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快通关 促进出口(论文文献综述)
徐珊[1](2021)在《进口国通关成本对中国产品出口三元边际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贸易的非效率”是影响全球贸易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不再是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贸易的非效率”主要体现在出口贸易成本过高,通关成本即为贸易成本的重要体现,降低通关成本对解决“贸易非效率”问题有显着作用。目前国内存在需求不足、增长动力缺乏、金融市场不稳定、缺少资金投入和贸易收入出现逆差等挑战,需要国家给企业营造一个更加自由的贸易出口环境。”因此,本文在此背景下,通过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从而降低企业出口的通关成本,进而降低贸易成本,解决目前存在的“贸易非效率”问题。贸易便利化与贸易出口的关系研究越来越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话题,也有少许学者对通关成本对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只是从贸易规模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但是从边际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探索进口国通关成本与中国产品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甚少。仅从出口总规模的角度出发,不能探究通关成本影响出口贸易增长是哪个方向。所以本文结合异质性贸易理论,机理分析主要是从两个方向研究企业通关时所需花费的成本对其出口的影响:一方面,交易成本降低有利于降低企业整体出口成本,从而增加其收入,将额外的收入用来扩张其业务,从而可以生产更多数量并且含有更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另一方面,是从降低企业贸易壁垒,使更多的企业和产品进入出口市场,从而增加出口产品的种类。从而可以探究降低通关成本有利于提高三元边际,从而促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找到本文的切入点,从三元边际的角度来展开;其后,通过对异质性贸易理论的分析,得出降低通关成本对产品出口三元边际有促进作用;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处理,对通关成本和三元边际的现状进行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各国的通关成本呈现下降趋势,并且各国差异较大,三元边际的数值处于上升趋势,并且扩展边际增长最快,数量边际次之,价格边际最慢;本文的实证主要是引用引力模型,将研究的时间范围限定于2006—2018年,研究对象设定为108个国家,利用13年108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将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分别代入到引力模型当中,实证回归结果表明:进口国通关成本对中国出口贸易规模和三元边际有显着的负向作用。在稳健性检验中,本文使用了两种方式来解决内生性问题,第一种是使用与基准估计不同的方法,使用面板随机效应;第二种是工具变量法。结果表明,两种方式所得出的系数与符号与基准回归基本一致,说明本文的实证结果是稳健的。在异质性回归中,制造业产品比农产品受进口国通关成本的影响更大,美洲与亚洲地区国家的通关成本对中国出口的数量边际比较敏感,欧洲与大洋洲地区对产品出口的种类与价格反应比较灵敏。通过优化贸易进出口环境,降低通关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也有利于是出口产品的结构得到进一步升级。通过实证得出本文的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建议:(1)各进口国应该营造一个更加清明的进出口环境、减少企业进出口不必要的程序和制定有针对性的制度,来加快其贸易便利化进程;(2)中国应该进行产品结构改革,朝着更加集约的方向发展,不断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生产具有更高附加值的产品,生产和出口具有高质量的产品,增加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3)WTO应该进一步加快《贸易便利化协定》的实施,促进各国之间的贸易便利化合作,为国家贸易打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田萌[2](2021)在《河南省通关便利化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通关环节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愈发突显,通关便利化建设也越来越受到国际间的重视。作为我国的中部经济大省,河南省近年来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程度,推动通关改革创新,通过通关环境的改善降低贸易成本,促进进出口贸易发展。对河南省通关便利化水平的研究,是促进河南省通关改革持续进行的需要,对河南省通关便利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形式对河南省的通关便利化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并构建通关便利化水平测算体系,分析河南省通关便利化总体水平和分类水平以及其与贸易伙伴之间的差距,以期发现河南省在通关便利化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对此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阐述了通关便利化的概念,说明通关便利化的含义和及其对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意义,并对国内外学者关于梳理和总结。其次,对河南省通关便利化现状和进出口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先从交通基础设施、海关程序、政策环境和互联网服务四个方面对河南省的通关便利化现状进行阐述,再对河南省进出口贸易总体规模和贸易市场分布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再次,选取四个一级指标和十二个二级指标构建通关便利化水平测算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测算河南省和五个主要贸易国家及地区近五年的通关便利化水平,并对其基础设施、海关环境、营商环境、电子商务四个分类指标的便利化水平进行测算和分析。最后,梳理研究结论并提出相对建议。研究表明:在四个一级指标中,按权重大小排列依次为营商环境指标、基础设施指标、海关环境指标、电子商务指标,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对河南省通关便利化水平提高的贡献度和影响程度较高;河南省近五年通关便利化总体水平获得持续提升,但河南省基础设施建设、海关环境、营商环境和电子商务四个领域的发展不均衡,营商环境和基础设施便利化程度有待提高。据此,再对河南省通关便利化的发展提出相应的针对性建议。
许虎林[3](2020)在《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际产业链专业化分工和供应链的有序衔接,扩大了国际贸易规模,有效推进了国际物流的发展。在大图们江次区域合作中国际物流的地位日益突出,国际物流合作如何开展、在哪些方面开展,虽然GTI组织专家们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和通关问题的探讨,但都没有对区域内国际物流合作效应进行全面深入地论证。在大图们江区域各地方政府急于发展经济,各成员国对这一区域的发展给予更多关注的大背景下,大图们江次区域合作从国际物流合作先行突破,但现有的国际物流发展现状表明,国际物流合作的发展还处于规模化的第一阶段,没有达到大图们江区域成员国的预期。所以,本研究从归纳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入手,首先将研究的地理范畴扩展为以大图们江倡议成员地理范围的经济辐射范畴为研究对象,突破了研究范畴的局限性。通过对国际物流合作概念的重新界定,明确研究以基础设施建设、通关货物运输、国际物流服务及制度保障等方面的合作为基础,探讨宏观层面的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问题。在研究中明确了合作的基础源于国家战略与合作机制为大图们江地区国际物流合作提供的制度保障,陆海联运形成的互联互通为国际物流合作奠定的通道基础,区域各国经济的发展为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提供的源泉与动力及朝鲜与日本积极参与大图们江区域合作。通过对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进程、模式和成效分析,展示了合作发展的程度。尝试从国际物流量(进口量和出口量)和国际物流额(进口额和出口额)两个方面的四个维度来分析,突破已往物流研究中单一物流量指标的局限性。通过时间固定效应方法对总结出的国际物流五方面影响因素核心变量进行分析,着重分析了这些变量对国际物流发展产生的影响及原因,为国际物流合作效应的分析提供了前期基础。研究中,通过耦合方法将国际物流五方面合作的各变量耦合处理,经过主成分分析方法,提炼出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的国际物流环境指标、国际物流基础设施指标、国际物流效率指标、国际物流成本指标和国际物流市场指标等五个效应指标,引入效用理论,利用时间固定效应方法并结合倒U型模型分析法对五个方面指标进行效应分析,得出五个方面的效应情况。依据以上的分析,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本研究通过以上的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发展经过二个阶段发展,处于规模扩大的发展阶段;现阶段主要的合作机制主要有四种机制,即决策机制、沟通与协调机制、冲突调解机制、收益分配机制等,但尚未形成一套制度化和程序化的国际物流合作专门决策机制,沟通与协调机制不能及时解决跨境国际物流中的即时问题,影响了跨境国际物流合作的流畅性,仅形成了双边收益分配机制,冲突调解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合作模式主要有政府间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模式、清关互认模式、企业间双边合作模式、跨境电商物流合作模式等;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项目合作、国际物流标准化建设合作以及电商国际物流方面取得成效。通过对进(出)口国际物流五方面28个影响因素分析,得出在进口与出口的量(额)的二个方面四个维度上,各变量全部体现其直接影响作用,但直接影响程度不同。对出口国(或地区)而言,公路的质量、使用国际互联网用户贸易壁垒、海关手续负担、本地竞争的强度、价值链宽度、国际分销和市场营销控制货运及时性、清关效率、物流服务能力、货物可追溯性、法律框架解决纠纷的效率、反垄断政策的有效性等因素的直接影响最大。对进口国(或地区)而言,公路的质量、铁路基础设施的质量、港口基础设施的质量、本地竞争的强度、当地供应商质量、国际分销和市场营销控制、贸易壁垒、贸易关税、海关手续负担、清关效率、货物可追溯性、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反垄断政策的有效性、政府官员的决定中徇私等因素的直接影响最大。主要原因是,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处于规模化的初级阶段,合作水平低,各国政策和合作机制不完善,区域各国的经济和社会水平不同,各国间国际物流发展不平衡,外部环境对国际物流的发展产生冲击。通过对五个国际物流合作效应的替代指标分析,得出,对进口国而言,大图们江区域的国际物流环境、国际物流效率和国际物流市场三个国际物流合作效应的替代指标显着性体现出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效应是递增的,国际物流基础设施也基本反映出这一点。而对出口国而言,大图们江区域的国际物流环境、国际物流效率二个国际物流合作效应的替代指标显着性体现出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效应的作用。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还处于合作规模扩大阶段,没有进入质变的平衡发展阶段,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各替代指标的效应存在差异是必然的。针对上述研究,借鉴国内外物流合作的相关经验,结合大图们江区域的实际情况提出四点对策建议:改善国际物流合作环境、促进政府间合作,提高国际物流合作效率,创造新的国际物流需求,有效推进国际物流通道基础和通道畅通化建设等对策建议。
