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苜蓿草产品及其加工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赵玺,张亚萍,张靖,周彦芳,柳洋,何友萍[1](2020)在《紫花苜蓿浅埋式滴灌种植及加工利用技术》文中研究表明紫花苜蓿是"牧草之王",对农牧业结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发展畜牧业的首选牧草之一。河西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水资源严重短缺,已经阻碍了农牧业发展,选择浅埋式滴灌方式种植紫花苜蓿意义重大。2018—2019年通过在河西地区开展浅埋式滴灌种植紫花苜蓿试验,对其生长环境条件、水肥用量、栽培措施、加工利用等技术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当地紫花苜蓿种植、生产和加工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景鹏成[2](2018)在《基于品种特性和收获过程提高苜蓿干草质量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旨在筛选出产量高,营养品质和家畜利用率较好,根系较为发达的优质苜蓿品种,并探索苜蓿干草在实际生产中的营养变化规律。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试验:(1)以8个不同的苜蓿品种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对各品种的产量和各生育期的品种特性研究测定后筛选出最为高产优质的苜蓿品种;利用尼龙袋技术对8个苜蓿品种的DM、CP及NDF在瘤胃中的有效降解率进行了测定,筛选出有效降解率高的苜蓿品种;(2)通过对兵团的2种机械收获模式对比分析,筛选出适合当地牧草收获的最佳机械。其主要结论如下:(1)本试验中,各品种的粗蛋白质、初水分和粗灰分在分枝期的时候含量最高,现蕾期次之,初花期最低;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在初花期最多,现蕾期次之,分枝期最少;Matrix品种的干草产量最高,达到22.52 t/hm2,与其它苜蓿品种的干草产量相比,表现为差异显着(P<0.05);各品种在不同的生育期营养成分含量各不相同,综合分析蓿能7苜蓿品种在3个生育期营养品质最好。8个苜蓿品种在各生育期中阿魏酸酯酶酶活也存在差异,分枝期的酶活最低,其次为现蕾期,初花期的酶活最高。分枝期酶活最高的品种是316FY和MHSY,分别达到8.97 U/ml和8.81U/ml;现蕾期酶活最高的品种是316FY,达到11.55 U/ml;初花期酶活最高的品种是MFHY,达到14.40 U/ml。在外部环境相同的条件下,各苜蓿品种之间的根系构型存在差异。主根最长的是Matrix品种,长度达到62.29cm,59N59品种的主根直径最大,为1.84cm。316FY品种的侧根数最多,达到52条,Matrix品种的侧根最长,达到32.25cm。59N59品种的根干重最大,为24.00g;MHSY品种的根夹角最大,达到80.73°;根体积最大的品种是59N59,达到64.00ml。59N59品种的根颈盘周长最大,为25.27cm,根颈盘面积也最大,为28.82cm2。各苜蓿品种根部贮藏的WSC的含量存在着显着性差异,WSC含量最高的是59N59品种,根系总含量为5.02g;通过对8个品种的各项指标用模糊相似优先比法进行综合评价后排序,品种Matrix、MFHY以及59N59的排序最为靠前,说明这3个品种表现最佳,品质做好。(2)对8个品种苜蓿在瘤胃中降解后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苜蓿DM在瘤胃中的有效降解率最高的是蓿能7品种,为55.78%;DM有效降解率最低的是55V48品种,有效降解率只有49.54%。苜蓿CP在瘤胃中的有效降解率最高的是MFHY品种,为79.02%,与其它品种相比,表现差异显着(P<0.05)。苜蓿NDF在瘤胃中的有效降解率最高的是MFHY品种,为39.83%,显着大于除了Matrix、56S82以及59N59以外的其它品种,(P<0.05)。8个品种苜蓿的DM、CP和NDF在瘤胃中的有效降解率综合评价后,品种MFHY、Matrix以及59N59的综合降解率表现最佳,316FY品种的综合降解率表现最差。(3)通过试验一和试验二的总体结果来看,Matrix品种的产量、品质以及降解率的综合表现最佳,最适合在当地推广种植。(4)New Holland机械和CLAAS机械作分别对苜蓿干草进行收获作业,刈割阶段苜蓿的各营养成分变化不大;而搂草翻晒和打捆阶段,New Holland机械对于苜蓿的养分损失较小,显着低于CLAAS机械模式。因此,应该推广New Holland机械收获牧草的模式,降低苜蓿的营养损失,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牧草。(5)今后苜蓿品种选择是高产优质牧草生产的基础,但收获方式是实现苜蓿草高产优质的主要保证。
