染排放是当今火电厂所追求的改造目标。一次风机是火电厂的主要耗电设备,而现有一次风的液耦调节控制方式不仅会造成大量电能浪费且存在着启动电流大,对电机和高压电缆造成冲击、液耦卡涩等弊端,对一次风机的控制方法急需进行改造。本文对陕西某煤矸石电厂2×300MW机组两台一次风机现有液耦控制方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采用高压变频的控制方法,对该厂一次风机进行了变频节能改造的系统设计。设计了以拓扑结构单元串联多电平的高-高电压型变频器为核心的变频调速系统,包括变频器的选型、变频器控制电源以及冷却系统等;设计了一次风变频节能控制程序,主要包括一次风压检测和恒压控制系统(在DCS上实现PID控制)、基于PLC的变频器的联锁控制和现地控制,实现了该煤矸石电厂两台一次风机的变频改造。本文对改造前后的节能效果进行了对比,对经过变频改造之后的一次风机三个月试运行数据进行了分析,不同负荷下的节电率达到30%-50%。一次风机变频改造后A侧在270MW负荷工况下,电流值降低最高为98.21A,在210MW负荷下节能率最高为49.18%;B侧电机在300MW负荷下电流值降低最高为127.28A,在150MW负荷下节能率最高为59.39%。共计节约电量315万度,节能效果显着,预计改造运行后四年可以收回成本。并且通过变频改造之后,可以实现DCS系统对变频调速系统的实时监测与控制;利用高压变频器的旁路结构,实现了工频变频之间的自动切换,提高了一次风机系统的稳定性。
南国英[2](2021)在《变频调速恒量供气在双膛竖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罗茨风机工作原理、PID调节原理方面介绍采用变频调速技术的石灰窑恒量供气系统的工作原理,并以实例入手详细介绍印证变频调速在石灰窑中的恒量供气应用,突出体现了变频调速的系统可调节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宋科[3](2021)在《煤矿机电设备中变频节能技术的应用分析》文中指出近几年我国加大了对环境的保护力度,利用进口煤矿代替国内开发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对于国内煤矿开采企业来说,必须降低开发成本,才能够在国内煤炭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获得发展的利润。而煤矿开采过程中机电设备是必不可少的,电机本身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控制好机电设备的能耗对于降低开发成本有着巨大的作用。
孟卓[4](2020)在《基于神经网络PID的水泥回转窑温度控制研究》文中指出水泥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材料,回转窑作为熟料煅烧的装置,在水泥生产工艺流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水泥回转窑的温度进行合理控制使其窑内热量达到适合的平衡是保证水泥产量、质量的关键。传统的控制方法难以适应水泥回转窑的生产过程中参数变化多、惯性大的特点,不能对回转窑温度进行精细的控制。本研究对水泥回转窑生产过程中与温度控制相关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了转速、物料运动、燃料燃烧、气体流动等对回转窑炉温度的影响,明确了这些因素对水泥回转窑的温度的影响机理,并据此最确定了将喷煤量、生料喂料量、通风量、窑转速作为水泥回转窑温度控制参量基于此,结合神经网络和PID,开发回转窑温度自动控制系统采用二次权值确定法给出了其权值确定方法。采用自适应学习率确定学习率,从而实现了对BP神经网络PID控制系统进行了优化。并根据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温度控制因素,对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对比常规PID控制技术,基于BP神经网络PID控制系统具有比较优良的控制效果。本研究同时设计了用于控制水泥回转窑的PLC系统,给出了基于神经网络的PID控制系统的PLC系统的具体选型和设计程序图。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水泥回转窑窑头罩温度控制系统电气接线图,完成了水泥回转窑温度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同时将改进后的系统应用于具体生产中,结果表明,本研究中的系统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本研究有助于优化回转窑温度控制方法,提高回转窑生产质量,降低能耗,对我国水泥生产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宋斌[5](2020)在《变频恒压供水试验装置设计及能耗分析》文中认为本文归纳了传统二次供水方式,指出了传统二次供水存在水资源和电能浪费、水质二次污染等问题。而变频恒压供水方式既能够满足用户用水的水量和水压需求,也能够很好地解决传统二次供水能耗高、效率低的问题。