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热解毒散郁汤治疗顽固性外感高热60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杜金[1](2011)在《解毒宣肺饮治疗风温肺热(邪在肺卫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是研究风温肺热邪在肺卫证,西医学的病毒性肺炎(早发,轻中症)属于本范畴。病毒性肺炎是由上呼吸道感染向下蔓延所致的肺部炎症,好发于病毒疾病流行季节。发热为其基本临床表现,并出现头痛,咳嗽以及咳痰,全身酸痛等呼吸道症状,或伴有胸痛。病毒性肺炎是由病毒引起。主要有流感病毒(甲、乙)、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和冠状病毒等。病毒性肺炎以发热最常见,常在急性流感症状尚未消退时出现咳嗽、咳痰、咽痛等呼吸道症状。有时会被基础疾病掩盖,应注意鉴别。重证病毒性肺炎可并发休克、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等。病原学检查包括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以及病毒抗原的检测是本病诊断和疗效判断的重要标准。临床症状及胸部X线改变亦可作为本病的诊断依据。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小片状侵润或广泛侵润。目前西医学临床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仍主要采用利巴韦林、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治疗,是有一定疗效的,但临床上上述药物容易产生耐药性而且有较大的副作用,因为部分抗病毒药物价格昂贵,推广普及较难,中医药在抗病毒方面受到了广泛关注,尤其“非典”时期中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临床的疗效,我的导师闫凤杰教授从事急诊内科临床与科研,教学工作二十六年,在临床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治疗内科疾病的经验,导师认为风温肺热病是肺热病与风温病的合称,病位在肺,病机为痰、热、毒互结与肺。其传变和辨治规律多遵循卫气营血。发病的基本特点是“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其传变的两种趋势,一是顺传于肺胃,而气而营而血,二是逆传心包,而营而血,而神明。又因风为阳邪,温亦为阳邪,两阳两劫,则伤阴耗液,下竭肝肾。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确立了清热解毒,透表宣肺法,治疗风温肺热,邪在肺卫证,自拟方剂解毒宣肺饮,并对临床疗效进行了有效的观察。临床上对60例风温肺热(邪在肺卫证)的患者采取随机抽样分组法进行临床观察和研究,临床总结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2.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47%,进行比较,差异显着,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结论:解毒宣肺饮具有清热解毒的临床作用,对风温肺热(邪在肺卫证)的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李朝喧[2](2008)在《《伤寒论》有关误治的理论研究》文中认为通过对《伤寒论》以及古今有关误治的中医文献内容做深入研究和探讨,系统整理并归纳张仲景的有关误治的理论,最终达到为临床、科研和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采用传统文献学方法,利用现代图书文献资源发掘整理《伤寒论》中有关误治的内容,以及对秦汉以前经典和后世医家的论着进行总结和研究。在分析过程中,首先反复通读《伤寒论》原文,摘择与误治有关的条文,采取分析原文与后世医家注释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研究,从多层次、多角度考察《伤寒论》有关误治的理论。张仲景在《黄帝内经》“治未病”等思想指导下,把治法禁忌证、误治变证、误治变证治疗、误治变证预后、方药禁忌证、方药误用变证等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伤寒论》的有关条文中,论中最有价值的应当是体现出对疾病误治的预防,以及出现坏病以后的救误。《伤寒论》中除了记载大量成功的经验外,还记载了一些失治误治的变证,作为正反两方面经验总结以启迪后人。同时也有辨证不完善,通过用药后逐渐认识即所谓以药试探性治疗的记载。所有这些内容,作者都一一如实记录作为经验总结,供后人借鉴。本论文总结失治误治的变证,并以此为中心探讨张仲景有关误治和“防误救逆”的学术思想,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五部分:第一章:秦汉以前有关误治的论述评析。《伤寒论》问世以前的两部经典着作均对误治有所论述,《黄帝内经》中多处提到医术粗劣,证因不清,违背治疗可导致诊治贻误,加重病情,甚则危及生命。