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照明委员会照明标准——室内工作场所照明(论文文献综述)
庞云,彭小云[1](2021)在《住宅照明设计依据探讨》文中提出我国未制定专门的住宅照明标准,相关从业人员对住宅照明的认识存在不足。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与住宅照明应用有关的国内外标准或出版物进行分析,梳理出可供参考或借鉴的内容,并对其进行分析、对比与评论,提出了建议。可为住宅照明设计提供一个综合的参考信息源。
许楠,张昕,张明宇,霍晓蕊,谢一鸣,郭晓萍,张成铭[2](2021)在《中小学教室照明设计标准研究简述》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学校教室照明的现行标准的桌面照度、眩光、显色性等关键指标进行分析评述。国内外相关标准呈现出重视光环境整体范畴、天然光和人工光的结合、细分人群年龄层和具体作业需求、重视设计方法引导等特点。我国中小学教室照明的指标体系应注意参考借鉴,进一步满足人本需求,朝着避免视疲劳、提升视觉舒适度等方向调整完善。
张力[3](2021)在《教室照明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教室照明设计研究内容,指出教室照明设计研究的重点是光环境与视觉健康;梳理教室照明的国内外设计标准;分析教室照明设计参数,提出适合的照明指标及光源指标;分析教室光环境,天然光与人工照明的关系,提出健康的教室光环境的设计要素,介绍光环境评价标准;提出普通教室照明计算要点。
袁梦[4](2021)在《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研究》文中指出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各类企业纷纷意识到社会效应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影响力,越发关注企业形象与文化所带来的市场资源和人力资源,而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作为品牌窗口,却面临着强调利用率、忽视使用感、缺乏弹性设计等现实问题,正在给每天身处其中1/31/2时间的办公人员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健康建筑基于国家战略、民生发展和行业进步需求逐渐走入人们视野,截至2019年12月共计53个项目获得健康建筑评价标识,而办公建筑仅8项,《健康建筑评价标准》对于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仍有许多丰富和完善的余地,该类建筑的进步和发展能够充分起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正确引导的作用,促进更多办公建筑走入健康行列,从而惠及更多的企业员工。本文首先分析总结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区别于其他建筑类型的特殊性,即企业形象性、对象前瞻性、长期适应性、功能复合性、空间共融性、内外社交性和社会影响力及其所对应的健康要求。通过阐述建筑与健康的关系,对比绿色建筑与健康建筑概念及评价体系,指出现有相关建筑健康性能的评价指标更多关注建筑安全要素,而对功能要素和行为要素的关注较少,更加重视建筑专业领域的硬性约束,而配合其发挥鼓励引导作用的软性指标缺乏。其次,结合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影响要素,以及国内外相关标准、文献成果和调研情况,在我国既有《健康建筑评价标准》评价框架的基础之上,初选适应性评价指标,运用德尔菲法(Delphi)进行指标筛选、修正工作,最终确定6项因素层、36项准则层及75项指标层构建而成的评价框架与指标内容。之后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评价指标赋权,通过多层次对比指标权重系数,有效识别出关注度和重要性高的健康性能影响因子,以便于建筑设计与更新过程中优先选择、优先实现。最后,依据所构建的评价框架、指标内容、权重系数与评分程序,对建研院C座、AB座两栋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作为评价实例,计算得到C座在水、健身和人文三方面相较AB座较为欠缺,与访谈结论基本一致,说明该评价指标框架与内容具有一定合理性和参考价值。本文探究适用于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的评价指标及相应权重,以便企业业主或设计人员有所参照地开展设计或改造工作,优先对关注度和重要性高的建筑健康性能影响因子给予实现,使之最大程度地满足员工的健康需求,鼓励和引导健康行为,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李泽[5](2021)在《定制柜类家具照明设计》文中认为照明在定制柜类家具中的出现与运用,为用户提供了基础照明的同时渲染了家居氛围,提升了收取物品过程中的便利度,增加了更多场景化和个性化的可能性。然而,目前定制柜类家具照明设计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本课题以定制柜类家具与其中的照明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等研究方法,对定制柜类家具照明设计进行研究。具体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首先,通过调研阐述了当前定制柜类家具照明设计的现状,发现定制柜类家具照明设计中存在着光线不均、局部照明过亮或过暗、光源位置布局不适、没有考虑柜体与灯具的适配合理性等产品设计问题,和柜内照明灯具的安装过程中,在板件打孔、开槽的技术操作,对定制柜体产生的制造与安装的工艺问题。(2)以柜内照明灯具为切入点,分析了照明光源的形式、接电与控制方式、工作原理、产品类型及灯具的结构与安装工艺,得出了定制柜类家具中最常使用的有点光源、线光源和面光源三种灯具,其在柜内的安装方式有明装与内嵌(暗装)两种;通过对灯具结构的剖析,得到了不同类型的灯具因其结构的不同,影响着在柜体中的安装工艺,和柜体本身的制造与加工工艺。