刘金洋[4](2020)在《中国贸易便利化的进展及推动建议 ——基于推点国贸电子综合服务平台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不断监督各成员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如今已经卓有成效,但是各成员之间出现了很多“非效率”情况,这些都违背了贸易便利化的初衷,贸易便利化对全球贸易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我国贸易便利化为研究方向,阐述我国贸易便利化发展现状及我国贸易便利化对我国的积极影响,将我国与其他典型国家贸易便利化的发展程度进行对比,进而剖析出我国贸易便利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我国关税总水平较高、进口免税占比较低、我国海关环境效率低下、信息和通信技术发展不平衡、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等。本文以推点国际贸易电子综合服务平台为例,通过案例分析法剖析推点的技术创新与理论创新,其依托人工智能的各国口岸规则映射转译系统、电子证据跟踪传输体系、跨境物联网技术的三者结合与线下全球服务生态体系,提供合规的数据流、可控的货物流及司法救助等其他服务,分析其对贸易便利化的影响。最后针对我国贸易便利化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提出相关建议。
马蓓[5](2020)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几代领导人积极致力于对外开放的实践推进与理论探索,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党的对外开放理论”,且自成体系并具理论与现实的重大指导意义。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尤其对中国口岸建设产生了特殊而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口岸的形成过程是我国对外开放成长的缩影。中国口岸的建设进程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同步而行,中国口岸发展史就是我国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史,蓬勃发展的中国口岸已成为践行中国共产党对外开放理论的“排头兵”。新疆口岸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本文选择新疆与周边国家毗邻的边境陆地口岸、国际航空口岸中的一类口岸(包括15个陆路边境口岸和2个航空口岸)作为研究对象,将“新疆口岸”置于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予以深入研究,通过霍尔果斯口岸、红其拉普口岸、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口岸等重点案例的分析,探索新疆口岸的发展,旨在探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进一步提升新疆口岸战略地位这一重大现实命题,重点论述新疆口岸区域经贸、安全、人文合作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参与全球治理方面所发挥的重要而特殊的带动作用。循此基本逻辑框架,本文详述党的对外开放理论形成与发展,说明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思想继承而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指导对外开放实践,在新时代助力新疆口岸及其周边地区的建设。通过梳理新疆口岸发展历程,解读新疆口岸基本要素,分析新疆口岸地区发展现状,从口岸经贸、安全、人文三大功能出发,阐述口岸经贸往来之于地区经济繁荣、口岸安全防控之于区域和平稳定、口岸人文交流之于丝路沿线“民心相通”的重要角色,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解读口岸发展与新疆发展的互促关系:从国际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形成、开放型地区合作新体制深化以及经济走廊建设中节点作用出发,集中讨论新疆口岸的经贸往来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将口岸安全放在国家安全观语境中解读其内涵,深入剖析新疆反恐新常态下口岸安全的影响因素,并简要评述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体系成效,阐述新疆口岸的安全防控对保障区域稳定的意义;从跨境旅游、跨境教育、跨境医疗以及多元创新的角度,彰显口岸作为中华文化表达载体的作用,体现口岸地区通过加强人文交流拓宽我国对外开放深度与广度的战略意义,以及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播中国文化与中国形象,促进丝路沿线“民心相通”所做出的贡献;探讨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口岸发展与新疆发展如何相互促进,并展望口岸地区未来的发展路径,通过分析新疆口岸地区现行政策方针,说明口岸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党的对外开放实践反哺新疆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分析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与主要挑战,为进一步提升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战略地位提出对策建言。本文从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角切入,结合新疆特殊地缘政治环境,重点探讨新疆口岸在经贸往来、安全合作、人文交流等实践中对口岸及其周边地区社会发展的联动作用,新疆口岸在区域经济中节点作用渐显、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体系成效初显,新疆口岸人文交流日趋完善。未来,新疆口岸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在我国参与全球治理中的战略地位得以提升。新时代,新疆口岸以推动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为方向,为落实新疆工作总目标,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力争使新疆在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中发挥“桥头堡”作用,为新时代党的对外开放理论建设提供学理依据。
周勍[6](2020)在《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国内视角》文中认为2013年来,中国的跨境电商快速发展,成为中国外贸发展重要的推动力。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9年,通过中国海关验放的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规模已达1862.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达到38.3%,连续5年年均增幅超过30%,远超过同期一般贸易的增长速度。跨境电商不仅降低了国际贸易的门槛,为广大中小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机会,更大大提升了国际贸易的效率。为鼓励跨境电商发展,中国政府自2012年起,相继出台了大量支持和监管政策。除了国务院出台的宏观指导政策外,国务院各部门在税收、通关监管、商品检验检疫、收付汇、营造发展环境等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切实推动了传统外贸和生产企业向互联网化转型,有效帮助了中小微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但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是否完善?对跨境电商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和影响?是否有利于跨境电商持续健康发展?事实上,2013年来中国跨境电商经历了高速发展,但也受政策影响遭遇了急刹车。另外,在杭州等地设立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点后,跨境电商的试点范围已经遍布全国。这些试点运行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试点政策在跨境电商整体运行体系中作用如何?这一系列问题一直没有被系统地研究。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对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建立、现状和运行机制进行系统、深入地比较分析,总结政策体系的作用和影响,进而为不断完善中国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服务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建议。本文共分成七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引言、研究方法和文献综述。本章主要介绍了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框架、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其中,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的是文献研究法、归纳法、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证研究法等。在研究阶段上,又分为初步研究阶段和深入研究阶段两部分。文献综述分为关于政策评估工作的研究、关于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总体研究、关于国外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研究、关于跨境电商模式的研究、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开展的研究、关于改进国内跨境电商发展环境的研究,并对现有研究不足进行归纳总结。第二章是跨境电商政策相关概念和理论。阐述了跨境电商的基础概念、模式及特点,跨境电商的作用和影响,包括积极作用以及对传统贸易的影响,列举和分析了跨境电商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本章还重点介绍了跨境电商政策法规的范畴和各主要政策类型。最后,还列举了本研究相关的主要理论,包括普惠贸易理论、部分法经济学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平台理论等。