《难经》记述了医者在临床中容易出现的“虚虚实实”的误治。《难经》对治法的认识较《黄帝内经》有所发展,使《内经》治疗伤寒的针刺疗法,过渡到药物疗法的“汗、下”二法,并且在临床经验的积累之中,总结出不适当的使用汗下之法,导致恶果造成不治。这正是仲景继承前人思想,在《伤寒论》中重视误汗、误下及其所引起变证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章:《伤寒论》有关误治及救误理论的探讨。本部分对论中有关误治条文进行归纳整理,就其误治变证从病因病机以及变证类型、对变证的救治等方面进行分析,从中探索《伤寒论》治病防误、既误防变、已变防甚、积极救误的学术思想。误用汗吐下温针等治法会出现伤阴、伤阳、阴阳两伤、正虚邪陷等,通过分析,认为:误治是产生变证的重要外因,体质差异为产生变证的内因;而“阴阳失调,正伤邪陷”是其贯穿变证始终的病机。因变证的临床表现极为复杂,所以对其救治仲景提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准则。对于变证的救治,首先应辨清寒热真假以免诊断失误,其次应遵循论中提出的表里先后的治疗原则。因误汗、误吐、误下、误火等原因,可出现伤阴、伤阳、动血、扰神(心悸、烦躁、不寐、谵语)、下利等常见变证,《伤寒论》中也相应给出了救治的方法,其具体治则又可分为解表、清里、滋阴、攻下、和解、潜镇、温阳等。第三章:汉代以后医家有关误治的研究。《伤寒论》问世后,后世医家对误治及变证和“坏病”的认识各有见解,意见不一。虽无人专门研究误治内容,但他们均已认识到误治带来的危害,在各自的着作中或多或少有所阐发和评价,其义是警示医生误治所带来的恶果。因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一样重要,有时后者甚至比前者更具有意义,所以只有不断剖析和发现临床中的失误与不足,从前人的失误中得到启发,引起学术争鸣,并以此为鉴,才能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和临床疗效的提高。第四章:《伤寒论》救误法思维对临床的指导作用。中医误治原因主要包括医者和病者两方面的因素,以前者为主。医生首先应勤求古训,重视经典学习:通过整理和总结前贤误治文献,可有效减少误治的发生;重视经典,重视六经辨证的运用,探索《伤寒论》中的救误法思维。另外应重视临床实践,掌握六经辨证论治规律的运用,这也是临证时减少误治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五章:中医误治医案例举分析。通过对典型病例从辨证失误和治疗失误进行分析,可以加强正反两方面的学习,从失误中找到成功之路:不断进行反思,从误诊误治中吸取教训,提高诊疗水平;从失误中运用相反思维思考,在临证之时少走弯路;同时可以提高鉴别诊断能力和治疗水平,从而可能绕过前医的失误,改道而行,避免和减少中医误治和医疗事故的发生。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应继续挖掘古典医籍宝库,进一步系统整理,结合现代临床失误病例的报告,及时总结失败的教训,以期对中医临证有所借鉴和启迪,同时为经方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理论和临床依据,最大限度地减少失治误治,避免医疗事故和差错的发生。
张新,唐春荣[3](2005)在《清热解毒散郁汤治疗顽固性外感高热60例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应用清热解毒散郁汤治疗顽固性外感高热60例,病例选择经其他中西医各种方法治疗3天以上无效者,改用本方治疗,观察服药后退热时间及疗效。结果表明,治疗3天内有效率96.6%,治愈率91.7%。
纪鹏,张新[4](2003)在《清热解毒散郁汤治疗顽固性外感高热60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外感高热是最常见的临床病症之一 ,应用清热解毒散郁汤治疗顽固性外感高热 6 0例 ,病例选择经其他中西医各种方法治疗 3天以上无效者 ,改清热解毒方治疗 ,观察服药后退热时间及疗效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果表明 ,治疗 3天内有效率 96 .6 % ,治愈率 91.7%。虽然中药治疗急性热病降温较为缓慢 ,但是一旦体温降至正常 ,很少有再复发者。
二、清热解毒散郁汤治疗顽固性外感高热60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热解毒散郁汤治疗顽固性外感高热60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解毒宣肺饮治疗风温肺热(邪在肺卫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英文提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治疗风温肺热的现状 |
2 发热的研究现状 |
2.1 发热的概念 |
2.2 发热的病因 |
2.3 发热的机制 |
2.4 体温调节 |
2.5 致热原 |
2.6 处理原则 |
3 现代医学对病毒性肺炎的认识 |
临床资料 |
1 病例选择标准 |
2 诊断标准 |
