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废水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杨培[1](2018)在《包埋固定化好氧反硝化菌和新型生物反应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好氧反硝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废水脱氮技术因具有实现真正同步硝化反硝化,简化传统脱氮工艺流程等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菌种易流失且难以成为优势菌的缺陷。本文利用包埋固定化技术,对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来的好氧反硝化菌进行包埋处理,制备成包埋固定化微生物小球(IMB),考察其好氧反硝化性能,并探究工艺参数对IMB进行好氧反硝化反应的影响。此外,还设计了一种新型耦合式多级气升式内循环三相流化床反应器,用于IMB好氧反硝化反应,初步探究该反应器的可行性。从天津大港生物池的活性污泥样品中成功分离出两株具有高效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性能的菌株,分别记为AD-2和AD-5。经过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菌株AD-2是施氏假单胞菌,菌株AD-5是假单胞菌属MLB12。AD-2和AD-5具有优良的好氧反硝化和异养硝化性能。对硝酸盐氮的好氧生物降解率均达到95%以上,而亚硝氮的积累量分别为0.013 mg/L、0.0 mg/L。AD-2和AD-5对氨氮的降解率均在50%以上,亚硝氮的积累量接近于零,硝酸盐氮积累量也相对较低。好氧反硝化菌经包埋处理生成颗粒状IMB后,仍具有较好的对硝酸盐氮的反硝化性能。在相同的菌投加量下,IMB好氧反硝化性能明显弱于悬浮态菌,且还有部分亚硝氮积累。探究工艺参数对IMB进行好氧反硝化反应的影响,其适宜的工艺条件为:C/N为9、丁二酸钠或蔗糖作为碳源、初始硝酸盐氮浓度为300 mg/L、固液比为0.1。设计了一种结合了生物流化床反应器和生物推流式反应器两者优点的新型耦合式多级气升式内循环三相流化床反应器。通过初探性运行试验,证明所设计的新型反应器具有稳定运行的可行性。
陈仁婧[2](2017)在《水平式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乳化液废水的研究》文中提出乳化液废水中有机物的浓度高,降解难度大,生化性能低等特点,被认为是机械加工行业中比较难处理的一种废水。目前,针对乳化液废水的处理方法分为物理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化学处理法,其中生化处理法占主要位置。根据乳化液废水水质特点,本文引入了一种新型的水平式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工艺,用于处理乳化液废水。该新型废水处理工艺采用了厌氧-兼氧-好氧一体式处理方式,在各反应区投加填料,强化了系统的硝化功能,简化了工艺,同时具有处理规模大、占地面积小、抗冲击力强等优点,克服了传统流化床容易堵塞和板结等缺点。根据预处理后的乳化废水有较好的生化性特点,本文深入研究了水平式三相生物流化床的净化机理,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水平式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乳化废水的实验研究,详细探讨了反应器启动期COD和氨氮变化规律和运行期温度、HRT、进水pH值对乳化液废水COD、氨氮、含油量去除率的影响,将实验研究的成果实际应用于机械加工企业废水处理站的生物处理,取得显着的处理效果。在实验研究中,首先在流化床启动期间,运用直接挂膜法对水平上三相生物流化床反应器的各反应区进行联合启动,并在启动过程中对各反应区内废水pH、溶解氧和温度进行监测,测出出水COD、氨氮含量,计算各反应区及系统中各因素的去除率。试验结果表明:保持HRT为8h,进水流量3L/h,污泥回流比4:1,兼氧区DO控制在0.30.5mg/L之间,好氧区DO控制在2-3mg/L之间。在启动阶段的12天里,厌氧区COD的去除率从初始的5.3%上升到第12天后的24.5%,逐渐趋于稳定。在高负荷兼氧区,COD去除率从挂膜初期的43.6%到后期稳定于70%左右。低负荷好氧区启动期COD的去除率由刚开始的21%上升到38%。反应器出水COD值固定在80mg/L左右。系统COD去除率最终稳定在88%左右。同时,厌氧区氨氮浓度基本不变。高负荷兼氧区氨氮去除效率达到76%。低负荷好氧段氨氮去除率达到35%左右。系统氨氮去除率在85%左右。上述试验结果说明反应器启动成功,启动整个过程一共历时12d。另外,本文研究了温度、水力停留时间和进水pH值对反应器处理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反应器温度控制在18-22℃时,反应器去除效率最佳。其中温度升高,COD去除率下降较为明显;随着温度降低,氨氮的去除率下降较为明显。温度变化对含油量去除率改变并不明显。HRT在10-12h时,出口COD在50-70mg/L之间波动,出水氨氮在3-5mg/L之间,出水油含量保持在1-7mg/L之间。进水pH在7.47.8之间时,氨氮和含油量的去除率较高,COD的去除率影响不大。最后正交试验研究以及极差分析数据显示,实验的最佳运行条件是:温度为20℃,进水pH值为7.8,停留时间为11h。最后,在实际工艺研究中,配合UASB、混凝气浮、超滤等方法介绍了整个工艺流程,监测水平式三相生物流化床进出水COD、氨氮和油的去除效果,并进行了简单的技术经济分析和对比。项目投产运行后,当地环境保护监测站对出水口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出水水质已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及修改单中表一级A标准,取得了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综上所述,水平式三相生物流化床对处理乳化液废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较高,配合UASB、混凝气浮、超滤等方法,可以实现机械加工乳化废水既经济又高效的处理。
