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实现

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实现

一、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方桐清[1](2020)在《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我国高职院校大都脱胎于职业大学、成人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办学历史只有四十年。高职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仍存在大学文化缺失、职业文化不强的客观现实,高等性、职业性都不够使得“类型”和“重要”双不显。文化育人弱化导致立德树人虚化,价值取向不明导致文化育人泛化。而现有研究成果零散,总体缺少基础框架,不足以指导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实践活动。课题通过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以江苏省15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为主要样本,对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及其实现进行了研究。高职教育要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必须实施文化育人,明确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高职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给予“5B定位”,蕴含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定位“基层职业性”;我国对高职给予“复姓定位”,蕴含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定位“高等职业性”。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高等”文化共性,同时具有“职业性”个性价值追求。文化育人定位决定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性质,文化育人特性反映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面貌,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对文化育人定位、文化育人特性具有反作用。因此,文化育人定位和特性价值追求的向度即为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应然目标。从文化育人定位、文化育人特性的维度分析,其价值取向均有四个向度。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实现的应然路径是:以“职业性”特质人才为培养目标,走校企“双主体”文化育人之路,在合作中正视育人文化与企业文化价值目标的现实不融,规避企业文化中不利于人的道德、理性、真善美形成的文化因子,有效耦合育人文化与企业先进文化,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追求。我国职业教育的起步可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自此至改革开放前,我国职业教育及其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后,我国高职教育随经济建设中心的确立应运而生,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对技术精神的双压制、社会文化对育人文化的深融合、外来文化对高职文化的反思间性等影响,形成了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特质文化形态。以发展需要、发展规模、发展质量为评判标准,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具有递进式发展特征和递进式文化育人价值目标。从对文化育人的认识高度、重视程度和实践效度分析,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随递进式发展任务划分为随性、工具性、理性、特性四个发展阶段。四个阶段以经济与高职互动为演进动力,是“适应—调整—再适应”的演进过程。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虽然仍存在不少现实矛盾,但是从宏观上取得了重要成就,同时存在向度摇摆阻碍类型彰显之囧。从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实现的实践情况看,弱化并制约其彰显深度、广度和效度的主要问题包括:融入工业文化因素比较泛化、注入企业文化要素比较主观、培养优秀企业精神重视不够、关注文化间性存在盲目性碎片化。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多维因素复合的结果。影响其彰显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化育人自觉性不强、职业文化理解得不深、校企文化交融性不足、文化传播机制不完善、法律法规机制不健全。彰显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需要从内容、载体、路径、传播方式、文化环境等方面系统化推进。

张慧[2](2020)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及其实现研究》文中提出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和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创业教育组织在推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外力推动下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数量快速增长,但组织数量的增长并没有带来质量的提升。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缺位是造成其质量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功能缺位致使组织目标模糊和零散,进一步导致组织行为低效和泛化,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与审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与价值。在异质性视阈下,探讨高职院校这个特殊场域中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及其实现问题是促进组织发展和功能优化的基本前提。基于功能主义分析范式,将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进一步分解为功能实现方式和实现机理,文章整体遵循“客观功能(是什么?)—功能实现方式(怎么样?)—功能实现机理(为什么?)—功能实现路径(如何做?)”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为了探究出更科学合理的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本研究将组织功能定位于客观展现出来的实际结果,而非主观逻辑推导出来赋予组织的结果。据此,本研究选择案例研究方法,在实地调研典型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基础上,具体运用三级编码、单案例分析和跨案例比较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梳理与分析。结合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ing Merton)的经验功能主义理论和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的结构化理论,构建了“客观功能—社会实践(组织行为)—行为机理”的理论分析框架,社会实践也就是组织的行为方式,它决定和反映组织的客观功能,行为机理体现组织行为的内在规律和作用关系。因此,首先从调研的实证数据中提炼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客观功能,以及实现这些功能的主要方式;在此基础上,探究与分析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的内在机理;最后,在厘清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行动逻辑的基础上,分析由于组织行动逻辑偏差和实践障碍导致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组织功能实现的优化路径。通过对调研数据的三级编码分析得出,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呈现出“决策实施功能”、“中介融通功能”、“类型强化功能”和“文化聚散功能”四项客观功能。其中,决策实施和中介融通是显功能,即组织有意安排而产生的作用;类型强化和文化聚散是潜功能,即组织无意安排,由组织行动间接、内隐地产生的作用。创业教育组织作为高职院校推动创业教育精细化发展的专门性组织,除了设计、实施和服务于创业教育发展;还要通过多种方式去破解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之间的壁垒,推动专创融合发展;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行动,无形中强化与凸显了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化教育的特征;同时在行动中逐渐形成浓厚的高职创业文化氛围,并成为创业文化的认同者和传承者。实现上述四项功能,高职创业教育组织主要采用“组织变革”、“融合策略选择”、“适应性联结”和“树立标志”的方式。从宏观层面的战略规划,到组织自身改革和具体的行为实践,再到创业教育文化孕育与认同的历程,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实践行动体现出从外围实践到专创融合的纵深推进过程、从局部试点到浸润体系的范围扩展、以及从具体实践到抽象升华的逻辑向度。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之所以能够实现,也就是组织选择采用上述行为方式的原因,内在地体现了“资源赋能机理”、“规则调适机理”和“互动整合机理”。在内外部环境作用下,创业教育组织行动始终处于“理性化”和“反思性监控”的过程中,组织通过反复的实践行动形成自身,并通过组织行动再生产出行动条件;再生产的过程包含着意义、规范性要素和权利的交织与互动。具体而言,其一,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行动受到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的驱动与引导。我国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行动是典型的外部驱动型,创业教育经费投入和大学生创业园建设推动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在短期内广泛实践;与此同时,组织行动受到行政权利和专家权利的共同影响。