娜娜[3](2018)在《田间调制技术对苜蓿干燥速率及营养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在我国苜蓿主产区调制苜蓿干草时,田间自然干燥技术依然是主要措施。该技术不仅生产成本低而且简单易行。但目前苜蓿干草田间自然干燥技术存在干燥速率相对较慢、叶片脱落损失严重、干草质量降低等问题。为了在自然干燥过程中使苜蓿快速干燥,并减少苜蓿在田间晾晒过程中的损失,本试验以“WL232HQ”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探索留茬高度、草条厚度和翻晒次数等3个关键因素对田间苜蓿干燥过程中干燥速率、叶茎比及主要营养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针对苜蓿刈割第二茬和第三茬进行研究,对3个因素分别设计3个水平进行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出以下结论:(1)苜蓿刈割留茬高度11cm、草条厚度10cm和翻晒次数2次时干燥速率最快。(2)随着留茬高度的增加苜蓿干草CP含量和RFV值逐渐增高,而ADF和NDF含量则逐渐降低。随着草条厚度的增加苜蓿干草CP和RFV值起伏状增加,而ADF和NDF含量则起伏状降低;随着翻晒次数的增加,苜蓿干草CP含量和RFV值先增加后降低,ADF和NDF则先下降后增加。(3)苜蓿刈割留茬高度11cm、草条厚度20cm和翻晒次数1次时苜蓿干草CP含量和RFV值均最高。(4)综合考虑在包头市九原区刈割调制苜蓿干草时,田间调制技术条件以留茬高度为11cm、草条厚度为20cm及翻晒1次最为适合,该条件下苜蓿干燥速率较快,干草营养品质好。
姚瑶[4](2017)在《不同施肥处理和干燥方式对紫花苜蓿生物学特性及营养成分的影响》文中提出紫花苜蓿对畜牧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施肥和合理干燥方式可以增加紫花苜蓿的产量,提高其营养品质。采用盆栽和小区试验相结合以及物理干燥和化学干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叶面肥(YF)、牧草专用控释肥I(AF)、牧草专用控释肥II(BF)和普通复合肥(HF)4种肥料以及不同浓度碳酸氢钠、碳酸钾两种干燥助剂和4种物理干燥方式对苜蓿生物学特性、干燥速率及营养成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施肥处理对苜蓿生物学特性指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牧草专用控释肥Ⅰ、Ⅱ(AF、BF)处理下苜蓿株高和鲜干草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普通复合肥(HF)处理下苜蓿产量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1.5倍牧草专用控释肥Ⅰ(AF2)、牧草专用控释肥Ⅱ(BF2)能增加苜蓿株高,提高生长速度。牧草专用控释肥Ⅱ(BF2)的增产幅度最大,相比CK增产40.3%。肥料间施肥量的变化对紫花苜蓿茎叶比与一级分枝的影响较小,二级分枝呈现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牧草专用控释肥Ⅱ(BF1)能显着降低紫花苜蓿的茎叶比并促进其分枝。施肥量增加使紫花苜蓿根系干重、体积增加。牧草专用控释肥Ⅰ(AF3)处理下根系干重及体积最大,普通复合肥(HF3)处理下苜蓿根系最长,降低施肥量有利于紫花苜蓿的主根生长。2、随施肥量的增加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降低。牧草专用控释肥Ⅱ(BF)可显着增加粗蛋白含量,普通复合肥(HF)可增加紫花苜蓿的磷钾含量。3、不同干燥方式对苜蓿干燥速率和营养成分影响不同。3%浓度的碳酸钾处理紫花苜蓿干燥速率最大,能缩短干燥时间。3%浓度的碳酸氢钠处理的粗蛋白含量最高。不同干燥助剂对灰分的影响不显着。3%浓度的碳酸钾处理,苜蓿磷含量较高。综合来看,3%浓度的碳酸钾可以加快紫花苜蓿的干燥速度,使其营养成分损失较少。风干、阴干、晒干处理下随时间的增加粗蛋白含量减少,烘干105℃粗蛋白含量最高,阴干9天最低。4、通过对苜蓿地上地下生物学特性、营养成分的综合分析,考虑苜蓿产量及经济价值,BF2处理即1.5倍牧草专用控释肥II综合表现最好,值得在生产中推荐使用。在苜蓿干燥方面,应及时整合苜蓿干草,减少营养损失,K3处理即3%浓度的K2CO3不仅可以加快紫花苜蓿的干燥速度,而且可以保证其营养品质,可优先推荐其用作苜蓿干燥助剂。
李广泽[5](2015)在《盐池县苜蓿机械化生产技术》文中认为从整地施肥、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精量播种、适时收获与加工等方面介绍了盐池县苜蓿机械化生产技术,以供参考。
李智瑾,姜兆兴,王智亮,曹旭[6](2015)在《微波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苜蓿草颗粒中铅的含量》文中认为文章提出了微波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苜蓿草颗粒中铅含量的方法。样品用硝酸及过氧化氢作为溶剂,使用微波消解仪消解,消解液蒸缩至23m L后,加水定容至25m L,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在波长为283.3nm处,以空气-乙炔火焰测定铅的吸光度,用标准曲线法计算测定结果。在优化的试验条件下,测得方法的检出限为:0.49mg/kg,回收率为96.2%105.0%,相对标准偏差为3.8%。
尹强[7](2013)在《苜蓿干草调制贮藏技术时空异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解决我国西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两大苜蓿主产区苜蓿干草生产中存在的难题,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探讨适合两个地区的苜蓿适时收获技术、干草优化调制技术及草捆安全贮藏技术,旨在为我国优质苜蓿干草的生产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本论文以银川和青岛为试验点,以“金皇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L.cv.Golden Empress)为试验原料,通过小区试验和大田试验对苜蓿的收获、干草调制及草捆贮藏的技术和机理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并利用体外消化试验进行了验证。