(3)通过以上分析,指出应从“用户—家具—物品—柜内灯光”四要素分析人使用柜体时与光的关系。根据定制柜类家具作为收纳或装饰使用的功能区别,结合用户使用定制柜类家具时的不同姿势,分析得出不同柜体适配的灯具产品类型及安装位置与安装要求。(4)最后,对基于照明的定制柜类家具的制造与安装工艺进行分析,指出目前人工打线孔孔位精度低,板件侧面的线槽与板式家具的32mm系统孔位重合,线孔线槽的加工工艺复杂、加工难度大,产品的实际安装流程繁琐等问题。提出了将目前在层板侧面开槽走线、背板穿线的走线方式改为经侧板走线接电的方法,并通过工艺设计与生产实践印证了其实现方法的可行性与先进性。为定制柜类家具照明设计的灯具安装,藏线、走线及柜体的制造与安装工艺的发展,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
刘玥[6](2021)在《融合公众感知的居住区照明模型构建与优化设计》文中提出居住区户外空间照明对居民夜间的出行及人身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照明不足可能会对行人安全感与社区的夜间活力产生不利影响,然而过度的户外照明也会造成巨大的能源消耗、形成光污染,增加财务和环境成本。因此,需要开发既能满足用户需求又满足节能要求的户外照明应用。本研究旨在通过地面夜间光参数实测,与人们在不同照明环境中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评价,建立感知评价与照明参数之间的相关模型,以提供不同区域、不同道路环境下的照明设计指导,从而改善行人在居住区公共空间的照明质量,为行人照明研究与优化创造新的视角。研究主要分为四个方面:(1)基于地面实测与公众感知评价的照明数据库建立以主观评价量表和地面照明实测结合的方法,选取大连市8个典型居住区进行调研,得到测点的照明属性(照度、亮度、光谱、色温、眩光程度等)、灯具参数(光源类型、布光方式、灯杆间距等)、道路尺寸以及公众对这些测点的感知评价值记录。总结居住区公共空间照明存在的共性问题,对不同区域的居住区照明及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造成差异性的原因。(2)地面照明实测值与安全性、舒适度评价值的耦合模型建立对主观评价值和实测参数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公共空间照明安全性及舒适度评价模型,根据评价模型得出居住区照明参数的推荐值,为居住区公共空间照明的优化提供思路及数据支持。(3)室外照明因素对居民感知影响的实验研究影响居民安全性及舒适性感知的因素众多,基于地面实测结果,针对行人夜间行走的安全性、预防犯罪问题进一步研究。对于眩光的感知影响机制和人脸辨别能力问题,于实验室进行补充实验,以探寻动态及静态眩光下公众的不舒适感,以及不同光环境和距离下面部识别的差异性。(4)居住区公共空间夜间光环境优化策略提出和优化方案试设计依据实地调研和实验结果的研究结论,结合现有照明标准等资料,对居住区内的道路照明、广告牌照明等不同功能、区域的照明提出改进策略。选取调研中不满足安全性及舒适性指标的四个路段: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小区级道路、组团级道路以及宅前路为研究对象,利用照明优化模拟软件对照明现状进行模拟,分析照明质量不佳的成因,并根据改进策略进行灯具选型及优化,以满足居民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降低能源消耗。
王琳玮[7](2021)在《疫情影响的大连绿色公共建筑运行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能源问题是21世纪全世界共同面临的挑战,其中,建筑能耗占比最高,绿色建筑进入全面快速发展阶段。绿色建筑发展方向正在逐步从减少建筑能耗的初衷扩展到全方面提升人居环境整体性能。2020年新冠疫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更注重建筑作为保持身心健康、调节情绪、陶冶情操的载体和场所。持续推动以提升健康性能为目标的“健康建筑”发展,已经成为国际建筑发展的新趋势、新目标、新导向。公共建筑具有能耗大、功能复杂、室内环境品质差等问题;同时,作为人员密集场所,其运行情况受疫情影响显着。大型公共建筑应该适应疫情变化的全新的运营模式,对公众健康产生积极意义。大连市是寒冷地区沿海城市,受海洋气候变化影响,滨海城市气候脆弱,寒冷地区节能潜力大。本文选取大连市典型绿色建筑为研究对象,收集其设计指标、运行性能参数和使用者满意度评价;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双主客观绿色建筑后评估模型,分项评估了包括室内环境品质实测、能耗、水耗记录的客观监测模块,以及包括建筑环境评价和服务性能评价的主观评价模块;对疫情前中后期不同运行状态的绿色建筑运行能耗、室内环境以及满意度的方面进行综合运行后评估;探讨疫情前后不同星级绿色公共建筑运行变化,分析了实际运行与设计差异的原因,提出了大连市绿色建筑性能提升建议。本文填补了我国疫情前后公共建筑运行效果差异性评估研究的空白。研究结果表明,与疫情前相比,疫情后的绿色公共建筑能源消耗显着降低,其中二月份能耗差值最大,同比降低了63.5%,受疫情影响最明显。室内环境品质受使用者活动影响明显,工作人员对建筑室内环境宽容度更高;热环境满意度与实测结果存在差异。室内环境性能优劣不与绿色建筑等级成正比,星级高的绿色建筑不能代表满足健康的要求,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中对健康环境的关注度不足,应加强从使用者出发的绿色建筑运行性能评估研究。对绿色公共建筑来说,提升室内环境品质,提高节能效益,营造舒适、安全、高效、健康的室内空间是“后疫情时代”下实现健康建筑的必然要求。疫情前中后期的公共建筑运行情况对比研究不仅对现阶段公共建筑节能、复产复工有着一定积极意义,而且对后疫情时代建筑节能后评估体系的完善具有参考价值和战略意义。
