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民兼职向专业化转型

论农民兼职向专业化转型

一、论农户兼业化向专业化的过渡(论文文献综述)

姚一帆[1](2021)在《西华县粮农兼业及其分化研究》文中认为

杜龙[2](2020)在《农户兼业化及对我国农业转型的影响研究 ——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强调“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时指出: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为了落实相关会议精神,国家又提出了《农业部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现阶段要面对农民兼业化等问题,亟需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而建立以适度规模为基础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又是我国现阶段农业转型的方向和目标。在农户兼业化日益普遍的情况下,导致土地、人力、资本等要素投入不足,从而阻碍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生产效率,很可能抑制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基于此,研究农户兼业化对我国农业转型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政策背景和政策意义。本研究在相关研究的指导下,结合1996-2016年《农业普查》与1998-2019年、2003-2019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以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政府投资水平为控制变量,主要探讨农户兼业化对我国农业转型的影响。其中,根据已往研究,本文将利用单个农户的工资性收入在纯收入所占比例对农户兼业化进行测量;依据农业转型的内涵、相关理论与研究及现代农业评价体系,利用农业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对农业转型进行测量。本文将对以下三点内容进行研究:第一,对农户兼业化的现状及特征进行分析。第二,提出理论基础、分析视角以及农户兼业化对农业转型产生负向影响的主要研究假设,并表明数据来源、变量解释以及依据数据特征选用固定效应模型。第三,分析农户兼业化对农业转型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了提升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长期有效性,分别建立静态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利用Eviews7.2计量统计软件以及SPSS为辅助统计软件,对假设进行严格的实证检验。研究结论显示:1.我国农户兼业化的现状:农户兼业化趋势持续上升,非农兼业户占比增大;农户兼业化东西差异大,东部地区最为显着;兼业农户农业劳动力投入不足。2.我国农户兼业化的特征:兼业农户由青年向中老年群体转变;农户人力资本素质提升,对于农业转型积累了人力资本存量,也会导致人才、技术、知识的外流;农户兼业收入超越农业收入并逐年增加。3.无论静态面板数据模型还是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均显示研究假设得到验证,农户兼业化对农业转型呈现出负向的抑制影响,农业机械化水平与政府支持水平对农业转型总体上是正向的积极影响,只是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更符合实际。在农业转型基础薄弱的情况下,为了顺利推进我国的农业转型,需要分类指导,疏通兼业农户的发展道路,从身份上进行转变,制度上进行保障,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强化土地的生产经营功能;继续推进农业机械化,适度提高政府财政支出。