通过对试验研究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评价,得出以下结论:(1)综合考虑不同刈割期、不同留茬高度和不同刈割次数对苜蓿产量、营养成分含量及越冬前根的影响,认为苜蓿适宜的刈割留茬高度为56cm,末次刈割为78cm;宁夏北部平原地区适宜的刈割期为初花期,刈割次数为4次;青岛地区适宜的刈割期为现蕾期至初花期,刈割次数为5次。(2)综合考虑不同干燥处理对苜蓿干燥速率、叶片损失率及营养成分损失率的影响,认为在宁夏北部平原地区适宜的干燥处理为:“中度压扁+翻晒1次+自然干燥”,南部山区适宜的干燥处理为:“中度压扁+含水量为40%打捆+打小捆干燥”;青岛地区适宜的干燥处理为:“中度压扁+翻晒1次+塑料大棚干燥”。(3)综合考虑各打捆处理对贮藏后苜蓿草捆的感官特征、草捆温度、霉菌数量、营养成分含量及体外消化特性,认为当苜蓿干草含水量为28%30%时打成100kg/m3的草捆并添加2%的CaO可以有效预防草捆霉变,草捆营养保存较好,各营养成分的降解率也较高。(4)综合各项试验结果,得出苜蓿适时收获、干草优化调制及草捆安全贮藏方式为:苜蓿在初花期刈割,留茬高度为56cm,在进行中度压扁、翻晒1次的情况下采取自然干燥(银川地区)或塑料大棚干燥(青岛地区),同时在含水量为28%30%时打成100kg/m3的草捆并添加2%的CaO进行贮藏,可获得品质较好的苜蓿干草。利用此法收获和调制的苜蓿干草,在贮藏360d后,银川地区干草的CP含量仍可达到15.19%,TDN和RFV分别为50.27%和101.68,DM降解率为66.24%;青岛地区干草的CP含量可达15.12%,TDN和RFV分别为50.19%和101.32,DM降解率为66.83%。
荣磊[8](2013)在《苜蓿草捆贮藏品质调控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对优质苜蓿的需求量逐渐增大。虽然苜蓿产业日益兴起,但国内苜蓿干草调制加工工艺水平较低,机械化程度差,使我国苜蓿产品品质及数量无法与国外产品比较,为了解决这些不足,本论文以国家牧草体系宁夏综合试验站实验地所种植的第二茬紫花苜蓿(金皇后)为试验材料,在其初花期刈割,并按照不同打捆含水量、不同打捆密度、不同CaO添加量进行打捆,定期取样。对不同处理草捆各贮藏期的样品进行霉菌数量动态测定,重要营养指标及饲用价值动态测定,体外消化特性动态测定,综合评价得出最佳处理,从而确定最适含水量、打捆密度、CaO添加量,为苜蓿草捆安全贮藏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⑴苜蓿草捆经CaO处理后进行贮藏,可显着降低草捆中霉菌数量,保证苜蓿营养品质,其中添加2%CaO处理的苜蓿草捆效果最好。⑵苜蓿草捆按照不同打捆含水量(15%、20%、25%)、不同打捆密度(100kg/m3、150kg/m3、200kg/m3)处理,根据草捆中霉菌数量测定及饲用价值评定分析,最适打捆含水量为20%,最适打捆密度为150kg/m3。⑶根据霉菌测定及饲用价值评定结果,进一步筛选出霉菌含量少,营养价值高的A8(打捆含水量为20%,打捆密度为200kg/m3,未添加CaO)、C5(打捆含水量为20%,打捆密度为150kg/m3,添加2%CaO)、C6(打捆含水量为25%,打捆密度为150kg/m3,添加2%CaO)、C8(打捆含水量为20%,打捆密度为200kg/m3,添加2%CaO)四个处理进行干物质48h动态消化率测定,其中C5处理各贮藏期消化率均较高,总体来看消化特性较好。
夏素银[9](2011)在《苜蓿草粉饲粮添加纤维素酶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在蛋鸡饲粮中添加不同比例的苜蓿草粉和在高水平苜蓿草粉饲粮中添加纤维素酶对其生产性能、蛋品质、养分利用率、脂类代谢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40周龄健康海兰褐蛋鸡210只,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分为7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分别在饲粮中添加不同比例的苜蓿草粉和纤维素酶,依次为:0%(对照组)、3%(试验Ⅰ组)、5%(试验Ⅱ组)、7%(试验Ⅲ组)、7%+0.1%纤维素酶(试验Ⅳ组)、7%+0.2%纤维素酶(试验Ⅴ组)、7%+0.3%纤维素酶(试验Ⅵ组)。【结果】结果表明:(1)添加苜蓿草粉和纤维素酶对蛋鸡的产蛋率、蛋重均无显着影响(P>0.05);(2)在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苜蓿草粉及其纤维素酶后,对蛋黄相对重、蛋壳厚度、蛋黄pH和蛋白pH指标无改进;但高苜蓿草粉饲粮中添加纤维素酶提高了蛋重和蛋形指数,尽管和对照组及低用量的苜蓿草粉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各试验组的蛋壳强度、哈夫单位和蛋黄颜色都得到提高,其中添加纤维素酶的试验V组、VI组蛋壳强度较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均提高了39%。饲喂添加苜蓿草粉的饲粮后,蛋黄颜色均显着改善(P<0.05),且随着苜蓿草粉添加量的增加,蛋黄颜色呈上升趋势;高苜蓿草粉饲粮组同时添加不同水平纤维素酶组,对蛋黄颜色提高有加强作用;(3)在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苜蓿草粉,对大多数概略养分消化率指标无影响,对粗蛋白质、钙和粗纤维的消化率有改进但大多数组的该类指标未达到显着水平。但高水平的苜蓿草粉组添加纤维素酶,试验Ⅴ组较试验Ⅲ组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酸性纤维消化率分别增加了14.79%(P>0.05)、8.48%(P>0.05)、15.91%(P>0.05)、4.17%(P>0.05);(4)高苜蓿草粉添加纤维酶后,改善蛋鸡的肠道环境,促进肠道中有益菌的生长繁殖,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蛋鸡盲肠内的大肠杆菌显着减少和乳酸杆菌数目显着增多(P<0.05)。