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学新课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友莉[1](2020)在《小学数学教师课程标准实施研究》文中指出学科课程标准是人才培养规格的学科化表述,是国家教学指导性文件,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基于课程标准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教学的专业性。迄今为止,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稿)已经颁布近十年,但如何测量教师多大程度上遵循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依据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此,本研究在借鉴教学要素论和勒温场动力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调研的情况,对一线教师落实课程标准的程度、影响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旨在为一线教师基于课程标准教学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促进教师的教学活动走向专业化。本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根据分层整群抽样的原则选取了兰州市200名小学数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教师为主体来揭示其实施课程标准的过程,即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接触—熟悉—认识和理解、接受度、到对课程标准的实践,最后到对课程标准的评价与反思。通过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课程标准熟悉度一般,并非真正理解其内涵;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认同程度较高,但缺乏自主意识;课堂教学方式发生变革,但教学目标悬置和课堂教学评价缺失;教师对课程标准满意度一般且教学反思不深入;教师之间、学校之间课程标准实施程度差异较大。为了探究哪些因素对教师实施课程标准产生影响,本文参考已有的理论框架,结合实际情况,从课程标准本身、课程标准的实施主体(教师)和课程标准实施的外部因素三方面重点分析了影响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若干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勒温的立场分析方法:分析支持因素和反对因素的强弱,增强支持因素,疏导或检索反对因素,构建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动力系统,进而强有力地推动教师落实课程标准。研究结果表明:支持教师落实课程标准的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教研组发挥的力量、学校领导的管理与支持,阻碍教师落实课程标准的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获得关于课程标准的专项培训机会少、评价制度和高利害考试的制约、教师自身能力素质不足、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不强。最后在前文的基础上,针对教师实施课程标准存在的问题,疏导或检索反对因素,为促进教师实施课程标准提供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一是重视师资培训,拓展各种因地制宜的师资培训方式;二是提升课堂教学评价质量,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评价;三是开发适切的教学资源,倡导基于标准的教学活动;四是提升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探索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五是建立课程标准实施的检测反馈机制,提升教师课程标准意识。
刘冰[2](2019)在《甘肃省初中数学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出课程实施的研究是中国课程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至今已实施近八年,虽然已有关于甘肃省初中数学课程实施的研究,但课程实施并非一朝一夕,需要研究者们对其持续的关注与反思,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关注甘肃省初中数学课程实施的情况。本文研究的问题是“甘肃省初中数学课程的实施现状如何?”这个问题又可以分解为六个子问题:第一,教师对课标认同与使用情况如何?第二,学生对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如何?第三,师生对初中数学教材使用与评价的情况如何?第四,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情况如何?第五,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评价实施的情况如何?第六,教师参加数学课程培训与校本教研活动的情况如何?本研究是基于大量调研的实证研究。首先采用文献法了解近几年我国数学课程实施研究的现状及热点;其次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已有问卷进行改编,并在问卷改编的过程中咨询专家和中学教师,共咨询了本领域2位专家和2位中学教师,最终形成正式问卷并对甘肃省280名初中数学教师和2316名初中生进行调查;再次在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个别教师或学生进行访谈;最后根据调查分析及访谈结果得到研究结论,并提出实施建议。通过调查研究发现:1.教师对课标的整体认同情况较好,但使用情况有待提高。2.学生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有所改善,但数学学习压力较大。3.师生对数学教材的整体使用和评价情况较好,但师生评价存在差异,不同版本教材侧重不同。4.师生教与学的方式取得了良好改善,但学生交流、提问、发表意见的机会较少,且作业负担加重。5.数学课程评价的实施更加多元、多样化,但反馈学生成绩的方式有待改变。6.与数学课程有关的培训、校本教研活动较多,但培训资源分配不均,教研活动效果有待提升。提出以下实施建议:1.关注教师与学生对课程实施的情感体验。2.创造适合学生交流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主动交流的意识。3.提高教师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开发可供选择的文本课程资源。4.优化培训资源的配置,建构培训管理机制。
