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体系对教案设计的关注

新课程体系对教案设计的关注

一、新课程体系对教案设计的关注点(论文文献综述)

宋娟[1](2021)在《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育舞蹈是一项体育和艺术紧密结合的新兴体育艺术类项目。为了培养集“教、表、编、训”于一体的体育舞蹈复合型应用人才,自2001年起,各体育院校先后开设了体育舞蹈的本科教育课程,并借鉴了艺术院校的发展经验,依托体育院校的体育专业特色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然而由于体育舞蹈在我国体育院校开展的时间较短,师资力量整体还较为薄弱,尚未形成比较系统的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与评价体系。“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因此,需要对当下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现状进行充分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全面提升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案与策略。本文以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扎根理论、德尔菲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15所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进行调查研究,构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评价体系,尝试性地对随机抽样的三所体育院校教师进行评价和分析,诊断教师现存问题、审视自身专业发展现状、发现目前存在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目标,从而提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为下一阶段自身发展做出预判和规划,促进体育舞蹈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发现,对于体育舞蹈教师来说,职业理念与师德、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是最为重要的三个维度,三者也构成了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中的三个一级指标。指标体系共分三级,除上述三个一级指标外,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教师的修养、教学能力、带队训练能力、表演能力、编排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知识、体育舞蹈专业技术、体育学科理论知识、艺术理论知识以及专业应用知识构成了十四个二级指标,而三级指标共有四十七个。(2)由权重得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较为重要的指标:A12教师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A41教师的文化修养、C25体育舞蹈舞伴间技术动作的配合、C34运动生物力学知识、B15教师示范能力、B52科研创新能力、B43剧目作品编排能力、B25具备训练和比赛的应变能力、C11教育学知识、B32舞蹈肢体表现力。这些指标是专家认为现阶段教师应该重点提升的专业素养。(3)运用本研究建构的评价体系对三所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评价发现,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整体状况处于良好和中等之间,能够满足培养专业人才的需要,但教师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经济发达地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较高,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专业素养相对薄弱。(4)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结构比较复杂,呈现老中青教育经历各不相同的教师层次,来源构成分为六个方面:(1)开始体育舞蹈教育之初,从难美项目转项而来的教师;(2)本科经过体育教育专业专修课程学习的教师;(3)通过艺术高考考上本科专业院校,高考前经过短期的专业训练,专业提高阶段主要是在大学四年的教师;(4)有过中专教育经历的教师;(5)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的教师;(6)本科是通过运动训练专业单独招生的高水平选手教师。艺术学院毕业的教师艺术知识丰富,剧目作品编排能力较强,体育知识却有待提高;经历过单招的教师竞技套编排能力较强,艺术知识却较为薄弱。教师教育经历不同使得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具有很大差异性,水平也参差不齐。(5)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育人理念处于中等水平;教师重视专业技术培养,忽略全面素质教育,轻视理论知识学习;教师文化基础、教育学知识、体育学知识、音乐学知识、科研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英语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年长教师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专业技术有待加强,年轻教师示范能力很强,但理论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竞技套路和组合动作编排能力很强,但剧目创编能力需要继续提升。(6)体育舞蹈显着特点是“男女配合”进行的“双人舞蹈”。在教学过程中,男女配合示范,能够起到直观的效果,学生能够直观看到舞蹈动作的双人位置,包括男伴的引带和女伴的跟随状态,以及运动路线和轨迹,易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调研的15所体育院校中有4所院校是双人共同示范舞蹈动作,其它11所院校是教师单人走进课堂,教师不仅要示范男性步伐和身体动作,还要示范女性步伐和身体韵律。这种区别于其他项目特点的教学状况,也对体育舞蹈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7)学校应该多举措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师个体需树立终身学习意识,重视艺术学知识学习,激活剧目编排创新能力;借助多媒体技术,弥补自身示范能力不足;加强自身文化知识积累,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建立项目特质意识,促进体育和艺术的融合。

杨凡[2](2021)在《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智能测评研究》文中提出教学反思作为教师成长的动力因素,其水平的提升对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与素质的提升起着推动作用。根据目前有关教学反思的研究可以发现,大部分的文献关注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鲜有聚焦于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的构建研究,少数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中还缺乏具体学段、学科的划分,而以人工智能作为技术支持,构建教学反思智能测评系统的研究更是少之甚少。故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一方面可以提供合理的教学反思测评工具,另一方面也能够为高中学段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内容提供方向,故以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作为突破点,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由此提出研究的核心问题为以下三方面:(1)合理的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是什么?(2)合理的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模型是什么?(3)如何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智能测评?基于以上研究问题,为编制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进而确定理论基础,初步设计出评价指标体系的各级指标;其次,运用德尔菲法对数学教育、教育学、心理学、中学数学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两轮意见咨询,修订和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内容的特点,运用质性文本分析法对反思文本内容进行挖掘,确保指标体系维度与指标的合理性与饱和度,从而完成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构建出科学的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系数,通过对模型的实施信度检验与效度检验,确保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可靠性与有效性,从而完成对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的整体构建。为进一步实现高效测评,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相结合,利用基于知网的语义相似度算法,研发了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智能测评系统,并进行了检验与应用,准确率达到80%以上,初步实现了对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内容进行智能测评系统的开发、设计与应用。基于以上研究过程,得出三点研究结论:(1)构建了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编制了两层级的教学反思评价指标,由4个一级指标(教学背景、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成效)与11个二级指标(课标要求、教材理解、学生情况、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流程设计、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堂文化、教师发展、学生发展)构成。(2)构建了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模型。研究经过层次分析法构造出的教学反思评价模型用数学公式加以表示为:s=0.0338B1+0.0291B2+0.0462B3+0.0555B4+0.0433B5+0.0484B6+0.1377B7+0.1631B8+0.0685B9+0.1620B10+0.2124B11(S表示教学反思的总得分,B1-B11依次表示各个二级指标的相应得分),通过评分者信度计算与内容效度的计算,验证了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3)构建并应用了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智能测评系统。以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为依据,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对教学反思文本的智能测评。基于所得出的研究结果,得到关于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相关启示与建议:(1)以数学教学背景为前提,深刻回顾“三个基础”;(2)以数学教学准备为基础,切实展开教学设计;(3)以数学教学过程为核心,诊断课堂教学问题;(4)以数学教学成效为支撑,督促自身行动改进。

