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软件编程技能培养小议(论文文献综述)
杨金玉[1](2021)在《小学高年级段编程思维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教育部在给全国政协委员的答复函中提出将包括编程教育在内的信息技术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中小学编程教育再一次受到了高度关注。通过编程教育培养计算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等高阶思维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提升计算思维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而编程思维作为编程教育培养的核心和培养计算思维的主要途径,研究者对其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在小学教育阶段关注编程思维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是本研究以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旨在编程思维培养的教学为出发点和归宿。首先,在梳理编程教育与编程思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从小学阶段编程思维主要培养的角度出发,界定编程思维的概念为四个维度,即框架设计思维、问题拆解思维、调试纠错思维、优化评估思维;其次,结合实习学校学生编程现状,本研究“以渗透培养学生编程思维为主线,以程序设计的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为辅线”来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最后通过三轮行动研究进行教学实践。在每轮研究后,通过教学反思对教学方案进行修改,以期培养学生的初步编程思维,为下一阶段更高阶编程学习奠定基础。本论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一、课题前期调研和理论梳理。通过对国内外编程教育与编程思维研究现状、编程思维概念界定,小学编程思维培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等文献进行调研和梳理,结合已有编程思维培养的操作性定义,确定了本研究从框架设计思维、问题拆解思维、纠错调试思维、优化评估思维四个维度培养小学生的编程思维。二、设计实验学校的编程思维现状调查。从编程认知和编程思维四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和通过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当前该校的编程思维水平,分析和总结当前编程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改善的问题。三、编程思维培养的教学设计。根据小学编程教育内容和编程思维的四个维度进行教学设计,从学生特征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教学方案设计。四、三轮行动研究。通过在实验学校的三轮行动研究,检验编程思维各维度培养情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分析教学实践效果。五、总结与展望。总结提炼了本研究的研究成果和得出相关结论,反思了整个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对未来编程思维培养的展望。研究表明,“以渗透培养学生编程思维为主线,以程序设计的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为辅线”来进行教学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编程思维,同时,编程思维的培养需要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地每一个环节和运用到具体生活中去,这样才能不断提升编程思维,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
武雪芹[2](2021)在《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小学机器人课程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计算思维被视为21世纪学生必备技能,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已有不少研究学者证实机器人课程对于计算思维的培养具有无法比拟的显着功效。但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整理发现,关于机器人课程中计算思维的培养在理论、策略层面研究较多,缺少微观层面的实践探索。如何将计算思维的培养融入到具体的机器人课程教学设计中,如何组织有效的教与学活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发现学习理论、做中学理论的观点可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本文通过现状调查总结当前小学机器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发现学生对于计算思维方法的运用技能和思维品质能力有待提升,机器人课堂教学有待优化。因此,本文依据思维能力结构与思维型教学理论,设计基于小学机器人课程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模型,综合计算思维方法、内容、品质特征三维度来培养计算思维。然后,结合小学机器人课程内容设计面向计算思维的教学,包括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的分析与重构、教学内容整合、教学策略设计、师生课堂活动流程设计、教学多元评价设计等。其中,根据模型构建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活动流程,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进行计算思维方法要素的“精准”培养。最后,通过行动研究法将初步构建的教学活动流程应用于实践,共开展三轮研究,对每轮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改进并优化教学活动流程。通过多元评价的数据反馈,多维度分析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小学机器人课程教学设计的效果,包括对计算思维前后测数据的对比、课堂表现评价得分汇总、项目作品评价得分汇总、师生访谈等方式,最终验证小学机器人课程教学设计对培养计算思维有显着成效。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小学机器人课程教学研究对当前教育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对课程研究与开展提供新思路,为小学生计算思维培养提供理论指导;另一方面为机器人课程教学提供实践参考,也是对我国小学机器人教育发展的进一步努力和有益尝试。本文研究成果包括:首先,依据计算思维能力结构和小学机器人课程,构建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模型。然后,设计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小学机器人课程教学活动流程并进行实践应用,验证其有效性。实践检验表明其对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有明显成效,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对计算思维方法的运用技能和思维品质都得到显着提升。课堂实施效果良好,先前教学问题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潘琴[3](2021)在《基于“不插电”的计算思维培养教学设计与实践》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21世纪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数字时代,近年来计算思维教育成为教育者热议的一个话题,计算思维已经成为当代公民更好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技能之一。