王燕[3](2019)在《“互联网+”推进城乡教师专业一体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以甘肃省普通高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教育之本在教师,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关键在于推动城乡教师的专业一体化发展。然而步入新时代之后,教育领域中的城乡教育差距愈发明显,这就给“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句话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教育公平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城乡教育差距的一个原因是城乡教师专业能力之间的差距。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不再仅仅是一种网络化环境,而且为城乡教师的专业一体化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城乡教师的专业一体化发展有助于缩小我国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实现城乡教育公平。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文献和国家层面出台的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文件进行梳理,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开展研究,以甘肃省各市县的普通高中教师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研究法分析甘肃省普通高中城市教师和乡村教师在专业能力发展中存在的差异和问题、现有的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案例研究法总结“互联网+”推进城乡教师专业一体化发展的成功案例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然后笔者结合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成功案例中得到的启示以及国家层面出台的关于“互联网+”背景下城乡教师专业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文件,提出了利用“互联网+”推进城乡教师专业一体化发展的策略,并对提出的一些策略进行初步实践。笔者以甘肃省数学学科基地积极运用“互联网+”建立高中数学教师网络学习空间所取得的成效为例,证明“互联网+”推动城乡教师专业一体化发展的策略是有效的。因此,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两个结论:(1)提出了利用“互联网+”推进城乡教师专业一体化发展的策略;(2)“互联网+”推进城乡教师专业一体化发展的策略被证明是有效的。
王丹[4](2019)在《Scratch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探索》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儿童编程教育的兴起和跨学科课程整合的发展,人们开始尝试借助一些编程工具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旨在进一步增强数学教学效果。而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知识本位”、“教法单一”、”重结果轻过程”,侧重于对数学结论(公式、概念和法则等)的记忆与运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未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Scratch作为一种趣味编程语言,其简单易用、内容丰富有趣,且具有交互性。近年来也逐渐应用于学科教学之中,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独立创新意识、逻辑分析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因此,本研究对国内外Scratch教学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小学数学知识体系,提炼出适宜于Scratch的知识内容。根据小学数学课程目标,选择恰当的整合原则,进行了整合设计研究。Scratch可分别应用于小学数学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模块。最后,笔者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以Y市区五年级的部分小学生为实验群体,计划和实施了三轮教学行动研究,并对具体实施结果进行了记录、分析和反思,以此检验整合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文内容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现状、目标、内容、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 Scratch和小学数学整合的理论基础,包括小学数学教学、Scratch、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Scratch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必要性,为实际教学提供理论依据。第三部分着重介绍了 Scratch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设计研究,包括对整合目标、理念原则、内容选择、策略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评价的阐述。第四部分在前文所述相关理论依据支撑的基础上,计划和实施了 Scratch与小学数学整合的三轮教学行动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了检验,通过教学反思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第五章详细总结了本研究的相关情况,并对以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实验结果表明:Scratch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还能有效增强数学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陈江渝,唐显川,张定福,杜伟尧[5](2018)在《中小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文中提出一、课题的提出并非始于21世纪的"信息化"概念,已经以十分醒目的笔墨,实实在在地写在了21世纪人类社会的第一页上。它不仅成为人类进入新世纪所必须面对的标志性观念,而且已作为一种实存力量,构成当今人类社会的生存背景,向越来越多的国家、各种各样的人类活动领域,产生冲击式的和渗透弥漫式的广泛影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全方位改变人类社会空间的技术架构,不只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而已成为人们的社会环境,一个生存空间。
毋翠玲[6](2015)在《广西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新课程自2004年实施以来,至今已有十余年。新课改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引起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其实施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广西于2012年开始实施新课改,其现状、后续发展如何也引起了不少研究者的关注。这也成为本研究的缘起和动力。笔者将金晓青硕士论文(2014)的调查问卷作了修订,编制出教师和学生两份问卷。教师问卷涉及六个二级维度:教师对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准备工作、目标的实现情况、发生改变的内容、评价、教材、教学活动的认识;学生问卷涉及三个维度:学生对数学新教材、教学活动、新课程评价的认识。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对广西5个城市360名教师及1500名学生进行调查,试图解决以下问题:广西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状况如何?与2013年全国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状况相比有哪些变化?