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石油一厂出口石蜡20万吨

抚顺石油一厂出口石蜡20万吨

一、抚顺石油一厂出口石蜡二十万吨(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飞[1](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郑瀚[2](2019)在《甲醇制丙烯工艺模拟与技术经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丙烯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材料,在化学工业中有着难以替代的地位。由于丙烯下游产物众多,导致全球市场尤其是我国国内市场对于丙烯的需求量不断增长,投资兴建丙烯项目成为近年来许多企业选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成熟的丙烯生产工艺众多,使用原材料各有不同,近年来原油、煤炭等丙烯生产主要原材料价格随国际局势和政策影响存在较大波动,通过比较选择原材料价格相对稳定、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方案是企业要盈利考虑的重点内容。甲醇是生产丙烯的一种重要原材料,同时也是煤生产丙烯路线的一种中间产物。本文从甲醇制丙烯路线出发,以某企业基于德国Lurgi公司的甲醇制丙烯MTP工艺建造的50 wt/a丙烯工艺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Unisim Design搭建稳态模拟流程。利用模拟扩充信息设计精馏分离序列,确定精馏单元中精馏塔主要操作参数,并对工艺换热网络进行优化,从而得到甲醇路线的更优投资成本。在此基础上利用化学工业常用项目估算方法计算得到该项目投资,与同规模甲醇制丙烯MTP工艺实际数值相比误差小于5%,结果准确可靠。通过建立技术经济比较指标体系,比较甲醇、石脑油和煤三种丙烯生产路线的经济性。将参与比较的石脑油路线和煤路线放大至与甲醇路线相当丙烯生产规模,使用相同的估算方法计算三种路线的投资,并使用一元线性回归建立原油价格与不同原材料和产品价格的关联模型。以原油价格变化作为参考的背景条件,探究得到在不同原油价格下,企业不同盈利需求侧重下的最优投资方案。

曹峰毓[3](2019)在《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的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新世纪以来,国际能源形势发生了重大和深刻变化。一方面,通过不懈的政策引导与技术进步,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另一方面,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格局也在经历着剧烈的变化。可以说,随着可再生能源和非常规油气产业的加速发展,国际能源新体系的雏形正在形成,国际能源革命的大幕已经悄然拉开。对于中国而言,新一轮能源革命的意义重大。一方面,中国能源革命面临的形势复杂,挑战巨大。另一方面,此轮能源革命也为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创造了条件。新时期下中国能源体系的发展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的“能源革命”,为中国的能源改革指明了方向。201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首个国家能源革命战略。中国的新一轮能源革命已经箭在弦上。在这种情况下,对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已经成为了时代赋予能源政治研究的重大使命。本文研究的主要思路如下:首先,通过研究人类社会历次能源革命的发展过程与影响,对能源革命与人类社会发展间的联系进行探讨。其次,通过对历次能源革命特征的总结,提出能源革命的概念;并根据是否发生体系性变革将能源革命细分为纵向与横向能源革命。同时,对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与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再次,通过对能源领域重大技术突破的研究,判定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内容、现状、发展趋势与未来影响。最后,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并将中国与欧盟、美国的能源革命态势进行比较,判断中国能源革命的总体发展情况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中国能源革命建设的不足与能源体系的发展特征,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本文在对能源革命发展历程与现状梳理与总结的基础上,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能源革命是由重大技术突破引发,以提升能源服务质量为目的,并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影响的全局性能源变革。第二,能源革命爆发的关键条件在于技术进步。新技术只有在突破原有技术理论极限且拥有合适资源支撑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引发能源革命。目前非常规油气革命与现代可再生能源革命爆发的条件已经成熟。其中,前者极大地扩展了可采油气资源的范围,后者则打破了化石燃料体系在资源储量、环境承载力等方面对人类社会发展限制。第三,与美欧地区相比,中国在能源革命建设中仍较世界先进水平有着明显差距,相对不利的政策环境成为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第四,通过对中国能源体系发展特点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国的能源革命建设的总体方向应为以低代价确保能源安全、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对于非常规油气产业来说,该领域的变革应主要集中在油气产业的上游与中游,主题应以公平和开放为主。对于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来说,该领域的变革应主要集中在补贴和电力市场两个领域。

陈雨[4](2014)在《石油行业汞防治技术及策略》文中研究指明石油冶炼过程中,其存在的汞可导致催化剂中毒、对后续的冷凝设备造成腐蚀,同时生产过程汞的排放还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汞污染。随着我国石油行业的快速发展及我国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石油炼制行业中汞污染及控制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基于我国石油行业汞污染控制工作刚刚起步的现状,建立我国石油生产行业的汞排放清单及排放因子可为制定该行业的汞减排政策提供一定的依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我国石油行业汞污染控制工作。本文调研了我国主要油田的分布及产量、石油炼制行业的主流工艺、原油中汞的含量;利用联合国环境保护署中的汞默认输入因子和汞默认输出因子对我国2003年至2011年石油炼制行业的汞排放量进行了总体估算;根据我国2011年十大炼油企业原油的炼制量,以及其所输入原油中汞的浓度,通过物料平衡法、加权平均法等方法对石油炼制过程中的常减压工艺的各个环节的汞排放量进行了估算,并确定了我国石油炼制行业的大气汞排放因子(4.55ppb)。通过估算得出:2011年我国十大炼油企业在炼油过程中,有85.14kg的汞排放至炼油废水中,658.14kg排放至大气环境中,213.32kg残留于所炼制的产品中;根据国外现有的石油中的汞脱除方法的调研,选取了两种典型的脱汞工艺。

