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小鼠骨髓细胞中双重耐药基因的转移

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小鼠骨髓细胞中双重耐药基因的转移

一、逆病毒载体介导的双耐药基因在小鼠骨髓细胞的转移(论文文献综述)

方佳成[1](2021)在《泛实体瘤相关抗原图谱的构建及其在抗体偶联药物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癌症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据世卫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男性和女性将合计出现约1930万和1000万的新发病例和癌症死亡病例,其中的1800万例和930万例将来自实体瘤。然而,对肿瘤治疗的系统评估数据显示,欧洲药物管理局在2009-2013年度批准的大多数抗癌药物未能对患者的整体生命质量产生重大改善。因此,需要继续提高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疗效。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ADC)和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T细胞疗法是发展迅速的肿瘤靶向治疗技术,它们通过特异性识别在恶性细胞和正常组织细胞之间差异过表达的靶标抗原,达到辨识肿瘤和消融肿瘤的目的。ADC和CAR-T实现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关键,在于其所识别的靶标抗原是否具备足够的肿瘤特异性。因而,鉴别出理想的靶标抗原至关重要。理想的靶标抗原由恶性细胞特异性表达,然而肿瘤特异性抗原屈指可数。肿瘤相关抗原在肿瘤细胞上表达升高,在正常细胞上限制性表达,这一特性使得它们亦能够作为有效定位恶性肿瘤的靶标分子。目的:以发现理想的肿瘤相关抗原为出发点,着力于打造肿瘤相关抗原发现新平台,构建全面的泛实体瘤肿瘤相关抗原图谱,为癌症研究人员和广泛的科学与医药界科研工作者提供研究便利。方法:1.使用经统一处理的TCGA和GTEx的RNA序列数据,对19种类型实体瘤中的20242个HUGO基因进行差异分析;通过将阈值设置为Benjamini-Hochberg adjusted p值为0.01,log2Fold Change为1.0,保留那些在肿瘤细胞群中显着差异表达的HUGO基因;结合蛋白质亚细胞定位信息,排除不具备胞外结构域的蛋白;使用集成了GTEx,HPA和FANTOM5的m RNA表达信息和HPA和HPM的蛋白质丰度信息的数据集,获取在正常组织中受限表达的蛋白分子;使用公开的Blood Spot平台,发现那些在骨髓Lin-CD34+CD38-CD90+CD45RA-HSCs和Lin-CD34+CD38-CD90-45RA-MPPs中限制性表达的蛋白分子。2.将RNA测序的读段计数数据转换为TPM格式,并将每个基因在其配对适应症和正常组织中的TPM值作为差异表达分析的输入数据。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计算并绘制每个候选靶标分子在特定适应症中的表达相比其在各个人体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的差异表达谱。3.提取并整理TCGA中泛癌表型数据中的癌组织学分级,病理分级和TNM分期信息;通过挖掘MC3(“多中心多癌种突变识别”)TCGA MAF(“突变注释格式”)数据,确定靶标基因的非沉默体细胞突变(SNP和INDEL)。结合m RNA表达数据,汇编用于评价靶标基因的异质表达模式的综合数据集。4.从TCGA下载并提取靶标基因组变异数据,从Onco KB收集致癌或功能性基因组变异信息,注释并统计靶标基因的变异类型及发生频率,确定在临床上有应用价值的携带特异性驱动变异的功能性靶标。5.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CDH17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进而运用流式细胞术、过表达共定位分析、结合亲和力检测、抗体测序和可变区序列进化关系分析等,多重表征抗体的各项指标。通过偶联mc-Val Cit PABC-MMAE,制备CDH17靶向型ADC。结合体外杀伤实验与细胞内化评估,完成效应分子的初筛验证。6.通过构建KM12SM和COLO205结肠癌细胞系CDX动物模型,综合评估chi2E21-MMAE和chi2F12-MMAE的体内抗肿瘤活性。通过制备和人鼠CDH17蛋白交叉反应的ADC分子,并对给药的荷瘤小鼠的心/肺/肝/肾/结肠/直肠/脾脏进行HE染色,评估CDH17靶向型ADC对小鼠的组织毒性。7.通过慢病毒载体感染CD3+T细胞,制备LYPD3靶向型CAR-T细胞。通过对CAR-T细胞进行分化检测,确定其向效应细胞持续分化的能力。通过体外细胞杀伤实验和细胞因子分泌检测,研究LYPD3靶向型CAR-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的特异性杀伤作用。通过对荷瘤小鼠循环血中的CAR-T细胞进行计数和检测肿瘤组织中的T细胞浸润水平,揭示LYPD3靶向型CAR-T细胞在小鼠体内发挥持久抗肿瘤作用的机制。结果:1.开发专门的算法和汇编整合有泛实体瘤和正常组织的大型转录组、蛋白质组和基因组信息的综合数据集。2.系统地识别肿瘤相关抗原。通过我们的肿瘤相关抗原发现平台,筛选得到75个潜在的肿瘤相关抗原分子。特别是BACE2、CDH17、CELSR1、CELSR2、COL17A1、COL23A1、CRIM1、DSC3、GPR87、LYPD3、MUC17、NOX1、PTPRN2、SCTR、TRPM8、VCAM1等分子值得做进一步的临床前研究。3.基于CDH17蛋白定向开发的ADC分子可以在体内显着消融KM12SM和COLO205异种移植瘤,并对高表达CDH17蛋白的结肠癌病人来源的异种移植瘤表现出一定的肿瘤抑制效果。chi2F12-MMAE在体外对高药敏度的COLO205显示高水平的细胞毒性(IC50=60.9p M),chi2E21-MMAE和chi1A13-MMAE对COLO205的抑瘤水平相当(IC50:925.8 p M vs.998.3 p M)。两次单药静脉注射(Q2W)chi2E21-MMAE或chi2F12-MMAE,均能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抑制KM12SM在小鼠体内的生长,但无法完全清除肿瘤。在COLO205 CDX模型中,按同样的给药方式静注chi2F12-MMAE,1.5 mg/kg剂量的第一针治疗可以起到平缓异种移植肿瘤增长的效果,且两周后的第二针治疗亦能继续起到溶瘤效果;3 mg/kg的中剂量治疗组有部分小鼠的肿瘤在后期出现反弹;6 mg/kg的高剂量治疗可以根治异种移植瘤。4.CDH17靶向型ADC在小鼠体内具有相对可控的组织毒性。制备了能和人鼠CDH17蛋白交叉反应的ADC分子677-MMAE,观察到在677-MMAE给药组小鼠的结直肠的局部组织中有炎症反应,聚集了大量的淋巴细胞;但在其它组织中没有出现炎症反应。此外,在观察期内,小鼠对chi2E21-MMAE、chi2F12-MMAE或677-MMAE的体内耐受良好,用药期间未有小鼠死亡个例出现,亦没有观察到10%以上的减重。5.LYPD3靶向型CAR-T细胞能够在小鼠体内对PC9异种移植肿瘤发挥持久的抗肿瘤作用。且小鼠对LYPD3-CAR-T的耐受良好,在观察期内未有小鼠死亡个例出现,亦没有观察到10%以上的减重。进一步调查发现,LYPD3-CAR-T细胞不仅在小鼠外周血中大量存在,还在高响应LYPD3-CAR-T治疗的PC9异种移植瘤组织中大量浸润。此外,LYPD3-CAR-T治疗组的小鼠脾脏内出现大量CD3+T细胞,但在对照组中却没有。CAR-T细胞的记忆表型对于激发持久的免疫应答至关重要。数据显示,LYPD3-CAR-T细胞在输注前,其中的Tn/Tscm细胞和Tcm细胞比例分别高达52.4%和21.7%,具有良好的向效应细胞分化的潜能。结论:通过开发肿瘤相关抗原识别算法和整合来自19种实体瘤和正常组织的大型转录组、蛋白质组和基因组数据,完成了泛实体瘤相关抗原的探索。通过考察CDH17靶向型ADC和LYPD3靶向型CAR-T细胞在模型小鼠中的抗肿瘤活性,例证了CDH17和LYPD3蛋白分别作为ADC和CAR-T靶标开发的可行性。