广西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广西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在今后的实施中需要做哪些改进?通过对广西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的结论:教师对实施前的准备工作较满意;教师研读《标准》情况不容乐观;数学新课程目标的实施情况一般;人教版《课标》教材新增内容多且难度一般;教龄越长的教师越认为《课标》教材调整内容的作法对教学不利;新课程评价的实施受考试成绩的制约,各项指标仍需不断完善;师生对人教版《课标》教材不满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不够灵活多样;教师和学生的负担仍然十分沉重。基于以上的调查分析,针对结论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如何解决广西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教师要潜心研究课程标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普通高中数学新教材应合理使用螺旋上升的编排结构,更好地整合新内容;课程目标的陈述应清晰明了,以便教师明确其指令;教师应努力缩小与其它地区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间的差距;教师要正确定位选修教材,确保选修3、4系列教材的合理有效实施;师生应积极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新课程需持续不断地落实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评价依据的多维性。
马玉林[7](2014)在《甘肃藏族地区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文中提出全国普通高中新课程于2004年秋季率先在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4个省、自治区实施,随后在全国范围内井然有序地推进。经教育部批准,甘肃省从2010年秋季起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至2013年6月,甘肃第一轮新课程实验刚好落下帷幕。新课程实施三年以来,位于西北少数民族落后地区的甘肃甘南藏区新课程实施现状怎么样?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如何?目前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本文对甘南藏族自治州部分中学的高中数学教师进行了一系列调查,从中比较真实的了解到甘南藏区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的现状,了解了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且比较详实的了解到甘南州藏区在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为数学新课程改革教育决策部门提供鲜活的一手资料与事实依据。调查研究以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合作市、夏河县、玛曲县的四所民族中学与夏河县一所普通中学为重点,对每一所学校的部分高中数学教师为样本,采用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等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到教师对新课程的认同度、教师对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教师对新教材认识程度、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信息技术使用情况以及在教师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等方面,对调查结果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新课改在甘南藏区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甘南藏区新课改的建议:加强学习课程标准,更新教学观念;结合实际,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和经费投入,加强藏区高中数学教学资源开发与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优秀双语教师;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加强远程教育建设,构建双语网络教学资源平台。
金晓青[8](2014)在《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提出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已实施了10年时间,目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已经全部加入到实施新课程的行列之中,重新修订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计划也正在筹备之中。新课改的推进作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需要人们的持续关注与反思。本研究主要调查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现状,通过教师和学生对新课程的理解,为课程《标准》的修订和高中数学课程整体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研究关注的总体问题是“现阶段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的现状究竟如何?”具体地,主要关注如下几个具体问题:整个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取得了哪些成效?还存在哪些不足?今后的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还需要做哪些改进?教师和学生作为新课程实施中最直接的参与者,他们对于新课改的变化有着最深切的体验。因此,本研究试图基于师生的共同视角,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通过调查十三个省市(自治区)的458名教师和5685名学生来了解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状况。调查的具体维度设计上,教师问卷选取数学新课程实施的外部条件、数学新课程目标的实现情况、对数学新教材的认识、对数学新课程的认同情况、对数学新课程的适应情况、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对数学新课程评价的认识、对数学教学活动的认识八个维度;学生问卷选取对数学新教材的认识、对数学新课程的适应情况、对数学新课程评价的认识、对数学教学活动的认识四个维度,试图揭示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的现状,总结实施的成效,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为今后数学新课改的顺利推行提供参考和依据。通过深入调查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取得的成效主要有:高中数学新课程的课程目标实现情况较好;师生整体上认同和适应了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师生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积极的转变,出现了多样化的倾向;发展性评价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师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关注不足;选修课的开设依然受高考评价的影响,未体现出新课程的选择性;教师培训机会较少,对于培训效果的满意程度较低;师生对于课堂教学行为的认识存在差异;考试成绩依然是评价的主要依据,实现评价方式多样化存在困难。基于调查分析得出的结论中思考与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有关的问题,对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提出如下建议:教师应深入理解课程《标准》,把握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正确定位选修课程,确保选修专题的有效实施;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改进教师培训方式;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实课程方案的评价理念,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