王继辉[8](2021)在《大连市既有住区建筑多品质目标综合更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既有住区建筑品质退化问题日益严峻,品质提升工作已经全面展开,更新模式以专项更新为主,逐步增加综合性更新内容。由于缺乏对既有住区综合品质的认识,国内已经开展的既有住区节能更新、绿色更新以及适老化更新的相关实践与评价研究都是以单一品质为目标,缺乏功能性、舒适性和场所性等多品质目标综合更新的评价研究;同时由于住区更新实践多以政府为主导,居民参与度较低,更新前缺乏对居民实际需求的综合考虑,更新后缺乏对多品质提升效果的评价,在实践当中暴露了很多问题。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以20世纪80-90年代大连市老旧住区为研究对象,以多品质目标为出发点,以居民实际需求为基础,聚焦大连市既有住区建筑多品质目标综合更新效果,研究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对既有住区多品质提升效果进行等级评定,另一方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并为进一步的更新提供参考。本文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要工作如下:1.选择合理的研究方法,制定科学的研究框架,对国内外住宅更新及评价的相关理论与标准进行对比研究,为评价体系的制定奠定理论基础,并提出“多品质”的综合更新目标。2.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大连市典型性老旧小区的实地调研,初步制定评价体系的指标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网络资料整理、现场问卷及访谈等方式进一步对老旧小区居民更新意愿以及更新项目满意度进行调研,对初步拟定的指标内容进行筛选、优化、调整并确立最终的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由3个层级构成,包括2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以及26个三级指标。3.在建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多种权重确定方法的适用性,为克服以往仅从专家角度确定指标权重的局限性,突出居民实际需求在更新中的重要地位,采取专家调查权重法和居民居住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来科学的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系数。4.选取更新后的20世纪80-90年代典型老旧小区进行多品质提升效果的实例评价。一方面对评价体系的科学性进行检验;另一方面根据评价结果指导试设计,实现满足居民实际需求的住区多品质提升。
郑殿炀[9](2021)在《哈尔滨近代东正教教堂建筑天然光环境研究》文中指出十九世纪末开始沙俄在哈尔滨建造了大量的东正教教堂建筑,在哈尔滨众多教堂建筑中东正教教堂是建造数量最多的建筑,也是对城市建造风格影响最深的;这些东正教教堂见证了哈尔滨城市建造的发展脉络,是珍贵的建筑遗产。对于东正教教堂的内部空间天然光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哈尔滨东正教教堂内部空间的天然采光环境不仅具有中西合璧的采光特点,还有神秘的宗教神学氛围。本文首先对东正教教堂建筑的建造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梳理,从东正教教堂内部天然光环境为切入点揭示教堂内的天然光环境特征,以此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通过对东正教教堂建筑空间光环境实地调研照度分析以及问卷调查,归纳出现今东正教教堂天然光环境所存在的问题与在教堂内的分布趋势。选取具有标志性的东正教教堂,以Grasshopper为平台建立参数化模型进行对内部的光环境模拟分析,并结合Ladybug与Honeybee的天然采光模拟技术对东正教教堂的模型进行材质赋值的仿真实验,以动态光环境指标对东正教教堂以空间次序对内部天然光环境照度及亮度优化进行剖析,分析东正教教堂内部天然光环境的影响因素。在探究哈尔滨近代东正教教堂建筑天然光环境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运用静态光环境指标分析东正教教堂的内部空间氛围塑造与舒适度,与实地调研照度测试互为补充。并用SPSS、Origin等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关联性和照度比对分析,为东正教教堂及其它教堂建筑室内空间天然光环境的氛围营造提供一定的指导。目前,对东正教教堂天然光环境进行系统化的研究还没有展开,之前的研究仅是针对东正教教堂进行历史发展介绍,本研究通过以东正教教堂的建造设计角度与教堂内部的天然光环境实地照度测试和参数化建模分析,也为东正教教堂建筑的修复和仿教堂建筑的内部空间修建提供参考。
吴思颖[10](2020)在《基于视觉舒适度的高校教室夜间照明环境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民经济和教育水平的提高,高校的师生人数和教育规模在不断增加。高等院校是培育优秀学术人才、进行学术研讨活动的重要场所。高校建筑室内的照明环境紧密关系着校园内各种活动的正常进行与举办,教室是学生日常学习和上课的主要场所,照明质量的好坏会对学生的眼部健康产生影响。如何提供一个满足学生视觉健康的照明环境势必是教室照明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对现有教室的照明环境进行提升,建立满足学生视觉舒适性需求的教室空间照明环境是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阅读大量教室照明方面的文献资料,对高校教室照明在视觉和非视觉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发现视觉舒适度在高校教室照明环境中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确定从学生的视觉舒适角度出发,以高校教室中的照明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测量与问卷调查结合的方法对河北工程大学主校区内12间教室进行调查。