添加苜蓿草粉及纤维素酶后,小肠内的乳酸杆菌与对照对相比没差异(P>0.05);(5)本试验发现,随着饲粮中添加苜蓿草粉量的增加,血液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递减,其中高水平苜蓿组及添加不同水平的纤维素酶组较对照组着降低了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在日粮中添加苜蓿草粉和纤维素酶组均能显着降低血清TC的水平(P<0.05),但两者对血清对LDL水平没有显着影响(P>0.05);在统计结果上看,日粮中添加草粉和纤维素酶对HDL水平没有显着影响(P>0.05),(6)草粉组及纤维素酶组蛋黄胆固醇浓度和甘油三酯较对照组均有小幅降低(P<0.05);肌肉中的甘油三酯各处理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饲粮中添加苜蓿草粉后,血清、肝脏及肌肉中的SOD活力均有所升高,以试验Ⅳ组最高。肝脏和蛋黄中SOD活力随苜蓿草粉添加量增加呈现一定程度的升高趋势,但血清和肌肉中SOD活力无明显变化规律,在鸡蛋保存期的7、14、21、28天,日粮中添加苜蓿草粉和纤维素酶均能显着降低蛋黄中丙二醛(MDA)含量,从而含量延长鸡蛋的货架期。【结论】在蛋鸡饲粮中添加苜蓿草粉后对生产性能、蛋品质无显着影响,但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蛋品质;随着苜蓿草粉添加量的增加,蛋黄颜色有极显着提高。高水平的苜蓿草粉组添加纤维素酶后,对粗蛋白质、钙和粗纤维的消化率有改进。高水平苜蓿草粉添加纤维酶后,能改善蛋鸡的肠道环境,促进肠道中有益菌的生长繁殖,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蛋鸡盲肠内的大肠杆菌显着减少和乳酸杆菌数目显着增多。草粉组及纤维素酶组能降低肝脏和蛋黄中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浓度,而且肝脏和蛋黄中SOD活力随苜蓿草粉添加量增加呈现一定程度的升高趋势,日粮中添加苜蓿草粉和纤维素酶均能显着降低蛋黄中丙二醛(MDA)含量,从而含量延长鸡蛋的保质期。
武红[10](2010)在《苜蓿干草优化调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干草是草食家畜舍饲期的主要饲料之一,制备和贮藏大量品质优良的干草,是草食家畜顺利度过冬春枯草季节的重要保证。本文通过分析研究苜蓿干草在物理处理和化学处理下的水分散失规律、主要营养价值指标、叶片损失率及显微结构等方面,以求筛选出苜蓿干草的优化调制技术,为内蒙古地区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生产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论文试验结果表明:(1)对比各物理处理方式,水泥地+(切短+压扁)处理苜蓿干草水分散失最快,叶片损失最少,营养成分保持最好,为单独采用物理处理的最佳方式。且在水泥地进行苜蓿干草调制较田地效果好。(2)对比各化学处理方式,喷施2%K2CO3溶液处理苜蓿干草水分散失最快,叶片损失最少,营养成分保持最好,为单独采用化学处理的最佳方式。(3)在物理处理和化学处理共同作用下,以切短+压扁+2%K2CO3溶液处理苜蓿干草水分散失最快,营养成分保持最好。(4)通过用不同干燥方法调制苜蓿干草,从苜蓿茎叶显微结构方面进行对比解释苜蓿干草优化调制条件:切短+压扁+2%K2CO3溶液处理较其他各处理可明显加快苜蓿的干燥速度,有效的减少苜蓿叶片的损失,更好的保存苜蓿干草营养成分的含量。
二、苜蓿草产品及其加工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苜蓿草产品及其加工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紫花苜蓿浅埋式滴灌种植及加工利用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选地 |
2 整地 |
3 滴灌带铺设 |
3.1 人工铺设 |
3.2 机械铺设 |
4 播种 |
4.1 品种选择 |
4.2 种子处理 |
4.3 播种量 |
4.4 播种时间 |
4.5 播种方式 |
5 田间管理 |
5.1 合理施肥 |
5.2 精量灌溉 |
5.3 防止杂草生长 |
5.4 病虫害防治 |
5.5 合理收获 |
6 加工与利用 |
6.1 青饲 |
6.2 干草调制 |
6.3 青贮 |
7 结语 |
(2)基于品种特性和收获过程提高苜蓿干草质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苜蓿的品种特性 |
2.1.1 苜蓿的产量特性 |
2.1.2 苜蓿的营养品质 |
2.1.3 阿魏酸酯酶特性 |
2.1.4 根系特性 |
2.1.5 饲料在瘤胃中的降解特性 |
2.2 苜蓿收获技术 |
2.2.1 刈割 |
2.2.2 干燥 |
2.2.3 打捆 |
2.3 研究内容 |
2.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不同苜蓿品种特性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区概况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处理 |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4.1 产量测定 |
1.4.2 品质测定 |
1.4.3 根系测定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苜蓿品种的干草产量 |