原文凯[3](2016)在《三相内循环流化床反应器处理校园生活污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个人口大国,目前高校2015年在校生人数已突破4千万,学校的污水排放量巨大,校园污水处理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技术的三相内循环流化床处理废污水具去污效率高、耗能低等优点。本实验利用三相内循环流化床对本校西校区食堂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以校园污水为基质,以塑料BM2为载体,考察三相内循环流化床对校园污水的处理效果。实验分为挂膜阶段与测定阶段:在挂膜阶段中,运行内置载体、活性污泥与污水的三相内循环流化床20天,待载体上有顽固附着的肉眼可见薄膜时,则挂膜成功;在测定阶段中,运行三相内循环流化床并分别测定水力停留时间为8h、12h、24h和48h时的实验温度,曝气量,COD、PH、氨氮、浊度、污泥浓度、污泥负荷等数据。实验结果显示:校园污水COD值相对较小,污水是在学校食堂门口的污水井提取,在用餐时间段变化较大,最低的时候只有113mg/L,最高也能达900mg/l。系统稳定后,在HRT为48、24h较长处理时间条件下,反应器处理校园污水COD去除率在各种有机负荷下效果很理想,出水COD小于60mg/l,COD去除率COD在91%以上。对于较小的HRT(8、12h)对于进水COD在0500mg/l,出水也在60mg/l以下。氨氮在1.5mg/l左右。本研究结果表明,自制三相内循环一体流化床结构、工艺简单、出水效果良好,对于一般的校园生活污水有较好地处理效果,满足一级国家排放标准,其中COD在100400mg/l的生活污水处理效果最好,可使出水COD浓度保持在30mg/l以下。在COD浓度、温度以及HRT持续变化的条件下,反应器系统在各阶段去除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说明体内循环流化床有较强的抗负荷冲击能力,系统稳定性强,保证出水效果。
李慧莉,蔡锦潇,江锦前,山丹[4](2014)在《生物流化床的研究现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流化床反应器通过控制推动力使反应器内的气、固、液三相充分混合,并添加适当的填料,使反应器内部水流处于紊动状态,提高传质效率。按循环方式可将生物流化床分为内循环式和外循环式。简述了生物流化床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对反应器结构、反应器内相态及流态特征、生物膜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对其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蔡锦潇[5](2014)在《三相双循环一体流化床反应器的运行参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流化床以生物膜处理污废水技术为基础,具有低能耗、高效的优点,可以通过好氧和厌氧的方式对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进行高效地处理。本文的实验研究对象为改进的三相双循环一体流化床反应器。反应器内部由内循环和外部的倒流循环组成了双循环结构。反应器主要分为反应区、分离区和沉淀区,其中反应区的体积为17L,总体积为46L。实验以工业啤酒废水为基质,通过温度指标划分为两个阶段,分别在12℃-16℃和20℃-22℃的环境温度下启动反应器,通过微生物指示和出水指标研究反应器的运行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启动阶段(温度为12℃-16℃),当回流量为360ml/min,进水COD为414.2mg/1-1025mg/1时,出水COD为84mg/1-185mg/1,COD去除率可达87%~92%;进水氨氮11.45mg/1-31.94mg/1,出水氨氮后期稳定于2.17mg/1,氨氮去除率可达84%;浊度去除率也可达到84%,污泥负荷可达0.75kgCOD/(kgMLSS.d),曝气量以0.25m3/h为最佳。在运行阶段(温度为20℃-22℃)中,当进水COD为515mg/1-1285mg/1,稳定后的出水COD在100mg/1以下,COD去除率可达98.46%,氨氮去除率可达91.41%,浊度去除率高达99%以上,污泥负荷极限负荷可达0.47kgCOD/(kgMLSS·d),极限容积负荷为1.87kgCOD/(m3.d),曝气量以0.3~0.4m3/h为最佳。研究表明,三相双循环一体流化床结构紧凑、动力消耗低、处理效果良好,对于COD为1000mg/l左右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可有较好的处理效果,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系统可恢复迅速。在温度较低等恶劣条件下,也可确保出水效果。
江锦前[6](2014)在《三相双循环一体生物流化床实验装置设计及结构优化的研究》文中提出生物流化床技术是基于生物膜法的废水生化处理技术,应用于有机废水处理方面的研究已有20多年的历史,广泛应用于生活污废水、啤酒厂废水、印染废水、垃圾渗滤液、焦化废水、造纸废水等工业废水的处理。作为生物流化床技术中最为典型,也是最重要的反应器,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反应器以传统生物膜法的净化原理为基础,在运行过程中运用流态化技术,将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容积负荷高、反应速度快、占地面积小并可大大节省设备投资和污泥处理费用等特点,被认为是最具有发展前途的污水处理技术之一。然而目前应用不多,主要原因是对反应器的结构参数、运行参数以及在具体废水中的应用研究还不够深入,反应器放大问题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以设计、制作的总有效容积为46.2894L,总高为1.25m的三相双循环一体流化床反应器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研究了反应器高径比、导流筒高度及筒径、底部曝气装置、外循环回流装置、分离器挡板等结构参数对反应器液体循环时间、总平均气含率(εg)、载体流化状态的影响,归纳总结出实用有效的应用规律,为反应器的放大试验提供依据和参考。综合考虑反应器性能要求,并确定了反应器的最优结构参数。通过基础试验确定出了反应器最优结构参数之后,根据基础数据,利用水力计算公式计算出本次试验所用双循环一体流化床反应器的雷诺数、上升流速、循环流速、沉淀区水流流速等水力参数,同时观测并计算推导出反应器内一些关键部位所在的液体流速、流态的变化规律,为反应器的启动和运行试验做基础,也为更好地了解、掌握反应器的运行规律提供了参考。