金春花[3](2021)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任何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都在于学校水平的实施,课程方案是否切实可行,只有通过对学校水平的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切实的考察才能得出结论。本研究以2016年9月开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变革为背景,通过分析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实施成败的真实变量,确定各变量对课程实施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力图探索成功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路径,为我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指导、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方案的修订提供借鉴和决策依据。本研究以J省C市的四所小学为个案,对经历“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教师、校长进行调查研究的同时,考察实际课堂教学。收集资料主要采用深度访谈、课堂观察、文件收集等方式。研究发现,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呈现如下特征:第一,课程实施者们对课程必要性的认同度高,对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必要性、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呈现出较高的认同度。但是对文件课程的认同度不高,从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到内容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异议及困惑。第二,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课程认识之间存在不一致,虽然在访谈过程中表明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起点,但是多数课堂教学都体现了权威主义、教师中心、输入的价值单一等特征。第三,课程实施环境不尽如人意,与较高的课程目标定位相比,课程实施环境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主要表现为条件性资源的匮乏和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小科文化的制约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复杂,既有政府的教育投入、地方教育行政的作为、学校基建的设计思路等方面的因素,也有学校文化、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研究也发现,影响学校层面“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因素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其中课程改革本身的因素对课程实施的影响较大,课程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较低、“道德与法治”课程文本存在不确定因素等,对教师的课程认同感和改革适应性具有消解的影响;学校内部因素中校长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起到关键作用,它可以决定“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学校的地位、教师的地位;教师信念和教师知识是制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深度的关键因素,教师对学科价值的信念、对学生的信念、对教学的信念、教师自身的信念等对教师做课程决策都起到程度不同的影响;地方教育行政、大学等对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给予的物质资源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智力上的资源支持也不尽如人意,这些学校外部的因素制约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发展。本研究的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有五个方面的建议,包括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修订课程方案,完善教材编写;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加快学科教师专业化进程;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刘刚[4](2021)在《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国家不断强化“以本为本”并加快建设高水平“一流本科”教育的背景下,培养高质量人才成为迫切需求。教育变革的时代需求使得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研究成为重要议题。该研究不仅是教学学术理论由舶来品进入到中国大学教学实践的理论转换过程,更是在教学学术能力研究的实践化推进中实现大学教师教学育人能力素质提升的探索。本研究遵循“以理论研究而探索概念的本质属性与实践样态”“以质性研究而探索核心能力的框架结构与构成要素”“以质性研究而探索影响因素的现实筛选与归纳分类”“以量化研究而验证核心能力的结构模型与影响因素”“以能力要素与影响因素而提出本土化提升策略”的逻辑思路。首先,在对国内外已有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相对抽象、模糊且相关性高、容易混淆的三组基础性概念进行了比较辨析与多维度区分。并对“教学学术”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了基于内涵属性之本质特征与基于实践过程之现实样态的挖掘,澄清了教学学术的核心特征:实践性——本质特征、学术性——标志特征、公共性——价值特征;呈现了教学学术的现实形态:教学之前——知识与观念形态、教学之中——经验与个体形态、教学之后——成果与共同体形态;基于内外维度的发现,构建了教学学术概念模型。基于实证的质性研究,发现我国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能力具有类型化特征,呈现内在取向上的明显差异:实践取向型教学学术能力、专业取向型教学学术能力、整合取向型教学学术能力。继续探究发现,三种类型教学学术能力的教师在价值、知识、方法和交流等四个维度上具有区分性特征。更进一步对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结构的探索中发现,其结构并非呈现单一的平面性,不同具体能力在整体能力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存在差异,具有不同功能与性质,整体呈现出由内向外的层次性特征。基于此发现,本研究构建了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圈层结构,具体包括价值、观念、知识、方法、人际、技术等六个层次,每一层次由不同的能力要素构成,总共包括十四种能力。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圈层结构具有四个创新性特征:兼顾整体结构的层次与具体而呈现立体性;区分不同能力的功能与地位而深化结构性;强调社会传统的价值与人际而凸显文化性;强调发展变革的技术元素而揭示时代性。基于重要性、普遍性以及典型性等三个原则,本研究对复杂的教学学术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筛选,形成了两类影响因素系统的解释框架。第一种基于影响的实体性存在而划分为教师个人、教师群体和学校组织三个影响因素系统,第二种基于各因素在教师教学学术能力形成中所发挥作用的性质而提出,分为主体能动性因素系统和条件保障性因素系统。在前期质性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结构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预调查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和正式调查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所提出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的结构模型得到了进一步验证。同时,对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影响因素以及目前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结果进行了讨论分析。调查发现,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能力水平在性别、学历、地区上没有显着差异,但在教龄、职称和学校平台等因素上存在差异。在具体影响因素方面存在着大学教师热情不高、相关组织机构重视不够、评价管理制度不合理、条件支持不足等问题。基于对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核心结构以及各种影响因素的探索,本研究从教师的观念体系、知识能力系统、教师教学发展机构、教学科研团队、教育教学管理政策制度以及学校物质技术条件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提升的具体策略。整体而言,通过主体自身的发展改变和外部环境的改善支持,能够使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能力得到整体提升,进而推进大学的育人使命得以完整和切实的实现。

