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占卜道教初探——以P.2859文献为核心

敦煌占卜道教初探——以P.2859文献为核心

一、敦煌占卜与道教初探——以P.2859文书为核心(论文文献综述)

齐瑾[1](2021)在《唐代功德使考》文中研究说明功德使一职出现于唐代宗教发展兴盛的背景下,唐皇室差遣“功德使”代皇帝行功德、处理宗教事务,主要包括督造寺院、检校译经、进献佛物、管理僧道等。初唐以前大多由临时的官员、僧道或使者负责,随着唐朝使职规模迅速发展,推动了功德使的出现。功德使最初设立是在中宗至玄宗朝时期。功德使职多由僧道和宦官临时担任,负责皇帝的功德事务。到中唐代宗统治时期,功德使职产生分化,出现内外功德使和五台山修功德使,分别由内侍宦官和禁军将领担任,其职责仍旧是受皇帝派遣的修功德使者,但是功德使的任职时间和负责事务相对固定,不再是临时差遣。随着德宗朝两街功德使的出现,功德使的使职和名称正式固定下来并不断延续,负责京城寺观、进献佛经等事务;由于左、右街功德使多由出身宦官的左、右神策军中尉分别兼任,使职的权力多伴随着禁军将领的权势出现变化;功德使到宪宗朝实现权力巅峰,总领天下宗教事务,侵夺祠部权职;直至晚唐,功德使随着宦官集团势力的衰落而形同虚设,开始以赠官的形式出现,职能逐渐被下设的僧录所取代。唐代功德使不仅是唐朝宗教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注对象,也是使职差遣制的发展见证,更是中晚唐宦官专政的具体表征。

唐晓琳[2](2020)在《巫术、占卜与唐人的日常生活 ——以唐代小说记述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社会中,巫术、占卜这两种方术有着长久的历史,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唐代小说文献中有众多关于唐人使用巫术、占卜的故事记载,具有预知未来能力的卜者通过占卜为唐人“决嫌疑,定犹豫”,善于视鬼考召的巫觋、术士为遇到灾难的唐人禳谢祈福,活跃于唐人的日常生活中,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唐人生活图景。唐人使用巫术、占卜的目的有两个,其一为禳谢灾祸,在唐人面临疑难杂症、凶怪鬼宅、天灾人祸等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难以解释、解决的问题时,会将原因归咎于鬼神作祟,此时拥有超自然神秘力量的巫者、术士便成为唐人的救命稻草,为唐人解决难题;其二为预测未来,当唐人想要预知自己的前途、婚姻等人生大事,对未发生的灾难感到畏惧,面对选择难以决定时,便会求助具有预知能力的卜者来为自己预测未来、解决疑惑。通过对唐人利用巫术、占卜禳谢灾祸、预测未来的生活图景复原,可以看出唐人在日常生活的不同境遇中遵循的道德品质原则、抉择命运原则、心灵自救原则、祭祀禁忌原则,以此来探究唐人在使用巫术、占卜这两种方术时的日常生活百态。

赵雅琛[3](2020)在《敦煌涉医文献中的病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敦煌出土的医药文献根据与中医药的关联程度可分为四个层级。第四层级为涉医文献,本身并非医药文献,只是与医药有某些词语或形式关联的文献。第四层级中部分文献涉及民间医药,是中医药在民间地位以及使用情况的最直接反应,比起被官方修饰过的医书,虽然浅白却亦有其丰富的价值。这部分内容因更偏向于“中医文化”范畴,往往被中医界忽视,虽然敦煌涉医文献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十分丰厚的成果,但研究多分散,缺少对涉医文献的系统整理与归类,另一方面也缺少对写卷中医疗知识上较为专业的考证。通过校勘、文本对比等研究方法,可以对涉医文献中涉及到病症的写卷进行系统的整理,收录了《劝善经》(共44卷)、《新菩萨经》(共70卷)、《佛说善恶因果经》(共5卷)、《佛说痔病经》(1卷)、《四分律删补羯摩卷》(共4卷)、《佛说延寿经》(共8卷)、《患文》(共16卷)、《开蒙要训》(共5卷)、《俗务要名林》(共4卷)、《洞渊神呪经》(共4卷)、《道要灵只神鬼品经》(共3卷)、《发病书》(共11卷)、《诸杂推五姓阴阳等宅图经》(共1卷)、《占耳鸣耳热心惊面热目润等法》(共3卷)。对涉及到病症的部分进行校录,并将2010年以后对于该写卷的主要研究附录其后以便查阅;之后对这些写卷中所涉及到的病症作一定程度的分析研究,考证分析其中涉及的病症,包括常见病症如“痢疾”、“疟病”、“天行”,疑难病症如“乾痟”、“?”、“寒热勑色”等,总结涉医文献中涉及的病症具有三个共同特征即“直观性”、“重合性”以及“模糊性”。