孙洪海[5](2017)在《石化企业生态效率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化行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行业,它关系到我国的国计民生,与国家的安全、综合国力、人民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从GDP总量来看,石化行业的增加值逐年上涨。然而,石化行业是一种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各种能源的输入,又伴随着各种对环境的破坏,仅化工行业每年排放的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占全国工业三废排放总量的比例就分别达到22%、8%和12%,占1、4、5位。和发达国家相比,废物排放出利率明显偏低,尤其石化行业占更大。因此,准确的把握石化企业的生态效率特征,探究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提出有效的解决企业生态效率问题的办法,对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石化企业自身特点出发,尝试运用生态效率理论,选取多家石化企业为调研对象,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和现有研究成果,总结归纳出制约企业生态效率提高的因素,应用适用于石化企业生态效率的评价模型,根据评价结果分析现存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为我国石化企业提高生态效率提供理论与实际操作的双向支撑。本文以石化企业为研究对象,以探求实用、可操作的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为目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生态效率评价理论和方法为理论基石,运用文献研究法、实证分析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法、国内外比较分析法,将超效率DEA方法、能值分析法引入生态效率评价中,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建立石化企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并进行实例研究。完成具体工作如下:首先,对现有生态效率的内涵和指标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已有文献中大多从经济、环境、资源的角度对生态效率进行分析,本研究从可持续发展目标出发,考虑企业社会长远利益、科技作用,在原有成果基础上,将社会责任和科技创新引入生态效率评价。形成了石化企业生态效率评价框架—“2E1R2S”模型,阐述五大指标的设立依据并分析各类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该模型在理论上扩展了生态效率研究的角度,为生态效率评价指标和方法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其次,将超效率DEA法应用于石化企业相对生态效率评价。基于“2E1R2S”框架模型,深入企业调研,考虑石化企业普适性,构建了石化企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10个投入指标和1个产出指标,通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利用DEAP2.1和lingo9.0软件对25家石化企业的生态效率进行了测算,并从整体有效性、技术有效性、规模效益变动方面进行了分析,结合效率分析给出了具体的差异变数分析说明,并提出可利用投影原理计算出具体的改进值。实证分析表明,该模型的应用既可以对石化行业内不同石化企业间的生态效率进行评价分析,也可以揭示企业生态效率差异,开发了超效率DEA模型的新的应用领域,该模型的应用是行业或企业测算生态效率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较为有效的方法。超效率DEA模型的投影分析也进一步确定了企业生态效率的改进方向,为行业或企业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提供理论指导。然后,将能值分析理论应用于石化企业绝对生态效率评价,从经济、资源、环境、社会、科技五个方面,应用能值分析模型,以某石化企业为例,收集企业数据对模型的科学性和适用性进行验证,结果显示,通过该研究,开发了能值分析模型新的应用领域,可作为石化企业及其他企业生态效率的分析工具。最后,基于“2E1R2S”模型的5个视角,结合典型石化企业的现实背景及评价结果,提出提升石化企业生态效率的策略,为石化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刘欣瑜[6](2017)在《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与调控政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逐步实施,我国经济的开放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国内成品油价格对中国经济的宏观影响也会加强。成品油价格的持续波动对我国的石油安全及经济安全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研究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与调控政策的课题,在世界经济低位徘徊,中国经济进入适度发展的新常态的复杂背景下,既符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也是成品油定价机制市场化改革的需要,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是以我国成品油价格为研究对象,以探求成品油价格波动特性及影响因素、完善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政策为目的,运用系统分析法、实证分析法、文献分析与数据调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于相关理论,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相关成果开展研究的。