其二,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受到合法性秩序和表意性符码的规约与调适作用。政策导向是组织行动及其自我调控的风向标;高职创业教育理念和文化是组织行动及其行动调控的助力器。其三,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行动是互动整合过程中的适应性行为和特色化选择。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在“同级组织之间”以及“组织和系统之间”的互动整合过程中,通过组织学习、联盟合作、互利共生等提升组织的适应性,而准确定位、组织竞争、文化认同等促进组织的特色化选择。基于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的内在机理,推演出组织功能实现的行动逻辑。也就是说,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要想有效地发挥其功能,组织行动的驱动力应当由政府主导转变为外部动力和内生动力共同推动;在多元交互网络中组织应当找到自己的适切位置,明确自身的功能和价值,挖掘并培育组织的优势与特色;同时也应该认识到,“组织化”并非组织行动的目的,任何组织都是为了满足某种社会目的或需求,对于创业教育组织来说,创业教育理念逐渐融入高职教育系统的过程,正是组织功能得到全面、彻底实现的过程,组织本身则处于“去组织化”过程中。然而反观现实,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内生动力不足、互动整合过程中的路径依赖和模仿趋同现象、多元协同藩篱与组织行为异化等问题依然明显。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理念先行—以点带面—错位发展—多元联动”的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优化路径,以期为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柳畅[3](2020)在《公共体育服务合同外包中政府责任及其实现机制》文中认为《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体经济活力不断释放。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需求,公共体育服务合同外包成为政府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方式之一。目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合同外包中政府责任出现划分不清,难以落实等问题。因此,明确公共体育服务合同外包中政府责任是推动公共体育服务合同外包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本研究以公共体育服务合同外包及其政府责任的概念为基本逻辑起点,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个案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公共体育服务合同外包中政府责任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在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中政府的责任来源、扮演角色以及承担职责,结合苏州市公共体育服务合同外包的发展情况,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揭示公共体育服务合同外包中政府责任缺失的问题以及相关成因。在委托代理理论、合同治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等理论指导下,借鉴国外公共体育服务合同外包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公共体育服务合同外包中政府责任的实现机制。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公共体育服务合同外包作为一种提高政府供给能力和效率的购买方式被广泛认可和采纳。实施公共体育服务合同外包的关键在于政府能有效履行其职责。其中,政府责任是指政府及行政人员有义务及时、积极、有效的回应公民体育需求,通过合同外包的形式为公民提供高效高质、公正公平的公共体育服务;如果政府及行政人员没有按照合同规定依法履行或履行不当相关职责,要按照相关规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2.在公共体育服务合同外包中,由于政府扮演着多重角色,因此肩负多种责任。具体包括公共体育服务合同外包的目标责任、决策责任、财政责任、监管责任、培养责任和担保责任。3.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合同外包的政府责任落实存在许多漏洞,具体表现为政府责任目标偏移,合同外包的运行机制建设困难,政府问责缺失等方面。4.造成公共体育服务合同外包中政府责任难以实现的原因包括:公共体育服务合同外包的法律制度不完善,政府角色定位不准确,以及政府的相关能力不足等相关因素。5.通过总结国外公共体育服务合同外包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合同外包中政府责任存在问题,本研究认为构建公共体育服务合同外包中政府责任实现机制是规范政府责任的现实选择。一方面,采用合同治理和关系治理两种方式,建立公共体育服务合同外包中政府履行责任的实现机制;另一方面;按照监控责任整个流程,从责任监督、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三个阶段,建立公共体育服务合同外包中政府监控责任的实现机制。

徐丽云[4](2020)在《主旋律影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影是最能号召和影响大众的,主旋律影片作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载体,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新时代,科学发展和有效传播主旋律电影并将其合理有效的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党和国家宣传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成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以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主旋律影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问题进行了研究。在第一章中,明确了主旋律影片的内涵和主要类型,阐述了主旋律影片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其功能表现,并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实现理论、马克思文艺理论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理论以及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探讨主旋律影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第二章中,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对主旋律影片的认知与接受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当前高校运用主旋律影片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进行阐述;在第三章中,指出了现今主旋律影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存在的障碍及其原因,在主旋律影片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用以引导大学生的政治方向、规范大学生的行为、激发大学生的动力并提升大学生审美境界的同时,高校对主旋律影片的利用不充分、大学生对主旋律影片的整体接受度不高以及主旋律电影市场精品不多是影响主旋律影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主要问题,原因在于高校运用主旋律影片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识不强、大学生对主旋律影片缺乏兴趣及主旋律影片的商业性和艺术性略有失衡;在第四章中,针对现今妨碍主旋律影片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从自觉承担宣传工作的使命任务、加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及推动主旋律电影的高质量发展几个方面为促进主旋律影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提出了可行性对策。

刘静[5](2020)在《项目学习的教学意义及其实现研究》文中指出项目学习作为一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认可并得以推广实施的教学模式,自上世纪末被引入到我国教育领域以来,就得到了国家政策层面的明确倡导,并且在教育实践中获得了很多的践行者。理论上讲,项目学习是一种有存在价值和推广价值的教学模式,它具有区别于传统教学的明显特征,其内含的实然的教学价值使得项目学习的开展对学生成材成人、对教师专业成长、对传统教学改进均有明显的发展和促进意义。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忽视项目学习在推广应用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发展困境。就教师而言,一方面,目前仍有很多教师对于项目学习的认知不足,对于项目学习的开展存在很多担心疑虑;另一方面,一些教师的项目学习实践存在着形式表面化、效果浅显化、教学过程僵化等不足之处。就学生而言,项目学习中学生对项目学习不重视、项目管理能力不足、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差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项目学习的实际实施效果。另外,学校层面同样存在着诸如项目开展和管理制度不完善、信息资源渠道有限、家校配合性较差、学校评价制度滞后等项目学习支持系统不完善的情况。以上诸多因素使得项目学习在实践中的实质性进展缓慢,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在学校层面的持久化推进,进而导致项目学习本身内含的教学意义难以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基于此,为充分发挥项目学习的教学意义,针对项目学习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教育观念认知,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树立教会学生学习的意识,并消除对项目学习实践的顾虑,勇于尝试,从而实现由理念的内化到行动的自觉转变。其次,在设计和开展项目学习时,教师应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真实的且具有挑战性的驱动性问题,制定明确具体的评价量规,优化项目学习实施模式流程,通过这一系列的高质量标准的操作推动伪项目学习、浅项目学习向真项目学习、深项目学习的规范化发展。同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项目学习的指导、监督和督促工作,提高学生有效开展项目学习的基本意识和基本能力。另外,学校层面要构建完善学校支持系统,为项目学习的开展实施提供专业支持、物质支持和制度支持,从而为项目学习螺旋上升式的常态化纵深化发展保驾护航。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本研究中所论述的项目学习的教学意义,是建立在项目学习本身是深度的、高质量的基础之上的,即项目学习的教学价值和独特育人功能是一种可能性和潜在性,而非确定性和现实性。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增进教师对项目学习的了解,推动教师的项目学习操作向高质量化方向发展,加强学生的指导,建设学校相关支持系统,正是致力于将这种潜在的可能性尽可能变为现实的确定性的重要举措。