阐述目前教室夜间照明环境中的现存问题与不足。通过对600份高校教室夜间照明环境视觉舒适度评价问卷进行分析,总结教室照明空间中影响学生视觉舒适性的照明指标;结合实测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建立高校教室照明环境与学生视觉舒适度主观评价的多元回归方程,并与实测数据进行回归份分析,得到满足学生视觉舒适度的照度值范围。其次,进行高校教室照明视觉舒适度主观实验。通过调研分析的照度值范围结合相关理论研究,确定视觉舒适度主观实验的参数值范围。在特制的模拟教室环境的实验室内以照度为主要评价参数,通过改变室内照明环境的照度值,运用心理量表及视觉作业材料对学生的视觉舒适度以及相关的视疲劳、警觉性进行量化研究,得到视觉舒适度、视疲劳、与照度的数学方程,并求出满足学生视觉舒适,不易产生视疲劳且警觉性较高的照度阈值范围。最后,对高校教室照明环境进行优化。在DIALux evo中建立高校教室的模型对教室的照明环境进行仿真模拟。通过改变灯具的高度、间距及排布方式使桌面照度值和照度均匀度达到满足学生视觉舒适度的照度阈值范围。提出适用于普通教室和阶梯教室两种高校典型教室的照明环境优化方案。并基于现行教室规范照度值不能满足学生视觉需求的现状,提出符合学生视觉舒适的教室照明标准照度的建议值范围,为日后高校教室照明环境的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国际照明委员会照明标准——室内工作场所照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照明委员会照明标准——室内工作场所照明(论文提纲范文)
(1)住宅照明设计依据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国内外标准现状 |
1.1 国内标准 |
1.2 国外标准 |
2 国内外标准对比分析 |
2.1 室内照明 |
1) 住宅照明设计标准。 |
2) 室内照明相关标准。 |
2.2 健康照明 |
2.3 特定人群照明 |
1) 学习照明。 |
2) 老年人照明。 |
2.4 电气系统与维护 |
1) 电气系统。 |
2) 照明维护。 |
2.5 照明产品 |
2.6 其他 |
3 结论 |
4 讨论 |
(2)中小学教室照明设计标准研究简述(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国内外相关标准简述 |
1.1 国内教室照明标准分析 |
1.1.1 质量评价类 |
1.1.2 设计类 |
1.1.3 产品类 |
1.1.4 测量方法类 |
1.2 国外教室照明标准主要特点简要分析 |
1.2.1 美国 |
1.2.2 欧洲 |
1.2.3 澳洲 |
1.2.4 日本 |
2 国内外相关教室照明标准主要指标对比简述 |
2.1 天然光 |
2.2 照度水平 |
2.3 亮度分布 |
2.4 眩光控制 |
2.5 显色性 |
2.6 色温 |
3 主要结论及展望 |
3.1 国外学校教室照明相关标准的优点归纳 |
3.2 我国学校照明标准的改进方向 |
(3)教室照明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教室照明设计研究概述 |
2 教室照明设计标准 |
3 照明设计指标 |
3.1 平均照度标准值 |
3.2 统一眩光值 |
3.3 显色指数 |
3.4 照度分布 |
3.5 色温 |
4 教室光环境 |
4.1 天然采光与人工照明 |
4.2 健康的教室光环境 |
5 教室光环境评价 |
6 教室照明设计要点 |
6.1 维持平均照度与计算照度的关系 |
6.2 照明计算要点 |
6.2.1 准确选择计算软件的计算参数是精细化照明设计的基础 |
6.2.2 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 |
7 结语 |
(4)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现存问题 |
1.1.2 健康建筑发展需求 |
1.1.3 健康建筑适应性评价 |
1.2 研究对象 |
1.2.1 现代办公建筑类型 |
1.2.2 企业动态发展与办公空间需求 |
1.2.3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的特点及健康需求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2 现有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分析 |
2.1 相关基础研究 |
2.1.1 健康的定义 |
2.1.2 人体健康影响因素 |
2.1.3 人的健康需求 |
2.1.4 健康建筑 |
2.2 健康建筑与绿色建筑的联系与区别 |
2.2.1 发展背景 |
2.2.2 专业领域 |
2.2.3 关注对象 |
2.2.4 技术内容 |
2.2.5 可感知性 |
2.3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健康指标 |
2.3.1 英国BREEAM |
2.3.2 德国DGNB |
2.3.3 法国HQE |
2.3.4 美国LEED |
2.3.5 日本CASBEE |
2.3.6 中国ESGB |
2.3.7 比较分析 |
2.4 国内外健康建筑评价标准 |
2.4.1 美国WELL建筑标准 |
2.4.2 美国Fitwel评价体系 |
2.4.3 中国《健康建筑评价标准》 |
2.4.4 比较分析 |
2.5 办公建筑健康认证案例分析 |
2.5.1 中国石油大厦——健康建筑三星级运行标识 |
2.5.2 仲量联行上海办公室——WELL铂金级认证 |
2.6 小结 |
3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选取 |
3.1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影响要素 |