本文对变频恒压供水方式的组成、工作原理、使用范围、技术优势进行了系统介绍,并通过搭建供水装置平台,对变频恒压供水和传统的全速节流供水进行研究比较,同时对变频恒压供水方式的最不利点恒压和泵出口恒压控制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本文通过试验和模拟两种方法进行对比研究。首先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研究方案,设计并搭建了变频恒压供水试验装置,且进行了试验。研究了在相同流量下不同供水方式供水系统能耗和水泵运行的效率。其次通过FLOWMASTER软件,对试验装置进行建模仿真研究,模拟变频恒压供水方式下泵出口恒压和最不利供水点恒压时供水系统的能耗和水泵运行的效率,并将模拟所得结果并与试验测试结果进行了比较。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出研究结论,为工程实际运行提供参考。试验和模拟结果表明:(1)相较于传统的恒速恒频二次供水方式,变频恒压供水可以按需供水,能够满足用户水压、流量的要求,同时供水效率也有显着提高,因而在很大的程度上能够减少能耗。(2)通过试验研究发现,流量为1.38m3/h时,变频恒压供水中的末端恒压供水比水泵出口恒压供水每吨水能耗最高可下降37.9%。流量为6m3/h时,末端恒压供水比水泵出口恒压供水每吨水能耗最低可下降4.3%。末端恒压供水、水泵出口恒压供水、全速节流供水三种供水方式中,末端恒压供水方式能耗最低,节能效果最为明显,水泵运行效率最高。(3)试验及模拟结果相互印证,均可得出末端恒压供水方式供水系统能耗最低,水泵运行效率最高。
张恺[6](2020)在《基于.NET的船舶柴油机监测报警与辅助节能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柴油机作为船舶上主要的动力输出来源,其工作状态的好坏能够决定船舶运行时的安全与否,但由于船用柴油机通常在较恶劣环境下工作、并且其运行过程也较为复杂,因此,容易发生故障,从而降低船舶的安全性。因此对柴油机进行状态监测,及时发现其状态异常,并进行故障诊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在全球能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通过对柴油机工况的监测,调节其他辅助系统的工况,也能大幅的降低船舶的能耗,其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NET框架中的Win Form平台,开发了船舶柴油机的监测系统,能够对柴油机进行实时的状态监测,并基于优化后的PSO-RBF神经网络,实现故障报警诊断功能。以此同时,设计了一种辅助系统可变工况控制方案,对柴油机各辅助系统中驱动泵或风机的电机进行调速控制,从而实现辅助系统输出与柴油机工况相匹配,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通过对柴油机监测系统整体结构的分析与设计,列举出了系统用于实现各功能的模块,并对粒子群(Partical Swarm Optimization,PSO)算法的粒子寻优过程进行优化,设计出算法中的惯性权重、学习因子、以及速度更新方案,以此来提升PSO算法的收敛速度与精度,并用优化后的PSO算法对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中的隐含层神经元中心、场域宽度、隐含层与输出层连接权重,3个参数进行寻优,构成最优RBF神经网络。通过优化PSO-RBF神经网络,进行柴油机进排气系统和燃油系统典型故障的诊断,研究表明,优化的PSO-RBF神经网络较基本PSO算法寻优的RBF神经网络,在故障诊断中有着较小的误差,较高的可靠性。通过选用永磁同步电动机,设计一种可变工况控制方案,进行柴油机实际工况与所需辅助系统的泵或风机输出流量的匹配计算,从而通过电机的变频调速改变泵或风机的流量,实现减少柴油机辅助系统中各泵或风机所需能耗,达到节能目的。最后,本文在Win Form平台上进行了柴油机监测系统的开发,系统通过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加装sm331、sm332模块的S7-300 PLC通过转接头进行数据传输;使用Mod Bus协议进行数据通信;通过SQL Server2014进行数据存储以及调用;能够通过采集数据进行计算,并输出数据进行柴油机辅助系统中各电机调速控制;在界面中能够实时显示相应的数据,查看历史数据线图以及故障;通过优化的PSO-RBF神经网络完成故障诊断;控制辅助系统的电机调速,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监测系统。
郭桐桐[7](2020)在《常规抽油系统变频调速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常规抽油系统有机械结构简单,维护方便和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在油田开采上广泛使用,但是普遍存在抽汲效率低,电机能耗大和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随着油田供液能力的下降,上述常规抽油机缺点凸显,利用变频调速技术对抽油机进行节能改造,调节抽油机频次,根据实际需要改变抽油机上下冲程速度,使抽油系统运行在最佳的工作状态。通过对常规抽油系统工作原理的分析,对游梁式抽油机进行运动学分析,运用MATLAB软件建模仿真;在运动学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抽油系统动力学分析。