朱彪[9](2013)在《曲靖市普通高中数学实验教科书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教科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从课程、教科书与教学的关系来看,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科书是教学系统的信息传递媒体,它能具体而又集中地体现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直接影响教学模式、影响教与学的过程以及教学评价,最终作用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高中是义务教育后高一级的基础教育,是学生自主发展、个性形成的阶段,它在一定程度或范围内基本决定了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高中教育对于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其质量和水平不仅决定着高等教育生源质量,也影响着工农业生产劳动力的实际水平。因此,世界各国非常重视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而国际数学课程改革最终都由教科书予以体现,教科书成为国际众多学者研究的题材,随着中国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教科书的使用调查越来越凸显出其必要性与紧迫性。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科书,于2009年9月在云南省曲靖市开始使用。这项研究调查、了解云南省曲靖市高中数学教科书的使用情况,以发现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用教科书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分析影响教科书使用的因素,提出教科书编写及使用建议。研究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对教科书使用的已有研究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曲靖市三个县市(区)的6所高中,对其111名教师,312名高一学生就数学教科书必修部分的使用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300名高一学生进行了数学知识测试,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定量分析,辅之以课堂观察和师生访谈进行定性分析。研究还利用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模型为研究工具,对六位教师进行了教科书使用水平测定。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果,得到了教科书使用存在的11个主要问题和11个主要结论。通过这次课题的研究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今后将以此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起点,对高中数学教科书使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宋艳萍[10](2012)在《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整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同时也给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挑战。为了培养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世界各国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数学教学改革的政策与措施,以加快本国数学教学改革的步伐。为迎接21世纪信息社会的挑战,“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的新视点,它对数学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学与教的方式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首先通过对时代背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改革的影响等方面论述了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其次利用文献法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并找出问题、成因,发现国外都积极地进行着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实施整合研究,并做了一些基础实验,取得正面效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计算能力减弱、整合较多关注课前、课后等;我国则较多强调课堂整合,在获得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问题,如多媒体使用不当、课前课后网络交流不多等。接着从现代学习理论,现代教学理论,教育传媒理论及信息技术与数学新课程整合的基本原理四方面进行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整合的理论基础探讨。然后分层抽样选取甘肃省18所中小学为样本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分析整理,得出整合的现状及问题:数学教师在理念和行动上都已经进行了整合的改变,实践中有新的探索和收获,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很支持,但教师们普遍反映资源不太充分;整合过程中还遇到一些问题,如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强,数学教学软件还有待开发,数学教学资源还需丰富等。进而依据整合理论提出有效整合的途径与策略:转变数学教师整合的理念;加强数学教师培训,提高信息素养;增强信息技术与数学新课程实施整合的综合实践;采用信息技术与数学新课程实施整合的有效评价;立足现实,努力实现终身学习。最后得出本研究的结论与建议思考,并提出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结论:数学教师比较关注新课改实验,并在整合中学习提升自我;数学教师对于整合的理论认识仍需加深;数学教师关于整合的实践操作仍需改进。建议:加强对部分偏远地区的硬件设施建设和使用监督;丰富数学教师所能利用的整合的教学资源;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提供整合所要求的技术和实践支持。
