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用Word2000做信封(论文文献综述)
王红岩[1](2012)在《课程改革推进中的学校组织变革研究 ——以一所小学为个案》文中指出本研究从组织社会学视角出发,把学校作为一个组织系统,从学校组织的要素出发,以“学校的愿景目标”、“学校的组织结构”、“学校的组织文化”几个维度为主,将组织成员贯穿于其中,注重实证研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选取学校组织变革的典型案例,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手段,通过对一所小学的跟踪调查,了解该校的的办学历史与条件、愿景目标、组织结构、组织文化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剖析这所学校组织变革的动因,旨在探讨一个个案“在特定情境脉络下的活动性质,以了解它的独特性与复杂性。”站在微观的立场上,再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组织变革的历程和实践样态,对学校组织变革的过程进行理论建构,探讨促进课程改革成功的学校组织变革的动因与运行机制,旨在为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及学校组织系统的深刻变革提供借鉴与参考。引言:主要对本研究的背景与缘起及研究价值进行探讨,学校组织变革研究缘于课程改革实践的启示,学校组织变革的驱动以及文献综合梳理的结果,基于社会转型的教育诉求、课程改革的客观使然以及学校发展的需要,价值在于通过实践取向的研究方法,完善学校组织变革理论及基于优质个案校变革实践的启示。第一章研究方法与过程:主要对研究问题进行阐释,同时对研究方法的采用进行了相关说明。第二章学校组织变革的本体论探源:从组织社会学视角,把学校作为组织系统对其进行分析;同时对学校组织变革的内涵、特征、分类及范式进行了基本理论的阐述。第三章背景故事:主要对研究对象的背景介绍,包括学校的基本概况、历史发展和校长介绍,明确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典型性及优质性。第四章课改中学校愿景目标重构:以课程改革为背景,从学校办学理念、教师、学生、课程的目标几个维度入手,通过个案校不同层级目标的确立、文本诠释及达成的分析,再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愿景目标重构的实践样态,明确提出学校愿景目标的重构过程,即构建与描绘、理解与共识、规划与行动、反思与共鸣。第五章课改中学校组织结构变革:从学校组织结构变革的特点出发,即管理层级扁平化、组织结构柔性化、组织边界网络化,再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组织结构变革历程,明确提出学校组织结构变革过程,即学校组织分析、组织设计、组织的运行和修正。第六章课改中学校组织文化新生:从学校组织文化的概念和分类入手,通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的分析,再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组织文化新生的实践样态,明确提出学校组织文化新生的过程,即文化的甄别与选择、认同与接纳、内省与自觉。第七章研究结论,课改中学校组织变革动因分析:主要对学校推进课改的动因和学校组织变革的动因进行分析。学校推进课改的动因包括:行政推动彰显课程领导力、专业引领自主创新、校本研修问题探究、科研导航课题带动、制度创新持续推进;组织变革的动因具体而言是: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是学校组织变革的最佳契机,教育家型校长的引领为学校组织变革指明了方向,凝聚型共同体的形成是学校组织变革成功的关键,独立自主的办学体制为学校组织变革创造了条件,长效机制的形成是学校组织变革持续进行的保障。课改中学校组织变革的运行机制:结合个案分析,明确学校组织变革的运行机制,即团队领导与民主参与的决策机制、学术领导与学科自主的实施机制、科学激励与良性竞争的动力机制、自学习与科研创新的发展机制、制度创新与人性管理的保障机制。课程改革是学校组织变革的动力。课程改革目标的方向引领、课程理念更新的现实需要、课程功能转变的客观要求都敦促了学校愿景目标的变化革新;课程结构综合性的要求、课程评价发展性的体现、课程管理适应性的挑战都促成了学校组织结构的变革;课程文化的载体要求、课程实施的观念落实、课程资源的物质体现都要求学校组织文化的新生。同时学校组织变革影响课程改革的推进与运行。学校愿景目标的确立影响课改目标的实现,学校组织结构的调整影响课改的组织实施,学校组织文化的重塑影响课程理性的回归。迈克尔·富兰说:“这是一个巨大变革的时代!原有的教育结构与实践依旧存在,全新的教育结构与实践正在产生”。教育是“造”人的事业,使人称其为“人”的事业,教育的变革因而是最富有希望,最具活力的变革。
刘希佳[2](2007)在《我国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组织结构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l世纪是中国经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世纪。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群众体育文化娱乐需求的增长为新世纪中国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也推动了中国高水平体育赛事组织活动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遵循市场规律举办高水平体育赛事已经成为必然。然而在市场环境中,必然会遇到利益、风险、投入、产出、责任、权利等问题。这些问题并没有被很好的解决。在我国,高水平体育赛事组织“管办不分”、“产权不清晰”的现象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和广泛的社会关注。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矛盾也愈来愈烈。结构不稳定,赛事合作伙伴、赞助商、供应商和电视转播商的合作关系难以维系。基于上述,笔者选择了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组织结构这一主题进行了研究,试图按照不同赛事的自身特点,在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的博弈理论框架下,构建我国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的组织结构模式并剖析其合理化归类的内在本质和运行规律。