将抽油系统简化成一个等效的力学模型,根据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变频器工作原理,建立抽油系统变频调速仿真模型。将变频器及电动机简化成传递函数,并选用PID算法对此抽油系统变频调速控制仿真,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仿真。通过对矢量控制,直接转矩控制,变压变频控制和转差率控制算法进行仿真,并分析其仿真结果。根据四种变频调速控制方法,零负载时对三相异步电机的控制,电机转速曲线和扭矩曲线进行对比分析。四种变频调速控制方法下对电机输入符合抽油系统运动的周期性交变负载,对比分析四种控制方法下电机转速和电磁转矩的仿真曲线。
尤子威[8](2020)在《基于变频技术在超高层公共建筑空调系统中节能研究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建筑节能的研究,大量建筑节能技术应运而生,空调节能技术能够降低20%至35%左右的空调设备能耗,有效改善了建筑多余能耗的基本现状,对建筑节能做出了突出贡献。根据我国空调设备在不同区域、不同自然环境下的实际应用情况,空调节能技术还存在着不断创新、不断提高、不断改进的提升空间。使空调设备运行过程中实现低能耗与高效率,既能满足人们实际需求又能效降低能源消耗,是目前空调节能的根本目标。本课题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和理论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变频空调技术,建立了空调节能体系,以变频冷水机组、变频水泵、变频空调机组为功能模块,结合BMS楼宇自控系统,针对超高层公共建筑变频空调系统设计、调试、运维管理、智能变频空调系统及其控制进行研究分析,评价系统节能效果。通过变频空调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根据调查法、理论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和实测分析法等方法,根据变频空调设备,应用BMS楼宇自控系统,实现简化系统操作、降低运行能耗。应用Design Builder模拟软件,对超高层办公建筑变频空调系统进行节能效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变频技术减少空调能耗,研究发现,通过运用水泵变频技术后的空调整体的冷水机组的年能耗量值降低了大概8.85万k Wh,而机组中的水泵年能耗量值则降低了62.53万k Wh在冷机及风机的能耗方面,通过采用变频技术后,冷机的年能耗量值大大降低了36.41万k Wh,风机的年能耗量值也降低了27.38万k Wh。在超高层建筑变频技术研究与分析中,通过仪器设备进行全年运行能耗数据实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能耗分析,得出变频冷水机组技术的应用使全年耗电量减少约20%;变频水泵技术的应用使全年耗电量减少近30%;变频空调机组技术的应用使全年耗电量减少约25%。上述各变频空调设备结合使用,并辅助以BMS系统进行实施检测、控制、调节,系统整体节能百分率可达到20%~25%,空调运行效果处于较高的节能状态。通过对BMS楼宇自控系统等智能化控制系统的研究,提高了系统自动化控制和调节的运行水平,节省了管理和运行成本,设备运行管理难度大、设备运行数据不易读取和保存等运维问题。运用智能化控制系统可以减少对运行人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依赖,提高系统自运行、自监控、自调整等自动化水平,不仅降低了运行的人工成本,同时通过系统及时、准确、高效的调节减少了系统运行能耗。
李范成[9](2020)在《盘式调速型永磁耦合器磁热模拟及冷却装置分析》文中指出盘式调速型永磁耦合器得益于它软启动、高效环保、调速性能卓越等优点被大量应用于石化、水电、采矿和船舶等行业的风机、水泵和皮带机等多种设备当中。由于衡量盘式调速型永磁耦合器性能优劣的标准之一就是它输出转矩的大小,并且其核心部件永磁体所采用的钕铁硼材料受温度影响极大,当温度过高时永磁体性能会大幅降低甚至彻底失效,因此对盘式调速型永磁耦合器的电磁场、温度场以及冷却装置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首先运用Ansoft Maxwell软件对盘式调速型永磁耦合器的电磁场进行了分析。由于影响转矩的因素较多,本文选取了铜盘厚度、气隙大小和永磁体厚度对转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得到了铜盘上的涡流分布以及后续温度场分析所需的涡流损耗数据。之后以电磁场分析所得到的涡流损耗作为热源,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盘式调速型永磁耦合器的温度场进行分析。得到了铜盘厚度、气隙大小和永磁体厚度对温度的影响,以及转差转速为45r/min和135r/min条件下铜盘和永磁体的温度分布。由于在135r/min条件下铜盘和永磁体的温度过高,因此选取了直肋式散热器对盘式调速型永磁耦合器进行冷却。利用Fluent软件对散热器的流场进行了分析,得到了流场中的流速分布和用于后续温度场分析的散热器不同结构参数下的流速。最后再次运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加装了直肋式散热器的盘式调速型永磁耦合器的温度场进行了分析,得到了散热器的肋片高度、厚度和数目对铜盘和永磁体温度的影响以及加装散热器后的铜盘和永磁体的温度云图。通过对比分析表明,直肋式散热器对本文所研究的盘式调速型永磁耦合器冷却效果明显,有一定的工程参考价值。