田婷[7](2013)在《三相内循环生物流化床处理含油废水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油田含油废水的处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含油废水处理方法有物理法、物理化学法和生物法。其中生物处理法因具有成本低、降解效果好且稳定、不引起二次污染等优点,逐渐在各油田得到推广应用。在所有的生物处理法中,三相内循环生物流化床技术是将化工流体设备与废水处理生物膜法有效结合的一种新型废水处理技术,因具有容积负荷高、传质速度快、抗冲击能力强、占地面积小、运行稳定等优点,近年来备受关注。目前国内外在处理含油废水时多采用活性炭作为生物流化床反应器的载体,但由于活性炭价格很高,限制了其应用规模。因此,本论文首次尝试将半焦作为三相内循环生物流化床反应器的载体,考察了其性能,并与活性炭进行了比较。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研究了载体挂膜的条件。实验表明,采用快速排泥法可完成载体挂膜,但挂膜的条件要适宜,较短的停留时间有利于生物膜的形成。2.研究了不同进水有机物浓度、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简称HRT)、曝气量、温度等操作条件下活化半焦作为三相内循环生物流化床反应器载体时对含油废水的处理效果,并与活性炭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进水有机物浓度对活性炭生物流化床反应器和半焦生物流化床反应器的处理效果均有一定的影响,进水有机物浓度越大,影响越明显。当进水有机物浓度适中时,两个反应器处理效果相当,平均油去除率均为87%,出水油含量均在5mg/L以下,CODCr(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去除率均在70%以上。(2)HRT对载体的挂膜进度有较大影响,当进水有机物和无机营养物基本相同时,采用较短的HRT有利于生物膜的形成。无论载体为活化半焦还是活性炭,其适宜的HRT均为3h左右,在此条件下,两者对CODCr的去除率均为77%,对石油类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4%和92%。当HRT大于3h时,两个反应器对CODCr和石油类的去除率均降低。(3)曝气量对出水水质有较大影响。当采用相同的曝气量时,以活性炭和活化半焦作为载体的两个反应器对CODCr和石油类具有相似的处理效果。无论载体为活化半焦还是活性炭,其适宜的曝气量均在0.20m3/h左右,在此条件下,两者对CODCr的去除率分别可达81%和83%,对石油类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0%和92%。而当曝气量小于或大于0.20m3/h时,石油类去除率无明显差别,CODCr去除率均显着降低。(4)温度对出水水质有较大影响。当T=24℃、30℃、34℃时,以活性炭和活化半焦作载体的反应器处理废水效果相当;无论载体为半焦还是活性炭,其适宜的T均为30℃左右,在此条件下,两者对CODCr的去除率分别可达81%和83%,对石油类的去除率分别为90%和87%。当温度低于或高于30℃时,CODCr去除率均显着降低,而石油类去除率无明显差别。(5)在各个最佳操作条件下(HRT=3h、曝气量为0.20m3/h、T=30℃),分别以活性炭和活化半焦作载体的反应器处理废水效果基本相当,两者对CODCr的去除率分别可达81%和83%,对石油类的去除率分别为90%和92%,平均出水CODCr分别为66mg/L和61mg/L,出水油含量均在5mg/L以下。(6)综合各种操作条件可知,活化半焦可代替活性炭应用于三相内循环生物流化床中。
刘少北[8](2013)在《三相内循环生物流化床处理屠宰废水的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屠宰废水是一种典型工业有机废水,高悬浮物浓度、高有机物浓度、高氨氮浓度。国内外研究处理屠宰废水的技术较多,但用流化床处理屠宰废水的研究还比较少。处理屠宰废水试验所用的三相内循环流化床是一种将传统污泥法与生物膜相结合的新型废水处理装置,该装置吸收了化工操作中的紊流技术,具有生物浓度高,抗冲击能力强,结构紧凑,占地小等优点。实验内容主要包括三相生物流化床的挂膜启动实验和采用正交试验处理屠宰废水的试验。观察了活性污泥的微观结构,讨论分析了影响氧传质的因素并对流化床结构设计和操作条件提出建议,估算了运行的经济成本。研究结果表明:1、试验采用的高效优势菌种有很强的有机物的去除能力,能够在很短的水力停留时间降解大部分有机物,采用具有较强吸附能力的颗粒活性炭做填料、湿密度略大于水,易于流化,表面有一定的粗糙度,易于挂膜,在实际应用中可行。2、针对屠宰废水浓度高等特点,采用改进的快速排泥法,低负荷、低浓度、较短的水力停留时间启动生物流化床,在启动过程中逐渐提高进口浓度和增加曝气量和水力停留时间,水力停留时间不大于4小时。挂膜成功后,容积负荷高达6.34kg COD/(m3·d),通过显微镜观察,生物膜上生物相丰富。3、采用极差方法确定各个主要工艺参数对去除率的影响主次顺序,绘制了进口浓度、水力停留时间、曝气量对COD和NH4+-N的去除率影响的趋势图;通过方差分析:进口浓度、水力停留时间对COD和NH4+-N的去除率有非常显着的影响;当载体充分并稳定流化时,曝气量对COD去除率影响相对较小,但对氨氮去除率影响也非常显着。4、三相内循环流化床抗水力、水质冲击能力强,在较短的水力停留时间可降解大部分有机物,去除率明显高于其他工艺,由于三相内循环流化床内部混合均匀,延长水力停留时间,对低浓度的有机物去除率增幅很小,对出水要求高时,内循环流化床高效率会明显降低。5、根据屠宰废水的特点,确定了适合本装置的最佳工作条件:Q=3L/min, HRT=6h, COD平均去除率91.83%,氨氮的平均去除率64.42%,COD和NH4+-N出口浓度分别稳定在102.12mg/L、18.43mg/L左右,能够达到《肉类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的二级标准。