2017年我国将计算思维纳入到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国家对计算思维教育的重视。小学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的重要阶段,也是为今后学习、生活和工作做好铺垫的关键时期,但是我国小学阶段的计算思维培养方式较为单一,并且实施的门槛较高,像基于“不插电”的计算思维培养课程实施门槛较低,却多以辅助的形式出现在小学阶段的计算思维培养过程中,完全借助“不插电”方式进行计算思维培养的实践非常少。因此,研究者认为在小学阶段开展基于“不插电”的计算思维培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计算思维的核心方法为教学目标,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为理论依据,使用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和逆向式教学设计模型,借助新西兰CS Unplugged课程,并综合参考Code.org网站、《不插电的计算机科学》、《国际计算思维挑战赛试题集锦》等资源设计出跨学科、多元化、生活化和本土化的计算思维教学内容,将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习题完成情况、计算思维前后测试成绩和访谈作为综合评价的依据,设计面向小学高年级的基于“不插电”的计算思维培养课程,并探索出有效的培养途径。本研究使用单组前后测的研究方法在上海市F小学开展基于“不插电”的计算思维培养实践,实践对象是该学校四年级拓展课的学生,共27人。通过收集量表、测试卷、课后作业记录及访谈的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通过课堂表现量表的打分、课后作业的记录、实验前后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差异情况发现学生运用计算思维概念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显提高;第二,通过访谈了解到开放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能够将计算思维方法迁移到课堂外的问题情境中。最终本研究形成了完全基于“不插电”的计算思维培养理念和途径,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开展计算思维教育提供了新的参考,也为我国进一步开展计算思维培养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孟庆雪[4](2020)在《基于Scratch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社会处于数字化信息时代,计算思维已经成为每个人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因此,如何设计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并将其落实到具体教学实践中,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课题。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对计算思维和Scratch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在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理论的基础上,将计算思维与Scratch相结合。根据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的分析结果了解本文研究对象五年级小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和掌握计算思维情况,进而构建基于Scratch培养计算思维的教学实践流程,分别为情景体验、场景分析、程序搭建、调试改进和交流总结这五个教学环节;设计基于Scratch培养计算思维的教学任务,包括分解思维任务单、抽象思维任务单、算法思维任务单、评估思维任务单和概括思维任务单这五个课堂任务。最后基于Scratch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的教学设计在Y小学实施,利用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分析检验本次教学实践效果。研究表明,基于Scratch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的教学设计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此外,相比以往编程软件能够降低学生编程难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对一线信息技术教师开展Scratch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潘金晶[5](2020)在《基于设计思维的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向人们提出了许多挑战。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推进,以及人才培养中对学生创新能力以及科技素养的高要求,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对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设计展开探索。目前我国面向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还存在缺乏顶层设计、教学方式传统、教学内容参差不齐、培养目标重技能培训轻思维养成等问题,而设计思维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框架可弥补当前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在上述几个方面的不足,因此本研究从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出发,基于设计思维模型设计并实施了一门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本研究首先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三个方面进行剖析,对人工智能课程和设计思维进行了概念界定。第二,研究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对国内外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的研究现状以及设计思维模型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斯坦福设计思维模型为主,对比分析了其他四类设计思维模型的优势和不足,基于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的现存问题优化模型,展开课程构思。第三,研究参考当前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的研究设计以及手头可用资源进一步对课程目标、课程过程、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展开设计,最终设计开发了十课时以“智能垃圾桶”为主题的课程内容,后于杭州滨江青少年宫面向十二位三至六年级小学生展开教学实践。第四,在为期十课时的教学过程中,研究者收集了课堂教学过程、学生反馈和教师反思记录、创意自我效能量表数据、基于CAT技术的作品评价分数以及学生访谈的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和讨论以全方位地评价课程。研究结果显示,接受课程教学的学生在创意自我效能的子维度上均有所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最后,研究在本次课程设计实施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并从课程主题选择、内容呈现方式、教学支持提供、学习工具选取和测试环节优化五个方面提出了改进意见,为日后的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设计提供参考。