3.1.1 身体层面 |
3.1.2 心理层面 |
3.1.3 社会层面 |
3.2 评价指标初选 |
3.2.1 指标来源 |
3.2.2 选取原则 |
3.3 评价指标筛选与修正 |
3.3.1 指标筛选 |
3.3.2 指标修正 |
3.4 评价指标内容 |
3.4.1 空气 |
3.4.2 水 |
3.4.3 舒适 |
3.4.4 健身 |
3.4.5 人文 |
3.4.6 服务 |
3.5 小结 |
4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权重 |
4.1 评价指标赋权方法 |
4.1.1 指标权重 |
4.1.2 赋权方法 |
4.2 评价指标赋权步骤 |
4.2.1 构建指标层次 |
4.2.2 构造判断矩阵 |
4.2.3 一致性检验与修正 |
4.2.4 群决策 |
4.2.5 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 |
4.3 评价指标赋权计算 |
4.3.1 数据来源 |
4.3.2 因素层 |
4.3.3 准则层 |
4.3.4 指标层 |
4.4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比对 |
4.5 小结 |
5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应用实例 |
5.1 评价程序 |
5.2 评价对象简介 |
5.3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C座 |
5.3.1 评价分析 |
5.3.2 评分汇总 |
5.4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AB座 |
5.4.1 评价分析 |
5.4.2 评分汇总 |
5.5 评价结果及建议 |
5.5.1 评价结果分析 |
5.5.2 改进建议 |
5.6 小结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指标要素说明及评分表 |
附录2: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
附录3:图录 |
附录4:表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定制柜类家具照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背景 |
1.1.2 行业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2 定制柜类家具照明现状 |
2.1 设计与产品现状 |
2.2 工艺现状 |
2.3 本章小结 |
3 定制柜类家具的照明灯具分析 |
3.1 定制柜类家具照明灯具分类 |
3.1.1 点光源灯具 |
3.1.2 线光源灯具 |
3.1.3 面光源灯具 |
3.2 照明灯具的结构与安装工艺 |
3.2.1 明装灯具的结构与安装 |
3.2.2 内嵌灯具的结构与安装 |
3.2.3 面光源灯具的结构与安装 |
3.3 定制柜类家具中照明光源的接电与控制 |
3.3.1 定制柜类家具中照明光源的接电 |
3.3.2 定制柜类家具中光源接电配件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照明的定制柜类家具分析 |
4.1 定制柜类家具照明需求分析 |
4.1.1 功能照明辅助收纳 |
4.1.2 装饰照明辅助展示 |
4.2 定制柜类家具人机交互分析 |
4.2.1 定制柜类家具照明设计分析 |
4.2.2 用户-柜体的人机交互分析 |
4.3 定制柜类家具中灯光特性分析 |
4.3.1 灯光特性 |
4.3.2 定制柜类家具中的照明特性 |
4.4 定制柜类家具照明设计与产品体系研究 |
4.4.1 定制柜类家具照明设计方法 |
4.4.2 定制柜类家具照明设计与产品体系 |
4.5 本章小结 |
5 定制柜类家具照明设计实现方法 |
5.1 设计策略 |
5.1.1 人性化设计策略 |
5.1.2 个性化设计策略 |
5.1.3 工艺兼容设计原则 |
5.2 定制柜类家具照明工艺体系研究 |
5.2.1 基于照明的定制柜类家具工艺分析 |
5.2.2 定制柜类家具照明工艺设计 |
5.3 定制柜类家具照明设计实践 |
5.3.1 方案介绍 |
5.3.2 方案照明现状分析 |
5.3.3 方案照明功能优化 |
5.3.4 方案灯具安装与走线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6)融合公众感知的居住区照明模型构建与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居住区照明对人类社会有重要影响 |
1.1.2 现有居住区光环境问题突出 |
1.1.3 智慧照明时代的需求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居住区照明研究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夜间视觉理论基础 |
2.1.1 人眼的光感受器 |
2.1.2 眼睛敏感度函数 |
2.1.3 人类视觉的亮度和线性度 |
2.2 现有照明标准 |
2.2.1 CIE照明标准 |
2.2.2 我国现有照明标准 |
2.2.3 其他各国照明标准 |
2.2.4 各国照明标准的比较分析 |
2.3 居住区夜间光环境评价的影响因素研究 |
2.3.1 照度的影响 |
2.3.2 眩光的影响 |
2.3.3 色温及显色性的影响 |
2.3.4 人际距离的影响 |
2.4 研究现状评述 |
3 大连市居住区照明现状调研 |
3.1 大连居住区照明调研方法 |
3.1.1 夜间光环境地面实测 |
3.1.2 夜间光环境主观评价调研 |
3.2 大连市调研居住区选取 |
3.2.1 调研街区筛选 |
3.2.2 调研居住区筛选 |
3.2.3 调研居住区信息概况 |
3.3 基于地面实测的居住区夜间光环境研究 |
3.3.1 高亮度值区域小区道路照明实测结果 |
3.3.2 低亮度值区域小区道路照明实测结果 |
3.3.3 不同小区照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