田婷,陆金仁,包木太,王凯凯[9](2012)在《三相生物流化床技术现状及其在含油废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种新型的废水生物处理技术,三相生物流化床反应器近年来备受关注。本文从流体力学性能、气液传质特性、反应器结构设计、生物载体等方面对三相生物流化床的技术特点及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表明该类反应器在内部流体力学特征和传质特征方面较其它生物反应器更为复杂,反应器结构、运行参数及载体的选择对处理效果有较大影响;同时总结了其在含油废水处理中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最后指出:用于指导反应器结构设计的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反应器的工程验证仍是该技术今后研究开发的重点。
胡方明[10](2012)在《以焦末为载体的生物流化床水力特性及废水处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物流化床将化工流态化技术引入污水处理领域,并结合了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的特点,具有占地面积小、处理效率高、抗负荷能力强等优点。本文主要进行了以焦末为载体的生物流化床的水力特性和有机废水处理研究。实验生物载体选用的焦末尺寸范围0.62.3mm,平均粒径1.07mm,堆积密度600kg/m3,真密度1600kg/m3,孔隙率62.5%,吸水率0.377g/g,BET比表面积55.0m2/g。固液两相生物流化床研究中,随着表观液速的增大,床型从固定床、膨胀床、传统流化床到循环流化床逐渐过渡。在不同载体投加量条件下,初始流化速率Umf略有不同,实验测定Umf为0.71.2cm/s。气含率随着载体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表观液速的增加而减小,随着表观气速增大而增大。气含率与表观气速的对数关系拟合方程为ε=2.60U0.88。体积氧传质系数KLa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加而增大,随着载体投加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规律。生物流化床的启动采用快速排泥挂膜法,15天后启动成功,流化床内载体生物膜厚度在35110μm之间,生物量浓度为4.04.5mgVSS/g载体,还观察到大量钟虫、线虫、斜管虫等丰富的生物群落。启动后期出水水质基本稳定,COD去除率稳定在90%左右。生物流化床处理模拟生活污水的实验中,在HRT2.53.0h、曝气强度45.9m3/(m2·h)、进水COD浓度不超过2000mg/L、回流液速2.477cm/s、pH值7.08.0条件下,系统稳定出水COD浓度低于100mg/L,对应COD去除率达90%以上,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二级标准。
二、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废水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废水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包埋固定化好氧反硝化菌和新型生物反应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中国水资源概况 |
1.2 水体中氮素污染的危害 |
1.3 废水脱氮技术研究进展 |
1.3.1 物理法 |
1.3.2 化学法 |
1.3.3 生物法 |
1.4 传统生物脱氮技术 |
1.5 好氧反硝化技术 |
1.5.1 好氧反硝化机理研究 |
1.5.2 好氧反硝化菌的筛选方法 |
1.5.3 生物流化床技术 |
1.5.4 好氧反硝化技术的优势 |
1.5.5 好氧反硝化技术应用现状 |
1.6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 |
1.6.1 固定化微生物制备方法 |
1.6.2 包埋固定化技术 |
1.6.3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应用 |
1.7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章 好氧反硝化菌的选育鉴定和脱氮性能考察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菌种 |
2.1.2 培养基 |
2.1.3 仪器 |
2.1.4 药品和试剂 |
2.2 主要参数测定方法 |
2.2.1 硝酸盐氮的测定 |
2.2.2 亚硝氮的测定 |
2.2.3 氨氮的测定 |
2.2.4 总氮的测定 |
2.3 实验方法 |
2.3.1 好氧反硝化菌的富集 |
2.3.2 好氧反硝化菌的分离纯化 |
2.3.3 好氧反硝化性能评价 |
2.3.4 异养硝化性能评价 |
2.3.5 好氧反硝化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2.3.6 好氧反硝化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
2.3.7 好氧反硝化菌的好氧反硝化时间曲线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好氧反硝化菌的富集 |
2.4.2 好氧反硝化菌的分离纯化 |
2.4.3 好氧反硝化性能测定结果 |
2.4.4 异养硝化性能测定结果 |
2.4.5 好氧反硝化菌的复选结果 |
2.4.6 好氧反硝化菌生长曲线测定结果 |
2.4.7 好氧反硝化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
2.4.8 好氧反硝化菌的好氧反硝化反应时间曲线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好氧反硝化菌的包埋固定化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1 菌种 |
3.1.2 培养基 |
3.1.3 仪器 |
3.1.4 药品与试剂 |
3.2 主要参数测定方法 |