徐晓红[3](2018)在《吉林省农户兼业经营研究》文中提出农户兼业经营作为我国现阶段小农户经营的主要形式,体现了农户家庭的理性选择,如何将农户兼业经营纳入现代农业的轨道,既关系到兼业农户的自身利益,也关系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整体进程。因此,研究兼业农户的影响因素、农业生产效率及实现农户兼业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已成为学术界及政策领域关注的基本问题。基于以上考虑,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了具体研究:第一,农户兼业经营的形成及规律。首先界定了农户兼业类型,发达国家农户兼业经营的发展情况对我国的启示有:农户兼业经营可能会长期存在;农户兼业经营进程与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和城镇化以及农业机械化的关系密切。农户兼业经营的一般规律是:农业现代化前期,农户兼业水平与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呈同向运动,当农户兼业水平到达峰值后,就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呈现出相反的运动趋势。我国的农户兼业经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前期发展阶段、中期平衡发展阶段和后期分化阶段。第二,农户兼业经营的贡献。基于理论分析和定性分析,认为农户兼业经营的内在贡献涵盖了以下五个方面:增加农户整体的收入水平、增加农户的农业投入能力、加速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优化农户的资源配置和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外部贡献包括:为非农产业提供劳动力、创造国民收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人口红利、推进农村的土地流转和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第三,吉林省农户兼业经营的演变历程。将吉林省农户兼业经营情况按时间分为四个阶段,分析了吉林省农户兼业经营的历程。研究结论表明:吉林省农户兼业经营起步晚,发展缓慢,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仍处于前期发展阶段向中期平衡发展阶段过渡之中。吉林省农户兼业目前并没有对吉林省农业造成实质影响,并且农户兼业可推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长。不过随着农户兼业水平的深化,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妇女化问题值得研究,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机械现代化将减缓和弥补这种因人力资本流失所带来的影响。第四,影响吉林省农户兼业经营的因素。采用实地调研的339份农户微观数据,利用Logit二元离散选择模型,研究吉林省农户兼业经营的显着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影响农户兼业经营有内部、外部和制度与政策因素。自然资源、个人资本、区位因素、社会资本等因素都会显着影响农户的选择,其中,户主年龄、是否参加农业培训、家庭人口总数、是否拥有小型农机具、家庭劳动力数量、家庭成员是否有村干部或党员等九个变量对农户选择成为纯农业户具有显着影响。而农户耕种的土地、拥有小型农机具、家庭外出劳动力就业地点和所在村庄交通便利性对农户是否选择成为Ⅰ兼农户具有显着影响。亲朋中从事非农工作的人数、家庭中几代人有外出打工经历和农户耕种的土地对农户选择成为Ⅱ兼农户有显着影响;家庭成员最高学历、家庭外出劳动力就业地点、所在村庄交通便利性等五个变量对农户成为非农业户有显着影响。第五,不同兼业水平下农户的粮食生产效率。主要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利用调研得到的吉林省西部402份农户微观数据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因素对吉林省兼业农户的生产效率评价结果有所影响。在剔除环境因素的影响后,来自于技术有效所占比重增加,由35.66%上升为40.23%,说明纯技术有效是造成综合技术效率增加的主要因素。调整后的测算结果显示,纯农业户和Ⅰ兼农户的综合技术效率主要是由规模效率贡献的;Ⅱ兼农户和非农业户的综合技术效率主要是由纯技术效率贡献的。最后测算出这四类农户的综合技术效率排序为纯农业户>Ⅱ兼农户>非农业户>Ⅰ兼农户。综合以上成果,提出推进吉林省农户兼业经营的政策导向,包括: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培育职业农民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改革土地制度鼓励兼业农户离土离农、创造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农民非农化和发展农业服务业促进农户兼业水平深化。

梁朔[4](2016)在《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农”问题关乎国运民生,中央连续13年的“一号文件”持续聚焦“三农”,更是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背景下,现代农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国外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主的美国模式与以提高土地生产率的日本模式为主。我国在面临农民工“非农化”的背景下,现代农业的发展无疑更加依赖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然而,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农业劳动力结构相应发生了一系列变迁,出现“老龄化”“女性化”“兼业化”等现象。国外的现代农业发展也经历了这些过程,然而他们那时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已颇为成熟。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还处于过渡阶段,劳动力结构的变迁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会出现一些新的特征。本文通过对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各阶段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回顾与展望,结合当时的经济发展背景给予了呈现阶段特征的原因,得出我国正由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农业向以机械化、生物化为代表的技术驱动的现代农业过渡,这种转变伴随着我国大量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接着分析了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情况和动因,对我国剩余劳动力情况进行了一个综述性的概括。农村劳动力流动使得我国农业劳动力结构出现了一系列变化,对每一种变化的现状、原因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实证部分利用随机前沿模型和劳动生产率四重分解模型分析了劳动结构对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并将农业劳动生产率进行了四重分解,对分解后的劳动生产率进行了分析与解读。最后结合前文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本文共七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概括介绍了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劳动力结构变迁背景下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研究意义,并对各章内容及所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梳理。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部分,包括国内外研究综述、国内外研究成果评述与展望及本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三章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阶段及特征分析部分,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阶段结合当时相关的农业政策进行了分析和说明。第四章为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剩余劳动力部分,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劳动力变迁与劳动力流动的关系,并对剩余劳动力的结构进行了分析。第五章为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对农业劳动力结构“老龄化”“女性化”“兼业化”及人力资本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此部分主要用历年数据对劳动力结构变迁进行了描述性说明。第六章为理论模型及实证分析部分,基于随机前沿方法,利用2003—2012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将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物质要素积累和人力资本积累四个方面,并分析了农业劳动力结构变化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第七章为结论与政策分析部分,得出结论为,技术进步、要素积累、老龄化都对农业劳动生产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劳动力结构的女性化、兼业化和技术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结合前面所有的分析,提出全面放开生育政策,继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土地流转与户籍改革等相关配套制度改革,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以及利用互联网打造信息化农村互助合作组织等相关政策建议。