王晓卫[6](2020)在《DN公司招聘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创业热情空前高涨,大大小小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竞争愈演愈烈。各行各业最大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拥有合适的优秀人才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把利剑。人力资源招聘作为招揽人才的重要手段,对企业立足于社会,在行业中获得重要地位以及今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DN公司是广西一家高端IT培训机构,是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DN教育集团旗下的分公司,致力于培养Java、UI设计等方面的中高端软件人才及少儿编程教育。该公司成立于2012年2月,这几年在南宁成立了4家分支机构,正处于业务的上升阶段,2020年下半年还将成立2家新中心,对人员的需求很大,招聘工作是一大重点工作。如何提升DN公司招聘的有效性,哪些因素对招聘有显着性影响,为此提出对策建议是本文探索的重点。笔者对招聘有效性进行了界定,构建了4个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文献研究法归纳出20个招聘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然后使用专家访谈法,剔除了10个重复不合理的因素,构建了影响因素的10个具体指标。以招聘有效性为观测变量,影响因素为控制变量,针对DN公司在职员工设计调查问卷,探索这些因素对DN公司招聘有效性是否有显着性的影响。接着对这些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整理归纳,运用SPSS软件中的频数分析、基本描述统计量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对其进行系统性研究,验证出有6个因素对DN公司招聘有效性有正面的影响。最后针对这6个影响因素,提出了提升DN公司招聘有效性的建设性意见,便于公司今后的招聘工作能够更加顺利地开展,也为其他同行企业提供参考。
邹涛涛[7](2020)在《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Scratch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互联网+教育”、“互联网+金融”等这些词都已不再陌生,各行各业都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为了使人们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新时代,21世纪人才除了具备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之外,还应该具备计算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文献,可视化编程工具用代码积木块取代复杂的代码语句的编写,可以降低学生的技术门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专注于程序的设计,从而更有效的提升中小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而针对计算思维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少,目前主要有问卷调查法、客观题测试法、作品分析法等评价方法。本文选择西安市某小学16名报名Scratch社团课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Scratch课程教学。课程教学分为入门型、基础型和进阶型三个阶段,整个课程共计20个课时。实施环境为学校的机房,学生无需自带笔记本电脑,学校机房的计算机已安装Scratch2版本软件。关于教学效果,我们选择采用学习任务单、作品分析法及认知网络法相结合的一种混合式的多元评价方法对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进行评价。本文共有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相关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第二章为研究综述、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第三章为基于计算思维三维框架目标的Scratch课程的教学设计,根据计算思维三维框架理论,选择主题式教学模型,设计入门型、基础型、进阶型三个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第四章为面向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Scratch课程的教学实施与结果分析,采用学习任务单、作品分析法及认知网络法相结合的混合式的多元评价方法对学生的计算思维发展情况进行评价,以期了解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的变化情况,进而修改完善教学设计;第五章为研究结论与展望,反思该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需要改进的工作和研究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培养,且本文采用的学习任务单、作品分析法、认知网络法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法为研究计算思维评价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周翔[8](2020)在《人工智能伦理困境与突围》文中认为人工智能是人类进入现代化社会以来一直在探索的学科,人工智能涉及的领域非常广阔,涉及的学科非常多,除了基础哲学之外,还包括数学、计算机科学、控制学、神经学和语言学等等。有伦理学家认为现有人工智能不能解决道德判断的问题,但是现有技术突破,尤其是人脑和电脑的融合技术推进,人工智能(AI)向“类人”方向演进。无论是人们日常生活所涉及到的生活服务、教育还是工业、医疗领域,甚至军事领域,都有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应用。新冠疫情期间的健康码、特斯拉谷歌百度等公司的汽车无人驾驶的研究、小米格力等智能家居用品的应用等让人工智能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也让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人工智能的成果。可以说,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的经济发展、文化道德以及社会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大量应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开始出现几个显着的特征,计算机程序开始出现自我复制、自我学习的趋势,人工智能发展进入强人工智能阶段,人工智能体拥有一定的决策能力、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随着这三种能力的逐步成熟,强人工智能在应用中也出现不少问题,马云曾经在联合国一次会议上发言就指出:未来30年对世界而言很重要,因为他认为每次科技革命都需要50年,前面20年科技公司出现,后30年科技得以应用,现在前面20年出现了很多伟大的科技公司,未来30年就是让这些科技具有包容性、改变世界。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人工智能的研究,例如各类计算机病毒充斥互联网,这些病毒自我复制、自我学习,超越了人类的控制,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比如说这次新冠疫情的病毒传播,虽然新冠病毒是自然界病毒的变异,但是他的变异路径和传播路径带有人工智能的影子,这些问题让“人工智能威胁论”的声音又开始在理论界得到一定支持。