2.2 不同苜蓿品种不同生育期营养品质 |
2.2.1 不同苜蓿品种在分枝期各营养物质的含量 |
2.2.2 不同苜蓿品种在现蕾期各营养物质的含量 |
2.2.3 不同苜蓿品种在初花期各营养物质的含量 |
2.3 不同苜蓿品种不同生育期阿魏酸酯酶酶活 |
2.3.1 不同苜蓿品种在分枝期阿魏酸酯酶酶活 |
2.3.2 不同苜蓿品种在现蕾期阿魏酸酯酶酶活 |
2.3.3 不同苜蓿品种在初花期阿魏酸酯酶酶活 |
2.3.4 不同苜蓿种在各生育时期阿魏酸酯酶酶活变化 |
2.4 不同苜蓿品种的根系特征 |
2.4.1 主根形态特征 |
2.4.2 侧根形态特征 |
2.4.3 根系干重、夹角和体积 |
2.4.4 根颈盘形态特征 |
2.4.5 苜蓿根部WSC的含量 |
2.5 不同苜蓿品种的产量及品种特性的综合评价 |
3 讨论 |
3.1 不同苜蓿品种的产量 |
3.2 不同苜蓿品种不同生育期营养物质 |
3.3 不同苜蓿品种不同生育期阿魏酸酯酶酶活 |
3.4 不同苜蓿品种根系特性 |
4 小结 |
试验二不同苜蓿品种的瘤胃降解特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处理 |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1.5 计算方法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苜蓿品种的DM在瘤胃中的降解参数与有效降解率 |
2.2 不同苜蓿品种的CP在瘤胃中的降解参数与有效降解率 |
2.3 不同苜蓿品种的NDF在瘤胃中的降解参数与有效降解率 |
2.5 瘤胃降解率的综合评价 |
3 讨论 |
4 小结 |
试验三不同收获机械对苜蓿干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3.1 产量测定 |
1.3.2 草捆指标测定 |
1.3.3 营养品质测定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苜蓿草捆指标及干草产量 |
2.2 不同处理对苜蓿粗蛋白含质量的影响 |
2.3 不同处理对苜蓿中性洗涤纤维含量的影响 |
2.3 不同处理对苜蓿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的影响 |
2.4 苜蓿干草相对饲用价值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章 结论 |
第四章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3)田间调制技术对苜蓿干燥速率及营养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
1.2 苜蓿干草的品质评价标准 |
1.3 苜蓿干草收获技术研究 |
1.3.1 苜蓿干燥过程中刈割期的影响 |
1.3.2 苜蓿干燥过程中刈割次数影响 |
1.3.3 苜蓿干燥过程中刈割留茬高度的影响 |
1.3.4 苜蓿干燥过程中翻晒次数的影响 |
1.3.5 苜蓿营养物质成分 |
1.4 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及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2.2.1 单因素试验设计 |
2.2.2 多因素试验设计 |
2.3 试验测定指标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单因素影响试验结果分析 |
3.1.1 不同留茬高度对苜蓿干燥速率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
3.1.2 不同草条厚度对苜蓿干燥速率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
3.1.3 不同翻晒次数对苜蓿干燥速率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
3.2 正交试验处理对苜蓿干草干燥速率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
3.2.1 对苜蓿干草干燥速率及含水量的影响 |
3.2.2 对苜蓿干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
4 讨论 |
4.1 苜蓿干草田间调制技术对苜蓿干燥速率和含水量的影响 |
4.2 苜蓿干草田间调制技术对苜蓿叶茎比的影响 |
4.3 田间苜蓿干草不同调制技术对苜蓿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不同施肥处理和干燥方式对紫花苜蓿生物学特性及营养成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苜蓿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1.2 国内外苜蓿施肥研究概况 |
1.2.1 苜蓿生物学特性研究 |
1.2.2 苜蓿营养品质研究 |
1.2.3 苜蓿施用氮、磷、钾肥的研究 |
1.3 国内外苜蓿干燥研究进展 |
1.3.1 苜蓿干燥过程中水分散失规律 |
1.3.2 苜蓿干燥方法研究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自然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2.1 供试品种 |
2.2.2 供试肥料与试剂 |
2.3 试验设计 |
2.3.1 苜蓿肥效试验设计 |
2.3.2 苜蓿干燥试验设计 |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4.1 苜蓿肥效试验 |
2.4.2 苜蓿干燥试验 |