第三章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初步分析。研究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和中国政府对跨境电商发展的基本导向和要求,重点分析了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的背景以及对跨境电商发展的影响,包括各类试点政策、税收政策、监管政策、外贸综合服务政策等。本章还对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不足作了分析,并对国外跨境电商政策环境作了介绍,包括国外跨境电商体系基本情况和对中国跨境电商的具体影响等。第四章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和样本研究。重点研究了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包括传导机理和要素分析,以及样本分析的意义和方法。本章还以国务院、国务院部门和地方综合试验区三个维度,分别选取2013年-2019年16份国务院文件、2009年-2019年45份部门文件和2010年-2019年21份杭州市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相关文件为样本进行研究,分析评估跨境电商政策与行业发展“内容-功能”的匹配度分析,进而研究总结出现行政策体系的运行规律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五章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本章基于面向302家跨境电商企业开展的“跨境电商政策与企业创新发展问卷调查”,通过搜集企业对4大类22个问题的答卷信息,系统地了解跨境电商企业经营情况、政策诉求、模式创新与政策关系、政策制订和调整与对企业创新关系。本章还介绍了研究设计的目的和动因、问卷总体设计的原则和方案具体设计,以及问卷发放和回收等研究过程等。第六章是跨境电商试点对城市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本章设计了以耦合模型为核心的研究方法,基于此,对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本章以2016年-2019年中国海关统计数据作为面板数据,通过耦合度模型分析,研究13个城市跨境电商系统与城市经济系统的耦合互动关系。第七章是主要结论、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对全文主要结论和观点进行总结,并针对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本文总结出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作用和影响、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和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四方面结论,以及如何完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地方如何实现同跨境电商持续发展及政府如何促进跨境电商企业创新发展等三方面建议。同时,指出本研究的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并对下一步研究做出展望。本文共得出了四方面结论:首先,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的结论。一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二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行业发展确实起到规范和促进效果。三是中国各地、各级政府在跨境电商政策体系上有协同,仍存在一定问题。四是部分跨境电商政策作用不明显、不清晰,需进一步完善。其次,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作用和影响机理的结论。一是中国各级政府出台的跨境电商政策在传导机制上,保持的较为顺畅。二是试点政策存在缺乏长期规划的问题,容易造成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三是部门政策过于聚焦,缺少平衡性。四是试点的直接优惠政策对企业更具有吸引力,对行业发展是否有利仍有待评估。五是各部门对于跨境电商定位和理解还不统一,应提高科学化和理论化认识。再次,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结论。一是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对政策更为关注。二是政府的监管政策和试点政策与企业创新发展的关联度更高。三是企业创新目标和创新方式都与政策呈显着相关,特别是试点政策对企业创新方式和创新目标以及路径形成效用的正向影响最为显着。四是企业对政策调整的期望值较高,希望政府根据行业和形势变化定期调整政策。最后,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的结论。一是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耦合互动分化不明显,各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协同性大致相当;但在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协调互动方面表现差异较大,即跨境电商与地方经济内在关联方面有很大差异。二是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程度不稳定,即各城市在研究年份这种内在联系水平波动较大,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关系不理想。本文的建议有三方面:关于完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建议,一是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赋予跨境电商特有的政策功能,二是加强部门协同,共同解决产业发展问题,三是加强国际交流,借鉴国外政策经验。关于地方跨境电商持续发展的建议,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跨境电商,二要正确处理政策优惠与发展的关系,三要提高和增强政策试点的效果。关于政府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一是政府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政策规划,二是提高企业政策制订的参与感,三是定期调整政策,更好实现政策目标,四是企业要增进与政府的互动协同,及时向政府部门反馈对政策的需求,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本文可能是首次对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指出了跨境电商政策的结构、传导机制,对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影响,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地梳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工作建议。本文提出,关于中国跨境电商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政府、学界和企业对跨境电商的边界和基本定义缺乏统一认识,导致各方预期的政策目标存在错位。此外,可能首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如何完善跨境电商统计的工作建议。
刘莹[7](2020)在《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影响研究 ——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例》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以及优惠的国家政策得到快速发展,并于2010年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生产大国。然而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出口增长受到制约,一方面,逆全球化思潮兴起,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制造业传统的低成本优势逐渐丧失,致使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增长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庞大的出口规模并未推动中国制造业出口利得取得实质性改进,制造业低端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呈现长期出口低价值增值的发展困境,制造业提升出口增加值的创造能力还存在很大发展空间。虽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制造业拓展出口市场、实现出口增长开辟了新路径,但是“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通关效率和政策透明度低等贸易便利化问题严重影响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的提高,不利于制造业实现真实的出口增长。鉴于此,本文做了以下几方面研究:首先,在理论层面,结合前人建立的理论分析模型,本文从被国外吸收的国内增加值和返回并被本国吸收的国内增加值两方面,梳理了贸易便利化对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的影响机制,主要体现在贸易便利化通过作用于成本加成、中间品相对价格和中间品外包等路径,进而对出口的国内增加值产生影响。其次,本文从基础设施、通关效率、规制环境和信息技术建设等方面具体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便利化进程,剖析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并基于WWZ总贸易核算框架和WIOD2016最新的投入产出数据,测算分析了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16个重要经济体制造业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然后,在实证分析部分,利用系统GMM方法估计检验了双边贸易便利化水平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的影响程度,发现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高不仅会增加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同时还会增加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而且贸易便利化的各个分项指标均会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国内增加值产生一定程度的正向作用。最后,基于以上研究,本文主要从“一带一路”贸易便利化建设角度,为中国提升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实现真实的出口增长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包括推动口岸管理现代化,提高海关通关效率;加强政府监督与管理,优化规制环境建设;加大援助与投资力度,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完善交流与合作机制,推动金融电商发展;提升技术创新水平,优化制造业出口布局等。
