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化、国际化、全球化——高等教育机构将走向何方?

欧洲化、国际化、全球化——高等教育机构将走向何方?

一、欧洲化 国际化 全球化——高等学校何处去?(论文文献综述)

张应强[1](2021)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的重新审视》文中指出被奉为经典的由简·奈特提出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定义存在着重大方法论缺陷。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支配下,由具有明确目的性的国际化行动而产生的一种世界性高等教育现象。迄今以来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是一种基于地理疆域思维和国家竞争的国家主义理念,严重威胁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全球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必须确立基于全球化时空思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世界主义理念。

李敏,郝人缘,韩双淼[2](2021)在《国际比较视阈下的研究型大学国际化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在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势不可挡,中外知名高校纷纷选择制定国际化战略以助推学校国际化建设。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国际化经历了初步探索、规模扩张和提质增效三个发展阶段。中国高校对国际化的认识也实现了从派遣学生交流到开展合作办学再到制定战略规划以谋求战略性、整体性发展的转变和深化。借鉴中外知名高校经验,我国高校在制定国际化战略时需做到国家责任与全球使命有机统一、自我提升与贡献世界有机结合、职能强化与平台搭建有机兼顾、制度建设与智力支持有机联结。

马嵘[3](2019)在《全面国际化背景下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研究》文中指出在全面国际化发展的背景下,美国研究型大学正在形成一股“全球模式”。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作为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先锋力量,是提升美国国家综合实力、国家竞争力和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研究型大学学术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实现途径,也是高校提升办学质量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选择。本研究力图从高等教育全面国际化发展和高等教育国际化治理的双重视角对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国际事务治理进行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深刻掌握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的组织机构设置、治理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机制。全面国际化发展为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国际事务治理提供了有力组织策略依据。美国研究型大学从全校的层面系统地思考国际化发展,体现出了系统地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有序地、明确地参与国际化活动的特征。从国际事务治理机构的层面来说,建立了校级层面的“国际化建议委员会”,以及“事务型”、“学术型”、“服务型”和“综合型”四种类型的国际事务组织机构协同实施并促进学校的全面国际化发展。国际事务治理结构的核心在于通过制度设计实现国际事务分权共治与集权统一之间的协调。美国教育委员会(ACE)提出的“CIGE全面国际化模式”重点关注国际化战略、课程、教师、学生、研究合作和伙伴关系,这是美国高校全面国际化发展的要素与主要内容。本研究中国际事务治理内容主要围绕高校的学术发展展开,服务人才培养和教学研究。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国际事务治理的主要内容体现出三个特点:全球学术体验与社会实践的融合;大学服务的国际化;多部门协同完成学校国际化事务。为实现并保障全面国际化发展,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建立了一套稳定的、行之有效并且与学校发展相契合的科学规范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国际化管理机构的设置,完善国际事务领导机制,为国际事务治理提供稳定的组织保障;形成强有力的国际事务动力机制、多元参与的共同治理机制和有效的国际事务资源保障机制,从战略规划的制定到国际化的实施都为研究型大学发展提供有力的导向、规范、支持和激励作用。本研究对美国12所研究型大学的国际事务治理的组织机构、主要内容与基本机制进行了分析,重点剖析了杜克大学和密西根大学的国际事务治理的组织机构和治理内容。研究发现,两所研究型大学在全面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国际事务治理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差异。两所大学的国际事务治理机构都随着学校国际化发展不断变革,在学校内形成了多部门共同治理的良好模式。在国际事务治理的内容上都十分注重培养国际化人才、跨学科科学研究和提供全方位的国际化服务,但是两所学校的国际事务治理结构各具特点与优势,并且形成了十分契合各自学校治理模式和国际化发展的治理体系。在全面国际化背景下,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国际事务治理的研究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国际事务治理呈现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模式;领导力、教师参与、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利于促进高校全面国际化的发展;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的组织机构基本上形成了扁平化的“矩阵型结构”,有效地保证了高校全面国际化各项举措的开展与落实。在全面国际化实践过程中,深入贯彻“服务为本”的治理理念,一方面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另一方面实现国际化的精细化管理和全面化管理。结合美国高校的实践经验,为实现我国高校的“双一流”建设目标,就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契合我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的组织结构,坚持“服务为本”,构建全面国际化的领导团队,形成共同参与、多元共治的治理主体。