3.3 实验方法 |
3.3.1 包埋固定化微生物小球(IMB)的制备方法 |
3.3.2 IMB好氧反硝化性能的测定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IMB好氧反硝化性能随时间的变化 |
3.4.2 C/N对 IMB反硝化性能的影响 |
3.4.3 碳源对IMB反硝化性能的影响 |
3.4.4 初始硝酸盐氮对IMB反硝化性能的影响 |
3.4.5 固液比对IMB反硝化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生物流化床反应器的设计运行初探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1.1 菌种 |
4.1.2 培养基 |
4.1.3 仪器 |
4.1.4 药品与试剂 |
4.2 主要参数测定方法 |
4.3 实验方法 |
4.3.1 生物流化床反应器的设计 |
4.3.2 运行操作过程 |
4.3.3 反应器运行参数 |
4.4 结果和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水平式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乳化液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乳化液废水的性质和处理现状 |
1.1.1 乳化液废水的来源 |
1.1.2 乳化液废水的性质 |
1.1.3 乳化液废水的危害 |
1.1.4 乳化液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1.2 三相生物流化床的理论及研究现状 |
1.2.1 现有三相生物流化床理论研究 |
1.2.2 现有三相生物流化床的研究现状 |
1.2.3 水平式三相生物流化床机理、主要特征及优点 |
1.2.4 水平式三相生物流化床与传统三相生物流化床的比较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1.5 创新点 |
第2章 实验流程及测试方法 |
2.1 实验装置及流程 |
2.2 试验用水与接种污泥 |
2.3 填料参数及填充率确定 |
2.3.1 填料的参数 |
2.3.2 填充率的确定 |
2.4 试验药剂及仪器 |
第3章 水平式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乳化液废水的试验研究 |
3.1 反应器的启动 |
3.1.1 挂膜方法 |
3.1.2 反应器的启动阶段运行效率 |
3.2 水平式三相生物流化床反应器去除率影响因素研究 |
3.2.1 温度对COD、氨氮和含油量的去除效率的研究 |
3.2.2 HRT对COD、氨氮含油量的去除效率的研究 |
3.2.3 进水pH值对COD、氨氮含油量的去除效率的研究 |
3.3 水平式三相生物流化床最优运行参数研究 |
3.3.1 正交试验方法 |
3.3.2 正交实验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平式三相生物流化床工艺的应用研究 |
4.1 处理工艺的主要构筑物及设备 |
4.2 调试试验测试方法 |
4.3 调试前进出水质指标 |
4.4 调试试验部分 |
4.4.1 试验启动和运行 |
4.4.2 调试试验结果 |
4.5 整体工艺运行结果分析 |
4.6 整体运行成本分析 |
4.7 与同行业废水处理设施运行效果、经济效益的对比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件 |
(3)三相内循环流化床反应器处理校园生活污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地球水环境 |
1.2 中国水环境的现状 |
1.3 校园生活污水现状 |
1.4 校园污水水处理发展现状 |
1.4.1 污水处理的生物分类 |
1.4.2 校园污(废)水处理工艺 |
1.4.3 生物膜法工艺反应器 |
1.4.4 载体 |
1.4.5 校园污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1.5 流化床的改进 |
1.6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实验方法与内容 |
2.1 实验装置 |
2.2 生活污水来源 |
2.3 活性污泥 |
2.4 载体 |
2.5 实验方案 |
2.6 测试项目 |
2.7 项目测试方法 |
2.8 微生物相观察 |
第三章 反应器的启动 |
3.1 流化床的启动及污泥的驯化 |
3.2 挂膜阶段 |
3.2.1 化学需氧量COD |
3.2.2 pH值与温度 |
3.2.3 污泥浓度和曝气量 |
3.2.4 氨氮 |
3.2.5 载体 |
第四章 水力停留时间对反应器处理效能的影响 |
4.1 水力停留时间 48h |
4.1.1 进出水COD |
4.1.2 污泥指标 |
4.1.3 温度 |
4.1.4 曝气量 |
4.1.5 氨氮 |
4.2 水力停留时间 24h |
4.2.1 进出水COD的情况 |
4.2.2 污泥指标 |
4.2.3 温度 |
4.2.4 氨氮 |
4.3 水力停留时间 12h |
4.3.1 进出水COD的情况 |
4.3.2 污泥指标 |
4.3.3 温度 |
4.3.4 氨氮 |
4.3.5 浊度 |
4.4 水利停留时间 8h |
4.4.1 进出水COD情况 |
4.4.2 污泥指标 |
4.4.3 氨氮 |
4.4.4 浊度 |
4.5 运行过程中生物膜的形成与反应器的生物相 |
4.5.1 反应器的污泥变化 |
4.5.2 不同HRT下污泥浓度对反应器处理效果的影响 |
4.5.3 微生物种类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生物流化床的研究现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流化床反应器构型 |
2 生物流化床内相态特点 |
2.1 气相 |
2.2 液相 |
2.3 固相 |
3 生物流化床流态特征 |
3.1 气含率 |
3.2 氧传质系数 |
3.3 循环时间和混合时间 |
3.4 固含率 |
4 生物膜 |
5 结语与展望 |
(5)三相双循环一体流化床反应器的运行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现代水资源污染问题 |
1.1.1 全球水资源现状 |
1.1.2 中国水资源现状 |