科技进步对哲学挑战越来越大,根据现有人工智能发展的速度,一旦人工智能体能用人类智商来评价的时候,人工智能体成长速度将超乎人类想象,将直接超越人类成为地球的主宰。人工智能的大量运用,比如现实医院中在人类生命延续选择上,越来越依赖人工智能的判断,在各种逻辑设计下,人工智能对人类的生命伦理、公平正义原则、公众利益、性善论等等发生挑战,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引来广泛的讨论。2019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李彦宏就建议:“加强人工智能伦理研究,打造智能社会发展基石。因此,本文意图通过伦理学知识的运用,站在辩证的哲学角度上分析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对人工智能发展走向进行伦理学分析研究,对人工智能主体进行综合分析,从人类、人工智能和谐发展角度试图给出一些解决的办法,希望能在人类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过程中出一点点微薄的力量。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目的并简单梳理了目前国内外关于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相关研究,确定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二章在各类人工智能伦理困境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分析了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体发展中面临的现实伦理困境。从人工智能与道德的关系方面进行了思考,提出论述,针对人工智能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分析成因。第三章从人工智能研发、人类自身与建立制度三个层面对人工智能出现的伦理问题提出应对策略。第四章主要是人工智能伦理对传统伦理的新的挑战,第五章具体论述了混合形式的人工智能伦理体系的建构,从美德与道德角度建构人工智能伦理系统,将“自上而下”的道德设计和混合的道德伦理学分别进行分析。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与思考,希望能够将人工智能技术与社会伦理道德相结合,建构人工智能伦理学,让人工智能体和我们人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人工智能能更好的惠及我们全人类。
刘静[9](2020)在《基于Scratch的小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案例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化社会的发展,5G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正在影响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信息技术对社会的进步发展大家有目共睹。计算思维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核心素养,其初步在欧美兴起,被认为和听、说、读、写、算一样,是每个人都必备的思维能力。引起国际领域的广泛关注,近些年也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计算思维在高校以及高中课程中关注度较高,但在小学课程中的实施和研究较少。如何组织和设计教学以有效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成为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本研究根据目前小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现状,通过知网检索关键词计算思维、Scratch等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分析,并开展了基于Scratch的小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案例设计与实践等相关研究。首先笔者结合实习小学六年级信息技术课程对教学流程进行了趣味交互型教学模式的设计;其次Scratch作为教学手段实施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进行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活动,每节教学活动分为:课前准备,建立概念;创设情境,明确目的;协作探究,梳理问题;创建项目,实践探究和分享交流,展示作品,并根据教师和学生行为的反馈,分析了基于Scratch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的教学实践效果。最后,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于实践效果进行分析,验证了小学生计算思维的提高。本文通过实践研究,运用三角互证的原理,对学生课堂观察、问卷与访谈、形成性练习、作品分析以及呈现报告进行的多元分析,尤其是呈现报告的形式展现了学生计算思维关于计算概念、实践、观念的多个子目标,以不同的分析方法得出通过Scratch编程课的系统学习,学习者计算思维有了较大的提高,确保了结论的有效性。在解决困难时学生能够呈现出不慌不忙,稳中做好;积极与同学进行合作;能够清晰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
刘飞初[10](2020)在《面向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小学编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工智能时代编程教育成为刚需,全球范围各国家、地区相继推出政策鼓励青少儿学习编程。2017年,国务院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要求在中小学阶段推广编程教育,编程教材开发迫在眉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实行三级课程体系,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重要补充,能立足于学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如何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自身优势基础上开发编程教材成为众多中小学面临的实际问题。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整理出创造性思维培养以及编程课程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从而发现面向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编程校本课程当前的状况及相关问题。其次,基于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泰勒的课程开发理论以及编程课程开发的外部需求、学习者需求以及课程的开发优势确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再次,基于上述开发基础,从课程开发原则、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资源选择、内容体系构建、学习活动设计以及校本课程的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面向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小学编程校本课程的开发设计。最后基于开发的校本课程,以笔者所在R市某小学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准实验研究法进行三个学期的实践应用,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法评估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结果表明社团的学生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后,创造性思维有了明显提高,社团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相对优于其他学生,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尤其活跃,能够举一反三,并根据现实生活提出自己的创意,学生课程的满意度较高,学习态度非常积极,教师对编程课程持肯定态度。本研究在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笔者所在学校编程校本的“零突破”,同时为其他学校的编程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采用问题驱动法、项目式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编程教学的实例为教师开展编程课程教育提供了策略指导和经验上的借鉴。