3.3.4 各小区光干扰现状分析 |
3.4 公众对居住区公共空间照明的感知评价调研 |
3.4.1 调研方法 |
3.4.2 调研结果统计与分析 |
3.5 感知评价结果与照明实测值相关性分析 |
3.5.1 安全性评价结果分析 |
3.5.2 舒适性评价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室外照明因素对居民安全和舒适性感知影响的实验研究 |
4.1 实验A:静态LED眩光源对居民安全及舒适性感知影响的研究 |
4.1.1 实验目的 |
4.1.2 实验方法 |
4.1.3 实验分析方法 |
4.1.4 实验结果分析 |
4.1.5 实验结论 |
4.2 实验B:动态彩色眩光对居民安全及舒适性感知影响的实验研究 |
4.2.1 实验目的 |
4.2.2 实验方法 |
4.2.3 实验结果分析 |
4.2.4 实验结论 |
4.3 实验C:面部照度及色彩对人脸识别影响实验 |
4.3.1 实验目的 |
4.3.2 实验方法 |
4.3.3 实验结果分析 |
4.3.4 实验结论 |
4.4 实验D:人际距离对面部细节辨识度实验 |
4.4.1 实验目的 |
4.4.2 实验方法 |
4.4.3 实验结果分析 |
4.4.4 实验结论 |
4.5 本章小结 |
5 居住区公共空间夜间光环境优化设计 |
5.1 设计目的及原则 |
5.1.1 设计目的 |
5.1.2 设计原则 |
5.2 设计原理及方法 |
5.2.1 照明灯具 |
5.2.2 照明布置 |
5.2.3 安装高度和间距 |
5.3 居住区照明眩光及光干扰改善策略 |
5.3.1 通过灯具改善 |
5.3.2 通过路面改善 |
5.3.3 广告灯光限制 |
5.4 大连居住区道路照明优化设计 |
5.4.1 居住区级道路照明优化设计 |
5.4.2 居住小区级道路照明优化设计 |
5.4.3 组团级道路照明优化设计 |
5.4.4 宅前道路照明优化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研小区亮度值数据统计 |
附录B 调研小区主观评价问卷 |
附录C 图目录 |
附录D 表目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疫情影响的大连绿色公共建筑运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选题依据及来源 |
1.1.2 国内外绿色建筑发展 |
1.1.3 疫情对绿色建筑发展的影响 |
1.2 研究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意义 |
1.2.3 研究创新点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方法 |
1.4.1 能耗数据收集和室内环境质量监测 |
1.4.2 用户主观评价问卷调研 |
1.4.3 经济效益计算模型 |
1.4.4 双主客观绿色建筑后评估模型 |
1.5 技术路线与论文框架 |
1.5.1 技术路线 |
1.5.2 论文框架 |
2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2.1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发展 |
2.1.1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比 |
2.1.2 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更新与发展 |
2.2 疫情与健康建筑室内环境 |
2.2.1 健康建筑发展需求 |
2.2.2 健康建筑标准 |
2.2.3 疫情影响的公共建筑运行状态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绿色建筑技术运行效益研究 |
2.3.2 从使用者角度出发的公共建筑环境品质评价 |
2.3.3 基于运行数据的绿色建筑后评估 |
2.3.4 新冠疫情对建筑的影响 |
3 案例A能源消耗后评估 |
3.1 节能设计关键技术 |
3.2 分项计量模型 |
3.3 年运行能耗分析 |
3.4 受疫情影响的能耗分析 |
3.4.1 典型月能耗分析 |
3.4.2 逐日能耗变化 |
3.4.3 逐时能耗变化 |
3.5 本章小结 |
4 案例A室内环境质量后评估 |
4.1 实测基本情况 |
4.2 夏季室内环境实测与分析 |
4.2.1 室内热湿环境 |
4.2.2 室内空气品质 |
4.2.3 室内光环境 |
4.3 过渡季室内环境实测与分析 |
4.3.1 室内热湿环境 |
4.3.2 室内空气品质 |
4.3.3 室内光环境 |
4.4 冬季室内环境实测与分析 |
4.4.1 室内热湿环境 |
4.4.2 室内空气品质 |
4.4.3 室内光环境 |
4.5 室内环境质量主观评价 |
4.5.1 室内热环境 |
4.5.2 室内湿度环境 |
4.5.3 室内空气品质 |
4.5.4 室内光环境 |
4.5.5 室内声环境 |
4.5.6 室内环境总体 |
4.6 本章小结 |
5 疫情影响下绿色公共建筑运行性能评估 |
5.1 绿色建筑技术应用 |
5.1.1 案例建筑绿色技术统计 |
5.1.2 大连市绿色技术经济效益 |
5.2 绿色建筑能耗后评估 |
5.2.1 案例A能耗后评估 |
5.2.2 案例B能耗后评估 |
5.3 绿色建筑室内环境后评估 |
5.3.1 室内热湿环境 |
5.3.2 室内空气品质 |
5.3.3 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达标率分析 |
5.4 绿色建筑运行满意度后评估 |
5.4.1 室内环境满意度 |
5.4.2 服务性能满意度 |
5.5 疫情影响的大型公共绿色建筑运行评估 |
5.5.1 案例建筑综合后评估 |
5.5.2 大连市绿色建筑节能潜力探讨 |
5.5.3 大型公共绿色建筑性能提升探讨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国绿色建筑标准对比 |