胡文春[10](2019)在《高压变频技术在攀钢大功率风机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钢铁企业盈利水平逐渐减低,做好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已成为钢铁企业生存的关键因素,节能减排更是成为各个钢铁企业降低钢铁生产成本的重要手段,电机系统的节能就显得势在必行。对于电机系统节能来说,不论是在调速、起动性能方面,还是在制动性能方面,采用变频技术都是最为理想的节能途径。攀钢型材厂型材轧机线的鼓风机高压电机采用软启动降压启动,通过调整风门挡板开口度来调整风量,其相当一部分的能源都浪费在了风压损耗、挡板节流介质扰动和挡板节流上,增大了生产成本,本课题为解决高压电机能耗问题,采用高压变频控制系统替换原有高压软启动系统,具有成本低、实现简单、应用范围广等特点。本文首先分析研究了各种高压变频器的组成结构、控制原理以及优缺点后,根据现场调研情况,确定采用HARSVERT-A高压单元串联多电平PWM电压源型变频器替换原有的高压软启动器;接着阐述了移相变压器、功率单元组成器件的计算及选型,变频器控制系统的原理及实现,变频器控制系统与基础自动化控制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及变频器冷却方式的选择;同时,为实现高压变频器就地启动及电机保护功能,采用西门子S7-300系列PLC作为控制核心,阐述了鼓风机高压电机辅助控制系统PLC的设计、编程等;最后从节电率、投资成本、启动成功率等多角度分析了项目的实施效果。本课题利用高压变频器以及使用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技术,使交流电机能够接近于同功率直流电机的启动力矩,解决了启动困难问题,消除电机启动对于供电电网的影响,启动成功率由原系统的70%左右提升到100%;通过采用变频调速替代之前调节风门挡板的方式,月节电率可达32%左右,每年可为攀钢型材厂节约用电费用183万元,极大地降低电机能耗。此外,通过变频调节的方式,降低了机械设备的冲击,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节约了维护费用。
二、变频调速技术在立窑系统节能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变频调速技术在立窑系统节能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某煤矸石2×300MW电厂一次风控制系统改造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火电厂一次风机改造的研究背景 |
1.1.1 火电厂一次风机改造的必要性 |
1.1.2 一次风机调速改造方法的研究 |
1.2 高压变频器的发展及在火电厂的应用现状 |
1.2.1 高压变频器的发展 |
1.2.2 高压变频技术在火电厂的应用现状分析 |
1.3 本课题研究任务 |
2 一次风机的变频控制机理 |
2.1 一次风的产生机理及作用 |
2.2 一次风机液力耦合器调节原理 |
2.3 一次风机变频调节原理 |
2.4 变频器控制机理 |
2.4.1 变频器基本构成 |
2.4.2 变频器恒压频比控制结构 |
2.5 高压变频器主电路拓扑 |
2.5.1 高压隔离变压器 |
2.5.2 功率单元结构 |
2.5.3 主控制系统 |
2.6 小结 |
3 一次风机变频改造设计 |
3.1 变频器选型 |
3.2 高压变频器控制原理 |
3.3 高压变频器集成设计 |
3.4 变频/工频切换方式设计 |
3.5 变频器散热系统设计 |
3.6 小结 |
4 一次风机变频调速的DCS逻辑控制 |
4.1 一次风信号测量与滤波 |
4.2 基于DCS的PID控制 |
4.2.1 积分分离式PID算法 |
4.2.2 分离PID模块HSVPID |
4.3 DCS控制逻辑原理 |
4.4 小结 |
5 项目变频改造后的节能效果分析 |
5.1 变频改造前后不同负荷下小时耗电量 |
5.2 变频改造前后不同负荷下电机电流 |
5.3 变频改造后综合数据分析 |
5.4 一次风机变频改造后对机组的影响 |
5.5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附录 |
参考文献 |
(2)变频调速恒量供气在双膛竖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风机工作原理 |
3 恒量供气内部PID调节原理概述 |
4 变频调速在石灰窑恒量供气中的应用 |
4.1 设计思路及元件选择 |
4.2 变频恒量供气系统(FC302变频器)的主回路和控制回路(见图3和第149页图4) |
4.2.1 变频器变频恒量供气系统以FC302变频器为例端子功能设置(见表1) |
4.2.2 运行方式 |
4.2.2.1 手动运行 |
4.2.2.2 自动运行 |
4.2.3 保护 |
4.3 故障处理和维护方法 |
