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再塑新闻记者的文化人格——读吴恭俭先生《与新闻记者的对话》(论文文献综述)
张莹[1](2021)在《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的旅行书写与异域表征》文中研究说明
刘婷婷[2](2020)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选文价值取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部编本语文教科书标志着我国语文教材建设进入“综合素养型”新阶段,它影响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选文作为语文教科书的核心主体,其价值取向不仅决定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而且将直接决定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初中语文教科书选文价值取向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选文价值取向进行研究。本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对选题缘由、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核心概念、文献综述进行集中介绍,为后续分析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从选文外缘和主题两个方面构建选文价值取向分析框架。选文外缘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包括选文年代、国别、作者和体裁四个方面。选文主题分析框架包括“自我发展”“人际和谐”“社会参与”“自然关怀”四个维度。第三章分析选文外缘价值取向及其特点。发现选文年代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典范性;深刻反映时代变化,体现时代性。选文国别中本国作品数量占绝对优势,体现民族性;体现多元文化取向,但侧重于欧美文化。选文作者分布以人文作家作品为主,凸显人文性;作者社会身份类型多样,呈现多样性;以男性作家作品为主,女性作家作品比例有待提升。选文体裁以文艺类作品为主,非文艺类作品为辅;分布具有序列性。第四章分析选文主题价值取向及其特点。主要从频次规律和内容呈现方式两个方面对这四个维度价值取向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进行分析,并归纳总结每个维度的特点。第五章以第三、四章的分析为依据,得出研究结论并给出建议。研究表明语文教科书选文具有注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学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并重、兼顾典范性与时代性、选文主题价值取向呈现角度灵活多元等特点,但还存在人类现代价值观念和多元文化价值观体现不足以及选文主题价值取向分布不均的缺憾。最后本文就这两方面的不足与缺憾提出拓展选文价值取向内容和增强选文价值取向分布协调性的建议。
张笑天[3](2014)在《民族记忆——大武汉战云》文中研究表明我并没有用"血色记忆"命名这部小说,不过那是我心灵的底片,它终究是要感光的。一个人的记忆,特别是屈辱的记忆,如影相随,不可能忘记,大而化之,对一个血脉愤张的民族,更应是刻骨铭心的烙痕。在1938年的武汉大会战里担负要职并率所部创造万家岭大捷奇迹的薛岳,曾说过这样的话:"平心而论,在不犯战术错误的前提下,我们一个甲种师只能与日本一个联队战平,"类似的话,蒋介石也说过。这是从战斗力、战术、武器装备等多方因素为出发点作出的综合评价。所以有人戏称,我们对日作战,不是"以一当十",而是"以十当一"。全凭民族精神和血肉之躯与倭敌抗争,其悲壮、惨烈可想而知。这也恰是中国不亡的关键,在万家岭战役中,薛岳兵团一举全歼了日寇第106师团,怎能不大长民族志气。大武汉保卫战也许可以定义为中国抗战的转折点,这一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蒋介石认为发明权在他,他的"放眼长期坚持,以空间换时间"口号更早,便是异曲同工。我这次不仅写了薛岳、冷欣、张灵甫这样的高级将领,也写到了蒋介石、宋美龄,且不是摆设,不是配角,我试图深入到他们的内心,写他们的自尊、屈辱、猜疑、自以为是、党同伐异,也开掘蒋介石的不为人知的一面:矛盾心理,自省、自责和人情味,包括对儿子蒋经国的爱恨和舍亲取义,这自然开掘了蒋介石内心的深层。这无疑得益于蒋介石日记的公诸于世,除了准备日后当楷模者的日记,不会在灵魂里掺假,蒋介石多次在日记里恨自己嫖娼好色,便很说明其不伪。记得我26年前写《开国大典》剧本时,在影片的海报上,我拟过这样的宣传词:"把毛泽东从神坛上请下来,由神写成人;把蒋介石从地狱中拉上来,由鬼写成人。"这其实再正常不过了,可在一段时间里,却成了我"混淆阶级斗争,宣扬资产阶级人性论"的罪状,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没人再这么说了,我觉得,人性的复杂远非人性或阶级性所能诠释的,譬如吴佩孚这样似乎盖棺定论的军阀,"居然"很爱国,经得住日本人的诱惑,拒不当"华北自治"的头,不做汉奸。人的复杂、人性的复杂,在我们的文学里,始终是扭扭捏捏的样子,是不是应当理直气壮一点?