2.5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施肥处理对苜蓿地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3.1.1 不同施肥处理对苜蓿株高的影响 |
3.1.2 不同施肥处理对苜蓿生长速度的影响 |
3.1.3 不同施肥处理对苜蓿茎叶比的影响 |
3.1.4 不同施肥处理对苜蓿各级分枝的影响 |
3.1.5 不同施肥处理对苜蓿产量的影响 |
3.2 不同施肥处理对苜蓿根系的影响 |
3.2.1 不同施肥处理对苜蓿根系主根长的影响 |
3.2.2 不同施肥处理对苜蓿根系干重的影响 |
3.2.3 不同施肥处理对苜蓿根系体积的影响 |
3.3 施肥对苜蓿营养成分的影响 |
3.3.1 不同施肥处理对苜蓿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
3.3.2 不同施肥处理对苜蓿P、K含量的影响 |
3.4 不同干燥方法对苜蓿干草调制的影响 |
3.4.1 化学干燥剂对苜蓿干草干燥速率的影响 |
3.4.2 化学干燥剂对苜蓿干草营养成分的影响 |
3.4.3 物理干燥对苜蓿干草营养成分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不同施肥处理对苜蓿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4.2 不同施肥处理对苜蓿营养成分的影响 |
4.3 不同干燥方式对苜蓿干燥速率的影响 |
4.4 不同干燥方式对苜蓿营养成分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盐池县苜蓿机械化生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整地施肥 |
2 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
3 精量播种 |
4 适时收获与加工 |
4.1 适时收割 |
4.2 机械压扁 |
4.3 机械打捆 |
4.4 机械化加工 |
(6)微波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苜蓿草颗粒中铅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和方法 |
1.1 仪器设备 |
1.2 试剂 |
1.3 仪器工作条件 |
1.4 测定方法 |
2 结果和分析 |
2.1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选择 |
2.2 微波消解体系的选择 |
2.3 微波消解条件的优化 |
2.4 铅的标准工作曲线 |
2.5 方法的检出限 |
2.6 方法的精密度和回收率 |
3 结论 |
(7)苜蓿干草调制贮藏技术时空异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国内外苜蓿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
1.1.1 国外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
1.1.2 国内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
1.2 苜蓿适时收获技术研究 |
1.2.1 苜蓿的刈割期 |
1.2.2 苜蓿的刈割次数 |
1.2.3 苜蓿的刈割留茬高度 |
1.3 苜蓿干草调制工艺研究 |
1.3.1 苜蓿干草调制机理 |
1.3.2 苜蓿的干燥方法 |
1.4 苜蓿干草打捆贮藏技术研究 |
1.4.1 苜蓿干草打捆贮藏技术 |
1.4.2 苜蓿草捆防霉技术研究进展 |
1.5 苜蓿干草品质评定标准 |
1.5.1 感官特征 |
1.5.2 营养成分含量 |
1.6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7 论文整体思路及研究技术路线 |
1.7.1 论文整体思路 |
1.7.2 研究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及其概况 |
2.2 试验原料 |
2.3 试验设计 |
2.3.1 苜蓿适时收获技术的研究 |
2.3.2 苜蓿干草调制工艺条件的研究 |
2.3.3 苜蓿干草捆安全贮藏条件的研究 |
2.3.4 苜蓿干草体外消化特性的研究 |
2.4 数据处理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苜蓿适时收获技术和机理的研究 |
3.1.1 苜蓿适宜刈割期和刈割次数的确定 |
3.1.2 苜蓿刈割适宜留茬高度的确定 |
3.1.3 苜蓿适宜刈割时间的确定 |
3.1.4 小结 |
3.2 苜蓿干草调制关键工艺条件的研究 |
3.2.1 苜蓿在自然干燥过程中各项指标的变化规律 |
3.2.2 银川地区苜蓿干草调制工艺条件的研究 |
3.2.3 青岛地区苜蓿干草调制工艺条件的研究 |
3.2.4 小结 |
3.3 苜蓿草捆安全贮藏技术的研究 |
3.3.1 打捆前含水量对苜蓿营养价值及产量的影响 |
3.3.2 苜蓿草捆在贮藏过程中各项指标的变化规律 |
3.3.3 苜蓿安全贮藏适宜打捆条件的筛选研究 |
3.3.4 小结 |
3.4 苜蓿干草的体外消化特性的研究 |
3.4.1 打捆条件对苜蓿草捆 48h 体外产气量的影响 |
3.4.2 打捆条件对苜蓿草捆体外培养过程中培养液 pH 值的影响 |
3.4.3 打捆条件对苜蓿草捆挥发性脂肪酸的影响 |
3.4.4 打捆条件对苜蓿草捆体外降解率的影响 |
3.4.5 小结 |
4 讨论 |
4.1 苜蓿收获技术条件的探讨 |
4.2 苜蓿干草调制工艺条件的探讨 |
4.2.1 苜蓿干燥过程中各项指标的变化规律 |
4.2.2 苜蓿干草调制工艺条件的探讨 |
4.2.3 打小捆干燥和塑料大棚干燥的探讨 |
4.3 苜蓿干草打捆贮藏条件的探讨 |
4.3.1 高水分苜蓿草捆在贮藏过程中各项指标的变化规律 |