陈飚[2](2018)在《SHARPIN上调TAK1的表达并激活JNKs通路促进蕈样肉芽肿疾病进展》文中提出背景SHARPIN广泛表达于人体多种组织,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也可见于细胞核中。研究表明SHARPIN参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蕈样肉芽肿(Mycosis fungoides,MF)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早期MF患者与正常对照人群有相似的平均寿命。MF晚期及累及淋巴结和内脏则预后较差。深入研究MF的发病机制,对监测MF进展和改善晚期MF的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SHARPIN参与多种肿瘤的发病,然而,SHARPIN在MF发病中的作用暂未有研究。JNKs在肿瘤发病中起促癌或抑癌基因的作用,然而JNKs通路在MF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大部分还不清楚;SHARPIN对JNKs通路的调节尚未明确。目的1.探讨SHARPIN在MF中的表达及其对疾病进展和预后的影响;2.阐明SHARPIN在MF中调控JNKs通路的分子机制。方法1.分析GEO数据库的GSE12902数据集中SHARPIN在MF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2.检测MF细胞株MyLa2059细胞与其正常对照CD4+T细胞中SHARPIN的表达及JNKs通路的活性状态;构建SHARPIN过表达和抑制慢病毒载体,分别将其转染MyLa2059细胞,检测SHARPIN表达变化对MyLa2059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MyLa2059细胞中JNKs通路关键分子表达的变化;构建SHARPIN表达质粒和TAK1-Promoter-Luc质粒,将其转染293T细胞,使用萤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检测SHARPIN是否转录激活TAK1。结果1.在GSE12902数据集的22例MF样本中,36%的样本出现8q24.3拷贝数增加,引起SHARPIN表达升高,并导致MF患者疾病特异性生存率下降;2.MyLa2059细胞SHARPIN的表达高于CD4+T细胞,JNKs通路呈组成性激活状态;慢病毒转染SHARPIN过表达组MyLa2059细胞的增殖率升高、凋亡率下降、迁移和侵袭的细胞数目增多,SHARPIN抑制组则相反;另一方面,MyLa2059细胞慢病毒转染介导SHARPIN过表达或抑制可引起TAK1等JNKs通路关键分子mRNA表达升高或下降,而且,萤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提示SHARPIN可转录激活TAK1。结论1.MF病灶SHARPIN表达升高,且与MF患者预后差相关;2.SHARPIN过表达转录激活TAK1并顺序激活JNKs通路,促进MF恶性表型进展。3.SHARPIN可作为监测MF病情进展、预测预后的生物学标记物及为治疗提供一个潜在的靶标。

李东河[3](2016)在《BCR-ABL诱导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病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BCR-ABL作为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中最常见的融合基因之一,几乎出现在所有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以及部分成人(20%)和儿童(5%)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中。ABL/Src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CML病人的预后,但仍然存在抗药性、易复发等诸多问题。而单独使用ABL激酶抑制剂仍不能有效控制BCR-ABL阳性B-ALL,所以B-ALL的发病机制仍然值得进一步地研究和探索。已有文献报道癌基因v-Abl的羧基末端区域(CTR)突变后在小鼠体内不再特异性诱发B-ALL,但CTR在BCR-ABL诱导的B-ALL中的作用并不清楚。在本课题中,我们利用BCR-ABL和BCR-ABLΔC诱导的小鼠B-ALL/CML体内模型以及克隆形成、蛋白印记等体外实验证实了CTR在BCR-ABL诱导的B-ALL中是不可或缺的,但CTR的缺失并不影响BCR-ABL诱导CML的能力。白血病干细胞是一种被证实存在于多种白血病中的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重建疾病的细胞亚群。这与正常造血干细胞的部分功能存在相似性,暗示两者在细胞起源上可能存在某种联系。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BCR-ABL能够促进原代CD19+细胞增殖且能在体内诱发B-ALL,但不具有连续移植能力,然而,同种条件下BCR-ABL转导的骨髓细胞引起的B-ALL却能够连续移植且其B-ALL中白血病干细胞的频率在1/135到1/629之间。我们推测BCR-ABL+的白血病干细胞可能来源于CD19-的造血干祖细胞。