完成的具体工作如下:首先,回顾了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的历史沿革,分析了成品油定价机制发展的现状。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发展共经历了四个阶段:政府单一定价阶段、双轨制阶段、与国际市场联动阶段、有控制的间接接轨阶段。在肯定了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大方向的基础上,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即现行成品油价格价格形成机制不能真实的反映出市场供需的变化,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非对称现象依然存在。其次,基于SCP理论对我国成品油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个方面进行剖析。证明与国际着名石油公司相比,我国大型石油公司资源配置效率低、技术配置效率差、资本收益率逐年下滑,规模经济水平差距大,在国际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这一切都表明,现行市场结构已经成为我国成品油价格体制改革的桎梏。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必须要改革现有的石油产业结构,打破垄断,促进竞争。第三,从成品油价格构成要素出发,分析了成品油价格的波动。运用季节调整模型和HP滤波分解模型对成品油价格波动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其价格波动的周期及周期性特征,随即深入剖析了导致成品油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包括石油特性、金融属性、地缘政治和供需状况等,其中基于石油特性的价格波动是本文首次提出的观点,然后分析了成品油价格波动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指数及贸易的影响。第四,对一些典型国家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和政策进行阐述,分析对比美国、日本、韩国和欧洲几个对外依存度高的石油消费国家应对国际油价冲击、形成市场化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和调控政策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一些典型作法,总结了这些经验和作法对中国实现成品油定价市场化、减少和降低国际油价的冲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最后,提出了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政策建议,就我国成品油价格调控的原则,步骤和政策提出了建议,如加强石油和成品油的立法、成立独立的成品油监管机构、加强市场主体竞争多元化、完善石油税收体系、设立石油基金、完善石油期货市场、全方位地加强石油储备、加快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等。

卢剑[7](2017)在《大庆某天然气处理厂轻烃回收工艺设计及优化》文中提出提高轻烃回收装置收率问题的目的在于处理的原料气的气源较多,组分变化频繁。在该条件下回收装置既要保证轻烃的收率还要同时做到有效能的最大化利用。随着大庆油田对轻烃产量的要求不断增加以及节能降耗要求的不断提高,对轻烃回收装置的工艺设计及操作方案的选择和优化提出更高要求。因此需要建立一套轻烃回收装置的工艺操作的方案与工艺优化的方法。本文通过对大庆油田北部区块天然气产出量以及原料气组分的分析,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首先对北区天然气处理厂轻烃回收装置的工艺方案进行初选,利用HYSYS软件对工艺流程中的主要单元进行模拟,通过使用模拟软件计算的方法对主要工艺设备进行选型和工艺操作参数的确定。同时应用HYSYS对设计的工艺方案进行优化分析,从而进一步对该装置进行挖潜增效。通过模拟分析得出了不同时期原料气的组分、进站流量、进站原料气压力、进站原料气温度对C2收率的影响。同时得出了丙烷预冷温度、膨胀机出口压力、脱甲烷塔进料温度对C2收率以及功耗的影响。最终确定了该套装置的最优工艺操作参数。同时在保证装置的轻烃收率的前提下,得出了装置中有能效能损失最大的两个单元(压缩机单元和冷箱单元)的优化方法。

吴海青[8](2016)在《延迟焦化中弹丸焦的产生与预防》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原油日趋劣质化,延迟焦化的原料质量越来越差,生产出弹丸焦的频率越来越高。弹丸焦的产生引起焦炭塔晃动,对装置的安全生产产生影响;弹丸焦价格便宜,用途有限,因此如何预防弹丸焦产生,成为企业需要解决的一项技术难题。以加工能力为100万吨/年的延迟焦化装置为试验装置,以掺炼马瑞渣油的减压渣油为原料,研究了加热炉出口温度、焦炭塔压力、循环比、马瑞渣油掺炼比例、掺炼油浆比例等因素对弹丸焦生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降低加热炉出口温度,提高操作压力,增大循环比,适当降低马瑞渣油掺炼比,提高油浆掺炼比,可以有效抑制弹丸焦的生成;较优工艺条件为:炉出口温度488℃-495℃、操作压力0.18 MPa-0.2 MPa、循环比大于0.2、马瑞渣油掺炼比例不大于43w%。为预防弹丸焦的产生,提出了两种预防措施:一种是改善原料油的质量,通过加入油浆的方法改善原料油的性质,降低弹丸焦的生成;另一种是优化操作条件,适当降低加热炉出口温度、提高压力、增加循环比、降低加工量和降低油气线速度,可控制弹丸焦的产生。提出了弹丸焦生成之后的应对措施,比如改善原料油性质、技术改造,焦厂扩建等。

罗琳[9](2016)在《炼化企业污水氮源解析及防治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氮素污染物的超标排放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已经成为我国最突出的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部分地区居民的饮用水安全。炼化是氮素污染物减排的重点行业之一。然而长期以来针对炼化企业污水总排口只限制氨氮浓度,忽略总氮浓度的问题,我国于2015年发布实施了《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0-2015),代替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首次将总氮排放限值列入标准。许多炼化企业均面临外排污水总氮不能达标排放的问题。本文以辽河石化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全厂污水进行氮平衡核算,对各污水处理单元进行工况分析评价,并初步提出污水脱氮方案。氮平衡及工况分析发现,酸水汽提净化水总氮质量流量占总量的75.1%,是污水处理场氮素污染物主要来源;高含油污水强化预处理装置对氮污染物脱除效果较小,去除率为3.1%。污水处理场的脱氮率只有27.4%,主要通过微生物同化作用去除。污水处理场脱氮方案研究表明,CAST池以“进水1h,缺氧搅拌1h,曝气4h,沉淀1h,滗水1h”工艺运行可将CAST出水总氮降低约89mg/L,在进水水质较好的时候,可能使CAST工艺实现边缘性达标(满足GB 31570-2015标准);二级水解酸化投加30mg/L的葡萄糖,可以实现外排污水符合GB 31570-2015标准(总氮<30mg/L)达标排放,当投加60mg/L葡萄糖时,可以实现外排污水符合DB 21/1627-2008标准(总氮<15mg/L)达标排放。