孙玉红[6](2020)在《亚里士多德公民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境遇。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必须实现道德与美好生活即幸福的关涉。关于如何通过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实现道德与幸福的关涉乃至统一,中国有自己的国情,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应该继承中国传统,但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也要积极借鉴人类思想史上优秀的思想文化资源。亚里士多德公民教育思想就是这样优秀的思想资源之一。论文旨在透过对亚里士多德(下文简称“亚氏”)公民教育思想的系统梳理与把握,为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提供有益的、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明晰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以实现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的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提升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论文分三部分。从亚氏公民教育思想的相关智慧对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面临的现实境遇观照的视角出发,批判借鉴亚氏关于公民、德性、正义、公民教育、幸福等思想资源,对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进行了概念界定,分析了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在理论、制度、实践等方面面临的各种困境,并从公民道德资源供给不足即理论资源、制度资源、实践资源供给不足找到原因与解决方案。在这些方面,亚氏公民教育思想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由此,论文展开了对于亚里士多德公民教育思想的目的、内容指向、自然进路、生成路径的系统梳理与批判挖掘:亚氏公民教育思想围绕“什么是优良生活”、“人怎样才能过上优良生活”展开。他认为,所有事物都以善为目的。人的目的在于幸福。德性是使得它是其德性的那事物的状态好又使得那事物的活动完成得好的品质,是事物的潜在功能。人的独特功能在于人的理性,因此,人的目的就在于灵魂的理性功能的卓越发挥与实现,在于理性的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幸福作为最高善,是人的一生中合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这样,亚氏就把德性与幸福相统一,幸福就在于德性的实践。城邦的起源与目的也在于幸福。因此,在合目的性意义上,城邦幸福就应该相同于个人幸福;而在现实可能性上,只有在理想的“轮番为治”的宪政政体中才能实现个人幸福与城邦幸福的统一。公民教育是弥合个人幸福与城邦幸福的最佳途径,是公民德性养成和城邦善治的最佳途径。公民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具备善德的过幸福生活的好公民,实现好人与好公民的统一。由此,公民教育是支持公民德性功能逐步展开、实现的过程,是公民的理性或自由意志在过城邦幸福生活中逐步实现的过程,因此,亚氏的公民教育本质上是自由教育。既然幸福在于人一生中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那么,公民教育的内容就其指向而言,就应该指向完满德性。论文探讨了完满德性的本质、来源及其相互关系,从公民教育内容的角度去诠释好人、好公民的德性。完满德性包含伦理德性、实践智慧和理论智慧。伦理德性是合于实践智慧的品质,因此,伦理德性与实践智慧是道德的一体两面,即德性与德行,德性养成于实现活动即德行中。理论智慧虽是自足的、完满的理论理性的实现活动,是最好的、最完善的德性的实现活动即沉思,但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的沉思生活是只有神才可以过的生活,因此,亚氏强调城邦现实生活中、人的可实践的理论智慧的沉思活动而非沉思生活,因为人的现实生活、自我实现也是需要沉思活动或反思活动的。由此,人的实践的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过德性德行即道德的生活,在于人的一生中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因此,公民教育指向完满德性及其实现。德性在我们身上的养成既不出于自然,也不反乎于自然。德性的养成要经过公民教育习惯化训练的过程,同时,要效法自然,即遵循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此意义上,亚氏的公民教育是自然教育。论文遵循亚氏所言天赋培育到习惯养成到理性教育的自然教育过程,透过对亚氏理想城邦中不同阶段切适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的阐释,清晰地呈现了不同阶段德智体美等全面的教育,这些内容的教育即使有实用的功效也是为了培养善德,都指向道德及其教育。这样,就进一步明晰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公民教育是以公民德性养成为指向和内容的教育,在此意义上,亚氏的公民教育即为现代的公民道德教育。公民德性的养成要在城邦生活实践中实现。城邦需要为公民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合乎人性生长的环境,即城邦要以正义的制度和法治为公民教育提供硬环境,以公民友爱为公民教育提供软环境,让公民既得到理性的指导与约束,又获得情感的浸润与陶冶,从而实现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在此意义上,亚氏的公民教育是生活教育。论文最后批判借鉴亚氏公民教育思想,揭示出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可以批判借鉴的思想启示: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的价值目标在于德福一致;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的本质在于自由教育;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要遵循公民身心成长的自然规律,以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的“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包括德智体美劳在内的指向公民德性养成的全面教育,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的过程是由天赋培育到习惯养成到理性训导的全过程教育,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的实现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合力而成的全员教育;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在公民过道德生活的实践中实现,在公民尊崇善德善行的德行有用的正义、友爱、法治的优良城邦、优良政体、优良生活中得以实现。

欧阳倩烨[7](2020)在《伪科学事件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思路》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层出不穷的伪科学事件对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的正常秩序等都产生了多重影响,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领域也无法置身事外。虽然伪科学事件具有社会危害性,然而从反面来看,伪科学事件也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本研究源于对社会与教育关系的思考,旨在探究社会中存在的伪科学事件对学生的影响,力图从理论上论证伪科学事件作为社会中的教育资源所内蕴的教育价值以及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实践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实现伪科学事件教育价值的基本原则和途径。本文主要分四个部分来探讨以上问题,具体概括如下:第一部分,阐述研究的背景和主要研究问题,对伪科学事件及其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此外,对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了归纳梳理,为研究后续的展开奠定理论基础,也介绍了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第二部分,论述伪科学事件的教育价值。从“教育本体作用是满足学生这一教育主体的发展需要”的视角出发,结合具体的伪科学事件案例,探讨伪科学事件内蕴的“培养学生求真的精神、提升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升华学生的怜悯心和激发学生改造社会的勇气”这四方面教育价值。第三部分,通过深度访谈的方法采访一线教师,试图发现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问题与阻碍因素。首先,提出访谈提纲的设计思路,阐释访谈提纲的内容。其次,根据对访谈结果的分析,并结合具体的教学设计案例,思考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探讨阻碍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诸多因素。第四部分,提出有效实现伪科学事件教育价值的基本思路。其中,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基本原则有:人文关怀的目的性原则、多学科审视的融合性原则、内容选择的层次性原则、小组合作的探究性原则、教学评价的包容性原则。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基本途径如下:对教育内部而言,学校创建伪科学事件资源库,教育工作者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开发探究伪科学事件,并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编写伪科学事件教学案例,加强学生对伪科学事件的认知。此外,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并且鼓励教师申报各级相关课题,与社会各界展开合作。