普军[5](2021)在《高中数学新手教师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决策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教学决策决定了教学行为,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课程实施。新课程改革凝练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并且将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作为综合提升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可见新课程改革很重视数学探究活动,相对应的数学教师的教学实践也有了新的要求,引起了数学课程实施的变化。因此,研究数学教师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决策是很有必要的。鉴于此,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法,以高中数学新手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从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入手,深入考察高中数学新手教师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计划决策、教学交互决策和教学评价决策现状,归纳高中数学新手教师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决策关注点及影响因素,得到以下结论:首先,在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计划决策阶段,对于探究活动的内容的选取或改编,高中数学新手教师考虑的主要是教学是否需要探究活动来衔接和过渡,学生是否具备探究活动所需的知识基础,而对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设计考虑的主要是教学重难点是否需要探究活动来进行强调、探究活动的难易程度和是否能完成教学任务,总的来说,主要以讲授知识为目的,决策的关注点是衔接教学环节、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凸显教学重难点和完成教学任务。其次,在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交互决策阶段,对于探究活动的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调整,高中数学新手教师考虑的主要是完成整节课的教学计划,在教学互动上主要考虑的是掌控学生的探究方向,很少给学生自主交流的机会,即决策的关注点是完成整节课的教学计划和掌控学生的探究方向。然后,在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评价决策阶段,高中数学新手教师主要考虑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指向学生的探究活动学习过程,并以学生对探究活动知识的掌握情况、积极性和参与度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另一方面回溯探究活动的教学计划,以教学计划的实施情况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即决策的关注点是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发展和完成教学预设。最后,高中数学新手教师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决策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主要包括教学理念和教师的知识,其中教师的知识包括数学学科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及教师对数学教科书的编写意图的认知;外在因素主要包括学生个体、教科书和教学资源,其中教科书方面包括探究活动的难易程度和探究活动的编排。本文的研究创新在于:第一,采用质性研究,从教学决策的角度入手,深入分析教师使用数学教科书中探究活动背后的想法及影响因素;第二,以高中数学新手教师为研究对象,有利于高中数学新手教师反思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各种教学决策,促进探究活动的有效教学。

景琦琦[6](2021)在《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云南师范大学是全国首批招收和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24所试点高校之一,是中国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的重点大学,通过积极发挥地缘优势,构建面向东南亚国家汉语教师的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具有熟练的以汉语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然而从实习和就业情况来看,真正能达到这一人才培养标准的学生数量非常少,说明在培养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就是课程及其教学,尤其是课程设置具有非常重要地位,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主干课程的学位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因此选择云南师范大学为案例来研究汉语国际教育课程。本文以课程评价理论、CIPP课程评价模式、课堂教学评价理论、有效教学理论来作为理论依据,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包含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和案例分析法,在对问卷量表进行信效度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后,对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进行总体评价和每门课程的详细评价,以发现课程存在问题,并结合师生访谈和课堂观察情况,选取典型课程进行案例分析,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课程改进的建议和策略。希望通过以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为研究案例的分析,一方面能够树立起示范,学习其长处和优点;另一方面达到警策作用,能从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的改进提高提供参考和借鉴。本研究分为六部分:第一章文献综述、第二章课程评价理论依据、第三章课程总体评价调查分析、第四章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各门课程评价调查分析、第五章课程案例分析、第六章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经调查分析目前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着以下问题:教师未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缺失来教学,导致课程内容重复;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类课程偏多,汉语本体类课程偏少,对研究方法类课程重视不足;课程开设顺序不够合理;生源专业背景多样,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缺乏国别和区域特色课程;缺乏与课程相匹配的针对性教材。基于以上问题,提出课程改进建议:一、调整课程比例,增加汉语本体知识类课程;二、优化课程结构,适当增加研究方法类课程课时;三、合理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四、立足学校特色,增加国别和区域特色课程;五、鼓励专家或教师编写适应性教材。本研究将为各培养院校提供改进课程的经验、借鉴和参考;有利于改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将对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助力于培养更多能够满足海外汉语教学需求的高质量国际汉语教师,产生重要意义。

吴怡洁[7](2021)在《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Y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农村基础教育取得了一些显着的成绩,例如,义务教育普及化、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向城市教育水平靠拢。但是,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诸多的问题一直深受国家和教育学者们的关注。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作为未来乡村教师,其教学能力影响着乡村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是乡村学生获得优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为乡村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是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从事教学活动应该具备的各项能力的综合。依据《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本研究认为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由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和教学反思与研究能力组成。以Y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围绕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各种教学能力现状展开调查,本研究发现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主要存在四个问题:科学地设计教学目标的能力不足、教学实施中乡土资源利用能力与课堂教学驾驭能力不佳、多元化教学评价能力欠缺和深层次教学反思与研究能力薄弱。学生个人因素和高师院校培养环境是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具体有: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学习动机不强、培养方案中教学能力培养的地位不突出、专业理论课程学生教学能力训练不足、教育见习未贯穿全程、见习基地为城市学校、实习过程不重视校内外指导教师对教学能力的合作培养。针对这些问题和原因分析,从以下方面提出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策略:培养方案要突出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素养;专业理论课程的实施要加强学生教学能力训练;教育见习要真实感受乡村学校和乡村教师的生活;强化教育实习中的UGS协同合作培养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完善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评价机制。