1.1.3 中国现代水污染问题 |
1.2 当前污水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 |
1.2.1 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 |
1.2.2 污水处理技术种类 |
1.2.3 污水处理技术发展方向 |
1.3 生物流化床技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生物流化床种类 |
1.3.2 生物流化床技术优缺点 |
1.3.3 生物流化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4 生物流化床处理效果 |
1.4 内循环生物流化床反应器及其改进 |
1.4.1 内循环生物流化床反应器 |
1.4.2 内循环生物流化床的优缺点 |
1.4.3 内循环生物流化床改进 |
1.5 课题的提出和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设备及分析方法 |
2.1 实验用反应器 |
2.2 实验用水 |
2.3 实验污泥 |
2.4 实验运行方式 |
2.5 实验方案 |
2.6 实验分析项目和方法 |
2.6.1 COD测试方法 |
2.6.2 氨氮 |
2.6.3 浊度、PH、温度 |
2.6.4 SV、MLSS、SVI |
2.6.5 微生物相观察 |
第三章 三相双循环一体流化床反应器的特性研究 |
3.1 反应器的启动 |
3.2 初启动和再启动阶段反应器运行阶段出水效果 |
3.2.1 启动阶段中的COD |
3.2.2 启动阶段中的氨氮 |
3.2.3 启动阶段中的浊度和PH值 |
3.2.4 启动阶段中的污泥沉降比SV、污泥浓度MLSS、污泥体积指数SVI |
3.3 初启动和再启动阶段中影响反应器出水效果的运行参数 |
3.3.1 启动阶段中的水力负荷 |
3.3.2 启动阶段中的容积负荷 |
3.3.3 启动阶段中的污泥负荷 |
3.3.4 启动阶段中的水力停留时间 |
3.3.5 启动阶段中的曝气量 |
3.3.6 启动阶段中的回流量 |
3.4 运行阶段中的反应器出水效果 |
3.4.1 运行阶段中的COD去除率 |
3.4.2 运行阶段中的氨氮去除率 |
3.4.3 运行阶段中的浊度和PH值 |
3.4.4 运行阶段中的污泥沉降比、污泥浓度、污泥体积指数 |
3.5 运行阶段中影响反应器出水效果的运行参数 |
3.5.1 运行阶段中的容积负荷 |
3.5.2 运行阶段中的污泥负荷 |
3.5.3 运行阶段中的水力停留时间HRT |
3.5.4 运行阶段中的曝气量 |
3.5.5 运行阶段中的回流量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相双循环一体流化床反应器的微生物特征 |
4.1 反应器初次启动阶段微生物种类和性状 |
4.1.1 污泥颜色 |
4.1.2 微生物种类 |
4.1.3 微生物性状与效果分析 |
4.2 反应器停止运行后内部微生物种类和性状 |
4.2.1 污泥颜色 |
4.2.2 微生物种类 |
4.2.3 微生物性状 |
4.3 再启动阶段中反应器微生物种类和性状 |
4.3.1 污泥颜色 |
4.3.2 微生物种类 |
4.3.3 微生物性状及效果分析 |
4.4 运行阶段时反应器内微生物种类和性状 |
4.4.1 污泥颜色 |
4.4.2 微生物种类 |
4.4.3 微生物性状及效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三相双循环一体生物流化床实验装置设计及结构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的水污染状况及污水处理技术 |
1.1.1 我国的水污染现状 |
1.1.2 我国污水处理技术 |
1.2 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技术 |
1.2.1 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特点 |
1.2.2 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的国内外研究发展与应用 |
1.3 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的相态特征 |
1.3.1 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的液相特征 |
1.3.2 液体循环速度、循环时间和混合时间 |
1.3.3 气含率ε_g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双循环生物流化床反应器的设计 |
2.1 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的设计局限及改进 |
2.2 反应器设计用材料 |
2.3 反应器设计的关键参数选用 |
2.3.1 反应区容积 |
2.3.2 载体投加量W |
2.3.3 反应区高度H、直径D |
2.3.4 降流区与升流区面积之比A_d/A_r |
2.3.5 生物流化床载体 |
2.4 双循环一体流化床反应器的设计 |
2.4.1 反应器主体设计 |
2.4.2 三相分离器和循环导流筒的设计 |
2.4.3 辅助结构的设计 |
2.4.4 反应器基本结构 |
2.4.5 外循环回流装置 |
2.5 双循环一体生物流化床反应器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双循环一体流化床反应器各结构参数对反应器性能的影响 |
3.1 高径比 |
3.2 导流筒 |
3.2.1 导流筒高度对液体循环时间的影响 |
3.2.2 导流筒高度对总平均气含率的影响 |
3.2.3 导流筒筒罩直径对液体循环时间的影响 |
3.2.4 导流筒筒罩直径对总平均气含率的影响 |
3.3 反应器底部曝气装置类型、曝气方式及曝气量 |
3.3.1 不同曝气装置类型(形状、大小、孔隙率)对反应器流化状态的影响 |
3.3.2 曝气装置曝气方式的选择 |
3.3.3 曝气量大小对反应器流化状态的影响 |
3.4 载体投加量 |
3.4.1 载体投加量与内循环流态化临界值的关系 |
3.4.2 载体投加量对总平均气含率ε_g的影响 |
3.4.3 载体投加量对循环时间的影响 |
3.5 外循环回流装置 |
3.5.1 外循环回流形式 |