4.3.2 苜蓿干草适宜打捆贮藏条件的探讨 |
4.4 苜蓿干草体外消化特性的探讨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苜蓿草捆贮藏品质调控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缩略语表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内苜蓿产业现状 |
1.1.2 国外苜蓿生产现状 |
1.2 饲草料防霉概述 |
1.2.1 饲草料霉变的危害 |
1.2.2 防霉剂的应用 |
1.2.3 防霉剂的种类 |
1.2.4 防霉剂的作用机理 |
1.2.5 防霉效果分析 |
1.2.6 防霉剂防霉效果的检测方法 |
1.3 粗饲料饲用价值评定方法 |
1.3.1 粗饲料饲用价值评定指标 |
1.3.2 粗饲料饲用价值评定方法 |
1.4 本论文的目的及意义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2.1 试验材料 |
2.2.2 主要仪器设备与化学试剂 |
2.3 试验方法 |
2.3.1 样品的处理 |
2.3.2 样品的采集 |
2.3.3 霉菌的测定 |
2.3.4 常规营养测定方法及饲用价值评价 |
2.3.5 体外培养消化试验 |
2.3.6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苜蓿草捆贮藏过程霉菌动态变化 |
3.1.1 不同打捆含水量对苜蓿草捆中霉菌数量的影响 |
3.1.2 不同密度对苜蓿草捆中霉菌数量的影响 |
3.1.3 不同CaO添加量对苜蓿草捆中霉菌数量的影响 |
3.2 苜蓿草捆贮藏过程饲用价值动态变化 |
3.2.1 苜蓿草捆贮藏过程粗蛋白动态变化分析 |
3.2.2 苜蓿草捆贮藏过程中性洗涤纤维动态变化分析 |
3.2.3 苜蓿草捆贮藏过程酸性洗涤纤维动态变化分析 |
3.2.4 苜蓿草捆贮藏过程干物质采食量动态变化分析 |
3.2.5 苜蓿草捆贮藏过程可消化干物质动态变化分析 |
3.2.6 苜蓿草捆贮藏过程RFV值动态变化分析 |
3.3 苜蓿草捆体外消化特性动态变化 |
4 讨论 |
4.1 霉菌的数量动态变化规律 |
4.2 防霉剂的应用效果分析 |
4.3 苜蓿草捆营养成分变化规律 |
4.4 不同处理对草捆品质的影响 |
4.5 苜蓿草捆体外消化特性研究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苜蓿草粉饲粮添加纤维素酶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缩写词表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苜蓿的营养价值 |
1.2 苜蓿中的活性成分 |
1.3 苜蓿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 |
1.3.1 草粉日粮对蛋黄着色的影响 |
1.4 纤维素酶的营养作用 |
1.4.1 纤维素酶降解纤维素的机理研究 |
1.4.2 纤维素酶的营养作用机理 |
1.4.3 纤维素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1.4.4 纤维素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1.5 苜蓿草粉日粮添加纤维素酶的应用 |
2 引言 |
3 试验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动物及分组 |
3.1.3 试验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
3.1.4 饲养管理 |
3.1.5 样品采集与制备 |
3.1.6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1.7 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苜蓿草粉日粮添加纤维素酶对蛋鸡产蛋性能的影响 |
3.2.2 添加苜蓿草粉、纤维素酶对蛋鸡蛋品质的影响 |
3.2.3 苜蓿草粉日粮中添加纤维素酶对蛋鸡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
3.2.4 苜蓿草粉日粮添加纤维素酶对蛋鸡肠道菌群的影响 |
3.2.5 苜蓿草粉日粮添加纤维素酶对蛋鸡脂质代谢的影响 |
3.2.5.1 苜蓿草粉日粮添加纤维素酶对蛋鸡血脂的影响 |
3.2.5.2 草粉日粮添加纤维素酶对蛋鸡肝脏、肌肉和蛋黄中脂类的影响 |
3.2.6 苜蓿草粉日粮添加纤维素酶对蛋鸡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3.3.6.1 苜蓿草粉日粮添加纤维素酶对蛋鸡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影响 |
3.3.6.2 苜蓿草粉日粮添加纤维素酶对蛋鸡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3.2.6.3 草粉日粮添加纤维素酶对蛋黄脂质稳定性的影响 |
3.3.讨论 |
3.3.1 草粉日粮中添加纤维素酶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3.3.2 草粉日粮中添加纤维素酶对蛋鸡蛋品质的影响 |
3.3.3 草粉日粮中添加纤维素酶对蛋鸡营养消化率的影响 |
3.3.4 苜蓿草粉日粮添加纤维素酶对蛋鸡肠道菌群的影响 |
3.3.5 苜蓿草粉日粮添加纤维素酶对蛋鸡脂质代谢的影响 |
3.3.5.1 苜蓿草粉日粮添加纤维素酶对蛋鸡血脂的影响 |
3.3.5.2 草粉日粮添加纤维素酶对蛋鸡肝脏、肌肉和蛋黄脂类中胆固酵和甘油三酯的影响 |