二、数学新课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学新课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数学教师课程标准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1.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诉求 |
2.教师实施课程标准促进教师教学活动走向专业化 |
3.教师实施课程标准过程中面临现实问题 |
(二)研究目的与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课程标准 |
(二)课程标准实施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课程标准功能与作用的研究 |
(二)关于课程标准与教学关系的研究 |
1.课程标准与教科书关系研究 |
2.依据课程标准教学的相关研究 |
(三)关于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研究 |
1.有关教师实施课程标准检测点研究 |
2.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施现状相关研究 |
3.课程标准实施影响因素的研究 |
4.小结 |
(四)已有研究的启示与反思 |
四、理论基础 |
(一)教学要素论 |
(二)勒温场动力论 |
1.心理场 |
2.动力论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1.问卷调查法 |
2.访谈法 |
3.观察法 |
六、小学数学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现状 |
(一)小学数学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总体概况 |
1.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认识和理解分析 |
2.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认同程度分析 |
3.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分析 |
4.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评价与反思 |
(二)小学数学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差异性分析 |
1.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差异性总体分析 |
2.不同教学水平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案例分析 |
3.学校促进教师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案例分析 |
(三)小学数学教师实施课程标准各维度之间的关系分析 |
1.理解、认同与评价反思对实践的影响 |
2.各维度对小学数学教师实施课程标准总体的影响 |
七、课程标准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基于课程标准本身的分析 |
1.需要 |
2.明确性 |
3.复杂性 |
4.实用性 |
(二)基于课程标准实施主体的分析 |
1.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态度 |
2.教师关于课程标准的知识素养 |
3.教师关于课程标准实施的方法与能力 |
(三)基于课程标准实施的外部条件的分析 |
1.教师发展与资源支持 |
2.学校组织机构与教师文化 |
3.评价与高风险的考试 |
4.地方行政部门的支持 |
(四)促进教师实施课程标准动力系统构建和机制分析 |
1.促进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动力系统建构 |
2.促进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动力形成机制 |
八、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1.教师对课程标准熟悉度一般但并非真正理解其内涵 |
2.教师普遍认同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但缺乏自主意识 |
3.课堂教学方式发生变革但教学目标悬置和课堂教学评价缺失 |
4.教师对课程标准满意度一般且教学反思不深入 |
5.教师之间、学校之间课程标准实施程度差异较大 |
(二)实施建议 |
1.重视师资职前、职后培训,拓展各种因地制宜的师资培训方式 |
2.提升课堂教学评价质量,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评价 |
3.开发适切的教学资源,倡导基于标准的教学活动 |
4.提升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探索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
5.建立课程标准实施的检测反馈机制,提升教师课程标准意识 |
九、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2)甘肃省初中数学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三)研究问题的表述 |
二、文献述评 |
(一)基于教师主体开展的调查研究 |
(二)基于学生主体开展的调查研究 |
(三)基于多元主体视角开展的调查研究 |
(四)小结 |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
(一)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调查研究法 |
3.比较研究法 |
(二)研究过程 |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教师对课标的认同与使用 |
1.教师对课程标准理念和目标的认同 |
2.教师对课程标准的使用 |
(二)学生对课程目标的达成 |
1.学生对四基的达成 |
2.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
3.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与认识 |
(三)师生对数学教材的使用与评价 |
1.师生对数学教材的使用 |
2.师生对数学教材的评价 |
(四)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
1.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情况 |
2.教师使用教学方式的情况 |
3.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情况 |
4.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况 |
5.作业布置与完成情况 |
6.学生课后交流与反思 |
7.教师对教学的反思 |
(五)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评价 |
1.教师教学的评价 |
2.学生学习的评价 |
(六)教师培训和教研活动 |
1.教师参加数学课程培训的情况 |
2.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的情况 |
五、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互联网+”推进城乡教师专业一体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以甘肃省普通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互联网+”助力城乡教师专业一体化发展 |
1.1.2 教师队伍建设改革重视城乡教师专业一体化发展 |