温雯婷[4](2020)在《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词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理论编,从宏观角度对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的整体概貌作了梳理。下编为词典编,为当前首部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专门词典。本研究的初步工作是全面普查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词汇,在此基础上收录稍有释读难度或可能在阅读中产生歧义的词汇编成词典,其中有较大考证价值的词(前人未曾系统论述过、前人论述过但本研究有新见或前人论述过但存有争议者)则在上编理论部分中重点考释,并总结描绘了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词汇的使用概貌。上编·理论编分为三章:第一章绪论,从命题定义的角度规定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词汇的研究范畴;通过回顾该领域公开发表的着作、学位论文、期刊论文总结研究现状,分析研究趋势;介绍了本文研究所使用的校勘训解法、对比分析法、二重证据法和统计总结法等四个主要方法;总结本文研究的意义。第二章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词汇的特点,归纳研究对象的主要特点为:①层积性;②双面性;③复杂性;④系统性;⑤时效性。第三章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词汇的类别,按不同原则对研究对象进行了分类。包括:①按词性分为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量词等)和虚词(包括副词等);②按来源分为单纯词、复合词和派生词;③按层次分为语素、词、词组和短语;④按内容分为一般词汇和专业词汇(理论词汇、本草词汇、针灸词汇和佛医词汇等);⑤其他特殊且有研究意义和价值的词汇类型(包括核心词、俗语词、方言词和同源词)等。下编·词典编收词600余组,因篇幅和精力所限,于本草、方书和其他专门词典中容易检寻的寻常药名、方剂名、穴位名等暂未收录;对于收录其中的词则释义务必穷尽,但凡该词在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中出现的义项无论简繁悉皆考证、收录并附词例。

王逸之[5](2019)在《宋儒的术数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术数作为一种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存在的文化现象,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界对术数外延和内涵的界定,历来众说纷纭。术数和巫术之间是有区别的,神性功能的淡出是术数有别于巫术的最显着特征。术数和数术在不同的时期,含义也是不尽相同的,方术可以完全涵盖此二者。术数和象数易学也有很大差异,象数易学派属于官方经学,而术数则是一门形而下的应用之学。宋代是术数繁荣鼎盛的时期,术数的相关书籍和名目种类都有所增加,术士与宋代政治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宋代之所以如此盛行各种术数活动,主要是宋代士人的主导的结果。宋代士大夫与术士的交际,有着强烈的政治因素。这种政治的诉求是双向,既有士大夫求助于术士的卜算,也有术士主动攀附于士大夫。相较而言,宋代科举士子与术士之间的交际目的较为单一,士子为卜前程,术士则为谋利。然而,由于“术儒”主要来源于落第科举士子,宋代士大夫又对“术儒”的产生,有着“以儒化术”的改造作用。这样宋代士大夫、科举士子与术士有了相互关联,并呈现出一种“多元互动”的交际关系。他们之间这种“多元互动”集中在术数的占验方面。其验与不验,不仅与术士的巧诈善变、老于世故有关,而且和术数的社会信仰效应亦有关联,但与术数理论并无关系。由于术数自身“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特性,以及其异质于科学的研究方法,使验与不验更多是取决于“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宋代士大夫对待术数的态度,存在着“信欤”、“疑乎”及“非信非疑”等多维度的态度。关于儒学与术数的关系,学者历来对此见仁见智。儒学和术数并非两条平行线,它们之间具有“同源”的关联性。秦汉以降,从表面上看两者逐渐分流。迨至宋代,儒学迎来了革故鼎新的时代,术数也同时发展至繁荣鼎盛的时期。宋儒对术数采取了“涵化”、“排斥”、“兼容”等三种不同的方式类型。在堪舆方面,程朱改造堪舆思想皆持“以孝为本”的原则,但具体论证两人也并不相同。程颐的堪舆思想,与司马光始终挺立儒家的丧葬礼制一样,欲以此将术家堪舆排除在外,即为“以儒排术”。而朱熹的堪舆思想与蔡元定一致,是以儒家伦理来涵化术家堪舆,即假借术数之躯壳,而注入儒学之精义,乃是“以儒化术”。程朱命理观的“以儒化术”,主要表现于他们的“义命观”上。程朱“义命观”的最终目的在于,欲挺立儒家伦理之“义”来消释世俗所汲汲之“命”。这种“以义安命”的“义命观”,也可以说是一种实现“以儒化术”的有效路径。在星占方面,王安石提出“天变不足畏”旨在推行新法,他主张“天变不足畏”有“天人相分”的思想渊源,也有北宋诸儒先进的星占认知。至于宋神宗及诸儒否定这种观点,主要是基于“君权天授”的考虑,而“天变不足畏”实为王安石、司马光等熙宁诸儒的理性认知。而司马光作为一代名儒,始终以传统儒家思想为旨归。面对当时术数大行其道的现象,他秉持儒家的孝葬思想,对假“奉先”之义而行“荫后”之利的堪舆术,予以排斥。对于具有“神道设教”的天文星占,他基于“治统”与“道统”的政治考量,虽然表面上予以支持,实则在天人相分思潮的影响下,欲将天文星占的术数因子排除出儒学之外。通过司马光堪舆观、星占观之“一斑”,而可窥其术数观之“全豹”,即“以儒排术”的术数观。在命理方面,面对儒学在形而上“知天命”问题的不足,程朱用“义命观”予以改造,但未取得理想的效果。文天祥在哲学层面对程朱理学进行了扬弃,在术、儒本身具有的兼容性和同源性的基础上,从“气之命”的可塑性出发,肯定了“以术窥命”追求情欲的合理性,并对术家命理持以兼容态度,在坚持“儒主命辅”的原则下,汲汲于术家命理中寻求资源以补儒。而真德秀诸多思想与程朱理学密切相关,其命运观亦复如此。他所秉持“以儒为本”的命运观,直接造就了“以儒为本”的术数观。他以一种儒者的态度去正视“小道”,肯定术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的“末”之价值。但他之所以认同术数“末”的价值,不仅因为术数之“末”的道理与儒家之“本”的道理是一致的,而且更重要的是术数本于儒学。换言之,也即是说儒“本”可以兼容术“末”。他“儒本术末”的术数观,是建立在正视“小道”的基础上,欲以儒之“本”来兼容术之“末”。通过这三种方式类型的散点透视,我们发现“涵化”与“排斥”虽是对儒、术“同源”的一种反拨,但这种反拨又是建立在儒、术“同源”的基础上的。至于“兼容”则是对儒、术“同源”的另一种承继,是儒、术“同源”的最直接体现,同时也是儒、术“同源”性的另一种形式的延续。“涵化”和“排斥”这两种模式在孔子和荀子已有,唯“兼容”乃宋儒所独创。采用“涵化”和“排斥”的方式,都很难深入到一般民众阶层当中去。因为对于信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一般民众而言,正统的儒家思想并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儒家讲天命主要是为了使人安分守己、修身俟命,去践行道义成为君子,然而一般民众最为关心却是关乎个人的穷达寿夭。因而,我们理应采取“援术补儒”的兼容方式,用术家的改命之学去补正儒家的立命之学。“援术补儒”这种“兼容”的方式,对当下重建中华经典体系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刘永明[6](2019)在《略论敦煌区域道教研究的意义》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首先透过对敦煌区域道教的研究来看在初盛唐时期、吐蕃统治时期、归义军时期三种截然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敦煌道教的复杂历史命运及特点,并揭示其对于中古道教研究所具有的意义。其次,在敦煌区域道教研究的基础上看道教的特点,并揭示道教在西北地区维系本民族团结、导化少数民族和外来民族走入中国文化大家庭、接引佛教中国化等方面的积极意义。