徐晓红[4](2010)在《抗肿瘤双特异免疫导向治疗制剂CAtin的表达及其体内外抑瘤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由抗体介导的免疫靶向治疗是肿瘤生物治疗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其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作为靶向工具的抗体分子量比较大、侵透性差、稳定性弱;所应用抗体多为鼠源抗体,免疫原性较高;所应用抑癌分子特异性较低,存在损伤正常细胞的隐患等。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结直肠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细胞表面的高度糖基化癌胚蛋白。人源化的抗CEA单链抗体(single chain Fv fragment, scFv) T84.66对CEA具有较高特异性,已普遍应用于结直肠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的诊断和免疫治疗,其疗效已为临床Ⅰ期试验所证实。且scFv T84.66具有结合活性高、侵透性强、免疫原性低和廓清快等优点。scFv T84.66同其它单链抗体一样具有先天缺陷,如较亲本抗体亲合力有所下降;在体温条件下稳定差较差;特定情况下会出现聚集倾向等,这可能与scFv的轻、重链可变区存在非共价键有关,但这种现象会通过引入链间二硫键而有所改观,即将scFv改构为稳定性较高的二硫键稳定型单链抗体(disulfide stabilized single chain Fv fragments, scdsFv)。Apoptin基因来源于鸡贫血病毒(chicken anemia virus, CAV),能够特异性地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对正常细胞无细胞毒作用。另外,肿瘤的放射治疗和多数化学治疗药物通过p53发挥作用,一旦p53突变即会形成耐药,而Apoptin的凋亡诱导作用不依赖p53,也不受凋亡抑制分子bcl-2等因素的影响,bcl-2分子的存在反而能够增强其作用。因此,Apoptin基因已广泛应用于肿瘤基因治疗研究领域。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设计scdsFv T84.66,并利用人工合成方法,将Apoptin基因通过柔性肽序列连接至scdsFv T84.66下游,构建并表达了具有特异性识别/结合CEA功能和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功能的抗肿瘤双特异免疫导向治疗制剂CAtin,并在体内、外对其抑瘤作用进行了分析。