3.5.2 外循环回流流量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改进后双循环一体生物流化床的运行研究 |
4.1 外循环回流装置对反应器性能的影响 |
4.1.1 外循环回流对反应器出水量的影响 |
4.1.2 回流量/回流比对载体流化状态的影响研究 |
4.1.3 不同回流比下载体的最佳投加量研究 |
4.2 分离器挡板对反应器性能的影响 |
4.2.1 分离器挡板对三相分离器分离效果的影响 |
4.2.2 分离器挡板对载体循环流化的影响 |
4.2.3 分离器挡板对污泥沉淀效果的影响 |
4.3 曝气量对反应器性能的影响 |
4.3.1 曝气量对出水量的影响 |
4.3.2 曝气量对液体上升循环流速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双循环一体生物流化床反应器的水力参数 |
5.1 内筒雷诺数及紊流流态 |
5.2 上升流速及循环流速 |
5.3 喷射口导流筒内流速的变化 |
5.4 沉淀区污泥下沉速度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结论 |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三相内循环生物流化床处理含油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含油废水概述 |
1.1.1 含油废水来源和产生过程 |
1.1.2 采油废水的特点及危害 |
1.2 采油废水的处理方法 |
1.2.1 物理处理法 |
1.2.2 物理化学处理法 |
1.2.3 生物处理法 |
1.2.3.1 活性污泥法 |
1.2.3.2 生物膜法 |
1.3 生物流化床技术现状及其在含油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1.3.1 生物流化床反应器的类型及特点 |
1.3.2 三相内循环生物流化床原理 |
1.3.3 三相内循环生物流化床反应器特性 |
1.3.4 三相内循环生物流化床研究发展现状 |
1.3.4.1 三相内循环生物流化床的流体力学性能和气液传质特性分析 |
1.3.4.2 三相生物流化床内的载体 |
1.3.4.3 三相内循环生物流化床反应器的改进 |
1.3.4.4 三相内循环生物流化床技术处理含油废水的研究应用进展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背景 |
1.4.1.1 活性炭 |
1.4.1.2 半焦炭 |
1.4.1.3 两者比较 |
1.4.2 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
2 三相内循环生物流化床处理含油废水的实验 |
2.1 实验设备及仪器 |
2.2 实验试剂及材料 |
2.3 人工废水的配制 |
2.3.1 人工废水配制 |
2.3.2 无机营养液配制 |
2.4 培养基及菌种 |
2.4.1 培养基 |
2.4.2 菌种 |
2.5 实验方法 |
2.5.1 活性污泥的培养 |
2.5.2 载体的活化处理 |
2.5.3 载体的挂膜 |
2.5.4 反应器的运行 |
2.5.5 分析测定方法 |
2.5.5.1 COD 的测定 |
2.5.5.2 油含量的测定 |
2.5.5.3 微生物的观测 |
2.5.5.4 载体的扫描电镜(SEM)分析 |
2.6 结果与讨论 |
2.6.1 活性污泥的培养 |
2.6.2 载体的挂膜 |
2.6.2.1 挂膜前载体的表面形貌结构 |
2.6.2.2 挂膜后载体的表面形貌结构 |
2.6.3 操作参数对反应器运行效果的影响 |
2.6.3.1 进水有机物浓度对 COD_(Cr)和石油类去除率的影响 |
2.6.3.2 不同 HRT 对 COD_(Cr)和石油类去除率的影响 |
2.6.3.3 不同曝气量对 COD_(Cr)和石油类去除率的影响 |
2.6.3.4 温度对 COD_(Cr)和石油类去除率的影响 |
2.6.4 载体的损失情况 |
2.7 本章小结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三相内循环生物流化床处理屠宰废水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
1.1.2 屠宰业污染环境问题 |
1.1.3 国家对屠宰业的政策法规 |
1.1.4 屠宰废水特征 |
1.2 国内外屠宰废水处理工艺发展现状 |
1.2.1 物理化学处理 |
1.2.2 厌氧处理技术 |
1.2.3 好氧生物处理 |
1.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2 生物流化床处理废水技术与理论 |
2.1 流化床处理废水研究进展 |
2.1.1 国外研究状况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生物流化床的基本分类 |
2.3 内循环流化床流化原理 |
2.4 好氧生物流化床生物处理原理 |
2.4.1 有机物的去除 |
2.4.2 生物脱氮 |
2.5 生物流化床的特点 |
3 实验装置与方法 |
3.1 工艺流程 |
3.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3.3 实验材料 |
3.4 实验内容 |
3.4.1 启动实验 |
3.4.2 最佳工艺参数实验 |
3.5 检测项目与方法 |
3.5.1 生化需氧量(COD) |
3.5.2 氨氮含量 |
4 生物流化床启动过程 |
4.1 菌种来源 |
4.2 启动过程描述 |
4.2.1 菌种扩大培养 |
4.2.2 启动方式 |
4.2.3 其他条件的选择 |
4.3 启动过程数据与分析 |
4.3.1 启动过程COD变化规律 |
4.3.2 容积负荷的变化规律 |
4.4 生物相的观察 |
4.5 本章小结 |
5 处理屠宰废水实验与数据处理 |
5.1 正交实验的必要性 |
5.2 正交实验设计 |
5.2.1 实验目的与要求 |
5.2.2 实验因数与水平的选取 |
5.2.3 正交表头的选取 |
5.2.4 实验过程注意事项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5.3.1 实验结果 |
5.3.2 分析方法 |
5.4 对COD去除率的影响因素 |
5.4.1 进口浓度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
5.4.2 曝气量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