张巧[7](2017)在《敦煌占卜文献中的占病及其文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敦煌占卜文献中有大量占病的记载,这些占病内容分散于敦煌发病书、五兆卜法文献、禄命书、宅经等占卜文献中,内容涉及敦煌民众生活最基本、朴实的方面,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窥见唐宋敦煌地区的医疗状况和文化内容。文章主要采用文献释读和历史分析法展开研究,论述分为三个部分考察唐宋敦煌占病文献及其蕴含的文化。第一章整理敦煌占卜文献中巫术治疗的记载情况,主要是敦煌本占病书、五兆卜法文献中的占病法、禄命书中的占病记载等,为了方便后续文本基础上的分析,这一章专门对这些相关文书进行了录文。第二章在文献资料整理的基础上,对敦煌占卜文献中出现的医疗记载情况进行分类分析,从疾病类型、致病因素、治疗方法三个方面分析,展现一个相对完整的敦煌占卜文献反映的敦煌地区疾病观及疾病治疗方法。第三章讨论敦煌占病文献产生的影响,这一观点的出发点是肯定巫术治疗的效果,突破传统全盘否定巫术治疗的主流社会观念。从心理调节功能、民俗与敦煌占病书的关系、敦煌民众择医观等几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通过三章内容的简单论述,可以窥见唐宋敦煌地区的医疗体系的部分影子。医疗在这一时期尽管已经是独立发展的职业,但是与巫仍然关系密切、相互融合、相互配合。占病书体现的巫术治疗既是当时社会公认的一种治病方式,又是当时社会民俗节庆、文化共识的一部分。巫术治疗与医术治疗共同构成这一时期敦煌地区的医疗整体。

王婷薇[8](2017)在《《拾遗记》中的神仙信仰研究》文中指出《拾遗记》是魏晋时期一部具有道教色彩的志怪小说,其中蕴含了丰富的道教内涵,但学界却并未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对《拾遗记》中的各种神仙信仰进行梳理归纳,对《拾遗记》中的神仙信仰体系进行探讨,并与同时期的记载相比较,揭示了《拾遗记》中神仙信仰相比于早期信仰以及谶纬,其所体现出信仰的进一步宗教化和道教化特色,并反映了《拾遗记》中的神仙信仰以服食为主,重视道德伦理以及尊重女性等特点,从而为魏晋时期道教的研究提供一个参照。