二、软件编程技能培养小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软件编程技能培养小议(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高年级段编程思维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研究概述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人工智能时代召唤 |
2.信息技术新课标新关注新解读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框架 |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 |
1.编程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
2.中小学编程思维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编程与编程思维 |
2.编程思维与之相关概念辨析 |
3.小学阶段编程思维培养维度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1.派珀特建造主义理论 |
2.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
3.情境学习理论 |
三、小学高年级学生编程能力和编程思维水平现状的前测调查和结果分析 |
(一)问卷编制 |
(二)问卷的试用和信效度检验 |
(三)正式发放问卷与数据分析 |
(四)访谈调查与分析 |
(五)调查结论 |
1.小学生编程思维认知和应用意识不高 |
2.培养编程思维男女生存在显着差异 |
3.教师缺乏专业深入的编程相关培训,编程教学方式需进一步改善 |
四、在小学高年级段编程教学中编程思维培养教学设计 |
(一)学习者特征分析 |
(二)以培养编程思维为核心的教学目标 |
(三)程序设计的数据类型和基本结构为主的教学内容 |
(四)以支架式教学和项目式学习为主的多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流程设计 |
1.教学策略 |
(1)支架式教学策略 |
(2)项目式学习策略 |
2.以培养编程思维教学流程设计 |
(五)以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多方式评价编程思维 |
1.课堂观察表 |
2.学习记录单 |
3.阶段测试卷 |
五、小学高年级段编程教学中编程思维培养行动研究 |
(一)教学实践准备阶段 |
(二)第一轮行动研究:《节日快乐》编程项目主题实施 |
1.课前计划教学设计方案 |
2.课堂观察与阶段检测 |
3.课后反思,调整方案 |
(三)第二轮行动研究:《幸运抽抽抽》编程项目主题实施 |
1.课前计划教学设计方案 |
2.课堂观察与阶段检测 |
3.课后反思,调整方案 |
(四)第三轮行动研究:《垃圾分类》编程项目主题实施 |
1.课前计划教学设计方案 |
2.教学实施的过程 |
3.课堂观察与阶段检测 |
4.研究反思与总结 |
六、研究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成果与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小学高年级学生编程能力和编程思维的现状问卷调查 |
附录二 信息技术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 课堂观察记录表 |
附录四 学习任务单 |
附录五 编程思维阶段性测试卷(一) |
附录六 编程思维阶段性测试卷(二) |
附录七 编程思维阶段性测试卷(三) |
致谢 |
(2)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小学机器人课程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计算思维是公民必备的思维能力 |
1.1.2 机器人教育为培养计算思维提供重要契机 |
1.1.3 机器人教育助力人才培养 |
1.2 研究现状 |
1.2.1 计算思维研究现状 |
1.2.2 机器人教育研究现状 |
1.2.3 机器人教学中培养计算思维的相关研究 |
1.2.4 小结 |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计算思维 |
2.1.2 机器人教育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发现学习理论 |
2.2.3 “做中学”理论 |
第3章 基于小学机器人课程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模型构建 |
3.1 模型构建前期分析 |
3.1.1 计算思维能力结构设计 |
3.1.2 小学机器人课程教学现状调查 |
3.1.3 小学机器人课程培养计算思维的可行性分析 |
3.2 模型构建依据与思路 |
3.2.1 构建依据 |
3.2.2 构建思路 |
3.3 培养模型的构建 |
第4章 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机器人课程教学设计 |
4.1 学习者分析 |
4.2 教学目标分析与重构 |
4.3 教学内容整合设计 |
4.4 教学活动策略设计 |
4.4.1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
4.4.2 抛锚式教学策略 |
4.5 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
4.5.1 教师活动 |
4.5.2 学生活动 |
4.6 教学评价设计 |
4.6.1 多元评价内容要素 |
4.6.2 具体评价方法设计 |
第5章 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小学机器人课程教学行动研究 |
5.1 教学实践准备 |
5.1.1 教学对象选择 |
5.1.2 教学环境与平台选择 |
5.1.3 行动研究思路及方法 |
5.1.4 计算思维水平前测 |
5.2 第一轮行动研究 |
5.2.1 前端设计 |
5.2.2 实践观察 |
5.2.3 评价反馈 |
5.2.4 改进优化 |
5.3 第二轮行动研究 |
5.3.1 前端设计 |
5.3.2 实践观察 |
5.3.3 评价反馈 |
5.3.4 改进优化 |
5.4 第三轮行动研究 |
5.4.1 前端设计 |
5.4.2 实践观察 |
5.4.3 评价反馈 |
5.4.4 改进优化 |
5.5 行动研究小结 |
第6章 小学机器人课程教学实践效果分析与结论 |
6.1 教学效果分析 |
6.1.1 基于计算思维量表的教学效果分析 |
6.1.2 基于学生课堂表现评价表的教学效果分析 |
6.1.3 基于项目作品评价表的教学效果分析 |
6.1.4 基于访谈的机器人课程教学效果分析 |
6.2 教学实践结论 |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1.1 研究结论 |
7.1.2 研究创新点 |
7.1.3 研究建议 |
7.1.4 研究不足 |
7.2 研究展望 |
附录A:基于教学现状调查的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B:计算思维量表 |
附录C:《环保卫士》探究表 |
附录D:《智能风扇》探究表 |
附录E:《测距小车》探究表 |