刘飒爽[8](2020)在《少先队活动仪式感的意义及其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仪式感既可以指某种事、物或活动所传达出的仪式意蕴,也指主体通过这些载体的仪式意蕴所产生的一种“此刻与其他时刻不一样”的真实内心感受与形成的情感共鸣。这种仪式感可以对其载体意义的表达起到助力作用,使参与者深刻认识到载体所传达出的思想内涵,从而引导参与者的思想和行为发展。在充满仪式感的少先队活动中,少先队员体验到一种深刻的“此刻与其他时刻不一样”的神圣庄严感受。这种感受能够助力少先队活动传达出不同的讯息,培养少先队员的使命感、归属感、责任感、神圣感和认同感,成为提高少先队活动实效的有效载体和途径。因此,在少先队活动的过程中,少先队组织者应具有政治和思想敏感性,全面挖掘少先队活动仪式感的价值,在实现少先队活动仪式感意义的基础上,优化少先队活动的实际效果,促进少先队员健康、和谐、快乐地成长。少先队活动仪式感的效用可以通过少先队活动的各个环节、借助在少先队活动中各种维度得以体现。本文从厘清仪式感的概念入手,探讨在少先队活动中少先队活动仪式感的表达维度及其意义。通过在实际中对少先队活动的观察以及相关案例的分析,发现在当下的少先队活动教育中,少先队活动组织者对仪式感的重视程度较高,在活动中能够注重少先队员的主观感受,活动设置上注重灵活性和多样性,仪式感对队员产生了一系列的积极影响。但仍存在一定的现实困境,包括组织者对活动仪式感的领悟能力参差不齐;部分活动程序“形式化”,使仪式感表面化;缺乏有效的少先队活动仪式感评价体系;仪式感教化功能发挥不充分。为此,建议组织者应加强对少先队活动仪式感内在意义的认同,能够注重少先队活动仪式感在实际中的实效性,优化少先队活动仪式感的评价体系,以更好地彰显少先队活动仪式感,进一步提高少先队活动的教育实效。

朱梦梦[9](2019)在《园林展的空间再生产模式研究 ——以扬中园博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园林展是展现园林园艺新科技新技术的交流平台,它的成功举办,不仅极大地促进园林园艺业的发展,也为带动城市新区发展、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起到重要作用。中国自1999年举办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以来,各类园林展的举办只增不减,公顷化和规模化是现阶段园林展的主要特征。在园林展的后续利用中,出现游人骤然下降、展园内部入不敷出等问题,与举办时的“热闹”场面大相径庭,尤其是选址位于城市边缘区、旨在带动新城发展的园林展。本文以扬中园博园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跨学科研究等研究方法,构建园林展的空间再生产模式及其实现路径,为园林展的后续利用提供理论借鉴和参考意见,解决我国在展会过后所面临的困境。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是基础研究,主要对相关概念进行诠释以及对国内外相关理论进行综述,并总结出园林展后续利用模式。其次是核心研究,借鉴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研判扬中园博园的生命周期,指出其目前处于衰落或复苏阶段,从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两个方面深入剖析其后续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此为依据选取旅游地生命周期复苏和园林展后续利用的成功案例,归纳总结其成功经验。以空间生产为理论指导依据,构建园林展空间再生产模式,即遵循“园林展内部空间的丰富—城市物质空间的更新—社会空间的转变”三个空间的完善来引导园林展从“空间中的生产”到“空间的生产”地转变,并分别针对三类空间提出实现的路径。最后是实证研究,结合扬中园博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现有的基础条件,提出改造的方向和目标,并将构建的模式和方法落实到具体的空间上,对会后的展园空间进行优化。

周波[10](2019)在《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研究》文中提出教学是高校教师的首要职责,无论何种类型的高校教师都应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自身的根本使命。然而,当前高校教师存在着忽视、放逐、遮蔽教学等教学价值自发现象,进而导致高校教学质量的下滑等教学危机。本研究以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发为研究问题,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和调查法,从高校教师的内在维度探讨了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缺失的表现、成因与实现理路,以引导和促进高校教师从教学价值自发走向教学价值自觉。本研究从生命哲学和价值哲学的立场与视角提出和分析了人是实践的价值性生命存在。认为生命价值是人的根本价值追求;实践作为一种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超越性的活动,是人的生命价值实现与提升的根本途径,进而建立“实践与人的生命价值”的分析框架,并系统分析了人的生命特征与生命价值追求,奠定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教学实践和高校教师生命价值的内在关系,探讨了自觉的内涵与特征、教学本质与教学价值、教学价值自觉的生命价值意蕴、特征与主要判断标准等。认为教学是高校教师生命存在的重要方式和生命价值实现与提升的重要途径,生命价值是教学内在价值的重要内容,是影响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的根本性因素,也是探讨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应遵循的维度与立场;生命价值实现与提升应是高校教学的本源之意和根本价值追求。教学价值自觉以具有明确的生命价值取向、崇高的生命价值理想、高扬的生命价值主体性和生动的教学实践等为主要判断依据,具有“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相统一、内在动力推动、坚定的生命价值立场、清晰的生命价值意识、教学的自由自觉性、教学主体生命的共同成长等特性。分析了生命价值和教学价值自觉的内在关系,描绘了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的图景,为理解高校教学的应然状态提供了“样板”。通过调查发现,部分高校教师存在着教学内生动力不足、教学意愿与主动性不强、教学投入不够等教学价值自发现象;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缺失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在因素对其影响更具有根本性。导致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缺失的主要内在因素包括:一是认识上的偏颇,主要包括教学本质及其价值认识的肤浅化、传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对高校教师角色认识的迷失等;二是高校教师教学理想信念的缺失,主要包括远大教学价值目标的虚无与短视化等;三是生命立场的缺位,主要包括高校教师生命意识淡薄、生命价值的缺失、生命主体性的缺失等;四是工具理性的横行,主要包括高校教师教学的功利主义、技术主义、经验主义、虚无主义的盛行等。实现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发走向教学价值自觉:一是深化对高校教学的科学认识,包括深入认识教学的本质及其价值、深刻理解和扮演好教学者角色、树立教学学术理念;二是自觉树立崇高的教学理想,包括引导高校教师充分认识教学理想的重要性、自觉加强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自信、加强高校教师教育;三是坚定高校教学的生命立场,包括理解高校教学的生命尊严、唤醒高校教师教学的生命意识、激发高校教师教学的生命成长需求、增强高校教师教学的生命体验;四是增强高校教师教学认同,包括增强教学者角色认同、教学专业认同、教学情感认同、教学价值认同;五是扎根教学实践积极主动作为,包括在教学实践中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坚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培育教师主体性、提升教学能力;六是营造与构建高校教师潜心教学的文化,包括构建良好学术生态、培育高校教师教学专业文化与学习型高校教师文化、健全高校教师重视教学的管理制度与政策体系。

二、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2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理论分析
    2.1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要义诠释
    2.2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理论基础
    2.3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类型定位
    2.4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向度目标
    2.5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实现的应然路径
3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历史回顾
    3.1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渊源
    3.2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发展阶段
    3.3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宏观成就和向度之囧
4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现状考察
    4.1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
    4.2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