1.1.3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有利于城乡教师专业一体化的落实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教师专业 |
2.1.2 教师专业发展 |
2.1.3 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 |
2.1.4 城乡教师专业一体化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 |
2.2.2 活动理论 |
2.2.3 混合式学习理论 |
2.2.4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
2.3 三种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2.3.1 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 |
2.3.2 实践——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 |
2.3.3 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 |
2.4 研究现状 |
2.4.1 国外研究现状 |
2.4.2 国内研究现状 |
2.4.3 国内研究的不足 |
3 调查研究 |
3.1 问卷调查 |
3.1.1 问卷的设计说明 |
3.1.2 问卷数据收集、处理与统计 |
3.1.3 分析工具 |
3.2 访谈调查 |
3.3 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3.3.1 城乡教师的基本信息对比 |
3.3.2 城乡教师能力现状对比 |
3.3.3 城乡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对比 |
3.3.4 城乡教师专业发展对比 |
3.3.5 教师需要提升的能力和对于现有培训的看法 |
4 “互联网+”推进城乡教师专业一体化发展的成功案例及启示 |
4.1 “互联网+”推进城乡教师专业一体化发展的条件和政策 |
4.1.1 “互联网+”推进城乡教师专业一体化发展的条件 |
4.1.2 “互联网+”推进城乡教师专业一体化发展的政策 |
4.2 “互联网+”推进城乡教师专业一体化发展的成功案例 |
4.2.1 “互联网+”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的区域探索 |
4.2.2 利用“互联网+”助推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发展 |
4.2.3 利用“互联网+”环境开展校本研修的实践探索 |
4.3 “互联网+”推进城乡教师专业一体化发展的成功案例启示 |
5 利用“互联网+”推进城乡教师专业一体化发展的策略及实践 |
5.1 利用“互联网+”推进城乡教师专业一体化发展的策略 |
5.1.1 基于“互联网+”的U-S、U-G-S城乡教师协同创新模式 |
5.1.2 利用互联网搭建网络学习空间 |
5.1.3 基于互联网的“平台+教育”区域教研 |
5.1.4 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城乡优质资源共享机制 |
5.1.5 基于“互联网+”的区域教师混合式研修 |
5.2 “互联网+”推进甘肃省城乡数学教师专业一体化发展的实践 |
5.2.1 概述 |
5.2.2 基地建设基本理念、理论支撑与建设思路 |
5.2.3 基地开展的实践活动示例 |
5.2.4 基地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实施策略 |
5.2.5 基地取得的成效 |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互联网+”推进城乡教师专业一体化发展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致谢 |
(4)Scratch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数学新课程改革要求 |
1.1.2 儿童编程教育的兴起 |
1.1.3 跨学科课程整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意义 |
2 理论基础 |
2.1. 小学数学教学 |
2.1.1 教学理念 |
2.1.2 教学目标 |
2.1.3 教学内容 |
2.1.4 教学方法 |
2.2. Scratch |
2.2.1 Scratch简介 |
2.2.2 Scratch特点 |
2.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2.3.1 概念界定 |
2.3.2 整合原则 |
2.3.3 整合途径 |
2.4. Scratch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
2.4.1 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
2.4.2 Scratch支持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势 |
3 Scratch与小学数学整合的设计 |
3.1 整合目标 |
3.2 理念原则 |
3.2.1 设计理念 |
3.2.2 设计原则 |
3.3 整合内容 |
3.4 策略方法 |
3.5 教学模式 |
3.6 教学资源 |
3.6.1 学习单设计 |
3.6.2 习题设计 |
3.7 教学评价 |
4 Scratch与小学数学整合的教学行动研究 |
4.1 教学实践概述 |
4.2 教学设计案例 |
4.2.1 《认识圆周率》Scratch教学设计案例 |
4.2.2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Scratch教学设计案例 |
4.3 教学行动研究 |
4.3.1 第一轮行动研究 |
4.3.2 第二轮行动研究 |
4.3.3 第三轮行动研究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数学和技术态度量表(MTAS) |
附录2 访谈记录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中小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题的提出 |
二、课题研究步骤 |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
三、课题研究策略 |
(一) 转变数学教师关于新课程实施整合的理念 |
(二) 加强数学教师培训, 提高数学教师的信息素养 |
(三) 增强信息技术与数学新课程实施整合的综合实践 |
(四) 采用信息技术与数学新课程实施整合的有效评价 |
(五) 立足现实, 努力实现终身学习 |
四、研究结论 |
1、数学教师比较关注新课改实验, 并在信息技术与数学新课程实施整合中学习, 提升自我 |
2、数学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与数学新课程实施整合的理论的认识不太充分 |
3、数学教师关于信息技术与数学新课程实施整合的实践操作仍有欠妥 |
五、课题研究结论及建议 |
1、加强对部分偏远地区的硬件设施建设和使用监督管理 |
2、丰富数学教师所能利用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新课程实施整合的教学资源 |
3、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应该进一步提供整合所要求的技术和实践支持 |
六、课题研究的不足 |
(6)广西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 研究问题 |
二、文献综述 |
(一) 基于教师视角的研究综述 |
(二) 基于学生视角的研究综述 |
(三) 教材调查研究的文献综述 |
(四) 文献评述 |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
(一) 研究对象 |
1.调查概述 |
2.样本具体情况 |
(二) 研究工具 |
(三) 研究方法 |
1.问卷调查法 |
2.访谈法 |
3.比较分析法 |