黄宏波[10](2016)在《橡胶防护蜡在NR/BR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橡胶防护蜡一般以石蜡、微晶蜡调配而成,能够延缓不饱和橡胶的臭氧老化过程,在轮胎和橡胶制品中应用广泛。本论文分别将不同熔点的石蜡、微晶蜡、费托蜡等原料蜡及其混合蜡应用于NR/BR胎侧胶中,重点研究了其在硫化胶中的迁出速率和蜡膜特性,包括化学组成、热性能、分子支化度、晶体形态、晶体结构及蜡膜微观形貌,并对蜡的抗臭氧性能和防护原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蜡对胶料的加工性能、硫化特性及硫化胶常规力学性能的影响不大。GC、DSC和NMR测试表明,随着熔点升高,原料蜡的烷烃碳数增加,异构烷烃增多,碳数分布变宽,熔程变宽,转晶峰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分子支化度增加。而25℃下各迁移蜡的烷烃组成相似,具有最大迁移速率的烷烃碳数为C27C31,正构烷烃含量明显增多,转变温度、熔程和分子支化度相差不大。偏光显微镜和XRD测试表明,石蜡的晶体呈较大片状,微晶蜡的晶体呈细小针状,结晶程度随熔点升高而下降,而迁移蜡的晶体均呈较大片状,结晶较为完善。蜡膜迁移量测试表明,随着熔点升高,橡胶表面蜡膜厚度逐渐减小。SEM测试表明,25℃下58#和62#石蜡形成的蜡膜均匀密实,抗臭氧性能较好。对于58#石蜡/70#微晶蜡混合体系,随着70#蜡比率的增加,混和蜡的峰值碳数和异构烷烃含量均增加,熔点上升,熔程变宽,转晶峰逐渐减弱甚至消失,晶形则由较大片形逐渐变为细小针形,结晶程度下降。25℃下各迁移蜡的烷烃组成、熔点、晶形及晶体结构差别不大且更接近58#石蜡。随着70#蜡比率的增加,混合蜡的迁移量减少。50/50迁移蜡的蜡膜较为紧密,抗臭氧效果较好。对于70#费托蜡/70#微晶蜡混合体系,随着微晶蜡比率的增加,混和蜡的峰值碳数和异构烷烃含量逐渐增加,熔点下降,只存在固液转变峰,蜡晶均呈细小针状,晶体结构相似。40℃下各迁移蜡的碳数分布差别不大,但正构烷烃含量明显增多,熔点和熔融焓接近,均以片晶和针晶共存,晶体结构与混和蜡相似。随微晶蜡比率的增加,蜡膜逐渐变薄,但所有蜡膜均完整密实。40℃下所有混和蜡均具有优异的抗臭氧性能。

二、抚顺石油一厂出口石蜡二十万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抚顺石油一厂出口石蜡二十万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甲醇制丙烯工艺模拟与技术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丙烯及发展现状
    1.2 制取烯烃技术的发展动态
        1.2.1 蒸汽裂解联产丙烯
        1.2.2 液化石油气制丙烯
        1.2.3 丙烷制丙烯
        1.2.4 煤制丙烯
    1.3 化工系统工程概述
        1.3.1 化工系统工程的基本任务和内容
        1.3.2 化工系统工程的主要技术工具
        1.3.3 化工系统工程发展和工业中的应用
    1.4 技术经济比较
        1.4.1 技术经济比较理论
        1.4.2 技术经济比较原理
        1.4.3 技术经济比较方法——方案比较法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甲醇制丙烯工艺反应工段模拟及分析
    2.1 反应单元流程模拟
        2.1.1 反应单元流程简介
        2.1.2 反应单元稳态模拟
    2.2 急冷水单元流程模拟
        2.2.1 急冷水单元流程简介
        2.2.2 急冷水单元稳态模拟
    2.3 气体压缩单元流程模拟
        2.3.1 气体压缩单元流程简介
        2.3.2 气体压缩单元稳态模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甲醇制丙烯工艺分离工段设计与优化
    3.1 甲醇制丙烯分离序列优化探讨
        3.1.1 分离序列综合
        3.1.2 精馏序列优化相对费用法
        3.1.3 模拟退火算法求解
    3.2 精馏单元操作条件确定
        3.2.1 脱丙烷塔的稳态模拟与分析
        3.2.2 脱乙烷塔的稳态模拟与分析
        3.2.3 丙烯塔的稳态模拟与分析
        3.2.4 脱甲烷塔的稳态模拟与分析
        3.2.5 乙烯塔的稳态模拟与分析
        3.2.6 脱丁烷塔的稳态模拟与分析
        3.2.7 脱己烷塔的稳态模拟与分析
    3.3 换热网络的优化
        3.3.1 换热网络理论
        3.3.2 夹点技术
        3.3.3 夹点法设计能量最优换热网络
        3.3.4 换热网络的节能改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甲醇制丙烯成本估算
    4.1 项目估算理论
        4.1.1 价值指数
        4.1.2 基本建设成本的构成
        4.1.3 生产成本的构成
        4.1.4 设备费用
    4.2 设备费用的估算
    4.3 基本建设成本估算
    4.4 年生产成本估算
    4.5 总投资估算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种丙烯制取工艺的成本比较分析
    5.1 生产工艺选择
    5.2 对比方案比较指标体系确定
        5.2.1 指标体系的分类方法
        5.2.2 指标体系的内容
        5.2.3 相关指标计算方法及选取参数
    5.3 基础条件的可比性转化
    5.4 三种方案技术经济指标估算
        5.4.1 基本建设成本指标
        5.4.2 年生产成本及副产品收益
        5.4.3 完全成本指标
    5.5 原油与原材料和双烯之间的价格相关性
        5.5.1 原油价格与原材料价格的相关性
        5.5.2 原油价格与双烯价格的相关性
    5.6 单位完全成本关联模型与盈利性分析
        5.6.1 单位完全成本关联模型
        5.6.2 盈利性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及导师简介
附件

(3)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 对于国内外研究态势的整体分析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国外研究现状
        (四)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三、研究思路和主要创新
        (一) 写作思路
        (二) 框架结构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点
第一章 能源革命与人类历史进程