黄哲[4](2018)在《N校教育学硕士生校际交流的管理问题研究 ——基于学生消费者的视角》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完成了由规模扩张阶段到更加注重质量和内涵发展阶段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硕士生教育也面临着从“大国”向“强国”转变的挑战。无论是出于高等教育整体还是硕士生教育局部的需要,质量提升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当前高校教育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办学内涵的挖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在诸多策略的探讨中,大力开展硕士生校际交流,成为一种值得期待的选择。本文从高校开展硕士生校际交流的背景出发,分析了现阶段硕士生校际交流的内涵、形式和主要特点,并结合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教育服务理论、学生消费者理论中的相关内容,对硕士生校际交流进行了理论探究。通过网络调查,可以发现N校硕士生校际交流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趋势。但是,立足于本研究35人次的访谈和61份有效问卷的调查,可以发现当前硕士生校际交流仍存在一些问题。在“氛围营造—项目推广—报名资格审核—选拔并确定人选—办理各种手续—行前教育—校外学习—学分认定—总结反馈”等环节,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所提供的公费生名额有限(62.3%)、经费支持力度不够(60.66%)、项目宣传不足(54.1%)、对交流生缺乏指导(44.26%)等。调査访谈反映出N校教育学硕士生校际交流在具体事务管理、为学生提供服务、交流项目的拓展等方面存在不足。管理类问题表现在校际交流管理制度待健全、管理规范待完善,以及交流生成绩认定存在障碍、评奖评优受影响。服务类问题表现为项目宣传不足、必要的行前教育欠缺、交流的延伸性服务待拓展、交流成效待检验等。此外项目拓展类问题也值得关注,即校际交流的经费支持力度待提高、校际交流的机会和选项待拓展。若从学生消费者视角来分析,以上种种问题折射出的是学生消费者的地位确立、权益保障、消费风险的规避等问题。基于“学生消费者”的视角,我们可以探讨N校教育学硕士生校际交流整体发展的改进策略。在宏观层面,要构建多部门协同战略体系、贯彻“以学生为本”的高等教育服务理念、加大经费投入和项目可选择性、优化和规范工作流程并健全规章制度。在微观层面,应加大宣传力度、以主动服务代替被动管理、对项目的交流生实行有区别的管理、完善项目实施全程的配套服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校际交流消费等。只有做好相关的的管理与服务工作,才能促进校际交流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国家“扩大教育开放,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政策目标。

朱耀顺[5](2016)在《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提升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是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提高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举措。参照2016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无论是出国留学服务体系的完善,来华留学质量的提高,涉外办学效益的提升,双边多边教育合作广度和深度的拓展,还是参与国际教育机制制定能力的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工作仍然是任重道远。这为本研究提出了问题。在“一带一路”战略推进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日益密切。相对来说,中国与东盟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特别是合作机制构建,已经严重滞后于经济合作及其机制的构建,已经无法满足中国和东盟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这正是本文研究的背景。论文的第一章,从国际关系主流理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和全球治理理论的视野对国际机制理论进行了简洁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形成的条件和动因;尝试性地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视角,分析了高等教育际合作机制的构成要素、特征、功能、主要内容及发展趋势,也界定了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的概念。文章认为,在权力、制度、认知等多种理念的复合影响下,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得以成型并呈现出多种特征,具备丰富内容和多种功能,其构成要素也应包括权力、制度和认知等要素,而不是权力或其它单一的因素能决定的。本章还分析了作为单一国家的美国“由内向外”的国际合作机制及运行成效,以及作为区域性组织的欧盟在构建成员国之间和与区域外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方面的经验,以期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的构建提取其有效成分。论文第二章的研究表明,虽然中国与东盟在高等教育合作的规模、形式、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语言体系不一致、学历教育缺乏吸引力和合作不够深入等等问题。而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合作机制的不健全或缺失是主要原因之一。现存于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诸多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如中国—东盟地区论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0+1”对话等),为构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提供了良好的机制背景。中国—东盟教育周、中国—东盟教育培训联盟、红河流域大学校长论坛等具有国际机制特征的安排,即诞生于这一背景之下。在上述诸多机制的推动之下,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取得重大进展,这充分说明国际机制在推动国际合作中的重要性。然而,除不具影响力的高校之间的协议或备忘录之外,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机制性安排仍然不系统、不健全、不丰富、甚至不具有专门针对高等教育的整体机制性安排等问题。无论在合作实践还是在合作机制本身的建设中,这些情况不但反映在国家层面上,也反映在与东盟高等教育合作最活跃的省份云南和贵州的地方层面上。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的建设,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以上是论文第三章的主要内容。论文的第四章是本文对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构建的初步尝试,这也是本文的点睛之笔。本章在分析构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的必要性和意义、积极的和消积的影响因素、中国和东盟双方的各自预期和共同预期的基础上,在第一章设定的具初步理论性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的指导下,结合欧美建立国际合作机制的有益经验,针对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中的问题和合作的机制性安排方面的问题,初步提出了构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的总体规划、定位、原则、规范、内容及形式的设想以及完善“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等现行机制性安排的思考;同时提出构建合作机制的支撑条件,包括创新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管理、“由内向外”制定激励政策、设立中国—东盟高等教育机构、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专项基金和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等政策建议。在总体回顾文章概要及总结研究发现之后,本文的结论部分对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和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机制的建设做了简略的展望。