韩占兵[5](2016)在《农户兼业化向农民职业化发展的进程及政策选择》文中研究说明农户兼业化和农民职业化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而产生的农户生产分工深化与农户结构分化现象。农户兼业化是缓解中国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危机的短期有效之策,农民职业化是中长期应对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危机的根本策略,将为中国农业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的历史性跨越提供强大支撑力量。相应的政策应当推动农户由"异地型兼业"向"本地型兼业"转化,着力促进农民由兼业化向职业化过渡。

胡杰,佟光霁[6](2015)在《我国农户兼业化研究回顾及述评》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农户兼业化经营成为我国学者关注的焦点。在不同时期学者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该研究整理了我国农户兼业化经营研究的发展阶段,分为19801990年代的初步理论探讨阶段、21世纪初的深入理论探讨与初步实证研究阶段和2008年以来的深入实证研究阶段,并对各阶段的研究做简要的评论,以发掘农户兼业化经营行为的本质及发展规律,推断出未来几年学者将继续深化且细化实证研究。同时对受时间因素影响较小的农户兼业产生原因和对策建议进行归纳总结,以得到较为全面的认识。

余洁[7](2015)在《农户兼业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基于规模化视角》文中研究说明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便在中国大陆农村实施开展,伴随着这项土地制度改革,农户兼业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农村之中。农户兼业经营模式影响了我国农民收入及农业发展,并且在学术界也引起了关于农户兼业问题的讨论与关注,故对农户兼业问题以及从经营规模视角研究农户兼业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农户经济行为理性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地租理论和边际收益理论,本文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农户兼业与农业经营规模之间的理论机制和实证结果。第一章阐述农户兼业的理论,并对其中现实意义以及原因进行了分析。西奥多·舒尔茨的农户经济行为的理论性来探讨农户具有和私人经济中的企业一样有着理性思考。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也可以称为机会成本理论,阐述了通过对机会成本的高低进行比较来分析兼业化及分化产生的原因。地租理论利用土地自然资源供不应求的特点解释人们为何兼职非农产业可以获得高额收入却仍不肯放弃土地的现象。边际收益理论合理解释农户兼业问题。第二章阐述农户兼业的现状以及农业经营规模的现状。本文介绍了农户兼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形成农户兼业的原因,然后分析了农业经营规模当前在我国的现状以及当前农业经营规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另外又介绍了有关形成农业经营规模的影响因素。第三章研究兼业化与农业规模经营实证分析,对规模化进行研究,得出农户兼业影响了农村土地的规模化和集中化。在规模经营这一部分,本文会采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具体分析农户兼业与农业经营规模之间的关系,因为规模化是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农业是否现代化的重要指标。第四章介绍了国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户兼业的一些状况,主要介绍国外以美国、日本、欧洲为主的发达国家,从国外农户兼业发展的形式和状况中得到借鉴经验,为我国走上农业现代化道路起到引领作用。第五章阐述我国走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政策建议。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当中,农户兼业是不利于农业经营规模的发展,对农业存在着限制因素,则表现在农户兼业对规模化、产业化以及农业专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有一定阻碍作用,分工的专业化及其他方面劳动力水平和收入逐渐上涨的情况下,最后将使得兼业其自身的优点逐渐丧失。在当前农户兼业现象普遍存在的状态下,我国要走出符合国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对策和建议。

赵保海[8](2014)在《我国农户兼业化背景下农地规模化经营问题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目前,我国兼业农户大量存在,形成了与农地规模化经营相对立的农地零碎化经营,给整个农村和社会带来深刻影响。我国台湾地区和日本都是人多地少,气候条件相似,经济理念和文化传统也极为相似,他们农户兼业化与农地规模化经营并存并逐步过渡的经验对我们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出发,必须克服我国现存的农户兼业化倾向,逐步实现农地规模化经营。