秦菲[8](2020)在《幼儿园男教师专业认同叙事研究》文中认为幼儿园教师专业认同是幼儿园教师不断追问“我为什么是幼儿园教师”、“我如何当好幼儿园教师”以及“我想成为什么样的幼儿园教师”的过程,也是对幼儿园教师身份达成内在自我与外在自我趋于拟合,并逐渐形成对自我本身及专业工作整体感悟的过程,具体包括目标认同、情感认同、实践认同和理想认同。男性教师对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他们是如何理解和建构自身作为幼儿园教师的意义、价值以及实现专业发展的?他们眼中的男幼师和眼下的自己是如何糅合成目前的自我意象的?在学前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他们的专业认同呈现出哪些内涵、特征,隐藏着哪些方面的问题等等,都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本文以贵州省某省级示范幼儿园A园的男教师C老师为研究对象,通过深描其专业认同发展过程,发现C老师专业认同经历了混沌迷茫阶段、探寻求索阶段以及执着定向阶段。究其原因,就C老师自身而言,他的个人特质、角色知觉以及积极的实践反思影响着他的专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就幼儿园方面,园所的竞聘制度、职后教师培训以及园长的支持引领激励着他的岗位发展目标和专长实践;就教育及社会方面,师范教育的体验影响着其情感归属,家长的肯定激发着其对教师专业的承诺。因此,为有效促进幼儿园男教师专业认同,幼儿园男教师自身要把握性别优势,激发内在动力;加强自身修养,树立专业理想。幼儿园方面,要积极营造人文环境,赋予男教师情感归属;合理配置资源环境,搭建教师专长实践平台;健全制度环境,推助男教师成长。教育及社会文化方面,要为男教师提供职前经验分享,帮助他们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引导匡正传统观念,导向社会舆论。

鲁莹[9](2020)在《一位高中历史新手教师备课的叙事研究》文中认为备课是教学的基础,尤其对高中历史新手教师来说,备课质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学科素养。虽然关于备课的理论以及高中历史备课策略的研究成果有不少,但从新手教师的角度切入,关注高中历史新手教师的备课现状,探寻提高高中历史新手教师备课效果的建议并不多。而事实上,高中历史新手教师的备课质量确实需要进一步提升。为了了解高中历史新手教师的备课实况,挖掘影响高中历史新手教师备课的真实原因,探寻其备课改变的可能,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法、访谈法和叙事研究法,以X校的A老师为研究对象,深入其真实的备课情境,对他的备课进行详实的描述,挖掘他备课的真实想法,发现他备课存在的问题,探讨他备课改进的可能,进而针对他备课应该怎样改变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提高高中历史新手教师的备课质量,促进新手教师的成长提供一定的借鉴。通过对A老师进行深度访谈,研究深度描述了A老师的备课计划、时间、方式,备课主要的关注点,备课反思习惯等。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发现,A老师在备课中善于思考,自主成长,自我发展的意识较浓且有不断学习的意识。但同时A老师备课存在备课费时且质量难以保证;缺少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教学设计缺乏新意,难以调动学生兴趣,难以做到博观而约取,学生课堂获得感不足等问题。进一步分析A老师备课存在问题的原因,自身的原因主要有:缺少合理的备课规划;专业知识有待完善;精进教学设计的行动力不足;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深入,师生角色定位有待改变;对备课反思的认识有所偏差,态度有所松懈。此外,工作环境的压力以及高考制度下功利主义思想这些外在因素,对A老师不断学习备课的动力以及备课观念影响很大。但他态度认真且愿意付出努力,有成长的主动性和对历史的兴趣以及对历史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这为他备课的改变,教师专业不断成长提供了可能。无论是主观意愿还是客观操作层面A老师的备课都有改善的可行性。最后针对高中历史新手教师备课质量的提升提出几点建议:要让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扎根于历史课堂,研读课标,完善备课理念、扎实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历史学科素养;要有进行教学创新的行动力,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用精心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参与进历史课堂、注重细节表达,让学生享受历史课堂;多方位了解学情,做好“教”与“学”的衔接;改进备课习惯,学会合理规划,提高备课效率,保证备课质量,既要努力,更要坚持,坚持写详案、提升备课反思水平;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坚定教育理想,增强职业成长的信念。本研究虽然关注的是个体,但研究过程中同时关注了其他不同任教学校、不同学历背景、不同性格特征的其他新手教师备课习惯,以及老教师对新手备课教师评价,在同行比较中、新老教师比较中,力图更为全面地反映新手教师备课存在的问题,为更多即将成为或已经成为高中历史新手教师的备课提供一定的借鉴。

韩潇[10](2020)在《高中历史公开课研究》文中认为公开课作为一种特殊的教研形式,是探索教学规律、更新教育理念、推动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进行教学实验与研究的有效载体,是开展教学评价,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活动形式,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它将教学新方法、新理论、新思想付诸课堂实践的主要途径,对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历史教材、教学理念、教育方式不断推陈出新,各种类型的公开课层出不穷。然而,在高中历史公开课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暴露,部分教育界人士开始质疑公开课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性,“公开课回归本真”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公开课对于促进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对这一系列问题,采取深入高中历史课堂,观摩研习以及与教师访谈交流等方式,了解当下高中历史公开课开展现状,发现其中隐藏问题,倾听教师意见,促进公开课价值的良性发展。希望以此对教师开展公开课教学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建议,提高公开教学的有效性,正确发挥公开课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实际调查研究中发现,目前高中历史公开课中存在忽视历史教学特点、专业词汇运用不当、课堂气氛极端化、师生互动刻意化、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等问题,并由此提出加强历史教师素养、提升学生运用历史术语能力、丰富教学互动形式、完善公开课评价机制以及重视教学设计的原创性等改进意见。目前,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进入新阶段,公开课仍然是解决课改问题、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学效益的必要手段。从教学实际出发,在学术与实践双重视角下,探索公开课未来发展方向,发挥公开课教研平台优势,加强教师间交流与合作,培养教学研究意识,共同助力新课改。让公开课褪去浮华,显露本真价值,回归常态化、科学化、实践化,从而更好的运用公开课,帮助教师专业成长。