显然,这一选题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研究内容包括六个部分。第一,对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的市场化进程和组织理论进行了回顾。指出我国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市场化的历史成因和现存问题,众多学者对高水平体育赛事组织改革所持的“改良”和“革新”两种不同的学术观点。由此引申出对我国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组织结构问题的研究。第二,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组织结构理论研究。探讨了现阶段我国高水平体育赛事组织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政府经济行为和市场的关系,赛事资源占有主体与市场的关系,进而明确了政府在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中的职能定位问题。通过对政府授权体育赛事组织在市场化运作的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中表现出来的企业特征分析,对赛事的管办分离问题进行了探讨。在综合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的“联合分权”组织结构模式,提出了该模式下政府型、混合型和市场型三种不同组织结构类型。第三,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组织结构的实证分析。对我国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组织结构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探讨了转型期前后单一政府体育赛事组织结构的贡献和不适。指出由于政府体育组织结构改革的不彻底引起的种种问题,使现有多元组织结构比较混乱,真正多元化的高水平体育赛事组织结构体系尚未形成,各种组织结构类型的适应领域也比较模糊。进而通过现有组织结构下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组织目标的绩效和影响赛事市场的组织结构诸因素进行了分析,对我国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做了合理的组织结构归类判断。第四,对英美国家体育组织结构状况进行了评述,提出了对我国的启示。第五,通过对2004-2005赛季CBA联赛和2005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组织的案例分析,提出了对我国市场型和混合型组织结构模式的启示。第六,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从系统论角度对“合理化”进行了阐释,展开了组织结构合理化的方向和路径探讨,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第一,研究视角和思路的独特性。笔者从经济学和系统论的视角对我国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进行了组织结构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思路上紧紧把握“组织结构”这一研究主题,从“构建结构”到“应用结构”,再到“规范结构”逐层展开,深入研究。第二,研究内容的独创性。(1)对政府授权体育组织的管办分离做了大胆推断,提出了运动管理中心经营开发部担当政府职能向企业职能转换的“分离点”的观点。(2)构建了我国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联合分权”组织结构模式,明晰了该模式下的政府型、混合型和市场型三种组织结构类型。(3)对我国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做了组织结构归类判断。(4)提出了我国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组织结构的合理化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
任俊[3](2006)在《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什么是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Kennon M.Sheldon和Laura King的这个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心理学自1879年独立以来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在这一百多年中,心理学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这些成就已使心理学成为现代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心理学在近代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即心理学把自己的研究重心放在了心理问题的研究上,心理学正在变成为一门类似于病理学性质的学科。心理学研究重心的这种转移实际上背离了心理学存在的本意,因为它导致了很多心理学家几乎不知道正常人怎样在良好的条件下能获得自己应有的幸福。旨在为全人类服务的心理科学在某种程度上演变成了只为少部分问题人服务的科学,心理学也因而成为了一种病理性心理学(pathology psychology),治病救人成了心理学最重要的任务。 如果把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看作是一种对现代心理学的拯救,这似乎有点过分,因为传统心理学绝不完全就是病理性的心理学,传统心理学也在研究人的积极品质(只是对积极品质关注得不够)。而且即使以传统心理学中所包含的病理性心理学部分来说,尽管病理性心理学过分关注了心理和社会问题,有可能导致人积极价值的流失,但它为现代社会所做出的贡献却是有目共睹;但如果说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拓展了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视野,这应该是一个客观的事实。积极心理学强调心理学只有以积极待人,创造积极的精神,提供积极的机会,肯定积极的价值,才能使它的服务对象在感受积极的过程中,学会创造积极,给予积极,并最终获得一种实实在在的积极力量。 本论文在详尽搜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积极心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心理学渊源、哲学基础、主要观点、存在问题等多个方面的深刻分析,力求客观而系统地勾画出积极心理学的真实全貌,并客观地反映出积极心理学的主题意义。