高海德[5](2007)在《人双突变的二氢叶酸还原酶与胞苷脱氨基酶基因转染小鼠骨髓细胞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化学药物剂量的增加无疑可以最大程度消除肿瘤患者体内的肿瘤负荷及缓解期体内微小的肿瘤残留灶,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长期无瘤生存率,但其引起的骨髓抑制是造成患者严重感染、出血、死亡的主要原因。如何提高骨髓造血细胞对化疗的耐受性,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为此,将耐药基因导入骨髓细胞使之获得耐药表型以增加骨髓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性已获得成功,尽管临床广泛应用尚存在某些问题,但应用潜力很大。其中研究最多的是多药耐药基因(mdr1),它可编码高度糖基化的跨膜蛋白,将药物从细胞内泵出到细胞外,降低细胞内药物浓度,因而减少细胞毒性,将mdr1转染骨髓造血细胞的化疗保护作用在动物实验得到证实,但临床应用尚不理想,同时转染mdr1的小鼠出现了骨髓增殖综合症的报道更令人担忧。近年多种化疗药物的耐药基因被发现,如:对环磷酰胺耐药的醛脱氢酶基因、对烷化剂耐药的六氧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基因、对5-FU耐药的胸腺嘧啶合成酶基因、对氨甲喋呤耐药的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对阿糖胞苷耐药的胞苷脱氨基酶基因等。并得出如下结论:理想的耐药基因应具备多种药物耐药而非单一药物、无免疫原性、治疗基因片段较小、耐药基因耐特异药不宜毒性过大、基因转染无突变及癌变产生。经实验证实,人突变的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dihydrofolate reductase,DHFR)与胞苷脱氨基酶基因(cytidine deaminase,CD)具备上述条件。为解决大剂量化疗所引起的骨髓抑制问题,我们将DHFR与DHFR-CD基因通过包装细胞PA317导入小鼠骨髓细胞后,将转染DHFR-CD基因的小鼠骨髓细胞移植给小鼠,观察大剂量化疗后的小鼠的血象、体重、生存率变化及小鼠骨髓细胞耐药CFU-GM集落生成情况;同时检测小鼠骨髓细胞耐药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而评估转染了DHFR-CD基因的小鼠骨髓细胞对大剂量化疗的耐受性,以了解所转染基因在小鼠体内的化疗保护作用,为以后的双耐药基因临床应用提供动物实验模型。方法一、质粒扩增感受态细胞置于离心管中,分别加含质粒DHFR、DHFR-CD及普通培养基,摇振后铺于含抗生素的琼脂平板表面,液体被吸收后倒置培养,其菌落接种于培养液后培养过夜收集菌沉淀,质粒提取、纯化按试剂说明书进行。二、细胞的培养双噬性包装细胞PA317及小鼠成纤维细胞NIH3T3均于10%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37℃、5%CO2的饱和湿度条件下维持细胞生长,PA317供转染;NIH3T3细胞用作病毒上清滴度测定及辅助病毒的检测。三、细胞转染、克隆筛选及扩增采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介导的转染技术将质粒DHFR及DHFR-CD分别转染PA317细胞株后,用不同浓度的氨甲喋呤和阿糖胞苷进行药物筛选获得耐药克隆并扩增耐药细胞数量,另设不加质粒的对照转染组。四、小鼠骨髓细胞的制备Balb/c小鼠尾静脉注射5-Fu,3天后脱颈处死,酒精浸泡,取其股骨和胫骨,收集骨髓细胞制成悬液,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单个核细胞,悬于20%FCSRPMI1640的塑料培养瓶中,37℃、5%CO2孵箱中培养2h,回收悬浮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五、小鼠骨髓细胞的感染计数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总数,使骨髓单个核细胞和转基因之病毒产生细胞按1:1的比例,置于含20%小牛血清和1%谷氨酰胺的10%WEHI条件培养液中,另设对照组用不加质粒转染组的PA317细胞。两组在37℃、5%CO2条件下共培养48h后收集骨髓细胞,制成细胞悬液,置PBS平衡液中作CFU-GM培养及小鼠体内移植用。六、感染DHFR和DHFR-CD后的小鼠骨髓细胞CFU-GM及耐药基因的检测检测共培养后经药物处理的小鼠骨髓细胞的CFU-GM生成及前病毒基因整合及表达情况,培养分为两组:实验组加入化疗药;对照组不加化疗药,培养第12d后计数集落,进行结果分析。PCR检测转染DHFR小鼠骨髓细胞前病毒基因整合(proviral integration);RT-PCR检测转染DHFR-CD小鼠骨髓细胞基因表达,提取其RNA、逆转录成cDNA、PCR扩增及电泳PCR产物。七、感染DHFR-CD后的小鼠骨髓细胞的小鼠体内实验Balb/c小鼠在致死量钴60照射后根据体重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尾静脉注射感染后的小鼠骨髓细胞,对照组注射同等数量转染对照组的小鼠骨髓细胞,细胞移植后4周,每只小鼠腹腔注射MTX和Ara-C,连续4d。观察小鼠血象、体重及生存率的变化;5周后两组各处死小鼠1只,取其骨髓细胞做CFU-GM培养及耐药基因检测。结果一、稳定的产病毒细胞扩增、纯化的质粒转染PA317细胞、经药物筛选后见耐药克隆生长,扩大培养其耐药基因检测阳性;以NIH3T3为靶细胞测定逆转录病毒滴度,当病毒原液为0.01 ml时,DHFR和DHFR-CD病毒滴度分别为3.21×104CFU/mL、3.35×104CFU/mL;病毒原液为0.10ml时,DHFR和DHFR-CD病毒滴度分别为1.43×105CFU/L、1.54×105CFU/L;辅助病毒的检测无复制活性病毒产生。表明制备的逆转录病毒或转染的PA317可供感染细胞用。二、转染DHFR小鼠骨髓细胞的体外实验1、小鼠骨髓细胞耐药克隆形成实验:实验组、对照组均不加MTX时其耐药克隆数分别为287和273,加入时其耐药克隆数分别为42(14.6%)和0,两组克隆出现率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转染DHFR的小鼠骨髓细胞对MTX有明显的耐受性。2、实验组PCR产物电泳显示转染基因条带而对照组未显示,说明小鼠骨髓细胞已成功转染DHFR基因。三、转染DHFR-CD小鼠骨髓细胞的体外实验1、小鼠骨髓细胞耐药克隆形成实验:实验组、对照组均不加入MTX和Ara-C,其耐药克隆数分别为307和296,加入两药其耐药克隆数分别为47(15.3%)和0,两组克隆出现率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转染双耐药基因的小鼠骨髓细胞对MTX和Ara-C有明显的耐受性。2、实验组RT-PCR产物电泳显示转染基因条带而对照组未显示,说明转染的DHFR-CD在分子生物学上有表达。四、转染DHFR-CD小鼠骨髓细胞的体内实验1、转双耐药基因小鼠在大剂量MTX和Ara-C注射后,小鼠体重、白细胞开始下降,但较对照组下降幅度小,至第6周其白细胞恢复正常;其存活率为66.7%而对照组为0,两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 1)。2、小鼠骨髓细胞耐药克隆形成实验:实验组、对照组不加入MTX和Ara-C,两组耐药克隆数分别为167和173,两组加入两药其耐药克隆数分别为42(25.1%)和0,两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转基因小鼠对两种药物有一定程度的抗药性。3、转基因组小鼠骨髓细胞经RT-PCR检测,显示有耐药基因条带而对照组未显示,说明经转染的耐药基因在小鼠体内有表达。结论1、采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将质粒DHFR及DHFR-CD转染入PA317细胞株,可以获得安全稳定的产病毒的细胞系。2、小鼠骨髓细胞与产病毒的细胞共培养可以将耐药基因转染到小鼠骨髓细胞,且能够有效的表达并显示出良好的抗药性。3、转基因小鼠,其骨髓中可检测到被转染的耐药基因且小鼠生存率提高,说明了该基因在小鼠体内起到了对小鼠的化疗保护作用。