王小月[8](2020)在《新疆出口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跨境电子商务作为对外贸易的新兴产物,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在线交易,极具便捷性和高效性。随着经济一体化和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相关政策的出台部署,跨境电子商务正在稳步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在全国范围内阶梯式铺开。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能加快向西开放的步伐,但由于传统贸易模式根深蒂固,新疆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起步较晚、进程偏慢,整体处于初级阶段。随着新疆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和电子清关中心的逐步运营,行业发展迈向新高度,表现出追赶的决心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跨境电子商务的相关概念,将长尾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交易成本理论、技术创新理论、要素禀赋理论与新疆出口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相结合;随后对新疆出口跨境电子商务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现阶段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接着对新疆出口跨境电子商务宏观环境、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其后基于现状和环境分析选取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法并构建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最后基于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灰色关联模型的分析,得出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度的排名,并针对关联度结果提出促进新疆出口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建议。通过研究,本文得出的结论如下:其一,现阶段新疆出口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企业的国际网络营销能力不足、出口商品核心竞争力不足、出口国家范围小、出口渠道窄、出口跨境物流和仓储设施建设滞后、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备、市场监管不到位、跨境电子支付不规范;其二,进行宏观环境分析,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角度发现,新疆出口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具备政策、经济基础、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及电商平台支持,再用SWOT分析对新疆出口跨境电子商务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阐述,并运用AHP层次分析,结合专家打分,构造判断矩阵,对优势、劣势、机会、威胁下的14个评价因素进行排序,依次为:贸易伙伴电商环境成熟且文化趋近、平台自建能力、“一带一路”优势、同类企业竞争加剧;其三,通过对比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明确本文采用灰色关联评价法,并构建了新疆出口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其中包含7个一级影响因素,21个二级影响因素;其四,整合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信度、效度检验,证明问卷数据的有效性,之后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灰色关联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网络营销能力、政府政策、人力资源三个因素与新疆出口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综合发展能力的关联度排在前三位,其中网络营销能力对新疆出口跨境电子发展的影响最为显着,市场监管、产品供给、跨境物流和跨境电子支付对新疆出口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略逊一筹。
朱贤强[9](2020)在《跨境电子商务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在国际国内不利贸易条件的影响下,国际上发达国家整体经济增长缓慢导致需求萎缩,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国家的贸易优势凸显,国内劳动力成本、环境成本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压力加大,我国对外贸易增速明显下滑。与此同时,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却快速上升,被业界称为“外贸新引擎”。跨境电子商务作为新生事物,目前缺乏系统研究,为此,深入分析跨境电子商务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理论基础、实践中跨境电子商务与进出口贸易的具体关系,总结分析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综合比较学术界、有关政策制度和业界实践关于跨境电子商务的概念,提出跨境电子商务的内涵是一个生态体系,具体是指分属不同关境企业或个人,利用互联网平台完成贸易的撮合,继而完成资金结算、货物和服务的交割的一种国际贸易方式。论文基于经典国际贸易理论,总结归纳出跨境电子商务与进出口贸易的内在关系,即跨境电子商务能够拓展进出口贸易的深度和广度、改变进出口贸易的格局、提升进出口贸易效率,从而提出跨境电子商务能够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假设。论文分别整理有关国家层面、城市(地区)层面和企业层面的有关数据,采用引力模型、双重差分等模型和方法,实证分析研究跨境电子商务和进出口贸易的关系,得出进出口贸易双方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水平越高,越能刺激两国双边贸易的增长、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能够有效扩大本地区(城市)的进出口贸易、企业应用跨境电子商务能够有效提高进出口绩效等结论。论文全面总结分析了我国和世界主要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发展的特征和趋势,认为跨境电子商务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将对进出口贸易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论文基于我国企业应用跨境电子商务面临的障碍性因素,及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有关问题,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着力完善满足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需求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电子商务增长动力。(2)稳步推进适应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规律的管理模式改革,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3)积极推动形成适应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国际贸易规则,构建电子商务国际框架。
王忠顺[10](2020)在《跨境电商发展水平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以东盟国家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我国劳动力成本明显上升、国际市场需求陷入低迷,出口贸易增长速度放缓,在贸易关税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传统贸易依靠降低关税来扩大出口的办法受阻,急需寻求新的外贸增长动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跨境电商行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我国出口贸易新的增长点。同时,在中美贸易摩擦不断、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不利形势下,我国应积极加强区域外贸合作,完善外贸出口结构,促进我国出口地区的多元化。因此,“如何抓住跨境电商这个贸易新模式,提高我国的出口贸易水平,培育对外贸易增长的新动能,从而为促进我国跨境电商发展提供政策依据”成为新形势下对外贸易的新课题,研究跨境电商发展水平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的路径和方向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东盟十国为研究样本,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了跨境电商发展水平对出口贸易的影响。首先,本文对跨境电商的发展现状、跨境电商发展水平指标的构建和跨境电商的贸易效应这三个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梳理,基于前人研究的不足,找到本文的切入点。从贸易便利化理论、交易成本理论、贸易中介理论、贸易风险理论四个角度进行理论分析,并把跨境电商发展水平引入垄断竞争模型中,分析了跨境电商对出口的影响机理,构建了带有跨境电商修正指数的出口数理模型。其次,基于跨境电商交易环节,从互联网信息技术基础、通关效率和物流效率这三个层面的九个二级指标构建了衡量一国跨境电商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通过世界银行数据库、国研网数据库得到的相关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出了2009—2017年东盟十国的跨境电商发展水平指数。最后,基于前文分析得到的出口的数理模型,利用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以跨境电商发展水平指数作为模型的核心解释变量,加入GDP、人口、距离、关税水平、是否接壤等控制变量,利用固定效应回归方法实证分析了跨境电商发展水平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采用改变样本区间、更换变量、考虑滞后性这三个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并在基准模型中引入交易成本和跨境电商发展水平的交互项进行相应的机制检验。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东盟十国区域内跨境电商发展水平总体较低,且国别差距较大。(2)跨境电商发展水平能显着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的增长。(3)进口国制成品加权关税水平较初级品加权关税水平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更大。(4)跨境电商发展水平通过降低交易成本这个渠道促进了出口贸易的发展。针对研究结论,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1)合理分配资源,缩小区域发展差距。(2)全面提高我国跨境电商发展水平,加快“互联网+外贸”战略进程。(3)降低交易成本,优化出口结构。(4)完善跨境电商相关法律法规,控制贸易风险。