王悦[9](2012)在《女性非农就业对土地流转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村女性劳动力的社会地位、家庭地位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对农村发展的影响也日益加强,家庭中男性劳动力逐步走向劳动力市场,外出务工成为主流,而家庭中女性劳动力最初则选择在家务农,传统的家庭耕作模式由"男耕女织"变成了"男工女耕",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文化程度高、年轻的女性劳动力也逐渐走上了非农岗位,流向城市,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女性劳动力新的就业模式。这批农业发展主力军的大量流转是否会加速土地流转?文章在农民集中居住和农业兼业化到专业化转变的基础上讨论了女性非农就业所引起的土地流转率的变化。

杨璐嘉[10](2012)在《农户兼业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基于甘、青两省部分市县的调查》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户作为一个微观经济主体拥有了更多的自主经营权,再加上政策的支持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户兼业化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现阶段我国农户兼业化的主要特征是“半工半耕”、“男工女耕”,这种分化特征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兼业农户,不同农户间在耕地利用行为中自然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对各种资源要素的投入配置上,进一步的就会影响到农业的生产效率和耕地的利用效率。这种兼业经营引起的耕地利用效率变化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其影响的正负性始终存在争议,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严格假设条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系统分析了农户兼业化对耕地利用效率影响。本文首先界定了兼业农户的划分标准、耕地利用行为及效率等概念,然后在构建农户兼业对耕地利用效率影响的作用机理基础上,基于要素市场不完善和家庭分工的视角对农户模型以及农户的生产行为(利润最大化)和消费行为(效用最大化)进行分析,将兼业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分为分离性成立和分离性不成立两种情况分别进行理论探讨,最后严格设定条件,精心筛选调研地区和农户,合理选择评价指标,运用经济计量模型DEA测算不同兼业程度农户之间的耕地利用效率差异,通过实证对理论进行验证。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最终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从投入来看,相较于纯农户而言,兼业农户劳动和资本投入的替代性更强,也就是说兼业户更倾向于用资本的投入来弥补劳动投入的不足;从产出来看,兼业户Ⅱ的地均产出低于兼业户Ⅰ和纯农户,说明在兼业化的过程中,农户对土地的依赖性逐步减弱,在耕地的利用行为方面表现得较为粗放;(2)对于分离性成立的农户,兼业化经营可能导致的结果是耕地的利用效率有可能提高,但至少是不变的。如果农业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则可能的结果是耕地被抛荒,即效率为零;(3)对于分离性不成立的农户,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其耕地利用效率也将越高。在农地规模较小且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兼业程度的增加,农户耕地利用效率是逐渐降低的。

二、论农户兼业化向专业化的过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农户兼业化向专业化的过渡(论文提纲范文)

(2)农户兼业化及对我国农业转型的影响研究 ——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设计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农业转型研究
        1.3.2 农户兼业化研究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方法
        1.4.1 数据来源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我国农户兼业化的现状及特征
    2.1 农户兼业化的现状
        2.1.1 农户兼业化趋势持续上升,非农业兼业户占比增大
        2.1.2 兼业化东西差异大,东部最为显着
        2.1.3 兼业农户农业劳动力投入不足
    2.2 我国农户兼业化的特征
        2.2.1 兼业农户由青年向中老年群体转移
        2.2.2 有利有弊:农户人力资本素质提升
        2.2.3 农户兼业收入超越农业收入并逐年增大
第三章 农户兼业化对农业转型影响的定量基础
    3.1 理论与假设
        3.1.1 理论基础
        3.1.2 分析视角
        3.1.3 研究假设
    3.2 数据与模型
        3.2.1 数据来源
        3.2.2 变量说明
        3.2.3 模型建构
第四章 农户兼业化对农业转型影响的计量数据分析
    4.1 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
        4.1.1 平稳性检验
        4.1.2 Johansen协整检验——排除“伪回归”
        4.1.3 F检验——确定固定效应模型
        4.1.4 结果分析
    4.2 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
        4.2.1 Sargan检验—验证模型
        4.2.2 结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
    5.1 结论与讨论
        5.1.1 研究结论
        5.1.2 农业转型何以实现
    5.2 反思
        5.2.1 对结论的反思
        5.2.2 对研究的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3)吉林省农户兼业经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文献评述
    1.3 理论基础
    1.4 相关概念界定
    1.5 研究的问题、目标与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7 研究区域选择与数据来源
    1.8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农户兼业经营的形成及其规律
    2.1 兼业农户的分类
    2.2 发达国家农户的兼业经营
    2.3 我国农户兼业经营的产生与发展
    2.4 农户兼业经营的一般规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户兼业经营的经济贡献分析
    3.1 农户兼业经营的内部经济贡献
    3.2 农户兼业经营的外部经济贡献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吉林省农户兼业经营的演变历程
    4.1 1978-1992年农户兼业经营的发展
    4.2 1992-2002年农户兼业经营的发展
    4.3 2002-2012年农户兼业经营的发展
    4.4 2012-2016年农户兼业经营的发展
    4.5 吉林省农户兼业经营的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吉林省农户兼业经营的影响因素
    5.1 农户兼业经营的农业内部影响因素
    5.2 农户兼业经营的非农业领域影响因素
    5.3 农户兼业经营的制度与政策因素
    5.4 农户兼业经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吉林省兼业农户粮食生产效率研究
    6.1 农户兼业经营的农业投入与产出
    6.2 兼业农户粮食生产效率的模型构建
    6.3 数据来源、变量设置及样本描述
    6.4 测算结果及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吉林省农户兼业经营的前景与政策导向
    7.1 吉林省农户兼业经营的演化趋势
    7.2 吉林省农户兼业经营发展的预期
    7.3 农户兼业经营政策导向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其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介
致谢