任伟[9](2017)在《敦煌傩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驱鬼逐疫”为核心的驱傩活动,在晚唐五代宋初的敦煌地区成为一种“嘉年华”式的娱人娱神的喜乐活动。现有的敦煌文献中存留有不少的傩文化资料,为探讨其时的傩事活动提供了条件。已有对敦煌傩文化的研究基本限于单篇论文的探讨,专题性的研究尚付阙如。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唐宋时期的地方傩事活动,并对后世傩文化出现的“泛化”现象的探讨有所助益。文章由七章内容组成。第一章探讨了唐前傩制的演变和唐宋傩制的变化,指出秦代是傩礼的成型期,汉代傩礼基本定型,魏晋南北朝隋代时期的傩礼由对前代傩制的继承发展而来,有沿革也有新变。唐代傩礼进一步成熟完善,尤其开元傩制基本上达到极致。宋代开始傩礼发生从“庙堂之高”向“江湖之远”的过渡。这些构成了敦煌傩文化的背景。第二章对现有的敦煌傩文化资料进行分期,结合敦煌墓葬考古资料勾稽分析了魏晋南北朝隋代敦煌傩的发展状况,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归义军时期的敦煌傩做了分期。第三章结合敦煌傩的表现形态和仪式要素的分析,尝试还原敦煌傩仪式活动。通过分析指出敦煌傩作为古代傩文化体系的一个地方范本,既有对传统傩文化的继承,也体现出对传统傩文化的突破,总结其鲜明的地方性、独特的宗教性和突出的现实性等特征。第四章选择代表性的神灵和鬼怪,结合现有的敦煌文献,勾画了敦煌傩中的傩神谱系和鬼怪内容。敦煌傩神有传统的钟馗、白泽、九尾狐、怪禽异兽、蓬莱七贤,还有佛教的诸佛菩萨、四大天王,道教的泰山府君、五道大神,具有地方特色的三危大圣、金鞍毒龙,以及祆教的神灵,此外,民众还把归义军领袖“神格化”,成为现实的傩神。相应地,敦煌傩中被驱逐的鬼怪有虚拟假想的,也有现实的。敦煌民众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创造了形形色色的各种鬼怪,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同时,也把侵袭敦煌、破坏民众和平安宁、幸福生活的少数部族作为现实的鬼怪加以驱逐。第五章分析探讨了由西域传入敦煌的“踏悉磨遮”活动。指出敦煌地区的“悉磨遮”活动来自于西域而又加以变通,并结合龟兹等地的考古发现,探讨敦煌地区“悉磨遮”活动和佛俗结合、和民俗结合的特点。第六章结合佛教经典中的饿鬼、地狱书写从纵向的角度对敦煌目连故事和后世目连傩戏进行探讨,指出敦煌目连故事成为后世目连傩戏的先声。特别是其中的饿鬼地狱要素和后世傩戏关系密切,并分析指出敦煌目连故事进入后世傩戏的机制,以及和后世傩系在情节化及伦理化发展上的相关联系。第七章以敦煌斋愿文献为例,探讨“傩的泛化”这一课题。后世的傩事活动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泛化”现象,由岁末年终的礼仪行为一变而为不限时间、不限空间、范围广大的禳灾祛邪、祈福求吉的民生活动,几乎涵盖了民众生活的各个内容。这种“泛化”表现自然并不是突如其来、一夜促成的,其发生、发展必然有一定的轨迹可寻,而由于古籍文献中相关的记述很少,这一课题遂成难题,学界鲜有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敦煌写卷中为数众多的斋愿文献则提供了探讨这个难题的契机,成为沟通古今的一个中介。文章最后对此作了尝试,以斋愿文献为中心探讨了今日傩活动发生“泛化”的机制。

杨非,田博,刘畅,郭鑫[10](2015)在《浅析甘肃道教的世俗化形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几乎所有的文化形态都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主要归因于宗教所具有的渗透性。本文通过对与甘肃道教有关的占卜、说唱以及诗歌的分析,发现这些都具有浓厚的道教特征,并进一步发现这些独特的文化形态是道教在甘肃为了其自身的发展和传播而渗透进本土文化的结果,是道教在甘肃的世俗化形式和存在方式。

二、敦煌占卜与道教初探——以P.2859文书为核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敦煌占卜与道教初探——以P.2859文书为核心(论文提纲范文)