附录F:《项目作品评价表2》修改表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不插电”的计算思维培养教学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的必要性 |
1.1.2 计算思维培养方式多样化 |
1.1.3 我国计算思维培养方式较为单一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准实验研究法 |
1.5.3 调查研究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不插电” |
2.1.2 计算思维的定义 |
2.1.3 计算思维的五个核心方法 |
2.1.4 计算思维的培养工具 |
2.1.5 CS Unplugged课程 |
2.2 文献综述 |
2.2.1 计算思维培养研究现状 |
2.2.2 “不插电”活动研究现状 |
2.3 理论基础 |
2.3.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2.3.2 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 |
2.3.3 逆向式教学设计模式 |
第3章 教学设计 |
3.1 课程开发框架 |
3.2 前期准备 |
3.2.1 学习者分析 |
3.2.2 教学内容分析 |
3.3 教学方案 |
3.3.1 教学目标设计 |
3.3.2 评价方案设计 |
3.3.3 教学内容设计 |
3.4 教学策略 |
3.4.1 教学模式 |
3.4.2 教学方法 |
3.5 教学案例展示 |
3.5.1 案例一:营救任务 |
3.5.2 案例二:橄榄农场 |
3.5.3 案例三:翻卡魔术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教学实践与效果分析 |
4.1 课程实施方案 |
4.1.1 实施计划 |
4.1.2 教学对象 |
4.1.3 教学时间和地点 |
4.1.4 教学流程 |
4.2 课程实施过程 |
4.2.1 第一阶段教学实施 |
4.2.2 第二阶段教学实施 |
4.2.3 第三阶段教育实施 |
4.2.4 第四阶段教学实施 |
4.3 实施效果分析 |
4.3.1 课堂表现评价 |
4.3.2 课后习题成绩分析 |
4.3.3 计算思维前后测试成绩分析 |
4.4 访谈结果分析 |
4.4.1 学生访谈 |
4.4.2 教师访谈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创新 |
5.3 反思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计算思维调查问卷 |
附录 B 计算思维前后测试卷 |
附录 C 部分课堂学习任务单 |
附录 D 部分课后挑战题 |
致谢 |
(4)基于Scratch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计算思维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Scratch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分析总结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之处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观察法 |
1.5.4 访谈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计算思维与Scratch |
2.1.1 计算思维概念 |
2.1.2 Scratch简介 |
2.1.3 计算思维与Scratch契合点 |
2.2 理论基础 |
2.2.1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3 杜威“从做中学”理论 |
2.2.4 多元智能理论 |
第3章 基于Scratch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的教学设计 |
3.1 教学设计原则 |
3.1.1 以教材为基础 |
3.1.2 以学生为中心 |
3.1.3 重视情境创设 |
3.1.4 重视自主探究和合作相结合 |
3.1.5 多维度的设计 |
3.2 教学设计前期分析 |
3.2.1 教学对象特征分析 |
3.2.2 教师访谈分析 |
3.2.3 计算思维前测调查分析 |
3.2.4 教学内容分析 |
3.2.5 教学目标分析 |
3.3 教学策略制定 |
3.3.1 任务驱动教学策略 |
3.3.2 探究式教学策略 |
3.3.3 自主-合作教学策略 |
3.4 教学任务设计 |
3.4.1 分解思维任务单 |
3.4.2 抽象思维任务单 |
3.4.3 算法思维任务单 |
3.4.4 评估思维任务单 |
3.4.5 概括思维任务单 |
3.5 教学评价设计 |
3.5.1 问卷调查分析 |
3.5.2 形成性练习 |
3.5.3 学生作品分析 |
3.6 教学实践流程 |
3.6.1 情景体验 |
3.6.2 场景分析 |
3.6.3 搭建程序 |
3.6.4 调试改进 |
3.6.5 交流总结 |
第4章 基于Scratch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的教学实践 |
4.1 教学实施准备阶段 |
4.1.1 教学环境 |
4.1.2 教学对象 |
4.2 教学实践阶段 |
4.2.1 《神枪手》教学实践过程 |
4.2.2 《勇闯迷宫》教学实践过程 |
4.3 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
4.3.1 计算思维后测调查分析 |
4.3.2 计算思维任务单分析 |
4.3.3 学生作品分析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不足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5)基于设计思维的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与意义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3.1 人工智能课程 |
1.3.2 设计思维 |
1.4 文献综述 |
1.4.1 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研究现状 |
1.4.2 设计思维研究现状 |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2 理论基础 |
2.1 设计思维模型 |
2.1.1 斯坦福设计思维模型 |
2.1.2 IDEO设计思维模型 |
2.1.3 双钻设计思考模型 |
2.2 设计思维模型比较 |
2.3 设计思维模型的特点 |
2.3.1 综合性 |
2.3.2 生成性 |
2.3.3 迭代性 |
2.3.4 创造性 |
2.4 设计思维模型调整 |
3 基于设计思维的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设计与开发 |
3.1 前期准备 |
3.1.1 学习对象分析 |
3.1.2 活动工具介绍 |
3.2 课程目标设计 |
3.3 课程过程设计 |
3.4 课程内容设计 |
3.5 课程评价设计 |
3.5.1 创意自我效能的测量 |
3.5.2 学生作品评价的设计 |
3.5.3 学生访谈内容的设计 |
3.6 课程内容开发 |
4 基于设计思维的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实施与评价 |
4.1 课程实施安排 |
4.2 课程实施过程与师生反馈 |
4.2.1 “发现”阶段的教学过程、学生反馈与教师反思 |
4.2.2 “定义”阶段的教学过程、学生反馈与教师反思 |
4.2.3 “构想”阶段的教学过程、学生反馈与教师反思 |
4.2.4 “原型”阶段的教学过程、学生反馈与教师反思 |
4.2.5 “测试”阶段的教学过程、学生反馈与教学反思 |
4.3 课程实施效果评价 |
4.3.1 创意自我效能量的测量 |
4.3.2 学生作品评价 |
4.3.3 学生访谈 |
4.4 结果分析及讨论 |
4.4.1 设计思维模型对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的指导意义 |
4.4.2 基于设计思维的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对创意自我效能的影响 |
4.4.3 基于设计思维的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对合作学习能力的影响 |