贾兵[4](2011)在《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研究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即先秦诸子学说中关于政治传播的尚未序化、尚未形成系统的基本的政治传播思想要素,这些观念促成了政治传播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先秦政治传播观念,是孕育后世华夏政治传播思想文化的母体,对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资料进行整理,并对其背景、内涵、意义作出阐述,有助于把握先秦文化与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的深层互动,把握文化与政治传播观念的双向制约;有助于重新审视华夏政治传播文化的本质与意义,是对华夏传播、华夏文明研究必要领域的开垦;对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内涵的把握,有助于丰富和发展中国传播学的研究;有助于解释当今的传播现象;有助于促进新时代传播理论的建构。本文选题上的创新主要是首次将先秦诸子的政治传播观念作为一个整体并考察其整体特征及内涵。内容上的创新主要包括:提出了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的文化心理机制,总结了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在中国传播思想史上的奠基地位和价值,归纳了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诉求在政治传播思想中的意义,界定了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中社会心理、主体规范、政治环境、系统及言辞的内涵和特征。观点上的创新主要包括:首次尝试提出卑感文化概念,认为它是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的文化心理机制,指出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的政治社会化目的、传播致效手段及二者的悖反关系,指出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在系统性上的不完整性。材料上的创新主要是首次对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的原始材料进行全面的系统整理,对许多传播学界广泛引用的关键材料进行了重新考证和阐释。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学的方法来研究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主要内容包括: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的思维机制;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的思想根源;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中的价值取向;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中的社会诉求;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中的引导观;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中的宣传观;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中的传播致效观;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的历史局限和当代价值。本文的主要观点有:(1)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的文化心理机制是《周易》《周礼》中呈现的“卑感文化”,早在西周时期就孕育了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的雏形;(2)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已蕴含了现代政治传播诸要素,相应的认知维度与深度确保其从整体上建构了中国政治传播思想的相对系统的框架;(3)诸子政治传播观念主要关注政治传播学以下领域的问题:政治传播的价值取向——依循天道、政治传播规范——人和政治的双重规范、政治传播体系——以名序为架构、政治传播主体——君臣相依、政治传播手段——侧重对人性和语言的把握与运作、政治传播目的——政治社会化;(4)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与其文化心理机制是双向互动制约关系,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依据卑感文化的心理机制而产生,又反过来通过在政治层面的运作而强化了这一文化心理机制;(5)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是微观层面上的论述,不具备完整的宏观系统性;(6)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呈现出目的与手段的悖反局限性。
刘家林[5](2002)在《再塑新闻记者的文化人格——读吴恭俭先生《与新闻记者的对话》》文中指出
二、再塑新闻记者的文化人格——读吴恭俭先生《与新闻记者的对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再塑新闻记者的文化人格——读吴恭俭先生《与新闻记者的对话》(论文提纲范文)
(2)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选文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语文教科书选文价值取向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影响因素 |
二、立德树人对语文教科书选文价值取向提出新要求 |
三、价值取向是语文教科书选文的核心 |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语文教科书 |
二、价值取向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教科书本体的研究 |
二、关于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研究 |
三、关于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研究 |
第二章 选文价值取向分析框架 |
第一节 选文外缘价值取向分析框架 |
一、选文年代价值取向分析框架 |
二、选文国别价值取向分析框架 |
三、选文作者价值取向分析框架 |
四、选文体裁价值取向分析框架 |
第二节 选文主题价值取向分析框架 |
一、文件中有关价值观的规定 |
二、本文主题价值取向分析框架 |
第三章 选文外缘价值取向分析 |
第一节 选文年代价值取向分析 |
一、选文年代分布统计 |
二、选文年代价值取向的特点 |
第二节 选文国别价值取向分析 |
一、选文国别分布统计 |
二、选文国别价值取向的特点 |
第三节 选文作者价值取向分析 |
一、选文作者分布统计 |
二、选文作者价值取向的特点 |
第四节 选文体裁价值取向分析 |
一、选文体裁分布统计 |
二、选文体裁价值取向的特点 |
第四章 选文主题价值取向分析 |
第一节 选文主题价值取向总体分布 |
一、选文主题价值取向一级指标频次及其特点分析 |
二、选文主题价值取向二级指标频次及其特点分析 |
第二节 选文主题价值取向具体分析 |
一、自我发展取向及其特点分析 |
二、人际和谐取向及其特点分析 |
三、社会参与取向及其特点分析 |
四、自然关怀取向及其特点分析 |
第五章 教科书选文价值取向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教科书选文价值取向研究结论 |
一、注重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二、文学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并重 |
三、兼顾典范性与时代性 |
四、选文主题价值取向呈现角度灵活多元 |
五、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 |
第二节 教科书选文价值取向完善建议 |
一、拓展选文价值取向的内容 |
二、增强选文主题价值取向协调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一: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选文年代统计 |
附件二: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选文国别统计 |
附件三: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选文作者统计 |