李源[4](2002)在《我用Word2000做信封》文中认为
魏炜[5](2000)在《我用WORD2000做信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不知是因为WPS的步步紧逼还是微软为中国的度身定造,反正WORD2000从菜单到按钮都散发着浓浓的“国产”味道——就别说“插入”菜单中的“特殊符号”集成有多少WPS2000中“图文符号库”的盗版之嫌,单就是那“格式”菜单下的“中文版式”(见图1)也让人不得不怀疑这是比尔·盖茨对中国市场的“特别关照”。
二、我用Word2000做信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用Word2000做信封(论文提纲范文)
(1)课程改革推进中的学校组织变革研究 ——以一所小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一、 研究的背景 |
(一) 社会转型的教育诉求 |
(二) 课程改革的客观使然 |
(三) 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 |
二、 研究的缘起 |
(一) 课改实践的启示 |
(二) 学校变革的趋动 |
(三) 文献梳理的结果 |
三、 研究的价值 |
(一) 理论的创新 |
(二) 实践的启示 |
(三) 研究方法的实践取向 |
第一章 研究方法与过程 |
一、 研究问题的阐释 |
二、 研究方法的确定 |
(一) 质化研究取向 |
(二) 本质性个案研究 |
三、 研究对象的选择 |
(一) 目的性抽样原则 |
(二) 方便性抽样原则 |
四、 研究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
(一) 进入现场 |
(二) 资料的搜集 |
(三)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五、 研究的效度与伦理道德 |
(一) 研究的效度 |
(二) 伦理道德 |
第二章 学校组织变革的本体论探源 |
一、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
(一) 学校组织的意义分析 |
(二) 学校组织的性质分析 |
(三) 学校组织的要素分析 |
(四) 学校组织的特点分析 |
二、 学校组织变革的内涵 |
(一) 改革与变革 |
(二) 学校组织变革 |
(三) 相关概念的探讨 |
三、 学校组织变革的特征 |
(一) 复杂性 |
(二) 过程性 |
(三) 系统性 |
(四) 适应性 |
四、 学校组织变革的类型 |
五、 学校组织变革的范式 |
(一) 平衡范式 |
(二) 冲突范式 |
(三) 技术范式 |
(四) 政治范式 |
(五) 文化范式 |
第三章 背景故事:一所没有“墙壁”的学校 |
一、 学校简介——赏读 F 小 |
二、 回眸历史——探寻发展之路 |
三、 博导校长——引领学校发展 |
第四章 课改中学校愿景目标的重构 |
一、 学校办学理念的更新——开放式个性化 |
(一) 办学理念的提出 |
(二) 办学理念的诠释 |
(三) 办学理念的传播 |
(四) 办学理念的认同 |
二、 教师愿景目标的达成——人师、优师、名师 |
(一) 学校的优师培养工程 |
(二) 学校的教师评价制度 |
(三) 教师的自我追求 |
三、 学生愿景图像的勾勒——儿童自立的健全人格 |
(一) 学生培养目标的确立 |
(二) 自立健全人格的诠释 |
(三) 培养目标的具体细化 |
(四) 学生的目标与追求 |
(五)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 |
四、 课程愿景目标的规划——适切、优质、发展 |
五、 学校愿景目标重构的过程 |
(一) 构建与描绘 |
(二) 理解与共识 |
(三) 规划与行动 |
(四) 反思与共鸣 |
第五章 课改中学校组织结构的变革 |
一、 管理层级扁平化——行政性组织的重组 |
(一) 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
(二) 行政性组织的调整与设立 |
(三) 重心下移的“扁平式”管理 |
二、 组织结构柔性化——非行政性组织的创建 |
(一) 咨询委员会 |
(二) 学术委员会 |
(三) 学科委员会 |
(四) 家长委员会 |
三、 组织边界网络化 |
(一) 组织垂直边界的打破 |
(二) 组织水平边界的打破 |
(三) 组织外部边界的打破 |
(四) 组织地域边界的打破 |
四、 学校组织结构变革的过程 |
(一) 学校组织分析 |
(二) 学校组织设计 |
(三) 组织运行修正 |
第六章 课改中学校组织文化的新生 |
一、 学校物质文化——有形“墙壁”的打开 |
(一) 空间“墙壁”的打开 |
(二) 时间“墙壁”的打开 |
二、 学校制度文化——制度的创新与规约 |
(一) 校本研修制度 |
(二) 教育研究发表会制度 |
(三) 主题文化年制度 |
(四) 经费投入保障制度 |
三、 学校精神文化——无形“墙壁”的打开 |
(一) 学校的人际关系 |
(二) 学校的风气 |
四、 学校组织文化新生的过程 |
(一) 文化的甄别与选择 |
(二) 文化的认同与接纳 |
(三) 文化的内醒与自觉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 学校推进课改的动因分析 |
(一) 行政推动,彰显课程领导力 |
(二) 专业引领,自主创新 |
(三) 校本研修,问题探究 |
(四) 科研导航,课题带动 |
(五) 制度创新,持续推进 |
二、 学校组织变革的动因分析 |
(一) 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是学校组织变革的最佳契机 |
(二) 教育家型校长的引领为学校组织变革指明了方向 |
(三) 凝聚型共同体的形成是学校组织变革成功的关键 |
(四) 独立自主的办学体制为学校组织变革创造了条件 |
(五) 长效机制的形成是学校组织变革持续进行的保障 |