4.文献法 |
(四) 研究过程 |
(五) 研究思路 |
四、广西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现状的数据分析 |
(一) 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 |
1.教师对新课程准备工作的认识 |
2.教师对新课程目标落实情况的认识 |
3.教师对新课程发生改变内容的认识 |
4.师生对新课程评价的认识 |
(二) 师生对人教版《课标》教材的认识 |
1.教师对教材编排的认识 |
2.教师对人教版《课标》教材的认同程度 |
3.选修3、4系列教材的使用情况 |
4.师生对教材、习题容量与难度的认识 |
(三) 师生对数学教学活动的认识 |
1.师生对教学方式的认识 |
2.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 |
3.师生对数学活动的体会 |
五、结论与建议 |
(一) 结论 |
(二) 建议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广西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问卷(教师) |
附录2:广西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3:广西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的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4:广西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的学生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7)甘肃藏族地区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 问题提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问题 |
(三) 研究意义和目的 |
二、 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三) 研究评述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 甘南藏区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 甘南藏区高中数学教师对新课改认同度的总体状况 |
(二) 甘南藏区高中数学教师对新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情况 |
(三) 甘南藏区高中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教材的认识度 |
(四) 甘南藏区高中数学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 |
(五) 甘南藏区高中数学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与学 |
(六) 甘南藏区高中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
(七) 甘南藏区高中数学新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情况 |
五、 甘南藏区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取得成效及存在问题 |
(一) 甘南藏区新课程实施中取得的成效 |
(二) 甘南藏区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六、 结论及建议 |
(一) 结合实际,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和经费投入,加强藏区高中数学教学资源开发与建设 |
(二) 甘南藏区高中数学教师应加强学习课程标准,更新教学观念 |
(三) 加强甘南藏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优秀数学双语教师 |
(四) 完善甘南藏区高中数学教师培训体系,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 |
(五) 加强甘南藏区远程教育建设,构建高中数学双语网络教学资源平台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 问题提出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 研究问题的表述 |
二、 文献综述 |
(一) 关于课程的研究现状及问题综述 |
(二) 关于教学的研究现状及问题综述 |
(三) 关于教材的研究现状及问题综述 |
(四) 关于教师的研究现状及问题综述 |
(五) 关于评价的研究现状及问题综述 |
(六) 文献综述总结 |
三、 研究方法与过程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过程 |
四、 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 数学新课程实施的外部条件 |
(二) 数学新课程目标的实现情况 |
(三) 师生对数学新教材的认识 |
(四) 教师对数学新课程的认同情况 |
(五) 师生对数学新课程的适应情况 |
(六) 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 |
(七) 师生对数学新课程评价的认识 |
(八) 师生对数学教学活动的认识 |
五、 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 研究结论 |
(二) 研究建议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9)曲靖市普通高中数学实验教科书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教科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表目录 |
图目录 |
术语及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言 |
1.1 核心概念界定 |
1.2 研究背景 |
1.2.1 教科书是主要的教学资源 |
1.2.2 教科书使用的效果影响着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
1.2.3 教科书使用研究存在着理论、经验、方法上的缺失 |
1.2.4 新课程呼吁“教师成为研究者” |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4.1 研究的计划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有关教科书使用的研究 |
2.2 国内有关教科书使用的研究 |
2.2.1 教科书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 |
2.2.2 教科书使用取向的研究 |
2.2.3 教科书的编写与适应性研究 |
2.2.4 教科书使用水平的研究 |
2.2.5 人教 A 版高中数学教科书的特点 |
2.3 中国新课程对教科书使用的提法 |
2.4 曲靖市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现状描述 |
2.5 论文结构 |
第3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对象 |
3.2.1 研究区域概况 |
3.2.2 调查样本的选取 |
3.3 研究方法的选取 |
3.4 研究工具 |
3.4.1 教科书使用师生问卷 |
3.4.2 教科书使用师生访谈提纲 |
3.4.3 课堂观察表 |
3.4.4 学生测试卷 |
3.4.5 教科书使用水平模型 |
3.4.6 对研究工具的说明 |
3.5 数据收集 |
3.6 数据编码与分析 |
3.7 小结 |
第4章 教科书使用的主要调查结果及分析 |
4.1 教师对教科书的使用感受及看法 |
4.1.1 教科书的规范性 |
4.1.2 教科书的合理性 |
4.1.3 对教科书的满意度 |