郝晓玲[6](2016)在《工科本科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研究 ——以研究型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无论是跨国企业的扩张,还是民族企业的国际化,都渴望优秀国际工程人才的加盟。我国工科本科专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构建工科本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将有力地满足全球化时代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本论文运用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分析了工科本科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中国际人力资源的利用方式,研究大学如何基于国际人力资源来选择专业教育活动,从而形成高效、灵活且具有本校特色的工科本科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首先,研究了工科本科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研究型大学工科学院和工科本科专业学生的选择情况。构建工科本科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既要符合学校的战略发展需求,同时也要符合学生的国际发展需求。工科学院是培养模式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工科本科专业学生是需求者和接受者。本论文在分析基于国际人力资源的工科本科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调查了工科学院的选择倾向和工科本科专业学生的选择意愿。研究发现,研究型大学工科学院和工科本科专业学生对基于国际人力资源的工科本科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在认识上存在显着差异。相比而言,研究型大学工科学院的选择倾向更加积极,在不同发展区域亦是如此。并且研究型大学工科学院的选择倾向在不同发展区域之间存在显着差异,而工科本科专业学生的选择意愿却没有差异。由此,本论文得出的结论是,对基于国际人力资源的工科本科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型大学工科学院和工科本科专业学生在价值认知上不一致。其次,研究了研究型大学工科学院在工科本科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上的选择路径,本论文从国际化战略、教育成本、信息技术、社会市场、学生发展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国际化战略与人才培养工作存在脱节现象,尤其是生源国际化、国际教育联盟;在教育成本上,技术虚拟方式的优势凸现,尤其体现在学生所要支付的教育成本上;信息技术水平的发展,激励了研究型大学工科学院推动工科本科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电子化、网络化和虚拟化;专业团队已然成为研究型大学工科学院在社会市场因素中的首选;研究型大学工科学院虽然重视学生发展,但分析不够深入。第三,研究了社会背景在工科本科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选择中的影响,以及教育行为在其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社会背景和教育行为对工科本科专业学生基于国际人力资源的工科本科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从有助于研究型大学工科学院深入分析学生的发展需求。研究发现,无论是难以改变的社会背景,还是大学实施的教育行为,都对工科本科专业学生的选择意愿产生了显着影响。由此,本论文得出结论,国际化战略与人才培养工作的脱节,导致工科本科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不被工科本科专业学生所认知,虽然不同社会背景的学生的选择意愿会有差异,但通过教育行为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最后,形成了工科本科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机制。这个机制参照了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提出的价值和独特理论框架,并结合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的特点,目的在于提高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大学的组织竞争优势。通过教育行为,研究型大学将国际化战略转化为学生的国际发展需求,并考虑社会背景不同带来的差异问题,进而实现学生的价值感知和研究型大学工科学院的价值判断相一致,在明晰大学的核心职能和本校专业教育特色的基础上确定国际人力资源的利用方式,并要积极适应信息技术的新变革,兼顾成本和效益,如此选择出不同的专业教育活动进行组合和衔接,构建工科本科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这个选择机制,同样适用于工科本科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实施环节中,国际人力资源利用方式的选择。

高鹏[7](2015)在《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等教育对于一个国家有着深远的意义,而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又起着关键的作用。美国作为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其国际化历程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本文以历史的纵向发展为线索,分析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沿革,力图梳理出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脉络与阶段性特征,以期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论文的结构如下: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论述了论文的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分为五章:第一章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界定与分析。主要是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本质、内涵、特征、判定标准以及内外部因素。第二章是学习欧洲——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奠基期(从殖民地时期到19世纪末)。这一阶段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突出特征是向欧洲学习,在欧洲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既有前期对英国教育模式的模仿,也有后期多样化的借鉴。在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奠基期,个人因素发挥了主导性的作用,推动着美国高等教育的发生和发展。第三章是走向世界——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转型期(从20世纪初到二战末期)。20世纪前半叶的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转型期,这一转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动主体从个人转变为社会组织,众多的基金会、非政府组织成为美国高等国际化的主导力量,推动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第二个转型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从教育的构建完善向政治性应用转化,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越来越具有政治涵义,其应用超越单纯的教育范畴,具有更大范围的价值。第四章是战略工具——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发展期(二战结束后至20世纪末)。在这一阶段,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表现出明显的政府主导特征,政府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推手,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成为政府的战略工具,成为美国输出意识形态、推动苏东地区和平演变的助推器。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深受国家战略与政府主导性的影响。第五章是继往开来——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竞争发展期(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行了调整与完善。“9·11”事件给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随着安全局势的好转以及西欧、日本等地区和国家对美国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美国实施了全面化战略,使得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恢复并发展。同时高等教育国际化也与公共外交更为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美国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输出,扩大美国影响力的工具。第三部分是结语。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从发展方向上来看,可以分为输出期与输入期两个阶段。历经奠基期、转型期、战略发展期、竞争发展期,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自发到自觉,有力地推动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美国国家实力的提升。在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历程中,政府、社会、个人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中国的高等教育也需要积极地实施国际化战略,推进国际化进程。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验与教训可以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参考和借鉴,助力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更快更好地发展。

李刚[8](2015)在《HX教育集团国际合作与交流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和主要趋势,是经济全球化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如何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现象和战略研究,如何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以及选择合适的战略,在当前显得愈来愈重要了,本论文的研究对于高校国际化工作的战略选择和指导有着现实意义。针对我国高校当前国际交流的现状及对策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探讨,将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分为几部分分别进行研究,包括:应用于本文的相关理论基础、HX教育集团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发展、HX教育集团国际交流战略环境分析、HX教育集团国际合作与交流战略选择、HX教育集团国际合作与交流战略实施与具体对策等五部分,最后针对HX教育集团所遇到的问题,通过科学理论和实践方法对应该采取的战略措施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对战略实施的保障性措施进行分析。