周鑫莉,王季石,顾静文,林果为[6](2002)在《逆病毒载体介导的双耐药基因在小鼠骨髓细胞的转移》文中认为目的 增强造血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性 ,探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基因转移效率及耐药基因导入在造血细胞保护性基因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电穿孔基因转移法将逆转录病毒载体G1Na MGMT IRES MDR1导入病毒包装细胞GP +E86及PA3 17,以VCR加压筛选后的阳性克隆上清感染小鼠骨髓细胞 ,应用PCR、Southernblot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耐药基因MGMT及MDR1在细胞中的转移与表达。结果 加压筛选及乒乓效应使病毒滴度由 ( 0 .2~ 7.6)× 10 4CFU/mL提高到 ( 1.9~ 5 .7)× 10 6 CFU/mL ,从DNA、RNA及蛋白水平上分别证实了双耐药基因在小鼠骨髓细胞中获得了有效转移和表达 ,而转基因后的小鼠骨髓细胞对VCR、高三尖杉酯碱和BCNU的耐药性比未转导细胞分别提高了 5 .7、5 .0和 8.5倍。结论 双耐药基因成功导入小鼠骨髓细胞为肿瘤基因治疗的临床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王季石,孙等军,林果为,费俭[7](2001)在《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MGMT和MDR1基因增强人脐血CD34+细胞对联合化疗抗性的研究》文中认为为探讨转染六氧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基因(MGMT)和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人脐血CD34+细胞能否同时增强对卡氮芥(BCNU)和MDR1基因靶药的抗性,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从人肝组织中获得编码六氧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cDNA,构建双顺反子逆转录病毒载体G1Na-MGMT-IRES-MDR1,以电穿孔介导的基因转移法导入GP+E86和PA317病毒包装细胞,采用含BCNU和长春新碱(VCR)的培养基克隆选择后收集重组病毒上清于单向型GP+E86与双嗜型PA317包装细胞行乒乓交互感染,将含MGMT和MDR1双耐药基因重组病毒的上清在细胞生长因子刺激下重复感染经免疫磁珠分离系统(MACS)分离纯化后的人脐血CD34+细胞,用PCR,RT-PCR,Southern blot,Northern blot,FACS和MTT等方法检测外源MGMT与MDR1基因在CD34+细胞中的转移和表达。结果显示,DNA测序及酶切鉴定证实MGMTcDNA克隆和双顺反子逆转录病毒载体构建的正确性,MACS分离纯化后的人脐血CD34+细胞纯度平均达92%,回收率为75%,含双耐药基因重组病毒的上清最高滴度为5.8×105cfu/ml,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双耐药基因已整合入转染靶细胞中基因组并获得有效表达,同时传递不同的耐药表型,应用集落计数、PCR方法测定基因转导效率分别为18%和20%,巢式PCR及补救分析均未检测到辅助病毒存在,经双耐药基因修饰的脐血CD34+细胞对BCNU的IC50较对照组提高4.5倍,对VCR,柔红霉素(DNR)和秋水仙碱(COL)的IC50较未转染细胞分别高7.8,6.6和5.5倍。本研究对降低联合化疗骨髓毒性作用的肿瘤临床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王季石,夏学鸣,陈子兴,卢大儒,薛京伦,阮长耿[8](2000)在《逆病毒载体介导双耐药基因在脐血CD34+细胞中的表达和抗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探讨转染醛脱氢酶基因(ALDH1)和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人脐血CD34+细胞能否同时增强对活性环磷酰胺(4-HC)和MDR1基因靶药的抗性,构建了同时含ALDH1和MDR1双耐药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表达质粒G1Na-ALDH1-IRES-MDR1,经Lipofect-AMINE介导转染GP+E86和PA317包装细胞,采用含长春新碱(VCR)和4-HC的培养基克隆选择后收集重组病毒上清于单向型GP+E86与双嗜型PA317包装细胞行乒乓交互感染,获得PA317重组病毒生产细胞(最高滴度达5.6×105CFU/ml),将含ALDH1和MDR1双耐药基因重组病毒的上清在细胞生长因子刺激下重复感染人脐血CD34+细胞,用PCR、RT-PCR、Southern blot、Northern blot、FACS和MTT等方法检测外源ALDH1与MDR1基因在CD34+细胞中的转移和表达。结果显示: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双耐药基因已经整合入转染靶细胞基因组并获得有效表达,同时传递不同的耐药表型。经双耐药基因修饰的脐血CD34+细胞对4-HC和VCR药物同时产生抗性,其IC50值分别比未转染细胞高4倍和7.2倍,本研究为开展肿瘤基因治疗的临床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崔竹梅[9](2000)在《绒癌耐药细胞株的建立及耐药基因逆转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 绒癌是发生于生育年龄妇女的高度恶性肿瘤,对化疗敏感,是人类最早可以治愈的实体瘤之一。但仍有20%的患者因治疗失败而死亡,化疗是绒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对化疗药物耐受性的产生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肿瘤的耐药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在接受化疗后获得,涉及多种耐药基因的表达,因此逆转肿瘤业已形成的多药耐药性,是进一步提高绒癌疗效的有效途径。本研究拟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细胞因子基因(IL-2)导入已建立的绒癌耐药细胞株,观察细胞因子基因转导对绒癌细胞耐药性的逆转作用。 研究内容: 一 建立绒癌耐药细胞株 采用浓度梯度递增法和间歇诱导的方法,用5-Fu,MTX,VP-16诱导绒癌细胞株JEG-3建立6个耐药细胞株,JEG-3/Fu1,JEG-3/Fu2,JEG-3/MTX1,JEG-3/MTX2,JEG-3/VP1和JEG-3/VP2,采用MTT法测定耐药细胞株对5-Fu,MTX,KSM,VP-16和Taxol的耐药指数,用RT-PCR测定亲本细胞及各耐药细胞株耐药相关基因(LRP,MRP,GST-π,DHFR,MDR-1)的表达,比较各种细胞生长曲线,群体细胞的倍增时间,分泌β-HCG的差异,以了解获得性耐药的机理。 结果:用RT-PCR扩增结果表明JEG-3细胞株在诱导耐药前即有LRP,MRP,GST-π,DHFR的共表达,而无MDR-1的表达。用VP-16,5-Fu采用间歇诱导的方法诱导形成的耐药细胞株MDR-1表达增强,其它耐药基因的表达无改变。用MTX诱导的耐药细胞株及用VP-16,5-Fu持续诱导形成的耐药细胞株