3.3.6 苜蓿草粉日粮添加纤维素酶对蛋鸡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3.3.6.1 苜蓿草粉日粮添加纤维素酶对蛋鸡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3.3.6.2 草粉日粮中添加纤维素酶对蛋黄脂质稳定性的影响 |
3.4 结论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10)苜蓿干草优化调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论文提出的背景 |
1.2 苜蓿干草的市场前景 |
1.3 干草调制技术研究 |
1.3.1 干草调制机理 |
1.3.2 干草调制工艺 |
1.4 干草质量评定标准 |
1.4.1 感官方面 |
1.4.2 营养成分 |
1.5 化学干燥剂对苜蓿干草显微结构的影响 |
1.6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试验研究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区域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候特征 |
2.1.3 试验原料 |
2.2 试验时间 |
2.3 仪器设备 |
2.4 试验研究方法 |
2.4.1 分析样品的采集 |
2.4.2 分析样品的制备 |
2.4.3 常规营养测定方法 |
2.4.4 显微结构观察方法 |
2.5 试验设计 |
2.5.1 苜蓿干草优化调制条件筛选试验 |
2.5.2 苜蓿干草茎叶显微结构对比试验 |
2.6 数据处理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收获期对苜蓿干草营养成分的影响 |
3.2 物理处理对苜蓿干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
3.2.1 感官评定 |
3.2.2 物理处理对苜蓿干草干燥速率的影响 |
3.2.3 物理处理对苜蓿干草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 |
3.3 化学处理对苜蓿干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
3.3.1 感官评定 |
3.3.2 化学处理对苜蓿干草干燥速率的影响 |
3.3.3 化学处理对苜蓿干草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 |
3.4 物理处理和化学处理共同作用对苜蓿干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
3.4.1 物理处理结合喷施 NaHCO对苜蓿干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
3.4.2 物理处理结合喷施 K2C03 对苜蓿干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
3.5 晾晒时间对苜蓿干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
3.5.1 苜蓿干草晾晒时间与营养成分变化规律的研究 |
3.5.2 苜蓿干草晾晒时间对其茎叶比和叶片损失率的影响 |
3.6 苜蓿干草优化调制条件的筛选 |
3.7 干燥方法对苜蓿干草茎、叶显微结构的影响 |
3.7.1 对照处理苜蓿茎、叶片显微结构 |
3.7.2 压扁处理苜蓿茎叶显微结构 |
3.7.3 3%NaHCO_3处理后苜蓿茎叶的显微结构 |
3.7.4 2%KCO处理后苜蓿茎叶的显微结构 |
3.7.5 压扁+3%NaHCO_3处理后苜蓿茎叶的显微结构 |
3.7.6 压扁+2%KCO处理后苜蓿茎叶的显微结构 |
4 讨论 |
4.1 物理处理对苜蓿干草调制作用的探讨 |
4.2 化学处理对苜蓿干草调制作用的探讨 |
4.3 物理处理结合化学处理对苜蓿干草调制作用的探讨 |
4.4 各干燥方式对苜蓿茎、叶显微结构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苜蓿草产品及其加工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紫花苜蓿浅埋式滴灌种植及加工利用技术[J]. 赵玺,张亚萍,张靖,周彦芳,柳洋,何友萍. 安徽农业科学, 2020(03)
- [2]基于品种特性和收获过程提高苜蓿干草质量的研究[D]. 景鹏成. 石河子大学, 2018(01)
- [3]田间调制技术对苜蓿干燥速率及营养品质的影响[D]. 娜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2)
- [4]不同施肥处理和干燥方式对紫花苜蓿生物学特性及营养成分的影响[D]. 姚瑶. 山东农业大学, 2017(01)
- [5]盐池县苜蓿机械化生产技术[J]. 李广泽. 现代农业科技, 2015(09)
- [6]微波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苜蓿草颗粒中铅的含量[J]. 李智瑾,姜兆兴,王智亮,曹旭. 饲料与畜牧, 2015(04)
- [7]苜蓿干草调制贮藏技术时空异质性研究[D]. 尹强.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10)
- [8]苜蓿草捆贮藏品质调控方法研究[D]. 荣磊.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S1)
- [9]苜蓿草粉饲粮添加纤维素酶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D]. 夏素银. 河南农业大学, 2011(07)
- [10]苜蓿干草优化调制技术研究[D]. 武红.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