    4.3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主要问题
5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问题归因
    5.1 文化育人自觉性不强
    5.2 职业文化理解得不深
    5.3 校企文化交融性不足
    5.4 文化传播机制不完善
    5.5 法律法规机制不健全
6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彰显策略
    6.1 凝练职业精神标签彰显文化育人价值取向核心精神
    6.2 打造职业文化载体增强文化育人价值取向显示度
    6.3 促进校企文化有效交流打通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彰显路径
    6.4 建立职业文化高效传播机制推进文化育人价值取向深化
    6.5 优化文化育人环境浓厚文化育人价值取向氛围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及其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外力推动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组织迅速兴起
        二、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组织定位不清与行动低效
        三、异质性视阈下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缺位
    第二节 核心概念
        一、创业教育
        二、创业教育组织
        三、功能及功能实现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选择
        一、研究目的
        二、案例研究方法
    第二节 分析框架设计与构建
        一、经验功能主义理论及其分析范式
        二、结构化理论之结构二重性原理
        三、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数据处理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二、数据收集与方法
        三、数据分析与流程
    第四节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章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客观功能
    第一节 数据情况与编码过程
        一、数据概述
        二、三级编码过程
    第二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客观功能阐释
        一、决策实施功能:专人专事推动高职创业教育精细化发展
        二、中介融通功能:打破高职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间的壁垒
        三、类型强化功能:产教融合进程中技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四、文化聚散功能:促进高职院校创业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
    第三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各功能的关系
        一、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的综合表征
        二、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的循环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的实现方式
    第一节 数据分析过程
        一、单案例分析
        二、跨案例比较
    第二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方式分析
        一、组织变革:新建、转型与重构
        二、融合策略选择:纽带牵引、另起炉灶、深度介入
        三、适应性联结:移植与改造、淬炼与强化、嫁接与统整、转化与运用
        四、树立标志:从“占有场域”到“质量取胜”,再到“文化认同”
    第三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方式间的关系
        一、组织功能及其实现方式的对应关系
        二、组织功能及其实现方式的层次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的实现机理
    第一节 资源赋能机理:高职场域中的配置性资源与权威性资源协调
        一、高职创业教育组织配置性资源供给
        二、高职创业教育组织权威性资源供给
        三、创业教育组织行为的资源驱动与引导作用
    第二节 规则调适机理:合法性秩序与表意符码的双重作用
        一、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行为的合法性秩序
        二、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行为的表意符码
        三、合法性秩序与表意符码对组织行为的双重作用
    第三节 互动整合机理:组织同级之间及其与高职系统的作用关系
        一、高职创业教育组织与同级组织间的互动整合
        二、高职创业教育组织与高职系统间的互动整合
        三、互动整合中组织的适应性行为与特色化选择
    第四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机理的整合模型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的现实困境和优化路径
    第一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的行动逻辑
        一、从“政府引导”向“外推内生”的协同动力机制过渡
        二、组织在多元交互网络中的“功能定位”与“特色生成”
        三、从“组织化”到“去组织化”的创业教育理念融入过程
    第二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的困境分析
        一、内生动力不足阻碍组织持续行动和功能扩展
        二、互动整合过程中的路径依赖与模仿趋同现象
        三、组织边界造成多元协同藩篱与组织行为异化
    第三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的优化路径
        一、理念先行:强化技术创新创业为核心的高职创业教育研究
        二、以点带面:加快软件建设带动高职创业教育组织有效行动
        三、错位发展: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适应性提升与特色培育
        四、多元联动:构建政校行企协同互动的生态系统与治理格局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访谈提纲(教师卷)
附录 B:访谈提纲(学生卷)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公共体育服务合同外包中政府责任及其实现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建立公共体育服务型政府的“必需品”
        1.1.2 深化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
        1.1.3 完善公共体育服务合同外包治理体系
        1.1.4 公共体育服务合同外包中存在风险壁垒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逻辑分析法
        2.2.3 访谈法
        2.2.4 个案研究法
        2.2.5 比较分析法
3 公共体育服务合同外包相关理论概述
    3.1 公共体育服务合同外包及其政府责任的概念界定
        3.1.1 公共体育服务合同外包的概念界定及其内涵
        3.1.2 公共体育服务合同外包政府责任概念界定
    3.2 公共体育服务合同外包与相关概念的逻辑关系
        3.2.1 公共体育服务外包与公共体育服务合同外包的逻辑关系
        3.2.2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与公共体育服务合同外包的逻辑关系
    3.3 相关理论依据
        3.3.1 新公共管理理论
        3.3.2 新公共服务理论
        3.3.3 合同治理理论
        3.3.4 委托代理理论
4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合同外包中政府责任相关研究
    4.1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合同外包中政府责任的来源
        4.1.1 法律制度
        4.1.2 政府自身
        4.1.3 合同约束力
    4.2 我国公共体育合同外包中政府角色的确定
        4.2.1 合同主体参与者
        4.2.2 间接提供者
        4.2.3 决策制定者
        4.2.4 精明购买者
        4.2.5 合同监管者
    4.3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合同外包中政府具体责任
        4.3.1 目标责任
        4.3.2 决策责任
        4.3.3 财政责任
        4.3.4 监管责任
        4.3.5 培养责任
        4.3.6 担保责任
5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合同外包发展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5.1 个案介绍
        5.1.1 苏州市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现状
    5.2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合同外包中政府责任实现困境及其成因分析
        5.2.1 我国公共体育合同外包中政府责任实现困境
        5.2.2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合同外包中政府责任实现困境的原因
6 国外公共服务体育合同外包中政府责任的经验借鉴
    6.1 美国公共体育服务合同外包经验借鉴
        6.1.1 美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及分工
        6.1.2 美国公共体育服务合同外包的参与主体及政府责任
    6.2 英国公共体育服务合同外包经验借鉴
        6.2.1 英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及分工
        6.2.2 英国公共体育服务合同外包的参与主体及政府责任