二、加快通关 促进出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快通关 促进出口(论文提纲范文)
(1)进口国通关成本对中国产品出口三元边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贸易便利化的相关研究 |
1.2.2 通关成本相关研究 |
1.2.3 三元边际相关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通关成本对出口三元边际影响的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通关成本 |
2.1.2 三元边际 |
2.2 异质性贸易理论 |
2.3 通关成本影响产品出口三元边际的机理分析 |
第3章 通关成本与中国出口产品三元边际的现状分析 |
3.1 进口国通关成本的现状 |
3.1.1 通关成本的时间变化趋势 |
3.1.2 通关成本的区域分布 |
3.2 中国出口产品的三元边际 |
3.2.1 三元边际的测度方法 |
3.2.2 .中国出口产品三元边际的测度 |
第4章 通关成本对中国产品出口三元边际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
4.1.1 模型构建 |
4.1.2 数据来源 |
4.2 变量的统计分析和平稳性分析 |
4.2.1 变量的统计分析 |
4.2.2 变量的平稳性分析 |
4.3 实证结果分析 |
4.3.1 基准回归结果 |
4.3.2 稳健性分析 |
4.3.3 异质性回归结果 |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河南省通关便利化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本文的技术路线图 |
1.3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2.2.1 通关便利化相关研究 |
2.2.2 通关便利化评测指标体系研究 |
2.2.3 河南省通关便利化与进出口贸易相关研究 |
2.2.4 文献评述 |
3 河南省通关便利化现状及贸易效应 |
3.1 河南省通关便利化发展现状 |
3.1.1 交通基础设施方面 |
3.1.2 海关程序方面 |
3.1.3 政策环境方面 |
3.1.4 互联网服务方面 |
3.2 河南省通关便利化的贸易促进效应 |
3.3 河南省进出口贸易发展现状 |
4 通关便利化水平测算及分析 |
4.1 通关便利化指标选取及说明 |
4.1.1 指标选取 |
4.1.2 指标说明 |
4.1.3 数据来源 |
4.2 通关便利化数据处理及权重确定 |
4.2.1 数据标准化处理 |
4.2.2 指标权重确定 |
4.3 通关便利化水平测算及结果分析 |
4.3.1 河南省通关便利化水平综合测算 |
4.3.2 河南省通关便利化分类指标测算 |
5 研究结论及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促进河南省通关便利化提升的建议 |
5.2.1 促进营商环境改善 |
5.2.2 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
5.2.3 加快海关程序优化 |
5.2.4 提升海关人员专业水平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3)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际物流合作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框架 |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 |
1.5.1 主要创新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国际物流合作的一般分析 |
2.1 基本概念及界定 |
2.1.1 大图们江区域 |
2.1.2 物流与物流系统 |
2.1.3 区域物流与区域物流合作 |
2.1.4 国际物流与国际物流合作 |
2.2 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及作用 |
2.2.1 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
2.2.2 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
2.3 国际物流合作相关理论 |
2.3.1 区域物流理论 |
2.3.2 复合相互依赖理论 |
2.3.3 国际物流绩效理论 |
2.3.4 国际物流供应链理论 |
第3章 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基础 |
3.1 国家战略与合作机制为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
3.1.1 国家战略叠加效应为国际物流合作发展创造了时代机遇 |
3.1.2 国际物流合作机制的形成提供了合作的基础制度环境 |
3.2 陆海联运形成的互联互通为国际物流合作奠定了通道基础 |
3.2.1 陆海联运通道形成 |
3.2.2 国际物流口岸和港口节点形成 |
3.3 区域各国经济的发展为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提供了源泉与动力 |
3.3.1 大图们江区域经济规模扩大是国际物流合作的源泉 |
3.3.2 国际贸易是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发展的动力 |
3.4 朝鲜与日本为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增添了活力 |
3.4.1 朝鲜对大图们江区域合作项目的开展起到积极作用 |
3.4.2 日本促进了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的增长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进程、模式和成效 |
4.1 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的发展进程 |
4.1.1 合作萌芽阶段(2005-2009) |
4.1.2 合作形成和扩大阶段(2010-现在) |
4.2 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模式 |
4.3 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的成效 |
4.3.1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项目合作进展顺利 |
4.3.2 国际物流标准化建设取得一定效果 |
4.3.3 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电商物流合作发展迅速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的核心影响因素分析 |
5.1 国际物流影响核心因素的选择分析 |
5.2 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核心影响因素分析的框架 |
5.2.1 理论模型 |
5.2.2 实证模型 |
5.2.3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
5.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
5.3.1 实证检验 |
5.3.2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效应的实证分析 |
6.1 理论机制分析 |
6.1.1 区域国际物流合作效应的来源 |
6.1.2 区域国际物流合作的效用分析 |
6.2 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 |
6.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6.2.2 模型的构建 |
6.3 实证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促进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的对策建议 |
7.1 改善国际物流合作环境 |
7.1.1 建设新大图们江区域合作组织 |
7.1.2 补充、完善和优化现有合作机制 |
7.1.3 协调各国区域内的利益,建立规范的合作环境 |
7.1.4 建设具有竞争活力的物流市场环境 |
7.1.5 增加区域内各国政府决策透明度,减少政府管制影响 |
7.2 促进政府间合作,提高国际物流合作效率 |
7.2.1 建设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信息网络综合平台 |
7.2.2 推动区域国际物流供应链一体化建设 |
7.2.3 加快区域国际物流的标准化建设 |
7.3 创造新的国际物流需求 |
7.4 有效推进国际物流通道基础设施和通道畅通化建设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中国贸易便利化的进展及推动建议 ——基于推点国贸电子综合服务平台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 创新点与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贸易便利化的界定和理论基础 |
2.2 贸易便利化的经济效益 |
2.3 贸易便利化发展的趋势预测 |
2.4 我国贸易便利化政策研究 |
2.5 文献述评 |
3 全球贸易便利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
3.1 贸易便利化的概念及评价体系 |
3.2 贸易便利化的进展 |
3.3 全球贸易便利化发展趋势 |
4 中国贸易便利化进展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
4.1 我国贸易便利化发展现状 |
4.2 贸易便利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
4.3 我国贸易便利化水平综合评价 |
4.4 我国贸易便利化发展中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
5 推点国际贸易电子综合服务平台案例研究 |
5.1 推点简介 |
5.2 推点技术创新与理论创新 |
5.3 推点对我国贸易便利化的影响 |
5.4 推点对进一步提升我国贸易便利化的启示 |
6 提升我国贸易便利化水平的建议 |
6.1 降低关税总水平、增加减免税进口占比 |
6.2 提高我国海关效率 |
6.3 完善我国信息通信技术布局 |
6.4 加大知识产品保护力度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开放理论”的研究 |
1.3.2 关于“新疆口岸”的研究 |
1.4 核心概念、相关理论及方法、创新点解读 |
1.4.1 核心概念 |
1.4.2 相关理论 |
1.4.3 研究方法 |
1.4.4 创新点 |
注释 |
第2章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与新疆口岸发展概述 |
2.1 新疆口岸发展概述 |
2.1.1 新疆口岸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
2.1.2 新疆对外开放发展概述 |
2.1.3 新疆口岸基本要素解读 |
2.2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形成与发展 |
2.2.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 |
2.2.2 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 |
2.2.3 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 |
2.2.4 江泽民、胡锦涛对外开放思想 |