张蓉[9](2014)在《“二战”后国际学校发展历程及当前面临主要问题分析》文中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全球经济贸易往来的增多,跨国界的人口流动日益活跃,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愈加明显。国际学校在世界各地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二战”后国际学校的发展态势及其特征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概述,并对国际学校系统各要素的现状与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希望通过本文的系统梳理,能够为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某些基础参考。本文的绪论部分,阐明研究的缘起和意义,对本领域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概括,并对本文时代划分的依据做简要说明。第一部分,对国际学校和国际教育进行概念界定,并对国际学校予以分类,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第二部分,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分析国际学校基于国际理解教育、跨文化教育和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对“二战”前国际学校的兴起与发展的萌芽阶段进行梳理。第四、五、六部分,将国际学校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对象,分析“二战”后至今国际学校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及其各阶段呈现的鲜明特征,并重点研究其中发展较为活跃的内部要素。即“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意识形态导向下国际学校的崛起;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市场机制驱动下国际学校的繁荣;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学校的新发展。第七部分,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国际学校系统内部各要素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第八部分,以历史的视角、全局的高度以及发展的眼光,对国际学校发展的理念以及发展的脉络进行概括,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展望。

廖忠[10](2013)在《加拿大研究型大学国际化研究》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全球化呈现加速的发展趋势,国家进入全球化的竞争,不论是经济的竞争,还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竞争。全球化的现实环境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世界各国要在这种新一轮的合作和竞争中取得优势和先机,就需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较强国际意识、了解国际文化、制度、规则、语言和惯例,并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的综合型国际化人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流。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依赖于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国际化的高等教育,只有高等教育国际化才能培养出专门的国际型人才。世界扁平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级化、教育国际化和文化多元化促进社会朝着全球一体化衍进,也深刻地影响着置身于世界舞台的加拿大研究型大学。加拿大联邦政府没有全国性的教育管理部门,开放的政治制度和教育政策为加拿大研究型大学实现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加拿大参与全球经济的能力和水平使加拿大政府意识到了教育和科技对个人和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对研究型大学提出了开展国际性教学和科研,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要求;多元文化教育是加拿大研究型大学国际化的客观条件,为加拿大研究型的大学的国际化奠定了良好的理念基础。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给研究型大学国际化发展灌输了国际化的教育理念,要求研究型大学从全球化的视角认识国际化发展的问题,以适应世界潮流,实现教育国际化目标。在全球环境下,国际化是加拿大研究型大学参与世界竞争的必然趋势,加拿大研究型大学重视国际化发展的责任,制定了各自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从研究生教育、师资培养、科学研究等多方面积极发展国际关系,成立专门的国际化职能部门,提升研究型大学在全球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围绕宏观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加拿大研究型大学在统筹学校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制定了具体的国际化政策,在学术项目、教学科研、师生和职能部门参与、国际形象等全方位多领域付诸实践,通过制定全面的国际化战略、课程国际化、教师国际化、国际学生招募、教师和学生的国际流动性、联合办学和建立以国际科研为核心的国际合作伙伴关系等方式实现研究型大学的全面国际化。加拿大研究型大学国际化的内涵和维度丰富,形式也非常多元,而且不同的大学往往还有不同的国际化特色。本研究选择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西安大略大学、阿尔伯塔大学和滑铁卢大学这四所国际化程度非常高,而且与中国有良好合作的加拿大着名研究型大学作为研究样本。加拿大研究型大学拥有成熟的国际化信息系统,实行教师聘用和考核制度的国际化指标,学生和教师参与国际化程度高,注重国际间研究成果的转化,实行文化共融的开放态度,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并参与国际化工作。加拿大研究型大学在国际化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积累的丰富经验得到人们广泛的认可,但是在此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加拿大研究型大学在与中国等非西方国家进行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对文化差异的跨文化敏感度低;课程的国际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用于国际化发展活动经费的短缺一直也是阻碍大部分研究型大学国际化的因素之一。我国研究型大学在全球环境中不断走向国际化,但较之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还存在差距,尤其是存在课程国际化程度不够,国际学习资源少;双语教学或者全外文教学能力较弱;教学形式国际化程度不够;师生参与国际化活动机会少;部分国际交流注重形式,层次不高等问题。加拿大研究型大学国际化的许多方面值得我国研究型大学借鉴,在国际化建设中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将国际化纳入评估体系:确定国际化重点方向,不盲目投入资源;加强国际化能力建设;加强课程的国际化;加强教师的国际化;加强科研的国际合作;加强留学生与本土学生的融合;加强国际化校园网站的建设;重视学生和教师的国际流动,最终实现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国际化。

二、欧洲化 国际化 全球化——高等学校何处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欧洲化 国际化 全球化——高等学校何处去?(论文提纲范文)

(1)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的重新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其理念
    1. 什么是高等教育国际化
    2. 什么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
    3. 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
二、基于地理疆域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及其后果
    1. 基于地理疆域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
    2. 基于地理疆域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后果
三、确立基于全球化时空思维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新理念
    1. 什么是全球化时空思维
    2. 走向世界主义:高等教育国际化新理念

(2)国际比较视阈下的研究型大学国际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缘起
二、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阶段
    (一)初步探索阶段(1978-1991年)
    (二)规模扩张阶段(1992-2012年)
    (三)提质增效阶段(2013年-)
三、国内外研究型大学国际化战略分析
    (一)战略愿景
    (二)战略目标
    (三)实施举措
    (四)保障措施
四、我国大学制定国际化战略的建议
    (一)战略规划流程
    (二)战略具体内容
        1. 战略愿景:国家责任与全球使命有机统一
        2. 战略目标:自我提升与贡献世界有机结合
        3. 实施举措:职能强化与平台搭建有机兼顾
        4. 保障措施:制度建设与智力支持有机联结