    第一节 主动用火革命的爆发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主动用火技术诞生的背景与主要表现
        二、主动用火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第二节 蒸汽机革命的爆发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蒸汽机技术诞生的背景
        二、蒸汽机技术的诞生与普及
        三、蒸汽机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第三节 电力与内燃机革命的爆发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电力和内燃机技术诞生与实用化的背景
        二、电力和内燃机技术的诞生与普及
        三、电力与内燃机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第四节 对能源革命历史地位的再思考
        一、能源革命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必然性与关键变量
        二、能源革命影响历史进程的一般路径
第二章 能源革命的相关理论及其建构
    第一节 能源革命的基本特征
        一、能源革命的共性特征
        二、能源革命的差异性特征
    第二节 能源革命的概念建构
        一、能源革命的整体概念
        二、能源革命二维概念框架的建立
        三、与“能源转型”的概念辨析
    第三节 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与发展模式
        一、能源革命爆发的基本条件
        二、能源革命的发展模式
第三章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
    第一节 非常规油气革命的爆发条件
        一、非常规油气技术的日益成熟
        二、非常规油气技术对常规油气技术的突破与发展潜力
        三、有利市场条件对非常规油气产业发展的促进
    第二节 现代可再生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
        一、现代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日益成熟
        二、现代可再生能源技术对化石能源技术的突破与发展潜力
        三、有利政策环境对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促进
第四章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现状、趋势与可能影响
    第一节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现状
        一、非常规油气革命的现状
        二、现代可再生能源革命的现状
    第二节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发展趋势
        一、当代国际能源革命发展方向的差异性
        二、纵向与横向能源革命的互动
        三、双重革命下至21世纪中叶世界能源市场的变化趋势
    第三节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影响
        一、环境问题的改善
        二、对经济增长的推动
        三、对能源政治的重塑
第五章 对中国能源革命的现状分析、态势评估与政策思考
    第一节 中国能源革命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非常规油气产业的发展现状
        二、中国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 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态势评估
        一、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二、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条件评估
        三、对中国能源革命的进度评估
        四、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整体评估
    第三节 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政策思考
        一、中国能源体系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趋势
        二、对中国能源革命的宏观政策建议
        三、对中国能源革命的微观政策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4)石油行业汞防治技术及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石油概述
    1.2 石油中的汞
    1.3 石油中汞含量的测定技术
    1.4 石油行业汞排放现状
        1.4.1 汞的排放现状
        1.4.2 石油行业汞排放
    1.5 石油中汞污染的危害
        1.5.1 汞污染的危害
        1.5.2 石油行业汞的危害
第2章 我国炼油行业现状
    2.1 我国的主要油田、原油性质
        2.1.1 我国的主要油田
        2.1.2 我国原油的性质
        2.1.3 我国主要进口原油国及其性质
    2.2 我国炼油行业现状及主流工艺
        2.2.1 炼油现状
        2.2.2 炼油工艺
    2.3 石油行业污染物排放现状
第3章 我国石油生产、加工行业现状
    3.1 我国石油生产、加工行业的总汞排放量
        3.1.1 总输入汞
        3.1.2 总输出汞
        3.1.3 小结
    3.2 我国主要炼油厂的汞排放估算
        3.2.1 汞排放因子估算
        3.2.2 小结
    3.3 石油行业汞防止的策略建议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5)石化企业生态效率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评价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生态效率的由来及内涵
    2.2 生态效率的相关理论
        2.2.1 生态承载力理论
        2.2.2 资源经济学理论
        2.2.3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4 环境经济学理论
    2.3 生态效率评价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石化企业生态效率评价的“2E1R2S”模型分析
    3.1 已有生态效率评价模型分析
    3.2 石化企业生态效率评价模型的完善依据