5 结语 |
(3)煤矿机电设备中变频节能技术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变频节能技术的原理 |
2 变频节能技术在煤矿企业的应用现状 |
3 变频节能技术在煤矿企业应用的建议 |
3.1 变频节能技术在煤矿提升机上的应用 |
3.2 变频节能技术在提升和传输机采煤机上的应用 |
3.3 变频节能技术在煤矿流体负荷设备上的应用 |
4 结束语 |
(4)基于神经网络PID的水泥回转窑温度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PID与BP神经网络控制技术研究 |
1.2.2 水泥回转窑的温度控制研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2 水泥回转窑温度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
2.1 水泥回转窑的概述 |
2.1.1 水泥回转窑的生产机理 |
2.1.2 水泥回转窑的生产流程 |
2.2 水泥回转窑控制参数 |
2.2.1 水泥回转窑温度控制工艺要求及难点分析 |
2.2.2 水泥回转窑温度控制影响因素分析 |
2.2.3 水泥回转窑温度控制因素确定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神经网络的水泥回转窑温度PID控制系统研究 |
3.1 神经网络及PID控制系统研究 |
3.1.1 神经网络 |
3.1.2 PID控制器 |
3.2 基于神经网络的PID控制系统设计 |
3.2.1 增量式PID控制器设计 |
3.2.2 BP神经网络设计 |
3.2.3 基于神经网络的PID控制系统结构 |
3.2.4 BP神经网络PID控制系统改进 |
3.3 BP神经网络PID控制器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4 水泥回转窑温度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
4.1 水泥回转窑燃烧系统分析 |
4.2 水泥回转窑燃烧系统的PLC设计 |
4.2.1 PLC简介 |
4.2.2 PLC控制系统设计 |
4.3 水泥回转窑温度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
4.4 应用效果与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样本数据(部分) |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变频恒压供水试验装置设计及能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供水方式的发展 |
1.2.1 二次供水方式的类型 |
1.2.2 传统二次供水存在的问题 |
1.3 变频恒压供水相关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变频恒压供水装置运行原理 |
2.1 变频恒压供水原理 |
2.2 变频恒压供水控制方法 |
2.2.1 泵出口恒压控制 |
2.2.2 最不利点恒压控制 |
2.3 变频调速供水的节能分析 |
2.3.1 水泵工况点的确定与调节 |
2.3.2 泵出口恒压节能分析 |
2.3.3 最不利点恒压节能分析 |
2.4 变频恒压供水装置的运作 |
2.5 变频调速范围的确定 |
2.6 本章小结 |
3 变频恒压供水试验及结果分析 |
3.1 试验台设计搭建 |
3.1.1 试验装置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
3.1.2 试验器材选择及参数设置 |
3.2 试验方案 |
3.2.1 试验方法确定 |
3.2.2 试验步骤 |
3.2.3 最不利供水点的确定 |
3.3 试验运行结果 |
3.3.1 全速节流供水运行结果 |
3.3.2 变频恒压供水运行结果 |
3.4 结果分析 |
3.4.1 试验泵的效率分析 |
3.4.2 不同供水方式能耗对比 |
3.4.3 不同供水方式每吨水能耗等指标及变化趋势 |
3.4.4 不同供水方式的效率 |
3.5 本章小结 |
4 FLOWMASTER建模仿真及能耗分析 |
4.1 建模软件的选择与介绍 |
4.2 试验装置模型构建 |
4.2.1 恒压供水过程分析 |
4.2.2 建模简化原则及元件分析 |
4.2.3 试验装置仿真模型 |
4.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3.1 相同流量下不同控制方式仿真结果 |
4.3.2 相同流量下不同控制方式能耗分析 |
4.3.3 试验与仿真结果比较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6)基于.NET的船舶柴油机监测报警与辅助节能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船舶柴油机监测与节能系统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故障诊断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柴油机故障诊断研究的内容 |
1.2.2 国外故障诊断技术研究现状 |
1.2.3 国内故障诊断技术研究现状 |