附录B 各国绿色建筑评价指标对比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8)大连市既有住区建筑多品质目标综合更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框架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多品质概念提出 |
2.1 国内外住区评价体系、标准及理论研究 |
2.1.1 国外相关评价体系研究 |
2.1.2 国内相关评价体系研究 |
2.1.3 国内外评价体系对比与启示 |
2.1.4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
2.2 既有住区建筑多品质概念提出 |
3 大连市典型性老旧小区调研及对比分析 |
3.1 典型性老旧小区选取 |
3.1.1 调研对象选取原则 |
3.1.2 调研对象概况及代表性体现 |
3.2 老旧小区调研分析 |
3.2.1 调研内容及方法 |
3.2.2 调研现状及问题分析 |
3.3 老旧小区更新策略分析 |
3.3.1 普遍性问题的更新策略 |
3.3.2 特殊性问题的更新策略 |
3.4 实例调研小结 |
4 大连市既有住区建筑多品质目标综合更新评价体系的指标构建 |
4.1 指标体系的确立原则、方法及过程 |
4.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4.1.2 指标体系的确立方法 |
4.1.3 指标体系的初步制定 |
4.1.4 指标体系的优化调整 |
4.2 指标体系的指标说明 |
4.2.1 功能性品质 |
4.2.2 舒适性品质 |
4.2.3 场所性品质 |
4.3 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制定 |
4.3.1 评价方法确定 |
4.3.2 评价标准制定 |
5 大连市既有住区建筑多品质目标综合更新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及评分方法确定 |
5.1 权重确定方法介绍 |
5.1.1 主观赋权法 |
5.1.2 客观赋权法 |
5.2 权重初探之专家调查法 |
5.2.1 专家调查方法介绍 |
5.2.2 专家问卷数据收集 |
5.2.3 数据处理得到权重 |
5.3 权重赋值之居民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 |
5.3.1 方法分析及选择依据 |
5.3.2 结构方程模型应用研究 |
5.3.3 模型构建及数据收集处理 |
5.3.4 利用Smart-PL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确定权重 |
5.4 评分方法及评价结果表达 |
6.多品质目标的既有建筑综合改造评价体系实例应用 |
6.1 案例试评价 |
6.1.1 评价准备 |
6.1.2 评价流程 |
6.1.3 评价结果 |
6.2 基于评价结果的多品质提升优化设计 |
6.2.1 评价结果分析 |
6.2.2 多品质提升优化设计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国内外评价体系表格 |
附录B 老旧住区居民改造意愿网络整理 |
附录C 老旧住区居民改造需求及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D 专家问卷及数据统计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哈尔滨近代东正教教堂建筑天然光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论文框架 |
2 东正教教堂建筑光环境相关背景与理论研究 |
2.1 东正教的发展与传播 |
2.1.1 东正教形成 |
2.1.2 东正教在俄罗斯地区的发展 |
2.1.3 东正教在东北地区的传播 |
2.1.4 近代东正教在哈尔滨教区的发展 |
2.2 哈尔滨及周边地区东正教教堂的历史发展沿革 |
2.2.1 初期的东正教堂建筑(1898年——1917年) |
2.2.2 后期的东正教堂建筑(1917年——1945年) |
2.3 东正教教堂天然光环境与建筑空间特征 |
2.3.1 天然光的相关概念与理论 |
2.3.2 天然光营造的教堂氛围特征 |
2.3.3 教堂建筑光环境发展概况 |
2.3.4 东正教堂建筑中的天然光特征 |
2.4 东正教教堂空间设计手法 |
2.4.1 教堂穹顶与平面形式 |
2.4.2 教堂帆拱构造与立面形式 |
2.4.3 教堂色彩 |
2.4.4 教堂建造材料类型 |
2.5 本章小结 |
3 哈尔滨近代东正教教堂实地调研分析 |
3.1 哈尔滨东正教教堂建筑光环境实地调研与分析 |
3.1.1 哈尔滨气候概况与光气候特征 |
3.1.2 天然光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3 天然光环境评价指标 |
3.1.4 建筑天然光环境评价规范与标准 |
3.2 哈尔滨东正教教堂调研与数据采集 |
3.2.1 调研对象 |
3.2.2 问卷调查 |
3.2.3 材质光反射比测量 |
3.2.4 照度测量 |
3.2.5 调研设备 |
3.3 东正教教堂建筑天然采光实测 |
3.3.1 圣母守护教堂 |
3.3.2 圣母守护教堂晴天与阴天时的照度分布 |
3.3.3 圣母守护教堂内材质及其光反射比 |
3.3.4 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内部空间 |
3.3.5 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的建筑材料系数 |
3.3.6 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建筑晴天与阴天时的照度分布 |
3.4 东正教教堂实测数据分析 |
3.4.1 建筑窗地面积比 |
3.4.2 东正教教堂光环境问卷调查 |
3.5 本章小结 |
4 哈尔滨近代东正教教堂建筑采光模拟分析 |
4.1 光环境模拟介绍 |
4.1.1 建筑光环境模拟软件的选择 |
4.1.2 Ladybug与Honeybee与其它采光模拟软件比较 |
4.2 东正教教堂照度分布特征模拟分析 |
4.2.1 教堂参数设置 |