刘伟[10](2007)在《Mdr1在肿瘤化疗中疗效及骨髓保护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克隆多药耐药基因1(MDR1)至腺病毒质粒载体中并导入包装细胞,产生表达目的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方法:PCR法体外克隆出目的基因并将该基因采用定向克隆的方法克隆进入穿梭质粒pAdTrack-CMV中,采用同源重组方法将该质粒和腺病毒质粒Adeasy-1连接,最后通过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导入包装细胞HEK293中,产生表达目的基因的重组腺病毒。结果:(1)PCR法克隆出目的基因MDR1,并通过基因测序筛选出正确的克隆,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AdTrack-MDR1;(2)将MDR1基因克隆进入腺病毒质粒载体中形成重组腺病毒质粒Adeasy-MDR1,并将重组腺病毒质粒Adeasy-MDR1导入包装细胞HEK293中形成表达mdr1的高滴度重组腺病毒Ad5-MDR1。(3)收获的病毒感染液滴度达8.3×1011pfu/ml结论:克隆出正确的MDR1基因并重组含有目的基因MDR1的腺病毒,收获高滴度重组腺病毒Ad5-MDR1,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的:建立一套完整、稳定、高效的体外基因转染体系将外源性mdr1基因导入C57和Balb/c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评价转染后mdr1基因在靶细胞中功能性表达情况,为进一步将转染的骨髓细胞移植保护受体骨髓免受大剂量化疗药物的损伤实验提供基础。方法:采用乒乓交互感染收集并浓缩病毒上清,采用浓缩病毒上清转染法将mdr1基因导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预处理后的C57和Balb/c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采用RT-PCR法、Western-blot分别从基因、蛋白质水平检测mdr1基因在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功能性表达,柔红霉素排出试验从功能水平检测mdr1基因在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功能性表达情况,探讨转染时间和转染效率、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1)建立了一套完整、稳定、高效的mdr1基因体外转染体系;(2)流式细胞仪测得体外转染率可达到26.26%,(3)柔红霉素排出试验证实导入的mdr1基因表达产物P-gp有药物外排泵功能。(4)RT-PCR法证实外源性mdr1基因有效地在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基因组表达;(5)Western-blot测得转染后P-糖蛋白(P-glycoprotein P-gp)表达较转染前明显增高;结论:通过腺病毒载体可在体外将外源性mdr1基因有效的转入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中,转染的mdr1基因能有效地在靶细胞基因组中表达,为进一步移植转染细胞保护骨髓免受大剂量化疗损伤的体内实验提供基础。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mdr1基因转染的骨髓造血细胞移植来提高C57和Balb/c小鼠肺癌和乳腺癌骨髓对化疗的耐受性,然后观察超剂量化疗中mdr1基因的骨髓保护及肿瘤治疗作用;并监测外源性mdr1基因在受体骨髓内表达的情况。方法:将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与含有人全长mdr1 cDNA的腺病毒共培养4日后,将转染细胞经骨髓腔注射移植入经60CO放疗预处理的Lewis肺癌和4T1乳腺癌荷瘤小鼠体内,然后进行超剂量表阿霉素化疗实验,检测mdr1基因对受体骨髓的保护作用、超剂量化疗对肿瘤的治疗作用。同时采用RT-PCR法、Western blot法分别从基因、蛋白水平检测外源性mdr1基因在受体骨髓的表达情况。结果:(1)采用培养细胞移植法成功建立Lewis肺癌和4T1乳腺癌动物模型;(2)采用骨髓腔内注射移植将转染mdr1基因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回输入荷瘤小鼠,受体骨髓中有外源性mdr1基因的功能性表达;(3)超剂量化疗实验中,转染mdr1基因的荷瘤小鼠能耐受3倍剂量表阿霉素的化疗,外周血白细胞可维持在正常范围,同时肿瘤能被有效治疗,荷瘤动物的生存时间及生存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荷瘤动物死于超剂量化疗所造成的严重骨髓抑制或肿瘤扩散。结论:mdr1基因转染的骨髓造血细胞移植后可于受体骨髓中功能性表达;mdr1基因能有效保护骨髓的造血功能,使超剂量化疗能更有效杀灭肿瘤。

二、逆病毒载体介导的双耐药基因在小鼠骨髓细胞的转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逆病毒载体介导的双耐药基因在小鼠骨髓细胞的转移(论文提纲范文)