2.2.5 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 |
2.3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的新疆口岸建设与发展 |
2.3.1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中国改革开放 |
2.3.2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新疆口岸建设 |
2.3.3 新疆口岸建设完善党的对外开放理论 |
小结 |
注释 |
第3章 新疆口岸经贸往来推动全面开放新布局 |
3.1 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布局 |
3.1.1 铁路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
3.1.2 公路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
3.1.3 航空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
3.1.4 管道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
3.2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区域互利共赢 |
3.2.1 “一带一路”与周边国家战略对接 |
3.2.2 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共建区域合作 |
3.2.3 凸显经济特区特殊地位 |
3.2.4 口岸金融改革先行先试 |
3.3 口岸助力新疆在经济走廊建设中节点作用凸显 |
3.3.1 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打造能源通道 |
3.3.2 新亚欧大陆桥建设互联互通网络 |
3.3.3 中巴经济走廊助力中巴安全合作 |
小结 |
注释 |
第4章 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保障边境地区安全与稳定 |
4.1 国家安全观语境中的口岸安全内涵解读 |
4.2 新疆反恐新常态下口岸安全影响因素剖析 |
4.2.1 国际安全局势的影响因素 |
4.2.2 周边地区安全局势的影响因素 |
4.2.3 新疆长治久安的影响因素 |
4.3 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体系的形成及其成效 |
4.3.1 口岸反恐、去极端化机制 |
4.3.2 口岸助力中巴安全合作 |
4.3.3 口岸通关便利化 |
4.3.4 国家风险布控 |
4.3.5 新疆社会治理方案策辅助口岸构建安全环境 |
小结 |
注释 |
第5章 新疆口岸人文交流促进丝路沿线文明互鉴 |
5.1 新疆口岸人文交流的战略意义 |
5.1.1 口岸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
5.1.2 文化自信助力边境地区文化融合 |
5.1.3 文化传播加强边境民族国家认同 |
5.2 人文交流项目促进口岸地区“民心相通” |
5.2.1 跨境旅游拓展对外开放方式 |
5.2.2 跨境教育深化对外开放内涵 |
5.2.3 跨境医疗卫生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
5.3 新疆口岸人文交流的创新性拓展 |
5.3.1 跨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 |
5.3.2 依托丝路发展的特色文化产业体系 |
5.3.3 政府主导下的国际交流文艺演出 |
小结 |
注释 |
第6章 对外开放视角下的新疆口岸及其周边区域协调发展 |
6.1 口岸建设与周边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
6.1.1 北疆口岸对地方经济持续辐射作用明显 |
6.1.2 南疆中心城市带动口岸发展 |
6.2 新疆口岸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
6.2.1 对口援疆之于新疆口岸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
6.2.2 乡村振兴之于新疆口岸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
6.3 口岸发展与新疆发展互促效应展望 |
6.3.1 政策引领边境口岸及其腹地城镇化发展 |
6.3.2 口岸核心城市拉动周边地区城镇化发展 |
小结 |
注释 |
第7章 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进一步提升新疆口岸战略地位的思考 |
7.1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 |
7.1.1 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经贸机遇 |
7.1.2 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安全机遇 |
7.1.3 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人文机遇 |
7.2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
7.2.1 对外开放进程中新疆口岸面临的主要经贸挑战 |
7.2.2 对外开放进程中新疆口岸面临的主要安全挑战 |
7.2.3 对外开放进程中新疆口岸面临的主要人文挑战 |
7.3 进一步提升新疆口岸战略地位的对策建言 |
7.3.1 以口岸经贸合作为抓手,推动新疆开放型经济发展进程 |
7.3.2 以口岸安全防控为抓手,提高新疆与周边地区安全治理能力 |
7.3.3 以口岸人文交流为抓手,助推新疆与周边地区的“民心相通” |
小结 |
注释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6)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国内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研究方法和文献综述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技术路线 |
1.3 论文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方法特殊性 |
1.4.2 主要研究形式 |
1.4.3 初步研究阶段开展的研究工作 |
1.4.4 深入研究阶段开展的研究工作 |
1.5 文献综述 |
1.5.1 关于政策评估的研究 |
1.5.2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总体研究 |
1.5.3 关于国外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研究 |
1.5.4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的研究 |
1.5.5 关于跨境电商模式的研究 |
1.5.6 关于改进国内跨境电商发展效率的研究 |
1.5.7 关于现有文献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跨境电商政策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跨境电商定义 |
2.1.2 跨境电商模式研究 |
2.1.3 “货物与个人物品”——两类平行监管模式 |
2.1.4 关于B2B与B2C的差异 |
2.1.5 B2B和B2C模式三个维度比较 |
2.2 跨境电商的作用和影响研究 |
2.2.1 跨境电商的积极作用 |
2.2.2 对传统贸易的影响 |
2.3 跨境电商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 |
2.3.1 行业环境问题研究 |
2.3.2 跨境电商物流问题研究 |
2.4 跨境电商政策法规 |
2.4.1 税收政策 |
2.4.2 海关监管政策 |
2.4.3 国家试点政策 |
2.4.4 其他政策 |
2.4.5 电子商务法 |
2.5 相关理论 |
2.5.1 普惠贸易理论 |
2.5.2 平台理论 |
2.5.3 法经济学理论 |
2.5.4 长尾效应理论 |
2.5.5 竞争优势理论 |
2.5.6 营销理论 |
第3章 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初步分析 |
3.1 《电子商务法》 |
3.1.1 中国的电子商务法律环境演变 |
3.1.2 《电子商务法》对跨境电商的积极影响 |
3.1.3 中国跨境电商法律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3.2 关于国家对跨境电商总体政策的研究 |
3.2.1 国务院的总体要求 |
3.2.2 国家级政策 |
3.3 关于具体政策法规的研究 |
3.3.1 进口税收政策 |
3.3.2 出口税收政策 |
3.3.3 监管政策 |
3.3.4 外贸综合服务政策 |
3.3.5 各级试点政策 |
3.3.6 资金支持政策 |
3.3.7 其他政策 |
3.4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存在缺失问题的研究 |
3.4.1 关于统计问题的研究 |
3.4.2 关于各地各部门协同和监管标准不统一问题的研究 |
3.4.3 关于企业税收征管问题的研究 |
3.5 关于国外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研究 |
3.5.1 关于国际规则研究 |
3.5.2 关于欧美监管体系的研究 |
3.5.3 关于各国规则制度的研究 |
3.5.4 关于国际环境影响 |
3.6 本章结论 |
第4章 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和样本研究 |
4.1 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 |
4.1.1 跨境电商政策的传导机理 |
4.1.2 影响机理的要素分析 |
4.2 样本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
4.2.1 开展政策样本研究的意义 |
4.2.2 开展政策样本研究的目标 |
4.2.3 研究方法:范围选取和方法设计 |
4.3 跨境电商政策影响的样本分析 |
4.3.1 政策样本分析 |
4.3.2 关于政策“内容-功能”研究 |
4.4 本章结论 |
第5章 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
5.1 研究设计 |
5.1.1 关于问卷调查的动因和目的 |
5.1.2 调查问卷的总体设计 |
5.1.3 调查问卷的设计过程 |
5.1.4 调查问卷的具体内容 |
5.2 问卷研究过程 |
5.2.1 问卷的发放和搜集 |
5.2.2 问卷的处理 |
5.3 问卷研究分析和结果 |
5.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5.3.2 被调查跨境电商企业的政策诉求 |
5.3.3 企业创新模式的跨境电商政策选择 |
5.3.4 跨境电商政策制定和调整与企业创新的关系 |
5.4 结论与建议 |
5.4.1 结论 |
5.4.2 建议 |
5.5 研究的不足 |
第6章 跨境电商试点对城市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 |
6.1 实证研究对象的选取和说明 |
6.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6.1.2 面板数据的选取 |
6.2 关于设立综合试验区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现有研究 |
6.3 关于综合试验区发展现状研究 |
6.3.1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交易规模情况 |
6.3.2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B2B和B2C模式发展情况 |
6.3.3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发展情况研究 |