1.3 柴油机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方法 |
1.4 柴油机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
1.5 船舶柴油机辅助系统节能途径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柴油机监测系统结构设计 |
2.1 船舶柴油机监测系统需求功能分析 |
2.2 系统结构概述 |
2.3 柴油机系统各种典型故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优化PSO-RBF的柴油机故障诊断网络 |
3.1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与主要应用领域 |
3.2 RBF神经网络 |
3.2.1 RBF神经网络模型 |
3.2.2 粒子群算法对神经网络学习算法的优化 |
3.3 基本PSO算法 |
3.3.1 PSO算法简介 |
3.3.2 PSO算法原理 |
3.3.3 PSO算法特点 |
3.4 PSO算法的优化 |
3.5 优化后的PSO算法性能测试 |
3.5.1 选用的测试函数简介 |
3.5.2 测试性能比对 |
3.6 优化粒子群算法的RBF神经网络运算结构及其建立步骤 |
3.7 优化PSO-RBF在柴油机故障诊断中的运用 |
3.7.1 柴油机典型故障及故障特征选取 |
3.7.2 柴油机故障诊断模型 |
3.7.3 改进网络实际故障诊断的应用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船舶柴油机辅助系统节能设计 |
4.1 船舶柴油机辅助系统泵与风机节能原理 |
4.2 通过可变工况控制进行泵或风机节能控制 |
4.3 柴油机辅助系统节能整体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NET Win Form平台的柴油机监测系统的实现 |
5.1 .NET简介 |
5.2 Win Form平台简介及其优势 |
5.3 监测系统数据采集以及传递 |
5.4 柴油机辅助系统节能实现 |
5.5 监测系统界面开发 |
5.5.1 用户登录界面 |
5.5.2 工况显示界面 |
5.5.3 数据显示界面 |
5.5.4 历史趋势界面 |
5.5.5 报警记录界面 |
5.6 故障诊断流程 |
5.7 存储数据库构建 |
5.7.1 SQL Server2014 简介 |
5.7.2 各数据库的构建 |
5.8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常规抽油系统变频调速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抽油机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2 抽油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3 变频调速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4 抽油系统发展趋势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常规抽油系统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
2.1 常规抽油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
2.2 游梁式抽油机运动学分析 |
2.2.1 抽油机四连杆机构几何关系 |
2.2.2 抽油机悬点运动规律 |
2.2.3 抽油系统运动学 |
2.3 抽油系统动力学分析 |
2.3.1 悬点载荷计算 |
2.3.2 悬点动载荷 |
2.3.3 摩擦载荷 |
2.3.4 悬点最大和最小载荷 |
2.4 抽油机平衡、扭矩及功率分析 |
2.4.1 抽油机平衡分析 |
2.4.2 抽油机扭矩分析 |
2.4.3 电动机功率分析 |
2.5 仿真结果 |
2.5.1 运动学实例分析 |
2.5.2 动力学实例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抽油系统变频调速方法 |
3.1 三相异步电动机 |
3.1.1 三相异步电动机工作原理 |
3.1.2 异步电动机三相动态的数学模型 |
3.1.3 异步电动机调速方法 |
3.2 变频调速 |
3.2.1 变频调速基本原理 |
3.2.2 变频调速对电机参数的影响 |
3.2.3 变频调速对曲柄轴等效驱动力矩的影响 |
3.3 抽油系统变频控制仿真模型 |
3.3.1 抽油系统等效模型建立 |
3.3.2 变频调速环节仿真模型建立 |
3.3.3 三相异步电机数学模型 |
3.3.4 变频器仿真 |
3.4 抽油系统变频控制条件 |
3.4.1 抽油系统闭环控制原理 |
3.4.2 抽油系统边界条件 |
3.5 变频调速节能技术 |
3.5.1 电机节能存在问题 |
3.5.2 变频调速技术节能的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变频调速仿真 |
4.1 电机变频调速仿真 |
4.1.1 矢量控制 |
4.1.2 直接转矩控制 |
4.1.3 变压变频控制 |
4.1.4 转差率控制 |
4.2 PID控制原理 |