附件四: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选文体裁统计 |
附件五: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选文主题统计 |
致谢 |
(3)民族记忆——大武汉战云(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第二章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第三章 |
一 |
二 |
三 |
四 |
第四章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第五章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第六章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第七章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第八章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第九章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第十章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第十一章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第十二章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4)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研究的意义与内涵 |
1 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研究的意义 |
2 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研究的概念 |
(二) 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研究的理论基础 |
1 国外研究综述 |
2 国内研究综述 |
3 研究方法 |
一 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的思维机制 |
(一) 思维的基本特征:一体化和人格化 |
1 图腾崇拜体现的思维特征 |
2 原始思维的思维特征 |
(二) 东周之前的古人思维特征 |
1 各家观点的不足 |
2 考古及文献资料体现的思维特征 |
二 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的思想根源 |
(一) 卑感文化 |
1《周易》中的卑感文化 |
2《周礼》中的卑感文化 |
(二) 先秦诸子的观念与卑感文化的关联 |
1 对社会环境的认知:诸子论势 |
2 对社会心理的认知:诸子论尊卑 |
(三) 西周的政治传播现象及观念 |
1 仪式传播:祭以尊 |
2 政治传播的社会化功能:教以导 |
3 组织中的信息:令以使 |
4 政治传播中的语言:宣以读 |
5 政治传播中的受众主动性:听以察 |
6 政治传播中的媒介:书以录 |
7 政治传播中的监督:会以计 |
8 政治传播中的反馈:逆复以通 |
三 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中的价值取向 |
(一) 政治传播的哲学观:神秘元素 |
1 政治传播观念的自然原型:天 |
2 政治传播观念的哲学原型:道 |
3 政治传播观念的特殊要素:鬼 |
(二) 政治传播观念的行为体现:处道而为 |
1 老子之道的内涵 |
2 不言之教的内涵 |
四 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中的社会诉求 |
(一) 先秦诸子论政治传播的结构 |
1 先秦诸子政观中涉及的组织维度与控制维度 |
2 先秦诸子治观中涉及的权力维度与意识形态维度 |
(二) 先秦诸子论政治传播的目的与规律:圣治之道 |
1 政治传播的根本规律:拟天设官 |
2 政治传播的主体规范:法天行道 |
3 政治传播的功能:知天下情 |
(三) 先秦诸子的治世理想 |
1 先秦诸子面对的政治传播环境 |
2 政治传播主体的内向规范:法天道之仁善礼诚 |
3 政治传播主体的外向规范:法天道生民 |
4 政治传播的结构规范:法天道承六官之仪 |
5 政治传播的目的规范:保信道畅通 |
五 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中的引导观 |
(一) 先秦诸子的政治传播心理观 |
1 先秦诸子论人性 |
2 现代政治传播心理维度上的人性观 |
(二) 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中的主体行为规范:说与听 |
1 社会环境与主体行为规范 |
2 个体因素与主体行为规范 |
3 群体因素与主体行为规范 |
(三) 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中的社会化与政治传播互动 |
1 先秦诸子的政治社会化原则 |
2 先秦诸子的政治社会化内容 |
3 先秦诸子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
4 先秦诸子的政治社会化条件 |
六 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中的宣传观 |
(一) 先秦诸子对言辞的认知 |
1 先秦诸子对言辞语言学层面上的认知 |
2 先秦诸子对言辞符号学层面上的认知 |
3 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中的媒介观 |
4 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中的信息观 |
(二) 先秦诸子对政治传播主体的认知 |
1 重视传播者素质:修身察内 |
2 重视政治环境:正法度 |
3 重视中介人:任贤人 |
4 重视组织:设专职宣传 |
5 重视传播技巧:以禁保通 |
七 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中的传播致效观 |
(一) 关于传播致效的现代政治传播研究 |
1 现代政治传播研究的侧重点 |
2 对心理因素的研究 |
(二) 先秦诸子对传播致效的认知 |
1 受众因素 |
2 传者因素 |
3 各要素之间的互联 |
(三) 追求传播致效的意义 |
1 防曲知之蔽 |
2 察情得实 |
(四) 传播致效的方法 |
1 把握信息与内容的本质联系 |
2 把握政治传播诸要素的关系网 |
3 建设良好的制度环境 |
4 依据政治信息的自然特质 |
结论 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的历史局限和当代价值 |
(一) 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的历史局限 |
1 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欠缺宏观层面上的系统性 |
2 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呈现出手段与目的的悖反局限 |
(二) 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的当代价值 |
1 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在中国思想史方面的价值 |
2 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在传播学理论方面的价值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
致谢 |
(5)再塑新闻记者的文化人格——读吴恭俭先生《与新闻记者的对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确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价值判断体系,是一部新闻批评学的力作。 |
二、用传播学理论来阐释实际的新闻传播现象、解读具体的新闻文本,使人们过去认为的那种抽象、空泛的传播学理论呈现鲜活状态,对传播学的中国化及实证分析运用,作了可贵的尝试。 |
四、再塑新闻记者的文化人格——读吴恭俭先生《与新闻记者的对话》(论文参考文献)
- [1]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的旅行书写与异域表征[D]. 张莹. 辽宁大学, 2021
- [2]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选文价值取向研究[D]. 刘婷婷.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民族记忆——大武汉战云[J]. 张笑天. 作家, 2014(05)
- [4]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研究[D]. 贾兵. 上海大学, 2011(11)
- [5]再塑新闻记者的文化人格——读吴恭俭先生《与新闻记者的对话》[J]. 刘家林. 新闻战线,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