(1)唐代功德使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方法旨趣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一章 功德使的界定
    第一节 功德使的前身
    第二节 唐代使职差遣制
    小结
第二章 中宗至玄宗朝功德使
    第一节 中宗朝功德使
    第二节 睿宗朝功德使
    第三节 玄宗朝功德使
    小结
第三章 代宗朝功德使
    第一节 内外功德使
    第二节 五台山修功德使
    第三节 常修功德使及道教功德使者
    小结
第四章 德宗朝至唐末功德使
    第一节 德宗朝两街功德使
    第二节 顺宗至敬宗朝功德使的权力巅峰
    第三节 文宗至晚唐功德使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巫术、占卜与唐人的日常生活 ——以唐代小说记述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1.选题缘由
        2.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
    (四)论文重难点与创新点
        1.研究重难点
        2.研究创新点
一、唐人的禳谢醮神生活场景
    (一)治病安魂
        1.禳谢生理不治之病的场景
        2.禳谢邪魅入侵之病的场景
        3.禳谢失魂猝死之病的场景
    (二)鬼神为祟
        1.禳谢妖异祸患的场景
        2.禳谢凶宅的场景
    (三)水旱灾害
        1.禳谢干旱灾害的场景
        2.禳谢洪涝灾害的场景
二、唐人的占卜预测生活场景
    (一)官禄前途
        1.科考学子的占卜场景
        2.年老低等级官员的占卜场景
        3.入仕官员的占卜场景
    (二)灾难祸患
        1.兵戈祸患的占卜场景
        2.仕途灾祸的占卜场景
        3.家庭灾祸的占卜场景
        4.生老病死的占卜场景
    (三)婚育丧葬
        1.占卜婚姻对象的场景
        2.占卜生育情况的场景
        3.占卜丧葬事宜的场景
    (四)日常琐事
        1.占卜出行安全的场景
        2.占卜官司案辩的场景
        3.寻找奴隶、牲畜的占卜场景
三、唐人使用巫术、占卜过程中遵循的行为准则
    (一)唐人日常生活中坚持的道德行为规范
        1.为善去恶
        2.贤良孝顺
        3.勇敢无畏
    (二)唐人因命定论产生的行为准则
        1.接受命运
        2.利用命运
        3.反抗命运
    (三)唐人在挫折境遇中遵循的行为准则
        1.招来逝者魂魄,抚慰家人心神
        2.占卜前途命运,求得心理宽慰
        3.禳谢灾难,获得生存希望
    (四)唐人遵循的祭祀、禁忌行为准则
        1.祭祀
        2.禁忌
    (五)小结
四、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1.古籍
    2.专着
    3.报纸期刊
    4.析出文献
    5.博(硕)士学位论文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3)敦煌涉医文献中的病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佛教涉医文献叙录及病症
    2.1 包含疾病的佛教涉医文献叙录
    2.2 佛教相关典籍中的疾病
第三章 道教涉医文献叙录及病症
    3.1 包含疾病的道教涉医文献叙录
    3.2 道教相关典籍中的疾病
第四章 占卜文献叙录及病症
    4.1 包含疾病的占卜文献叙录及病症
    4.2 占卜文献中的疾病
第五章 其他涉医文献叙录及病症
    5.1 包含疾病的其他文献叙录
    5.2 其他文献中的疾病
第六章 讨论与总结
    6.1 讨论
    6.2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上编·理论编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敦煌吐番番医药文献词汇研究的范畴
        一、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的定义
        二、词汇研究的定义
        第二节 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词汇研究的现状
        一、研究论着
        二、学位论文
        三、期刊论文
        四、总体趋势
        第三节 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词汇研究的方法
        一、校勘训解法
        二、对比分析法
        三、二重证据法
        四、统计总结法
        第四节 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词汇研究的意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词汇的特点
        第一节 层积性
        第二节 双面性
        第三节 复杂性
        第四节 系统性
        一、语音的系统性
        二、结构的系统性
        三、语义的系统性
        第五节 时效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词汇的类别
        第一节 按词性区分
        一、实词
        二、虚词
        第二节 按构词区分
        一、单纯词
        二、合成词
        第三节 按层次区分
        一、语素
        二、词
        三、仂语
        四、缩略语
        第四节 按内容区分
        一、一般词汇
        二、专业词汇
        第五节 其他情况
        一、核心词
        二、俗语词
        三、方言词
        四、同源词
        本章小结
    结语
        一、本文总结
        二、创新点
        三、不足之处
        四、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下编·词典编
    凡例
    A
        a
        阿
        ai
        哀
        蔼
        an
        暗
        庵
        ao
        拗
        靿
    B
        ba
        八
        把
        bai
        败
        ban
        般
        伴
        bang
        旁
        膀
        傍
        bao
        苞
        bei
        焙
        ben
        奔
        beng
        崩
        bi
        逼
        福
        鼻
        比
        闭
        bian
        扁
        变
        辨
        bie
        别
        bing
        并
        病
        bo
        播
        薄
        薄
        博
        bu
        补
        不
    C
        cai
        才
        采
        cang
        苍
        ce
        侧
        cen
        参
        cha
        叉
        茶
        chai
        差
        chan
        产
        chang
        常
        chao
        抄
        超
        麨
        che
        炘
        chen
        尘
        趁
        cheng
        成
        诚
        承
        chi
        持
        赤
        chong
        忡
        chou
        抽
        (?)
        筹
        chu
        除
        触
        搐
        chuan
        穿
        喘
        踳
        舛
        chuang
        疮
        chui
        垂
        chun
        唇
        ci
        辝
        cu
        酢
        cui
        萃
        cun
        村
        cuo
        撮
        错
    D
        da
        大
        打
        dai
        逮
        戴
        怠
        dan
        单
        但
        淡
        dang
        荡
        dao
        倒
        deng
        等
        di
        抵
        的
        地
        dhan
        颠
        点
        die
        叠
        ding
        定
        dong
        动
        洞
        栋
        du
        毒
        duan
        端
        短
        段
        断
        多
        夺
    E
        e
        俄
        恶
        en
        恩
        er
        而
    F
        fa
        发
        fan
        烦
        犯
        fang
        方
        房
        妨
        髣
        访
        fei
        非
        肥
        沸
        fen
        分
        纷
        焚
        愤
        忿
        feng
        风
        fu
        夫
        扶
        服
        伏
        辅
        富
    G
        gai
        该
        gan
        甘
        泔
        感
        皯
        (?)
        gao
        告
        ge
        葛
        gen
        根
        geng
        羹
        gong
        功
        gou
        勾
        gu
        古
        固
        guai
        乖
        guan
        关
        gui
        归
        鬼
        guo
        过
    H
        hai
        孩
        han
        寒
        汗
        hao
        好
        耗
        he
        合
        和
        hei
        黑
        hung
        洪
        鸿
        hou
        厚
        hu
        狐
        hua
        化
        huai
        怀
        huan
        缓
        患
        唤
        huang
        荒
        hui
        晦
        hun
        恽
        (?)
        溷
        混
    J
        ji
        机