4.2.1 模糊控制 |
4.2.2 模糊PID控制 |
4.2.3 PID控制 |
4.2.4 抽油机变频控制系统仿真 |
4.3 冲次对抽油机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常规抽油系统变频调速控制方法分析 |
5.1 异步电机启动仿真 |
5.1.1 异步电机零负载启动 |
5.1.2 异步电机带负载启动 |
5.2 变频调速仿真结果 |
5.2.1 矢量控制仿真结果 |
5.2.2 直接转矩仿控制真结果 |
5.2.3 变压变频控制仿真结果 |
5.2.4 转差率控制仿真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开展的工作 |
6.2 结论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8)基于变频技术在超高层公共建筑空调系统中节能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外研究现状 |
1.2.1 变频冷水机组 |
1.2.2 变频水泵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3.1 变频冷水机组 |
1.3.2 变频水泵 |
1.3.3 变频技术在空调系统中的应用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变频空调系统理论基础 |
2.1 变频设备基础理论 |
2.1.1 变频冷水机组基础理论 |
2.1.2 变频水泵基础理论 |
2.1.3 变频空调机组基础理论 |
2.1.4 变频器基础理论 |
2.2 BMS楼宇自控系统基础理论 |
2.2.1 控制器原理 |
2.2.2 自动控制结构形式 |
2.2.3 控制规律 |
2.3 流体力学基础理论 |
2.3.1 水系统水利计算基本理论 |
2.3.2 风系统水利计算基本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变频空调系统设计与选型 |
3.1 课题工程背景介绍 |
3.2 空调系统设计说明 |
3.2.1 系统设计基本参数 |
3.2.2 中央制冷系统 |
3.2.3 中央采暖系统 |
3.2.4 冷冻/釆暖水分配输送系统 |
3.2.5 采暖/空调通风系统 |
3.3 空调冷源设计 |
3.4 循环水泵设计及选型 |
3.5 空调机组设计及选型 |
3.6 BMS系统整体设计 |
3.6.1 冷热源系统控制 |
3.6.2 空调机组系统控制 |
3.7 本章小结 |
4 空调及BMS系统调试 |
4.1 调试准备 |
4.1.1 调试仪器 |
4.2 单机调试 |
4.2.1 空调机组试运转 |
4.2.2 空调水系统冲洗 |
4.2.3 水泵单机试运转 |
4.2.4 冷水机组调试 |
4.2.5 设备的联动及平衡调试 |
4.3 BMS系统调试 |
4.3.1 空调机组BMS系统调试 |
4.4 本章小结 |
5 建筑能耗模拟分析 |
5.1 建筑能耗模拟分析概述 |
5.1.1 软件介绍 |
5.1.2 软件特点 |
5.1.3 分析方法 |
5.1.4 分析过程 |
5.2 空调模型建立 |
5.2.1 冷机模型 |
5.2.2 水泵模型 |
5.2.3 空调机组风机模型 |
5.2.4 模型参数的辨识 |
5.3 大型公共建筑空调系统能耗模拟结果分析 |
5.3.1 模拟时的气象数据 |
5.3.2 模拟能耗与实际能耗对比及分析 |
5.4 空调系统模拟结果及分析 |
5.4.1 设计日逐时冷负荷 |
5.4.2 制冷期逐时冷负荷 |
5.4.3 结果分析 |
5.4.4 节能措施研究模拟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盘式调速型永磁耦合器磁热模拟及冷却装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永磁传动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永磁耦合器的应用 |
1.4 本研究课题主要内容 |
2 永磁耦合器分类及理论基础 |
2.1 永磁耦合器分类 |
2.1.1 标准型永磁耦合器 |
2.1.2 延迟型永磁耦合器 |
2.1.3 限矩型永磁耦合器 |
2.1.4 调速型永磁耦合器 |
2.2 永磁材料 |
2.2.1 永磁材料的发展 |
2.2.2 永磁材料磁性特点 |
2.2.3 永磁材料的选择 |
2.3 永磁耦合器的理论分析 |
2.3.1 简化磁路分析 |
2.3.2 涡流损耗的理论计算 |
2.3.3 转矩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3 盘式调速型永磁耦合器电磁场分析 |
3.1 磁场的分析方法 |
3.1.1 图解法 |
3.1.2 解析法 |
3.1.3 实验法 |
3.1.4 磁路法 |
3.1.5 数值计算法 |
3.2 电磁场分析基本理论 |
3.2.1 麦克斯韦方程组 |
3.2.2 瞬态磁场计算原理 |
3.3 Ansoft电磁分析软件介绍 |
3.4 电磁场仿真分析的主要步骤 |
3.4.1 创建项目和选择求解器 |
3.4.2 建立模型 |
3.4.3 设定材料和激励 |
3.4.4 设置边界条件和运动部件 |
3.4.5 网格剖分 |
3.4.6 进行求解设置 |
3.5 电磁场模拟结果分析 |
3.5.1 转矩变化趋势分析 |