二、新课程体系对教案设计的关注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课程体系对教案设计的关注点(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体育院校体育与艺术融合的办学理念给体育舞蹈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1.1.2 教师专业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1.1.3 我国体育舞蹈理论和教学实践发展需求
        1.1.4 推动我国体育舞蹈运动发展需要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教师专业素养的缘起
    2.2 教师专业素养构成内容研究
    2.3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研究
    2.4 教师专业素养影响因素研究
    2.5 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2.6 教师专业素养评价研究
    2.7 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2.8 研究述评
3 概念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概念界定
    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3.2.1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3.2.2 教师教育理论
    3.3 小结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问卷调查法
        4.2.3 扎根理论
        4.2.4 德尔菲法
        4.2.5 数理统计法
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
    5.1 构建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原则
        5.1.1 系统性原则
        5.1.2 科学性原则
        5.1.3 针对性原则
    5.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指标体系的建立
        5.2.1 工具NVivo简介
        5.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5.3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形成
        5.3.1 评价指标的初步拟定
        5.3.2 指标筛选的流程和方法
        5.3.3 专家的选择与权威程度
        5.3.4 指标的筛选与修正
        5.3.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5.4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因子分析
        5.4.1 体育舞蹈教师的职业理念与师德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5.4.2 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能力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5.4.3 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知识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5.4.4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最终确立
    5.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5.5.1 层次分析法判断指标权重
        5.5.2 计算权重
    5.6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结果特征分析
        5.6.1 一级维度分析
        5.6.2 二级维度要素分析
        5.6.3 三级维度要素分析
    5.7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评分方法
        5.7.1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对应分值
        5.7.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评分细则
        5.7.3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分标准的适用性
    5.8 小结
6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分析
    6.1 部分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
    6.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存在问题
    6.3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6.3.1 学校层面
        6.3.2 教师个体本位
    6.4 小结
7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
    7.1 学校层面
        7.1.1 加强与艺术院校交流和合作
        7.1.2 尝试“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
        7.1.3 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7.1.4 充分发挥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建设协作会的作用
        7.1.5 降低学历要求,引进高水平选手任教
        7.1.6 健全教师评审和考核制度,多视角进行评价
        7.1.7 重视教师培养,促进老带新教师融合成长
    7.2 个体层面
        7.2.1 教师自觉树立崇高的职业理念
        7.2.2 教师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7.2.3 教师持续学习专业知识
    7.3 小结
8 研究结论、局限性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建议
    8.3 研究的局限性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调查问卷
附录3 资料图片
附录4

(2)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智能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反思
        1.2.2 教学反思
        1.2.3 数学教学反思
        1.2.4 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
        1.2.5 智能测评系统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论文结构框架
2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关于教学反思内涵的研究
        2.1.2 关于教学反思内容与水平划分的研究
        2.1.3 关于数学教学反思的研究
        2.1.4 关于教学反思评价的研究
        2.1.5 关于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2.1.6 关于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测评领域的研究
        2.1.7 对已有文献的小结与评析
    2.2 理论基础
        2.2.1 经验学习圈理论
        2.2.2 CIPP评价模型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1.1 构建阶段样本的选取
        3.1.2 检验阶段样本的选取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3.3.1 研究重点
        3.3.2 研究难点
        3.3.3 研究创新点
    3.4 研究方法
        3.4.1 文献分析法
        3.4.2 质性文本分析法
        3.4.3 德尔菲法
        3.4.4 层次分析法
        3.4.5 统计分析法
    3.5 研究工具的研制
        3.5.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5.2 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的构建步骤
    3.6 研究思路
4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构
    4.1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一级指标的初拟
    4.2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二级指标的细化
        4.2.1 “教学背景”下二级指标的细化
        4.2.2 “教学准备”下二级指标的细化
        4.2.3 “教学过程”下二级指标的细化
        4.2.4 “教学成效”下二级指标的细化
    4.3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
5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
    5.1 基于德尔菲法修订评价指标体系
        5.1.1 德尔菲法的应用过程
        5.1.2 咨询专家结果可靠性分析
        5.1.3 第一轮征询统计结果分析
        5.1.4 第二轮征询统计结果分析
    5.2 基于NVivo编码验证评价指标体系
        5.2.1 评价指标体系验证的工具与方法
        5.2.2 评价指标体系验证的结果与反馈
    5.3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6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模型的构建
    6.1 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
        6.1.1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过程
        6.1.2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6.1.3 评价指标权重结果分析
        6.1.4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模型的确定
    6.2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模型的检验
        6.2.1 评价模型的信度检验
        6.2.2 评价模型的效度检验
7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智能测评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7.1 智能测评系统的开发构建流程
        7.1.1 搭建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语料库
        7.1.2 智能测评系统的结构设计
    7.2 智能测评系统的应用与结果
        7.2.1 智能测评系统的应用流程介绍
        7.2.2 智能测评系统的应用结果分析
8 讨论、结论与建议
    8.1 研究讨论
        8.1.1 关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与智能测评系统构建的讨论
        8.1.2 关于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现状的讨论
        8.1.3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8.2 研究结论
    8.3 对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启示与建议
        8.3.1 以数学教学背景为前提,深刻回顾“三个基础”
        8.3.2 以数学教学准备为基础,切实展开教学设计
        8.3.3 以数学教学过程为核心,诊断课堂教学问题
        8.3.4 以数学教学成效为支撑,督促自身行动改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专家意见表(第一轮)
    附录2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专家意见表(第二轮)
    附录3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权重问卷
    附录4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使用指南》
    附录5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模型信度检验问卷
    附录6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模型内容效度检验问卷
致谢