        稽
        积
        疾
        极
        继
        纪
        jia
        加
        甲
        jian
        简
        建
        渐
        贱
        賎
        jiang
        将
        强
        酱
        jiao
        浇
        角
        jie
        节
        解
        jin
        进
        近
        jing
        精
        井
        净
        茎
        jiu
        九
        ju
        拘
        巨
        juan
        蠲
        眷
        jue
        决
        绝
        厥
        jun
        军
    K
        kai
        开
        慨
        欬
        kao
        尻
        考
        ke
        科
        颗
        咳
        kong
        空
        ku
        枯
        kuai
        快
        kuan
        款
        kuang
        狂
        kui
        魁
        逵
        kun
        困
    L
        lai
        濑
        lan
        蓝
        lang
        浪
        朗
        lao
        劳
        老
        le
        肋
        lei
        羸
        累
        li
        离
        礼
        力
        立
        历
        lian
        连
        怜
        liao
        寥
        料
        lie
        劣
        lin
        淋
        ling
        灵
        liu
        流
        柳
        六
        lu
        流
        lü
        履
        虑
        lun
        轮
        luo
        洛
    M
        ma
        马
        man
        满
        mang
        盲
        芒
        mao
        毛
        皃
        mei
        美
        men
        闷
        mi
        靡
        秘
        (?)
        mian
        绵
        眠
        面
        miao
        妙
        mie
        蔑
        min
        泯
        ming
        茗
        明
        冥
        瞑
        mo
        摩
        磨
        mu
        墓
    N
        na
        那
        nai
        耐
        奈
        nan
        男
        nei
        内
        ni
        尼
        逆
        泥
        溺
        nian
        年
        念
        捻
        niang
        娘
        niao
        鸟
        nie
        嗫
        涅
        niu
        牛
        nu
        衄
        nuan
        暖
        nuo
        搦
    O
        ou
        欧
    P
        pan
        潘
        攀
        盘
        畔
        泮
        pei
        配
        pi
        皮
        疲
        纰
        痞
        pian
        篇
        偏
        pie
        瞥
        pin
        贫
        频
        ping
        平
        po
        破
        pou
        剖
        (?)
        pu
        扑
        普
    Q
        qi
        七
        期
        柒
        祈
        耆
        绮
        气
        qian
        铅
        黔
        qiang
        强
        抢
        qie
        切
        qin
        寝
        qing
        青
        清
        轻
        顷
        倾
        qu
        区
        取
        quan
        泉
        诠
        qun
        群
    R
        ran
        燃
        冉
        染
        rao
        饶
        ren
        任
        rong
        荣
        rou
        柔
        ru
        乳
        ruan
        濡
    S
        san
        三
        散
        sang
        桑
        丧
        sao
        臊
        se
        色
        塞
        sha
        煞
        沙
        shan
        善
        shang
        伤
        上
        she
        设
        摄
        shen
        神
        审
        sheng
        生
        声
        眚
        shi
        十
        石
        时
        shou
        收
        受
        shu
        殊
        菽
        鼠
        shua
        刷
        shuai
        衰
        shuang
        爽
        shui
        水
        睡
        shun
        顺
        shuo
        说
        朔
        si
        思
        私
        四
        伺
        song
        诵
        sou
        溲
        su
        苏
        俗
        宿
        suan
        酸
        sui
        随
        岁
        sun
        损
    T
        ta
        挞
        tan
        摊
        tang
        煻
        te
        特
        teng
        疼
        ti
        替
        tian
        天
        田
        填
        tiao
        调
        跳
        ting
        庭
        挺
        挺
        榳
        tong
        童
        tou
        投
        tu
        秃
        吐
        tui
        推
        tun
        吞
        tuo
        唾
    W
        wai
        外
        喎
        wan
        完
        顽
        翫
        宛
        挽
        wang
        网
        wei
        危
        胃
        巍
        违
        委
        猥
        煨
        wen
        闻
        wo
        沃
        wu
        无
        五
        武
        物
    X
        xi
        翕
        系
        xia
        遐
        xian
        仙
        闲
        洒
        xiang
        相
        详
        象
        xie
        邪
        xin
        心
        欣
        新
        歆
        信
        xing
        行
        xiu
        休
        xu
        需
        徐
        xuan
        宣
        玄
        痃
        漩
        xue
        学
        xun
        旬
        寻
    Y
        yan
        淹
        盐
        炎
        研
        颜
        奄
        厌
        yang
        央
        阳
        yao
        药
        yi
        一
        遗
        忆
        yin
        阴
        瘖
        寅
        ying
        英
        瘿
        yong
        勇
        you
        游
        yu
        余
        玉
        yuan
        远
        yue
        曰
        月
        越
        yun
        殒
    Z
        za
        杂
        zai
        灾
        栽
        zao
        造
        躁
        ze
        责
        泽
        zei
        贼
        zeng
        蝇
        甑
        zhan
        战
        zhang
        长
        zhao
        招
        照
        zhe
        折
        zhen
        镇
        zheng
        正
        zhi
        知
        执
        痔
        陟
        zhong
        中
        zhou
        周
        zhu
        朱
        主
        疰
        驻
        zhuan
        转
        zhuang
        壮
        zhui
        追
        坠
        zhuo
        捉
        酌
        zi
        自
        zou
        走
        zu
        卒
        zui
        罪
        zun
        遵
        zuo
        坐
说明
致谢
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