(1)泛实体瘤相关抗原图谱的构建及其在抗体偶联药物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抗体偶联药物的知识现状
        引言
        1.1.1 ADC发展简史
        1.1.2 获得监管批准的上市ADC
        1.1.3 临床试验中的在研ADC及其靶标图谱
        1.1.4 抗体骨架和靶标的选择
        1.1.5 连接子类型和偶联技术
        1.1.6 有效载荷
        1.1.7 ADC在体内的工作原理
        1.1.8 ADC对难治性癌症的治疗
        1.1.9 ADC的毒性问题
        1.1.10 ADC耐药机制
        1.1.11 未来展望
    1.2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的知识现状
        引言
        1.2.1 CAR-T发展简史
        1.2.2 CAR-T细胞的工作原理
        1.2.3 CAR和T细胞受体的结构
        1.2.4 获得监管批准的CAR-T
        1.2.5 CAR-T细胞疗法的毒性
        1.2.6 未来挑战、机会和应用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第二章 基于多组学构建泛实体瘤相关抗原图谱
    引言
    2.1 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
        2.1.1 正常组织转录组和蛋白组的数据采集
        2.1.2 蛋白质亚细胞定位数据的采集与编译
        2.1.3 人体组织器官的重排与映射
        2.1.4 正常组织的表达及其分级
        2.1.5 基因在肿瘤及其癌旁组织之间的差异表达分析
        2.1.6 基因在肿瘤与其他正常组织之间的差异表达分析
        2.1.7 肿瘤组织转录组、基因组和表型数据的编译
        2.1.8 功能相关突变的注释
        2.1.9 预测肿瘤相关抗原的蛋白过表达率
        2.1.10 肿瘤相关抗原与癌细胞功能状态的相关性分析
        2.1.11 基因集富集得分分析
        2.1.12 临床试验的检索策略
        2.1.13 统计分析
    2.2 分析结果
        2.2.1 组装综合数据集并通过算法识别肿瘤相关抗原
        2.2.2 肿瘤相关抗原的表达谱与差异表达谱
        2.2.3 肿瘤相关抗原的异质表达谱
        2.2.4 预测肿瘤相关抗原的蛋白过表达率
        2.2.5 癌症驱动基因变异全景
        2.2.6 候选肿瘤相关抗原的组合评估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靶向CDH17 的新型ADC的制备及抗结直肠癌活性研究
    引言
    3.1 实验动物
    3.2 实验仪器及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TCGA与 GTEx中 CDH17的m RNA数据的获取与分析
        3.3.2 免疫原的设计与制备
        3.3.3 制备靶向CDH17 的单克隆抗体的免疫方案
        3.3.4 抗体可变区基因测序
        3.3.5 鼠-人嵌合抗体的构建与表达纯化
        3.3.6 抗体结合亲和力的测定
        3.3.7 CDH17 靶向抗体偶联vc MMAE
        3.3.8 细胞内吞实验
        3.3.9 细胞膜蛋白的提取
        3.3.10 免疫沉淀
        3.3.11 免疫沉淀产物的银染
        3.3.12 蛋白免疫印迹
        3.3.13 免疫组化
        3.3.14 免疫荧光
        3.3.15 流式细胞实验
        3.3.16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3.3.17 体内抑瘤活性实验
        3.3.18 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CDH17 在消化道肿瘤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
        3.4.2 CDH17 靶向抗体的多重表征
        3.4.3 CDH17 靶向ADC的制备与表征
        3.4.4 CDH17 靶向ADC在体外的抗肿瘤活性
        3.4.5 CDH17 靶向ADC在 KM12SM结肠癌异种移植模型中的抗肿瘤活性
        3.4.6 CDH17 靶向ADC在 COLO205 结肠癌异种移植模型中的抗肿瘤活性
        3.4.7 荷瘤小鼠对CDH17 靶向ADC的耐受性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靶向LYPD3的CAR-T细胞的抗肺腺癌活性研究
    引言
    4.1 实验动物
    4.2 试剂耗材及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TCGA与 GTEx中 LYPD3 m RNA数据的获取与分析
        4.3.2 抗体人源化
        4.3.3 慢病毒包装
        4.3.4 CD3+T细胞的复苏与激活
        4.3.5 CD3+T细胞慢病毒感染
        4.3.6 CAR-T细胞分化与耗竭的检测
        4.3.7 CAR-T体外细胞杀伤
        4.3.8 CAR-T体内活性实验
        4.3.9 细胞因子的检测
        4.3.10 统计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LYPD3 蛋白在肿瘤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
        4.4.2 LYPD3 靶向的CAR-T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4.4.3 LYPD3 靶向的CAR-T细胞在PC9 肺腺癌异种移植模型中抗肿瘤活性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SHARPIN上调TAK1的表达并激活JNKs通路促进蕈样肉芽肿疾病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背景
    1.1 SHARPIN(SHANK-associated RH domain-interacting protein)研究概述
        1.1.1 SHARPIN蛋白结构
        1.1.2 Sharpin基因自发突变导致慢性增殖性皮炎小鼠(chronicproliferative dermatitis mutant,cpdm)表型出现
        1.1.3 SHARPIN是LUBAC复合体的一个亚单位
        1.1.4 SHARPIN对细胞、组织器官生成、发育的影响
        1.1.5 SHARPIN对骨骼发育及内稳态的影响
        1.1.6 SHARPIN促进PTEN的泛素化、HOIP的激活和抑制β1-整合素活性
        1.1.7 SHARPIN对细胞增殖、粘附、迁移的影响
        1.1.8 SHARPIN在凋亡及坏死性凋亡中的作用
        1.1.9 SHARPIN与相关炎性因素的关系和该关系对炎症与免疫反应的影响
        1.1.10 SHARPIN参与相关信号传导通路的调节
        1.1.11 SHARPIN与肿瘤发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1.1.12 SHARPIN在其它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1.2 MF的研究进展
        1.2.1 MF的流行病学特征
        1.2.2 MF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2.3 MF的临床表现
        1.2.4 MF的组织病理和免疫病理
        1.2.5 MF的诊断
        1.2.6 MF的治疗
        1.2.7 疾病进展及预后的影响因素
第2章 SHARPIN上调TAK1的表达并激活JNKs通路促进MF疾病进展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主要仪器和耗材
        2.2.3 方法
    2.3 结果
        2.3.1 在MF中SHARPIN表达升高且与患者预后差有关
        2.3.2 在MyLa2059细胞中通过慢病毒构建过表达或抑制SHARPIN
        2.3.3 MyLa2059细胞SHARPIN表达升高促进细胞存活
        2.3.4 MyLa2059细胞SHARPIN表达升高抑制细胞凋亡
        2.3.5 体外试验显示MyLa2059细胞SHARPIN表达升高促进细胞的迁移
        2.3.6 体外试验显示MyLa2059细胞SHARPIN表达升高促进细胞的侵袭
        2.3.7 SHARPIN转录激活TAK1的表达并激活JNKs通路
    2.4 讨论
    2.5 结论
综述: SHARPIN与肿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1.SHARPIN的研究进展
        1.1 SHARPIN蛋白的结构及其功能
        1.2 Sharpin表达缺失诱发cpdm小鼠表型
        1.3 SHARPIN调控NF-κB信号传导通路
    2.SHARPIN与肿瘤发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2.1 SHARPIN影响血管生成、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细胞增殖和凋亡的相关研究
        2.1.1 SHARPIN与血管生成的相关研究
        2.1.2 SHARPIN与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相关研究
        2.1.3 SHARPIN与细胞增殖、凋亡的相关研究
        2.2 SHARPIN参与各种肿瘤发病的相关研究
        2.2.1 SHARPIN参与多种肿瘤的发病
        2.2.2 SHARPIN在人类多种肿瘤细胞株中通过抑制PTEN而促进肿瘤形成
        2.2.3 SHARPIN介导的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5的调节调控黑色素瘤的生成
        2.2.4 SHARPIN-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5-H3R2mel轴是肺癌细胞侵袭所必须的
        2.2.5 SHARPIN高表达上调乳腺癌风险
        2.2.6 SHARPIN促进乳腺癌激素疗法耐药
        2.2.7 由SHARPIN基因拷贝数增加衍生的特性与乳腺癌患者预后差的相关性
        2.2.8 SHARPIN在乳腺癌细胞中有助于P53的降解
        2.2.9 SHARPIN稳定ERα并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
        2.2.10 SHARPIN过表达通过NF-KB/ERK/Akt信号传导通路诱导人类前列腺癌细胞株LNCaP、DU145和PC-3细胞肿瘤生成
        2.2.11 SHARPIN通过转录激活Versican的表达促进肝细胞癌的进展
    3.结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成果
致谢