(4)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农业生产的研究
    2.2 关于农业劳动力结构及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
    2.3 国内外研究成果述评及展望
第3章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阶段及特征分析
    3.1 概念界定
    3.2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阶段
    3.3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特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剩余劳动力
    4.1 劳动力流动理论渊源
    4.2 我国的农业劳动力流动
    4.3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估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
    5.1 年龄结构的老龄化
    5.2 性别结构的女性化
    5.3 农业人力资本的变化
    5.4 生产方式的兼业化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劳动力结构变化对农业技术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理论基础
    6.2 农业劳动力生产率四重分解模型
    6.3 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
    6.4 数据来源及说明
    6.5 实证结果与经验分析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农户兼业化向农民职业化发展的进程及政策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内涵界定与层次演进
三、农户兼业化:规律考察与政策选择
    (一)农户兼业化模式的演进规律
    (二)短期视角的政策选择
        1.“兼业化”将是缓解中国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危机的短期有效之策
        2. 推动农户由“异地型兼业”向“本地型兼业”转化
        3. 应着力促进农民由兼业化向职业化过渡
四、农民职业化:长期视角的根本之策
    (一)农民职业化的历史必然性
    (二)农民职业化的路径选择:孵化、重构与改造
    ( 三) 推动农民职业化的政策建议
        1. 建立职业农民认定指标体系,试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2. 加大扶持力度,夯实职业农民的成长基础
        3. 破除土地经营权流转障碍,提升职业农民规模化经营水平
        4. 建立基于职业农民成长需求的农业教育培训制度
        5. 优化职业农民发展环境

(6)我国农户兼业化研究回顾及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农户兼业化经营研究的发展阶段
2 农户兼业化受时间序列影响较小的相关问题研究
3 结语