(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意义
    五、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课程
        (二)课程实施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理论研究
        (一)课程实施的取向研究
        (二)课程实施策略与模式的研究
        (三)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
        (四)课程实施的程度研究
    三、我国小学德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一)有关德育课程设计的研究
        (二)有关德育课程实施的研究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三)资料的收集方法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三、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一)研究的效度
        (二)研究的伦理问题
第三章 教师领悟的课程:如何“看”道德与法治课程
    一、对课程价值的认识
        (一)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价值观
        (二)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品德和行为习惯
    二、对课程目标、内容的看法
        (一)对课程目标的看法
        (二)对课程内容的看法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
        (一)对课程改革背景的认识
        (二)对教材编写依据的认识
        (三)对“道德与法治”与“品德与生活”区别的看法
    四、分析与讨论
        (一)文件课程与领悟课程,在价值认识层面存在差距
        (二)对文件课程的关注度较低,对运作课程的关注度较高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度较低
第四章 教师运作的课程:如何“做”道德与法治课程
    一、对课程内容的处理
        (一)内容调适决策
        (二)内容创新决策
    二、对课程资源的处理
        (一)忠实于国家课程标准及课程理念
        (二)忠实于拓展学生的生活、社会经验
        (三)课程资源的创生性开发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和采用
        (一)“澄清价值Ⅰ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二)“澄清价值Ⅱ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三)“体验实践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做法
        (一)运用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的决策
    五、分析与讨论
        (一)课程内容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二)课程资源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与采用呈现的特征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实施呈现的特征
第五章 学校内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一、学校课程管理的影响
        (一)课程规划影响学科地位和学科发展的高度
        (二)条件性资源的供给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
    二、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
        (一)教师信念决定课程实施的深度
        (二)教师知识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三、学校文化氛围的影响
        (一)小科文化对专业身份认同的影响
        (二)合作文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人际关系对教师心理环境的影响
第六章 学校外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影响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角色与作为
        (二)培训缺位与对专业援助的期待
    二、社区、家长的影响
        (一)社会对课程的评价
        (二)家长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第七章 文件课程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一、文件课程的设计及特征
        (一)课程性质
        (二)价值目标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
        (四)课程的要求
    二、文件课程及教材的影响分析
        (一)文件课程的影响
        (二)教材的影响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一、本研究的结论
        (一)学校水平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特征
        (二)归因
    二、推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建议
        (一)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德育的重要价值
        (二)修订课程方案,进一步完善教材编写
        (三)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
        (四)加强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地位和专业化水平
        (五)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三、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校长访谈提纲
    三、访谈实录
    四、课堂观察表
后记