(5)宋儒的术数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术数的相关研究
        1.2.1.1 术数的专项研究
        1.2.1.2 术数的整体研究
        1.2.1.3 宋代术数的相关研究
        1.2.2 关于宋儒的术数思想研究
    1.3 论文相关说明
        1.3.1 论文结构、重点、难点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1.4.1 研究观点的创新
        1.4.2 研究内容的创新
第2章 术数的相关问题
    2.1 术数的名实辨析
        2.1.1 上古至商:巫术与术数辨析
        2.1.2 殷商以降:术数、数术与方术的辨析
        2.1.3 术数与象数易学辨析
    2.2 同源:儒学与术数的关联
        2.2.1 儒、术的名实同谓
        2.2.2 《易》乃儒、术之源
        2.2.3 儒、术的交互影响
        2.2.3.1 直觉思维:术数对儒家思维的影响
        2.2.3.2 伦理范式:儒学对术数的影响
        2.2.4 同生共存:儒、术的思维基础
        2.2.5 小结
    2.3 宋代术数发展析论
第3章 宋代儒士与术数
    3.1 多元互动:宋代儒士与术士的交际活动
        3.1.1 宋代士大夫与术士的交际
        3.1.2 宋代科举士子与术士的交际
        3.1.2.1 亦儒亦术:宋代术儒刍议
        3.1.3 余论
    3.2 验与不验:宋代科举的术数活动
        3.2.1 术士的江湖伎俩
        3.2.1.1 亦儒亦术:术士的巧诈善变
        3.2.1.2 术士的老于世故
        3.2.2 术数的社会信仰效应
        3.2.3 术数的理论因子
        3.2.4 余论
    3.3 信与疑:宋代士大夫的术数态度
        3.3.1 信欤
        3.3.2 疑乎
        3.3.3 非信非疑
        3.3.4 余论
    3.4 小结
第4章 涵化:宋儒的术数思想——以堪舆为中心
    4.1 堪舆的相关问题
        4.1.1 先秦至唐:堪舆名实的流变
        4.1.2 宋代堪舆思想析论
    4.2 以孝为本:程朱对堪舆的改造
        4.2.1 孝葬:程朱五姓相宅思想
        4.2.2 程朱孝葬观的社会情境
        4.2.3 儒化:朱熹形势堪舆析解
        4.2.4 以孝为本:程朱堪舆的诠释路径
        4.2.5 余论
    4.3 以儒化术:程朱学派视域下的术数——以程朱、蔡元定为中心
        4.3.1 蔡元定堪舆思想析论——以《发微论》为中心
        4.3.2 程朱的义命观
        4.3.2.1 二程的义命观
        4.3.2.2 朱熹的义命观
    4.4 小结
第5章 排斥:宋儒的术数思想——以星占为中心
    5.1 星占的相关问题
        5.1.1 先秦至唐:星占名实的流变
        5.1.2 宋代星占的相关状况
    5.2 天人相分:王安石“天变不足畏”星占观发微
        5.2.1 王安石对“天变”问题的论述
        5.2.2 “天变不足畏”的思想渊源
        5.2.3 “天变不足畏”的星占认知
        5.2.4 宋神宗对“天变”的态度
        5.2.5 余论
    5.3 以儒排术:司马光的术数观
        5.3.1 司马光的堪舆观
        5.3.2 司马光的星占观
        5.3.3 余论
    5.4 小结
第6章 兼容:宋儒的术数思想——以命理为中心
    6.1 命理的相关问题
        6.1.1 汉魏至唐:命理学的流变
        6.1.2 宋代命理学的相关状况
    6.2 援术补儒:文天祥的命理观
        6.2.1 程朱对命运观的改造
        6.2.2 文天祥命理观的哲学理念
        6.2.3 援术补儒:文天祥“以术窥命”的探索
        6.2.4 援术补儒:文天祥“儒主术辅”思想发微
        6.2.5 结语
    6.3 儒本术末:真德秀的术数观
        6.3.1 以儒为本:真德秀的命运观
        6.3.2 以术为末:真德秀的术数观
        6.3.3 正视“小道”:真德秀的术数观
        6.3.4 余论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略论敦煌区域道教研究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敦煌区域道教研究对中古道教研究的意义
    (一) 初盛唐时期
    (二) 吐蕃统治时期
    (三) 归义军时期
二、敦煌道教所示道教的特点及道教对西部地区的影响
    (一) 敦煌区域道教所见道教之特点
    (二) 敦煌道教与西北历史文化