(7)农户兼业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基于规模化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五、本文的主要内容
    六、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农户兼业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第一节 农户兼业的含义及类型
        一、农户兼业化基本概念
        二、兼业农户划分标准
    第二节 农户兼业的相关理论
        一、农户经济行为理性理论
        二、机会成本理论
        三、地租理论
        四、边际收益理论
第二章 我国农户兼业与农业经营规模的现状
    第一节 农户兼业化现状分析
        一、农户兼业化的发展现状
        二、农户兼业形成的原因
    第二节 我国农业经营规模的相关概况
        一、农业规模化经营的现状
        二、我国农业规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三、有关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章 我国农户兼业与农业经营规模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农户兼业有关实证研究综述
        一、学者关于农户兼业实证方法的不同
        二、学者关于农户兼业实证数据的不同
        三、学者关于农户兼业实证模型的不同
    第二节 关于农户兼业与农业规模二者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的选取及处理
        二、数据和变量说明
        三、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第四章 国外农户兼业与农业经营规模的状况
    第一节 发达国家农户兼业的状况
        一、国外农户兼业的相关概况
        二、国外农户兼业化的主要道路
    第二节 国外农业规模化的相关概况
        一、发达国家的农业规模化
        二、国外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有关政策
    第三节 国外农户兼业化对我国的启示
        一、小规模兼业农户在农户中将占主导地位
        二、适度规模的专业化生产有利于农业向现代化转型
        三、专业农户与兼业农户并存
第五章 我国农户兼业及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户兼业相关制度体系
        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二、改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三、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节 推动农业高效发展的科技政策
        一、农业现代化科技研发和推广
        二、深化农业现代化科技应用
    第三节 积极发挥政府部门的效用
        一、政府应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组织
        二、建立教育和培训体系,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我国农户兼业化背景下农地规模化经营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农户兼业化的现实考察
    ( 一) 家中劳动力有剩余,必须寻找兼业以增加收入。
    ( 二) 非农就业岗位不稳定且劳动条件差,农民只能兼业。
    ( 三) 农业的综合收益较高,农民不愿放弃主业。
二、农户兼业化向农地规模化经营过渡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 一) 农户兼业化走向单一化的理论分析。
    ( 二) 我国台湾地区、日本从农户兼业化向规模化经营过渡的实证分析。
三、农户兼业化背景下我国农地规模化经营的途径
    ( 一) 提高农业比较收益,促进农地顺利流转。
    ( 二) 降低农地基本保障功能,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 三) 加大政策激励力度,推动农地规模经营。
    ( 四) 提高改善工资待遇,鼓励农民定居城市。

(9)女性非农就业对土地流转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民集中居住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农村男性劳动力非农就业
三、农业兼业化与农业女性化
四、农村女性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和农业专业化
五、土地流转率的变化
六、结束语

(10)农户兼业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基于甘、青两省部分市县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兼业化的成因
        1.2.2 农户兼业化与农地流转
        1.2.3 农户兼业化与土地利用效率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6.2 本文的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兼业农户类型及其划分标准
        2.1.2 农户土地利用行为
        2.1.3 技术效率、生产率与耕地利用效率
    2.2 劳动市场供给与家庭分工理论
        2.2.1 劳动市场供给
        2.2.2 农户家庭分工理论
    2.3 生产函数与效用函数
        2.3.1 农业生产函数
        2.3.2 农户效用函数
3 农户兼业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理论分析
    3.1 农户模型的构建
    3.2 农户兼业影响耕地利用的作用机理
        3.2.1 分离性成立时兼业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3.2.2 分离性不成立时兼业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4 农户兼业对耕地利用效率影响:实证检验
    4.1 研究区域概况
        4.1.1 数据来源
        4.1.2 样本农户基本特征
        4.1.3 不同兼业类型农户的耕地投入特征
    4.3 农户耕地利用效率测算
        4.3.1 评价模型简介
        4.3.2 指标选取及解释
        4.3.3 样本区整体农户耕地利用效率
        4.3.4 不同兼业水平下农户耕地利用效率差异
5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5.1 主要结论
    5.2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学术活动与成果
附录

四、论农户兼业化向专业化的过渡(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华县粮农兼业及其分化研究[D]. 姚一帆.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1
  • [2]农户兼业化及对我国农业转型的影响研究 ——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D]. 杜龙. 兰州大学, 2020(01)
  • [3]吉林省农户兼业经营研究[D]. 徐晓红. 吉林农业大学, 2018(02)
  • [4]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 梁朔. 山东大学, 2016(02)
  • [5]农户兼业化向农民职业化发展的进程及政策选择[J]. 韩占兵.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6(03)
  • [6]我国农户兼业化研究回顾及述评[J]. 胡杰,佟光霁. 安徽农业科学, 2015(33)
  • [7]农户兼业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基于规模化视角[D]. 余洁. 中南民族大学, 2015(03)
  • [8]我国农户兼业化背景下农地规模化经营问题分析[J]. 赵保海. 求实, 2014(11)
  • [9]女性非农就业对土地流转的影响[J]. 王悦. 中国集体经济, 2012(28)
  • [10]农户兼业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基于甘、青两省部分市县的调查[D]. 杨璐嘉. 四川农业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论农民兼职向专业化转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