(4)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2 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3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结构
    3.1 研究对象及研究过程
    3.2 研究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3.3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的类型化特征及多维比较
    3.4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的层次性结构
    3.5 本章小结
4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4.1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影响因素的筛选以及分类
    4.2 基于实体分类的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4.3 基于作用性质分类的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4.4 本章小结
5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结构及影响因素检验
    5.1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结构模型验证
    5.2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的提升策略
    6.1 教师价值观念体系的变革性重构
    6.2 教师知识能力系统的终身性建构
    6.3 教师发展机构作用的实质性发挥
    6.4 教学科研团队组建及持续性合作
    6.5 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导向性激励
    6.6 学校物质技术条件的有效性保障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问题和局限
    7.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2 课堂观察及网络课程教学视频分析提纲
附录3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调查问卷(预调研版本)
附录4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调查问卷(正式版本)
附录5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高中数学新手教师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决策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核心概念界定
        1.1.1 教科书
        1.1.2 教科书中探究活动
        1.1.3 高中数学新手教师
        1.1.4 高中数学新手教师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决策
    1.2 研究背景
        1.2.1 课程改革对探究活动的重视
        1.2.2 顺应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
        1.2.3 促进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有效教学
    1.3 研究内容与目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的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的思路
        1.5.1 研究的计划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6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收集的途径
    2.2 教科书的相关研究
        2.2.1 教科书的研究视角
        2.2.2 数学教科书的研究视角
    2.3 数学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相关研究
        2.3.1 数学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静态研究
        2.3.2 数学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动态研究
    2.4 教学决策的相关研究
        2.4.1 教学决策的分类
        2.4.2 教学决策构成要素的研究
        2.4.3 教学决策影响因素的研究
    2.5 已有研究的相关启示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分析框架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法
        3.2.2 个案研究法
        3.2.3 访谈法
        3.2.4 课堂观察法
        3.2.5 实物分析法
    3.3 研究对象
    3.4 研究工具
    3.5 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3.5.1 资料的收集
        3.5.2 资料的整理
        3.5.3 资料的分析
    3.6 研究的伦理
    3.7 文章小结
第4章 高中数学新手教师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决策分析
    4.1 高中数学新手教师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计划决策
        4.1.1 T_1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计划决策分析
        4.1.2 T_1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计划决策分析
        4.1.3 T_1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计划决策分析
    4.2 高中数学新手教师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交互决策
        4.2.1 T_1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交互决策分析
        4.2.2 T_1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交互决策分析
        4.2.3 T_1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交互决策分析
    4.3 高中数学新手教师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评价决策
        4.3.1 T_1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评价决策分析
        4.3.2 T_1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评价决策分析
        4.3.3 T_1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评价决策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中数学新手教师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决策的影响因素
    5.1 内在因素
    5.2 外在因素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思考
    6.1 研究的结论
    6.2 研究的反思
        6.2.1 研究的创新之处
        6.2.2 研究的不足之处
    6.3 研究的展望
    6.4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课前访谈提纲
附录B 课后访谈提纲
附录C 课堂观察表
附录D 部分课堂转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二章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各门课程评价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课程评价理论
        一、课程评价的含义和主体
        二、课程评价的功能和目的
        三、课程评价的方法和过程
        四、课程评价的模式
        (一)目标评价模式
        (二)差距评价模式
        (三)CIPP评价模式
        (四)回应性评价模式
        (五)本研究选择 CIPP 模式进行评价的原因
    第二节 课堂教学评价理论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含义和目的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和方法
    第三节 有效教学理论
        一、有效教学的含义
        二、有效教学的特征
        三、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
    小结
第三章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总体课程评价调查分析
    第一节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概况
    第二节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问卷设计
        二、调查对象与问卷发放回收
    第三节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总体课程评价调查分析
        一、问卷信效度判断标准
        二、量表信度分析
        三、量表效度分析
        四、影响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的因素分析
    小结
第四章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各门课程评价调查分析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一、单门课程评价量表信度与效度分析
        二、学位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各门课程评价情况分析
        (一)第二语习得
        (二)跨文化交际
        (三)汉语语言分析
        (四)汉语课堂设计
        (五)汉语课堂教学法
        (六)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七)语言要素及其教学
        (八)汉语教学资源及其利用
        (九)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
        (十)中华文化与传播
        (十一)外语教育心理学
        (十二)教学调查与分析
    第二节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各门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比分析
    小结
第五章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案例分析
    一、跨文化交际(研一)
    二、教学调查与分析
    三、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研一)
    四、汉语课堂教学法
    五、小结
第六章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第一节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未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教学,导致课程内容重复
        二、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教学类课程偏多
        三、忽视汉语本体类课程
        四、研究方法类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五、课程开设顺序不合理
        六、生源专业背景多样,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
        七、缺乏国别和区域特色课程
        八、缺乏与课程相匹配的针对性教材
    第二节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改进建议
        一、调整课程比例,增加汉语本体知识类课程
        二、优化课程结构,适当增加研究方法类课程课时
        三、合理安排课程开设顺序
        四、立足学校特色,增加国别和区域特色课程
        五、鼓励专家或教师编写适应性教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7)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Y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国家乡村振兴需要建设优质的乡村教师队伍
        二、江苏省推进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政策
        三、高师院校如何与中小学合作培养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需要进一步探索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
        三、关于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总结与启示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之处
第一章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内涵与相关政策
    第一节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内涵
    第二节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政策背景
        一、国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二、国家倡导乡村教师的公费定向培养
        三、江苏省启动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
    第三节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素质的特殊要求
        一、深厚的乡土情怀
        二、熟悉多门学科知识
        三、突出的教学能力
第二章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的相关问题思考
    第一节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一、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内涵
        二、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意义
        一、提高未来乡村教师队伍专业核心素养
        二、提高乡村学校教学质量
        三、提高乡村学生的学习竞争力
    第三节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二、建构主义理论
第三章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的现状调查——以Y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为例
    第一节 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第二节 Y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现状调查
        一、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现状
        二、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教学实施能力现状
        三、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教学评价能力现状
        四、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教学反思与研究能力现状
第四章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学地设计教学目标的能力不足
        二、教学实施中,乡土资源利用能力与课堂教学驾驭能力不佳
        三、多元化教学评价能力欠缺
        四、深层次教学反思与研究能力薄弱
    第二节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学习动机不强
        二、高师院校职前培养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存在诸多问题
第五章 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第一节 培养方案要突出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素养
        一、培养目标定位突出教学能力的全面性
        二、增加专业实践课程的门类和课时,提高教学能力训练
        三、增加乡土文化课程,形成乡土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
    第二节 专业理论课程的实施要加强教学能力训练
        一、专业理论课程课堂教学要注重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仿真训练
        二、提高学生教育理论素养,传授教学反思与研究策略
        三、课内外多种途径相结合,提升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
    第三节 教育见习要真实感受乡村学校和乡村教师的生活
        一、教育见习时间要贯穿全程
        二、感受乡村学校生活与城市学校生活的不同之处
        三、感受乡村教师的教学生活
    第四节 强化教育实习中的UGS协同合作培养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
        一、实习学校教师与高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教学能力
        二、高师院校严格把控实习监督环节,提高教学能力培养的实效性
        三、地方教育部门参与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的实习管理
    第五节 完善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评价机制
        一、制定教学能力评价的具体标准
        二、实现教学能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三、运用多样化的方式评价学生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幼儿园男教师专业认同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专业认同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内在要求
        (二)专业认同是幼儿园教师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
        (三)幼儿园男教师扩招与流失矛盾引发的思考
        (四)笔者的个人旨趣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教师专业认同的相关研究
        (二)幼儿园男教师的相关研究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幼儿园男教师
        (二)专业认同
        (三)幼儿园教师专业认同
    五、理论基础
        (一)认同理论
        (二)教师自我更新关注阶段理论
        (三)幼儿园男教师专业认同研究框架的构建
    六、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二)研究方法的确定
        (三)收集资料的方法
        (四)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
        (五)研究效度
        (六)研究伦理
        (七)研究思路
第一章 A 幼儿园的概况及C老师的简介
    一、A幼儿园的整体概况
    二、C老师的简要介绍
        (一)初识C老师
        (二)C老师的教育履历
    三、分析与讨论:边缘的从教意向者
第二章 C老师专业认同的混沌与迷茫阶段:在被动中执行
    一、懵懂的意识:到幼儿园工作
        (一)“挣口饭吃的工作”
        (二)“抱着学习的态度”
    二、身份的追问:我是幼儿园老师吗
        (一)同事眼中的“拖油瓶”
        (二)班级里的“大孩子”
    三、技能的考验:不会做环创的配班老师
    四、分析与讨论:初入幼教事业的专业认同困惑
第三章 C老师专业认同的探寻与求索:在契机中试误
    一、觉醒的意识:向沿海地区学习
        (一)“替补”的培训机会
        (二)互动性重要他人
    二、交织的情谊:助力专长尝试
        (一)有实无名的师徒情
        (二)熬夜编教案也有激情
        (三)恰到好处的爱情
    三、探究式实践:初显成效的教学专长
        (一)最具特色的毕业班级
        (二)岗位竞聘的专长施展
    四、反思性承诺:实验班失败的反思
    五、分析与讨论:现实冲击中的专业认同求索
        (一)幼儿园教师的终生学习观
        (二)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他人
        (三)专业实践中的积极反思
第四章 C老师专业认同的执着与定向阶段:在认可后坚定
    一、革新的体悟:我是小班班主任
        (一)小班家长第一课
        (二)不再跟风的保教工作
    二、角色的重构:公认的“爸爸”
        (一)孩子们喜欢叫我“爸爸”
        (二)对“父亲感”的解读
    三、教育之殇:我选择落聘
        (一)不可触碰的性侵传言
        (二)幼儿园专职岗位之路
    四、重构的承诺:至少做一个有能力的老师
        (一)丰硕的专研成绩
        (二)详尽的专长规划
    五、分析与讨论:身份重塑下的专业认同定向
        (一)在角色转换中认同幼儿园教师专业
        (二)从专业认同走向专业发展
第五章 C老师专业认同过程解析及原因分析
    一、C老师专业认同发展历程
        (一)“我”如何体认幼儿园老师
        (二)“我”如何践行幼儿园男老师
        (三)“我”如何塑形期望的幼儿园男老师
    二、C老师专业认同原因分析
        (一)个人因素分析
        (二)幼儿园因素分析
        (三)教育及社会因素分析
第六章 促进幼儿园男教师专业认同的建议
    一、主体意识:男教师专业认同的基础
        (一)把握性别优势,激发内在动力
        (二)加强自身修养,树立专业理想
    二、幼儿园环境:男教师专业认同的催化剂
        (一)营造人文环境,赋予男教师情感归属
        (二)配置资源环境,搭建专长实践平台
        (三)健全制度环境,助推男教师成长
    三、教育及社会文化:男教师专业认同的推动力
        (一)提供职前经验分享,确立职业发展目标
        (二)匡正传统观念,导向社会舆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9)一位高中历史新手教师备课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六)研究设计
一、A老师的成长经历
    (一)努力与压力并存的中学时代
    (二)兴趣使然选择历史
    (三)初出茅庐的工作经历
二、A老师的备课故事
    (一)A老师的备课计划、时间以及方式
        1.A老师的备课计划
        2.A老师的备课时间
        3.A老师的备课方式
    (二)A老师备课的主要关注点
        1.对教学理念的关注
        2.对学生的关注
        3.对教学过程的关注
    (三)A老师备课的反思习惯
    (四)A老师备课存在的困惑
三、A老师备课的闪光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A老师备课的闪光点
        1.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较浓
        2.具有不断学习的意识
    (二)A老师备课存在的问题
        1.备课费时且质量难以保证
        2.缺少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
        3.教学设计缺乏新意,难以调动学生兴趣
        4.难以做到博观而约取,学生课堂获得感不足
四、A老师备课存在问题的原因及改善的可行性
    (一)A老师备课存在问题的原因
        1.自身因素
        2.外部因素
    (二)A老师备课改善的可行性分析
        1.主观意愿层面
        2.客观操作层面
五、高中历史新手教师备课质量提升策略建议
    (一)要让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扎根于历史课堂
        1.研读课标,完善备课理念
        2.扎实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二)要有进行教学创新的行动力,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
        1.用精心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参与进历史课堂
        2.注重细节表达,让学生享受历史课堂
    (三)多方位了解学情,做好“教”与“学”的衔接
    (四)改进备课习惯,既要努力,更要坚持
        1.学会合理规划,提高备课效率,保证备课质量
        2.坚持写详案、提升备课反思水平
    (五)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六)坚定教育理想,增强职业成长的信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高中历史新手教师备课现状访谈提纲
致谢