(7)敦煌占卜文献中的占病及其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选题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基本概念“巫”、“医”的界定
第一章 敦煌占卜文献中的占病记载
    第一节 发病书
    第二节 五兆卜法中的占病法
    第三节 禄命书中的占病法
    第四节 涉及疾病内容的其他敦煌占卜文献
第二章 敦煌占病文献所见疾病观及疾病治疗
    第一节 疾病类型与病症
    第二节 病因
        一、触犯神灵
        二、鬼魂作祟
        三、吊死问病
        四、五行相冲
        五、行年禄命
    第三节 治疗方法
        一、厌禳祈祷
        二、五行生克
第三章 敦煌占病书的相关问题
    第一节 医者和患者的情况
    第二节 占病书的心理调节功能
    第三节 占病书与民俗的关系
    第四节 敦煌民众择医过程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拾遗记》中的神仙信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拾遗记》的版本、体例
    三、研究综述
    四、关于《拾遗记》的作者问题
第一章 《拾遗记》神仙体系
    第一节 《拾遗记》神仙观念形成的背景
    第二节 《拾遗记》中的神仙信仰体系
第二章 《拾遗记》中的神灵
    第一节 天神
    第二节 人神
第三章 《拾遗记》中的仙人与方士
    第一节 《拾遗记》中的仙人
    第二节 《拾遗记》中的方士
第四章 《拾遗记》神仙信仰的整体性特点
    第一节 重视服食成仙
    第二节 注重忠孝节义
    第三节 重视女性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敦煌傩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界定
    二、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状况简析
    三、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四、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唐前傩制的演变与唐宋傩制
    第一节 唐前傩制的演变
        一、先秦至秦:傩礼的成型
        二、两汉傩礼:程式化的定型
        三、魏晋南北朝傩礼:沿袭和创造
    第二节 唐宋时期的傩制
        一、隋代傩礼的复古意识
        二、唐傩四制:由“礼”而“戏”的松动
        三、北宋傩礼: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的转折
        四、南宋傩礼的阴柔之气
第二章 敦煌傩的分期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隋朝时期的敦煌傩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敦煌傩状况的勾稽
        二、隋代的敦煌傩
    第二节 归义军时期敦煌傩的分期
        一、张氏归义军时期的敦煌傩
        二、曹氏归义军时期的敦煌傩
    第三节 后世的敦煌傩
第三章 敦煌傩的仪式还原
    第一节 敦煌傩的表现形态
        一、宫廷傩
        二、官府傩
        三、百姓傩
        四、坊巷傩
    第二节 敦煌傩的仪式程序及相关要素
        一、唐代的诸州县傩规定
        二、敦煌傩的仪式要素
    第三节 敦煌驱傩风俗和密教坛场
        一、唐及五代宋初的密教传播与流布
        二、敦煌民众的密教信仰
        三、敦煌驱傩和密教仪轨
    第四节 敦煌傩仪式的继承和新变
        一、对传统傩文化的继承
        二、敦煌傩文化的新变
第四章 敦煌傩中的神只和被驱逐的鬼疫
    第一节 傩神钟馗
        一、钟馗起源诸观点的简单概述
        二、敦煌文献中的钟馗资料
        三、钟馗作为傩神的追溯和辨析
        四、敦煌傩中的“钟馗舞”
    第二节 傩神白泽和敦煌本《白泽精怪图》
        一、傩神白泽的起源和形象系统
        二、敦煌留存的白泽图像考析
        三、白泽形象在日本的流变
        四、白泽和“驱鬼逐疫”的驱傩活动
        五、《白泽图》和敦煌本《白泽精怪图》
    第三节 敦煌民众心目中的其他傩神
        一、传统神怪
        二、宗教神怪
        三、地方神怪
        四、现实的傩神:归义军领袖
    第四节 敦煌驱傩活动中的鬼怪
        一、虚幻的鬼怪
        二、现实化的鬼怪
第五章 踏悉磨遮:来自西域的假面戏
    第一节“泼寒胡戏”的起源诸说辨析
        一、“泼寒胡戏”的来历
        二、起源诸说辨析
    第二节“泼寒胡戏”在中原的流变
        一、“泼寒胡戏”传入中原
        二、“泼寒胡戏”在唐王朝的扬弃
    第三节 敦煌地区的“踏悉磨遮”活动
        一、敦煌地区的“踏悉磨遮”活动
        二、龟兹地区的“苏幕遮”乐舞
        三、“苏幕遮”活动在宋代的遗存:《大傩图》
第六章 敦煌目连故事:后世目连傩戏的先声
    第一节 敦煌目连故事的构成体系
        一、与目连有关的佛教经、疏
        二、变文、讲经文、缘起、押座文
        三、斋愿文献
        四、石窟壁画中的目连故事
        五、其他文献
    第二节 敦煌目连故事中的饿鬼及地狱要素
        一、佛教经典中的饿鬼书写
        二、佛教经典中的地狱书写
        三、敦煌目连故事中的饿鬼形象和地狱书写
    第三节 敦煌目连故事和后世目连傩戏的发展
        一、目连故事进入后世傩戏的机制
        二、敦煌目连故事中的“破地狱”情节和后世目连傩戏的演绎
        三、敦煌目连故事和后世目连傩戏的伦理化
第七章 从敦煌斋愿文献看傩活动的“泛化”
    第一节 傩仪与节气
    第二节 傩仪和蝗灾
        一、现有的记录蝗灾的敦煌文献
        二、敦煌民众对蝗灾的认识
        三、敦煌文献反映出的民众对蝗灾的应对
        四、后世的“驱蝗傩”
    第三节 傩仪与愿求
        一、营建斋文
        二、傩巷斋文
        三、病患斋文
        四、其他斋文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敦煌傩文化资料辑录
本文所用图版来源说明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10)浅析甘肃道教的世俗化形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甘肃道教与占卜术
    (一)蕃占时期甘肃道教的世俗化形式
    (二)归义军时期道教世俗化形式
二、甘肃道教与文艺
    (一)甘肃道情
    (二)诗歌中的道教元素

四、敦煌占卜与道教初探——以P.2859文书为核心(论文参考文献)

  • [1]唐代功德使考[D]. 齐瑾. 兰州大学, 2021(12)
  • [2]巫术、占卜与唐人的日常生活 ——以唐代小说记述为中心[D]. 唐晓琳.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3]敦煌涉医文献中的病症研究[D]. 赵雅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词汇研究[D]. 温雯婷.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宋儒的术数思想研究[D]. 王逸之. 湖南大学, 2019(07)
  • [6]略论敦煌区域道教研究的意义[J]. 刘永明. 世界宗教文化, 2019(01)
  • [7]敦煌占卜文献中的占病及其文化[D]. 张巧. 兰州大学, 2017(04)
  • [8]《拾遗记》中的神仙信仰研究[D]. 王婷薇. 兰州大学, 2017(04)
  • [9]敦煌傩文化研究[D]. 任伟. 兰州大学, 2017(01)
  • [10]浅析甘肃道教的世俗化形式[J]. 杨非,田博,刘畅,郭鑫. 智富时代, 2015(S2)

标签:;  ;  ;  ;  ;  

敦煌占卜道教初探——以P.2859文献为核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