(3)BCR-ABL诱导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部分:BCR-ABL融合蛋白C末端在其诱导急性B细胞白血病中的作用
    1.1 引言
    1.2 实验材料与方法
        1.2.1 实验材料
        1.2.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部分:BCR-ABL(+)B-ALL的白血病干细胞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4)抗肿瘤双特异免疫导向治疗制剂CAtin的表达及其体内外抑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英文缩略词表
绪论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消化系统肿瘤的基因治疗
        1.1 概述
        1.2 基因和胃肠道肿瘤
        1.3 肿瘤基因治疗基本策略
        1.4 肿瘤基因治疗的目的基因
        1.5 基因转移技术
        1.6 肿瘤基因治疗的主要途径
        1.7 基因治疗存在的问题
        1.8 基因治疗与动物模型、临床试验的关系
        1.9 前景与展望
        1.10 结论
    第2章 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2.1 概述
        2.2 凋亡与细胞
        2.3 凋亡与坏死
        2.4 凋亡的机制
        2.5 凋亡细胞生化特性
        2.6 凋亡途径
        2.7 凋亡的病理、生理学
        2.8 凋亡的调节
        2.9 凋亡的检测
        2.10 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其他形式
        2.11 展望
        2.12 结论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CAtin序列设计及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鉴定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2章 CAtin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鉴定及纯化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CAtin的体外抑瘤作用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CAtin的体内抑瘤作用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5)人双突变的二氢叶酸还原酶与胞苷脱氨基酶基因转染小鼠骨髓细胞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摘要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二、英文缩略语
三、论文
    论文一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附论文图片)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论文二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附论文图片)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论文三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附论文图片)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四、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历

(9)绒癌耐药细胞株的建立及耐药基因逆转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绒癌耐药细胞株的建立及获得性耐药机制的探讨
    第一节:实验材料
    第二节:实验方法
    第三节:实验结果
    第四节:讨论
    第五节:小结
第二章:IL-2基因转染对绒癌耐药细胞株JEG-3/VP2耐药性逆转的研究
    第一节:实验材料
    第二节:实验方法
    第三节:结果
    第四节:讨论
    第五节: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一
综述二
综述三
致谢
个人简历

(10)Mdr1在肿瘤化疗中疗效及骨髓保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正文:MDR1 在肿瘤化疗中疗效及骨髓保护的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多药耐药基因1(MDR1)的克隆及构建表达MDR1 的重组腺病毒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多药耐药(MDR1)基因转染C57 和BALB/C 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的体外实验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MDR1基因转染骨髓移植联合超剂量化疗治疗LEWIS肺癌和4T1 乳腺癌小鼠的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小结
附图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逆病毒载体介导的双耐药基因在小鼠骨髓细胞的转移(论文参考文献)

  • [1]泛实体瘤相关抗原图谱的构建及其在抗体偶联药物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上的应用[D]. 方佳成. 西北大学, 2021(12)
  • [2]SHARPIN上调TAK1的表达并激活JNKs通路促进蕈样肉芽肿疾病进展[D]. 陈飚.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5)
  • [3]BCR-ABL诱导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病机制研究[D]. 李东河.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4]抗肿瘤双特异免疫导向治疗制剂CAtin的表达及其体内外抑瘤作用[D]. 徐晓红. 吉林大学, 2010(09)
  • [5]人双突变的二氢叶酸还原酶与胞苷脱氨基酶基因转染小鼠骨髓细胞的实验研究[D]. 高海德. 中国医科大学, 2007(07)
  • [6]逆病毒载体介导的双耐药基因在小鼠骨髓细胞的转移[J]. 周鑫莉,王季石,顾静文,林果为.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02(01)
  • [7]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MGMT和MDR1基因增强人脐血CD34+细胞对联合化疗抗性的研究[J]. 王季石,孙等军,林果为,费俭. 实验生物学报, 2001(03)
  • [8]逆病毒载体介导双耐药基因在脐血CD34+细胞中的表达和抗性研究[J]. 王季石,夏学鸣,陈子兴,卢大儒,薛京伦,阮长耿. 实验生物学报, 2000(04)
  • [9]绒癌耐药细胞株的建立及耐药基因逆转的研究[D]. 崔竹梅.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0(11)
  • [10]Mdr1在肿瘤化疗中疗效及骨髓保护的实验研究[D]. 刘伟. 重庆医科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小鼠骨髓细胞中双重耐药基因的转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