(10)高中历史公开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已有研究的局限与反思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目标
    五、思路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追本溯源:认识公开课
    一、公开课的定义
    二、公开课的类型
        (一)示范课
        (二)研讨课
        (三)达标课
        (四)竞赛课
    三、公开课与常态课的区别
        (一)教学目的不同
        (二)教学环境不同
        (三)教学评价不同
    四、公开课的立足点与角色定位
        (一)公开课的立足点是“课”而非“公开”
        (二)公开课是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载体
        (三)公开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二章 审视追思:探索公开课的多元价值
    一、公开课的显性价值与隐形价值
    二、公开课的工具价值与内在价值
    三、公开课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
    四、公开课的学术价值与交流价值
第三章 现状调查:高中历史公开课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方案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工具
    二、调查结果
        (一)调查对象构成特点
        (二)调查对象对公开课的态度
        (三)备课、上课、评课的主要状况
第四章 现象透视:高中历史公开课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二、历史公开课存在不当的课堂气氛
    三、历史公开课存在无效、刻意互动
    四、学生对专业性词汇运用能力不足
    五、历史公开课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
    六、盲目追求教学手段与形式多样化
        (一)华而不实的教学模式
        (二)过度使用多媒体教学
第五章 对症下药:提升高中历史公开课有效性的策略
    一、打造真实有效课堂教学
        (一)提升历史教师专业素养
        (二)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二、营造良好历史课堂氛围
        (一)备课做到“心中有学生”
        (二)灵活选择课堂教学方法
    三、提高历史公开课师生互动效果
        (一)提升问答互动有效性
        (二)运用多元的互动形式
    四、提升学生运用历史术语的能力
        (一)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二)教授正确的学习方法
    五、完善高中历史公开课评价机制
        (一)提高历史评课主体的评价素质
        (二)改进高中历史公开课评价标准
    六、养成原创性、个性化教学风格
        (一)重视原创教案设计
        (二)充分发挥教师主体性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
第六章 案例分析:高中历史公开课教学案例设计与分析
    《解放战争》教学设计与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四、新课程体系对教案设计的关注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D]. 宋娟.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智能测评研究[D]. 杨凡.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D]. 金春花.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及提升策略研究[D]. 刘刚. 中国矿业大学, 2021(02)
  • [5]高中数学新手教师关于教科书中探究活动的教学决策个案研究[D]. 普军.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调查分析[D]. 景琦琦.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7]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学能力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Y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为例[D]. 吴怡洁. 扬州大学, 2021(09)
  • [8]幼儿园男教师专业认同叙事研究[D]. 秦菲.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9]一位高中历史新手教师备课的叙事研究[D]. 鲁莹. 河南大学, 2020(02)
  • [10]高中历史公开课研究[D]. 韩潇. 河南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新课程体系对教案设计的关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