6.4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的模型设计 |
6.4.1 基本理论 |
6.4.2 研究框架设计 |
6.4.3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耦合模型 |
6.4.4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协调模型 |
6.5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实证分析 |
6.5.1 系统序参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
6.5.2 试点城市层面耦合协调结果分析 |
6.6 结论与建议 |
6.6.1 结论 |
6.6.2 建议 |
6.7 研究的不足 |
第7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的结论 |
7.1.2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作用和影响机理的结论 |
7.1.3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结论 |
7.1.4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的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关于完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建议 |
7.2.2 关于地方跨境电商持续发展的建议 |
7.2.3 关于政府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 |
7.3 不足与展望 |
7.3.1 创新点 |
7.3.2 不足 |
7.3.3 未来研究展望 |
附录A 国务院及相关部门部分重点跨境电商政策 |
附录B 支持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政策 |
附录C 跨境电商政策与企业创新发展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影响研究 ——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基本概念界定 |
1.2.1 贸易便利化 |
1.2.2 出口的国内增加值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贸易便利化对贸易流量的影响研究 |
1.3.2 关于贸易便利化对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的影响研究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不足 |
1.5.1 本文的创新点 |
1.5.2 本文的不足 |
2 贸易便利化影响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的理论基础及机制 |
2.1 相关理论 |
2.1.1 全球价值链理论 |
2.1.2 交易成本理论 |
2.1.3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2.2 贸易便利化影响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的理论模型 |
2.2.1 基于C—D生产函数的KT模型 |
2.2.2 基于里昂惕夫生产函数的Long模型 |
2.3 贸易便利化影响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的机制 |
2.3.1 成本加成 |
2.3.2 中间品相对价格 |
2.3.3 中间品外包 |
3 贸易便利化与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的现状分析 |
3.1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便利化现状 |
3.1.1 贸易便利化总体水平 |
3.1.2 贸易便利化具体水平 |
3.1.3 贸易便利化存在的问题 |
3.2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现状 |
3.2.1 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的测算方法 |
3.2.2 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国内增加值总量分析 |
3.2.3 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国别分析 |
3.2.4 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分行业分析 |
4 贸易便利化影响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的实证分析 |
4.1 贸易便利化体系的构建与测算 |
4.1.1 贸易便利化衡量指标的选取 |
4.1.2 数据来源 |
4.1.3 数据的处理与指标权重的确定 |
4.1.4 贸易便利化水平测算及分析 |
4.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4.2.1 模型构建 |
4.2.2 变量说明和数据来源 |
4.2.3 变量描述性统计 |
4.3 基于系统GMM的检验与估计 |
4.3.1 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 |
4.3.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4.3.3 稳健性检验 |
5 政策建议 |
5.1 推动口岸管理现代化,提高海关通关效率 |
5.2 加强政府监督与管理,优化规制环境建设 |
5.3 加大援助与投资力度,提升基础设施水平 |
5.4 完善交流与合作机制,推动金融电商发展 |
5.5 提升技术创新水平,优化制造业出口布局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制造业细分行业按要素禀赋分类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8)新疆出口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电子商务 |
2.1.2 跨境电子商务 |
2.1.3 出口跨境电子商务 |
2.2 跨境电子商务相关理论 |
2.2.1 长尾理论 |
2.2.2 竞争优势理论 |
2.2.3 交易成本理论 |
2.2.4 技术创新理论 |
2.2.5 要素禀赋理论 |
第三章 新疆出口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新疆出口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
3.1.1 新疆出口跨境电子商务贸易规模及疆内各地发展规模对比 |
3.1.2 新疆出口跨境电子商务商品结构 |
3.1.3 新疆出口跨境电子商务国家分布 |
3.1.4 新疆出口跨境电子商务渠道 |
3.1.5 新疆出口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方式 |
3.2 新疆出口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新疆跨境电子商务应用率低,企业的国际网络营销能力不足 |
3.2.2 出口商品核心竞争力不足 |
3.2.3 出口国家范围小 |
3.2.4 出口渠道狭窄 |
3.2.5 出口跨境物流、仓储设施建设滞后 |
3.2.6 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备 |
3.2.7 市场监管不到位 |
3.2.8 跨境电子支付不规范 |
第四章 新疆出口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分析 |
4.1 新疆出口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PEST宏观环境分析 |
4.1.1 P-政治环境分析 |
4.1.2 E-经济环境分析 |
4.1.3 S-社会环境分析 |
4.1.4 T-技术环境分析 |
4.2 新疆出口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SWOT分析 |
4.2.1 S-优势分析 |
4.2.2 W-劣势分析 |
4.2.3 O-机会分析 |
4.2.4 T-威胁分析 |
4.3 SWOT-AHP分析 |
4.3.1 标度确定及构造判断矩阵 |
4.3.2 特征根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
4.3.3 层次排序 |
第五章 新疆出口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评价方法选取及指标体系构建 |
5.1 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
5.1.1 指标体系评价方法选取 |
5.1.2 灰色关联模型原理 |
5.1.3 灰色关联模型结构 |
5.2 新疆出口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
5.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5.2.2 影响因素分析和定义 |
5.2.3 构建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
第六章 新疆出口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问卷调研数据 |
6.1 问卷设计 |
6.2 数据收集和样本分析 |
6.2.1 数据收集 |
6.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6.3 样本信度、效度分析 |
6.3.1 信度检验 |
6.3.2 效度检验 |
6.4 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 |
第七章 促进新疆出口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政府层面 |
7.1.1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
7.1.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7.1.3 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
7.2 企业层面 |
7.2.1 提升企业网络营销能力 |
7.2.2 培养、引进复合型跨境电子商务人才 |
7.2.3 注重品牌建设和服务优化 |
7.3 社会层面 |
7.3.1 健全新疆出口跨境电子商务市场监管和技术支持 |
7.3.2 充分发挥跨境电子商务的就业带动效应 |
第八章 结论、展望与不足 |
8.1 结论 |
8.2 展望 |
8.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9)跨境电子商务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选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
1.4 跨境电子商务的概念界定 |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经典贸易理论关于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的解释 |
2.1.1 比较优势理论关于跨境电商的解释 |
2.1.2 规模经济理论关于跨境电商的解释 |
2.1.3 其他相关经济理论关于跨境电商的解释 |
2.2 关于跨境电商影响进出口贸易机制的研究综述 |
2.2.1 跨境电商的发展降低了国际贸易交易成本 |
2.2.2 跨境电商的发展缩短了国家间的地理距离和文化距离 |
2.3 关于跨境电商影响进出口贸易的实证研究综述 |
2.3.1 关于跨境电商对于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