3.5.2 瞬态磁场云图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盘式调速型永磁耦合器温度场分析 |
4.1 热分析方法 |
4.1.1 简化公式法 |
4.1.2 等效热路法 |
4.1.3 数值解法 |
4.2 温度场分析基本理论 |
4.2.1 热传递的基本方式 |
4.2.2 导热微分方程 |
4.2.3 边界条件 |
4.3 Ansys Workbench软件介绍 |
4.4 温度场仿真分析前处理和主要步骤 |
4.4.1 热源的确定 |
4.4.2 导热系数 |
4.4.3 散热系数 |
4.4.4 温度场分析的主要步骤 |
4.5 温度场模拟结果 |
4.5.1 温度变化趋势 |
4.5.2 温度场云图 |
4.6 本章小结 |
5 盘式调速型永磁耦合器冷却装置设计 |
5.1 冷却形式介绍 |
5.2 计算流体力学和Fluent软件 |
5.2.1 计算流体力学简介 |
5.2.2 Fluent简介 |
5.3 流场分析基本理论 |
5.3.1 流动控制方程 |
5.3.2 湍流模型 |
5.4 流场分析的主要步骤 |
5.4.1 建立模型 |
5.4.2 网格划分 |
5.4.3 Fluent部分设置 |
5.5 模拟结果分析 |
5.5.1 流场模拟结果 |
5.5.2 温度场模拟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符号说明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硕士学位论文缴送登记表 |
(10)高压变频技术在攀钢大功率风机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项目背景 |
1.2 高压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
1.3 高压变频技术的发展趋势 |
1.4 目的和意义 |
1.5 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攀钢型材厂大功率风机配置 |
2.1 大功率风机结构 |
2.2 大功率风机参数 |
2.3 风机电机的驱动方式 |
2.4 风机负荷统计 |
2.5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2.6 本章小结 |
3 高压变频启动方案设计 |
3.1 高压变频器的选型 |
3.1.1 交-交变频器 |
3.1.2 交-直-交变频器 |
3.1.3 HARSVERT-A型高压变频器的特性 |
3.2 系统方案设计 |
3.2.1 主回路设计 |
3.2.2 控制方案设计 |
3.2.3 变频器系统配置 |
3.3 高压变频器硬件设计原理 |
3.3.1 移相变压器柜硬件设计原理 |
3.3.2 功率柜硬件设计原理 |
3.3.3 控制柜配置 |
3.4 本章小结 |
4 风机PLC控制系统设计 |
4.1 控制系统配置 |
4.2 控制系统模式 |
4.2.1 风机启停控制 |
4.2.2 风机频率控制 |
4.2.3 人机界面系统 |
4.2.4 系统安全联锁 |
4.3 控制系统信号接口 |
4.3.1 风机控制PLC与变频器间接口 |
4.3.2 风机控制PLC与轧线基础自动化PLC间接口 |
4.4 散热方案 |
4.5 本章小结 |
5 高压变频技术实施效果 |
5.1 工况条件设定 |
5.2 风机在风门挡板控制下电机能耗计算 |
5.3 风机在速度调节控制下电机能耗计算 |
5.4 其他效果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变频调速技术在立窑系统节能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某煤矸石2×300MW电厂一次风控制系统改造设计[D]. 赵一凡.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变频调速恒量供气在双膛竖窑中的应用研究[J]. 南国英. 山西化工, 2021(03)
- [3]煤矿机电设备中变频节能技术的应用分析[J]. 宋科. 电子测试, 2021(03)
- [4]基于神经网络PID的水泥回转窑温度控制研究[D]. 孟卓.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5]变频恒压供水试验装置设计及能耗分析[D]. 宋斌. 西华大学, 2020(01)
- [6]基于.NET的船舶柴油机监测报警与辅助节能系统研究[D]. 张恺.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3)
- [7]常规抽油系统变频调速控制方法研究[D]. 郭桐桐.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1)
- [8]基于变频技术在超高层公共建筑空调系统中节能研究与分析[D]. 尤子威.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5)
- [9]盘式调速型永磁耦合器磁热模拟及冷却装置分析[D]. 李范成.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20(04)
- [10]高压变频技术在攀钢大功率风机中的应用研究[D]. 胡文春.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