4.2.2 东正教堂模拟数据统计分析 |
4.2.3 教堂建筑窗地比 |
4.2.4 教堂内部照度统计分析 |
4.2.5 五座教堂室内的照度均匀度分布趋势 |
4.2.6 全自然采光百分比(DA)及有效自然采光照度百分比(UDI)分布 |
4.2.7 教堂亮度分布对比 |
4.3 本章小结 |
5 东正教教堂天然光环境影响因素及光照氛围营造 |
5.1 东正教教堂模型构建 |
5.2 东正教教堂室内侧窗窗地比对天然光环境的影响 |
5.2.1 鼓座侧窗窗地比对天然光环境的影响 |
5.2.2 墙体两侧窗窗地比对天然光环境的影响 |
5.3 东正教教堂的侧窗透光率对天然光环境的影响 |
5.3.1 鼓座侧窗的透光率 |
5.3.2 墙体两侧侧窗透光率 |
5.4 东正教教堂室内材质光反射比对教堂天然光环境的影响 |
5.4.1 墙体材质反射比的变化对天然光环境的影响 |
5.4.2 地板反射比的变化对天然光环境的影响 |
5.4.3 多项技术因素对比分析 |
5.5 东正教教堂内部光照氛围营造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10)基于视觉舒适度的高校教室夜间照明环境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既往研究不足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1.6 创新点 |
第2章 高校教室及视觉舒适度相关理论研究 |
2.1 高校教室的特征 |
2.1.1 高校教室的分类 |
2.1.2 高校教室的空间特点 |
2.1.3 高校教室视觉作业特点 |
2.2 高校教室照明设计指标及标准 |
2.2.1 高校教室照明质量要求 |
2.2.2 高校教室照明指标 |
2.2.3 高校教室照明标准规范 |
2.2.4 高校教室照明设计要求 |
2.3 视觉舒适度理论研究 |
2.3.1 视知觉理论 |
2.3.2 视觉舒适度的研究方法 |
2.3.3 视觉舒适度在光环境中的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校教室照明环境视觉舒适度调查研究 |
3.1 教室照明环境实地测量 |
3.1.1 调研对象 |
3.1.2 调研方案及方法 |
3.1.3 调研数据分析 |
3.1.4 高校教室夜间照明环境分析 |
3.2 高校教室照明环境视觉舒适度主观问卷调查 |
3.2.1 主观问卷设计 |
3.2.2 主观问卷结果分析 |
3.3 实测照度与主观舒适度的回归分析 |
3.3.1 基于主观调查的舒适度影响因子提取 |
3.3.2 主观调查视觉舒适度的多元回归分析 |
3.3.3 实测照度与视觉舒适度主观评价的回归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视觉舒适度的教室照明环境主观评价试验 |
4.1 实验准备 |
4.1.1 照明环境视觉舒适度实验分组 |
4.1.2 实验环境 |
4.1.3 实验设备 |
4.1.4 实验对象选取 |
4.2 实验材料设计 |
4.2.1 视觉舒适度主观实验问卷 |
4.2.2 视觉作业量表 |
4.2.3 卡罗林斯卡困倦评分表 |
4.3 实验过程 |
4.3.1 实验测试步骤 |
4.3.2 实验结果统计 |
4.4 视觉舒适度、视疲劳、警觉性与照度的关系研究 |
4.4.1 视觉舒适度与照度的关系研究 |
4.4.2 视疲劳与照度的关系研究 |
4.4.3 警觉度与照度的关系研究 |
4.4.4 基于三者最优状态下的照度阈值求取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校教室夜间照明环境优化 |
5.1 基于Dialux evo建立教室三维模型 |
5.1.1 DIALux软件功能简介 |
5.1.2 DIALux evo建模过程 |
5.1.3 教室空间模型构建 |
5.1.4 光源参数设定 |
5.1.5 建立教室照明环境三维模型 |
5.2 普通教室照明环境优化 |
5.2.1 普通教室优化方案设计 |
5.2.2 普通教室优化方案模拟 |
5.2.3 普通教室各优化方案比较 |
5.3 阶梯教室照明环境优化方案 |
5.3.1 阶梯教室优化方案设计 |
5.3.2 阶梯教室优化方案模拟 |
5.3.3 阶梯教室优化方案比较 |
5.4 教室照明标准照度值建议取值范围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四、国际照明委员会照明标准——室内工作场所照明(论文参考文献)
- [1]住宅照明设计依据探讨[J]. 庞云,彭小云. 照明工程学报, 2021(06)
- [2]中小学教室照明设计标准研究简述[J]. 许楠,张昕,张明宇,霍晓蕊,谢一鸣,郭晓萍,张成铭. 照明工程学报, 2021(04)
- [3]教室照明设计研究[J]. 张力. 建筑电气, 2021(06)
- [4]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研究[D]. 袁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5]定制柜类家具照明设计[D]. 李泽.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6]融合公众感知的居住区照明模型构建与优化设计[D]. 刘玥.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7]疫情影响的大连绿色公共建筑运行性能研究[D]. 王琳玮.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8]大连市既有住区建筑多品质目标综合更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王继辉.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9]哈尔滨近代东正教教堂建筑天然光环境研究[D]. 郑殿炀.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10]基于视觉舒适度的高校教室夜间照明环境优化研究[D]. 吴思颖.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