(3)全面国际化背景下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述评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述评
    三、主要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一) 美国研究型大学
        (二)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全面国际化
        (三) 国际事务与高校国际事务
        (四) 治理与治理结构
    四、研究方案
        (一) 研究范畴的限定
        (二)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美国研究型大学全面国际化与国际事务治理的背景
    第一节 美国高等教育全面国际化发展的转向
        一、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及全面国际化发展
        二、美国研究型大学全面国际化的组织策略与管理
        三、全面国际化发展激发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组织机构变革
    第二节 国际事务治理在美国研究型大学全面国际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担负美国研究型大学走向“全球化大学”的新使命
        二、发挥美国研究型大学全面国际化组织机构的服务职能
第二章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的组织机构设置
    第一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的组织结构
        一、大学战略规划为建立组织机构奠定制度基础
        二、高层次的国际化委员会引领高校全面国际化发展
        三、大学建立专门化的国际事务组织保障机构
    第二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的组织运行
        一、强有力的国际化领导统筹管理学校国际事务
        二、设立专门化的国际化管理机构保障国际化战略实施
        三、建立专业化专门化的国际事务管理团队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发展战略制定
        一、国际化是美国研究型大学战略规划的核心要素
        二、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战略的制定体现共同治理的理念
    第二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教育与教学事务
        一、学生的国际化是课程国际化的根本动因
        二、开拓全球教育项目,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
        三、全面贯彻以“服务为本”的国际化治理理念
        四、以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升学校的国际化声誉
    第三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学术发展与研究事务
        一、全面开展教师合作与交流,促进教师的国际化发展
        二、设立全球或区域研究中心,促进国际化学术研究参与
        三、制定国际化学术发展政策,提供国际化项目资助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亭务治理的基本机制
    第一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的动力机制
        一、全面国际化战略是学校国际事务治理的根本动力
        二、全面国际化发展制度激励是国际事务治理的内生动力机制
    第二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共同治理机制
        一、国际化战略制定过程中的共同治理机制
        二、国际化实践实施过程中多元共治的互动机制
        三、大学国际事务治理决策机制
    第三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资源保障机制
        一、大学全面国际化组织资源保障机制
        二、大学全面国际化发展资源配置保障机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案例研究
    第一节 杜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案例研究
        一、杜克大学全面国际化发展现状
        二、杜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体系
        三、杜克大学全面国际化发展国际事务治理的内容
        四、杜克大学“二维三级二元”共同治理结构
        五、杜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的特点
    第二节 密西根大学国际事务治理案例研究
        一、密西根大学国际化发展现状
        二、密西根大学国际事务治理体系
        三、密西根大学全面国际化发展共同治理的内容
        四、密西根大学国际中心的国际事务共同治理结构
        五、密西根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的特点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的特征与经验
        一、多元化国际事务治理主体实现全面国际化发展的多元共治
        二、全面国际化影响因素良性互动促成高校主动推进国际化发展
        三、以扁平化的“矩阵型结构”保障国际事务治理的有效性
        四、“服务为本”的治理理念贯穿研究型大学多元化国际事务治理
    第二节 我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的现实路径选择
        一、构建国际事务治理组织结构,提升我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内涵发展
        二、创建全面国际化的领导团队,形成共同参与、多元共治的治理主体
        三、坚持“服务为本”,建立高校国际事务治理多元协调互动机制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设想
        一、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三、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 美国国际教育协会授予的全面国际化获奖院校名单(2003-2018年)
附录2: 2018年U.S. News全美排名前100位大学
附录3: 卡内基分类Ⅰ类博士/研究型大学名单
附录4: 12所美国研究型大学世界四大大学排行榜中的排名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N校教育学硕士生校际交流的管理问题研究 ——基于学生消费者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四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硕士生校际交流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硕士生校际交流的发展背景
        一、硕士生校际交流反映了时代特征
        二、硕士生校际交流受到了政策推动
        三、硕士生校际交流符合高校办学的需求
        四、校际交流契合硕士生教育的需要
    第二节 硕士生校际交流的内涵、形式、特点
        一、硕士生校际交流的内涵
        二、硕士生校际交流的形式
        三、硕士生校际交流的特点
    第三节 硕士生校际交流的理论分析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
        二、教育服务理论
        三、学生消费者理论
第三章 N校教育学硕士生校际交流的现状
    第一节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一、访谈的设计与开展
        二、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开展
    第二节 N校教育学硕士生校际交流的发展趋势
        一、交流生“量”的逐渐扩充
        二、更加追求交流“质”的提升
第四章 N校教育学硕士生校际交流的管理问题分析
    第一节 硕士生校际交流中的事务管理类问题分析
        一、校际交流管理制度待健全
        二、校际交流管理规范待完善
        三、校际交流生成绩认定存在障碍
        四、校际交流生评奖评优受影响
    第二节 硕士生校际交流的服务支持类问题分析
        一、对校际交流宣传不足
        二、缺少必要的行前教育
        三、交流的延伸性服务待拓展
        四、交流成效待检验
    第三节 硕士生校际交流的项目拓展类问题分析
        一、校际交流的经费支持待提高
        二、校际交流的机会和选项待拓展
    第四节 基于学生消费者视角的分析
        一、学生消费者的地位确立
        二、学生消费者的权益保障
        三、学生消费者的风险规避
第五章 N校教育学硕士生校际交流的改进措施
    第一节 基于“学生消费者”视角来探讨对策
    第二节 宏观层面的改进
        一、构建多部门协同战略体系
        二、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服务理念
        三、加大经费投入拓展项目外延
        四、优化和规范工作流程并健全规章制度
    第三节 微观层面的完善
        一、加大对交流的宣传力度
        二、以主动服务代替被动管理
        三、对不同项目的交流生实行有区别的管理
        四、完善项目实施全程的配套服务
        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校际交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二) 意义