3 风温肺热病症状分级量化表 |
4 中医病情分级评定标准 |
研究方法与标准 |
1 试验病例标准 |
2 临床试验方法 |
研究结果 (病案举例) |
1 一般资料 |
2 结果与分析 |
3 典型病例 |
讨论与分析 |
1 风温肺热的机理探讨 |
2 治法和方药分析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伤寒论》有关误治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上篇 文献综述 |
综述1:中医学有关误诊误治理论的发展概况 |
综述2:中医文献中经方医案的发展与现状 |
下篇 理论研究 |
前言 |
第一章 秦汉以前有关误治的论述评析 |
1. 《黄帝内经》对误治的认识 |
1.1 可能引起误治的原因 |
1.1.1 精神不专,志意不理 |
1.1.2 受师不卒,医术粗劣 |
1.1.3 诊断失误 |
1.1.4 治疗错误 |
1.2 误治之恶果 |
1.2.1 延误病机,加重病情 |
1.2.2 故病未已,新病复起 |
1.2.3 危及生命,造成不治 |
2. 《难经》对误治的认识 |
第二章 《伤寒论》有关误治及救误理论的探讨 |
1. 《伤寒论》中有关误治的条文归纳 |
2. 误治原因分析 |
2.1 不察表里 |
2.2 不辨虚实 |
2.3 不辨寒热 |
2.4 证型复杂难辨 |
2.5 施治不循次第,表证汗下失序 |
2.6 其它原因 |
3. 误治后变证病机分析 |
3.1 误治为产生变证的重要外因 |
3.2 体质差异为产生变证的内因 |
4. 误治后变证分析 |
4.1 误汗后变证分析 |
4.1.1 误汗伤阴 |
4.1.2 误汗伤阳 |
4.1.3 误汗致阴阳两伤 |
4.1.4 误汗扰神 |
4.1.5 正确使用汗法的原则 |
4.1.6 使用汗法的禁忌症 |
4.1.7 误汗后引起病情虚实之变的原因分析 |
4.2 误下后变证分析 |
4.2.1 误下致外邪内陷 |
4.2.2 误下后伤阴 |
4.2.3 误下后伤阳 |
4.2.4 误下后扰神 |
4.2.5 误下致结胸 |
4.3 误吐后变证分析 |
4.3.1 误吐致变证 |
4.4 汗吐下数法误用所致变证分析 |
4.4.1 太阳病误用汗吐下兼杂致变证 |
4.4.2 少阳病误用汗吐下 |
4.5 火逆证分析 |
4.5.1 误火扰神 |
4.5.2 误火动血 |
4.5.3 误火致发黄 |
5. 《伤寒论》对常见变证的救治 |
5.1 伤阳之救治 |
5.1.1 伤卫阳的救治 |
5.1.2 伤心阳的救治 |
5.1.3 伤脾阳的救治 |
5.1.4 伤肾阳的救治 |
5.2 伤阴之救治 |
5.3 阴阳两虚与阴阳转化证 |
5.4 误治致外邪内陷 |
5.4.1 协热下利证的救治 |
5.4.2 误治致喘的救治 |
5.4.3 虚烦证的治疗 |
5.4.4 寒热错杂痞证的救治 |
5.4.5 结胸证的救治 |
5.4.6 蓄水证的救治 |
5.4.7 邪入少阳的治疗 |
5.4.8 邪陷太阴的治疗 |
5.4.9 上热下寒之厥证的救治 |
5.5 阴阳自和者,不治自愈 |
第三章 汉代以后医家有关误治的研究 |
1. 宋金以前伤寒八大医家对误治的认识 |
2. 明清伤寒三大医学流派对误治的认识 |
3. 明清时期的其他着名医家对误治的关注和认识 |
4. 民国时期医家对误治的认识和研究 |
5. 现代医家对误治的认识和研究 |
第四章 《伤寒论》救误法思维对临床的指导作用 |
1. 现代医学对误治的认识 |
2. 中医误治常见原因分析 |
2.1 医生原因 |
2.2 患者原因 |
3. 中医误治的避免 |
3.1 勤求古训,重视经典 |
3.2 重视临床实践 |
第五章 中医误治医案例举分析 |
1. 寒辨证失误医案分析 |
1.1 太阳病误案分析 |
1.2 阳明病误案分析 |
1.3 少阳病误案分析 |
1.4 太阴病误案分析 |
1.5 少阴病误案分析 |
1.6 厥阴病误案分析 |
1.7 合病并病误案分析 |
2. 伤寒治疗失误案分析 |
2.1 汗法误用案 |
2.2 清法误用案 |
2.3 下法误用案 |
2.4 和法误用案 |
2.5 消补渗利法误用案 |
2.6 药量比例失调致误案 |
2.7 药物炮制不当、缺药或替代致误案 |
结论 |
附:《伤寒论》有关误治条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清热解毒散郁汤治疗顽固性外感高热60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治疗方法 |
3 治疗结果 |
4 讨 论 |
四、清热解毒散郁汤治疗顽固性外感高热60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解毒宣肺饮治疗风温肺热(邪在肺卫证)的临床研究[D]. 杜金.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1(01)
- [2]《伤寒论》有关误治的理论研究[D]. 李朝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 [3]清热解毒散郁汤治疗顽固性外感高热60例临床研究[A]. 张新,唐春荣. 2005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 2005
- [4]清热解毒散郁汤治疗顽固性外感高热60例分析[J]. 纪鹏,张新. 中医药学刊, 2003(12)