    6.3 日本公共体育服务合同外包经验借鉴
        6.3.1 日本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及分工
        6.3.2 日本公共体育服务合同外包的参与主体及政府责任
    6.4 国外公共体育服务合同外包中政府责任的相关启示
7 公共体育合同外包中政府的责任实现机制
    7.1 政府履行责任的实现机制
        7.1.1 激励机制
        7.1.2 信任机制
        7.1.3 声誉机制
    7.2 监控政府责任的实现机制
        7.2.1 责任监督机制
        7.2.2 责任考核机制
        7.2.3 责任追究机制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8.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主旋律影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本课题的特色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厘清和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厘清
        (一)主旋律影片
        (二)主旋律影片的主要类型
        (三)主旋律影片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四)主旋律影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二、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
        (三)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
第二章 、主旋律影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现状
    一、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问卷设计
        (二)调查问卷的信度及效度分析
        (三)调查问卷样本基本情况
        (四)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主旋律影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调查结果
        (一)大学生对主旋律影片的认知与接受存在明显差异性
        (二)主旋律影片可以对大学生的思想品格与行为方式产生良性影响
        (三)当前高校将主旋律电影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较少
第三章 、影响主旋律影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主旋律影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缺乏将主旋律影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用与开发
        (二)大学生观看主旋律影片的动力不足
        (三)主旋律影片的基数大但精品少
    二、影响主旋律影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原因
        (一)高校对主旋律影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够重视
        (二)大学生对主旋律影片缺乏兴趣
        (三)主旋律电影市场的商业性与政治性失衡
第四章 、推进主旋律影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对策
    一、起要平直,充分认识主旋律影片的宣传教育作用
        (一)高校管理者要转变教育观念吸纳新兴教育资源
        (二)高校要建立优秀主旋律影片资源库
        (三)大学生主动关注主旋律影片
    二、承要舂容,鼓励高校教师队伍承用新兴资源视野
        (一)高校教师协同教育格局明确教育任务
        (二)思政课教师用主旋律影片储备丰富课堂内容
        (三)高校辅导员结合主旋律影片提高教育效果
    三、转要变化,互联主旋律影片与校园文化建设
        (一)用主旋律影片点缀校园环境
        (二)用主旋律影片丰富校园活动
        (三)用主旋律影片润色校园生活
    四、合要渊永,积极推动主旋律影片的高质量发展
        (一)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二)高校积极反馈大学生群体对主旋律影片的评价
        (三)大学生提高对主旋律影片的接受度与关注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5)项目学习的教学意义及其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项目学习相关研究
        1.2.2 国内项目学习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项目学习概述
        1.4.1 项目学习概念界定
        1.4.2 项目学习相关概念辨析
第二章 项目学习的教学意义分析
    2.1 项目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意义
        2.1.1 氛围自由:项目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2.1.2 合作探究:项目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深度
        2.1.3 情智统一:项目学习使学生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2.2 项目学习对教师成长的价值意义
        2.2.1 为教而学:项目学习推动教师自身专业发展
        2.2.2 集体教研:项目学习推动教师团队的交流与合作
    2.3 项目学习对学校传统教学的发展意义
        2.3.1 学研结合:项目学习打破记问之学的桎梏
        2.3.2 跨学科设计:项目学习突破分科课程壁垒
        2.3.3 真实情境:项目学习加强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2.3.4 多元评价:项目学习发挥教学评价的本体功能
第三章 项目学习教学意义实现的现实性考察
    3.1 教师层面
        3.1.1 教师对项目学习的认知抵触
        3.1.2 教师实施项目学习的操作误区
    3.2 学生层面
        3.2.1 对项目学习不重视
        3.2.2 项目管理能力不足
        3.2.3 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差
    3.3 学校层面
        3.3.1 信息资源渠道有限
        3.3.2 家校配合性较差
        3.3.3 学校评价制度滞后
第四章 项目学习教学意义实现的理想条件
    4.1 教师教育观念认知的积极转变
        4.1.1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4.1.2 确立教会学生学习的意识
        4.1.3 消减开展项目学习的顾虑
    4.2 高质量化的项目学习实践操作
        4.2.1 优化驱动性问题的设计
        4.2.2 制定明确具体的评价量表
        4.2.3 科学合理进行学生指导
        4.2.4 完善项目学习模式
    4.3 学校支持系统的构建完善
        4.3.1 专业支持系统建设
        4.3.2 物质支持系统建设
        4.3.3 制度支持系统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亚里士多德公民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论文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的现实境遇与亚里士多德智慧
    第一节 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的相关概念
        一、公民道德
        二、公民道德教育
        三、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
    第二节 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公民道德认知模糊
        二、公民道德行为失范
        三、公民道德实践知行不一
    第三节 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
        一、公民道德资源的理论供给不足
        二、公民道德资源的制度供给不足
        三、公民道德资源的实践供给不足
        四、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与亚里士多德公民教育
第二章 亚里士多德公民教育的目的
    第一节 人的本性与目的
        一、自然目的论
        二、人本质上是理性的动物
        三、人在本性上是政治动物
        四、公民的本质
    第二节 城邦的本性与目的
        一、城邦本质论
        二、城邦有机论
        三、城邦目的论
    第三节 幸福及其实现
        一、幸福的本质
        二、好人与好公民
        三、公民教育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公民教育的内容指向
    第一节 伦理德性
        一、伦理德性的养成
        二、伦理德性是一种品质
        三、伦理德性与中庸
    第二节 实践智慧
        一、实践理性与实践智慧
        二、伦理德性与实践智慧
        三、实践智慧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 理论智慧
        一、沉思与幸福
        二、沉思的生活与道德
第四章 亚里士多德公民教育的自然进路
    第一节 天赋培育
        一、婚姻与怀孕期
        二、婴幼儿期(0-7岁)
    第二节 习惯养成
        一、少年期(7-14岁)
        二、青年时期(14-21岁)
    第三节 理性教育
        一、教育课目主要是伦理学与政治学
        二、教育的主体是政治学家
        三、教育的目的是闲暇
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公民教育的生成路径
    第一节 正义:城邦原则
        一、政治正义
        二、优良城邦
        三、优良政体
    第二节 友爱:城邦纽带
        一、友爱及其类型
        二、友爱与自爱
        三、政治友爱与城邦正义
    第三节 法治:良法善治
        一、德法合一
        二、人治还是法治