    3.3 石化企业生态效率评价的“2E1R2S”模型建立
        3.3.1 五大指标的设立依据
        3.3.2 五大指标的相互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超效率DEA的石化企业相对生态效率评价
    4.1 石化企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指标体系设立依据
        4.1.2 指标体系构建意义
        4.1.3 指标体系构建
    4.2 超效率DEA方法
        4.2.1 DEA的基本模型
        4.2.2 超效率DEA模型
    4.3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4.3.1 样本选取
        4.3.2 评价结果
    4.4 结果分析
        4.4.1 综合生态效率分析
        4.4.2 差额变量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能值分析的石化企业绝对生态效率评价
    5.1 能值分析法的选用依据
    5.2 能值分析模型与算法
        5.2.1 能值理论内涵
        5.2.2 能值分析的基本原理
        5.2.3 能值分析的基本步骤
    5.3 石化企业生态效率评价的能值指标体系构建
    5.4 数据调研与结果分析
        5.4.1 调研对象-大庆石化公司炼油厂
        5.4.2 数据收集
        5.4.3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石化企业生态效率提升策略
    6.1 优化经济系统
        6.1.1 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外部环境
        6.1.2 探索和发展石化产业间的循环经济圈
    6.2 调控资源利用系统
        6.2.1 提高资源利用率
        6.2.2 优化资源配置
        6.2.3 协调好自有资源能值与外界输入能值的关系
    6.3 改善环境影响系统
        6.3.1 全面推进石化企业清洁生产
        6.3.2 构建石化产业生态工业园区
    6.4 强化社会责任系统
        6.4.1 调整管理机制
        6.4.2 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6.4.3 提高员工人均有效能值
    6.5 创新科学技术系统
        6.5.1 推进科技创新
        6.5.2 提高资源及能源的利用效率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6)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与调控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价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成品油
        2.1.2 成品油价格
        2.1.3 成品油市场
    2.2 石油及成品油价格波动的相关理论
        2.2.1 可耗竭资源理论
        2.2.2 幔源油气论
        2.2.3 价格均衡理论
        2.2.4 产业组织理论
        2.2.5 地缘政治理论
        2.2.6 金融投机理论
        2.2.7 石油美元理论
第3章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
    3.1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历史沿革
        3.1.1 政府单一定价阶段(1953—1980)
        3.1.2 双轨制阶段(1981—1997)
        3.1.3 与国际市场联动阶段(1998—2005)
        3.1.4 有控制的间接接轨阶段(2006——至今)
    3.2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发展现状
        3.2.1 完善调控程序
        3.2.2 加快市场化步伐
    3.3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主要特点
    3.4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成品油产业的SCP分析
    4.1 市场结构(S)分析
        4.1.1 市场集中度分析
        4.1.2 产品差异化分析
        4.1.3 进入壁垒分析
    4.2 市场行为(C)分析
        4.2.1 价格行为分析
        4.2.2 非价格行为分析
        4.2.3 组织调整行为分析
    4.3 市场绩效(P)分析
        4.3.1 资源配置效率
        4.3.2 规模经济水平
        4.3.3 资本利润率
        4.3.4 X--非效率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现行成品油价格构成及波动分析
    5.1 我国现行成品油价格构成分析
        5.1.1 原油成本分析
        5.1.2 加工成本分析
        5.1.3 流通环节成本分析
        5.1.4 税费分析
        5.1.5 企业利润分析
    5.2 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的周期性特征分析
        5.2.1 基于季节调整模型分析
        5.2.2 HP滤波分解模型分析
    5.3 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的深层次影响因素分析
        5.3.1 基于石油特性的价格波动
        5.3.2 基于石油金融属性的价格波动
        5.3.3 基于地缘政治的价格波动
        5.3.4 基于商品属性的价格波动
    5.4 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效应分析
        5.4.1 成品油价格波动对国内总产值的影响
        5.4.2 成品油价格波动对物价指数的影响
        5.4.3 成品油价格波动对贸易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国际成品油价格体系与调控政策的经验借鉴
    6.1 国际石油市场与价格体系
        6.1.1 OPEC的崛起
        6.1.2 国际能源机构的成立
        6.1.3 石油期货市场的形成
        6.1.4 国际原油价格体系