三、 课改中学校组织变革的运行机制 |
(一) 团队领导与民主参与的决策机制 |
(二) 学术领导与学科自主的实施机制 |
(三) 科学激励与良性竞争的动力机制 |
(四) 自学习与科研创新的发展机制 |
(五) 制度创新与人性管理的保障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访谈提纲 |
附录 2: 调查问卷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2)我国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组织结构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体育运动国际化发展趋势日趋明显 |
1.1.2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 |
1.1.3 竞技体育价值的综合体现 |
1.1.4 我国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市场机制改革亟待创新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3 研究设想和研究的问题 |
1.3.1 研究设想 |
1.3.2 研究的问题 |
1.4 研究思路 |
1.4.1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4.2 研究的技术思路 |
1.4.3 研究的结构思路 |
1.4.4 研究的理论依据与假设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创新 |
1.6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 |
2.1 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市场化发展的研究综述 |
2.1.1 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市场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
2.1.2 我国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市场化发展现状与前景瞻望综述 |
2.2 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组织理论研究综述 |
2.2.1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综述 |
2.2.2 我国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组织理论创新 |
2.3 本章小结 |
3 我国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组织结构的理论研究 |
3.1 基础理论概述 |
3.1.1 组织 |
3.1.2 高水平体育赛事组织 |
3.1.3 组织结构 |
3.1.4 我国高水平体育赛事组织结构 |
3.2 我国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组织构成主体的关系 |
3.3 我国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行为主体与市场关系的分析 |
3.3.1 政府经济行为与高水平体育赛事市场的关系 |
3.3.2 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组织资源占有主体与市场关系 |
3.4 转型期我国政府在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组织中的职能定位 |
3.5 市场化运作赛事中政府授权体育赛事组织的企业特征分析 |
3.5.1 体育赛事组织与企业的共性特征分析 |
3.5.2 我国市场化运作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组织的管办分离 |
3.6 构建我国高水平体育赛事合理组织结构的模式 |
3.6.1 构建我国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合理组织结构模式的前提 |
3.6.2 我国高水平体育赛事合理组织结构模式—“联合分权”组织结构模式 |
3.6.3 构建“联合分权”组织结构模式的意义 |
3.7 本章小结 |
4 我国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组织结构的实证分析 |
4.1 我国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组织结构的发展历程 |
4.1.1 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回顾 |
4.1.2 转型期前后单一的政府体育赛事组织结构的贡献和不适 |
4.1.3 多元化体育赛事组织结构的初步形成与现状表现 |
4.2 现有组织结构下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组织目标绩效分析 |
4.2.1 政府金牌目标的有效与失效 |
4.2.2 体育事业发展目标的有效与失效 |
4.2.3 满足群众喜爱目标的有效与失效 |
4.3 基于市场选择的我国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的组织结构归类分析 |
4.3.1 影响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市场的组织结构诸因素分析 |
4.3.2 我国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的合理组织结构归类 |
4.4 本章小结 |
5 英美国家体育组织结构状况分析与启示 |
5.1 美国体育组织结构状况分析与启示 |
5.1.1 美国体育组织结构状况分析 |
5.1.2 NBA 组织结构状况分析 |
5.1.3 NBA 组织结构对我国的启示 |
5.2 英国体育组织结构状况分析与启示 |
5.2.1 英国体育组织结构状况分析 |
5.2.2 英国体育组织结构对我国的启示 |
5.3 本章小结 |
6 我国市场型和混合型赛事组织结构的案例分析 |
6.1 市场型组织结构的案例分析—2004-2005 年度 CBA 篮球联赛 |
6.1.1 CBA 联赛十年回顾 |
6.1.2 CBA 联赛存在的问题 |
6.1.3 2004-2005赛季CBA联赛市场化组织策略选择 |