        三、法治的本质内涵
第六章 亚里士多德公民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自由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自由教育
        二、德福一致
        三、个人幸福与人民幸福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自然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自然教育
        二、德育为本
        三、全员育人
    第三节 亚里士多德生活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生活教育
        二、德行有用
        三、制度正义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7)伪科学事件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第二节 伪科学事件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伪科学事件和科学关系的研究
        二、关于伪科学事件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研究
        三、关于伪科学事件与教育关系的研究
        四、已有研究文献的局限与启示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意义
第二章 伪科学事件的教育价值
    第一节 培养学生求真的精神
        一、伪科学事件的肇事者提供虚假信息
        二、探究伪科学事件从反面促进学生求真精神的养成
    第二节 提升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
        一、伪科学事件中理性的缺失
        二、探究伪科学事件从反面提升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
    第三节 升华学生的怜悯心
        一、伪科学事件的肇事者缺乏怜悯心
        二、探究伪科学事件从反面升华学生的怜悯心
    第四节 激发学生改造社会的勇气
        一、伪科学事件具有社会危害性
        二、探究伪科学事件从反面激发学生改造社会的勇气
第三章 “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问题及成因
    第一节 “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访谈设计与实施
        一、访谈提纲的设计
        二、半开放式访谈问题的具体内容及分析
    第二节 从访谈资料审视“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问题
        一、教师对伪科学事件辨识模糊
        二、教师对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探究意向不高
        三、教师缺乏关于将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设计能力
    第三节 阻碍“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诸多因素
        一、片面的科学教育观忽视社会中的伪科学事件
        二、学校对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探索缺乏支持力度
        三、教师对伪科学事件的教育价值认识不全面
第四章 实现伪科学事件教育价值的基本思路
    第一节 合理地选择伪科学事件
        一、选择社会广泛关注的伪科学事件
        二、选择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的伪科学事件
        三、选择已产生连锁反应的伪科学事件
    第二节 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人文关怀的目的性原则
        二、多学科审视的融合性原则
        三、内容选择的层次性原则
        四、小组合作的探究性原则
        五、教学评价的包容性原则
    第三节 伪科学事件融入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学校创建伪科学事件资源库
        二、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探究伪科学事件
        三、结合校园文化活动探究伪科学事件
        四、编写伪科学事件的教学案例
        五、争取外部环境的支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少先队活动仪式感的意义及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案例分析法
        (三)自然观察法
    四、已有研究述评
        (一)关于少先队活动的研究
        (二)关于少先队活动现状的研究
        (三)关于仪式感、仪式教育的研究
        (四)关于少先队仪式教育的研究
第一章 少先队活动仪式感的厘清
    第一节 少先队活动仪式感的含义
        一、仪式感
        二、少先队活动仪式感
    第二节 少先队活动仪式感的意义
        一、唤醒少先队员的组织情感
        二、促进少先队员的身份认同
        三、实现少先队组织的聚合
    第三节 少先队活动仪式感的表达维度
        一、标志中的仪式感
        二、礼仪中的仪式感
        三、仪式中的仪式感
        四、主题中的仪式感
第二章 少先队活动仪式感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当前少先队活动开展情况
        一、学校情况简介
        二、少先队活动设置情况
    第二节 少先队活动仪式感的现实体现
        一、活动组织者对仪式感重视程度较高
        二、关注少先队员主观感受
        三、活动主题丰富灵活
        四、对队员产生积极影响
    第三节 少先队活动仪式感彰显的现实困境
        一、组织者对活动仪式感的领悟能力参差不齐
        二、活动程序“形式化”致使仪式感表面化
        三、缺乏有效的少先队活动仪式感评价体系
        四、仪式感教化功能发挥不充分
第三章 少先队活动仪式感有效表达的促进策略
    第一节 强化组织者对少先队活动仪式感内在意义的认同
        一、提高对少先队活动仪式感的认知
        二、重视营造少先队活动仪式感氛围
        三、依托交流加深仪式感意义认同感
    第二节 注重少先队活动仪式感的实效性
        一、增强少先队活动主题的实用价值
        二、夯实少先队活动礼仪与仪式规范
        三、摒弃“形式化”,深化活动仪式感
    第三节 优化少先队活动仪式感的评价体系
        一、明确评价主体
        二、拓展评价范围
        三、完善反馈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园林展的空间再生产模式研究 ——以扬中园博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园林展的发展
        1.1.2 园林展的后续利用
        1.1.3 园林展的再利用与旅游热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研究进展
    2.1 园林展概念诠释
        2.1.1 园林展的级别
        2.1.2 园林展的展览内容及特征
        2.1.3 举办园林展的内在驱动力
    2.2 空间生产概念诠释
        2.2.1 空间生产的实质
        2.2.2 空间生产的属性
    2.3 旅游地生命周期概念诠释
    2.4 园林展研究进展
        2.4.1 国外园林展的研究进展
        2.4.2 国内园林展的研究进展
    2.5 空间生产的研究进展
        2.5.1 空间生产的引进和阐述
        2.5.2 空间生产理论在我国的运用
    2.6 研究述评
        2.6.1 园林展研究述评
        2.6.2 园林展后续利用的模式总结
        2.6.3 空间生产与园林展
第三章 扬中园博园生命周期研判及后续利用主要问题
    3.1 扬中园博园概况
        3.1.1 江苏省园艺博览会概况及使用现状
        3.1.2 扬中园博园基地位置及概况
    3.2 扬中园博园的生命周期研判
        3.2.1 旅游地生命周期类型与影响因素
        3.2.2 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研判依据
        3.2.3 扬中园博园的生命周期
    3.3 扬中园博园后续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主观因素
        3.3.2 客观因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园林展空间再生产模式的建构及其实现路径
    4.1 生命周期复苏的案例研究
        4.1.1 昆明世博园
        4.1.2 常州中华恐龙园
        4.1.3 复苏经验总结
    4.2 园林展后续成功利用的案例研究
        4.2.1 西安世博园
        4.2.2 荷兰芬洛世博园
        4.2.3 后续利用的成功经验总结
    4.3 园林展空间再生产模式的建构原则
        4.3.1 协同发展原则
        4.3.2 空间整体性原则
        4.3.3 多样化空间融合原则
        4.3.4 生态性规划原则
    4.4 构建园林展空间再生产模式
        4.4.1 园林展空间再生产的构想
        4.4.2 园林展空间再生产的内涵
        4.4.3 园林展空间再生产模式的建构
    4.5 园林展空间再生产模式的实现路径
        4.5.1 丰富园林展内部空间
        4.5.2 加强园林展与城市空间的联系
        4.5.3 完善园林展与社会空间的关系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扬中园博园的空间再生产实证研究
    5.1 扬中园博园的发展契机
        5.1.1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5.1.2 地理优势与政策扶持
        5.1.3 旅游资源与生态资源
    5.2 丰富扬中园博园的内部空间
        5.2.1 后续功能定位
        5.2.2 空间改造策略划分
        5.2.3 强空间的功能叠加
        5.2.4 弱空间的功能置换
        5.2.5 内部基础设施完善
        5.2.6 公共参与性
    5.3 加强扬中园博园与城市空间的联系
        5.3.1 扬中园博园与邻近空间的组团发展
        5.3.2 城市绿色空间布局—空间联动
        5.3.3 基础设施网络构建