    6.2 典型国家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6.2.1 美国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6.2.2 日本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6.2.3 韩国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6.2.4 其他国家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6.3 典型模式的启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政策建议
    7.1 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原则
    7.2 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步骤
        7.2.1 下放权利加强监管
        7.2.2 打破垄断促进竞争
        7.2.3 降低壁垒放宽准入
    7.3 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相关政策
        7.3.1 供应管理政策
        7.3.2 需求引导政策
        7.3.3 价格监管政策
        7.3.4 税收调节政策
        7.3.5 价格保险政策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大庆某天然气处理厂轻烃回收工艺设计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轻烃回收工艺简介
        1.3.1 油吸收法
        1.3.2 冷凝分离法
    1.4 轻烃回收方法进展
        1.4.1 我国轻烃回收方法的发展和现状
        1.4.2 国外轻烃回收方法的发展和现状
        1.4.3 我国与外国在轻烃回收工艺的发展趋势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北区深冷装置轻烃回收工艺方案研究
    2.1 大庆油田北部地区现有天然气处理装置简介
        2.1.1 设计及投产背景
        2.1.2 基础资料
        2.1.3 油田伴生气资源及开发预测
        2.1.4 主要产品及其质量要求
    2.2 原料气组分特点概述
        2.2.1 全年各时期原料气组分变化的原因
        2.2.2 近4年原料气组分分析
    2.3 制冷工艺方法和轻油回收方案的确定
        2.3.1 吸收法
        2.3.2 冷却分离法
        2.3.3 制冷工艺对比和优选
        2.3.4 C2收率的定义
        2.3.5 C2收率的计算
        2.3.6 能耗的定义
        2.3.7 能耗的计算
        2.3.8 方案对比优选
第三章 HYSYS模拟工艺流程及设备选型
    3.1 HYSYS软件简介
    3.2 轻烃分离循环中的模块化思路
    3.3 工艺流程简介
    3.4 工艺流程简图
    3.5 装置主要设备选型
        3.5.1 一级和二级换热器
        3.5.2 丙烷制冷设备
        3.5.3 膨胀机单元
        3.5.4 冷量交换装备
        3.5.5 塔类设备
    3.6 主要设备关键参数模拟结果汇总
第四章 深冷装置工艺有效能分析
    4.1 轻烃回收装置工艺流程的效能分析
        4.1.1 系统内压力及温度对能耗的影响
        4.1.2 对系统节能降耗的分析和建议
    4.2 轻烃回收装置工艺参数敏感性分析
        4.2.1 轻烃回收率的影响因素
        4.2.2 优化工艺参数与评价
    4.3 最终优化的结果汇总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8)延迟焦化中弹丸焦的产生与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延迟焦化技术简介
    1.2 延迟焦化国内外的发展概况
    1.3 石油焦的简介
    1.4 研究弹丸焦形成的意义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工业装置简介
    2.1 装置简介
    2.2 工艺流程简介
    2.3 焦化原料和石油焦的质量指标
第三章 工艺条件对弹丸焦产生的影响
    3.1 引言
    3.2 试验方法
    3.3 油浆掺炼对弹丸焦形成的影响
    3.4 掺炼比例变化对弹丸焦形成的影响
    3.5 炉出口温度变化对弹丸焦形成的影响
    3.6 焦炭塔压力变化对弹丸焦形成的影响
    3.7 循环比变化对弹丸焦形成的影响
    3.8 残炭与沥青质的比值对弹丸焦形成的影响
    3.9 操作条件对液收的影响
    3.10 预防弹丸焦产生的措施
    3.11 生成弹丸焦后的对策
    3.12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炼化企业污水氮源解析及防治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水体中氮污染物特性
        1.1.1 水体中氮污染物来源
        1.1.2 炼化污水中氮污染物来源
        1.1.3 污水中氮污染物危害
        1.1.4 炼化污水中氮污染物排放标准
    1.2 脱氮技术分析
        1.2.1 物化脱氮
        1.2.2 生物脱氮
    1.3 本章小结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仪器与设备
    2.2 主要监测指标与分析方法
    2.3 主要研究内容与试验方法
第3章 辽河石化公司污水氮污染物源解析
    3.1 点源污水水量及工况分析
        3.1.1 含硫污水水量及工况分析
        3.1.2 高含油污水水量及工况分析
        3.1.3 低含油污水水量及工况分析
        3.1.4 厂区其它清净排水水量及工况分析
        3.1.5 厂外来水水量及工况分析
    3.2 点源污水水质分析
        3.2.1 含硫污水水质分析
        3.2.2 高含油污水水质分析
        3.2.3 低含油污水水质分析
        3.2.4 厂区其它清净排水水质分析
        3.2.5 厂外来水水质分析
第4章 辽河石化公司污水处理系统工况分析及评价
    4.1 高含油污水强化预处理装置
        4.1.1 工艺概况
        4.1.2 水质分析
        4.1.3 工况评价
    4.2 酸水汽提装置
        4.2.1 工艺概况
        4.2.2 水质分析
        4.2.3 工况评价
    4.3 污水处理场
        4.3.1 工艺概况
        4.3.2 水质分析
        4.3.3 工况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辽河石化公司污水氮污染物平衡核算
    5.1 质量流量分析
        5.1.1 含硫污水质量流量分析
        5.1.2 高含油污水质量流量分析
        5.1.3 低含油污水质量流量分析
    5.2 氮平衡核算与分析