4.1.4 “函数”与“映射”概念的讲解 |
4.2 教师使用教科书的基本情况 |
4.2.1 关于情境导入 |
4.2.2 关于探究活动 |
4.2.3 关于阅读教科书 |
4.2.4 关于例题 |
4.2.5 关于习题 |
4.2.6 关于教学内容 |
4.2.7 关于教学方法 |
4.2.8 关于“小结与复习” |
4.2.9 关于“阅读与思考”等栏目 |
4.2.10 关于作业布置 |
4.3 学生对教科书的使用感受及看法 |
4.3.1 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
4.3.2 对教科书内容设置及其难易程度的感受 |
4.3.3 对教科书中学习方法的认可度 |
4.3.4 对教学方式的看法 |
4.4 学生学习教科书的基本情况 |
4.4.1 关于学习方式 |
4.4.2 关于阅读教科书 |
4.4.3 关于动手操作 |
4.4.4 关于例题 |
4.4.5 关于习题 |
4.4.6 关于“小结与复习” |
4.4.7 关于“阅读与思考”等栏目 |
4.4.8 数学学习的自我评价 |
4.5 学生测试卷的测试结果 |
4.5.1 高一年级学生数学(必修 1)测试的总体表现 |
4.5.2 高一年级学生在不同项目上的表现 |
4.6 调查结论 |
4.7 小结 |
第5章 教科书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5.1 教师使用教科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5.2 学生学习教科书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对策 |
第6章 教科书使用的个案研究 |
6.1 被试教师的选择 |
6.2 被试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的测定 |
6.3 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的现状分析 |
6.4 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的几点建议 |
第7章 对普通高中数学实验教科书使用的探讨 |
7.1 数学教科书与数学课程的关系 |
7.1.1 数学课程结构对数学教科书的影响 |
7.1.2 数学课程目标对数学教科书的影响 |
7.1.3 数学课程内容对数学教科书的影响 |
7.1.4 数学教科书使用对数学课程的反作用 |
7.2 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及使用的基本原理 |
7.2.1 社会发展原理 |
7.2.2 个人发展原理 |
7.2.3 知识逻辑原理 |
7.2.4 心理逻辑原理 |
7.2.5 教学逻辑原理 |
7.3 教科书使用与教与学的关系 |
7.4 数学教科书的学习目标 |
7.4.1 学习的对象 |
7.4.2 学习的活动 |
7.4.3 学习的知识领域 |
7.4.4 学习的具体目标 |
7.5 数学教科书的功能与价值 |
7.5.1 从课程学角度看高中数学教科书的功能与价值 |
7.5.2 从社会学角度看高中数学教科书的功能与价值 |
第8章 结论与思考 |
8.1 研究的结论 |
8.2 研究的反思 |
8.3 可以继续研究的问题 |
8.4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B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C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D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E 学生测试卷 |
附录F 教师教学行为观察表 |
附录G 学生学习行为观察表 |
附录H 录入 SPSS 数据编码表 |
附录I 调查结果统计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结果 |
致谢 |
(10)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引言 |
一、 问题提出 |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部分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三、 国内外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三部分 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整合的理论基础 |
一、 现代学习理论 |
二、 现代教学理论 |
三、 教育传媒理论 |
四、 信息技术与数学新课程整合的基本原理 |
第四部分 甘肃省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整合的现状调查 |
一、 调研目的 |
二、 样本选取 |
三、 研究方法及工具制作 |
四、 调研过程 |
五、 数据处理与分析 |
六、 调研结果与结论 |
第五部分 甘肃省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有效整合的途径与策略 |
一、 转变数学教师关于新课程实施整合的理念 |
二、 加强数学教师培训,提高数学教师的信息素养 |
三、 增强信息技术与数学新课程实施整合的综合实践 |
四、 采用信息技术与数学新课程实施整合的有效评价 |
五、 立足现实,努力实现终身学习 |
第六部分 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 研究结论 |
二、 思考及建议 |
三、 研究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009 级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
四、数学新课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数学教师课程标准实施研究[D]. 李友莉.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2]甘肃省初中数学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D]. 刘冰.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7)
- [3]“互联网+”推进城乡教师专业一体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以甘肃省普通高中为例[D]. 王燕.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4]Scratch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探索[D]. 王丹. 扬州大学, 2019(02)
- [5]中小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A]. 陈江渝,唐显川,张定福,杜伟尧. 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三卷), 2018
- [6]广西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D]. 毋翠玲. 广西师范大学, 2015(07)
- [7]甘肃藏族地区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D]. 马玉林. 西北师范大学, 2014(06)
- [8]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D]. 金晓青. 西北师范大学, 2014(06)
- [9]曲靖市普通高中数学实验教科书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教科书为例[D]. 朱彪. 云南师范大学, 2013(04)
- [10]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整合研究[D]. 宋艳萍. 西北师范大学,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