2.3.2 关于跨境电商对于城市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
2.3.3 关于跨境电商对于微观企业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跨境电商影响进出口贸易的理论基础与机制分析 |
3.1 跨境电商影响进出口贸易的理论基础 |
3.1.1 基于传统贸易理论分析跨境电商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
3.1.2 基于新贸易理论分析跨境电商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
3.1.3 基于新-新贸易理论分析跨境电商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
3.2 跨境电商影响进出口贸易的机制分析 |
3.2.1 跨境电商拓展进出口贸易的深度和广度 |
3.2.2 跨境电商改变进出口贸易的格局 |
3.2.3 跨境电商提升进出口贸易效率 |
3.3 跨境电商对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 |
3.3.1 跨境电商扩大服务贸易规模和效益 |
3.3.2 跨境电商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削弱服务贸易壁垒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跨境电商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
4.1 全球电子商务及跨境电商发展特点 |
4.1.1 全球电子商务及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持续快速增长 |
4.1.2 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的发展与信息技术进步密切相关 |
4.2 主要国家的跨境电商发展特点 |
4.2.1 美国电子商务市场较为成熟,集聚了跨境电商龙头企业 |
4.2.2 欧洲跨境电商市场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 |
4.2.3 日本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发展前景广阔 |
4.2.4 俄罗斯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发展逐步加快 |
4.2.5 东南亚国家跨境电商发展潜力较大 |
4.3 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快速上升,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
4.3.1 我国电子商务呈现爆发式增长 |
4.3.2 我国跨境电商近年来集中发展 |
4.4 我国跨境电商发展的主要特点 |
4.4.1 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增速远高于传统进出口贸易 |
4.4.2 跨境电商出口为主,进口增速更快 |
4.4.3 跨境电商B2B模式为主,B2C占比不断提高 |
4.4.4 我国跨境电商主要贸易伙伴的新特征 |
4.4.5 我国跨境电商主要贸易品类的新特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跨境电商影响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实证分析 |
5.1 电子商务对于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
5.1.1 相关文献梳理 |
5.1.2 模型构建 |
5.1.3 实证分析 |
5.2 跨境电商对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
5.2.1 模型构建 |
5.2.2 样本选择与数据说明 |
5.2.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
5.2.4 稳健型检验 |
5.3 跨境电商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机制 |
5.3.1 理论分析 |
5.3.2 模型和数据 |
5.3.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
5.3.4 稳健型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跨境电商对中国城市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
6.1 我国实施跨境电商政策措施概况 |
6.1.1 “4.8新政”前的政策以支持激励为主 |
6.1.2 “4.8新政”后政策以规范监管为主 |
6.2 跨境电商政策对我国有关试点城市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
6.2.1 基本统计描述与平行性检验 |
6.2.2 计量方程与实证分析结果 |
6.2.3 稳健性检验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跨境电商对中国企业进出口绩效的影响 |
7.1 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企业应用跨境电商的障碍性因素 |
7.1.1 概述 |
7.1.2 发达国家企业发展跨境电商面临的障碍因素 |
7.1.3 新兴经济体企业发展跨境电商面临的障碍性因素 |
7.1.4 我国企业发展跨境电商面临的障碍性因素 |
7.2 我国外贸企业应用跨境电商现状 |
7.2.1 我国外贸企业应用跨境电商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应用前景看好 |
7.2.2 我国应用跨境电商的外贸企业多为中小民营企业 |
7.2.3 应用跨境电商的企业出口目标市场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 |
7.2.4 应用跨境电商的企业出口产品类型多元 |
7.2.5 以借助国内非自营平台为主 |
7.3 我国企业应用跨境电商的影响因素 |
7.3.1 企业的所有制形式 |
7.3.2 企业规模(职工人数) |
7.3.3 目标市场 |
7.4 跨境电商对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 |
7.4.1 理论模型分析 |
7.4.2 实证分析—跨境电商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2 主要政策建议 |
8.2.1 完善适应跨境电商发展需求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增长新动力 |
8.2.2 推进适应跨境电商发展规律的管理模式改革,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
8.2.3 推动形成适应跨境电商发展的国际贸易规则,构建电子商务国际框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跨境电商发展水平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以东盟国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跨境电商发展的相关研究 |
1.2.2 关于构建跨境电商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研究 |
1.2.3 关于跨境电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1.5 创新点和不足 |
1.5.1 论文的创新点 |
1.5.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我国出口贸易与跨境电商的发展现状分析 |
2.1 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状况 |
2.1.1 出口贸易规模分析 |
2.1.2 出口贸易结构分析 |
2.1.3 出口贸易方式分析 |
2.2 我国跨境电商发展情况 |
2.2.1 我国跨境电商发展的主要阶段 |
2.2.2 我国跨境电商交易总体情况 |
2.2.3 我国跨境电商的主要商业模式 |
2.2.4 我国跨境电商发展的主要趋势 |
第3章 跨境电商发展水平对出口贸易影响的机理分析 |
3.1 跨境电商发展水平对出口贸易影响的理论分析 |
3.1.1 贸易便利化理论 |
3.1.2 交易成本理论 |
3.1.3 贸易中介理论 |
3.1.4 贸易风险理论 |
3.1.5 理论传导机制 |
3.2 跨境电商发展水平对出口贸易的数理模型分析 |
第4章 跨境电商发展水平的测度与分析 |
4.1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
4.2 指标的选取 |
4.3 跨境电商发展水平的测算 |
4.3.1 指标数据来源 |
4.3.2 测算方法 |
4.3.3 数据标准化处理 |
4.3.4 KMO检验 |
4.3.5 总方差解释 |
4.3.6 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
4.3.7 跨境电商发展水平测算结果与分析 |
第5章 跨境电商发展水平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模型设定 |
5.2 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
5.3 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
5.3.1 基准模型回归结果 |
5.3.2 稳健性检验 |
5.4 跨境电商发展水平影响出口贸易的机制检验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加快通关 促进出口(论文参考文献)
- [1]进口国通关成本对中国产品出口三元边际的影响[D]. 徐珊.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河南省通关便利化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D]. 田萌. 河北经贸大学, 2021(02)
- [3]大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研究[D]. 许虎林. 吉林大学, 2020(03)
- [4]中国贸易便利化的进展及推动建议 ——基于推点国贸电子综合服务平台的案例研究[D]. 刘金洋. 暨南大学, 2020(04)
- [5]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研究[D]. 马蓓. 新疆大学, 2020(06)
- [6]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国内视角[D]. 周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7]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影响研究 ——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例[D]. 刘莹.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8]新疆出口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影响因素研究[D]. 王小月.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9]跨境电子商务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D]. 朱贤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10]跨境电商发展水平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以东盟国家为例[D]. 王忠顺.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