    二、主要研究内容
        (一) 国际关系视野下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的理论
        (二) 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现状及合作机制
        (三) 构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的思考和措施
    三、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境)外研究现状
    四、主要创新点
    五、研究方法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第一章 国际关系理论视野下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
    第一节 国际机制理论概述
        一、现实主义视野
        二、自由主义视野
        三、建构主义视野
        四、全球治理视野
    第二节 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探析
        一、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形成的条件与动因
        二、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的概念
        三、机制的特征与功能
        四、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的主要内容
        五、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欧美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的经验
        一、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的经验
        二、欧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的经验
    第四节 构建合作机制的理论框架
        一、中国—东盟高度教育合作机制的基本维度和基本问题
        二、构成要素及研究对象
        三、研究范围
第二章 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背景、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背景
        一、中国—东盟关系概况
        二、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概况
        三、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概况
    第二节 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现状
        一、规模不断扩大
        二、合作形式不断创新
        三、语言教学重视度不断凸显
        四、联合科研不断加强
        五、合作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快
    第三节 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中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够系统和有效
        二、教学质量的保障制度不完善
        三、教学合作管理不够完善
        四、其他背景性问题的影响
第三章 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机制背景及现状
    第一节 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机制背景
        一、中国与东盟地区论坛
        二、中国与东盟共同体
        三、东盟—中日韩合作机制
        四、中国—东盟博览会
        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六、中国—东盟国际合作机制的特征
    第二节 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的现状与问题
        一、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多边合作机制分析
        二、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双边合作机制分析
        三、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机制的问题
    第三节 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中的云南
        一、云南与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概况
        二、云南与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分析
        三、云南与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中的问题
第四章 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的构建
    第一节 构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构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机制的必要性
        二、构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机制的意义
    第二节 影响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构建的因素
        一、构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的积极因素
        二、构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的消极因素
    第三节 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构建的共同预期
        一、中国的合作预期
        二、东盟的合作预期
        三、双方的共同预期
    第四节 构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的思考
        一、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的总体规划和定位
        二、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三、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的完善
        四、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的形式与内容
    第五节 构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的措施
        一、成立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专门机构
        二、设立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委员会
        三、创新地方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管理机制
        四、签订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框架协议
        五、主动制定外向型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政策
        六、建立中国—东盟大学联盟组织
        七、规范留学中介管理和加强涉外培训
        八、设立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基金
        九、构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工科本科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研究 ——以研究型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问题
        1.2.1 国际人力资源的高效利用
        1.2.2 人才培养模式选择路径的多元化
        1.2.3 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学生选择背景因素
    1.3 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
        1.3.1 人才培养模式
        1.3.2 工科
        1.3.3 工科本科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的有关阐述
        1.3.4 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技术路线
        1.5.3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人才培养模式中国际人力资源利用方式
    2.1 国际人力资源利用方式
        2.1.1 人才虚拟
        2.1.2 职能虚拟
        2.1.3 技术虚拟
    2.2 培养途径和环境制约下的国际人力资源利用方式
        2.2.1 不同培养途径中国际人力资源利用方式
        2.2.2 不同培养环境中国际人力资源利用方式
    2.3 工科本科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选择情况
        2.3.1 研究型大学工科学院选择倾向
        2.3.2 研究型大学工科本科专业学生选择意愿
        2.3.3 不同发展区域研究型大学的差异比较