6.1.4 2004-2005 年 CBA 联赛对市场型赛事组织结构模式的启示 |
6.2 混合型组织结构的案例分析—2005 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 |
6.2.1 2005 年北京国际马拉松简介 |
6.2.2 赛事组织情况分析 |
6.2.3 赛事效果评价分析 |
6.2.4 2005 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对混合型赛事组织结构模式的启示 |
6.3 本章小结 |
7 我国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组织结构合理化的方向和路径 |
7.1 对“合理化”的解释 |
7.2 我国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组织结构合理化的含义和方向 |
7.3 我国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组织结构合理化的路径选择 |
7.3.1 坚持和完善政府型组织结构模式 |
7.3.2 进一步深化改革混合型组织结构模式 |
7.3.3 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市场型组织结构模式 |
7.4 本章小结 |
8 结束语 |
8.1 主要观点与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在读博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情况 |
(3)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及主要观点 |
第一节 积极心理学产生及发展的概述 |
一 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
二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
第二节 关于积极 |
一 什么是积极 |
二 当代心理学研究积极的必然性 |
三 当代心理学研究积极的必要性 |
第三节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
一 实现平衡的心理学价值观 |
二 强调研究每个人的积极力量 |
三 提倡对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 |
第二章 积极心理学的性质 |
第一节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心理学渊源 |
一 积极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 |
二 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 |
三 积极心理学与美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心理健康运动 |
第二节 积极心理学的哲学基础 |
一 东方佛教文化与积极心理学 |
二 社会建构主义与积极心理学 |
第三节 积极心理学运动性质的分析 |
一 积极心理学与传统主流心理学的比较 |
二 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比较 |
三 积极心理学不是心理学史上一次革命性的发展 |
第三章 积极体验 |
第一节 概述 |
一 情绪研究的简单回顾 |
二 心理学关于情绪研究的消极倾向 |
三 什么是积极情绪体验 |
第二节 积极情绪的功能分析 |
一 积极情绪的扩建功能 |
二 积极情绪对心理紧张的消解功能 |
第三节 主观幸福感 |
一 什么是幸福 |
二 什么是主观幸福感 |
三 主观幸福感生成的三种主要理论 |
四 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各因素分析 |
五 主观幸福感的评估和测量 |
第四章 积极人格 |
第一节 人格及人格研究的概述 |
第二节 积极心理学关于人格的基本观点 |
一 积极心理学人格理论的主要观点 |
二 积极心理学对人格的分类 |
第三节 积极人格形成的心理动力 |
一 内在动机 |
二 外在动机 |
第四节 积极人格实现的主要途径 |
一 增进积极体验 |
二 培养良好的自尊 |
第五节 对积极人格理论的评价 |
一 积极人格理论的贡献 |
二 积极人格理论尚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
第五章 积极的社会制度 |
第一节 积极的国家制度 |
一 树立新的国家发展目标 |
二 明确政府职能 |
第二节 积极的工作制度 |
一 现代社会条件下的员工 |
二 怎样创造积极的工作制度 |
三 积极工作制度的评估与测量 |
第三节 积极教育 |
一 积极教育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
二 积极教育与传统教育 |
第四节 积极的家庭系统 |
一 家庭亲密关系 |
二 家庭亲子关系 |
第六章 总结与评价 |
第一节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学发展的价值意义 |
一 从不平衡到平衡:对心理学现代重构的意义 |
二 从单一视角到双重视角:对现代心理学功能完善的意义 |
第二节 积极心理学存在的局限和不足 |
一 研究对象上存在的不足 |
二 缺少令人信服的纵向研究 |
三 积极心理学表现出一定的话语霸权 |
四 积极心理学和早期的一些相关研究存在着一定的脱节 |
主要参考文献 |
四、我用Word2000做信封(论文参考文献)
- [1]课程改革推进中的学校组织变革研究 ——以一所小学为个案[D]. 王红岩.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2]我国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组织结构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 刘希佳. 河北师范大学, 2007(08)
- [3]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 任俊. 南京师范大学, 2006(12)
- [4]我用Word2000做信封[J]. 李源. 电脑校园, 2002(01)
- [5]我用WORD2000做信封[J]. 魏炜. 多媒体世界, 2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