4.4.4 设计工具对学生学习表现的影响 |
4.4.5 问题解决策略的使用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不足与改进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课程教案 |
附录二 创意自我效能量表 |
附录三 访谈提纲 |
附录四 学生作品细节图 |
附录五 学生访谈示例(邹同学,9岁,男) |
作者简历 |
(6)DN公司招聘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招聘有效性的研究现状 |
1.3.2 招聘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二章 DN公司招聘现状 |
2.1 DN公司概况 |
2.1.1 DN公司简介 |
2.1.2 DN公司组织架构 |
2.1.3 DN公司人力资源现状 |
2.2 DN公司招聘现状 |
2.2.1 招聘情况分析 |
2.2.2 招聘流程 |
2.2.3 招聘渠道 |
第三章 DN公司招聘有效性及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
3.1 招聘有效性指标体系构建 |
3.1.1 招聘有效性的界定 |
3.1.2 招聘有效性的加权平均 |
3.2 影响因素的甄选和构建 |
3.2.1 影响因素的选择 |
3.2.2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建立 |
3.2.3 影响因素分析 |
3.3 变量界定 |
3.3.1 控制变量 |
3.3.2 观测变量 |
3.4 论证分析 |
3.4.1 调查问卷法 |
3.4.2 频数分析法 |
3.4.3 基本描述统计量分析 |
3.4.4 因子分析 |
3.4.5 回归分析 |
第四章 DN公司提升招聘有效性的对策 |
4.1 塑造企业文化和提升公司品牌形象 |
4.1.1 重视产品与服务质量 |
4.1.2 增强公司的社会责任感 |
4.1.3 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 |
4.2 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和招聘计划 |
4.2.1 提高部门人员的专业知识 |
4.2.2 建立公司的人员信息系统 |
4.2.3 强化可操作性 |
4.2.4 做好工作分析 |
4.3 丰富招聘渠道 |
4.3.1 建立多元化招聘渠道 |
4.3.2 加强招聘渠道的维护与管理 |
4.4 加强招聘人员的培训 |
4.4.1 加强人力资源部门人员的培训 |
4.4.2 加强用人部门人员的培训 |
4.5 完善薪酬福利制度 |
4.5.1 完善薪酬福利管理制度 |
4.5.2 合理增加福利保健项目 |
4.6 优化测评技术 |
4.6.1 提升测评人员的胜任能力 |
4.6.2 发展多样化人才测评方法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论文的研究结论 |
5.2 论文创新 |
5.2.1 研究对象的创新性 |
5.2.2 研究思路的创新性 |
5.3 论文存在不足 |
5.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DN公司招聘有效性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Scratch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计算思维是21 世纪人才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
1.1.2 可视化编程工具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行动研究法 |
1.4.4 比较研究法 |
1.4.5 实验研究法 |
1.5 研究内容 |
第2章 相关概念、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计算思维 |
2.1.2 计算思维三维框架 |
2.1.3 Scratch |
2.2 文献综述 |
2.2.1 计算思维的研究现状 |
2.2.2 有关Scratch的研究现状 |
2.3 理论基础 |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2 “做中学”理论 |
2.3.3 合作学习理论 |
第3章 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Scratch课程的教学设计 |
3.1 Scratch课程设计概述 |
3.2 Scratch课程设计的原则 |
3.3 Scratch课程设计的流程 |
3.3.1 分析阶段 |
3.3.2 设计阶段 |
3.3.3 开发阶段 |
3.3.4 实施阶段 |
3.3.5 评价阶段 |
3.4 小结 |
第4章 Scratch课程的教学实践与结果分析 |
4.1 课程实施概况 |
4.2 具体教学设计展示 |
4.2.1 案例一:火箭起飞 |
4.2.2 案例二:赛船比赛 |
4.2.3 案例三:小猫跳球 |
4.3 多元评价 |
4.3.1 学习任务单评价 |
4.3.2 作品分析法评价 |
4.3.3 认知网络法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不足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Scratch课程学情调查问卷 |
致谢 |
(8)人工智能伦理困境与突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目的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人工智能相关概念 |
(一)人工智能 |
(二)人工智能伦理 |
四、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五、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一)个案研究的方法 |
(二)系统分析的方法 |
(三)文献研究法 |
(四)多学科研究法 |
六、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人工智能发展中面临的伦理困境 |
一、伦理困境的类型及原因 |
(一)经济伦理困境 |
(二)人权伦理困境 |
(三)道德伦理困境 |
(四)科技伦理困境 |
(五)责任伦理困境 |
二、人工智能的伦理道德内涵 |
三、人工智能在应用中的道德主体辨析 |
(一)人工智能可否作为道德主体问题的形成 |
(二)将人工智能纳入道德圈 |
(三)人工智能不能作为道德主体 |
(四)确立人工智能道德接受者的地位 |
四、人工智能在应用中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 |
(一)人工智能违背公平正义原则 |
(二)人工智能违背公众利益优先原则 |
(三)人工智能违背科学原则 |
(四)人工智能应用中违反善的原则 |
五、人工智能体成为道德主体的原因分析 |
(一)人工智能使用违背公平正义原则导致的伦理问题 |
(二)使用者违背公众利益优先原则导致的伦理问题 |
第三章 人工智能伦理困境的应对策略 |
一、研发层面的应对策略 |
(一)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人工智能发展 |
(二)让程序语言融入哲学思想 |
(三)构建人工智能技术的伦理标准 |
二、人类自身层面的应对策略 |
(一)增强科学家的道德责任感 |
(二)提高民众的科学素养,正确认识人工智能 |
(三)加强人工智能的国际交流合作 |
三、制度规范层面的应对策略 |
(一)制定法律法规来规范人工智能的发展 |
(二)科学管理人工智能产品的使用 |
(三)严格监督人工智能产品的研发和运用 |
第四章 人工智能伦理对传统伦理新的挑战 |
一、人工智能伦理与传统道德 |
(一)“道德”是否需要重新描述或界定 |
(二)人工智能伦理在道德观念上的影响 |
(三)人工智能伦理的可预见性 |
二、人工智能的权利、义务与伦理特征 |
(一)基于道义论与结果论的人工智能权利与义务关系 |
(二)人工智能伦理的不同观点 |
(三)人工智能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进一步思考 |
三、人工智能的伦理决策与人类思维 |
第五章 混合制的人工智能伦理体系建构 |
一、混合的道德主体的人工智能伦理 |
二、人工智能伦理中美德与道德设计 |
三、“自上而下”的人工智能伦理道德设计 |