        2.3.4 研究型大学工科本科专业学生和工科学院的差异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工科本科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路径
    3.1 我国工科本科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选择路径的历史分析
        3.1.1 中国近代工科教育模式的选择路径
        3.1.2 建国初期工科本科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路径
        3.1.3 改革开放初期工科本科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路径
        3.1.4 我国工科本科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选择路径的新趋势
    3.2 选择路径的结构分析
        3.2.1 国际化战略
        3.2.2 教育成本
        3.2.3 社会市场
        3.2.4 信息技术
        3.2.5 学生发展
    3.3 选择路径的现状分析
        3.3.1 国际化战略选择路径现状分析
        3.3.2 教育成本选择路径现状分析
        3.3.3 社会市场选择路径现状分析
        3.3.4 信息技术选择路径现状分析
        3.3.5 学生发展选择路径现状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选择的社会背景分析
    4.1 社会背景的概述
        4.1.1 高中教育背景
        4.1.2 家庭教育背景
        4.1.3 个体特征背景
    4.2 社会背景的差异比较
        4.2.1 高中教育背景因素差异比较
        4.2.2 家庭教育背景因素差异比较
        4.2.3 个人特征背景因素差异比较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教育行为在人才培养模式选择中的作用分析
    5.1 教育行为的概述
        5.1.1 学习群体
        5.1.2 教育指导
    5.2 教育行为的作用
        5.2.1 学习群体的作用
        5.2.2 教育指导的作用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工科本科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机制
    6.1 工科本科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
        6.1.1 专业教育活动的价值分析
        6.1.2 专业教育活动的独特分析
    6.2 价值和独特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探讨
        6.2.1 价值感知反映学生的发展需求
        6.2.2 国际化战略转化为学生的发展需求
        6.2.3 社会背景影响学生的发展需求
        6.2.4 教育成本制约学院的选择倾向
        6.2.5 信息技术激励学院的选择倾向
    6.3 工科本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框架
        6.3.1 提高学生的价值感知
        6.3.2 明晰专业教育活动的独特程度
        6.3.3 采用适宜的国际人力资源利用方式
    6.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图表目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7)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研究资料来源的梳理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思路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界定与分析
    第一节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回溯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本质、内涵与特征
    第二节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力分析
        一、外部因素
        二、内部因素
    第三节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判定标准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标准的梳理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指标
第二章 学习欧洲——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奠基期(从殖民地时期到世纪末)
    第一节 沿袭与模仿——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英国导向
        一、英国高等教育的古典大学学院模式
        二、效仿英国——美国的殖民地学院
    第二节 吐故纳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德国导向
        一、德国的高等教育改革
        二、从英国模式到德国模式
    第三节 奠基期的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评析
        一、国际化的着力方向:教育体系的构建
        二、个人与社会——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推动因素
第三章 走向世界——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转型期(20世纪初至二战末期)
    第一节 社会的力量——社会组织主导下的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
        一、教育类社会组织与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
        二、基金会与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
    第二节 趋于政治性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庚款兴学
        一、庚款兴学的背景分析
        二、庚款兴学的实施与影响
    第三节 拯救流亡学者——高等教育国际化与人才的洲际转移
        一、欧洲流亡学者问题的纷争
        二、美国对欧洲流亡学者的救助
    第四节 转型期的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评析
        一、社会组织与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治性应用
第四章 战略工具——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发展期(二战结束后至20世纪末)
    第一节 全面出击——冷战初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快速发展
        一、美国政府对高等教育国际化主导性的加强
        二、美国政府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控制的再次强化
    第二节 停滞与徘徊——缓和期的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
        一、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相对停滞
        二、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徘徊
    第三节 恢复与发展——冷战后期至20世纪末的高等教育国际化
        一、冷战末期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恢复发展
        二、冷战后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继续推进
    第四节 战略发展期的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评析
        一、软实力与高等教育国际化
        二、国家的意志——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府主导性
第五章 继往开来——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竞争发展期(2001年至今)
    第一节“9·11”后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调整
        一、“9·11”对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影响
        二、美国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调整
    第二节 走向全面化的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
        一、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外部竞争
        二、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全面化战略
    第三节 竞争发展期的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评析
        一、公共外交与高等教育国际化
        二、大学的选择——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高校主体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后记