        5.2.1 氮平衡核算
        5.2.2 氮平衡分析
第6章 辽河石化公司污水脱氮方案研究
    6.1 CAST工艺优化试验
        6.1.1 试验方法
        6.1.2 试验结果解析
    6.2 二级水解酸化池优化试验
        6.2.1 试验方法
        6.2.2 试验结果解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橡胶防护蜡在NR/BR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防护蜡的发展历史、市场现状及趋势
        1.2.1 防护蜡的发展历史
        1.2.2 防护蜡的国内外市场需求
        1.2.3 防护蜡的国内外研发现状
    1.3 防护蜡的主要成分
        1.3.1 石蜡
        1.3.2 微晶蜡
    1.4 防护蜡的工业生产方法
        1.4.1 原料蜡的工业生产方法
        1.4.2 防护蜡的工业生产方法
    1.5 费托蜡
    1.6 防护蜡的作用机理
    1.7 防护蜡的蜡膜要求
    1.8 防护蜡迁移及防护的影响因素
        1.8.1 防护蜡的化学组成
        1.8.2 温度
        1.8.3 其他影响因素
    1.9 防护蜡中烷烃碳数分布的计算
    1.10 防护蜡的改性
    1.1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1.11.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11.3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石蜡微晶蜡在NR/BR中的应用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材料
        2.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2.2.3 试样制备
        2.2.4 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蜡的常规物理性能对比
        2.3.2 胶料门尼粘度分析
        2.3.3 胶料门尼焦烧分析
        2.3.4 胶料硫化特性分析
        2.3.5 硫化胶力学性能对比
        2.3.6 蜡的红外光谱分析
        2.3.7 蜡的碳数分布分析
        2.3.8 蜡的热性能分析
        2.3.9 蜡的烷烃分子支化度分析
        2.3.10 蜡的晶体形态分析
        2.3.11 蜡的晶体结构分析
        2.3.12 蜡迁移量及蜡膜厚度分析
        2.3.13 蜡膜的微观形貌分析
        2.3.14 臭氧老化性能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石蜡微晶蜡混合体系在NR/BR中的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材料
        3.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3.2.3 试样制备
        3.2.4 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58#/70#混和蜡的配比对常规物理性能的影响
        3.3.2 58#/70#混和蜡的配比对化学组成的影响
        3.3.3 58#/70#混和蜡的配比对热性能的影响
        3.3.4 58#/70#混和蜡的配比对晶体形态的影响
        3.3.5 58#/70#混和蜡的配比对晶体结构的影响
        3.3.6 58#/70#混和蜡的配比对蜡膜厚度的影响
        3.3.7 58#/70#混和蜡的配比对蜡膜微观形貌的影响
        3.3.8 58#/70#混和蜡的配比对抗臭氧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费托蜡微晶蜡混合体系在NR/BR中的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材料
        4.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4.2.3 试样制备
        4.2.4 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70F/70W混和蜡的配比对常规物理性能的影响
        4.3.2 70F/70W混和蜡的配比对化学组成的影响
        4.3.3 70F/70W混和蜡的配比对热性能的影响
        4.3.4 70F/70W混和蜡的配比对晶体形态的影响
        4.3.5 70F/70W混和蜡的配比对晶体结构的影响
        4.3.6 70F/70W混和蜡的配比对蜡膜厚度的影响
        4.3.7 70F/70W混和蜡的配比对蜡膜微观形貌的影响
        4.3.8 70F/70W混和蜡的配比对抗臭氧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四、抚顺石油一厂出口石蜡二十万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2]甲醇制丙烯工艺模拟与技术经济分析[D]. 郑瀚.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3]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的对策[D]. 曹峰毓. 云南大学, 2019(09)
  • [4]石油行业汞防治技术及策略[D]. 陈雨.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5)
  • [5]石化企业生态效率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D]. 孙洪海.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1)
  • [6]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与调控政策研究[D]. 刘欣瑜. 东北石油大学, 2017
  • [7]大庆某天然气处理厂轻烃回收工艺设计及优化[D]. 卢剑.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2)
  • [8]延迟焦化中弹丸焦的产生与预防[D]. 吴海青.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7)
  • [9]炼化企业污水氮源解析及防治方案研究[D]. 罗琳.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05)
  • [10]橡胶防护蜡在NR/BR中的应用研究[D]. 黄宏波.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抚顺石油一厂出口石蜡20万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