四、人工智能伦理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9)基于Scratch的小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案例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贯彻《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 |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培养趋势 |
(三)Scratch编程的优势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五、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基础 |
一、计算思维 |
二、趣味交互型教学模式 |
三、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五、杜威教学理论 |
第三章 基于Scratch的小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案例设计 |
一、教学前期分析 |
(一)学习者特征分析 |
(二)教学目标分析 |
(三)教学内容分析 |
(四)教学策略分析 |
二、教学案例设计-以《小猫打地鼠》为例 |
(一)教学内容 |
(二)教学目标 |
(三)教学重难点 |
(四)教学策略 |
(五)教学准备 |
(六)教学过程 |
三、课堂教学评价设计 |
(一)课堂观察 |
(二)问卷与访谈调查 |
(三)形成性练习 |
(四)作品分析 |
(五)呈现报告 |
第四章 基于Scratch的小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实践 |
一、课程实施概况 |
二、教学实践准备 |
三、实践过程 |
(一)课前准备,建立概念 |
(二)创设情境,明确目的 |
(三)协作探究,梳理问题 |
(四)创建项目,实践探究 |
(五)分享交流,展示作品 |
四、基于Scratch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的效果分析 |
(一)计算概念维度 |
(二)计算实践维度 |
(三)计算观念维度 |
(四)计算思维综合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小学生计算思维概念调查问卷 |
附录2 以《小猫在哪里》教学案例设计 |
附录3 以《小猫弹钢琴》教学案例设计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面向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小学编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一、时代背景 |
二、现实需求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一、可视化编程 |
二、创造性思维 |
三、校本课程 |
四、校本课程开发 |
五、编程课程 |
第五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编程教育相关研究 |
二、校本课程开发相关研究 |
三、创造性思维相关研究 |
四、小结 |
第二章 面向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小学编程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 |
二、泰勒课程理论 |
第二节 现实基础 |
一、学校概况 |
二、学习者分析 |
三、开发优势 |
第三章 面向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小学编程校本课程的开发 |
第一节 课程开发原则 |
一、科学性原则 |
二、基础性原则 |
三、适应性原则 |
四、趣味性原则 |
五、特色性原则 |
第二节 课程目标设计 |
一、设计依据 |
二、具体目标 |
第三节 课程资源的选择 |
一、选择标准 |
二、选择原则 |
三、确定资源 |
第四节 内容体系构建 |
一、scranio基础应用 |
二、指挥机器人 |
三、综合练习 |
第五节 教学活动设计 |
一、活动设计建议 |
二、教学活动案例一:《智能风扇》 |
三、教学活动案例二:《无人驾驶我能行》 |
第六节 课程评价 |
一、形成性评价 |
二、总结性评价 |
第四章 面向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小学编程校本课程的实践 |
第一节 实验设计 |
一、选取实验对象 |
二、实验数据收集工具和方法 |
第二节 实验实施 |
一、实验前测 |
二、实验过程 |
三、实验后测及访谈 |
第三节 实验结果分析 |
一、测试数据分析 |
二、访谈数据分析 |
第四节 实验结论 |
一、创造性思维 |
二、学习态度 |
三、课程满意度 |
第五章 面向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小学编程校本课程建议 |
第一节 改进课程评价方式 |
第二节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
第三节 加强诚信教育 |
第四节 提升师资力量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和创新点 |
一、研究结论 |
二、创新点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一、课程内容设计 |
二、调查样本的局限性 |
三、测试数据的可信度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一、扩大实验范围 |
二、发挥平台的优势 |
三、加强任课教师的培训和学习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量表 |
附录三 校本课程访谈提纲 |
附录四 学习态度调查问卷 |
附录五 课程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六 学生学习评价量表 |
致谢 |
四、软件编程技能培养小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高年级段编程思维培养研究[D]. 杨金玉.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小学机器人课程教学设计研究[D]. 武雪芹.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基于“不插电”的计算思维培养教学设计与实践[D]. 潘琴.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基于Scratch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 孟庆雪.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0(02)
- [5]基于设计思维的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D]. 潘金晶. 浙江大学, 2020(05)
- [6]DN公司招聘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D]. 王晓卫. 广西大学, 2020(07)
- [7]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Scratch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D]. 邹涛涛.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人工智能伦理困境与突围[D]. 周翔. 湖北大学, 2020(01)
- [9]基于Scratch的小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案例设计与实践研究[D]. 刘静.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10]面向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小学编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D]. 刘飞初.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