(8)HX教育集团国际合作与交流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应用于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第二节 战略管理的理论综述
        一、战略管理及教育集团战略的内涵
        二、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
        三、战略管理的过程
        四、战略管理应用于教育领域
    第三节 战略研究工具研究
        一、内部、外部因素评价矩阵(IEF、EFE)
        二、AHP法(层次分析法)
        三、SWOT模型
        四、QSPM矩阵(QUANTITATIVE STRATEGIC PLANNING MATRIX)
    本章小结
第二章 HX教育集团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发展
    第一节 HX教育集团的概况
    第二节 HX教育集团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现状
        一、留学生展情况
        二、建立合作交流关系情况
        三、孔子学院情况
        四、学生交换情况
        五、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环境和设施国际化
        六、校园文化国际化
        七、人员交流情况
        八、其他方面情况
    第三节 HX教育集团遇到的问题
        一、学校自身办学理念及定位的制约
        二、国际交流工作参与者素质制约了国际化发展进程
        三、学校的办学条件、国际交流氛围及管理体制的制约
    第四节 HX教育集团所遇问题的原因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HX教育集团国际交流战略环境分析
    第一节 HX教育集团国际交流外部战略环境分析
        一、国际形势
        二、国内形势
        三、人才培养体系变化
        四、HX教育集团的外部因素分析矩阵(EFE)
    第二节 HX教育集团国际合作交流内部战略环境分析
        一、来华留学生情况分析
        二、HX集团的对外交流、出访
        三、HX教育集团外籍专家来源国籍情况
        四、HX教育集团的IFE内部因素评价矩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X教育集团国际合作与交流战略选择
    第一节 HX教育集团国际交流SWOT综合评价及备选发展战略
    第二节 HX教育集团国际交流备选发展战略的优选评价
    本章小结
第五章 HX教育集团国际合作与交流战略目标与实施的保障措施
    第一节 国际合作和交流发展战略的目标
        一、建立符合国际化发展规律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不断完善与之配套的体系建设
        三、加强专业合作和建设
        四、建立具有国际化功能的社会服务机构
        五、战略目标实施预期展望
    第二节 战略目标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专业建设,扩大特色专业影响力
        二、引进高级人才,增强教学及科研水平
        三、进行科学整合和资源优化
        四、巩固与国外友好机构之间的国际交流合作
        五、确立国际化办学理念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二战”后国际学校发展历程及当前面临主要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的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五、研究对象的地域及时代划分依据 第一章
    国际学校与国际教育的概念界定 第一节
    国际教育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国际学校的界定与分类 第三节
    国际学校与国际教育的关系 第二章
    国际学校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际理解教育理论 第二节
    跨文化教育理论 第三节
    质量管理理论 第三章
    “二战”前国际学校的探索与兴起 第一节
    19世纪国际主义教育理念的萌生 第二节
    国际教育的先行者——伦敦国际学院 第三节
    国际教育的新实践——日内瓦国际学校 第四节
    思考与分析 第四章
    意识形态导向下国际学校的崛起 第一节
    理念主导型国际学校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国际文凭组织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国际教育的新篇章:联合国国际学校和大西洋学院 第四节
    思考与分析 第五章
    市场机制驱动下国际学校的繁荣 第一节
    冷战后期国际关系对国际学校的影响 第二节
    国际学校的集团化发展态势 第三节
    国际文凭与证书的推广与盛行 第四节
    国际学校课程与时代特征的契合 第五节
    思考与分析 第六章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学校的新发展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学校发展的组织化形态 第二节
    国际学校组织的统领与服务职能 第三节
    国际学校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关系 第四节
    国际学校的全球化与产业化特征 第五节
    思考与分析 第七章
    国际学校发展过程中面临主要问题的分析 第一节
    学生与教师面临的挑战及学校支持体系 第二节
    管理者的角色与挑战 第三节
    课程教学的偏差与矫正 第四节
    学校与当地社区文化的融合 第八章
    国际学校发展的思考 第一节
    国际学校发展的矛盾范畴 第二节
    国际学校发展的脉络评析 第三节
    国际学校发展的趋势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加拿大研究型大学国际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二) 中国高水平大学建设需要国际化发展战略
        (三) 加拿大研究型大学国际化发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 研究型大学
        (二) 教学型大学
        (三) 高等教育国际化
        (四) 多元文化教育
    三、研究综述
        (一) 关于研究型大学的研究
        (二) 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
        (三) 关于加拿大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加拿大研究型大学的类型与特征
    一、加拿大研究型大学的分类
    二、加拿大研究型大学的职能
        (一) 培养国际化和创新型人才
        (二) 创造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
        (三) 引领社会先进文化
        (四) 服务社会
    三、加拿大研究型大学的主要特征
        (一) 注重科学研究,拥有一流的科研成果和科研竞争力
        (二) 注重队伍建设,拥有一流的师资和管理团队
        (三) 注重国际化,倡导国际化发展战略
第三章 加拿大研究型大学国际化的发展基础
    一、政治因素的影响
    二、经济因素的影响
    三、多元文化的影响
    四、教育国际化的影响
第四章 加拿大研究型大学国际化的发展现状
    一、加拿大研究型大学国际化的发展战略
    二、加拿大研究型大学国际化的政策措施
    三、加拿大研究型大学国际化的主要途径
        (一) 拓展国际学生教育
        (二) 增强教师的国际化
        (三) 建立以科研为核心的国际合作伙伴关系
        (四) 职能部门参与的国际化活动
第五章 加拿大研究型大学国际化的经验、问题与启示
    一、加拿大研究型大学国际化的主要经验
        (一) 成熟的国际化信息系统
        (二) 教师聘用和考核制度的国际化指标
        (三) 学生和教师参与国际化程度高
        (四) 注重科研国际化和科研成果商业化
        (五) 制定全面的国际化战略
        (六) 文化共融的开放态度
        (七) 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并参与,设立专人具体实施
    二、加拿大研究型大学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一) 跨文化敏感度(Cross Cultural Sensitivity)不够高
        (二) 课程国际化程度不高
        (三) 资金相对比较短缺
    三、加拿大研究性大学国际化发展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欧洲化 国际化 全球化——高等学校何处去?(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的重新审视[J]. 张应强. 教育发展研究, 2021(23)
  • [2]国际比较视阈下的研究型大学国际化战略研究[J]. 李敏,郝人缘,韩双淼. 浙江社会科学, 2021(04)
  • [3]全面国际化背景下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研究[D]. 马嵘.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4]N校教育学硕士生校际交流的管理问题研究 ——基于学生消费者的视角[D]. 黄哲.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5]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研究[D]. 朱耀顺. 云南大学, 2016(01)
  • [6]工科本科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研究 ——以研究型大学为例[D]. 郝晓玲.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6)
  • [7]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程研究[D]. 高鹏. 吉林大学, 2015(07)
  • [8]HX教育集团国际合作与交流发展战略研究[D]. 李刚. 黑龙江大学, 2015(08)
  • [9]“二战”后国际学校发展历程及当前面临主要问题分析[D]. 张蓉.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10]加拿大研究型大学国际化研究[D]. 廖忠. 西南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欧洲化、国际化、全球化——高等教育机构将走向何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