5.4.3 水力停留时间对COD的影响 |
5.5 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 |
5.5.1 进、出口浓度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 |
5.5.2 水力停留时间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 |
5.5.3 曝气量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 |
5.6 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
5.7 系统总的净化能力 |
5.8 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氧的转移特性 |
5.8.1 系统运行过程氧的利用率 |
5.8.2 影响反应器氧转移效率的因素 |
5.9 流化床反应器运行经济性分析 |
5.10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9)三相生物流化床技术现状及其在含油废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三相生物流化床的流体力学性能和气液传质特性分析 |
2 三相生物流化床内的载体 |
3 三相生物流化床反应器的改进 |
4 三相生物流化床技术处理含油废水的研究应用进展 |
5 结语 |
(10)以焦末为载体的生物流化床水力特性及废水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流态化及其应用 |
1.2.1 流态化现象 |
1.2.2 流态化应用 |
1.3 生物流化床介绍 |
1.3.1 生物流化床的发展 |
1.3.2 生物流化床的分类 |
1.3.3 生物流化床的特点 |
1.4 生物流化床研究现状 |
1.4.1 生物流化床水力学及传质特性研究 |
1.4.2 生物流化床废水处理研究 |
1.5 焦末研究现状 |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焦末的物理化学特性研究 |
2.1 概述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BET 测定结果分析 |
2.3.2 各参数测定结果 |
2.4 小结 |
第三章 生物流化床流体力学与传质性能研究 |
3.1 概述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装置 |
3.2.2 实验药品 |
3.2.3 实验测量仪器 |
3.2.4 实验表示方法 |
3.2.5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生物流化床床型分类 |
3.3.2 载体投加量和表观液速对床层膨胀的影响 |
3.3.3 固液两相生物流化床床层压降变化规律 |
3.3.4 气固液三相生物流化床床层压降变化规律 |
3.3.5 载体投加量、表观液速和表观气速对床层气含率的影响 |
3.3.6 载体投加量和表观气速对体积氧传质系数 KLa 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生物流化床的启动 |
4.1 概述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装置、试剂与仪器 |
4.2.2 污泥性质 |
4.2.3 挂膜方法选择 |
4.2.4 实验过程 |
4.2.5 测定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载体挂膜情况 |
4.3.2 进出水水质情况 |
4.4 小结 |
第五章 生物流化床处理生活污水研究 |
5.1 概述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装置与流程 |
5.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5.2.3 分析项目及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HRT 对 COD 去除率的影响 |
5.3.2 曝气强度对 COD 去除率的影响 |
5.3.3 进水浓度对 COD 去除率的影响 |
5.3.4 回流液速对 COD 去除率的影响 |
5.3.5 进水 pH 值对 COD 去除率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四、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废水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包埋固定化好氧反硝化菌和新型生物反应器研究[D]. 杨培.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2]水平式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乳化液废水的研究[D]. 陈仁婧. 武汉工程大学, 2017(04)
- [3]三相内循环流化床反应器处理校园生活污水研究[D]. 原文凯. 兰州理工大学, 2016(01)
- [4]生物流化床的研究现状及应用[J]. 李慧莉,蔡锦潇,江锦前,山丹. 工业水处理, 2014(08)
- [5]三相双循环一体流化床反应器的运行参数研究[D]. 蔡锦潇. 兰州理工大学, 2014(10)
- [6]三相双循环一体生物流化床实验装置设计及结构优化的研究[D]. 江锦前. 兰州理工大学, 2014(10)
- [7]三相内循环生物流化床处理含油废水的研究[D]. 田婷.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3)
- [8]三相内循环生物流化床处理屠宰废水的试验研究[D]. 刘少北. 四川理工学院, 2013(08)
- [9]三相生物流化床技术现状及其在含油废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J]. 田婷,陆金仁,包木太,王凯凯. 化工进展, 2012(12)
- [10]以焦末为载体的生物流化床水力特性及废水处理研究[D]. 胡方明.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