    5.4 完善扬中园博园与社会空间的关系
        5.4.1 多角色协同发展
        5.4.2 生态、经济链的丰富
        5.4.3 分步分阶段—空间生产机制转变
    5.5 扬中园博园生命周期的预判
        5.5.1 旅游市场预测的概念及方法
        5.5.2 预判扬中园博园的生命周期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讨论
    6.3 研究尚待完善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附录
致谢

(10)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高校教师重视教学是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时代需求
        1.1.2 教学与科研的失衡制约了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1.3 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发引发了广泛而深刻的教学危机
        1.1.4 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是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内在诉求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高校教师教学现状与对策的研究
        1.2.2 关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
        1.2.3 关于高校教师教学投入与影响因素的研究
        1.2.4 关于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研究
        1.2.5 关于教学学术视角下高校教师教学的研究
        1.2.6 关于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研究
        1.2.7 关于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研究
        1.2.8 对已有研究的审视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教学价值
        1.3.2 价值自觉
        1.3.3 价值自发
        1.3.4 价值自觉与价值自发的关系
        1.3.5 教学价值自觉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1.6.1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1.6.2 创新之处
2 人的生命价值存在及其意蕴
    2.1 人本质探寻的回顾与再探寻
        2.1.1 有关人本质探寻的简要回顾
        2.1.2 对人本质的再寻找
        2.1.3 人是实践的生命存在
    2.2 人生命的特征
        2.2.1 生命的物态性
        2.2.2 生命的价值性
        2.2.3 生命的实践性
        2.2.4 生命的整体性
        2.2.5 生命的独特性
        2.2.6 生命的创生性
        2.2.7 生命的超越性
    2.3 人的生命价值追求
        2.3.1 生命价值
        2.3.2 生命价值追求
        2.3.3 生命价值追求的意蕴
3 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之解析
    3.1 自觉之分析
        3.1.1 自觉的内涵
        3.1.2 自觉的特征
        3.1.3 对生命价值层面自觉的理解
    3.2 教学及其价值分析
        3.2.1 教学的基本认识
        3.2.2 高校教学的基本认识
        3.2.3 教学价值的基本认识
    3.3 教学价值自觉的生命价值意蕴
        3.3.1 基于师生生命——教学价值自觉的前提
        3.3.2 为了师生生命——教学价值自觉的根本目的
        3.3.3 依靠师生生命——教学价值自觉的力量源泉
    3.4 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的特征
        3.4.1 “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统一
        3.4.2 内在动力的推进
        3.4.3 坚定的生命价值立场
        3.4.4 清晰的生命价值意识
        3.4.5 自由自觉的教学活动
        3.4.6 教学主体生命的共同成长
    3.5 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的主要判断标准
        3.5.1 明确的生命价值取向
        3.5.2 崇高的生命价值理想
        3.5.3 高扬的生命价值主体性
        3.5.4 生动的教学实践
4 高校教师教学的现实困境
    4.1 高校教师教学状况调查
        4.1.1 研究设计
        4.1.2 调查结果分析
        4.1.3 调查结论
    4.2 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发的内涵
        4.2.1 价值自发
        4.2.2 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发
    4.3 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发的特征与具体表征形式
        4.3.1 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发的特征
        4.3.2 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发的具体表现形式
5 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缺失的审视
    5.1 认识上的偏颇
        5.1.1 教学本质及其价值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
        5.1.2 传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5.1.3 对高校教师角色认识的迷失
    5.2 高校教师教学理想信念的缺失
        5.2.1 教学理想、教学信念的内涵及其关系
        5.2.2 高校教师远大教学理想的缺失
        5.2.3 高校教师崇高教学信念的缺失
    5.3 高校教师教学生命立场的缺位
        5.3.1 高校教师生命意识淡薄
        5.3.2 高校教师生命价值的缺失
        5.3.3 高校教师生命主体性的缺失
    5.4 工具理性的横行
        5.4.1 高校教师教学的功利主义
        5.4.2 高校教师教学的技术主义
        5.4.3 高校教师教学的经验主义
        5.4.4 高校教师教学的虚无主义
6 实现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发走向教学价值自觉的理路
    6.1 深化对高校教学的认识
        6.1.1 深入认识教学本质及其价值
        6.1.2 理解与扮演好教学者角色
        6.1.3 树立教学学术理念
    6.2 自觉树立崇高的教学理想
        6.2.1 教学理想的特征
        6.2.2 教学理想的功能
        6.2.3 高校教师教学理想的构建
    6.3 坚定高校教学的生命立场
        6.3.1 理解高校教学的生命尊严,珍爱生命价值
        6.3.2 唤醒高校教师教学的生命意识,高扬生命情怀
        6.3.3 激发高校教师教学的生命成长需求,追寻生命意义
        6.3.4 增强高校教师教学的生命体验,提升生命智慧
    6.4 增强高校教师教学认同
        6.4.1 高校教师教学认同的内涵
        6.4.2 教学认同对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的意义
        6.4.3 教学认同的实现策略
    6.5 扎根教学实践积极主动作为
        6.5.1 在教学实践中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
        6.5.2 在教学实践中坚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6.5.3 在教学实践中培育主体性
        6.5.4 在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学能力
    6.6 营造与构建高校教师潜心教学的文化
        6.6.1 坚守学术责任,构建良好学术生态
        6.6.2 培育高校教师教学专业文化
        6.6.3 加强自觉学习,培育学习型高校教师文化
        6.6.4 构建与完善高校教师重视教学的管理制度与政策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学教师教学状况调查问卷
致谢
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研究[D]. 方桐清.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2]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及其实现研究[D]. 张慧. 天津大学, 2020(01)
  • [3]公共体育服务合同外包中政府责任及其实现机制[D]. 柳畅. 苏州大学, 2020(03)
  • [4]主旋律影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研究[D]. 徐丽云.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5]项目学习的教学意义及其实现研究[D]. 刘静. 山西大学, 2020(01)
  • [6]亚里士多德公民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D]. 孙玉红.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5)
  • [7]伪科学事件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思路[D]. 欧阳倩烨.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少先队活动仪式感的意义及其实现[D]. 刘飒爽.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园林展的空间再生产模式研究 ——以扬中园博园为例[D]. 朱梦梦. 苏州大学, 2019(04)
  • [10]高校教师教学价值自觉研究[D]. 周波.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